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总结(推荐9篇)
近年来,千泉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不断壮大,提高了农民技术水平,加强了农民组织化程序,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现把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目前,千泉街道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并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合作社成员178人,农民成员178人,成员出资额320万元。涉及种植业13个,畜牧业2个。带动周边农户680户。获得财政扶持的有5个,共获得资金11万元。参加省级培训的有3个,县级培训的有8个。通过“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2家。
二、主要工作
1、认真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宣传,组织了街道、村干部及合作社成员开展法律知识学习,利用张贴标语,宣传栏等形式搞好宣传,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群众干部中有了认识了解,增强了法制观念。
2、进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工作,填报报表,录入微机上报,为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开展合作社成员业务培训,提高了社员生产技术水平。
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合作社统一组织营销,与大企业签订稳定的销售合同。必然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也必然提高了产品价格,增加了收入。
3、提高了农民的参与意识,带动了周边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合作社,并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四、存在问题
当前,阻碍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扶持政策,包括贷款优惠、资金扶持、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等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合微观经济灵活运转,作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指导,从而促进三农健康快速发展。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时间是在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前。这一时期的合作社大都是自发形成, 以协会、研究会等形式出现, 没有稳定或统一的发展模式, 会员的联合大都局限在社区内部。在此期间, 全县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只有2家。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并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 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此进入依法发展的阶段。截止2012年12月30日止, 全县工商登记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 其中全国示范社1家, 部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6家, 县级示范社46家, 注册资金2.5亿元, 拥有合作社成员近4786人, 带动农户近5100户。
二、主要做法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近几年来, 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了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我县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特别是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县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县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各乡 (镇) 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具体负责抓这项工作。县里还制定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的意见, 明确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及实施步骤。
(二) 规范发展程序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在开展过程中, 我县严格按照程序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好、发展好, 使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发挥作用, 我县十分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建制, 不断完善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1) 组织合作社辅导员深入合作社指导和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 促其在自愿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章程、协议, 使农民合作社在依法成立、依法登记的基础上, 按照章程规定的范围和约定的责、权、利条件,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保障了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合法权益。2) 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和利润返还机制, 使农户不仅在生产经营中得到农产品原料上的收益, 而且还能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中通过返还得到部分利润, 从而巩固了与合作社成员之间的关系, 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3)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 建立和完善了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主人公地位和经济利益。
(三) 抓好宣传培训
我县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培训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 为了使本法深入农村农户, 组织相关部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培训活动。1) 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培训干部群众人员8000余人次。2) 印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册子, 利用宣传巡回车, 在农村集镇赶集日深入乡、村开展宣传活动, 张贴宣传标语, 发放宣传资料, 开展现场咨询。全县共悬挂横幅近20条, 张贴法律标语600多张, 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 现场咨询解答10多场次。3) 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纳入“五五”普法学习的重要内容, 组织农业干部群众深入学习, 特别是要求负责业务工作的同志要全面掌握, 做到理解深、理解透。4) 对已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及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他们的法律和业务水平, 使他们依法开展工作。
(四) 开展“五有”示范社创建活动, 实行扶持政策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若干意见》 (闽政[2011]58号) , 开展“五有”示范社 (即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规范的组织制度、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有明显的增收效果) 创建活动。在莲籽、水果、笋竹、油茶、魔芋、槟榔芋、畜牧水产养殖、食用菌等相关产业各培育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五有”示范社。
对县级示范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2010年县农办安排15万元资金扶持13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1安排18万元资金扶持18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12安排19万元资金扶持19家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三、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取得成效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建宁县黄花梨专业合作社, 在2005年5月由县经作站牵头成立, 2006年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黄花梨这一特色支柱产业, 在抓好新品种的引进区试对比观察;抓好生态果园建设;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扩大早熟梨面积规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我县黄花梨产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宁县莲籽专业合作社2006年注册成立, 2007年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2007年合作社莲子产品在济南第五届中国国际产品交易会一村一品与专业合作社展区展示中, 产品荣获金奖, 中央电视台对莲籽专业合作社社长曾小福进行了专访, 2008年合作社取得产品自主出口权, 2009列为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建宁县莲籽专业合作社的运作, 我县莲子的收购价已由去年的每公斤36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公斤60元,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建莲产业的发展。
(二)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全县成立了农机合作社19家, 其中百顺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大, 农机服务质量好, 合作社占地面积1500m2, 办公场所建筑面积120m2, 注册资金400万元, 入社农机户达50户, 社员覆盖面3个行政村。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12台, 插秧机8台, 拖拉机56台, 谷物烘干机1台, 旋耕机、起垄机等其他配套机械400余台 (套) 。
(三) 增强了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意识
建宁县莲籽专业合作社2008年注册了“莲子”商标, 采用了精品礼盒包装, 提高了建宁县莲子的包装形象, 深受消费者青睐。
建宁县黄坊笋竹专业合作社2006年3月在县工商局注册成立, 法人代表范龙辉, 合作社2008年注册“素霸”商标食品, 这类食品是以魔芋粉为原料的仿猪耳朵、猪腰、毛肚、肥肠、鸡爪、鸭爪等素食食品。
(四)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2012年通过合作社流转的土地8500亩, 均口镇天南星魔芋专业合作社在岭腰、官常村流转350亩土地种植魔芋, 建宁县锦瑞吊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均口镇修竹村的300亩土地种植吊 (下转第266页) (上接第252页) 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虽然我县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我县发展专业合作社起步晚, 没有成熟的经验,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 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群众的参加积极性还不高, 社会认同面较小;2) 我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近两年组建, 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有专业没合作, 有合作没规模, 抵御市场的风险还很弱, 带动能力较弱;3) 合作社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能力效应不明显, 经营管理水平滞后;4) 运作不规范, 合作不够紧密;5) 依赖行政扶持多, 市场意识差;6) 扶持政策力度有限, 资金运作困难。
