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农民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粮农民(共10篇)

种粮农民 篇1

新华社消息 山东省今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发放工作已正式启动,预计2月15日前将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据山东省财政厅介绍,对种粮农民补贴标准已提高至每亩100元。山东省对种粮农民每亩补贴标准逐年提高,继2010年、2011年先后跃上80元、90元台阶后,今年达到每亩100元,包含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两项。在此基础上,对种植小麦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再给予每亩10元的奖励。

据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积极支持农民春耕备耕,山东省财政筹措的65.89亿元粮食直补资金已于近日全部下拨。山东省要求,补贴资金要确保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截留、挪用或用于抵扣其他费用。

种粮农民 篇2

一、鼓励支持发展畜牧业, 实现粮食转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 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必须常抓不懈, 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化农业的首位。要想保证粮食安全, 就必须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就必须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使农民在种粮中得到实惠。虽然国家近几年来每年都在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和增加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款, 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要想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仅靠国家的种粮补贴政策是不够的, 各级政府还必须采取多项措施, 进行粮食和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 增加其产值, 变补“血”为造“血”, 这样才能实现农民种粮收入可持续发展。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是要对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根据实际情况, 实行一定的减税或免税政策, 也可以给予享受招商引资企业政策, 促进他们收购加工粮食的积极性。二是鼓励发展养殖业, 实现相对的奖励政策, 谁养殖的多, 就给谁包括物资、资金和精神上的奖励, 鼓励一些大型的养殖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 促进饲料企业多收购粮食进行饲料加工, 这样由于养殖发展了就会促进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转化的粮食就会更多, 粮食价格也就会水涨船高。三是有关部门应建立粮食奖励基金, 作为农民卖粮的奖金, 就如同国家的粮食直补一样, 农民每出售一斤粮食, 就给予一定的奖金。

二、支持农民建长期储粮设施, 使粮食增值

长期以来, 昌图县农民在秋季玉米收获后, 都是在自家院内平一个场院进行露天堆放, 没有一个固定的储藏场所, 不利于长期储藏。在造成一定的损失的同时, 也不利于晾干降水, 有时由于入冬后雨雪过多, 还常造成轻微的焐堆和霉烂现象发生, 更谈不上长期储藏了, 一般都是在春节前出售光全部粮食。有关部门应出台一些政策, 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鼓励农民在自家院内建一些固定的穗储粮降水仓库, 穗储优点是既有利于降水, 又可长期储存。在秋收时将玉米进行整穗储藏, 这样既可以减少农民在陆地堆放的损失, 又可保障粮食质量, 使农民卖粮有一个缓冲期, 可进行长期穗储, 待市场价格最高时, 再进行出售, 在解决农民储粮问题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收入。

三、采取科学有效技术, 抓好秸秆加工转化, 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破解农民种粮困局? 篇3

“要挣钱,少种粮食少养猪。”种粮,或许是大多数人对“农民”的普遍印象,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在采访中却对笔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全国“名村”的书记,朱重庆说这话时非常谨慎,语气中透着些无奈,但还是说了。他是30多年来带领航民村发展起来的老书记,是位打拼了一辈子的农村实干家,说出这句话,必然不是“一时冲动”。那么,这句话的背后到底折射了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哪些问题?

“名村”书记称“中国的发展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这话没人敢说”

航民村是个“名村”,从2005年以来在全国获了很多奖项,包括2008年获的“中国经济十强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就是航民村发展的带头人。

现在航民村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据朱重庆介绍,“村子很小”,只有2平方公里,全村1080余人,但村里职工则达12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村里主要靠发展工业起家,迄今已有纺织、印染、热电、饰品加工、宾馆、海运等二、三产业的企业25家,今年预计销售额100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0%。“现在增长慢了,以前都是增长30%~50%。”朱重庆说。据他介绍,去年村里上缴税金3亿元。

问到村民的生活状态,朱重庆说:“我们村民的生活不算差,也不算顶尖,算中上吧。”他说,村民年平均收入3.5万元左右,“平均每户一辆车”,村里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免,考上大学的除了每年2400元的补贴,还一次性奖励1万元。“三分之二学生毕业后回了村”。2000年之前,村里给村民直接发养老金,“2000年开始,按照政策,我们必须把钱交给政府,再由政府发放养老金,个人缴30%,村里缴70%。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已经缴了1.8亿了”。

