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选8篇)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1

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

刘天晴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中心小学

刘天晴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对于小学来说,发展是办学条件的改善,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明确,行为的规范,活力的彰显,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是摆在我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我校教师师德水平、道德标准、法制观念以及集体凝聚力稳步提升;教师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业务培训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具备明显特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师德高尚的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

一、校园人文建设加强,教师精神内涵逐步充实。

我校以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宗旨,努力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队伍德育建设的校本培训模式和路径,通过开展各种有计划性的特色活动,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1.我校评价教师评估形式多样化:一是学生评教师,每学期几次,将评估情况原汁原味反馈给教师;二是教职工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建立考核评优评奖制度。对每一位教职工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量化评价,提高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团阵地作用。加强了领导与教师、党员与同事之间党员干部与教师的联系,进行谈心活动,做好交流,大家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和沟通,彼此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党支部、工会、教研组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投资建设了教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在教师节、妇女节、元旦等节庆日组织庆祝活动外,还组织教师进行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领导、教师同参加一场比赛,同坐在一起讨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拓宽教师视野,丰富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为教师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教师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教师快乐、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条件,让教师学模范、学榜样;搭建领导干部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了个人思想境界。

二、校本培训形成特色,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提高了外出培训的效果。

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各教研组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期末各教研组还组织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养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有所深入。我校的集体备课起初就是同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在规定的地点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下两周的教学内容(间周举行),后来发觉这样太空,不实,一些备课组的活动流于形式,一节课的时间讨论的教学内容过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后来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重点由每次讨论两周的教学内容改为每周只讨论一周中最值得研究的一节课,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大部分教师对本学期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都能乐意接受,因为说课比赛在许多职称评比、教研活动中太常见了,大家正好借此机会练练兵。但虽然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可对下学年没有多大借鉴作用。

3、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现如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更突出了目标性;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课堂操控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全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氛围日渐浓郁,真正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在彻底解放了老师和学生的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6、利用说课磨砺教师。最初我校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评比,发觉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太透彻,教师教材分析处理不到位、编者意图不明确、教法学法应用不当、教学程序不清晰,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法分析不到位,尤其是说课时没有注重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紧抓说课这一重要的形式。利用平时的个人备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说课练习,让教师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尝试,再让获奖教师在校内开设观摩课。这样不但磨砺了这一批教师,还让其他教师学习并观摩了优秀说课稿的拟写方法、说课的基本程序以及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

7、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评估,通过开展学习新课标、出试卷比赛、教学设计的评比以及教学一得的评比,并通过对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习作以及下水文的练笔、数学教师解答学生习题、教学案例分析试卷、英语教师口语测试等,使教师的专业思想得到了洗礼,业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改善,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根据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学生自学,质疑解疑——检查学情,梳理疑难——重点指导,突破难点——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的操作程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8、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学校项目管理员必须及时完整地接收卫星资源,并做好下载记录。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每一学科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将资源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学校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纳入计划,排入课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以教学应用为重点,推动远程教育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学校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少于20课时,各年级课程覆盖率不低于60%。确保各年级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能够接受1~2课时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使学校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运用教学。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实行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对教学落聘教师,可安排竞聘宿舍管理员、司务员、学校菜园管理员等岗位,并签定责任状,凡是落聘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先晋级资格。

四、校本科研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我校注重和谐校园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枣阳市、襄樊市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2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层面。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态性质或许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除了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外,还要考量农村人口数量和成分结构是否合理。在这一基础要求下,农村祠堂和旧有的公用场所就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造旧式文化礼堂和建设新式农村文化礼堂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新式的农村文化礼堂主要以文化礼堂、讲堂以及文体活动场所三种表现形式为主体。立足于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和有机制的建设原则,构建以礼堂和讲堂为核心,融合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的设计意蕴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综合体,将其作为农民获取教育、文化和娱乐的重要公共渠道。

