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高考作文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创新高考作文(共8篇)

技术创新高考作文 篇1

处在大时代,大跨度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脱离了世俗,躲过了战乱。迈进了新世纪的春天。在这百花竞相盛放的季节,我们在风中激荡,激荡出文化的内含,科技日新月异,带给我们的是生活的便利与反思,科技是否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在生活中越发重要我们应怎样解诀与之带来的文化冲突?我们应怎样运用科技来更好的造福后代等都是我们将面临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福音,来自方方面面,生活中,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洗衣机,吸尘器,冰箱,微波炉,电饭煲……的应用使生活变得简便又快捷。防盗门,指纹锁甚至瞳孔锁让我们的生命财产越发牢固。工业生产中,各式的机器层出不穷,形成了工厂的统一流水线,创造出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医疗领域,治疗技术的一次次革新,让以前的绝症疑难杂症有了可治之法,天花,鼠疫在以前都视为不治之症,正是有了医疗技术一次次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一次次创新,才给人民的康复带来希望的曙光。

当然科技也有些许弊端,如伴随工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水废料的倾倒使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污染。化工厂和冶炼厂的浓烟排放到空气中,酸雨,沙尘暴雾霾天气随时威胁人类健康,这些迫在眉睫的弊端,急待解决,刻不容缓。

技术创新高考作文 篇2

目前, 中学生作文平平的现象较普遍, 不是立意老套、千人一面, 就是内容空乏、素材陈旧, 或者语言干瘪、了无生趣。究其原因, 是大部分学生思想贫乏, 阅历和阅读积累不够。而根源却在语文教师本身。现在, 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受高考指挥棒左右, 为保险起见, 在作文教学中还是沿袭程式化的老套路。作文指导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 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都给学生准备了条条框框, 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 进行反复训练, 形成固定不变的几个模式, 以求高考作文“四平八稳”、“万无一失”。结果, 许多同学在无形中被带进了机械、僵化的写作死胡同中去了。有的同学就靠平时背几篇范文、熟记几个事例, 考时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条条框框生搬硬套, 这样难免就落入俗套, 被划入平庸之作的范畴。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虽然给广大考生在写作内容上以更广阔的空间, 在表现形式上以更大的选择自由, 但是在作文评分的等级标准上也提出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要求。这无疑打破了一般的作文定式, 强化了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特点, 为作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审视近几年获得高分的作文, 不难发现新时期优秀作文的“流行色”有以下几点。

1. 以健康为美。

如2006年安徽考生的《读懂人生之书》, 文章借“读”这个话题, 写出了对人生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爱、坚强、诚实、团结、互助等, 一改现行作文中或抱怨, 或讽刺, 或牢骚的通病,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愉悦, 主题健康而丰富。

2. 以思辨见长。

如2006年浙江考生的《浮萍·藤》, 作者用顽强攀援、牢牢缠绕着大树的小藤, 和整日游荡、最后成了暴风雨的牺牲者的浮萍进行对比, 揭示了生无所息, 才能让生命更坚强、生活更充实、品质更坚毅的人生态度, 思辨性很强, 立意含蓄而深刻。

3. 以情真取胜。

如2006年天津考生《愿景》, 由“一曲音乐”、“一杯清的角度, 分析了选择武大郎或西门庆的种种利弊, 最后把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 这虽然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 但引经据典, 自成道理, 被评卷委员视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我们在作文立意时还是应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 起码不要超出社会道德的底线, 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标新立意而令立意和公认的道德准则相悖甚至格格不入, 这是后话。

由上可见, 阅卷老师所青睐的不再是一板一眼的规范作文, 而是别具慧眼的创新之作, 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篇”。要使学生作文达到健康、深刻、新颖奇巧的境界, 无任何捷径可走, 仍然必需从源头抓起, 加强思想锻炼和平时的积累。

1. 锻炼思想, 强化创新意识。

作文水平的高低, 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健康、深刻的立意, 实际上是作者健康、深刻的思想反映;情真、奇巧的构思, 同样也是作者先进、活跃的思想结晶。而优秀思想的形成又必须通过平时的语文学习实践的锻炼, 这就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真正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学生思维, 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为他们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 营造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时, 要力戒权威影响和从众心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 给他们提供思想的自由时空, 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开阔和活跃他们的思想, 提高思维水平。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 增强民主参与热情, 才能提高思想的主动性;只有思想主动, 敢说真话, 才能讲自己想讲的话, 才能显露创新精神, 作文才会有鲜明个性。

