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共7篇)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1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姚城镇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2006级 生物工程1班)

前言: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农村改革

近年来,舒城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以食品、茶叶、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开辟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全县境内招商引资涉农项目200万元以上规模148个,引进资金规模17499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6389.5万元。其中:省外项目300万元以上规模12个,到位资金13828万元,县外省内项目200万元以上134个,到位资金52001.5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茶招商,促进茶业产业化

1、引入茶叶种植加工项目,以“企业+基地”、“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以茶引资超过9500万元,目前该县的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到50多个,2007年干茶总量达2000吨,茶叶产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就有200多元,通过发展茶产业,使农民得到实惠。

2、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企业,促进茶产业化升级。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总额1600万元的安徽舒绿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茶、有机茶、特种茶、名优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拥有“兰草”和“舒绿园”牌注册商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出口欧盟、非洲、日本、美国,年产销干茶1000吨,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创利税近百万元。公司下设舒绿茶业精制厂和六个茶叶初制厂,在舒城县茶叶主产区建立2万亩的茶叶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6万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是

六安市最大、安徽省较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3、发展茶叶贸易,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该县还计划引进资金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晓天、河棚 等茶叶专业市场,为农民发展和壮大茶产业提供产、供、销全方位发展服务;

4、大力开展“兰花茶”招商宣传推介,打响“兰花茶”品牌。通过举办茶叶能手比赛,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全国一些大都市举办茶叶推介会、参加国际茶文化节等形式对茶叶进行推介,随着品牌的打响,茶业招商的成功推进,招商引资将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工业项目

该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林板、林化等林产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全县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粮价走高预期下,全县农民在市场驱动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质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县2007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农民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引进和发展,首先破解了卖粮难问题,2005年以来,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的难题。加工业发展还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高。过去多年粮食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全县青云、友勇、大海等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人,同时还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2006年成功引进台湾佳易木制品公司、东信林板加工等10多个投资9000万元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带动速丰林发展基地近10万亩。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后将惠及全县人民,农民将实现增收500元以上,这些项目正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直接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千人桥、杭埠等乡镇交通便宜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该县成功从江浙引进夏星、帅旺等食品生产企业带动了全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夏星集团通过从欧洲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国内知名的食品专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各种西式冷冻肉制品(汉堡)、面包糠、鸡精等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年创产值超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就业,带动10000多个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发展壮大,农户养殖致富”的双赢目的。

2、该县将引资发展服装产业作为今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盘子中关键的一只棋子。已成功引进的浩缘朋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经营制衣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浙江平湖分公司、天津分公司等四个子公司。公司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固定资产达1亿多元,员工近2000人,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成功引进,将基本解决该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依托水电资源,吸引客商投资兴建水电项目

近年来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的利霖电站、润乡电站、金源电站、三湾水电站、西河电站等,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通过引资兴建水电站,在发展电力经济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促进项目辐射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上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改善,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的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兴建水电项目许多附属工程如码头、便民路桥、以及库区形成后险滩恶滩的消除,交通条件也随之改善,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通过新农村建设,舒城县经济及人民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颜莲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班级:机096姓名:陈瑞 学号:0910012171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颜莲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采访村委干部 走访村民 网站收索 图书查阅法 调查时间: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20日

报告正文: 为及时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对家乡颜莲村进行了一番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颜莲村位于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距乡中心三公里,全村全部是农业人口。青临线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我村村民对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种植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上,西瓜,黄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资料显示,10年我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72%,11年为68%,12年则下降到了64.3%。我村实行黄豆、玉米套种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便于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我村的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不少村民都自建养殖场,饲养鸡、鸭、鹅、鱼等。不仅如此,由于颜莲村的交通较为便利,不少外村村民也来到我村建立养殖场,使得颜莲村养殖业初具规模。2.精神文明建设

自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颜莲村村民参合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卫生所,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自2006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以来,我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现代化,教师的学历、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会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用电安全、防火防灾等。

3.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发现,颜莲村村委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颜莲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0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了进村道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砖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将近80%。11年全村硬化村内道路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程度已超过75%。全村自来水管系覆盖率已达到80%。以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出资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使得农村农作物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11年该村新建桥梁一座,修葺桥梁两座,使村民的出行更为便利。4.生活水平的改善

颜莲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余外出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械化程度的相对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资料显示,0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120元,10年则升高到1568元,11年增至25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备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2/4的村民家中都购买了摩托车或是三轮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组织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龄进一步年轻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村务更为公开,并且不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村委会换届选举更为民主,公开,村民选举热情大为提高。村里重大决定决策主要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生产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2.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尽规范,农民驾驭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3.农村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虽然村里有小学,但由于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师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料显示,75%以上的农村小学,68%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4.农村土地日益减少 由于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村民们都在自家土地上建新房或养殖场,侵占了大量土地。另外,由于各种公路的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农村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偏低。6.农村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粮食、果业、养殖业基地的集约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加工业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篇三: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2

一、农业机械化的含义、分类及研究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有学者指出,世界农业发展史20世纪是机械文明时代,21世纪是生物文明时代。美国工程技术界评出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第7项是农业机械化。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克尔斯教授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亦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从这些说法和评价中可以得出两点共识:一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二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是不可取消,也不能跳过的发展阶段。

