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篇1

作者: Admin 发表时间: 2011-11-07 为落实“十二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精神,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区域公共技术平台,提高省内产业集群、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联合企业谋划申报国家以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由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朝阳市人民政府和大连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的2011年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年会于11月3日至4日在朝阳召开。本届年会主题是“共建技术支撑平台 服务辽西经济发展”,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商柏成,朝阳市政府市长王明玉、副市长武永存,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校长助理李俊杰等领导出席会议。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等部门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研究开发院及有关学部、学院相关负责人及专家;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各市经信委相关领导、各市申请加入校企合作委员会企业的单位领导及技术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张德祥书记在会上代表学校对长期以来给予大连理工大学鼎力支持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及为本次年会成功召开给予大力支持的朝阳市委、市政府及朝阳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张德祥书记说,2000年,在辽宁省经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与省内21家大中型企业联合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校企合作委员会。12年来,校企合作委员会已发展成为拥有59家省内化工、装备制造、原材料等领域的大中型会员企业的校企合作网络。在这个平台上,大连理工大学一直围绕企业的需求,与企业一起做重大项目和技术攻关,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也为辽宁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张德祥书记说,大连理工大学与朝阳等辽西地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本次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是“共建技术支撑平台 服务辽西经济发展”,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为辽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在人才培养、自主攻关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共同发展,这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历史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和共同责任。张德祥书记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国家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商柏成副主任代表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会议上致辞。商柏成说,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至今已有12载,在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委员会不断拓展、创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围绕校企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企业技术难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种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和高层对话机制加速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成为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的有效途径。

商柏成副主任强调,朝阳地区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缺少技术服务和支撑平台,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入朝阳企业,可以很好的解决限制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推进朝阳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把朝阳的资源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结合起来,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朝阳特色产业的形成,壮大经济实力。大连理工大学利用学科和科研方面的优势,针对朝阳市在新能源领域迅猛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装备制造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需求合作和突破,打造区域公共技术平台,为辽西经济发展提供功力。希望各位代表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做好沟通与交流,推动项目的深入合作,为发展更有效的合作模式上达成新的共识,取得新的突破,让产学研合作在推动我省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更好的作用。

王明玉市长说,今年5月份,朝阳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了全面协作的战略协议;这次年会,朝阳市政府、朝阳的企业还要与大连理工大学进一步签订在新能源电气以及汽车装备制造业、冶金、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朝阳市能够与理工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朝阳的企业能够得到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支持,这是朝阳的荣幸,也是朝阳的期盼。

王明玉市长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烈支持下,特别是辽宁省出台了突破辽西北的战略的支持下,朝阳有了很大的发展。按照“十二五”规划,朝阳在努力地打造辽西北地区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以及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将朝阳建设成北方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以及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北方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朝阳的快速发展与大专院校对朝阳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王明玉市长表示,朝阳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与大专院校的合作,高度重视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合作,希望双方的校企合作越办越好,越办越兴荣,为朝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届年会又结硕果,一批技术研究中心、新的科技合作项目签约。

为引导校企双方加强合作,将“摘果子”的合作模式转变为“播种子”,由朝阳市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出资成立的先导基金在会上签约,朝阳市副市长武永存和我校校长助理李俊杰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这也是市校双方为了振兴辽西经济所作的有益探索,并且第一次在省内实施。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签署“东风朝柴—大连理工全面合作协议”及“东风朝柴—大连理工共建联合实验室协议”。东风朝阳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庄和李俊杰校长助理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为了进一步服务朝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朝阳市与大连理工大学决定共建“朝阳—大连理工共建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技术服务中心”。朝阳市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主任王信和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学虎代表双方签约。

在2009年省校企年会上,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和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区30户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丹东仪器仪表产业联盟。经过两年的发展,产业联盟不断发展壮大,校企双方决定共建“丹东—大连理工智能电力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工业技术研究院乔征新副院长和大连理工大学王孝良副教授签署合作协议。

2006年,大连理工大学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采用全新运行理念、管理机制和科研流程,创建“沈鼓—大工”研究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大连理工大学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成立“沈鼓—大连理工重大科研基金”。该基金旨在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孕育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创新型校企科研合作人才和团队,及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部长姜大任和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学虎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2011年在辽宁省、朝阳市经信委的指导下,校企之间经过多次沟通协商,又成功促成一批科技合作平台与合作项目:朝阳市公路处副处长杜晓光与我校潘宝峰副教授签署了《朝阳市公路处—大连理工大学就水泥稳定铁尾矿及砂砾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协议》;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姜圣杰与我校王占杰教授签署了《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就“X射线实时成像与图像处理系统”研制合作协议》;营口东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俊峰与我校王宁会研究员签署了《营口东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协议》;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工业技术研究院乔征新副院长与我校王孝良副教授签署了《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就智能配电单元产品开发合作协议》;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杨树新副总经理与我校李维仲教授签署了《朝阳市浪马轮胎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协议》。

会上,国家“千人计划”成员、我校张洪潮教授作主题为《东北绿色装备制造业再制造战略发展专题报告》,辽宁省经信委产业集群发展处处长费玉明解读了辽宁省发展产业集群政策,朝阳市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主任王信作了朝阳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发展情况的报告,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马学虎作了大连理工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工作汇报。

最后,与会代表按照专题进行了分组对接洽谈。“合作*共赢”地方经信委座谈会同期召开。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篇2

1.1 移动办公平台的物理架构

移动办公平台的物理架构, 第三方信息应用平台网络依托与企业内部信息网络设计, 采用了三层网络结构, 这种网络在数据管理层和用户界面层之间增加了中间层, 这样就将整个网络的体系结构划分为三层:服务器端、中间件和客户端。三层网络结构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数据与网络的分离、技术与业务的分离、前台与后台的分离, 这非常有益于平台架构效率的提高。

