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精选8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2007-02-06 09:56:
54我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起步于1995年。近十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尤其是砀山县被为国家农业部、萧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后,列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来抓,加强调研,强化宣传,认真总结推广典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近,又在探索、总结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宿发[2005]17号)。从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扶持、强化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的看,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比较快,势头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16个,入会人员为万人,带动农户万户。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
1、兴办形式灵活。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创办,与农户结成利益联合体。如泗县屏山万头养猪场,以其为龙头,组建了“三元杂交猪养殖协会”,拥有会员1000多人。二是农村能人带头创办,包括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宿州市无籽西瓜协会创办人刘孝科被誉为“农民专家”,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协会里拥有会员1060人推广无籽西瓜近50万亩。三是依托供销社兴办。砀山唐寨水果专业合作社就是依托唐寨供销社兴办的,发展到2004年底,股东增至1350多户,股金560万元。四是科技人
员创办,一些乡镇农技人员依靠自身技术优势,组建各类协会组织,为农民服务。如萧县新庄镇的养殖协会,就是由乡镇畜牧专业人员创办的,目前有会员100多户。五是是省、市县选派干部创办。如萧县20多个省、市县选派到村任第一支部书记的同志共同创办了“萧县农业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信息,农资供应等各种服务。
2、区域和产业特色明显。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区域性较突出,以本村本乡镇农民为主,占90%以上;同时,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水果、畜牧、优质麦、棉花、林业和蔬菜等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六大主导产业上,这类组织占到80%以上。
3、服务范围逐步拓宽。由过去单纯生产、技术合作向生产、加工、销售、信息服务综合方面发展。目前,全市以产加销综合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73个,以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的有1个。
4、运行机制日趋规范。在引导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各地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章程和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在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规范化建设,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市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市级29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建立基地200万亩,与30万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安徽省东方面粉厂与农户签定优质麦生产订单10万亩,带动3万户农民,群众来自企业方的收入280万元。
二市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砀山县有水果面积80万亩,年产量13亿公斤,全县成立的166个水果协会,组织群众外销水果达总产的70%以上。由砀山唐寨供销社创办的水果专业合作
社,自99年以来,在上海兴办了“北海”和“浦东”两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在河南民权县承包140亩耕地,从山东引进果树新品种建立唐寨水果精品园,植,取得很好效果,四年共为群众销售水果亿公斤,销售额亿元。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创办人孙宗华,为省级致富带头人,协会有会员500余人,年为群众销果2000万公斤,产品打进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去年水果又销往英国,获得自营出口权。
三是降低了农业生产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根据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因而减少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砀山华利水果协会去年与周边6个乡镇农民签订水果销售合同,收购时价格比市场价高出元。
四是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灵璧县林汇养鸡协会,自2001年以来共发展本省及山东、江苏等地农民会员2000多人,实践中,协会与农民
形成了“五统二分一扶持”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分户饲养、分户核算;对农户所需资金以鸡苗、药品、饲料等实物予以扶持。现协会资产超亿元,年孵化德国罗曼鸡苗650万只,存栏蛋鸡400万只,年产值突破4亿元,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养鸡协会。其他如萧砀边界养猪协会、萧县丁里养鸭协会等都是为社员提供产销全程服务。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障碍。中国传统小农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平等协商精神较少,希望自己拥有土地并自主经营,实践中一些农户虽有合作,但多数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相互帮助,而以契约、组织形式的合作却不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不少农户可能自发地走向联合,但由于思维定势的惯性影响,短时期内很难形成真正定义上的合作。
2、规模小实力弱。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为松散型的专业协会,且发展不平衡一个县区多的上百,少的仅几个;组织规模也不大,一般会员在几十户到上百户,很难形成强力。砀山县水果协会是全市最大的专业合作组织,下辖160个乡镇、村协会,参与人数上万人,有效地为果农提供生产、销售等方面服务,社会反响很好,但本身实力却很弱,几乎没有积累,以至出现自身运转困难的状况。
3、管理运作不规范。在我市416个合作经济组织中,组织紧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运转较好的不到一半。在民主控制上,虽然合作组织都订了章程,建立了制度,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在重大决策中很难体现出“一人一票”,主动权往往由发起人或大户直接控制,一般会员参与程度低。在利益分配上,基本没有二次分配。大多数会员既不交纳会费,又不参与分配,能证明是合作组织成员身份的常常是从享受优惠
服务中体现。
4、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不清、政府支持不到位。突出的是合作组织到目前还没有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是社团组织还是股份制企业没有权威的解释,导致合作组织成立、登记、注册、运转无依据,在民政、工商、农委登记的都有。一些政府部门支持也不够,指导、服务多停留在口头上。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虽然中央1文件明确规定,“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但实际在地方基本没落实。从金融部门贷款,要求高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看我市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不断壮大。
1、要明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
质,放宽条件,简化登记手续。我国各地现阶段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说是劳动者为了共同利益,按照合作原则和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是劳动者的联合,不是资本的联合,接近于国际上传统合作社。我们在办理登记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目前合作组织具有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双重性的特点,放宽登记条件,在国家没有颁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之前,到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登记,由合作组织自行选择,对暂不具备登记条件的可先报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备案,先发展,规范运作,待条件成熟后再登记。
2、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应走“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路子。在组建形式上,要充分调动农民创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培育自治和自主精神,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别要利用好现有的组织资源,发挥好供销、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作用。供销社是为农
民服务的组织,多年的发展,由民办逐渐变为官办,应还原为本来面目,有条件的基层社可直接改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方法上,可以办成松散性的协会,也可以创立专业性的合作社,还可以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方式创建股份合作社。在服务内容上,根据实际扩大服务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型的经济实体。没有强有力的合作金融为依托,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发展。现在群众对资金需求很迫切,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
3、进一步规范管理运行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按章运行,规范管理。一是抓民主管理规范。合作经济组织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发展,都要订立章程,健全内部各项制度,明确成员和组织间的责权利关系。在组织的管理层中农民要占主体,坚持一人一票,平等互利,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纠正少数人说了算的做法。二是抓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将服务与盈利有机结合起来,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能将合作组织变成“农业公司”,成为单纯盈利的企业。对组织中的各种收入,除去必要的开支和留下一定的积累外,应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成员,体现合作组织“二次返利”的本质要求。三是抓监督机制规范。充分发挥组织中监事会和参与农民的作用,实行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强化经营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确保合作组织健康运行。四是抓发展机制规范。合作组织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要求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发展基础好的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自然和合作风险,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
积极扶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
近几年, 我国农民收入进入缓慢增长时期, 农民收入问题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关系农村稳定和全国政治经济大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形成的新型市场主体, 是抗御市场风险, 取得平等市场地位, 增强市场谈判能力,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它顺应了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两个率先”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以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成效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推动了土地、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通过规模销售, 降低了农产品运销成本, 提高了市场谈判地位;通过注册农产品商标, 培育农产品品牌, 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专业市场和外销窗口, 扩大了产品销路, 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2) 推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实践证明: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基地, 通过专合组织不断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输送到农村。
(3) 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实现了农村合作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产权关系, 不削弱农民自主经营地位, 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 通过发展农民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 把农民组织起来, 解决了目前集体经营在组织建设上比较薄弱的问题, 真正做到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乡 (镇) 村合作、专业大户和能人牵头, 实现了农村合作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4) 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 及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 并改变粗放经营方式, 提高科技含量, 发展“优、新、特”品种, 有力地推动了优质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性布局。