那么,何谓农业机械化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条指出,‘本法所称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本法所称农业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因此,农业机械化主要指运用现代化的机械动力设备代替人力和蓄力对农业进行耕种收以及农产品的初加工。这些机械设备指运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机械设备。主要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机械、植保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机械。这些机械化农具从牵引力和一次性作业面积的大小上可划分为机械化大农具和小农具。大农具主要适用于大型的农场,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小农具主要适用于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主要指以小型拖拉机(主要指手扶拖拉机,牵引动力不大于12KW)为核心动力所构成的一系列配套农具。如果按照大农业(农林牧渔)和小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来划分,机械化农具又可分为耕作农具和非耕作农具。耕作农具主要指服务于对农作物进行耕种收的机械设备,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以及灌溉机械等。非耕作机械主要指服务于林、牧、渔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设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适应于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型农业机械化耕作设备,可将其概括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

那么,为何要以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作为研究对象呢?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是以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为主体的,尽管近年来大型耕作农具增长迅速,但依然没有动摇小农具的主导地位。这可以从表1的全国统计资料中看出:

从表1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在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化进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那么,它们为何能够占据优势?它们对我国的农业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政府的政策选择提供有益的建言,推动农业机械化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迈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学界对这一研究还不是很充分。本文试图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从宏观上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理论假设和政策建言。

二、从转型社会的视角: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应用背景分析

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各国在本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都是从本国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业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农艺制度、农业资源等现状,发展适合本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技术装备。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农业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地制度所带来的广阔的小农经济之汪洋;二是农业正逐步融入市场化的大潮之中。资源背景是人多地少。因而,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必然嵌入于这一背景之下,从而决定了我国当前农业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那么,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哪些具体的因素决定或制约着这一现实呢?

首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村是市场经济引导工业生产对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的主动适应。

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改革,肇始于在农村广泛推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一方面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也把中国再次推向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这一现实必然导致在改革初期小农机具的大量需求及大型机具的日渐萎缩。而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的社会转型。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是精耕细作,但当改革初期以蓄力为主的精耕细作达到一定的边际效益之后,农民谋求新的省力而又能提高劳动效益的工具便提到了议事日程。而同时,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在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为拓展市场,获取效益,大量生产并推广机械化小农具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小农经济与市场化改革的契合催生了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其次,主要来自于农民减轻体力透支和追求旱涝保收的愿望。

以蓄力为主的耕作技术的缺陷主要是一耗时,二耗力,三对自然的过分依赖,即靠天吃饭。而机械化小农具的出现减轻了农民的体力透支,节省了农业耕、种、收的时间,同时部分的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如旱灾。尤其在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旱涝灾害频繁,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以小型拖拉机为动力的排灌农具对抵抗这一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流动的可能性。

农民通过价格发现,不断地流向工业和城市,但由于户籍及城市容量的原因,他们只能暂时性的转移,形成了兼业制农业。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必须尽可能的节省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而机械化小农具相对于传统的耕作方式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能性。

数据源自《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3年全国农业统计提要》

三、从功能的视角: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整体效益分析

在社会学的理论中,功能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结构功能学派的重要成员墨顿指出,功能是指可见的客观后果,而不是主观意向;他提出了功能有显功能和潜功能之分(特纳,2001)。如果我们将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作为一种功能分析的客观事项,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其显功能:(1)提高效率,节省劳力;(2)减轻体力;(3)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由于这些显功能的存在,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能带来两种潜在的客观后果,即(1)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2)能够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图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对村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提出两个假设性的回答,并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第一个假设: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与农业增产并非正相关。机械化耕作小农具从表面上来看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提高了耕作效率,但实质上这种效率的提高对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业产量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不能带来农业产量的大规模增加,农业的增产不能归功于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的农业重新回归到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下。而在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的双重条件下,农业必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稳定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必要条件,但精耕细作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为前提的,这种投入是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的(叶茂、兰欧、柯文武,1993)。工业社会的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只要能提高效率,那么产量就必然提高。这种思维对大规模的、标准化的、不受自然条件限制的工业产品当然是适合的。但是,这种思维对受自然条件限制(季节性耕种)以精耕细作为增产条件的小农经济是否适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效率减轻体力,提高效率所带来的两个结果是:(1)缩短了耕种收的时间,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闲暇时间;(2)节省劳动力。但在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对耕种收时间的缩短以及劳动力的节省对农业产量并没有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第一,农业生产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生产,其耕种收都有一定的时令季节,只要在这一时间段内进行耕种收,对农业生产并不会有影响。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人口规模与土地拥有规模是比较适合的,并不存在在耕种收时令内无法完成作业的可能性,即与提高生产效率无关。第三,在农作物生长期的细作更多地需要人力而非机械力,比如施肥,喷洒农药等。尤其对于一些有效的种植方式,比如农作物套种,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这种有效的种植方式却无能为力。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机械化小农具对稳定农业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增加产量。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通过价格比较和价格发现将一部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转移出农村,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兼业制农业。这无疑打击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使农业产量持续徘徊不前,这也是近几年“三农”问题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能够将土地耕的更深,种的更好,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但事实上,由于这些耕作小农具是以8~12KW的手扶拖拉机为牵引动力,这种牵引动力并不比蓄力强多少。因此,它在耕种的效果上也不会比传统的蓄力耕作强多少,增产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第二个假设:从整体和长期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广泛应用与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正相关,但这种关联的强度在不同的村庄类型中并不相同。

在对这一假设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对当下农村的村庄进行分类。这一分类主要以农村村庄的交通便利条件为依据。交通的便利主要以能否适合小型农业运输车和小型拖拉机进行运输为依据,因而可将分类点定位于公路和城镇。按照村庄距离公路和城镇的远近可划分为依附型村庄和边缘型村庄。依附型村庄指紧靠公路或者城镇的村庄,边缘型村庄指距离公路和城镇较远,交通不便利,道路以土路为主的村庄。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对这两类村庄的经济收入有着不同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指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指农民卖出农作物及畜牧等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非农业收入指农民从事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收入,如打工,经商等。

