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浅析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

摘要: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企业的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不仅仅需要增加销售收入,提高产品性能,还需要从提升企业竞争地位入手,创建更有利的竞争优势,从而建立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有效途径,总结一般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思路。分析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人才管理;项目管理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企业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首先应根据自身行业的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市场机会考虑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而制定与实际实施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战略。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

1.1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实施知识管理,可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企业必须依托知识管理所提供的技术支撑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战略实施。

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旨在利用知识使用成本和知识差异化方面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差异来分析每种规划对应的竞争战略。然后依据竞争战略的特点分析各自应选择的技术。

技术创新知识信息依据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行为的影响侧重方面不同,可以分为市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信息、人才知识信息、法律政策知识信息和社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信息能够引发创新设想,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反应出的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而动态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成功实现的关键。

1.2技术创新知识管理的策略

技术创新阶段信息及知识的不足必然会对创新过程造成制约。做好知识管理工作,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而言至关重要。知识管理应做到有效贯穿技术创新工作从获取到处理、从传递到应用的全过程,既体现为对知识信息的积累管理,又包含知识信息的扩充、传播、应用和管理,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集中处理,力求让大量的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在企业内部形成知识网络,组建知识库。企业从知识管理创建的知识库中捕捉到创新点,并依据知识信息保证创新课题的建立、创新任务的实施顺利进行。知识库的建立也可防止出现因核心创新人员流动带来的创新知识断层的现象。

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高效完成知识管理工作。一是认清知识管理工作,建立知识管理人员机制。知识的主体是人,知识管理的主体也是人。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完成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实现知识管理需要大力培养知识管理人员。二是搭建知识管理基础平台。知识管理基础平台包括知识管理信息平台和知识管理实体平台。知识管理信息平台由互联网等高效的计算机技术支持搭建,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虚拟平台,提供辅助的知识保障。三是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的合理模式。

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

2.1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与企业其他类型员工相比,技术创新人才具有科技知识渊博,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等特点;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强烈,有较强的主体和竞争意识;善于在工作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并会配合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另外,企业技术创新最关键的主要是技术可行性、已存在的目标市场以及可完成研发任务的业务资源。项目人员需要有能力分析三者的现有状况,清晰地洞悉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有效地完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2.2创新人才的资源管理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提供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的发展平台。企业内部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使各人才充分发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

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多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想结合为原则,培养创新人才对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加强对企业创新人才资源的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

3.1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保证。良好的项目管理是有效实施技术创新的关键。加强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有利于理清项目管理中人、才、物的关系,明确工作责任,确定技术创新的率先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的创新模式。

许多企业会存在技术战略模糊不清的现象,项目管理只停留在形式上,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管理上的相关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企业在众多技术创新项目上需要有涵盖全局的把握,将技术创新活动看做一个整体来管理,注重单一项目间的产品和工艺的关联性。力求战略规划和实际技术创新相互匹配。

3.2规范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一般由企业管理者主导,从战略目标出发,依据企业制度、相关计划及工作任务对技术创新的研发项目制定管理机制。合理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项目管理程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范围、设定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建立项目考核的奖惩制度。企业需要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各个阶段提供规范的管理制度:针对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应相应的制定“项目(课题)申报立项制度”、“项目进度跟踪考核制度”,将项目的研发管理工作划分到各个项目主研人,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资金进行控制管理;项目成果突出的项目团队应进行奖励措施,项目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创新团队也应给以适当的惩罚措施。

4结语

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注重技术创新的基础研发,培养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都必须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深度关系到企业目前的技术存量和资源的投入规模,其广度则涉及企业的战略姿态和涵盖新领域的多样化,需要根据预期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决策。企业应从知識管理、人才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细化管理工作。

做好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是企业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有利于企业降低研发风险,保持企业技术能力的动态发展和领先水平,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吕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激励机制研究.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3]徐玉秀.论企业技术创新与人才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4]黄存增.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2009.

作者:陈婷 尹新伟 王艳春 胡月龙

第2篇: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作为知识的表现形式,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对全球的企业产生了作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所必须考虑的,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知识经济浪潮已经使得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信息技术更新,因而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因而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以期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已经使所有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也促使全球的产业经济格局不断变化。企业如果想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考虑信息技术对自身的作用和未来的影响。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是国家的创新主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浪潮的席卷已经使得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信息技术更新,因而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对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局限性

1.企业管理者的错误认识。有的中小企业领导过分追求企业利润,对信息化建设并不十分看重。同时由于有些企业领导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并不仅仅是指计算机网络,更多的是指一种信息管理模式。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导致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建设这一层面,而忽略了更为深层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就导致企业的信息化只流于表层,并不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既耗费了大笔的资金,又使信息技术部门形象受损。而同时也有一种错误认识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进行办公自动化。这些认识忽略了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传播等全过程的密切联系,只将焦点集中于企业信息管理的部分内容,无法正确反映管理理论和电子信息技术结合为企业提供决策的重要问题。

2.不科学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方法。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同时还需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长期发展战略慎重进行,必须按照以利润为先,以总体规划为主,按步骤实施的方针。但是,有的企业认为投入就会有产出,并不能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规划进行整体制定。如果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和结构等的影响而盲目进行投资,那么很可能造成信息技术投资的浪费,最终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建设失败。

三、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实施的意义

1.信息技术战略结合于企业总体战略。首先,企业的总体战略应当能够从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支持,为信息技术战略提供基础和环境的支持;同时,信息技术战略也应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能够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提供服务。

2.企业总体战略包含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世界经济不断融和,市场发展十分迅速,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总体战略影响较大,促使企业必须对信息技术战略进行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也可以使之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结合。

四、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基础

1.中小企业的内外部压力。中小企业的主要压力即为外部的社会压力和内部的技术压力。社会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致使市场经济不断加剧,外部的激烈竞争就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提出了要求;而中小企业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社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都会对企业信息技术战略造成影响;中小企业的内部技术压力主要是因为当前信息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和信息量急速增加,企业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升级和维护。企业面对这些压力就需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将自身的人、财、物以及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与信息技术战略相联系,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任务转换为信息技术战略目标。

2.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需要充分了解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受到的限制,对可能进行的信息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和综合评价,对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分解、选择和组合,以便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战略。

(1)投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想要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评价十分困难,并且基础设施的成本也较为复杂。信息技术的投入资金基本包括组织变更成本、系统运行成本、系统维护保养成本、升级成本和人员培养费用等方面。但是,在进行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时,还是需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大致的评估。评估的目标是为了保证规划的实施对企业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而不是为了计算企业是否能够及时供应资金。

(2)产出综合评价。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投资所取得的效益大致分为直接和间接效益两种。直接效益指企业能够直接取得的资金,能用资金形式表现的收益;而间接效益则指企业无法直接取得资金的社会收益。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利润、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等降低。间接效益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知名度、能力、效率的提升及沟通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战略规划是十分有意义的,强调综合评价对规划制定的重要性,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盲目投资,提供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对信息技术建设进行监管,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利润,对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方法

1.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任务。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的任务是企业信息技术战略产生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业务匹配,中小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长远战略进行信息技术的投资和规划,实现业务之间的匹配。

(2)技术管理,中小企业应当制定专门的技术管理政策,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

(3)资源分配,资源是企业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物质,信息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有效且合理地对企业自身的信息资源进行规划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企业中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软硬件资源和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资源。

(4)竞争管理,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的角度来进行信息技术开发,以便能够建设具有创新作用的信息技术系统。

2.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方法。(1)系统规划法。系统规划法的本质内容是对企业的目标从上而下进行辨别和划分,通过对企业目标、业务流程和数据等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数据和流程进行规划,最后建立数据模型以便能够支持企业实现自身的目标。

(2)关键因素法。该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企业的目的,并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进行分析,辨别关键因素的性能标准并测量性能数据,建立丰富的数据库。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企业信息系统的早期进行分析。

(3)价值链法。企业中所有的环节会汇总形成一条价值链,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产品和服务都会增加价值。价值链法主要能够帮助找到企业中的最为重要的活动和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找到能够匹配的信息技术。

3.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制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制定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目标和希望,制定出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框架,同时能够确定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以期能够全方位地对企业的信息化进行指导,促进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步骤是:

(1)要求分析,企业应当先对自身的需求进行分析,为制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搜集资料。

(2)检查与评估,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的长期战略进行分析,检查信息技术现状,评估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信息技术是否能够支持业务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等。

(3)方案设计,企业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战略规划目标,同时根据目标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进行设计。

(4)方案实施,企业最后需要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施,同时分析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和变革的能力,对以后情况制定应对措施,运行整体的设计方案。

可以说,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规划;其次分析企业的环境、业务流程、竞争优势和信息化战略的意义;再次,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同时,对企业所需运用的信息技术的总体结构进行规划;最后实施整个信息技术战略规划。

在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中,信息化战略、框架和实施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展方向和技术更新趋势对战略规划的方向和内容不断调整和健全。

参考文献:

[1]樊宏.战略规划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J].中国物流和采购,2008(8),52-54.

[2]樊重俊.集团管理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J].工程机械,2004(9):34-39.

[3]沈文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2(6):23.

