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存在问题(共8篇)
中策职校
王艳
【摘要】《三字经》中讲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辩证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相互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信息时代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和观念意识的日新月异等都在促使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家校合作”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的认可、重视和支持。然而,对于中职类学校而言,“家校合作”的研究显然落后于中小学校,本文基于对中职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对中职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观察与分析,尝试对中职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教育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一、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生源的特殊性、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在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上明显区别于中小学教育,这种特殊性也使中职教育“家校合作”成为一种十分必要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心理上的特殊性
中职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荷尔蒙的分泌不仅促进身体加速成长,其心理也在不断向成人化迈进。身心的急剧变化伴随着的是一种不安和心灵的悸动,这种身心的不平衡状态往往使学生变得要么多愁善感,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容易激动暴躁。内心的孤独寂寞渴望着朋友亲人、师长的关心和理解,而往往表现出来的却是对这一切的不屑一顾。因此,对这一年龄的青少年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是不利的。
2、中职生生源上的特殊性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有部分是学习成绩好,积极向上,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而自觉选择中职学校,但也有一些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往往在中小学就被老师视为“学习无能”者或已经被中学劝退者。学校、家长皆视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老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职生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 中职校以为社会输送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和锻炼,与中小学相比,没有更多的考试或升学压力。但许多家长会理解为,孩子没有学习压力,就无需太多管理。而且,中职校学生生源来自于各方面,甚至是外地的学生,家庭对孩子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空间距离的产生并不能说明家庭因此可以完全抛开对孩子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恰恰相反,学生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学生对学校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感到不知所措,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心和理解。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对学生将来就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对于寄宿的学生,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但是在认识水平上、教育观念上以及具体的行为实践上,一些学校和家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错位,观念陈旧。
(1)家庭方面认识的不足。一些家长认为正是由于家庭无法教育孩子,所以才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托管”;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更具有专业教育水平,而家长自身学历、能力水平不够,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应全权交给教师;个别家长认为“家校合作”是学校减少负担,推托教育责任的行为,而不能积极合作和配合;少数家长由于对孩子的彻底失望而丧失教育的动力,对孩子实行“不管”、“不问”、“不出现”的原则,除了必要的生活费用,很少关心孩子;有些家长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情况不能以客观的心情对待,甚至有个别家长到学校大吵大闹,合作更无从谈起。
(2)学校方面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的前提是基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处于平等位置的认识而开展的活动,一些学校未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缺乏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一般因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当家长走进校园,坐入课堂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威胁和挑战。教师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这是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实际也是我国几千年来从私塾到学堂、学校教育封闭的体现。
从学校角度看,学校主要是向家长反映问题,处于单方面居高临下的位置,开家长会成为学校单向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成为学校、班主任的控诉会,导致一些家长消极对待此类的活动。而组织召开一次家长会必然占据了学校老师的正常休息时间,需要付出一定的财力物力,所以有些学校老师也认为少开或不开家长会更好。此外,由于认识的不足,“家校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家长学校,但有家长学校之名却无家长学校之实。
2、活动无序,合作无据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它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计划性。在实际中,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校、年级、班级各层面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有的年级和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就将家长一个个通知到学校,实际是因年级、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活动记录,更不谈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收到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缺乏互动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这才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讲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双向对话。如我们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家长会,基本上是校长讲、教务主任讲、年级主任讲、班主任讲,这种形式已形成固定模式,如同报告会一般,家长被动地听,没有发言的机会,其效果微乎其微。
3、缺乏平等性。在很多学校中,家校活动处处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只考虑学校、教师的需求,而不照顾家长的需要,活动的时间、地点;只考虑教师的便利,家长只有被动的通知。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说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缺乏连贯性。许多学校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事了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等,致使其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零零碎碎,不系统的,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很难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㈠、理念重视,营造“家校合作”氛围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起家校合作,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使之形成制度。要把家校合作放在振兴教育的高度上,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使之无论在社会中、家庭中、学校里都成为一项正常的工作。
其次、提高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积极参与合作。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带来的观念的日新月异,都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足的前提,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急剧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解决“家校合作”存在问题的首要方面,就是加强家长和学校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必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家庭和一个社会的未来。学校也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所蕴涵的巨大价值,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把家校合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行动研究,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
(1)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应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家长会”制度,学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参加的“家长参与”实施小组,在每学期开学前请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家长会的主题和参与次数,学校在开展家长活动时,一定要先调查家长的需求,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确立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目标,并对参与过程做出评价。另外,应充分挖掘家长的优势和潜能,请一些具备一定素质的家长会讲座,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
(2)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培养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信心和能力。
首先,政府或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家长学校”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如配备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免费为家长开课,讲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的相关知识。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师资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如何有效学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实际编写专门的家庭教育教材,使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活实践。
再次,不定期举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主题报告。另外,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沟通能力。
(3)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开拓“家校合作”形式。
在“家校合作”内容上,不应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表现,也不应只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是应该还包括孩子的性格爱好、身心发展、职业展望等一系列内容,包括学校活动的一切方面,比如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与建设,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让家长把参与学校活动纳入自己的活动计划而不是穷于应付。
在“家校合作”形式上,探索新的办法。首先,除了可以阶段性召开家长会外,还可以实行家长开放日。每学期或学年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家长通过听课、参与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与学校联欢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学生,增进与彼此间的感情。其次,学校每月可以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学校可以建立“家长访问中心”,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在校内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见面和沟通的场所,以满足部分家长与学校联系的个别需要。最后,在信息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开家长会、书面通知、发信息、打电话等为合作途径外,“家校合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通过网络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三)、完善“家校合作”机制,适当下放教育权
