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管理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技术管理(推荐8篇)

创新技术管理 篇1

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独辟创新管理思路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强化学生管理创新是我院管理上的一套起色的新思路。在以院长胡列博士的为首的学院领导下,推出一套新的创新理念,独特的教学方针,大胆的求实创业精神,使学校工作全面运转并大度化转色,尤其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

1)制度上的完善与全面化创新

在薛国强博士的带领下,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起色很快,形式见好,学风、校风、班风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尤其学院各系别的划分与专业的归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细致化,多样化,在坚持学院大方针的基础上,各系不同层次的推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学生违纪、查房、学会的量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全面化,完全拖开了传统管理模式,迈出了新的管理台阶。

2)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正在考虑)

二、管理干部建设,加速管理创新

学院注重基层干部的阶梯培养,因此干部的管理建设要加速的正规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的素质培养与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的创新

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我院管理上的大胆的创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中心任务。

继续做好辅导员的选留工作,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院学生中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形象工程”,让学生在心目中认识辅导员的所在,积极在干部当中开展“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的研讨活动,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辅导队伍存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同事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1)我们始终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要求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

(2)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3)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专门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其三要“浑”,抓住作为辅导员(这是立足点)怎样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这是着眼点),从方法论这个层面深入进去,把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化、专业化,使管理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2)学生干部纪要的创新

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一个桥梁,培养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完全影响着我们的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干部工作学校一直放在培养首要任务去抓,去年的第一期学生干部集训队的集训,整体上壮大了学生管理队伍,并且从培训当中脱颖出一部分出色的干部,在各个班级、学生会、院团委担任最要职务,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都着明显的提高,在学生当中有着很好的形象与较大的影响力,干部的培养把学生管理工作至于最高境界。

认真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指导和支持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三自”作用,搞好“推优入党”工作。配合学生党支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注重班级和宿舍建设,指导学生班级和宿舍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把学生班级和宿舍建设成为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集体。

(2)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文明自律意识,引导学生注重个人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积极维护社会和校园秩序,做一名高素质、高品位的合格大学生。

(3)全面负责学生信息库建设,切实搞好综合测评,确保公开、公平、公正。认真做好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奖励工作,及时表彰先进。积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理。做好学生的学年鉴定和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认真搞好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困难补助发放等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发动学生基层组织,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内容,学生组织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行重点建设和规划,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管理的进一步升华。坚持“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原则,在学生组织下大力开展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层次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努力把学生公寓建设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使其真正成为青年学生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乐园,锻炼健身、增强体质的场所和凝聚人心、融洽情感的驿站。

高举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旗帜,充分调动学院和各种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多形式的文化服务机制、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多门类的文化发展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内容生动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学习之中、于竞赛之中、于娱乐之中,努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表现、提高自我的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我院教书育人的具体方针,也是我们管理部门的综合提高。

3)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和方法的创新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针与实际指南,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健康,经常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充分把握和利用新生入学、毕业离校、军训、庆典活动、重大事件等教育环节和契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才和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自觉养成严谨求实、勤奋好学的学风。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搞好学生网站建设,努力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性的机会和舞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新技术管理 篇2

当今世界, 全球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而技术创新则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但是, 在企业经营实践中, 领导者发现, 不创新无法继续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但创新又往往因为无法控制创新成本、创新管理能力不足等种种原因而导致创新绩效不佳, 从而陷入财务危机和管理困境。造成两难境地的根本原因在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注重技术要素或某一两个单个要素 (如技术与市场, 技术与组织结构等) , 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管理要素和技术创新的协同作用, 在创新管理中表现为技术创新盲目且过度超前、创新管理的短视与不匹配、缺乏系统观和协同观, 这必然导致技术创新成功率低下。

因此, 从当前企业技术创新遇到的困境来看, 迫切需要能够在新竞争环境中有效指导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进行有效协同的创新管理理论。这对创新管理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要求: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集成研究, 是解决上述创新困境的根本对策。

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类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很多学者抛弃了静态的创新管理横截面研究, 把焦点放在了创新管理的动态性和演化性, 力图研究和揭示创新管理纵向协同发展中的规律性。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者纳尔逊 (R.Nelson) 和温特 (G.Winter) 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和借鉴下, 通过对创新过程机理的深入研究, 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 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融合, 使得人们创新的动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Slavo Radosevic认为单从R&D活动已很难解释企业创新发展, 必须从技术体系和非技术结构互动演化来理解企业的创新系统, 并认为技术变革主要依赖于组织的学习过程, 而组织学习过程深受规范竞争与合作行为的制度结构的影响。

但以上的研究并没有基于企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来认识企业创新协同的动态性, 而且相关论述也比较笼统。协同学研究认为, 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 往往通过“序参量”, 促使不同要素结合在一起自行演化发展, 并主导系统向着更为高级有序的结构发展。对企业而言, 创新协同模式从一种要素创新主导型向另一种要素创新主导型演进, 技术创新与非技术要素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变化, 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期会形成以某一要素创新或全面创新主导的创新协同模式, 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文献研究和企业案例研究中发现, 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同规律, 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企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关系是本研究的关键。首先, 成功的创新必然意味着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良好协同, 只有两者的和谐互动才能够推动创新的良性发展;其次, 协同并不意味着等同,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辅差别与层次差别, 结合企业具体竞争环境和经营战略而有所不同。其中, 为保证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 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一个基础平台, 只有在这个管理平台的推动和协调之上, 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才能够共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文借助协同学的系统研究思路, 从动态角度研究企业技术要素、市场要素与管理要素协同类型, 并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各个协同类型的特点。

1、单一要素创新驱动型

技术创新主导型 (T型)

T主导型是指企业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于技术创新的推动, 决策者对资源的分配倾向用于技术创新, 而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主要是服务于技术创新, 是为了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

这一时期往往是企业产品的形成阶段, 企业为了占领某一市场以谋求继续发展,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 (包括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 , 生产或提供有一定需求规模的产品或服务, 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体系。而相关的非技术创新主要是对日常的管理原则, 管理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模式一般处于企业发展的创业期。

市场创新主导型 (M型)

M主导型是指企业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于市场创新的推动, 决策者对资源的分配倾向用于开拓新的市场, 而技术、管理创新主要是服务于新市场和潜在顾客的不同需求, 为了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这一时期是企业产品的高速发展的奠基阶段, 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整体市场占有率, 以谋求快速发展, 必须通过实施积极的市场策略, 发挥多元化产品、规模化生产优势, 实现销售业绩领先于大多数同行, 以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而相关的技术创新则是适应市场占有率的需求, 管理创新主要是对日常的管理原则, 管理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这种模式一般处于企业快速发展期。

