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推荐6篇)
2、结构多元化。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个,其中,种植业4个,占13.8 %,养殖业16个,占55 %;农机类1个,占3.4%;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类5个,占17.4 %;经营农产品类3个,占10.4 %。
3、经营分散型。据对种养业专业合作社调查情况表明,采购生生……XX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情况调查报告……情况,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盲目发展、运行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稳定性差、作用不突出、金融服务满足率低下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1、起点较晚,发展较快。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20**年成立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年成立各……为保护作者权益,此处省略,需要浏览全文请注册或登录……
近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已经引起了中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帮助农民应对加入W TO带来的挑战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 国家和政府加强了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政策支持。2006年10月31日, 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并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规范。国家为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增加了资金投入, 出台了相关政策,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目前现实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政策支持不力、农民参与度不高等制约因素。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根据四川省委农办的统计资料, 到2007年底, 四川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93个, 成员达到515.21万个。2007年,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73.33亿元, 统一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31.41亿元, 固定资产净值累计达到11.92亿元。四川农业总体上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初始阶段,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土地零碎化、分散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 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正因如此,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是四川农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经济发达区域, 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也相对较大, 据成都市农委的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为1911个,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达到20.7万个,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9%。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成都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规模不一的种养殖生产基地1100余个;直接组织和指导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总量达到250多万吨, 约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1/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销售总量达到180多万吨。
比较而言, 邛崃市和温江区虽然因区域不同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 但同样代表着四川省较高的发展水平。
1.邛崃市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 距成都65公里, 幅员面积1377平方公里, 共辖24个乡镇。2007年末户籍人口65.06万人, 其中60%是农业人口。2007年, 邛崃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4亿元, 比上年增长13.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 增长216.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98元, 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4969元, 增长14%。
据邛崃市提供的资料, 2007年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5个, 带动农户7.4万余户, 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4%。2007年邛崃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收入5.4亿元。
邛崃市位于成都远郊, 农业特征较为显著, 种养殖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 农户对发展合作组织的内在需求较强。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业有较好发展基础, 这一区域公司领办型的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因此, 邛崃市代表着典型农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征和水平。
2.温江区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 是成都市第一个“卫星城”、全省第一个“小康县”, 辖6个镇、4个街道办, 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 人口34.39万, 常住人口38.51万人, 拥有耕地19.33万亩, 是四川省重要的花木和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 温江区实现生产总值120.42亿元, 比上年增长19.4%。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4.08亿元, 同比增长1.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88元, 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6245元, 增长16.7%。
温江区的资料显示, 目前温江区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7个。2008年新增加3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带动农户3.3万户, 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5.9%。2007年全年组织农产品销售3.5亿元。
温江区是成都近郊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温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好的传统农业已经不适应温江农业经济的发展,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花木、特色蔬菜等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合作组织发展更多地源于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集体经济组织的推动和农民的参与。相比而言, 龙头企业的直接介入不太明显。因此, 温江区代表的是受城市影响较大并且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地区合作组织的基本类型。
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实分析
我们在邛崃市和温江区一共调查了4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调查表明,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已有一定进展, 但是从整体上看,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仍不充分, 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结合实际调查和问卷分析, 我们认为这一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注册情况并不理想
从调查数据看,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后, 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4.5%, 现实表明, 《合作社法》颁布后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仍然不理想, 并未达到预想的较高比重。一方面,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未开展运销和加工服务, 利益保障的需求不够强烈,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为登记注册作用不大, 因而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方式不愿主动去登记;另一方面, 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明确, 一些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面临报税纳税问题。因此导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愿进行工商登记。这一事实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保护与其现实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行政推动式的发展方式并不能真正产生法律保护的内在需求。
2.产业覆盖领域仍然有限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农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紧密相关。同时, 邛崃和温江的差别也表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以当地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为依托, 这既是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导向的结果, 也符合农民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增加收入的需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布在附加值较高的种养业, 尤其是畜产品、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商品率高的行业。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作物合作较少, 其基本原因是粮食生产缺乏比较效益, 不能产生合作需求。与发达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相比较, 邛崃和温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 仍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
3.外部力量大量介入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异质性特征日益明显
调查显示,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主体兴办的特点。除农民以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主体主要还有基层政府、农业部门、龙头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相对而言,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由农民自己兴办的较少, 只有19.6%的比重。外部力量的介入数量及其程度, 事实上成为现实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快慢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外部力量中, 又以政府部门为多。在实际调查中, 有一半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产生并成长的。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 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持, 尤其是来自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单靠农民内部的自发力量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既是非常困难的, 也是十分缓慢的。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际运行中, 过多地借助行政力量, 无疑会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主性和影响力。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际发展规模较小
尽管县级统计资料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扩大较多, 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但调查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普遍偏小, 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数不足50人, 由于规模偏小, 带动和辐射农户一般只在本村小范围内, 能发挥区域性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少。值得指出的是,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仍然较小,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不足。但现实中农户生产规模较小, 对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仍然强于购销服务的需求, 因而以乡村为重点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上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相反大区域范围的专业合作由于需求不足和组织管理困难, 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5.产权结构的相对集中容易导致决策权集中
