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精选9篇)
2007-1-8 15:51:25
新农村建设一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深入山东、河南、江西、陕西、吉林、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从各地实践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同时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其背后则是基层政府在认识、方法上的偏差以及工作作风的不切实际。及早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方能真正取得新农村建设实绩。
问题一:行政资源“垒大户”,试点村难以“以点带面”
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 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我们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抢抓这一机遇,启动了村道水泥化工程,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资整修路基,上级补助资金铺水泥路面。然而,由于山区整修路基花费很大,群众集资无力完成,许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欠下了新债。
以修路为名摊派集资现象也开始出现,不少农民反映,乡政府和村组干部在修路过程中向他们收取修路款。如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海坡村二组农民反映,村里去年开始修筑出村路和村内街道,二组农民要承担38万元修路款,人均1000多元。
修路负担重,走路的负担也重。公路上的乱收费、乱罚款严重干扰农产品销售秩序运政违规日夜上路罚款,对过往车辆“雁过拔毛”。渭南市大荔县盛产西瓜,今年每公斤西瓜价格跌至不足0.3元,当地瓜农损失很重。他们反映,道路乱罚款是西瓜滞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车西瓜运到兰州,沿途的各种罚款不下1000元。
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汉阴县涧池镇三星村22户村民今年实施移民搬迁建起了新房。正在粉刷新房的移民搬迁户李世清说:“盖3间房至少要花5万元,如果放在去年,要少花1万多元。家里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和农民增收环境。如312国道陕西咸阳段不足200公里的道路上,县县设卡,交警、路政、没有积蓄,扶贫补助也没发下来,材料价格又这么高,房盖起来了,自己也成了欠债大户。”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在漯河市大刘镇政府,我们看到了挂在墙上的“招商引资任务表”,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个镇领导班子成员招商引资任务。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发现,全省建设资金投入未能形成有效的融资机制,启动和补贴资金不落实,各级财政投资严重不足。陕西省共有行政村3.1万个,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农村和建制镇建设的补助资金仅有200万元,而全省县以下建制镇就有822个,这笔补助资金大部分投到了乡镇建设上,能投入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要落到实处,就是要改变和提升农民居住群落的生产、生活水平。我们在江汉平原上看到一种情况,一个行政村由原来三个村(生产大队)合并而来,在并村过程中原来三个村的农户没有发生任何迁移,原来的生产队(自然村)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政府认可的村名发生了变化,村干部的管辖范围变大。但在当地乡村道路建设中,国家只对乡政府到新村村委会一段路进行补贴,原来三个村的道路修建任务变成了一个村的修建任务,国家节省了资金,但留下的仍是农民行路难。在教育、医疗等问题上也有类似情况。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恒说,榆树市20岁~40岁的年轻农民多数出去打工了,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非常少,而且后劲不足。
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调研发现,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调研中一些乡镇干部认为,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河南省邓州市十林镇党委书记刘建科说:“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们对办企业村实行政策优惠,产生的税收乡村按三七比例分成。但办企业用地难协调,目前,土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已阻碍了农村现行生产力的发展。”
一次性租赁西明义等村1035亩耕地,建设温泉度假区。被占地群众反映,他们每年每亩获得500多元的“租金”,许多人觉得不划算,不如自己种地。
怎么办?长期以来,我们把“统”的功能放在村、组层面上,现在看来,这条路基本上走字,只剩下土地所有权了,但这个“权”不能动。因为“承包地”是个最好的社会“稳压器”,盲目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将留下社会发展隐患。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税费减免以后乡镇机关的运转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法保障运转,一些乡村干部便向农民“伸手”。解决这个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尽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让乡镇“瘦身”的同时转变职能。为了发展当地经济,鄢陵县陈化店镇政府与许昌永达公司非法签订土地租赁协议,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表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分”解决了,“统”不通。“公司加农户”是一种好形式,但问题是公司强农户弱,利益不均等。现在这个“统”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
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它承接了改革开放以来实现温饱的努力和发展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小康基础之上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是对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体制和政策的矫正。可以说,老提法蕴含着新的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再次提出,充分说明了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关心,也证明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新部署、新举措。即加大对(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扶持;加大固本力度,培育农业良性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农民适应市场的自立机制、自主能力;同时,不要脱离“农”字根本。
2 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直接用于三农的支出是非常快的。从以下的数字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中央直接用在“三农”上共11300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8%,实际增长了118%。从2001年到2003年三年公共财政在农业支出共7746亿元,2005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支出就2975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5%;2006年预算已出来,是3397亿元,实际增加了422亿元,由于柴油涨价又补120亿元,如再加上地方财政大概有7000多个亿,与上年相比可能“翻一翻”。近期,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推进增长的十项措施。农业部编制了涉及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51.5亿元农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其中2008年新增投资农村沼气30亿元,其中户用沼气23亿元。紧接着,中央财政又将农机具补贴提高到100亿元,新增60亿元。此外,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补贴项目还很多,如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用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农田水利配套设施投资补贴、低产田及盐碱地改良投资补贴、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投资补贴、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贴、以及农业税收减免等等。总的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稳定增长,只要能够有效地使用,就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就在我国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世界及国内的形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定了2008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是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随后是部分国家的粮食危机,人们还没有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惊恐中醒悟的时候,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部分世界知名银行也相继破产倒闭,有的国家也宣布破产(冰岛)。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实体正式步入经济衰退,一些新兴的经济实体(如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的经济增长率在持续下滑。我国的经济过去主要靠出口拉动,而出口量的持续下滑当然也对我国的各行各业冲击很大,尤其是制造业,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首先表现严重的是浙江一带的制鞋业、纺织业、玩具厂等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有的停产、有的倒闭;再后来机械制造业、钢铁、建筑、房地产、装饰装潢、电力、煤矿等都出现了问题,钢铁厂停炉限产、厂矿停工减员等,造成了多年未见的现象,大批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出口下滑,企业生产萎缩,生产效益下降,原材料需求减少……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了原油、煤炭、电力、钢材、建筑材料、农产品等的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国际和国内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下面具体阐述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工返乡后再就业问题。
