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通用7篇)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1

一、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

临沂是山东省农村新型金融改革的先行市, 山东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沂水县姚店子镇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在2008年3月26日正式挂牌营业。目前, 股东已由刚成立时的48户, 发展到100户左右, 股本由原来的53.7万元扩增到170万元以上, 2008年末实现账面利润5.77万元。2008年11月16日, 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临沂市罗庄区江泉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业。目前已为罗庄区52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运作资金达1.57亿元。

到目前为止, 临沂市有1家经银监会和政府部门批准成立、具有金融经营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另外有3家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建立, 为临沂市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掀开了新的一页, 对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缓解农民的融资难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 政府把握政策导向, 审慎灵活监管, 助推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

在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以来, 临沂地方政府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围绕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等课题, 多次深入各县区进行认真调研, 明确了试点工作思路。为提高已成立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维护其发展信心, 临沂银监分局坚持审慎灵活监管, 努力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协调临沂市商业银行沂水县支行向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拆借资金30万元, 解决了部分社员的燃眉之急;针对入股社员资金需求较大的实际情况, 该银监分局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允许其突破了前十户贷款的限制比例, 促进了资金互助社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支农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 试点区地域优势明显, 组建条件成熟

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在地, 并不是经济较落后地域, 而是临沂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中小企业较多, 地域优势明显的县区, 组建条件成熟。临沂市民营经济较发达, 2008年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75.1%。江泉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临沂市罗庄区, 中小企业较多, 主发起人华盛江泉集团连续7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区域优势为小额信贷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必要的资本和市场环境。临沂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较好, 全市现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万多个, 占山东省的1/2, 农村金融市场总量大。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就是在有成功开展农民资金互助活动经验、民主管理状况良好的沂水县姚店子镇蔬菜协会的基础上组建的。

(三) 信息对称, 手续简便,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组建具有区域性, 对服务范围内农户和中小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因此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问题;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 其操作手续比较简便, 放贷时间最多为3天, 并可根据实际情况, 对贷款的归还期、利率、归还方式等进行创新和变通, 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那些急需资金发展生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而言, 可谓雪中送炭。

沂水县姚店子镇有45个行政村、很多生姜专业户, 有的收姜户一年的资金需求就高达几百万元, 资金需求很大, 而整个镇上, 只有农信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 农民贷款难问题十分突出。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一年来, 共发放贷款37笔247万元, 帮助社员扩大生姜加工规模200余吨, 帮助社员增收10余万元, 充分发挥了互助社的支农优势。

(四) 坚持合作制方向, 注重规避风险, 示范作用明显

临沂市已有的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坚持合作制方向, 注重规避风险, 业务运营规范, 社区内金融服务格局明显改观, 示范作用明显。聚福源农村资金互助社实行股份合作制、民主管理、公开章程等管理运营方式, 建立健全了以“三会一层” (全体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互助社经营管理层) 为主体、民主管理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江泉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管理和业务上以实现“三零”为目标, 即业务上“零风险”, 服务上“零距离”, 管理上“零库存”。由于目前注册资本为1亿元, 加上可向银行融资5 000万元, 可贷资金只有1.5亿元, 为达到效益最大化, 公司一方面尽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经营业务。

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立为当地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定的资金, 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受到了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欢迎。但在调查中了解到,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刚刚起步, 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地位不明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护和规范。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而我国, 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 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界定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地位。比如农村资金互助社不是银行, 在性质定位上是“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新型农村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是依据《公司法》成立的企业, 并不涵盖在《商业银行法》的范围之内。但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却是金融类服务, 这种定位的模糊为其日后的发展和监管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良好发展。

(二)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限制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从各国经验来看, 农村金融建设离不开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显然不够, 而且监管部门出于风险控制要求, 用近乎现代正规金融机构的审批程序和标准, 对各类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成立实施严格审批, 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组建成本和操作成本。另外, 在社员红利分配比例、股金退出、附加表决权、非农民社员和社会组织借款数额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也不利于壮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实力。

(三) 数量少, 规模小, 难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临沂市作为农业大市, 有7 151个行政村, 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但目前临沂市还只有1家合法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和3家小额贷款公司, 还没有一家村镇银行。显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数量上来说, 远远达不到“广覆盖”的要求。另外, 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和服务范围的限制, 已有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有限, 对当地急需资金的农民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而言, 不过是杯水车薪,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

(四) 融资渠道窄, 限制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正常成长

现有的关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规定, 在组建条件、融资渠道方面限制较多。农村资金互助社存、贷款业务限于社员。农民本身是需要资金的群体, 没有多少存款, 所以资金互助社吸收存款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前景不明确, 使获得社会捐赠这一资金来源的效果差强人意;在向其他金融机构融入资金方面, 尽管国家目前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但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和股东人数的限制, 极易造成资金短缺, 严重制约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发展。狭窄的筹资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 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限制了其正常成长。

(五)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在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型化、资金实力较弱, 在适应分散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资金都是贷给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主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运行一年来, 贷款回收不错, 信用状况较好。但如果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 贷款不一定能收回来, 信用风险就可能发生;另外, 农户和小企业自身无足够可供担保资产, 使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贷款风险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受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从业经验的限制, 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技术和人才, 潜在的操作风险也很大。

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建议

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虽然没有从完全改变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试点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需要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迫切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来解决新问题。

(一) 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的专门法律, 明确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

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支持是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为此, 应在充分试点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或者类似的法律及相关法规, 规范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要以立法形式明确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地位, 赋予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合法金融机构的正式身份, 并明确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有关法人登记、税务优惠、金融监管等方面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提供法律支持。我国还应借鉴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 为合作金融机构合并、重组、转型等提供法律依据。

(二)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助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农业的弱质性, 决定了农村金融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设初期, 出台配套政策, 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支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切实负担起打造良好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责任, 明确对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在有利于产权保护的基础上, 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 制定合理的制度框架, 确立有效、公平的竞争规则。

