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2022-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分析与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历史性的伟大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项人才。然而当前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专项特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发展完善自身职能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服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它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高职院校,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任务,而服务新农村建设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职责,应结合发挥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势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师生要把服务“三农”的意识和使命感培养起来。以“走进新农村, 服务新农村”为主题,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结合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和开辟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天地, 形成浓厚的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把服务“三农”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学院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四项”对接, 一是校县对接, 重点与一个县签定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二是项目对接,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建设实际与学校师资优势, 确定若干个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三是人才对接, 学校选派教师组成新农村志愿服务团队, 扶持县区“农家乐”、乡镇规划、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开发; 四是文化对接, 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技术服务、专项调研、文艺下乡等活动。

三、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相关市场的开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长期任务和目标, 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高职院校要成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组织机构, 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把推进工学结合与推进服务“三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其次要构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的服务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更新服务理念的体系

(一)开展宣传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的任务以及建设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能够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扩大眼界,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踊跃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开展提升理念的培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科学、住宅设计合理、道路宽敞、交通有序的村容村貌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这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提供了发挥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的广阔空间。

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一)开展面向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發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建设人才。首先要做好育人工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造成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大量的技术管理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增进他们对农村建设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建设新农村。其次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正对性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律中寻求教育的结合点,找到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到农村能够施展才华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农村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因此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造就亿万有生技术力量,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

三、科研技术服务体系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坚持产学结合,鼓励和组织院校科研专家深入农村基层,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把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利用科研团队的力量努力为新农村建设解决问题,这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高职院校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设备,通过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积聚教育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作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价值。这是高职院校完善自身职能和承担社会职责的体现。其次是通过与地方乡镇政府结合送科研下乡、搞横向科研课题,专家教师深入农村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考察得到实践锻炼,这不仅丰富了教师自身的科研实践经验也是院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通过把收集的相关实际案例充实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为社会生产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中,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主要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应把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难题作为己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指导和管理中去,为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应有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一群,职业教育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05)27-29

[2]徐建丽.校镇互动:高职院校新型的社会服务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9)

[3]周春明,杜宁,常运琼.提升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李晶洁,新农村建设 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湖南农机,2011(01)

[5]张建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广场,2010(02)

[6]葛珍.浅谈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地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06)

作者:陈烨

第2篇: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摘要] 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央行窗口指导作用、推进信用村镇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金融服务; 体系建设

[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利用市场手段配置资金的能力相对于较发达的城市而言明显缺乏竞争力。因此,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加需要金融的有效支持。实现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始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如何立足自身行业特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一)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至少有以下含义:一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对农村要充分覆盖,真正方便农村、方便农民;二是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要体现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功能相对齐全,互为补充;三是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要与农村社情相适应,金融产品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四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应充分考虑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已经明确,要转换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其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这些重大决策,既是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对金融业提出的具体要求。

(二)整合支农信贷资金来源,畅通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农村信贷资金分布在各个涉农金融机构,资金分散,原有对邮政储蓄的优惠政策增强了邮政储蓄机构对信贷资金的分流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信贷资金“抽水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受经营理念的影响,信贷资金逐步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客观上造成了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

从一定意义上讲,整合农村信贷资金资源,必将对原有体制机制下的农村资金投入渠道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各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更趋协调,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要进一步增强,对“三农”的综合支持能力要得到整体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经营方略要更加具有互补性,逐步消除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利因素,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这一政策,对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发挥涉农金融机构的整体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更新经营理念,创新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如何使金融产品满足广大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一直是涉农金融机构关心和探索的问题。多年来积存下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金融机构经营方面,贷款期限不合农业生产规律、金融产品过于老化和单一、贷款利率与农民使用信贷资金的收益率不同步、农业信贷资金非农化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在信贷资金使用方面,贷款归还频度低、信贷资金被积压挪用、主观逃废债务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两种现象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过高,同时也反映出农村金融产品的开发落后于农业发展形势;其中有信用环境的原因,也有经营管理水平的原因。

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涉农金融机构提出的新要求,金融业必须以创新的态度,在体制机制变革、经营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更新等各个方面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走出一条适合县域特色的经营发展之路。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要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办社宗旨,把信用社真正办成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同时,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增强信贷资金实力,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结算制度改革,改善支付结算手段,提高电子化水平,更好地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是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发挥政策优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种植业;三是国家开发银行要积极为农村发展服务,在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开发资源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应加快农村保险事业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建立应对自然灾害和因不可抗力造成贷款损失的补偿办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保护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安全,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五是在总结目前中小企业担保机制试办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法规以及风险管理办法,保证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稳健运行,更好地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

(二)强化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作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断探索适合区域实际的资金有效供给机制。必须强化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作用,通过信贷政策指引、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方式,及时将国家的金融政策措施传导到农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体制。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新的业务品种,推动农村消费信贷业务的顺利发展。

第一,合理确定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当地的比例。邮政储蓄资金作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可以采用按既定比例层层返还的办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总量,具体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由人民银行以支农专项资金的形式,以支农再贷款的方式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将资金贷给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支农专项信贷资金,扩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信贷总量。

第二,合理确定涉农金融机构的基准利率。在定价方面给予金融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可以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金融机构给以适当补偿。

第三,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对农村信贷资金相对不足的地区,要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适当降低再贷款利率总体水平,实行差别利率和分类管理。普及对农村信用社开办再贴现业务,鼓励农村信用社办理票据贴现业务。

第四,在信贷资金风险控制方面,应合理确定涉农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适当降低备付金率,按照金融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建立对金融机构考核指标体系。