(5) 培养了农民的民主意识, 推动农村民主化进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在生产经营上服务千家万户, 带活了一方经济, 而且成为加快农村民主化进程的生力军。农民社员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共同管理合作社事项, 合作社与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的基本原则、理念和价值, 不仅有利于促进分散农户之间的联合, 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而且从长远看, 培养了农民参与管理经济生活的民主意识, 提高了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 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民主化进程,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民增收
面对新的形势, 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既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来看,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农民预期收益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都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资金不足, 管理人员缺乏经营业务有限, 急需得到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当像保护幼稚产业一样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为其提供财政、税收、信贷等一系列支持和政策保护, 帮助做好信息联通、融资、人才培训等工作, 甚至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用水、用电、交通运输上都应加以扶持。通过这些倾斜措施, 提高农民的预期收益, 并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壮大。
3.2 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机制
要规范并实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和制度, 引导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加强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 侧重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和引导工作, 真正建立以农民自主决策、自我发展的运行模式。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 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要求政府官员退出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层, 尽快建立合作经济组织民主管理机制。在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 还必须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壁垒与垄断, 为农产品的流通和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3.3 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要围绕地区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 积极鼓励种植大户、经营能手等农村能人以及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牵头、发起、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并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仓储设施、购置运销设备, 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运销等服务, 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经济效益。通过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中的规模优势、制度优势, 建立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广大农户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商品化率的不断提高, 把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产业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让广大农户能够依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获得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的经济利益。
3.4 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并加强管理
①注册登记管理。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后, 可先报县级农业、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备案, 符合社团法人条件的, 由县级农业、农村工作综合部门指导其到民政部门登记;属于经营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应指导其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②加大部门间的协调力度, 加强督促、检查, 制止各种面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 一旦发现从严治理, 为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③依法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收益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政府和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犯。
3.5 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合作经济知识的培养和教育
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 对其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而培训则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 加大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 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对于广大农户特别是种植大户、农村青年的教育, 可以以合作思想、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为主, 增强他们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与理解, 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提高他们参与合作经营的能力;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起人和负责人, 可以以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等内容为主,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4 结论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所涉及的问题很多。随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可以预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村将成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发展模式也将呈现多元化、规范化、网络化的趋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将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成为推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韩俊.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01 (5) .
[2]蒋和胜, 王德忠.关于农民增收减负途径的深层次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 2002 (1) .
[3]孙立平.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J].读书, 2006 (10) .
[5]董磊明.增收、减负与减支——改善农民处境的三种思路[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1) .
[6]刘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 2006 (7) .
[7]赵晓峰.寨子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之路[J].中国乡村发现, 2007 (2) .
[8]温铁军.合作社实践中形成的三个基本经验[J].人民论坛, 2006 (17)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160个,入社成员19.5万人,带动农户36.3万户。按产业划分:种植业2625个,占63.1%;养殖业656个,占15.8%;农机511个,占12.3%;林业48个,占1.2%;奶业229个,占5.5%;加工运输营销91个,占2.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加强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对于农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和绿色高效农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2007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34个,2008年发展到920个,2009年发展到1921个,2010年发展到2740个,2011年发展到3610个,去年,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160个,平均每千户组建5个合作社。
二是经营规模越来越大。5年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较小,一个合作社经营的总耕地面积500多亩,最多也就是4000亩,现在增长较快。如克山县西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主要以代耕作业为主,仅为2.5万亩;2011年新增自主经营面积1.7万亩,代耕作业面积扩大到4.2万亩,总收入680万元,纯效益101万元;去年自主经营面积达到2.6万亩,代耕作业面积达到5.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42%。
三是合作领域越来越宽。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领域比较单一,现在已扩展到种植、加工、营销和农机合作等各个领域。甘南县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与金星村共建的优势组建红古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星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谷2万亩,为提高红谷附加值,延长红谷产业链条,投资兴建红谷小米加工生产线,注册 “白羽”牌红谷小米商标,产品远销哈尔滨、沈阳、上海、杭州等地。
四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克山县仁发现代农机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土地统一规模经营,发挥了大机械作用,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分配上,先是兑现入社土地保底金,然后按50%提取公积金,另外50%按照国股资产、股东投资、农民土地折资入股进行二次分配,国投资产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社员,既保证了国投资产保值增值,又最大限度地惠及了广大社员。2011年合作社直接经营土地1.5万亩,代耕作业28.4万标亩,实现赢利1342.2万元。先行兑付土地入社保底金525万元,提取50%公积金记入个人账户,共提408.6万元,可分配盈余408.6万元。国家补贴收益384.7万元平均分配给314个社员,户均分得12251元,入社成员投资回报率31.3%。
五是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克东县春和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收本村农民288户入社,经营土地面积达11360亩。合作社成员以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每亩折一股)。2011年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入股土地面积7210亩,全部用来种植优质大豆。年终,入社成员亩分红446.34元,与其他出租土地的农民相比较,亩净增收益146.34元。
六是作用发挥越来越强。克山县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成员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2012年实现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为成员提供优质廉价生产物资,无息垫付生产资金或赊销物资,无偿缴纳农业政策性阳光保险,无偿代储代销粮食和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累计向社员无息赊销化肥6万余吨、种子1万余吨,垫付农业生产资金4亿多元,无偿缴纳农业保险1300多万元,代储大豆60多万吨。它是全省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带动力最强,集产、供、销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二)主要做法
一是树立典型,引领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在工作当中我们从依法规范、创新增收、分类推进、作用发挥等方面,积极发现、培育、推广典型。齐齐哈尔市在不同阶段培育不同的合作社典型,如“能人创办型的克山仁发”、“集体领办型的北联新兴”、“股份经营型的依安惠民”、“企业兴办型的昆丰大豆”等典型,在推动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办社、入社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政策,扶持发展。齐齐哈尔市坚持“帮生”与“帮长”相结合,联合制定了56条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工商注册登记上实行“四不”(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上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在生产用电上按农业用电收取费用,在交通运输上开辟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在水利、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等农业各种要素优先给予配套组装,在信贷投放、贷款贴息、土地耕塇补贴、农业阳光保险、高产攻关项目等政策给予优先扶持。比如,泰来县对组建保护性耕作的农机合作社,达到标准作业面积,县政府分三年对合作社给予以奖代投进行扶持。