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趋势来看,新式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由外在的基础设计建设转变到如何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内质建设上来。因为“农村文化礼堂若与地方文化巧妙结合,相辅相承,就能使一些尘封多年的祖上礼仪、道德、明规、戒律和地方人物故事、美文传说、田园佳话、传统民俗得以重见天日,并通过举办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众人,也推介了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1]所以,传统化的分散性资源要如何有效地给予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其更加具有着现实化的时代价值。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区不但积极改造和扩建祠堂和礼堂,还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将文化培训和文体娱乐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补充,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一发展大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在取得这一发展成果的现实过程中也要客观看到其内在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民因缺乏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深度认知导致主动参与度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中,外在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可以通过修建快速完成,但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认知转变却是渐进性的,这使得有些农民的依然按照传统思想看待文化发展建设,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事情,与村民自身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认知就使得一些村民对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缺乏动力,相应的文化活动也因此无法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活动类型单调无创新,核心内容无法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从整体化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村民对于文化礼堂的建设热情度无法支撑长期的发展需求,所以农村文化礼堂在内容建设与形式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二元分裂的缺陷。单一化的相互复制和模仿使得村民正逐渐降低着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热情度,这就现实化地致使着本来已很积弱的文化礼堂基础更因缺乏农民参与而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第三,资金的匮乏致使相应设施建设迟缓。农村文化礼堂的改建、扩建和修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作为保障。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有些农村经济负担不起这样一大笔建设经费,致使建设资金存在着投入不足的实际状况。即使有资金投入的农村在后期礼堂维护方面依然需要投入资金,它不是通过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维修就客观地要求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现状也直接地制约了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

第四,没有切实地发挥出文化礼堂的价值。由于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热情度低以及自身缺乏着科学合理化管理方法。所以,即使投入巨资建设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也并没有对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文化礼堂的实际运用率特别低,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还出现了文化礼堂建设初期规模宏大,声势震天,建成以后则门庭冷落,无声无息的实际反差。

三、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科学化建设

作为现代化农村文化发展的新事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始终坚持在统一思想、积极规划、科学管理和内涵运用等方面做文章,才能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礼堂内在精神的形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没有农民群众的精神富有,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2]所以,在确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导向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价值的创新发展。对前人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习俗给予积极地吸收与继承,使其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一致的价值存在意蕴,从而保证农村群众可以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层次发展的现状下,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就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追求,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生活麻木、身心焦虑、急功近利和道德滑坡等情况下,通过让农民群众来文化礼堂相互交流,就能够陶冶彼此的道德情操,提供一个释放和吸收社会正能量的心灵港湾。

第二,正确处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所形成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当中,建设目标就要始终高于只追求热闹和娱乐层次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娱乐,将文化礼堂建设的社会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到现实化的娱乐活动中,通过渐进性的潜移默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要构建文化礼堂,就要以精神文化家园作为核心要求实现文化宣传,通过掌握文化礼堂建设的功能和定位来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进而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一个平台。有机运用好农村文化墙和农村文化窗等平台作用,将农村的发展变迁、风土民情以及文化古迹,大力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等正面思想和价值,保证村民可以随时地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除此之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要正确地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内在有机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过程中要确立明确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与文化礼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布置也要具备明确的操作标准。同时还要积极突出特色文化,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能够有机融合到本地的乡土特色文化之中,使其真正地体现出农村文化礼堂的应有魅力,将农民群众全部引进到礼堂来,促使村民可以慷慨解囊、捐款赞助,能够激励着更多的村民投身创业。

第三,准确抓住农村文化礼堂的地标定位以构建综合性文化功能。农村文化礼堂的选址、方案设计和相应的功能设施配套都应进行科学谋划。选址要以人口聚集、村班子团结具有相应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位置作为文化礼堂优先建设的基础,这样可以便于村民参与诸多文化集体活动。

除了选址,整体化的建设方案也要有效融入当地村民俗文化的内涵当中,做到建筑形式同村文化内涵协调一致,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打造文化礼堂的综合化功能。强调文化礼堂的整体感,礼堂、长廊和广场的建设要集中;长廊要保证大方通透以保证人流能够及时疏散;广场周围要配备相应的娱乐设施以满足群众的文体娱乐需求。这些设计要始终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近老百姓为主体要求,不要追求浮华亮丽以免形成铺张浪费。

第四,积极架构科学管理平台以保障管理机制常态化,明确村长的领导责任制。重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职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聘任,保证能够将高素质、有热情和精力旺的年轻人积极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体系当中,甚至可以任命大学生村官担任专兼职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领导者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和规划多样化的文体娱乐活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长效发展。

