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解决对策(共5篇)
张宜
摘要:随着广东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地域经济被打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这些数量不断增多的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却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然而,外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广东现阶段的医疗保障制度现状、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以及外来人口的基本结构等方面,揭示了广东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现状和主要问题,并以“公正、公平”为价值导向,提出完善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的对策建议,对广东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关键词:广东;外来农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广东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流动的目的地,广东是全国吸纳外来工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我省跨县区流动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超过2300万人,约占全国的1/4;其中本省600多万人,外省1700万人;农民工约占75%。外来工已成为我省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和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农民工的比例更是占大部分。外来农民工是广东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下,完善广东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将成为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维护广东的社会稳定与公平、构建广东和谐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问题。广东省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1.1社会保障支出状况及分析
1.1.1广东省社会保障总体支出状况及分析
1 广东省2001-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如表1-1所示:
表1-1 广东省2001-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表 社会保障分项支出(万元)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养老保险 1344255 1620084 1972110 2335215 2799381 医疗保险 178414 356784 573139 765123 933241
失业保险
工伤生育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 178904 252053 304539 336839 417445
社会保障补助 197211 299266 377824 370069 435836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亿元)216.81 280.43 346.18 410.7 470.2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元)286.6 366.6 448.2 526.3 595.3
102052 65182 118501 79043 1320008 109940 124691 121690 145017 13522 2001-2005年广东省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和人均社会保障逐年增加,且增度加快。2001-2005年广东省社会保障支出数据表明: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由2001年216.81亿元增加到2005的470.2亿元,5年增长216.1%,年均增长43.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由2001年的216.81元增加到2005年595.3元,5年增长207.7%,年均增长41.5%,社会保障总支出和人均保障支出都呈高速增长状态,且增长比例基本同步,表明广东省社会保障总支出和人均保障支出增长率都在高速递增状态。广东省对社会保障支出增加,隐性表明近年来群众对社会保障需求在增大。
医疗保险居重要地位。细分各个分项保障支出增长可知:医疗保险在2001-2005年间,总增达到523.1%,比同期各类保险高。由此可知,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民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自实施以来,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维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大意义。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1.2广东省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截至到2006年12月,广东全省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21.1万人,比上年增长15.4%;全省共有123个县(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3048.07万人,比上年增长24.3%。但据全省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城市42%、农村38%的群众患病后未到医疗机构就诊,城乡患者由于经济原因而未住院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的比例为29%,在广东,城市为56%,农村为75%,)。
2 2 广东省外来人口的基本结构、职业特征和生活状况
2.1广东省外来人口的基本结构
目前,我国平均外出时间大于6个月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7亿,其中78%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近5年来,全国城市农民工数量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仅2003年上半年,全国就有9000多万农民外出务工。俗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广东成为外贸大省、经济大省,更成为外来人口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出,外来工进入广东成一股潮流,到了90年代已成为珠三角众多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主要劳动力。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广东全省户籍人口7473万,加上外来人口,全省人口为8633万;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52万,占全省人口的55%;其中属劳动力人口的(15岁—64岁)为6030万。专家分析,外来工占广东全省劳动力人数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广东的就业岗位中,平均每三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属于外来工的。
2.2广东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
外来人口的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比较而言,是处于贫困状态。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可以由下表2-1表示。从表中比较可知:外来人口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收入来源、住房条件、就业行业、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要劣于城市居民。
就业行业 收入来源 住房 医疗 子女教育
表2-1 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基本生活比较
城市居民 城市外来人口
多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 多在私企或自我雇佣 制度性工资和单位福利 市场性工资、无单位福利 福利分房或在住房补贴情况下
租用商品房或公有住房
购买商品房 公费医疗 自费 义务教育 交赞助费