(三)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信用环境永远是金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建设。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推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工作,在讲求信用的基础上,缩小质押抵押贷款范围。同时,积极发展农户联保贷款,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方式,避免信贷资金风险。二是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推动、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各涉农金融机构配合的信用环境建设组织体系,变经营行为为政治任务,变银行职能为社会责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把信用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协调起来,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行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本文作者:河北省宽城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

责任编辑余岩

作者:赵大全

第3篇:农业银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与对策

摘要:分析了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农村金融发展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农业银行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动力,充分发挥连接城镇的巨大优势,进一步深入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形成富有支持农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和业务优势,为中国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银行;新农村建设;机遇与对策

前言

农业银行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由于历史定位,农业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网点遍布中国城乡,是中国网点最多、业务辐射范围最广的大型现代化银行,在县域金融业务上具有绝对优势,在中国现代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业银行也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加大农村信贷投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途径,创建服务农村的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中国新农村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目前,中国现有建制的乡镇达3.4万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未来五年,将会有0.5亿~1亿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和小城镇人口,需要安置大量的农村人口,首先就需要大力发展道路、交通、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要建设大量的安置小区,就需要大量资金,农业银行就可以通过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信贷,支持农村的快速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中小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对于发展当地经济,解决广大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企业要发展,扩大经营范围,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在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政策的响应下,越来越多的银行重新回到农村,以来解决农村发展资金需求的矛盾,而农业银行就是扎根服务中国农业建设的银行,具有最明显的优势,农业银行充分把握住这些新的机遇,开拓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业务,将资金投放到国家产业调整的项目中去,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当地政府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大型企业入驻规划的乡镇工业园区,这样以来,就会带来大量存款,这也为农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会明显促进农村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同时,城镇化建设也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这样以来,消费观念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会对生活用品的消费和精神方面产生巨大需求,同时也对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强,据报道称,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9%,小城镇地区居民,不但生活富裕,而且存、贷款和结算业务量也成倍增长,加之通信、网络的普及,居民对银行卡、网银、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第三方存管的需求也明显增加。

二、农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对策

1.农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农业银行作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服务又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及县域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农行要与时俱进,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不断加强服务农村理念,加强内部管理,坚持经营机制和监管机制的改革,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及时开发出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业务新品种,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小额信贷产品,立争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多元化信贷和企业信贷的一切需求。

2.农业银行应该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了进一步提升城镇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农行也应根据农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为中小型乡镇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也为客户提供有关个人理财和金融咨询服务,以满足城镇居民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方面需求。

3.农业银行应该防范新农村建设中的借贷风险。现在中国各地都在加大农村的投资建设力度,农村城镇化信贷市场也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市場发展前景非常好,但必须认清存在一定风险,小城镇的中小型企业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技术水平和经营观念落后,在二三年内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在信贷方面,必须强化监管,必须确保农村城镇化信贷的合理性、风险可控性。

小结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银行在服务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转变观念,加大自主产品的创新力度,优化工作流程,科学决策信贷,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地支持新农村建设和防范各种风险,实现互利互赢。

作者:白新江 刘刚

第4篇: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经营理念陈旧,金融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信贷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这一历史转型期,农村信用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尽快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在推

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并获得自身不断发展,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支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用社做好金融支农工作,是加快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金融创新必贯穿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全过程,也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提升业绩和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民创业热情、创业能力逐步提升,农村蕴藏的巨大市场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已成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信用社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现代农业经营领域日趋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的需要,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共赢。

二、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当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引导外,只光靠政府资金支持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宽,结构弱势,经济落后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然要依靠金融支撑,为新农村建设“造血”,解决农村生产发展中的实力问题,增强农业生产的竞争力,促进生产发展,让农村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资金需求量大。一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且要做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日益凸显的现代农业特征,迫切需要大额农贷资金。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也会不断猛增。二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走势强劲,迫切需要高效便捷的信贷支持和配套服务。三是农村潜在的消费大市场,迫切需要启动农村消费信贷。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将成为住房、教育、耐用消费品等领域的重要主体,迫切需要消费信贷的拉动。

(二)资金需求周期长。由于农村地区的饮水、卫生条件恶化,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讯、卫生以及农田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伴随着对农村基础设施领域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政策性金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三)资金需求多样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于是贷款就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地方经济中,中小企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主力军,涉农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迅猛发展,既迫切需要大量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信贷产品,又需要在贷款、结算、汇兑等诸多环节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上述资金需求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那么,金融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农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要允许并规范农业直接融资行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

(二)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三)农村专业大户和农村产业化企业等普遍存在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而农房抵押尚未纳入担保抵押范围,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资质不足等,导致农专大户资金需求不足。

四、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创新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应以推进农

第5篇: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XX市教育局局长 XXX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教育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充分认识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农村,教育必先行。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突破目前农村教育严重不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瓶颈,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建设新农村,呼唤新农民。建设新农村,需要经济、文化作支撑,最终要靠人才、教育作支撑。当今农村发展的推动力量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单单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我们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包括农村学校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与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农村教育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农村教育存在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

一、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新的任务要求,理顺新的发展思路,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二、我市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服务三农、促进就业、共建小康”的思路,配合农村综合改革,在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大力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2000年,我市正式启动了“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试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以上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目前,全市实施“2112”教育富民工程的乡镇已达70%左右,共引进各类先进农科项目337个,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65处,扶持科技示范户2397户,每年开展农民文化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打造出了绵竹市武都镇、罗江县蟠龙镇等一大批“2112”教育富民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2004年2月,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学习推广XX经验。