在有成员出资的27个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占出资额第一位的成员平均出资比例达到了37.7%, 平均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金额前五位的成员出资总额占总出资额的71.9%。由此可见, 这类股份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产权结构有明显的集中化倾向。由专业大户、村干部等“农村精英”出资入股, 再吸收少量社员股金组建而成的这种产权结构的集中化必然表现为决策权的集中化, 一股独大的控股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拥有绝对的领导权。普通农户由于投入资金少, 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发言权有限。尽管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章程》约束, 但由于双方经济实力的悬殊及拥有信息量的不对称, 加上农民较低的参与水平, 其权益的表达和维护往往得不到保障。由此导致治理结构不规范、对优势股权监督约束机制缺位,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普遍现象。
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比较脆弱
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仍然以技术和信息服务为主, 在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和加工、统一品牌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还较为有限。从目前已有的利益联结机制看,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 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 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调查中有43%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生产技术指导、信息交流为主要任务;把农产品加工、仓储、购买、农机、品种推广领域作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只有17%;即使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对会员进行利润返还的比重也不到一半。还有一些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占绝对优势股份的龙头企业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实质上, 许多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非真正为了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保证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材料供给, 降低与分散农户分头谈判的交易成本, 而是为了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之名享受由此带来的免税优惠及政府部门的财政、信贷扶持等政策。上述问题表明, 目前邛崃和温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利益联结机制还比较松散, 实际带动力还较弱。
7.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
从表面上看, 所调查的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成员共同制定的章程、入退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制度等, 但就实际运行过程分析, 许多合作组织的章程和制度, 甚至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都形同虚设。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比较粗放, 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有56.8%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 一身两职, 往往将村发展目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目标相互混淆, 责权利不明确, 更加加重了管理不规范的矛盾。一些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外部支持不力, 同样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的实际矛盾。
8.实际运行情况不佳
实际调查表明, 即使在邛崃和温江这样处于四川相对发达区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运行较好的仍然不多, 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利益关系十分松散, 很少开展实质性活动, 一些甚至名存实亡。对农民没有什么实质性吸引力和凝聚力。调查数据显示, 有2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固定资产, 占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54.5%。进一步分析, 其它有一定固定资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实际上大部分或是龙头企业资产或是村集体组织资产, 真正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累而成的资产甚为有限。还值得重视的是, 在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有25个没有任何赢利, 占到了样本总量的57%, 可以判定,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只能提供简单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没有能力在更重要的购销环节给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帮助, 因而其对农户的吸引力必然较低, 农户实际参与性也必然不高。
9.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仍显不足
已有的实践证明, 政府的支持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中, 尤其在发展初期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要加大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力度, 但目前这方面支持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一是政策覆盖面有限。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未得到政策支持, 调查表明, 只有30%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享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二是政策支持不均衡。现有的支持政策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资金, 市县两级政府具体的扶持政策较少;三是政策手段单一。主要为单纯的财政资金扶持, 信贷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总体上看,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方面的扶持还很不够,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不畅, 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制约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前,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 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其实际发展水平同样相对较低。在此条件下, 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外部力量的合理进入也是必然趋势, 关键是必须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同时, 必须注重构建合理的利益制衡机制, 实现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的基本目标。
前言: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产物。2007年7月1日《农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实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势必引起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载体、经营格局和金融生态的不断变化,也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资源整合方向和发展轨迹。因此,全面做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工作,把握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变化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XX银行与时俱进的出台服务“三农”金融措施、做好新时期“三农”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于1999年7月由XX县供销社积极参与率先创办了重庆市早期比较规范、有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XX镇XX蔬菜专业合作社,当时仅有入社社员36户、入股资金6万元,由此拉开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序幕。
截止2009年5月末,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共有305家。按行业划分,既包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又发展有水产、农资、药材、花卉、桑蚕、竹木、旅游观光等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合作社发展的多样性。其中全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94个,占合作社总数的63.6%;种植业65个,占21.3%;其他47,占15.1%;全县合作社成员总数6.75万个,带动农户数10.12万户。涌现了像XX镇XX油桃专业合作社、XX优质梨专业合作社、XX福成、XX、XX、XX柑橘专业合作社、XXXX蔬菜专业合作社、XX黑木耳专业合作社、XX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有特色、有规模、发展势头好、助农增收增效好、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我县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XX县人民政府于2003年7月,批准成立了“XX县合作经济联合社”,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负责履行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职能”。2007年6月,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知》。2009年7月县政府成立了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工作的综合协调、宣传指导、监督管理和调研决策。
(二)加强宣传引路,营造发展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始终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发动工作放在突出位臵,先后分别以大型彩幅广告、标语、宣传手册、有线电视、村民大会、专业培训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发动宣传,不断营造发展大环境。2007年11月XX县由县供销社与《XX报》联合开辟每周一期、持续半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专栏,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加强和促进了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产业引导,培育特色产品
XX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办、财政局、工商局、农业局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一方面,主要对前几年建设比较规范、又具有产业优势、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积极措施从市场引导、产业培育、资金帮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和培植。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围绕县里提出的粮油、肉食、柑橘、竹材、中药材等主导产业,按照组织做大、基地做强、产业做优、链条做长的要求,积极引导走“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XX县支行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XX银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坚持“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千方百计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根据刘董事长“二突破一推进”指示和谭行长在“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专题工作会上的讲话”的重要内容,不断夯实和加大“三农”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09年8月末,全县“三农”贷款余额118000万元,其中发放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余额1360万元,受益农户714户。
