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精选8篇)
协议
甲方:北京***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乙方:***俱乐部
***集团与***俱乐部就关于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论坛”赞助事宜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权利与义务:
1.***俱乐部将于7月27-30日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召开上述论坛活动。会议主要流程包括,敖包祭祀,论坛会议,歌舞晚宴,篝火晚会,民俗演出,草原观光游览等特色内容,大会将邀请文化旅游投资,旅游地产开发,专业旅游规划设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会。(拟邀请参会嘉宾名单见附件)2.***集团以论坛冠名赞助单位身份参加,大会背景板以及所有会议宣传印刷材料中将体现***集团logo、及介绍,以及***集团董事长***先生的照片及简介。3.会议将邀请***先生做开幕致辞,以及30分钟主旨演讲。会议上将广泛邀请文化旅游投资企业以及国际知名设计企业参与本次活动,并在大会现场举行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并在多家权威媒体公布签约仪式及大会照片新闻,扩大***集团知名度。
4.大会将举办晚宴以及篝火晚会,举办当地蒙古民俗特色演出,***集团领导将在晚宴篝火演出之前致辞,将编排节目参与到演出中来,与其他参会企业一同载歌载舞,共度草原之夜。***集团高管全程参与晚宴及篝火晚会。5.会前将把邀请参会名单发给***集团,会议中将安排单独为***先生约见重点参会嘉宾。
6.***集团的宣传资料将发放到每位参会企业代表手中。7.***集团可以在大会现场搭建2米*3米的展位。8.***集团企业宣传视频将在大会现场滚动播放。
9.***集团将邀请合作企业领导及兄弟企业共同相约在本次活动中,并参与所有娱乐环节。
10.会议将在第二天举行草原游览,***集团代表可以全程参与游览活动。
赞助费用:
***集团将对本次活动给予20万元(贰拾万元)赞助支持。此费用包含,会议,晚宴,演出,篝火晚会等费用以及大会宣传等费用;并包括会议期间,5个五星级饭店标准间或一个行政套房和3个标准间的费用。***俱乐部账户:
户名:北京时代润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日坛路支行 账号: ***0389 协议未尽的合作具体细节双方将进行协商解决。
甲方:北京***园林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乙方:***俱乐部
(北京时代润地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近年来, 作为社会领域的重要组织形式, 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 在世界各国日益构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它们通过独立自治和志愿参与的机制, 实现着多样的公共需求, 共同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活。因此,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社会公共领域的商机, 他们用营利机构的理念和经营模式进入该领域, 积极的投身到与非营利组织建立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之中。而非营利组织面对因政府投入和社会捐款减少、运行成本增加等造成的生存压力, 在市场领域里寻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的交易。
可问题在于, 这两类组织的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诸如经营目标、关注焦点、服务理念等方面, 这些差异必然导致合作的受阻, 因此合作的匹配性研究, 尽量减少组织差异给合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合作更为有效的运作是一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站在非营利组织的角度, 从这两类组织的差异、合作动机、合作伙伴的匹配性研究和合作的实施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刻分析。
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组织性质差异
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以志愿求公益的中介机构, 同时具有公共责任与私人运作方式, 它所承担的公益服务使命、所具有的弹性工作方式、灵活的顾客需求反馈以及志愿性的公民参与, 都使其以一种迥异于企业和政府这两大基本组织制度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 并被视为公民同政府与市场联系的纽带, 承载着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希望[1]。企业则主要是指私有的、商业导向组织的集合[2], 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 并以体现产品或服务供求变化的价格机制为基础组织自愿交换。
非营利组织以追求社会效用最大化为己任, 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和使命, 它的目标往往是主观的、难以定量或测量的。而经济利益和效率是企业的最高追求, 反映的是“经济人”的特性, 其目标一般是客观的、可测量的;非营利组织所使用的技术所包含的不确定性更多一些, 比如咨询或是培训, 而企业对于技术的运用一般都会有精准的高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联盟合作中会更多地关注公共关系问题以及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 而企业之间的联盟则是为关注开发新技术、产品或市场的需求驱动的联盟形式[3]。归纳起来, 这两类组织的性质差异可从组织差异、认知差异、知识差异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非营利组织治理比企业更为负责的委托代理关系, 包括协调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 客户关系中员工与客户的关系是复杂的、多层的, 一定深度的相互参与和影响
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动机
Rondine lli和London (2003) 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动机分为两大类:资源依赖和组织学习[4]。其中, 资源依赖具体包括:提高效率、提高不确定条件下的稳定性、降低风险、获得合法性、提高竞争力等。组织学习具体包括: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学习新技能或者获取隐性知识, 利用每个部门的资源、能力、优势和技能等。笔者认为, 这两类组织的合作动机还应从其各自的角度分别进行研究。
(一) 非营利组织角度
1. 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 并使得非营利组织的潜在收益来源多样化, 减少对政府部门的依赖, 增强机构的自治性。近年来, 非营利组织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 寻找新的资源获取途径已经迫在眉睫。市场领域里营利组织的丰富资源无疑是非营利组织领导者的猎取之物, 领导者们把眼光转向了昔日是自己对立面的营利组织, 在避开与企业的竞争锋芒的同时, 谋求与其建立联盟合作。通过联盟合作, 非营利组织获得了搭便车的机会, 可以借用合作伙伴的营销资金、技术、人员和渠道, 来完成自身的经营目标。而且,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成本与企业一样也包括市场调查成本、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成本、采购成本、一般的营销管理成本等。在这些成本项目中, 除了一般的营销管理成本以外, 有很多是可以通过组织间的合作来控制降低的, 而这些费用的降低最终可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效率和公益服务能力。
2. 提高公众意识和对机构的认知程度, 构建良好的社会信誉。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第三方重要组织, 非营利组织要在社会群体当中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 必须要以提升社会知名度为前提。通过与知名度高的企业共同参与社会公益而建立战略联盟关系, 非营利组织不仅可以获得口碑效应, 而且可以借助企业的宣传, 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 提升知名度, 进而有利于社会公信力的建立。
3. 学习企业的高效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 学习其科学有效的工作绩效考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 学习其营销手段, 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实现持续发展。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志愿者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关键瓶颈。虽然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运营宗旨上有所不同, 但在管理上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技能却有其相似之处。企业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系统的考评制度和核算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机制、多样化的资源获取途径等等优势, 都是值得非营利组织学习的。