(二)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4年初,我市被列入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项目首批试点地区。两年来,县(市、区)政府投入项目配套资金849 万元,投入552.6万元用于学校添置配套设施。目前,6个县(市、区)的1077所学校实施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成光盘播放点1223个,卫星收视点42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33个,今年3月经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验收组验收,全部合格,我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全覆盖。在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同时,我市试点地区及项目学校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相关资源,积极开展农民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促进当地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今年4月,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工作会在XX召开,我市的经验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高度评价。

(三)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我市“十五”期间共投入各类排危资金2.36亿元,其中市县两级政府财政投入1.19亿元,排除危房45.8万平方米,其中D级29.79万平方米,普教学校占地面积由2001年796.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825.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4亿元,改造市区学校15所,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撤并农村办学点校,小学由2000年的1470所调减到685所,普通高中减少到29所,职中由48所减少到25所。今年,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再撤并乡镇初中35所、小学112所,其中村小103所。

(四)大力支持丘陵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我们坚持把国家、省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市政府设立的农村教育专项资金坚持主要用于丘陵地区教育发展。旌阳、绵竹、广汉、什邡、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有关部门通过捐建希望学校、结对帮扶等形式,积极支持中江、罗江等丘陵地区教育发展。从2004年起,旌阳、绵竹、广汉、什邡和市直属学校每年选派200名骨干教师到中江支教,组织城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市教育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师培经费支持,用好本级培训经费,从今年起,启动了培训1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计划,培养一批业务尖子。坚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共发展”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教育的优势和差异,实行“师生互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城乡互动、学校相融、共同发展”,促进城市教育资源向丘陵地区辐射。

(五)大力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2005年,全市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35571名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4157名贫困生免除杂费,对4462名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900名,发放资助金39.6万元;首批资助职中贫困生300名,发放资助金6万元。继续实施“栋梁工程”,帮助被大学正式录取的1675名贫困新生顺利入学,发放资助金240余万元。完成帮扶计划生育户313户,全市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独生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减免(含帮扶金)共27.86万元。对4300多名进城就业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按居住区域划定就学学校,与城市学生同等对待,免收借读费。2006年,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级财政将投入农村义务教育运转经费达1.18亿元。今年春季,共有35843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补助资金3789.95万元;对36339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资金261.71万元;对943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施了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金额135.17万元。

(六)大力加强“留守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地处丘陵的中江县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到30多万。外出务工者中以青壮年居多,其子女大多数正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好在家乡读书,成为“留守学生”。去年底,我市农村“留守学生”近10万名,其中中江县近8万名,占该县在校学生总数的40%。为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各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家长代管”队伍,建立帮扶帮教机制;建立“留守学生”入学、升学指导、寄宿优先等制度;与司法、公安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社会治安及校园周遍环境治理,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与乡镇和村组等农村基层组织联系,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监护和校外教育体系,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学生”的联系;在危房改造等乡镇中小学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村学生逐步增加的寄宿要求,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让“留守学生”尽量能住宿学校。

三、探索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

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上新的台阶。

(一)全面开展农村教育振兴行动。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使全市农村教育基本达到现有城市教育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振兴农村教育,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加大扶持、以城带乡的方针,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发展均衡、设施先进、管理良好、质量一流的农村教育体系。要加快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面实现“一无五有”,即:无D级危房,有必要的教学用房,有足够的教学设备,有规范的活动场地,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有基本的经费保障。

(二)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我市今年已经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目前情况看,整个改革进展顺利,受到广大农村家长、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由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保障标准较低,学校总的经费比改革前减少,教职工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深入调研,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学校排忧解难。

(三)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同时要建立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创造条件办好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2112”教育富民工程。农村职业教育要瞄准农村产业发展和劳务市场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用得着、留得住、输得出的农村实用人才。

(四)认真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是农村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切实加强农村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动态管理编制、定期核定编制、及时补充缺编。积极引导鼓励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学校任教,特别要妥善解决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问题。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和到农村挂职任教服务期限制度。要加大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五)加大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目前农村一部分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情况十分突出。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及对贫困家庭学生免教科书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继续采取举办“宏志班”、实施“栋梁工程”等措施,保证每个贫困家庭子女都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6篇: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改善投融资环境 助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6 09:45:19

翟居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调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晋城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新农村蕴涵着金融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从我市一年多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不仅证明了“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晋城市金融业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为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介入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初步创出了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相继启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基础得到巩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家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2006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较历史最高年(1998年)减少约2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突破17亿大关,达到17.0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单产突破250公斤大关达280.6公斤。总产及单产分别较1985年增长96.32%和88.5%,年平均递增3.3%和3.1%。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各省各类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全市目前共建农村专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9个,覆盖农民3万户。同时还推出了21个“十一五”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投资额共计1.82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目前,全市227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2251个,通电的2268个,通电话的2256个,安装有线电视的村2095个,通达率分别达到99.16%、99.91%、99.38%和99.29%;饮用水通过净化处理的村有516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826个,养殖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村65个,有沼气池的村480个,分别占到行政村总数的22.73%、36.39%、2.86%和21.15%。

上述发展不仅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农民人均收入出现持续增长,为金融业推出面向农村和农民个人金融产品提供了

良好的市场基础。

到2006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39元,比上年增长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2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3874元,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4.1%。

由此得出,当前我市农村广大农民正在经历着由“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富裕型”小康的重大转变,这也是金融业开辟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金融业不仅可以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个人理财、结算工具,同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到位,金融保险行业也可以借此大力开拓“三农”保险,提高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

(三)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为金融业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贷投资导向和代理业务市场。