(一) 政策扶持不够
目前国家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总的方针、政策, 但我县就如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未出台优惠政策, 资金、信贷、税收、科技投入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与各部门也缺乏沟通, 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弱, 抵制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 内部运作不畅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均有严格的申报材料和章程,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监督机制的批复文件。但在实际运行中未发挥作用, 章程流于形式, 财务不完善, 有的合作社根本没有成员账户和股金设置, 与过去的协会公司没有任何区别, 出现了“挂羊头卖狗肉”现象, 基本上还是处在比较松散状态, 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相关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久而久之, 势必有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危险。
(三) 品牌意识不强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80%以上是农民, 小农意识强, 小富即安, 对自己种、养殖的产品不注重宣传, 没有著名、驰名商标的培育意识, 更谈不上强化商标帮扶战略, 打造精品名牌, 扶持合作社做大做强。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社的产品知名度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1)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重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2) 进一步加强领导, 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内容,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局面。3) 加强培训, 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和成员的素质。4) 加大扶持, 县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 用于合作社的培训经费及示范合作社的奖励资金,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2007年以来, 我县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加强协调引导, 创新发展模式, 优化配套服务,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一、成立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
我局党组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专门成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局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小组”长由党组书记、局长亲自担任,制定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大队)工商所具体落实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在企个股成立办公室,负责组织学习宣传等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登记人员了解掌握登记的内容、条件和程序,为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宣传工作
XX年4月,我局在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抓服务、上水平、讲效能、促发展”这个主题,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区华石镇开展了由区政府组织、我局牵头、各乡镇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大型“服务个体私营经济暨农村消费维权”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了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同时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统一思想引导、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兴办合作社。全年共出动宣传车20多车次,工作人员8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多份,拉过街横幅2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情况
截止XX年3月我局共登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x户。XX年3月28日《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我局就登记了第一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为“xx生态农业合作社”,住所是xx,经营范围是生猪饲养,沼气生产,玉米种植,生态循环农业经营,为发展沼气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和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XX年下半年我局又登记了“xx种养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正会同区农业部门指导“xx玉桂八角协会”、“xx果蔬协会”等xx个农业协会逐步规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主要服务措施
一是畅通准入。主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编发登记注册所需材料的指导资料,指导申办人拟定相关文书,填报有关申请表格,开通登记绿色通道,实行“零收费、近距离、耐心指导、无障碍”服务,符合条件的当场登记。
二是合理把握准入尺度,分类指导,分类规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已办理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规范;XX年会同农业部门着手开展引导各类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的农村专业协会转型取得经营主体地位,走规范发展之路工作,已得到了农村专业协会组织的认同。
三是实行“上门服务”,重点地指导。我局以区“兴企强区、兴农富民”工程为契机,为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提供登记辅导和政策咨询,实行“上门服务”,我局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农村实地了解情况,现场指导申请人如何办理设立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须提交的资料和手续,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四是加强监管,维护权益。切实加大“红盾护农”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拓展农资经营主体准入模式,创新农资主体监管方式,推进“农资放心店”建设,落实种子留样备查、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把握农时加强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心经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查处农产品购销中压级压价、非法收购、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以“红盾护农”为工作重点,加大对假冒伪劣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经济违法违章行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比较顺利地贯彻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各项登记工作也能正常开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登记人员还没能熟练掌握登记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在上级工商部门的指导下,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使贯彻实施工作更顺利开展。
姓名:李洋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班级:汽车营销2班黔江区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幅员总面积2397平方公里,2002年末,行政区划为3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12个乡,230个村(居)委(其中:176个村委会,54个居委会),1498个村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378个,村民小组1120个),年末人口为49.9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6.86万人,农业人口43.11万人)。山地、丘陵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6%以上,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区,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区。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的商贸重地。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黔江区得到了较快发展,作为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施中仍然有不足的地方。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通过对黔江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初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经验。去粗取精,努力改善,并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重庆其他县区,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黔江区村民、村官。
2.资料收集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
3.调查方法:通过对黔江区的村民和村官进行访谈,观察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查阅当地乡政府对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文件和报刊的报道。
三、调查内容:
1.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了解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了解村民家庭经济情况
四、调查时间
2011年8月24日到2011年8月27日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