1.2 移动办公平台的逻辑架构

移动办公系统是以各企事业单位系统域网为核心, 支持员工通过企业系统域网和外网访问的网络信息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系统设计为三层C/S结构即客户端应用程序/Web服务器/数据库 (Client/Server/Database) 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划分, 使逻辑上更加独立, 每个需求模块的任务更加清晰。在移动客户端应用程序向中间Web应用服务器发出HTTP请求, Web应用服务器通过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身份验证, 然后对于合法的用户请求进行处理并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进而获取或保存数据并将从数据库获得的数据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

1.3 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发展

(1) 移动终端下的适配技术。适配技术支撑下的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优点是首先能够适配多种应用系统;其次, 支持90%智能手机终端;最后终端使用感知好。而适配技术支撑下的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缺点是对C/S架构应用系统的适配开发需要原厂家配合, 难度较大。

(2) 无线网络下的虚拟桌面技术。虚拟桌面技术支撑下的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优点是能够适配多种应用系统, 而且实施周期短, 缺点是终端使用感知相对适配技术支撑下的移动办公平台架构较差。

(3) 移动办公系统下的Webparser技术。Webparser技术支撑下的移动办公平台架构是通过适配的方式接入企业的应用系统, 实现应用系统的移动化延伸。这种接入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 无需原系统开发人员进行任何开发, 只需访问业务系统的web端口, 获取web数据, 经过企业平台的解析后转化为客户端可以识别的终端数据。

2 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J2EE/J2ME架构技术

在J2EE架构技术支撑的多层次体系结构中, 客户不能直接与服务器交互, 相反, 首先与另一个层联系, 这个层称为中间层 (Middleware) 。中间层实例化服务器应用程序, 并管理服务器对象, 它将结果返回给客户。中间层处理了低级服务, 例如线程处理、安全机制和事务管理。

2.2 服务器组集群技术

(1) 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负责统一管理办公服务器组和应用账户, 同时对运营商平台进行接口。

(2) 办公服务器组。办公服务器组提供协同办公应用, 每组办公服务器由一台应用服务器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构成, 每组办公服务器可以部署一定数量的应用账户。

(3) 终端代理服务器。终端代理服务器用于支持手机办公, 可支持iphone、Android、Symbian、Windows Mobile等智能终端登录平台进行办公操作。

2.3 磁盘阵列柜技术

磁盘阵列柜用于集中存储平台数据。磁盘阵列的高性能、高可靠和易维护、易扩展为数据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通过大量采用冗余技术, 可以充分保证平台运行的高可靠性。

3 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应用案例说明

3.1 应用案例概述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建设, 特别是在移动信息化领域内新技术的涌现, 移动OA办公系统很快就投入使用, 其应用为该区的政务办公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支持, 发挥了很大的成效, 使得办公方式从传统的方式转变为网络化、无纸化的协作办公方式, 极大的提高了办公效率。

3.2 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应用功能说明

公文批复:实现在手机上公文的批复, 及时方便地处理重要公文。

移动邮件:强大的随身邮件系统, 可随时接收、发送、回复电脑上的邮件。

日程管理:可自主设置日程事项, 还支持领导、秘书等有权限的人远程安排他人任务。

即时通知:可将单位的内部通知, 直接强制推送到工作人员手机上, 不开程序也能看到, 避免错漏重要信息。

4 结语

移动办公平台架构以J2EE/J2ME等核心技术为支撑, 平台的构建为各企事业单位移动办公业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 移动办公平台已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各企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摘要: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工作人员通过3G无线移动终端, 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很多的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办公效率, 提出了建设移动办公平台的概念。本文从移动办公平台的架构及其发展谈起, 然后就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具体的实例对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移动办公平台,架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福东, 吴伟明.移动办公平台架构及关键技术[J].办公自动化, 2010 (9) .

[2]李海林.移动办公平台架构关机技术分析[J].微型机与应用, 2009 (10) .

搭建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多赢平台 篇3

最近,住建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超过30%。如何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节能减排能否推进绿色建筑尽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孙惠琴。

孙惠琴告诉记者:“建筑节能减排工作除了政策的约束与导向外,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进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搭建一个平台,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与经济互动,企业与市场互动,促进技术产品和产业的创新发展,便是组建成立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出发点。”

技术创新是关键

“‘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前身是‘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产业联盟’。”孙惠琴介绍说,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引导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走向市场,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准,联盟于今年5月份进行重组更名。

“技术创新是关键,这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生命。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论大中小,只要找到我们,联盟都会给予全力支持,从政策、标准的贯彻执行到专家技术咨询、产品鉴定、融资对接、市场推广等,联盟都会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具体定制服务。”孙惠琴向记者强调。

秉承扶持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理念,很多中小企业在联盟的帮助下逐渐做强做大。原北京华伟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实例。

当初,公司董事长、技术专利人带着50万启动资金和自己研发的膨胀玻化微珠技术从湖南来到北京,希望可以将这种质轻、保温、隔热、防火的砂浆投放市场。但是由于对市场、行业以及相关的技术认证不是很了解,技术投放到市场还有困难,联盟得知情况后,认为这项技术很有开发意义,于是针对膨胀玻化微珠轻质砂浆组织了专题研讨会,并组织有关专家去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在联盟的支持和帮助下,企业的发展平稳上了台阶,通过了一道道严格的技术试验、工艺改进和设备升级,其产品最终获得国家认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得到国家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

新技术的研发成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让人刮目相看,愿意与其合作者纷至沓来。企业专利人也通过技术专利入股加入了一家较大型科技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典、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对其膨胀玻化微珠产品和生产技术设备提出了购买、代理或进一步合作的意愿,目前一些项目已在开展。