笔者从朱重庆展示的一份村貌画册上看到,航民村的建设外观已经完全没有了人们印象中“农村”的样子,楼房、别墅、马路、汽车、公园,俨然一座现代化城镇了。

然而,作为一个靠工业起家的村子,航民村的农业发展情况如何呢?谈到村中的农业发展,朱重庆语调中有几分自豪,也有几分无奈。他介绍说,早年村里的土地用完,从周边买了一些,目前耕地共有800亩,从1985年开始就实现了机械化,农场化操作,现在村里直接从事种地、养殖的“农民”只有26个人。“打的粮食除了给村里人吃的,每年还有部分出售。虽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但因为种粮农民是发工资,所以种粮食还是赔本的。”

笔者谈到大多数名村的发展主要靠二三产业而不是农业,朱重庆说出一句令人颇感意外的话:“对。要挣钱,少种粮食少养猪,自己够吃就好。”说这话时,朱重庆有些无奈。他说:“养殖、种植都很难挣钱,行情不稳定。粮价太低,国家按最低价收购,都是刚够农民成本的,所以,种粮食的农民很穷。”

对于近年来农村政策转好的问题,朱重庆也摇摇头说:“各级政府都是要赚钱的,与我们企业一样。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包括征地。”笔者问他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建议,朱重庆说:“发展工业也不理想,已经晚了。”他认为,航民村当时发展工业起家,是赶上了好时机,“80年代时,政府先免税3年,后又支持外资进入,税收两免三减半,有扶持政策。但现在扶持政策没有了,亏损企业也要缴增值税、附加税,办工业很难。很多企业都是亏损的,不挣钱的能占到一半。现在农村办工业未必有出路”。

谈到对“新农村”的理解,朱重庆显出“实干家”而非“理论家”的本色,他说:“‘新农村’这个概念不好谈,但我们村已经差不多达到了,村民们并不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显然,航民村的发展,像大多数名村一样,很好地解决了本村的“农村、农民”问题,富起来了,但“农业”的头上却依然有个问号。

笔者把朱重庆的观点提给山西龙门村村党委书记原贵生时,他表示赞同。原贵生略作沉思后说:“中国的发展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这话没人敢说。农业根本没有出路。”原贵生进一步说:“我们国家13亿多人口,八九亿是农民,农业的产出有多少?如果一亩地产出1000斤,能挣多少钱?你的种子、化肥、浇水等成本远把你的收入都抵消光了,还不如出去打工。”

问到加大科技投入能否解决种粮利润过低的问题,原贵生认为也不容乐观:“科技投入了,你的成本还会往上加。没什么好办法,主要还是靠好的政策去引导。”对于当前的三农政策,原贵生首先肯定政策“的确很好”,但又强调“和城市、工业相比,还远不如”。

专家承认农民利益受损

讨论农民该不该“种粮”

在采访中,笔者把朱重庆的话作为问题提给几位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大多获到了肯定回答。“一定意义上,这种话是对的。”对于朱重庆的观点,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三农发展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如此说。但他认为,种粮收入不高,主要是“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所致,他说:“用单位土地种粮食与用单位土地种茶叶、花卉,肯定是后者挣钱。这就是所谓‘比较优势’——粮食适合于‘人少地多’的地方种,像美国就不会搞花卉,因为花卉是需要人力的,美国人少地多,只能搞粮食、棉花等适合大规模经营的。”

对于原贵生的观点,顾益康也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其实是在“采阴补阳”:“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再高价卖掉;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做工业原料,农民当然亏了”。

实际上,笔者通过采访一些刚起步的村子时也发现,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而非农业,确实是一些村子已经或将要选择的路子。对于农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顾益康开出的方子是“走品质型发展路子”。他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大批高端消费群体,有大量的人想“吃文化”,那么,就要用文化来做农业。这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把原来最原始、低端的东西包装成高端产品,让老百姓增收。增收后,用文化推动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推动新农村建设。”

对于一些人的“舍农业而发展农村”的思路,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经分团团长、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北大客座教授高焕喜也表示了不认可。高焕喜认为,多数“名村”确实是靠工业、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但今天面临的环境已经不同了。他强调说:“今天的工业竞争相当激烈,全国那么多村,县域、乡镇的工业低水平重复的很多。今天搞工业没有了早期的条件和机遇,难度相当大。”他进一步强调,在农村“搞农业效益实际上并不低”,而破解“农业”与“赚钱”这个困局的钥匙,就是“搞现代农业”。

对于“现代农业”,高焕喜与顾益康一样,也认为要发展与文化有关的“创意农业”,但他强调首先要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高焕喜把现代农业概括为四个字:“优、特、名、高”,这应该是农业发展的目标。他解释说:“所谓‘优’,产品结构要优、品质要优;所谓‘特’,产品要有独特的优势、有市场竞争力;所谓‘名’,要有知名的品牌;所谓‘高’,要有高附加值。”