黔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黔江区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不断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8月,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46个,专业协会4个。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2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5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4个、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5491户,带动非成员农户7682户。黔江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以下特点:
1、合作组织形式多样化。在组织形式上,既有基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也有区域性的联合社、联合会以及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其中基层合作组织占80%以上。在合作机制上,不仅有劳动、技术、产品销售的联合,而且有资本的联合。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了服务让利、最低保护价保利,以及按交易量返利、按股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
2、多行业、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目前,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领域涉及生猪、猕猴桃、蔬菜、中药材、产品销售、技术等多方面合作,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合作组织超过总数的90%。合作内容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由只能提供单项服务发展到产销一条龙综合服务。
3、合作组织主体多元化。黔江区大部分合作组织是由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特别是一些有威信、有专长的种养大户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农技服务站、供销社、科协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兴办合作组织的重要力量。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大部分都在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确认备案,有28个已按《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60.9%。到2011年8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总额达到356万元,平均每个组织10.47万元,农民出资总额230万元。
(二)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做法和工作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了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意见》,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起由农业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2、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采取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并落实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增强合作组织的发展后劲。黔江区为支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在2009年出台了注册资金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1万元,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2万元,50万元以上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每个补助5万元的扶持政策,激发了农户办好生猪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3、鼓励多方参与兴办,促进合作组织实现较快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户为主、多方参与、多样合作、自愿组合、民主管理”的原则,黔江区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支持引导农业、供销、科协等部门以及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领办、联办合作组织,鼓励专业经营人才和农技推广人员到合作组织中干事创业,形成各类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竞相发展的局面。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社内部运作、管理不够规范。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松散,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部分合作社没有登记注册,没有章程,有的虽然有章程,但制度很不规范,部分已经注册登记的未开展实质性工作。不少合作社与农户间的关系仅是松散的买卖、供应关系,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合作组织,大多数合作社与社员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合作社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出现价格销路等风险,社员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最终给入会农民带来损失,造成农民积极性不高。同时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部分农民带头人综合素质不够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从而导致对政府及政府部门的依赖性较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创新与发展。
2、规模小,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限于村组小区域的合作,发展不平衡、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的问题比较普遍,对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目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中,绝
大部分注册资金都在50万以下,企业规模有限。
3、技术支撑力量薄弱、农业产业效益偏低。目前黔江区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生猪、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九成以上,稻谷等大宗农作物领域分布较少。由于我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使得外出打工人数很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农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客观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只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才能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目前部分地区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4、合作社资本短缺,筹措资金渠道单一。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得资金十分困难,其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为社员自筹、外部股金和合作社的自身积累,而农民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对合作社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很大、利润也不高,难以获得外部资金支持,再加上合作社自身的积累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资金普遍不足。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合作社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拓宽服务领域,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加快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种成员主体身份明确、产权关系清晰、服务内容灵活有效、权利与义务对称、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它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主要以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理,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重大问题决策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在新的层次和意义上深化和完善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以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户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农业低效益的问题。我国农业低效益的最基本原因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农民面对市场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寻求技术服务,由于量小而且分散,产品售价比较低,生产资料购买价格相对较高,享受技术服务十分困难,使农民进一步发展生产受到限制,增收困难,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但是,家家户户都通过扩大规模来发展生产,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社员生产的同类产品进行集中加工或深加工,从而使产品大量增值,并将增值部分按合作社的分配原则留在社员手里,使社员更快地富裕起来。合作社不仅能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和处理方面广泛采用先进科技,而且也可以帮助农户采用先进的经营和管理技术,从而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农民专业作社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等服务,最终盈利主体是其成员,入社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购销和技术等方面的优惠,节约了生产成本,解除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提升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要能力,劳动价值得到提升,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多。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的。“民办”就是农民自愿组建,实行成员自主合作、自主兴办,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管”就是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成员的发言权、决策权;“民受益”就是以保护成员的利益为天职,让农民在合作中得到最大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劳动生产行为受其章程的规范和制约,章程作为准则把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既得利益、权利、职责、义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诚信、履约意识。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制度的重要保障。
五、发展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体系。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监督机制。