1、完善合作机制,使“家校合作”具体化、制度化。
制度的完善是“家校合作”真正开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在《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文件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评定及必要的考核制度。因此,要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不仅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4 家长的职责,将其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还要赋予家长监督、配合和参与学校的权利及履行相应的义务,用法律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此外,法律也要规定,学校必须为家长参与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适时、适度、适当地吸收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
2、适当下放教育权,提高家长“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参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而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居高临下地位主要原因除了传统教育观念和习惯影响之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的存在,这种体制不可否认有利于统一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却使家长无法真正进入学校之中。家庭与学校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必导致真正的“合作”无法开展而流于形式。因此,适当地下放教育权,是教育民主的必经之路,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教育权部分下放,才能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提供机会。
综上所述,针对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中职校的家校合作不在流于形式,使我们的中职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管理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形势,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
大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 其本身的开放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教育理念中,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及核心力量, 如何提高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参与, 家庭教育在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当前, “90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其在生活及心理方面自理能力表现较差, 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程度很高, 这样的人才是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形势下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 对“家校双向合作”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1.学生认识不足。在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调查中, 发现只有多数大一新生表示在课余时间会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而年级越高, 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就越少, 到大三的时候, 仅一半的学生表示会去学习。从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多数时间都花费在谈恋爱或者上网玩游戏中。在高校中, 一些大学生失去了家长的约束, 就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一些自我约束能力低的学生学习状况每况愈下。在对学生的访谈中, 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成熟的较早, 他们对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的依赖比书本高很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他们宁愿选择在互联网上发泄情绪, 而不选择与教师或者家长进行沟通。
2.家长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家长是否对“家校合作”教育给予足够认识和重视, 主要表现在家长是否知情大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能否做到与学生积极沟通和交流, 在大学生教育方法方面有无改善等。针对415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得到有效问卷350份, 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中, 可以发现有近半家长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仍有大部分家长对自身在孩子成长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不多, 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很少, 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主动性, 认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是没有必要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散漫态度, 严重影响到“家校双向合作”教育机制的建立。
(二) 家校联系管道不通畅
高校与家长联系沟通, 需要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各种个体关系的协调, 要保证信息流通, 才能确保家长与学校的沟通顺畅。然而, 当前家校联系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见表2。
家长与学校沟通存在障碍, 沟通状况不好, 例如, 学校与家长搭电话时经常无人接听, 家长写信或者留言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回复, 家长到学校看望学生时也没有人进行接待。此次调查中, 有很多家长反映“提问问题不能及时回复解决”“办事无门”等情况, 也有不少教师提出自己与家长沟通遭遇“闭门羹”的情况。还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去学校找相关教师和领导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遭遇层层困难, 还会出现“踢皮球”的情况, 让不少家长感到十分懊恼。种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家校沟通困难, 已经严重阻碍家校合作教育信息的流动。
(三) 学校、家长及学生之间的配合状况令人堪忧
“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 要学校、家长及学生之间配合良好,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首先, 学生在这方面的态度多为应付性的, 多数学生认为家长和学校合作会影响到他们当前的生活, 对家校合作的态度甚至是抵制的。同时, 对家长的调查问卷也反映出部分家长在填写问卷时并不认真, 甚至有些家长胡乱填写。另外, 多数教师对于建立“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都持积极支持态度, 但也有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 配合程度不高。
(四) “家校合作”内容有待创新
与中小学“家校合作”工作内容相比, 高校“家校合作”在工作任务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中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核心”, 而大学生即将面对的是社会, 要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 多数家长对大学生的教育仍是以学生学习为核心, 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种思想严重禁锢了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学校在育人工作方面, 针对性不强, 没有设计一些加强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的互动活动, 学校与家长联系多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无法解决而不得不与家长联系, 家长与学校在共同育人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校建立完善“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的对策
(一) 确立统一目标, 灵活指导工作
家长与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方面, 要确立共同的理念和立场, 采用相近的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 这是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的基本条件。在现实教育中, 由于多数家长自身见识和文化水平的制约, 其在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方面多具短视性和功利性, 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在教育方面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拥有资源优势, 高校要与家长展开合作, 在教育方面对家长进行灵活的指导, 为家长教育安排合适的任务。例如, 高校可以改变传统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的方式, 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视频对话, 通过网络对家长进行培训, 与家长沟通。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适当的活动, 确保家长、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顺畅。只有确保学校与家长对大学生的教育目标一致, 并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理念, 才能实现“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效益的最大化。
(二) 以学生为本, 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建立改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过程中, 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 适时对学生给予指导疏导。在学生教育过程中, 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 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兴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挖掘学生潜能, 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 积极采纳有利于“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的建议或意见, 及时了解家长所面临的困难, 并明确学校是否能给予相应帮助。另外, 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交流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积极引导家长与时俱进。
(三) 建立持续长期、系统发展的育人机制
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任务, 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 在工作中要有足够耐心。学校在工作时, 要抓住主要问题, 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家校合作工作, 收集详细信息, 依据家校合作的现实情况, 制定相应的对策, 在工作中积极施加教育, 建立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矛盾和冲突充斥在他们生活中, 家长和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 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在工作过程中,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发展的思维武装自己,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结语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高校“家校合作”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与高校教育发展程度相比, “家校合作”发展明显落后。高效全面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 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家长和学校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建立平等互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 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天平.法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协调[J].外国教育研究, 2011 (9) :12-13.