单一技术创新或市场创新对企业发展起重大作用通常出现在企业发展早期。在企业早期发展阶段, 往往凭借单个技术创新或市场创新打开市场, 而这创新通常来自于某个人或某个小组。此时由于企业规模、管理经验所限, 管理者往往对创新过程本身还缺乏认识, 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技术创新管理政策, 创新活动更像是一件偶然的、孤立的和突发的活动, 创新成果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甚至有一定的运气因素, 更多是靠个人的灵感闪现, 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较强的个体依赖性。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所能做的只是筛选富有创新特质的员工, 给予创新技巧的培训, 鼓励其进行相关创新。但是员工是否能够主动发挥能力进行创新、创新的方向、数量和质量, 乃至创新如何商业化都不处于企业的控制之中。创新不确定性带来巨大的风险。虽然不乏某一项发明兴旺了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例子, 但是, 相对来说不具有持久性。如求伯君在1988年创业初期, 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独自开发了取代Word Star的字处理系统的汉字软件――WPS。求伯君因此而被业界称为“民族英雄”。这种创新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 当时并没有完善的软件开发和管理流程, 完全靠个人的单枪匹马的努力和天赋。随着软件功能的日益强大和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化, 单靠个人的力量就难以实现。

2、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协同驱动型 (T M型)

TM主导型是指企业重视营销与研发这两个职能要素之间构建细化的业务流程, 力求争取较好的营销与研发绩效。这一阶段往往企业高速发展, 决策者对资源的分配倾向于营销和研发这两个重要职能, 努力营造相对积极, 高激励的制度环境, 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创造合适的运行机制。

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结束点。只有针对市场难点、开拓新市场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才能够真正获取创新收益。技术创新必然伴随着相应的市场创新, 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获取高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 单一的技术创新或市场创新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的快速成长, 创新数量增加, 并且要求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协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企业建立或完善了技术研发部门, 技术创新的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应运而生。通过对比研究, A b e r n a t h y和Utterback都认为, 许多不成功的创新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缺少必要的支持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创新不再仅仅是某个个人的随机行为, 而应该成为一个多职能配合、有计划的工作。Nelson认为创新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是可以通过对创意进行选拔、评价、完善、实施和推广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来消除, 从而通过对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将这些偶然性置于控制之中。

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局限性在于创新仅仅限制在研发与营销的职能内部, 其它职能部门的参与程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更为重视销售和研发人员, 将他们视为企业利润的根本来源, 在经费和人员配置上尽可能给予重视。但是, 随着两者独大的局面日益明显, 销售和研发上也越来越可能失去控制。企业创新仍旧可能系于某个人或某个团队之手, 组织发展对于个体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销售成本和研发成本也往往激增, 而脱离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忽视客户需求的市场创新也逐渐出现。

3、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与管理创新协同驱动型 (TMM型)

TMM主导型是指要素创新频率加大, 关联强度增强, 使得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创新对企业经营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 并共同主导企业创新发展。这一时期企业对于稳定、效率和规范化的要求压倒一切, 企业生产规模, 市场份额扩大, 往往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管理体系, 这种模式一般处于企业成熟期。

创新理论的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到开始注意到了管理要素在创新管理中的重要性。在Cooper的研究之前, 几乎没人注意到企业战略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率间的关系。Miles和Snow指出, 不同的战略会导致企业在处理新产品开发和整合问题上的方法有所差异, 从而影响技术创新方向和技术创新绩效。有关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 (技术要素) 的协同匹配问题, 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在后续研究中, Snow指出, 与创新相匹配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灵活性, 需要足够的协同与整合。Fairtlou gh则概括了构建创新型组织的6大要素, 即结构、系统、计划、技能、文化。他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创新类型与人员间的有效连接间的关系。他发现, 渐进性的创新要求生产和研究人员间的最紧密连接, 而结构性的产品创新则往往需要研究人员、营销人员和顾客间的紧密连接。Nadler and Tushman提出了一种以一致性为基础的诊断组织绩效缺陷的方法, 并认为, 组织的四个基本要素, 即关键目标与工作流程、正式的组织安排、人、文化, 而战略与这四个基本要素间的协同或一致性是导致短期成功的关键。Tushman和O’Reilly III指出, 提高战略、结构、个人能力、文化和操作流程间的协同或适应性, 是短期竞争的有力武器;同时, 企业又必须勇于打破原有的一致性, 塑造创新流, 进行革命性的组织变革, 构建二元性组织。

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协同的阶段, 创新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职能部门, 由于管理要素涵盖面较广, 因此, 该阶段的创新主体已经扩展到企业所有相关人员。在这个阶段, 意味着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创新, 组织必须将每一个人都吸收到创新过程之中, 不仅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甚至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将成为创新主体。除广度不同外, 深度也是完全不同的。该阶段更注重发掘员工的创新能动性, 将每一个员工都变成创新主体, 全面地激励和协同创新活动。此时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成本缩减、新产品推出和流程优化, 创新将帮助企业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有效威慑竞争对手, 更重视发现新价值和建立组织能力壁垒, 有效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 (表1为以上四种类型的总结) 。

三、小结

以系统观的角度审视创新管理, 技术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的协同是获取较好创新绩效的必然要求。然后究其细节, 协同是如何进行的?协同的种类有哪些?协同并不意味着企业在推动创新时必须兼顾所有要素, 事实上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竞争局势下, 各协同要素的重要性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本文列举了4种要素协同类型, 并对其的主要特点、要素构成、适应阶段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未来的研究中, 将对这4种创新要素协同类型的演化机制进行案例和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集成研究, 借助协同学的系统研究思路, 从动态角度研究企业技术要素、市场要素与管理要素协同类型, 并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各个协同类型的特点。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0 引言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担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

创新。

1 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 技术创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国自1995年以来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999年8月20日)明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创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应该,必需亦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3 认真学习,提高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促进企业加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安全地保障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在涉及国家战略高技术,国家重要产业及经济安全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必须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坚持自主创新技术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技术独立,才有经济独立,才能政治独立。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国际竞争,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立国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过去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创造能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拥有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核心,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大保证。

4 努力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体系对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亦是一个长期坚持费力的过程,决非举手之劳,朝夕之功。建立“创新型”国家更需长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使企业成为技术与管理创新的主体,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4.1 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采取坚决措施,按照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的要求,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高创新能力。

