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推荐8篇)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本组织活动行为,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促进本组织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组织由张发明等人发起,于2006年5月10日召开设立大会成立。本组织定名为生猪养殖协会。

本组织地址:棠市村东打冲,邮政编码:337115。第三条 本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成员地位平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四条 本组织以成员为服务对象,依法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产品的销售等服务。

第二章成员

第五条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承认并遵守本章程,履行本章程规定的加入手续,从事生猪养殖生产经营,能够利用并接受本组织提供服务的农民和相关业务人员,可申请成为本组织成员。本组织可以吸收业务相关的企业、组织为团体成员。本组织成员以农民为主。第六条 本组织成员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组织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

(二)积极参加本组织各项业务活动,接受本组织提供的技术指导,按照本组织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从事产品生产,履行与本组织签订的业务合同,发扬互助协作精神,谋求共同发展;

(三)维护本组织利益,爱护各种生产经营设施,保护本组织成员共有财产;

(四)不从事损害本组织成员共同利益的活动;

(五)承担个人相应的经济责任;承诺承担保证责任的成员,须履行相应的承诺。

第十四条 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其成员资格:

(一)主动声明退出的;

(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

(三)死亡的;

(四)团体成员所属企业或组织破产、解散的;

(五)被本组织除名的。

第七条 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协会讨论通过予以除名:

(一)不遵守本组织章程、内部管理制度,不执行成员(代表)大会、协会决议,不履行成员义务,经教育无效的;

(二)给本组织名誉或者利益带来严重损害的;

(三)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组织机构

第八条 本组织的机构协会构成。

第九条 协会由全体成员组成,并通过长期选举产生一名会长,会长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第十条 成员(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修改本组织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选举和罢免协会会长;

(三)审议本组织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经营计划;

(四)决定本组织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对外联合;

(五)决定本组织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 本组织每年至少于末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由会长负责召集。召开成员(代表)大会,会长须提前十五日向成员(代表)通报会议内容。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30日内召开临时成员(代表)大会:

(一)百分之三十以上成员(代表)提出;

(二)理事会认为必要的。

协会不能履行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职责的,监事会可以在30日内召集并主持临时成员(代表)大会。

第十三条 成员(代表)大会须有本组织成员(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可召开。成员因故不能参加成员大会,可以书面委托其他成员代理。一名成员最多只能代理二名成员表决。

成员(代表)大会做出决议,须经本组织成员表决权总数过半数通过;对修改本组织章程,增加或者减少成员,合并、分立、解散、清算和对外联合等重大事项做出决议的,须经成员表决权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成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以其受成员书面委托的表决

权数,在代表大会上行使表决权。

第十四条 协会是本组织的执行机构,对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协会会长一名,可连选连任。第十五条 协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并报告工作,执行成员(代表)大会决议;

(二)制订本组织发展规划、业务经营计划、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等,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

(三)决定成员加入、退出、继承、除名、奖励、处分等事项;

(四)组织培训和各种协作活动;

(五)接受、答复、处理监事会提出的有关质询和建议;

(九)履行成员(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成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害成员合法权益的,本组织成员有权向莲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章程由成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十八条 修改本章程,须经协会或者半数以上成员(代表)提出,协会负责修订,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第十九条 本章程内容与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修改。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学界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 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意见和建议。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经济较发达的省区, 西部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宏观研究较多, 对组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研究不够;针对县级区域应如何规划、完善合作组织的研究很少。因此,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的研究, 探讨建立适合该地具体情况组织发展模式是我们应该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黔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组织数量明显增加, 组织管理水平和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 笔者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法等调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对组织绩效和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分析, 以期找到主要矛盾, 发现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黔西县情及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黔西是国家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县,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是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人口占大多数, 全县生产总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近六成, 发展好农业是实现地区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发展的基础。2008年底, 全县共有合作组织24个,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4份, 回收17份, 有效问卷16份。调查样本中成立于2007年以前的有3个, 2008年10个, 2009年新成立的组织4个。合作组织有会员近千人, 带动农户数量约占全县农户数的4%。

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蔬菜种植、养殖等行业。农民合作以农业生产中间环节与农产品销售为主, 着力解决生产销售中的困难, 约占97%以上。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前和产后环节服务较少, 仅在生产过程中组织有限的农资购买, 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前的合作比较少, 约占3%。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大大鼓励了各级政府和农民, 该法的颁布实施以来,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很快, 仅2009年一年增加的数量就是该县以前年份的总和。

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比较规范。所有组织均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 在工商和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尤其是合作社均做到规范登记。各个组织都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章程和财务等项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票, 限制出资较多者的投票权, 组织决策较多地体现了“一人一票”的原则;实行成员自由进入退出, 对组织发展是个极大的激励。部分协会转换为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的组织架构完善机构、规范管理。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表明, 尽管合作组织管理者、基层涉农部门等对合作社法都有程度不同的了解, 但了解不够深入;基层农业部门与合作组织的管理人员对合作经济知识和组织运行管理缺乏理论认识, 不能按照合作社原则来运作管理合作组织, 一部分组织还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管理阶段。一般认为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组织、所有者与受益者同一的特殊法人, 而调查中有约30%的受访者弄不清楚合作社是独立法人还是社会团体。对合作社的原则几乎不了解, 对组织性质认识不清, 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实际管理运作、盈余分配等各项业务的开展。作为合作社的主要指导部门, 地方农业局对合作社的运行原则了解也不够深入。