高焕喜认为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之上,可以向两个产业延伸:一是搞“创意农业”,“结合搞旅游,比如采摘,融入一些文化的元素。要满足城里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需要”。二是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而不一定是传统工业。“实际上农产品的加工也是工业,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很多。靠贷款、靠引进去发展工业,尤其是传统的、有污染的工业,不能去考虑。”

专家热议“粮食安全”

强调中央必须牢控“18亿亩红线”

对于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张从明说:“国家提出来了,首先要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红线。此外,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16.5亿亩。再就是通过科技提高粮食产量。这样粮食供给基本上有保证。”同时,他认为,要保证粮食的安全,“第一要补贴高,第二要规模大”,“国家根据财政情况,补贴要逐步加大。将来种粮食有条件的地方,土地可以流转,种粮大户可以多赚钱。主要还是规模问题”。

对于很多人对“粮食安全”表示担忧,顾益康认为,那说明“我们还是计划经济的脑袋”。他说:“只要价格放开、市场体系完善,粮食安全基本没问题。物以稀为贵,粮食少了,价格就会上去。价格上去了,就会带动粮食种植。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以粮为纲’,最后大家肚子饿坏了。计划经济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他认为,如果非要说“担忧”,那主要是出于国际粮食问题的考虑,“如果中国粮食不能自给,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很大冲击。如果中国只有1300万人口,根本没问题”。

尽管主张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农业问题,但顾益康还是向笔者强调需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他说:“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很冲动,就想搞工业开发区赚钱,所以,中央要牢控。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这个必须要严格控制。”对于“粮食安全”这个问题,高焕喜认为,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他说:“食品安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短缺,不够吃;第二、质量有问题,不利健康。前者是数量上的,后者是质量上的。目前我国这两种不安全都存在。”

谈到当前的三农政策,高焕喜说:“如果说政策还有什么缺陷,就是粮价太低。国家补贴是按亩来补,实际上还不如放开粮价。那样,城里的低收入人群,政府可以给补贴。现在粮农则主要是卖给国家粮库,价格很低的。农民种粮食效益还是低,所以现在种粮还是吃亏的。粮价为什么不能再高点呢?”除了政策上的原因,高焕喜认为,种粮效益低也与“人多地少”的国情有关,“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本来一个劳动力可以种30亩地,但他只有3亩、5亩,不就存在大量剩余劳动时间了吗?说到底就是一种失业。如果30亩地呢?会好一点”。最后的观点是,还得靠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或将快速推进 专家呼吁:“不能强行霸占”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村官、专家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及农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趋势。事实上,很多村多年前已经着手进行了,而一些村正在计划之中。有专家预测:“一个可以预期的变化将在2013年窥见端倪……农村耕地将被资本整合进现代农业模式以推进规模化经营……”

那么,土地规模化经营到底是不是一个必然趋势?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张从明认为:“‘土地流转’应该说是一个发展趋势,但要实事求是,看该地是不是具备流转的条件,不能盲目地流转。”同时,他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大量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说:“要保证‘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不能强行霸占。”

谈到土地规模运作与“家庭承包制度”的关系,张从明认为,即使普遍实行规模运作,家庭承包制度也没有过时。他说:“中国的农村太大,地区差别也大,有的地方二三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力大部分都转走了,有些户不愿耕种,于是就流转给别人了。但承包权还是他的,可以从中受益。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还是一家一户主要靠几亩地来生活的传统模式,这种地方要长期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

对于土地规模运营的问题,高焕喜的看法是“利大于弊,是个方向”。据他分析,“解决了规模的问题,可以解决农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提高农业的效益,保障粮食安全有好处”。另外,通过大面积的土地流转之后,可以搞花卉,搞农业观光等。但同时,他又提醒,“也不排除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改变耕地使用方向,这就需要宏观调控”。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篇4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努力,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出现了改种经济作物甚至撂荒等现象。中央接连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农资价格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然而,由于种粮仍未走出“比较效益低”的怪圈,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下面,我以坪为例来说明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什么不高——由于这几年于坪镇有接近35%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了,留在家的只有老人和小孩,妇女也外出务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留守儿童问题也随即浮出水面,成为当地村民心中的一块心病。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耕地少,每人只有2分田,种粮仅能自给自足;2.农资价格偏高,增加种粮的成本,有的时候甚至入不敷出;3.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偏高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4.因为基本是手工作业,劳动量大,使得水稻种植由二季变为一季,大大减少了粮食总产量。

种粮农民 篇5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力度,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近日,记者就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有关问题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问: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力度。财政部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答:2008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突出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经国务院批准,今年中央财政在去年276亿元补贴规模的基础上,新增20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新增补贴资金后,2008年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到4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加上从粮食风险基金中预计列支的151亿元粮食直补资金,2008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全国平均每亩补贴达到41元,这将有效地缓解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有利于支持南方雨雪冰冻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问:最近化肥价格,特别是磷酸二铵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对磷酸二铵施用较多的三北地区粮食生产影响较大;另外,南方雨雪冰冻灾区面临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繁重任务。今年的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是否考虑了这些因素?