在对第一个假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作物的增产影响甚微,它只能对非常态条件下的农业产量起到一定的稳定和保收作用。因此,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并不能给农民的农业收入带来实质性的增长,但如果面对自然灾害的年景,它能稳定农民的这一部分收入,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来说具有高成本和不可增值性,其折旧和能耗相对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因而,如果单纯的从农业收入上来说,它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实质上的收益增长。

但是,如果从非农业收入上来分析,机械化小农具尤其是农用运输车和小型拖拉机对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首先,机械化耕作小农具提高了耕作效率,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机会的增多以及劳动价格的多元化,农民不再仅仅被绑在土地上,他们可以选择更多的就业市场,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从而进行价格比较。在比较中农民可以根据价格的不同从事劳动价格高的行业,产生农业劳动替代。但在现实的农村制度下,农民只能是半工半农,从事兼业制的农业形式。这就必然要求提高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以缩短农业劳动时间,节省劳动力,从而为获取半工的机会创造条件。从这一点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增加农民收入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话,那么农民就会放弃精耕细作,仅种植一些省时省力的农作物,以节省更多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出去务工。在大规模农业劳动替代的情况下,机械化小农具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使得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精耕细作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导致农业产量特别是粮食产量降低或者止步不前。这也应该是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粮食产量持续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依附型的村庄里,一方面由于交通与信息的便利,农民出去务工更为方便,而机械化小农具省时省力的优点,为这一便利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距离城市市场较近的依附型村庄,季节性的打工更为灵活,这样可以使他们一面有更多的时间打工,一面可以抽出时间从事农作物的精耕细作,节约了更多的成本。而且其生产的农作物可以直接向城市市场出售,获取了中间商的利润得到更高的性价比,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利润。再者,依附型村庄的农民可以在农闲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农用运输车进行一些小生意,比如去边缘型村庄低价收购一些农作物,然后到城市市场去买,从而获取利润。这些都导致依附型村庄的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收入。而相对于边缘型村庄来说,情况就没有那么可观了。边缘化村庄一方面由于交通不便及能耗高等原因,使小型农业机械不能充分运用,从而减少了增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边缘型村庄在使用机械化小农具时,尽管可以获得和依附型村庄相同的效率和劳动力投入,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的底层化,从而使得务工收入以及农业收入都低于依附型村庄。

因此,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的运用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在依附型村庄内表现的最明显,而对于边缘型村庄,增收则不是很明显。在我国城镇化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型村庄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并不很明显。

四、结语:对农业机械化的建言

在传统农业产量达到相对均衡的条件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对打破这种均衡,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收效甚微。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机械化耕作主要是发挥其规模效益,在大幅度节约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在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机械化小农具并不能发挥这种规模效益;相反,每家每户购置整套的耕作小农具不仅不能在整体上提高农业的效益,而且对农户来说是一种经济上的浪费,造成农业机械化的资源浪费。那么,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现实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安排下,应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第一,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和推动农户合作,改变家家户户小而全的农机配置,从而尽可能的节约成本。在农机专业化服务方面,近年来出现的农机跨区作业等已经证明对当前我国农业是有效的,因此应该进一步的推广。在农户合作方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国家支持和保护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区域化、标准化种植为借口,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笔者认为,这种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户合作购置适合自身土地规模的耕作机具,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机械化的规模效益。二是“机具户+蓄力户”的合作模式,在当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还相当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发挥两种耕作方式的优势,既提高了效率,又发挥了精耕细作的传统。

第二,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尤其是农村的道路体系。机械化耕作小农具要发挥其整体的效益,必须要依赖良好的交通体系。这从依附型村庄和边缘型村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来。

第三,因地制宜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束缚,在合适的地方整合土地规模,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以充分发挥其规模耕作效益。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我国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途径,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一方面要改进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方式,逐步增强其规模化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把着力点放在种子改良,农药、化肥以及人力资本的改善上,持续提高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正如上面分析的,机械化耕作农具主要的功用是提高效率节省劳力,它如果不能在规模化上取得效益,那么在提高农作物单产上并非十分有效。也就是说,机械化农具对于增产是一种假不可分性。而真正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种子改良,农药及化肥等,尤其对于人多地少的情况更是如此。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认为,农民自身对于农业来说是一种真不可分性,因此,从提高农业产量上来说,政府应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种子改良、化肥农药上来,培训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鼓励他们采用新的农艺技术(舒尔茨,2003)。尤其对于我国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更应如此。

从微观上来看,机械化耕作小农具适应了我国的现实情况,减轻了农民的体力负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作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高是以巨大的机械浪费为基础的。从宏观上来看,机械化小农具的大量运用实质上并没有带来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增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农业机械化不能寄托于小而全的机械化小农具在农户中广泛的推广应用。我国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要大力提高农作物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逐步推进农民在农业机械运用上的合作,增强农业机械的专业化服务。同时,要不断地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体系,发挥农业机械的最大效益,以减少或避免农业机械的浪费。

参考文献

①A·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②武少文等:《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化》[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1年。

③吴忠民、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郑有贵:《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的背景分析与理论反思》[J],载《中国农村研究报2000》,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3

1.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做法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总人口9041万人,居全国第二,其中农业人口占60.8%,是典型的农业大省。2006年以来,山东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思路,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创崭新局面。他们的主要做法:

1.1着力建设设施完备、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山东省按照全国领先、科技时尚、现代特色、国际标准的要求,启动了新村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启动了新一轮城乡一体化规划,对城区以外的乡镇不仅进行总体规划,还进行了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和专项规划,按照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三个集中”的思路,合理布局定点,形成县乡村三级规划相互衔接、一体联动的格局。分层次推进。总的原则是政策引导、因村制宜、多种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大体上可分以别墅式住宅为主的新村、以“城中村”改造为主的集中居住新村、以建设小康楼为主的新村、以平房改旧建新为主的村等四个类型。突出环境整治。诸城打造新环境,重点抓河道清理、村庄清洁和家园美化,改厕、改灶、改圈,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建立一部管理公约、一支保洁队伍、一处垃圾集中场、一条街一名卫生保洁员的卫生管理机制。

1.2强力打造符合本地实际、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善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归纳起来,主要有5种模式。

1.2.1龙头企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龙型”产业链模式。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如:诸城市外贸集团公司,经过十几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个集团与周围多个村镇建立了紧密联结关系,带起了7000多个饲养场。总资产38亿多元,主要经营肉鸡、淀粉和天然色素等,产品畅销日、韩等多个周边国家。另一种是市场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以“买全国、卖全国”、“没有买不到的菜,没有卖不出的菜”为经营理念。每天进入市场的有5万多人次,3000多辆运输车,蔬菜来自20多个省市区,交易品种达200多个。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蔬菜网上市场交易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1.2.2租赁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以蔬菜、禽类为主要原料的加工出口企业,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自建高标准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户进场承包种养业,企业对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如:烟台市姜疃镇濯村,将8000亩土地租赁给新加坡、美国、台湾3户企业,建设黄金梨、美国红提、花卉等果品园林基地,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农民不仅可以从土地出租中得到收入,而且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从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工资。

1.2.3村企合一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龙头企业,一般为村办集体企业或者是由村办集体企业演变而来,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统筹企业与村内的各种资源,对所在村进行全面改造。滕州市张汪镇大宗村筹办的山东大宗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村企合一的企业集团,有控股、参股企业18家,形成了热电、生物化工、铁路运输、煤炭煤焦、塑料纺织、机械加工制造、淀粉、房产等10大系列,拥有固定资产6亿元,去年销售收入12亿元,被评为枣庄市“经济强村”之首。集团从1996年起,对大宗村进行了总体规划,先后建起人均65平方米的欧式小康楼960余栋、别墅60余栋,农民全部搬入新居。同时,还规划建成了商业带1000余米、商业房300余套,建成了占地9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处,村里还成立了绿化队、治安队和便民服务队,使村民享受上了城市居民的待遇。

1.2.4城乡一体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城中村或城郊村改造,使农民变市民,就业、居住、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统一纳入城市建设和管理。滕州市善国苑位于滕州经济开发区,2003年实施了村庄整合工程,也是“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项目。将四个村庄共789户2700余人整体搬迁,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由开发商建成拥有31幢住宅楼,占地160亩的居住小区,小区内设有幼儿园、会馆、老年公寓等公共设施,整合出的400多亩土地由企业经营,加快了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1.2.5股份合作模式采取这种模式的企业,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目的,与所在村或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滕州盈泰集团,探索建立“公司+养殖公司”的模式,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有限责任公司,自筹30%的资本金,70%的资金向信用联社贷款,由盈泰集团担保。鸡场建成后,产权归属投资者,由盈泰集团租赁经营。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64处、鸡棚508栋,年可出栏商品肉鸡6000万只。

1.3探索完善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村级经济发展措施山东省的村集体经济基础普遍比较好,多数乡村都有较高的集体收入。泰安市在2005年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已高达3000万元,90%的经济薄弱村实现了集体收入“零”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村庄建设能力。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资源开发增收。二是“绿色”银行增收。三是社会化服务增收。四是盘活资产增收。五是特色产业增收。六是借助区位优势增收。在节流方面,泰安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由乡镇“双代管”,大量减少人员和成本。

1.4建立一整套灵活创新、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一个村的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套好的制度来保障。诸城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把区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为中心村,配套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接和延伸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与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创造了为农民提供近距离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

2.借鉴和启示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启发了我们的思路,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2.1始终坚持超前创新的发展理念山东省的发展首先得益于观念超前和创新精神,醒得早,见事先,动得快,善于灵活运用国家的政策。一些地区灵活应用了“依法、自愿、有偿”的规定,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产业组织。企业租赁经营农民的土地,實行农场化的管理,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提高了农民素质,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2.2始终坚持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着力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仅从我们参观的几户工业企业看,南山集团是由村办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潍坊的福田雷沃重工集团是从小农机厂发展到生产收割机械连续六年全国第一;像寿光这样的县级市更是把工业化和城镇化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在寿光、诸城很难分清城乡界限,这些地区都是以推进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城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快速发展。

2.3始终坚持合力共建的发展机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注意充分发挥其在制定政策、资源配置、建设投资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在工业反哺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要更多地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投入,坚持把各类支农资金和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大见成效。

2.4始终坚持规划引领的发展方式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树立县域一体的发展理念,实行“城市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市聚集”,坚持科学性、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和严肃性为一体的原则,实现村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显、公共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

2.5始终坚持支部建设的发展理念“农村要致富,必须建设好支部”,“支援钱、支援物,还要建设好支部”,这是20世纪80年代山东各地提出的响亮口号。山东省三元朱村王乐义等一大批支部书记的带头作用,也充分说明了带头人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诸城市要求干部要“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实际是整个山东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的写照。