看着曾经的会员闯入国际市场大有所为,孙惠琴深感欣慰:“这就是联盟存在的意义。”

为中小企业搭桥梁

近年来,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使得这一产业的发展前景愈发明朗。但是就具体的市场操作来说,仍然存在节能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的产业瓶颈和市场困难。

“以产业联盟的形式,对接政企和供需信息,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推广渠道及交易平台,可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大大提高节能技术创新和项目落地的效率,有利于建筑节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孙惠琴如是说。

现阶段,联盟的主要工作是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建立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信息共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提高联盟成员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中国建筑节能减排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孙惠琴表示,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务求实效,联盟专门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和科技项目开发组。前者是为了组织专家队伍更好地咨询服务于企业,后者是为了加强联盟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武汉郎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联盟这一服务模式的受益者。据该公司总经理介绍,在联盟平台上,企业获得了很多的市场信息和项目资源,推动了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落地。“原来谈好的一个项目,计划订购我们空气源热泵三联供机组5台,但是经联盟推荐后,业主一下子增加到30台,现在继续增加到40台。这就是多赢啊!” 总经理高兴地说。

“行业之间未必个个都是强强联合,还可以是按需联合,互相补充,配套完善”孙惠琴说,“联盟最开心的,便是看到一个有创新技术的企业一步一步凭借自己的技术,为行业、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个过程中,联盟甘愿作一架桥梁,帮助企业通往成功的彼岸。”

目前,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联盟也在和很多金融投资机构进行对接。联盟深知目前中小企业借贷融资困难,对于那些有先进技术的潜力企业,如果解决不了资金问题,很难将技术顺利转化成产品、商品投放到市场,从而也就不能更快的让行业和社会享受先进技术成果,对企业、对社会都不利。为此,联盟努力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牵线搭桥,希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臂之力。

抱团创新促发展

“‘以商业化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品牌化,以品牌化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推动国际化’是联盟的一个战略口号。”孙惠琴对记者说。“这个观念是‘联盟’多年工作的感悟,也是一些成功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经验和必由之路。”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孙惠琴特别强调了今年温家宝总理在德国汉诺威国际博览会讲话中指出:中国坚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她说:“温总理这段讲话指明了中国工业化前进的方向,同时深刻强调了节能减排是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特色。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房屋建筑将是重要的载体。这为建筑节能减排产业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孙惠琴介绍,针对产业和行业目前发展需要,联盟正在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充实优化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咨询。

突出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适应企业需求的多样定制服务,提供政策指导、科研立项、技术咨询、标准制订、产品鉴定、市场推广等咨询服务。

扩大和充实联盟网上综合服务平台“华博在线”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行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建筑节能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

与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共同开展“中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建设试点活动,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行业先进工程、技术、产品。

组织“联盟”成员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考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

“促进建筑节能减排是联盟的宗旨,我们一直在努力,哪怕有很多的困难,联盟将秉承诚信服务的理念,扎扎实实工作,用事实说话,让社会满意。”谈话中,孙惠琴告诉记者,从2008年联盟发起至今,联盟凭借诚信专业的服务,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节能减排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将社会各行各业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对于未来,联盟相信,有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一定会卓有成效,国家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会实现。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篇4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既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现阶段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丹江口市在城市规划中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突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城市的区位特色,紧扣建设中国水都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效益管理,使规划的龙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较好地指导和服务了城市建设。

一、围绕生态立市战略目标,科学构建“一心两带”城镇发展体系

1、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城市、旅游城市、经济强市、文明靓市”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高标准执法,努力使丹江口市早日成为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先进、经济繁荣兴旺、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中国水都。

2、立足市情,合理构建城镇体系。

汉江这一天然屏障,将我市分为江南,江北两大地理单元,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我们立足于这一市情,着眼于长远,确定了我市“一心(城区)两带(汉十公路和丹郧公路沿线城镇带)”的城镇发展体系,提出了“以城区为核心、小城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根据这一思路,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初步设想到2020年我市的城市人口达到22万、市域人口达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25平方公,城市化水平达48%。

3、依托优势,高标准定位城市。

我市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武当山,有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源头,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的丹江口水库,市域内形成了武当山、丹江水为核心的资源优势,为彰显这一城市特色,实现城市跨汉江门槛发展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丹江口市的城市性质为山水园林城市,确定了城市的发展模式为“一江(汉江)两城(左右岸城区)多组团(安乐河组团、三官殿组团、丹赵路组团)”模式。

二、高质量规划管理城市,打造水都形象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城市规划是否有系统性和协调性,是否既注意到城市的市情和背景,又注意到规划的超前性和可行性。故此,在丹江口市规划中,我们依据这一原则,努力使山、水、园、林相互衬托,力争做到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并严格规划管理执法,使城市形象有了显著变化。

㈠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市民的规划管理意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的宣传途径,强化对市民的规划宣传教育。一是举办丹江口市规划杯歌手大奖赛,有奖知识竞赛,丹江口市成人宣誓仪式等活动,进行规划宣传;二是举办《丹江规划简讯》,宣传报道城市规划动态;三是开展了规划项目问卷调查和规划成果展,让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四是把城市规划纳入党校教学内容,开辟规划知识讲座,加强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规划知识教育;五是借助“规划法颁布日”、“全民普法教育日”,通过新闻媒体发表文章或电视讲话,强力宣传造势,市民的规划意识有所提高。我们还在规划项目论证、方案问卷调查、规划成果展示等方面做深做细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教育,让市民们更多地了解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进而积极参与城市的规划管理,营造“人民城市人民规划管理”的浓厚氛围。