答:最近化肥市场价格波动,特别是磷酸二铵价格,受成本推动的影响,面临上涨压力。三北(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份)地区磷酸二铵施用量占全国的78%,是我国磷酸二铵施用的主要地区。磷酸二铵价格上涨对上述地区粮食生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南方灾区面临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任务。今年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资金分配突出重点,适当倾斜。一是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资预计涨价因素合理分配补贴资金,有效缓解柴油、化肥等农资预计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的影响,体现鼓励多产粮、多调粮、产好粮的政策导向。新增资金分配与近年来各地的平均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等因素挂钩,粮食播种面积越大、产粮越多、商品量越高,补贴越多。二是充分考虑磷酸二铵涨价增支因素,资金分配向三北地区重点倾斜,有效缓解磷酸二铵价格预计变动对农民种粮增支的影响。三是支持南方灾区农民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适当向南方灾区倾斜。四是补贴资金继续坚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同时适当兼顾非主产区。在补贴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前提下,考虑历史补贴因素,对亩均补贴标准和补贴强度系数(每百斤粮食的补贴额)过低地区,进行适当修正,适当缩小各地区之间补贴差距,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问:今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的发放方式有何改进?

答:考虑到今年粮食生产及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特殊形势,在总结近几年补贴发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在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发放方式上做了较大改进。一是改变往年粮食风险基金按季均衡拨付的办法,将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一次性全部提前拨付到省。二是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一次性全部提前拨付到省,并督促各省尽快将资金拨付到位。三是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便农民领取,将两项补贴资金合并发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采取“一卡通”或“一折通”的形式,力争春耕前将两项补贴资金一次性全部直接兑付到农户。可以说,今年是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规模最大的一年,也是资金发放最早、最快的一年。

问: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的措施不断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财政部如何对补贴资金进行有效监管,更好地发挥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

种粮大户先进材料 篇6

种粮大户薛会贤,现年42岁,中共党员,兰考县三义寨乡蔡

楼村人,现任村计生管理员、妇联主任。多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经过艰苦创业、科学种田、辛勤耕耘,至2009年10月已创造了亩年产粮食1220公斤的高产田。2009为国家年产小麦、玉米707吨,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薛会贤同志2007年9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2008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种粮大户”称号;2009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奖励为“种粮标兵”;2009年7月被市、县妇联推荐为“省女种粮能手“;2009年3月还发起创办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

一、抓机遇、靠政策、学技术谋求农村种植大发展

2005年秋,蔡楼村北有一连片的坑坑洼洼的村集体土地,临

近黄河大堤南侧,常年长着茂密的杂草,无人管理,薛会贤看到农村搞活新土地流转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扶持的一系列政策后,觉得荒废着让人看了感到可惜,就和爱人商量向村集体承包那一片土地。当她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了那里590亩地的时候,全村向炸了锅似的传开了,有的说:“她净瞎能,那地能会种出庄稼来?”也有朋友劝她趁早给村里说说把钱退了算了,不要折腾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听了那些闲言碎语,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让她们瞧瞧,说干就干。由于她爱人在几十里外的城关乡政府上班,很多活就她一个人张罗,近590亩地的杂草清理,她找亲戚朋友20多个人来帮忙,清理了一个多月。土地平整她找来大型机械,花了20多天,用去现金近16万元,付出了她们半辈子的积蓄,而且还向信用社贷款12万多元。那段日子她真觉得自己有点支持不住了,有点动摇的念头,要让这590亩中低产田得到改造,产出高效益的粮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她借助爱人在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部门工作的优势,找到了一些科学种田的书籍,没日没夜的琢磨起来,弄不懂的她就骑着车到几十里地远的县农业局找技术人员求教。县农业局领导知道她这一情况后,也非常支持,局里在培训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时,都提前通知她,让她做旁听生。在她的记录本上,有关农作物技术管理的知识记得满满的,她承包的土地第一年复耕后,小麦的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令她欣慰的是付出有所回报了。第二年,她又找农业技术专家来这里进行测土配方,指导科学种田,这一年她承包的590亩地,当年产粮食45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赚回了投资的成本,她也成了全乡及至全县有名的种粮大户。尝到承包土地甜头的她,又动员爱人一鼓作气承包了村里100多亩的果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随后两年她的收入增加了,腰包鼓了起来,成了村里的富户,而后她又购臵了11种农业机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她的干劲更加足了。