2008年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人数总量已经达到1.5亿,在城乡间流动的农民工有1.26亿,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农民工总量已达2.3亿。这2.3亿农民工的就业稳不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与世界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当前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服装、制鞋、玩具等与外贸依存度大的企业,由于出口订单减少,直接导致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农民工失业一般不纳入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从表面上看不会形成严重的就业问题,事实绝非如此。民工就业占据了制造业就业的半壁江山,如今卷铺盖回家种地,只能说明我国失业情况严重,城市化进程严重受阻,而我国制造业缺乏专业制造者,制造业升级是遥遥无期。2009年,农民工就业可能更加严峻,大部分农民工的技能单一,创新能力差,失业后再就业的能力就相对更差,因此,很多农民工的再就业方向基本上就是重操旧业—暂时务农。
外出打工的农民,由于种地的收入远不及打工赚钱,一般离家时比较匆忙,所以他们的耕地有的低价租给其他农户,有的交给村委会代为转让,一般没有手续或手续不规范。现在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后暂时还要务农,他们就要索回自己的土地,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土地纠纷。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辅助农民工就业工作,加强教育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
(2) 土地流转纠纷问题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加快的趋势。三中全会允许多种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产生的权益让农民分享,土地市场活跃起来以后给农民以更多的财产权,相应的会产生更多的财产收入,也是提高消费的一种手段。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这个政策是好的,但现在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提前返乡的农民工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相应的土地流转纠纷也会大大升温,农业部在12月6日发出的《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也提到,当前要高度重视解决涉及农民工返乡可能出现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的土地承包权益。《通知》指出,随着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多元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要防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受到损害。最高人民法院12月4日表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法院共审理有关农村土地纠纷案件48396件。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土地补偿分配纠纷等案件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群体诉讼,呈现出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度高、处理难度大的特点,生计的压力使农民更加注重土地问题。许多地方的流转费比较低,有的只有二三百元,有的单方面改变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改变了土地用途,这些不规范的流转行为成为了加大纠纷的导火索。为了妥善解决群体性的流转纠纷,关键是要各农业部门及乡村一级政府做好工作预案,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引导农民工依法、理性的反映问题。先协商后协调,也可仲裁和诉讼解决,任何粗暴、霸道的解决方式可能导致大的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把解决农民工土地流转纠纷当作社会问题来抓,甚至上升到政治问题。
(3) 农民的收入问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出售价格的收入、还有家庭成员务工所得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指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性保护和投入,从而使农民获得的各种补贴,总的来说是稳定的。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又影响到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那么对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也很不利。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的销售和价格。
2008年,国内绝大多数农产品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行情。由于没有价格的主导权,进口大豆在我国长驱直入,使得部分油脂企业停产停销,大豆严重滞销,各种油料农产品的价格无一例外的大幅下降,部分地区水果滞销。造成玉米滞销,价格一路下滑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贸易逆差加大,出口困难。7月份以来国际玉米价格下跌一半,国产玉米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除非恢复出口退税,否则玉米出口并没有竞争力。其次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很多生物燃料企业出现亏损,有的宣告破产,再加上对后市的悲观情绪的影响,降低了对玉米采购的积极性。第三是目前国内养殖业低迷。部分养殖场倒闭,很多饲料公司关门,受三聚氰氨奶粉事件影响,玉米需求弱化及周边市场的连带效应成为玉米行情低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国际油价跌至每桶40美元,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如淀粉厂、粉丝厂、酒厂、油脂厂、豆制品厂、各种相关食品厂,2009年的效益都较差,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所以通过玉米深加工来带动玉米需求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少。
1.纳入城镇规划,通盘考虑
宽城区兰家镇作为宽城区唯一的农村城镇,享有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政策,以及吉林省省级开发区政策、吉林省“十强镇”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长春市对外开发等各项优惠政策。宽城区紧紧抓这一有利契机,结合国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这一战略,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宽城区的整体规划,坚持高起点定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三区一城”的发展格局。一是规划兰家加工制造业集中区。在兰家镇西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四个基地”,即轨道客车检修基地、零部件加工基地、整车生产基地和配套服务基地,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市场广阔的先进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北部新城中心区。以区政府办公楼北移为契机,打造“三心二轴一带”的建设格局,即宽城区行政中心、区域绿化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人民大街城市景观轴、东西沿路商业轴,环形绿色生态带,以此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铁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东起伊通河西岸,西至长农公路西1500米处,南起北四环路,北至与农安县交界处,主要是依托交通优势,引进商品批发、连锁经营、仓储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四是打造北部生态景观城。充分利用明沟、水系、林地扩湿地资源,综合治理,有序开发,提升新农村生态建设水平。
2.依托重点项目,分步推进
2.1项目储备比较充足 兰家镇位于宽城区的西北部,随着城市的向北扩张,与南部各村相比,在交通、资源方面有着诸多的区位优势。该镇通过抓招商、跑项目、育财源等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储备,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和重点村建设项目、安居温饱建设项目进行整合、捆绑资金、集中投入,以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
2.2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兰家镇结合新农村建设,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注重同类项目的集中摆放,使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形成集群发展的态势。凯旋路两侧7个物流项目占地3.6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36亿元,金达洲汽车贸易集聚区、雨润食品全球采购中心等超大型项目的集中落位和新光复路市场、省生产资料、正大饲料、益和医药物流等项目的投入使用,使铁北物流业的集聚优势更加凸显。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展迅速,机车厂和热电一厂两个项目占地1.56平方公里,计划投资48亿元。
2.3农业项目进展迅速 宽城区紧紧抓住吉林“生态省”建设的有利契机,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和特色瓜果产业园,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投资165万元,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建成温室5栋,露地示范区1.5公顷,将蔬菜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不断扩张规模、壮大实力、延伸链条。加强君子兰基地、标准化畜牧小区的建设力度,采取招商引资运作方式进行保护地开发建设,建设温室大棚356栋,以转租的形式租给失地菜农,解决了五星村、新月村、奋进村、上台村、蔡家村、邱家村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3.列入民生计划,逐项实施