[2]付昌辉.网络时代高校与家长之间的零距离交流与互动[J].教育与创新, 2013 (12) :134-135.
[3]谭虎, 蔡建兴.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J].中国家庭教育, 2010 (8) :45.
[4]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9 (5) :78-79.
1.聪明孩子成了班里的“差生”
入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待,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设想。他们有理由这样,因为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他们不时有惊人之语,不时有出色的举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不少家长伤心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并不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表现平平,有的甚至成了班里的“差生”!在家校联系中,教师惊讶地发现,许多在班级看起来表现平平的孩子课外居然如此出色!他们会熟练地使用电脑,对各类汽车如数家珍,对恐龙生长史的了解简直可以开个讲座,会两三个钟头不停地研究地图……而正是这样的孩子,他的家长会不时得到这样的信息——孩子上课总做小动作,不会听别人发言,作业没做完就跑去玩,午休时爱讲话,作业马虎应付,考试因为糊涂而失分……最后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的孩子是很聪明,但是不用功,习惯差,在班级居中等甚至以下,有时会考个倒数的名次。”就这样,家长经常把从老师那里批发来的怨气“零售”给孩子,但效果往往不佳,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呢,还是老师的问题?如果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孩子课外总有许多聪明的表现?是“歪才”?如果是老师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班级,一样的老师,别的孩子能学得好,并让老师赞叹不己?而老师也在苦恼,每个班级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习惯、纪律问题令人头痛,他们的聪明却不表现在考试上,自己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别教育在繁重的工作中只能是一种奢想。
2.家庭培养目标的失落
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正是因为不可预知,才使得未来充满了想像。每一个孩子都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希望是要以现实中的每一天作为基础的。因为社会的竞争,所以面对现实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的差异。家长开始往往是激情万丈:事业有成的家长希望子承父业,理想失落的家长希望重振家风。这里面的期待有补偿心理,有替代心理,复杂的心理期待使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北京的一次调查表明,90%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或从事高知识含量的职业。事实呢,理想的目标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大多数家长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小。这时,除了怪自己的孩子不用功之外,家长往往会想到是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关心,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教师的特别关注,要使孩子出类拔萃简直是不可能的。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学校中,教师期待每一个学生学好,考出好成绩,他们关注的是整体,当然也会不时地鼓励个体。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还有许多繁重的教学事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家庭。即使他们抛开一切全身心地奉献给班级的学生,对每个学生来讲,教师对他的关照还不是充分的、足够的。同时,再理想的教育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众,而学生是天生有各种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齐刷刷地学业有成,似乎不太现实。这样,在家校合作中,双方都会各有看法,使教育陷入了两难境地。
3.兴趣的发展与学业进程。哪个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指出:每个人都在某些领域特别擅长。由于差异,所以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方面会有特别的资质并有所表现。相应的,家长也就尝试在不同的方面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特长。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增加,学业的学习渐渐地挤占了兴趣发展的时空。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孩子很忙,很辛苦,再让他每天坚持练什么,似乎是不太可能,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业是孩子踏上社会走向理想生活的坚实基础,当学习与兴趣相矛盾时,科任教师往往会告诫家长“先把书读好,再去考虑别的,书读不好,什么也不要讲了。”也许兴趣班的辅导老师会觉得放弃这样的特长培养十分可惜,家长可能也会有微词:“怎么才上小学,孩子的负担就这么重,这教育是怎么了?”教师也有苦衷,在现有的体制下,所有的教师都是这么个教法,除非自己想失业,否则谁不想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知道,教师自己的负担也不轻啊!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有无两全的办法?当然有,但代价是孩子的超负荷劳动,兴趣也将变成负担,所有明智的家长都不会作这样的选择。
4.个性张扬与遵守规范的矛盾
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是发展中的独立的人。因而,尤其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而在教育实践中,在当前大班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学生遵守规范,因为过于宽松往往会导致意外的麻烦,使教学场面变得不可收拾。而遵守规范则要求在特定的场合要有相对一致的行为,个性张扬在这里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这样,那些调皮的、好动的、思维敏捷的、反应灵活的、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就会经常被告知,他的孩子不守规范,超越常规,必须配合教育。
例加,教师在黑板上写着:机场上有15架飞机,又飞来7架——有学生马上在下面接着:一共有几架?教师转过身:谁让你乱说话?你举手了吗?坐好!接着又回过身写道:一共有几架?学生不服气:本来嘛!晚上家长就被告知孩子上课不专心,爱讲话。家长虽然也知道孩子有理由,但学生跟教师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争辩的,你懂了,别人还不懂,教师还要教别的学生呢!这样,孩子就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也不说,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失去好奇心,失去求知欲,根本谈不上张扬个性。许多家长会心疼地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了,过去活泼泼的灵气哪里去了?这教育到底是怎么了?