三是创新模式,多元发展。2008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发组建为主,经营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现在经营领域已扩展到水利、林业、营销、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外贸出口等各个领域,并向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依安县新兴乡惠民农业生产合作社组建后,将过去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扩展到农机作业、畜牧养殖、建筑工程、劳务输出等多种产业,2011年实现总收入1539.7万元,纯收入427 万元。其中:农机总收入129.7万元,纯收入70.6 万元;入社土地实现经营收入1410 万元,纯收入242.4 万元;养殖、建筑、杂粮加工等其他多种经营纯收入114万元。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和推广了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吸纳、农机合作社牵动、规模化养殖引领、流通合作服务等5种有效模式,建立了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资金互助等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呈现出资金合作、土地入股、资本带动、交易分配等多种形式。克山县立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盈利的60%按产品交易量返利和剩余部分按地折股分红,2011年为成员返利分红282万元。
nlc202309012357
四是加强管理,规范发展。齐齐哈尔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依据,以促进和服务合作社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力度,引导合作社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合作社运行的民主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规程、股金分红、社员履责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合作社依法运行、规范运作。2011年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以政府文件出台了《齐齐哈尔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2012年,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规范现代农机合作社为目标,以农民土地作价出资入股为前提,以国投资产量化到人为抓手,以二次分配为衡量标准,以兼顾成员利益为原则,加快完善157个股份制、合作制及其他组织形式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促进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和规范发展。
五是强化领导,保证发展。齐齐哈尔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组织,形成了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目标。在对各县(市)区考核中,将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了“农民合作社十强社”和“合作社带头人标兵”竞赛活动,对前十名公开进行表彰奖励。2012年,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有效发挥大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市为了完善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确定了市、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农业局、农机局、经管站等相关部门定点包保一个农机合作社,对合作社按照好中差进行分类排队,重点抓两头带中间,加强管理。全市开展了五星级评定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和提档升级。提出3年内对于农机具已配套、达不到规定标准作业面积的,建议县委对乡(镇)党政一把手给予免职,有些县将推进力度大、工作业绩突出的村支部书记(理事长)转为事业单位编制。
(三)主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规模经营,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齐齐哈尔市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达到5000亩以上或占所在村屯耕地总面积70%以上为目标,有力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今年合作社统一经营和服务的规模经营土地达426.7万亩,占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40%。种植业合作社吸纳农民17.6万人,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18万亩、516万亩、400万亩和59万亩。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596个,吸纳农民1.2万人,奶牛、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和2.1万头,占全市规模养殖比重的31%。
二是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提高了农业科技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合作社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作物病虫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突出发展特色、绿色、有机、高效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57个,占全省的29.3%,综合机械化程度为89.2%。实现了以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灌溉条件和抗灾保产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为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790个合作社与飞鹤、元盛、博天、博成等龙头企业实现利益连接,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514万亩,提供加工原料284万吨(种植业154万吨,养殖业130万吨);新引进了中粮、蒙牛乳业等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4.2亿元。
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模式,使大多数农民不再参与生产的各环节,只由少部分农民就可以完成全部耕作。合作社实行统一大型农机作业,与一家一户用小四轮耕作相比,每个劳动力年耕作面积由原来的几十亩增加到上百亩,甚至达到1000亩,并大幅度提高了耕作质量,推进了标准化生产。生产资料的团购、农产品的统销,让入社成员切实感受到节本增效的实际效果,他们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更加放心,走出去务工和经商更有信心。齐齐哈尔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345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使他们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加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市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16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发展速度较快,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合作社是近几年刚刚组建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三)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由于我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加之合作社社员积累比较少,基础设施投入和生产发展资金十分短缺,很多有市场、有品牌的合作社想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农户加入,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实施。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注册资本金较少,可抵(质)押财产不多,涉农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服务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不系统、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农民要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比较迫切,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撒芝麻盐”现象比较突出。
nlc202309012357
(六)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自主经营能力和抗自然灾害的风险能力弱。几年来,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资金、信息扶持,土地规模经营有了发展,但是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自主经营能力弱,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合作社没有实行阳光农业保险,还处于靠天吃饭状态,一年受灾多年无法翻身,生产经营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
三、政策建议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结合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从财政的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也可从产粮大县奖励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省现有政策资金集中投向合作社。
(三)加强监督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重点监督和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合作社要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按规定提取折旧和各项基金,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入社农民和群众监督。指导现代农机合作社把国家补贴资金形成的财产量化给每个社员,所产生的效益平均分配给每个社员,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财政局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正宁县委 正宁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17日)
一、县情概况
正宁县位于庆阳市东南部,东、西、南三面与陕西黄陵、长武、彬县、旬邑相连,北接宁县。全县辖4镇6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县域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其中林区375平方公里,农区94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3万亩。地形东高西低、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东部为子午岭林区,中西部为平原沟谷宜农区。境内被支党河、嘉峪河、四郎河分割为四塬三川,平均海拔1460米,年均气温8.7℃,降水量630毫米,蒸发量1500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份。
基本县情:一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农民收入相对较好。二是资源富县。已探明煤炭储量19亿多吨,其中宁正煤田18亿多吨,已进入建矿阶段,石油储量也比较丰富。三是工业弱县。工业仅占全县经济总量的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6户。四是财政穷 1 县。财源匮乏,财政自给率只有12%,大部分支出靠上级财力补助。五是区位差县。地处交通盲肠地段,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境内没有1公里二级以上等级路。
二、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在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培育市场主体、衔接产业链条、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按照‚解决‘一个问题’、把握‘三个原则’、突出‘三个加强’、坚持‘三个注重’‛的工作思路,在思想上升位、领导上加强、措施上细化、效果上求实,全县农民合作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共发展苹果、蔬菜、苗木、中药材、烤烟种植及畜禽养殖、农机服务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其中协会1个、合作社54个,发展会员1854人,带动农户1.91万户。
(一)解决‚一个问题‛链接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是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阵地。我们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挖掘产业潜力、壮大产业基地、开拓产品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纽带”,充分发挥合作组织信息引导、技术示范、行业服务、市场开拓的优势,一头链接市场,一头链接农户,聚千家为一家进入市场,合千价为一价面对客商,从根本上化解了 2 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抵御了市场风险,有效解决了政府“统”不了、技术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近几年经营情况看,全县5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年可引导销售各类农产品200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带动农民增收过亿元,实现了“建成一个组织、壮大一个产业、开辟一批市场、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二)把握‚三个原则‛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直接面对市场生产和经营,我们紧扣“三个原则”,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运行。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继续享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二是坚持引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规范不限制的原则,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民办”方面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开展独立自主、进出自由地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和营销合作;在“民管”方面,注重“一人一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会员对组织内部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民受益”方面,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服务不盈利,经营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使会员享受到了真正的经济实惠。三是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原则,尊重农民的创造 3 性,鼓励农民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合作组织。