2. 创造机会, 丰富生活阅历。

在当前激烈的高考竞争中, 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在校学习为主要内容, 早晨到校, 天黑回家, 晚上还要完成大量作业, 很少和社会接触。学生阅历浅, 视野窄, 作文素材贫乏, 作文中选材“撞车”, 假大空话连篇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 经常组织学生旅行, 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 就到实地去参观、考察相关内容, 工厂、农场, 哪儿都去, 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虽然目前由于教学体制、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的生活天地受到制约, 但我们应当在这有限的时空里, 尽量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 创造机会让他们贴近社会, 接触自然。如我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 同时还利用“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举办专题讲座, 开展演讲、诗歌创作、朗诵比赛等课余活动;另外, 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加家庭劳动, 参观走访, 关注那些尽管稍纵即逝, 但给人启迪、发人深省的突发事件, 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悟、积累。如通过电视, 学生对奥运会标、奥运村的建设、“世界杯”、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指数的提高等热点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 逐渐培养关注社会、了解自然、感悟人生的兴趣。这些都给作文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增强了真情实感。

3. 广开渠道, 扩大阅读面。

从前面所列举的高分作文,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同学对现实社会生活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文章充满着时代气息, 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给人以清新感;有的同学对历史文化遗产广泛涉猎, 字里行间浸透了书卷气息, 展示出丰厚的文化储备, 给人以博雅感。这无疑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目前, 提起课外阅读, 我们一方面深切地体会到它对写作的重要性, 也清楚地了解到大部分同学的阅读面不广, 阅读量远远达不到理想要求, 另一方面又没为他们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他们的阅读需要。学生从早到晚基本都呆在教室里, 课程表每天排得满满的, 就是没有一节阅读课;参考书、复习资料一本又一本, 就是没有一本“闲书”。如何改变课外阅读的这种尴尬局面呢?美国人的读书习惯向我们诠释了一种新的阅读概念。一般美国人没有书房, 却随时随地读书。他们不一定要找个宁静的环境, 在闹市中, 经常有一块小草地, 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 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他们也没有固定的书桌, 而在吃饭的桌子边读书, 书籍常放在车房壁架上。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 而是启迪我们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应拘泥于场合, 不一定非得在教室或图书馆, 可以经常把一两本书带在身边, 走到哪里都可以阅读;也不应局限于名家名著、时文华章, 文学作品要读, 科技论文、新闻、广告也要读;同时不应束缚于书本, 还包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看光盘、网上阅读等。总之, 阅读越丰富, 思想越丰富, 语汇也越丰富, 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 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超人一点的思想磨练, 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底蕴, 就写不出高人一等的作文。让我们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进一步解放学生的思想, 丰富学生的生活,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使他们尽量早出、多出令人耳目一新、击节称赞的优秀习作。

摘要:文章在分析造成高考作文立意陈旧和内容贫乏的诸多原因的基础上, 归纳了在新时期作文评分新标准的积极影响下的优秀习作的“流行色”:以健康为美、以思辨见长、以情真取胜、以奇巧诱人。同时还指出此类优秀作文的生成途径:锻炼思想, 强化创新意识;创造机会丰富生活阅历;广开渠道, 扩大阅读面。

高考作文如何创新 篇3

一、尝试从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新意。一到作文课上,学生经常抱怨的就是没东西可写。我们的学生,生活面比较狭窄,人生经历不足,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差,在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也是情有可原的。但生活真的就是千篇一律,单调枯燥的重复吗?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可用于写作的新材料,关键是学生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从新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新意的精神。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时刻不忘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善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积累信息。每天,看似平淡的生活,一切都有不同:昨夜的风雨中一只鸟巢掉落下来,老鸟在雏鸟身边焦急地盘旋啼叫;母亲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脚步都变得轻盈起来;班里的两位同学前段时间发生了矛盾,今天却相视而笑了;老师走进教室时,神情比往日严肃了许多……所以,我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用一个本子,把平时观察到的新的信息,分析整理好,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会。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其实生活并不乏味,作文也有事可写了。

二、尝试选择新的材料运用到作文中去。通过上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信息多了,但这又容易造成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加选择地把材料堆砌到作文中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教会学生筛选材料,突出新意。

例如06年上海卷高考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大部分同学会写握住父母、亲人、朋友的手,而有一位同学却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想握住四季的手”为主线,去描写春夏秋冬的美景,赞美四季,歌颂生活,从而得到了满分。这位学生所看到的四季景色跟我们看到的并没什么区别,他的特点就在于敢于尝试新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使作文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尝试用新的构思组织作文。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习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这样平铺直叙,自然无法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所以文章不仅要角度新,材料新,构思也要新。同时,还要注意开头迅速入题,能够总领全文,结尾要再次点题升华。