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名牌规划

为展示中国水都形象凸显滨江城市特色,市规划局狠抓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打造精品名牌规划。首先是按照一江两城多组团的模式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将右岸纳入城市建设序列,从而拓宽了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其次是根据城市近期建设发展的需要,及时完成了《丹江口市近期建设规划》和《丹江口市右岸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第三是根据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成了丹江大道、沿江大道、车站路、丹二路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第四为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完成了农夫山泉、丹江钢厂、净乐宫复建及右岸工业园区和六里坪汽车工业园规划等60余个项目规划。第五为促进小城镇发展完成了六里坪、浪河、丁家营等二十多个乡镇集镇规划和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第六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尽量考虑工程建设和水源区保护需要,对移民安置区、工程施工区、水源保护也编制了详细规划,使整个城镇详规覆盖率达到86%。几年来,共完成规划设计项目300多项,规划设计面积达到1万余公顷,其中《滨江绿化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成为规划中的精品,先后获省优秀设计三等奖。我们按照生态立市的要求,逐步制订和完善了小区规划、功能分区规划、街景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及城市供水、排水、环卫、绿化、公交、燃气等专项规划,形成大规划套小规划,既着眼长远又满足城市近期建设需求的规划编制体系,努力使城市近期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力争五年内完成新一轮乡镇总规修编。

3、创新机制、严格规划审批

 

;规划审批是实行城市用地控制和工程管理的主要手段。几年来,市规划局把它做为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一是健全规划管理网络,市规划局由原来隶属建设机关党委升格为政府工委直属的一级局,加大了规划管理力度,形成了市规划局——乡镇村建站——村(组)规划管理员的管理网络体系。在城区,市规划局集中统一规划管理;在乡镇,则委托村建站进行规划管理;同时,在城郊结合部,增设规划管理工作站,做到 “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二是严格执行“两证一书”制度(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三是严把项目报批的“三关”(即批前呈报关、批中审查关、批后验收关)。今后将加大规划管理体制创新力度:

1、实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制度。成立有市长为主任,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乡镇镇长为委员的城市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城市规划管理的政策、规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重大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

2、实行公众听证会制度。为提高城市规划工作透明度,在城市规划实行集中审批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公众参与,争取全社会对城市规划工作的支持。首先,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和优化,使之尽量科学合理;其次在规划设计中引入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行公开竞争,热情邀请省内外具有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参加规划设计竞赛,择优录用,2002年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就采取这一做法。第三对道路走向、旧城改造、游园广场、标志性建筑等重大项目在审批规划时,一方面在报刊、电视台进行公布,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如我们在丹江大道规划中就发了征求意见表9000余份,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将设计的方案制成展版在广场展示,并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征求意见;另一方面对一些涉及公众利益的建设项目,则由市规划局负责邀请各界人士及有关人员召开公众审批听证会,然后依法审批,依法办理手续,如在六里坪汽车工业园建设中就采取这种方式拆除了一个体户的违章建筑。

3、实行规划审批专家论证会制度。在城市规划中,除实行集体审批,公众参与外,还采用了专家论证会制度,凡市域内重大建设项目,标志性建筑在规划审批前,由市规划局出面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对每项建设工程的建筑功能、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建筑风格、建筑层高、装饰色彩、后退红线、停车位置等进行科学分析、技术论证。如在右岸新城区规划中,就特邀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

4、依法行政,严格规划执法。市规划局把规划执法作为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来抓。一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首先依法行政,加大了规划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并提请人大颁布了《丹江口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使各项规划执法有法可依。二是成立执法监督科,明确职责、任务。三是以执法监督为主体,以查处违章为重点,全面开展执法管理工作,先后查处各类违法建筑100多项,拆除违章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中2002年在新港一次性拆除违章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章现象的滋生蔓延。我市出台了《丹江口市私人建房技术规定》、《丹江口市私人建房管理条例》两个地方性法规。同时,建立规划管理目标责任制、规划执法责任制、规划政务公开制,使规划执法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规范。

5、加大规划监督力度,营造公开透明的规划氛围

要把城市规划管理好,就必须加大规划监督力度,近些年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我们首先是推行执法公示制,实行规划执法监督。定期将规划执法的依据、办事程序、监督方式公示,其次是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在规划区内聘请2-3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离退休干部为城市规划监督员,直接参与规划管理,定期邀请他们对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正这风进行监督,第三是在重大建设项目报建上,积极向人大汇报,接受人大监督,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接受上级监督。第四,将规划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建设标准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第五,在条件好的重点乡镇逐步试行规划监督员委派制度,进行规划监督,努力使规划工作在广泛的监督机制下,规范健康有序。

6、用市场机制经营城市,实现城市形态转型

改造城市环境,调整城市形态,关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好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经营城市,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运作,提高城市的市场化建设力度,先后用这种方法改造了苏家沟路及一些小区建设。还采用以房带路、以路兴商、土地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办法,拆旧房建新房,拓小道建大街,用废地建新城,种大树造绿市,以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手段经营城市,改造城市,实现了城市整体升位,使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保值增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积累了资金。

7、建立保障机制,促进规划工作健康发展

规划工作的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好的规划管理队伍和科技水平的创新力度。为此,我们着力做了一些工作,一是狠抓队伍建设。首先是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其次是,狠抓了队伍的素质建设。在素质建设上一方面狠抓了思想素质建设,大力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另一方面狠抓了业务素质建设,选派职工到上海、杭州、武汉等地培训学习,并聘请专家、教授来局讲课,同时制订各种激励政策,鼓励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目前全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9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达到85%以上,其中有三名同志还考取了国家注册规划师。2002年丹江口市规划设计院被正式晋升为国家乙级设计院,在全省县级市中处于先进行列。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迎接挑战,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市规划十分重视加大行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规划科技含量,实现城市规划行业科学