(二) 企业角度
1. 通过有效选择目标客户群和道德实践, 获取信息和关键隐性知识, 提高市场份额并降低市场进入和运营风险。非营利组织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 往往能够获得当地人口、立法或文化方面的关键信息, 而这些信息很难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得。根据这类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选择目标顾客群和道德实践, 来提高市场份额并降低进入和运营风险。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结构、文化与核心使命存在差异, 通过双方多层面的交流, 有助于拓宽企业员工的视野并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 这些收益显然无法通过部门内部的交流来实现。
2. 与社会声誉良好的非营利组织合作, 拓展公共关系, 提升企业公民身份, 改善公众形象和公众意识, 降低营销成本。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最有价值之处就是提高其公益形象和社会声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体现社会道德而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非营利组织固有的社会公益性, 其活动和行为体现着社会诚信与社会公益, 通过与一个形象良好的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盟关系, 企业可以改善其企业公民身份 (corporate citize ns hip) , 提升公众形象和公众意识[5]。
3. 员工参与志愿活动, 激发其组织身份的认同感和工作热情, 改善员工技能培训,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非营利组织的核心优势不在于其业务能力, 而在于其组织成员所共有的社会品质、精神状态、使命驱动的组织文化, 以及建立于独特产权结构和互惠基础之上的管制机制。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长期合作, 成员之间充分的交流, 组织的观念、文化充分传递, 非营利组织成员所特有的精神观念和对组织目标的认识, 以及其他各种信息与知识得以向企业成员传播。志愿活动的参与尝试, 使得公司职员通过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提供服务而获得比单纯销售商品更多的精神满足, 活动中所体现的个人和企业的创造力比向消费者让利销售更有意义[6]。
四、合作伙伴的匹配性研究
面对诸多不同的组织特性和可能性的合作动机, 选择匹配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鉴于伙伴选择问题, 国内外较为普遍采用的主要是非定量描述法、定量法和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三种, 考虑到半定量与定量结合法具有前二者之长处, 适合于伙伴合作的深入分析, 本文则采用该种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 (AHP) 来进行研究。首先是合作伙伴的匹配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文化匹配
文化的匹配程度是影响合作关系的关键指标, 存在差异的组织文化和组织价值观必然带来合作的众多负面效应, 进而导致合作关系在短期内的破裂。因此我们在选择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对象时, 一定要将组织使命、价值观念和战略目标等方面的差异纳入考虑范畴。其中战略目标是一个需要深入考察的指标, 要在不同的组织之间确立强有力的共同目标, 其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在合作领域, 还包括对每一个合作伙伴所要成就的目的以及彼此间利益与需求的重叠之处的思考。它应该真正具有市场价值, 具备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并且能够实现, 可以被测量。
(二) 管理匹配
从大量的案例研究来看, 管理匹配的重要性最为突出[7], 如果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人无法建立支持性关系, 那么合作关系不可能发展, 它是影响合作关系的重要指标, 主要从管理理念和管理层的参与和支持两方面考察。一个组织, 即便有突出的能力和相匹配的组织文化, 但如果它根本无心与非营利组织合作, 或者只是希望通过合作达到控制、干预的目的, 那么这个组织就不是一个适当的合作伙伴, 因而这就要求在考察时一定要清楚其管理者对合作是否明确、对合作项目是否积极, 内部关系是否融洽、健康、相互信任等。
(三) 资源匹配
资源的匹配程度直接决定了合作的效率和效果, 主要有互相依赖和差异化优势、共同的目标市场和联合品牌创造价值三个细化考察指标。互相依赖和差异化优势就是要通过合作达到整合资源和取长补短的效果, 非营利组织的品牌价值和企业的技术人才都是值得借鉴的优势, 由此建立的联盟才能够针对性的弥补资源缺口, 达到仅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共同的目标市场也是建立有利的合作环境的基础, 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 良好的合作环境不仅包括有利的政治、经济以及法律环境, 还包括合作各方的强烈合作意愿和要求。
(四) 能力匹配
潜在合作伙伴的能力匹配程度是衡量该企业是否能够成为战略联盟伙伴的一个基本指标。只有具备一定能力的企业, 以及具备贡献的意愿, 才能够使合作有效地进行, 联盟的成功和稳定才能得到保障。能力诸如生产和技术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财务能力等等。衡量一个潜在合作伙伴是否愿意贡献其能力主要通过联盟洽谈或者从以往其合作经历来判断, 主要从其资金贡献力度、是否愿意贡献其核心能力、是否愿意贡献出具有一定专长的人才, 以及是否愿意贡献其拥有的信息。
五、实施与管理
在选择了合作伙伴, 建立联盟关系之后, 组织必须通过一套持续性的绩效评估和风险分析体系对每一个合作伙伴和所创建的联盟市场结构特性、联盟行为机制、合作者的风险偏好等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绩效度量问题, Selsky和Parke r (2005) 认为, 非营利组织和企业联盟的效果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评价: (1) 对要实现的目标及利益相关者的直接影响; (2) 对能力构建、知识和声誉资本的影响; (3) 对社会政策或体制变化的影响[8]。该理论体现了由短期到长期、由微观到宏观的思想, 但仅限于定性描述, 没有涉及评价指标的量化问题。笔者认为, 由于这两类组织性质的差异性和合作目标的复杂性, 对于合作绩效的评估必须从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考量, 比如顾客满意度、组织声誉、收入状况和资源获取情况等。
至于合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问题, 不同的合作类型, 合作各方关注的焦点不同, 因而风险应对的措施也应有所区别。不同的合作类型在动机和控制上的差异, 横轴代表合作的动机是偏商业化还是偏非营利使命, 纵轴代表对于不同合作形式的管理控制是偏非营利组织控制还是偏企业控制。因此, 对于合作的风险与控制,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的类型, 了解企业的合作目标以及他们期望从中获得回报的水平, 来相应决定和调整风险控制的目标和水平[9]。
此外, 在联盟合作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还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过分地依赖于合作伙伴不仅会使自身逐渐丧失开发其他潜在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而且会失去运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一旦合作伙伴退出联盟或做出有悖双赢的举措, 都将使组织面临生存危机。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才能在合作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获取更多有利于组织的宝贵资源和发展机会。而且双方的坦诚交流和充分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提高行为的透明度, 关注高层管理人员在计划目标等方面的默契合作, 这样的联盟合作关系必然会稳固持久。
参考文献
【1】董文琪政府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共生关系探析[J]江淮论坛2006 (2) 73-77
【2】 (美) 卡罗尔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 (第五版) 黄煜平等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3】Cunniughan M H.Strategic alliances:a synthesis of conceptual foundation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5, 23 (4) :282-296.
