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8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4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地处××市中心城区,辖*个街道办事处和*个镇,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有***个行政村、**个居委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万人,农村主要分布在华亭、常太、灵川、东海*个镇**个行政村,全区农村面积***平方公里,农业人口约**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果园面积**万亩,滩涂浅海面积*.**万亩,水产养殖面积*万余亩,林业用地**.*万亩,其中有林面积**.*万亩。

一、我区农业发展概况

区划调整以来,我区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这一主线,深入贯彻中央*号文件和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农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保持安定稳定。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增*.*%,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增幅创历史新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畜牧业、水果业和水产业三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到2005年已达**.*%。一镇一主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常太是全国枇杷第一乡,华亭是全国优质龙眼生产基地,荔枝以含糖量高、味道鲜美而独领风骚,灵川下尾是全国花蛤苗生产基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效。继续扶持壮大温氏集团、海源实业有限公司、龙升集团、华照养殖有限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带动灵川、东海、华亭、常太等周边地区畜牧、水产、果蔬业的发展。2005年,区级以上**家龙头企业总产值*.**亿元,比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万元,带动农户*****户,带动生产基地面积**.**万亩,增加农民收入****万元。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推进。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做好海堤、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整修农田灌溉和提水设施,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六千水利”工程落到实处,共有**个村完成通水工程并顺利通过联合验收,完成投资***万元,收益人口*.**万人,建成蓄水池**个****方。四是农村经济后劲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实行**个机关科局与***个村挂钩、结对制度,适时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暨企业用工供需见面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改工作接近尾声。农村低保金发放工作稳步开展。五是农村创新工作机制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名驻村干部作用,加大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后进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一年来,全区**个下派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名,发展新党员**名,预备党员转正**名;实行村务公开公布***期,试行民主听证会**场,听证内容**项。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我区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市委关于新农村建设**个具体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认真实施新农村建设。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一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计划达**.*亿元,比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增*%。围绕“十一五”的奋斗目标及2006年的预期目标,我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㈠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重点做好水稻两优****、冈优***、花生泉花**号等粮油作物优良品种,晚熟优质龙眼松风本、立冬本,早熟优质枇杷早钟*号等水果良种和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龙眼、枇杷高接换种步伐,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产品优质率和产量。加快橄榄园改造和地道药材枇杷叶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果树生产综合效益。加大国内外名优蔬菜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提高蔬菜品质和效益。加强农业“九大体系”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建立健全村民主理财、财务政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推行村集体财务委托镇代管的做法,使村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加大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力度,采取审计与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村财务的审计面达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我区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均能按*%以上的幅度持续增长。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区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许多农产品如龙眼、枇杷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区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枇杷协会、兴化桂元协会、养鸡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扶持发展民间营销组织和营销大户,通过中介组织来带动和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通过“××枇杷推介会”开展枇杷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常太”枇杷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扶强、扶优、扶大”原则,巩固壮大××(广东)温氏集团、海源实业有限公司、龙升集团、华照养殖有限公司、置业果树有限公司等*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天妃枇杷酿酒有限公司、台富集团等区级龙头企业,2006年力争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我区水产、水果、畜禽、蔬菜等大宗农副产品的生产。积极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㈢提高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其动力在于科技兴农。农业科技对于农村来说,具有文化先进性、受众广泛性、投入高效性、作用持久性的特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今后应把抓农业生产的重点转到抓农村的科技普及推广上来,致力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构建以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站为龙头,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广泛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活动,使农民掌握一至两门适用生产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开展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实调整农村科技队伍建设,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之间技术开发与生产间的联合与协作,提高系统性、配套性的技术开发能力。继续实施“三大农业经济带”和“一镇一品、一村一业”行动计划,重点扶持龙眼保花保果、枇杷贮运保鲜、橄榄病虫害防治、名特优蔬菜品种引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食品、畜禽养殖基地建设、动物疫病监管体系建设、特色水产养殖等课题。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壮大温氏家禽、海源实业、龙升集团、天妃枇杷酒、台富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农业高科技项目在我区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㈣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特别是交通、水利、教育和卫生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不懈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布局,坚持集中连片,保证规模,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努力促使中低产田改造与发展优质粮食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土地综合产出率。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到****年全区沿海海堤全面加固达标,全面完成加固小

(二)型以上水库和水闸。加快蓄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规划新建小

(一)型水库*座,新建小

(二)水库*座,建成后新增蓄水库容***万方,达到调洪和蓄水的目的。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重点进行径桂水库灌区的节水改造,改善灌区灌溉条件,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计划到****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万亩,节约水量***万m*。加快我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到****年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KM*;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河道清水工程和“绿水”工程建设,对北渠及延寿溪全线进行清淤护坡,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安全的农村饮水体系,全面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继续推进“村村通水泥公路”工作,2006年要完成剩下的*个行政村(常太镇的内东坪村、汀洋村、外东坪村的外东坪村至城常线路段及华亭镇的郑庄村)路面硬化任务。努力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目标,今年计划建设*个(灵川、常太、东海)五级运管站。“十一五”期间所有乡镇通客车班车率达***%,实现凡是通等级公路的建制村,村村通班车;全区通客运班车的乡镇,基本建成五级以上的客运站,通客运班车的建制村建有一个以上候车亭,力争实现“每镇一站,每村一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发展现代农业,在路径选择上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既要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又要鼓励农民自主择业、分工分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农业的早期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一种是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又使农业机械主导和生物技术主导两种模式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物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选择和培育出了新型品种资源,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在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应用、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构成等差别很大的现实,既要考虑农业资源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又要考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和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可能,在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上既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考虑两个前提:一是国民经济增长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提供多少机会;二是农村劳动力具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就业需求扩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最重要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间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通过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在大范围发挥比较优势,可以增大就业容量。比如,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三是替代性原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与城市劳动力就业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替代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集中就业的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是城市劳动力不愿或很少就业的领域。农村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既有利于充分就业,又促进城市发展、方便城市生活。四是自主择业原则。农民自主择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要赋予农民自主安排劳动时间、自主选择生产和经营项目、自由择业的权利。