调查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他们的劳动强度高,收入低,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居住条件、饮食卫生均较差,健康知识相对缺乏,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有资料表明,2003年广州市近1万例肺结核病人中,外来人员几乎占了一半。由于缺乏适宜的医疗保障以及收入不高,流动人口的就医率低,3 患传染性疾病后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在病情严重后,又有相当比例的人会选择返回户籍所在地治疗,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大规模、跨地域传播。而从表2可知,城市外来人口的医疗费用都是自费的,其医疗保障效度极其低下。北京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吴明领衔做过一项名为《北京市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课题,2004年结题。报告指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对医院服务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当地居民,11%的人患病后不采取任何措施,65%的人患病后采取自我医疗,因为花费较低;24%的人患病后虽去就医,但其中48%的人利用基层卫生机构或私人诊所提供的服务,只有在疾病严重时,才会去高层级医疗机构。在应该住院治疗者中,有30%的人放弃住院,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也有23%的住院者因而选择返回户籍所在地或其他地区治疗。缺乏适宜的医疗保障,是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利用医疗服务的主要原因。广东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原因与对策建议
3.1广东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的原因
3.1.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低
广东省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一是财政支付较低,广东省经济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总量2005年比2001年增幅达185.8%,由2001年12039亿元到2005年22366亿元。保障支出总量由2001年的216.8亿元增加2005年的407.2亿元,增幅1.88倍,但财政转移总额支付5年间只增长25%,远远落后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所有只有加大财政对保障力度的投入,才可能提高保障水平。3.1.2经济总额增加和社会保障支出投入增加的比重不平衡
经济成果没有普惠与民,广东省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来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必须加大对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把经济增长的成果和民生福利、发展相结合。
3.1.3医疗保障的人数比例仍偏低
4 我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偏低。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1896万人,占我省城镇人口的45.7%。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率不算高。截至2007年4月,广东省农民参合率达到83%,但与江苏(92%)、浙江(86.9%)等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筹资水平、报销标准也不算高,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2对策建议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五大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确实越来越重视医疗保障建设工作,但相关的政策措施的施行力度还不够。政府应首先致力于医疗保障项目的完善,方能确保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3.2.1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主导作用,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全省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卫生站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要突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好欠发达地区村卫生站财政补助政策;各级财政保障乡镇卫生院经费,省财政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按核定编制补贴经费。
3.2.2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即时补偿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额度
针对现在农民出院后再报销、手续麻烦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要改变现行补偿方式,实行即时补偿制度,直接支付医院的治疗费用,农民出院时只需交个人支付的那一部分费用。开展即时补偿的地方,市、县、镇要统一部署,统一程序,统一标准,加强督导。针对农村合作医疗报销额度不高的问题,要全面实行分档筹资、分档补偿制度。要合理确定大病范围,将大额费用的慢性病、地方病、精神门诊和计划生育住院分娩、白内障手术纳入大病统筹补偿。3.2.3加快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
建立针对外来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针对外来工的大病医疗费用部分社会统筹的机制。对于长期在广东工作的外来工,应该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其中雇主负责社会统筹部分,个人及雇主缴费的小部分进入劳动者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用于一般医疗,不足部分,只要未超过一
5 定比例,仍由个人负担。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外来工,可借鉴北京的做法,即外来工不建立个人账户,不计缴费年限,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
建立覆盖所有外来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外来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工作,工作条件比较恶劣,发生职业伤害事故的几率会非常大。因此,很有必要建立针对外来工工伤保险制度以保证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外来工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一制度应该覆盖所有外来工,并由政府强制执行。3.2.4建立严格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监管体系
为了解决保证广东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得到落实,应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主体的严格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监督体系。具体说来,这一监督体系应该包括:
政府监管。现行的社会保障政府监管部门,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民政局组成。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主要管理监督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工作;而民政局的主要负责社会优抚、救济和福利方面的管理监督工作。
专职经济部门监管。社会保障的专职经济部门监管包括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好坏。为此。必须加强各级政府财政机关的财政监督,监督内容包括:预算监督、缴费监督和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应做到监督内容全面深刻、监督结果公正,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健运行提供保证。