(1)深入调研,有针对性的制订信贷扶持计划 XX县支行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一个重点,及时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对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开展调查,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项目、入社社员、股份设臵、经营管理和资金需求等情况,对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编报表和对其非财务因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拓展业务和防范风险打下基础。各分理处有针对性的制订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支持的专项扶持计划,研究信贷投放的重点和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做到支持对象不盲目,信贷资金有效果,使信贷投放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相结合。(2)加强宣传,大力推广贷款新品种
我支行积极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新品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通过拉横幅、贴告示、散发宣传资料等方式进行产品介绍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信贷员对目标客户进行产品推荐,引导客户选择产品和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使“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贷款品种在短时间内被广大客户所熟知。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问题,我支行采取“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贷款方式给予积极支持。一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中的信用户、示范户和专业户,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办法,给予最高3万元的信用贷款限额。2007年以来,XX县支行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向我县800多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累计发放贷款2600多万元。另一方面,对生产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大力推行农户联保、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使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贷款额度得到大幅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发展。如XX县支行XX分理处以农村专业大户的方式,向XX“大槽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XX发放贷款10万元,支持其进行土鸡养殖。在他的带动和管理下,该合作社创立了“大槽土鸡”品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20个社员每年获利3-4万元。
(4)创新担保方式,重点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担保难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保证的担保人。为此,XX县支行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特点,积极推广林权抵押、订单质押以及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发放贷款,较好的解决了其贷款担保难问题。XX县XX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5月成立,有10户菜农参加,主要是以蔬菜种植为主。为了改善蔬菜的品种和提高产量,该合作社向XX县支行XX分理处申请借款,却缺乏抵押物。经过多方协商,XX分理处以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的方式向该合作社发放贷款15万元,解决了该合作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5)强化配套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XX县支行把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强化配套服务,作为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切入点。各级分理处在确保符合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各级授权授信制度,优化信贷流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且在授信额度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建立了“贷款绿色通道”,提高了办贷效率。XX县支行还要求各分理处主任和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时了解各类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并发扬背包下乡,走村串户的优良传统,经常组织信贷人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家中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摸农情,听民意,增强与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利用信息来源渠道广、人员联系方法多等优势,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和理财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与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有机连接,增强发展能力。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XX县支行以新时期的“三农”建设为契机,在总行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1)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和调查力度,增加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研究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系统性金融服务方案和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的特色产品,增强我支行通过专业合作社服务广大农户,服务“三农”的能力。
(2)认真做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划。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我支行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要把信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有效解决其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3)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实力普遍不强的现状,从实际出发,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采取“因社制宜,因户制宜”的信贷原则,合理选择贷款对象,采取灵活便利的贷款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金融服务需求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我们共向XX县的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发了关于《专业合作社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并实地重点走访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调查的情况反映出,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信贷资金有较大需求。本次调查的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各种金融需求的占100 %、其中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97个,占调查总数的94%;
(二)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从总体情况看,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金融需求、尤其是信贷资金需求量较大。10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年贷款需求量达100万元以上的有4户、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有8户、20万元至50万元的有25户,10万元至20万元的有17户,10万元以内的有43户。即在10万元以上的占50%以上;
(三)金融服务需求以信贷资金为主。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金融需求主要为存取款、支付结算及信贷资金等服务,其中尤以贷款服务为最;如103个被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有94%的有贷款需求。
(四)信贷资金需求用途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用于流动资金的30户、占比28%,修建维护生产性用房、设备技术改造及其他方面的有15户、占比15%,用于购买种植或养殖所需生产资料的有52户,占比51%。
(五)信贷资金需求变化呈放增加趋势。从总体上看,未来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需求呈逐渐放增加趋势。其中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因经济形势及无法达到银行贷款要求而持观望态势。
五、XX县支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实践证明,XX县支行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优势农业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同时遇到的问题和潜存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难以成为合格的承贷主体。一是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农民合作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我县很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法律规定还有相当差距,突出问题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我县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为309家,还有很多未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不具备法人资格,也没有注册资本金的专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无法提供信贷支持。二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不平衡,发展有规模、实力雄厚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成为合格的信贷主体。所以从承贷主体来看,目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绝大部分是以合作社社员的名义借款。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粗放型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合作社经营上极易出现风险,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且合作社多数是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资料采购等业务为主,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较低,造成多数合作社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少专业合作社甚至成为“空壳”机构。大多数农民社员认为合作社是某些牵头单位或负责人的事,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关心不够,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小、弱、散”现象比较突出。
(三)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规范性不够,致使合作社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加大。一是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实施难,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且财务管理不规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账册,财务会计账册被简化成了“流水账”,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其运行和效益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贷款管理难度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强调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管理制度,并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致使合作社与社员在经济合作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当合作社处于亏损边缘等不利局面时,社员便会互相推诿合作社债务,争先转移资金,甚至一走了之,而合作社对其社员的约束力又极为有限,增加了合作社及社员的贷款管理难度,使贷款极易形成风险。如XX镇XX生猪专业合作社,以社员的名义贷款5万元用于合作社,后来因为社员间出现了矛盾,导致合作社解体,致使5万元的债务无法落实。三是贷款风险规避难。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从事农产品生产,生产周期长、储存期短,还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使得金融机构在信贷介入时非常谨慎。此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大多不愿意涉足农业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领域,农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专业合作组织投入的积极性。
(四)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难以落实。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都强调抵押和担保手续的完备。但实际情况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松散型的互助组织, 一般无固定资产,办公、营业场所多数是租借或社员自家房屋,在申请贷款时没够足够的财产进行抵押,同时也很难找到愿意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的单位或个人,从而增加了获得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农村房屋“二证”不齐全比较突出,部分农户无法抵押获得贷款。如竹溪镇XX合作社,因为合作社主体资格无法达到贷款行要求,想以社员名义贷款,由于社员的农房“二证”不齐全,无法获得大额的抵押贷款,最后只获得了3万元的信用贷款。