作者:奚明炜

第3篇: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有机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体系的研究现状,总结我国在相关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之处,就建立符合我国利益并助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进行谋篇布局和合理规划。

关键词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

Key wordsOrganic industr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rategy;Planning

現阶段,全球面临资源短缺、低劣农产品过剩等困境。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有机产业提出以“回归自然、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有机产业结构升级。有机产业的核心即进行有机农业、有机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包括有机食品认证以及有机生产加工包装技术等内容的产业。有机产业的发展是人类寻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协调的有效途径。纵观我国有机产业发展的历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机产业发展体系及规模尚待进一步提升。现阶段,国际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的有机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空间。许多外商希望从我国进口有机蔬菜、有机水果、有机茶叶、有机大豆、有机药材以及有机纺织物等有机产品。此外,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生态环保以及消费观念也随之提高,有机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因此,应加大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研究,进而建立良好的有机产业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有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凝聚科技创新智慧、创建高端的跨行业智库,实现我国有机产业的发展新模式。

美国农业部专家富兰克林金教授于1904年所编著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首次对有机产业进行研究。尽管当时并没有形成有机产业这一理论体系,但对有机产业后期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英国著名专家霍华德于20世纪40年代编撰的《农业盛典》首次提出了有机农业的思想;在霍华德的研究基础上,诺斯博纳勋爵在Look to the Land中首次提出了有机农业一词。国外学者针对有机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土壤、政策法规、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等多个领域,并从不同领域对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政策扶持以及技术推广等展开研究[1-3]。

我国针对有机产业的研究相对较晚。1970年在国外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实际开始对有机农业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机农业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理论体系。如骆世明[4-5]、曲格平[6]以及李文华等[7]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展开研究。笔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战略布局与规划的若干建议。

1我國有机产业科学和技术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有机产业科学界定不清晰

现阶段,世界各国对于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的定义均做了明确界定。有机产业的核心是进行有机农业、有机产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包括有机食品认证以及有机生产加工包装技术等内容的产业,但对于有机产业并未进行科学界定,从而导致在进行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过程中很难对其规划的边界进行明确划分,导致有机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边界不明、职权难以有效划分。

1.2技术研发滞后

我国针对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意识较低,技术研发相对滞后。现阶段所采用的有机生产体系尚不完善,技术水平继续进一步提高,如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技术不够先进、生物农药品种较少、有机肥的种类和施肥技术较低等。

1.3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有机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国内市场上普遍存在有机认证超过期限、超出有机认证范围进行销售、有机认证标示使用不规范、采用假冒认证证书等现象。由于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有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机认证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有机产品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阻碍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1.4各级政府有机意识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的有机意识不足,进行有机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人才明显不足,技术研发滞后。再加上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导致对有机产业的认证和监管不力,使得有机产业市场鱼龙混杂,有机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针对国内有机产业发展在科技上的需求以及在政策支持上的需要,亟需深度剖析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体系的研究现状,总结我国在相关方面的不足与欠缺之处,就建立符合我国利益并助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进行谋篇布局和合理规划。

1.5贫困地区有机产业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现阶段,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很难转化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但其生产的农产品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转变为有机产品。而且我国农村地区具备足够的劳动力足以满足有机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因此,应加大对我国偏远贫困地区有机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力度,通过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来提高农民收入。

1.6有机产品的销售渠道和生产结构亟待改善

有机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较普通产品要高,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由于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窄,销售市场尚未打开,导致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水平较差,设置有机产品专柜的超市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有机农业的生产结构尚不完善,导致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过剩、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急需依靠科技创新来改善当前的生产结构,拓宽销售渠道。

2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战略布局与规划

2.1基于产业集群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战略布局与规划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相关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商、相关的厂商以及大学、产业协会等机构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集中,形成产业群体。我国有机产业可以借鉴产业集群的思路来进行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有机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在有机产业集群区域的创新网络当中,由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不断进行有机产业新技术的开发,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为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有机产品生产者采用新技术进行有机产品的生产、开发和加工;在有机产业企业集群中,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萌发新的创新理念;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由中介结构进行有机产业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并吸引金融结构参与进来,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的分担。几大主体的共同作用有助于农业产业实现区域系统内的创新。

在进行有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过程中,应将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的基础,将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发中心作为战略规划的核心,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有力的政策支撑、技术研发以及财政支持推动我国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局面。

2.2建立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在产业集群的思想下,为促进我国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可以通过建立集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技研究院、产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结构、新闻媒体等为一体的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进而凝聚各方智慧、发挥各方优势,建立高端的跨行业智库,实现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政、产、学、研、用、金、介”等在内的跨行业多层面的战略合作,构建七位一体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图2)。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并在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上进行沟通联系、协调创新,进而打破我国有机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8]。

2.3构建产城融合理念的科技创新平台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又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城市的转型发展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产城融合有助于实现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和城市转型发展的高度耦合[9]。因此,在进行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研究过程中,应根据城市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有机产业,并进行功能的合理定位、空间的科学布局和用地的有效规划[10]。在进行产业定位时,应根据城市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合理定位,再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创新环境内外联动,对周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强化城市功能,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城融合科技创新平台[11]。

2.4构建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延伸而来,后经英美等国家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亲和力有助于二者之间经济利益的增强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尽可能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该理论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注重外部经济政策以及自身经济增长,对于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

在进行战略规划布局过程中,首先,应加强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分区域进行规划。其次,根据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培养行业以及企业的“增长极”,并据此向周边区域进行輻射,进而带动有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有机产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引导,通过改良品种、发放生物农药补贴、赠送有机化肥等各项惠民政策来鼓励农民进行有机生产;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补助政策和奖励机制来提高农民进行有机生产的积极性。第四,完善制度体系,为有效促进我国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应建立健全有机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溯源机制、培训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有机产业标准化体系、有机产业基地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融资管理体系等。第五,进行有机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如公司化经营模式、合作社经营模式、公司与合作社联营合作模式等。通过理顺有机产业科学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和植物保护学等相关科学的交叉融合关系,强化有机产业科学自身的学科背景深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利用有機农业及产业具有的生态环境效益可评价指标和程序优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剂”作用,探索有机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通过借鉴国外有机产业发展先进理念和技术体系形成模式与机制,提出适合国情的有机产业发展技术战略,为我国有机产业的健康、高效与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引。

2.5统一布局规划,产业化经营

在开展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研究过程中,应进行统一布局与规划,制订

全国统一的有机产品发展规划,制订长期的发展目标、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对于大型的有机产业项目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认证。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有机产业基地建设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等,最终对其基地进行整体布局、科技支撑、产品认证、科技创新管理等内容统一布局规划。考虑到有机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等特点,应进行集约化管理,实现有机产品的产业化管理,进而降低有机产品的生产成本。通过产业化生产有助于进行有机产业的科技创新,进而形成品牌,提高竞争力。

3结语

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全面地分析国外有机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有机产业生产经营方面关键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最新科研动态,综合比较我国有机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体系的发展现状,总结我国在相关方面的不足和欠缺之处,就建立符合我国利益并助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进行谋篇布局和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 袁媛,陆建飞.国外近10年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2):14-17.

[2] 张洪梅,任怀谨.有机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对比分析[J].世界农业,2012(12):72-75.

[3] FiBL and IFOAM.New impulses for continued growth [EB/OL].(2013)[2017-05-04].http://ifoam.org/public/ Press_Release_IFOAM_FiBL_final_EN.pdf.

[4] 駱世明.中国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3):225-231.

[5] 骆世明.农业生态转型态势與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1):1-7.

[6]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Z1):6-7.

[7]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32(6):1015-1021.

[8] 张鸿,郑林用,任光俊,等.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与策略Ⅱ.重点任务之构建产业技术链[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08-313.

[9] 王迎英,甄延临.产城融合理念下的科技创新平台规划探讨:以嘉兴科技创新平台战略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11):49-53.

[10] 秦健.天津现代产业园科技创新及专业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

[11] 易惊涛.新川创新科技园战略规划[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12] YUN K L,PARK Y S,AHN B H.Spillover,competition and better R&D organization[J].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2000,51(3):448-461.

作者:李大鹏 杨荣 杨枫

第4篇:技术战略与创新

论企业技术战略与创新-------格力集团技术和创新在实现可持续成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两者都必须作为经营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以考虑。

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战略方法,当然这取决于公司所能获得的资源和所处的竞争环境。但是,不管什么情况下,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制定一个充分考虑技术和创新的经营战略都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系统而开放的体系,它由三种基本类型的战略构成,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模仿与跟进,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可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自主创新以其鲜明的个性奠定了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一是核心技术上的自主突破,二是关键技术的率先开发,三是新市场的领先开拓;合作创新亦成联合创新,其特征表现为:第

一、共生经济是合作创新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第

二、合作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第

三、合作创新各方须遵循收益分摊与风险分摊相对称的原则。

企业的技术战略及研发战略必须服从企业的总战略及其所含的技术战略。如:企业采用早进入市场的战略,比之晚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更高水平的新技术,需要在应用研究方面花更大的力量。早进入市场的战略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或定向的基础研究。而且企业对新产品、新行业非常敏感,并且反映强烈。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新行业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些机会。.注重应用开发,注重模仿。在竞争对手开发出新产品以后,由于跟进的需要,他们会马上进行模仿,以不放过可能的市场机会。而且,新的市场机会到来时,企业需

要马上进入,所以他们的技术创新更侧重于商品化产品最近的应用开发,而不是注重基础。

技术创新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示了它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格力集团就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救命稻草,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现在在世界都有名的格力集团。

格力公司在1992年,格力电器创建时只有一条落后了10年的生产线,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发展,格力意识到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使格力在工艺、质量上赶上或超过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好的品牌,以技术创新战略形成后来者居上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是指变革事物本身即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改变生产或加工物体的方法即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将过程 创新就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格力集团选择从渐进创新开始,从质量上入手,格力人深信: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只要开发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就可以创造出局部的卖方市场。