通过自愿联合、示范引导,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三)突出‚三个加强‛强力推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针对农民参与和自发组织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的实际,我们采取“三条措施”强力推动,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科技、人事、工商、税务、国土、交通、公安、农经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领导小组,在农经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合作组织的协调服务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印发了《工作方案》,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指导思想、责任目标、发展方向和主攻重点,并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纳入部门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靠实责任,强力抓促,加快了建设进程。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在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绝大部分合作组织成员不缺生产资源,但缺生产技术和合作组织。对此,坚持积极走出去、热情请进来,采取外出考察学习,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及培训班等方式 4 方法,千方百计让群众学习了解国内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态势和规律,理解掌握经济合作组织的政策法规和市场营销知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及兄弟县区的成功经验,分期分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产业大户、科技能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先后组织乡镇部门、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及产业大户赴陕西、山东等地考察学习6次,举办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人员4000人(次),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知识读本》等7万册,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的合作意识和知识水平。三是加强服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生事物,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健康发展。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探索健全了三种工作机制:即登记注册机制,针对合作经济组织报批程序不清、主管单位不明的问题,明确了主管单位和报批程序,确定先由乡镇审查,报县农经局备案登记,最后由县民政、工商部门审批注册。内部管理机制,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内部机构,制定工作章程和管理制度,全县所有合作经济组织均成立了会员代表大会,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选举产生了会长、监事会、理事会等管理人员。资金管理机制。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入股、缴纳会费和经营收入,为了保证资金规范运作、会员公平分享,我们研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5 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及盈余分配办法,定期召开会员大会,公布财务运行情况。县经管局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护了会员利益。
(四)坚持‚三个注重‛巩固提高。一是注重示范引路。把示范点建设作为推动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切入点,实行包乡部门扶持、业务部门指导、乡镇村组配合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自发涌现出来的典型按照“四个有利于” 的要求(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产品营销、有利于科技推广、有利于农民增收),在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倾斜,优先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目前,全县已建立示范合作社16个,其中正通果业、飞龙瓜果、一品果业和康乐农机4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列示范社。陇达苗木、陇塬农牧产业、腾飞中药材等5家合作社被评为市列示范社。完成了“宫河”牌大葱、“隆鑫”牌乌鸡蛋和“陇蜜”牌红富士苹果商标注册,树立了特色品牌,二是重政策扶持。在及时足额落实省市扶持资金的同时,县财政坚持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专项列支20万元。民政、工商部门适当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办事程序,积极为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提供便利条件;税务部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减免了税收,农行、信用社不断加大贷款投入额度给予支持,农牧、农经部门坚持深入一线积极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服务,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三是注重科技联姻。积极 6 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杨凌农科院、陇东学院等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引进推广SOD蜜、小冠开心型等苹果生产新技术8项,新品种4个。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先后有56名科技特派员、31名农村“土专家”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23名科技特派员实行技术入股,有效提升了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服务水平。
尽管我们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认识还比较模糊,参与合作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合作经济组织总量少、规模小,覆盖面窄,懂技术、会经营、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技术人才仍然短缺,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内容单
一、范围狭窄,在服务上仅限于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民与客商签订订单、协调销售环境等事务,没有形成生产、销售、加工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努力克服,积极整改,巩固提高。
今后,我们继续坚持既定的思路不变、力度不减、措施不弱,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树典型、抓示范、促提高,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全县基本建立起服务网络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 7 理规范、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和县级产业协会共同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到2013年末,全县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30%的农户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50%的农产品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优化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政策的建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建设不规范、制度不完善、服务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还很突出,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要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职能,适度放宽政策,宜简则简,宜宽则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真正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献策不决策,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持续发展。
(二)关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建议。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看,建设类型、运作机制不尽相同,建议在发展模式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优势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优势结合起来,引导村社共同组织农民联合闯市场;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特色优势创品牌;与农业科技服务结合起来,拓展服务领域上水平,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多元化发展。
汪金敖 涂建明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信息、资金、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我国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组织、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是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从英国创立世界第一个成功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至今,合作组织的发展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现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几乎全部,美国、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我国合作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6年全国实行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由农民入股发展的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其他种种原因,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渐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也逐步走上了“官办”道路,完全失去了合作属性。我们现在引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产物,与过去农业合作社有作根本区别,最重要的不同,是在办社原则上实行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强调专业性和经济性。这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雏形是农村专业户基础上产生的联合体。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始加快发展,并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的新阶段。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万多个,会员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按照成员合作的紧密程度和运行机制区分,目前主要有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两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独立生产的基础上,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的农户自愿按照合作制原则组成的加工销售自有农产品的自助性经济组织。这类合作组织一般是实体性的,内部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与农民利益联系紧密,形成劳动者约定共营的企业和社会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农户经营基础上,实行资金、技术、生产、供销、加工等互助合作和服务的开放性、民间性经济合作组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但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顺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臵;进入合作组织的农民能够通过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它既能加强政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更好地实施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利于克服分散农户无法对农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的弊端,有利于逐步形成名特优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区域布局,从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如湖南桃江县是个竹资源大县。1997年,该县创办竹业协会,该协会一手抓资源培育,一手抓产业开发,有效扩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档次。全县竹资源面积由6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2万亩,增长20%;竹产业实现了由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由单一产品加工向多品种加工,由多品种加工向发展主导产品三次升级。2003年,该县竹产业产值达15.1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0%,竹业增加值达到9.08亿元,占全县GDP的35%。
(三)有利于构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显然,仅仅依靠分散的农户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与企业间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向前发展。永州祁阳县发展优质稻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过来由于企业和粮农没有一个适合的纽带和桥梁,该县的优质稻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农民由于受单户种植的局限,往往不知种什么,种了卖给谁,而企业由于收不到质高量足的优质稻,也难以做大做强,企业和农户都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将两者联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祁阳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依托天龙、银利来、神怡、湘妹等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先后组建了祁阳县优质稻推广种植协会、银利来优质稻米开发协会、神怡优质稻种植协会和湘妹优质糯米种植协会,通过这几个协会把企业和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开拓优质稻米市场,打造优质稻米品牌。目前,协会共发展会员25.5万人,发展优质稻75万亩。由于有了充足的优质原粮,三大龙头企业都创出了一批优质稻米品牌。如天龙米业精深加工的“天龙”系列优质米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放心米”、“湖南省名牌产品”等殊荣,还有多个品种的大米分别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天龙米业跻身“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2004年,会员农户共增收1.56亿元,户均增收531元,加工企业增效2200万元,实现了互惠互赢、共同发展。