例如06年北京的一篇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作者在开篇写:“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然而他们逝 去了,你却依旧恒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这个开头落笔即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北京与文人的关系,随后以写文人逝去“留下的踪迹”即成为“永恒的符号”入题,显得富有意境,又为下文描写文人的踪迹作了铺垫。紧接着,作者扣住“文人的踪迹”,分别以“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寓所吗?”“走过鲁迅居住的八道湾”“走过史铁生在怅惘时徜徊的地坛”“走过城南的陶然亭”为各段开头,展示了一系列“北京的符号”。作者广博的见闻,丰厚的积累,就在精巧的构思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使作文饱满而充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这段结尾,既总结全文,呼应开头,又把单纯的符号升华为这些文人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和“文化氛围”,深化了主题。

四、要尝试从普通的材料中挖掘出新的立意。学生的生活大致相同,作文中所写的材料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这时,新的立意就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例如07年湖南卷要求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位考生写了爷爷奶奶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育子女,吵架,生气……这些琐碎的事情,显然无甚新意,跟“诗意”更扯不上关系,但作者正是从不起眼的凡人小事中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在结尾处,他写道:“我明白了,原来诗意地生活就蕴育于平凡之中啊!”一句话立意顿显,提升了文章的格调,使文章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在高考中求得作文创新并不困难,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尝试从新的视角观察生活,尝试选择新的材料,尝试给作文一个新的构思,尝试挖掘出新的立意,我们都可以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

高考之外创新作文 篇4

高考,你面对的敌人是全国百万的同龄人。

高考之外,你的敌人,是全世界。

总是有人哀叹生不逢时,怨,自己被束缚住双脚,只能被锁在寒窗中彻夜苦读;血性之人,胸中激荡着不羁之魂,一心想要挣脱囚笼,叫嚣:不适合学校,并不代表不适合社会。

哎哟喂,祖宗们,班级里几十个人的竞争都让你怯懦,你还想着跟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斗?你以为社会有多大?

于是我们踏上了老师家长口中的捷径――高考。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诸如“清华博士卖米粉”“北大学生甘当一线工人”之类的报道,越来越多的天之骄子走下神坛,走出象牙塔,你们总是说,这只是个体现象,并不值得深究,于是我们继续埋头苦读。

a和我,虽然出自于同一个绘画老师,然而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相似。升高中之前的那个暑假,我们两个人因为参加同一个网络上征集的海报比赛,决定合作,终于有了交集。合作的时候,总感觉我和a的画风不合,我偏向于写实,a更多地崇尚一种浪漫的热烈的情怀,这两种完全不相似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却意外的和谐。a说这也许就是生活,现实却不能少了浪漫,我笑一笑不予质疑。所以高二上学期,a准备离开学校,去各地流浪采风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惊讶,因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这句话很浪漫,但是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种荒唐。我没有劝他,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或许对于他来说高考之外的路,很精彩,有可能弯弯折折又绕回了我们的原路,我们又能结伴同行;也有可能他笔直向前,走上了一条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之路,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选择的人生不同结局不同,但这一切没有在入土之前都得不到定论。

a走之前我们正在进行第一次月考,我埋在厚重的书堆里,思考着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名次再提升一个档次,a就这样带着一种热切的目光来到了我的面前。他的眼中澎湃着远方,他说他只需要一个背包,里面有几支笔,一些颜料,一叠白纸。于是他出发了,挣脱了所有的束缚。隔三差五,他发些信息给我,诸如他在路边卖画又被乞丐们当成抢生意的,被突如其来的雨打湿了画纸,忙于奔波脑中一片空白感觉所谓灵感消逝殆尽......

我是人间惆怅客,君知何事泪纵横?我常常看着他的消息,默默地哭起来。我们总是在时间的这头想那头。没有一颗千疮百孔都心就不要想着流浪,流亡从来不是我们这中浸泡在蜜糖中的只会读书的孩子所能体会到的。生命之蜕变必将是挣脱了一切的苦与痛之后谱成的绝唱。但这种绝唱并非人人都能承受,辛弃疾有诗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尝遍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那,识遍愁滋味的你,最终造就的到底,是万世留名的你,还是满腹心酸无人诉说,苦笑着暂罢,暂罢?

高考之外,高考之内,又有何分别?同样是体会生命之艰辛,两者的道路不同,体会的苦与痛只相似。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只是这卑微的渺小的生物群中的一种,并没有什么特殊,只不过,懂得用各种方式来记录自己生活的`苦与乐,懂得传承自己的意志。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无非是为了能够将自己的意志流传给后人,不管是使用任何的方式,最终的结果要留待后人解读。没有什么另一条路,也没有什么另外的一个故事,只有相似的苦与痛,相同的哀与愁,你说不幸的人家各有各的不幸,我说心路的历程都痛的一般。所以我们纠结的不应该是,自己选择走哪一条路,更多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去看远方,去追寻,自己青春年少的梦。