解决家校合作中的两难问题的几个立足点
1.立足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高度。更新教育观
长期以来,由于偏向应试教育,以及对教育方针的不正确理解,在培养目标上的完人追求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教育对象的异化,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事实上,教师和家长很少从未来人才所需素质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当教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时,遥远的培养目标就渐渐淡化。而家长的教育出发点很简单:孩子的将来要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就必须努力读好书。同时家庭教育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谙教育规律的家教行为往往使家教的优势尽失。所以,学校应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合作,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
学校与家庭都应明确: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会有不足,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信每个孩子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尽管他们还是孩子,但他们是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育者要尊重他们,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至于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中充满变数,充满不确定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谁也无法安排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教师的任务是发掘和培养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家长的任务是创设条件不断地鼓励,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成长。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培养人,说到底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
2.以评价促发展,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
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班级的差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培养目标的失落?为什么学业与兴趣不能兼顾?遵守规范就会压抑个性吗?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培养目标的错位,单一狭窄的评价方式,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成绩不好即一棍子打死;认为只有读书好才有前途,否则就废人一个;认为读书才是正经事,其他兴趣都是旁门左道;认为规规矩矩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人们往往把有价的东西看成是有价值的东西,不顾一切去追求,把无价的东西看成是无价值的东西,忽略了生命意识、发展潜能和创造能力这些最为宝贵的因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指出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所谓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学生。正如布鲁姆所说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条件与现时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而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把差异视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成长空间。因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既考虑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发展的策略。在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家长也应调整心态,更多地鼓励,使评价成为改进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不断的进步中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当前,社会参与教育己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校合作即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和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处处体现出己经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能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学校要对自己开展的合作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和孩子介绍成长的经验,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主动性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久远。因为家庭教育起步早,环境单纯,且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有其优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全体或集体的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然而学生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人力与物力情况下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方面。而家庭教育则不同,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往往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而且比起学校有限的教师来说,家长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觉察到孩子成长中任何细微的变化。因而,家长主动与学校合作,更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实践中的家校沟通合作渠道十分丰富多样:学校通过家校通讯、校报、便条、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相关情况;开通家校热线为家长服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主动出访,与家长沟通;现实中更多地利用电话访谈以提高效率;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来校日”、“校长接待日”、亲子游戏活动、家长会、设置家长意见箱等活动实行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三方沟通;开通家教合作网页,普遍开办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结对子”、“教师一家长互助活动”、家教沙龙等活动。
总之,现有的家校合作越来越重视发掘家长的教育资源,注重双向交流,提高合作效益,也为家校合作中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辽中一小 李玉梅
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学生在这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家庭、学校、社会期望值空前高涨的时代,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难题。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如何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成为我思考并为之不断尝试的问题。在此,结合班主任工作实践,谈一谈个人对该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养教失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老师,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了!”一句话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了教师;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缺乏和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心理情绪问题不能及时疏导。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违反校规校纪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严厉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可事实上,要想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固然离不开老师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二、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尝试
(一)家长会是学校、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都要充分重视。以本学期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为例,我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向家长做工作汇报。家长会上,结合教学实践及学生在校表现,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做了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尤其强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二、在家长中树立典型。家长会上,在事先沟通的基础上,我请班里的两位同学的家长做了经验介绍。A同学品学兼优,是班里尖子生的典型代表;B同学的父母擅于和孩子交流,促使他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两位家长的发言,就其在教育子女的经验心得做了介绍,在家长中树立了典范,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生动而切实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其他家长们听了,也感到受益匪浅。
(二)针对个别家长采用单独约谈的方式,这也是家校合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无论是班主任家访还是家长来校,与家长约谈都得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约谈前,做好充分准备。在交谈中,通常我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学校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奖状和奖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约谈有时也为探讨孩子发展的方向问题。
(三)利用校讯通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进行电话、短信交流。
