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农村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永嘉县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指出在当前农村中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致使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文章认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提高认识,发挥农民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角作用,重视文明乡风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永嘉;

永嘉乃千年古邑,文化资源丰富,文风昌盛,积淀深厚。在这片历史悠久而又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琳琅满目,民风习俗情趣独具,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芙蓉村古民居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东瓯文化遗产之精华,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笔精神财富。

一、当前我县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永嘉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工作不断出现新气象,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去年,永嘉县文化部门精心组织了党与民心贴心“走进企业、走进校区、走进珍溪、走进社区、走进古村落、走进革命老区、走进重点工程”等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就像一阵阵春风,把文明之风吹到农村,吹进人民的心田,为传播楠溪耕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永嘉县委宣传部决定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将开展“七个百”下基层文化服务活动,即开展100场文化下乡演出,开展100场形势政策宣讲,播放100场科教电影,创建100个综合图书室,组织100场文健身农运会,开展100场普法教育活动,创建10件文艺作品。

二、我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文化工作虽有喜人的一面,但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

(一)个别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形式单一,设施落后。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等突出,难以满足日益富裕了的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多方面需求,群众呼声强烈,在不少地区,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很少有什么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少农民往往通过打麻将,玩扑克牌打发日子。

(二)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不少乡镇领导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对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者考虑较少,导致了农村山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

(三)基层文化站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全县38个乡镇有9个乡镇没有文化站专职人员。而且在职的文化干部98%由于生活待遇问题,几乎脱离文化事业的工作岗位,长期被其他部门借于他用。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办公场地简陋,公共文化设施一片空白,成了“空壳站”。

(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业务技术水平差,文化素质不高,且严重老化。全县文化站71人中,大专文化57人,高中文化28人,初中文化6人,有中级职称10人,初級职称47人。文化员中40岁以上有20人。这样的人员结构,不利于文化事业建设,同时,群文队伍的新鲜血液无法得到补充。甚至出现一些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乡村业余文化骨干年龄老化严重,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消亡或濒临消失。如:载歌载舞,轻快活泼的永嘉茹民戏,据说我县如今已寥寥无几,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应坑乡叠罗汉也已在几年前就消亡了。

三、加强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前,我们已进入经济促进社会、城市反哺农村,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从长远和发展计,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力抓、抓好是当务之急,也是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目前,我县农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广大群众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就当前来说,乡(镇)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一站一室”的建设。应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筹办解决有站无舍、有室无舍问题。进行分类指导,使文化建设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我县上塘、瓯北、桥头等三镇被列为省东海明珠规划,乌牛、桥下等二镇被列为金海岸文化网工程规划。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要达到省级、市级以上水平,根据上级要求,省级水平的文化站应建有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楼,一座600个座位的影剧院及面积100平方米,藏书5000至10000册的图书馆。市级水平的文化站建筑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要达到这些标准,任务十分艰巨,有关乡镇必须高度重视,增加投入,并鼓励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力争按期达标。有的地方乡镇文化站单独建设有困难的,文化部门可联合有关部门共建综合性的文化设施。

社会的安定需要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的和谐稳定需要健康文化的引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农村文化建设,让健康的文化完全占领永嘉农村这块广袤的阵地。

作者:肖晓红

第2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必须尽快制定出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全面发展的农村小康社会。

1.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农村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其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它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是农村文明秩序的建构。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和目标要放在农民现代化上。农民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而农民现代化的实现,既取决于每个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又取决于农民的整体状态。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优化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是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需求。

1.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在农村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第一,要为新农村建设打造共同的理想基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党的基层组织、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还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农民、凝聚农民、团结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聪明才智。第二,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对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树立诚信意识。要抓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村容整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较大改善,农民的精神需求也逐年提高,求净求美的愿望逐渐强烈。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2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总体落后首先,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薄弱,农民政治观念淡化。

2.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外,更主要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主体单一,上级政府一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而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无力投入。尤其是农村取消农业税以后,绝大多数基层政府财政是捉襟见肘。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农村一些文化娱乐场地就形同虚设。