(四)有利于完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加快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农技服务推广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由于目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功能的弱化,农技的引进推广正面临有效载体缺失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其成员及周边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存在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学、产品难销等问题,成为现阶段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己承担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部分职能,一个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乡土人才的聚集基地。衡阳祁东县牲猪养殖合作社为了让社员所养牲猪达到外贸出口的严格要求,仅2004年先后聘请各级专家16人来合作社进行科学养猪讲座,培训社员836人次,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2004年合作社带动农户出栏牲猪122万头,实现总产值1.2亿元,其中出口港澳活大猪1.6万头,实现利润240万元,全年全体社员养猪纯利润达2258万元,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科学养猪水平。
(五)有利于畅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机制的建立 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然,我国农村这种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实现有效对接的矛盾,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问题,并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如湖南湘潭县青竹村养猪协会成立以前,农户单家独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2年5月,村支两委成立了养猪协会后,协会实行“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贷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大大提高了该村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1年,该村农民纯收入仅1930元,2003年达到3680元,增长90.7%。益阳市2004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纯收入6.1亿元,会(社)员人均纯收入379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485元。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于9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呈加速发展态势。至2004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有11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有社(会)员167.19万个(户),占总农户数的12.2%,位居全国前列,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合作形式由农民间的合作逐步向农民与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相互联合转变,形成了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内容由单项合作逐步向产加销全程合作转变,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合作机制由松散型逐步向紧密型转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合作区域由区内合作逐步向跨区合作转变,形成了跨行政区域的广泛联合。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大多数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创办。全省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全省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三是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兴办。全省共有1142个,占总数的9.8%;四是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3226个,占总数的27.7%。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全省总数的5.6%;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总数的6.8%;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总数的4.1%;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总数的4%;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总数的3.4%;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总数的1.6%;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总数的1.3%;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总数的0.9%。五是其它类型。共有767个,占总数的6.6%。按从事行业分,已涵盖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运作方式
1、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收取会费。如望城县奶牛养殖协会向会员收取每年每头奶牛100元的会费,协会负责奶牛引进、技术培训、劣质奶牛淘汰补助和无偿提供挤奶设备等。二是部门扶持。石门县柑桔协会挂靠县农业局柑桔办,办公场地和运转费用由柑桔办提供。临澧县供销社给其入股组建的县清水鸭养殖协会支持30万元作开办费。三是政府扶持。资兴市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给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奖1000元作为开办费。四是由会员大户募捐。桃江县竹业协会每年的活动经费主要由几个企业老板捐献,会长莫运湘每年要拿出6000—7000元资助协会搞活动。
2、活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展技术服务。以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如临武县同益乡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圣文率先与本村26户农民成立了临武县第一家“农民科学技术学会”,通过举办培训的形式推广技术,目前全乡有400多人加入了协会,发展水果专业大户260户,1200多人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二是开展综合服务。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对会员进行技术、资金、物资、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开展实体经营。协会通过自我积累或集资入股,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实体。如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有核心会员260多户,2001年成立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柑桔加工生产线三条,固定资产45万余元,安臵500余个劳动力就业,成为当地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产销龙头企业。
3、利益机制。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两种。紧密型利益机制,是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向社员返还盈利所得。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创办了两个经济实体,4年来,该社共返回社员红利650万元,股平3421元。松散型利益机制,大都是各类专业协会依靠向会员收取会费、大户的捐献、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向会员提供无偿信息、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三)主要作法
为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湖南各级各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2004年,省里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湘办发[2004]11号),由省财政安排专门资金试点示范。长沙、常德、益阳、郴州、永州、娄底、岳阳、湘西等市州,以市(州)委或政府名义下发专门文件,出台财政、信贷、税收、用地、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湘西自治州免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手续费,并奖励1000元开办费,从创收开始三年内免税,在2003年安排资金279万元的基础上,2004年又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中切块80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常德、郴州、益阳三市2004年分别安排400万元、182万元和130万元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其他市县也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2、业务指导。各地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指导,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如益阳市为了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内部机制,市县两级都配备了工作专干,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通过加强指导和专业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建立和完善了三大机制:一是内部管理机制。在建立章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的基础上,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交易量还利和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三是风险消减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从每年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其它市州县农经部门也都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注册登记,帮助、指导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3、办点示范。2004年,共安排国家、省级单位71个进行试点,其中财政部11个、农业部4个、省级56个。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办了一些试点,通过以点带面,摸索了经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主要是“五力驱动”:
(一)发展动因
1、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生产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过去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由于受市场、资金、体制与人的观念的影响和冲击,已很难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并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单家独户的农民也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紧密连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将千家万户的农民和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从而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湖南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比较过硬的措施,加快了发展步伐。省委、省政府专门下发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文件。有关部门把引导指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市州县及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工作力度,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专题文件,安排专项经费,创办工作试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据统计,2004年,省、市两级共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经费15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龙头企业和大户带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拉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大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市场竞争力,立足自身资金、技术、加工、管理和销售网络优势,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近几年,全省依托龙头企业和大户创办、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503个,并且这类专业合作组织参会(社)人员多、辐射带动力强。如省茶叶公司这几年一手抓国际市场拓展,一手抓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司通过多种措施支持茶叶专业协会的发展,目前建立基地52个,总面积42万亩,发展会员8.5万个,2004年实现产值3.52亿元,利税2236.4亿元,茶农户均增收1860元。沅江市珍珠养殖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甘松柏领办的沅江市珍珠产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860户,养殖水面42000亩,珍珠蚌养殖规模达到3100多万只。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发展。