3.1基础设施逐步健全 立足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承诺的实事,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投入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企业捐助一点”的多元化筹资办法,集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新建大中型桥梁2座;投资4720万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7条42.1公里;投资900万元,新建了小城子、马家、郭家、姜家、六马、孟家六个村部,完善了广宁、蔡家、丛家、邱家4个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在市里的支持下,启动了丙十七路等11条道路建设,长江路开发区小城子公路延长线、丙二路等“四路三桥”和铁路专用线建设正在全面推进,轨道客车装备产业园区的几条道路近期也将通车。这些项目全部竣工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宽城区路网格局,有效地缓解长春市交通压力,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3.2村容村貌明显改变 在生态优化上创先争优,让人居环境“美”起来。通过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把打造生态宜居城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道路硬化亮化、厕所畜厩卫生化、垃圾收集定点化、排水管(沟)系统化、村屯绿化美化的新景象。宽城区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乡容村貌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成立区、镇、村三级新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村里成立卫生清运保洁队,雇用专(兼)职保洁员196人,做到日产日清。以3个水库、4条明沟、伊通河沿线和主干路网为载体,实施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工作,仅在公园建设方面就投入1.5亿元。
3.3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一大批农民住上新房,享受着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的目标。为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宽城区给每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有养老金,按月发放到位;区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建设农民夜校16个,“农家书屋”16个;投入1.5亿元对区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这4家“龙头”机构进行卫生资源整合,建立了以区级医院机构为网顶、兰家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承担了1个镇20个村54878名农业人口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4.注重宣传教育,激发动力
4.1发挥宣传驱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造势 利用悬挂标语横幅、夜校、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农民支持、参与,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宣传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素质;组织镇、村领导和群众代表到通化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4.2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造力 一是挖掘“内力”,推进农民理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充分利用那些能谋事、能干事、能主事的农村能人,把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变“让我建”为“我要建”;另一个是加大“引力”,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的办法,让先进得实惠,让后进受触动,争先恐后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已经形成;再一个是增强“推力”,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给予项目资金倾斜和税费减免,对农民用于改善生产生活的贷款、宅基地审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
989元,占39.2
,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人均
1356元,占53.8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人均176元,占7.0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1元,比上年提高152元,增长6.9
,反映农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质量指数―恩格尔系数为52.4
,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每百户主要消费品拥有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电话33部,增13部,增65.0
;彩色电视机63台,增13台,增26.0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57平方米,增4.7平方米,增16.4。
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疾重难返,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解决。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多年停止不前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回归的增收效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最低阶层。20xx年,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主要表现有,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4。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20xx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标准比较,邵阳市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按目前年增长9的速度计算,后才能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20xx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912元的水平比较,收入比值为3.22:1,
收入差距基数大,
并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据调查,有60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20xx年,全市107.28万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获得的劳务收入人均仅2871元。而且绝大多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6。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20xx年末,邵阳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00.66万人,其中:69.6
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仅耕种1.6亩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30.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邵阳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把握时机和找准着力点。
1.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改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利资源和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是减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意义就越是重要,越需要从农业科技研究、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重点抓。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教育、医疗收费等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xx年,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0.69亩,劳动力人口已达到400.66万人,其中
83.6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农村在基础教育上大大落后于城镇,导致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农村最基础的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收到创造农村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良好效果。
3.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重新塑造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流动构造机制,疏通渠道。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人口越少,农业越发达,即农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民,劳务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就是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因此,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劳务输出的积极性,努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问题,二是财的问题,三是物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建设主体和建设主导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人的活动。这里所指的“人”,一是农民群众,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二是各级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要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靠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的合力推动。但在欠发达地区,由于“人”的主观意识、综合素质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只有1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9.2,而文盲和半文盲还有7.5。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要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甚至有少数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这些村的群众,脑袋里装不进新思想,行动上迈不出新步伐。他们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保守,缺乏建设新农村的勇气。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难以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如在我县,近几年来,初中阶段每年有千多名学生流失;高中阶段,高一年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入学,但参加高考的只有一千多名,由此可以想象出欠发达地区人民受教育的现状。
