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2022-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重庆市围绕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助推农户万元增收这一主题,强化支持与服务意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如总体发展数量较多,个体规模普遍较小等。文章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分析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分析:重庆市

【作者简介】范远江,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经济学博士。重庆万州404100;骆永菊,重庆电子工程职院财经学院教授,重庆401331

目前重庆市万州区农业的现状是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劳动者素质较低,机械化程度低,对农业投入非常少,农业产业收益不高。传统农业已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再加上农民不懂科学技术、不懂经济、不懂市场营销、不懂合作,因此出现了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险的问题。农民必须得组织起来,抱成团,走合作组织之路。“合作社是特殊的。它是两面的:一是社员共同体。另一是企业。”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在一定的所有权结构中,一方面,机构和规则的建构、运作主要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同或承诺则主要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不是来自学者和改革者的创新,而是来自于老百姓的肺腑,处于底层的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选择的一种自卫方式。 一、当前万州区农户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二元化 2008年,万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99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重庆平均水平。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工资性收入是万州农户纯收入的首要来源。占49.23%;其次才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占42.84%。工资性收入无论在绝对值上还是在相对比例上。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比其所在的西部地区高出近一倍。它说明万州农民的劳务输出相对活跃,非农产业就业是农户经济的支撑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的构成比例与东部地区相类似,但是万州农民纯收入的水平只有东部地区的60%。

2008年,万州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到近70%,农业总产值的结构是农业产值占48%,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畜牧业占42%,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如果将万州超低的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水平考虑进来,那么,万州以27%的全国平均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资源水平,创造了70%的全国平均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反映出万州农民家庭经营相对高的产出水平,也可以推断出万州家庭经营中劳动力的高密集投入,即较高的劳动集约程度。

(二)农户家庭生活消费低水平化

近年来。万州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08年为3.34,略高于全国3.31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很高,2008年为4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近5个百分点;也高于万州本地城市居民平均水平的6个以上百分点。这说明农民生活水平仍旧很低,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过高。

这就意味着食品价格的上涨,对于那些依靠市场消费的农民以及那些无地农民将影响较大,很可能将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好处或部分好处抵消掉。从2001年以来万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看,呈现出波动性上涨的趋势,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和变动趋势十分接近。然而,万州食品价格指数的上涨这两年来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它对于农民的生活消费是消极影响。

这进一步说明家庭经营对于万州广大超小规模仍然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支撑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而且也是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手段。农户通过部分地消费自产农产品,在显著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也是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

总体上讲,与全国欠发达地区的小农状况相类似,万州小农仍是处在组织化程度偏低的兼业农户状态。万州农户经营的多样化、多元化特征突出,异质性强,部分参与市场化的实体小农与商品型专业农户、生存型小农并存。

二、当前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2009年5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渝委发[2010]16号),其目的是要努力把万州建成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大城市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渝东北地区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和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这既是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大好时机。

(一)发展总量增速迅猛

通过对万州区与重庆市“一圈两翼”中介组织累积发展数据的统计,渝东北翼农村经纪人快速发展。截止2009年底。农村经纪人累积发展达到11944户,占当地中介组织的74.13%,占全市中介组织的15.86%,占全市农村经纪人的28.17%。农村经纪人遍布渝东北翼农村各个经济领域。他们不但成为引领农民致富的主心骨。而且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发展快慢的主力军。经纪人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必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分水镇成立了万州区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石碾村李子专业协会登记注册为合作社),区茅谷桃果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全市首个获得工商部门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的农合组织。从合作组织历年发展情况看。2006年累积发展22户;2007年新发展17户,比2006年增长77.27%:2008年新发展42户,比2007年增长107.69%;2009年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达到高潮,新发展79户,比2008年增长97.53%,占合作组织总量的49.38%,发展增速超过了前两年的总和;2010年一季度新发展24户。目前累积发展达到184户。

特别是2007年重庆出台农耕地流转政策以后,万州区钟鼓楼街道于2008年在小岩村成立了万州区首个以农民土地经营权收益作价出资,实行土地股份合作的小岩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至此,当地各乡镇、涉农企业、涉农协会也相继推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大户+基地”、“业主(重专大户)+农户人股”等模式参与农耕地流转及农业规模化开发。将农村经纪组织特别是农村种养殖重专大户发展推向新高潮。据当地有关统计资料反映,万州区农村各类重专大户达23000多户,主要以耕地(荒山、林地)流转、水库(鱼塘)承包、交付农业订单、人股分红等形式自主经营,或依托于涉农龙头生产企业、涉农经纪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家乐”等经纪组织之中。

(二)规模发展效应突显

万州区出资金额100-5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27家,仅2009年就增加16家,比2008年增长了1倍,初步实现了“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合作社联大户,大户带农户”的规模化发展效应。如在沿江各乡镇政策引导,各涉农重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农村纪经人的推动下,万州区柑桔种植面积累计达33万亩,年产量达17万余吨,长江沿线近100公里15万亩万县红桔种植林地已成为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保护屏障;万州西部农业投资数百万元,投入科普和科研攻关资金近100万元。在甘宁镇永胜村建起了800亩青龙优质柑桔标准化示范园,目前可年产优质血橙等水果800吨左右,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组织。注册资本达200万元,建有多个养殖基地、仓库、直销门市、配送中心及营销中转站,合作组织成员遍布当地27个乡镇街道,每年向社会提供肉鸡800多万只、鸭150多万只及特色珍离3万多只。年产优质生态鸡50余万只,生态蛋1000余吨。生态鸡蛋50余吨;区茅谷桃果专业合作组织社员覆盖当地6个乡镇,桃子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区石碾李子专业合作组织社员覆盖当地3镇6村,李子种植面积达12000余亩。据统计,2009年万州区40余家规模化涉农龙头企业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达50多万吨。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3.37亿元。

(三)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助推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达到11.9万亩,新增集约化经营面积6.1万亩,集约率25.2%;耕地流转新增7.6万亩,流转率30.7%;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21%:种植业实现总产值22.43亿元,畜牧业实现总产值17亿元,分别增长4.4%、9.6%;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销及代销农产品总值达3.37亿元。实现纯收益1.35亿元,社员入平增收491元。有效助推了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三、当前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总量不足

万州虽被确定为重庆第二大城市,但仍属农业大区,农业人口110多万,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万州发展的“短腿”。由于培育引导不力,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发展仅有79户,仅占全市2202户新发展数的3.59%;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积户数160户。仅占全市5435户累积数的2.94%。

(二)发展质量不高

从中介组织注册资本来看,万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总额约1.36亿元。注册资本40万元以上的97家,而周边的梁平县,农民合作社注册资本就达1.19亿元,注册资本40万元以上的多达132家。目前万州合作组织的总体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员生产的农产品层次低,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弱,最急迫的是要打开市场通道。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合作组织的农产品经营水平基本没有达到进入超市的水平,理事长控制合作组织是较为普通的现象,规范合作组织意味着约束他们的权利,因而不被他们所认可。

(三)治理结构失衡

第一,组织机构运作不规范。有的合作组织机构虽设有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及监事会。但大部分都“形同虚设”,未履行其章程所规定的职责,日常的活动也不正常,未真正地运作起来。第二,决策机制欠完善。少数合作组织未形成社员所控制的决策机制,其内部人控制着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一般社员的参与度非常之低,未能切实执行民主管理。一些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严格,导致专业合作组织在决策力上出现偏差,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的民主性极差,缺乏民主监督与有效的管理机制,未能真正履行民主管理,农户的民主权利与经济利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社员的民主权利履行,致使农户对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不强,信任度不高。第三,有的合作组织依附其他的外部力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同村两委会的人员大都是一套人马,很多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对村两委会的依赖性特强。如,对于调整土地以及同龙头企业的谈判等。第四,部分专业合作组织是由其他传统的经济组织的改头换面。虽以“专业合作组织”命其名。但其实质是集体性的组织或者是其他的盈利性组织,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间的利益联结相当松散。