(三) 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持续发展

解决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短缺问题, 应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 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持续发展。可由中央银行向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批发支农再贷款, 委托其向农户发放;商业银行可在政策支持下向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批发贷款;探索互助性担保、互助性保险等新的互助合作方式, 推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等。对于小额贷款公司, 应放宽其市场准入条件, 取消其股东人数限制, 在组建时允许吸纳民间资金和企业法人资金, 并且还可以随时吸纳新的资金入股, 使公司具有比较充足的资本金等。在风险可控、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拓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 保障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

(四)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有效性

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要突破风险由政府全部买单的传统,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以自担风险为前提, 切实加强监管。通过龙头企业、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制约关系, 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 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尽快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 建立谨慎的运营监管制度, 根据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标准、流动性比率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日常监管中可能引发的风险苗头, 适时进行风险提示;积极引导和督促其贷款投向, 防止贷款投向偏离“三农”, 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广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对改善区域内金融服务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可盲目快速复制。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模式上必须坚持积极审慎的原则, 既要有积极的态度, 更要坚持审慎的原则。试点区域要具备应有的基础条件, 不能强行推进, 要循序渐进。要选择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营状况良好、信誉佳的企业为依托, 承载这项工作。同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不是发展的越多越好, 也不是规模越小越好。在发展规模、层次上要针对服务的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定, 要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品牌塑造相适应, 形成良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 特别是要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探索成立了一个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还在于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 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和模式, 构建现代金融制度,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双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J].当代经济, 2008 (7, 上) .

[2]刘宛晨, 段泽宇.完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满足农户信贷需求[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3) .

[3]张琦.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3) .

[4]曾文革, 吴宏丽.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的经验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3 (6) .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2

一、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自2004年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石城县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探索农村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农村新型社区为着落点,通过强化执行村庄整体编制、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等方式,持之以恒、年复一年地坚持,逐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社区。据统计,全县10个乡(镇)、131个行政村、1556个村小组,历年完成省批新农村建设点594个,有农村社区85个,其中精品社区5个。

(二)新型农村社区类型。

一是中心村带动型。村庄或村小组因经济实力较强或人口较多等因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形成村庄融合;有的因政策捆绑,如深山移民搬迁的方式,进一步加快社区形成;有的因撤乡并镇后遗留,自发形成的社区圈。

二是区域积聚型。突出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域相邻、规模适中的原则,以特定区域为界限,将多个村小组合而为一。这种模式主要是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

三是城乡联动型。主要是以靠近乡镇圩镇周边的村庄为主,结合推动镇村联动需要,逐步形成的社区。

四是经济辐射型。当地经济相对发达或区位优势明显,造成人口集聚,通过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的社区。

(三)主要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围绕“主攻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性、全景式编制县、乡镇及村庄规划,做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在建设之初,努力整合政策、资金有目的性和倾向性对中心村、大村庄进行打造。突出“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建设,在优先完成“改路、改水、改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村庄改房、改栏、改环境。同时,围绕当地“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作文章,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进一步突出村庄亮点、打造精品。

二是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加快文化活动、医疗卫生、警务调解、农资超市、便民服务、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如:借助村庄原有祠堂整治变成农村活动中心,配以完善农民培训学校、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农民书屋等文化场所;完善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或乒乓球场,增配体育器材;建立农村村点便民服务点、信息服务站、农家超市等。

三是管理机制日趋跟上。建立农村社区“一会五站”(“一会”,指社区理事会;“五站”,指公益事业服务站、社会扶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体活动联结站)和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老复员军人)作用,通过制定工作制度以及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学习、会议、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使农村社区管理有章可循;群众自发组织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继续发挥作用,聘请保洁员,管理推进社区农村清洁工程,实现社区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创新活动载体,创设了“七到户”和“六民工作机制”等活动载体。“农村党员七到户”是指通过村组党员建责任区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的方式,实现党的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思想教育深入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致富技术帮教到户、民事纠纷调解到户、防灾救灾动员到户和解决实际困难到户。“六民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让党员、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直接参与管事、管钱、管人,提高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四是社区邻里和谐稳定。制定乡规民约,发挥村民理事作用,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偷盗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培训载体,根据各社区产业特点,开展社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石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石城县所发展的社区,仅算是农村村落社区,与真正意义的农村新型社区相比,还存在很多差异和不足:

一是社区管理运行机制与现行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有冲突。由于社区范围的界定,社区理事会管理公务事务与原先的行政区域管理村委会体制相矛盾,无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各级层面向基层社区建设提供硬件配套项目太少。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实的政策项目,真正落实到位的毕竟还是少数,无法满足村落社区建设,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步伐。

三是农民群众自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民主意识薄弱。社区的配套公共设施完善后,群众在对公共设施的管理运行上只享受带来的便利,没有真正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诸如公共的健身器材的维护、农家书屋的书籍管理、农民培训学校的器材保管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进行试点,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建议打破当前与社区发展已不相适应的行政区域束缚,设置与行政村相平行机构,社区由服务机构转变为行政机构,纳入乡镇行政管辖,重新界定社区范围、人口,确定“一会五站”社区行政机构,从行政划分上解决农户行政管理“难”局面。

(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创收。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建立以产业园区为基点、“一区一品”为目标、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企业加工为龙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结合生态、人文、历史、旅游、民俗等亮点元素,突出发展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农家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农家乐”。

(三)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建议以重新界定划分社区行政区域为前提,同步统筹安排社区转移支付,根本上解决社区村民自治有义务无报酬的局面;强化政策、资金对社区扶持力度,逐步加快与农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筹措资金保障设施后续管理;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建设管理,如新建社区养老院、农资超市;市场化推进社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