其次是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深。最近,我到农村搞了一次调研,不少农民特别是山区的农民为中央关注新农村建设、关心农民利益而由衷高兴,但也还存在不少忧虑。比如,“是不是喊一阵口号、粉刷一遍墙壁就没动静了?”“会不会又让我们交钱?”“会不会把我家刚盖好的房子拆掉?”,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内容、内涵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模糊不清。同时,也有不少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级干部的事,就是等着政府来投资建设,他们的主体意识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己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在调查中得知,部分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说,搞新农村建设就是给钱,现在不知道上面能给多少钱,所以还没法确定干什么;有些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帮建单位说,你们把钱拿来、把东西送来就行了,别的就不用你们管了;还有的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怎样建设新农村还处于“不管不问不懂”的状态,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再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对缺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发家致富,大量外出打工(实际上,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收入主要也是来自外出务工),有一定能力和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留守现状突出,他们根本无法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导致很多农村没有合适的村干部人选,农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村干部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能力较弱,难以带领农民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如我县的一个扶贫村,省里和县里的扶贫部门都已出钱买好了水泥、沙子、卵石等物资,但由于村干部号召力不强,群众素质不高、积极性差,导致村里的巷道硬化一拖再拖,至今仍未完工。此外,一部分致富能人、素质较高的能人,有的小富则安,缺少开拓精神,帮扶意识不强;有的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地移居城镇,能人的带动作用不突出。在我调查的6个乡镇的12个村中,95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部分素质高的农户打工有了一定的储蓄后,移居到城镇生活。在这些村的村支两委班子中,有4个村的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年龄结构极不合理。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困难重重的背景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无疑是政府探索改革的积极信号。前不久,国务院又决定“营改增”试点由上海市扩大到北京等8省市,明年还将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和试点行业。根据相关报道,上海“营改增”试点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少的涉税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难题,值得参与试点的北京等8个省、市思考和借鉴。笔者
以为,目前“营改增”试点九个方面的涉税难题有待解决。
一、“营改增”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据笔者了解,试点地区的部分企业反映,由于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上,“营改增”相关规定缺乏操作性,某些政策截至目前尚未出台操作性强的细则,致使企业在税务处理方面无法规范操作,因此,希望财税部
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零税率企业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某航运公司属于一般纳税人,主营国际航运,目前享受零税率待遇,但税务部门仍规定该类企业只能开具普通发票,造成货物代理公司因无法抵扣进项税额,不愿接受该公司的普通发票。企业希望税务部门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给予零税率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权利,以解决上下游企业“营改增”试点
中出现的矛盾。
(二)财税[2011]131号文件操作缺乏操作指引。
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31号)出台之后,由于缺乏操作指引,上海试点中各区税务部门仍然遵循不同的标准。有些区采取先收税,待具体政策出来后再把超额征收部分退还纳税人的做法,有些区则先不征税,等待操作细则出来后,再保
留向纳税人追缴的权利。
(三)向“境外单位提供服务”的定义不够明确。
某公司与境外甲公司签订了设计服务合同,合同约定由该公司协助甲公司向境内乙公司提供服务,服务费由甲公司支付给该公司。该公司想知道自己的服务是否属于向境外单位提供服务而适用零税率。而实
践中,不同地方的税务局对于上述问题的意见也不同。
(四)向境外单位提供应税服务执行标准不一。
在应税服务出口适用免税方面,根据财税[2011]131号文,上海试点中,向境外单位提供的9种应税服务的申请、审批手续比较繁杂,这让纳税人和税务部门都感觉非常头疼。由于暂时还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法,上海市税务部门目前也不能明确是否允许纳税人在进行增值税申报时,直接填报为免税服务。
二、部分试点企业税负增加
(一)部分物流企业实际税负提高。
货物运输服务是物流企业最基本的服务,且实际可抵扣项目较少,导致试点后企业实际税负大幅增加。据2011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65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调查,2008~2010年三年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货物运输业务负担率平均为1.88%.实行增值税后,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会增加到4.2%,上升幅度为123%.从目前已获得的数据分析,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货物运输企业运输业务税负有较大幅度增加,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依然未能统一。同时,税改试点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问题亟待明确,包括快递物流企业适用税率不明确,物流企业集团及其分、子公司无法合并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发票征管,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不符合行业特点等。这些问题中,有些属于事先预料到的,希望企业
通过内部消化予以解决,有些则属于新出现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税改中完善。
(二)逾四成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
调查显示,部分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上海宝山物流协会反映,“营改增”后,运输企业
税负有所上升,而从事单一运输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税负明显增加。
(三)此外,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服务业和鉴证咨询服务业等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房屋租金和物业管理费等构成。调查显示,这部分支出不能抵扣,而其他部分抵扣进项税额也较少,因此
此类企业在试点中总体获益不多。该情况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反映也比较突出。
三、试点扩围地区征纳成本加大
目前的财政体制中,增值税由国税机关征收,实行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享;营业税则为地税机关征收,全部归属地方。在“营改增”试点地区,相关增值税继续由国税机关统一负责征收,但收入则归属地方。这一设计考虑到了地方财政的现实状况,是对现有分税体制的一种完善。然而在“营改增”的税改过渡期,企业需要同时接受国税与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的管理与稽查,仅办证费用就增加一倍。两个税收征管机构的重复配置,提高了征税成本,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企业难免为此疲于奔波应付。作为“营改增”试点扩围地区的10省、市、计划单列市,与上海有一个比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上海的国税、地税是合二为一的,而其他省市则是国税、地税分设。未来执行“营改增”的职能部门将是国税局,税收征收主体主管税务机关发生了变化。由地方税务局征收营业税,改为国家税务局征收增值税。相对于上海而言,加入增值税试点扩围的地区,将对国税局的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此外,国、地税征管是两套系统,对企业来说操作起来很麻烦。对税务机构也是一样,政策培训、发票系统的更改等也需要时间。“营改增”实施后,很多纳税人就要重新适应国税的管理,而很多营业税纳税人并没有跟国税局打交道的经验。
四、税率结构设计欠合理
按照试点方案,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了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在确定税率的时候,规划设计不是很周到,对行业的划分不够细致。有些行业的抵扣比较合适,比如咨询业等,过去税率是5%,现在是6%,只要稍有抵扣,税负就是降低的。但有些行业就会出现税负增加的现象,比如交通运输业,此前税率是3%,现在变为11%,要保持税负不变,抵扣水平要达到8%,如果不能做到8%的抵扣,那么税负就会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营改增”试点的税率结构设计欠合理,部分行业原营业税差额征收的优惠幅度更大,改征增值税后,税率因此不降反升。由于行业
税率划分还不够细致,抵扣链条还不够完善,因此,才需要在更大范围推广“营改增”试点,完善抵扣链条。下一步在扩围的过程中,为避免“营改增”之后,税负大幅增加的情况再次出现,推广地区应该对每个行业做细致的研究。针对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行业的“营改增”,要测算试点企业的进项到底能有多少,进而再
制定税率应该定到多少,并在改革之初找好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进项税额抵扣太少推高税负
按照规定,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应税额就是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进项税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最终纳税额的多少。进项税额太少导致应税额过多,最终推高税负,这也是目前
上海市在试点过程中,遭遇最多的难题。如:
交通运输企业:可抵扣的项目主要为购置运输工具和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但在有限的抵扣项
目里,企业要真正抵扣也并非易事。