除了建设文化礼堂之外,对于文化礼堂的管理也要在科学制度内进行。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文化礼堂管理的实际日常管理制度,并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严格以此执行,保证农村文化礼堂能够真正地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第五,紧抓精神家园,构建文化礼堂运用的内涵实质,坚持农民群众的农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礼堂本身就是农民精神提升的平台空间,通过它的多种实践形式如书吧、心理咨询室、大众聊天室和讲座等都能够让群众获得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感悟收获。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当中,帮助和鼓励群众有效开展多样化的风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滋润和情感化的熏陶,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想保障群众能够切实围绕“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指引,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有效联动,“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是较短时期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不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3]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教育和便民服务活动。原则上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到每个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同时积极开拓思路,组织教育、卫生等机构深入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真正地形成上下级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迈向规范。

四、结语

农村小学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篇3

一、农村小学特色不明显的原因

1.校长意识不强

学校特色是校长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寻找突破口,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步步落实,追求卓越的结果,它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钦定”或“敕封”的。学校特色建设需要校长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和不断思考的意志。不少农村小学校长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农村,缺少进修与培训的机会,加上自身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能很好地学习,缺乏建设学校特色的经验和智慧;同时,由于农村小学普遍规模较小,校长终日忙于事务、忙于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没能静下心来思考学校的发展,缺乏建设学校特色的意识和精神。

2.教师素质不高

学校是一个通过人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在学校中,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去组织实施的,没有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各项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目前,在我们这个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在数量上表现为缺编(比较城郊地区)或结构性超编(比较边远地区),在质量上表现为年龄老化、教育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要求、教书育人没特长等,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特色建设。

3.周边环境不佳

农村小学地处乡村,周边文化氛围不浓;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村干部、村民对学校的期望值不高,总认为只要不出事故,孩子在学校学乖就好,至于知识、能力等学多少是多少,这些都是农村学校特色建设的不利因素。

二、农村小学特色建设的策略

1.强化意识,选准立足点

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特色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确定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学校领导既要有强烈的创建特色的意识,又要有准确定位的慧眼,因为脱离学校自身实际或者不关注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特色都是不成熟的。

我校于2004年9月由两所普通农村完小合并而成,下辖10所农村完小。年轻的学校,文化积淀不够丰厚;新兴的学校,特色项目未能彰显。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活动项目方方面面,如何才能拨丝抽茧,准确定位,培育特色?2006年9月学校经过综合考查、全面分析,发现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是有较完善的硬件设备,绝大部分村小有标准的网络教室;二是有一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三是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省级课题《多种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国家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都与信息技术教育息息相关。据此,学校确立走教育信息化之路,以打造信息教育品牌为目标,着力培育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特色。这一特色的选择、定位,既抓住学校的优势,如设备、师资、研究基础,又关注到社会发展趋势,如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等当今社会需求。

2.立足实际,抓准着眼点

首先,抓好队伍的专业化和设备的标准化。学校领导统一思想,加大投入,对现有的电脑进行维护、升级,健全教学设备;分期分批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学习,促进专业化成长;利用节假日,分4个班进行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其次,抓好骨干的个性化和活动的普及化。推行两手抓策略:一手抓学生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提倡个性发展,在水平上寻求提升,在层次上寻找突破。另一手抓活动普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点带面,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最后,抓好氛围的特色化和课程的规范化。我们紧紧围绕特色主题,全面铺开校园信息技术文化氛围建设;建章立制,加强研讨,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生电脑技能测试检验,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实和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年轻的农村合并中心校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突显,各级各类比赛硕果累累,成为区域内信息技术教育领头羊,在省、市中享有一定知名度。

3.关注发展,把准生长点

学校特色建设,如果停留于学生特长的培养,满足于学生在特色项目上的获奖,那注定是短命的行为。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家长更关注的是教学质量。因此,要结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关注特色课程的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进行教学改革。如开设信息技术中的网页制作、信息数据采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加大课题研究与学科整合力度。依托课题研究,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讨,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的结合,让特色建设服务于常态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走向深入和实效。