2005-2007年全市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资金30.6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支持农业生产资金10.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资金13.9亿元。财政投资既帮助金融业进一步确定了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政策投资导向,也为金融业拓展代理政府投资农村经济项目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近几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看却并不乐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仍是困扰新农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表现: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市机构网点总量的70.43%,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94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9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虽然平均每个县(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54个、每个乡镇(办事处)的银行业网点平均2.94个,但乡镇银行网点资产管理规模偏小、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市区金融机构。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部分县区仅有1-2家国有银行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已高达4万元。五是农户贷款难、新农村建设“等米下炊”和各银行金融机构放农业贷款难、“有米难炊”的两难困境。我市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足够的服务“三农”的原始信息的积累,也缺乏放贷必须的担保物,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大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一面是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另一面,从我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看,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隐忧:目前建、中、工行已成功实现上市,农行的改制上市也正在进程中。上市在给国有银行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为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带来直接的经营服务压力。对股东银行要保证相当的股东投资回报,银行业绩的增长、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头戏。而对已有目标市场的占领方面,几大银行已是用劲浑身解数,市场蛋糕的总量虽然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在逐步加大,但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银行业绩的进一步提升则遭到了明显的阻滞压力。银行在经营方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挑战,一是银行

的高存差。截止2006年末,晋城市各金融机构的存差规模已经达到363.16亿元,大量银行资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信贷项目和渠道而不得已转为上存资金;二是银行信贷的高集中度。几大银行不约而同地将信贷资金投放的竞争重点放在了全市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上,对这些大企业的信贷竞争不仅不能促使银行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还极容易滋生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大企业拥重自挟,与数家银行谈判压低服务价格,银行则屈从于业绩提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降低服务价格,对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全市平安金融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各金融机构应主动出击,面向市场,找准商机,在积极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争取“双赢”的局面。

三、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级部门积极有效地配合,按照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要求,各司其责、共谋发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政府部门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发展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稳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政府部门要适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利用政府的公众形象,广泛向社会推荐各项新农村建设优势项目。应势力导、采取主动,凝聚政府财政、金融银行机构、境内外投资团体与个人、民间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各级、各种个体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国债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投资重点应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公路的建设。这是保证我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在金融环境的建设方面,则应密切关注国家对农业银行的改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范转型、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农村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上。目前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辅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构想。我市要全力关注其发展动向,顺应改革形势,引领农村金融改革风气之先,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助一臂之力,也为新农村建设燎原之势添一把干柴。

(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快监管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财政部门要积极贯彻中央有关扶农助农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的比重,在财政预算与执行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同时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民间和外部资金进入农村市场,进而形成支农资金的多元化。

人民银行、银监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增强功能。综合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完整配套、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包括“三农”贷款定价机制、“三农”贷款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农村金融合作与适度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农村金融有效监管机制、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机制、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信用和支付清算机制、“三农”信贷投放考核评价机制、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机制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机制等。加快推进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改革,打造一批运行高效、竞争有力、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要用好用活现有的再贷款政策,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监督检查,严格审核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状况、风险情况和还款能力,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鼓励国有银行将相当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中;各级政府也应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库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对有一定经营基础的重点龙头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扶持。

(三)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搞好金融创新,完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共赢”。

1、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当前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加大对“三农”中有效益、有市场的产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和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

2、利用银行本身管理投资项目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开办代理财政资金支农项目贷款管理。

3、积极开办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贷款。跟踪政府支农推荐项目,及时进行可行性及盈利性分析,一旦确定即可提供项目资金贷款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承贷组织的贷款方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后,适合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下的粮食收购、大件农机具的贷款新方式;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户住房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很好地总结和完善近几年推行的农户小额贷款和“信用工程”工作,处理好风险防范与方便快捷的矛盾,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4、树立“无大不强”、“无小不稳”的发展理念,研究市场,探索创新,推出金融服务小企业的信贷品牌。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天生具有小企业的特征,但规模养殖种植、秸杆气沼气等项目却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业。在国际银行纷纷履行“赤道原则”的今天,努力开拓面向“三农”的绿色信贷,不仅利国利民利行,也能借此树立金融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应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制度。量身定制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多方完善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为乡村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在建立农民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外小额农户贷款管理经验,采取农户联保等形式,面向农民发放小额农户贷款,降低单个贷款管理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5、大力开拓“三农”保险市场,重点是创新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需求、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类保险。可积极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促进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人意外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火灾保险等险种,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要结合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多样化、最适宜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多功能、有特色的银行资金结算、理财产品与工具。积极开展国债销售下乡、代发基金下乡、代理保险下乡等市场开发活动,拓宽农民投资和增收渠道。金融机构可将在城市范围内已日趋成熟的金融产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心理进行二度创新,为农民提供额度消费信用资金和分期归还信贷资金的“农民信用卡”,适合乡镇小批发、零售市场和乡镇物流市场需求的资金清算卡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周转率。

7、支持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支撑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银行资金运转服务系统,向农民推出符合农村社保要求的保障资金结算卡,同时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资金管理配套管理系统服务,在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运行管理的同时拓宽银行对社保领域的服务渗透。

8、借助银行信息、资金渠道优势,为资金富裕单位推荐新农村建设项目,吸收、引导民间资金,发放委托资金贷款,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备选库,充分挖掘已有的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向其推荐相关优势项目,发放委托贷款。也可利用自身内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功能,将单个或数个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打包,采取资金募集等形式,向重点资金富裕单位和个人发售该类金融理财产品。

第7篇:文章标题:物价工作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价格工作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新形势对价格管理部门提出的新要求。__市是革命老区,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市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