【4】Rondinelli, D A, &London, T.How corpo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groups cooperate:assessing cross Osector alliances and collabor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3, 17 (1) :61-76.
【5】Weeden, Curt.Corporate social investing:the break through strategy for giving and getting cor-porate contributions[M]San Francisco:Berret-tOKoehler Publishers Inc., 1998.
【6】Philip Kotler Alan R Andreasen, 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营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14.
【7】胡杨成蔡宁田雪莹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联盟研究现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0 (10) :11-17
【8】John W, Selsky, &Barbara Parker.Cross Osector partnerships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challeng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5, 31 (6) :849-873.
多年来,中关村积极探索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以“瞪羚计划”为典型代表的系列扶持政策培育出一大批优质的企业群体,而作为区域信用服务机构,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积极打造示范区信用环境,共同為中关村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最重要的企业基础和最有效的组织力量。本次成立的瞪羚企业家创新合作组织为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的二级分会,简称“瞪羚组织”。
瞪羚企业家创新合作组织于今年4月25日开始发起筹建,中关村39位瞪羚企业负责人作为组织发起人,参与探讨了瞪羚组织的愿景、宗旨、组织架构及活动纲领。筹备期间,瞪羚组织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出了“瞪羚企业家互访”“瞪羚小课堂”“瞪羚秀场”等主题活动,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加强瞪羚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并通过定期举办线下活动的方式,为企业家提供深度交流、分享心得、传递理念、拓展市场、资金融通的平台。
在中关村信促会加速中关村信用体系建设的“1+3+N”架构中,瞪羚企业家创新合作组织是基础性内容,瞪羚组织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选择一定数量的上市瞪羚企业和小微瞪羚企业纳入组织。其重要意义还在于进一步整合中关村企业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入统即入会,通过信促会实现对中关村入统企业的信用信息全覆盖。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
连山区塔山乡八一希望学校郝红艳
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十分重要,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教学“桌子有多长”一课时,我是采用以下两种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的。
第一,教师比较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了小组的活动。
首先,我通过估计出测量活动,请大家估计,“讲台有多长”,“估计一下课桌有多长”使小组活动有明确的任务;其次,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让每一小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课桌有3个文具盒长。
第二,教师把小组讨论与大组交流相结合,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发现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学生说的数是不同的,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1、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一样。2、因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用一样的东西来量就可以了。3、对,我们都用我的铅笔来量。大家试一试,学生动手做,果然结果一样,学生很兴奋,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所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在全班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的测量活动,验证了他们的发现。
肖彬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大市场衔接,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促进专业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一、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特点
我市把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初创时期的粗放式经营向规范化发展的转变,呈现出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加快。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5个,近五年来,年均增加100个;成员16.9万人,带动农户38.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0.2 %。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活动范围已由一村一乡发展到了多乡或数县,涵盖的领域也从单纯的农产品销售发展到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信息、科技和销售等多个领域。
二是发展类型多样。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企业(公司)依托型。即由企业(公司)牵头发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为运作模式,其特点是充分利用企业(公司)的优势,在连接基地和市场的环节上,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24个,占总数的3.5%。二是农民合作创办型。即由种养、加工能手牵头发起,以“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养、加工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进行带动。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有456个,占总数的66.6%。三是部门牵头引办型。即由农业、供销等部门牵头发起,以“部门、单位+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有关部门场地、设备、经营管理及市场销售等优势,在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统一服务等方面作用较为明显。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112个,占总数的16.4%,其中农业部门领办24个,供销社领办39个,其他部门领办49个。四是村集体组织牵头型。即由村集体组织发起,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为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利用村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围绕本村的传统主导产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全市共45个,占总数的6.5%。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8个,占总数的7%。
三是增收效果明显。200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总收入达9.02亿元,盈余1.4亿元,合作组织成员年人平纯收入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出1574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亮点,农民增收的重点,乡风文明建设的基地,民主管理的榜样,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范。
四是发展氛围良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明确扶持政策。各级经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注重培植典型。新闻宣传部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舆论宣传。广大农民群众对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热情越来越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带来的启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民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从我市发展的实际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发展
壮大,必须夯实基础,创新机制,打造品牌。
(一)必须夯实产业基础。我市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一是要有好的主导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企业)联结起来,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使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全市几村一品、多乡一业等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比较效益大幅提高。南县部分乡镇过去一直以粮棉种植为主,经济效益不高。从2001年开始,下柴市乡蔬菜运销大户艾元满牵头成立九洲蔬菜专业产销合作社,吸收农户为社员,带领社员引种了大葱、韭菜等高效蔬菜品种,并实行滞销时按保底价收购,畅销时按市价收购,促进了蔬菜种植的大发展,蔬菜种植面积由建社前的240亩,发展到现在的基地面积30000多亩,辐射带动60000多亩,亩平经济效益比过去常年种植的棉花高出800多元。在这样一批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南县区域化种植蔬菜达25万亩,农民因此增收达2亿元以上。全市优质稻米、林纸竹板、畜禽水产、棉麻纺织、油蔬果茶五大产业的初步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有能人带头。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三分之二是由那些在某一个行业或领域的能人牵头组织、或几个能人合作组建。这些能人的共同特点是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具有一项或多项特长、当地群众拥护。
三是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现在,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在着力做大自己的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建立更为巩固的关系,可以说,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以壮大的动力所在。我市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只有24个,只占总数的3.5%,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龙头企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四是要有科技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办得是否成功,最终都要体现在产品上,即生产或加工的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是否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就必须强化科技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支撑作用,大力搞好农村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努力为市场提供优质、高档的绿色农产品。目前,我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认识到了科技的巨大作用,开展了自主技术攻关、技术培训、技术引进和与科研院所联合等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沅江市的“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近年每年从利润中拿出10%作为技术培训和推广费用,引进和推广了6个新品种,聘请了5名技术专家,近几年选送了10名社员去省农科院培训,自己还不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班,对全体社员进行轮训,并常年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在基地做到了统一优质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质量,生产的“湘株王”优质苎麻比常规麻亩产高75-100公斤,每亩收入高出400多元。其成功经验在于严格把好了五关,即优质种苗关,技术培训和服务关,标准化生产关,农产品精深加工关和统一销售关。