为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格力每年拿出3000—5000万元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格力进行产品创新,每年都有10多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创建六年,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个的空调产品,拥有68项专利。格力率先推出并一度热销的“小霸王”电扇、“空调王”和“冷静王”空调,一年后市场才出现类似的产品,技术创新使格力成为空调领域的工业巨人。

家电业在中国已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为成熟的行业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了一批优秀品牌的空调企业,如格力、海尔、美的、科龙、格兰仕、奥克斯、志高等。在这些名品牌当中,其中市场领导者是

格力,其市场占有率8年稳居市场第一,成功的品牌背后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东西。

格力人认为:越是供大于求的产品,对产品创新提出的要求越大。格力成功对企业进行了发展战略定位,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其核心能力。这里先说一下格力电器拥有技术研发人员5000多人,400多个国际一流实验室,在国内外拥有技术专利超过8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以及9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是中国空调企业中拥有技术专利最多的企业。例如在研发格力“双级变频压缩机”技术时,该技术先后投入1600余万元,经由20多位工程师的不懈探索,凭借300余次标准试验反复验证之后,最终研发成功。该技术属国际首创,能够为空调提供更强大的“心脏”,可以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大大提高制冷量、制热量和能效比。严冬季节,制热量可提升40%以上;酷暑季节,制冷量能够提升35%以上。董明珠把这样的成绩归功于“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要想作为一个有灵魂的企业,就必须要拥有创新的技术”。正是得益于准确定位,自主创新,格力电器自1995年起连续18年居中国空调行业销量首位,自2005年起连续8年位居全球销量第一。专业化是格力最突出的经营特色,也是格力实现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多种“需要”刺激的结果,源自技术创新系统内外的各种刺激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与用户、供应商、上下游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甚至是国外的创新机构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思消费者之所思,想消费者之所想”,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格力的技术创新理念里,消费者需要能效高、噪音低、更冷、更静、还省电的空调,于是,1992年格力研制了“空调王”,立即引起轰动。

综合分析一下格力的发展,1992年,格力是一个年产量不足两万台的年生产能力,随后,总经理紧抓技术创新不放,就在1992年开始着手研制技能的分体机“空调王”。1993年格力人在2万台的流水线上生产了12万台空调。接下来,格力人开始研制世界上噪声最小的空调。1996年成功研制出了“冷静王”。接着又研制世界上最便宜的空调。在国际市场上格力空调价位达到与日本产品基本持平。朱江洪第一次去美国,看到可口可乐公司自动售货机颜色艳丽,便产生了制造带画面空调机的想法。灯箱柜式空调机研发出来,非常受市场欢迎。2002年又研发出变频空调,2002 年才刚刚投入市场的最新变频技术,与普通直流变频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控制电机运行平稳、噪音低等优点,在目前的空调节能技术领域最为环保节能,能效比也比较高。目前只有日本松下、三菱、大金等少数公司掌握了该变频技术。2003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离心式冷水机组。2005年推出大型离心式冷水机组,2008年成功推出“世界首台”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2010年在德国柏林电子展举行的“2010 中国家用电器创新奖”颁奖典礼上,格力电器(000651)的U 系列超薄变频空调荣获了“家用电器技术创新”大奖,再次展现“中国创造”魅力,受到了全球家电行业的一致推崇。2012年创新出一种以格力为代表的股份制销售公司自建渠道模式。

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地激发与产生创造性思想,并将这些创造性思想付诸实现。任何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从创造性思维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创新方案。不论是产品创新,不论是工艺创新,都需有创造性思想。为了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调整生产组织与管理组织,也需有创造性思想。 创造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推进各项工作不可缺少的源泉,创造性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普遍要求。在技术创新工作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人们的创造性。 做好一项

技术创新,需要自始至终地发挥人们的创造性。 开发人们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敢于对现状(包括思想、技术、方案等)抱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有了这种思想和态度才会去冲破根深蒂固的旧观念。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需有良好的环境才能把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中的巨大创造能力发挥出来,实际上,存在着很多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企业培育竞争能力、飞速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技术创新中,企业必须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还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企业应该明白自己是整个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投资主体,并在投资过程中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增大投资规模,改变投资方式和拓展投资渠道,以此来改善目前投资总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企业还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格局来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并进行该项目的筹资、投资。只有这种投资自主权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才能积极稳妥地实施从产品开发到商业化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才会真正以主人公的态度对技术创新负责。

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技术创新者必须承担诸如创新失败、创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等风险。因而,企业要成为创新的风险主体,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0挂钩,企业才会有压力,才会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真正做好技术创新。否则,不仅不会搞好技术创新,而且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变得毫无意义。

3、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直接面对市场的是企业,只有企业最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企业会比较合理地根据目前的技术信息和市场状况,来决定技术是否立刻更新,搞什么样的技术创新项目来生产市场上所需求的新产品,以及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该项技术创新。此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会大大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想方设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自己能不断地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最有利的条件。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企业不追求技术创新,就没有生存空间。相应地,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企业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利益分配主体。如此以来,企业就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国企没有成为利益分配主体,利益分配不明确;要激活国企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国企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

5、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主体。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缺点,以委托方式让科研机构代为从事技术创新。但是,大中型企业就必须依靠在资源投入能力、研发能力、营销能力、产出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企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主体。

第5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章程

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章

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章

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顾客需求偏好的日益多样化和产业边界的日趋模糊,企业间竞争的时空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者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的重要性迅速提高,孤立的创新者和企业已经无法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传统的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模式逐渐被结盟企业之间的群体竞争模式所替代,形成了以合作竞争为基本特色的"新竞争"格局。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合作方式,技术联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形成的广泛的技术联盟,如联合研究和产品开发,不仅成为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而且带来了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促进了企业创新的快速发展。

辣椒产业作为技术相对薄弱的涉农业产业代表,企业间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故企业急需从单纯的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相互合作和技术相互依赖,利用合作伙伴的产品开发设施或市场渠道是促使辣椒产业企业积极寻求战略联盟的重要因素。因此"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孕育而生。

为进一步明确"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各成员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确保联盟的有效运行,特制订本《章程》。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推进辣椒产业关键、共性及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新技术、提高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做强做大贵州辣椒产业,提高辣椒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战略思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和省有关精神,特成立"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

第二条

本章程所称的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的发展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建立的一种共同投入、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为非盈利性组织机构。

第三条

联盟宗旨

立足缔约各方共同利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有关科技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集聚创新要素,持续解决辣椒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难题,形成技术创新链,为辣椒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辣椒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搭建技术支撑平台,引领辣椒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条

成立联盟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

(二)体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符合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符合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三)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贵州省辣椒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重点突破原则。立足自身产业特点,着力构建优势,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思路,分类确定创新联盟的重点行业和企业。

第五条

技术创新联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 第二章

联盟任务

第六条

聚合资源,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创造知识产权重要标准,保障知识产权共享。

第七条

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升联盟整体竞争力。

第八条

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联盟成员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九条

共同进行市场开拓,积极为联盟成员发展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争取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过程中的话语权。

第十条

联盟主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科技投入,提高辣椒育种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主攻辣椒育种,加强地方特色辣椒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围绕辣椒深加工对专用型辣椒原料的需求,加大辣椒新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力度,研究开发辣椒专用品种,提高辣椒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二)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辣椒产业发展效益

充分发挥贵州辣椒品质优良、深加工产品市场竞争潜力大、开发空间十分广阔的优势,开发如辣椒红色素、辣椒碱等深加工产品,加大培育和催生以辣椒深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加强基地建设,强化基础与市场、企业的关系

搞好辣椒生产基地布局,着力改善辣椒种植区的交通条件、水利设施、市场网络等环境条件,同时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抓好辣椒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切实改变目前大部分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或配套原料生产基地规模小、辣椒加工企业与基地之间联系松散、产业链衔接不好等问题,促进辣椒产业良性发展。

(四)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加快辣椒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建设,充分发挥批发市场的集散、价格信息、促销服务功能,把辣椒市场建成辣椒产品、技术与服务的集散中心,同时健全辣椒市场网络体系,从而加快辣椒产品的流通进程,拓展新的流通空间,解决辣椒生产中常常出现的区域过剩、品种过剩、时段过剩等问题。

(五)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产业质量安全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辣椒制品加工方面,切实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安全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等工作。

(六)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型合作机制

建立辣椒产业内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有关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基于辣椒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新型合作机制,开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开展科技招商与技术合作,联合培养科研、技术工艺、实用技术推广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章

联盟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十一条

联盟组织机构设置为理事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

(一)理事会由联盟大会选举产生,理事成员数额在联盟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届任期三年,换届时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

(二)秘书处负责联盟大会的日常工作;

(三)专家委员会成员由联盟成员(只限科研院所、院校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和联盟常务理事会聘请的在辣椒产业领域中的资深专家组成,每届任期三年。

第十二条

联盟理事会

理事会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决策机构,其职责是:

(一)维持联盟稳定运行,制订和修改联盟章程;

(二)批准和取消联盟成员资格;

(三)选举联盟理事长、技术委员会主任、秘书处秘书长;

(四)听取和审议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报告;

(五)根据技术委员会的建议,决定联盟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工作任务,协调资金筹措、使用、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

(六)审议、批准和修改联盟内部管理条例;

(七)决定联盟组织的变更和终止;

(八)决定秘书处内部机构的设立和撤销;

(九)审议财务预、决算报告;