4.2 建立学习型组织 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的复杂对变性,必须将企业构造成一个学习型地组织,使企业面对变化的世界才能不断适应、生存和发展。学习不仅是对企业、而且也是对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每一个员工,这一点也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和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4.3 强化或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定课题,加大投入(尽快使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占全年销售总额的2%~5%),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进行开发创新工作。

4.4 管理观念实现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配置主体,是效率和效益的追求者。传统的企业管理只是为“利润”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是他们过早衰亡的原因。企业只有跳出仅为自身谋利的狭隘的单个小系统,而从将环境包括在内的更大系统出发来考虑、构思企业的发展战略,(例如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企业针对竞争中的你死我活或两败俱伤,为了寻求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宽容战略”、“双赢战略”、“利益共享”战略等,都是改变传统的竞争而营造一种合作与和谐的氛围,)才有可能是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形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性发展。

4.5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人才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企业要认真做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对物的管理,而忽视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其行为的调整,造成企业管理方法僵化,生产效率低下,并使企业处理信息迟钝、决定缓慢,缺乏弹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必须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上来,把人视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充分发挥“人”这一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因素的根本作用,重新认识和确立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强调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价值和尊严。

创新技术管理 篇4

时代呼唤满足社会、国家和用户需求的.技术集成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永恒的课题.本文从现代意义的产品内涵和外延的角度,构建了由设计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支撑技术组成的产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论述了反求技术创新的方法、原理、内容与程序,为企业技术创新以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

作 者:朱浩 章荣中 ZHU Hao ZHANG Rong-zhong 作者单位:朱浩,ZHU Hao(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章荣中,ZHANG Rong-zhong(合肥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41)

技术创新管理 篇5

张秀华 工业工程 201113647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技术创新管理的内涵,再分析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创新的障碍比较大。(2)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 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3)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能力弱, 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4)企业只重视引进技术, 却轻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开发。(5)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最后,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创新管理的内涵

技术创新管理又称为技术革新,是技术变革中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提出迄今已有70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是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新产品与新工艺以及产品与工艺的显著变化。国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管理主要是指技术领域或技术意义上的创新管理,在这里把技术创新管理界定在技术或者与技术直接相关的范畴,而不涵盖体制、组织、结构、营销创新管理等管理创新管理的范畴。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发、认同与应用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技术创新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管理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管理。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

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技术创新活动的管理能力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因素。分析我国企业目前技术创新管理状况,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技术创新的体制环境不完善,创新的障碍比较大。中国目前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的制约因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体制性障碍造成的。现存体制所提供的社会监督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结构尚没有形成技术创新活动良好的制度环境。(1)政企关系不尽完善。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 许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带有浓重的政府行为色彩。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投资主体, 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关系尚待理顺; 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 在

1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人的分散化。(2)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尚待完善。我国的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法不严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步伐。此外, 科技开发贷款政策、将科技开发经费打入成本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而在这些方面, 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显得落后。

(3)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未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 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够,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导致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和管理机制的缺位, 滋生了经营者的道德问题。(4)企业未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由于市场规范化的程度不高, 使得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的利益差别不大,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技术参与利益分配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没有形成,企业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

2.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不足, 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表明, 无论什么时候, 技术创新的规模和水平都是以整体投入为基础的, 我国目前技术创新滞后的环境因素也与投入要素不足紧密相关。(1)企业对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从来就是知识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 理想中的少花钱, 多办事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按国际惯例,技术开发资金只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6%的企业可以维持, 占5% 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 2002年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81.7亿美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世界的1.1%。(2)技术开发人员缺乏, 专业水平不高。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弱标准之一就是人的因素, 如: 受高等教育或培训的人员的比例, 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等。据统计, 2002年, 我国2406 家大中型企业中, 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技术开发人员 51.8 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不足23人, 占职工总数的 1.26%,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5%至30%的水平。同时,每个企业的 R&D机构中只有24.7名科技人员, 仅占企业总数的9.3%,并且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3.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能力弱, 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能否成为一国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在于技术成果产业化。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弱, 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转化率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70% 左右的水平相比, 差距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是:(1)我国的科研远离利润或与利润关联不大。我国许多科研机构信息闭塞, 与企业联系较少, 基本上是关起门来搞研究, 许多研究项目与实际需求联系不够, 转化的能力较低,难以产生效益。(2)未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 中介服务机构因其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协调产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企业而言, 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和帮助不可或缺。但是, 我国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着队伍素质不高和装备条件差等问题, 其场地、设施和服务水平都还不尽如人意。由于未形成互补的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的运作往往各自为政,其综合服务效能远未发挥出来, 还不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企业只重视引进技术, 却轻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开发。大多数企业只重视把技术引进来, 掌握技术的基本情况, 达到提高国产化率的目的即可, 而忽视对技术详细的消化。

5.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两张皮”指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长期以来 ,多数科研院所独立于企业外运行 ,同时与企业技术开发结合少 ,成果转化难。当前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体制问题。在旧科技体制下 ,大部分科研力量游离于企业与市场之外 ,关起门来搞科研。目前我国还有 76 %的科研人员在吃“皇粮”,而美国则有 90 %的科技人员在产业部门。吃“皇粮”搞科研的结果是一门心思想着出论文、出样机 ,单纯追求学术水平、得奖,至于这些成果能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或者对科研成果如何在市场转化成价值不甚了解。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后果 ,使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明显偏低。

三、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上述技术创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现状的反映, 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共同面临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体制、政策、法律、市场、文化等环境建设上下大功夫。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改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大环境。(1)运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环境。要抓紧建立符合国情的反对垄断、保障公平交易、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体系, 禁止以假借加强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等名义妨碍公平竞争, 实行地区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格执法, 规范技术市场和其他市场, 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效率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2)建立维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知识产权虚置问题, 对知识产权的各种侵权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创新的发展, 干扰了一些领域的正常经济秩序。国家要从法制经济和信誉社会的高度, 下决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对侵权者给予重罚和严厉的打击;同时, 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 将其纳入各类学校法律课程, 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侵犯知识产权和侵犯其他财产权一样是违法和可耻的行为。(3)加快以股份制为中心内容的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应该以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技术创新活动既有效又有约束的利益机制就是产权,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股份有限公司, 同时容许技术和管理等智力因素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和参与分配。

(4)制定税收鼓励政策。第一,对技术转化收入, 企业以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购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国产设备, 实行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第二,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 明确规定将企业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工资等支出划人无形资产的办法;第三, 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出口产品, 可提高出口退税率, 进口先进技术与设备可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等;第四, 推进税费改革。对现有的收费、摊派和罚款进行彻底清理, 对其中应由企业承担的费用, 要通过税制改革, 纳入有关税收之中, 不应由企业承担的费用, 应坚决取消。(5)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同时要尽快制订、完善并出台与政策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 协助企业用好用活企业技术创新政策。

