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精选5篇)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篇1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对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差距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船舶工业推进技术创新的`主要思路和重点方向,并给出了依托技术创新实现造船强国目标的对策建议.

作 者:张长涛 ZHANG Chang-tao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上海造船英文刊名:SHANGHAI SHIPBUILDING年,卷(期):“”(2)分类号:U673.2关键词:造船 技术创新 对策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篇2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列入《创新指南》的创新工程包括三类: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创新指南》明确提出,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以支撑我国深海油气开发需要为目标,突破一批深海勘探装备、生产装备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基本具备深海油气开发装备设计建造能力。重点突破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化装置、深水钻井船、深水勘察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其相关配套系统和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并通过海上试验和实际应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创新成果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转化能力。

在高技术船舶方面,加快推进智能船舶、超级生态环保船舶、极地科考破冰船、极地运输船舶、高性能执法船舶、高技术远洋渔业船舶、大型豪华游船、大型LNG燃料动力船舶、超大型LNG运输船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深水钻井船、起重铺管船、海洋作业支持船、节能型远洋运输船等量大面广的高技术船舶系列化研发。

在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方面,重点针对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进行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形成支撑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配套产业集群。开展船用主机、新型船用动力系统、钻井系统、发电设备及系统、电子航海设备智能系统、自动控制设备、货油设备、升降锁紧装置、起重机、动力定位设备和系统、深海锚泊系统、深水绞车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和设备、安装检修设备、LNG货物维护系统、船舶安全与环保设备等关键配套系统的攻关,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业化。

《创新指南》明确指出,通过创新工程实施,到2020年,我国步入世界造船强国行列。建成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设计、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的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主要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居世界前列,骨干企业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5%和40%,部分前沿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概念/基础设计世界先进水平或领先水平,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关键系统和设备配套率分别达到40%和60%。

《创新指南》详细列出了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重大装备研制专项、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示范工程专项、重大产品研发及试验检测平台建设专项的主要内容。

为确保创新工程能够实施,《创新指南》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健全产业创新体系,加强高端装备相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平台)建设,开展公共测试和试验认证及技术创新服务等;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大市场培育力度,积极健全完善首台(套)政策,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装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对外合作水平等。

据了解,高端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指南》主要目标是实现一批关键装备自主可控、装备应用范围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主体。

除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创新指南》还对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及先进农机装备等11个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创新工程进行了部署。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篇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响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系所在,是衡量小康社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雨露,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体现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全党全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是传播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最广泛最便捷的桥梁和细带,在建设文化强国中,不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直接体现者,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间接推动者;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自身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发挥媒体优势,切实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报道,为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精神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广播电视各类宣传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大力宣传报道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时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应带头按六中全会《决定》要求,从宏阔视野上疏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精髓和表现形式,结合时下正在向纵深延展的“走、转、改”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力度宣传和推介,从战略高度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宣传报道精华,抨击摒弃糟粕,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过度娱乐,自身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声频荧屏,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传播;地方城市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应坚持本土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大力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宣传,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市、文化强县迈进。例如我们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又是海盐之城和沿海开放城市,红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绿色湿地文化的资源稟赋相当丰富。盐城又是中国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市辖9县(市、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及相关协会命名的“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小戏之乡”、“中国发绣之乡”、“中国面塑之乡”、“中国剪纸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杂技之乡”、“中国龙舞之乡”等“国字号”的持色文化县名称有10多个,区域文化资源富甲天下。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除了由文艺中心创办了《唱响淮剧》《民间大观》《快乐多看点》等专门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电视栏目外,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广播传媒中心、盐城广电报《今周刊》也都设定专栏、专版从不同侧面报道文化强市建设的千姿百态。还结合“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组织新闻行动,沿着204国道、沿海大通道、331省道等交通要道,进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主题采访,从而保证文化宣传报道在密度、深度、广度、锐度上都浓墨重彩、超出以往,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酿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宣传报道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广电媒体宣传报道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价值目标、社会功能和实践作用,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比如说,我台社教中心《法眼生活》、《7点看法》栏目通过节目形态,采访报道“孝文化沦丧”的案例,抨击不孝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百贤孝为先”的文化内涵;通过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喜看“社会道德依然向善”的系列报道,反映广大市民救死扶伤、拾金不昧、慷慨捐助、助人为乐的各种类型。同时通过具体案例,抨击一些官员道德缺失,一些企业和商人坑蒙拐骗道德沦丧、一些文化名人道德失范、一些公民道德滑坡的不良行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再如,我台新闻中心的《今晚播报》栏目,今年二、三月份浓墨重彩地加强了“雷锋精神”文化内涵的报道,通过系列访谈告诉青少年一代一个寻常的雷锋,阐明“雷锋精神”在上世纪60年代就是“真善美”的化身,70年代是“爱憎分明”的代表,80年代是“钉子精神”的典型,90年代是“爱岗敬业”的模范,21世纪以来是“大爱奉献”的标杆。较为详细地解读了不同时代赋予雷锋精神的不同的含义。这组系列节目不仅老年人、中年人爱看,就是青少年看了也传递善心、传递大爱。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十要有益的。