(四)融资扩张困难

通过对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由于合作组织因缺乏资金实力,造成业务拓展困难,有近30%左右处于临时性、季节性经营以及停业、半停业状态。特别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因受融资途径影响,无法大胆拓展经纪领域,主要靠自有资金、社员股金及国家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维持,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幅射拉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行政依赖过重。目前大力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着较重的对行政权力的依附,大部分合作组织领导层基本是村组干部担任。究其原因:一是因合作组织成员对本地的一些致富带头人的认知度、德望度缺乏信心;二是一些合作组织为便于套取相关项目及资金,故采取推荐村组干部担任合作组织领导,不同程度存在“拉郎配”、“假社员”的情况。其组建出发点有问题。三是由于农村留守农民,大多属老弱病残人员,文化程度低,法律法规及政策不熟,参与民主管理及经营自治的意识不强,只能被动的依附于行政权力及村组干部。

四、当前万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提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常规发展后劲

以大城市、大库区、大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以重庆打造“西三角”经济区、“万开云”经济圈,城乡统筹经济带、“农户万元增收”示范区等为机遇,站在三峡库区内陆开放城市的高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筹发展,助推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指明方向,提供政策引导支撑,从而破解渝东北核心经济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常规发展后劲不足及幅射影响力不强的问题。

(二)搭建平台,重点扶持,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融资难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同程度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创业和市场开拓等难题,非常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提供多渠道的融资帮扶。可从以下几个渠道破解其融资难题:一是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地方政府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中小企业扶持发展基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支持。二是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民间资本,弥补业务拓展资金不足。三是鼓励各类中介经纪组织组建公司。并申请注册商标,并以股权、商标权进行质押融资;同时建议放宽抵押物限制,允许农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林耕地承包经营权进行限额抵押融资。四是建议各类银行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股的农户发放信用卡,可凭信用卡进行小额无担保抵押贷款。

(三)以土地合作组织为纽带,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经营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司与农户社员的关系问题。政府在推进土地合作组织发展中应坚持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从增进农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二是以转让土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或农业再就业,保证转让土地农民有出路的基本原则;三是引导合作组织与公司对接,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农户经营独特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公司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公司通过合作组织,获得有质量保证和数量规模的原料供应,实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规模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公司,解决小生产与现代农业、现代市场对接问题。

(四)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引导农户发展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

对于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小农。政府应鼓励他们从发展服务类型的合作组织人手,通过农资的集体购买,农机具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病虫害统一防治和先进技术和品种的统一使用等,降低农户在生产领域的成本和投资成本。

对于贫困小农,发展资金互助,解决资金短缺,促进由生存性农业向商品型农业转型;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小农,则鼓励开展农产品营销合作,开展农超对接或与加工企业对接,少数有条件的农产品营销合作社还可以延长产品链条。开展初级产品加工合作等。

(五)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首先是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干部对于发展合作组织事业重要意义的理解。既不能将合作组织等同于普通的市场主体,任其在市场中竞争中自生自灭;也不能将其视为一种效率低下、没有前景的经济组织类型,消极对待;更不能将其作为与政府对立的潜在的农民政治组织,暗中阻拦。

其次是创新体制,加快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做法,考虑在3年内建立起合作组织的服务中心,集政府合作组织的信息服务、市场开发、融资服务、业务服务等于一体,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形成为农服务的合力。

再次是加强农经干部与理事长队伍建设,提升政府服务合作组织的水平和合作组织自身的经营水平。政府应考虑将人才培养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将干部培训和合作社企业家培训长期化、制度化,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本供给不足问题。

最后是完善合作组织扶持政策。当务之急是改变扶持资金方式,逐步向普惠制过渡。重点扶持合作组织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技术推广项目等,以扩大政府资金扶持合作组织的覆盖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作者:范远江 骆永菊

第2篇: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突出问题分析

摘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一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比较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农民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利益分配、服务职能、生存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现代服务业;政策扶持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共中央将发展“三农”问题作为每年的1号文件出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又将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而我国农村需求要得到满足和持续扩大,农民收入要增加,就离不开发达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也离不开组织农村商贸流通的重要主体——农民合作组织。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还存在机构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服务体系不完善、运行不通畅、农户入户率低、合作组织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民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要成员,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截至2009年9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1.16万家,比2008年增长90.8%,大体上平均每3个村已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山东、江苏、山西、浙江、河南、河北、辽宁、安徽、四川、黑龙江等10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占全国总数的66.23%。农民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农民合作组织逐步从起步时的技术互助、信息传播,扩展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内部管理不规范

在实践中,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成立之时就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经营运转也没有章程可依,即使制定了章程,严格按章执行的并不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日常事务通常由一个在合作组织内较有影响的社员代理,一般社员很少参与其中,整个组织缺乏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二)农民合作组织服务职能不强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大多数停留在生产领域而没有向流通领域延伸。由于流通主体地位残缺,应承担的流通职能很难发挥出来。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农民合作组织自身规模偏小、实力偏弱,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组织在与龙头企业的博弈中常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提供服务项目传统且少

农民合作组织提供服务项目主要是围绕生产为农户提供简单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很少涉及农产品的加工、运储、销售服务,围绕流通领域提供的现代服务业很少。农产品经过专业合作组织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出售,价格比较低,农户难以分享到农产品经过加工之后的高附加值。

(四)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由于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缺乏制度支持。同时,农民合作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合理分配利润缺乏公正、公平条件,易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害。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利益分配中存在分配过于向大户集中、财务监管不力、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五)产权不明晰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是在政府部门牵头的带动作用下组建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官办色彩,从诞生起,产权就不够明晰。在合作组织运作初期,由于没有可供分配盈余,产权问题显得不那么重要,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一定可供分配盈余之时,产权问题变得敏感和重要,但由于组织成员事先没有对合作组织产权进行界定,以至于盈余难以分配,不利于合作组织内部稳定。

(六)生存环境不宽松

我国虽然取消了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和派购,但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农产品收购权,农民合作组织很难在这些领域找到生存与发展空间。另外,国内统一市场尚在形成过程之中,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也阻碍着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这种改革中的制度性供给不足和扶持力度的不均衡性,带来的负面效果是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运行的动力不足、市场功能得不到发挥。

二、促进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监督

机构是否健全,财务是否公开,运转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农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问题。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监管相当重要。此外,还要对农民合作组织活动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监督:(1)加强内部监督。主要是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作用,采取社务公开、账务公开等方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2)加强外部监督。一是系统监督。二是社会监督。系统监督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社会监督指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机构的作用。

(二)不断提高农户入社比例

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社,有的农户同时参加几个专业合作社。如,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美国,82%以上的农场主至少加入了一个合作社;丹麦有98%的农民是农业合作社社员,平均每个农户参加3.6个不同的合作社;法国、荷兰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到90%以上。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仍很低。2009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约22万,入社农户达3 986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目前,应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农户入社比例。