(二)必须创新发展机制。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定发展的保障。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所以出现“一年入伙,二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现象,就是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的结果。从我市的情况看,不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内部运行机制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有一套切合自己实际的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内部管理机制。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建立了章程,建立健全了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在社(会)员中按“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结合的办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产生的收入,在留足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后,大都采取按股金分配红利和按销售额计算二次返利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配,比例额定,定期分配,结果公开,既体现了效率原则,又体现了公平原则。安化县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每年的5月1日到7日召开股东大会进行利润分配,盈利的50%作为股金分红
和二次返利分配给社员,50%留作风险保障基金、奖励基金和发展基金,近几年来累计返利26.52万元,社员户平493.5元。
三是风险防范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每年的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于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对社(会)员农产品实行保底价让利收购和给受灾社(会)员直接补贴等方面,为社(会)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7年,沅江市“湘株王”苎麻专业合作社就投入40多万元,对苎麻种植基地部分路、水、渠、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南县鑫欣渔业合作社购销鲜鱼近500万公斤,向社员让利每公斤0.1-0.2元,共让利60多万元;南县九洲、裕康两个合作社部分蔬菜种植户受灾,两社分别补助社员21万元和13万元。
(三)必须打造自主品牌。自主的产品品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后,就能做到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标识,统一协调价格,从而提升商品质量和档次,扩大规模,形成拳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在统一的品牌下,还有利于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凝聚力,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安化优质果品产销合作社注册了“阿香”柑桔品牌后,在社员中迅速统一了柑桔生产技术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形成了产品“拳头”优势,“阿香”牌柑桔在东北等地市场成为知名品牌,每公斤均价高出普通柑桔0.5-1.0元,产品供不应求,去年该社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6900元。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好更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牢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确的发展原则和方向,才会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成立专门的指导协调机构,安排专门人员,协调处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承担起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协调职责,制订好发展规划,搞好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落实扶持政策。要充分发挥好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联合各方力量,形成扶持、推动的合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二是多方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合作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有组织制度、有较大规模、有自主品牌、有明显效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四有示范活动”,评选“益阳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和“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先进单位”,“十佳单位”由市政府颁发奖牌和一定数量的奖金。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教育,多用典型的例子,多用身边的人和事去启发农民,带动农民,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过去的大锅饭的本质区别,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增强他们参与创建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真正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质内容,掌握工作方法,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指导不领导,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普遍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而为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扶持引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
一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和捆绑使用扶贫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开展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销售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以及向成员供应农用生产资料等要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银信部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额度的低息贷款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自有资产或成员联合的方式进行担保,不断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额度。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的基地建设、加工设施建设以及鲜活农产品运销等,有关部门应在用水、用电、用地和道路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解决用地,执行优惠电价,享受“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五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品牌,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等,有关部门要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并在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
六是允许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认证、市场营销等各类项目,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扶持。
(三)加强工作指导,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包括章程、法人治理机构、利益分配机制等。
二是加强专业培训。这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要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经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合作组织基本理论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要分层次对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指导水平,着力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门指导人员,逐步建立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体系。
姜柏林
经过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制度变迁,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又产生了新的困扰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这些问题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回答,就很难将农村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下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总结农村改革三十年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是我们从事和关注农村工作的人们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本文从农村生产关系变迁分析,就影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十大关系进行简要论述,以期抛砖引玉推动社会形成共识,推进宏观政策调整和微观经济组织和制度创新发展。