(四)进一步探索社区自治管理机制。在继续巩固完善社区“一会五站”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三大工程,社区根据自身实际,试点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五)加快提升社区全民综合素养。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养,提升社区农民自治参与管理能力为出发点,以健全和完善社区培训学校为基础,突出重点强化社区农民产业技能知识、权利与义务、乡风文明等内容的培训,真正营造并形成社区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风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实地调研 篇3

张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形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征地、宅基地置换等原因形成的新型农村居民安置小区)。笔者实地对沪郊Z镇3个农村新型社区(新华苑、松岸华庭、新春小区)进行调研,发现新型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有关部门重视。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自2004年以来,Z镇共有14个村千余户农民纳入动拆迁的范围。随着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在全镇范围内已形成3个动拆迁安置小区,分为3种类型:

一是宅基地置换小区,如新华苑。目前,小区共有房屋1059套,其中600多套为新华村村民安置房,其余为商品房。小区居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原新华村村民,占所有居民的60%,剩余部分是通过购买商品房或租房入住小区的居民,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在小区的管理上,完全沿用了原新华村建制,小区物业由新华村统一缴纳物业费,委托Z镇红枫物业公司管理,形成村“两委”单一管理模式。

二是动迁安置小区,如松岸华庭。松岸华庭始于2007年Z新镇规划,地处镇区中心,总户数为1453户,其中动迁安置房为954户(已经全部安置完毕),动迁户来自全镇13个村,户籍基本全在原村,小区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只有92人。同时作为一个配套商品房项目,有商品房499户,业主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为Z镇辖区内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口,构成复杂。2008年12月小区成立管委会,开发商下属物业公司参与运作管理,业委会正在筹备之中,形成村居交叉管理模式。

三是动迁农民自建房聚居小区,如新春小区。目前小区占地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由10个自然小区组成,总户数为905户。小区设有新春小区管委会,由于农民动拆迁享受镇保后并未将其户籍迁出(仍挂靠在原户籍村),导致目前小区的动迁户兼具农民和居民双重身份,呈现“离土不离村”的现象,形成了村居两头管模式。

笔者通过对以上3类农村新型社区的调研,发现它们都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人口结构呈多层次、多元化格局。由于这些拆迁安置小区距离镇区、工业区较近,交通便利,出租和转让的成本也较低廉,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入住,加之动迁房到期上市交易、配套商品房等因素,使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失地农民和各阶层人员共享的“移民社区”,人口结构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也面临着不同于以往城市或农村社区治理的全新挑战。

其二,管理体制多样化,利弊并存。如新华村村“两委”统一管理模式基本延续原村“两委”的方式,管理严格,原村村民凝聚力强,但在外来人员管理上,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松岸华庭村居交叉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相对多,能够多方位的为居民提供管理和服务,但是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容易出现扯皮现象;新春小区村居两头管模式由村居两方面负责,容易出现小区管理与村管理的脱节,产生政策盲点。

农村新型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

第一,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对身份的转变尚不能适应,造成社区内出现“农村乱象”。农民搬进社区后,虽然脱离了独门独户的散居生活环境,并通过“镇保”实现了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但原有的许多农村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却继续沿袭,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农村本色。尤其是中、老年居民,脱离不了长久以来的农耕情节,在搬迁入住后,在绿化带开垦土地种植蔬菜、用粪便施肥,随地吐痰、不定点倾倒垃圾、燃放鞭炮、随意堆放农具、利用小区绿化晾晒衣物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对新建成的社区绿化和环境卫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一般来说,传统农村社区即是一个熟人、半熟人社会,成员大多世代相交,农村新型社区则打破了传统的村域限制,成员构成相对复杂,呈现“散”的状态,动拆迁村庄散了,产业分工村民散了,生活好了邻里间却陌生了。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居民由于缺乏沟通和交叉,特别是在一些社区如松岸华庭,动迁房和商品房分为不同的片区,造成社区居民间的分层分片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第三,居民福利待遇不对等问题。动迁居民搬进社区后,虽然生活环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村域,但户籍大多仍保留在原村,可以继续享受由原村集体资产带来的如“有线电视免费安装”、“子女上大学补贴”、“大病补贴”、“丧葬补贴”、“重阳节补贴”等多种福利待遇,其他购房入住的居民则无此待遇(户籍在小区的除外)。同时由于各村经济实力不同,必然导致同一社区内来自不同村的动迁户之间福利待遇也存在差异。这种同一社区内居民由于身份差异所导致的利益分配不对等,很多情况下可能演变为各种矛盾的导火索。

第四,社区干部角色转换问题。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管理人员大多来源于原村两委干部。与行政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同,社区管理的重心是社区公共服务。这对于习惯村两委工作方式的社区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村民的管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法子,但面对结构复杂的上了楼的居民们,均出现了“无从下手”的不适感,大多仍沿用老办法;同时也对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调适农民心态等方面还缺少工作思路,找不到工作抓手、摸不着工作门路。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4

片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高都镇大兴片位于该镇东部,是2000年撤乡并镇前原大兴乡的辖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28917亩,30个行政村,13120口人;境内养蚕业历史悠久,是我县著名的“蚕桑之乡”;同时又是全县玉米制种和“泽州黄”小米生产基地;毗邻陵沁一级公路,交通便利。调研中,我先后走访了横岭、大兴、北上矿、小丰头、大丰头、岭上、湖里、大泉河等8个重点推进村。这8个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北上矿村,为4565元;最低的是大丰头村,为3640元。这些村都是典型的纯农山区,山大坡广,土地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它们围绕“山”字下功夫,立足“农”字做文章,突出农民增收、美化环境、丰富内涵、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连片建设。