(三)加强流通渠道建设,平衡各方权力关系

合作组织中的权力结构实际上是合作各方相互依赖性的反映,而依赖的主因是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平衡权力结构要从平衡资源稀缺性着手。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头企业”这种农产品流通模式而言,应从提升农产品流通合作社的规模与实力、降低龙头企业的稀缺性等方面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权力,从而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之间的权力逐步平衡。一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中心进行横向整合。具体模式为:“农户+农业专业合作联合体+龙头企业”。由于这种横向整合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和实力,减少了合作组织数量,增加了合作组织的稀缺性,从而使龙头企业对合作组织的依赖程度增加,各方权力结构会朝着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方向倾斜。二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中心进行纵向整合。具体模式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零售终端”(超市、连锁店、集贸市场)。

(四)完善利益分配方式

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体制。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利益分配中存在分配过于向大户集中、财务监管不力、防范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应不断完善分配方式。利润分配应坚持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为主,并限定会员出资额度和按出资额返还比率的原则。尽管法律规定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然后按此规定返还后的剩余部分可按出资额等比例予以分配。但法律并未对会员的出资额度作明确规定,这种情况对农民不利。因为虽然法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但同时又规定“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这就使政府或企业等具有很大资金优势的会员极易获得比较多的附加表决权,对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威胁。因此,农民合作组织有必要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会员的最高出资额度和按出资额比例返还盈余的比率,将其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内,限制政府或企业在组织内部的支配权。

(五)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根据发起主体不同,农民合作组织目前主要有政府经济技术部门领办型、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这些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各有利弊,应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政府经济技术部门领办型农民合作组织是指县、乡经济技术部门发挥其技术、资金、服务、组织管理等优势,广泛吸收农民会员,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优势是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的途径之一。其制约因素是由于利益联结机制松散,不利于进一步发展。政府的影响占据着主导地位,不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规则。但就现实情况分析,在初始阶段这种模式更容易成功,但它不应该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应该仅仅是一个过渡,必须逐渐地把主体地位让位给农民,真正使它们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主管理的组织。能人带动型农民合作组织是指由农民企业家或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能力的农民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带动的合作社。其优势是减少内耗,决策迅速,既能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又兼顾了农户经营的自由性。其制约因素是权责划分不明确造成农户不愿意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损失,带头人往往会承担自己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不仅影响带头人的积极性,更会影响合作社组织运行的科学性。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组织其显著特点是规模大、影响范围广(跨省区),对农户帮助效果明显。其优势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间组织,增强了农民的谈判地位,将农户生产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但其制约因素也很多,如龙头企业的体制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利益。不管哪种模式,由于缺乏制度约束、财产抵押和风险控制,农民利益得不到稳定的保障,有些合作社应对外部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和农民是一种买断关系,容易把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

目前,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欧洲模式:以德国、荷兰、法国为代表,大多是根据某一产品或某一项农业功能或任务而成立一种合作社。前者如牛奶合作社、小麦合作社,后者如收割合作社、销售合作社。合作社由农民提交股金,有的还吸收一部分政府的财政补贴。合作社和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农民合作社成为连接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纽带和中间组织。二是以综合性合作社为主的日韩模式:以日本、韩国、以色列、泰国、印度和中国台湾为代表,如日本、韩国的“农协”。综合性合作社涵盖生产、销售等多种业务,是半官半民的组织,与政府关系密切,政府对农协给予了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三是以跨区域、协作式合作社为主的美加模式:美国、加拿大、巴西建立在大农场、大农业基础上的销售性合作社,一般一个合作社只经营一种产品,但体现了对产品的深度开发,涵盖了销售、运输、储藏、初加工、深加工等各个环节。从世界各国农业合作实践经验看,各类合作组织要生存和发展,要么突破合作的单一功能,延长联合的链条;要么强化合作的专业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因此,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合作组织自身的功能和适应性,是合作组织继续发挥作用的唯一出路。此外,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不同要求,无论发展哪种模式的联合与合作,都是应当予以支持的。多元化是全球农业农民联合与合作的基本趋势。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定科学的扶持方式

在农民与合作组织的成长和壮大中,政府行为举足轻重。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财政部当年大幅度提高了财政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专项资金规模达7 000万元,到2007年底累计达5.15亿元。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也不断增加投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制定了专门文件,明确了政府的财政扶持。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提供的数字,2004—2008年,各省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已超过13亿元。2008年,扶持资金比较多是江苏(5 000万元)、浙江(5 000万元)、山东(4 500万元)、北京(3 000万元),比较少的是青海(600万元)、安徽(600万元)、宁夏(800万元)等。目前要确定科学的扶持方式,把握好扶持的原则、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扶持原则有:一是扶持的对象是全体符合补助条件的农民合作社,而不是他们当中的少数或个别农民合作社。二是扶持的基本方式是为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改善农民合作社的竞争条件。三是扶持对象的确定和补助资金的发放坚持公开、公平、透明、规范,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四是扶持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合作社倾斜,在相同的条件下给予优先扶持。五是将农民合作社纳入政府相关支农项目的建设单位之一,与符合条件的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并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重点领域近期应是:一要改善农民合作社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农民合作组织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二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方面,应与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农业区域发展政策等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优先支持那些依托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带动所在县乡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并且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方向、处于农业部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内、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的扶持环节应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等。

(七)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建设

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已成为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尽快将组织实施农民合作社管理人才的“金色证书”计划纳入《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范畴。组织力量编写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训教材及科普辅导读物。二是开展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进修、国际交流等方式的培训。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培训的财政补贴力度,为培训工作有效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四是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鼓励大学生毕业、龙头企业人才、返乡创业农民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是充分发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社发展教育中心作用,使之成为农业部培养合作社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李玉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2).

[2]杨丽艳.国外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与经验借鉴[J].现代农业科技,2007,03).

[3]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政策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8).

(责任编辑:闫春英)

作者:陈淑祥

第3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 要:在科学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存在的认识不足、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调研分析,结合对问题的理解,提出对农户与基层人员加强教育培训、科学定位政府职能、逐步解决自身问题等对策,期望能够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分析;对策

当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农合组织”)发展过程中,本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许多,主要表现在农合组织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合作组织在认识上有缺失以及如何发挥政府作用等方面,其中农合组织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是困扰当地合作组织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一、农合组织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权关系模糊。由于资金匾乏,基础薄弱,在建立初期一些农合组织通常都借助于政府有关部门、经济实体甚至社区组织等,凭借其资产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这种农合组织普遍存在产权模糊的现象。随着组织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业务范围迅速拓宽,业务规模也超过原定范围,这时产权模糊的负面问题便会表现出来。由于对原始产权缺乏的清晰界定,此时则不易对新增资产开展明确分割。而随着农合组织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事务越发繁杂,到了需设专职管理层时,鉴于各方因素考虑,一些原先的依托单位领导通常被推上农合组织的管理层。此时,之前依托单位和农合组织的利益一致的情况可能发生转变,而不明晰的产权就会成为相互纷争的缘由。因此,农合组织“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短命怪圈成为普遍现象。

2.内部机制缺失。首先是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多数农合组织的机构设置不完整,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有些组织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设立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即便设立,也并没有规定按期召开会员大会,没有落实普通会员对农合组织的决策权与监管权。尤其当农合组织业务量与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组织的经营管理则越来越依赖于少数的管理层,造成民主管理日益弱化,从而逐步减弱了农合组织对农民的原有吸引力。其次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农合组织内部的理事会、监事会与会员之间没有构成有效制衡,导致大部分农合组织的监督机制不到位,组织人事管理与财务运行失控,这势必严重影响农合组织效率与效益的提高。再次是利益分配机制不明晰。部分农合组织的财务被少数主要领导人所控制,支出、收入账目不明,会员无法了解组织的经营活动与收入情况;部分农合组织不按规定提取公益金等,分光用光每年的所得利润,致使组织缺乏持续发展能力;在分红时有的组织按股分红的比重过大,致使普通会员没能合理获取应得利益,从而背离了农合组织的基本宗旨。