人力资本是获取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也是影响劳动力收入的长期因素。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充分就业,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四是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水、石油、煤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转变发展模式,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一、基本情况

大河镇辖20个村,106个社,面积128.4平方公里,总户数全镇7956户(其中农业户数5956户,21676人)。又耕地面积亩,田亩,地亩。

二、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大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省委 “五新一好”的建设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着力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把政府的主张变成老百姓自己的意愿,切实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地理位臵、区位优势、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分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分户落实农户建设,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三是坚持整合项目、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以镇为单元,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整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涉农项目,连片整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着力构建新型村落村庄。

四是坚持竞争立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竞争立项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建立“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机制,对条件成熟、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优先启动、集中打造,辐射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步骤

按照省市县委统一部署,我镇新农村建设时间为3年(即2020年至2022年),建设20个村,5956户,按照83%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村庄的要求,全镇432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20年。启动建设大河片6个村,白院片1个村,183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其中,永坪寺村460户,鱼皇观村320户,郑家沟村363户,观音寺村431户,佛石坝村331,大营坝村129户,莲花石村179户。

第二阶段:2021年。启动建设大河片3个村,白院片3个

村,1421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孙家山村312户,灯油坪村279户,太平山村370户,东华山村76户,青坪村141户,仙龙庵村243户。

第三阶段:2022年。启动建设大河片2个村,白院片5个村,1069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观光山村227户,李家岩村144户,天平山村177户,牟尼寺村88户,园峰村159户,青云村176户,三元包村98户。

五、建设重点

1、加强民居建设。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和“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以打造川北民居特色的居民点为目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以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风貌改造为抓手,加快建设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空间布局合理、具有典型川北农耕文明的新型村落村庄。努力实现“三建四通五改六化”目标,即:建沼气、建入户路、建庭园,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陋习,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沼气化、环境清洁化、风貌民俗化、室内现代化。

2、培育特色产业。坚持突出“特色”,打好“生态牌”,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强力推进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巴山生态鸡、生猪等养殖业,强化示范片产业支撑;加快建设正直农业科技产业园建

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农业发展四方共保机制,着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改善基础设施。坚持示范片规划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整合叠加涉农项目,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示范片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4、延伸公共服务。合理布局乡村两级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逗硬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健全贫困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充分依托阳光工程、品牌工程、就业培训工程等项目,切实加强农民

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六、资金概算及来源

1、资金概算。每个村约需建设资金3000万元,重点包括四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万(道路100万元,水利

及其它100万元);二是村落民居建设投入2400万元(每个村60%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需投入2000万元,风貌改造400万元);三是产业发展投入350万(每户1万元);四是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0万,包括村小学、村“两委”活动阵地、卫生室等。全镇20个村建成新农村共需资金6亿元。

2、资金来源。一是整合项目投入亿元(每年整合涉农项目8000万元);二是群众自主投入亿元;三是财政安排投入1.2亿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四是金融信贷投入10.5亿元(每个村投入200万元)。五是业主及社会资金投入21亿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专项经费,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挂联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责任体系,切实做到一个新农村示范村有“一个县级领导挂联、一个县级部门帮扶、一个乡镇领导挂帅、一个得力村级班子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切实加大投入。采取“农户自投为主、项目集中投入、政府以奖代补、社会积极帮扶”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实效。一是整合项目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通达通畅、扶贪重点村等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二是群众自主投入,用好用活“一事一议”,采取村民自治的办法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三是财政安排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结构,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示范片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探索完善转包、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宅基地帐上找补“双挂钩”机制,利用旧宅基地和土地整理新增面积核算资金,对农户建房投入进行适当补助。四是金融信贷投入,继续搞好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协调信用、农行等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五是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业主和专业大户,带资带项目到示范片投资兴业。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7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 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 因此, 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 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 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涉农收费, 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 “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 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 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也不是整齐划一, 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 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强求一律, 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我们要因地制宜, 尊重村民意愿, 注重引导, 拾遗补缺, 加快步伐, 以阶段性促全面性,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 是发展社会主义, 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 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 组织群众, 统一民心, 调动民心, 集中民智,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 渴望幸福, 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 把理想变为现实, 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 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自觉解放生产力, 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 扩大原始积累, 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 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民众要齐心协力把新农村建设好。

四、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较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群体, 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 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要着力提高农民的三个能力: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快农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 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不断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强对农民的转岗培训, 提高农民从业能力, 拓展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对新农村的建设能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才是根本之道。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 2006, (09) .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高瞻性的决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实际的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基本特征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在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前提下,明确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增强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是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对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新房子,铺几条新道路而已,要体现出现代农村的崭新面貌,就必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1)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題解决了,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减轻教育负担。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有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功能。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宝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宝鸡日报.2008.

[2]记者徐和平.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湖北日报.2006.

上一篇:农村污水处理运维管理下一篇:我爱山茶花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