借鉴山东省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吉林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做好新阶段的农村工作,需要从思路和措施上有根本转变:从追求产量到追求效益、从增产增收到多举致富、从经验型到科技型、从行政推动到市场拉动、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者的境界更高、着眼更宽、手段更活、思路更新。

第二,把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应立足于促进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农业与工业良性互动、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坚持以“工业立村、产业富民、三产兴业”为重点,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民致富,拉动新农村建设,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第三,把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区股份合作制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的新路子,改革和创新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4

把推进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继续培育发展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摘自市委书记黄钦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城西村:“一头牛”做出大文章

2005年,杨舍镇城西村完成工业销售超8亿元,村级可用资金达2500余万元。城西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也是村级企业梁丰集团由小奶牛场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食品集团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城西村贫穷落后,为了改变贫穷面貌,现任城西村党委书记、梁丰集团董事长蔡兴华从创办城西奶牛场开始起步,带领大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随着奶牛场饲养规模的扩大,生产鲜奶量的逐渐增多,城西人建起了乳品厂,开始牛奶深加工,实现了农产品的第一次增值。之后,城西村不断追求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1981年开始生产麦乳精,1984年生产普通巧克力,上世纪80年代末生产高档系列巧克力和糖果等系列产品。城西人不断延长产业链,建办配套企业。如今,梁丰产品已由当初的消毒奶、炼乳、麦乳精发展到现在的巧克力、液态奶、糖果等,奶牛场也随之发展成为涉及食品、印刷、印铁制罐、塑料包装、制油等五大门类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集团。

一产是二产发展的基础。为此,城西村人围绕加快实现存栏奶牛达5000头的总体目标,加快奶牛场的建设。梁丰食品集团机械化奶牛场位于常阴沙管理区,占地800余亩,奶牛存栏3150头。这个奶牛场已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单个牧场评比中居前五名。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城西村还部分提供奶牛、挤奶设施,积极组建奶牛小区,鼓励众多农户进区饲养奶牛,由梁丰集团统一收购。目前,梁丰集团已经在后塍建立了一个奶牛小区,共有60多户农民进区饲养500多头奶牛,每头奶牛年平均收益可达5000元。

城西村还积极发挥梁丰集团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广大农户种植奶牛所需的青饲料。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指导、保护价收购”,让利于民,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近年来,他们先后与1000多户农户签订了3000多亩的饲料种植基地协议,每年按保护价收购青贮玉米15000吨。据统计,平均每户农民每亩可增收500余元。

富裕起来的城西村积极构建“业有所就、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和谐社会,在全村范围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村民统一办理社会险,目前村里约有1000人在梁丰集团上班,对确因年龄偏大、劳动技术缺乏的员工,按月发放420元的下岗工资,并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直至退休。本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老人每年都能从村里领取2500元到75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城西村村民的子女从上幼儿园大班至上大学,都可以享受助学金补助。(景松陈龙)

福民村:“一根纱”铺就富民路

金港镇福民村十多年前比较穷,如今却是“响当当”的经济强村。福民村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插上腾飞的翅膀,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构建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产业——氨纶纱产业。

福民村曾经也创办过五金厂、涂料厂、建材厂等20多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但这些企业没带来太多的利润。直到1992年,福民村成立了第一家氨纶纱线企业——华福化纤针织厂,福民村的经济发展才真正出现了转机。当时,华福化纤针织厂的主导产品氨纶包芯纱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当年销售收入就超过了200万元,创利税50多万元。

1998年以后,纺织服装市场出现了新的动向,氨纶弹性纱由原来只用在服装的袖口、领口到全面应用,使氨纶纱的市场需求量猛增。此时,华福、天霸等企业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天霸坚持八年不分红,把资金全部用到发展上。1999年该厂销售仅3400万元,2003年达到5.2亿元。到2005年底,天霸厂已经成为拥有20万棉纺锭、100台喷气织机、总资产达6.8亿元的大型纺织企业,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氨纶弹力系列产品生产厂家。华福和天霸等企业的竞相投入,激活了全村经济的“一池春水”。如今,福民村拥有氨纶纱线生产企业26家,纺纱总量已经超过30万锭,织布、印染规模超2000万米,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去年销售收入达到17.9亿元,利税达1.43亿元。

企业发展了,福民村富了,村民也跟着得实惠。福民村党委办主任张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福民村先后投入390万元浇筑水泥路5.2万平方米,拓宽了村级主干道;投入50多万元对村间4000米主干道进行了绿化美化;投入300多万元新建了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市民教育室。从2003年至2005年,福民家园已完成建设面积90370平方米,配套设施总投入2726万元。这几年,村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全村老年人生活、村民医疗保险、农业补贴、困难户照顾、特困学生入学等方面的福利费用。

业内人士指出,氨纶纱企业今后应重视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集群取胜;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罗景松 文/摄)

凤凰镇:“一只桃”成了“摇钱树”

凤凰水蜜桃是凤凰农民的特色产业。记者前一阵子到凤凰的农村转了转,迎风绽放的桃花几乎随处可见。像桃树较多的鸷山村,大约有80%的人家家前屋后都种有桃树。现在,凤凰镇种植桃树的农户已超过1000户,种植面积约有4000亩。平均每亩效益大约有5000至6000元,效益好的每亩达近万元。可以说,桃树就是凤凰农民的“摇钱树”。