3.业务范围不广。大部分农合组织的主营业务范围较单一。活动范围主要着眼在乡村范围内,没能实现跨区域的、纵横向联合的发展局面;服务对象主要限定在从事养殖、种植类的单一农户,没能服务从事商品性生产的农户;服务项目大多局限于种苗的提供、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与少量经济信息的传播推广等单项服务上,实力强一点的仅能进行单项新技术培训,而在真正能获得较大利润的市场拓展、产品推行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农合组织的业务涉足不多。业务范围单一与服务水平低下的现状,既不利于经济实力的壮大、抗拒市场风险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增强。

二、推进本地区农合组织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目前本地区的农合组织已进入发展调整期,在农合组织的快速兴起阶段被掩盖一些深层次问题正伴随着农合组织的发展而慢慢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看似农合组织发展中不可跨的问题,但是逐个问题的出现都是农合组织健康发展的绊脚石,肯定会影响到其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而最终的结果依然会由广大农户承担。要想尽量避免产生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面,就一定要尽快解决上述突出问题,从而逐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促进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1.以强化普及教育为抓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对农合组织的认识水平。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要大力发展农合组织就势必涉及到许多基本观点与做法的统一问题。因此,广泛普及有关合作经济的知识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依托多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迅速从旧体制下形成的合作观念中跳出来,从而提高认识,为农合组织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基层氛围。首先要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入手,强化他们对发展农合组织的优越性的认识,促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和行动上贯彻。

2.以定位服务角色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合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助推作用。“服务型政府”是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单位,并依托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愿组建起来的、以公正执法为核心,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组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在市场经济当中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干预,而作为市场中农合组织也可不接受行政行为的过度干预。在农合组织发展过程中科学定位政府的角色,要做到:首先,树立“民建、民管、民受益”农合组织发展的原则,认识到政府扮演的是第三人的角色,而并非是直接发起者或参与者,让农合组织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突出市场经济对农合组织发展的助推作用。其次,政府要扮演好农合组织健康发展的“保姆”角色,就是说政府出台的有关促进农合组织发展的措施,不要成为迫使农户参加组织的枷锁,而应是参与但不包办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政府不要为农合组织直接决策,不要直接任命农合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且政府干部也最好不要到农合组织兼职。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去做工作,为农合组织健康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要通过加大出台有关财政、税收、信贷与流通等方面的政策来支持组织的各项工作。

3.以促进规范发展为核心,逐步解决农合组织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一,要逐步健全农合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作为农合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要求,在组织的内部设立权力、执行、监督等基本机构,建立健全农合组织的有关章程,逐步优化会(社)员代表的权利义务,使农合组织的所有经营行为能在透明的基础上开展,从而避免因监督的缺乏导致农合组织的个别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私利。并应在此基础上,将完善优化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作为健全内部职能机构的主要内容,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等民主管理制度。第二,要稳步提高服务与专业化水平。首先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农合组织规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首先,组织自身要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成重要工作来抓。就目前本地区情况来看,政府还没有足够的财政来支持组织的发展,那使农合组织具备一定的盈利性是解决农合组织健康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重要的方法,可以通过农户入股、吸引金融机构投资等多种形式来维持良性组织的良性发展。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合组织的支持力度,在预算支持农村发展的财政支出时要适当增加对农合组织的扶持力度。要鼓励信贷部门设定有关优惠政策,给予农合组织最大的信贷扶持。同时要想提升农合组织服务与专业化水平,必须积极拓展农合组织的业务范围。在做好技术交流、推广、信息服务等业务的同时,要尝试拓展到农产品贮藏、销售、运输等经营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全程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服务的开展,将农合组织逐步发展成为较强实力的经济实体。最后,还要尽可能扩大农合组织的经营规模。目前,随着本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合组织已呈现出联合共赢的趋势。要积极鼓励农合组织联合体的建立,逐步形成跨行政地域,乃至跨行业的合作态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农合组织的服务与专业化水平。第三,要科学制订支撑农合组织发展的人才计划。各种人才对于农合组织的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现阶段农合组织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制订符合组织发展的人才计划,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人才匮乏问题是当务之急。结合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来培养与扩大组织的人才梯队。首先,要加大对组织内部成员的培训力度,包括生产技术人才、管理技能人才等,使农合组织内成员成为持续发展中所需人才的重要来源。其次,对发展过程中所亟须的各种技术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吸引本地在养殖、种植、病虫害防治行业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参与到组织中来;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兼职方式,将周边优秀的农技人员、畜牧兽医等吸引到组织中来,为农合组织发展服务。第四,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为组织向社会广泛招聘各类人才、吸引大学生村官等工作开展提供最大便利。

4.以完善法律规定为保障,设法优化农合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德国于1871年就颁布了《产业经济合作法》。1884年6月,法国农业信贷的互助合作形式就得到了法律认可。19世纪80年代前后,西欧与北美国家先后出台了农业合作法。农合组织的立法和农合组织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农合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关法律制度的优化。当前加强农合组织的相关法制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要实现这一点就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结合本省及地区农合组织发展的实际现状,总结制定《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实施以来的有益经验,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条例》等省级及地方性法规,从而进一步规范组织的行为,明晰组织的法律地位,为农合组织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强.在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01-31.

[2] 郭梅.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2010,(1).

作者:陈慧芝

第4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鼓励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大陆当前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一个关键,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效组织农业生产要素的一种迫切需求。目前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汲取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修正和规范,才能少走弯路,真正发挥合作经济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一、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不同历史阶段对农业经济的贡献都很重要。从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农民合作组织历经30年的实践,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的进程,农民合作组织逐渐由农业经济的推动力量变为体制障碍。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应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需求。9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在陕西、安徽、山西、四川、河北、黑龙江等省进行试点推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带动作用。目前,在中央农业政策和国家规划的指导下,加上农民合作社法的即将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快速、规范。

大陆目前倡导和推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谓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称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突出独立经济行为能力。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至少表现在三点:(1)合作的性质不同,过去的合作是“政社合一”,兼具行政和经济职能,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单纯的经济服务组织,以追求组织成员经济利益为主旨。(2)指导原则有差异,现在推行的合作组织是市场主导的原则,过去的合作组织强调的是公有和计划的原则。(3)合作的内容有差异。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往往既有劳动的联合,也有资本的结合,过去的合作组织只有劳动的联合,不涉及资本。

大陆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非经营性组织,一种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实体型合作组织。非经营应组织主要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形式存在,是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的企业或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的社团性合作组织,主要为会员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实行行业自律,在组织形式上比较松散。实体型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户围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劳动与资本联合,实现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经营的目的。比较而言,以实体经营型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经济利益联系紧密,合作效率高,更适合大陆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是大陆主要倡导和推行合作组织形式。根据农业部的统计,大陆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超过15万个,其中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0%,专业合作社仅占20%左右。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专业协会占有绝对多数,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相对较少、涉及面比较窄,需要大力的引导和扶持促进其发展。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至今的包产到户在大大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得分散经营的小农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从而如何有效地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成为化解“三农”难题的一个关键。2004年至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均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定位和护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即将出台;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这些政策和法律上的推动,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组织化低这个症结,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生产关系保障问题。