(一)以壮大五大特色产业为抓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牛鼻子”紧抓不放,重点发展壮大小米种植、玉米制种、山楂种植、栽桑养蚕、外出务工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发展栽桑养蚕促增收。栽桑养蚕是大兴片的传统产业。所调研的8个行政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400多亩,年产茧量达到3万公斤以上,总收入近40万元,并正在进行传统养蚕向省力化养蚕的技术革新。大泉河村是发展养蚕业的典型。该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100亩,年蚕茧量达到2.5万斤,总收入达到30多万元,人均增收530元。二是发展特色小米促增收。大兴片所生产的“泽州黄”小米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甜粘香、色金黄”等特点被奉为“谷物之冠、米中之王”。明朝兵部尚书张丙曾将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目前8个村种植面积达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年产小米15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1000万元。为了做大做强这一无公害品牌,近年来大兴村投资300万元新上米康尔食品公司,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路子,年产值达15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多元。三是发展玉米制种促增收。玉米制种是大兴片农村家家户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该片30个村,2000多农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玉米种子150万公斤,是全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近年种子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各村与县种子公司协商,开展了春季定价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积极性。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达到2000余元。四是发展山楂种植促增收。基于大兴片交通便利,空气质优等优越条件,王坡煤业在大兴村投资新建了彤康食品开发公司。现已投资400万元建成了“泽州红山楂基地”700亩,桃、杏、苹果等优质果园100亩。后期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建成绿色农业基地近2万亩,可带动30多个村、4000多农户就业增收。五是劳务输出促增收。近年来,大兴片农村积极主动进行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如横岭村委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在有针对性地对外输出劳动力的同时,并协调保障务工人员权益。据不完全统计,8个行政村每年累计向外输送劳动力800余人,年创收达1000万元以上。

(二)以实现“五化”为目标,全力美化山区农村环境。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大兴片农村深入开展以“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道路亮化、饮水安全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一是加快街巷硬化。8个村采取上级补一点、村里贷一点、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捐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解决资金难题,积极开展街巷硬化。在所调研8个村中,目前户通率达到了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加速村庄绿化。8个村把村庄绿化、街道绿化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累计种植各类树木万余株,极大地美化山区农村环境。三是狠抓环境净化。8个村全力实施了沼气建设、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村庄整洁等四大工程,大大净化了农村环境。沼气建设方面,目前8个村共建设户用沼气池60余个,中型沼气站7个,联户数达到320余户。厕所改造方面,8个村新建公侧25个,填埋农村厕所150个,改造100个。垃圾处理方面,8个村修建垃圾池62个,建立了户自打扫,村集中拉运处理机制,净化了村内环境。定时清理村内垃圾,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培肥了地力,使泽州黄小米等农产品真正成为无公害绿色产品。村庄整洁方面,8个村集中粉刷墙壁15000平米,整修残墙断壁2000米,煤池200个,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实现道路亮化。在实施道路亮化中,各村针对原有路灯残旧不堪、照明效果差的状况,积极整改安装。各村都把道路亮化作为重要工作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五是确保饮水安全化。大兴片大胆尝试企业化经营管理,积极推进连片供水工程,建成了岭上村供水站,缓解了方圆十几个行政村上万余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三)以建设“六个场所”为内容,不断丰富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的要求,高都大兴片以建设文化、就医、购物、体育、议事、服务等六个场所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在建设文化场所方面,各村以建设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大力实施“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即设立一个科普宣传站、办好一个宣传栏、选好一个宣传员。目前有五个村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其余3个村正在建设之中。在建设就医场所方面,各村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所建设。目前,8个行政村对卫生所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每所面积都不少于60m2,内部诊疗室、消毒室和药房相互隔离,有相关医疗诊断消毒设施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还配备了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的医护人员,完善了农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条件。在建设购物场所方面,8个村,村村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建立了一个便民购物商店。在建设购物商店的过程中,各村都能够按照相关补助政策,促使便民购物商店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使之成为百姓消费的“放心店”。在建设体育场所方面,横岭村投资20万元建成了健身广场,大丰头村投资18万元的健身广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北上矿村投资60万元的文体广场现已完成投资20万元,湖里村建设的500m2休闲广场即将完工。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了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在建设议事场所方面,各村重点加强了建设党员活动室和村民议事室两个场所建设。目前,除小丰头正在施工建设外,其余各村都建立了两个场所,并做到了相关制度公开上墙,为广大党员和村民提供了行使民主权利的场所。在建设服务场所方面,岭上村、大兴村和北上矿村都建立了农民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场所。每年都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等生产技术、务工实用技术及法律知识等培训。

(四)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手段,努力形成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8个重点村集体经济都为零收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结合全县“百矿带动”“百家帮扶”新农村建设帮扶要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各单位、各企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一是“百矿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11座煤矿与大兴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王坡煤矿在大兴村新上了彤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帮扶大兴村建设山楂园700亩;莒山煤矿为北上矿村提供资金6万元,加快了文体广场的建设;泊村煤矿积极组织青壮年劳力学习煤炭开采技能,吸收8个行政村累计30余位农民在该矿工作。今年,润华公司分别向大丰头、大泉河、岭上三个帮扶村先期提供资金各3万元。泊村联办煤矿为横岭村提供文体和亮化设施共3万元。大阳煤矿以工程帮扶的形式积极帮助北上矿村完善村文化广场建设。二是“百家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10个市县单位与大兴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其中市人行为大兴村提供资金8万元新修了高标准运动场;市公安局提供资金10万元为小丰头村完成大街小巷硬化2.5公里;市委办公厅为岭上村提供资金5万元支持沼气建设。今年,全县各对口帮扶单位分别帮助各村进行了街道硬化、公厕改造、文体广场等的建设,并结合本单位业务,给与了大兴片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三是“内聚民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各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横岭村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时,村民共提出建议40多条,研究采纳8条;大兴村在建设办公楼时,村民义务投工2000多个,承揽了拆除旧房、垃圾清运等工作;大泉河村铺设出村公路3公里,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累计捐款达到6万元,保证了工程如期进展。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看是否有一支工作踏实、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的基层党组织队伍。8个行政村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巩固和发展了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一是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建设新农村,就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优秀党员担当带头人。所调研的8个村中,除大兴村和大丰头村的支部书记上任时间在8年左右外,其余6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连续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其中岭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保法和大泉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连续任职时间达32年。现年55岁的张民政当选“村官”之前,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他凭着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热爱,捐资助教、捐资修路、扶贫济困,赢得了群众的赞同与认可,被推选为北上矿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横岭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瘫痪村。五届村委换届中,横岭村组成了一个新旧干部结合的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一是建立了“两会制度”,全体党员组成党员议事会,同时选举产生非党村民15人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二是每月10号,定期举行“民主日”活动;三是建立民主理财制度。通过完善一系列制度,村支部、村委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大大促进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北上矿村注重在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把一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近三年来,先后发展了党员4名,其中带民创业的2名,致富能手2名。