凤凰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引种栽培水蜜桃。当地较好的水土、气候条件,使凤凰水蜜桃具有了个大、色艳、味甜、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入口即化等特点。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和改良,凤凰水蜜桃如今已经有20多个品种。其中,特早桃在5月底到6月上旬上市,早熟品种在6月中下旬上市,中熟品种在7月上市,晚熟品种在8月下旬上市。

虽然凤凰水蜜桃栽培历史较长,但真正“形成气候”还是最近十来年的事。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凤凰水蜜桃开始大面积种植。但由于种植方式粗放、上市产品档次不高,却卖不上好价钱。于是,桃农们又开始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路子。进入21世纪后,凤凰水蜜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农产品无公害标准、消费者放心这个目标,全面执行相关实施标准,推广应用无公害水蜜桃生产技术。

这几年,当地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做大做强凤凰水蜜桃产业。去年举办“桃王”大赛,今年举办桃花节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凤凰水蜜桃的知名度,打响品牌,促进桃农增收。凤凰镇农服中心主任何正岳介绍说,镇上每年都会举行桃农技术培训,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指导。如今,凤凰水蜜桃的栽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产量也在稳步增长,现在大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销路问题。

销路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水蜜桃采摘以后保鲜时间较短,如果不能及时卖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掉。去年,凤凰镇就出现了一些桃农的水蜜桃不能及时卖掉、最后只能降价处理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去年,奉化市溪口镇水蜜桃购销大户与浙江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集团——杭州联华华商超市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雪香露”等水蜜桃早熟品种,可以通过联华超市配送中心进入杭州市内的40家超市。而福建著名的水蜜桃之乡——福安穆阳镇想出的办法就更绝了。他们为了解决水蜜桃不易储存、保鲜等难题,研制出了水蜜桃酒。福安水蜜桃酒提高了水蜜桃的附加值,由于酒精度低、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还在去年的上海国际酒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再过一段时间,凤凰水蜜桃就要成熟、上市了。看来,广大桃农应在扩大销路、拉长产业链等问题上多进行一些研究。(木梓)

产业兴百姓富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提高农业、致富农民是个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依靠产业化提高农业,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产业的村、镇,城西村的食品业发展得比较好,福民村的氨纶纱产业比较兴旺,凤凰的水蜜桃比较出名……如果细细分析,城西村是拉长了产业链,实现了“牧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福民村的氨纶纱则是形成了“块状经济”,发挥了“店多成市”效应,使企业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整体竞争力;凤凰水蜜桃则是实行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虽然发展之路各异,但是殊途同归,上述特色产业都解决了当地不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众多实惠。

水池铺乡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5

7月14日,梁园区水池铺乡党委、政府领导率领机关人员60余人赴梁园区周集乡、张阁镇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周集乡王尧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孔阁村的新村建设、贾庄镇的土地流转工作等,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我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王尧村产业结构调整成绩显著,王尧村是个传统的蔬菜大村。以种植特色蔬菜为主。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特色蔬菜,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特色蔬菜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孔阁新村建设。孔阁村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废弃坑塘进行新村建设,大大节省了土地,整齐划一的新村,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

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6

加入时间:2010-6-1

111:11:5

510月25日—29日,由区委书记王宝平,区长董胜利,区委常委、副区长桑春果带队,率区发计、财政、农林、水务,新农村办以及乡(镇)、街道办主要负

责同志,前往国家部委争取项目资金,顺道考察了北京市大兴、顺义、延庆三县(区)新农村建设情况,并与北京市、县(区)有关领导进行了交流研讨,考察学习

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一、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适应新形势需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重心,扎实开展以“树立新理念、培育新产业、培养新农民、探索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基本条件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新农村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其他省市、县(区)学习借鉴的样板。

(一)农村经济结构特色化、多元化。各村不再依靠单一的农业发展经济,而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倾力打造特色牌,多渠道发展经济,加速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大兴区北蒲州营村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实施多种经营,用民俗旅游业带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建成高标准设施大棚200多座,并以“观光采摘节”为载体,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消费,农产品价值大幅提升,每棚收益1.5万元,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顺义区榆林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20多家,涉及钢构等多个领域,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同时,充分采取出租土地、村民就近打工等形式,多渠道实现增收致富。延庆县岔道村依托八达岭长城,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建成民俗旅游一条街,沿街全部为典雅别致的明清风格店铺,2006年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76%,农民人均收入2万多元,成为京郊百富村之一。

(二)农业产业呈现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特点。现代农业均以高科技为突破口,并借助信息手段加速农业生产升级增效,实现了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大兴区采育镇鲜切花基地以数字农业力促农民增收,投资80多万元配置了国内先进的“温室娃娃”和电子控温系统,对棚内温度、湿度和土壤水分实施自动控制,实现了农业数字化、科技化,当地农民亲切地称其为小管家。更重要的是,基地生产的鲜切花全部出口日本等国,每棚可实现收益10万元(纯收入5万元),并成为精准农业推广的示范基地。北京市科委、市农委和顺义区政府合作共建的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立足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研院所合作、农合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利益对接”的运行机制,入区的26家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8万户,开创了农业园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的先河,成为国内农业园区的成功典范。

(三)广大农村发生了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参观所到之处环境优美,道路整洁,并配套实施了太阳能路灯,家家装有太阳能供热系统,村级卫生室一村辐射四村,环境干净卫生,价格规范合理,工作人员实行乡镇卫生院统管。村村设有高标准超市,商品统一配货,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价格动心、质量放心、服务称心、购物舒心”。公益区建设整齐划一,设施齐全。