一、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自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以来,事实上成为单一的经营体制――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统一经营体制并没有构建起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单家独户的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农业边际收益下降,机会成本过高、生态破坏严重、收入持续相对下降、城乡社会和社区内部两极分化严重、资本与农村劳动力净流出、维护市场经济权益成本过高、农村社会事业停滞不前、基础设施得不到巩固和加强等等问题,形成了中国三农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户经济非组织化与社会经济组织化矛盾必然的结果。我们要破解三农问题,必须以此入手对症下药,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出现头痛医脚现象发生。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民经济组织化,是构建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如何构建农村合作组织,现在还没有形成共识。在我国以土地为核心构建社区合作组织,条件多不具备,很难推动发展。以农产品专业合作为核心构建,我国多数农村和农户均为兼业经营,难以发展更大的联合。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不仅直接满足农户需求,而且能够通过资金作纽带实现更广泛的联合,形成一种稳定的体制和制度,这更符合我国农村市场需求,从制度供给也便于国家直接提供帮助和支持,应是推进农民组织化的第一选择。通过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将农户的生产关系联结在一起,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依靠信用工具,促进农户家庭经营和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未来统分结合双层体制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发展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能够提高农户的市场交易地位,诱导其生产关系调整和变迁,从而发挥亿万农民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共同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关系
现在很多人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对立起来,显然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经济与金融合作从来就是相伴共生的,彼此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任何一方是不能孤立长久存在的。我国计划体制下的三社(人民公社、供销社和信用社),因体制原因导致合作失败。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现在重新确立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但由于法律和制度供给,没有相应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金融制度,同时农村资金互助社没有安排经济合作制度,人为的将两者相分离,这不仅制约了合作经济和合作金融的相互助支持发展,同时更增加了合作组织发展的制度障碍。为了说明二者关系,我用实践的一个案例来作一个证明。XX农发行向XX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500万元贷款,由一家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没有统一使用这500万元资金,而是转贷给100农户。这个案例说明,没有金融制度的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难以联结农户之间关系的,资金链条一断,专业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同样,农村资金互助社融入资金,就可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农资的购买联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联合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阶人为的将金融与经济合作制度供给分开,是不符合实践发展要求的,应尽早做出制度调整。从实践发展二
者相融合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这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向专业合作社延伸,二者应是同一个货币的两面,是经济和金融的统一体,这正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区别工商企业和其他银行的一个区别,是合作组织的特质规定。因此,在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我们应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相应金融制度,形成更紧密的联合,同时帮助农村资金互助社向专业合作领域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同步发展。
三、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土地作为财富之母,人们开出了各种药方,试图通过土地制度变革,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良药。的确,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土地制度如何变迁和什么时候变迁,对于农村改革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土地制度变迁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好,极大的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改革错了,将加剧社会两极分化。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的国情下,还不具备土地制度强制变迁条件,只能采取诱导试的变迁。还给农民土地地权,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方向,但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还给农民地权,实质就是允许自由的市场交易,否则地权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在我国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不能为农民提供充分的保障供给条件下,在农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前提下,农民地权的自由买卖,无凝是为国际资本和国内新型资本瓜分土地提供了条件。那时,产生的问题比包产到户之后产生的三农问题更难解决,甚至国家没有经营基础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少数的土地金融寡头的垄断。如何促进地权还给农民,又能保证土地资源不被少数大资本者瓜分,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这就是土地地权可以在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抵押或作为财产担保融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可以地权向中央财政或中中央银行再抵押进行融资,确保土地资源始终控制在农民和国家中,禁止非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和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一切商业土地金融交易,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地权获得和不被市场资本者瓜分。当金融风险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应按农民承受的通货膨胀的损失,返还农民的抵押地权。因此,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有利于还地权于农民,也有利于通过金融工具促进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联合生产规模经营。
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具。单纯的依靠市场配置金融资源,只能加巨地区间和城乡间的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农业银行商业化后,全面退出农村市场,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迈进,不断减少机构弱化农村市场。这种局面不能扭转,必然产生更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现在主流观点办法是通过增加农村银行机构,用商业化行为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这显然与农行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退出农村市场行为选择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笔者认为,农村金融体系只所以没有建立起来,是因为银行与分散的农户一对一的交易存在市场交易瓶颈,要从解决市场瓶颈着手,才能解决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问题。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增加金融组织和制度供给来提高农民自金融组织化程度,打破农户面对银行机构市场交易地位低和银行面对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高瓶颈问题。发展新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是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没有农民自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是难以推进的。当前,所谓的农村金融改革只是银行专业或行业内部的自我改造,并没有与外部的农民市场主体和国家政策主体相结合,是强化自身利益的改革行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一方面可直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发挥农民主体改革力量,一方面国家可通过财政或中央银行支农贷款向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融资,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回归农村的中介传导组织,形成商业银行向合作金融组织批发资金经营,合作金融向社区农户和小企业零售服务的新的经营体制和机制。通过农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保险与信贷的结合、财政与金融政策结合、经济与金融的结合,形成有合作和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
五、财政货币政策传导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为了进一步说明农村金融体系关系,我们有必要单独讲一讲财政货币政策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笔者认为,鼓励竞争与扶持合作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现在我们大家都在强调竞争,而对合作研究和理解不够,这就导致了畸形的发展。扶持农民合作金融是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回归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我们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还不清楚这个原理。下面,我以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说明如何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发展。2007年3月9日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这家只有10万元资本金的小银行怎么发展呢?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假设在完全制度供给条件下,模拟其是如何发展:
1、制度设计:10万元资本可发放100万元贷款,单户贷款不超资本10%,前10户最高贷款不超资本50%;社员贷款最高额不超自有资本10倍。
2、资金来源:社员内部存款、财政扶持、向其他银行融资。我们依据上述制度供给,假设全部贷款需求,没有存款,只有10万元资本,由中央银行每月向其发放30万元贷款,每户不超5000元,第1个月60户,第2个月再批发30万元,社员增加到120户,第3个月批发40万元,社员增加到200户,每户贷款5000元,有10万元资金承担风险,完全可以自担风险责任的(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理),此时200农户就会新增股金10万元,合作金融股金由10万元,增加20万元,按监管要求,就可发放200万元贷款,最高单户可发放1万元,由中央银行再授信200万元,此时农户可达300户,股金达到50万元,可发放500万元贷款,农业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就会看到农村资金互助社规模市场,就会将资金主动批发给互助社,财政可减免农行等商业资金税收,或给农村资金互助社贴息,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同时,财政也可建立专项农村合作金融担保基金为农村资金互助社向商业银行融资提供担保,引导商业银行资金通过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进村入户。通过发挥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方面引导和培育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另一方面能有效引导商业银行回归农村,为其规模经营提供市场条件,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六、农村就业和结构调整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转移劳动力的重要组织载体。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每个村发展一个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每个金融组织吸收10个农民转化为金融服务业,将增加就业600多万岗位。同时,通过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二三产业转移,将产生大量的商贸、运输、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业,就可持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