高考之外创新作文 篇5

老李今天起了个大早,昨晚在床上翻来翻去一直没有睡着,他轻轻走向厨房去淘米做饭。过了一会老李又轻轻敲着女儿的房门,隔着木门试探性地轻喊:“女儿,起床了没啊?”见屋里没动静便推开门又轻轻喊道:“女儿,起来吃饭了”。“晓得了晓得了,你烦不烦啊”,女儿不耐烦的答道。老李挠了挠头叹了口气返身进了厨房。等老李把饭菜端出来时女儿正背起书包准备出门,他急忙走过去问:“你这不吃饭怎么考试啊!”女儿一边换鞋一边漫不经心地说:“我想和同学出去吃早饭,爸我先走了。”老李急得冒汗,他迅速抓起一个鸡蛋就往女儿手里塞。“爸你干嘛呀,我正换鞋呢,你怎么这么不爱干净啊。我不吃。”女儿不耐烦地关上房门就走了。老李看着正冒着热气女儿却一口也没吃的早饭,不知所措地站着,他只觉得头有点晕。??????????

坐了一会,估摸着女儿应该进考场了吧,老李便出门去买中午吃的菜,正准备出门他看见鞋柜上放着女儿的准考证。他的头更晕了,拿起准考证就往奔下楼,半天没有出租车,头一热就开始狂跑,终于到了学校门口,女儿正焦急地往这边看,他急忙大喊:“女儿!”女儿看见他手上的准考证脸瞬间变了样。“你怎么才送来,要不是你给我塞那鸡蛋我会忘了准考证吗?真烦!”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老李怔了怔,边自言自语的说“都说鸡蛋吃了有营养”边惆怅地向太阳下走去。烈日下的老李好想睡一会儿,想着还要做饭又强忍着头晕向菜市场走去,女儿昨晚说了今天想喝点鸡汤。

回家刚把饭做好女儿就进门了。他把手上没干的水往身上擦了擦,用袖子拭去额头的汗珠,笑吟吟地迎向女儿:“饿了吧?题做得怎么样,难吗?”女儿一听,脸瞬间黑了,书包往地上一放大声说,“你能别一见面就问成绩吗?我怎么知道啊!”老李的笑容僵住了,他的头又晕了一下,扶着墙按了按自己的头。“装吧”,女儿白了他一眼便去享受那美味的鸡汤了。老李慢慢坐下来,望着窗外的阳光心里不知在想什么。见女儿吃完饭赶紧把盘子收回厨房洗了,回头看女儿已经在睡午觉了。

看着女儿均匀的呼吸老李笑了,女儿真漂亮,和她母亲一模一样。女儿的母亲在多年前的一次车祸中去世了,只留下他们父女俩相依为命。老李是个憨厚老实的人,年轻时因为家里穷高中未毕业就辍学上班了,没有什么学识也不会讲大道理,只能为女儿做力所能及的一切,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不再像他一样做别人看不起的工作。老李这一看就看了半个小时,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十分疼痛,忙了一上午还真有点累了,他坐在沙发上准备打会儿盹,坐着坐着就进入了梦乡。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惊醒,惊慌地看了看表,才睡了十分钟却感觉睡了一个世纪般漫长。老李不打算再睡,他怕睡过了头,耽误了女儿的考试,但他又没有什么事可干,就这么干坐着发呆,头依旧有点晕。

时间悄无声息地流逝着,二十分钟到了,一刻也没有差,老李去叫醒了女儿。“晚上别做饭,我在外面吃”,女儿冷漠的说了一句便向外走去,“哎,外面的不干净,吃了要拉肚子......”,还没来得及说完女儿就“咚”的.一身把门关上了。老李觉得头痛得快要涨裂似的,额头上的汗大滴大滴往下掉,刚站起来忽然眼前发黑,一个跟头栽了下去......

老李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病房里,他的心颤了一下,女儿呢?他看了看表,凌晨三点了,女儿在哪呢?他走出病房见女儿在走廊上打水便快步向她走去呵斥道:“你明天还要考试,快回去睡觉。”女儿红肿着眼说:“爸,你晕倒了”。“你说爸这不是在耽误你吗”,说着老李便止不住地哭了起来。女儿也哽咽着说:“爸我看完了,你都睡了两天了,第一天下午考完回家隔壁王叔说你临时加班让我先睡,等第二天晚上回来王叔才说你晕倒住院了”。听到女儿考完的消息老李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女儿接着说:“爸,医生说你太疲劳了,严重贫血,爸,我对不起你。”女儿再也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老李轻轻拂去女儿脸上的泪水拍打着女儿的背,说:“女儿啊,只要你身体好爸就放心了,这样也对得起你妈。”“爸,我不该对你吼,我知道错了。爸爸,我爱你......”