2.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机构,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1)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不同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国家和各省重点企业都要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对本企业发展战略拥有决策权的企业技术中心, 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强自身建设和机制完善, 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开发能力。(2)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 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推动产业升级, 集中必要力量,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技术装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3)加强面向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技术创新服务机构

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延伸, 要协助做好政策指导、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完善技术创新信息网,培育发展技术市场, 办好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易、洽谈等活动,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3.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1)搞好企业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一方面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内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 激发职工的创新愿望和热情, 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作质量。

(2)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 尤其针对关键技术人才、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和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 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形成人才引进、评价、激励和留人机制, 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与技术创新配套的融资制度技术创新需要投资, 技术创新投资越大,技术创新能力也会越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投资主要来自银行,然而,技术创新、投资本身具有风险性和长期性,而银行贷款往往首先考虑安全性,同时银行贷款也尽量支持短平快的项目, 以便获得短期利益。因此,银行往往不愿意对具有长远意义的技术创新贷款。从这一特征来看,不符合技术创新对投资的风险性和长期性的要求,这是导致我国技术创新发展不快的一个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本身就是风险投资, 它能够满足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性和长期性要求,所以,要把资本市场作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除了继续增加我国上市企业的数量外, 要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的高新技术企业板块, 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能上市融资;另一方面,容许和促进我国各个地方建立小型的地方性的股权市场, 通过这种股权市场获得风险投资, 这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5.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强化消化吸收和创新, 缩短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中国的工业正在增长,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企业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研发能力低等弱点。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首先, 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缩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其次, 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应加强宏观管理, 防止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国家应统一引进, 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 最后再转移到企业。参考文献:

【1】郭娅,李江东.我国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9)。

【2】唐靖廷.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3)。

【3】李晓峰,徐玖平.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5(2)。

【4】吴贵生,杨艳等.中国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差距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技术创新管理重点 篇6

一、填空

1.被认为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创造性的模仿者是(日本)。

2.按照熊彼特关于创新的观点,技术创新的承担3.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征是(专业化)。4.企业的技术知识的一般等表现形式是(新产品、新生产技术、新材料)。

5.目前,中外企业中所进行的创新活动的完成越来越多地是通过对现有技术或引进技术的(模仿与改进)。

6.中国优秀企业在加强技术创新方面应着重谋求开发、形成有特色或优势的(专有技术)。7.美国以信息技术(IT)为代表的高技术很发达,主要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自主研发、创新)。8.作为中介与桥梁,技术创新联系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9.企业技术创新策略主要有(稳妥性策略、改进10.技术水平按等级可分为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先进;国内一般;国内落后;还有(国内领先)。

12.技术信息传输的简化过程可以描述为信源、信宿以及(信道)。13.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动模型)。

14.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Incubator)是一种新20世纪50年代创办于(美国)。

15.兰德公司是一个非营利咨询机构,被称为世界17.国家创新系统是与创新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和(研究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18.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 特征是(高风险)。19.技术转移的成败因素

技术的学习能力,包括消 财产权的最大不同之处 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开发

在于其(无形性)。

能力以及(培训能力)。42.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 21.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是国内创新机构之间的63.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88.第一代技术创新管理 变革措施主要有(组织分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可看作是(直觉模型)。裂法、组织调整法)。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 89.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 3.企业技术评价的内容的公共物品属性)。

专长,其微妙之处在于

主要包括(技术的先进

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联动”,这里“联动” 64.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核心”二字,它强调的 性、可行性、连续性、包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 的含义是(多向联动)。过高将影响交易,提出 的公共物品属性)。

43.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交易成本”概念的是

(科斯)。

65.国家创新系统的核

标准之一是(价值性)。括近期效果和长远效果、90.提出技术创新蓝海战 社会效果,包括就业、环略的是(莫博涅等)。

境、资源利用,技术扩散

92.为了有效和有效益地 等、风险性及风险与收益

者(主体)是(企业家)。22.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知识溢出”

过高将影响交易,将交易(Knowledge-flower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的是西方(新制度经济 学)。

23.知识产权可分为两(版权)。的来说R&D经费支出最 高的国家是(韩国)。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 26.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动模型)。

park)在世界各地又称作科技工业园、孵化器、科学城,在我国叫(高新技术开发区)。

31.国家创新系统是与创新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和(研究34.1988年以来,中国已经陆续建设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3个)。

35.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厄特巴克,在技术创新频率与创新稳定性之间建立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效率,“知识溢出” 是1962年提出的,提出 者是(阿罗)。

成本或交易费用,作为最 over)能够提高生产运行 心,是一国内创新机构之 进行技术评价,必须明确 的关系)。

间的“联动”,这里“联 评价的“标准”、评价的 5.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动”的含义是(多向联 动)。

“形式”和(评价的“方 式类型, 按技术来源可法”)。

分自主开发战略(一是有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44.自主创新的基本特点 66.“创新不但包括生产 93.集体效率模型是以哪 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 位学者提出的理论为起

点的(马歇尔)。

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 应该包括新的组织形式 在性)。

点的人是(德鲁克)。

大类,即“工业产权”和 主要表现为技术突破的24.以下四个国家中,总 先性、知识和能力的(内 和制度创新。”持有此观 94.创新网络的建设存在 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两种主要途径(自生与构 发展,从而赢得竞争优建过程)。者是(圣吉)。

势;二是在一些技术领域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

95.《第五项修炼》的作 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98.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 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要素包括知识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杜邦公司通过在人造橡消费者需求结构、生产机 胶、化学纤维、塑料三大构以及(有利于创新的政 合成材料领域的自主创策体系)。

要素包括政府机构、企

新,牢牢控制了世界化工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

45.传统上,创新主要指 73.在《经济发展理论》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

夫·熊彼特)。特点,其中不具备的是(可达性)。

75.技术水平按等级可划

46.高空作业中防护器材 74.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多的改进属于(渐进性创 新)。

25.“国家创新系统”是 的是技术创新,其中又可 中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的,提出者是(弗里曼)。和(技术创新)。

30.科学园(Science 47.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新模型II是指(大企业 创新模型)。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创 分为国际领先;国际先

国内落后;还有(国内

进;国内先进;国内一般;99.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 原料市场;三是有利于创

业、公共研究机构、金融 术和管理经验)