七、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经过10多年的农村合作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农村合作组织是培养创业农民的摇篮,是农民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课堂。我国农民受体制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是客观的,也是必须立足于这样的现实来解决农村问题。国家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或者说重点不在此上面)和农民也没有钱来修补文化,怎么样才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梨树县闫家村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社员开始了自我组织学习和教育,通过建设学习型合作社倡导社员自我学习和教育,通过集体学、小组学、走出去、请进来、谈体会、提问题、开展三八等活动,使学习寓于劳动中、生活中、娱乐中,社员通过写笔记将合作社发生的故事、创业的艰难、生活的酸甜苦乐等记录下来,不仅通过创作把合作社的故事表演出来,同进也激发了社员间的信任感。合作需要农民来提高文化发展,农民的文化提高也离不开合作组织的促进。香港大公报记者到合作社后,深有感触的对笔者讲,合作社社员精神让我难忘,他们的脸和手还是那样粗糙、衣服也没有变样,但他们讲出的话通俗易懂而且很“专业”了,他们由需求型向创业型农民转变了,这位记者说他看到了农民的希望和出路了。是的,不只是这个记者,笔者对此感觉很深,就连专家都很难向农民讲明白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制度,让他们来讲,就能使其他地方的农民产生办合作社的信心,这样一个小合作社,的确推动了中国农民新型合作的大发展。这就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的力量。
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经济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才能产生良性发展。经济发展目的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现在农村体制因素决定经济发展,社会事业难以发展,因为任何个体是难以推动共公社会事业发展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一方面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这方面梨树县农民合作组织在制度上取得了新突破。梨树县胜利乡郭家合作社,他们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把农户联合一起,共同买货和消费,用集体批发和零售差价进行二分配,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他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是入股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再将股金统一入股农村信用社,获得农村信用进一步融资支持;二是将社员需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统一团购,略低于市场价销售,没有现钱的可到合作社贷款;
三、批零差价按社员交易量二次返还计入个人生产、和医疗教育养老专户;三是生产分配50%,医疗教育养老50%,生产返还基金向互助社入股,实现消费积累,医疗教育养老基金专项支出,节余不用社员调剂使用。这项制度深受农民欢迎,也让我们看到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基础。举个例子:老张家养50头猪,参加资金互助社,互助社团购饲料,每袋饲料节较市场价节省30元,老张共买70袋,互助社向其返还2100元,其中:1050元计入合作社股金账户,1050元计入老张医疗教育养老帐户,这样老张就可获得更进一步支持,同时老张到合作社医疗站就可用这部分钱看病买药,如果家有学生可持收据支取,如果没有教育和医疗支出就为老张养老基金,60岁后可转入个人储蓄帐户。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小合作社制度设计,发现合作社发展的大方向。只要我们用政策推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就可统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
九、基层民主政治改革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关系,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社员对共同利益的关注是村社治理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的民主是不会有政治的民主。基层民主政治空洞的根源,是农户没有共同的利益来维护或者是维护成本过高得不偿失。基层民主政治的权益首先是经济权益的体现。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形式和内容。村社农户为主体的体制,决定了小农经济基础必然被上层建筑反作用,既使参与民主监督,成本极高,有的只能走上防维权,这方面的实证太多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提高农村经济基础,让社员通过合作组织参与管理和监督,通过经济民主来促进经济基础发展,通过合作组织作用于上层建筑,推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将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近几年合作实践表明,农民组织起来后,经济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坑农害农情况减少,村乡干部与农民关系得到改善,由过去组织起来还拿不拿村长当干部的疑虑,到现在村社长主动创建合作社,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
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合作金融关系
新农村建设什么?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三大建设,即以提高农民组织化为目标的合作组织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事业建设。三个方面建设应同步协调推进,农民组织化建设是核心,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保障。抓核心促保障建设发展,是新农村建设关键。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不仅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核心,也抓住了农民建设主体,更能有效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可使财政与货币资金直接作用于农民生产,调动农民投资投劳与国家相结合共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没有农民参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过低,一方面难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腐败工程就会不断出现,根本违背新农村建设宗旨和要求。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就会将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传导到农户,又能将农户的资本集聚起来,通过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货币供给,就能为城市提供巨大的买方市场,转变我国企业过渡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通过发展合作金融,就可直接增加农村购买力,促进农村快带发展,带动城市工产品下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合组织缺乏吸引力, 农户加入专合组织的动力不足
在收入水平、社会资本占有率都较低的现实状况下, 农民一般抱有 “一看二慢三参加”的心态, 习惯于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合作意识不强。[1]对农民来说, 专业合作组织能否提供生产、交易最直接、最客观的服务, 切实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农民感到最需要的, 所以农民直接需要的不是合作, 需要的首先是服务。农民如果得不到来自其他方面的服务, 或者从其他渠道获得服务的成本过高时, 才会自己组织起来通过相互协作解决自己的困难, 才有必要搞合作组织。对农民来说, 不论是什么组织, 只要能够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 农民就欢迎。[2]但目前, 专合组织发挥了较好作用的还不多, 多数还只是停留在简单、浅表的技术交流层面上, 开展的活动不多, 服务的内容较少, 难以在凝聚农民、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开拓市场和利益联结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缺乏对农民的吸引力。
2.专合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 缺乏透明度
内部机制, 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是专合组织的生存之本、活力之源。但在实践中, 不少专合组织的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制度没有健全或执行不严, 管理不规范, 内部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和透明度。并且存在着利益联系不够紧密, 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利益分配和风险防范机制的现象。合作社组织成员之间并未在入股结社、股金分红、共有积累、退社清股、惠顾返利、按量分配等方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方式不放心。[3]
3.政府行为不规范
在发展专合组织过程中, 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政府干预过多。相当一部分干部因对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 对如何引导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办法不多, 有的地方存在政府以行政命令强制合作组织干这干那, 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经营权, 背离农民意愿的现象。二是政府不管不问。主要表现在:
(1) 对专合组织的组建、运行缺乏指导、引导及监督。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对什么是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有什么作用、怎样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知之甚少, 有部分专合组织还没有建立章程。有的即使有章程, 也未按章程办事, 民主管理没有体现。在章程中没有明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合作社的组织机构、经营管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
(2) 政府承诺的税收、用地、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包括价格补偿、农业补助和其他实施农业计划和政策的财政支出。尽管相当多的地方安排了一定的扶持资金, 但数量太少。
(3) 信贷支持。专合组织很难得到银行贷款, 其生产经营、运转困难。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专业合作组织未给农户增加收入的预期