4、政府职能转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政府职能也在随之转变,乡村干部已从过去主要抓税费收缴转为抓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改进服务方式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受到基层干部的重视,他们把主要精力逐步转变到了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来。临武县双溪乡背溪村主任陈桂成牵头办起来的香芋协会,会员发展到2300人,辐射带动全县种植香芋3.5万亩,带动农民1.8万人,芋农人均增收800元。不少地方还有部分干部主动分流领办协会,带动农民致富。如新田县大五星枇杷协会会长蒋建平2002年从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主动停薪留职,联合其它大户办起了枇杷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128人,带动种植枇杷2万多亩,发展前景看好。基层干部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5、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强了凝聚力。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系机制,农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高涨。岳阳县张谷英镇芭蕉扇业协会与江苏舜天集团建立长年合作关系,产品畅销1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实现产值9500万元,创汇600多万美元,二次返利940多万元,会员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协会带来的实惠,对农民入会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会员从成立时的几十户,不到两年时间,就发展到1198户。
(二)制约因素
上述“五力驱动”促进了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长足发展,但总体看,还处于初始阶段,普遍存在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实力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从当前看,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够高,没有把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有的领导调查研究不够,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势和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由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放松了指导和引导。还有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担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影响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威,不敢放胆发展。
2、法人地位不够明确。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近几年涌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国家还未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尚未明确,给登记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目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要么无部门登记,要么多部门登记的局面。据统计,全省经过有关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仅占52.9%,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的占7.05%,农经部门登记的占13%,其他部门登记的占32.85%。
3、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无章可循,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太规范或活动不经常的占了40%左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社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普通社员的参与度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合作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加上一部分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和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容易出现“一年合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
4、扶持不够得力。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政策法律上给予帮助,特别是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发性和盲目性比较突出,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决定,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合作经济的运作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和农村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根据目前情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原则。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能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能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强行将农民承包的集体土地收回,改由集体经营、出租,或者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统一种植,统一经营,破坏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侵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2、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这是合作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就是要完全依照农民个人意愿加入专业合作组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归大堆”,坚决防止人为“拉郎配”。“民办、民管、民受益”,就是在创办上,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农民意愿,自主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在管理上,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在利益分配上,应建立科学的分配办法和利益联结机制。
3、坚持“边发展、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达到规范运作还须一个过程,因此,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程中,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通过“边发展,边规范”,逐步达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
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农民意愿,既可以引导成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松散半松散的合作;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
5、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包办代替,更不搞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又要坚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办点示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培训与服务、帮助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等,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发展重点
1、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突出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两种形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最为密切,能够解决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问题,同时,专业协会的组建必须建立在大量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缺乏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现阶段要突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要发挥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扶持基层农技部门利用其技术优势组建,引导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和其他部门利用其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真正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专业合作组织。
2、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突出农业标准化建设,在服务质量上迅速提高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除开展一般性的技术、信息服务外,应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有条件的要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创造条件在合作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等项认证,一个合作组织内部应尽可能统一产品的销售价格;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组织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沟通,或者通过行业协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利益。
3、积极探索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突出内部制度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力争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合作组织内部一般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建立健全价格保护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对社员的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尽可能采取“下保底上不限”的作价原则。三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应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四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协调、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各级财政、民政、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搞好有关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培训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大力普及合作知识、宣传合作典型、弘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对主管农业的领导、乡村干部、合作组织负责人应分层次进行培训,尽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的骨干队伍。
(三)加强政策扶持
加强政策扶持既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利用“绿箱”政策支持保护农业的新要求。
1、加大资金投入。各级应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应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入。
2、加强项目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立项、用地、用电和运输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3、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给予税费优惠,该减免的要减免,严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跟踪服务。
(四)扩大典型示范
近年来,通过办点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增加试点投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试点水平。要加强示范项目跟踪指导,深入项目单位,认真解剖典型,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强对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按照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和平调。
(五)规范注册登记
在国家相关法律出台前,我们要按省人民政府第196号令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工作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经济实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非营利性的农民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登记。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关要简化手续,依法予以登记,核发证照。经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其资产收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财产和经营自主权。
汪金敖,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对湖南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更好地了解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8月—9月,12月,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考察。行政机构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员组成。