认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文化修养、家庭环境,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以前家长打进电话询问分数的情况,主动出击有目的地给一些家长打电话。打电话给家长的宗旨是:多报喜,巧报忧,并指导家长适当地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以提高孩子的身心、人格健康,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一旦发现学生不按时到校,半小时之内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去向。再比如,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长此以往便捷、快速地主动打出去的电话联系,让很多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还能促使家校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加强家庭道德教育为重点,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广开社会育人渠道,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和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7、创造条件让指导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教育的方法。
8、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指导者队伍。
9、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精心挑选“家长学校”的上课教师。
4、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③、开展咨询服务,对家长提出的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较好的解决或号召大家共同研讨,提高研究水平。
④、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评奖择优刊登在学校网站《家长学校》上,并积极向各专刊推荐。
6、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及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①、每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形成新观念,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②、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7、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①、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切实做到“四有”、“四定”、“两张表”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②、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本学期,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③、加强家校联系,注重信息反馈。信息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效果。家长学校的教师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校访、分析回执等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8、抓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
四、活动安排 9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教课展示活动。10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11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12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2、家长育儿经验论文比赛;
3、开家长会。1月份:
1、优秀家教论文评选暨表彰。
2、总结本学期家长学校工作。
3、期末家教课展示活动。
牡丹江市东村中学政教处
江夏区第一小学 丁红群
班主任工作既辛劳又琐碎,要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等。但是要想做好各项工作,只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应该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家长。我们应当努力调动起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做到主动、积极的理解和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天平的两翼,只有双方的通力合作,天平才有可能达到平衡,也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的和谐发展。”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当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合力最大时,产生的效果也是最明显的。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本着尊重与协作的原则,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自己的执着和坦诚去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果。
一、家校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证明,学校与家庭教育配合密切协调,学生就能全面发展;班主任善于做好家长工作的,学生的进步就比较显著。
1、家校沟通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孩子的一举一动常常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在校的日常情况和周围的环境信息能及时被家长了解,得到来自家庭的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2、家校沟通帮助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方法上与学校达成一致,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工作,首先应做好家长的工作。而家长的素质是制约家长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们的时代,据我看来,没有比指导母亲和父亲教育儿童更为重要的任务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育孩子时要么溺爱,要么简单粗暴。而且,绝大部分家长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必要的教育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家校沟通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很大促进作用。
要做好家长工作,教师首先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学习家长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如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认识不同,经历不同,教师既要尊重家长,又要关心、帮助家长,使家长乐于交流,使自己的指导意见能变为家长的具体行动。
4、家校沟通是树立学校形象和师德品牌的最有效途径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平时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了协调、融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际关系,那么无论遇上什么事情,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顺利解决。家长信任教师,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教师的形象在家长心中越来越高大了,学校的声誉在社会上也就越来越好了。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教师集体的形象。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与家长沟通的问题,形成合力,增强教育的效益。
二、当前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但要做好这个工作却是相当的不容易。许多班主任一提起家长,就摇头叹息,平时在与一些班主任交流中,他们通常以一句带有情绪色彩的话来道出自己的无奈:“现在的家长,怎么说呢,素质太低------”。
案例一:
出现的问题:学习委员向老师报告,XX学生没做家庭作业,老师让学习委员把XX叫到办公室,可是他不来。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下面是老师和他妈妈的一段对话。
师:您知道您的儿子这段时间经常不写作业吗? 家长:我问他,他说没有作业。
师:鬼话,我们每天都有作业,他说没有就没有?我告诉你,你伢习惯特别不好,特别爱撒谎,上回偷了别人的小本子硬是说没有,后来在他书包里找出来了,他才不作声了。
家长:我每天工作太忙了,实在没时间管教孩子。
师:你忙,哪个不忙?那我们全班六十多个学生,都像他这样,那老师还不忙死?你的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一个,学习习惯很不好,经常说把作业本忘在家里,如果还这样下去,他会越掉越远,那会害死人的,你们家长看着办。就这样,你回去好好想一想。
家长:好的,谢谢老师。(家长欲言又止,含泪离开,老师摇头叹息:“现在的家长,怎么说呢,素质太低------”)
以上案例也反应了当前家校沟通上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有些教师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学校,这也是传统教育对二者关系的定位。于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沟通不是双向交流,而是单向告知,即家长只要记住学校或老师的要求并照此执行就可以了。教师不但很少询问家长对教育的看法,而且还有一种不自觉的判断标准:凡是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凡是不照老师要求去做的,都是素质较低的家长,有的还缺乏应有的尊重。比如:我就遇到我们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学生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签了一句意见说作业太多,我们的这位老师看到后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她说,你以后就不要做作业了,你父母不是说作业太多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样的话家校沟通还能很好的进行下去吗?在这里,教师无意中扮演了“独裁”代言人的角色。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二是家校沟通内容的片面。我们平时的家校沟通在内容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老师首先在个别沟通时负面信息占了绝大多数,仿佛优点是不需要沟通的,孩子的进步家长肯定知道,需要反映的只是问题和缺点(学困生尤其如此)。长久下来,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即家长接到老师的电话,最经常的联想就是孩子出问题了。其次老师反映问题时往往只是陈述现象,不分析原因,也很少给出意见和建议。类似这样的语言是常见的“孩子最近学习退步了,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做,在学校又打人了”等等。总之,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喜欢向家长告状,而这样的沟通往往会以家长对孩子的责骂或惩罚告终,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导致孩子憎恨老师,这样的沟通越多家长越没有信心,甚至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出大量的我们一些老师所说的“素质太低”的家长。
三、家校沟通必须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案例二:
出现的问题:学习委员向老师报告,XX学生没做家庭作业,老师让学习委员把XX叫到办公室,可是他不来。
李老师回到办公室给他妈妈打电话。
师:XX妈妈你好,我是李老师!家长:哦,李老师您好!