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保障的直接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群众组织,借助舆论的作用及其影响,对社会保障管理进行监督。完善社会监督就要健全举报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劳动部分和政法机关,应建立外来工维权的“绿色通道”。当侵犯外来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投诉到这些部门时,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查处、迅速执行,依法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 《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 《广东外来工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课题研究报告》
6 http://,2006。[3] 欣华 《广东流动人口破2000万——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位》,2004。[4] 王培安 《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行政管理改革,2010。[5] 王燕萍,何建华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研究》 山西大学学报,2006,28(2)。[6]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2006。[7]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2006。
[8] 王彪等 《广东省外来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 南方人口,2009,24(3)。
一、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条件
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残缺的根本体制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二元分治。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 政治和经济政策上应该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对待, 使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和维护。政府尤其应该尽全力去改变他们的不平等地位, 主要包括城市管理中的不平等、社会竞争能力上的不平等及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能力上的不平等。
1、改进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 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市民阶层, 在经济上很大程度脱离了土地, 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流程之中成为新型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他们同城镇居民一样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因此, 在城市管理中, 应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排斥性的政策与做法, 改变在经济结构和需求上接纳农民工、社会结构和身份上拒绝农民工的不合理趋向。通过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从制度和心理两个层面化除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隔阂, 为农民工实现平等合理的社会流动和身份转化创造条件, 进而使得农民工能够在法定身份上与城市居民逐步趋同, 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2、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竞争能力。
对于政策和制度公平的追求, 并不能抹杀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差异, 而是在正视这些差异条件的基础上创造实现公平的社会条件。农民工社会竞争能力上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平等和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缺位所造成, 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来消弭竞争能力上的差异, 尤其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分配上, 必须考虑到农民工的现实需要和应有权利。
3、加大执法力度,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由于中央政府出台的往往是大政策, 而对政策的解释和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需要进行解释和制定。地方政府在与上级政府和微观主体的博弈中, 存在追逐潜在制度收益来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和显示政绩倾向, 实践中造成农民工权益屡遭侵害。
二、合理设计过渡性的社会保障政策
尽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机制, 逐步实现社保全国统筹, 实现保险账户可异地转移, 将农民工真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目前农民工流动性大、参保难、转保难等问题。
目前将农民工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中还有一定难度, 也不现实。在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障碍因素基础上, 应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 基本思路是:循序渐进, 采取分类分步的办法扩大保险覆盖面;重点扶持, 优先解决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 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1、循序渐进, 分类分步扩大保险覆盖面。
从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出发, 现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可能同时推行, 而应根据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和农民工自身的实际需求, 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首先尽快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其次加快建立农民工健康检查和大病医疗保险, 然后分类渐进推动养老保险,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弹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重点扶持, 分类分层地建立不同保障方案。
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之前, 应先将农民工进行适当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可以根据其收入结构, 也可以根据其年龄或稳定程度, 设计出两个以上方案供其自主选择。对于有实力的高收入者, 可以将其统一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并且要简化手续, 优化服务;对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工, 应主要启动社会救助机制, 以保证其基本生活。对于中低收入者, 需要实行一套特殊的政策, 将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分成不同档次, 农民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缴费上限和下限间自由选择, 在待遇上也要分成不同档次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在缴费时间和年限上也要适当地放宽标准。
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过程, 实质是一次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的组织, 单纯依靠市场来调节, 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其他市场力量不能替代的作用。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中, 要加强政府的重点扶持作用。首先, 政府划拨专项资金, 扶持中低收入者加入社会保障, 扶持期限可以为三年。其次, 政府应建立应急救助机制。无论怎样的制度设计, 从政府的角度言之, 都必须以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为出发点,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思考问题, 这样的制度应当使农民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剔除任何使农民工不利的因素和环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参保的宣传, 使农民工了解相关的政策, 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同时, 要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 强化社会保障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和基金营运机构的监督, 发挥社会监督即新闻媒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农民工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8