(十)讨论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理事会以会议作为其决策方式。理事会每年定期召开,经四分之一理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议。必要时可增加、提前或延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召开通讯会议。理事会由理事长或受理事长委托的副理事长负责召集和主持,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须有理事会成员2/3 以上代表出席方为有效会议。理事会形成的决议,应由出席理事会成员2/3 以上同意方能有效。但以下事项须经出席理事会的成员一致同意方能生效。

(一)修改联盟章程及有关专利许可的协议及相关约定;

(二)联盟的终止、解散、分立、合并;

(三)其他规定的需理事会成员一致通过的其它事项。

第十三条

秘书处

秘书处是联盟的常设办事机构,是联盟具体事宜的执行组织。秘书处设在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秘书处职责是:

(一)秘书处主要行使协调责任,遵循以较小的协调费用保持联盟高效运行的原则,负责《联盟项目管理办法》、《联盟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联盟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协议起草。协调联盟各方工作进度,协调各方的责、权、利以及工作方式,加快文化整合,寻找各方的最佳契合点,提高联盟经营效率;

(二)具体执行理事会的决定、决议,协助理事会管理各专业部门及成员在联盟内的活动;

(三)对成员单位承担的战略联盟各项工作的进度进行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

(四)向成员单位提交工作报告,及时准确地披露联盟相关信息,提高各方信任度;

(五)负责收取会费及财务管理工作;

(六)负责联盟文件的收发、起草、存档等日常事务工作。

秘书处实行秘书长负责制,设秘书长一人,由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派出人员担任;副秘书长一人,由遵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派人担任。秘书处工作人员二人,由秘书长聘任,任期三年。秘书处办公地点设在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秘书处所需公用办公经费由联盟理事会根据秘书处工作计划负责提供并给予切实保障。

第十四条

专家委员会

联盟专家委员会是为提高联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而设立的。其主要任务是为创新联盟在辣椒领域开展的科技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并对科技活动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责:

(一)负责制定联盟的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和资金支持;

(二)对项目进行论证、监督、评审,根据辣椒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制定联盟内项目滚动计划;

(三)指导项目负责人提出制订与该项目有关联的技术战略方针;

(四)审查各课题技术方案,检查和评定项目及课题的执行情况。

(五)技术委员会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形成共识后向理事会提出建议;

(六)定期召开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会,构建其交流、合作平台,协助联盟内的企业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第四章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

第十五条

联盟成员的组成和加入

联盟由辣椒加工生产、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中介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在贵州省工商部门注册)注重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其他组织机构也可成为联盟成员。

高新技术企业或承担过市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可优先批准入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加入程序:

(一)承认并遵守联盟章程,自愿向联盟秘书处提交申请表;

(二)联盟秘书处初审申请表并上报常务理事会;

(三)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

(四)签署相关协议并缴纳年费;

(五)成为联盟会员。

第十六条

联盟成员的权利

(一)发起单位有直接成为理事会成员的资格

(二)可以使用联盟成员的标识;

(三)对联盟的各项事宜有质疑、监督、表决权;

(四)联盟成员有保守各自经营利润、核心技术、内部政策等商业秘密的权利;除此之外,对于有利于公共利益用途的信息应按照联盟要求提供;

(五)享受联盟提供的政策、技术等信息服务。

第十七条

联盟成员的义务

(一)遵守联盟章程,执行联盟决议,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二)积极参加和支持联盟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严格遵守活动的有关规定;

(三)对联盟组织编发的有关信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

(四)承担联盟指派的科技项目;

(五)积极参与联盟的建设,为联盟发展献计献策;

(六)定期准确填报秘书处下发的各种报表;

(七)按本联盟章程规定,及时缴纳年费。

第十八条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的退出

(一)联盟成员退出联盟时,应提前三十日向秘书处提出书面通知,并补齐应交的年费。秘书处在收到书面通知后于三个工作日内报常务理事会批准,取消其成员资格;

(二)联盟不返还已交纳的年费;

(三)联盟成员退出后,一年内不得申请重新加入联盟。

第十九条

联盟成员的除名

(一)联盟成员严重违反联盟章程,损害联盟利益或声誉,经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予以相应的处罚或除名;

(二)经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可以对不履行义务的联盟成员做出除名的决定;

(三)联盟成员连续3次拒绝承担联盟指定的科技项目或连续2次不能完成所承担的项目计划任务的予以联盟除名处理;

(四)联盟成员被除名,联盟不返还已交纳的年费和赞助费;

(五)联盟成员除名后,两年内不得申请重新加入联盟。 第五章

课题任务、联盟经费和财务管理

第二十条

常务理事会接受企业委托,责成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形成企业项目来源。

第二十一条

常务理事会讨论形成的科技项目,由常务理事会指定联盟成员单位承担项目申报工作,项目成本费用由联盟经费承担。

项目立项后,项目承担联盟成员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受联盟专家委员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

联盟秘书处负责管理联盟经费,政府资助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相关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联盟的经费主要由联盟成员交纳的年费以及项目经费等组成。

年费每年收缴一次,每年六月底前完成。联盟年费的收缴由秘书处负责联络办理,具体标准为: 联盟成员类型 年费标准 企业 10000元

第二十四条

联盟经费全部用于联盟专项工作及日常管理等有关开支。

第二十五条

联盟经费预决算由秘书处编制,经常务理事会审议批准,向联盟成员公布。经费的使用由秘书处负责财务核算,秘书长负责日常财务管理,由理事会进行监督。

第二十六条

联盟经费收入、使用情况应在工作报告中向常务理事会和联盟大会报告,秘书处每半年向联盟成员通报一次经费使用情况,并就经费使用情况接受联盟成员的质询

第六章

联盟知识产权管理

第二十七条

战略联盟全体成员单位将根据各自在项目合作研究中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项目所取得的知识产权,其比例在项目合作协议中另行约定。在实施和推广应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联盟科研项目启动前,由各承担单位与项目组织单位共同签署知识产权协议,事先约定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及推广应用时的利益分配原则,参与国家项目的各承担单位须对知识产权的共享原则做出承诺,项目完成后形成的科研成果,联盟成员享有优先使用权。

(二)对于以国拨(省拨)经费为主做牵引开发的共性平台技术,无偿向联盟内成员单位辐射和推广,充分体现国家利益和成员利益。当联盟共同开发的技术向联盟外辐射和推广时,将采取有偿转移方式,所形成的利润归联盟所有,促进联盟持续创新开发的良性循环。

(三)对于利用联盟共性平台技术深度开发的有特色的产品技术及工艺技术,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在向联盟外其他企业辐射和推广时,将采取有偿转移方式,所形成的利润归深度开发联盟成员单位所有,不能作为"排他"技术由承担单位所垄断。

(四)联盟成员在完成科研技术成果,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及合作各方一致同意,才能申请专利。合作各方共同申请专利前,应签署共同申请专利和确认专利权益的协议,明确申请专利的费用以及专利年费的分担内容,申请人排名按约定的单位排名执行;一方书面确认放弃专利申请权的,其他成员才可申请专利,其中申请费及专利年费由申请方承担。

(五)联盟项目所产生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非专利技术成果以及与技术成果开发内容有关的著作权属于项目责任方和合作方共同所有,其排名顺序按责任方和合作方的实际投入及具体贡献程度商定。

(六)联盟项目产生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以及非专利技术成果向联盟外许可或转让须经理事会审议,以书面形式执行。其所获收益,各方按实际投入及贡献大小商定分配比例。

(七)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各方可以在本单位无偿地使用本项目产生的专利、技术标准、技术秘密以及非专利技术成果。合作开发方均有在本单位的使用权,该使用权指将本项目开发的技术成果或产品应用于本单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中使用。

第二十八条

联盟各方均有保护联盟知识产权及技术秘密的义务。联盟项目启动之前需签订技术保密协议,技术保密不得与联盟协议中相关规定矛盾。

第二十九条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条款的修改,由联盟成员提出并经联盟理事会讨论通过方可生效。

第七章

违约责任

第三十条

任何协议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经联盟理事会决定,可从联盟中除名,由联盟理事长或联盟理事会指定的其他联盟成员代表联盟追回其承担联盟研发项目中政府资助资金和联盟配套资金,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当联盟内某一成员单位主动提出退出联盟或被除名时,专家委员会应对申请退出单位进行知识产权和技术档案进行审查,不得将共有技术据为已有,并经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方可退出。申请退出单位将作为自动放弃与联盟的合约关系,也不再享受其在联盟内对归属联盟的知识产权及其它资源的共享权利,但仍应承担保守联盟及联盟成员技术秘密的义务;对已经许可联盟其他成员在联盟项目中使用的知识产权,相应联盟成员仍有权按原有条件继续使用,对于已投入联盟的各类资金不予退还 第八章

解决争议约定

第三十二条

争议解决:因履行本协议而引起的任何纠纷应通过相关各方友好协商解决,或通过联盟理事会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向联盟常设机构所在地(如联盟秘书处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约定向当地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法律适用:本协议及其解释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三十四条

联盟的解散和清算

根据联盟理事会商定或发生重大事件时可解散联盟,解散程序和清算办法由理事会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决定,并通告各联盟各成员。

第九章

第三十五条

本章程由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通过后生效。

第三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贵州省辣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会。

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签章

(签订协议日期:

2010年 09月18日)

贵州遵义县贵山红辣椒系列食品厂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县虾子辣椒专业合作社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省遵义县虾子朝天椒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县磊鑫辣椒食品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县康绿辣椒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签章页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旭阳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省遵义县辣椒食品厂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茯莹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贵辣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春禾绿色食品厂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县永乐红辣椒专业合作社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签章页