农业在我国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显著的特点是农户生产规模普遍太小。没有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大陆目前存在最普遍的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公司+农户”形似,这一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实践证明还存在很多问题。公司和农户同是市场主体,可二者的市场主体地位又天然的不平等,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分散农户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保障,也常常导致公司和农户之间违约率高、合同履行难的问题,同时也导致 “公司+农户”的组织成本高,面临同时被市场淘汰的威胁。问题的根本在于,这种模式终究没能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两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协调、过渡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将分散、弱势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在此过程中,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能够以积聚的规模效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是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企业协作配合,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为企业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原料,解决了困扰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企业和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惠互利机制,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稳定性。

二是拓宽了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又可以独立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领域,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三是提高了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企业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与企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了农产品加工安全,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问题;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四是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问题,对受灾农民给予补偿,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对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开始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如何促进?促进哪些类型?如何适应中国的实际?等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

在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当属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问题。现在强调较多的是对将来成立或已经成立却没有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身份的确定,据有关部门的典型调查,没有登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约占75%。另外,对于相当一部分已经成立并且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真正转型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根据条件变更自己的法人身份。这里会涉及到合作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条件的路径依赖以及政策的适应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合作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问题。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类型多样,有政府部门组织创办的、有依托科技推广部门建立的、有依托企业创办的,有基层供销社合办的,也有科技人

员或种养大户带头创办的。等等类型中由农民自主建立的少,由政府部门组织或参与创办的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头管理现象比较普遍,结果常常造成要么干预介入过多, 力度过大, 不能很好尊重农民意愿, 要么无暇顾及, 使其处于松散状态, 任其自生自灭。因此,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调整好政府部门与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采取什么途径和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多元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笔者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既要兼顾现有基础,更要重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也要逐步规范和支持专业协会的发展。一方面,目前大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绝大部分是协会形式的松散型组织,在逐渐规范的过程中,专业协会仍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信息提供、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责任,而这些公共产品需要通过协会这样的非盈利、非经营性的载体来传递到农民。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社认识会逐步提高,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系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展形式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将成为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流。从发展规律和前景可以预见,专业协会这种松散型组织,会有相当多逐渐面对被要求转型为合作社的诉求。

四、结语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在农业、农村经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产物,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是连接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要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包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实践中的浮夸作风和树政绩作风、部门间的利益协调等等。趋势使然,大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清晰预见的。

第5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工作调研分析

2002年以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异军突起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和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经济载体和力量,经几年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具规模不断壮大,年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以上。

为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建立起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我管

理和发展的档案管理体系,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流通、管理、培训、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 3月10日至25日**县档案局档案业务指导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为期近10天关于**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工作情况专项调研,笔者现就结合调研情况谈谈**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工作。

一、 基本情况

2006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自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注册、登记、合并、清算、分离、民主管理、成员查阅利用合作经济组织法定范围内的档案材料就获得国家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截止2008年12月止,**县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8个(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其中78个经过工商注册重新转登记,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80%以上,新组建30个合作社依法登记注册,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0%。全县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41050户,年产值达数亿元人民币。主要涉及黄连、辣椒、莼菜、中药材等具有地方持色、优势的农业产品。

**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倍受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市级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工作,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建设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心和决心。市、县、乡各级职能部门在引导、建立、规范、发展、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专业合作在社生产、流通、加工、运输、贮藏、营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档案资料,真实记录、见证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全过程,有的档案资料还十分珍贵。因此,建立、健全、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档案工作对于促进合作组织内部科学管理、建构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调查显示、目前**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档案工作已初具雏形,档案意识在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层中已经产生,有一定(办公场所同室)的档案保管场所,并按内部成员的分工对档案进行了管理,有的还根据财务记账、核算、管理的需要对财务资料按财务的档案要求进行了整理,制定了财务资料管理的相关规定等。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

(一)、专业合作组织档案的形成与利用特点,

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不独立单方面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与相关职能部门虽无隶属、上下级别关系,但工作联系紧密,各级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许可、工商注册、登记、产品质检、认证、命名、纠纷调解、协调、诉讼截决、处罚、表彰、权属界定、财务、信贷、税收、社会保障、生产安全、经济运行管理指导、统计、扶持、服务、工作配合等过程中也将直接形成与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的各类档案资料。

2、有特定的内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除形成以上互为因果、联系的档案以外,在农业产品生产、种植、栽培、加工、运输、贮藏、农产品的销售、经营、生产资料的购买,以及与农业生产技术、工艺、标准执行、业务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也将形成特定内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性档案资料。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建立之初档案材料的内容(要件)注入法制元素,重要档案资料收集范围法定,查阅档案资料对成员公开并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法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三条规定: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文件,申请设立登记:

1、登记申请书;

2、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3、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4、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及身份证明;

5、、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6、住所使用证明;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享有查阅本社的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的权利。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开立登记注册之初、民主管理、成员地位平等、具备相关资料(建立档案的材料)的法制理念,闪现耀眼的档案法制光辉,给今后档案收集范围、促进立档单位应归档材料立卷归档、明确档案收集、保管者的责任,提高档案利用率、规范档案利用行为,向合作组织成员开放非涉密档案查阅、推动政务公开、冲破档案查阅利用封闭的围墙、揭开档案资料的神秘面纱、注入了具体的法定的法制元素,对提升档案行政执法可操作性,有效开展档案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产生深刻

的影响。

(二)、档案主要类别

主要类别有:

1、财务档案;、

2、文书档案;

3、科学技术档案(图纸、图表);

4、照片档案几个方面的应归档文件材料。

(三)、应归档材料的主要具体内容:

1、财务会计档案;有会计帐薄(总账、明细账、银行存款帐、现金出纳帐、订本帐、活页帐、辅助帐)。会计凭证,(计帐凭证、原

始凭证、支付凭证及附件)。会计报表(季度报表、年度报表、年度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资料)。

2、文书档案;有设立登记申请、重要的会议记录、(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记录、纪要、简报、决议);合作组织设立人一致通过的章程(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的选举表决材料(选举票样、监计票员签名的最后选举结果汇总表),审议其他重大事项、重要决策的原始记录、纪要、简报、决议;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的决议、签订的重要合同、协议;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决议、通知;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成员账户、成员名册;年度工作报告或年度工作总结、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合作社内部制定的制度、规定;人员聘用、(录用、入社)除名(退社)处分和本社和上级相关部门的表彰材料、重要的通知、上级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性、政策性通知、规定、规章;提供的认证、认定、批复、证照,(工商注册登记证、营业执照、土地征用、租用、使用、流转、集体土地、林地承包、转让、出让、被征用、占用证明证书);内部审计或委托审计机构审计形成的审计报告等;

3、科技档案;包括产品、科研课题、基建项目、设备仪器方面的科技文件材料,(执行国家标准gb/t11822-2000格式,具体收集范围参见其行业标准、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际制定收集范围和档案保管期,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生产、建设全过程)。

4、照片档案:按gb/t11821-89国家标准收集整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意识不强;档案意识虽普遍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始盟芽,但档案意识不强、认识还不到位,无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兼职的档案人员没经过档案基础知识的集中培训学习,缺乏必要的档案知识,不知何为“档案”、对档案收集、整理的范围不明确,保管期限划分不准,执行标准不统一,档案装订达不到规范要求,档案管理处于随意状态,资金投入少、安全保管条件差,应当归档的材料造成损毁、散失的可能性较大、档案资料查找困难。