二、依靠科技投入,实现高产稳产

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可在薛会贤眼里可不是这个理,她始终坚信: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多打粮食,只有用科技,才能取得效益。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当种植面积确定后,薛会贤总是认真总结上一年的经验,请来专家指导培训,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多次来兰考对她进行指导,薛会贤结合多年经验和专家意见,总结出两点:一是选用优良品种:二是科学种植,精心管理。她还注重整地施肥技术,根据当地土壤水肥条件,深耕细耙,耕层都在20公分以上,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在施肥上,改变过去的“一炮轰”的做法,重施底肥,氮肥后移,巧施返青肥。及时综合防治病虫害,大大提高了小麦的单产。2009年薛会贤租种的耕地小麦的单产达到610公斤,较全县平均水平提高了25﹪。同时,所产的小麦属于优质品种,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小麦高出10﹪以上。2009年春天面对持续旱情,薛会贤和她的家人不等不靠、不畏天寒地冻,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掀起了抗旱保苗工作,从春节前到春节后,她的麦田已经连续浇灌两遍,看到墨绿健壮的麦苗,薛会贤欣慰的说:“我的麦田亩产超过千斤不成问题,今年还得是个好收成。”

粮食再高产,投入是关键:不种梧桐树,引不出凤凰来。薛会贤在抓粮食生产中舍得投入那是远近闻名的,为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实现粮食高产并颗粒归仓,薛会贤这几年来先后筹资40万元购进了收割机、旋耕机、多功能发电机、综合式播种机,喷灌机等农用机械11台,进行田间机械化管理,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2009年5月投资20万元架设了高压线路,进行了井井通配套,惠及周边2000亩地。薛会贤常说:“抓规模种粮,得靠农机帮忙”,这不仅把农民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又对帮助农民增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创办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桥

在多年的粮食生产中,薛会贤想:怎样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种植,共同参与市场竟争?为此,薛会贤来到县农业局进行了咨询,得知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法》.农民可以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成立自己的组织。于是2009年3月发起创立了兰考县会贤种植业合作社,并已在县工商局登记注册。合作社运行中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主要采取:“五个统一”为成员服务,即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收获销售。如今,加入合作社的230户农民每年纯收入比没加入前至少增加12%以上,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致富之桥。薛会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发展粮食生产,带领农民致富的典型代表之一,她也是农民的领头羊。她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探索走出了一条实现规模种植、产生规模效益的产业化经验之路。

种粮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国家、为社会生产更多的粮食是薛会贤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薛会贤

电话:***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的调查 篇7

一、湖南沅陵县太常乡三个典型村的种粮现状

沅陵县太常乡地处湖南西南部, 位于沅水和酉水交汇处, 境内山地多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 全乡总面积189.1平方公里, 辖18个行政村, 140个村小组, 6405户, 26340人。资源丰富, 有耕地面积2.85万亩, 水面1.2万亩, 生态林21.9万亩, 经济林1.75万亩, 林地覆盖面积达94.3%, 全乡盛产无公害蔬菜、板栗、有机茶等农户产品。以下根据对该乡三个自然村的调查情况, 进行研究分析。

1、种植条件

(1) 气候条件。沅陵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一般小旱为三年一遇, 大旱为十年一遇, 中等水患为五年一遇, 较大水患为十年一遇。由于季节等气候条件限制, 当地多为自然降雨灌溉, 针对降雨不足或干旱天气而修的灌溉水渠因水源不足导致利用有限。

(2) 土地条件。主要是低产田比重较大, 其中天水田、二干田近13.76万亩, 占总量的28.2%;阴山、冷浸、乱泥田有3.97万亩, 占总量的8.1%。这类田或光照不足, 或水源有限, 或地下冷浸水位高不利作物生长。而水源、光照较好的稻田约为31.1万亩, 占总量的63.68%。人均只有耕地面积0.747亩, 土地的利用率范围为70%—80%。如黔中郡村地理位置为三面环水, 一面靠山, 条件极其落后, 仅靠一条河与外界联系, 是典型的库区贫困村, 该村在农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

2、生产状况

(1) 耕地面积少, 产量比较低。太常乡主要种植的作物是单季稻。朝瓦溪主要采用的是自己培育的品种, 种子来源于本村的农机站。每亩地年产量仅为500—600斤, 基本只能维持生活, 有的甚至需要自己购粮。虽然土地人均占有量较大, 但实际上真正能利用的较少, 其中撂荒的土地占了近30%。