六、促进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促进其广泛吸收农户入股,参与专业生产合作社,大力提高农户入户合格率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自身规范建设,重点从规范登记注册、规范股权设臵、规范生产行为和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供贷款贴息和税费减免,由于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高于普通贷款,为保护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建议由市、县财政共同出资,对经营业绩好、对“三农”拉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财政贴息。并根据对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的累放数量和期末余额,对相关金融机构予以营业税减免和所得税抵扣等优惠。
(二)根据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根据其规模大小及规范化程度,建议采取“支持一批、合作一批、培育一批”的金融支持模式。
“支持一批”。对那些规模加大、组织化程度较高、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经济合作紧密、还款来源有一定保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种方式给予直接信贷支持,支持其发展,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市场推动作用。
“合作一批”。对有一定规模、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是以专业大户为主发展而成的专业合作社)但农户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合作社法人担保和社员联保等形式,加强与合作社的合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
“培育一批”。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抵押、第三人担保等方式直接对社员农户进行信贷支持,并积极帮助引导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待条件成熟时,加强与其合作并给予信贷支持。
(三)强化担保,推广法人代表个人担保和政府专项担保贷款。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对普通社员的约束力有限。因此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理事长)的风险约束,推广法人代表个人财产担保贷款,规定合作社法人代表对于合作社贷款具有连带清偿责任。同时仿效小额担保贷款的方式由市财政和县财政设立专业合作组织风险补偿基金,对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担保并给予财政贴息。金融机构按照担保基金的金额,放大一定倍数,专项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员贷款。
同时建立健全农业保障机制,针对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不确定因素多的情况,建议规定贷款金融机构有权要求对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的生产经营项目和贷款抵(质)押物办理保险,且保险单上必须注明“第一受益人为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期限内,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不得单方面停保、退保。为减 轻借款人负担,建议将此类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由财政资金提供保费补贴。
(四)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强化贷款风险控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的特点,金融机构要适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尽量缩短贷款发放周期。同时为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可根据专业合作社经营年限、信用状况等情况,设定单笔贷款规模上限。对于合作社及其成员不良贷款金额超过其贷款总额一定比例的,各金融机构可停止对其新发放贷款。针对不同类型合作社,采取不同的金融服务策略和不同的贷款运营机制,通过分期还款约束、标准化管理、客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灵活利率和贷款期限管理等综合措施控制风险。同时加强担保管理,采取多种担保形式,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尤其是客户道德风险。工商部门还应强化登记管理,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法人,不得担任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对有未偿还贷款的专业合作社,除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之外,在申请变更其他法定登记事项(如法人代表、注册资本、住所等)时,也应其提供银行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证明。
(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担保方式。继续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将农业生产用房(如圈舍、生产厂房等)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等纳入抵押品范围。积极推行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社社员提供担保,以及大宗农副产品质押。并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积极增加财政注资和引进多种投资主体措施,增强我县担保公司的经济实力,建立农业担保机构,并降低门槛,积极引导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提供担保,同时明确担保公司的支持责任,规定担保公司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社员的担保应达到一定比例。
XX银行
2013年10月15日召开设立大会,由全体设立人一致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社由张兴洋等人发起,于2013年10 月15 日召开设立大会。
本社名称:台前县兴洋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总额200万元。
本社法定代表人:张兴洋
本社住所:台前县侯庙镇红庙村。(一)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二)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三)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贮藏、加工、包装等服务;(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
第二章 成员
(一)参加成员大会,并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利用本社提供的服务和生产经营设施;(三)按照本章程规定或者成员大会决议分享本社盈余;(四)查阅本社章程、成员名册、成员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五)对本社的工作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六)提议召开临时成员大会;(七)自由提出退社声明,依照本章程规定退出本社;(八)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权利。第三章 组织机构 成员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修改本社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三)决定成员入社、退社、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注:如设立理事会此项可删除】;(四)决定成员出资标准及增加或者减少出资;(五)审议本社的发展规划和年度业务经营计划;(六)审议批准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七)审议批准年度盈余分配方案和亏损处理方案;(八)审议批准理事会、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提交的年度业务报告;(九)决定重大财产处置、对外投资、对外担保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十)对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对外联合等作出决议;(十一)决定聘用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资格、报酬和任期;(十二)听取理事长或者理事会关于成员变动情况的报告;(十三)决定其他重大事项【注:如不作具体规定此项可删除】。
第四章 财务管理
本社财会人员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社的财会人员。
(一)成员出资;(二)每个会计年度从盈余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三)未分配收益;(四)国家扶持补助资金;第五章 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一)本社成员人数少于五人;(二)成员大会决议解散;(三)本社分立或者与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后需要解散;(四)因不可抗力因素致使本社无法继续经营;(五)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六)成员共同议决的其他情形。第六章 附则
全体设立人签名:
盖章: 年
月
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及建议 作者:张竞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摘要:分析宁洱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状问题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到2011年6月,宁洱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均已按《登记条例》在县工商局登记),其中,2010年3月底以后成立的有59个,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4.13﹪。按产业划分,种植业39个,畜牧业32个(其中生猪产业11个),林业8个,渔业1个,服务业11个(其中,农机服务1个,植保服务9个,其它服务1个),其他1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68个,其他24个。合作社理事长92人,理事会成员231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92人,监事会成员184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1934人,其中:农民成员1898人,占成员总数的98.14﹪。带动非成员农户3026户。现有资产总额2564.77万元,负债总额420.3万元,所有者权益2144.47万元,其中成员出资1973.97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333.36万元);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协会29个,按产业划分,种植业19个,其中:茶叶种植协会10个、养殖业9个,其中:生猪产业5个、养鸡协会1个、养鱼协会1个、其他2个;按经营服务内容划分,产加销一体化服务16个,技术信息服务11个,其它2个。协会理事长29人,协会理事会成员50人(不含理事长);执行监事或监事长25人,监事会成员36人(不含监事长);农民专业协会成员总数2500人,其中:农民成员2400人,占成员总数的99.52﹪。带动非成员农户4000户。现有资产总额170.2万元,负债总额6万元,所有者权益164.2万元,其中成员出资3.1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上规范化道路
一是广泛宣传培训。2007年7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县政府专门组织县直有关单位及各乡(镇)分管领导经参加学习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召开会议和各种形式宣传,使法律精神深入人心,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规范地发展。又对县、乡业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就法律法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和市场信息等相关知识进行了培训。使会员掌握了各种业务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二是认真执行政策,规范管理。向各乡(镇)农经站下发了《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试行)〉的通知》,各乡(镇)农经站对所辖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检查,根据《示范章程》指导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合作社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带动会员发展种植、养殖业,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村民的增收致富,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认真抓好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会员增收致富
“跟着协会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这句顺口溜总结了协会在宁洱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宁洱县已发展起农业经济协会组织29个,产业门类涉及中药材种植,鸡、猪、牛、羊、茶叶、烤烟种养殖等多个领域,带动2万农民发家致富。
4.积极规范引导
今年,宁洱县重点选择了6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完善、规范,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长、主管领导每人联系2家进行规范指导。引导合作社成员入股,保障专业合作社和社员的合法权益;帮助合作社召开设立大会,完善股金和社员名单登记造册,指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建立培训室,积极开展对社员的技术、管理、市场等知识的日常培训。