2.3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组织不够完善首先部分农村干部自身整体素质较差,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够得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群众,而关键在干部。作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其次,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滞后,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基层文化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2.4农村深受各种落后文化的侵蚀第一,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第二,有些农村地区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有所抬头,宗族势力已经干扰了地方基层政府管理,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第三,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农村逐渐蔓延,有的农民开始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公益事业不热心,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漠。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

3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3.1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思想保证,才能有效抵制和消除各种落后、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着力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很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动力而停滞不前或者偏离正确的方向。

3.3加大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文明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为此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要纳入长远规划,其基建投资应在各级投资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以巩固文化、教育、宣传、广播、电视、电影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中央政府在精神文明的投入上要有所区别,贫困落后地区应该有特殊照顾。各地方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重奖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地方、部门。这不仅能弥补基层投入的不足,又能调动基层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3.4进一步搞好制度建设,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把教育引导与管理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制定符合法律、切合实际、体现民情的各种村规民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把村务活动和对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以此保证和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5以满足农民精神文化为前提,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各种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以创评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通过组织“五好家庭”、“致富能手”、“敬老好儿媳”、“十星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小康村镇”等的评选,以评促创,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创评之中,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3.6要充分发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带动和示范,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和先富起来的村民,是农村中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他们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并鼓励他们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榜样,正确引导他们在帮贫济困、助残行善、尊老爱幼、团结邻里、遵纪守法等方面为群众做出示范和表率,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通过他们来带动身边的群众和广大农民。这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0).

[2]彭幸国.简论农村精神文明的载体建设[J].前沿,2003(5).

[3]黄娥娇.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J].吉林社会主义学院报,2005(1).

[4]蒋祖发.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作者:胡 跃

第3篇:关于农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格局的前提下,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在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明确市场定位,合理配置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完善经营机制,实现服务新农村建设与促进自身发展双赢目标。

[关键词] 农业银行;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

[

[作者简介] 肖 雄,农行宜春市分行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江西 宜春 336000)

农业银行作为唯一一家县县有网点、县县通网络的国有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对自身发展也蕴含着诸多商机。对此,本文拟从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探讨农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和战略措施。

一、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发挥农业银行的资源比较优势,巩固农行在县域金融的传统优势

目前,农业银行是唯一在全国每个县市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最多且联结城乡的物理网点、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多的客户服务人员、最广泛的客户群体。除政策性支农业务外,担负着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县域中小企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特色资源开发、信贷扶贫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的支农任务,是县域商业性金融的主渠道。在长期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行大部分资源配置在县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农行52%的人员,60%的机构分布在县域,涉农贷款占全行贷款的40%。支持新农村建设,对农业银行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实现城乡业务联动发展,搞活农行县(市)支行经营,促进农行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2.有利于农行的业务经营转型和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个分割的卖方垄断市场,银行在客户选择、贷款定价等方面处于主动地位。当前,农业银行加快业务经营战略转型步伐,提出在积极拓展优质大客户的同时,把发展县域中高端业务,统筹大中小客户和城乡业务的协调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城镇化建设、优质中小企业等县域内中高端客户,既有利于农行有效运用富裕资金,也有利于农行巩固县域的传统优势,发挥县域金融业务的主渠道作用,统筹城乡业务的协调发展。

3.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

目前,农行机构、网络、人力资源和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十分重视农行在支持“三农”中的作用,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中将农行与农村金融体系统筹考虑,充分考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金融的设计和布局。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对农行未来业务定位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农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责任和使命。

(二)农业银行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支持新农村建设与农行商业化经营的矛盾

一是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事实偏离农村。在商业化经营安全性、效益性的内在驱动下,近年来,农业银行加快经营调整步伐,积极实施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优先发展战略,一些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上收,经营重心上移,基层经营行主要以负债、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贷款为主,一些好的法人信贷客户需上报上级行审批,无形中造成信贷投入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支农信贷投放上呈弱化趋势。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中介缺位使农村金融服务受到局限。近年来,农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实施了网点重新布局。金融资源相对匮乏,达不到保本点的网点纷纷撤离乡镇。据调查,某县级市农行近5年来先后撤并基层农村网点21个,目前农村网点仅剩3个。客观上对农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困难和不便。三是局部制度设计弱化了支农贷款营销积极性。农行普遍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考核制度及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在目前农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够明晰,农业信贷资金运营绩效较差的现实情况下,造成基层行对“散、小、急、频”的支农贷款,或从成本考虑,或从风险考量,存在“不作为”思想,宁愿少发放,也不愿惹麻烦。如何处理商业化经营中集约化、精细化要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农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构建和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2.产品的实用性和覆盖面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不相匹配