3、探索能人治理和民主管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二)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模式
1、探索多元化筹资途径。
2、构建自身销售渠道。
3、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力度
1、坚持农业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的方向。
2、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四)多方合作,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1、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联合农业等公共服务部门,形成多功能、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
3、支持合作社提高自组织服务能力。
情况的调查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2007-02-10 16:47:1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好处多
——对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某县在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作用如何,今后怎样发展?就此,县委研究室进行了调查。
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某一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贮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力,增加组织成员收入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某县,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各类专业服务协会。协会把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吸收为会员,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专业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等。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建设农村“新两室”(党支部办公室、农业协会办公室)。目前多数村建成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实现了“四有”,即有协会章程和标牌、有组织机构、有学习材料、有学习和活动记录。某县乡村两级合作组织迅猛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县有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协会)168个,其中,县级7个、乡级35个、村级126个。按行业分:行政服务的21个,科技服务的35个,养殖33个,种植27个,其它52个。从组建方式看,主要有四种:一是龙头企业(公司)依托型。如回隆镇依托亚发良种猪有限公司和绿洲兔业有限公司组建了养猪协会、养兔协会,为群众提供幼仔、技术和饲料,带动起周边群众发
展起猪、兔饲养业。二是部门依托型。如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牵头组建的县鸭梨协会、蔬菜协会、养牛协会等。三是能人大户依托型。棘针寨乡南寺庄村运输大户、支部书记郭汉章,扶持带领本村20多户购置大型车辆跑运输,2004年组建了南寺庄村运输协会。一年多来,协会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新两室”,硬化了道路。四是农民自发型。东代固乡鸭梨种植大户史查等人1999年发起组建了鸭梨协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推动和协调下,2004年12月注册为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并在乡内12个村成立了果品协会科技服务站,联销农药、化肥等农资。该协会体现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发展原则,是今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导方向。
主要作用
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连接市场,盘活流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
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是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难以把生产与市场相连结的矛盾,实现了市场、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生产的有效对接,特别是在连结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户、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回隆镇糖果协会定期组织生产企业召开交流会,互通信息,并在河北电视台制作播放了糖果园区广告,较好地连接了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东代固乡翟小庄村会计王德恩,懂砖瓦建筑,他看到建设沼气池的机遇,与外地施工队联系,组建了沼气服务队,统一购料,统一采购灶具,为村民提供建池、安装、维修等全程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每个池还可节省200多元。目前,已为该村建沼气池50多个。下一步,他们计划成立沼气协会,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
了规模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后,一大批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牵头组建专业协会,以合作组织为阵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促使资金、技术、信息合理流转,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今年为会员统一购进梨袋1500万个,共节省资金万元。回隆镇南栗庄养猪协会初步实现仔猪和饲料供应、防疫、销售“四统一”,解决了农户养猪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同时,由于形成规模优势,购进环节节省了开支,销售环节增加了收入,实现了“两头赚”,使协会与农户实现了双赢。
三是盘活了市场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后,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如2004年东代固乡果品协会与华腾果蔬公司合作收购鸭梨5000件,出口或转销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近日,华腾
公司又委托协会收购鸭梨2500吨,全部出口。棘针寨乡王横村蔬菜协会积极与外地商户联系,寻求西红柿销路,并为收购方提供了组织货源、过秤等各项服务,有效解决了卖难问题。
四是加快了“精品名牌”战略实施步伐和先进技术、产品标准的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重视农产品质量,注重品牌的创建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打造知名品牌。如东代固乡果品协会积极建立万亩标准化果园鸭梨出口基地,正聘请有关部门进行环评和认证。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乡镇体制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不仅解决了“农业结构调什么”和“农民种什么,谁告诉我”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因种子、农药、肥料、生产用水等方面出现的纠纷问题。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工作职能
。当前,随着停收农业税和乡村计生工作逐步走向正规,乡村干部工作职能也必然由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村也普遍认识到,成立合作组织是分流人员、转变职能、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如南双庙乡今年3月初成立了乡养殖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东代固乡在狠抓果品协会基础上,还准备成立养殖协会、农资服务协会、劳务输出协会等,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存在问题
某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短,处于很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合作组织内部运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据了解,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需要具备5000元的资本金,交纳50元的登记费,并提供验资
报告、申请书、协会章程、会员名册等6类20多项材料一式三份,仅打印费就需三、四百元。这些协会注册县级和乡级合作组织,需要的资本金和登记费更多。每年还需年检繁琐的手续使歙和组织望而却步。目前,某县除县鸭梨协会、食用菌协会、回隆糖果协会、东代固乡果品协会、县农协办和21个乡镇农协在民政局注册外,其余都未注册。不注册的合作组织,不能上网发布信息。在对外招商、推介产品时,没有主体资格。二是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个别合作组织连章程都没有。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多的专业合作组织未设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四是许多专业合作组织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中决策不民主,带来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许多成员认为协会或合作社是领办部门或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这些都限制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2、组织化程度低,信息化手段落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尚起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绝大多数依靠本乡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先进的手段传递信息,大多数没有电脑、传真机等现代通讯设备。信息不灵通,反映迟缓,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引进,交易时掌握不准行情,这些都降低了会员的收入,阻碍了合作组织发展。
3、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合作组织普遍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许多合作组织运行不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绿色通道”不畅。一些合作组织反映,今年以来,交警等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绿色通行证”很难管用。
4、官办色彩较浓。部分农民合作组织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兴办,农口部门
和乡村干部牵头,这在组织发展初期是对的,应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是怎样把农民引导组织起来,参与进去,办成真正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组织,各乡村办法不多,有些地方还是领导说了算,社员跟着干。一些村的专业协会,村支书是会长,长此下去很容易办成“二级政府”。这种官办组织往往急功近利,变样收取各种费用,群众不买帐,会员不认可,使合作组织难以长久。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引导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办农民自己的事。党委、政府只负责指导、扶持、监督,不参与或少参与具体运作,这样才能真正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对策和建议
首先,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发生重大变革和激励竞争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型合作组织。它弥补了目前