三、大力宣传报道各地如何转换文化发展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发布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演艺剧团改制转企进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史无前例。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并驾齐趋,文化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令人欣慰。这些,都是我们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的极好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广电媒体的领导要带头下基层、下文化企业、进文化人家庭。广大广电新闻从业人员也要在文化创新的采访报道中进行体验式“走转改”,牢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植根基层汲养分,才能贴近实际出精品。”我们盐城市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型洽谈会和成果展示会”,2010年吸引国内外投资65亿元,2011年引资达到165亿元。引资改建、扩建、新建的项目达到160多个。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都进行跟踪报道。各频率频道根据栏目的定位和表现形式,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和延展。其中像江苏奥斯乐园、“梦幻水城”、“先锋岛文化艺术广场”等百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周周有跟踪报道,月月有专题展示,文化创新的推进力度不断升温加大,市领导多次在不同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广大市民群众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也使我们的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赢得了双超历史的良好成绩。

四、大力宣传报道地方政府和各地文化新闻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做法与经验

现在,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单位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过程中,都能自觉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使我们的城乡建设既拥有“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又拥有“文化”。比如我们盐城市近两年来累计投资300多亿元,新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塔、杂技大世界、新体育馆、新美术馆、新会展中心、新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修扩建了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扩建新建了45家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新建了近400家农家书屋,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民“精神增收难”和老人“精神欠收多”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我们广播电视媒体抓住亭湖区的“和谐社区天天乐”、射阳县的“文化大逢车村村到”以及有关县(市、区)的“农民上网搞春晚”、“快乐老人才艺大赛”、“民间艺术大会串”、“文化大集月月办”等新老结合的文化活动载体,适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大力宣传报道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强化了艺术教育,社会上各类艺术类培训班更是星罗棋布,灿若云霞。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推出少年儿童文艺骨干人才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参加全省、全国各类少儿文艺比赛获得一、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对这些出类拔粹的少儿文艺人才,我们经常进行跟踪报道或专题报道,鼓励、鞭策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媒体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推介少儿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类宣传报道,在全社会酿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牢固树立人才是的第一资源的思想,推进人才强国的战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报道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文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种决策举措,解读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宣传报道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人才强省、人才强市和人才强县的战略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报道好中央和各地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如何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如果拓宽文化人才培养领域,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情况和经验。报道好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报道好各种重大节庆、传统节日、重要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时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艺人才在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广电媒体自身也要借助贯彻落六中全会《决定》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为广播电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具体讲,一要通过认真、反复地学习六中全会《决定》,提升广电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好“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尤其是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并永无止境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要自觉俯下身、弯下腰,迈开双脚下基层,不怕一身汗水两腿泥,老老实实地拜人民群众为师,增强对国情、市情、民情的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尊重纸媒体、多媒体同行的创造;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构建新闻舆论的传播臻境,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二要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人才发现机制和确认标准。注重打披行业、地域界限,实行开放竞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三要注重盘活现有人才,做到择善而用,择优而奖,科学使用,分流人才。逐步做到为职择人,任人为贤;四要注重通过绩效挂钩,能者多劳多得的工资奖金分配机制,激发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锻炼本领。辩识、发现、选拔、使用业绩显著的拔尖人才。还可以通过职称评定、确立“首席制度”、拉大岗位补贴比例、实行优稿优酬、业绩突出者重奖方法提高每个员工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变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转变能力;五要注重人才治理结构的调整。人才重在使用,古语云:“用当其才则安,用非其才则怨。”人才配置使用也有“青春期”、“旺发期”,要不适时机地在一个人才能上升的阶段,对其才能贡献给予正确的评价,并确保他们的技能、志趣、能力、所得薪酬与战略目标一致,要充分让关键人才在最佳时期能发挥最大效应;六要注重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才培训制度。不管是“外引”的人才,还是“内选”的人才,都要通过不间断的培训来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媒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才有可能促进广播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广播电视文化繁荣发展了,近而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六、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播电视产品可以直接走向国际,也可以辅助对外文化交流走向国际。我们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认真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统筹中央台和地方台,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又要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地方台只有各尽所能,同样也可大有作为。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近年来除了专门成立外宣节目部、不断向央视四套、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组织发稿外,还通过黄河电视台、美国欧洲有关电视频道租频落地,传播盐城的特色文化节目,每年用稿都不少于200篇。最近,正在联系洽谈准备租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有关频率时段,传播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节目。除此,盐城的发绣、农民画、民间剪纸、面塑工艺、葫芦画、麦秆画走向国际展览、盐城的杂技到世界多国演出,盐城的大学生文艺团队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盐城的书法美术作品赴东南亚诸国交流展出等,我们都派记者跟随采访报道,推介盐城特色文化产品。此外,还多次单独组织或配合政府组织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尤其是盐城先后开通与香港、首尔、台湾台此市直航后,我们通过各种民间文艺组织同香港、韩国、台湾进行多次多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邓天文 作者为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