研合作开发、模仿战略)分类:按技术竞争态势:领先创新、跟随、模仿创新战略;按市场竞争策略:市场最大化、市场细

48.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 领先)。—应用科学—研究开发 —生产制造—市场销的基本程序是(基础科学 77.按照创新的对象和内 机构和中介机构和(教育 和(合作开发战略、产学

容可划分为技术创新、组 培训机构)。

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 100.区域创新系统的空 创新和(知识创新)。

间结构特征是地理接近

性策略、变革性策略)。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售)。

49.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 78.钢结构对高层建筑的 性与(产业集群性)。用属于(技术推动型创新 应用属于(重大创新)。101.能力观的现代观点 模式)。

要素的是(知识基础设 施)。

结构特征是(地理接近

79.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是“动态能力”战略观,分化、成本最小化策略;特点是(线性)。

源以赶上甚至创造市场

游击战略

6.知识产权的基本性质是(无形性、排他性、地7.从本质上看,技术是一种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性,又有技术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无损性、无成本复制性、外溢性、传播的差异性)。8.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保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

技术的主要原因是(节省开发的时间、节约开发费用、减少技术研究开发风险、缩短技术差距和自身无能力开发)。一种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性,又有技术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无损性、无成本复制性、外溢性、传播的差异性)。11.研究与开发在企业经

50.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其 动态能力指的是(应用资 按行为方式:进攻、防御、80.激光技术的发展和应 机会的企业过程)。新模式)。

要素分主体要素和基础

51.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 用是属于(技术推动型创 102.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81.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 海战略)。

103.提出竞争优势理论

要素两个部分,属于主体 的是(波特)。要素的是(金融机构)。104.集体效率模型是以 82.属于区域创新的运行 哪位学者提出的理论为 机制的是(集体学习机 制)。

起点的(马歇尔)。105.组织学习的全过程

分为两种类型(蓝海和红 域性、时间性)。

称作(A-U创新模型)。性)。

36.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 53.在《经济发展理论》特征为(高风险)。

中提出创新理论的是(美

37.技术转移的成败因素 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主要有技术成熟度、技术 夫·熊彼特)。习能力和(技术中介的成 特点,其中不具备的是熟度)。

(可达性)。

38.技术需求方对所转让 58.最早提出创新过程的技术的学习能力,包括消 解释性模型是(技术推动

模型)。

能力以及(培训能力)。60.贝尔实验室创建于39.技术市场有三个根本 1925年,它的研究内容分特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技术(产品开发)。的公共物品属性)。

61.“企业内孵化器”的40.技术市场中交易成本 组织形式,也可以称之为过高将影响交易,以交易(风险企业)。

62.美国学者阿伯纳西和厄特巴克,在技术创新频率与创新稳定性之间建立了一种规律性的关系,型的技术成果转化组织,“售后服务”、需求方学 54.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多

83.企业发展要依靠两个 模型中,组织学习的一个 护对象为(发明专利、实轮子,管理和(技术)。阶段是(执行)。84.熊彼特最早提出了两 106.知识管理的核心过 种创新活动过程模型都 的(跨越性)。

是线性的,是指科学研究 理、分享与(传播)。

109.一般情况下,属于

85.通讯产业中的许多创 R&D控制与绩效的标准 新属于(市场拉动型创新 是(客户满意标准)。模式)。

86.区域创新系统的空 性)。

87.区域创新的运行机

120.第二代技术创新管

知名的(“思想库”)。化吸收能力和二次开发 程可分为知识的开发、整 9.技术需求方寻求转让

理可看作是(系统模型)。10.从本质上看,技术是1.高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高创新性、高增值

间结构特征是(地理接近

二、填空

主要有技术成熟度、技术 成本或交易费用作为最 “售后服务”、需求方学 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习能力和(技术中介的成 的是西方(新制度经济 熟度)。

学)。

20.技术需求方对所转让 41.知识产权与其他有形

制主要包括学习机制、集 性、高风险性)。体学习机制和(组织学习2.企业为了促进技术创

新,可以选择的有效组织

称作(A-U创新模型)。机制)。

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是企业获得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12.技术供方愿意转让技术的主要原因是(防止无偿外泄、竞争性技术的潜在转移威胁、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取得附带的效益)。

13.创新主要指的是技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创造性成果权利,包括专利权、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专有技术权、版权(著作权)、软件权等;第二类是识别性标记权,包括商标权、商号权(厂商名称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利(如产地名称等)。狭义的知识产权仅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其权、商标权和制止不正当

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创新,也包括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所形成的创新。

6.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简称B.S法,是由美国创造工程学家A.F.奥斯本首创的。其宗旨是创造一种发挥创造性想象的气氛,让参与者自由思考并在别人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基本方法是召开小型提案会。B.S法的具体实施由准备阶段、引入阶段和畅谈创新阶段3个阶段构成。

7.创新(熊彼特):熊彼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8.635表格法:这是B.S法的一种发挥相交型,德国学者鲁尔巴赫提出。这也是一种提案会方式,具体做法是:小组会有6人参加,每人在一张印有固定格式的表格上填写3个分钟,此即“635”名称的由来。会议开始后由主持人宣布议题,然后每人发一张表格;在第1个5分钟内,每人在自己的表格上填3个构想,然后传给自己的右邻;在第2个5分钟内每人在传过来的表格上再填3个构想,再将表格传给右邻,依次反复进行直到轮完一圈。由于从第2个5分钟起每人都在了解了别人构想的基础上思考,因此可得到启示和激发。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避免会议争相发言或因不善言辞而遗漏新设想。

9.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10.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讨论兴起而出现的新概念,最

端。

3.技术创新中按技术变化的强度划分

主要包括:研究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4)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 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能力管理。(5)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激励。

7.研究与开发在经营中研究与开发在企业经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基础

3、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

4、是企业获得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8.技术需求方寻求转让技术的原因。(1)节省开发的时间;(2)节约开发费用;(3)减少技术研究开发风险;(4)缩短技术差距;(5)自身无能力开发。9.技术创新中按创新对象的类型。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类。(1)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包括在技术发生较大变化的基础上推出新产品,也包括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改进而推出改进型产品。广义的产品包括服务(无形产品),因此,产品创新也包括服务创新。(2)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指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包括在技术较大变化基础上采用全新工艺的创新,也包括对原有工艺的改进所形成的创新。如炼钢工艺中的氧气顶吹转炉工艺的采用就是对平炉工艺的全新工艺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微机控制、节能降耗的工艺改进,并未改变基本工艺流程和方法,也是工艺创新,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10.技术评价的目的。技术评价的目的是为技术选择和决策提供依据。企业选择和利用技术有着多重目标,除了技术本身的目标外,经济目标、发展目标等都会对技术提出要求。企业目标以及这些目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决定技术评价内