二、对全县纯农山区连片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泽州县共有李寨、南岭、山河、晋庙铺、犁川、柳树口等六个纯农山区乡镇,以及大箕镇东南部、金村镇东南部、高都镇大兴片等三个纯农山区。据统计,这一区域共1221.31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这一区域连片建设是全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保持在省市领跑的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两轴四区”的连片建设发展框架,把加快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高都镇大兴片的实践,给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一)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因此,只有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才能更好地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只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山区新农村建设。高都镇大兴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就是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山区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对全县山区乡镇来讲,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快当地原有传统产业发展,如南岭酥梨、柳口中药材、山河黄牛、晋庙铺南江黄羊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切实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各个山区乡镇都要成立劳务输出组织,抓好农民培训和外出务工输出。

(二)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不断美化农村环境。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泽州县纯农山区农村相对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建设难度很大。高都镇大兴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多渠道增加投入,在统一抓好实现“五化”,做到“六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狠抓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正是以美化农村环境为纽带,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感受到了建设成果带来的实惠,大大增强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五化”“六有”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在山区农村的具体化。全县山区乡镇都要以实现“五化”,做到“六有”为主要内容,不断美化农村环境。

(三)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都镇大兴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策宣传、培训拉动,企业带动、能人推动等,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都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扎根百姓心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四)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山区乡镇经济相对欠发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高都镇大兴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成绩,与社会各界的帮扶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整合好各种涉农资金优先向山区新农村建设倾斜,进一步开展好“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口提供帮扶,全面推动了山区新农村建设。

(五)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基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快推进全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高都镇大兴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入手,通过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了核心、凝聚了民心、鼓舞了人心,加快了山区新农村建设。全县山区乡镇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都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对加快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资金问题是困扰山区新农村建设最普遍、最棘手的难题。对于纯农山区村来说,村集体基本上没有多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资金大多是“要”、“捐”、“贷”和帮扶单位支助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日显窘迫。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大县乡财政倾斜力度,在现有帮扶的基础上,设立山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统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到山区新农村建设上,并力求逐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同时,在开展“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中,要进一步加长单位和企业帮扶的时间,至少要在3年以上,确立帮扶工程,确保帮扶成效,不断推进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

(二)要进一步加快山区农村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中最艰巨、最需要长期持续抓好的基础工作。虽然高都镇大兴片有传统小米种植、玉米制种、栽桑养蚕等优势产业,但现在大部分还停留在以户为战,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可喜的是王坡煤业适时而动,组建成立了以红果种植深加工,品牌小米等农副产品开发,生态养殖为主的彤康公司,积极走“龙头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推行基地化生产,公司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我们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更多像王坡煤业彤康公司这样的市场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同时,还要积极积极发展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抵卸市场风险能力。

(三)要尽快建立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在调研中发现,山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目前还都处于原始状态,人们对于处理新垃圾的方法一般就是深埋处理,或是把废品垃圾燃烧掉。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农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王坡煤业彤康公司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大兴上马的有机肥处置基地项目,将垃圾收集、垃圾处理、有机肥制造形成一条循环经济链条。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大兴片农村生态环境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且还能为彤康公司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个做法为全县农村垃圾处理探索了一条好路子,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在全县统一规划,积极引导、扶持支持几个实力强的涉农企业按片投资建设几个中心垃圾处理基地。县乡财政可以针对农村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及配备转运设备、减免运行费用等扶持,逐步形成“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处置问题。

(四)要切实加强农民培训力度。“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山区农村农民整体素质差,劳动技能低,在外打工只能在煤矿、铸造、三产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且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从事技术工种的人很少,创业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全县农村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近几年,我们在农民培训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还没有形成一个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彤康公司结合自己产业发展,聘请专家长年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已培训农民上百人,全部在该公司生产基地就业,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这种农民培训模式我们要好好总结,大力推广。今后,我们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通过外出培训、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劳务信息和一技之长。尤其是我们的劳动、教育等部门要利用农闲时节,举办瓦工、厨艺、焊工、缝纫、家政服务等劳动力市场上紧俏的劳动技能培训班,为培训人员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以此拓宽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渠道,改变务工环境,增加务工收入。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5

——关于对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南阳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2011年12月28日南阳日报A1版)

编者按

市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9月以来,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通过对新乡、鹤壁、济源三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学习,对西峡、邓州、卧龙、宛城、方城、南召六县市区2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入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凝聚共识 积极谋划 着力运作 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市委书记李文慧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市政协调研组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调研很及时,指导性很强。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结合调研报告,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专题研究,适时召开工作会议,在全市形成新型社区建设的好态势。”