(2) 全乡今年农资价格在往年的基础上大幅度上涨。其中尿素135元/百斤, 涨幅30%;磷肥34元/百斤, 涨幅42%;钾肥250元/百斤, 涨幅132%;45%南京复合肥180元/百斤, 涨幅45%;25%复合肥80元/百斤, 涨幅43%。而农药如草甘磷8元/公斤, 上涨66%;农达10元/瓶, 上涨25%。水稻杀虫剂平均上涨25%, 种子价格同比涨幅15%—20%, 而粮食保护价上涨不到15%, 农资成本涨价与粮食涨价严重失衡。

(3) 农村的劳动力大多为年老、病弱者。据统计, 太常乡有140个村小组, 6405户住户, 总人口26340人。其中黔中郡村的劳动力人口1183人, 外出务工451人, 全家外出有132人, 占该村总人数的49.28%。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大多为老、弱、病、残、幼等, 劳动能力不强, 受教育程度不高, 运用科技知识能力欠缺, 采取传统种粮方式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计, 田地少的农户家庭甚至购粮吃饭。

(4) 科技支农情况。太常乡农技服务站成立于1991年, 现有高级农艺师1人, 农艺师2人, 助理农艺师1人, 是一个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16年来, 全站人员上下齐心协力, 负责全乡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和咨询工作。组织全乡的种子、农药、肥料的调运工作。但大部分在家务农的农民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 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 主要是依靠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

3、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成果

2004—2006年, 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落实种粮补贴政策高度重视, 抓得很紧。全省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150666万元, 水稻良种补贴资金l83571.3万元, 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110万元, 农资综合补贴共发放58150万元。从2005年开始推行信息化发放, 惠农政策的落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湖南省乃至全国种粮现状不容乐观, 仍存在问题,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农民种粮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 农民普遍认为种粮食不如种经济作物。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 种粮效益越来越低。今年的早稻成本已经达到每百斤68.3元, 按亩产750斤和农户门前售价68元/百斤计, 粮食销售收入为510元, 剔除生产成本512.26元, 加上良种补贴10元, 直补6.5元 (全年每亩13元, 按早晚稻各6.5元计) , 农资综合直补7.05元 (全年每亩14.1元, 按早晚稻各7.05元计) , 每亩收益为21.29元, 相比2005年的29.67元下降了8.38元。与此相比较, 种植经济作物需要的成本就大大降低, 而且有更高的收益, 如种辣椒、茶等年收入能达2000元以上。

(2) 农民普遍认为种粮不如外出打工。一直以来, 农业都是效益比较低的产业。从调查情况看, 一亩地剔除农药、种子、化肥、机耕、机收、机播、机种、务工等成本因素, 不过六七百元的收入, 农民种田一年的纯收入5000元左右。据调查, 86%的家庭在开支子女教育、婚嫁费用后, 基本上没有剩余的资金。而外出务工者平均年总收入为12000—15000元, 远远超过在家务农的收入。

(3) 农民普遍发现粮食价格涨幅不如农资的涨幅。一是生产成本高, 二是粮价较低。由于今年农资价格涨幅过大, 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每亩增加120元左右, 严重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应有的效应, 不利于农民灾后恢复自救与当前生产, 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本地粮食收购的价格为1元/斤, 最好的时候为1.5元/斤, 价格波动变化不大, 基本保持稳定, 但还是相对较低。

二、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1、田地土质差, 粮食产量低

一是天水田、二干田比率大, 缺乏水源, 只能栽种生育期在110—125天的早熟水稻, 这类水稻生长期短, 产量不高。二是农业小气候复杂, 易发生作物病虫害。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 种粮效益下降, 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 不得不放弃低产贫瘠土地, 撂荒率达到了28.9%。

2、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新技术应用系数低

一是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种与示范发挥作用不强。粮油作物生产难以发挥整体优势, 总体技术推广应用落后, 粮食产量难以提升。二是粮食作物品种优势增产潜力没有充分挖掘。近年来, 除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外, 大豆、红薯、马铃署、花生、荞麦等旱粮基本使用老品种, 没有及时提纯复壮, 品种严重退化。三是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职能弱化, 推广力度不大。表现为县级技术部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乡级农业技术力量工作重心偏移本职业务。

3、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修复, 难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排灌, 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4、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失

据统计, 黔中郡村外出劳动力达该村总人数的49.28%。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而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较低, 年龄偏大, 这给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带来较大的影响, 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尤其在边远山区这种情况特别严重。