好班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__市物价局党组提出了农村价格工作要以减轻农民负担促增收、以增强信息服务促流通、以营造公平环境促发展、以扶助示范基地树典型的工作思路,以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切实感受到价格服务带来的利益好处。三年来,通过全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建设农村价格服务网络,为新农村建设打造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是价格主管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加强和规范农村价格监管、全面贯彻“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价格服务站也是价格管理部门向农民宣传价格政策、传递价格信息的重要窗口。服务体系的建设开辟了我市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崭新面貌。

1、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我市从2003年开始,把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列入规划,下达了《__市农村价费监督网络实施意见》,在组织机构、人员选聘、经费来源等问题上作了明确规定,确定了从2003年起至2006年,用三年时间,在我市全面建立农村价格服务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市18个县(市、区)已全面建立了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并做到了乡镇价格服务站有工作职能,由规章制度,村有价格监督服务员。

2、服务站已成为农村市场价格“监督哨”。表现在: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得到宣传,提高了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反馈和处理,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力地支持了物价部门的工作,为稳定农村市场价格、稳定社会做出了贡献。

3、服务站已成为价格政策宣传站。以服务站为依托,延伸了价格宣传渠道,扩展了价格宣传范围。在农村价格服务体系未建之前,我局编印的《__物价》只能发送到县一级。体系建立后,现已直接免费发送到服务站,由服务站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工具,把涉农价格政策和信息传递给农民,增强了价格政策的透明度。我市定南县物价局还为每个乡镇服务站订阅了省发改委发行的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价格月刊》,使最新价格政策信息及时传播到乡镇。

4、服务站已成为沟通价格信息的桥梁。__市地处山区,农民大多分散居住,交通、通讯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服务网络的建成,初步解决了农村价格信息不灵通问题。我们以服务站为依托,把农村价格信息服务列为服务站的重要工作职能之一,指导其充分发挥村级价格服务员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农民无偿提供农产品购、销价格信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服务站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实现价格信息的双向反馈。以价格信息为引导,沟通农民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帮助农民改善种、养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强化涉农价费监管,为农民“减负”服务

农民收入能否有效增长与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有直接的关系。农民支出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成本问题,二是农民的日常消费支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与价格政策和价格监管密切相关。加强涉农价格监管,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帮助农民减负增收是价格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历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1、清理涉农收费政策,减少农民各项费用支出。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的清理力度,对已明确取消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所属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其它针对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重点清理了涉及农民建房、农机监理、生猪屠宰、家禽检疫、农业用水、农民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计划生育、教育收费、民政等方面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目前我市已取消涉农收费项目57项,降低收费标准40项,转为经营性项目32项。

废除了某些带有歧视性的收费项目。同时对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的有关收费政策重新给予界定,即:《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农民免费办理;进城农民只须办理《暂住证》,每证收工本费5元。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部门对外出务工和进城务工农民不得强制要求办理其他证件,

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利用办理农民进城务工等审批事项或手续时,搭车收费、超标准收费,或以押金等形式变换手法收费。

通过对涉农收费政策的清理,我市涉农收费环境大为改观,有关涉农收费政策方面的价格投诉占总投诉件的比例已由原来的28.9下降到现在的5。

2、实施农村教育“阳光工程”

,从完善制度上治理教育收费环境。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乱收费问题,我市全面实施教育“阳光工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加大源头治本力度,主要有六项措施:一是实行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把收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二是从2005年秋季,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三是进一步落实收费公示制,实行“先公示后收费,不公示学生有权拒缴”的办法;四是实行中小学收费的“两证、一卡、两公开、三坚持、四统一”的收费管理办法;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建立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安排督察制度,确保行政教育经费重点用于农村,促进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六是坚决制止任何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加重学校办学困难的错误做法,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民关注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根据我市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各地收费标准不一,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中小学学生公寓收费管理的通知》,为全市农村学生公寓的面积、住宿人数、收费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农村教育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3、抓住关键环节,严控农资价格,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农资价格监控是物价部门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市对农资价格监管的重点是监控批发环节。特别是对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商的价格管住、管好。在水稻种子价格方面实行了差率管理和定额控制办法;在化肥价格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对化肥流通环节的中心县(市):赣县、南康、信丰、龙南、定南等地,重点控制住当地火车站到站点的化肥批发价格;按照规定的综合差率制定当地化肥各品种的最高零售价格,通过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公示;按照“严防、严查、严处”原则,对农资价格市场形成高压态势。另一方面,在政策予以疏导,减免了农资公路运输过路、过桥费。近几年来,化肥市场价格起伏较大,但由于我市措施有力,尿素零售价格控制在每吨1860元以下,维护了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在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4、加强河道砂石价格管理,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2005年上半年,正当我市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面推进之时,与之有关的河道砂石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有些地方价格有所波动,为保持河道砂石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我局立即下达《关于加强河道砂石等建筑材料价格监管的紧急通知》,采取了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农民自采自用的河道砂石收取任何费用、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河道砂石价格维持原销价水平、将河道砂石价格管理列为县级物价部门年终考评内容等四项措施,市、县联动,打击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违法行为,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扶助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服务。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扶助农业生产的功能,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家庭收入。截至到今年3月底,我市市、县(区)两级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2000多万元,以低息、无息或无偿补贴等形式,支持农民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大棚蔬菜基地28个,生猪基地21个、养鱼基地18个,肉鸡、蛋鸡基地8个,养鸭、养羊和养奶牛基地16个。改变了我市农村传统种、养业品种单一,方式落后的现象。帮助农民引进大量高新技术品种,为改善农民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本级从2004年以来,运用价格调节基金600多万元,扶持了5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示范性强的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例如: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50万元扶持的赣县五云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4640亩,年均向市场投放蔬菜4850万公斤,产值3680万元,纯收入2070万元,涉及农户2050户,吸纳劳动力6900人,户平年增收10098元,人平年增收2244元。