师:早就想认识你,知道你很忙,一直没有机会,你看这两天有没有时间,到学校来一趟,我们聊聊天,要不我来找你也行!
家长:不忙不忙,李老师,我马上来。家长到校,老师和家长对话。
师:请坐请坐,不好意思,有没有耽误你的工作呀? 家长:没有没有,我已经请好了假了。
师:你伢几聪明呀,前天,同学们下课都在操场活动,我抱了一大摞本子往教室走,他看见了,从教师跑过来,把本子接过去。我心想这伢真懂事!
家长:是的,有时在家里,我没有回来,他都是自己把饭蒸好,把菜摘好洗好,他爸爸在外地打工,每年只能回来两三次。
师:那你一个人在家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真不容易。
师:他很聪明,课堂作业完成的很好,不知什么原因,这段时间家庭作业经常没做。家长:啊?我问他,他说没有作业。
师:家庭作业是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我们每天都会适量布置一些,对了,你可以给他准备一个记录作业的小本子——他很想要一个记作业的小本子!每天把作业记下来,你可以对照检查,应该不会耽误很长时间,等孩子学习习惯养成了,你就轻松了。
家长:谢谢您老师,我平时又忙,没时间管他,也不知道怎样教育!
师:忙是好事,你忙是为了老公在外更加安心,为了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但如果因为忙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监督和管教,结果只是百忙!你想你和老公的忙碌不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有出息吗?从小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更美好的前程!
家长:好的,谢谢老师,小孩不懂事,给你添麻烦了。
师:没关系,如果是你也会这么做的。都是做母亲的,望子成龙。再说,我的工作也离不开你的支持和配合呀!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给我打电话。
家长再三感谢,离开。
面对同样的问题,两位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截然不同,体现了沟通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尊重原则
对学生来说,家长与班主任同是教育者,不存在地位之分,只存在教育期、教育水平不等之别。在教育期上,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最了解子女情况的是家长。班主任必须尊重家长;其实教师、家长、学生只是角色不同而已。当然,家长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职位、性格均有所不同。但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孩子入学那一天起,他都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因此,对家长要一视同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或重视。
(二)协作原则
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根本目的是寻求对学生教育的协作。为实现这种协作,就要主动家访,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主动征求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见,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方法。但是,由于班主任与家长对学生的期待不同,观察、了解和处理问题的角度、思想、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难免出现矛盾。如何克服?我认为,需要班主任与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因为我们是专业人员,具有较为成熟教育理念,所以就必须学会去给学生和家长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现在出现的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很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家长的实际出发,一 3
味地从我们老师的角度要求他们怎样配合。因此,必须树立换位意识,学会理解家长。要站在家长的立场想问题,不指责,不教训,考虑实际的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始终不渝的说明我们教师,家长,学生,目标一致,利益相同。为了共同的目标,必须合作、沟通,才能把共同的事情做好。还要适时地向家长提目标和要求。这样,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被重视的,正在被拔高,自己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执着和坦诚去开启家长的心锁,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目标一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三、家校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我们在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1、对“溺爱型”家长要重说服。“溺爱型”家长对子女往往宠爱过深,看不到子女的缺点,甚至护“短”。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首先要注意不轻易揭学生的“短”,要从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入手,引导家长自己认识其子女的不足,从期望入手引导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未来成才入手引导家长多看到子女的缺点;对“护短”的家长,可从其子女存在的缺点所造成的危害入手,引导家长认识“护短”对子女成长的危害。
2、对“放纵型”家长要重事实引导。“放纵型”家长,多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不闻不问。对这种类型的家长要重事实教育,可用其子女所存在的缺点、错误所带来的对其子女的个人成长、对班集体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与危害的事实,使其家长醒悟。但这种引导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感情应该是关怀的、诚恳的。
3、对“打骂型”家长要重劝告。“打骂型”家长多出于“恨铁不成钢”与不懂得教育方法所致。与这种类型家长交往,要注重用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反面的教育效果的事实劝告他们改变其打骂教育,并从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的深刻分析中,帮助他们提高对教育方法的认识,以此帮助他们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案例三:我班有个叫耿然的学生,他妈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学习上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做作业字写得不好,全部撕掉重写,做错的题抄写十遍等,否则挨打。有一次听写,他错了三个,中午他妈妈来接他知道了,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回到家把他关在门外,不要他进去,让他站在门口反省。结果等她打开门一看,孩子不见了,她一下吓傻了,赶紧沿路寻找,最后在学校找到了,这才松了口气。事后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讲给我听,我严肃的对她说:“耿然妈妈,你真是万幸啦,如果伢在路上出了什么事,我看你怎么活!”她直点头:“丁老师你批评得对,我自己想着也后怕!”我接着说:“我知道你非常疼爱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不能过头,弦拉得太紧容易折断,孩子还小,要允许他犯些错误,一个孩子就是在犯错改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你的孩子非常优秀,我们都很喜欢他,以后在发脾气之前先问问我值不值得发脾气!”“老师我一定改,一定改!”