5、粮食产品产业化进程缓慢

由于受基础条件、开发资金、技术力量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不快, 其表现为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实力不足, 品质不高, 品牌不强, 效益低下。大批粮食产品不能就地转化升值, 没有粮食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 也没发展订单式农业生产。

6、惠农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机构尚不完善, 制度建设还不规范, 宣传力度不够。据调查, 85%以上的农户只知道国家颁布了“三补贴”政策, 对于其他政策缺乏了解, 从而导致了农民对领导的误解。

7、国际形势对农民积极性的影响

当前, 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导致许多国家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如香港前段时期米价出现了暴涨, 发生了抢购;东盟一些大米出口国开始限制出口;非洲在去年粮食价格大涨70%的基础上, 今年又涨30%, 一些非洲国家出现了排队甚至抢粮的现象。尽管我国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了9%, 但中国的粮食价格仍是全世界最低的, 这种价格逆差不仅不利于长期的粮食安全, 而且不能使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产业, 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 美国和欧洲实行的农产品补贴, 已使许多国家的农业投资无利可图, 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 粮价上升必然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实质性冲击。长远来看, 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 都离不开规模经济, 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 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解决粮食问题, 一靠技术进步, 二靠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解决农业的规模经济, 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因此, 必须正视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 实现机械化种植、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可行性建议

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 促进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 本文根据国家的发展形势,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开展宣传动员, 提高和巩固粮食生产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宣传模式及宣传媒介, 如广播、农业知识宣传栏目、农科所技术人员下田及网络等方式, 大力宣传新的种粮政策及方法, 使农民了解当前政策和措施。根据农民的需要开展专门的农业知识技术讲座, 开设固定的农知咨询台, 对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同时动员广大农民进行粮食生产, 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扩大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农村耕地面积有限,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受土地面积影响大。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 实行土地承包管理制, 把全乡的土地合并后, 让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的农户共同耕种、管理, 实现不撂荒不抛田,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种粮大户实行保护及奖励措施, 努力稳定种粮大户经营的土地。在条件及土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 对粮食种植实行产业化管理, 对中低产田实行改造。大力推广桔杆还田技术, 全面推广测土配肥技术, 提高耕地质量, 最终实现扩大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3、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实现粮食的高产,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种粮科技投入力度。由政府或农科站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技术过硬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 把最新科技咨讯及成果带到田间地头, 定期开办农业知识技术讲座, 成立农业技术人员与种粮农民一对一的帮扶小组, 使农业技术人员从根本上了解农民种粮的疑问, 及时解决问题。同时, 利用当地的资源联合设点办厂, 真正将作物变成产品, 提高经济效益。

4、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扎实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 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提高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对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的建设项目, 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确保粮食生产不受洪涝与旱灾影响。充分发挥国家以工代赈与扶贫专项资金的作用, 加大园田化建设力度, 努力巩固农业发展基础。

5、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 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了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生产资源的涨价应在政府或相关部门共同作用下控制在合理的限度, 坚决查处乱涨价的行为, 在农资质量方面要做到严格把关。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适当调整最低收购价, 使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建立统一集中的市场销售模式, 规范市场的运作, 进一步保障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宝森、董振国、房宁:中国政府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Z].新华网, 2008-06-13.

[2]张尚武、李克勤:种粮政策激励市场前景看好早稻栽播稳中有升[N].湖南日报, 2008-04-09.

种粮农民 篇8

据村民反映,2008年9月至2010年底两年间,爽东村集体收入就被陈朝干等部分村干部私分和挪用近百万,而同期该村集体总收入仅有150余万元。据该村村民反映,2007年至2010年,该村三年的种粮补贴(粮食直补)共计20余万元也被其侵吞。几年来,该村村民多次向陈朝干追讨粮食直补,均被陈朝干以各种理由拒绝。2010年11月11日,该村广大群众向雷州市公安局联名举报陈朝干。经该市公安局经侦大队调查取证,同年12月10日以陈朝干涉嫌职务侵佔之由正式立案侦查。三个月后即2011年3月2日,雷州市公安局发函至调爽村所在的白沙镇政府,称该局到爽东村调取帐务时遭到该村干部阻挠,致使他们未能对该村帐务进行审计,因此请求白沙镇政府给予配合支持。这就怪了,市级政府执法机关在执行公务时遭到村级干部“阻挠”,还要“求助”於镇级政府,此中壶奥,着实让人一头雾水。但有一点卻非常明确,那就是由於有关方面的消极作为,致使这些无助的村民们在几年间一直跋涉在上访苦旅中。