陕西科技大学

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江南大学

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西南大学

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大学

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企业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签章页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贵州航天生产力促进中心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遵义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第6篇:技术创新引领发展新战略

技术创新引领公司发展新战略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前身是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2002年改制重组后,上海工程公司围绕“走高端、创特色、夯基础、保稳定”的发展战略,以“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发展主线,以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为目标,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发挥公司传统优势,积极创建新的特色优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重组以来,上海工程公司成功实现了主业以设计为主到EPC/PMC为主的转变,新签合同额从2002年的1.53亿元(人民币)跃升到2012年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公司连续两次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排列全国工程总承包营业额、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百名排序前10名,连续8年入围中国承包商双60强,PMC合同额连续5年入围全国工程项目管理营业收入百强。2011年更是首次被ENR评选入国际承包商225强之列。

上海工程公司创建60年和重组10周年来快速发展和辉煌成绩得益于公司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强企等多方面举措。如今,上海工程公司已成为集咨询、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指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具有海内外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而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的目标,也随着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多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而逐渐变成现实。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

1、持续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形成独特技术优势 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成套技术,具有不断获得专利技术并进行工程实施的能力,是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工程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是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也是获得项目、赢得合同的重要因素。

上海工程公司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推广前景,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积极开展工艺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开发,形成公司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重组10年来,公司在乙烯、苯乙烯、PTA、聚烯烃、苯酚丙酮等传统领域,以工程技术中心为支撑,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专有技术。同时积极拓展合成气制乙二醇、C5分离、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醋酸乙烯、MTO/MTP、丁辛醇、生物化工等新技术领域,一大批研发成果投入应用,C5分离技术实现海外技术许可;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体,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在众多领域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为填补国内空白,扩大业务领域准备了条件。

2、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拓宽新技术领域

研究单位、大学院校处在基础技术的前沿,对于前瞩性技术具有独特的敏感性,具有开发新技术的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充分利用高校、研究院的基础研究能力、生产企业的生产经验和设备制造厂的制作经验,发挥工程公司丰富的工程化技术经验和研发能力,集中技术骨干和主要精力,进行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领域和特色技术。 以项目为纽带,经过多年的交流与合作,公司已与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石油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石化研究院、抚顺石化研究院、扬子石化、上海石化、湖北化肥、长岭石化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开发关系。

近年来,公司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与国内著名大学、企业、科研单位联手,发起并主办了“创新与未来——产学研合作共赢”高层论坛;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石化研究院优化拓展了“联合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所”的合作构架;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化学工程硕士班,与华东理工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成为上海市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积极探索特殊人才利用社会化资源的工作途经,与日本千代田公司合作,探索并完成了医药工厂的GMP/FDA认证和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服务,接触到最前沿科技。

3、加强技术成果推广,提升市场应用能力 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并最终取得工业化应用的实践成果,是检验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公司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形成产学研联盟,与国内多家大型石化生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技术,开发出的技术成果能够第一时间在合作企业的生产装置上应用,这样新技术的先进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直观的体现出来,对技术成果的推介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公司除在专有技术登记/认定、专利申请/授权方面均有奖励外,每许可实施一项专利或专有技术,公司从收取的技术使用费或销售收入中纳税后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报酬支付给技术的研发人员和推广人员,并对技术推广实施做出贡献的人员,将其贡献记入职工档案,作为职称、聘任、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人员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除了在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公司还鼓励员工参加各种行业会议,以便及时捕捉各种信息,了解最新动态,同时利用各种平台,努力推介具有SSEC特色的专有技术和独特优势,尽可能使技术创新成果早日实现工程化。

4、以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提升

工程技术中心是公司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研发及工程实施机构,是集公司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为一体的平台,是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它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辐射,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

上海工程公司根据主营业务领域,在原有项目团队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建设思路,近几年陆续成立了乙烯、聚烯烃、PTA、苯乙烯、苯酚丙酮、环氧乙烷/乙二醇、LNG及大型储运、煤化工、生物质能及生物化工等9个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以项目为中心,产学研紧密联合,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多具备了完善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工程化综合配套条件,具备了自我良性发展的机制,促进了科技开发项目的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工程开发团队建设,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重视技术开发的团队建设,激励科技人才创新意识

工程技术中心是公司高层次人才资源集聚和作用发挥的重要平台,对于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具有前置性价值。公司多年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经验证明,积极推行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科研团队建设,依靠团队的力量,才是提升和强化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整体能力的有效之道。因此,公司在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多方面奖励。目前,通过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一批又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并逐渐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为公司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苯乙烯技术开发团队获得2011“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和“央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合成气制乙二醇团队获得 2011“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多名技术骨干被评为公司、上海市、中国石化各种先进荣誉称号。

二、科技创新成效显现,形成多领域独特优势

近十年来,公司承担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项目9项,5项成功“出龙”;承担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170余项,已有90多项技术成果投入工业应用,100多项技术成果通过中石化科技部审查或鉴定。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在乙烯(含MTO分离)、苯乙烯、碳五分离、合成气制乙二醇、环氧乙烷/乙二醇、PTA、聚烯烃、环氧丙烷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具有SSEC特色的专有技术,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应用。 乙烯领域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的“龙头”,是石油化工腾飞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就承担完成了“年产16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分离技术工艺包”开发,并在兰州石化成功应用。2004年,又承担了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目:大型乙烯改造技术工艺包、大型乙烯分离单元优化技术开发,并通过专家审查,部份技术在扬子石化、上海石化二轮乙烯改造中成功应用,该项目获2008国家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金奖。2007年,公司与德西尼布公司组成联合开发团队,进行大型乙烯装置工程技术开发,完成了大型乙烯装置技术工艺包等开发成果。此外,与100万吨乙烯工程相配套的裂解汽油加氢技术、丁二烯抽提技术、芳烃抽提技术,均已实现国产化。 苯乙烯领域

苯乙烯一直是公司重点发展的传统技术领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公司项目团队联合上海石化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组成联合攻关团队,不断的提高国产化苯乙烯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重点对装置大型化、反应器、节能降耗和其他关键设备和系统进行开发和优化;工程技术中心成立后,从事该领域研发和工程设计的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集中,同时加强与生产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推进国产化苯乙烯技术应用推广工作,积极参与苯乙烯工程项目的市场竞争,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国内苯乙烯工程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设计奖9项,其中2009年“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关键技术轴径向反应器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及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技术已向国内23家用户转让了国产化苯乙烯技术及工艺包,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化工板块对外转让数量最多的技术之一。

3、碳五分离技术领域

公司先后完成上海石化2.5万吨、6万吨和15万吨C5分离装置工程设计,又通过技术开发形成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C5分离成套技术,该技术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前已完成向燕山石化、武汉石化、新疆天利、福州炼化及台橡公司的技术许可。与此同时,二代大型后热二聚技术开发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与国内其他潜在用户进行技术交流,市场推广前景看好。 合成气制乙二醇领域

合成气制乙二醇是公司进军煤化工领域的拳头产品。通过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完成了 1000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中试技术研究,攻克了亚酯发生、偶联/加氢催化剂与工艺、氧化酯化、加氢反应工艺与产品精制技术等九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为大型工业装置的设计、建设、开工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在已经完成的“2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二醇工艺包开发”基础上,2011年作为总体院承担“湖北化肥厂年产20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工程设计,2012年8月示范装置在湖北枝江开工建设。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和示范装置的顺利建设,进一步拓展了煤化工产业链,极大推动我国煤制乙二醇技术的发展。 环氧乙烷/乙二醇领域

通过天津石化、镇海炼化EO/EG装置,我们承接并成功建成了采用道化学技术的EO/EG装置;通过竞标,我们又取得了选择Shell技术的宁波禾元50万吨/年EO/EG项目和采用SD技术的武汉EO/EG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公司承担的EO/EG项目覆盖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大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处于国内EO/EG领域技术应用的制高点上。依托这些工程实践,环氧乙烷/乙二醇技术团队成功开发了EO/EG装置大型反应器、换热器等关键设备,技术成果已经通过中石化组织的鉴定,并分别在镇海炼化、宁波禾元成功工业应用,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填补了国内EO反应器、换热器工程技术和设计、制造的技术空白。

此外,大型PTA节能改造技术投入工业应用,百万吨PTA成套技术为仪征化纤和上海石化PTA装置打下基础,大型异丙苯成套技术在天津百万吨乙烯配套苯酚丙酮装置成功投运,大型制氢装置在上海石化投入工业应用,27套粉粒料输送技术实现工业应用;10万吨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工业示范装置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获得积极进展。 十年来,公司共获得国家、中国石化(省、部级)、行业协会各类奖项13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6项。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形成专利、专有技术的工作力度,激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专利、专有技术,公司专利专有技术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公司目前拥有国家授权专利80余件、软件著作权2件,另有120余件专利申请正在审查过程中。

十年来,公司年均新签合同额和收入呈几何级数增长,公司海外业务也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服务收入在企业年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这些都说明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公司收入的拉动效应持续显现,带动了公司整体跨越式发展。

三、努力拓展技术新领域,形成更多“拳头产品” 随着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市场变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和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已成为工程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和专有(利)技术工程化带来的独特优势、高溢价和高附加值,促使创新实力强的企业蕴育更强竞争力,得到更大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公司在全面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大创新投入、促进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创新实力。