由市价格调节基金发放40万元扶持的大余县无公害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基地规模面积500亩。从2004年起帮助农民引进以色列番茄、益丰番茄、村茄2号、拉优9号、泰国七彩椒、东风神剑辣椒、油绿长生苦瓜、种都西葫芦、冠华节瓜、小金瓜等各类极具市场竞争力的名、优、稀、奇高新科技品种数十个,每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科技新品种蔬菜达3000余吨(含外销量),产值达300万元,年纯收入达165.84万元。高新技术普及率达到75,涉及农户156户,吸纳劳动力235人,户平增收1.063万元,人平增收2658元。

上述两个基地在带动我市农民实现科技兴农奔小康,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所入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坚持涉农商品价格监测,为保护农民种粮利益服务。

监测市场粮食价格,时刻关注粮食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动态,是我市多年来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在全市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粮食价格监测网络,对粮食价格实行了定点、定时跟踪监测,定期上报并发布粮食价格监测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5年7月我市早稻收购价格下跌,我局向市委、市政府呈报《__早稻供大于求,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引起市领导重视,及时启动粮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农民的种粮收益得到了及时保护。我局价格监测中心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城市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获此殊荣。

坚持监测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借助我市新闻媒体发布农产品价格行情,定期在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发布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和价格政策核农产品市场行情信息;在我市覆盖面最大的《赣南日报》、《__晚报》每周定期刊登农产品价格信息。并在我局编印的《__物价》开辟专栏,定期发布涉农商品价格信息,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渠道,把涉农商品价格信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引导生产。

五、加强农村价格市场价格监管,为营造农村价格环境服务

我市管辖范围广,农村人口占了全市人口的70%,维护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市价格主管部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近两年来,我市把农资价格、农村教育收费、涉农建房土地收费、农电价格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务工、计划生育、民政收费摆在重点监督检查的位置,共查处涉农价格违法案件314件,查处违法金额1386.68万元。涉农价格违法案件得到有力的遏制,农村价格环境明显好转。

六、价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点启示

1、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延伸了物价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成为物价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不可或缺的有力助手。应该看到,目前其硬环境和软环境都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潜在的服务能力还远未发掘,例如:在价格政策咨询、价格信息的双向沟通,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价格咨询服务,仍处于一种初级阶段。因此,要使服务网络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其硬件建设(村级义务监督员的办公条件、通讯工具、乡镇一级现代电子网络设备)和软件建设(组织、指导、技能和业务素质)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对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来说,还任重而道远。

2、加大医保投入,构建医保监管体制是解决农民“看病贵”的最佳途径。目前,农民群众对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反应依然很强烈,“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的状况依然存在。积极探索降低农村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的途径仍是价格主管部门的重大课题,这一座“大山”何时搬走,是农民所期盼的。从当前的医疗卫生状况来看,不少地方已建立起了农村医疗卫生保险制度,农民的小伤小病一般都能得到及时治疗,但稍重一点的病还需到乡镇以上的医院治疗。解决农民“看病贵”的忧虑,可从来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费的投入,逐年提高大病、重病的保险额度,使农民看得起病;二是建立医疗保险机构价格监管运行体制,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建立医保机构电脑网络批价系统(监管方批价系统),医院出处方,由医保机构按预设系统对处方批价,并适用于所有的药品零售单位。彻底改变医院处方、批价、收费三位一体的局部垄断行为。解决多年议而不决的药价虚高、大处方、医药体制分离等各类议论不休的难题。改革代价小,不必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经济投入上只要构建网络系统和软件研发。价格主管部门重构药品价格管理框架。

3、推进农村价格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农民拥有足够的信息。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拥有一条之下而上的价格信息通道,拥有价格信息资源优势,为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农民,可将触角延伸,建立之下而上的传输渠道,在村一级建立信息终端。建立保障机制,在村一级定点供应农产品价格信息,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村中的能人、做生意的人感受、发现它的重要,并高效、持续、源源不断的运行下去,让信息资源在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在信息网络建设中可结合农村价格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内逐步推进,将价格信息服务列为农村乡镇价格服务站的工作职能之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其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物价工作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与启示》来源于,欢迎阅读物价工作怎样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第8篇:发挥检察职能,服务新农村建设

衡东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曾志平

衡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80﹪以上,农村稳不稳,民心稳不稳,农民幸福指数高不高,关系到全县社会和谐和稳定。“基层不牢,地动山摇”,维护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检察工作面临着的新考验。今年以来,我院根据上级院的指示精神和县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今年换届选举矛盾多、问题多、举报多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村官”贪腐这一突出问题,坚持“打防并举”,查办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共立案7件14人,大案 3 件 7人。在狠抓打击的同时,我院着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预防警示教育,取得了“查办一案,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