5.整合资金,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县属有关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项目,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增加了协会及会员的收入,提高协会的服务能力,增强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会员的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农民素质
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无核“黑旋风”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农户栽培经验缺乏等问题,派种植户到浙江学习,同时邀请浙江金华婺江葡萄研究所的专家亲自向村民传授葡萄栽培技术。通过培训,提高了萄农的科技素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2.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如宁洱镇民政村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使分散生产经营红薯的农户参与有组织的合作化生产经营,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收入,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首茬冬辣椒示范种植93.7亩,涉及45户农户,共销售商品椒16万公斤,每公斤销售价4元,总产值达61.3万元,平均亩产值达0.65万元,最高亩产值
达1.05万元,产生11户万元户,扣除物化投入964元/亩,亩纯收益0.56万元,与传统种植水稻亩产550公斤,亩产值1100元相比较,每亩增收0.5万元,户均增收1.13万元,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效益显著。
4.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磨黑镇星光村槟榔芋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品牌,进行统一种植、包装、销售,提高槟榔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致富。
5.加强了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宁洱镇民主村肉猪养殖协会自2005年4月注册成立以来,会员已达168名,会员遍及民主村22个村民小组,2010年该协会出售肥猪4.1万头,协会实现畜牧业产值6000万元,占民主村经济总收入的68%,会员养猪年均纯收入达2万元,促进了会员的增收致富,协会得到了发展壮大,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了我县农村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6.增加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四、存在的问题
1.专业合作社规模小
宁洱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对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
2.农民合作素质低
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
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思想品德以及经营管理素质的人少。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
4.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宁洱县多数农合组织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广大农民加入农合组织的积极性。还有许多农合组织没有注册登记,不具有法人资格。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
农合组织发展产业立项困难,90%以上的农合组织无法获得有关项目资金的扶持,合作组织培训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宁河县农业合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县农村经营组织创新的根本方向,是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纳入我县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应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真正发挥合力。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较大突破。
2.正确把握原则,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提供保障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始终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意愿出发、从合作制要求出发,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坚持自愿合作的原则。坚持以当地主导产业或特色产品为依托,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信息、资金、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的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社员收益。在发展过程中,由农民自行选择,做到加入自愿,退出自由。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独立自主地开展劳动合作、资本合作、技术合作、销售合作;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会员大会决定;坚持正确引导,对内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三是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不采取行政命令和“拉郎配”的手段去盲目发展,真正做到了“五不”,即:搭台不唱戏、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增收不添负。四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了农合组织规范有序发展。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007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农合组织领办人、业务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加强其综合素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4.突出重点,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一是明确思路。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抓好“两个提高、两个结合、两个延伸”。“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更多的农民吸引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来。另一个是提高合作层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与乡、村与村联合社(会),把基层的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更高层次上、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利益。“两个结合”:一个是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我县林业、茶叶、咖啡、畜牧业、渔业、橡胶等资源,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另一个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办合作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两个延伸”:一个是纵向延伸,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使合作领域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社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另一个是横向延伸,逐渐由红薯、蔬菜等规模小、农户覆盖率低的小产业向茶叶、咖啡等规模大、农户覆盖率高的大产业延伸,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牵动能力,让农民在更大的产业空间里增加收入。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对农合组织有一个认识和认可的过程,必须加以引导和推动。应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组织的优势,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基层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生产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科技人员等组织和人员领办农合组织,扩大数量和规模,增强对当地农民的带动能力。三是典型引路。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县农合组织的经验,表彰奖励农合组织先进单位和优秀领办人,提高农民对农合组织的认知度,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带动发展。四是建章立制。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的章程、财务核算、统计核算、登记办法等有关制度,积极指导各类农合组织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组建,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制定章程,建立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自我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法组建、股权明晰、民主管理、规范运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农合组织自身建设。指导和规范农合组织提高理事会和监事会工作水平,鼓励大户和能人入大股,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包括大户、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社会投资人等)担任农合组织理事长或总经理,并在股东中推选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能人担任监事会主席。帮助农合组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多劳多得,结余奖励,调动人员积极性。抓好财务管理,严格执行成本核算,明晰账目,提取各项费用和公积金、公益金,按章分红。
5.理顺管理分工,积极发挥有关部门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当前,县委农办、农业局、供销社等多个部门都承担着对农合组织的管理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挥各部门优势,促进农合组织加快发展。但由于分工不明确、主次不清晰,多个部门都管又都不管,显然不利于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建议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任务。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县委农办应侧重抓好面上的指导、协调工作,制定政策,检查督导。从历史上看,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农合组织的组织者,具有组织、网络、设施、人才、技术、经营、服务等优势,可为农合组织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建议我县明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组织指导全县农合组织发展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发挥农合会组织体系健全的优势,委
托农合会履行统计职能、推荐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等,发挥农合会的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6.加大资金扶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宁洱县各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税收、信贷、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农合组织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县财政应从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合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品牌创建、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二是农村信用社和其它商业银行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给予信贷支持,三是工商、税收、交通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对农合组织在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四是对符合条件的农合组织,可优先列入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并享受优惠政策。
7.加强领导,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行为,社会资本,案例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的要求,这是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基础上,发出最为强烈的重构合作金融的政策信号。多年来,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被寄予 “合作金融”的厚望,但历经30多年的改革实践,尤其是最近几年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经过改制,已然走向了商业化经营轨道,不再具备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出于构建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制度框架的设想,国家提出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的要求,以期破解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困局。那么,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为什么要依托合作社来开展资金互助试点?合作社组织为何能提高社员资金互助的合作稳定性?