2、合作组织资金不足, 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合作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少, 组织运行中资金缺口大。组织资金来源主要有成员会费和入股金, 但这两项资金的收费标准低, 从10元到1, 000元不等, 大部分都停留在百元以下, 不能满足组织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需要。政府资助的组织数量约占总数的25%, 但政府资助数量少, 从1, 000元到3万元, 对组织发展只能起到组织初成立时的一些引导带动作用。由于组织大部分规模小, 盈利和积累的自我发展能力低, 大大影响了组织工作的开展。从组织贷款难度来看, 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分析, 均值为4.1, 即贷款难度较大, 金融信用部门的支持空间还很大。

在资金的使用方面, 大部分组织都能做到由成员或成员代表来决定使用, 使用决策比较合理。但由于各组织领导管理水平不一, 管理者正确决策的能力低, 通过量化测算表明, 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评价的均值仅为一般偏上, 组织资金使用效率存在隐忧。

3、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合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前提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服务优惠, 即技术培训, 提供农资种苗等;二是契约连接, 即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农产品;三是利润返还;四是按股分红。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该县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方式主要是服务优惠和契约连接, 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利润, 进而没有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组织盈余分配不规范, 有近90%的组织由于盈余低, 没有开展盈余分配。会员对组织发展及收益预期低, 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降低了对会员的吸引力。

4、组织绩效不容乐观。

借鉴现有的绩效评估标准, 由于部分财务数据不可得, 合作组织绩效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定量分析 (1分表示最差, 5分表示最好) , 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盈利状况、管理者正确决策能力、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能力、为会员提供农资、为会员销售产品、会员平等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组织适应市场情况、民主管理程度等几方面评价组织的运行绩效。上述九个方面计算得分均值分别为:2.19、3.43、3.75、2.69、3.82、3.75、3.56、3.63、3.76。从组织的单项能力来看, 合作组织的盈利状况和为会员提供农资方面不理想, 处于一般偏下水平;其他各项指标都在一般偏上水平, 说明合作组织运行初步走上正轨, 发挥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 尽管组织在其他方面做的较好, 但由于大部分组织处于发展初期, 成立时间短, 盈利能力低, 直接制约了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甚至个别受访者认为组织成立根本没有发挥作用。总体而言, 合作组织绩效水平不容乐观。

5、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组织发展的因素各种各样, 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选择频率大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经营规模小、缺乏企业带动 (缺乏能人带动二者并列) 、缺乏技术、组织管理水平低。反映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资金缺乏, 几乎全部组织都认为资金是制约因素, 这与前文组织资金筹措使用能力以及西部资金积累低成正相关关系。同时, 组织发展的规模效应有待提高, 而在组织发展初期企业或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还需要加大。

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管理者积极性不足、成员和管理者不够信任、盈余分配不够公平、农产品质量低、政府有时干预等, 这些说明组织在规范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需要改进。

6、政府服务需要明确细化。

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指导, 但由于是新生事物, 政府职能部门在指导支持中无章可循, 指导人才匮乏, 指导效果不好, 甚至个别部门还起了不好的作用。合作组织注册审核费用高、手续繁杂、一些针对一般企业的规定应用于合作组织限制了组织的发展。从调查样本来看, 尚有1/3的组织认为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合作组织发展需要。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组织的发展定位, 抓住重点。

组织发展定位是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相对长远的发展目标或者战略规划, 借以促进指导组织的发展。该县组织应该是培育成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当前, 以农业产前合作 (统一购买农资) 和产后销售加工为切入点, 以完善组织制度建设为重点, 通过完善组织各项制度,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市场应对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围绕培育主导产业, 以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科研部门指导来成立规范组织。当前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些方向努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营造发展环境也应与上述目标相一致, 增强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

2、合理界定政府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

在组织发展初期, 政府的工作重点在支持、引导和辅导上下功夫。经过近几年的初步发展, 当前政府的支持引导重点在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和各项制度建设, 如利益分配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财务管理制度等, 提高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组织发展的辅导力度, 为组织引进或培养指导管理人才;着力培育组织驾驭市场的能力。为组织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公平的环境, 充分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权, 真正赋予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 使农户体会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自己的组织。在涉及烟草、茶叶合作方面, 应客观公正地兼顾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在应用支持政策时, 要注重防范支持的负面效应, 主要是组织对政府部门的过度依赖、政府对组织运行的过度干预等。

创新政府部门指导支持方式, 增加人力指导。针对合作组织的发展, 可以由农经站与农推站、果蔬站及茶桑局等一起来扶持指导, 实行项目共同参与实施。个别项目或项目一部分可以在相关部门监督下, 交由发展比较好的合作社来组织实施。也可以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合作社”的辅导方式, 辅导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深入组织内部调研探究组织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长期跟踪服务组织发展, 加大组织发展指导力度, 只有长期的指导和努力, 才能够使组织建设见实效、农民得实惠。

3、加大示范组织建设力度。

示范组织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 同时示范组织的培养有个过程, 可能需要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促进组织的发展。采用科学的方法遴选示范组织, 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人力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开发和组织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倾斜。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合作基金等用于鼓励合作组织的发展, 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组织的建设。建议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中有重点地分批支持合作社发展, 不能“撒胡椒面”, 要集中资源, 重点培养, 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4、开展组织绩效量化评估, 分类指导组织建设。

对组织的支持不能盲目进行, 要明确支持的标准、原则和具体方法等, 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引导推动组织发展。通过由相关方 (如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组织发展指导部门等) 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估主体, 制定组织绩效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对各个组织开展定期评估, 并以评估结果进行分类指导, 增加组织加快自身发展的动力, 提高组织效益, 减少组织对外部部门的依赖性。

5、提高合作组织管理水平。

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主体地位, 在对外运作中体现市场经济主体的一般性, 即以增加盈利、服务社区为目的。对内坚持一人一票为主、以资金的有限附加票为辅的决策机制;建立农资购买、农产品购销优惠和以交易量为主的二次返利利益联结分配机制, 明确成员与组织的利益关系。加强成员 (代表) 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制度建设, 完善组织的财务管理核算制度, 做好合作组织财会人员的培训上岗工作, 实行组织财务与业务内部公开, 组织财务与业务发展报表定期呈送主管部门等。

6、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合作组织作为特殊的准企业组织形式, 其对外运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黔西县县情决定了在当地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为此, 全力推行品牌战略, 采用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追溯制度, 统一生产、加工和销售, 实行龙头企业带动、政府扶持引导、科研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企业、政府、合作组织与农业科研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打造县级、地区级或省级重点合作组织。

参考文献

[1]董进才.专业合作社农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基于浙江省示范合作社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09.9.