一、立足职能,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今年是我县农村换届选举之年,矛盾突出,上访激增,据统计,今年1-6月,我院共接待村民来信来访54件,集体上访6件。有的村由于各种势力、各种矛盾交织,选举无法进行,普遍反映的重点是极少数村干部贪污、挪用征地款、救灾款等问题,有的村较为严重,干群关系极为紧张,矛盾一触即发。如草市镇平山村,因部分村民对原支部书记陈建中作风霸道,一手遮天,贪污征地款的行为极为不满,多次引发矛盾纠纷,致使该村换届选举无法进行。我院党组了解这一情况后,进行讨论研究,大家统一思想,一致认为:检察机关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农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把握促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损害农业发展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查办农村村干部职务犯罪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有了统一的思想,反贪工作就有了强力的保障,我院制定了“系统抓,抓系统”的办案工作指导思想,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有影响的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一是集中力量,查办群众反响强烈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今年5月,根据群众举报,我院反贪部门对草市镇平山村原支部书记陈建中贪污征地款的问题立案侦查。经查明,陈建平等三人利用职务之便,合伙贪污征地款共计31万元。目前,此案已移送法院起诉。此案的查处,社会效果较好,村民拍手称赞。陈建平担任村支部书记多年,在任期间,作风霸道,对不同意见者,动口就骂,抬手就打,连村干部不合他的意见,也动手打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霸”。该村的选举工作,在我院反贪部门和镇政府的配合支持下,随着陈建中的“落马”,选举一举成功。二是办 “窝案”,成效明显。目前,涉农案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有的村村干部“一窝端”,无一幸免。如我院今年6月份查办的草市镇新洲村原支部书记谭石明等三人贪污案,草市镇平山村原支部书记陈建中等3人贪污案。两村村干部均陷入“窝案”中,贪污的金额均在30万元以上,作案的手段惊人相似,狼狈为奸,集体贪污,集体分赃,影响恶劣。三是增强配合意识,形成合力。在办案中,我们注意加强与县纪委的联系和配合,做到情报共享,资源共享。形成了较为默契和有效的联动办案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查办草市镇新洲村、平山村的系列窝案中,我院适时向县纪委汇报联系。县纪委对涉案的吴集镇原政协工委主任贺凤生涉嫌贪污问题进行双规,在双规期间,贺凤生交待了问题,县纪委移送我院立案侦查,我院组织力量再突破,固定其犯罪证据,并对其采取了强制措施,突破了此案。

二、多措并举,多层次、多方位开展预防教育 打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形成长效的预防职务犯罪机制,达到“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效果,是遏制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一是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制预防教育。利用检察长在电视上发表讲话,开辟新闻专题,在网站发布权威信息,开辟“检察视野”,宣传检察的方针、政策、执法为民的举措、反贪腐成果,组织干警下乡宣传,在城关主要街道挂横幅标语,发送检察宣传短信,送贺年卡,在新闻媒体刊发宣传信息等形式,大张旗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活动。做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墙上有字,预防教育形象生动。二是开展“大走访”,贴近群众。共走访群众2000余户,发送宣传资料2000余份,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加座谈会30余次,收集意见和建议18条,并条条予以落实。三是建立预防网络。建立了由工商、税务、公安、安监、交通、劳动等部门参加的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通报情况,交流经验,扎实开展预防教育活动。四是开展个案预防,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预防。每查办一起案件,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个案预防,采用检察建议的形式,提出预防整改措施。如今年查办的一批涉农案件,我院预防部门对案件进行了分析解剖,发现其带有规律性的犯罪特点和手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特征。剖析成案的原因,找出预防对策,形成了“当前衡东县基层村干部职务犯罪多发的原因、特点及对策”的调查报告,并向县政府发出“检察建议”,提出预防及解决对策的检察建议。我院在建议中提出:“村官”涉嫌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综合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在我院查处的7案14人中,1人为高中文化,其余的为小学、初中文化,平均年龄在53岁以上,最大的为64岁。由于受年龄、文化、素质的局限,加之平时学习不够,法律知识处于空白状态,有的还天真地认为,只要把钱退了就万事大吉。二是拜金思想严重。有的村干部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工作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与人不比贡献,攀比金钱享乐,甩掉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三是权利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有的村干部或村长把持村里的大权,制度形同虚设,想干啥就干啥,山高皇帝远,乡镇管不了,村民无法监督,我行我素。四是信息不对称,监督机制不到位。如土地补偿款、救灾款等的发放,一些职能部门往往只与乡镇或村干部联系,群众不发动,不宣传,发放的标准、金额群众不知晓。村干部领取款项后,职能部门监督不到位,发多少全由村干部说了算,这就为“村官”提供了机会。五是财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有的村的财务大权由村支书或村长独揽,村务不公开,财务缺乏透明,管理混乱。针对问题存在的原因,我院提出了一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二是大力提高村官素质;三是完善村官的选拔任用制度;四是开展村务公开;五是建立涉农资金公示制度;六是改善村官待遇的检察建议。

三、注重实效,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工作中,我院坚持服务大局,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一是稳定一方,突出打击阻碍重点工程建设的不法分子。近几年来,我县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启动,一些“地头蛇”在利益的驱动下,以补偿过少或补偿未到位为由,组织村民阻工,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如衡茶吉铁路衡东段的石滩真陂村原支部书记许建国多次带人阻工,经镇政府和指挥部的领导多次做工作,依然我行我素,影响极坏。而许建国本人在担任该村支部书记期间有贪污救济款的嫌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我院接到举报,经过周密的初查,查清其贪污救灾款的犯罪事实,决定对其立案侦查,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检察机关的重拳出击,警醒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大家表示,不再阻工,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二是小案办出大效果。今年9月,我院接到S315扩改建工程协调指挥部的举报,称甘溪镇枫荷村5组组长吴水秋贪污挪用村民征地款潜逃,致使未得到补偿款的村民多次阻工,指挥部领导要求立案查处,我院接到举报后,仔细审查材料,认为吴水秋虽是村民小组长,但其具有符合职务犯罪主体资格的特征,属检察机关所管辖范围,我院决定对其立案侦查,并根据指挥部提供的线索,组织警力南下广州,在广州警力的配合下,将其捉拿归案,并督促其亲属返还赃款4万余元,根据法律有关规定,我院将赃款退还给村民。村民对检察机关秉公执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年以来,我院站在维护农村社会发展稳定的高度,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为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反腐倡廉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加大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力度,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打防并举,双管齐下,为建设和谐的衡东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9篇: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建立一个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和城乡间发展的差距;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就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加了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把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从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还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主体不明,供给不足,投入不多,城乡及农村之间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比较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和城乡公共产品均等供给机制尚未建立;也存在着农村公共项目资金管理混乱、公共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目标,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真正落到实处。