初由爱米顿(Debra M.两类:渐进性创新和根本Amidon)在1993年提出,性创新两类。(1)渐进性他将知识创新(Innovation)定义为:“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繁荣。”

四、问答:

(1)从关注技术活动的向关注技术活动的全过(2)从关注单项活动(技术开发活动)向关注多项活动集成(技术开发、组演进;(3)从关注局部活动(技术性活动)向关注商业等)变化;(4)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推进,强调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及时调整。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与联系。(1)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而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2)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只考察技术的变动性,不考察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它和技术创新是不同的概念。技术发明可以形成具有商业目的的技术新构想,从而构成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环节(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可以包含技术发明。(3)技术发明可能不具备商业价值,也可能终止于技术原型,这样,技术发明就不能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考虑后一种情况,将从发明到应用看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活动链的话,技术发明侧重于链的前端,而技术创新则涉及整个链,但更侧重于链的后

Knowledge innovation)是指对现有

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在现实的经济技术活动中,大量的创新是渐进性的。(2)innovation)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技术推动模型(基础研究——生产——销售)是最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的。因而研究开发是创新的主成果在寻求应用过程中推动创新的完成,市场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要遵循技术推动的相应规律,因势利导,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技术推动模型对许多国家制定科技政策、配置科技资源,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5.研究与开发的类型。分三类:基础研究:主要为取得关于现象和事实的根本原理的新知识,不考虑特定的实际应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主要为特定的实际应用而取得新知识的实验、研究。开发(试验性发展):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或经验而进行的生产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建立新的工艺或系统的工作。6.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

(1)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

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概念、分类、过程和管理要素等,(2)技术创新决策

广义地说,技术创新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和技术选择,因此有必要将这两项内容作单独阐述。(3)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

创新:(incremental 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

根本性创新(radical 的作用。

术创新,其中又可分为(中,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工艺创新、制度创新)。竞争权。

14.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要 3.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功能要素、环境要素)。“研究与试验性发展”,15.作为一项重大科技发 它是指为了增加知识总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 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识创新工程”的计划要素 知识的总量,并探索其新包括(总体目标、创新框 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架、制度建设、战略行动 创造性工作。通常将研究计划)。

16.基础研究应当包括 研究)。

17.技术创新风险分类树

与开发分为以下三类:基础研究:主要为取得关于的新知识,不考虑特定的实际应用的实验和理论

1.技术管理理论的演进。4.技术推动模型的含义。

2、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某些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应用研究——开发程(技术创新过程)发展; 早提出的模型。该模型认

素系统包括(主体要素、发,又称“研究与发展”、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

织变动、人力资源开发等)要来源。研究开发产生的① 引入一种新产品;② 全局性活动(技术、生产、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

(纯基础研究、定向基础 现象和事实的根本原理

形图可分为(战略层次、研究。应用研究:主要为组织层次、项目层次)。特定的实际应用而取得18.技术/市场要素构成 风险最大、象限II:风 最小)。

新技术企业在市场活动 中常常遇到下列经营问

新知识的实验、研究。开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或料、新产品、新装置,建作。

4.QFD方法:质量功能展的风险矩阵中(象限I: 发(试验性发展):利用基险次大、象限III:风险 经验而进行的生产新材19.与传统企业相比,高 立新的工艺或系统的工

题(市场需求不易预测、开法(quality function 构想,填写时间限定为5产品生命周期不规律、经 deployment—QFD)是一营风险巨大)。

种很好的将功能和需求

20.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是(技术成熟度、技术供 QFD方法的主要内容:(1)给方的“售后服务”能力、调查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员工素质。

三、名词解释: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2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 2.知识产权:从广义上说,知识产权泛指人类就

要求;(2)将用户的要求进行分解,并对各项进行重要度评价;(3)分析产品的功能,并用分解指标表示;(4)比较本企业产品(分析对象)与竞争者产品的性能,找出差距;(5)确定性能改进目标;(6)寻找改进性能的措施;(7)评价拟采取措施对性能改进的作用;(8)分析拟采取及已采取措施间的相互影响;(9)对拟采取措施进行评价;调5.工艺创新:又称过程创新,是指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包括在技

整措施,制定改进方案。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

容和方法的前提。因此,在进行技术评价以前,必须对企业目标和战略有总体的了解。为了将技术与企业目标密切联系起来,还必须对技术可能产生的主要效果及影响有基本的把握。11.技术中介的分类 技术中介的类型包括:1.技术信息服务中介;2.技术转让代理机构;3.创新孵化机构和工程承包机构

12.技术信道的使命。技术信道的根本任务是将所需要的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具体来说,1.识别信源

在传送信息之前,必须弄清信宿所需要的信息在何处,由谁拥有或掌握。一般说来,显在的、固定的、公共的信源容易识别;对潜在的、流动的、非公共的信源则首先要进行搜寻、甄别工作。2.接近信源

接近信源的关键在突破障碍。不同的技术信源接近障碍不同,有的信源无接近障碍,如公共信源;有的信源,出于竞争考虑,会设置不同程度的障碍。降低接近障碍是技术信道的一项任务。3.获取与处理信息 可采取无偿或有偿的方式从信源处获取信息,必要时须对拟传送的信息进行破译、筛选、综合处理。

13.技术中介的作用 技术中介的作用:技术转移与扩散过程要经过沟通、评估、谈判、建设、经营5个环节。技术中介的功能就是在这5个环节中起辅助、支持作用。14.技术创新战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表现:1改造全新的业务和竞争领域2改变现有领域的竞争规则3支持现有业务。15技术创新战略的关键因素:1创新2战略意图3战略定位4技术跳跃,把握战略时机5创新技术的保护和持续发展6有配套资源。

五、论述:

1.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

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

构成互动关系。(1)技术对经济的作用表现为:技术是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是促进经济基础变化的动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2)经济对技术的影响表现为:经济活动是技术发展的动力,经济实力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制约着技术的发展。(3)技术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技术推动了社会文明与进步;技术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技术提供了管理社会的手段,技术的发化。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4)社会对技术的影响表现为:上层建筑对技术发展起干预和控制作用,政策、法律制约和影响技术的发展,军事战争对技术起刺激和破坏作用,教育是技术发展的基础。2.QFD方法的内容。(1)调查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2)将用户的要求进行分解,并对各项进行重要度评价;(3)分析产品的功能,并用分解指标表示;(4)比较本企业产品(分析对象)与竞争者产品的性能,找出差距;(5)确定性能改进目标;(6)寻找改进性能的措施;(7)评价拟采取措施对性能改进的作用;(8)分析拟采取及已采取措施间的相互影响;(9)对拟采取措施进行价;调整措施,制定改进方案。