[2]郭红东等.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 2009.8.

[3]肖立.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经验对江苏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9.2.

[4]苑鹏.试论合作社的本质属性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条件[J].农村经营管理, 2006.8.

[5]石敏俊, 金少胜.中国农民需要合作组织吗?——沿海地区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组织意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3

在河南杞县、尉氏、开封县等地,笔者对90名农户进行了“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向调查”,调查对象中71户(占78.9%)有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仅有10户(占11.1%)已加入合作社,其余80户(占88.9%)尚未加入任何农民合作组织。调查表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并通过有效方式把农户的入社意愿转化为现实。

(一)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施行6年多了,但据笔者调查显示,仅有15.6%的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了解,有51.1%的农户听说过,33.3%的农户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

从已参加和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来看,已参加的农户中有95%的受访者对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都有所了解,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各项原则都“比较关心”;而未参加的农户中有65.6%被访者对合作社比较了解,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并不关心。由此看出,合作社并未被农户放到重要位置上,农民对合作社的意义和发展前景在认知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和实现途径

针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目的(调研中农户参与合作目的选项可多选),50%的农户是为了得到技术培训,48.9%的农户是为了提高产品销售价格,43.3%的农户是为了稳定产品销售收益,42.2%的农户是为了降低生产费用,34.4%的农户是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25.6%的农户是为了获得生产销售服务,24.4%的农户是为了减少销售费用。这些数据表明,农户能够认可并确信合作社可以促进信息和技术的集中,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带领农民走出“单打独斗”的困局。

在加入合作社的途径上,已加入和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略有不同。已加入合作社的农户,40%是主动寻找加入的,30%是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的,20%是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的,10%是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的;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34.9%希望通过村委会动员加入,27%希望通过自己主动寻找加入,22.2%希望通过政府动员加入,7.9%希望有大户或企业动员加入,7.9%希望经邻居或亲朋好友介绍加入(其他项未计)。可见未入社的农户对入社信息缺乏、信心不足,需要外部力量推动。

(三)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预期

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组织模式、运营方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调查显示,农户兴趣较大的合作社类型主要有:35.4%的农户希望加入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的合作模式,31.7%的农户愿意加入政府农技服务部门领办的合作模式,18.3%的农户希望加入龙头企业推动的企业主导合作模式,9.8%的农户希望加入村委会组织领办的合作模式,3.7%的农户愿意参与协会主导的合作模式(其他项未计)。上述选择反映出,农户最信任的组织者是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突出的农民,农户最迫切的需求是在销售和技术方面获得支持;这与目前开封市逐步形成的“农村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相辅相成。

同样,农户希望从合作社得到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可多选)。调查显示,70%的农户希望能得到更好的技术指导服务,53.3%的农户希望得到市场信息服务,46.7%的农户希望得到资金支持,38.9%的农户希望得到产品销售服务,33.3%的农户希望得到各种农资供应,27.8%的农户希望得到农产品加工服务,14.4%的农户希望得到产销中的人力协助劳动力方面的帮助,另有1.1%的农户希望得到其他方面的帮助。

二、制约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加入合作社符合大多数农户的长期愿望,但以下因素抑制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步伐,造成目前农户精神期待与现实参与的脱节。

(一)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39.1%的农户未参加合作社的主要原因是对合作社不了解,对加入合作社能否增加收入缺乏信心也是农户未参加合作的一大原因。农户对合作社的运作效率和效果、相关政策和法规缺乏深入了解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户入社意愿徘徊不前。

(二)合作社的发展未能跟上农民的需求

调查中,部分农户因当地没有人牵头组建合作社而无法参加,这一现象说明能够带领农户合作、受农民信任的领导者稀缺;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规模没有增大,调查的3个县平均每个合作社有7.6户成员。由于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在影响力和带动能力上还未形成气候,使得没入社的农户多数处在观望状态,造成合作社的发展相对滞缓,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三)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显现乏力

调查中,感到加入合作社对自己帮助不大的农户占15.2%,居未入社原因第三位,合作社服务能力差制约着农户入社。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往往面临着假冒伪劣生产资料、缺少技术和资金、销售困难、农产品价格低、缺少市场信息等困境,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社有效破解这些难题,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等方面能够分享利益。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农户遇到生产资金困难时,未入社农户其主要解决方式是向亲朋好友借贷或者自己攒,认同率分别占77.5%和52.5%(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80%和50%),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占13.8%(已入社农户认同率是20%),希望通过合作社借贷的仅占1.3%(已入社农户认同率分别是10%);对于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未入社农户愿意向亲朋好友求助的占53.7%(已入社农户是30%),愿意向乡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28.8%(已入社农户是40%),愿意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求助的占11.2%(已入社农户是30%),向农资经销商求助、上网查询、自己想办法等其他方式解决问题的占6.3%;对于生产经营信息的了解渠道,72.5%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媒体获取(已入社农户是30%),51.3%的农户是通过各类宣传广告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33.8%的农户向亲朋好友咨询(已入社农户是30%),22.5%的农户从政府(乡镇)有关部门得到(已入社农户是60%),5%的农户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获取(已入社农户是70%)。