尽管农业银行信贷产品丰富且不断推陈出新,但金融产品在农村市场区域单元还出现“断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的金融需求尚不匹配。一是农户个人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乏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由农村信用社经营,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二是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且扶贫关联度削弱。目前扶贫贷款受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准入等门槛限制,实际运作难度较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至2010年)》提出,要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展的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但从各地投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来看,存在一部分贷款被用于非农项目。三是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缺乏创新。目前还局限于流动资金贷款,对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缺失综合经营,在欠发达地区缺乏强势企业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四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开展不多。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发展还滞后,尤其是对农户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要求高效、优质的服务很不适应。

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农行商业化经营形成挑战

一是信用观念有待增强。目前农村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区域间明显存在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差异,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意识有待加强,来自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在个别案件中,甚至出现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二是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三是受农村生产效率制约。“三农”的弱质性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经济生产效率,进而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效率。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二、农业银行强化金融服务和支持新农村建设之对策

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各层次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格局的前提下,农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的基础作用,秉承国家支农政策原则、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突出重点的原则、防范风险的原则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笔者认为农业银行强化金融服务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统筹配置资源,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营转型“新重点”

在当前经营战略转型时期,农业银行应看到未来农村金融的潜在市场,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加快有效发展新的效益增长点,在经营策略上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因地制宜做好机构职能的分布和职能定位。要按照“统筹兼顾,区别对待”原则,在机构撤并上注重差异性,关注前景值,不仅要考虑商业化经营的效益性,也应考虑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的长远利益和公共服务职能,有侧重地进行机构布局和调整。特别是在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撤并网点要充分顾及到农村金融市场的辐射半径,强化网点中心所建设,走网点精干高效之路。对一些农村建设新区、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可根据需要考虑设立新网点,尽可能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盲区”和“断层”。同时,在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上,应与时俱进,有必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和特点增设职能,如在中心网点开办支农“金融超市”,实行保险、公证、房地产开发商联合“一条龙”作业,为农民提供综合产品营销;业务综合部门应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分析机制;前台营销部门可增设专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机构或分部,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的响应机制。二是要整合人力资源,丰富客户经理制度内涵。可设立支农专职客户经理,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实行划片管理,单独考核。致力于客户经理综合素质提高,培养一批知农业、懂政策、善管理的客户经理队伍,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支农客户经理成为农行发放农贷的营销能手。三是整合系统资源,加大支农服务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综合运用网上银行、ATM(自助银行)、POS机等功能,使物理网点和虚拟网点有机结合,以方便农民存取款和理财,使农民享用到快捷便利的资金结算服务和科技信息,进一步提升农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

(二)创新产品方式,满足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多需求”

一是创新和综合运用金融产品。农业银行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新变化,适时创新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服务品种。可根据农民贷款需求特点,设计开发如仓单、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满足农村多样化金融需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通过评优授信、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推动“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营销;对效益良好的农业企业,除一般的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国际融资等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金融服务上,还可考虑设立与助学贷款相类似的“农村劳动力创业贷款”种类,帮助务工农民城市创业。二是健全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服务体系。对贷款周期长、风险大、启动阶段效益低的领域,政策性金融应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市场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领域,商业性金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农村贷款资金额度大的大型贷款项目,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可以实行银团贷款。同时,要与农村信用社形成产品互补、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三)找准切入点,做好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大经营”

一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政策研究。基层农行要与地方政府、发改委、扶贫办、农业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等部门建立良好沟通平台,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服务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二是做好项目营销和储备工作。在信贷准入标准不降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密切关注和积极介入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汽”(沼气、液化汽)、“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三是做好涉农公存款营销工作。积极跟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养老保险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资金动向,对财政转移支付和有关政策性金融业务,农业银行要争取代理。四是做强做大中间业务。瞄准有规模效益的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专业集散地、农村物流企业,借助农行农村网点、网络优势,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金融产品介入力度,使之成为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五是用活农业扶贫贷款政策,打好“特色牌”。寻找信贷扶贫与商业化经营的结合点,筛选一批扶贫项目,做好组合营销和捆绑营销,走产业化扶贫、项目间接扶贫的路子。六是推进农村城镇化信贷业务。重点介入商业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基础行业项目和企业集群化支柱产业,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运行机制,创造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强保障”