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狠抓了设施建设和设备的更新。市规划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千方设百计,多方筹措资金达30余万元,购置了电脑、软件、彩色打印机及先进的规划仪器达30余台(套),基本实现了设计微机化和办公自动化;其次是结合城市公众参与制度的推行,计划在丹江口政府网站开辟“指点江山”的“丹江口市城市规划公众咨询网页”,将城市规划设计和项目选址方案在网上发布,征询广大市民的意见,第三是积极建立勘测管理信息系统,为建立“数字丹江”打好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发展平台 篇5

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不够是崇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崇阳县委结合县情,坚持把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为促进崇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用经济建设的成果来检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效。

一、建立开放引进机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发展县域经济,县委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确立工业兴县的理念抓招商,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把保持党员先进性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开放引进机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1、坚持资源招商与资产招商相结合。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既可以盘活存量,又可以扩大增量。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企业资产,促进企业改革。按照“招商引资 国企改革=民营化 工业化”的方程式,开展资产招商。改变企业的经营机制,收到了既促进改革、又促进发展的双赢效果。

2、坚持专班招商与全员招商相结合。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行全民招商、全员招商。用政策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各界人士,依托各种关系,进行招商引资,对部门和个人招商业绩实行重奖。形成个人靠招商发财,单位靠招商发展,崇阳靠招商发达的局面。

3、坚持政府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县委、县政府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财政拨给专门的招商经费,成立招商局,组建工作专班,每年组织几次大型招商活动,到北京、浙江、深圳、上海等地,采用同乡会、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招商活动。同时,采取付中介费、信息费等方式,委托一些外商帮助招商引资,做到以商招商,诚实守信。

4、坚持环境招商与项目招商相结合。县域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我们着力抓好“三园一廊”建设,即建设天城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石城冶金工业园和崇青工业走廊。同时,确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摒除过去“开门招商、闭门宰客”和“政府招商、部门宰客”的陋习。对外来投资者实行“准入制、低收费、零罚款、无摊派、快登记”等措施,切实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

5、坚持引进外资和吸纳内资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园一廊”平台,发展工业经济,同等对待外资、内资,防止“外来女婿赶走儿”现象。

二、建立财源培植机制,打造企业发展平台

注重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入手,建立财源培植机制,既捡芝麻,又抱西瓜,多途径多渠道培植地方财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兴工强县,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的思路,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实施“回归工程”。近几年,我们通过组织召开同乡联谊会、招商项目推介会等招商活动,宣传招商引资政策和回归创业典型,推介发展项目,吸引了龙志平、胡嘉、吴兴祥等一批崇阳籍人士回乡投资兴业。

2、创新机制,全面推进国企改革。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大突破,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取向,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存量资产向能人集中,充分调动全县能人强人富人的创业热情,促进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善待职工,妥善处理好职工安置和补偿等问题。改制企业大都度过了艰难的磨合期,生产步入了正轨,活力明显增强。

3、“擂大”、“活小”,大力发展规模企业。一方面,通过大投入,带动大调整,壮大企业规模,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力扶持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大产业,以湖北众望、慧安水泥、中健公司等龙头企业,激活民间资本,发掘民富潜能,发动全民创造财富。同时,采取放宽民营政策,聚集民间资本,壮大优势产业等办法,促成民间资本、县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融合,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部分可以做大做强的企业,开展金融评信授级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建立产业调整机制,打造农民增收平台

实施“调整富民”思路,确立以工业化经营的理念抓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产业调整机制,着力解决“资源大县,经济弱县”的问题。

1、优化区域布局,培植壮大特色产业。按照“一竹一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调整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布局,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雷竹、优质稻、水果、桑蚕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蔬菜村”、“养猪村”、“桑蚕村”等特色村。

2、加强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产业。要按区域化生产、产业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经过3-5年的努力,把“一竹一稻”两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崇阳建成一个10万亩雷竹大县和30万亩优质稻生产大县。争取在5年以内培植3-5个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税金在6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争取崇阳雷竹鲜笋进入武汉各大超市、各类农贸市场。

3、落实惠农政策,实施再就业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完善土地延包,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产业导向上,鼓励民营资本向主导产业聚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确保双下岗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同时,大力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大力开展下岗人员免费技术培训,开展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到目前,全县外出打工人数超过10万人次,年收入在4.5亿元左右。

四、建立优质服务机制,打造环境建设平台

我们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县开展了“崇阳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专题大讨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把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纳入重要议事工作日程。

1、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三个一律”的要求,尽快修改和废止与《行政许可法》相冲突的作法和规定,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公开服务承诺制、政务、厂务公开制、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企业准检证制。以健全行政服务中心职能为基础,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一次性收费制。

2、认真整改部门违法违规问题。针对工商、质监、环保、水利、交通、公安等部门存在的多头、多层执法问题,认真清理,严肃查处。进一步改善法制环境,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对乱摊派、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以及滥用职权粗暴执法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四项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信用崇阳”建设,在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着力加强“平安崇阳”建设。

五、建立城市经营机制,打造城镇建设平台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能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我们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一主三化”目标,确立“城市经营引进功能项目,招商引资筹措建设资金”的战略思路。努力促进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天城、白霓、沙坪、青山和城北新区、青山工业园区、天城工业园区等“四镇三区”的建设。

1、高起点规划。切实搞好城镇建设规划,搞好集镇修编,是城建工作的平台工作,也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规划是建设的基础,建设是规划落实的前提,我们坚持科学规划,按功能区分,突出各个区镇的特色。