可以看出,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时,合作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合作社功能不足,农户没有意识或感受到合作社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合作社大多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无法为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于迫切需要降低市场风险的农户缺失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行为选择。

(四)农民参与合作社动力不足

合作社未能大幅增加农民收入,抑制了部分农户入社积极性。目前,很多合作社已经能够提供供种、购备农资、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服务,甚至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加工、贮藏、运输、品牌营销等方面,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户只管照章作业就可保证收益。调查中了解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合作社虽然让农户省时省力省心,减轻了劳作负担,但并未实现收入的大幅增加。

三、引导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当前,推动合作社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真正有需求的农户的自主参与,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

一是找准合作社发展路子,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现阶段,合作社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和专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业劳动力素质有所下降,加上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经营体制分散,这都制约了农业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社应及时发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加强组织能力,提高运营水平和运作效果,提高农户的信任度。政府部门应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加以监管和扶持,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构建利益制衡机制时,有效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二是拓宽教育培训范围,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鉴于目前农村能够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缺乏,政府部门可采取各种形式,扶持和挖掘发展合作经济的带头人,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和愿意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专业人才,帮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增加收入。在增强对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新农村建设、新型合作组织发展、新型农业科技等增长见识,开阔思路的培训,扭转农民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薄弱现状,拓展农民发展视角和思路,增强农民入社信心。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4

——对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

查明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涉农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贵池区紧紧抓住被确定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到今年6月底,全区已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29个,各类专业协会69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98个,其中畜牧专业22个,水产专业6个,蔬菜17个,粮油棉12个,沼气专业26个,茶叶4个,其他专业11个。入社(会)14747个,辐射带动社(会)外农户26125户。池州市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一、基本做法与成效

㈠成立组织,加强宣传。区政府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农委主任、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农委、财政、工商、民政、科 技、科协、林业、水产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为提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便于推广应用“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区政府明确将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办公室设在区农委与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兼任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办公室主任。通过政府网站、报纸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动态、扶持政策、工作经验及生产产品等方面进行宣传。对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召开成立大会,邀请电视台、报社记者采访报道。为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编印了《农民

合作经济组织政策指南》一书,发放到各乡镇街道、村委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建立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激励机制。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考核奖励办法,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列入区乡干部年终考核范围。在每年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对先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同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举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有关部门、镇街道多方面加强指导、帮助、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服务活动,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行业信息指导、科技咨询、技术推广、农产品流通以及行业内部自律和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可享受与同级龙头企业同等的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并纳入区级龙头企业考核范围。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开展农资经济及农产品销售所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依法经营化肥、农膜、农药、种子、饲料等农业投入品。

㈢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一是服务作用。重点是技术、信息、农业投入品、防疫等方面的服务。沼气协会承担组织技工建池,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沼气灶具及配件,沼气池维修及沼气池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珍珠协会利用协会的信息收集优势,对珍珠市场行情进行预测,引导珠农在市场行情看好时,收珠销售,避免珠农盲目销售造成损失;二是流通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可将千家万户的农产品与销售市场、龙头企业结合起来,较好的解决产销矛盾。杨棚茶叶产销合作社,将茶农的鲜叶收购起来,通过加工包装销售到市场。驻驾优质油菜产销合作社、里山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将农民手中的油菜籽、山芋统一组织起来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棠溪食用菌协会,将菇农生产的鲜菇统一收购起来,出口外销;三是技术载体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利用众多的社(会)员队伍,担当起科技兴农的“二传手”和主力军,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各生产经营环节的活动,是科技进入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乌沙、高岭两个镇根据池州市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的需要,及时组建了四个蔬菜产销合作社,将蔬菜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推广到蔬菜种植户手中。墩上獭兔协会在制定獭兔饲养加工系列标准的同时,加快獭兔饲养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协会会员作为“二传手”将獭兔养殖、加工、产品质量等系列标准推广应用

到獭兔生产的各个环节;四是品牌推介作用。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功能,整合品牌,统一推介。鳜鱼协会认真调查研究,制订本行业发展规划,注册了秋浦牌商标,开展了秋浦花鳜绿色食品认证,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秋浦花鳜品牌。

㈣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健全了组织章程、完善了管理制度、规范了运作机制。合作组织以股份合作、入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利益返还等多种形式与社员或会员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服务和维护社(会)员权利利益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晏塘镇江南乡村土鸡产销合作社,入社社员102户,年饲养土种鸡61万只,注册了乌凤牌商标,拥有饲料加工、苗鸡孵化等设备,总资产达到150万元。合作社主要经营雏鸡、饲料、疫苗、土种鸡、土鸡蛋及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苗鸡防疫、技术培训等工作。合作社为社员实行“统一供雏鸡及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养殖标准、统一包装销售和分户饲养、分户结算”的“四统二分”经营模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保证了产品质量。去年,合作社直接销售社员土鸡61万只、土鸡蛋6000万枚,收购、介绍和推介非社员养鸡户土种鸡59万只、土鸡蛋5800万枚,销售量占全镇总销售量的80%。高坦乡杨棚茶叶产销合作社采取“自愿组合,联户投资,分户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年底分红”的形式由24个社员投入股金50万元,新建了茶叶加工厂、保鲜库,注册了商标,制作了系列茶叶包装,结成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2004年,合作社收购鲜叶返利2万元,茶农入股分红4万元,有效的提高了茶农种茶积极性和生产效益。

㈤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方式逐步由产前、产中服务转向产后服务,由初级产品流通转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规模较小、难于进入市场的问题。同时促进了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扩大了农民增收渠道,形成新的增长点。杨棚茶叶产销合作社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营销额160万元,建立有机绿茶基地1100亩,带动农户210户,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近2000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贵池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和相当多的农户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