这三个字犹如一股清泉淌进老李干涸的心灵,他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他因有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而欣慰,他再次紧紧地搂住自己的女儿,高兴地笑了。

创新的高考作文素材 篇6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李可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

——[德]歌德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

——[英]莎士比亚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

致富的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八个大字。

——陈玉书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

——鲁迅

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

——巴乌斯托夫斯基

对新的对象必须创出全新的概念。

——柏格森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卓别林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本田宗一郎

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汉清

非经自己努力所得的创新,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松下幸之助

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D.洛克菲勒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企业的成败在于能否创新,尤其是当前新旧体制转换阶段,在企业特殊困难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黄汉清

保守是舒服的产物。

——高尔基

在创造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

——米丘林

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有了精神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像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

——廷德尔

作出重大发明创造的年轻人,大多是敢于向千年不变的戒规、定律挑战的人,他们做出了大师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来,让世人大吃一惊。

——费尔马

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

我们的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的,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

——爱因斯坦

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人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

——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基于同一法则,即一切事物的产生取决于自然规律,这也适用于人们的行动。

——爱因斯坦

既然像螃蟹这样的东西,人们都很爱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只不过后来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

——鲁迅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

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

——雨果

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列宁

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

——爱因斯坦

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

当然,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

——李四光

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李四光

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李四光

……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

——培根

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而且,如果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它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达尔文

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

——巴甫洛夫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

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司汤达

聪明的年轻人以为,如果承认已经被别人承认过的真理,就会使自己丧失独创性,这是最大的错误。

——歌德

大凡实际接触过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不肯超越事实的人很少会有成就。

——赫胥黎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斯迈尔斯

发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力求寻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胜。

——朱清时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

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王业宁

凡能独立工作的人,一定能对自己的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线。

——吴有训

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萨特

自以为是乃是我们天生而原始的弊病。

——蒙田

人应当使自己的面貌日新月异,要像坚硬而有韧性的金属那样经得起任何斗争的锻炼。

——列斯科夫

不要迷信权威,人云亦云,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谈镐生

凡事力争最好的可能性,但必须做最坏的准备。

做创新的科研工作更是如此。

——王世真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宋叔和

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

——陈国达

任何研究创新都会碰到冲破传统阻力的问题。

——王鸿祯

任何研究工作都应有所创新。

创新的基础,一是新概念的指导,二是新方法的突破。

——王鸿祯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拓荒者,永远是不朽的。

——武者小路实笃

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穆勒

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

——李四光

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李可染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求新、求深,而求新又是基本目标。

——杜鹏程

独创有两方面:一是形式的新颖,一是个人人格的化入。

——金克木

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

——陶行知

与众不同,这也是一种时髦,一种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

——陈祖芬

独特实际上是对平常的突破,意味着一种求新的生命力。

——素素

标新立异的目标无非是为了开拓。

——王蒙

开创则更定百度。

尽涤旧习而气象维新: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

——康有为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徐悲鸿

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

——王蒙

大凡新命之诞生,新运之创造,必经一番苦痛为之代价。

——李大钊

与其被淘汰,不如自我更新。

——周颖南

科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袁隆平

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囿于前人的成见,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这两点都需要胆量。

——杨振宁

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高考优秀作文的引用技术探析 篇7

翻开高考优秀作文试卷, 很多文章都不乏吸人眼球的名言佳句。 据统计, 在广东省考试院公布的10 篇2015 年高考优秀作文中, 有9 篇作文引用了名人名言或经典诗词, 有的作文甚至多处引用, 可以说, 名句成为了作文高手们的 “至爱”, 引用名句是夺取高分作文的一大法宝。 为此, 笔者总结出一种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引用方法, 又称 “引用技术”。

一、 引用技术的格式

引用作为一种漂亮的修辞格, 若是仅仅当作一种可供欣赏的语言图画, 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毫无益处。只有实践性强的引用技术, 才能发挥修辞格的写作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提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引用名言名句到底有没有实践性强的技术格式呢? 为此, 笔者梳理高考优秀作文, 总结出4 种常用格式。

1. 显摆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作者+引句” 或 “作者+出处+引句”, 有些引用只有引句而无作者也无出处, 格式可以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很多考生写作时总是困于想不到恰当的名句, 其实, 主要原因是不敢大胆架设名句与主题之间的桥梁。 我告诉大家, 引用是显摆的一个有用技术, 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 “恰当”, 而在于 “含金量”。 引用的名言含金量之所以高, 主要在于句子本身有一种人类永恒的精神共识。 只要名句与主题有丝毫关联, 就可以冲破羞涩的牢笼。 若是还要增加引用的分量, 最好的做法是泄露作者和出处。 这样表面上是增加可信度, 实际上是提升引用的阅读征服力。

比如2015 年重庆市高考满分作文 《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开头引用: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 往往是昙花一现的, 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 而善, 则永世长存。”