4.丰富内涵,瞄准落脚点

创建特色,不是为了培养个别学生的特长,而是让特色创建活动成为办学目标实现的有效载体,以特色建设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深切地秉持并践行着这一信念。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的培育,为我校创出了发展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2011年春天,我们以“百草园的春天”命名建成学区、学校、班级三级网站,为校校、师师、师生、生生、家校交流搭建了平台,丰富了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特色建设也为我校积累了农村小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即选准立足点、抓准着眼点、把准生长点、瞄准落脚点。2010年9月,我校借鉴“一村一品”的作法,凭着已有的经验实施“一校一特色”工程,各小学把特色建设纳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与校长的任期目标同考核。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艺术教育、南音表演、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篮球、排球、乒乓球、棋艺、书法等各种办学特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校一特色”的目标基本实现。在此期间,各小学紧紧抓住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契机,把学校特色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布置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的办学实践表明,农村小学只要积极主动作为是可以办出特色的,农村小学特色建设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城区学校的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农村教育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也愈发显出它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建设既体现新时期教育要求又适合农村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样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笔者在农村学校任教二十余载,深知校园文化的沉淀积累与弘扬创新有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相比城镇学校,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起步晚,而且大多没有独立性、连续性的校园文化积淀,这必然引起我们对农村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一)重外轻内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多学校往往比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搞学校硬件建设、布置校园绿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或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片面强调开展文体等活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时,只对单一的物质文化建设乐此不疲。重外轻内,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物质文化是“外衣”,而多数人又习惯于“以貌取人”。

(二)机械借鉴

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体现,是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多歧为贵,不取苟同。”蔡元培先生的这句话形象的道出

了校园文化的特色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校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调研,直接从网上生搬硬套,形成的校训、校徽等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缺乏个性。有的学校标语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画像、警句格言过多过杂,而属于师生原创的内容却极少,这直接就导致师生对其漠不关心,等同虚设;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很多,但具体的落实措施不得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又不能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形式单一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从而忽视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即使开展了少量的活动,因为缺乏专业的老师,导致很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有的学校文化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却让人感觉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的,而且组织不够科学严谨,花架子多,说教型的偏多,没有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实践性原则,活动内涵欠丰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复杂的。校园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表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等,如何紧扣时代特征来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为

本,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一)精神文化——精心设计、反复提炼

校园文化不仅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的理念、文化的精髓,它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实际上是办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精心打造校园文化首先是精心提炼和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具体体现为“一训三风”,这是一个学校的思想灵魂和文化核心,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龙桥小学原来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开拓、创新”,校风是“新、实、活、乐”,教风是“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学风是“诚实、团结、勤奋、向上”。纵观原来的“一训三风”,大而空,这既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如嗟来之食,空洞乏力;更没有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特色,平淡无奇,无滋无味。因此,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共同认同和信守的学校精神和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于是,学校多次召开行政会、教师会,专题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反复的酝酿、提炼、修改、完善。同时,积极邀请专家“把脉会诊”,广泛征求意见。

龙桥民风彪悍,生性好斗,“匪性”顽劣,而人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综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地理环境、文化底蕴、价值取向、民风民俗等,最终形成了龙桥小学理念文化的基本架构。该校如今的文化载体确定为“清莲”,以莲喻人,因莲而洁。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莲花的七个特点分别象征人的七种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学校以莲高尚、善良、圣洁、正直的品质寓指龙桥小学人“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高洁独立;自尊自爱,,令人敬佩。表达了龙小全体师生学习“清莲”的崇高品德和“觉悟”:面对外界不良的影响能像清莲生长在污泥浊水中一样,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龙小人在清莲文化浸润的校园里,每个人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二)物质文化——科学规划、精耕细作

核心理念提炼出来了,校园文化才有灵魂,建设工作才有导向。但是,精神文化还需要物质文化去表达和体现,并最终呈现在学校环境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一字一画,譬如,砖的大小瓦的长短,花的种类草的高矮,字的方正画的风格,如此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合理的去布置、去修剪、去描绘。在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整体、系统、科学的规划原则,而不是毫无规划、目无方向的随心所欲乱做。学校聘请专业团队对校园环境系统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紧紧围绕“清莲”这个文化载体,秉承“形象整洁,教育廉洁,品行高洁”的核心价值,量体裁衣,形成了一个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初步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艰苦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必须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和系统安排,把它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努力形成浓郁健康 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校园人的生活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费时费力,不能一蹴而就;又耗财耗物,必须精打细算。通过全体师生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龙桥小学校园已经穿上一件漂亮、干净、合身、有品味的“衣服”。