一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结合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制定规避风险、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三者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可结合当地特色实施“穿透式”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业务设置“绿色通道”,限时服务,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的特点。二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灵活制定利率,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变激励约束不对称的状况,如可建立《农村客户营销激励办法》,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国际业务营销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使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敢放、愿放。四是建立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可通过举办客户经理培训班,开办员工业余夜校等措施,加强客户经理业务培训,充实信贷营销人员,鼓励员工从围绕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入手,积极营销各类支农贷款。五是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五)齐抓共建,为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环境”

一是加快信用保障体系建设。国家要将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继续抓好创建信用村镇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二是增强农民的金融法制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融资环境。要有效保护金融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有关当事人的金融行为。司法部门应尽可能推广简易诉讼程序,降低金融债权案件诉讼费用,提高金融债权的执结率,保证金融债权得到公平清偿。三是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金融监管部门要为银行业机构提供公平、适度的竞争环境,对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农业银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潜力和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化。

[责任编辑:杨承恩]

作者:肖 雄

第4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提纲)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是长远课题,不应急功近利。尤其不能以建设新农村为借口搞政绩工程,或者强制撤村、建房、硬性把农民往集镇上迁。各级政府也不需下硬任务,要求短期内建成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没有具体的模式,不求标准化、统一化。

应按照中央总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扎实推进。

三、“新农村”不是和“旧农村”截然割裂开来的。旧农村中好的传统,好的自然生态,、好的生产工艺、好的民族风情建筑亦应维持、保留和继承。

四、“新农村”建设应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但不等于把农村建设为城镇,不等于把农民变为市民。他们间应有其不同的特点、特色。因此,各地应用历史的眼光来规划好新农村、集镇、城市建设及人口布局。

五、“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政治文化素养。因此,加大对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政治建设力度比盖几栋新房更急需,更具有可持续性,更能推动新农村建设进度。

六、尽早消除“城乡二元化”的相关政策制定障碍。从制度上保障农民享有其他人群一样的国民待遇。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但并不等同于农民居住地。其他人群亦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甚至在农村居住。这样无疑可加快农村政治文化进步的步伐。姚在户籍、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障就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快改革。本着先易猴难,急缓有序的思路进行。使城乡制度逐步合理衔接。需要注意:由于我国农业还比较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还较低,在上述制度和政策调整改造中,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对农民予以特殊保护,使他们既得利益不受到冲击。如“土地三权”各项政府扶助政策应继续享有。

第5篇: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考

----黄维民张 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农村工作的必有之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实践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 1

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一是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富有时代特色。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三是城乡发展融为一体化。四是新农村建设是科学规划,有效推进,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二、审时度势,正确面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吃透中央、省、市、区精神,用足用好政策,顺应朝天镇发展的潮流,乘势而上,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突破。

(一)所取得的成效。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免交提留款,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朝天镇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看,朝天镇农村建设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农村面貌迅速变

化。朝天镇村级经济逐步增长,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带动了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近年来朝天镇村级建设的重点。仅2010年,全镇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卫生传染病发病率下降5%,孕产妇死亡为“零”;完成通达公路3条18公里(俞家8公里、吴坝3.3公里、三滩6.7公里),通畅公路硬化工程2条6.5公里(吴坝3.3公里、双河3.2公里)建设;完成双河村八组和吴坝村五组的安全饮水项目,新建微水池82口;新建加固提防1公里,渠系配套3公里,新建提灌站6台120千瓦,解决全镇5800人的安全饮水;全年共新建沼气池1000口,配套“三改”563户。三是农民参与热情高涨。广大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衷心拥护,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农村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来,农村形势一片大好,这些都为朝天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仍存在差距。一是村庄布局不尽合理,规模小、建设乱,土地资源使用粗放;二是村级建设无序,空间布局杂乱无章,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各项管理很难有序推进;四是人居环境不优,农民生活质量欠佳,脏、乱、差状况亟待改变。