开头第一段即为一处引用, 若是用心咀嚼的话, 就会发现狄更斯的名句与主题中心 “人做错事, 会内疚, 会惭愧, 也是一种美德” 关联并不大; 若要说有联系的话, 那只能说, 该名句也是谈论道德问题。 这里, 把名句置于开头, 更多的是将读者带到一种道德高地, 引人深思。 另外还泄露名句的作者和出处, 而且为作者挂上头衔, 更增添了名句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 评析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作者+引句+评析”, 也是一种巧妙的引用方法。

倘若显摆式引用较为粗糙的话, 那么评析式引用的技术含量显然高出一截。 这种引句内容要与主题存在直接关联, 或正相关或负相关, 也就是说两者的吻合度较高。 评析引句需要较强的思维功力, 巧妙的引用不仅仅是为了推出引句, 更是为了导出作者的思考, 增强议论的力度。 引句后文常常接着两项内容: 评点和分析, 评点引句的影响力, 分析引句的内涵。

评点的目的在于 “吹嘘” 引句的震撼力, 并把这种震撼力传递给读者。 如2015 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 《匠人精神, 别样风采》 的引用: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的这句话时常响在耳边。

这里, 作者打破常规, 机智引用, “故意” 说 “时常响在耳边”, 强调名句的价值, 目的不外乎想兜售名句, 冲击读者心灵。

当名句内容能直接论证主题时, 不妨对名句进行细致分析, 挖掘名句的内涵价值, 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分析时常用的句式有 “此言一针见血地道出……”“诚然……可是……”。 如2015 年福建卷高考优秀作文 《行与路》 段首引用:

龙应台曾说:“在这世上, 有些关, 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 诚然, 泅渡在生命的急流中, 有人陪同会增加我们劈波斩浪的勇气, 可是人生的重要关口, 却往往要一个人去跋涉, 才能完成自我精神的升华与成长, 实现自我提升与飞跃。

在亮出作者和引句之后, 结合论点, 对引句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 可以运用句式 “诚然……可是……”, 体现作者的多元思维和辩证思考。

3. 嵌入式引用

这种引用格式常常为 “引句+ ‘的’ +中心词”, 这是一种经济且实用的引用格式。

在这种引用格式中, 引句嵌入原文句子中, 常常扮演定语的角色, 修饰后面的中心词, 形成修饰关系, 引句与中心词之间也可以是替代关系。 此时的引句往往是简洁精悍的诗词佳句。 嵌入诗词佳句, 能够使得中心词的内涵更为丰富, 更为典雅, 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 更能让阅卷者立刻 “触摸” 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

比如高考优秀作文的引句短语:“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执着, “独钓寒江雪” 的悠闲,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的迅速, “泥腿子想做科学家” 的嘲讽, “霞光亦满天” 的余热。

引句对中心词进行解释修饰, 使内容更为形象, 更为具体。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身近自然, 去享受诗意的生活。 我向往 “采菊东篱下”的悠闲, 我心仪 “人迹板桥霜” 的静谧, 我追寻 “低头弄莲子” 的祥和……而身近自然, 它恰能给我们带来悠闲、静谧、 祥和的感受。 (2015 年广东考生 《身近自然, 诗意生活》)

这里连用3 个诗句来修饰中心词, 以具体的意象对中心词进行阐释, 使得 “悠闲”、“静谧” 和 “祥和” 的内容可感性更强。

4. 穿引式引用

这种引用的格式为 “引句+引句+引句”, 这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引用格式。

当写作的思路或者说分论点可以用名句来表达时, 我们不妨引用名句来串起文脉, 穿引全文, 成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 增添文章的光彩度, 也使文章笼罩浓浓的文化情味。 同时, 这样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 读起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从阅卷效果来看, 这种引用容易制造兴奋, 诞生新意, 而在高考阅卷场上, 阅卷老师需要的正是兴奋点、 刺激点, 这样看来, 这种引用格式就是考场上一种理想的选择。 当然, 这种引用需要作者贮存丰富的名句, 并能智慧地找准引句与分论点之间的关联。

以被赞为 “2015 年十佳高考满分作文” 的作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 为例, 通篇以名句穿引全文, 运用名句作为线索, 所有引句均从不同角度描写莲花的特点, 表现对莲深入灵魂的热爱, 这样的引用诗意地表现了中心。

开头:“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主体: (1)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2) “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 3)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二、 主题整合与引句运用

如果说, 引用格式解决的是引句表达的问题, 引用主题解决的是写作对象的问题, 那么引用技术解决的就是引句表达与写作对象的组合问题。 其实, 作文就是一个用语言文字缔造秩序的过程。 作文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工程, 而是系统的长期工程。 只有经过序列化、 层级化、 主题化的训练,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 我们更应看到作文是一门语言的技术, 技术过硬, 才能言之有文。 引用作为一种修辞格, 只有引用技术过硬, 才能化为写作的生产力。 而当前作文语言表达的教学弊端在于, 引用修辞纯粹被看做一种可供鉴赏的语言现象, 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概括, 或者说陈述性知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写作知识的学习, 并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更不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当然, 作为现象分析, 引用修辞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力, 但作为作文应用, 引用修辞则难以转换成可操作的实践能力。 这也就不难解释,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诗词名句, 但是到了高三, 学生可能还是难以引用一两句名言, 更不要说形成比较稳定的引用意识。