4、对“隔代”家长要重尊重。“隔代”家长(如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对子女溺爱更深,对其缺点视而不见或见而不以为然。与“隔代”家长交往要十分注意尊重他们,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爱与期待,以期待入手渗透对孩子的正确要求,防止直言不讳地在他们面前批评学生,以避免他们由于感到孩子受了批评很可怜,而产生对班主任老师的逆反心理。
案例四:我班的胡建军是一个有视力障碍的孩子,先天性青光眼,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不能容忍孩子受丝毫的委屈,上午有学生惹了他,他爷爷下午一点会找到学校来,接孩子放学时不遵守值日老师疏导,非要站在大门中间,经常和值日领导争执。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做的事情是在班会上向同学们讲述胡建军的不幸,让大家平时多关心多帮助他。每周换座位,我都征求他本人的意见,让他坐在光线最好,看得最清楚的地方;平时经常抱抱他,问问他的生活学习情况,他爷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非常感谢我。我顺势向他宣传了学习的管理制度,他非常乐意的接受了。但因为视力问题他写得字笔画对不准,有的很难辨认,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家长对此并不介意,所以孩子自身也很随意。我及时找到家长,询问了孩子的治疗情况,得知家长每年都要带孩子到上海跟踪治疗两次,以后时机成熟还要做手术,4
说:“孩子的眼睛一定会治好的,现在我们不能一味放松要求,要为他的将来打好基础。”在家长的配合下,孩子的进步很大。
四、家校沟通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家校联系本
家校联系本是很好的沟通渠道,最好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封面、格式,使他们从心里喜欢这种方式。不要把它当成单纯的“作业交待簿”。除了交待作业、提醒携带物品外,没其它用途,我把对学生的关注、鼓励、评价写在联络簿上,让家长了解到“老师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表现”。沟通的内容要以赏识为主,绝不能成为“状纸”,要做到既沟通情况,争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又没有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二)运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联络
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如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班级主页等。其中,电话联络还是最方便、最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够善用,那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
(三)适时进行家访
家访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感情投资,它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的两年中,我利用各种途径对全部95%以上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成员的职业、工作地点,学生在家表现等,同时也向家长宣传了我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介绍了孩子在学校的动态、通过这一切,让家长相信:老师是诚恳且负责的,愿意尽最大的努力配合老师的工作。
(四)、精心组织好每一次家长会
组织家长会是家校教育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班主任同家长沟通,凝聚教育合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两次家长会。我抓住机会,精心组织。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家长通过家长会,不仅能了解到自己子女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还能了解子女所在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与表现等,从而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子女发展水平在集体中的位置,这是对学生施以教育不可缺少的信息。
家长会开好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家长会越来越让学生们感到害怕,参加家长会成了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尤其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家长会千万不能开成告状会。否则,个别学生就会编出各种理由,谎称家长不能参加家长会。而有些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差,或道德品质表现不好,借故不来出席家长会。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互相沟通,不利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理性对待临时性的会面
有时在路上遇到家长,或家长直接来校找老师,我都会真诚平和对待。专心聆听,了解家长的感受,并表示理解他们的心情,肯定他们的用心,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让家长觉得丁老师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
不管何种沟通方式,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自己,做好一名教师,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开朗、愿意倾听和努力解决问题,艺术性工作的人。
1、多赞美,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就比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所以在沟通时,赞扬就是一种认可,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实表扬孩子 5 的同时也表扬家长。教师一个细微的举动,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直至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
2、因人而异,运用共同语言。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就难以沟通。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满口“教育改革”、“期望教育”,家长哪里听得懂。应针对不同对象,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3、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至始至终以亲切、自然、流畅的语调,心平气和地、耐心地与家长交谈。
4、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双方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巧妙使用语言。首先,要先扬后抑,可先从孩子好的方面说起,或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委婉表达其意。如,谈孩子做事情很慢。可说:“孩子很文静,做事情不急不慢,女孩子这样蛮好的,就是有个小问题,在集体活动中如果什么都比别人小朋友慢一些的话,有很多机会就失去了„„”对于内向型和容易焦虑的家长,教师尤其需要考虑合适的表达方式。教师面对家长不能居高临下,我们尽量不要使用“你应该”或“你必须”这样命令性的字眼,而应该说“我认为„„”“我觉得”“我需要您的协助”。如果是征求家长的意见,如“您觉得如何?”“您的想法是„„”这些婉转、协商性质的词语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家长更乐意也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建议。当然也不能过于谦虚,在确定无疑时,语气也应该十分肯定,让家长相信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
一、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改变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地位的状况,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积极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从理论上来讲,教师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学生;而每一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家长和教师的愿望是一致的,家长和教师合作也能促进彼此的愿望更好地实现。
1.双方精力有限
社会竞争激烈,大多数家长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社会上拼搏,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变化情况。教师平时的上课任务繁重,既要认真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所以造成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性的合作。
2.合作方式单一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将家校合作的方式按照家长参与的层次分为三类:(1)低层次参与;(2)高层次参与;(3)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低层次参与阶段,合作方式非常单一,制度上没有保障,组织上没有周密规划,而且缺乏必要的管理,随意性、偶然性较强,而计划性、系统性较差。
3.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但其性质和教育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和家庭需要不断地相互沟通和交流,家长需要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师也需要知道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只有在双方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家校合作远未达到教育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认知偏差,家长也缺乏与教师交流的动机,很少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薄弱、 实践操作问题突出。最近30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很多的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但大多是描述性的,很少做相关的实验研究。