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是广大农民自觉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金安排上,各级财政应在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市、县里每年应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切出一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临时用地应比照农业设施用地
办理,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种养业,农产品初级加工用电,要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优惠农民,让利于农民。
第三,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原则,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方向,按照合作制原则发展,帮助其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建立规范的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民政等部门要减化手续,尽最大可能降低注册门槛。要帮助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指导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定双方的权力与义务,保护社(会)员的利益,保证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搞好试点,加强规划。建议各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导乡村建立一批专业协会。为搞好
一、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随着兰州市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09年4月底,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60个,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销售、运输服务等农村经济的各个行业。按行业分,蔬菜、果品运销合作社169个,占65%;畜牧、水产养殖合作社74个,占28.5%;灌溉、农机服务等其他行业4个,占1.5%;药材、花卉、休闲类合作社13个,占5%。入社会员4万人,带动农户7.45万户,入社会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其他农户高20%。
二、兰州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一)农民入社积极性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从认知专业合作社,到积极组建合作社、加入合作社,再到规范合作社的运作方式,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的经济联合体,成为农民抗御市场经济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投入品购入价格、产品统一营销、利润二次分配等方面显出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仅2009年前四个月,全市合作社就新增58个,与上年底相比增幅达29%。
(二)多主体牵头、多领域兴办格局基本确立,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按牵头主体分,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四类模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等服务功能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二是农民自发合作创办型。即由生产大户或农村能人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能力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入社农民采取土地、劳动力、资金入股,按股分红,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三是政府牵线、科研单位参与、农村能人依托型。通过政府牵线拱桥,实现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农村能人的合作,合作社实现了新技术、管理经验、销售网络的优势组合,推动了优势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作用较为明显。
(三)已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专业合作社转变。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协调解决入社农民生产发展资金、统一组织管理生产、批发价购买饲料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统一进行产品收储销售、统一聘请技术管理人员等方面优势突出,农民合作社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合作社带动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能力越来越明显,农民与合作社的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四)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既发挥了家庭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广大农户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了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社员占农村人口比率低。全市共有农村人口130.7万人,入社社员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06%;合作社带动农户7.45万户,占全市农村户数的8.1%;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不强,辐射功能较弱。一方面是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员很少,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没有再生产和流动资金。
(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全市合作社中实行二次利润分配和返还的不多,大多采取公司化运作。一是多数合作社产销衔接不够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利益风险不紧密。有的专业合作社在初创时期,由于资金缺乏,由几个大户出资兴办,经工商登记后,剩下的股金甚至又重新分退,专业合作社成为无经济实力的“空壳”。社员按农产品销售量享受分配,但按股金进行两次分配的极少,体现不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的特点。半数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并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没有实质意义的运转。
(三)内部运作不规范。
一是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有的流于形式。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几乎无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机构,即使有,也没有发挥作用。三是股金不规范。有少数合作社事实上是由某个专业大户个人出资的,但为了登记注册的需要,以几个股东“共同出资”的名义进行注册登记,容易造成法律纠纷。四是财务制度不健全,部分专业合作社未建立或者不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四)资金严重短缺。
从注册资金看,只有20%的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超过百万元,七成以上合作社在申报注册资金将入社农户的牲畜、果树、土地、机器设备、个人财产等作价登记,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并无可支配的周转资金,合作社在建立基地、开展培训、引进新技术和设备购置等方面资金严重短缺,在农产品运销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五)各县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县区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合作社发展在县区间的发展有快有慢,在全市八个区县中,榆中县依托“兰州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成立了110个合作社,占全市的42.3%;永登县以养殖和特色产业为主导成立合作社80个,占全市的30.8%,其他六个县区合作社发展相对较慢,在带动农民上也有较大差距。
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章程制度和管理模式应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完善和加强。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形成良好运行机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其经营宗旨具有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灵魂,能最直接反映合作社的思想宗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完善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关系,协调好利润分配中分红与积累的关系,明确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确保社员权益的落实,激发农民的合作热情,克服松散性的弱点,使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带动力。
(三)创新形式,准确定位。
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会和市场中定准位、定好位。一是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办社依托。紧紧围绕兰州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县区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来培育,并不断扩大规模,带动农户。二要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优势结合起来,引导村社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联合农户组建产销合作社闯市场上来,提高市场销售能力。三要与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结合起来,积极为入社会员提供市场信息、优良品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服务,积极利用项目建设为合作社解决发展方面的资金问题。四是积极探索把分散农户和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围绕区域优势产业进行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行项目倾斜,可在设定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委托对口的合作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工程项目。地方性项目的实施可以合同的方式交给协会,用实施的效果对合作社予以奖励。二是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合作社销售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和初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三是对带动农民致富成效突出的合作社进行奖励,或者以奖代补。
(五)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担保门槛,大力推行合作社社员联保形式办理信贷。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应探索创新服务方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形成支持合力。要倡导并推进建立农村担保机制,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探索建立由经济组织、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或以农户联保的贷款新机制,分散风险。