完善、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除了要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外, 还要通过开拓市场来扩大销路, 保障价格, 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后, 专业合作组织限于自身实力, 在带领农户发展深加工产业, 挖掘产业链增值利润, 通过返利的分配机制来保障农户获得产业链上的增加利益, 保障农户收入稳定增加方面做得不够。这是造成专业合作组织缺乏对农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2.专业合作组织未给农户降低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的预期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单个农户对事前和事后的交易往往需要付出较高的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这与各种生产要素, 诸如资金、技术、劳力以及管理者的配置不能以组织方式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把本属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按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集合于一体, 使生产要素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优化组合, 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大量节约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大有作为。实际上, 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组织还是极少数,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动力不足。
3.具有合作精神的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稀缺
实践中发展较好的专合组织都有好的带头人和组织领导者, 他们既有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 又在当地有较高的威信, 有甘于奉献的精神, 能够以其人格力量来引导、团结和凝聚农民。但是, 我国农民普遍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农村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凝聚和带领农民共闯市场的能人较少, 一些能人由于担心其他农户加入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宁愿办私有企业, 也不情愿带头办合作组织。专合组织由于缺少带头人, 在创办初期并未形成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 造成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负责人权力得不到会员的有效监督。相当一部分组织内部责权利不清, 产权关系模糊, 组织的公共积累与带头人、会员个人的资产权属不清, 造成合作组织发展不稳定, 缺乏透明度。
4.没有把发展专合组织摆在正确的位置, 缺乏清晰的认识
专合组织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民间性质, 盈亏自负。有的政府领导对专合组织的性质认识模糊, 对专合组织在促进农业增效、惠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认识不深, 重视不够;有的地方急于做强做大专合组织, 导致政府越位;有的片面认为专合组织是农民自己的事, 政府不宜多管, 忘记了政府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组织、引导职能。
三、对策与建议
1.创办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做实专业合作组织
专合组织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效提高社员的收入, 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在技术合作的基础上, 实行经济合作, 通过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一体化经营, 或创办经济实体, 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 不断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专合组织的根本宗旨是为成员的家庭经营提供多功能、高质量的服务, 降低成员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 使成员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利润, 减少或避免各种农业经营风险。只有使社员从服务中得到利益, 专合组织才具有凝聚力和生命力。面对工商企业和其他服务组织的竞争, 专合组织要充分发挥植根于农民、了解农民需求的优势, 围绕社员家庭经营和生活需要, 开辟新的服务渠道, 增加新的服务内容, 逐步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型转变。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在专合组织内部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 使合作经济组织及社员获得更多盈利。同时, 也要积极为非社员提供服务, 扩大经营规模, 取得合理收入。[4]
2.加强内部管理, 增强对社员的吸引力、凝聚力
专合组织必须制定完整的章程和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 才能体现社员的民主权利, 保障社员的各项权益, 也才能有效利用自身资源, 提高经营效益, 增强对社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 遵循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制定、完善组织章程。
各类专合组织在成立时, 应该结合生产经营的特点, 认真研究制定科学、严密的章程, 明确组织机构及其性质、成员及权利义务、生产经营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收益分配与风险承担原则, 以及破产清算程序, 由全体成员讨论决定, 并且在合作组织的运转中不断完善、提高。
(2) 建立以社员为主体、明晰的产权制度。
产权关系是经营组织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 决定着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专合组织是以农民为主体, 农民自愿入股、进出自由的经济组织, 只有承认和保护社员的权益, 建立明晰的财产所有关系, 才能调动社员参与和关心合作组织的积极性。
(3) 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制度是专合组织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 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农民社员的监督作用, 加强对经营管理情况, 特别是财务上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各项费用管理制度, 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5]
3.解决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困难, 为经营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不足是我国大多数专合组织经营困难、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专合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股金、合作经济组织积累、社会捐助、政策扶持资金和贷款等。作为独立经营的自主、自助组织, 专合组织的发展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外, 根本途径是依靠社员投资和通过有效经营不断提高自身积累能力, 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
(1) 调动社员投资的积极性。
专合组织是由其成员共同所有、共同出资和共同管理的经济组织, 社员的投入和经济参与是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要调动社员对于专合组织投资的积极性, 目前关键是要办好各类专合组织, 提高经营效率, 使社员对专合组织有充分的信任度。
(2) 运用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的方法, 拓宽资金来源。
为提高专合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经济活动效率, 除积极兴办经济实体外, 还可引入股份制, 与其他经济组织进行资金联合, 增强经济实力。
(3) 建立健全积累机制。
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 使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现阶段, 我国专合组织必须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 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在公积金、公益金和红利分配方面坚持适当的比例, 保证专合组织的生产经营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 加强宣传教育和典型示范
目前, 我国专合组织正处在起步阶段, 力量弱小, 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积极扶持。
(1) 加大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 建立专合组织发展基金, 用以支持符合政府产业政策的专合组织, 并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6]
(2) 在符合贷款条件的前提下, 各级农业银行或信用社应积极提供专合组织生产经营所需贷款, 鼓励农村信用合作社选择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专合组织试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誉担保制度, 扩大信用社对客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
(3) 政府应尽可能减轻专合组织及其社员的税负水平, 给予免征所得税, 减免增值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
(4) 进一步深化农村市场化改革, 改善市场环境, 放宽对专合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限制。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 还应广泛宣传合作社的原则和价值, 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合作意识;实施教育和培训计划, 为专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做好试点示范工作, 以典型促发展。
摘要: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的背景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法可依, 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困境入手, 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探讨了完善的措施, 提出了优化外部环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开文.农民合作社的国际经验[J].中国社会导刊, 2006, (09) .
〔2〕郭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 2004, (01) .
〔3〕傅朝荣, 张传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4) .
〔4〕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徐铁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2) .
关键词:奶业合作组织 制度成本 制度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奶业发展过程中,分散经营仍是主要经营模式,农民在产业化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奶农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存在着严重的地位不平等。在奶价的制定上,农民没有任何影响力,只是政府与奶业企业之间进行谈判。奶农对政府的政策制定缺乏影响力。由于奶农仅提供初级产品,没有任何附加值,导致其增收困难。目前奶农承担着来自于生产和产品销售市场两方面的风险,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中,而这两方的风险依然存在,一方面,农业生产中的风险没有分散;另一方面,农产品在销售中常常面临着企业转嫁的风险。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竞争力、保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奶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发展不规范,政府角色定位不恰当等问题。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奶业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有助于奶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奶业合作组织的制度收益和成本,研究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