(三)行为文化——创新载体、丰富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着力并表现在全校师生的行为举止上。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特色,龙桥小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实施“品行”教育,努力让龙小校园“处处开花、朵朵留香”,让每一位龙小师生“心如莲花、一路芬芳”。

一是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入手,以每月一主题的德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落实《一日常规》、《礼仪规范》,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采取明理--导行--自律的模式,抓反复、反复抓,常抓不懈,教会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说干净话,穿干净衣,做干净事。

二是立足课堂主渠道,构建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树立“校园课课皆育人”的意识,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进一步加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民主法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近日我们对吴江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大量关于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吴江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诸多成功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而对整个吴江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吴江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态势

吴江是51个“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之一。吴江市各级党政领导认为: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意;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吴江市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为载体,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吴江市现有250个行政村、62个社区。从2004年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工作以来,通过基层申报、自我考评、考核验收、命名表彰,全市先后分四批创建吴江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社区,全市“两个示范”创建率实现了100%。与此同时,我市还先后创建苏州市民主法治村105个、民主法治社区34个;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15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8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

1、农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经过二十几年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以《宪法》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一系列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我市得到广泛普及。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法制培训、“送法下乡”、“法律进村入户”以及广播电视、报刊、法制文艺等多种法制宣传活动,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强了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二是增强了依法办事的意识。在涉及经济和民事关系时,能够按法律要求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发生经济等纠纷时,能够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增强了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农村广大党员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种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进步。

2、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深入贯彻执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在农村全面展开。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的工作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去年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村民一票直选,全市做到市镇两级政府指导合法,换届选举委员会组织合法,选举程序合法,选举结果合法,村民满意,即“四合法一满意”。在实践中,村委会的选举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农村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越来越大。村民或村民代表积极参与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民主监督也逐步加强,监督形式逐步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已广泛推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给了农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农村基层干部一个清白,推动了农村基层的廉政建设,密切了干群之间的关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不断优化。村民的事村民定,村民的事村民管,大家的事大家办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调动了村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自2004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全市村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务意识大大增强,村务财务公开工作日趋规范,村民自治的各种制度不断完善。迄今为止,我市全部行政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起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村务民主监督制度。

3、农村法制环境得到优化

由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大为增强,不仅使基层群众有了良好的维权意识,而且也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如不少行政村专门成立治安小分队,组织人员夜间巡逻,排摸情况,确保村落安全。在整治农村治安隐患,开展各种专项行动中,广大村民识大体、顾大局,密切配合,使各种执法行为得到顺利进行。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吴江市广大农村,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二、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吴江市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正确反映诉求缺乏法律程序

由于种种因素, 在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往往会牵涉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一些农民利益受到侵害或者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部分农民在捍卫自身利益时不是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反映,而是采取越级上访、围堵政府办公机构等的形式来反映问题.这一方面说明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也应该引起我们深思---为什么农民会不选择正常途径而是采取较为极端的形式来反映问题?

2、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无序行为 随着农村管理体制与经营体制的变革,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也面临新的冲击,从而在行为方式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一是功利性。市场经济的影响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广大农民在行为上呈现一定的功利性。如在土地出让、房屋拆迁、宅基地建房等利益问题上呈现不调和性;二是分散性。由于耕作形式的改变,使农民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更趋分散性,出现 “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给基层组织的管理增加难度;三是强势性。经过20多年的农村变革,农村部分“能人”资本迅速扩张,有的也因为家族人多势众,从而千方百计试图控制村中的政治经济大权。

3、农村经济制约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待解决。一些行政村的经济薄弱,直接制约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薄弱使村干部为村民服务、办事的能力受限,村委会的历史欠债等问题也困扰着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几点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农村基层的具体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积极探索,是推动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大胆尝试,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明确一个“核心”,即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是坚持以人为本,主张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根据所在。以人为本,就是创建为了人民群众,创建依靠人民群众,创建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为“四盼”,即:盼富裕、盼稳定、盼公正、盼尊重。每一“盼”都与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紧抓住“村”这个环节,全面落实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各项措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从而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