1、保持传统技术领域优势,尽快形成新技术领域成果

保持在乙烯、苯乙烯、PTA、聚烯烃、苯酚丙酮、医药等公司传统的技术领域的科技开发力度,巩固技术优势并做强做大。结合化工行业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公司科技开发领域正大力向煤化工、C4/C5综合利用、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丁辛醇、醋酸乙烯、天然气化工及大型储运、生物质能源等新领域拓展,尽快形成一批新技术领域的科研成果。

2、提高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能力,扩大行业竞争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以“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技术成果的首次应用,以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赢得用户肯定,以积极地宣传推介扩大技术市场份额,以不断的技术优化升级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使更多具有SSEC特色的技术成果实现应用。

3、加强团队建设和管理,形成更多领域工程技术中心

进一步巩固和理顺已有的乙烯、苯乙烯、PTA等9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更多技术领域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技术管理力度,新建的工程技术中心要做到组织机构清晰,目标任务明确,开发进程有序。同时,通过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强化工程研发队伍的梯队建设,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利用社会科技资源能力,推动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促进公司持续有效发展。

4、推广标准规范应用,延伸海外业务领域

“十一五”时期,共形成了2195项公司标准,标准化体系初具规模,在EPC、PMC运作中,基本形成了以标准支撑项目管理的局面。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随着业务领域向海外延伸,完善公司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十分紧迫。

要进一步梳理标准化体系,从EPC全过程和PMC管理的要求出发,补充完善各类标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体系;用公司标准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管理工作和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注重标准化成果的有效应用,切实加强执行力,使标准化建设真正成为公司发展的助推器。

5、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实现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目标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重大技术开发项目的平台,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促使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努力打造一支多领域、多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使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不仅成果层出不穷,而且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创新后继有人。

6、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科技创新加推助力 在设计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实现对EPC各阶段的数据和文档集成;在公司开展应用Smartplant foundation平台进行各专业设计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软件二次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全面实现数字化工厂设计交付。

深化公司信息集成平台建设,进一步梳理完善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生产执行等管理、生产信息化系统的体系架构,全面涵盖知识、行政、经营、项目、设计流程、采购、施工等管理的完整企业核心业务,为建成国际型工程公司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平台。 公司重组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推进器,是企业不断成长的源动力,是建设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积累的过程,只有常态化、公司化的创新,才能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石化全面推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炼化工程板块重组上市,公司又一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并将迎来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跨越同在的新局面。上海工程公司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各项改革,把理念创新与落实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长期坚持“以科技创新来促进公司新发展”的企业战略不动摇,发展特色业务,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抢占行业制高点,形成更多“拳头产品”,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实现从“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第7篇:XX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章程

第一章

第一条 联盟名称:本联盟名称为“XX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XXXX产业联盟”。

第二条 成立目的

依据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等局委关于《XXXX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构建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与制度,结合我市YYY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管理创新等需要,由XXXX牵头组建XX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成立的目的是通过产业联盟方式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YYY示范应用/工程、标准化、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产品,搭建YYY研发合作平台,积极申报和建设YYY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基地,全面提升YYY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第三条 联盟宗旨

以应用为导向、以产业为主线、以技术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打造YYY产业中心。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联盟由XXXX牵头并联合XXXX内行业 “产学研”十几家一流单位共同发起。联盟是由从事YYY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应用单位组成,各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应用单位为联盟的成员单位,自愿申请加入。

第五条 联盟的组织机构由联盟成员大会、联盟理事会、秘书处、顾问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组成。

第六条 联盟成员大会,是本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大会由联盟成员单位各派一名单位代表组成。联盟成员大会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大会的职责是: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审议和批准联盟工作报告,讨论并决策联盟重大问题,选举产 1 生联盟理事会。联盟成员大会须有半数以上的成员单位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出席会议的联盟成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七条 联盟理事会,是联盟成员大会闭会期间联盟的领导机构。理事会由联盟成员大会选举产生,联盟采取理事会共商机制,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单位派出代表组成。联盟设立名誉理事长一名或多名,协助并指导联盟理事会工作。理事会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若干名,每届任期五年。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主要职责是在联盟成员大会闭会期间,制定联盟工作计划和长远规划,审议和批准联盟秘书处财务预算及决算,督促成员单位承担的科技创新联合体各项工作的进度,协调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决定联盟日常工作中的各类重要事项等。理事会决议采取多数票通过的原则。

第八条 秘书处。理事会下设秘书处,是联盟理事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联盟日常业务和管理等,秘书处办公室设在XXXX。联盟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名或多名,由理事长提名,联盟理事会任命。秘书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联盟工作计划;执行理事会各项决定;组织召开联盟理事会议、联盟成员大会;负责日常对外交往工作;向理事会推荐可以由联盟运作的相关项目,并组织实施;代表联盟签署有关文件;聘任或解聘秘书处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秘书长全权负责本联盟事务。

第九条 联盟理事会聘请国内外与YYY产业相关的知名专家和领导组成顾问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对联盟开展的相关工作给予指导,并提供咨询意见。

第三章

联盟的任务与成员分工

第十条 联盟的主要任务:

(1)在产业方面为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促进政府建立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和机制;

(2)协助政府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并协调贯彻实施;

(3)促进业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技术结合、信息沟通,鼓励联盟成员实现双边和多边形式的合作创新,促

2 进产学研合作。

(4)促进联盟成员共同探索产业的发展策略与商业模式创新; (5)协调相关企业的关系,自觉规范市场行为。

第十一条 联盟成员分工。联盟将根据发展目标组织若干专业工作组开展工作,具体内容将根据相关工作实际情况另行协商确定,必要时可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具体任务分工。

第四章 联盟的经费管理

第十二条 联盟经费来源

成员会费; 社会捐赠; 政府财政资助;

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利息;

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三条 联盟经费开支主要为

联盟各项公用办公经费; 联盟组织的项目费用; 其他所需要的正当开支。 第十四条 经费管理

联盟经费由理事会委托联盟秘书处设立独立帐目进行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专项开支,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联盟成员共同认可的第三方的审计。

第十五条 公用办公经费的来源及管理和使用

秘书处每一年进行一次财务预算,报请理事会审批,由理事长签字生效。日常财务支出需要秘书长签字,单笔30万元以上的支出需要理事长签字,单月累计100万元支出需要通报理事会。

公用办公经费按照的有关规定执行,接受主管部门的财务监督,公用办公经费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联盟成员共同认可的第三方的审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联盟的资产。

3 第十六条 联盟组织的项目费用的管理和使用

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中,项目合作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投入的费用、收益及相关权利共享的范围和方式,约定接受经理事会确认的会计事务所审计并报理事会审查。

第十七条 政府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明确执行有关经费管理监督规定,约定接受经理事会确认的会计事务所审计并报理事会审查。

第五章

联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条 联盟成员的基本条件为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成立时间一年以上的经济实体。 必须是注册资金在100万以上,具有高新企业资格的企业。

上述两条必须同时具备,否则需要联盟理事会全体理事投票,2/3以上通过方可加入联盟,且只能为非理事单位。

联盟成员必须是从事YYY相关专业的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或者是YYY相关的典型应用单位,在YYY领域具有一定的资源投入和产业基础。

第十九条 联盟成员享有下列权利

联盟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对联盟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参加联盟组织的有关活动;

优先或优惠取得联盟的咨询服务及书刊、资料等; 加入联盟自愿、退出自由。 第二十条 联盟成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遵守联盟章程,执行本协会决议; 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完成联盟交办的工作; 按规定交纳会费;

积极参加和支持本联盟的各项活动。 第二十一条 联盟成员的加入

承认联盟章程,符合联盟章程规定,愿意参加联盟的有关活动并遵守联盟章程的企

4 业、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及应用单位提出正式书面申请,经理事会批准,并与联盟建立契约关系。

联盟委托联盟秘书处办公室(XXXX)代表联盟与新加入单位签订加入联盟的协议,视同新加入单位与联盟所有单位建立了契约关系,联盟新成员应指派专人与本联盟建立工作联系。

第二十二条 联盟成员的退出

联盟成员退会应书面通知联盟秘书处。 第二十三条 联盟成员的除名

联盟成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或者严重有损联盟成员权益的行为,经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六章

第二十四条

联盟章程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后生效,其条款由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联盟终止需2/3以上成员同意后方可生效。

XXXX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XX年X月X日

第8篇: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附件1

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协议书

一、序文部分

(一)缔约方基本信息(排名不分先后)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名称: 住所地:

- 12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名称: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名称: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住所地: 3.【转化促进】建立种业知识产权电子交易平台,为专利、品种权、种质资源、生物材料提供展示推介、价值评估、竞价拍卖、质押融资等综合服务,促进会员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4.【维权救助】促进联盟会员守法自律,针对重点侵权案件提供维权救助,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谈判和争议解决,维护联盟会员合法权益。

5.【国际交流】收集和推介国外知识产权信息与技术,诊断权利边界,帮助会员充分利用公共知识,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实施我国种业“走出去”战略。

6.【协作增进】建立联盟知识产权协作机制,推动会员之间的知识产权转让、交叉许可和对外协同实施,促进知识产权向产业技术体系集聚,实现增值共赢。

7.【交流培训】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研修、交流活动,提升意识、增强能力。

8.【政策建议】组织专题研究,就种业知识产权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9.【其他职能】根据会员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组织机构

1.【理事会】理事会为联盟决策机构,理事会由全体会员组成,由会员指定代表参加理事会活动。

2.【议事规则】理事会做出决议,应由出席理事会2/3以上理事通过,理事会决议事项包括:

(1)制定和修改联盟章程;

(2)选举产生常务理事;

- 5 (3)收集和整理各自代表的部门意见,并向理事会反映;

(4)其他职责。

8.【秘书处】联盟设立秘书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执行机构。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9.【秘书处职责】秘书处行使以下职能:

(1)负责联盟日常运行,作为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代表联盟与相关部门签订任务书等文件,联盟对外签署的其他文件可由相关联盟成员就具体事项,共同出具授权委托书,委托联盟秘书处签订;

(2)负责联盟信息平台、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转化交易平台的筹建和运营,为会员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

(3)负责制订联盟年度工作计划、起草年度工作报告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报告;

(4)负责筹办和承办联盟活动;

(5)负责处理联盟其他日常事务。

(四)会员

1.【会员资格】联盟会员包括我国种子行业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2.【入会条件】申请加入联盟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在中国境内有经常住所;

(3)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能够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4)拥护联盟的宗旨,遵守联盟的章程、制度。 3.【入会程序】加入联盟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为:

- 7 7.【会员除名】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并向全体会员公示。

(五) 费用

1.【经费来源】联盟运行所需经费主要以资助、赞助等方式筹集,联盟不收取会员会费。

2.【经费管理】联盟制定《联盟项目管理办法》、《联盟经费管理办法》作为联盟协议的附件,对联盟争取的项目及项目研发经费、政府资助资金等进行管理,联盟经费由理事会委托秘书处依托单位设立独立帐目进行管理,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联盟成员共同认可的第三方的审计。

3.【服务费用】会员除享受联盟为会员提供的公共信息外,会员定制专门信息、咨询服务时,由会员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 4.【活动费用】联盟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的相关费用,由自愿参加活动的会员各自负担。

(六)附则

1.【罚则】任何协议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经联盟理事会决定,可从联盟中除名,并由联盟秘书处代表联盟追回其承担联盟研发项目资金,给其他联盟成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2.【处理】联盟成员被除名时,其不再享受本协议约定的联盟成员权利,但仍应承担保守联盟及联盟成员技术秘密的义务;对已经许可联盟其他成员在联盟项目中使用的知识产权,相应联盟成员仍有权按原有条件继续使用;对其已投入联盟的各类资金不予退还。 3.【争议解决】因履行本协议而引起的任何纠纷应通过相关各方

- 9

名称: 法定代表人:

年 月 日

名称:

名称:

名称:

法定代表人:年 月 法定代表人:年 月 法定代表人:年 月

名称: 法定代表人:

名称:

名称:

名称:

年 月 法定代表人:年 月 法定代表人:年 月 法定代表人:- 1213 -

第9篇:宝钢技术创新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宝钢技术创新

一、宝钢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2

1 、在高起点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注重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2 2 、构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体系保证能力: ........................................... 2 3.宝钢的产品创新 ......................................................................................................... 2 (1)创新产品的质量保证 ................................................................................................. 2 (2)产品结构优化与系列产品的形成 ............................................................................. 2 汽车板项目,是宝钢自主创新的“亮点”之一 ........................................................... 3 4.以产品创新带动工艺创新 ......................................................................................... 3 5 、以实验室及中试平台建设为基础,实践中试指导生产: ................................... 4 6 、以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项目为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技术集成能力: ................... 4 7 、建立以 6 σ精益运营为框架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 4 8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 4 9 、充分利用外部优势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 4 10 、建设人才高地,支撑技术创新发展: ................................................................. 5 11 、坚持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 . 5

12、标杆管理的应用 ....................................................................................................... 5 (1)、技术创新专利技术对标。 ..................................................................................... 5 (2)、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建设对标。 ............................................................................. 5 (3)、逐步推进超前性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 ............................................................. 5 (4)、对钢铁子公司进行产业升级。 ............................................................................. 6 (5)、信息技术建设向前推进。 ..................................................................................... 6

二、宝钢技术创新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 6

1.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 6 2.形成一条高效、有序的技术创新链 ......................................................................... 6 3.“零风险”策略 ........................................................................................................... 6 4.技术创新必须要克服组织和机制上的不适应症 ..................................................... 6 5.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 7

宝钢技术创新战略分析

宝钢技术创新的具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技术跟踪与创新。主要是消化三期引进技术,并改造一二期工程;第二步是创新技术的储备与输出。实现由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为主向开发、创新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转变,实现技术开发、技术储备、技术输出多位一体.

宝钢技术创新有三个层面的特点:一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二是面向市场,围绕开发新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进行开发创新,不断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三是面向未来,抢占冶金技术的制高点,进行自主创新,以超前研究为先导,突出重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为赶超世界冶金技术发展的新潮流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一、宝钢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 、在高起点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注重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宝钢在高起点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来的消化、吸收后,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次创新成果。

宝钢拥有“高炉 喷煤技术”、“低成本配煤配矿技术”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 全氢罩式炉技术”、 “ RH 精炼成套装备技术”、“滚筒式钢渣处理技术”、“ PBC 自行式喷补机”等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宝钢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 2 、构建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体系保证能力:

宝钢以建设钢铁精品基地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开发基地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研究院为核心,各分公司、子公司技术中心和高校及社会研究机构构成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三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体系保证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了研发能力的快速发展。加强流程优化,完善技术创新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撑体系: (1).制度和管理创新

(2).营销战略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 (3).企业文化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导向

(4).建立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相关机制

建立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的滚动调整机制,保证技术创新规划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并通过编制技术创新计划把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每年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审视,以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体系能力的持续提升。 每年召开技术创新委员会会议:主要对技术创新政策、重大决策事项等进行审议。

每 3 年召开技术创新大会:总结 3 年来的技术创新工作、部署未来 3 年的工作重点;推出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表彰先进。 每季度召开技术创新例会,检查、评估季度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进效果,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 3.宝钢的产品创新

宝钢的新产品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开发研究宝钢自有的高技术产品,使产品高附加值化,产品质量达到和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形成富有宝钢特色的完整的产品系列和合理的产品结构。宝钢进行了集团化战略性重组后,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新产品38项,试制47个品种,66个牌号。对产品创新,宝钢很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创新产品的质量保证。创新产品往往出现产品的质量性能问题。质量的可靠性,性能的稳定性是宝钢新产品创新的两个关键控制点。宝钢三期工程主要产品镀锡板质量稳定,成材率稳定在80%,宝翼制罐公司应用宝钢镀锡DI材成功生产易拉罐,结束了国产镀锡板只能生产低档次产品的历史。宝钢供上海大众新、老桑塔纳轿车共15块外覆钢板已全部通过该厂质量认证。

(2)产品结构优化与系列产品的形成。

宝钢已为一汽“小红旗”轿车提供了系列产品,车中的245种主要钢板冲压件已有242种使用宝钢板。钢铁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新产品开发中始终存在着生产装备大型化和产品品种规格多样化的矛盾。宝钢通过集约化方式生产批量大、工艺稳定的通用产品,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行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管理,以密集型技术带来高附加值而取得技术独占的高额利润。

汽车板项目,是宝钢自主创新的“亮点”之一

宝钢汽车板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批专有技术,拥有了47项专利、102项技术诀窍,主导制订了国家汽车板生产标准,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日前举行的2006年干部会议上,宝钢集团董事长谢企华指出,"要把专利再转化为生产力,体现其价值,提高宝钢的核心竞争力。"汽车板项目的成功,为她的话加上了最好的注脚。

1996年的时候桑塔纳只采用宝钢两个零件。为此,针对高等级汽车板的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使用性能等技术难点,宝钢研究院选定了4个方面作重点突破。如今,宝钢汽车板已经覆盖了上海大众的全系列产品。

宝钢汽车板的技术合作链形成。1999年宝钢组建了汽车板研究所,加强了与美钢联等国外同行的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后,宝钢先后与上海交大和一汽合作开展汽车板使用技术研究,使宝钢集成创新和激光拼焊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宝钢汽车板生产的推进,宝钢意识到,宝钢汽车板质量和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除了要继续提高钢板的性能外,还必须与汽车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宝钢通过对国内各大汽车厂的市场细分,分别制定了投产支持型、成本优化型、产品延伸型、设计支持型等不同的介入方式,深入不同汽车企业,协助他们在新车型研制中使用更优质的钢板。

宝钢积极实施钢铁精品战略, 以产品开发为龙头,近三年新产品转产牌号数超过 150 个、新产品试制量达 330 多万吨。宝钢产品聚集在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用钢、家电用钢、石油管线钢、钻杆、油井管、高压锅炉管、冷轧硅钢、不锈钢、高合金品种钢和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领域,产品实物质量堪与国际同类产品媲美。 汽车板、造船板、家电板、管线钢、油井管等高档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列, 2005 年,冷轧汽车板的市场占有率 52% ,家电板为 55% ,造船板为 27% 。

宝钢产品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奥运场馆、石油战略储备、洋山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 宝钢的汽车板生产水平目前已处于国际汽车板制造企业的“第一方阵”,截止到 2005 年,宝钢汽车板牌号已增加到 193 个,已经具备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的高档汽车供货的能力,并制订了我国首个行业性的汽车板技术标准。

“宝钢”注册商标在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基础上, 2005 年被国家商标评审委认定为驰名商标。 到 2005 年,已经有 7 个产品获得上海市名牌称号,汽车板荣获中国名牌称号。