物流公司:购置运输工具可进行抵扣,但实际情况是,由于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长,多数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不可能有大额资产购置,因此实际可抵扣的税很少。对于中小型的物流公司来说这一项可抵扣的项目很难用上。即使能够抵扣这也不会给企业减少太大的压力。“一家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中,30%-40%是油费、30%-40%是路桥费,20%的人力成本。但是按照现在上海的试点方案,交通运输企业的人力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范围,而可
以抵扣的燃油、修理费等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不足40%.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如工资薪金、房屋租金、业务信息费、交通食宿等,而这些成本比重较大,因而不能产生进项税,其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仅有办公用品、电脑设备、水电费、设备维修等费用可供抵扣。
六、虚开发票难以监管
在税收监管方面,增值税是可以抵扣的,“营改增”以后,假发票,虚假抵扣难以管理,由于存在某些政策性缺陷,会出现企业虚开发票的问题。比如一般纳税人接收试点地区交通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向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按照发票上注明的运输费用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行税额的,而小规模纳税人是按照简易征收率3%缴纳增值税,这与增值税税收制度设计相悖,存在增值税征收链条断
裂的问题,这样会出现小规模交通运输企业虚开发票的问题,给监管带来新的难题。“
七、会计税务核算难度加大
传统营业税为主的行业,会计核算往往比较简单,改成增值税以后,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日前,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企业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2]13号)。对“营改增”试点企业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范围包括试点纳税人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取得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税控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抵减税额的会计处理等内容。并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一般纳税人试点企业因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企业财税人员在调整和和运用会计
处理规定时,还需要培训和适应,这也给税务机关进行纳税指导带来较大的工作量。
八、营业税优惠政策延续享受过滥
试点开始前有很多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按照规定优惠政策还将延续,虽然营业税和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但由于增值税优惠的标准和内容与营业税不同,计税依据和征税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从计税依据来看,营业税纳税人基本上按照其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取得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依照该营业税应税劳务适用的税率,计算缴纳营业税。而增值税是以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是环环征收、道道抵扣的征收方式,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项目时缴纳的增值税可以在销售应税项目时全额抵扣,只需对本环节的增加值缴纳增值税。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不同,因此,两者是不能作简单的数字比较的。营业税优惠政策究竟该如何连续?税务机关如果从严控制,一些企业可能失去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最后只能将优惠之门打开,尽量放宽准入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
避免会有一些企业钻政策的空子,对此应当如何去防范,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九、鉴证咨询协作服务项目重复纳税
我国现行营业税法不支持鉴证咨询服务、总分包服务实行营业税“差额纳税”的特殊政策,造成了协作项目重复纳税。即总承包人需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金额纳税,而协作单位也要依据分包协议金额申报纳税。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税务师行业自身服务不断专业化的要求,行业之间,鉴证咨询服务业之间,或试点地区之间,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企业之间的协作服务已成常态。如一家税务师事务所和其他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联手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情形越来越多见,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营业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上海市税务机关对七类具有鉴证职能事务所之间开展协作项目,实行营业税差额征税的具体作法值得借鉴和推行。根据上海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本市《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的通知(沪地税货)[2010]28号文第三十九条规定,对本市有鉴证职能的会计、税务、资产评估、律师、房地产土地估价、工程造价、专利代理等七类具有鉴证职能事务所(公司)之间开展协作项目,视同代理业务,可按取得的全部收入扣除支付给协作方相关费
一、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设施规模偏小, 设备较简陋
在我县的广大农村, 大多数地方的群众文化设施规模偏小, 文化站 (广场) 设备简陋, 功能不配套, 服务水平比较低, 有个别乡镇的群众文化设施还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2、人员素质不高, 队伍不稳定
在基层乡镇, 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平均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不高, 年龄结构相对老化。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 乡镇级的群众文化机构 (文化站) 同其他机构合并, 一人兼任多职、失去岗位的情况开始出现, 导致目前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人心浮动。
3、资金投入不够, 群众文化活动明显偏少
随着地方经济的增长, 政府虽然也投入了一些资金用于基层文化站 (广场) 的建设, 但是按照国家的规定, 目前对群众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还明显不足。有的乡镇只能保住工资, 群众文化活动根本无从组织, 最近几年中, 也只是在政府的主导参与下, 举办了仅有的几次全县规模的歌曲戏曲比赛, 参与人数与全县文化人口的比例极其不均衡, 这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设施建设不均衡, 有待全面铺开
截止到2010年末, 全县28个乡镇只有十余家建成了高标准文化站, 而且都在人口基数相对大的乡镇, 即使这样, 屈指算来, 也仅仅刚过三分之一, 造成了文化设施的分布参差不齐、质量不高。致使基层文化站承担公益服务的水平也不均衡, 文化资源的共享度比较差。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要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运用好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武器, 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场 (站) 的建设, 切实扭转和解决设施规模偏小, 设备较简陋以及建设不均衡的状况。
作为新农村群众文化设施主要标致的文化站, 是用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 群众文化也就失去了工作平台, 其繁荣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这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 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会失去很好的发展机遇。要稳固基层文化站建设的基础, 发展壮大基层文化, 就必须让硬件建设到位。目前, 我县虽已建设了十余家高标准文化站, 但受设备和后续资金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还远不能满足群众文艺培训的开展与需求。另外, 其它乡镇虽然也在谋求争取资金项目, 准备易地建新馆, 但普遍难度较大。笔者认为, 在这个问题上, 也可以采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或扩建的形式, 对现有设施重新定位完善功能, 进行升级改造, 力争使基层文化站成为老百姓文化权益的保障中心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标致。
2、大力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切实扭转和解决群众文化人员素质不高, 群众文化活动偏少的状况。
群众文化队伍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 其素质、水平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建立、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群众文化队伍, 并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应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争取各级党政支持确保机构、编制、经费的同时, 结合当地的实际, 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与指导力度, 定期组织专业文化团体人员下基层, 对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和业余剧团进行业务辅导, 举办各类群众文化理论和业务培训班, 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在这一点上, 我县的北四家子乡一年一度的群众自发乡政府主导的“迎春歌会”、“农家新歌”春节晚会和长在营子乡哈拉贵村农民剧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几年来, 在文化主管部门和乡政府的关怀指导下, 北四家子乡青年农民李春军连续十四年个人出资举办迎春歌会, 不但吸引了十里八村的农民参与, 更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的记者前来报道。谢杖子村青年农民陈贵波更是自发组织本村的小青年自编、自导、自演电视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也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舞台。另外, 长在营子乡哈拉贵村农民剧团则是与共和国同龄的剧团, 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和辅导下, 几十年如一日为农民演出, 他们的事迹不久前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记者走基层”栏目中被宣传报道, 与全国观众见面。