(二)解决好“两个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即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完全适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分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解决好“两个不完全适应”的问题。解决好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的不完全适应。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指导下,一是全面实行“两公开”,即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坚持把每年的工作计划、财务收支、重大决策等群众关心的问题,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特别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事情都及时予以公开,杜绝暗箱操作。二是推行“四民主”,即民主选举,在村级两委换届选举中,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和按照无记名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民主决策,遇到重大问题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才能进行;民主管理,根据每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组建财务管理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等,成员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民主监督,村干部定期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解决好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完全适应。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指导下,始终将提高村级经济,致富村民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夯实村级实力,在民主法制建设中实现强村富民。如“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龙降桥村,村“两委”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村独特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劳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养一个又一个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近两年来全村新增民资投入5000万元,新增民营企业7家,逐步形成了绢纺、锻压、有色金属加工、织造为主的四大村支柱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全村工农业总收入从2004年的1.8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3.8亿元;村级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130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7998元发展到2006年的10444元,全村经济步入了快车道。村民通过自主创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流转土地,扩大政策性补助的覆盖面,不断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投资性、政策性和股份的收入,切实致富予民。2006年以来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使村民从集体再分配中获得股红18万元,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由此,该村完成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项目。

(三)坚持“三个有机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村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光靠村委会抓这项工作是不够力度的,也是搞不好的。把“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村级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抓在手上,充分发挥党员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听取党员群众对村务工作的意见,健全党员议事会制度,以良好的党内民主,带动村级民主法制建设。处理好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村级组织团结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如各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由各村村民代表讨论制定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开展依法治理。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理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理论在农村基层的生动实践。

(四)抓好“四个结合点”,即创建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动态长效管理相结合。

创建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五大内容之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基层民主,使基层群众更多地直接参与对各项事业的管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同他们有着切身利益联系的形式中才能有效地形成。因此,找到人民群众接受的民主形式,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就是要使“四民主两公开”规范化、制度化。

创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落脚点,始终定位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上,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一是调处矛盾纠纷。结合实际,依法做好民间纠纷调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成立调解办公室和信访接待室,及时化解村里的各类矛盾纠纷。二是美化人居环境。清理河道、修桥驳岸、铺设新路、硬化村庄支路、绿化村庄、拆除危房、整治户外环境、增建公共卫生设施,建造农民休闲园和农贸市场等;开办种植、养殖多种技术培训班,组织村民参加文体比赛,邀请文娱团队进村演出,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法德结合倡新风。大力开展创建文明村和评比“五好”家庭、“文明户”等活动,逐步实现干部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增强村民社会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家庭美德意识。

创建动态长效管理相结合。获得“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并不能一劳永逸。可以采取日常监督、审核相结合的动态长效管理办法,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命名表彰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调动农村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整体水平。每年对所属的“民主法治示范村”进行不定期考核:凡过去两年内发生群众集体上访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责任事故、领导成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违反计划生育等情形之一的,经查证核实,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按规定摘牌或限期整改。

(五)坚持“五个不动摇”,即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依法治理、法制教育、发展经济不动摇。

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民主法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依法治理、法制教育、发展经济五个不动摇。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一是要加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坚决制止和纠正排斥村党组织领导,拒绝服从乡镇政府指导管理的行为;二是要改善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反思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层干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农民打交道,善于用说服的办法、示范的方式、服务的方法来推动农村工作。三是实践中建立健全一整套党组织能起核心领导作用的民主机制,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加强管理监督,实现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统一。

坚持村民自治不动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村实际,由村民代表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凡事都按这些制度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带意图、不定框框、不作暗示,由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 ;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平均每10户左右农户推选1名村民代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村委会的工作,讨论决定村里各种关系到集体、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设立大型公开栏,凡涉及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均列为公开内容,每季度定时定点公开,遇有重大事项随时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和查询,提高村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6

闻集乡宋 森郭东华

闻集乡地处虞城县东南部,辖2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4.2万人口,5.5万亩耕地,连霍高速公路横穿该乡。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闻集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闻集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聘请专家学者规划设计,将全乡25个行政村的104个自然村规划为3个大型社区。