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 即便学生大脑中装有浩繁的名言佳句, 但是由于积累的名句支离破碎, 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 写作还是一头雾水、 无从下笔。 其实, 积累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 而是提取。 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 要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建构起引用的序列化结构, 加强专项性训练, 建立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为此, 笔者从同一主题出发, 依据主题将意义相似、相反的名句整合起来, 建构名言佳句体系, 上下延展, 左右逢源, 使主题更为立体, 更为饱满。 并分主题来训练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 目的在于强化学生运用引用的自觉意识, 提升学生的引用加工能力。 我国著名修辞学教授王希杰在 《修辞学通论》 中告诫我们 “修辞格的生命全在于运用”, 于是, 笔者归纳了八大主题: 时代价值、 青春时间、沉默与表达、 传统与现代、 变革与坚守、 读书与写作、 人性与品德、 物质与精神。 每大主题都配有30 句名言佳句, 每句名言附上出处, 并标明名句的分析功能, 使得名句的运用更为圆满和自如。

比如, “人性与品德” 主题有下列名句:

真正的平静不在于远离车马的喧嚣, 而在于内心修篱种菊。 (民国才女林徽因) 【对 “平静” 的措施分析】

眼泪, 是生命的果; 歌声, 是生命的旗。 (当代诗人汪国真) 【对 “喜怒” 的特点分析】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美国女作家奥尔珂德) 【对 “忧患” 的意义分析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代诗人北岛) 【对 “卑鄙” 和 “高尚” 的对比分析 】

要逆转人性, 必须有两个因素: 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 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当代作家王小波) 【对“人性” 的要素分析 】

最有道德的人, 是那些有道德却不须由外表表现出来而仍感满足的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 【对 “道德” 的特点分析】

… …

又如, “时代价值” 主题有下列名句:

上世纪的战乱时代, 偌大的中国, 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而今日, 偌大的中国, 再难找到平静的心灵。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 【对古今 “安静” 的对比分析】

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 【对“生命” 的意义分析 】

我是哭着来, 笑着走。 ( 中国著名文学家金克木) 【对 “社会” 的态度分析 】

人生如钟摆, 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 【对 “社会” 的状态分析】

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 【对 “时代” 的特点分析】

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 【对 “时代” 的属性分析】

… …

该主题所列项目包括校园生活、 现代文明、 精神品质等各个方面, 涉及的范围广泛, 且具有代表性, 是学生所熟悉的、 都有亲身体验的。 从应试角度来说, 这些主题基本可以覆盖作文的话题, 主题设计具有思辨性, 避免单一化的思想, 这也比较符合高考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因此, 这样的主题安排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主题化的引句整合比较符合人类的记忆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 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我们所获得的名句, 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 那将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因为一串不连贯的名句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在训练层面, 每次小作文规定主题或者中心论点, 要求引用两个以上名句; 每次大作文也规定相应的名句。 这样的写作训练虽然具有至上而下的指令性特征, 但帮助了学生检索相关信息, 使训练更具明确的指向性。 尤其可贵的是, 这样的写作训练建立了 “作文与阅读积累” 之间的桥梁, 拓宽了写作思维宽度, 让学生亲历专项写作的过程, 体验专项写作的过程, 使得训练的实效性明显增强。 学生的引用意识明显增强, 让引句扎根于学生的笔尖, 更可喜的是学生引用名句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引用名句的格式自由灵活, 语言自然文采飞扬, 意蕴深远。 借来梅花一缕魂, “借” 来他人深邃的思想, 学生的作文才能真正抵达刘勰所说的 “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 的高地。

比如, 笔者要求学生围绕 “坚守道德底线” 观点, 写一篇不少于150 字的小作文, 必须引用两句以上名言, 选择 “时代价值” 主题中的名句。 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如:

坚守内心最纯真的道德底线, 恪守社会最质朴的规则。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 也是最坏的时代。” 诚然, 喧嚣的时代炙烤着人的心灵, 美丽的玫瑰在远处摇曳, 但是,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心中的玫瑰而冲破道德底线, 因为那是对社会秩序、 对他人利益的践踏。 叔本华曾告诉我们, “人生如钟摆, 在痛苦和领奖台之间徘徊。” 在徘徊中, 我们不仅需要坚守 “任尔东西南北风” 的道德底线, 更需要有胸怀天下、 放眼四方的高远。