今年9月以来,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考察学习了新乡、鹤壁、济源三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赴西峡、邓州、卧龙、宛城、方城、南召六县市区20个新型农村社区,实地察看、入户访问、听取汇报、组织座谈,而后市农办、国土、规划等部门汇报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阐释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端良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新型农村社区45个(不含移民新村),入住规模在2500人至5000人之间,涌现出了方城县广阳镇袁庄社区、南召县皇路店镇郑岗社区、邓州市张村镇朱营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型。新型农村社区所产生的五大经济社会效果及其深远历史影响令人振奋不已。一是节约了土地。调查结果证明,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节约土地50万亩,占当前农村建设用地的49.9%。方城县将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整合为242个中心社区,节余土地18万亩。邓州市将邓州3066个村庄合并为1267个,节余土地9.18万亩。我市当前农村住宅建设占地255.1万亩,以节地30%的保守匡算,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可节地76.53万亩。二是整合 1 了资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推动了自然村落合并,扩大了人口聚集规模,有利于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据市规划部门介绍,我市40131个自然村、4643个行政村将规划为997个中心村(大中型社区)和3500多个基层村(小型社区),这为我们集约高效使用各类资源提供了条件。三是改善了环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电话电视网络)、“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四是完善了功能。新型农村社区集幼儿园、学校、文化图书、体育、卫生医疗、超市等各种服务设施和功能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五是变革了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到当地专业合作组织和二、三产业就业创收,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改革创新步伐,将对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制约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开端良好,但总体上讲,存在着认识迟、起步晚、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标准低等问题,与我省先进市相比有相当差距。

(一)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要建新型农村社区,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缺乏基本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脱离了南阳农村实际,思想上疑虑重重;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没有钱,用地难,片面强调稳妥,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二)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规划编制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都不配套、不完善使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还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建设用地难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 “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多数农民还不富裕,不少人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

(四)建设资金匮乏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6000人规模,人均1600元)测算,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从资金需求上看,我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困难。二是我市各级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引导很有限。三是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难。四是金融贷款难。五是社会资金参与不多。六是土地臵换补助金不能适时支用。而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土地补偿资金利用困难。

三、对我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建议

市委书记李文慧同志在市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臵,明确提出“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此,我们一定要凝聚共识,强化领导,超前谋划,积极运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好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把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政府主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促进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公共资源共享,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 “三农”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里程碑。这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农民群众的自发积极性不行,指靠相关职能部门和政府以外的任何社会组织也不行,必须由政府牵头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切实提高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发挥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议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力量。应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 3 台15-20年基本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同时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使广大群众认识社区、认同社区,形成农民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氛围。

(二)城乡统筹,统一规划。规划也是生产力。没有科学规划的引领,就不可能建成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型农村社区,甚至会成为劳民伤财的瞎折腾,犯历史性的错误。当前,我市农村正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三到第四轮建房高潮,如不及时规划引导,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滥占耕地、功能缺失、环境恶化、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将重复发生。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先行的原则。要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建议加快制定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社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已有规划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应及时修订、调整、补充。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地域风貌特色的营造、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维护好山体、水域、河滩、山林风貌等自然景观。应充分考虑资源配臵、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县乡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三)政策配套,利益驱动。建议进一步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应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市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臵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按一定比例将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资金在推动社区建设上的杠杆作用。一是利用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各级都要列出社区建设专项预算,并与各类支农资金一道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捆绑使用好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市级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五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集中整合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引导 4 使用好社会资金。可以采用补助、贴息、奖励、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投入机制。应设立拆旧补偿安臵基金,制定农村拆旧补偿补助评估办法和弱势群体的住房扶助政策,对老宅拆迁户予以补助,以利益驱动提高拆旧复垦效率。应研究制定纳入城区规划的村民住宅建设的特别政策,在照顾农民利益和不破坏城市规划整体功能布局的前提下,使农民的居住条件也能得到改善。应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应配套跟进农民的土地流转、农地征收、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出台贷款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开展农村住房贷款业务,对迁建农户提供三年以上政府贴息贷款。应尝试建立宅基地退出的政策机制。对村里那些已经进城工作的农民,老家宅基地常年闲臵的,建议制定政策,采取补贴、优惠等形式,在其退交老宅基地后,可在城镇以优惠价格购买(臵换)商品住宅。

(四)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应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做好农村教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农村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文化资源配臵的合理化、均衡化、优质化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社会“乡风文明”。要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遇,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建好幼儿园,农村小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要把文化阵地建设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型农村社区要建立综合文化站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书报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服务室等,配备娱乐、体育健身和学习设施,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要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鼓励支持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大院、农民业余剧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新型农村社区功能配套,服务完善。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燃气、通讯等方面的困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其次是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三是建立社区物业管理体系,负责社区路水电气管护和垃圾处理等日常性服务。四是建立社区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既要积极引导,着力推动,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不急于求成,不盲目攀比,不搞“政绩工程”。一定要坚 5 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既要站在群众前头,积极组织推进,不等不靠,不做群众尾巴,又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农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切实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同时,要充分运用已建社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功能、优美的环境、别墅型住宅吸引群众,调动群众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应坚持分类指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上要因村制宜,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宜搬则搬的原则,不搞“一刀切”。

(六)健全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应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会组织建设,科学定位社区管理工作职责,实现组织间的互补、互联、互动,统筹推进社区管理工作。要本着交叉兼职、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社区干部的选拔、配备和使用,建成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社区管理队伍。二是积极摸索建立社区民意表达、民主决策、监督评价、事务公开、表彰激励等社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6

近30 年来, 中国城镇化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息。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 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需求就是要促进社会精明增长, 解决资源效率低、文化缺失等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建设途径, 它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政策产物, 其目的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下, 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村营造一种现代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2. 国内外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社区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成熟, 20 世纪30 年代后由于多学科引入社会学, 学界对农村社区的研究拓展到了政治学、经济学、犯罪学等方面。

我国社区建设起步较晚, 对农村社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相关理论, 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发展重要性研究、管理研究、经验借鉴等方面 (表1) 。

综观已有研究, 现有的农村社区研究主要表现在其概念、特征、群体、发展模式、管理等方面, 研究内容指向性相对单一, 对农村社区从“空间实践—空间社会属性”的整体研究较少。

笔者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1, 立足其“空间—社会—历史”的三元辩证法, 认为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应以人为出发点,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对传统乡村空间进行重塑或改造, 使新的“空间”成为其产物, 并形成以“空间”为媒介的社会关系过程。