(六)引导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提升市场开拓能力。
王平
自2002年至今,县供销社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依靠优势资源,突出特色品种,围绕支柱产业,合理布局建社,网络广大农户,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现状与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与市场相衔接、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内在需求。主要经济类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年10月,建始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花坪东湖魔芋专业合作社在花坪乡沈家荒村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创建与发展进入实质阶段。几年来,根据各乡镇地理、气候、资源现状,依托魔芋、药材、干鲜果、蔬菜、畜牧等产业,相继组建了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按其产业范畴分类,有魔芋专业合作社4家,药材专业社3家,蔬菜专业社8家,生猪养殖专业社8家,干鲜果专业社9家,其它专业社10家。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8867人,资产规模2588万元,兴办各类产业基地87299亩,辐射农户40670户,占农户总数的28.5%,2010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756万元,为农民增收3820万元以上。
按照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形式分类,属公司拉动型的12家,占52%;属能人创办型的8家,占46%;属基地带 动型的2家。现有专业合作社中,列入全国供销总社百家示范专业合作社的1家(东湖魔芋专业合作社),列入省级示范社的2家(益寿果品专业作合社联合社,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列入州级的3家(山里红甜柿专业合作社,君益药材专业合作社,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
二、特征与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组织联合的紧密性、生产经营的合作性,具备企业功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二是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则是指由从事同行业或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自我管理、决策、互助合作原则设立非营利性,以相互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组织。其特点是组织上的松散性、功能上的服务性,不具备企业功能。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农村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少或缺的作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明显,具体表现为:
(一)壮大了产业规模。2004年以前,我县猕猴桃产业属零星种植,小敲小打,品种混杂,管理初放,效益低下。为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投入不足、管理缺位问题,顺利推进生产基地建设,2004年9月当地5位农民自愿联合,出资30多万元组建天然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承担猕猴桃的品种改良,基地发展、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系列化服务工作。五年来,合作社聘请中科院武植所教授黄仁煌为果农传授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帮助果农改良品种20余万株,新建基地6000多亩,累积达到8000亩,惠及农户3200户。花坪乡、红岩镇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土壤资源和气候资源,大力发展魔芋产业,村组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发起组建起了1家魔芋合作社联合社和4家魔芋专业合作社,共建设魔芋基地1.8万亩。关口葡萄几年前还是一提蓝小卖的小农经济,自成立关口葡萄专业合作社短短三年时间,基地迅速扩张,现有基地2000多亩,连接720农户。建始县珍硒茶叶专业合作社,选择长梁乡双塘村适宜茶叶生产的优势条件,成立四年来,以建设标准茶园为基础,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线,以网络广大社员为原则,以合作社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改造老茶园150亩,新发展茶园170亩,带动茶农288户。
(二)提高了农民收入。近几年来,曾经一度贫穷落后的高寒山村沈家荒村,凭什么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村?这主要得于两条:一是魔芋成了当地的主导产品,成了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二是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谋取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魔芋专业合作社最有效地为广大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外地企业拿回订单,到农村信用社争取小额贷款,调运种子、肥料、开展科技培训,然后组织社员进行规模生产。农民通过种植魔芋,每年纯收入逾3500元。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依靠自身实力,加快基地建设和开拓市场销售,仅2008年就发动农民建基地2000亩,组织加工销售猕猴桃1016万元,直接为果农增收近800万元。
去年,一度时期萝卜、辣椒、白菜价格低迷,农产品一度带销。民发蔬菜专业合作社依然执行保护价收购合同,宁愿自己赔本也不让农民受损失,仅此一项,就为当地菜农倒贴资金23万元。
(三)增强了基层组织活力。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都有村支两委主职干部参加。有利于他们利用专业合作社这一工作平台,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履行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四)创新了品牌发展。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制定技术保障措施和生产规程,健全自律机制,为农民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如建始县魔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民法蔬菜专业合作社、山里红甜柿专业合作社都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益寿”、“双土地”、“花果山”等果品、食有菌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专业合作社苦练内功,打造品牌,在“优、新”、“精”上求实效,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三、问题与成因
实践证明,小农户自愿大联合、小产品对接大市场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已经得到许多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探索培育阶段,发展过程中尚存在基地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运行不规范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运作不规范。一些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内部机构不健全,管理不按章程和制度办事、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少数专业社办社宗旨不明,只有凑凑热闹,或者用专业社装点门庭,有的办社动机不纯,目的并不是组织农民生产销售,而是为了得到政府提供的项目资金或者其他经营好处。
(二)服务水平低。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许多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水平低,产业基地规模小。有的专业社仅仅有一个牌子和一纸章程,有的只有几个设立人,没有吸纳农民入社,或者社员出资不多,专业社与农民无关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专业社服务范围不大,服务能力不强,有的生存发展艰难,甚至名存实亡。
(三)扶持难到位。近些年来,从国家到省、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优惠政策,包括登记办证、资金及项目扶持、信贷扶持、信息与技术服务、税费减免等等。少数知晓政策的专业合作社申报到了产业项目,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多数专业合作社还是自己苦苦打拼,连一些地方性“软”政策都尚未得到。
(四)发展不平衡。从地域分布看,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集中在花坪、红岩寺等,其中花坪乡的专业社达8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从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魔芋、猕猴桃和蔬菜产业上,专业合作社在个别乡镇尚属空白。
四、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实现我县“产业兴县”战略,势必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通过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
(一)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应当坚持“积极引导,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的原则,凡能够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乐于为社员盈利出力、具备专业合作社组建条件的,就可以支持他们办社。发展专业合作社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要强调质量,强调作用和效益。要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重点围绕畜牧、蔬菜、药材、茶叶、干鲜果等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组建形式上,可以由种养大户或营销大户牵头兴办,也可以由专业市场或龙头企业兴办。在产权结构上,可以是农民自办、联办,或是农民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办,也可以是农民与涉农企业联办。
(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明确产业开发、资金投向、项目扶持、质量认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环境整治等具体措施。一是将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和各类项目,原则上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样,既可以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避免现有的一些龙头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弊端。二是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和食品质量认证可以整合资源,成果共享。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营销人才,着力在新技术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下功夫。