三、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对我国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1.明确学校与家庭的职责
学校和家庭作为家校合作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其功能和职责是不同的,只有发挥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只是学习上的问题,更包括道德、心理等问题。
2.加强对家长的培训
目前家校合作开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和家长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基于此,要对家长进行家校方面的培训:(1)使其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孩子教育和成长的诸多好处,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家校合作活动中来;(2)学校需要制订一个系统的对家长培训的计划,定期地对家长进行教育理论和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保持家校信息通畅,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
既然是合作就必须得互相了解,家校合作必须共享信息,这样根据才能实时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很多地方仅仅限于家长会和教师约见家长以及教师定期的家访等活动形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内涵;问题;对策;原则
抚育子女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每个学校的使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他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学校要搞好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密切合作。
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协作并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此过程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理论及其合作方式,逐渐意识到学校应主动争取家庭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从教师方面看,不少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狭隘认识。
此外,学校没有把家校合作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往往是临时为之,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没有前呼后应,家长无法随时与学校有效沟通,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不成系统。这种缺乏系统化零散的家校活动很难达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
二.应对的策略
(一)明确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家庭参与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要求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如提供课堂帮助,或是确保孩子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等。尽管这些也是很重要的功能,但家长参与的合作关系功能要比这些更多且更富有成效。家长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为学生在学校取得成绩做出贡献,即便是这些贡献不能直接满足学校当前的需要,它们也会受到重视。例如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监督学校的行为规范,经常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把社会、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反馈给学校,这种合作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大环境,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重任。
(二)家校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长与教师之间最重要的是,要对诸如学生的进步、兴趣、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规章纪律,以及课堂活动的通知等等进行沟通,这样会避免误会,并能有效帮助家长进一步理解学校目标。而且,良好的沟通还可在家校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这样可更成功地促进家校合作。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访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例如在新学期开学前务必做到家访每一位学生。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能亲眼见到一些学生的贫寒家境,这往往能促使教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心和呵护。在考试前到中等生和后进生家庭去访问,往往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效应,极大地唤起学生的自信,也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三)注重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家长素质的高低与家校合作的成功与否是紧密相关的。学校应主动做好提高家长素质的工作。例如通过宣传手段,激发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学校可用板报、校刊、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也可采用宣传日的形式,其内容大到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教育目标,小到有关教育知识、校内新闻、社会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的报道等等。还可通过举行讲座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还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及要求,以及家长互相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等,让家长多了解校情,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三.家校合作的原则
1.合作与尊重的原则。
长期以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而没有把家长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因而这种家校关系只是一种单向传输而非双向互动。例如有的家长会,首先是校长通过电视媒体讲话,总结本校近期取得的成绩,然后是班主任对本次考试做以分析,对成绩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学习成绩差或调皮捣乱的学生轻描淡写地提出批评。而爱整个家长会过程中,本应充当主角的家长却只能被动地听,机械地接受,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所以许多家长就在会后发牢骚,对校长有意见,对老师也不满,如此家长会的召开适得其反。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实现家校合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与家长相互尊重,教师要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利用开放日,主动邀请家长走进教室,听课、查阅作业、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要把学校当作是评论和批判的对象。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探讨学校和班级工作,共享先进的观念与经验。
2、沟通交流的原则。
由于教师与家长的立足点不同,因此如果双方在沟通过程中不能平心静气地倾听对方的愿望,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只能导致不欢而散,达不到彼此的愿望。因此,教师与家长应该通过交流,使彼此更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期望。当然,如果这种沟通扩展到孩子,让孩子了解父母与教师所付出的辛苦,那么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3.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家长和学校不能急于求成,奢求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预期效果,而应该一步一步地,通过合作的深化与改进慢慢地达到预期效果。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绝不是靠教师、家长任何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够做到的,一定要双方目标一致,齐抓共管。相信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家校合作必定会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取得让人惊喜的效果,共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颜辉荣、徐金贵: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江西教育科研,2014(6)
[4]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 江南大学学报,2012(6)
【家校合作存在问题】推荐阅读:
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提纲11-14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doc05-29
家校合作计划07-10
家校合作案例10-30
家校合作培训心得体会05-25
家校通力合作 构建和谐校园06-06
高三存在问题07-21
教育存在问题12-07
导管护理存在问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