列斐伏尔认为, “空间—社会—历史”三元辩证法应包含三个核心范畴:一、空间实践, “指的就是空间性的生产, 它既是人类各种物质实践活动和行为本身, 又包括这种活动和行为的结果”;二、空间表征, 它与生产关系及其所影响的“秩序”紧密相连, 是占统治地位的空间, “是空间被剥离、设想、构建并作为压制和剥削的工具的时期”;三、表征空间, 是一种再现性的、包含日常生活积极因素的空间, 是“抽象空间之后的经过矛盾性空间过渡到的社会主义的差异性空间”。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中, 其“空间”也应赋予这三层含义:一、空间实践, 即社区物质环境空间规划形成过程及结果;二、空间表征, 即指导实践的概念模型, 偏向指政府的规划管控、开发商对空间改造的思维和方法以及居民对社区规划建设的意见反馈等;三、表征空间, 即“实践者—环境”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 它是对空间表征的超越, 这里的实践者着重指居民。笔者试图以“空间”三位一体的全局视角, 融入空间社会属性, 分别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 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3.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的实践探索及特征

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出台, 外部性因素对乡村空间的影响日益增强, 打破了乡村空间原有的自然状态。空间作为一种可增值的商品, 资本空间化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空间实践方面, 促使居民就业形式多样化;在空间表征方面, 促进土地集约、改善落后的农村风貌;在表征空间方面, 引导农民价值取向多元化。但是由于在这背后会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权益、空间资源再分配等多方面复杂问题, 还存在诸多矛盾和不足。

3.1 空间实践——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脱节

传统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形象表明了农民生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村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 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和谐共处 (图1)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使原来的“散居”变为“聚居”, 伴随着资本积累, 空间生产蕴含着诸多矛盾, 空间实践直接或间接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破坏。部分社区由于选址偏离城市或原有乡村, 无新型产业支撑, 农民依然从事农业生产, 新生空间与传统生产形式发生背离;此外, 新社区的建设范围往往只考虑到本身, 缺乏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对接, 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被割裂, 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出现脱节。

3.2 空间表征——规划阶段不透明、政策制度及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各类规划均缺乏公众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阶段由于农民缺乏参与直接导致他们利益受损。空间在被当做生产工具的同时, 规划阶段不透明。

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 规划居住用地一般采取土地出让的形式。据调查显示, 目前对于搞新型农村社区, 积极拥护的只占有1/3, 2/3 的人持观望或不赞成的态度。其中原因有:有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成效、强行征地、大拆大建, 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均, 拆迁补偿资金不到位等, 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管理失衡, 严重损害农民切身利益。

3.3 表征空间——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邻里陌生

列斐伏尔认为, 表征空间属于再现性、包含“空间真理”的空间, 它应该是和谐的、积极的空间。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 随着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入侵, 人员流动变得愈加频繁, 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加剧使传统“形散内聚”的村落空间逐步趋于瓦解。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在政策导向下时刻传递着政府、开发商、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 (图2) , 各种利益趋势及人员的高度集聚, 社区的住宅往往效仿“城市”模式纵向拔高 (图3) , 传统“左邻右舍”的家庭关系被割裂, 社会网络逐渐被解体, 宗族邻里关系被削弱。据相关调查显示, 75% 的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需求非常强烈 (图4) 。

4.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的理性思考

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应在不丧失传统空间多样性的前提下缩小城乡差距, 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它不仅是一个农村空间形态的演进过程, 更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空间资源再分配、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

因此, 立足于空间的三位一体视角, 对实体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 合理选取指导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管理措施, 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均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在借鉴国外社区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应重视“空间实体规划”与“空间社会属性”的同等地位, 以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为主线制定相应策略, 优化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的生产 ( 图5) 。

4.1 空间实践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在空间实践中出现的生产—生活—生态关系脱节现象, 应着力寻求问题的本源, 理顺三者在资本空间化过程中的关系。在生产—生活关系方面可强化外力介入, 引入新型产业, 发挥政府效能, 倡导“业居一体”开发模式, 弥补传统乡村发展的不足;在生活—生态关系方面要弱化过渡的干预, 尽量使用空闲地、土壤低劣地进行开发建设, 规划建设不应就社区论社区, 应扩大规划边界, 涵盖周边环境, 扩大生态范围, 缓解因开发商的规划建设出现生态失衡;在生产—生态关系方面则要立足社区本身, 对应不同产业, 生态环境应承担“无污与之融合、有污将其隔离”的功能。简而言之, 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关系要分而治之又不失整体性。

4.2 空间表征的优化策略

在规划方法上, 因从主体诉求出发, 以现状问题为导向, 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避免资本空间的过于“标准化”而丧失“空间感知”的多样性。规划方法作为社区空间表征的“统治”工具, 空间规划结果的合理性与否不能仅仅以单纯的规划经验为评判标准, 应从多学科角度、以本地空间实践参与者——人的视角来综合权衡。

在制度政策方面,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加快土地流转, 倡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政府、开发商、农民规划协商平台, 政府提供优惠政策, 开发商组织建设实施, 农民全程参与监督和意见反馈, 保证规划与实施的透明。以县为单位, 倡导每个乡镇成立一个质检小组, 小组成员中应包含政府、开发商、农民三个角色, 不同乡镇的质检小组交叉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向县规划管理部门报告, 并协同乡镇制定方案对问题进行修正。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生产背后的利益协调机制, 政府出台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开发商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 对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偿, 弱化空间表征所表现出来的“统治性”特征, 增强农民对社区建设的反馈机制建设。

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 对经济发展较好、居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可先开启“非开发方式建设、社区适当自治”的试点, 弱化外部因素对社区空间生产的干预, 调整开发模式, 建立社区内部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以自下而上的管理主线, “增强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意识”, 引导社区空间的健康发展。