吉林省是农牧业大省, 具有良好的农牧业生产发展基础。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163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580万吨, 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由2000年的4879 kg/hm2增加到2004年的5846 kg/hm2, 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18 kg/hm2和1243kg/hm2;人均粮食产量由2000年的623kg增加到2004年的927kg, 分别高出全国257kg和565kg。龙头企业粮食加工能力达到1153万吨。这写都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同时畜牧业生产能力也获得了大发展。2004年, 畜牧业产值达到399亿元, 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2.4%。肉类产量达243.5万吨, 人均占有量89.9公斤, 位居全国第1位;禽蛋总产量达95万吨, 人均占有量为35.1公斤, 位居全国第5位;奶产量达26万吨, 人均占有量为9.6公斤, 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 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活质量反映农村居民生活宽裕的程度, 农民收入水平是反映生活宽裕程度的主要指标。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等7项指标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尤其是森林覆盖率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高出全国18个百分点, 农村电话普及率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而且, 2005年人均GDP达到13310元 (合1 600多美元) , 超过了中下等收入国家1200美元的平均水平;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8716元/hm2和1.893 9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 主要良种普及率达到95%, 粮食商品率达到70%, 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97.3%的乡镇和63.1%的行政村通水泥 (沥青) 路, 村村通电话, 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 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9.78m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2 吉林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难点
2.1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粮食综合生产力比较脆弱。
吉林省农业生产体现为“高投入、高产出”, 也付出了高代价, 虽然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但也导致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使得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源要素日益紧缺, 约束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大。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仍然较差, 缺少控制性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中小型水利设施还不完备, 生产补贴制度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存在补贴的渠道不多, 补贴的范围还窄, 补贴的水平低等问题。
2.2 农业增收面临诸多困难, 城乡收入仍在扩大。
吉林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还是粮食,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 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 靠降低成本拉动农民增收的潜力较小, 农业投入不足, 基础薄弱。从目前发展趋势上看,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额庞大, 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资源大省, “农村人口1443.5万人, 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农村中非农从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7%, 而耕地面积约为7748.895万亩, 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为5亩左右, 人多地少的矛盾始终制约着吉林省农业和农村发展”[6]。而且,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也制约了劳动力的转移。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3.5%,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6.8%,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9%, 高中以上的只占10.8%, 大专以上的仅占0.4%[7], 远远落后于先进省市。
2.4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缺失。
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表现较明显的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医生不仅数量不足, 而且素质不高, 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变, 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仅为44.2%, 可以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刚刚起步, 覆盖面只有0.9%,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尚未建立起可靠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民的养老问题仍为社会难点问题。
3 推进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3.1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新农村建设就是统
筹城乡发展,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 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就是资金问题。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近年来,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 2004年用于“三农”资金2626亿元, 增幅大于财政收入的增幅。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为3397亿元, 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高于2005年。吉林省作为全国l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发挥了农业大省的重要作用, 2005年农业产值占吉林省生产总值的16.8%, 而全国仅为12%。2005年中央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 以后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所以吉林省应突出粮食大省的优势地位, 争取更多的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转移支付资金以及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要提高省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吉林省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但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东北其他省区。这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做法不相符。统筹城乡发展, 任务比较艰巨。吉林省政府应承担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照国家做法,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另外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鼓励农民投资投劳;二是注意发挥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的作用。
3.2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要采取综合措施, 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绿色食品, 在目前人们普遍追求健康饮食的条件下, 受到人们的极大喜爱, 能为农民带来较大受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 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 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开辟增收途径。
3.3 科学选择和培训人才。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 实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人才使用制度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吉林省委组织部1998年、1999年组织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工作。2006年省里还组织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这次是在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进行的。政府应鼓励大学生留在农村工作, 除了正常的工资以外, 应给予比较优厚的补贴等待遇, 还可以进行公开向社会重金招聘, 实行年薪聘任制,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3.4 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完成。
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培养农村人才的战略决策。一方面由省政府增加财政教育经费, 学校设立义务教育基金, 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变乡村路况不好, 通车困难等问题。保证农村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 新农村建设是对实现全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喜武.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大学, 2007 (29) .[1]邵喜武.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大学, 2007 (29) .