2、高标准建设。加速城镇建设规模,走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尽快形成支撑小城镇的产业群体,增强城镇的实力,加速城镇规模的扩张。在城镇建设上,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3、高质量推进。坚持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资本营运,坚持高质量企业准入制度,做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发挥城镇土地的潜在效益。在这方面,我们始终做到三个一律:即土地交易一律进市场,土地收益一律进财政,办事程序一律公开化。在城镇建设上,做到征地不违规,用钱不借债,拆迁不上访。

六、建立联系群众机制,打造队伍建设平台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缔造者,我们围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建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加强干部继任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1、建立健全了解民意的信息机制。确定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即为党建工作联系点,实行“五个一”联系制度,即一名领导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民营企业,一个重点项目,一个产业大户,一个特困群众,建立健全了调研工作制度,机关干部谈心制度,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等,开展“访贫问苦、访富问计、访贤问策”活动,广泛收集民意,准确掌握民意,工作决策顺应民意。

2、建立健全为民谋利的服务机制。认真办好与群众生产、生活等紧密相关的实事,着重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看病贵,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督促全县各级党组织排出为民服务办实事时间表,推行服务承诺制度,重点单位党组织“一把手”,将本单位工作职责、办事程序,收费项目在电视上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建立健全助民爱民的联系机制。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注重把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征求意见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结对帮扶困难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积极畅通民意表达途径,及时了解基层群众所需、所急、所忧、所盼,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总结推广高枧乡“驻村夜访”和天城镇“民情日记”经验,建立健全“双百帮扶”活动机制,继续实施一个单位党组织帮扶一名下岗特困职工活动。同时,对五保对象实行“低保救助”,对特困对象实行“定期救助”,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救助”,对受灾群众实行“临时救助”,对重病群众实行“爱心救助”等全方位救助机制。

打造党员创业平台助推科学发展 篇6

通化市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扣“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三化进程、加快通化振兴”主题,针对全市经济总量不大、群众创业致富门路不宽、党员经济实力不强、部分党员生活贫困等突出问题,创设了“党员创业帮带工程”这一实践载体,努力打造多方位、多层次的党员创业平台,通过党员创业带动群众创业就业,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有力地推动了通化经济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见实效。

一是努力打造培训平台。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充分发挥所属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覆盖面广、传输快捷的优势,搭建“空中创业讲堂”,对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各级培训机构及相关部门利用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直观优势、设施优势和技术优势,把创业致富典型组织起来,请进课堂,巡回“讲学”,“手把手”地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用现场直观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事例教育党员,增强培训效果。同时,通过组建“创业服务指导团”、开通服务热线等方式,开展“菜单式”培训和技术援助,满足党员创业需要。目前,全市建立党员创业培训基地6个,举办各类创业培训班36期(次),培训党员1526名;建立党员创业孵化基地50个,累计接收实践学员5048人次,904名接受指导的党员、群众创办了经济实体;扶持有规模性、代表 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党员创业带头人210名。

二是努力打造园区平台。以市、县两级经济开发区内完善的道路、水电、标准化厂房等配套基础性设施为依托,积极创建党员创业园,通过设置合理的创业项目、提供优惠财税政策和优质服务等措施,引导创业党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入园进区、开工建设、兴业发展。同时,着力加强通化义乌商品城等各类集贸批发专业市场、城镇中心商贸区的建设,增强商贸流通的辐射功能,促进周边党员和群众围绕市场做配套,进入市场搞经营。帮助党员和群众利用家庭住地、临时商业用房等场所进行初次创业,使创业阵地延伸到各家各户、各行各业。目前,各级党组织帮助党员发展项目、创办经济实体总计1290个,创业投资2.71亿元,带动群众创业、就业10462名。

三是努力打造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平台。鼓励支持农村党员干部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对党员发展产业在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扶持,发挥党员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对合作组织成员的影响力,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就业和增收致富。同时,着重将合作组织带头人、合作组织中的骨干成员发展成党员,着重将合作组织中的党员培养成生产骨干,加强和完善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返乡农民工尤其是农民党员的创业服务工作,引导他们运用在外所学专长,实施创业发展产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目前,在农村主动要求入党的明显增多了,全市共有807 名“两型”人才加入到党组织中,一大批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被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党员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是努力打造服务平台。以建设规范和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群众工作站为重点,帮助党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围绕衣食住行、城市建设、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方面,兴办了社区服务实体,实现创业和再就业。在农村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建立村级服务中心,健全了以农产品产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信息化、社会救助等为主体的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全面优质的生产生活服务,为农村党员和群众创业致富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积极推动城乡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有1748名副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创业党员建立了帮带关系,为创业党员解决创业资金等实际问题2023件。

五是努力打造融资平台。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劳动、财税、金融、土地等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放宽创业领域、提高融资担保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究,坚持财政补贴、党费注入、社会捐赠以及与劳动部门小额担保贷款捆挷等多种途径相结合,建立了以为创业党员提供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和借款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创业担保基金”和“党员创业帮扶基金”,专门用于激励和帮扶那些社会信誉好、有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党员创业,有效解决了党员创业资金问题。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等党员创业项目的信贷担保力度,提高普通小额贷款的额 度,扩大了小额贷款规模。目前,各级党组织为创业党员筹集担保基金、帮扶基金59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73万元、小额借款30.5万元。

六是努力打造项目推介平台。建立了党员创业协会,设立创业信息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报刊等媒介,及时交流创业经验,提供最新时事政策、市场行情、致富项目等创业信息,实现创业信息的共用、共享,引导党员抢抓机遇创业,减少创业的盲目性。党员创业协会通过举办项目推介会,集中展示一批优秀创业成果和投资小、见效快、前景好的创业项目,促进项目和资金的有效对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但无创业经验的党员,帮助推介、包装、策划创业项目,协调落实相关政策;对已经有项目的党员,给予贷款扶持,帮助拓宽致富渠道,切实把实体做大做强、把产品做优做精。