关键词: 农民工;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36—02
一、农民工享受医疗保障的现状及分析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工的保障现状及分析。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180人,占已参加保险203人的88.7%,这表明,农民工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率较高,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工的保障水平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报销问题,常常有很多的人说合作医疗只报住院的,不管门诊的,这就是所谓“只管住院的,不管门诊的”的说法,其实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有关,其制定都是遵循“小病分流,大病统筹”原则,即规定一个起付线,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超过起付线以上的部分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比例支付。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如果生了大病怎么办,是回家看,还是在打工地医治呢?为此有人感叹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反让农民工“无处”看病。
2.商业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的保障现状及分析。从农民工了解医疗保险险种看,农民工对商业保险最陌生,只有5.1%被调查者听说过商业保险。农民工对医疗保险险种的认识程度,对其参加哪一种保险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作用,本次调查中,农民工参加商业保险的人数屈指可数,但商业保险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水平较高,这与商业保险的性质有关,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其最大优点是农民工可以抛开当前的二元结构,作为经济人参与市场活动,掌握主动权,直接与保险公司接触。
3.农民工实际享受医疗保障水平较低。笔者从对22位农民工进行深入的个案访谈得知,他们虽然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只是每年上交10元保险费,有点小病和往常一样很少就医,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大病统筹”制度有关,一般门诊不在保障范围内,使农民工实际享受较好医疗保障水平大打折扣,与城镇居民相差较远。而在问到他们“有大病需要住院是否清楚有一定比例费用可以报销”时,他们反映不清楚报销比例,也很少报销过,而且不清楚找谁报销,还有很多农民工反映报销过程复杂、麻烦,有的即使是住院治疗费用,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及时报销,影响疾病治疗,他们感觉与以前没有参与新型合作医疗没什么大改变,可见农民工实际享受医疗保障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水平仍很低。
二、影响农民工享受医疗保障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农民工主观认识的影响
1.农民工对医保重要性认识影响参保率高低。结果表明,农民工对保险的重要性认知与他们参保呈正相关,当他们认为保险对他们人身、生活有很大作用时,大都愿意参加医疗保险,反之,较少参加。调查过程中,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医保无关紧要,自己一年到头没生过几次病,交钱也白费,并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可见,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医保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不重视甚至是轻视,造成他们不愿意参保。
2.农民工对医疗服务态度评价也影响参保率高低。医院是农民工直接接触的医疗保险载体,因而医院的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农民工参保选择。数据显示,医院服务态度越好,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越高,反之,则越低。认为医院服务态度非常好和很好的参保率分别达84.0%和77.5%,可见医院服务态度彰显医院声誉和效益,同时也影响农民工参加医保的心理认同。
3.农民工对医院医术的信任度同时影响参保率高低。医生的医术在农民工参加医保选择中也起很大作用,农民工对医生的医术抱很大期望,更愿意到医术高的医生那里就医,因为他们反映花很多钱也看不好一个小病,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医药费较高,医生医术不精湛,现在人们都把医院比作吃钱的老虎机,轻易不到医院看病。因而要把医保体系落到实处,让农民工都享受到医保好处,就须从医院质量入手,只有公正合理的价格,医生精湛的医术,才能吸引人,才能让所有人放心、有信任感,才能建立一个完备有效的医疗保险体系。
(二)农民工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131人占被调查者39.2%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其中原因较为复杂,笔者将其中原因归纳为如下几点:
1.医院药费高低影响参保高低。调查发现农民工普遍认为药费较高,这同社会上流行的现代“三座大山”中看病难相一致。由于医药费、住院费较贵,他们中有不少人在生小病如感冒时都是硬扛过去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看一次病半个月的劳动就没有了,因而他们更愿意到药费便宜的地方就诊,也愿意到药费较低的医院参保,若医院费用较高,他们则选择放弃。
2.经济条件限制了农民工参保。农民工没有“闲钱”购买医疗保险是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并不高,月平均收入最高是2 0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入是24 000元,占10.5%;月平均收入最低是在400元~6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入是4 800元~7 200元,占2.4%;月平均收入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在1 000元~1 200元,折合为年平均收入12 000元~14 400元,18.9%;农民工年平均支出:年平均支出最高是30 000以上,占7.2%;年平均支出最低是5 000元以下,占6%;年平均支出占比例最大是5 000元~15 000元,占51.5%;在农民工这种入不付出的情况下,加上药品和医疗价格不断攀升,根本没有“闲钱”买医疗保险。
3.户籍是阻碍农民工参保的根本原因。(1)户籍决定农民工流动期间难以参保。农民工流动性决定其在城市工作处在一个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正式户口,他们没有资格参加城市医疗保险,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要求他们返回原住地看病,或者如果他们在务工城市看病,他们就得承担合作医疗降低保险费用报销比例的风险。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多半具有临时性,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与工作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频繁的流动性使农民工难以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障,因而直接影响他们的参保率。(2)户籍使得医疗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医疗保险等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多个单位(多为县市级统筹)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现行转移政策以及管理手段不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的需要。