2、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档案问题的专项档案法规滞后,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档案收集、整理不知执行何种档案格式、标准,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保管期限划分不明确,准确的档案统计数据统计难、档案管理业务部门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十分困难。

3、已经整理的各类档案整理方法、格式不统一,无统一规范的归档文件目录,装订整理不规范,有的金属物未除,档案装具(卷宗袋、盒)质量、标准、规格式样不统一,档案装具质量不高、难以对档案装具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有效的质量、标准的监制和经营行为管理。

4、档案管理制度缺失,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按这一规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制定了相应财务资料管理制度,但缺乏统

一、规范包括财务资料、财务档案在内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将资料形态转化为档案和开展档案统计的制度要求和法规性规定。

5、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迅速发展中的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无相对统

一、稳定、完善、具体的承载档案业务指导、档案行政执法等职能、职责的内设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行为监管从管理体制上缺位。完成某项日常档案业务工作按部就班,按照每周领导意图临时性安排,其它时间、创造条件想办法完成市、县下达到档案部门并分解到职工个人的年度档案目标任务和其他综合性工作。档案业务人员没有自我档案业务工作长远计划、日程安排、档案工作缺乏生机与活力。

6、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缺乏、没有专职档案人员岗位设置;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是档案人职业闪光的一面,但面对普通档案人员在待遇底、地位底、档案业务资金投入乏力、档案标准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立档单位归档随意性大、权责不相称的工作环境、不安心档案职业,放弃或改行他业成为人们择业心理定位,专职档案人员缺乏、兼职的因其主要工作重也不愿意涉足档案这项职业,档案收集、加工整理、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题。

7、经费投入不足;档案价值是潜在的价值、不是可以参与市场交换、立即变现的商品、或资产,档案发挥作用有现实和长远作用,长远作用需漫长的时间其价值才得以体现,同时档案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取得快速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总体弱小、处于大工业生产连条的底端,利润薄、投资大、劳动密集、对土地的依存度高、抗市场风险力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组织结构松散,合作组织之间由于生产规模、注册资金、成员多少差距大等原因,对档案工作的资金投入悬殊大,档案工作经费投入不足、档案工作基础参差不齐,10人以下的小合作社建立自身的档案工作存在的困难更大,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更差,档案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及必要的办公条件不具备,档案工作常常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关注、帮助、扶持,指导。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档案工作基础性建设。

8、档案的原始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电脑的普及和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正改变着几千来、人类手刻、手写文字、图表的方式。传统的展示个性和艺术化、原始的、唯一的手写字迹材料(文件初稿、原始稿)目前已正在消失,被电脑打印机输出的几种固定有限的字体、格式所代替,现有归档材料如果不附作者手写签名的文件处理结果,已很难判定文件拟稿、修改、签发人、责任者及其文件材的形成全过程,档案的原始性、唯一性、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对档案工作的需求和建议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保护的范围,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这是法律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通过对农村专业问卷式调查,对档案工作的需求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出以下几点需求:

1、要求上级档案部门经常加强档案业务培训。

2、无偿进行档案业务指导、支持。

3、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关方面的帮助、扶持。建议加大档案工作管理力度,提高档案的规范性,提高档案整理质量,和标准化程度,普及档案知识,给予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支持。

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众群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档案信息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的担子和责任越来越重。档案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绝不哪一个部门、哪个单位、哪几个人就可以单方面就可以搞好的,需要社会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需要各行各业各部门的相互支持、配合、参与。丰都县档案业务部门在调研过程中就存在的问题也梳理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建议制定关于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档案工作办法、整理标准、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收集范围、保管期限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相对统一的档案移交、统计、鉴定、销毁、安全保管、保护、利用程序及规范标准,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性建设,杜绝归档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提高档案法治的可操作性和档案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基本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

2、完善档案形成机制、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字化、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关注档案形成过程,制定和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文件材料制作程序、有效措施保护档案材料的原始性、耐久性、真实性、唯一性、不可再生的特殊性,禁止不按规定归档或无纸质载体归档而采取单一电了格式存储档案资料方式。

3、关注现有档案结构;保障立档单位各类档案齐全、完整、安全,对影像档案归档要不仅要有质的要求、也要有量的要求,生产规模大、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立档单位每年应有一卷(盒)以上达到规定、合符标准的照片档案资料,生产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的立档单位每年应当有10-30张达到规定、合符标准的照片档案资料。对没有条件形成的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要帮助其形成,通过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改变照片档案归档随意性、改善现有库存档案结构不合理、现有全宗内影像档案为零的不正常现象,让这一诞生100多年的以光学、化学、机械相结合的摄影技术成果与目前基本普及的数字化摄影作品更多更好地进入档案,入住档案馆(室)。更客观、真实、生动、形象、艺术地再现历史、见证过去、记录现在、描绘未来,填补文书档案单一文字材料记录的局限性。

4、档案部门与相关经济职能部门要划分好事权及职责,做好财务档案、科技档案管理,避免监管缺失,无人管理、管理混乱、管得不好。

第6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问题及对策

赵淑敏

汤阴县地处豫北地区,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万人,农业劳动力23.3万人,计税耕地面积55.19万亩,全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棉花、食用菌、蔬菜等农产品。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现状

近年来,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汤阴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通过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县,中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省畜牧产业化先进县,安阳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化先进县、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2004年,全县“三超”(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带动农户超万户)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新建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扩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达3.6亿元,利税达2.6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带动力。该县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低、小、散、弱”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带动能力弱,加工水平不高,链条短,市场竞争力不强,扩张缓慢。2004年,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各有1家,占全部涉农龙头企业的2%,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带动一批基地,牵动一个产业,并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大“龙头”还较少,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般地说,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经营成本就越低。如果没有农民适度而有效的组织化、龙头企业很难直接与众多而分散的农户打交道。该县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买断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经常出现摩擦和矛盾,消弱了龙头企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正常地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三)微薄的利润使农户失去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在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农户处于被动的、依从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无法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在产业化内部分工中,农户主要负责生产和加工,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不清楚,对整个产业链实现的全部利润更是心中无底;与中介组织相比,农户显得单枪匹马,缺乏谈判的必要信息和经验。因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本应是双方利益协调一致的,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一方提出方案,另一方被动接受,没有农户与中介组织讨价还价的余地。

(四)农产品质量较差,监控体系不完善。我县农产品仍然存在“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的状况,无论从结构、质量、专用化、多样化来看,还是从贮藏、保鲜、运输、加工来看,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不健全,检验检测与监督控制乏力,严重地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农民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少,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县经过全面科技培训的农民仅占5%左右,多数农民还是传统农业当家,靠土里刨食为生,商品意识不强,对现代科学技术接受能力差,应用能力低。

(六)产业经营趋同现象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信息传播渠道少,农民获取信息相对滞后,对市场、管理、技术知识掌握少,往往跟风发展,盲目追随,造成产业趋同。该县食用菌发展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种植公司很多,但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形成联合,影响了科技含量的提升。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培育和壮大“龙头”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龙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打破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臵,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立足于高起点、高层次;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乃至产权联结,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发挥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环节,没有农户的加入就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农业产业化就难以推进。所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成立作为农户授权的代表和组织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谈判,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户可

依托基层政府或谈判能较强,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的经济组织参与谈判或赋予农户完整的独立人格,让农户自律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及经济联合体依法独立开展活动。