少,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缺乏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农民参与的范围和积极性亟待提高。部分乡镇只重视发展,不重视巩固完善和作用的发挥,使得已成立的的合作经济组织不能经常性的工作而成为“空壳组织”;二是牵动较弱。从贵池的情况来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大都以服务职能为主,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组织较少。因没有经济实体支撑,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合作经济组织不能经常活动,从而导致组织的带动能力弱;三是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管理人才,带头人素质不高,管理松散,经营粗放;有些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其发展与经营有待进一步规范。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㈠巩固提高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加强监督指导,进一步规范组织运作。包括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实施,提高组织建设层次、合作范围和服务水平;二是健全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员的利益连接机制。重点实施利益返还机制、股份合作机制、自我服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切实维护社员利益;三是扩大组织开放性。在适当条件下,因势利导,发展组织间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联合。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实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经营实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市场、联龙头、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载体作用。

㈡结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龙头企业直接与分散经营规模很小的农户对接有较大困难,制约了龙头带动功能的发挥,发展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合作组织成为连接龙头与农户的桥梁,对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十分重要。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优质粮油棉、特色水产、土种畜禽、无公害蔬菜、有机茶、优质竹木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作为结构调整重点,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今后要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行业规模较大、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㈢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知识及重大意义的宣传与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结合阳光工程培训,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

要,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的经营管理人才。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㈣加大扶持力度。政府扶持是世界各国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通行做法。制定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长效扶持办法,扩大扶持范围,让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税收、信息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扶持。一是加大财政和信贷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支持,以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农民的服务能力;政府每年都要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和产地认定在费用给予支持;要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信贷、保险等金融手段,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启动资金和收购环节资金投入不足及发展风险问题。二是提供税收优惠。应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成员提供服务或劳务所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销售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免征营业税,兴办加工和流通实体给予税收优惠。同时还应提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用电和农产品运输等优惠政策。三是提供信息服务。利用政府网和互联网平台以及新闻媒体,宣传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宣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在组织建设上做好帮扶工作。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池州市委党校

邮编:247000

联系电话:***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 篇5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济学视角;问题及对策

截至年底,我国依法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64万家,入社农户约为2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8.2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合作社,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得如此迅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反映了农民在新时期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在经济利益上的诉求。基于此,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蕴涵的经济学原理。既然本文着眼于合作社的经济学分析,那我们不妨提出三个假设:①农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存在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且都生产同质的产品,农户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②市场上的主体都为理性人,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效用最大化;③市场能够自动出清,自行调整价格以达到供求平衡。这三个假设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是极易满足的,但对于后面的分析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行文之前有必要进行说明。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经济学原理

1.1 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由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基本的、核心的范畴,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它产生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投机主义等。在农产品市场上,交易成本主要有信息搜寻成本,谈判、议价、订立合约的成本及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纵向一体化的方式将费用较高各种活动纳入组织内部进行分工协作,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然后统一出售农产品,这样就将多次的交易活动简化为一次进行,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可以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上弱势的地位,通过联合的方式,增强了自身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农业合作社不再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交易中自我保护和谈判议价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这样也有助于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了一部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1.2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基本经营单位规模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地利用,平均生产成本降低,扩大了经济效益。规模经济的存在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和资产的专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合作社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①促进分工专业化。合作社使原来单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这样社里的农户就可以分工的更细,实行专业化生产,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合作社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而这是单个的农户所不具备的;③生产要素组合更加合理。众多的农户联合后,扩大了生产规模,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合理化,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④获得规模财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有利于实现规模采购和销售,增加了在市场中的话语权,降低了经营成本。因此,合作社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通常是扩大生产规模),以使得自身的生产规模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减少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

不确定性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每当人们出行或者进行投资时总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农业由于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及弱质性,使得传统的小农经营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农民急需联合起来抵御各种风险,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很好的满足农民的这一要求。合作社在降低农民风险方面主要表现在:①减小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这对于单个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联系在一起,通过风险和损失分摊的办法,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单个农民带来的风险;②减小市场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单个的农民在应对市场风险方面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合作社可以通过减小信息搜寻的成本,增强谈判的筹码等方式,有效地降低来自市场方面的风险;③其他风险。这主要包括技术风险,成立合作社可以推广技术的使用,提高商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降低技术壁垒的限制,提高经济效益。

1.4 外部经济性

外部效应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当然,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的界定,那么外部效应就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否则,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是毫无效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社员以及生产资料联合的方式,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开发,明确了产权,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有效地避免了“公地的悲剧”的发生。相比于单个农户的分散经营,合作社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2 吉林省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资金实力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发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来,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覆盖面广(见下表)、合作层次提高等特点,但是同国内的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 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是合作社成立的一个重要目的,而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则是衡量一个合作社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

由右上图可知,吉林省每个组织的平均成员个数仍然很低,不仅与河北、北京、江苏等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低于全国124个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自身规模相对较小,这样就很难达到最优规模点,也制约了合作社规模效应的发挥。

各省合作社平均成员个数

2.2 管理不规范,存在“寻租”行为

通过对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合作社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成员大会往往成了成员代表大会,代表又往往只是几个出资的核心成员,合作社的决策主要由核心成员或者理事长决定,多数成员参与决策的程度很有限。这对于合作社初期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但是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这种集权的方式会损害社员的积极性,有的理事长甚至为了私利而损害合作社的集体利益,这与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3 组织化程度低,存在“免费搭乘车”现象