如何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2 篇4

摘要:

本文重点论述了怎样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清除和克服人才领域中各种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和落后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 化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使 我们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未来。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我们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我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拥有浩浩荡荡、朝气蓬勃的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这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具体要求如下:

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就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优先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一,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党政人才培养,就应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一是加强党政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和年龄结构,切实抓好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第二,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资源。做强做大企业,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快培

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他们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创新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建立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年龄结构合理、层级结构清晰、专业结构配套的人才队伍,在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形成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使企业人才素质得到普遍提升,人才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协调提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通过人才市场“猎取”等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的比例,全面建立人才选聘工作的竞争机制,逐步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通过培养,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

第四,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就应根据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合理的格局。

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着力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不断加快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的步伐;紧密结合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优先培训紧缺专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带动整个农业技术领域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开展。

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需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进一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一、完善培养体系。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

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

此外,还要注意进行开放式培养。在世界科技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开放式培养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强同国际科技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同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立足国内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自力更生培养人才,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二、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更加关注重点行业和人才密集单位,更加关注边远贫困地区和基层科技推广、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更加关注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加关注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得到优厚报酬。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攀比学历等做法,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信息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让稀缺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保障重大科技工作的人才储备。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各类人才队伍,离不开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技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

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 篇5

1 海洋强国的内涵和发展模式

目前,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海洋强国是指有能力利用海洋获得比较多的国家利益, 从而成为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国家。[1]获得海洋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 在不同历史时期, 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走向海洋离不开战争, 建设海洋强国都是为了控制海洋, 这是共性, 可以称为战争模式。其中, 建设强大海军是实现这种模式的核心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出现了可以采取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因此, 有可能吸取历史经验, 避开大国崛起的战争模式, 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把以海军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发展起来, 走和平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海洋强国的主要标志有:海洋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海洋资源得到科学、持续地开发利用, 海洋经济发达, 产值占GDP的10%以上;海防力量强大, 能有效维护国家权益;海洋大国地位明显, 在国际海洋事务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2 海洋科技的战略地位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每前进一步, 都是由海洋科技的发展带动的。从海洋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一批新兴海洋产业的产生发展都是直接由高新技术的进步而驱动的。从世界范围看, 一个国家海洋实力是强是弱, 关键在于其海洋科技水平是高还是低。[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海洋将成为21世纪竞争的焦点。海洋领域内的竞争, 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海洋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技术, 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已成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 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规划”等, 把发展海洋科技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来对待。