[2]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J].吉林日报, 2006.[2]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J].吉林日报, 2006.
[3]袁翠.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问题初探.当代经济, 2008 (3) .[3]袁翠.新农村建设中若干问题初探.当代经济, 2008 (3) .
一、目前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面临的新情况
(一) 内控决策机制缺乏系统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基础和保证
内控机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是农村合作金融防范和化解风险, 促进稳健发展的关键。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还残存着计划体制下的弊端。过去那种规模管理、外部强制仍有影响, 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轻管理, 把发展业务拓展市场与加强内部控制对立起来, 将内控机制与经营管理相分离, 致使农村合作金融内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决策管理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的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决策管理机制, 有的虽已建立决策管理机制, 但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人事管理机制方面。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复合人才, 内部各层次人员使用中的异地交流、岗位轮换、离职审查措施不落实。职责分离机制方面。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没有把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经办做到相互独立, 不能做到完全分离的也没有通过其他适当的控制程序来弥补。因此, 必然对农村合作金融活动本身风险不能进行分析和控制, 不能对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监督, 不能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 内控执行机制缺乏科学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1. 会计系统方面。
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行为缺乏科学化和规范化, 各金融机构使用的会计科目有所不同, 开户单位的账号编制各行一套, 有的滥用会计科目;现行联行往来存在依赖他人, 自身无体系的弊端;会计分析缺乏对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务动态, 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和研究。
2. 控制程序系统方面。
一些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 分工不清, 有的业务主办即兼会计又兼其他部门的业务经办;一些凭证的设计不够科学, 使用不尽规范;业务的独立检查制度有待建立健全, 没有对每项业务包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价。
3. 信息管理系统方面。
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 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信息反馈系统, 形成科学的信息网络, 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分析资料;对计算机处理系统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维修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控。综上所述, 主要弊端是内控执行体系缺乏科学性, 直接影响了农村合作金融安全运行, 妨碍了农村合作金融对未来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经营结果做出科学的定量规划, 极易造成内控程序的混乱, 给业务经营带来风险隐患。
(三) 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了监督和评价
1. 内控监督机构方面。
有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至今尚未设立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 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 确不能直接对法人或决策管理组织负责, 而受被监督人员和部门的辖制。现有人员素质不高, 没有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配备足够的、称职的内审人员。
2. 监督检查方面。
稽核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方法上仍以现场检查为主, 非现场稽核缺乏科学的监督指标体系;手段上仍依靠手工操作, 没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进行监督反馈, 计算机在审计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农村合作金融电子化监督程度不高, 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评审方面。
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中程度测试法和效果评估法没有得到较好应用, 不能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个经营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和定量分析, 而脱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运状况孤立片面的下结论。总之, 由于内控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 所以, 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使自我约束、自我监控的内部控制机制实施效果不佳, 致使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
(一)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制度体系,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1. 建立业务管理制度, 加强管理控制。
农村合作金融业务管理制度是对整个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管理和制约的规定。业务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农村合作金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经营目标的实现。业务管理制度涉及决策管理、贷款管理、会计管理、储蓄管理、资金风险管理、电子科技管理、金融法规等。内控制度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并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 但应体现出一些共同原则, 如职责分明原则、相互制衡原则、权责对称原则、层次管理原则。按上述原则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所有开发的新业务都要制定内控制度, 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市场规则要求的自我约束机制。
2. 建立营运约束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
营运约束制度是对农村合作金融经营活动本身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体系的核心部分, 对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有资产负债管理、授信授权管理、岗位责任管理等。
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围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和方针, 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而制定的管理制度。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量化监控、综合考核”的原则。操作中要实行双向控制、分清职责, 严格执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存贷款余额的比例、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和对同一借款人贷款比例的规定。以保证资产与负债之间期限和利率的对称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内部授信授权制度是一级法人通过贷款发放全过程, 对客户及经办人的控制管理。为此要重点抓好上级对下级的贷款数量和对象的控制,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不同层次的信贷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发放贷款的权力控制, 要将贷款的风险分析和防范贯穿于贷款过程的始终。在执行中要坚持分级次和分段授权, 制定审批程序, 增强整体控制能力, 防止系统失控。
3. 建立人事管理制度, 加强人员控制。
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农村合作金融从业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具体包括人员采用、职工培训、职工考核与轮换等方面。人事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于加强金融监控, 防范业务操作风险起着重要作用。建立完善配套的优胜劣汰用人制度。认真执行合理有效的用工政策, 打破大锅饭和终身制, 在职工的聘用、晋升、考核、培训、报酬等方面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把思想品质好、业务技术和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选拔到要害岗位。建立职工培训教育制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分层次培训, 开展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法治观念和敬业精神。建立职工考核和岗位轮换制度。在全面考核的基础上, 对要害岗位人员进行任期和离职审计, 对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撤换, 同时要在本部门各岗位之间和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定期的干部、员工异地交流、强制休假和岗位轮换, 从而增强干部的业务技能, 杜绝隐患防范风险。
(二)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保障体系,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1. 建立监测系统, 提高内部控制的工作质量。