三、改革农民工医疗保障逐步推进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
1.打破户籍限制,允许农民工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最简捷理想的办法是,放开户籍政策,吸收其为城镇职工,至少应首先对完全市民化的农民工,即在特定城镇达规定居住年限,并有固定住所,工作单位和收入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尽量转为所在城镇的城市户口,享受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再分情况,分期分批地把农民工逐渐转变为第二、三产业的一视同仁的职工,转变为城市居民,逐步填平这条在城乡已经形成的社会鸿沟。
2.构建农民工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模式。一是在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突破户籍制度,参加异地保险,即当农民工离开原籍到达打工地,或从甲打工地到乙打工地,均可参加打工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医疗保险。这时,需要做好的是他们医疗保险关系转接。我们可以仿照户口转移模式或银行开户模式,建立异地医疗账户,以解除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不能异地对接的顾虑。
二是农民工在返乡期间,鼓励其农民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加强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避免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在青壮年、低疾病风险时,在输入地缴纳保险费用,而在年龄大,处于高疾病风险时返乡,此时,要么保险关系已经中止,要么就是输出地承担补偿风险。一般来说,农民工输入地的经济发展往往优于输出地,如果在输入地缴纳保险费,却要输出地承担补偿风险,显然是不合理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在经济上显得不公平。所以需要考虑在农民工返乡后,将其在城镇结余的款项转回农村,以保持各地的收支平衡。
3.提高医疗保障基金的统筹层次,使医疗保障基金能转移续接。一是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省级统筹,这是为构建医疗保障一体化和农民工合理流动创造条件的主要途径,如果在全国各省都实现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那么,医疗保险关系在本省内的人员流动关系的接续和转移就可以实现了,可以在本省内实现“一卡通”。二是对于政府而言,要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在实现省级统筹基础上,加快制定跨省农民工流动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的办法,彻底解决“异地医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收农民工时要根据劳动合同法和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及时为农民工缴纳各类保险,以免引起劳动争议。
4.完善医疗保障基金的筹措渠道,平衡医疗保障的地区差别。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基金运作方式,壮大基金总量。例如,通过发行农民工健康保障等债券,将短期内基金风险分担到将来,从而降低风险系数;也可以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慈善捐款或向社会发行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彩票,提高医疗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还可以加大企业缴纳农民工医疗保险金比例,增设各种补充保险等以拓宽基金筹集来源、提高筹集水平。二是加大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改革以来,政府投入到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比重逐年下降,总费用的比例从1980年的36.4%下降到2001年的15.5%,医疗机构为扩大收入转向发展高新检查、治疗项目,直接造成医疗费用不可遏制的上涨。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农民工医疗保障事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
5.完善商业医疗保障体制,引导农民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由于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不仅有区别,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互补性,所以我国应当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特别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更要鼓励其参加商业保险,因为当前社会的“二元结构”。
参考文献:
[1]Zheng Gongcheng.Focusing o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Volume of Interviews with Prof.Zheng Gongcheng[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3]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5.
[4]史柏年.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延中,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Z].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
[7]陈联合.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J].理论,2002,(3).
[8]夏冰.农民工医疗保险设计探索[J].理论,2005,(1).
[9]刘声.社保高门槛让农民工望而却步,医保参保率仅10%[N].中国青年报,2005.
[10]任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
[11]姜维壮,梅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使用·运营[M].北京: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4.
[12]中国劳动咨询网,http://www.51Labour.com/.
一、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现状
㈠农民工对医疗保险认识不够, 参保率低
农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低, 对医疗保险不了解, 再加上他们一般年龄结构较轻, 仗着自己年轻, 身体好, 认为没有必要参保, 所以参保率非常低。据杭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不知道是否能够参保的人数最多, 占37.6%, 这说明他们对国家的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认识不够, 需要大力宣传;有19.5%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流动性大, 不方便参保;有17.5%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好, 没有必要参保, 可见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疾病风险估计不足;由于单位未给参保的占14.6%;选择无钱交费和手续太麻烦这两种情况的分别为9.5%和5.8%[1]。