4.以产品创新带动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必然对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产品创新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用户对产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品就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这就推动工艺的连续性创新。另一方面,宝钢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管理,也要求有敏捷的工艺设计系统和敏捷的工艺制造系统, 加大科技投入,工艺技术发展从追求实用向抢占技术制高点发展:

1999 年至 2005 年期间,共有 3100 多项科研项目列入宝钢科研开发计划,技术创新投入比率连续三年超过销售收入的 3% 。 2000 年,宝钢专门设立了“科技发展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超前、共性、可持续发展技术等的开发,先后启动了“薄带连铸”等 50 多项重点科研开发项目, 薄带 连铸、非高炉冶炼技术、电磁冶金技术、纳米技术、仿真技术、二恶英防治技术等技术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局部实现突破。 5 、以实验室及中试平台建设为基础,实践中试指导生产:

宝钢致力于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激光拼焊、热喷涂、电工钢等实验室以及大规模的碳钢及不锈钢冶炼、轧钢中试机组。通过自主集成创新建成了薄带连铸试验机组(一期)、连铸试验(常规)平台 。

宝钢以“十五”和“十一五”工程建设项目为创新平台,充分实践和发展自主集成技术,如:宝钢分公司 2 号高炉移地大修 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锌铝合金镀层产品生产的 3# 热镀锌机组建设工程、采用两涂两烘工艺的 3# 彩涂机组建设工程等工程项目.宝钢已经自主掌握 RH 真空脱气成套技术 ;宝钢自主集成了一条铁水罐深脱磷-电炉- AOD - VOD 既能三步法又可两步法、既可使用铁水又适应废钢、能开发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新产品的新型不锈钢冶炼工艺路线。

6 、以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项目为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技术集成能力:

到 2005 年年底,宝钢分公司 2 号高炉移地大修工程、 5M 宽厚板工程、高等级汽车板 1800 冷轧工程、 ERW 工程、不锈钢分公司冶炼及热轧建设工程、特殊钢分公司不锈钢长型材工程、径锻、快锻、合金钢棒材线改造工程、产业公司大规格冷弯型钢生产线、宁波宝新冷轧不锈钢扩建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通过大规模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宝钢钢铁精品基地基本成型。

7 、建立以 6 σ精益运营为框架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公司 2003 年开始导入并试推行 6 σ精益运营管理,经过三年的踏实推进,建立了健全的推进体系,至 2005 年底累计实施运营改善项目 311 个,财务收益超过 11 亿元,连续获得 2004 、 2005 “全国 6 σ推进先进企业”荣誉称号,实施的“ 6 σ精益运营管理在宝钢的实践应用研究”课题获“全国技术质量一等奖”,同时,在产销研各个环节开始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共同语言,为宝钢内部管理和技术知识的快速复制和移植奠定了基础。

8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宝钢以管理模式规划系统构架,以战略需求引导功能配置,已形成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许多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样板。“十五”期间,宝钢建设和完善了企业级制造管理系统 (ERP) 、企业级统一的数据仓库系统、客户驱动的综合销售、优化排程、交货期快速应答系统、面向战略客户的协同商务系统等,初步形成了对外快速响应、对内快速决策的企业经营运作系统。

在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宝钢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钢铁主业外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来重点扶持、培育和发展。对已有信息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的宝信软件如今已成长为中国冶金工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马钢、攀钢、吉林通钢、本钢等钢铁企业成功开发了信息系统。

9 、充分利用外部优势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多年来,宝钢坚持“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内部支持体系和社会化支持体系相整合。

开展以学科、领域建设为目的的实验室共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和层次。如:与东北大学共建了“ EPM 联合研究材料电磁过程实验室”,瞄准电磁冶金先进领域,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与上海交大共建了“汽车板使用技术联合研究室”,开展汽车板综合成形技术研究,支撑宝钢与用户的高层次合作;与上海交大、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合作分别组建了纳米及先进钢铁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宝钢积极引导和推进科技战 略联盟合作模式,与上海交大、上东北大学签定了长期合作协议。

宝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宽产学研渠道,提升国际化能力。

10 、建设人才高地,支撑技术创新发展:

宝钢首创首席师制度,打造技术领军团队;以博士后工作站为平台,加快高端科研人的培养;建立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培养体系,宝钢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通过选拔培训、项目研究、访问学者、学历提升等形式,提升研发人员国际化研发能力.宝钢以员工的能力提升为导向,致力于建设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注重新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员工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设立了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宝钢还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培育创新人才. 11 、坚持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

2000 年,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了面向全国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支持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资助 138 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 6 项)。 宝钢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建立了三大公益基金;宝钢在希望工程、支持西部开发、扶贫,以及支持国防建设和南极科考事业等方面做出了大企业应有的重要贡献。

宝钢注重环境保护,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打造绿色宝钢。宝钢股份公司是中国冶金系统第一家通过 ISO - 14001 环境认证的企业, 2005 年 5 月宝钢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宝钢 厂区绿化率达 42.71 %,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风景区标准,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工业旅游景区。

12、标杆管理的应用

宝钢在2000年引入实施了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作为技术创新管理工具,选定了164项生产经营指标作为进行标杆定位的具体内容,选择了45家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作为标杆企业。高起点的引进和后发优势为核心的模式是宝钢技术创新的基石,这是宝钢在创建之初就确立的技术引进战略思路。标杆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恰恰是在对比、模仿中进行创新。 (1)、技术创新专利技术对标。宝钢集团与世界500强中的p钢公司2000年技术专利成果数进行对标,借此找到了自己的差距,确定赶超目标。

宝钢集团研究院2001年开展技术创新标杆改进后,获国家受理专利比上年递增17%,取得公司认可技术秘密比上年递增28%,签定技术贸易合同比上年递增340%;集团核心企业宝钢股份炼钢厂2001年开展标杆工作后,获国家授权专利比上年递增100%,公司认可技术秘密比上年递增52%;另外宝钢股份冷轧厂、宝信、五钢、梅山等子公司也开展技术创新标杆管理工作,专利和技术秘密都比标杆管理开展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建设对标。宝钢集团通过与世界500强中2家钢铁公司在科研试验用的轧机、工艺模拟仿真等设施及基地方面进行标准参照后,明显找到了自己与国际先进钢铁企业在研发设备与基地上的差距,决心加速实施研发基地建设,不断进行改进和追赶。集团公司现已投入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加快集团公司冶炼、冷轧、热轧、薄带连铸等试验设备与基地的建设。 (3)、逐步推进超前性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在未来科技前沿性战略发展研究项目发展方面,宝钢集团也与世界500强同行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发现在此方面公司的计划已经远远落后,因此集团公司积极着手从事未来5—10年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研发。如宝钢核心企业宝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在2001年已开始着手国际钢铁前沿性微分子金属材料、x系列管线钢牌号升级等一批科研产品项目研发,为宝钢集团未来高科技发展战略夯实基础。

(4)、对钢铁子公司进行产业升级。通过与世界500强同行企业进行装备技术对标后,宝钢集团发现钢铁子公司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进行升级。因此集团投入资金对钢铁主业子公司装备技术进行更新改造,用以提高子公司核心竞争力。

集团核心企业宝钢股份在近2年先后对一二期工程高炉脱硅、富氧热风、2030冷轧的capl、彩涂机组、2050热轧自动化等几十个项目进行更新改造,并已建设宝钢股份后续发展竞争力项目1800冷轧系列工程项目;于2001年6月对一钢公司投资110亿元开始建设具有当今国际先进装备的不锈钢技术的工程项目;此外集团还对浦钢、五钢、二钢、梅山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合作支持或技术改造。

(5)、信息技术建设向前推进。宝钢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在未来建成集实业、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跨国公司,若没有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是难以和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的地位相适应的。1996年宝钢集团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就曾标杆借鉴日本综合商社、欧美钢铁、汽车跨国集团信息化管理经验和样式,逐步加快自己的信息化技术建设。

二、宝钢技术创新战略给我们的启示

1.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宝钢在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上都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龙头,以效益为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加以二次创新,综合为我所用。虽然在1996年我国突破亿吨钢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国内钢铁市场供需的变化,形成了总量过剩和结构性不足的态势,结构性不足是指我国有20%左右的钢材因技术工艺问题还不能生产,需要从国外进口。 2.形成一条高效、有序的技术创新链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非线形复式网状关系链,即技术创新链,它包括新设想的诞生,创新立项决策,技术攻关及技术的工程化、市场化等一系列连续性环节。成功的技术创新必须在技术链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效的体系。 3.“零风险”策略

它是宝钢针对新产品开发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创新支持策略,也是新产品的营销策略。所谓“零风险”策略是指对一些在试用中有较大风险的新产品,宝钢对用户采取了“免费试用、损失赔偿”的措施。这一策略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由于风险的转移,用户可以大胆使用,为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对研究人员、生产制造人员增加了压力,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了“可防范”的错误。 4.技术创新必须要克服组织和机制上的不适应症

组织是创新的保证。宝钢在进行了战略性重组后没有对技术创新造成冲击,主要是宝钢组织体制实行了配套改革,克服了组织和机制上的不适应症。 5.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以“持续提升产品盈利能力”为主线,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使有限的资源集中 于市场旺销的、盈利能力强的品种。热轧厂与财务部、制造部和宝钢股份销售中心 协同攻关,紧贴市场需求,制订了结构优化行动方案以及相关科研课题,做到三条 产线统筹兼顾,实现产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最大化,为品种钢的生产提 供了重要保障。

三、与其它企业比较(见图)

国内部分钢企技术能力与进程的比较

上一篇:心理学上的各种效应下一篇:学习赵逸夫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