一、以民为本,科学运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搞好科学规划,明确建设方向。让农民搬进新居,不只是简单的拆迁改造,还要考虑到农村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要有一个长远全面的科学规划。闻集中心社区在建设中做到先期规划、通盘考虑、实施功能分区,规划了居住区、项目区、行政区、生活服务区等,并在规划中为将来发展留足空间。

干群充分酝酿,科学制定方案。在政策制定阶段,我们依照上级有关政策,通过外出考察,结合本乡实际,因地制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按照“4+2”工作法要求,深入群众家中,广泛征求意见,拿出初步改造方案,然后召开不同层次会议,逐条讨论研究,最终得到群众认可。使群众“明白签约、清楚补偿、高兴搬迁,顺利回迁”。

坚持以民为本,做好宣传发动。召开动员大会和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宣传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拆迁政策,宣传拆迁建成后的美好前景。

干部率先垂范,确保顺利建设。在拆迁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乡、村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自身做起,带头拆迁,率先垂范,舍小家、顾大家,不计得失,争做先锋,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和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始终不能从小农经济观念中转变过来,思想观念僵化、守旧。因此,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积极性不高。满足现状,停滞不前的农户大有人在。特别是有部分农户,生活水平比较低下,自认为能吃上饭就可以了,根本不关心农村城镇化建设,所以,观念守旧是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

资金短缺问题。搞农村城镇化建设,就要增加投入。无论是建立各种批发交易市场,还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论是搞科技培训、人才教育,还是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特别是要搞好农村基础建设,也同样更离不开资金,资金哪里来,由谁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根本利益,但是否愿意出资,这都是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再之地方配套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城镇化建设项目资金匮乏,启动资金和配套资金也

没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建设资金更是短缺,难以满足城镇建设资金的需要。

交通运输问题。农村城镇化实施后,建立各类批发市场及劳务市场,农民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由农业生产进入了农产品流通领域。因此,交通和运输便成了关键。从目前情况看,有的社区交通运输环境还不适合农村城镇化发展。

征地拆迁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土地征收拆迁过程中,虽然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补偿,并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但部分群众对房产、地上物及土地的补偿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一些重大工程推进速度缓慢,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要改变农村集体用地的所有权,首先办理土地征转审批手续,把农村集体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才能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城市建设用地“同权”。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主要受所在位置、交通条件、土地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这就造成了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同地同权不同价的问题。

三、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

提升城镇化质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决以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战略方向,切实治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城镇化虚胖症”,让每一个城镇做到资源利用集约化、城镇功能良性化。

社区建设应注重宣传引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考虑群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

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施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能力。

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

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近两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要通过政策扶持,贷款优先等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农村,农业

一、充分认识广播电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积极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电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电视作为重要内容, 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作为广播电视工作者, 要顺应时代的要求, 不辱神圣使命, 牢固树立真诚为民、服务“三农”的工作理念。一方面, 要发挥广电局自身优势, 找准位置, 明确思路, 创新举措,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为重点,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社会氛围, 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引路导航, 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各方位、各角度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拓发展之路, 使广播电视成为推进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

二、强力推进“村村通”建设, 积极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切实提高电视在农村的覆盖水平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广播电视媒介对于人们观念的变革越来越显示出无比强大的威力。同样, 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渴望看到的农民观念变革也离不开媒体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参与。正是基于此目的, 我们在不断推进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 就是为了强化广播电视媒介在农村的服务功能, 不断向农村传播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和精神理念, 拓展农民的视野, 促使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更快地发生质的变化, 以现代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农村改革发展。各村的建设速度和质量也参差不齐, 还存在覆盖“盲区”, 部分地区还存在起点低、入户低和“返盲”现象,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一般的号召多, 实践少。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来规划和实施我们的建设。一方面, 我们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认真总结经验。一是从组织体系上务必坚持“五个纳入”, 即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政府的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在技术手段和建设模式上, 要因地制宜, 本着“先进、安全、可行”的原则, 统一建设, 统一技术标准, 避免各行其是。在湟源农村, 应以有线联网和“村锅”、无线覆盖相结合。总之, 不管采用哪种手段, 都要以质量高, 群众满意为目的。要通过村村通建设, 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电视的覆盖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 要积极构建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确保村村通实现天天通、长期通。从湟源县的实际看, 广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目标要求, 在“十五五”规划期内, 要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服务对象社会化、传输设施标准化、节目内容多样化、管理维护规范化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自身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 大力宣传建立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广大农村群众切身感受广播电视媒体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 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 要层层责任书, 明确规定乡镇、村、社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使用、维护责任, 坚持责、权、利统一, 确保农村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杜绝政治和各类责任事故。