截至,吉林省登记注册或备案的合作社为1742家,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有近30% 的合作社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就是简单的把社员组合在一起,社员仍然习惯于依靠自有资金经营,或者仅仅是与周边的农户联合,这种松散的合作社并不能充分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有些社员甚至坐享其成,存在“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2.4 外部力量介入多,社员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

当前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多种模式,包括专业协会、农民自发型、专家学者依托型、供销合作社依托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或职能部门依托型和实体企业依托型等。据统计,吉林省目前合作社超过50% 是由农民中的种养大户牵头成立的,而乡村干部牵头领办的合作社也占总数的1/5。

对于目前吉林省合作社发展来说,模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合作社的几种主要模式外部力量介入过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自身在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农民的基本利益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这对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主要对策建议

3.1 扩大规模,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把生产规模调整到最佳(达到或接近最优规模点),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吉林省合作社的规模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距离最优规模点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是规模经济的表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3.2 选择“实体依托型”发展模式作为主流模式推广

综合比较当前合作社的几种发展模式,发现实体依托型,即“合作社+企业+农户”是最有潜力的。该模式不仅可以发挥合作社的经济功能,也有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并且,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来看,这种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发展模式。

3.3 设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杜绝“寻租”行为

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产生之初就被烙上了“理性人”的烙印,它势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其管理者很可能出现不作为或者腐败行为。当出现这种情况是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约束内部成员;二是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可以有效解决双方的纠纷。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建立独立于各个利益集团的第三方维权机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而且还涉及费用的分摊问题,如建立第三方维权机构是政府埋单还是合作社自己出资;还有就是它能否有效地解决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并且还需要考量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4 完善内部分配制度,发挥激励效果

在一个组织里,能否很好的处理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到该组织能否长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如农民文化程度低,觉悟不够高等,当前不少合作社存在着“免费搭乘车”的现象。本文认为,要从源头上根治,还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分配制度,发挥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免费搭乘车”的现象。

4 结 论

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合作社在降低交易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减小不确定性和分散风险以及实现外部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针对吉林省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组织化程度低及外部力量介入过多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赵鑫,李龙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用分析[J].中国农村问题研究,.

[2]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3]李恩,孙贺. 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探索——基于社会功能视角[J].农业经济,.

[4]林坚,马彦丽.农业合作社和投资者所有企业的边界——基于交易费用和组织成本角度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3).

[5]王雅鹏,凌远云,龙文军,等.农业技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6

一、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它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 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用者,根据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原则而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据统计,目前我省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 1100家,会员1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2%,带动农户117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7%;总资产20228万元,年总收入54639万元,上缴税金654万元,合作销售农产品48万吨,合作购买农用资料总量5万吨,培训农民23万人次,拥有注册商标47个,会员人均纯收入5202元,比当地 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9%。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合作内容日趋广泛、形式多样、机制 灵活、服务面广的良好态势。总的来说,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大户牵头型(农民牵头)。即由种养、流通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 加,在组织内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行机制。这种合作组织有582个,占总数的53%。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牵头)。即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类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 产业化运行模式。这种类型的合作组织有88个,占总数的8%。

三是由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或者基层科协牵头兴办。它们围绕当地 的主导产业,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利用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具有地方特色。这种主要以开展培训、业务指 导、信息咨询为主的合作组织有327个,占总数的29%。

四是由基层供销社等组织引导农民兴办或者联合兴办的。这种类型的专业合 作组织全省有103个,占总数的10%。

二、主要成效

(一)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专业化生产,采取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构建了农 村合作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惠东县四季鲜荔枝专业合作社实行独立核 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运行机制。该合作社除按

当地市场价用现金向社员收购合格荔枝外,还将保鲜、加工、销售经营所实现利润进行再次分 配,利润的一半分配给社员,一半留在合作社作为扩大再生产基金和社员股金。

(二)培育了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在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全省101个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中,凡是开展农产品销售服务的,都能及时出售了社(会)员的 产品,并且还卖出了较好的价钱,有效地带动农民增收,为实现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与一 般农户比较,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出10-30%。如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5年销售水产品11万吨,年销售额20亿元,带动1.8万农户从 事16万亩的水产养殖业,带动农民增收6300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

(三)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根据市场需求和主导产品生产特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对成员进行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按照国际或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全过程,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创立名牌产品,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竞争力水平。如潮安县凤凰茶叶专业协会,向 全体会员提出“茶树不施化肥,不喷或少喷药,安全期采摘,力争有机茶上市”的倡议,会员自觉遵守,坚持无公害生产,生产的茶叶参加国内、国际博览会都全部 通过质量鉴定。到目前为止,已有1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单位到工商部门进行了商标登记注册,涌现出一批知名商标。

(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有序地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通过调节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 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求的最佳配置,形成“一村一品”的区域规模生产,探索和实践“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村种养业的发展。如博罗县石湾镇农产品流通协会,积极做好韭黄的生产和流通服务,带动3300户农民种植韭黄,种植面积达1万多 亩。该镇黄西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韭黄,每亩纯利润5000元,农户收入非常可观,家家户户盖上小洋楼。

三、推进措施

自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以来,我省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各级重视,促进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责任,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好落 实。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省农业厅着力培育扶持了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发展。2003-2005年,省农业厅分三批 审核向农业部推荐了9个试点示范单位,先后确定了101个省级试点单位,其中,新兴县天堂镇农产品流通协会和珠海市斗门区农产品流通协会2003年被农业 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先进单位。从2003年起省财政安排财政资金1400万元扶持我省101个试点单位的发展。同时,我省加强了对试 点工作的检查指导,召开了试点单位工作座谈会,制定下发试点工作方案和检查验收工作方案。2004年6月份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会 议,会后各市、县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纷纷办试点,努力推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