4.3 表征空间的优化策略

表征空间作为经过矛盾空间过渡后的差异化空间, 它应表现出日常生活的积极因素。传统村落是一个亲缘、地缘关系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会, 居民之间具有相同的归属感, 文化氛围浓厚。面对新型农村社区传统社会网络解体、邻里陌生等问题, 规划应体现和谐与包容性。在处理手法上, 可将一个居住单元看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邻里, 利用多栋住宅及其附属空间进行区域围合, 模糊邻里边界;单元内部在满足消防前提下避开汽车干扰, 底层倡导院落布局, 加大对居住单元内部绿化的建设, 以人的尺度围合多个“阴角”空间, 居民交往空间整体应采取“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模式, 弥补空间同质化生产所带来的传统社会网络、邻里关系的迷失与消逝。

在河南省汝州市温泉镇温泉社区的规划中, 社区生活空间采用“大街小巷、前巷后院、双向邻里、四象中心”的处理手法上, 引入“坊里”概念, 将街、巷、居住单元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建筑拔高所导致的邻里空间呆板。 (图6、图7、图8)

5. 结语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起步较晚, 需要改进和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 当前社区空间生产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亟需反思。土地政策、制度及管理模式的不完善, 农民对社区规划建设的参与度不足均为后期社区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重视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的社会属性, 依托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元辩证法, 立足于“空间”三位一体视角, 笔者提出了社区规划设计、政策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避免“空间”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出现同质化。

摘要:面对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现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传统社会网络的解体、生产—生活—生态脱节等问题, 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试图立足于三位一体的“空间”视角, 以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为核心, 寻找相对应的策略方法, 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提出相适应的改进及优化措施, 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 篇7

【关键词】社区;经济;发展

一、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凸现的几个主要特点

西海岸国家新区成立之后,在多项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社区经济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

1.社区经济发展起步比较快。随着政府及社会对西海岸新区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再加上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社区经济亦如雨后春笋地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2.社区经济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社区经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充分展示了她的小社会,大舞台的竞争优势,多数社区经济的发展势头喜人,规模小、门类全、机制活,是区域经济的有益补充,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社区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合理。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社区经济发展来源于民、服务于民的宗旨。通过发展社区经济,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幸福指数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也暴露出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社区经济就不能持续健康发展,就会走弯路,就会影响新区发展的步伐。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随着社区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与社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社区组织建设、经济管理制度等没有及时修改完善,如果这个短板不能够及时补齐,社区经济就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因为良好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是社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缺乏统筹兼顾的有效协调机制。近年来,虽然上级机关已把多数权利下放到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社区门面小,规模小,盘子小的传统体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就直接从体制上制约了社区经济向纵深发展。

3.缺乏互联互通的资源信息共享。目前,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社区,发展势头良好,社区居民生活和谐稳定。经济基础薄弱的社区,有的甚至连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勉强能发下来。归纳其中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缺乏资源共享,缺乏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社区资源的利用没有实现最大化。

4.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由于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多数社区缺少经济发展的明白人,人才短缺,而且多数社区两委干部对发展社区经济认识不到位,提起经济发展方向、国家经济运行态势、社区经济发展策略以及社区管理体制等问题,很多人都感到很吃力,压力也很大,甚至有些人根本承担不起发展社区经济的重任。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5.缺乏激活社区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意识。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目前,多数社区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紧紧抓住西海岸国家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走出去,请进来,改革力度不够大,思路不够开阔。

三、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需重点把握的几个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使社区经济发展少走弯路,良性发展,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在完善社区两委组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成立社区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社区经济发展各项规章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岗定位。为社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制度保障。实现对社区经济的统一管理,促进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结合西海岸国家新区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等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充分依托社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定位,确保社区经济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3.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认真贯彻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关于发展社区经济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符合本社区实际的优惠政策。区街各有关部门对已经确定的社区建设服务项目,从资金、规划、立项、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落实好工商注册登记、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扶持政策,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秩序。

4.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确保社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区资源的充分调动和利用非常关键。社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在当前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社区要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动员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好的经验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其发挥整体效用,为社区经济和社区建设的发展服务。

5.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是社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要培育和增大社区经济,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逐步实行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坚持有偿、无偿并举,福利性、互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公办、民办一起上,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形式和发展模式,增加社区税源,促进社区建设的良性循环。

6.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社区一方面可以依托附近高校和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社区通过开展各种经济知识讲座和培训,从下岗工人和社区居民当中培养选拔合格人才,另外,社区还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留住人才,让人才成为社区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7.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改革创新是社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随着产业机构的不断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应紧紧抓住青岛西海岸国家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结合社区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大胆改革创新社区经济发展工作思路,尤其要加大对社区原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对企业进行改组、改制,盘活自有资产,找准社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好社区经济发展攻坚战,真正实现社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西海岸新区社区经济发展需要重点突出的几项内容

为了真正实现社区经济发展与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确保社区经济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群众需求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全面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幸福指数,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发展与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相结合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需求稳、投资少、有效益的社区服务项目,把发展社区服务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居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要从面向老年人、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福利服务项目,逐步扩展到托老托幼、家政中介、文化娱乐、社区医疗、法律咨询等面向辖区居民的便民服务产业。

2.突出发展与西海岸新区基础管理相结合的产业。随着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功能不断完善,对环卫、园林、环保、保安、物业等行业需求越来越迫切,要通过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引进市场机制,发展城市管理型经济,努力培育起点高、管理好的专业性服务公司。

3.突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的产业。要把社区经济发展同调整新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大中小企业在社区投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特别是第三产业,培育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社区经济增长总量,形成新区经济新特色。

4.突出发展与公益型岗位相融合的产业。社区经济是扩大再就业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拓宽社区就业服务渠道,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使社区经济领域成为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第二故乡和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盖翊中:试论社区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3(5).

[2]陈宪: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0(7).

上一篇: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变化下一篇:更夫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