2004年, 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新海洋政策报告《21世纪海洋蓝图》, 报告提出200多项建议, 为21世纪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布什政府很快对这些建议作出反应, 发布行政命令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 对落实《21世纪海洋蓝图》提出了具体措施。之后, 又于2007年发布了《规划美国今后十年海洋科学事业:海洋研究优先计划和实施战略》, 对美国今后十年的海洋科学事业进行了规划。

海洋是英国的能量之源、立国之本, 保护并利用海洋就是保证国家的持续发展。2000年, 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 (NERC) 和海洋科学技术委员会 (USTB) 提出今后5-10年海洋科技发展战略, 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预报两方面的科技计划。

从1968年开始, 日本先后推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计划》、《海洋研究开发长期规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这些规划都是以推进海洋高科技发展为目的, 确保日本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增强日本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创造高附加值的经济利润, 提高经济效益。

1996年韩国海洋水产部成立以后, 开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海洋科技。 2004年, 韩国制定“海洋科学技术 (MT) 开发计划”, 重点在于确定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的综合开发方向, 并力图创造新的海洋价值。该计划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 韩国的海洋科技水平将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030年前后则完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除了制定规划、计划以外, 海洋科技竞争还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在竞争的同时, 增强区域集团化, 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到海外设立研究机构, 以此获得他国技术;三是强化科技管理, 政府直接出面领导海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四是增加研究开发经费;五是激烈争夺人才。

3 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总体态势

海洋科技正在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沿海国家都给以高度重视。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等不断创新, 并与陆上空间技术密切融合、有机集成, 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 在海洋经济、海洋安全和海洋持续利用中发挥越来越强的整体性技术支撑作用。[4]

3.1 海洋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单项功能技术准确、实时、连续, 多项功能技术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海洋监测技术不同仪器、手段上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快速整合, 使单项功能技术向长期、自动、实时、连续方向发展, 多项功能技术平台向高效整合、系统集成方向发展。

海洋卫星遥感是海洋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全球约有30余颗与海洋有关的卫星在轨运行。2002年和2007年, 中国也先后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 后续的海洋卫星也列入了近期的发射计划, 包括HY-2以及可以为海洋服务的资料系列、环境系列等卫星。

海洋浮标技术发展迅速, 目前实施的ARGO计划、ORION计划和ESONET计划中的海洋浮标使用广泛。中国与ARGO连接工作的浮标90个, 其中有2个合作项目正在实施中。水下自航观测平台 (包括AUV和Glider) 取得迅猛进展, 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12个国家在研发, 超过66种AUV在运行。在目前的国外大型海洋观测计划和军事应用中已逐步成为重要的观测平台。以SeaSoar为代表的船载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则继续在大洋调查和区域性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也已初步完成系统研制。

水声技术是海洋探测重要手段, 发达海洋国家的声学测流、声层析、多波束测深、地层剖面、旁侧声纳、合成孔径声纳成像技术都已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中国在此方面有很大差距。到2006年, 中国也突破了各类声纳的关键技术, 并完成了种类声纳的工程样机的研制, 性能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水平。

3.2 海洋矿物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已逐步形成走航探测、深潜探测、航天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多技术系统融合集成体系。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2004年完成研制设计, “十一五”期间将进行海上试验及应用。深海运载技术, 目前国外采用仿生技术等解决外形低阻问题, 研发了新型材料。同时高精度定位技术和水下目标跟踪技术、海上惯性导航技术等是目前世界海洋界致力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海底探测高精度运动稳定平台技术、非线性差频探测与信号处理技术、高分辨率海底侧扫系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高灵敏度传感器技术、原位参数测量和采样技术、远距离水声通讯技术等是深海勘查开发技术重要研发课题和方向。