㈡基本医疗和大病救助保险是农民工最现实的需要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分析, 截至2005年5月,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约为1.2亿人,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为1亿人。据有关专家预测, 未来一段时期内, 如果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 外出务工农民的数量将以每年500万人速度持续增长[2]。目前我国农民工多集中在条件艰苦、污染较重的行业和城市基本建设、保洁、家政、保安等收入相对较低的岗位上, 各种工伤事故、职业病以及劳资纠纷都表明我国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农民工大都从事脏、累、险的工作, 劳动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居住和饮食条件差。从这个角度看, 农民工是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群体, 但是这个最需要医疗保障的群体却游离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农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 还处于试点阶段, 在城市, 他们是“边缘人”, 无法融入城市, 享受不到城镇企业职工的医疗待遇。在他们受到病痛侵扰时, 多是拖延病情而不及时就医。我国城市中各大医院的医疗费用一直居高不下, 看病难、看病费用高成为社会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 特别是对进城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 高额支出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法承受。据调查显示, 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 13.5%的农民工生病在3次以上, 生病后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 而是仗着年轻、体质好, 硬挺过来的。当然, 其他人不得不看病时, 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 用人单位不为他们支付任何费用, 或为他们支付的费用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3]。
㈢“边缘人”的处境使他们游离于医疗保险体制之外
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 但没有户籍, 他们是农民, 但长年在外。很多雇主不愿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 使他们享受不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待遇;而许多地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长年全家在外的农民工暂且忽略或放任不管, 使他们享受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 这就使得农民工成为了医疗保障“真空区”。
二、影响进城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因
㈠长期的城乡分割是阻碍农民工医疗保障建设的制度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 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差别正在逐步演化和缩小, 但是以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局面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作为中国短缺经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产物, 户籍制度被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得到运用, 虽然农民工生活在城市, 但其户口却是农村的。这样就存在一个矛盾, 他们既享受不到城市为市民提供的各种医疗保障,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又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率的医疗保障,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就医疗保障而言, 城镇职工享受有财政补贴的医疗保险制度, 本地农民享受保障能力较弱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但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却成为完全的自费医疗群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歧视农民特别是外地农民的政策, 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权益上存在惯性作用, 导致政府缺乏相应的化解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 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城市里, 当地政府尽管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措施, 但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变, 致使绝大部分外来农民工事实上仍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㈡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 医疗保障基金难以跨区对接
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大多数农民工经常根据行业情况和自身经济、体力等情况更换工作岗位, 甚至跨城市流动, 这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之间存在矛盾。农民工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 这就要求医疗保障能够随之进行迁移。但目前我国是以省作为医疗保险的统筹单位, 实际上多数省份停留在县市统筹的水平上, 农民工如果要再到其他省市工作, 其医疗保险关系无处接收, 通常就只能退保。山东省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出台《关于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意见》规定, 全省城镇用人单位都要按当地规定为雇用的农民工办理医保, 参保登记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 各地要在2008年6月底前出台实施细则并付诸实施。但是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性的需求。我国现行医保制度不能在城乡之间实现有效对接, 医疗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存在尖锐矛盾。
㈢用人单位不愿为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
由于农民工医疗保险的一部分费用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 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业主认为让员工参加医疗保险增加了产品成本, 加重了企业负担, 因此他们往往对此采取拖延和搪塞的态度, 或者迟迟不肯为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 或者采取少报用工人数的方法来蒙混过关, 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为了保住工作, 对用人单位的这种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㈣农民工自身存在的观念障碍
农民工大多数文化水平低, 参保意识差, 维权意识不强, 认识不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他们由于经济所迫, 首先选择的是获得工作、维持生计。为此他们会主动放弃其他利益, 甚至认为社会保障是寻找工作的负面因素。由于工作的流动性, 前途的不确定性, 还担心保障关系会给地域迁移或更换工作带来障碍。
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具有局限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群体, 它主要是针对农村常住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农民个人交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但在实际运行中筹资难度很大。由于一些地方在推行制度过程中, 参保资金的收取缺乏统一明确的法规和政策, 一般采取上门收费的传统缴费方法。而农民工长时间在外流动, 收费时间上也没有具体规定, 有的试点缴费政策不灵活, 漏保、迟保都不算数, 这对于农民工参加合作医疗很不公平。另外, 农民工享受制度也极不方便, 一些县 (市) 对外出农民就医政策缺乏灵活性, 外出农民一旦患病, 需要回本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才可报销医疗费用, 或者在外地治疗后回来报销, 只能报60%或更低。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来报销比例就很低, 外出人员交了同样的钱却不能全部享受到补偿带来的好处, 所以这部分人群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㈠对农民工进行分类, 采取相应的医疗保险