中共通化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篇7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代替传统经验技术和落后的人力手工工具、畜力农具,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世界上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毫无例外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前都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一般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早20~30年。也就是说,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 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发展阶段。所以,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首要条件。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立法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机械化, 建设现代农业”。因此, 从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走上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法治轨道的必然要求。

未来20年内, 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 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需求增长, 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研究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疆兵团农业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兵团农业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全面提升, 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07年底, 兵团农业总动力299万kW, 直接参与农事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2.73万台, 配套机具约6.1万台 (架、件) , 大型联合收获机械1 600多台, 农机固定资产33亿元,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灌溉、植保、收获等主要环节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 农业装备制造业也随之壮大。

2007年8月温家宝总理亲临新疆和兵团考察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接着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7) 32号文件) 。讲话和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阐述了加快新疆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高瞻远瞩, 内涵丰富,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及兵团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还明确指出要“壮大兵团经济实力, 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重点支持兵团建设全国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又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兵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 也是兵团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对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兵团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选择了农业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之一的支柱产业, 是适合兵团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

为适应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继续保持农业领先地位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 率先在西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发 (2007) 32号文件精神, 加速兵团农业三大基地建设的步伐。由政府引导和支持, 在农业装备产业优势明显地区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合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等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教学科研单位科技资源, 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面向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技术培训等项服务业务, 建立健全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 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势在必行。

1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现状

兵团现有农业装备制造企业280余家, 主要围绕兵团特色农业, 形成了包括农业机械制造、植保机械制造、种子加工设备制造、各类节水器材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等在内的农业装备产业群, 生产的大批农机具供兵团农牧团场和自治区各地使用。这些农机制造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农八师石河子市, 其中有多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如:以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为技术依托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实力雄厚, 科技创新、技术发明不断, 近几年生产了8个系列24种农机产品, 其中多项成果获奖。研制成功的“2BMJ—12气吸式精量铺膜播种机”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获2004年度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度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一等奖, 年产值近6 000万元;民营科技企业石河子华农种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被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13年的时间里, 研发了种子机械新产品六大类28种, 获得专利18项, 其中的“棉种过量式稀硫酸脱绒设备”还被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但是, 兵团现有农业装备制造业还主要以农机具和零配件制造为主, 规模小, 生产率低, 产品单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产品定位、标准化率和商品率低, 生产成本高, 投入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兵团农机制造企业的顽症。与此同时, 科研单位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 约2/3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

虽然兵团大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机械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和全国领先地位, 但约占总拥有量90%左右的农机具产品都是从国内外购买。兵团农机固定资产约33亿元, 至少28亿的资产是由外购形成。尽管如此, 每年还需在兵团以外的企业购进3亿~5亿元的农机产品。作为兵团支柱产业的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只有43%, 畜牧业和园艺业则更低, 严重影响兵团整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2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2006年, 兵团科技局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为目标, 引进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 成立了兵团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石河子星火学校。在此基础上, 经石河子市科技局协调将石河子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促进中心 (含石河子星火学校) 、石河子科技开发中心、石河子市高新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等几个从事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技术培训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业务和资产的整合, 使其纳入了兵团生产力促进中心统一管理范畴。使中心的组织形式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档次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正逐步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开放式、社会化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中心下设4个部门:科技开发服务与网络信息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推广中心和综合事业部。现有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装备开发与设计及科技培训等技术人员20人 (其中高级职称5人, 中级职称9人) 。

“十五”以来, 通过完成科技部智能化农业、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软件重大专项、大规模数字化农业等项目, 构建了农业智能决策、信息技术应用、网上农业多媒体培训等系统, 建立了兵团农业信息网、兵团星火计划网、绿洲农事经典等科技信息网站。

中心自成立时起, 就与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疆) 、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针对节水灌溉设备、农业装备研发和技术服务签订了合作协议, 并根据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需要与农业装备、节水相关中小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兵团科技局的支持下, 中心汇集自身力量积极承担兵团和国家科研项目。仅在兵团《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就进行了与节水灌溉相关的“农田墒情测报系统”、“滴灌自动控制系统”、“滴灌用电动阀”、“太阳能杀虫灯”、“高架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研发, 多个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新疆兵团、石河子市科技进步奖。

2008年以中心为依托, 以石河子大学、新农垦科学院以及兵团主要企业为支撑联合申报的“新疆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国家立项建设, 更好地促进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服务。

3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将紧密结合兵团特色产业结构特点, 围绕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以及畜牧产业的需要, 坚持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 加强合作研发, 突破农业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 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产业化难题;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 开展技术辐射, 培育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型、作业高效优质型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装备。

积极研制和引进开发先进适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农业机械新产品, 特别是高、精、尖通用性机具和农、林、牧等生产所需的农机产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 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 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形成“耕整播种机械、收获加工机械、节水灌溉机械、高新机械装备”四大农用装备制造体系, 并打造1~2个兵团级农机装备制造的现代龙头企业。协助政府加强农用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工作, 深入开展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配合农业、发展改革、财务、工业、商务、交通等有关部门, 制定实施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认真研究解决兵团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及成效

4.1 整合资源, 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

自2006年底开始积极协调各方力量, 在科技资源和农业装备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先后与石河子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垦科学院、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石河子天露节水设备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建立了联合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机制, 并为农机装备企业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