(三)面临的机遇。朝天镇作为朝天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幅员面积114.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31763人。近年来,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朝天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一个新的战略起点,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今

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828万元,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3020万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3523元,已经进入了提升产业、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的条件日臻成熟。同时,区委、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并把“三农”工作作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惠农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三、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精心编制全镇统筹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镇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制定并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镇统筹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城镇全覆盖。

(二)完善城镇一体的空间布局。按照“一城四佳、二园三化”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大力建设朝天镇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城”指朝天城区,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的调整,大中坝开发、小中坝重建、嘉陵江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全区工业产业的新布局,明月峡4A景区创建、雪溪洞、龙门阁、清风峡的深度开发,全区教育资源布局调整资源整

合,广宁高速的新建等新的外界条件影响,内部因素的变化。我镇的“四佳”指将把朝天城区建成最佳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休闲度假环境、最佳育人环境。“二园”指大力发展大巴口至仇吴坝的现代工业园区、双河、三滩现代农业园区。“三化”指逐步实现我镇工业集中化、农业现代化、土地集约化。让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发展壮大,从而使建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三)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提高生活质量。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镇的基础设施网络。科学编制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构建快捷、安全、高效的城镇交通格局。加大干线路网升级改造、连通配套力度,全力配合业主做好重点工程建设协调工作。协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规划区居民、农房的监管力度。

四、增添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依靠群众,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区分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凸显特色,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要区分轻重缓急,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供水、安全、环境卫生、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

(三)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要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四)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超前谋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狠抓落实。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确立长期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的重点。通过坚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动员全镇上下迅即行动,扎实推进,努力谱写朝天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系朝天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

第6篇: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既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定边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31.5万人,其中有27.34万在农村,又是国定贫困县之一,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我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建设新农村,首要

的是科学搞好规划

科学、超前、切实可行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取向和成效大小。因此,当务之急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规划调研。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认真扎实的调查掌握农村资源、人口、产业、农居及经济总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梳成辫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搞好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的“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及“大乡小村”战略,精心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五个统筹,即:生产与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要顾及每个村的环境条件、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切忌做秀,搭花架子、刮攀比风;村建与房建统筹规划,逐步配套。农家庭院要上档次,要按卫生标准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圈,自来水、有线电视、通讯网络、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节水、节能等新设备及书报、音像等文化科技资料要入户。村庄要上设施,要治脏、治乱、治差、治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有水利、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经济与文化统筹规划,并重并举。要克服习惯于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有条件的村可逐步建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引导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居与自然统筹规划,趋向和谐。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水利水保、绿化造林等项目外,禁止滥垦、滥牧、滥猎、滥采、滥樵,建设生态文明村;节约与集约统筹规划,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新农村,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三是要抓好规划落实。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旗帜。要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落实。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确保如期圆满的完成规划任务。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引导发展,就能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一是在特色产业开发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县的薯、羊、草、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比较优势明显,形成了市场品牌。今后,一方面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上做文章,特别要不断培养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培养发展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升我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劳务产业和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在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上有新突破。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牧业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六大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创新管理、形成机制、配套服务,促进“三农”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三是要在扶贫开发上有新突破。按照政府主导、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开发式整村扶贫的要求,大力实施政策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扶贫、吊庄移民扶贫、联县扶贫,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实现小康目标。四是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按照“大封禁、小治理,大保护、小开发”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适合人居的生态农村、绿色农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和教育、卫生、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要加快小城镇、集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五是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全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接轨,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三、建设新农

第7篇: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第8篇: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提要: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为新市民和新农民。

△****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经营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强。如临空出口农业园区依托较强的技术优势,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利用郊区农产品资源,自主创新,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的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相关新产品开发工作,直接组织郊区农产品出口,抢占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园区企业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2.15亿元。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在土地延包过程中,一些村采取了“确权确田”的方式,造成一些 “单门独户”的散户、小户经营,不但单位产出不高,而且浪费土地资源。而村民对传统的土地流转法积极性不高,致使这些土地很难流转出来,妨碍了农业集约化。我们设想让这些农户以入股方式,加入基地、公司,年底得到一定的分红,而且基地、公司在经营这些土地时,要优先解决这些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为了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杜绝违章建筑现象,可由承包者书面授权委托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建立台帐。对已解决镇保、实行预征田、宅基地置换后的农田,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聘用本镇生产能手、原农业管理人员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经营,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即将开发的土地,可由中心安排种植短期作物。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无论是发展都市型农业,还是建设新郊区新农村,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目前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三重调整,整个调整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执行情况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更多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对农业技术推广、新产品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因此政府要在实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扩大农业技术力量,重视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充分发挥****农业大镇、农产品品种齐全、已创出浦优、上优品牌等优势,培育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的特色产业基地,扩大辐射功能,搞活流通销售,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