3.3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 海洋油气开发国家在新油田开发, 老油田延长生产周期等方面不断发展新的勘探、钻井和集输技术, 作业范围不断延伸。中国正在进行高温高压钻井、数控成像测井、水下多相流油井自动开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3.4 天然气水合物已成为新能源的研发热点

美国2000年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计划, 2002年开始与日本、加拿大联手在MALLIK地区进行开采试验。印度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研发计划。挪威、墨西哥、韩国等也有调研。中国研发工作也有较好进展。2006年自主研制的深水浅孔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器研发成功, 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在南海北部成功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3.5 海洋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 应用基因、细胞和酶工程, 分子生物学技术, 探索有利用价值的海洋生物、养殖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 天然产物利用, 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 一些技术领域已有产业化趋势。转基因鱼研究自中国20世纪80年代首次成功试验以来, 各国相继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起了领跑作用。美国、日本等在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 化学结构修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天然产物开发总体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海洋有机物生物降解机理、方法和能力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进展。海洋生物材料研发不断进步。

3.6 部署海上监视系统, 防范来自海上恐怖袭击

美国自“911”后加强了海上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整合开发了海洋运输系统作业全程跟踪的实时智能信息技术系统。澳大利亚在其海岸增设了海岸监测系统。日本2006年建立了水中安全监视系统。中国2006年研制成功一套水下反恐监控系统, 并应用于奥运会安保。

4 我国海洋领域需引起重视的若干科技战略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但是, 面临世界上海洋的激烈竞争,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海洋科技实力上的差距没有缩小。目前, 我国海洋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对我国海洋科技领域中一些战略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4.1 海洋环境信息不能满足国家安全的保障需求

及时准确地掌握和预测海洋环境信息, 可确保海上军事活动的安全, 充分发挥装备性能, 甚至利用环境信息可出奇制胜。[5]因此健全的海洋环境信息和保障能力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现代化的海洋战场环境信息保障体系亟待早日建设, 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缺乏长期、连续和实时的海洋环境观测资料; (2) 缺乏完善的军民海洋基础数据共享机制; (3) “寓军于民、军民共建”的海洋环境和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 尚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的保证, 缺少长期的业务化建设规划和顶层设计; (4) 缺少深海科技设备的试验条件, 影响深海大洋科学研究的深 入, 不利于国家安全对海洋战场环境信息提取的要求; (5) 海洋环境信息观测和数据传输等方面关键技术设备, 目前存在着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4.2 近海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就整体而言, 我国沿海的环境质量尚属良好, 但近岸海域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江苏近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4.3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支撑基础十分薄弱

目前, 我国海洋渔业提供的产品已占全国动物性食物供给量的1/5。但是应对渔业的增产增收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 近海捕捞渔船数量过大, 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 近海富营养化现象危及海洋生物资源繁衍、生存; (3) 海水养殖良种匮乏、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4) 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加工技术落后; (5) 基础性、公益性渔业调查研究与科技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4.4 没有足够重视海洋在灾害性气候预测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 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气象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我国在灾害性气候预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对海洋在灾害气候预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气界和海洋界缺乏有效的联合; (2) 迄今我国尚无系统的、长期的海-气相互作用科学研究计划; (3) 亟待建设海洋气象观测网络, 提供时空连续海气资料; (4) 亟待建设和改善海洋气候预测系统。

4.5 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开发面临严峻挑战

从长远发展看, 我国海洋油气勘查开发必须面对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黄海、东海和南海南部深水区蕴藏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但由于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 影响了我国的勘探开发; (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正走向海外, 关键问题是应加强国内的政策协调和规划布局, 避免自我竞争, 积极推动合作勘探开发; (3) 我国在深水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有很大差距, 亟待加强深水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吸收和研究创新。

4.6 深海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缺乏长远规划

深海资源的研究和勘查开发是一项不亚于航天事业的, 需要大量采用高新技术的探索性工作, 具有高难度、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目前已发现并具有 (或潜在) 商业开采价值的海底战略性资源主要有: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热液硫化物和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基因等资源。我国在深海战略资源研究、勘探开发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 (1) 我国目前拟圈定的富钴结壳重点调查区, 面临着被划入日本和一些太平洋岛屿国家的200海里之外大陆架申请范围内的威胁; (2) 我国对于热液硫化物和深海基因资源开发研究的实力不强; (3) 对我国周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和分布只有初步了解; (4) 缺少大洋装备的试验基地, 影响深海资源研究和开发技术的发展。