(三)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引导。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必须依靠政府引导、服务和有效监管,在全县上下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建议成立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供销、经管、农业、财政、发改、扶贫、商务、信用社、工商、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自履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划、产业开发、项目审核、综合服务、组织协调等职责。细化分解部门责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乡镇要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指导、扶持和服务,并做好督促和落实工作。
调研报告
根据市、区组织部的要求,就农村党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专业合作社建设现状。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共2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个、农机1个。
1、xx农联合作社。由x户农民以合作社形式,组织1000余亩土地联合经营,农民采取自由资产入股的形式,合作社对农作物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单户生产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
2、xx农机合作社。由x户农机大户以合作社形式,组织7台大型农业机械进行统一经营,由单台机械耕作转向农机械规模化耕作。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一是抓培训,在提高致富、带富能力上下功夫。在协调村级党组织抓好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整合民政、科技、农林水利、农机等部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社员培训,让他们熟悉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规定,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议事、决策能力,增强依法管理合作社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示范基地作用,组织会员开展实用技术、合作社业务知识等培训,提高会员的种养殖技术水平。
二是抓协调,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下功夫。村级党组织通过协调农业、土地、电力等部门,切实加强在土地、基础设施、设备、资金、政策、信息和农业产品销售等各环节的配套服务,使农民群众更深切地感受到党组织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是抓宣传,在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上下功夫。村党支部在不断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引导和服务的同时,也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社。
三、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一是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会员之间利益关系松散,大部分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纽带;二是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刚刚起步,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自身带动能力还不强,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内容单
一、服务能力较弱;三是农村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直接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
四、对策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郊区农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农业生产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转变为间接管理,“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面对“千变万化大市场”。随着农副产品不断丰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在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何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好农业生产经营。如何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增强农民的自我服务功能。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上海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郊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上海市农委领导提出的:“摸清家底、学习先进、组织试点、探索发展”四点工作要求,2003年是上海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起步之年。8月,产业化办公室对上海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一次摸底调查,对现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于2003年底两次组织区县分管区县长,部分区县农委主任、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北上山东、南下浙江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同时召开一系列推进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文件,对合作社发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落实。
近年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在市、区(县)合力推进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2003年底的24家,猛增到2004年底的187家,2006年底达到了510家;社员人数从不足3000人,壮大到7万多人;带动农户数108421户,销售农产品超过30亿元,实现净利润2亿多元。
一、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类型与模式
(一)发展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专业人士为核心,联络若干专业农户,每户投资入股,组成紧密型的股份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
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较好的典型。2002年崇明县中兴镇9位种菜农民、2位山东蔬菜运销大户联合组成了高峰花菜生产合作社,当年种植面积1200亩。经过3年多的探索运作,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互补优势、合力优势,农民才有可能发展致富,为此,2004年经工商注册获得法人资格,并正式定名为上海健绿花菜合作社。2006年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人,种植花菜面积达1万亩,年产优质花菜1万多吨,其他瓜果蔬菜8000多吨,产值2200万元,利润500万元。合作社联结农户1500户,带动面积2万亩,年付农民工资480多万元,解决了
基地周边5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种类型:以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并有较好产加销条件的龙头企业为首,按自愿互利原则,把周围同行业的养殖场(站)或同类型的养殖专业大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联合体。
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是这类经营组织中的典型。1993年10月,以青西禽蛋公司为龙头,按照自愿、自主、互利、互惠原则,建立了上海青西禽蛋生产联合社。青西禽蛋公司通过合作社与205个养殖产建立了订单关系,形成了年饲养30万羽蛋鸭、20万羽蛋鸡,年产近1000万公斤优质鲜蛋的生产基地,对联合社的生存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订单”不仅消除了养殖户“卖蛋难”的后顾之忧,而且为公司的生产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了优质蛋源。
第三种类型:以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服务组织为载体,组建为农户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经济组织。
嘉定区外冈镇农机合作组织以外冈农机专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机管理服务站为基础,将全镇12个村的农机通过结价转让,集中到镇农机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收费,统一服务。2004年,由镇农业办牵头,镇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发起,农机服务中心的14名农机操作专业人员自愿参加,正式改建为外冈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注册资金为50万元。合作社拥有50型大拖26台,联合收割机20台,久保田等割稻机7台,固定资产总计156万元。三年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组织坚持“对内服务,对外开拓”的原则,对内面向全镇20个村的6007户农户;对外积极开拓作业渠道,寻找创收业务,多次到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开展跨区作业。
(二)运作模式
一是“农户+农户”。这类组织模式中,农户主要通过自己的合作社把产品销往市场,具有鲜明的“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特点。如上海(崇明)健绿花菜合作社,拥有股东社员46人,非股东社员112户,直接带动农户1500多户。集中种植花菜7300亩,带动生产基地2万多亩,产品销往上海、山东、北京、黑龙江等地,部分出口东南亚。今年预测创利突破300万元。这类合作社约占上海农业专业合作社总量的50%左右。
二是“龙头企业+农户”。这类合作社一般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企业占合作社股份的绝大部分,社员交纳一定数量的会费,以劳动或产品入股。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多数由龙头企业负责人兼任。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桥梁,成了企业的生产车间。如上海农兴对虾养殖合作社,以市龙头企业上海汉德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养殖专业大户为基础,从事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有社员155户,联结养殖户4000多户,去年合作社成立半年为社员增收120多万元。目前,约40%左右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此种模式。
三是“合作社+合作社”。这种组织模式由从事相关产业的不同合作社组成,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联合体,并在各环节上带动社员和农户。如上海奉城肉禽合作社是在上海奉贤塘外珍禽养殖联合社的基础上,由奉塘七彩山鸡养殖合作社、天翼肉鸽养殖合作社、万圣肉禽合作社、奉城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发起人,以全镇各类肉禽生产示范户为重点,组建成面向更多农户、地区跨度更大、管理结构更紧凑的合作经济联合体组织。目前这类模
式正在探索之中。
上海市通过财政扶持、法律保障、服务指导、信贷帮助、保险支撑等推进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法律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前,由于我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注册登记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市农委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多次协商,并于2004年5月24日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实行工商登记,比照《公司法》登记为“××合作社有限公司”。这一举措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合作社依法经营问题,为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财政扶持