上面引句主题貌似不能论证此论点, 两者没有一一对应, 吻合度不高, 通常看来, 作者不会把这样的引句引入这里, 但是作者巧妙地把主题放置在时代背景下来思考, 找到了引句与论点之间的契合点。 于是, 底蕴丰厚的语段就诞生了。 其实, 古代文人吟诗作赋也喜欢贴上他人的佳句, 达到黄侃在 《文心雕龙札记》 中所言的 “引事引言, 凡达吾之思而已”。

技术创新高考作文 篇8

关键词:创新;命题作文;生动表述;多元;开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0-01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自1978年以来,改革变化幅度最大的一次,它顺应了改革、创新、素质的时代脉搏,抓住了社会向前发展的主旋律,也昭示新世纪高考作文演进的走向和态势。

话题作文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发展的必然和归宿。命题作文重在审题,根据题目,分析其特点,或观点式(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或《战胜脆弱》),或因果式(1996年《我更喜欢漫画——》),或内容式(1988年《习惯》),或辨析式(1991年《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或寓言式(1995年《鸟的评论》),或引喻式(1986年《树木、森林、气候》),当然也有文体的要求,或论叙文(1994年《尝试》),或议论文(1997年根据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有关道德风尚的议论文),或通讯、想像、情景、补写等都有所涉及,即使是议论文也有其特点,或辩论稿、读后感(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书信体(1989年《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话题作文有其形式和特点。它必须有提供的材料(或图形),这样也就具备供材料型作文的特点。2000年高考作文题,就是围绕四种不同的图形符号,“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最后解释说“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这虽然是形式的突破、解放,同样,也极大地发挥了考生写作的特长和个性,这是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次突破和飞跃。(2)题目自拟。这是它与命题作文相区别的另一个特点。命题作文的题目是惟一的、限定的,而话题作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显得突出,既可按“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来命题,也可以充分发挥考生在写作上的特长和个性来命题行文,尽情施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内容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考生所拟的文章题目琳琅满目、目不暇接。(3)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及它的命题立意,只是具有相关性的特点,而并非像命题作文内容要紧扣中心,

也就是说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及内容要求,仅仅是写作的“范围”而已,并非是命题作文的中心内容。(4)话题作文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000年的作文内容就充分地展示了每个考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或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人生哲理或倾诉衷肠的悲欢离合,或陈述文明长河中的典故历史,或赞美祖国秀丽的山川,等等。这些都是供材料型话题作文的特点。

第一,要拓展视野,蓄积广博而深厚的知识。结合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材为聚点,辐射出丰富的课外阅读,除文学作品外,有意识有重点地浏览古今中外的文化著作,以及有关科技类的文章。如,新的《大纲》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有二十部作品(作品集)。像《论语》、《歌德谈话录》和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等都是人类思想智慧的杰作,应该反复仔细研读。就是文学作品,也要阅读书评、人物传记、随笔、杂感、社论,也适当涉猎政治、经济、哲学、艺术诸方面的文章,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第1~40卷)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

第二,捕捉灵感。提高深切细微的感悟能力。当然灵感的突发与个性是分不开的,有的文静腼腆,多情善感,对落花流水、风霜雪雨,有着真实细腻的感触;有的活泼开朗,积极进取,对红日高山,江海湖泊,有着深厚透彻的感慨;有的善于写景言志,表现独立的自我;有的专于说理论辩,字里行间,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如,“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岁月流失的顿悟。朱自清的《匆匆》是对时间易逝的具体形象的描述。秦牧的《土地》、茅盾的《风景谈》和叶圣陶的《夜》等都是对景物人事的深切细微的感悟。因此,这些都是人生阅历、个性见识、心灵体验的充分展现和生动表述。

第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灵活多样的思维活动。要从单一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如“开卷有益”,也可以逆向思维为“开卷未必有益”。要学会多角度的思维方法,如《说“8”》,谐音“发”,横看是数学上无限大的符号,也可看做是人戴的眼镜,也可看做两个深不见底的隧道等等。要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如材料作文《鸟的评说》,由自然的鸟而演绎类推到社会上互相诽谤攻击等现象,最后归结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不要求全责备”等观点。如《树木、森林、气候》,一是学会全面联系和质量互变的观点看问题,常说无木不成林,就是“个体”量的积累与“整体”质的变化的关系,只有由木成林、由林成森才能改变气候。当然气候同样也对树木、森林有其制约的作用。

第四,积累词汇。全面提高语言文字表达效果。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除作文外,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就有9题,计30分,约占三分之一。就是在高中教材中也有《简笔与繁笔》、《作家要锤炼语言》等篇目。

在过去作文考试中,有情景作文、想像作文、对话描写,除此之外主要是议论文,虽然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是不外乎是议论文或记叙文。

上一篇:我读教育的智慧和真情下一篇:小学五年级单元测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