走进顺义区榆林村,柏油路平坦宽敞整洁,绿树掩映下的农家庭院雅致清新,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该村投资700多万元将昔日的垃圾场、臭水坑改造成“凤阳广场”及湿地公园。垃圾清除了、污水没有了、环境变美了,既为本村居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地方,也成为奥运水上场馆周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延庆县小浮陀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绿色村庄,村上组织村民开展了以各家各户门前三包(即包绿化、包秩序、包卫生),村内五化(即绿化、美化、硬化、亮化、靓化)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美化工程,实现了柴草不进村,街道无粪堆。大街小巷都栽植了刺槐、香花槐、海棠等经济树种,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家家屋内装有北方特色、经过改良的吊炕,既美观实用,又环保节能。该村许多老党员还自发成立了“夕阳红”巡逻队,为村里义务巡逻,保护环境,维护治安。

(四)新文化促成新农民。大兴区榆垡镇西黄垡村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标准高、设施全的文化大院和农民俱乐部,图书室、娱乐室等设施一应俱全,群众乐意进去,并能够学到东西,有利于转变观念、实现致富。在市、区两级投资建成的“数字家园”里,定期聘请专业老师给群众培训授课,广大村民对电脑和网络知识产生浓厚兴趣,1/3以上的家庭购买了电脑,大部分村民可通过网络查询信息、参与生产,实现了产品供销网络化,成为全市信息化试点样板村。村里还成立了秧歌队、小车会、戏曲队等6支专业队伍,村中的20多名文艺骨干自编自演小品、山东快书、京东大鼓、京剧、评剧等节目,丰富了干群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团结凝聚了人心。如今农闲时节赌博等歪风没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该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并荣获全国和北京市民主法制示范村等称号。

二、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足量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村产业促进资金等,新增事业经费也向新农村建设倾斜,政府投资向郊区的比例由2002年的20%逐步提高到去年的52%。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达16亿元,协调各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180亿元,主要用于各村的道路建设、太阳能路灯、卫生室工作人员工资、村级经费补贴等。仅顺义区财政每年用于农村垃圾处理方面的资金就达4000万元,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撑力度明显增强。

(二)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一是充分发挥“帮扶结对子”活动的作用和社会各界力量,依托科研院所、驻区单位等独特优势,从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为每个村选派两名大学生任“村官”,充分发挥他们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优势,合理采纳他们的新思路、新办法,有效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整合群众力量。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规范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员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北京市建立并完善了组织领导、部门联动、公共财政投入、项目建设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社会力量参与、督查考核机制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特别是借鉴城市管理办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起水管员、公路养护员等队伍,既解决了6万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问题。

(四)用文化凝聚人心,以乡风文明促进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及建设文化大院等形式,使村民成为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思想上更加凝聚,在加快发展上信心更足。同时,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三、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带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大家都感到收获颇丰。一是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大家对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对采取不同形式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启示,思想更解放,思路更开阔。二是学习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北京市所辖县区广大农村的地形地貌、产业结构等,与我区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其经验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三是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北京市的做法与经验可看、可信、可学,在某些方面,我们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完全可能也应该做得更好。结合我区实际,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先导地位。北京市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之初,就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严格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档三个标准,为农民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屡次建房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结合我区目前现状,要把每个行政村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区划农村居民集中区、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公益区,并根据各村不同地理位置和村情,设计一批适宜农民需求、造价较低、具有关中建筑风格的住宅图纸,及时汇编《杨陵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免费提供给各乡镇,各乡镇要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制度,力求改变目前我区农宅建设千篇一律、特色不够明显的现状。与此同时,要区别城中、城郊、远郊不同类型,合理确定村庄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要坚持致富农民的原则,加快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新农村建设才有说服力,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此次考察的几个典型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8000—12000元之间,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北京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我区而言,必须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路子,进一步壮大畜牧业、设施农业、良种业和名优杂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铜鼓加工、民众接待、观光休闲等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巨大热情。

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村组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村级组织的坚强领导和村组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此次所考察的8个村,村村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采取以集体土地出租、入股等形式,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企业,既壮大了村组集体经济,又为村民在企业打工、学技术提供了便利,同时村级组织也具备了配套市、县(区)两级加大投入的经济实力。近两年村级组织年投入新农村的资金均在20—60万元不等。目前,我区除几个城中村外,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各乡镇要指导村组加大对旧宅基地改造利用、土地复垦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运作土地的能力和水平,依托两所大学的科技优势,广泛吸引各类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类小型制造企业,千方百计壮大村组经济实力,增强村级组织自我造血功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四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农科城特色。北京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不是简单的为建新村而筑新房,而是着眼于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改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态农业档次、加速都市农业发展进程的示范工程,努力把每一个示范点建成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和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参观考察的8个村有的以改善村庄环境为主,有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有的以推进农村信息化为主,有的以村风民风建设为主等等,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异彩纷呈。我们在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农村信息化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彰显特色,树立典型,促进新农村建设向多元化发展,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打造不同类型(模式)的新样板。

13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篇7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龙门村, 龙门村古称禹门口。龙门村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小山村, 人口3540口, 土地20余万平方公里, 北靠有名的大石头——吕梁山, 西临黄河故道, 风多、沙多、石头多, 自然条件差。然而,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龙门村迅速发展成为楼群林立、花木掩映、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新农村, 远近闻名的三晋首富村、文明村。尤其是近十年, 村集体经济增长56倍, 驰誉全国并已经引起大江南北无数省、市、县干部群众慕名观摩和参观。龙门村何以实现“鲤鱼跃龙门”?