上海市农委通过多种渠道的政策扶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4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若干意见》,成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4年,市财政对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每社给予3万元的经费扶持,对50个市级试点合作社每社给予20万元的经费扶持。2005年后又根据实际需求将开办经费扶持变为项目扶持,2005——2007年共扶持合作社项目144个,扶持经费为5585万元。
(三)服务指导
政府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市农委作为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履行规划、协调、推进和服务的职能,农委各专业办(处)、农业行业协会实行对口业务指导。各区县农口部门按照市农委要求积极推进,南汇区农委还专门制定了联络员制度,全区合作社都有相关的农委领导、科室干部及农业科技人员与其结对联络,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实行动态管理,为合作社提供经济信息、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服务。通过服务,不仅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促进了其规范运作。
(四)信贷帮助
信贷是目前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为了突破这一瓶颈,2006年5月,在市财政支持下,市农委设立了5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并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备忘录,以风险补偿金形式支持合作社贷款。至年底,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共发放合作社贷款57家,提供贷款共计4738万元。2007年市财政局又安排2000万元担保资金,同中投保合作,按1:5的比例用于支持合作社信贷。至2007年9月底,共发放合作社贷款99家,累计发放贷款10526万元。同时安排专项经费,对合作社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贷款贴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正逐步得到缓解。
(五)保险支撑
保险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防御自然风险和市场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风险太大,许多保险公司不愿开设险种,有些开设的险种也都是些理赔率较低的险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探索上海农业保险实行基本保险、补充保险与商业保险“三险”联动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探索对市级试点合作社进行三险联动保险,降低合作社农户生产风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保,争取上海农业保险将市级试点合作社列入普惠制基本保险范围,2006年120多家合作社投保金额1500余万元,保险责任达7亿元。全年上述合作社共获得保险理赔1430万元,降低了合作社初办时的生产风险。同时,上海农业保险准备进一步开拓服务领域,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中自然、市场两大风险。
三、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成效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社员实行“五个统一”服务,即统一销售农产品,统一产品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供药、供肥、供饲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了农民盼头、劲头和奔头,是农民的家和靠山。
(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生产的持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间组织,通过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牵线搭桥、自销代销以及自办实体进行农产品加工等方式,把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有序地引向市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增强了农民经受市场冲击的能力。上海奉金生猪养殖合作社开展生产资料集团采购,每天节约饲料成本6000元,全年节约饲料成本200多万元,采购兽药、添加剂价格下降10%,全年共降低兽药成本20多万元,降低添加剂成本30多万元,累计降低生产成本250多万元,从而使入社社员平均每户直接增收5000多元。
(三)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使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有了实施载体。青浦区成立了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从1999年起,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粮食、蔬菜、瓜果、畜禽等32个农产品的2项市级地方标准、21项区级和9项企业地方标准和规程,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水平,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四)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上海农村“三个集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其特有的合作性,客观上推动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业、经济作物等多种经营,增加了经济效益。上海绿都农业合作社集中柘林镇二个村的2200亩集体土地,由425名农民实行承包地入股,内设七个作业区,由合作社统一发包,实行规模经营,经营者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农民每年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每亩600元。200
多名农民承包土地打工,每人每年可收入6000元,全年共可收入120万元。
(五)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过去向农民推广新技术,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加上千家万户小块土地经营,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比较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行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上海绿妮瓜果合作社、上海赵屯桥草莓合作社等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办科技示范点、示范园,举办培训班、请专家讲课、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及时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传送给当地农民,大大加快了农技推广的速度,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农业科技入户的重要载体。
(六)加快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兴办各种经济实体,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业务,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效地吸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上海绿臣秸秆编结合作社以上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海绿色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为依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从事农产品废弃物茭白叶的编织出口,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000人。合作社成立后,不仅方便了参与编结的农户,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户平均每个月增加编结产品180余件,每月增加收入180余元,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
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体会
(一)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上海郊区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实行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的联合,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对内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最大效益,并通过实行“二次分配”,努力增加社员收入。政府部门坚持搭平台、多支持、不指责、少干预。
(二)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办社宗旨
维护、实现、增加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助共赢,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上海郊区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引导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健全章程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加市场份额,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自身活力的目的。
(三)坚持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的办社方式
上海郊区坚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村专业户、经营能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基层农技组织,以技术、服务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资经营单位,以场地、经营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以信息、加工、品牌的优势,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通过多年努力,上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发展速度、数量、规范运作等方面还不够理想。
【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总结】推荐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09-30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总结07-15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对策建议09-08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7-10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1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11-13
农民渔业专业合作社章程10-29
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09-14
1.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程序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