三、广播应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湟源县的广播事业和全国、全省一样, 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辉煌。在当时, 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农村群众了解政令、收听新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前广播聚集新农村建设的众多媒体中, 广播以其独特、方便、快捷、最具感染力等特点, 在众多媒体中优势凸显, 倍受青睐, 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的一枝独秀的传播方式。通过2003年“广播发展年”战略的各项措施的实施, 湟源县农村广播就总体而言呈现出了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全县实施了调频广播户户通, 实现了与电视同步发展, 良性互动。但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衡量我们整个广播事业的发展建设仍显得不足。部分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 仍然无法收听无线广播, 影响中央、省、市、地方台节目的有效覆盖。二是由于投入不足, 管理缺位, 难以保障长期有效运行。目前, 广播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因此,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 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 把这项工作切实纳入整个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体系通盘考虑。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解决谁来投入、谁来服务的问题。三是广播电视部门要多研究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价值与途径, 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技术手段上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际不断创新。可以更多采用共缆传输的办法实现广播电视“双入户”。边远山区可采用小功率布点, 不同频率发射。五是应尽快建立完善管理和维护体系, 行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村广播在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实行“两先两后”法,提高学生掌握双基的能力

“两先两后”是指: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这种学习方法依据互动拓展理论(自主探索引起的互动是积极的)。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过程,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即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成为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历史学习的规范方案。以下是“两先两后”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预习

1.了解课标,明确该课学习重点。

2.以配套教辅材料的知识体系为预习纲要,初步熟悉该课历史知识的背景、事件、经过、结果、影响、评价等基本要素。

(二)听课

1.笔记

尽可能在书本上标注完成,或用贴纸为补充,便利于今后复习,同时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典型例题及错题集的记录,作为高三复习材料。

2.课堂交流

主要解决:疑难问题的提问及师生互动;教师对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题型的解题技巧;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等。

(三)复习

1.结合课文导言,自主整理该课基本线索。

2.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以及阶段特征,理解把握关键词,以教师课堂补充内容作为拓展延伸内容。

(四)作业

1.精选作业内容:基础训练题及课后阅读思考题均要求全部完成,提高训练部分依高中不同年段的要求选做,材料题答案注意采用历史专业语言并能规范化答题。

2.批改及评价:当天布置的习题,选择题部分由科代表分小组调查,错误部分以“正”号形式统计,作为下一节课教师讲评依据。

通过“两先两后”的落实,一方面,学生课前、课后有事可做,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也享受到了与同学老师交流碰撞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情况,依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就容易抓住重点、定准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立足本校实际,展开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个性与共性相长

农村中学教学资源有限,与高校、名校的交流较少,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这对每一个教师构成较大的挑战,应该发挥教研组的力量,立足本校实际,群策群力,相互学习与促进,通过集体教研,寻找提高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1.高中历史图文史料问题设计

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图文史料丰富多彩,并且图文史料与周围教材内容联系密切,旧教材的问题设计,早已有过研究,但目前新教材新的图文史料较多,因而以之作为校本课题的研究、开发成为教研组的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以教材中的史料及图片资料进行问题设计依据: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知识与图文材料的联系来设置问题;二是利用不同人物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三是利用反问或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例如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文材料“如有可能,我将教导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拜伦。经过研讨,最终确定设计问题如下:

①材料反映作者的什么思想倾向? ——反对封建专制,渴望斗争,富有战斗精神。

②材料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的什么特点?——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教导石头飞起来体现)。

采用图文史料问题设计,对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既是挑战,又是鞭策。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合作精神。而直观明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相应促进学生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

2.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的“问题设计”

上一篇:设立登记申请书下一篇:教务处党支部2013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