二、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落实,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以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同志为代表的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1、观念创新与制度创

观念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 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制度创新是实现观念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再好的发展理念也会落空的。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不能偏废, 也不能取代。龙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立足于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特别是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首创的“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即以集体企业为主体, 带动和扩大股份制企业、联户企业, 引导和支持个体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走出“围城”的一种新的创造。他最大限度的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为村属经济的发展奏响着一首高亢而和谐的“交响曲”。“四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是观念与制度创新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 龙门村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观念的创新和保障这种观念实施而建立的制度创新。

2、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

龙门集团的发展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中, 资金是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生产要素, 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龙门村人深知资金的重要作用, 走上了就地聚财、集资入股、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这就是龙门人百年不烦的资金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的“经”。集资入股, 自我滚动, 是龙门村发展经济的法宝。在龙门村发展的初始阶段上, 账面上只有七八十万元, 不够建一座焦炉的资金的三分之一。资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而金融部门又不贷款给龙门村, 群众又不愿意入股。龙门村不得不自谋发展, 创办了第一家企业, 第一年盈利80多万元。随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994年, 为扩大企业规模, 进行资金的筹措, 这一次群众集资入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共筹措资金800多万月, 超出原计划200多万元。历年来, 龙门村村民在村办企业中入股资金高达1.3亿元, 正是凭借这些集资入股资金, 加上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 龙门村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公司的龙门科技集体。

3、优势产业与产业链条

龙门村原本是黄土高原上的纯农村, 人多地少, 风沙大,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宜农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龙门村开始挑战产业结构, 形成了稳定保障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大思路。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不断壮大煤--焦--电---铝这个产业链条, 是龙门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思路, 也是龙门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做大做强煤焦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时, 龙门村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资源配置, 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1988年建设第一座“红旗3号炉”开始, 到1998年就发展为六组“红旗3号炉”, 产量由开始的6万吨猛增到70万吨。现在龙门村的两座机焦炉总产量达到了110万吨, 加上副产品总产值可达10多个亿。

4、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

龙门村全村3500口人, 耕地面积不足1800亩。每人平均不到0.35亩, 同时气候条件恶劣, 农业出现了十年九不收的基本历史事实。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 促使龙门村走上了以工业兴龙的路子, 而后又用兴办工业挣来的钱反哺农业,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龙门村人认为, 反哺农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珍惜每一寸土地, 保证基本农田面积, 最主要的问题保护耕地,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 重要举措就是千方百计的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再富也要把地种好”, 这是龙门村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真实想法和目的。

5、传统产业与朝阳产业

朝阳产业指的是旅游业, 龙门村经济起步是靠煤焦业发展起来的, 支撑龙门经济大厦的顶梁柱也是煤焦业, 这是龙门经济的传统产业。但是, 龙门村人清醒的意识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将无优势可言。相反, 龙门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但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十分丰富, 而且有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门村在发展旅游业上是尽可能恢复龙门“旧八景”和东禹庙, 大力宣传龙门新八景, 开辟禹门--石门--壶口一日游。从装扮村庄入手, 把龙门村建设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 目前来看, 龙门村建设了跨度为81, 6米长的“鲤鱼跃龙门”进村门口楼已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村门, 建设了全国农村第一街, 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龙门文化活动中心, 龙门广场等。与此同时, 努力改变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 为开拓旅游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条件。

三、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成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龙门村开始焕发出了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 龙门的当家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逐步走上了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来。1996年, 在以原贵生为代表的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乘风破浪, 大刀阔斧地发展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 使龙门村经济驶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从而实现了经济大腾飞。经过短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龙门村基本上达到了“农村城市化, 农民职工化, 农村现代化, 特别是龙门集团实现了重大的发展, 2008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5亿元, 流动资金10亿元, 上缴国家税收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农民人均缴税4万余元。

四、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在以原贵生同志为代表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领导, 开拓进取, 锐意创新, 实现了龙门村跨越式发展。龙门村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龙门村的发展不仅为河津市农村树立了一个典型模范, 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学习借鉴。

1、发展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龙门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特别是龙门村首创了“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坚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 个体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动, 协调发展, 促进龙门村的跨越式发展。用原贵生的话说:“千条理, 万条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千变化, 万变化, 人们生活富不起来就是没变化。事实上, 龙门村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观念和机制的创新。

2、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业

龙门村根据本地区人多地少,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合发展农业这一情况, 大力发展工业, 以工促农,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特别是大力站煤焦业这一优势产业, 逐步做大做强煤焦业, 煤焦业真正成了龙门经济的半壁江山, 成为了龙门经济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 龙门村不断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了煤--焦--电--铝的产业链条。新的形势下, 龙门村大力发展旅游业, 作为龙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大促进了龙门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门村的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的关系、兴龙富民与为国贡献的关系, 共同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是龙门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确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缩影。

4、有一个坚强、务实、清正, 创新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同志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省市人大代表, 在他身上时刻迸发着不懈追求执着奋斗的火花, 他团结带领龙门村党委、村委和全村的百姓, 艰苦奋斗, 自立更生, 开创了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以原贵生为代表的领导班子, 在连续三次村委会干部换届选举时, 99%的村民对原班子的成员投了信任票, 村委会成员每次都高票当选。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百姓对这一班子成员的高度信任。这一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走民主政治之路, 实行“两议、五公开”制度。

五、结语

龙门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典范。龙门村是三晋大地的首富村, 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仅是山西新农村建设的骄傲, 也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要:2005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进行研究, 围绕龙门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分析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四轮驱动,创新,科学发展,原贵生

参考文献

[1]原德彦:《三晋龙门村》,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上一篇:提高奥数成绩的学习方法下一篇:消防安全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