一、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 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比上年增加1209个,涵盖农村种、养、加、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发展到167万个,带动农户394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15.2%和35.9%。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1.专业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办起来的,他们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熟悉市场行情。他们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同类产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依托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为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到组织和带头的双重作用。
3.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142个,占总数的9.8%,主要是由某一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寻找销售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回收或销售产品。
4.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3226个,占总数的27.7%,主要是依据各技术服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其职能转换,推动部门体制改革。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20.2%;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24.4%;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15%;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14.5%;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12.4 %;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5.7%;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4.7%;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3.1%;其他类型767个,占总数的6.6%。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凡是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安仁县坪上乡具有20
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以前由于组织程度低,生产规模一直在2000多公斤左右徘徊。2002年组建了食用菌协会以后,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2003年生产规模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达到8 000多吨[2]。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湖南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麻阳县柑橘协会较好地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注册了“麻阳牌”柑橘商标,柑橘销售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冰糖橙每公斤高0.4元,脐橙每公斤高1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
3.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仅2004年就聘请各级专家16人进行科学养猪讲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会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也主要通过内部进行协调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采取“富裕户帮贫困户,社内户带社外户”的办法,帮扶了8000多户农民脱贫。
三、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对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07年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仅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和35.9%。而且,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据农业部南亚办专项“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现状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村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423个,占总数的20.8%,乡范围的有6709个,占总数的57.6%,跨县的有1281个,占11%,跨地区的有967个,占8.3%,跨省的就更少,只有163个,占总数的1.4%。
2.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缺乏资金、资产,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据随机对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组织的成员为135人、固定资产只有
3.8万元。
合作经济组织要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对外必须具备开拓市场、创立品牌的能力。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3]。
3.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
理论上来说,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然而,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组织数才4461个,占总数的38.3%,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技部门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
4.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虽然2007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这之前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成立时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或是注册为工商企业,或是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进行注册登记。就本次调研来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44.5%进行了登记,还有55.5%未登记,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1013个,占8.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399个,占20.6 %,在农业部门登记的有1421个,占12.2%,在其他部门登记的有349 个,占3%。
四、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的同时,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主动创造机会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国际合作社160 多年的发展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湖南有12.6%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加工、购销和提供其他服务的经济实体,把经济实体的部分利润分配给组织成员,让成员在获得农产品最初收益的同时,分享到加工、购销和其他环节的部分利润是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推广作用。要下大力气培植几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如汝城县花豆协会、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其尽快上档升级,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使农民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管理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尽快为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培养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6]。建议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制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项基金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并且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年8—12月调研所得[r]。
[2]过建春,王芳,等。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2008。
[3]王玉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32。
[4]陈科杜,李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缓解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难题[j]。农村经济,2006,(3):8-11。
[5]郭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4,(1):6-9。
1 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是“反复抓、抓反复”, 下大力气做好农民工作。市委市政府把激发农民主体作用, 作为组建和发展合作社的根本, 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办法, 面对面动员、引导农民。在组建之初, 每个涉农部门和企业, 逐个乡镇召开动员会, 动员群众达6, 000多人, 真正让农民入脑入心。之后, 再逐个乡镇召开村书记、理事长座谈会, 一个村一个村分析研究, 现场确定合作规模, 落实扶持办法, 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春季, 抢抓农时, 分乡镇召开了理事长座谈会, 引导农民转变传统习惯, 调优种养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和有机农业。秋季再次召开座谈会, 与社员谈感受、经验和成果, 使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合作经营带来的好处。
二是“先发展、后规范”, 推动提档升级。在引导农民创建了众多合作社的基础上, 他们及时调整工作重心, 全面开展规范提档工作。在规范组建上, 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 现场指导, 规范合作社达到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规模、有效益、有包装、有品牌、有销路、有资金互助组织的“八有”标准。在组织运行上, 根据合作社的不同特点, 坚持统分结合、分步实施的原则, 把统一整地、统一投入品、统一播种、分散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七统一分”作为基本运行模式, 以核心区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全统一的运行方式, 示范引导社员逐步实行“全统一”的规模经营模式。在管理机制上, 结合村组织领建、能人带动等不同牵动主体的合作特点, 探索建立了法人治理、民主决策、组织运行、收入分配、监督执行、资产管理等各类机制, 推动了合作社步入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三是“谁发展、扶持谁”, 营造竞相发展的工作态势。整合政策资源, 把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向优先发展起来的合作社。积极争取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项目, 确定扶持50个合作社实施规模经营整村推进。在11个合作社优先发展的村, 实施国家节水抗旱和重点县节水抗旱项目, 一次性投入2, 900万元, 彻底解决了抗旱问题。先后为10个马铃薯种薯合作社发放补贴150万元, 为10个甜菜合作社新打抗旱井46眼。同时, 采取“特事特办”, 为学田镇燎原大棚蔬菜合作社投资90万元, 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和合作社办公室。为2个生态猪养殖合作社协调贷款50万元, 新建节能猪舍160平方米。把54万亩农业保险指标全部落到合作社。有力的政策扶持, 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组社、入社和发展合作社的热情, 农民真正成为推动合作社发展的“主角”。
四是“建平台、搞对接”, 提供全面服务。从满足合作社发展需求入手, 全力解决依靠合作社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全方位的服务推动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产销对接, 每年召开一次合作社与省内外企业对接会, 签订农资、农产品购销协议, 减少中间盘剥, 提高社员收益。组织合作社参展绿博会, 我市的小包装有机大米、杂粮杂豆、菇娘、白瓜等特色产品直接进入市场, 受到了普遍好评。组织开展信贷服务, 协调农村信用社出台专门扶持政策, 降低了10%的信贷利率, 贷款期限延长至2年以上;引进龙江银行讷河支行, 侧重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服务, 采取社员联户担保的方式发放贷款, 全市合作社已累计获得信贷支持2亿多元。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从投入产出看, 促进了节本增收。通过组建合作社, 发展规模经营, 农民集中购买农资、应用科技、销售产品, 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支增收。以大豆为例, 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 亩节支10元;统一机械作业, 亩节支11元;统一种植技术, 亩增产50公斤;统一销售, 每公斤加价0.08元, 累计亩增收达220元。
二是从效能发挥看, 提高了农业设施利用率。实行连片规模经营, 大型农业设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利用率从10%提高到90%。在水利设施利用方面, 大型喷灌每台周期作业量由100亩增加到250亩;在农机利用方面, 单车秋整地作业量由2, 000标亩提高到4, 000标亩。
三是从质量标准看, 增加了科技含量。大规模连片种植, 使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合作社良种化率达到96%以上, 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率达到100%, 农业机械化率达到100%。推广的玉米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亩增产300公斤;两段式水稻育秧技术, 亩增产200公斤;推广的蔬菜温室大棚, 每栋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
四是从市场对接看, 改变了弱势地位。组建合作社, 联合组成产业群体, 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 市场竞争的弱势地位明显改变。和盛乡的高升菇娘, 与客商签订订单, 亩纯收入达2, 200元;九井镇的“一称金”大米, 每公斤售价达到40元;学田镇的高蛋白大豆, 客商每吨返利200元。