第9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工作的思考

一、正视矛盾,建立和完善通畅的民意表达机制,是维护稳定的前提

当前,农村稳定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大多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土地征收、移民搬迁安置、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不

一、部分司法不公、社会治安处置不力、应该要关护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关护、部分工作部门处理问题不及时等引发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不得漠视。要建立和完善充分的民意表达机制,一是要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应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让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得以更加科学合理。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民情反映渠道。三是要完善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机制,明确职责,热情接待,指明出路,坚决堵绝“冷、横、硬、推”。各相关部门应向社会公开信访部门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等相关事项。

二、体现公正,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维护稳定的基础

三、深入实际,说服教育和政策宣传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

农村社会矛盾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但就此本质而言,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农村条件所限,对各类政策法规理解不透、明白不了而引起的。对此,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首先我们要深入到各家各户,去面对面地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社情民意,切实掌握影响本地区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其次是建立有效的政策宣传和普法教育机制,特别是乡镇要转变政府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好一线作用,把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到位,把一切关系到维护农民利益,保护自身权利和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行政诉讼法、民法、计划生育法等)普及到位,使其明白一旦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应根据实际情况该走信访的走信访,该走法院的走法院,该走复议的走复议,该走劳动仲裁的走劳动仲裁,多渠道解决矛盾,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群体性事件。再次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两个结合、两个区别对待、一个优先和三个不漏”,两个结合是“说服教育与依法惩处相结合,以说服教育为主;兴办实事与维护稳定相结合,以疏导为主”。两个区别对待是:“合理要求与无理要求区别对待,合理要求必须解决;多数人的利益与个别人的要求区别对待,优先考虑多数人的利益”。一个优先是:“在企业利益与群众利益产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群众利益”。三个不漏是:“宣传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不漏户、不漏人、不漏事”。四是要未雨绸缪,注重苗头性的问题,对于农村稳定,不论是部门和乡镇一定要做到防于未然,发现苗头及时处理,不使其蔓延。

四、多方联动,建立起高效的矛盾排查调处体系是维护农村稳定坚强保证

农村社会矛盾,依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排查调处义务的,必须多方联动,共同出击,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应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二是要强化信访职能,应在信访部门实行派任律师制,对信访者给予必要的法律指导,该走法律程序的走法律程序,避免行政越权或以权代法的现象。三是要强化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合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矛盾突出,己引起大规模群体事件的现场,所在乡镇、县(区)领导、涉事单位、业务主管部门、信访工作机构、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要及时赶到现场,相互配合,做好接待、劝返和答复工作。四是要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矛盾,就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富有正义感且有威望的群众代表、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的作用,对当事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五是要建立有效的司法救助机制,客观地说,有些群众上访是因为司法成本过高引起的,因此要建立司法救助组织,对那些无力支付司法成本的人提供司法援助服务。

五、强化督查,建立社会稳定责任追究制是维护稳定的长效措施

经常性的督查督办工作是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长效手段。一是要坚持督查督办的原则,包括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好全面督查与重点督办相结合,督查督办与帮助协调相结合,党政督查与业务部门相结合。二是要建成及时办理、限时办理、必须办理的督办机制,对各类问题推诱、敷衍、塞责、拖延、扯皮、踢球的一律按相关信访规定严肃处理,对不负责、不作为的有关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处罚建议。三是要创新督办的方式,包括电话督办、书面督办、会议督办、调研督办、联合督办等。四是要对引发的矛盾实行责任追究,不但要注重有关单位、个人对引发的矛盾不作为的追究,而且也要注重从法律的角度落实对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和谐。

上一篇:24节气歌谣儿歌下一篇:用个人住房抵押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