4.7 维护海洋权益的科技支撑严重不足

在周边海域的权益斗争中, 我国继续面临着部分岛屿主权被侵占、海洋渔业和油气等资源被掠夺、海域划界争议悬而未决等问题。除了政治、法律的主张和依据之外, 我们尚缺乏以充分海洋科技基础资料作为权利主张的依据。与发达海洋国家相比, 我国无论是海洋自然科学领域, 还是与之相关联的国际海洋法律领域的能力和水平, 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海洋科技成果的支撑, 我国对国际海域上新出现的或潜在的战略性利益尚无足够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这些领域中利益得失的准确分析评估和科学决策, 不利于在国际政治外交斗争中最大化地维护我国的权益。

4.8 现有海洋观测能力严重制约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洋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与海洋观测能力相适应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海洋观测, 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开发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科学发展,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海洋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海洋观测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法规政策和日常的管理机 构, “寓军于民, 军民共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2) 国家有关涉海部门缺乏统一组织协调, 海洋观测资源和观测数据不能共享, 造成资源浪费, 效率低下; (3) 海洋观测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海洋观测能力和基础条件十分薄弱, 海洋观测技术落后, 主要仪器设备依赖进口; (4) 现有观测大多局限于近海, 深海大洋观测极少, 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5 推进科技兴海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建议

21世纪前后, 美国和英国等海洋强国及日本、印度等周边国家, 都普遍调整其海洋政策和科技政策, 以新的海洋综合管理理念来研究、认识、利用和保护海洋, 强调要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对政府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综合分析我国海洋科技领域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科技和教育是牵引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双驾马车。纵观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可以发现, 科教兴则国家兴, 科教强则国家强。提高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因此, 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必须努力实现海洋科技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2) 加强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努力实现资源、数据、信息共享。我国海洋工作起步较晚, 各方面科技力量分属不同部门, 投入经费受部门的要求不同, 较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受海洋基础性调查的限制, 很难提出大的科学问题, 难于取得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因此, 对于常规性的海洋调查与观测能力建设, 可由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统筹起来, 并逐步实现观测数据、样品、信息等的共享。在此基础上, 国家有关部委可针对科学问题有计划地实施专题和强化调查与观测, 逐步提升我国对海洋的基本调查与观测能力。

(3) 发挥科教单位学科和智力优势, 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体系。海洋科教单位有着相当厚实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但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根本原因是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不健全。长期以来, 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 建议以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 体现要素互补优势, 优化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上、中、下游三阶段的权益配置, 突出高校技术源头的作用和企业的规模化能力, 真正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带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4) 加强我国运用海洋技术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 还要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型国家”, 通过了《知识产权与通讯综合改革法案》和以专利制度改革为目标的《21世纪战略计划》, 建立了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制度, 并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强行推广其美国价值标准;日本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出台了《知识产权基本法》。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支持、帮助和引导其本国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竞争能力和水平。将专利与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捆绑在一起, 排挤国外竞争对手是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我国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 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就我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的专利技术竞争而言, 我国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还很缺乏, 海洋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基础性、原创性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战略作为重要的保障措施。因此, 建议在海洋领域加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建设, 以此推动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5) 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家海洋观测10年计划。加强国家对海洋观测的顶层设计, 尽快制订中国海洋科学观测10年计划。在整合、统一调配和安排部署国内现有资源基础上, 适当加大投入, 加强海洋观测系统建设, 并建立海洋科技数据和资源共享等制度, 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6) 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 以整体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着手建立大洋装备试验基地, 推动大洋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3]王诗成.蓝色的挑战—海洋国家利益战略思考[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171-186.

[4]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专题研究组.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报告[R].2006:231-258.

上一篇:电网考试下一篇:最美妈妈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