(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进程逐步推进,过去那种“体力型”的劳动力要逐步向“智力型”转移,因此,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抓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抓好农业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使每一个农民都有一技之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帮助农民尽快富裕。

(四)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土地集约化经营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处理好土地使用权转让与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关系,处理好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与深化改革、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的关系,为土地经营集约化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工作单位:汤阴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7篇: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透视

1国家法律制度供给上的不足,导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关于农民合作社的法律,因此,法律没有给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主体地位,无法界定它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工商部门无法对其进行登记注册。这样就限制了合作社的赢利性活动,无法满足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的对外义务经营的需要和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如信贷融资及赢利义务。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社会团体,合作组织就只能从事公益性活动,而不能从事赢利性活动。一些地方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界定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而由于目前不同部门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法律法规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十分突出,具体执行就非常困难。

2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和市场销售服务,合作比较松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有效积极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而农民自身封闭性强,民主参与和合作能力低下,广大农村缺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发展的良好社会资本和合作组织管理经营能人,则是制约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3合作组织内部缺少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管理章程,内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特别是在政府部门牵头兴办和供销社领头兴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社员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日常运作只要有会(社)长或秘书 长一人操作,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合作组织缺乏向心力、凝聚力。大量调查表明,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能发展壮大的内在因素。

4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没有科学到位,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的供给,农民是最需要的,但恰恰是政府最不到位的,政府不能满足农民发展自己合作组织的政策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又存在对专业合作组织具体事务和实际运行干预较多的情况,导致许多合作社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失

去了合作组织的原来性质和本来意义。政府工作上的严重错位,这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实障碍。

二加快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探讨

1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当前具有合作精神的企业家供给不足,农民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对真正的合作社制度缺少了解和认识、合作社立法问题没有解决的大环境下, 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成员及社会成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制度创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努力使各级政府意识到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就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 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2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刚刚发育发展阶段,不必强求统一或简单照搬国际经验,坚持边发展,边引导,边规范,鼓励各类不同主体自愿联合 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 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鼓励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与农户通过合同关系或股份合作相互联结,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 产业化模式;鼓励县乡供销社和农技推广部门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场地、设备优势,结合科技兴农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牵头领办合作组织;县以上要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县以下要将培育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以资产为纽带, 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农民合作组织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自愿组建以生产 、资金合作为主,集加工、服务、销售于一体的紧密型合作社,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办成技术、信息为主的松散型专业协会。

3必须坚持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始终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 、民管 、民受益”原则,使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社员所有 、社员所控并为社员服务的农民自助组织 。

一是在合作方式上,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合作意愿,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引导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独立开展生产、技术、信息、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和合作。只有坚持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性质,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认同和积极参与,而真正由农民自己根据需要,自愿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只要内部结构合理,有能人带动,就会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保持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的农民合作,才能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世界合作组织发展的方向。

二是在组织管理上,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实行一人一票,尤其是经济利益连接比较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更要发挥农民社员的主人翁精神参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重大决策的制定,并监督合作社的领导人按章

程办事。确保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在办社宗旨上,坚持为社员服务,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无偿的技术、信息服务,无偿或低偿农资供应,保护价,最低价收购,或二次返利等,给社员享受实惠,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对外必须强调其赢利性质,从而使合作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的为合作社社员服务。这符合国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

4加快配套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包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物品、改善融资环境等。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对政府行政干预行为的否定,并不表明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将无所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本国农民合作组织发育发展中都给予财政税收金融上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合作社的发展,保护农民和农业的利益。我国的合作社还处在初级阶段,又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更加重要和必要。当前特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发挥关键性作用。

首先,要加紧制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使其名正言顺与其他经济组织平等开展业务经营活动。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合作社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在此之前,建议地方政府出台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与此相关,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工商登记中尚未取得单独的企业法人地位,影响了合作社业务的扩张和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开展。而农民合作组织希望尽早登记,但又怕按照普通企业纳税,心理矛盾重重。为此,建议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 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以进一步优惠。

其次,加大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新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同时,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推广、贷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支持发展农民合作金融,以改善农民合作组织的融资环境 。广大农民在这方面存在强烈的制度政策需求,要求政府给以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

再次,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 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企业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由于单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应当从政策上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再合作,形成更有效率的合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组织整体优势,以增强其与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与其他工商企业平等谈判的实力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5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仍然是个新生事物。 广大农民虽然有渴望组织起来的需求,但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帮助。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组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 传播农民合作理念、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农民民主参与、经济合作等农村社会资本。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合作社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等. 以及建立合作社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以借鉴、推广的做法。

6加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健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包括合作组织章程、以社员为主体的明晰的产权制度、组织内部 机构以及财务管理公开制度,规范运作。其次,要增强社会资本和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合作组织在对内服务于社员,提供非赢利性服务的前提下,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其盈余和积累归全体社员共同所有,对于可分配的盈余,在留取必要的公共积累后,要按照交易额返还给本组织成员。这是增强合作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所在。此外,还要坚持社员民主控制和经济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合作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使社员真正意识到合作组织通过互助实现自助的本质特征。政府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内部凝聚力向心力等建设方面应起到有效的帮助、指导和服务作用。

7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经营并行不悖地共同发展,不能以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

家庭经营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需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为它提供必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以克服单个农户难以解决的困难,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成对传统家庭经营的改造。因此,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能也不会最终取代家庭经营,相反将不断推动家庭经营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使其在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因此必须避免一讲合作,就否定家庭经营的片面观点和做法,必须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是新型农民合作,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

8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反对行政干预合作组织内部具体事务和具体运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发展过程,有它自身演进的客观规律,不能无视规律,以行政的强制性命令干预 和人为加速,更不能一哄而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一定发展以及来自农民的的内在经济需求的客观存在,只有当条件成熟时,合作经济组织才能萌发和壮大。因此,出于农民自愿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逐步发育发展的演化过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反对操之过急,更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需要,否则我们又会犯过去曾经犯过的错误。实践已经证明,依靠行政干预组织起来的专业合作组织 不但没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会阻碍甚至破坏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教训是沉痛而深刻的,必须切记。同时,政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准则,政府的角色不是去当农民合作组织的领导,去参与合作组织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而主要是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总之,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发展中一定要摆正确位置,重点加强引导、推动和扶持,而不能行政强迫和具体干预内部事务。

参考文献

[ 1]农村经济绿皮书: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4

[2]郭晓鸣 吴永红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实分析[j]经济学家2004年 1期

[3]孔祥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 、问题与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10 期

[4]苑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43)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出生,汉族,山东郯城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技术创新经济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琳琅,男,1963年出生,汉族,浙江余姚市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主要研

究方向: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现为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副教授。联系电话: 北京:13552394278通讯地址:浙江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Email:zll622091@sina.com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Present Problems and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cooperative

XiangzhiKongLinlang Zhou

Abstracts:

This article is to point out present problems and its basic policy of farmer’s coopera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Keywords:farmer’s cooperative, main problems, development policy

Post: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NingboEngineeringCollege

Address:Wenhua Road,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ostcode: 100872315016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孔祥智周琳琅

摘要:本文指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在这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专业合作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

地址:北京中关村大街39号宁波市文化路

邮政编码:100872315016

第8篇: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

作者:石敏俊 金少胜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3期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农户意向;农产兼业化;中国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第9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简报 第五期

大足县农业局农经科 二〇〇九年三月九日

【本 期 要 目】

农业部、中国银监会:要从五个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金融支持

● 重庆: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化建设 ●

陈晓华:要从五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 杜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 ● 大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