按照农民工的工作的稳定性, 可将农民工群体大致分为两类, 参加相适应的医疗保险。第一类是已经城市化了的农民工, 这一部分人已经完全脱离了与土地的关系, 有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和相对固定的住所等等, 与城市普通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多大差别。因此, 应该有条件地将这一类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 实行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与本单位其他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第二类是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的农民工或长期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 工作的不稳定性是这一部分的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对这一群体应该是以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过渡, 逐渐走向一元化, 实行以大病统筹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险种的医疗保障。在制度设计上要提供不同层次的险种, 增加其参保的选择性;在管理上要纳入统一的服务体系。对那些流动性大、工作变换频繁、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人群, 可以参加费率相对较低、个人负担较轻、保当期的大病统筹或农村合作医疗等险种。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状况, 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保障水平的医疗保障。
㈡实行大病统筹医疗保险
在当今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农民工一旦患重病, 就可能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 或被迫放弃治疗。因此, 针对农民工年龄结构轻、患病率低的特征, 社会保险部门可根据其具体的劳动合同关系, 通过建立大病统筹基金, 实行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一定的比例缴纳。门诊基本医疗费用由个人自理, 一定额度区间的住院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和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分担。
㈢构建多元化的医保资金筹集渠道
农民工医疗保障应由多方参与, 共同解决。虽然近年来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并着手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进行改革, 但因种种原因, 效果不是很明显。从长远看, 让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将其纳入国家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办法。而现阶段则应充分考虑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和就业方式, 分阶段制定出符合农民工利益的特殊的社会医疗保障政策。大病对于农民工来讲风险最大, 应按照“低费率、保大病”原则为农民工建立多层次的大病医疗保险。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险,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中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于今后取得城市户口、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 可以直接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对于农民工医疗保障资金的来源, 应该由用人单位、政府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一是用人单位应承担责任。农民工在企业从事的大都是最脏、最苦、最危险的工作,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直接贡献, 企业无论是从道德还是从法律上都应该为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承担一部分责任, 给予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单位福利待遇。二是国家财政予以支持。为了缓解用人单位的困难, 政府也应该加大投入, 建立大病救助制度、贫困医疗救助制度等, 为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分担责任, 真正实现“病者有其医”。由于农民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他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我们国家的城市财政也理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三是农民工自己承担一部分责任。对于医疗保险, 农民工对政策不了解, 参保意识不强, 参加医保积极性不高, 这除了农民工流动性大和经济因素外, 农民工医疗保障知识欠缺、缺乏应有的保障意识是重要原因。农民工应该转变观念, 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金, 但是负担不宜过重。
㈣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为便于农民工社会医疗保险的转移, 不至于因社会医疗保险关系无处转移而产生大量退保, 应平衡全国各地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 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各地的推进速度不宜相差太大。
综上所述, 在我国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工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 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不断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 才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使处于边缘境地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现状以及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弊端, 从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角度入手, 探讨了医疗保障制度的难点与问题, 并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弊端,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任建萍, 郭清, 李显文, 等.杭州市农民工医疗保障现况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⑾.
[2]唐新民.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过渡性方案的路径选择[J].思想战线, 2005, ⑹.
【关键词】建筑企业;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措施
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今天,农民工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大农民工的保障力度。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建设。
1.建筑企业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主要针对城镇人口设计的医保制度已经难以满足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日益突出的医疗保障需求;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本乡本土时间较长,未能参加新农合与农村的大病统筹;进城务工后,其所在单位或雇主又未能给他们缴纳医保费;加之自身参保意识不强;使进城农民工却成了正规医保制度安排的空白与遗漏人群,尽管各地积极探索了对农民工适用的医保政策,然而参加各类正规医保制度的比例依然很低,其合法的医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医疗风险也未能得到根本化解,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也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2.建筑企业农民工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现行医保制度设计的还有疏漏与缺失
现行的医保制度,是按照就业与非就业人群及职业区分的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制度,从制度设计与政策规定看,似乎都能覆盖农民工,然而现实却是另外一回事。
2.2农民工处于流动状态