据调查,陈朝干不仅敛财无道,而且垂涎权势。2008年第四届农村基层组织选举之年,他竭尽收买拉拢之能事,甚至不惜在光天化日之下使用威胁恐吓、撕选票和砸选票箱等非法手段,窃夺调爽村委会第四届村委主任和爽东村村长职务。到第五届换届选举之年,儘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纪检机关严督严查违反选举纪律的现象,但陈朝干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故伎重演,再次抢佔调爽村村委会主任之职。陈朝干的倒行逆施,最终引起了调爽村特别是该村所辖爽东村、爽西村和西坡村广大村民的强烈不满,联名上书要求重新选举。众所周知,陈朝干所践踏的,不仅是党纪,更是《中华和人民共和国村级组织选举法》等相关法典设定的神圣禁区。

农民种粮补贴是国家对全国农民实施的一项强农惠农政策,不仅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更是广大农民特别是像雷州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创业和立业的强力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农民耕作的命根子钱。对这样的“善款”,任何觊觎和贪佔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它竟然成了某些权力在握的村官务必图之而后快的生财之道。我们认为,除了加大对农村贪蠹之徒的惩治力度,应当承认,有关方面在发放渠道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鉴於此类案件呈高发态势,应考虑完善现行发放政策,完善发放机制(例如由基层村组织上报农民名单,通过市县级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联合,以个人银行卡的方式发放),总之,千方百计保证这笔资金一分不少地送达每一位农民手中。

种粮大户乡级核实证明 篇9

XXX是我乡XXX村村民现自愿申报种粮大户,经实际核实其自有土地(二轮承包土地)XXX亩,承包我乡XXX村X户村民土地X亩,承包合同真实、具有法律效力,并按合同约定给付承包费;最大连片面积XXX亩,坐落在XXX村。XXX所申报耕地种植粮食品种和种植面积情况属实;现有农用机械和重点水利设施情况属实。XXX所申报耕地全部由本人种植,没有转包情况。我乡已组织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实,复印件与原件真实一致,自愿承担相应责任。并已按文件要求在其所在村和我乡公示7天无异议。

特此证明

财政所盖章:

经管站盖章:

财政所长签字:

经管站长签字:

乡(镇)信用社盖章:

乡(镇)经办人签字:

种粮大户 任信虎主要事迹 篇10

任信虎,男,汉族,30岁,初中文化,阜阳市颍东区袁寨镇镇赫桥村村民。为积极响应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号召,带领本地农民科学种田。几年来,他承包村里耕地,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小麦、西瓜种植,2014年,年售出粮食450多吨,年纯收入30多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农户近120户,被带动农户人均收入达12350元,使农户走上了种植致富之路,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一、大胆承包耕地,实现生产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良种良法的推广缓慢。2013年,在袁寨镇政府引导下,任信虎与郝桥村农户签订合同,以每亩地每年900元的价格,流转1000亩土地搞规模种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西瓜等。任信虎积极参加各种技术培训,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由于采用良种技术、科学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使得当年小麦亩产达到了47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西瓜亩产5500公斤,经济效益可观。良好的开端让任信虎更加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2014年,他连片租地种植面积发展到了1068多亩,小麦单产达510公斤,玉米单产达550公斤,粮食总产达近1100吨,西瓜亩产6000公斤,总产达720吨,销售收入达35多万元。

二、精选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

种植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如何抓好粮食优质高产,任信虎靠的是以下四点:一是应用优质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抢季节。由于种植小麦、玉米面积较大,抢季节更加重要。三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特别是根据天气预报,抓好关键时机喷除草剂,确保除草成功。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四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区农委印发的小麦、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促进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几年来,任信虎通过

向区农委有关技术人员讨教,选用的小麦品种,均为符合国家优质小麦标准的优质高产良种,大大提高了小麦单产,较全镇平均水平高出10%,同时,所产出的小麦、玉米、西瓜品质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小麦高出15%以上、玉米价格比常规玉米高出5%、西瓜比市场价高出10%。袁寨镇由于有任信虎的带头和重大贡献,从而更加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多次获上级的表彰。

三、加大投入,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

任信虎在租赁耕地面积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任信虎先后筹资30万多元购进了联合收获机3部,秸秆还田机1套,大型拖拉机3台,精播机8台,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矛盾。目前,袁寨镇农户在任信虎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区农机部门补助方式积极购进各类先进的农业机具,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

四、大力推行秸秆全量还田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任信虎在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秸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任信虎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该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诚实守信,经营上实行订单化

上一篇:夫子庙一日游作文下一篇:抗疫医护英雄的人物事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