五是从自身经营看, 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合作社促进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农民由生产的全程参与转变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 在实现向外转移的同时, 组建了市内劳务合作社, 开展劳务合作社与劳动密集型合作社对接, 既解决了劳务就业, 又解决了生产期间劳务紧缺的难题。目前, 该市农民实现转移就业14.8万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57.1%, 劳务收入11.8亿元, 占农民收入构成的40%。
3 呈现的发展趋势
一是数量迅速增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 全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357个, 入社农户占全市的40%, 入社劳动力占全市的37.5%, 规模经营土地占全市的31%。还有56个合作社等待注册登记, 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
二是质量明显提高。目前, 全市合作社有包装的372家, 有品牌的83家, 统一农资供应的132家, 统一产品销售的243家, 有加工实体的317家, 有内部资金互助的78家, 寻求自身发展、研究市场购销已经成为合作社的日常经济活动。
三是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合作社100户以上的158家, 规模经营500亩以上的529家, 1, 000亩以上的112家, 整村推进的50家, 呈现出合作社之间相互联合、跨村跨乡跨县发展的趋势。
四是形式灵活多样。出现了农业生产型1, 201家、产品加工型152家、市场销售型65家、科技服务型17家、林业经营型8家、旅游接待型1家、劳务服务型25家, 在各自的经营领域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对农民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 发展合作社不仅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大转变, 也是生产关系的大调整, 有力地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黑龙江省讷河市是典型的农业县份, 结合实际, 针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进行了论述。
在河南杞县、尉氏、开封县等地,笔者对90名农户进行了“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向调查”,调查对象中71户(占78.9%)有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仅有10户(占11.1%)已加入合作社,其余80户(占88.9%)尚未加入任何农民合作组织。调查表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方式把农户的入社意愿转化为现实。
(一)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施行6年多了,但据笔者调查显示,仅有15.6%的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了解,有51.1%的农户听说过,33.3%的农户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
从已参加和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来看,已参加的农户中有95%的受访者对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都有所了解,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各项原则都“比较关心”;而未参加的农户中有65.6%被访者对合作社比较了解,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不关心。由此看出,合作社并未被农户放到重要位置上,农民对合作社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在认知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和实现途径
针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目的(调研中农户参与合作目的选项可多选),50%的农户是为了得到技术培训,48.9%的农户是为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43.3%的农户是为了稳定产品销售收益,42.2%的农户是为了降低生产费用,34.4%的农户是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25.6%的农户是为了获得生产销售服务,24.4%的农户是为了减少销售费用。这些数据表明,农户能够认可并确信合作社可以促进信息和技术的集中,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带领农民走出“单打独斗”的困局。
在加入合作社的途径上,已加入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略有不同。已加入合作社的农户,40%是主动寻找加入的,30%是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的,20%是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的,10%是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的;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34.9%希望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27%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寻找加入,22.2%希望通过政府动员加入,7.9%希望有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7.9%希望经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其他项未计)。可见未入社的农户对入社信息缺乏、信心不足,需要外部力量推动。
(三)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预期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组织模式、运营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调查显示,农户兴趣较大的合作社类型主要有:35.4%的农户希望加入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的合作模式,31.7%的农户愿意加入政府农技服务部门领办的合作模式,18.3%的农户希望加入龙头企业推动的企业主导合作模式,9.8%的农户希望加入村委会组织领办的合作模式,3.7%的农户愿意参与协会主导的合作模式(其他项未计)。上述选择反映出,农户最信任的组织者是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突出的农民,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在销售和技术方面获得支持;这与目前开封市逐步形成的“农村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相辅相成。
同样,农户希望从合作社得到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可多选)。调查显示,70%的农户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技术指导服务,53.3%的农户希望得到市场信息服务,46.7%的农户希望得到资金支持,38.9%的农户希望得到产品销售服务,33.3%的农户希望得到各种农资供应,27.8%的农户希望得到农产品加工服务,14.4%的农户希望得到产销中的人力协助劳动力方面的帮助,另有1.1%的农户希望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
二、制约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符合大多数农户的长期愿望,但以下因素抑制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步伐,造成目前农户精神期待与现实参与的脱节。
(一)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39.1%的农户未参加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对加入合作社能否增加收入缺乏信心也是农户未参加合作的一大原因。农户对合作社的运作效率和效果、相关政策和法规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户入社意愿徘徊不前。
(二)合作社的发展未能跟上农民的需求
调查中,部分农户因当地没有人牵头组建合作社而无法参加,这一现象说明能够带领农户合作、受农民信任的领导者稀缺;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规模没有增大,调查的3个县平均每个合作社有7.6户成员。由于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在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上还未形成气候,使得没入社的农户多数处在观望状态,造成合作社的发展相对滞缓,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三)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显现乏力
调查中,感到加入合作社对自己帮助不大的农户占15.2%,居未入社原因第三位,合作社服务能力差制约着农户入社。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往往面临着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缺少技术和资金、销售困难、农产品价格低、缺少市场信息等困境,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社有效破解这些难题,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等方面能够分享利益。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农户遇到生产资金困难时,未入社农户其主要解决方式是向亲朋好友借贷或者自己攒,认同率分别占77.5%和52.5%(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80%和50%),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占13.8%(已入社农户认同率是20%),希望通过合作社借贷的仅占1.3%(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10%);对于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未入社农户愿意向亲朋好友求助的占53.7%(已入社农户是30%),愿意向乡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28.8%(已入社农户是40%),愿意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11.2%(已入社农户是30%),向农资经销商求助、上网查询、自己想办法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的占6.3%;对于生产经营信息的了解渠道,72.5%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媒体获取(已入社农户是30%),51.3%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宣传广告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33.8%的农户向亲朋好友咨询(已入社农户是30%),22.5%的农户从政府(乡镇)有关部门得到(已入社农户是60%),5%的农户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
可以看出,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时,合作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功能不足,农户没有意识或感受到合作社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合作社大多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无法为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迫切需要降低市场风险的农户缺失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行为选择。
(四)农民参与合作社动力不足
合作社未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抑制了部分农户入社积极性。目前,很多合作社已经能够提供供种、购备农资、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服务,甚至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加工、贮藏、运输、品牌营销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户只管照章作业就可保证收益。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合作社虽然让农户省时省力省心,减轻了劳作负担,但并未实现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引导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当前,推动合作社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一是找准合作社发展路子,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社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加强组织能力,提高运营水平和运作效果,提高农户的信任度。政府部门应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加以监管和扶持,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构建利益制衡机制时,有效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二是拓宽教育培训范围,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鉴于目前农村能够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缺乏,政府部门可采取各种形式,扶持和挖掘发展合作经济的带头人,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和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帮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增加收入。在增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新农村建设、新型合作组织发展、新型农业科技等增长见识,开阔思路的培训,扭转农民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薄弱现状,拓展农民发展视角和思路,增强农民入社信心。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7-10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09-08
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总结06-2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07-19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09-30
农民合作社章程模板10-09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11-13
农民渔业专业合作社章程10-29
1.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程序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