由于合作社是一种俱乐部组织,嵌入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乡土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合作社的发展与治理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合作社社员间的经济行为不限于理性博弈,经济交易背后还存在着社会交换,单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等研究工具,已经不能完全解释合作社治理与组织特征问题。〔1〕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社会资本理论已成为热点,广泛地运用到合作社等各种组织的运行效率与治理研究。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和协调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2〕研究认为,合作社是最依赖于社会资本的组织,信任、规范与网络等社会资本不仅是其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其构建有效治理机制的关键性纽带。〔3〕合作社内部社员资金互助行为,其本质是嵌入在合作社组织下的信用互助行为,故而本文尝试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来研究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现有的文献也做了相关探讨。这些文献大体可归为两个研究方向:一类侧重于社会资本与合作社运行与治理关系的研究;〔4~7〕另一类侧重于社会资本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的研究。〔8~10〕但将这两方向进行结合来研究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不多。少数学者虽然探讨了社会资本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作用机理,〔11〕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合作社社会资本的特殊性,因而也无将其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研究上。基于此,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来分析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剖析社会资本在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中的作用机理,力争阐释国家推动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的理论逻辑。
二、理论回顾:社会资本及其功能与作用边界
1.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然而,至今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概念也未统一。最早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阐述的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定义社会资本的,认为社会资本是 “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一种持久的关系网络密不可分,这一网络是大家所熟悉和公认的,并且或多或少是被制度化的。”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能够为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普特南从 “社会资本存量”这个概念来研究社会资本的,指出 “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和协调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 林南(LinNan,2001)在吸收了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社会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强调 “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中并可以通过有目的行动来获取或流动资源。”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中,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对布迪厄、科尔曼、帕特南和林南四个代表性人物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梳理,不难发现:关系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等这些基本要素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
合作社的社会资本可分为两种类型: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是指合作社内部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内部规范和相互信任,而外部社会资本指的是合作社与其他组织间形成的横向或纵向的关系网络及信任、互惠和规范等。黄岩、陈泽华在合作社社会资本个案研究中也是从 “信任、规范与网络”三个方面进行测度的。廖媛红在将合作社社会资本分为外部社会资本和内部社会资本后,从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分析了合作社内部社会资本,个体社会资本包括个体间的两两信任、网络连带以及个体在网络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集体社会资本依赖于义务、期望、信任、信息通道以及规范和制裁。〔12〕
2.社会资本的功能及其作用边界
关于社会资本功能的研究涌现了很多学者,其中当属林南和格兰维特分析更为深刻和全面。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如下重要作用:社会资本有利于促进信息流动,那些处于社会网络中不同位置的成员通过个体间直接的或间接的交往,都能获得一定量的排他的信息;社会资本可以影响代理人的行为,有利于减少 “委托-代理”问题;社会资本有利于产生人际信任和形成共同的信念,从而促进行动的效率。〔13〕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社会网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有效经济信息的传播,在团体成员之间实行及时的奖惩机制以促进组织成员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目标积极前进,以及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社会资本有利于个体的信息传播,减少信息传递的市场失灵;网络成员通过重复交易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与声誉机制进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依赖社会网络成员互动形成的规范和准则,社会资本可以减少 “搭便车”行为,缓解集体行动困境。〔14〕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功能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发现。例如,社会网络可以作为对正式机构与组织的一种替代,这一网络孕育了规范与惯例,促进了社会信任的产生,有助于相互交流和集体行动的协调、提高了声誉水平,因此有助于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15〕由此可见,社会网络是个人或组织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共享信息、降低风险、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信任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它能够促进合作,减少交易成本,而网络成员共同遵守的一套正式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有效弥补正式制度的缺陷。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惩罚的可置信性。有效的信息传递不仅是社会资本效应的关键条件,也是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信息传递效应主要与网络规模和网络结构有关。网络规模越大,信息传递的效率越低;网络结构对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平网络对于内部信息传递效率较高,垂直网络对于传递外部信息效率较高。信任机制与规范机制的作用除了依赖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外,还必须保证惩罚的可置信性。对群体组织来说,博弈参与人的交易频率越高,信息传递越有效,社会惩罚越有约束力。因此,这就要求社会网络的稳定性要高,以保证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动具有长期性、重复性。同时,还要求网络规模不能过大。这是因为网络规模越大,重复交易的频率就下降,历史交易信息的难以在成员间及时传递,从而不能保证惩罚的及时性,导致惩罚有效性下降。正如Fukuyama提出的信任半径(radiustrust)概念所强调的那样,一旦超越了信任半径,社会资本效应将会显著降低。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社会资本逻辑,也即重点回答下述问题: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合作社资金互助行为,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因此,在研究的技术路线上,围绕两个层次进行展开:一是根据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社会资本的特征、功能及其作用边界,为进一步分析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打下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具体分析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发现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具体细节,从而对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社会资本逻辑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