3.技术市场的功能。(1)所有权转换功能即技术供应方有条件让渡使用权,技术接受方放弃一定数量的货币所有权,如普通许可、独家许可交易形式。(2)使用权让渡功能在技术市场中,相当数量的技术交易买卖交换的是技术使用权。由于技术接受方担心技术所有者继续向他人转让技术使用权而影响技术的使用效益,技术接受方往往要求技术供应方对技术的再转让有某种限制,并在技术产生实际经济效益后才付款。这与一般的市场交易也是不同的。开发、设计直至生产应用(3)实物技术的移位功能以物化技术形式出现的机器设备等,在交易实现后,将由供应方移向接受方在这一移位中提供支持与服务。(4)服务功能

服务在技术贸易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技术供应方往往需要从交易过程到使用过程都向技术接受方提供服务。在技术交易中,技术供需双方常常是经过中介方的介绍实现交易的,有些甚至由中介方代理技术的买卖。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咨询服务也可由专门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完成。技术交易常伴随着大量法律事务处理,如合同的认证、争议与纠纷的处理等,需要技术市场提供谈判、招投标、合同等一系列服务。可见,技术市场提供的服务功能具有广泛性和延续性。(5)信息传输功能技术贸易首先是信息交流,软技术本身实质就是一种信息,因此信息传输在技术贸易中特别重要。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使其表达和传输比一般信息要困难得多;各种技术千差万别,对信息的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市场提供多种方式,为传输技术交易的技术、经济信息提供条件。(1)技术开发:包括新产新的技术系统开发及其他新技术开发。(2)技术转让:各行业技术及环境保护、国防建设技术的转让。(3)技术服务:包括传播技术经验,提供技术信息,进行技术诊断,改进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从事非常规性的设计、计算分析、检测、计量、安装、调试等。(4)技术咨方案拟定与选择论证,市对特定项目的技术指导和对专业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6)技术中介:包括提供信息、协助评价、组织交易洽谈、辅助的一揽子承包及引进消包括技术开发的技术人股和技术转让的技术入股。(9)技术引进:包括购买专利及专有技术、进口技术设备、聘请技术专家等。(10)技术出口:包括专利及专有技术、技术服务、成套设备及关键设备出口,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开发等。5.信息在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作用。(1)感知需求 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源动力,又是创新产品的归宿,只有准确把握需求情息,才能保证创新的成功。因此,如何获取用户显在和潜在的需求情息就成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2)产生新思想、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已有技术信息的掌握、他人技术设想信息的借鉴和对众多信息的联想基础上的。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就是技术信息和其他信息获(3)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缩短开发周期、节约开发经费是研究开发管理的重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尽可能充分了解有关技术信息,少走弯路,还必须及时掌握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以便调整资源配置、修正技术路(4)减少创新的失败技术上取决于信息的充分性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从本质上说,创新风险是由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减少不确6.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

创造性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新”。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是对现有必须突破已有思维框架性。

2.抽象与概括性

利用抽象思维可以将长长的推理链缩短,用一个概括的步骤代替。这

为创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极重要的特点。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突破现有思维逻辑,进行思维的跳跃,实现思维的新颖性。思维空间是一个多维空间,逻辑思维常常局限于某一“思维平面”,而在这一平面内往往难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跳到另一思维平面才有成功的可能。4.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需要迅速而灵巧地从一类现象和观点转到另一类相距较远的现象的思考,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不仅在于善于抓住新的机会,而且在于及时地放弃无益或有害的假设或观念。如果假设是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那就特别难以放弃,难以摆脱不正确的猜想的压力。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则要求逾越这种顽固障碍。5.敏锐性

捕捉新的现象,敏感地觉察潜在的差异及其意义。敏锐的创造性思维 可以获取更多的机会。6.艰苦性

创造性思维的艰苦性一方面体现在获得创新构想需要长时间艰苦的思考和研究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完善构思的艰苦、细致的研究上,因为一个仅是构思的东西,无论它的气魄有多大,通常不会获得成功,也不会得到承认。

7.技术供方愿意转让技术的原因。

技术的基本形态是信息,而信息扩散较难控制高或无法控制技术无偿外泄时,企业宁愿主动有偿转让。(2)竞争性技术的潜在转移威胁。当其他企业拥有功能相近的技术时,技术需求方可向多个供方寻求技术,不转让技术的企业就可能失去获

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技术供方为生产企业时,若所开发的技术对本企业不适用,或本企业已应用且转让后不会造就威胁自己的竞争对手,则技术转让会给企业增加收益.特别是当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有一定自主权时,这些机构会有较大的转让技术的积极性。(4)取得附带的效益。技术转让形式的多样性,给技术供方进入技术需方领域、需方所在地(国)市场提供了机会。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1全局性2长期性3层次性4风险性

化承包等。(8)技术入股:3.发散性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

取、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要善于

4.技术市场的经营范围。线,使开发顺利进行。品、新工艺、新材料开发,创新的成败在很大程度

定性是创新管理的核心。(1)防止无偿外泄。由于

询:包括技术预测、评价,事物的突破。创造性思维场调查等。(5)技术培训:的束缚,才能具有新颖

得转让收入的机会。(3)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当技术供方为专门的技术生产者(研究开发机构)时,转让技术是其获

技术管理的创新 篇7

关键词:勘测设计,管理创新,管理决策,沟通机制,现代企业

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重点放在发展上,向改革创新要效益要生产力,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

当前高层竞争的实质已由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再转向智本管理;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地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市场内在你死我活的刚性竞争转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柔性竞争;由重视有形资产转向更加重视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围绕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进而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

1 从企业战略高度看待管理创新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主导思想从竞争优势理论转向资源优势观,进而转向超越竞争的生态系统论,即强调企业应与用户业主、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相关者共同创造社会价值。

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界掀起了知识管理热潮,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继工业时代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后的企业管理界最大的一次革命。勘测设计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完全可以学习借鉴这一理论精华。

2)企业不能就管理论管理,而是要用战略眼光看待管理,坚持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就是将长远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尤其是通过数据化的描述,进行目标分解,从而达到整体优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3)当前勘测设计企业面临着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变化,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光靠传统的小改小革很难有所作为。搞“达标创一流”,有所重视企业管理创新,但在整体的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等方面尚需继续提高。