4.2 发挥区域优势, 构建社会化的农业装备技术服务体系

2007年经过周密的筹备, 在农八师石河子市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 中心在农业装备产业集中的石河子市成立了由农业装备研究机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和从事农业装备经营等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石河子农业装备产业协会。构建了以农业装备技术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传统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农业装备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技术服务, 努力提高农业装备企业服务经营水平和会员的经济效益, 为农业装备业服务, 积极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开展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

开发建设成“新疆兵团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 面向社会发布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动态资讯、项目供需信息、专家数据库、专利数据库, 为农业装备协会会员企业免费在网站提供空间、制作网页。构建农业装备产业协会联合办公系统, 增强中心与企业、研究机构, 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

5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今后工作建议

5.1 强化产学研协调发展, 互为促进

以全面提高农业装备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 突出节水器材、农作物收获机械化、特色经济作物收获加工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重点, 通过整合骨干企业、国家节水工程技术中心、石河子大学及其他社会上专业人才、设备等资源, 实行产学研合作。着重解决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周期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少等问题, 为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

5.2 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整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农业装备共性关键技术成果, 建立“农业装备技术项目库”, 为农业装备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共享服务, 促进农业装备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5.3 加强对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服务

利用承担兵团科技局高新处部分政务职能延伸, 熟悉了解兵团科技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的优势, 在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和提高其利用率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高度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方面充分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需求特别是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与兵团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保持紧密友好合作, 在科技资源调动、项目协调、组织联系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兵团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的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共享提供有力帮助。

5.4 加强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

以生产需求为目标, 筛选先进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到农业装备生产企业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协助共同申报科技项目, 组织科技成果转移和技术推广示范项目, 提高成果转化率, 促进产学研结合, 推动产业化进程。

5.5 构建信息资讯、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联合研究开发、农田实地应用效果检测、对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建立相关网站, 提供信息化服务;为政府部门对农业装备的投入、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为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农牧团场农机设备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帮助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节约开发成本, 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5.6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通过承办科技会展、举办研讨会、培训班、观摩团等形式, 建立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的沟通,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为兵团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与区外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服务。

5.7 积极开展专利和产品标准战略研究, 引导装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教育引导, 增强装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标准化意识。同时通过积极组织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深入开展农业装备专利和标准方面的战略研究,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5.8 以点带面, 注重辐射

凭借兵团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装备优势,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体系理论研究, 以点带面, 实现兵团对内地和中亚各国的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006年.

[2]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年.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006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4年.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国发 (2007) 32号文件, 2007年.

[6]胡兆章.建设三大基地加快兵团农业现代化步伐[N].兵团日报, 2008年.

[7]闫向辉, 林育, 胡滨, 等.新疆兵团农机制造业现状与前景分析[J].新疆农机化, 2005, 6.

技术平台发展规划 篇8

3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与中国投资美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美国清洁能源项目焦点讨论,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中国投资美国有限公司主持人、清华大学投资美国项目专任顾问王懿范教授,以及10余名受邀请的企业与官方代表。

会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发表讲话,她认为,中国众多企业对清洁能源技术和相关设备有较强的需求,欢迎美国企业把清洁能源的专有技术和设备介绍到中国来,中美两国企业通过互利,互补的合作,最终达到的将是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

美国企业拥有的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在中国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姚文萍预计,中国今年有望在清洁能源领域从美国进口到200亿美元的技术和设备。机电商会在今年10月的广交会将专门新开设清洁能源展区、开设清洁能源论坛,为更多的企业、更多的项目提供更好的合作舞台。

“中国投资美国”主持人王懿范向与会者介绍了美国能源政策的方向和预期目标,以及清洁能源的全球市场展望。王懿范首先介绍了全球清洁能源市场,她谈到,在美国,生物燃料、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和燃料电池的营业收入,在1年内增长了40%,达到2007年773亿美元,前三种领先的清洁能源技术,每一种的营业收入都超过了200亿美元。仅4个部门预计在今后10年内就将会翻两倍多,将增长到2017年2545亿美元。

她还介绍,全球生物燃料的生产总销售额达到254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811亿美元。全球生物燃料市场,2007年生产了超过130亿加仑乙醇和超过20亿加仑生物柴油;2007年全球风力发电设置达到20000MW,相当于20座常规化石燃料发电厂的规模;全球太阳能光伏(包括模块、系统组件和设施)价值2007年总计达203亿美元,到2017年将翻2倍多达到740亿美元。2007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年设置量达到3000MW;新能源技术的全球投资,包括风险投资、项目经费、社会市场投资和研发费用在内,已从2006年926亿美元增长60%,达到2007年1484亿美元。在美国,清洁能源部门的风险投资达27亿美元,占总的风险投资近10%。

参会的企业家代表,对清洁能源项目显示了巨大的热情,十分看好这一行业。他们认为,中美能源和环境的合作,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高效、清洁能源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应用,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企业家们更将这一领域视为新的商业投资机会,他们看好中美雙方在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清洁汽车,能源安全等领域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企业家们也提出他们当前面临的障碍和对美国能源政策、设备、技术,供求情况,能源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及经营管理模式有限的了解。商界领袖全力支持成立清洁能源平台,希望用平台获得更多的信息,抓住商业机会,充分利用双边资源对于他们的贸易和投资实际解决执行面面对的问题。

姚文萍认为,中美两国开展清洁能源技术合作,不仅能够帮助中国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还能为美国的先进环保节能技术提供广阔市场,有助子平衡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实现双方共赢。

借助中美清洁能源跨国咨询平台,将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今年5月的清洁能源访美贸易投资团,9月份广州的电力,天然气和石油会展,及计划在今年年底美国商业部带头的美中能源会议。“中国投资美国”提供的美国能源咨询服务,将在今年7月开始向中国企业家提供服务。

上一篇: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方案下一篇:汽车工程学院优秀团支部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