(二)制订政策,扶持发展。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出台了囊括财政、税收、信贷、国土等 方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八项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上,2003年以来省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试点单位。此外,为解决合作社登记注册问 题,省农业厅积极与省工商局沟通协调,省工商局于2004年下发了有关文件,规定凡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自主选择按公司制、合伙企业等类型 向工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同时,全省一些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佛山市财政从2004年起连续5年,每年财政预算安排100万元,凡取 得法人资格,经农业部门审查,符合农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合作组织,均可享受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合作组织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 申报主体。在农业信贷上,减少审批环节,解决合作组织生产和经营所需的资金问题;在税收方面,对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农产品实行免税优惠。各地扶持政策的出 台,进一步改善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环境,有力地推进了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指导,规范发 展。各地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有重点地引导、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型合作经济组织。在组建形式上,支持农民联合创办,提倡涉农企业带动农民兴办;在合作方式组织类型上,坚持尊重农民意 愿,不搞一刀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路子。2003年,省农业厅下发了《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 行),明确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有章可循。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大部分省试点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章 程,并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明确其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公开制度、利益返还制度等管理制度。

四、制约因素

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热情不高。不少人误认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走回头路,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合作社”的翻版,有的甚至“谈合色 变”。一些农民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后,也是见利就合,无利就散,机会主义行为严重。不少农民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济方式,加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 织大多数经济实力弱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故不少农民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足,引导和服 务力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二)管理混乱,登记注册不规范。目前,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的指导和管理,管理比较混乱。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就难以及时协调和解决,更谈不上服务。使得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在资金筹措、法人登记、税费缴纳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法律规范,其社会地位、合法权益和正当行为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全省1100个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登记注册情况五花八门,有注册登记的564个,占总数的占51%,其中,民政部门登记351个,工商部门登记132个,农业部门核准登记81个。全 省近一半的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注册登

记。

(三)合作内容单一,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全省1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 是以流通协会为主的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的合作内容主要局限于技术服务与培训、信息交流和低层次的产销服务等,跨行业跨地区的协会很少。1100个农民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跨乡镇的协会只有182个,占16%,跨县的协会有44个,占4%。参与合作的农户只占全省总农户数的1.2%,覆盖面不广,带动农 户少,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内部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结成密切的利益关系,多数 组织重生产轻管理,未能实行产业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且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够健全。

(五)缺乏必要的 政策支持,运作经费不足。目前,信贷、税收、国土等部门未出台具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偏少。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 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收取的会员费和部分专业大户捐赠,运作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数量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更深层次的技术推广、信息等服 务。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缺乏经费,合作内容仅仅局限于每年开展一两次年会,无法开展各种更深层次的组织活动,部分专业组织成立了几年,一直没有 开展活动,有其名而无其实,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不了真正作用。

五、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当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行业和领域日益拓宽,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科学指导,采取切实措施,正确 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作为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要消除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更新观念,因 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统筹安排,把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各 项制度建设,使各项指导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二)制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是中 央的要求,也符合WTO规则的有关精神,符合财政支农改革取向,可以说,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财政扶持是财政对农民直接补贴的一种最有效的实现形 式。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调研,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 作组织的各项优惠政策,例如要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税收优惠;要加强金融扶持,畅通信贷渠道,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组 织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强示范引导,强化规范管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办好试点,抓好典型示 范,坚持试点引路,在探索中前进,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指导修订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导和监督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健全内 部管理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不断推进合作经济组织 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7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又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是一种建立在农民个人产权私有基础上的约定共营经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实现农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重要平台。

(一)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立法进程, 加大扶持力度, 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这些政策大背景下, 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四川省和陕西省为例, 截至2007年, 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761个, 成员农户达到298万户, 带动农户906万户;仅2009年1-4月份, 陕西省全省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84个, 全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户数达到5428个, 入社成员300多万户, 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左右。目前, 西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渐已突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对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 呈现出更加迅猛的发现态势。

(二)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特点

1. 形式趋于多样

西部地区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大胆创新, 不断探索, 呈现出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组建方式看, 专业大户发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科技人员引导性、专业市场拉动型、公共服务联合型各具特色。从运行模式上看, 以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不断增多。以甘肃省为例, 甘肃省以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村级组织等以农民身份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73.06%;以企业身份设立的占3.09%;以农技服务组织及农技人员身份设立的占6.09%;以基层供销社身份设立的占4.34%;以基层科学技术协会身份占4.10%;其他占9.32%。

2. 实力逐步增强

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发展的同时, 实力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以四川省为例, 2007年, 四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总收入达到857亿元,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就有1323家。蒲江县猪业协会有23个分会, 核心会员1580名、普通会员3960名, 联系生猪饲养大户5600户, 年销售收入达1.9亿元;宜宾市翠屏区邱场乡谢坝村依托茶农协会和生猪养殖协会, 培育养殖大户141户, 发展优质早茶2100亩。

3. 服务范围持续扩大

西部地区通过对以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改造, 积极开展产前和产后营销服务, 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条, 不断拓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四川省成都市黑金果业妇女合作社是该市第一个全部由妇女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通过对各基地的果蔬产品实行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统一计量和包装、统一进入市场, 使其服务范围拓展到涵盖名优果蔬生产、商品化处理和营销三大领域。

二、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来看,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看, 当前进一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 法律体制不健全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发展, 由于最初对社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界定模糊, 新增资产的产权归属问题陷入纠纷的情况屡见不鲜。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投资主体涉及供销社、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等, 法人投资占主体地位, 农户投入资金有限。并且国有投资主体无法实现人格化的产权。另外, 表现在对个人产权的界定上, 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在创立初期没有将产权明确到个人, 这种模糊的原始产权在组织发展壮大后进一步恶化。