此系统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全面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指标、测算判断和现代传导系统, 对农村合作金融主体运行质量和安全状态及时发出监测信号, 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对于农村合作金融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和防险、抗险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设计科学的风险监测指标。要紧密围绕资金运行过程中偿还和增值特性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设置, 所选择的指标要坚持以国家有关金融法规为依据, 结合本单位的金融风险实际, 参照国际惯例的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应采用不同指标体系。如, 资金流动比率、净拆借资金比率、加权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资产收益率、内部控制完善与执行情况, 以及单个金融机构风险预测、地区性金融风险预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测、道德风险预测等。
建立监测处理中心。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建立专职部门, 根据风险监测指标内容要求, 及时到业务部门收集真实、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和非现场数据, 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采用定量指标分析和定性指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以资产流动性理论和突变理论为基础, 对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对金融风险程度和暴露等级进行测算和判断, 测出整个系统的安全程度, 向决策机构综合反映资金营运安全情况, 反映影响金融机构经营安全的不利因素, 反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状况等, 为预防和处置金融风险提供依据, 确保农村合作金融安全运行。
2.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
此系统是指农村合作金融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对整体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达到内部控制的高效化和最优化。主要包括电子网络系统、监测报告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能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经营中的各种信息, 是对农村合作金融实施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前提, 有利于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实施监控, 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目的。
建立电子网络系统。要建立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 确保来源真实可靠的行业信息网络, 以取代落后的手工操作的内控工具。应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统一开发农村合作金融操作系统, 要对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系统从项目立项、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直到维护进行严格管理, 确保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在有控制、有记录、可监督之下。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决策和业务经营活动, 建立在科学的信息管理保障基础上, 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 以便决策部门及时调整业务经营方针和发展策略。
建立科学的监测报告系统。为了保证业务经营活动的记录真实、规范、统一性, 要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月度、季度、年度各种反映业务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的报表及监测数据,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综合分析、评价及监管报告。将上述原始信息资料实行计算机联网,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 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确保财务记录和会计核算的真实合法。从而建成“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农村合作金融信息管理系统, 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 建立内控评价系统, 提高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
此系统是指农村合作金融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作出评审结论。建立这一系统能持续地监测内控运行质量, 客观地评价内控在防止舞弊、消除风险和严守经营法规方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重点是放在内控制度的研究和评价上, 以提高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农村合作金融内控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内控制度是否具有全面性;内控制度的核心是否具有审慎性;内控制度执行是否具有有效性, 内控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内容指标必须系统和量化, 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和本质特征。
农村合作金融内控评价方法。主要是借助预警监测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成果, 采用反映真实状况的计算机模型和分类比较方法, 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研究和评价, 并使评价结论真实、严密。既要对各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总体状况作出全面的判断, 也要注意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内控评审后的处理。评价后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并对严重违反法规的行为提出处理意见, 从而实现提高经营质量、经济效益的目标, 保证农村合作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三)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督体系, 保证金融安全稳健运行
1. 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强化自我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机制是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建立内控监督体系的关键和基础, 它在内部控制运行中起着监督保障作用。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具体包括审计管理体制、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建立系统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内部审计应体现审计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初步设想是应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设立统一垂直领导的稽核监督部门, 向法人负责, 建立统一领导的总稽核负责制, 业务上实行下查一级, 对上级稽核部门负责, 同时要真正赋予稽核部门稽核、建议、处理的权力。内审机构主要履行业务风险检查、内控制度检查以及对内部违规违章行为依据法规进行处罚, 将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执行情况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机构要配备政治素质好、能力强、业务精, 敢于坚持原则的稽核干部, 要明确内部稽核的责任、权力和工作程序, 经常抓好政治业务培训。
确立科学的稽核方式。要改革传统的稽核方式, 实行金融创新, 提高监督效力, 在审计监督中实现以下转变:由单一的业务合规性监督向以风险性监督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以非现场监督为主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以计算机检查为主转变;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监督向事前防范为主转变。提高和改进稽核手段。着重建立稽核系统信息网络, 形成系统资料共用、信息共享的经营管理数据库, 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或批量地处理被稽核对象的有关业务信息, 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稽核。
2. 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机制, 履行银行监管部门金融监管职责。
他是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管, 是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体系的必要保障, 有利于促进金融秩序的明显好转, 为各金融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条件。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内控监管是银行监管部门主要职责。在农村合作金融内控监管中主要责任是:切实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和健全内部控制, 全面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总体有效性, 注重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稽核监督, 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做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不断提高内控监管水平。
建立监管责任制。在对农村合作金融内控制度进行监控、检查监督中要明确每个监管部门、监管岗位、监管人员的监管任务、范围、权限、标准、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对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内控监管要划片包干, 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在日常监管中。要按照相互协调和平衡制约的原则, 实行双人监管, 要加大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力度, 考核的内容实行量化, 实现对金融监管人员的再监督。
3. 建立同行业自律监督机制, 强化自我监管功能。
【新农村建设面临九大难题】推荐阅读:
建好农村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06-25
浅析新农村建设09-16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09-06
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10-26
建设新农村总结报告11-01
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11-07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论09-28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05-24
06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