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没有采用计量模型分析,这主要考虑到社会资本在测量上存在难度,学术界至今也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测度方法,同时又缺乏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方面的大样本统计数据,而案例研究适合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是构建和检验理论的有效方法。〔16〕鉴于案例的代表性与典型性,本文选择的案例是安徽J县惠民合作社(以下简称:惠民合作社)。选择的理由是,惠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实践已超越初级形态的资金互助模式,它是嵌入在合作社组织网络下的信用互助行为,属于合作深度更高的资金互助模式。
2.案例介绍
惠民合作社所在元冲村,距县城30公里。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475户2000多人口,农户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板栗、劳务输出等。惠民合作社于2014年9月由76位农民发起成立,社员出资总额为44.4万元。惠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主要是为满足合作社内部社员的贷款需求而设计的,其模式特点如下: (1)贷款对象、用途、额度及利息。借款人必须是合作社的社员,年龄在18~60周岁(含)之间,借款人个人及主要家庭成员个人征信记录良好;贷款用途为种养殖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经营周转与生活消费等。社员贷款额度不得超过社员入社股金的10倍。贷款利率按银行现有标准给予一定幅度优惠,综合年利率10%以内。(2)贷款流程与贷后管理。1贷款申请。申请贷款社员先向合作社理事会提出贷款申请,审核通过后,理事会出具同意担保的理事会决议(借款人名单和借款限额),再向银行推荐。除合作社提供担保以外,申贷社员还需再确定一名有一定经济实力、信用状况良好的社员为其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贷款审批。银行根据合作社的推荐名单,进行集中贷前调查,调查完成后,对于借款人及其所提供给的担保人均符合要求的即组织贷款材料审批。3贷后管理。社员所在合作社和村民委员会协助银行进行贷后管理、提供贷款使用及农户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发放的贷款回收率达到设定要求时,由银行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奖励。因地震、台风、山洪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贷户无力还款的,不纳入贷款回收率考核范围。(3)风险分摊。1 借款人的入社资金承担不少于贷款本息总额的10%。单户贷款额度不超过借款人入社资金的10倍,即入社资金大于等于贷款本金的10%。如发生违约,借款人的入社资金将首先用于扣划还贷。如入社资金无法同时覆盖10%违约本金对应的利息,相应的利息向借款人或担保人追偿。2担保人承担60%。3合作社以其各项收益(不包含社员入社本金) 承担15%。 4 县级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承担15%。
3.研究思路
根据案例介绍,惠民合作社通过内部资金互助的方式打通了社员与银行借贷交易上的壁垒———信息不对称与抵押物不足问题,并且从案例可以发现这一模式的三个关键特点。一是合作社发挥了信息中介的作用。这里合作社不仅起到资金互助的重要依托和平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了信息中介作用。在申贷前,合作社推荐借款人;在贷款中,合作社承担了部分担保人;在贷后管理中,合作社参与银行的日常监督管理。二是社员间的信用互助行为。申请贷款人需要提供另一名社员作为担保人,借款人通过其他社员来提高自身的信用。三是风险防控主要手段来自于担保人制度,而这种担保人完全来自合作社及其社员。因此,下文的案例研究部分将根据社会资本的有关理论去尝试阐释如下几个问题: (1)合作社为何能够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其主要机理是什么? (2)社员间的信用互助行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信用互助行为的发生? (3)合作社及其社员作为担保人缘何能够避免系统性风险,其背后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去解释惠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是如何走出集体行动困境的,从而抽象出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社会资本逻辑。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在实地调研惠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的运作方式的前提下,对合作社发起人、社员以及银行高管的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梳理出一段一定意思表达的文字,即条目,再对这些条目进行数据编码。最后,按照一定合并方式进行归纳、提炼,从而用这些编码条目来阐释社会资本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的社会资本机理
1.合作社信息中介功能的机理
命题1:合作社内部网络的封闭性,增加了社员间社会交往互动的频率,在促进了社员私人信息公开化的同时,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使得合作社能充分掌握社员的个人信息,从而能够在社员借贷交易中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合作社网络分为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外部的组织关系网络。前者是指合作社内部社员间形成的关系网络,后者是指合作社与外部组织或个人形成的关系网络。合作社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种封闭性网络。由于合作社社员来自本村或相邻村,这种网络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中国传统的 “熟人社会”特征。这种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己为中心,沿着亲疏远近的顺序层层展开形成了一个个闭合的圈层结构,离自己越近的圈层,人际关系的亲密度越高。由血缘、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关系网络,加上合作社的入社门槛,以及仅限于内部社员享有合作社经营与发展成果,使得合作社内部网络是一种封闭的人际网络。
合作社具备信息中介功能是通过人际网络的信息传递实现的。合作社人际网络密度越高,信息通过人际网络传播越有效,个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由于合作社内部网络具有较高的封闭性,社员之间的社会交换活动频繁,大量的交易是选择性的、重复性的互动博弈,提高了信息交换的频率。因此,社员的个体特征、家庭状况、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等信息,能够通过合作社内部网络得到迅速传播,社员的个人信息能够被其他成员充分掌握。即便合作社内没有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只要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信息,那么这种交流也能增加彼此的信息量。另外,按照Burt的结构洞的观点,那些处在 “结构洞”位置的成员更有资源优势,并且可以动用这些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因而在合作社网络的信息传递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合作社内部网络来说,合作社发起人、生产大户等合作社理事会成员都位于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合作社理事会能够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获得更多社员的私人信息,从而能够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
调查表明,惠民合作社是由元冲村76位村民发起成立的,占比80%的社员来自元冲村。76个发起人中姓氏集中在 “陈、刘、杨、张”,并且多数发起人来自同一家族。此外,多数社员与76个发起人之一属于亲戚或邻里关系。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杨某是村支部书记。可见,惠民合作社关系网络蕴藏先赋性的血缘、亲缘关系,并通过业缘关系泛化到合作社的各个方面。惠民合作社理事会可以通过各个发起人(包括村书记)的关系网络,掌握社员的家庭状况、经营能力、诚信品质等多方面信息。在深度访谈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村支书)讲到:“我在元冲村生活了50多年了,担任村书记也快8年了,我对本村甚至是邻村每个人都很熟。可以这么说,合作社每个社员及其家庭生活状况、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个人能力都很清楚。”合作社发起人讲到:“在合作社里有30多人是我的亲戚,还有40多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交往,对他们及其家庭生产与生活都非常清楚”。因此,法定代人和发起人在惠民合作社网络中处在结构洞位置,由其作为重要组成成员的理事会,拥有资源优势以及信息优势,加之合作社理事会制度,使得理事会成员能进行高频率的交流、沟通,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掌握各个社员的私人信息。基于这些要素,惠民合作社在其内部社员与外部银行之间的借贷交易中搭建了一座信息桥梁。在社员申请贷款前,合作社利用其信息优势,甄别出生产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较好的借款人;在贷后管理过程中,银行利用合作社的信息优势,要求其参与贷款后的日常监督工作。