有的仅利用农闲时间进城打工,频繁往返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有的没有确定合适的务工地点,穿梭于不同的省市之间;有的在某个城市寻找合适的工作,变换于不同的工种或职位之间。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脱节与农民工的流动性特征严重不相适应。①是社会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流动的矛盾;②是城乡医保制度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农民工突破了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边界明晰的二元对立模式,使人群结构出现了兼有两者特点的新群体。而现行医保制度实行的是城镇与农村人口分割的城乡双轨制,其覆盖对象的边界清晰,二元化的医保制度彼此独立运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变成“三不管”的真空人群。另外,大病医保待遇享受需积累较长年限,而农民工频繁流动,基金转移与报销难以在地区之间实现衔接,农民工异地就医报销更是难题。
2.3大医保政策措施不尽完善,执行欠力度
①“只保当期,不计参保年限”的政策,使农民工参保被城里人“另眼相看”为临时措施;保当期更是忽略了农民工身份转换及统筹城乡医保发展德文实践;②医保险种不够完善,缴费标准不统一,待遇较低。农民工大病医保只保门诊大病和住院两部分,不建个人账户,门诊大病仅限定为恶性肿瘤放化疗、重症尿毒症的血液透析(含腹膜透析)治疗、肾移植手术后的抗排斥治疗等。其险种的规定显然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是青壮年,患大病几率小,难以获得制度报销的好处;而经常性的小伤小病因不设个人账户,也难以得到报销的实际大相径庭;③医保权益维护缺乏执行力度。目前多数地区出台的农民工参保(住院)政策或办法,虽都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其办理参保,若未按期办理并未足额缴费的,农民工可举报,还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等规定。然而现实是一些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不愿为其缴纳医保费。
3.建筑企业农民工医疗保险解决对策
3.1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的可及性
3.1.1“保大病”和“保基本”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建议把农民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保大病扩展为既保住院服务又保门诊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其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达到应有的制度效果。同时,为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和避免基金的赤字风险,对于日常疾病规定一个起付线和年度封顶线,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内的医疗费用按比例报销,但起付线的标准不宜过高,避免农民工不能受益。“保大病”和“保基本”相结合的制度设计更能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也便于未来与其他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
3.1.2建立农民工老年医保
设置农民工医保最低缴费年限,延缓农民工的医保关系。从社会公平与福利兼顾出发,农民工退休医疗保险也要与缴费年限挂钩,权利与义务对等。
3.2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筹资机制
3.2.1扩大基金来源渠道
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用的来源应该多元化,费用可以由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及财政补贴共同负担;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激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考虑到农民工的经济条件,可以实行承包土地转让制度,将其转让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医保基金,折算成一定年限的个人账户积累额;地区财政按照投保人数进行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对地方的补贴形式,按照投保人数每年补贴一定数额。
3.2.2建立便于转移的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的积累性和门诊、自主购药的支付功能,有利于促使农民工患病时及时到定点医院和药店进行门诊治疗和购药。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大都实行个人不缴费,不见个人账户,这种设计表面上为农民工节省了开支,实际上降低了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因此,建议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3.2.3确定合理的缴费基数和缴费率
建议制定较低的缴费基数和费率,以确保按照低标准将农民工纳入医保,然后再逐步提高完善。在缴费基数上建议:改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按农民工在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征收;缴费费率上建议:在农民工参保初期确定较低的缴费水平,可考虑降为职工缴费水平的50%-60%;设置不同档次的缴费标准,供负担能力不同的农民工选择,最终实现与城镇职工的费率一致。
3.3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3.3.1加快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要实现城乡不同人群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必须要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3.3.2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新生代农民工将逐渐代替老一代农民工,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恢复户籍的“治安管理和人口统计”这个最根本的功能,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3.3.3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是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事故伤害赔偿等内容的案件日益增多,应将农民工纳入法律援助对象范围,建立和完善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
3.4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在农民工医疗保险中的作用
作为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城乡之间、不同统筹地区间医疗保险业务的连续对接、并且,商业健康保险可以实现全国范围的理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适合流动性比较强的农民工。
可行的思路为:“政府主办监督、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共担、各负其责”的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模式。社保机构与保险公司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险业务开展合作,就有关医疗保险的条款、费率、理赔等权利和义务签订合同。
4.结语
针对我国建筑企业农民工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相关国家的政策,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在实际中能真正落实开来。 [科]
【参考文献】
[1]游春.农民工医疗保险的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J].市场扫描,2010(1).
[2]贾宇琛.建筑行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失缺少的原因及对策[J].社会保障,2012(13).
【广州外来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广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10-11
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11-21
外来务工证明06-04
外来车辆安全协议07-26
外来施工人员安全11-07
在外来企业迎春茶话会上的发言06-09
外来人员管理规定105-28
外来人员来访管理制度09-11
外来作业人员培训试题09-14
28外来人员安全告知书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