(二) 组织规模不经济

保罗·A·萨缪尔森认为:“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其运行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适度扩大规模可以充分降低合作组织高昂的管理费用、交易费用, 从而降低合作组织运转的资金压力。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较小, 自身经济实力较弱, 组织运行平均成本较高, 对西部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能力不强, 呈现出组织规模不经济的态势。

(三) 运行机制不规范

由于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是农民自发创办的, 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高, 内在管理制度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完善的章程, 有的即便制定了规章制度, 也未按规章处理组织的相关事务。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宗旨模糊, 职责不清, 管理机制不健全, 权责利益关系不明确, 与合作经济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无法形成。

(四) 资金投入不充足

目前, 由于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 难以进行有效的社会融资;同时, 由于其所从事产业和经营者的相对弱势特性, 很难吸纳社会富余资金, 加之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趋势造成资金投放的城市化和非农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获得的资金渠道与数量越来越少。

(五) 利益联结不紧密

基于西方经济学“合乎理性人”的假定思想, 农民作为理性人是利己的, 其经济行动的宗旨是利益最大化。因此, 可以说利益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但是西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来说, 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松动的利益联结机制致使会员不能分享到合作组织经营获得的收益, 难以形成共赢的局面, 对内凝聚力不足, 对外激励诱导效应羸弱。

(六) 职能分配不合理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行政部门在经济上对农业生产干预过度, 政治管理上节制复杂又缺乏实权, 存在的意义不大。在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存的情况下, 行政过分干预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易于发生冲突, 造成合作组织运行障碍。

三、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战略要点

(一)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要推动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就应加快相关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 最为棘手的即产权界定上要通过加强立法进行明确。鉴于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主体的分散化、参与资本的多样化, 可以通过法律制定合理的标准统一量化会员所投入的不同类型的资本, 并规定合作组织必须为其会员建立投入资金账户的方式进行个人产权的确权。

(二) 强化政府规制引导

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自治、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的组织,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 赋予合作组织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政府应该在尊重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的前提下, 采取多种手段, 为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降低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成本。

(三)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西部地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中, 要在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措施的基础上, 建立地方财政支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 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和广大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资金投入。同时引导金融组织开展针对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色金融业务,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小额信贷机构。严格落实《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尽快把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

(四) 明确组织职能定位

淡化村委会职能,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政部门要从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 给予合作组织充分的发展空间, 把农村工作方向由直接行政干预向政治领导、间接管理和综合服务为主转变, 与合作组织合理分配各自工作重点, 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 形成基层党政部门抓政治文化宣传, 合作组织搞生产经营的格局。

(五) 培育重点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12省区不同的省情区貌注定统一的、类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不是最优的选择。在西部地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基于西部各地农村的发展背景、阶段、定位, 以特定区域为空间载体、以特色服务为发展思路、以重点模式为目标定位, 重点培育生产型, 着力打造经营型, 优先扶持科技型, 积极发展流通型, 逐步探索金融型, 把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成为西部地区农村改革、传统农业改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六)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08-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具有一定规模,在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核心——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尚需完善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初期,存在着结构分散、经营业务少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必然薄弱。一方面,缺乏民主决策和监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缺乏财务知识,即使进行财务公开也往往是走形式,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混乱。

1.2 缺乏资金筹措渠道,且使用随意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在成立之时吸纳的股金有限,合作经济组织又是一种非赢利性的组织,自我积累能力相对不足。资金来源主要渠道有社员股金和经营积累、金融机构贷款、向社员(主要是理事会成员)及民间借款。从会员股金的筹措来看,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都是由农民组成,原始资本积累非常有限,加之认识上的原因等,社员不敢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往往是随着发展情况而分次小量投入资金;从金融机构贷款来看,在信用社申请贷款也十分困难。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成长。

1.3 会计核算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善。

目前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仍然在参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导致监控机制不健全。其表现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统一的财务收支票据,原始凭证杂乱。二是账簿设置不完整,账务处理不规范。三是凭证审核不严格,票据不规范。四是会计档案不健全。

1.4 民主监督乏力

民主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中却往往是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不经过集体研究,一个人或者个别人说了算;年终不开社员大会;财务账目不公开等。社员在面对信息不平衡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内部利益冲突。

1.5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财会从业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其素质高低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规范进行。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人员多为兼职,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发挥核算和监督职能。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教育和宣传

各级农经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合作社的社员都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财务活动中,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

2.2 丰富融资渠道

要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提高资金筹集能力。如,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扶持资金;扩大社员数量,拓宽股金来源和数量;广泛利用农村金融系统对三农的支撑作用,争取信贷项目和贷款数量的增加等。只有资金充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3 实行独立核算,强化财务管理

《合作社法》第五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制度,促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机构要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核算经济业务的发生、记录和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编制会计报表,正确反映合作社经营成果;严格财经纪律,抵制侵犯、平调、挪用合作社财产。在财务管理机构内部设立财务主管、会计和出纳,实行岗位分工,严格按照章程和程序办事,并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职能的发挥和执行。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配备有专业知识的财务管理人员,挑选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除了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提高认识,形成全员搞管理的氛围,抓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持证上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应对合作社财务管理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合作社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正常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合作社会计电算化软件,指导合作社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2.5 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督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要切实履行合作法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合作社财务的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对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国家补助不被少数人控制利用,不被有关部门截流,让全体社员共受益。

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股份设置、收益分配方案、民主理財、财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建立报表制度,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收益分配情况、民主理财、财务公开情况。

总之,必须抓紧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经营状况,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真正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探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2).

[2] 周霞,刘小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初探.财会通讯,2009,(12).

[3] 左永刚.聚焦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财会信报,2006,(12).

上一篇:励志演讲稿拥抱微笑下一篇:音像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