一、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责和重点,把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加快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上来,充分发挥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好农村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和相关制度的决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要加强对公共服务的前瞻性研究,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还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特别要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制定出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和义务。为广大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而要履行这项基本职能,需要各级政府的分工合作。应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确保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受益范围主要是区域性的、地方性的农村公共服务,则由相应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或跨区域的地方性公共服务,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社区性的农村公共服务由农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共同提供。应建立中央、省市、县乡和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管理权限,以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运作方式、利益分配结构、责任和义务。要遵循责权配置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应提供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力,真正做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三,科学界定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范围比较广,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确定范围和重点,但基本上应包括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包括农村公共交通、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分配、农村养老、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公共制度建设。今年,我省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台了《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重点抓好12个方面的任务,其内容包括: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比较系统、全面地明确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当前,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广大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服务重点,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农民急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起,然后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标准,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第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的基层政府,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稳定基层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应当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可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考核机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影响,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还习惯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增加财政收入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也缺乏必需的财政实力和必要的机构、人力,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因此,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化基层资源配置,弱化乡镇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把乡镇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精力逐步转移到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上来,逐步建立起以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还要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合理下放财权,确保基层政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农补工”、“重城轻农”的城乡不均衡的二元发展模式,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可以说农村公共财政缺失是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下决心纠正公共财政上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中投资主体的作用。

一要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来看,许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持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假如离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落后面貌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各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主体,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真正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村的比例要有明显增加,保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长。同时,还要重视制度化建设,将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

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这是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措施。县及县以下政府承担着向全国众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几乎包括了全部的农村人口,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应当重点向县乡级政府倾斜,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县乡政府倾斜,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范专项补助。中央财政已逐步增加了对地方政府对困难县乡的补助,省市地方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基层财力,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最终大致相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把城市与乡村作为有机整体,平等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财政和由公共财政所支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农村所有的公共服务问题,需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适当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实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在现阶段,重点要在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真正实现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防止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均衡、不公平问题。现在,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示范村,大多为群众基础好、自然条件较好,容易见效的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大,农民负担也重,对其他村来说既缺乏可学性和可比性,也导致有限的财力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村上,变相增加新的不平衡,扩大同一区域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民人数众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规模较大,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很难及时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为了尽快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还要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筹集制度,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农村社区及农民自身的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出一条既能减轻财政压力和农民负担,又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能简单化地把公共产品的供给推向市场,一推了之、一改了之,而是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规范,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制定特定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政策手段,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对投资或出资支持地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的企业,实行地方所得税减免或让利政策,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杠杆引导和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和农村,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同时又要加强监管,合理界定服务价格或收费标准,防止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做到既兼顾效率,又保证公平。

其次,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的运作方式和有效途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引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是解决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低下、供给不足和资金短缺问题的最好出路。结合当前各地实际,就是要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凡是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就尽量交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凡是企业能做的,就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去做;凡是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能做的,就鼓励社会力量或非政府组织去做。这样,就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发挥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于具有一定商业基础的准公共产品,可采用政府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民间资金,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将确定建设的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公布,明确提出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进度、土地使用、付费或补贴方式等条件,然后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对有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改变过去无偿投入、无偿划拨、无偿使用的做法,在国家现行政策范围内,在不加重农民负担或农民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偿使用制度,“谁受益、谁付费”,收入所得用于维持公共服务项目的有效运行;对现有的一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运行状况较好的服务项目,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从整体上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并为今后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如磐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饮用水产权和经营权出让”,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饮用水的投资建设和管理中,对已建好的工程采取承包经营、产权拍卖,对改造和新建工程实行竞标投资建设,由投资者建设、管理、维护饮用水工程。这种用民营化机制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有效地克服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长期、稳定、有效的投入积累机制。同时,还要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鼓励和引导他们通过社会捐赠或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提供服务。

第三,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同样需要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如果只关注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村一级自治组织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努力使之成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增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投工投劳。这样既可以保证财政投入落到实处,又可以解决村民筹资筹劳规模小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

四、强化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绩效管理。

近年来,由于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或省市政府加大了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与深度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也将逐渐增多。如何用好这些资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公共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截流、贪污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资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项目决策科学性不够,监督管理力度不强。如果不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将会造成有限财政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农民负担。因此,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决策和监督制约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县乡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大体上是以GDP、财税收入、招商引资这样的硬指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的,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势必使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上,而容易忽视基本公共服务。在新的形势下,这种考核机制,已很难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建设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容易造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应改革县乡政府的绩效考评机制,尽快建立对县乡政府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之中,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促使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从注重GDP和投资项目转为重视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忽略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加上供求信息不完全对称,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不相一致,导致现行农村公共服务出现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的地方也存在着为出经验出典型,在项目选择上,偏离群众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为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应改革过去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程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能真正体现农民需求意愿的决策机制和需求表达机制,将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交给需求者,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在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对于拟建的公共服务项目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分析,或交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表决,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公共服务的意愿。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政府的越位,而且能够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村公共服务短缺、低效,甚至出现公共资金挤占、浪费现象,主要就是透明度、公开化不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约束,及时查处在公共服务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和相关人员。要加大人大、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确保公共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针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支农资金多部门、分散管理等问题,必须加强部门整合、资源整合和项目整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整体合力。

上一篇:校园歌咏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中国十大热门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