二、理论依据
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人们从多次博弈的结果中计算成本一收益做出的选择。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制度的变迁也称为制度的创新,是实施制度的各个组织在相对价格和偏好变化的情况下,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重新谈判。达成更高层次的合约,改变旧的规则,最终建立新规则的过程。一项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潜在收益或者获取外部利润。这里的外部利润包括四个方面的来源:即规模经济、外部性、克服风险、降低交易费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促进和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制度变迁的实质就是“外部利润”的内部化,也就是潜在收益的实现过程。
可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然,这就是制度变迁的原则。其中制度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制度变革及共变迁造成的损失;制度的实施成本;相关的随机成本。制度的收益则包括制度实施后有形财富的增长、无形知识的积累以及制度实施失败所生成的经验与教训。
三、奶业合作组织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奶业合作组织制度的收益分析
1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提高奶牛饲养水平,提高综合服务体系质量
提高奶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科学饲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利润增长新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奶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原奶产量、质量不高,奶牛品种、品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奶牛饲养户仍是小规模家庭粗放饲养。而个体奶户由于知识文化素质较低、资金实力有限、市场信息闭塞、抗风险能力差,没有能力去自觉创新或应用科学的饲养技术、应用新品种。但是,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企业对于原料奶的质量要求高,而另一方面,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奶业生产需要更加注重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规格化和质量的安全化。这些都需要奶户运用新的實用技术来提高原奶产量,优化原奶质量。
实践证明,农业合作组织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提升农业竞争力最根本的力量。在奶业发展中,奶业合作组织应当成为新饲养技术和饲养管理模式推广和应用的主要载体。合作组织可以为奶户提供原奶生产各环节的技术信息服务,在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奶业合作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挂钩联系,引进、推广最新的技术成果,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奶业合作组织层次的提高,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解决技术难题,或者采取联合攻关,有条件的还可以成立科技开发部门,从而保证科技成果符合奶农的需要,提高奶牛科学饲养程度和产品附加值。另外,奶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奶农有机的组织起来,便于综合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进行集中饲料配送、配种繁育、卫生防疫、技术指导等。
2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节约来自外部性的减少、规模经济的实现和机会主义的克服等。奶农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完成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面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但是,分散的农民在这两个市场的交易中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双边垄断的夹击,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是卖方垄断市场,而农产品供应市场则是买方垄断市场。个体奶农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在市场上分散采购、销售,其市场地位难以与工商业资本相抗衡,因此讨价还价能力非常低;而原奶具有较强的产品专用性,奶农因此经常会处于产业链条劣势地位。要素市场方而,分散的个体奶农参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较大,遇到饲料价格上涨等市场风险因素,会引起收入的较大波动,交易费用也因此变得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奶农只有组织起来,形成规模优势,才能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奶农可以利用这种组织优势,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为生产和销售提供服务。
合作组织还可以通过组织边界的扩张,将那些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分工纳入组织内部分工,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交易。如合作组织可将生产资料(饲料及添加剂、疫苗、兽药等)的供应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在合作组织发展的较高阶段,可以从事产业化经营,进行乳品加工、销售等业务。这样不仅避免了外部机会主义,节约了交易费用,而且能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奶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规模化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奶业发展的特点是由分散的小规模、家庭式、粗放式的形式向规模化、集约式形式过渡。规模化养殖将有利于疾病的防疫、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原料奶质量的提高,国内外养牛业的实践也证明奶牛规模化饲养有利于实现高产、优质、高效,通过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实现集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奶业的竞争地位和生存能力,提高从业者的生活质量。
奶业发展初期是以一家一户分散养牛为主,没有设备配
套,无法推广应用用先进的奶牛养殖和管理技术,无法执行国家卫生标准,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了奶牛养殖小区这样一种奶牛饲养管理模式。奶牛养殖小区可以看成是奶业合作组织制度的具体化。奶业的行业特殊性决定需要进行“合作养殖”才能够保障奶业合作组织作用的发挥,包括先进技术推广,对成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举办技术培训、示范,开展技术交流,组织内外经济技术协作,统一采购和供应成员所需的饲料、疫苗等生产资料以及统一销售等。奶业合作组织可以参与养殖小区的管理决策,参与建立小区基本管理制度的,包括人员编制、劳动定额、技术培训、岗位责任制、绩效管理制度等,保证养殖小区发展的效率和规范性,最终促进奶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奶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它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来自节约交易成本的收益、规模经济收益、技术进步收益、减少不确定性及规避市场风险的收益和维护经济地位的收益。在以上6种收益中,前4种属于效率收益,后两种属于公平收益,在提供效率的同时,也提供公平,这正是合作组织的特点。
(二)奶业合作组织制度的成本分析
1转换成本
奶业合作组织是奶业发展中的新兴模式,由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的转变初期需要支付较高的制度转换成本,或称制度启动成本。奶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尤其是发展的初期需要较强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需要支付较高的组织费用;后续良好发展需要培养成熟的农村职业经理人,需要建立合作组织相应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及委托制度等。
2摩擦成本
制度的变迁过程会付出新旧制度间的摩擦成本,这其中包括依存制度及观念没有转化到位所付出的成本。首先。奶农对奶业合作组织还缺乏认识,除非看到合作组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否则很难要求奶农放弃经营自主权参加合作组织。其次,政府在合作组织的发展中会要求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符合自己的利益,虽然合作组织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减少农户与奶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但是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奶农组织性的提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因此,基层政府更希望奶业协会成为一个政府的“附庸”,而不是一个奶农的维权组织。这不仅不利于合作组织的独立,也给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留下了空间。
3制度的运行成本
合作组织要保持正常运转并发挥合作效率,需要组织内部实行良好的民主管理、资本报酬适度、所有者与惠顾者身份同一、利润按交易额二次返还、必要的激励监督机制等制度,实施这些制度所带来的成本构成运行成本或管理成本。而且,合作组织本身存在着制度缺陷,如资本投资激励不足、产权模糊、“搭便车”、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这些同样构成组织运行的成本。
四、结论
奶业合作组织在奶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和其他农产品比起来,鲜奶的商品率更高,产业链条更紧密,更具备成立合作组织的条件,更需要奶业合作组织使其规模化,从而才有可能向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根据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制度变迁,无论个人、团体还是政府,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认为对自己有利,即新制度的预期成本低于预期收益,才会去变迁,否则,就会阻止变迁。因此,只有不断降低制度成本,增加制度的收益,才能促进奶业合作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最终促进奶业发展。农民增收。
根据以上对奶业合作组织的制度成本收益分析,首先,奶业合作组织的监督、指导、技术援助、教育、培训等任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有专业化的人员及设施。只有一定规模的组织形式才能经济合理地、有效地行使这些职能,因此要求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保證合作组织的有效运作。因此需要提高奶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构建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增强经济实力,扩大规模,才能真正发挥奶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提高制度收益,如果奶业合作组织不能够规范发展。出现损害奶农利益的各种问題,则会增加制度变迁的摩擦成本,无法真正实现奶业合作组织所能带来的制度收益,阻碍奶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企业与公益组织合作】推荐阅读:
企业公益事业问卷调查07-09
企业公益活动策划方案大纲09-11
慈善公益合作方案10-18
竞争与合作企业09-19
公益项目合作策划书10-19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10-09
旅行社与企业合作协议书09-16
加强企业党组织感应力的体会与思考12-19
企业并购合作协议10-07
校庆合作企业致辞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