2.社员信用互助行为的微观基础
命题2:合作社组织特性使成员存在互惠性偏好,加之亲缘、地缘与业缘为起点的人际信任,以及法律、规章等外生性的制度信任,奠定了社员间信用互助的微观基础。
互惠性偏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生的偏好,人们通常对帮助他们的人表现出善意,对伤害他们的人表现出敌意。这种利他和互惠行为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共同拥有和集体控制的社会组织,社员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互惠互利的合作预期,使得社员间的行为表现出互惠偏好的动机。互惠偏好,加之亲缘、地缘与业缘的共同作用下,社员彼此之间存在较高的信任关系。施信者对受信者的行为的一种积极性预期,在经济行为中,权力、市场与信任一起是促成和维持合作的三种机制。传统农村社会的信任是以人际关系亲疏为前提的一种特殊信任。这种信任具有边界性,信任关系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按照亲疏远近,农民所信任的人群依次为家属、亲戚和家族成员以及与自己具有拟亲属关系的人,其信任的程度逐渐递减。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农村社会网络逐渐扩展,人际关系网络的异质性和疏散性逐渐增强,人们的交往活动的 “差序格局”准则与理念发生了变化,法律规范逐渐取代了村规民俗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农村中的人际信任模式逐渐增加了一些基于制度关系的普遍主义信任的成分。
研究表明,信任在交易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交易存在不确定,人们就需要通过信任来促进合作或交易。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有效克服契约不完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弊端,节约管理和合同执行的成本。社会资本中所嵌入的信任相对于法律等正式制度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社会机制,能够将借贷发生的潜在性变为现实。在深度访谈中,合作社的一位受访者讲到:“我与合作社很多成员是亲戚关系,有的是邻居,有的是我的业务伙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彼此相互了解,也相互信任,因此,我一般会优先选择这些人进行合作,实践也证明我们的合作是愉快的。”可见,惠民合作社社员能够为借款人担保,一方面,源自于合作社社员间的相互合作、彼此依赖以及互助互利的行为动机,使得社员愿意为自己所信任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另一方面,无论是人际信任还是制度信任,都会促使受信者采取符合施信者预期一致的行动,约束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加之,合作社成员的人际关系多为亲缘和邻里关系以及在后来的合作中演化而来的业缘关系,这些因素奠定了合作社社员间信任的微观基础。
3.内部担保人制度的有效性
命题3:合作社成员在长期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规范与惯例,以及社员个体所积累的声誉充当着社会抵押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合作社内部担保人制度的有效性。
规范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交往中不言自明的习俗规则,在人们交易行动发挥着隐性契约的作用。合作社的规范根植于乡村文明、共同信念、习俗与道德,尤其在一个稳固的社群里,重复交易是合作的基础,重复交易将产生并维持这样一种信念———违约将受到惩罚。成员认同的规范,与一般的外部安排制度不同,这种规范是成员间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隐性契约,成员在行动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同时靠群体内的声誉机制维持,它能够通过社会结构有效地纠正市场失灵。而声誉是网络成员与其他成员长期互动中不断更新、累积的一种资本。首先,声誉反映了行为主体类型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成为一个有效识别类型的信号,帮助博弈参与人更为有效地找到合作伙伴,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交易透明度。其次,声誉是一种无形资本,能够给声誉主体带来 “声誉租金”,形成竞争优势。但声誉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特点,特定网络内所形成的声誉仅在该网络内有价值,对于外部的其他网络其价值很难被认可。可见,声誉投资的成本是一种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高,丧失声誉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对行为人的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声誉可以于克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约束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博弈结果陷入无效的低水平均衡路径。
在深度访谈中,惠民合作社的一位受访者讲到:“我不怕我的担保对象不还款,你想啊,一旦他不还银行的钱,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算结束了,以后不会与他发生任何交往,这样他的损失实际上是很大的。因为,周围人也会知道了他不还钱的事,日后也不会与名声很坏的他交往。”因此,惠民合作社的内部担保人制度主要依赖于合作社长期形成的内部规范,这一内部规范要求借款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合作社发展的共同愿景,否则将会受到其他社员以及合作社的社会惩罚,其后果是借款人的声誉受损,会被其他成员所排斥,甚至还会被驱出合作社。由于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特殊资本,依赖于社会网络或者社会关系的存在,一旦农户被其他成员 “踢出”,那么它将失去之前所累积的所有的社会资本存量,也即社会资本投资是 “沉没的”和 “具体的”,前者是指对于网络外的群体社会资本没有残值,后者是指社会资本投资是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社会资本脱离了网络将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社会资本的这种社会抵押功能使得内部担保人制度得以有效。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社会资本逻辑。根据合作社社会资本的特点及其功能来看,社员所嵌入的合作社网络有助于信息传递,降低信息不对称,并且在社员的社会互动作用下,合作社网络所孕育的信任关系、规范和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提高了社员间的合作动机,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发生作用,从而保障了社员资金互助的合作稳定性。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的本质是嵌入在合作社组织网络下的信用互助行为,对安徽J县惠民专业合作社的案例研究表明:合作社的信息中介作用、社员的信用互助行为以及内部担保人制度的有效性是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行为发生的三个重要基础,其作用机理表现在:
一是合作社内部网络的封闭性,增加了社员间社会交往互动的频率,在促进了社员私人信息公开化的同时,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效率,使得合作社能充分掌握社员的个人信息,从而能够在社员借贷交易中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
二是合作社组织特性使成员存在互惠性偏好,加之亲缘、地缘与业缘为起点的人际信任,以及法律、规章等外生性的制度信任,奠定了社员间信用互助的微观基础。
三是合作社成员在长期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规范与惯例,以及社员个体所积累的声誉充当着社会抵押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合作社内部担保人制度的有效性。
【省XX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服务的现状及对策1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09-30
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11-13
农民渔业专业合作社章程10-29
1.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程序06-28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07-10
某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管理制度06-05
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总结06-21
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