4)企业战略重在关注开发公司潜力,从整体上提高公司价值。进而在战略管理理念上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从企业内部组织到生态环境的转变。

(2)从市场潜力到公司价值潜力的转变。

(3)从股东价值到利润相关价值的转变。

(4)从定向思维到网络思维的转变。

(5)从刚性结构到有组织的学习转变。

要根据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大胆吸收和借鉴这一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以价值管理为基础,汇集现代战略管理的理论精华,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实现新的理论创新。

2 管理决策和沟通机制的创新

1)一个决策科学的方案,一项好的决策产生过程和执行过程都必须通过沟通来实现。如院长决定中层干部时,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时这两种沟通起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奇特现象表明多渠道的因素以隐藏的方式在沟通中起作用。

2)勘测设计企业决策类型多样,总括起来不外乎人、财、物三个方面。当企业出台一种新制度、新政策也集中体现在人、财、物新的组织或者变化上,因此管理决策创新的重要方面体现在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的长远目标上,应加强对人、财、物这三方面科学合理的配置。

3)当前勘测设计企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和“建立学习型、创新型”企业组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改变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驰、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加强企业战略决策研究,重视企业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引入现代化的决策方法,制定严格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等项工作是勘测设计企业决策创新的方向。

4)“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不论它是否因此而赢得对方的信任”。现在看来实践已证明沟通的真正内涵已完全超出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而沟通的过程既是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也是新的信息产生的过程,同时还是情感相互感染的因素和诱导过程。

目前在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来拓宽党团组织与广大职工的联结渠道,而在实际工作中,某些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

知识经济时代要学会利用职工的创意,注意挖掘职工的潜能。素以创意闻名的3M公司就善于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允许职工开发自己的兴趣并且及时与他们沟通,从而获得职工的创新成果,来达到领导意志和职工行动的统一。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的核心。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公司的控制权和监督;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要在专业化改革的同时,进行职能划分、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实行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勘测设计企业的根本出路。

(2)我国勘测设计企业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在人员素质、专业化技术和经营方式上,加上产权结构单一,执业环境限制,阻碍了勘测设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要在单位内部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实现机制创新。

2)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不能适时创新,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界的变化,默守陈规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1)组织结构创新。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者和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建构起来的具有经营管理发展规划和机能的复杂体系。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要与公司的规模相适应,并向网络化、柔性化和扁平化发展。

(2)实行专业化改组。改变过去以综合室为基础的机构设置,转变为分专业机构的生产方式,进行专业和人员结构的调整,避免人力资源分散、内部互相竞争的弊病。合理使用单位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整体效能水平,提升竞争平台。

(3)要改变工程师、建筑师一做到底的设计程序。培养一批电脑绘图员,使工程师、建筑师致力于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造就一批顶尖人物,树立品牌效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4)按工程项目管理,按“矩阵式”结构组建项目班子。在过去原有的直线职能式的基础上辅以项目经理,来构成矩阵式管理。要尽快培养一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经理,使内部管理尽快转到以项目管理为主的轨道上来,扩大经营范围,从而增加市场份额,取得效益最大化。

(5)建立企业家工程。高素质的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培养了一代专业细化,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的人才,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尽快建立我国勘测设计企业家工程,建立人才市场,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勘测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瞄准世界建筑业科技水平、科技发展和本行业发展动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的课题研究;加强中外技术标准的研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环境,尽快形成技术创新体系。

(2)探索首席专家制。把项目的指挥权、财权及人权均放手交给首席专家,使其既精通业务,又能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新一代技术权威,为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3)试行课题招投标制。对院一级项目试行招投标制,实行院内竞争,并可聘用社会上的优秀适用人才,以获得高水平的设计应用成果。

(4)开展工程风险管理。对外进行项目管理承包和工程总承包工作,都有较大的风险;在国外把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风险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的引擎 篇8

在日常的工作中,随着专业知识、经验知识的不断增加,使得创新的思维越来越窄,思维束缚越来越严重。创新思维的培训使我在解决问题时“敢想”,而通常这种“敢想”在之前是思维之外的东西。

工业工程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工具,其目标就是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TCQSEP)。工业工程专业技术体系可划分为三大类:即设计改善类、管理控制类和分析评价类,三者之间互为前提、相互兼顾、构成了完整的闭环技术体系。按照工作方法的设计与工作时间的优化方法及案例,时间研究已经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劳动标准时间的制定让每个工人的日产量最多可提高10%~20%,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在学习系统分析的课下,从公司的实际问题出发,按照程序分析步骤对本部门车间生产设施布局进行了分析,发现成型工序与烧结工序之间的物料流转有问题。两者之间距离250米,工人在运转物料时用手动推车,总重量达150公斤,每次至少两人推一辆车,单趟单人所需时间为3分钟,推空车所需时间为1.5分钟。按每天5个来回计算,一天在物料运转过程中消耗的时间为38分钟。尤其是物料在运转过程中会有损伤,增加成本。经过改善,将油压机搬到烧结车间,使物料运转距离减小至5米,这样不仅提高工人劳动时间,而且提高劳动效率,明显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工业工程的学习,使我意识到,身边需要创新的地方太多了,之前在我的意识中,很多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的,不用去做改变,就如同上述的例子,认为“小车推东西必须空回”、“其他设备不能移动”等,陷入了“世俗”的圈套。

TRIZ理论学习是我本次学习收获最大的。TRIZ理论是一种技术创新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因果、资源等分析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克服思维定势方法里的“小人法”和“金鱼法”,这两种方法的引入为枯燥的理论学习带来了生机,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童话世界,在故事中学会并记住了这两种方法。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通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日常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注浆成型时,泥浆在模具内由于石膏模的高吸水性而迅速失水,失水后5分钟泥料产生裂纹部分泥料剥离石膏壁。如果要使泥料不剥离,那么就需要改变泥料的配比,但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实验。需要优化的矛盾参数为:稳定性,恶化的参数为:时间;根据矛盾矩阵找到对应的发明原理:35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27廉价替代品原理。可用的原理应该为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通过改变泥料配方最终选则合适的配比以达到工艺要求。找出技术矛盾,借助于39个通用参数,将具体的问题转化并表达为标准的TRIZ问题,即对应的40个发明原理中的某几个,再根据实际技术矛盾选择最佳的原理对矛盾进行研究并最终获得解决方案。

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TRIZ理论的神奇,这么多年来,创新一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指导,所做的创新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做改进、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基于经验的知识或者说“灵感”。TRIZ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工程师如何去做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宝剑,剑将出鞘,何以惧?

责编/王蒙

上一篇:平安夜短信温馨贺词下一篇: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超同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