● 促农增收的大型专业合作社——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

● 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大足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

召开蜂农代表大会

政策在线--- 农业部、中国银监会:要从五个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

2009年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 1 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探索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着力点,中国银监会、农业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意见》明确,要从五个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一是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四是改进服务方式。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来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

重庆: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化建设 推进示范化建设,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一”示范化建设: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领导班子、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各区县(自治县)要紧密结合柑橘、生猪、蔬菜等市级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培育3―5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里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每年从区县(自治县)示范社中优选50个进行试点,重点开展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条延伸试点,着力探索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农业项目贷款、农村治理机制、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培育、合作社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安全优、品牌效益高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来源:《重庆市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2

讲话回放--- 陈晓华:要从五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近日就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他认为,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要着力从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突出产业政策倾斜,各类农业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三是加强金融支持,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大税收优惠,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成本。五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规划。

(来源:广东省农业产业化信息网)

杜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 200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服务者。加强和改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将对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解决“小农民”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三农”工作新的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3 行动播报--- 大足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市农委和各级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大足县积极引导农民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要向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靠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迅速发展的趋势。

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33个,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登记的有124个,专业协会有9个,成员总数24158人,带动非成员农户数9802户,获财政扶持资金的专业合作组织53个,财政扶持资金总额298万元,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以种植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有35个,其中蔬菜专业合作社17个,水果专业合作社15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有45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就有32个。

在我县发展的所有专业合作社中,多数都是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为主,其中,拥有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3个,实施生产质量标准的专业合作组织4个,拥有注册商标20个,共计培训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农民31448人,资产总额9916万元,成员户均纯收入0.89万元。

大足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迅速,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在为当地老百姓谋福、造利。

(来源:大足县农业局农经科)

乡镇动态--- 4 促农增收的大型专业合作社——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

大足县龙水镇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刚成立时,该合作社吸纳附近规模蛋鸡养殖业主48户入社,养殖规模30余万只,占全县规模养殖总量的近50%。现在,已发展入社社员147户,饲养蛋鸡45万只,年产值达4300万元,经济效益700多万元。

横店养鸡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加强信息技术交流、饲料组织、产品的组织销售等服务。目前,该合作社已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了有效改善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条件,保障专业合作社周边的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该社于2007年引进了一家生物有机肥料厂,投资总额1500万元,现已基本竣工。该厂投产后,可以完全消化本专业合作社和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禽畜粪便,大大提高该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有效促进我县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合作社的建立带动了当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中起到了一个带头和榜样的作用。例如,该合作社成员之一吕本松,他家的蛋鸡养殖规模是村里最大的,蛋鸡数量超过4万只,日产鸡蛋近4万枚。正是他加入了该专业合作社,在购买饲料等原料和鸡蛋销售方面都对他有很大的优惠,不但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收入,也激发了他的养殖积极性,吕本松只是该合作社的一个成员代表,其他的入社社员也跟他一样,在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以后,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来源:大足县农业局农经科)

5 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大足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召开蜂农代表大会

2008年,大足县被定为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县,在市农委的指导下,在县委、县府高度重视下,大足县农业局制定了《大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方案》。目前,该方案“完善机制模式”发展完善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已正式启动。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现已建成了一条完整的蜂蜜生产流程线,并且已顺利通过QS认证,成功申报了绿色食品,在2008年被市政府评为模范专业合作社。

为能更好地发展养蜂专业合作社,使各地蜂农能够相互交流养蜂经验,2月25日,在蜂业园区会议室,召开第二届蜂农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大足、铜梁、荣昌等地蜂农代表,农业局、畜牧局、供销社、宝顶政府等领导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该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霍志能主持。

会上,该合作社股东之一龙训民作了讲话,主要回顾了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在2008年取得的成绩,他说,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合作社实现总产值1.3亿元,户均收入13.5万元,同比增长25%。龙训民还对2009年的工作计划作了安排,结合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办公地址临近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胜地大足石刻优势,2009年该合作社准备投入120万元修建蜜蜂博物馆,投入60万元修建产品展示厅,以增加合作社知名度。投入20万元修建蜂具加工厂,降低社员成本。该合作社还将入社社员实行生产合同制,价格保底制,对社员所交的产品实行标准制,利益分配实行双赢互利制。所有这些计划投入使用后,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将更具规模化,入社蜂农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会上,农业局、畜牧局、供销社等单位领导分别作了发言,都对该专 6 业合作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要求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团体意识、品牌意识、发展意识和安全意识,更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也愿意为该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服务。

会上,大足片区蜂农代表郭友仁的发言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他是一位74岁高龄的老人,戴着一副眼镜,精神饱满,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更年轻,在会上,他讲了他这几十年来的养蜂感受,以及他经过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养蜂经验,他还说,做一项事业,首先你要热爱它,然后你要用心去做,一定会取得好成绩。郭老的一番话,得到了全场所有人的热烈欢迎。

会议最后,还表彰了2008年对天桥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工作作出贡献的片区负责人,奖励了蜂具三套,面网三包等一些适用的养蜂工具以示鼓励。

(来源:大足县农业局农经科)

区县取经--- 重庆市武隆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五大特点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后,重庆市武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呈现以下五大特点:一是带动农户多。2005 年到2008年,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2个,入社农户19515 户,覆盖农户达34567户,占全县96200户农户的 60 %左右。平均每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40户,最多的如火炉镇华禹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养殖户496户。从产品看,烤烟带动的农户最多, 7 全县118个烤烟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户达到6081户。二是覆盖范围广。从种养植面积看:专业合作社履盖面积达191189亩,占全县农耕面积20 %以上。从产品看:履盖几乎涉及所有种养殖业的农产品,如粮食、烟草、蔬菜、畜禽、水产、果品、中药材、茶叶等。从业态看:有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流通、服务业等。三是发展势头好。合作形式已从最初的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发展,管理由各自为政向集中统一管理发展,销售由各自对外向统一对外发展,核算由单户核算逐步向统一核算发展,服务由分散指导向统一服务发展,种(养)技术由传统向现代标准化发展,发展模式由单一的种养植(殖)向种(养)、加、销发展••••••如风来乡绿林蔬菜专业合作社共吸收社员255户,2008年发展榨菜2000亩、辣椒1500亩,建成榨菜池10口,能腌制榨菜3500吨,并已签定协议引进人才指导加工。

四是培养了能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农村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如火炉镇华禹生猪养殖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采取赊销饲料、指导饲养、回收活猪、对外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效果很好。2007年收购销售生猪30000多头(其中专业社内收购12000多头、户均30头以上,社会收购17000多头),养猪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较好地带动了火炉镇的养猪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五是促进了增收。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仅促进了观念转变、增强了科技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同时学到了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拓宽了致富门路。如火炉镇梦冲塘村四季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32户,发展水产养殖120亩,实行统一发展规划、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对外销售。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万元,平均每户收入3.5万元。文复乡兴隆村社员王峰是一名种植日本甜柿的大户,在加 8 入专业合作社前每亩产量只有250斤左右,亩平收入只有500元左右,2007年在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的9亩甜柿平均亩产500斤以上,亩平收入突破了1000元。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第2369期)

抄报:县委办、人大办、县府办、政协办,并江书记、周县长、颜常委、文全副主任、建华副县长、家胜副主席,重庆市农委 抄送:各街镇乡人民政府

发:农业局各科、站、场、校,各街镇乡农技服务中心

9

上一篇:下发食堂改革方案下一篇:谈心谈话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