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共8篇)

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 篇1

第一部分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是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在规划区内的所有涉及与消防有关的建设活动,均以本规划为指导。涉及到具体的消防技术问题,应符合相应的消防技术规范。

第二条

本规划经盐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需调整,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三条

凡以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有矛盾冲突的,均以本规划为准。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一致,东至“东环路--新洋港--通榆运河”,南至南环路,西至“小马沟--聚亨路--大马沟--东进路--开发路--蟒蛇河--新洋港--串场河”,北至铁路货站。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07年,远期至2020年。第六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3、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

4、盐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

5、盐城市各分区规划。

6、江苏省消防条例。

7、江苏省公安厅《城市消防规划编制要点》。

8、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编制纲要。

9、其他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第七条

消防规划指导思想及目标

1、消防规划指导思想

(1)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消防安全的关系,建设有现代化消防保障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对消防工作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盐城市的城市总体发展思路。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完善城市布局和城市消防体系。

(3)不断完善城市消防设施,使其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结合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2、消防规划目标

近期:重点改造老城区的消防薄弱地段和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区,加快和完善经济开发区河东区和南洋经济开发区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远期: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增加消防站点,提高消防装备水平,建设设施完善、装备先进、水陆结合的现代化消防体系,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增强全市抗御火灾、处理毒气泄漏、化学危险物品爆炸事故的能力,增强城市抗御火灾特别是特大火灾的能力,提高扑救高层、超高层建筑、石油化工建筑、地下建筑等火灾的能力,使消防队伍进一步向多功能发展,不仅成为灭火主力队,而且成为处理突发事故和抢捡救援的突击队和机动队,其灭火战斗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章 消防安全布局规划

第八条

重点消防地区及重点消防安全单位

盐城市区重点消防区域成片的为城中分区、城北工业集中区。市区内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商业贸易和文化娱乐设施等集中区,总体规划中各分区的中心,大型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区,是消防重点地区。

重点消防安全单位分布情况详见表八: 《重点消防安全单位一览表》。

第九条

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单位的布局调整。

1、按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业布局,改变工业企业用地在主城区过度集中的现象。老城区内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和化学危险品的工业企业必须从速搬迁至城市相应的规划区域或独立地段,并与周围建(构)筑物保持足够间距。

工业区之间、工业区与民用建筑之间应按规范控制防火间距。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2、储存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的单位必须把储存部分迁到铁路货站附近的仓储用地内的危险品库区,以消除不安全因素。

3、铁路货站附近的仓储用地内的危险品库区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加快建设。

4、加油站、液化气供应站,煤气储配站、调压站的选址建设必须根据专项规划并结合相应的消防技术规范执行,应与周围的建筑物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宜远离居住区,位于城市和相邻居住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有充足的消防水源;临水的该类建筑则应布置在城市和重要建、构筑物的下游,并严防溢漏油品流入水域。

5、装运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的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地段,并与周围的建、构筑物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

6、应该加快整顿液化气市场。对市区范围内众多的液化气储配站、换气站,进行调整、撤消和合并,以减少火灾危险性。燃气设施和管道建设,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十条

城市建设应以建设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为主。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室内装修等,应严格执行各类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严格控制兼有经营、居住、仓储功能的“三合一”建筑。

第十一条

居住区必须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小区内主要道路的出入口不少于两个,开闭所、燃气调压站等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

对于老城内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密集区,应统一纳入城市改造计划。为提高这些区域的消防条件,需结合不同的区域特征,分别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采用拆除违章建筑,改造老建筑,采取防火隔离、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改善用火、用电条件,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等办法。

1、应从快改善老城区的消防条件。

2、应拆除夹杂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的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拆除后宜建绿地。

第十二条

现有的购物中心、小商品市场、商业区要完善消防设施,疏通消防通道,保障人流物流畅通。

对规划形成的商业区,包括大型超市和集贸市场,以及其它大型公共建筑应建立环形消防车道,至少有两个出入口与城市干道相通,出入口处应有足够的停车和消防救援集散场地。商业步行区的道路应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第十三条

规划范围内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都属重点消防安全单位。在文保单位内部消防设施不键全的须查漏补齐,并定期检修,消防用水困难的单位须建设消防水池,在文保单位外围要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第十四条

老城内110千伏线路应采用电缆下地直埋或电缆敷设,老城外高压线路应按规范留足一定宽度的安全走廊。根据建、构筑物用电负荷等级要求规划电压的配电级数。

第十五条

城市地下街、地下停车场、建筑物地下室和平战结合的地下人防工程应与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相结合,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合理设置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火灾报警、灭火、排烟等设施,并合理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确定使用性质。

第十六条

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设置城市灾害避难场所。

第十七条

合理规划设置主城区易燃、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的专门运输路线。根据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原则上确定西环路、新洋港、范公路、世纪大道所围合的中心区域为危险品运输禁区。

当确需在危险品运输禁区以内运输危险品的,须办理相关批准手续。危险品运输车辆应挂有明显的标志。

第三章 消防站规划

第十八条

消防站布局原则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盐城市的城市特点,并考虑建筑、道路、水体等形态特征,提出消防站布局的六点原则。

1、均衡布局,重点防护。

2、水、陆协防,按需设置。

3、交通便利,接警后五分钟到达责任区边缘。

4、分区设防,相邻联防,互为备用。

5、新站建设与现有站点的改造、利用相结合。

6、远近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第十九条

消防站布局按责任区分为六个消防分区,分别为城中分区、城南分区、西南分区、城西分区、河东分区、城北分区。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第二十条

规划范围内设置21处消防站,其中有特勤消防站2处,水上消防站1处。

1、指挥中心及消防教育培训基地设在东进路消防站。

2、消防任务较重的大型企业,要建立和巩固企业专职消防队。距公安消防站较远、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联合组建专职消防队。

3、消防站布置及配备情况,详见表五《消防站规划一览表》。第二十一条

消防站的建设必须严格按部颁标准执行。

第四章 消防供水规划

第二十二条

盐城市的消防用水取自城市供水管网、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其中,城市供水管网占主导地位。

城市消防用水量按规划区内在同一时间发生3次火灾,一次火灾用水量100升/秒,共300升/秒。该用水量应在城市给水系统新、扩、改建中给予满足。

第二十三条

在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改造的同时,必须按城市供水规划,统一改造城市供水管网的系统,合理确定城市供水干管的管径。在老城区及其它区域,在近期改善消防条件时,要优先提高消防设施水平,优先考虑改善供水条件,采用增设供水管网、增大管径等办法。

应充分利用水体丰富的优势,在串场河、蟒蛇河、新洋港、通榆河及小洋河建设消防取水点。(具体详见消防供水规划图)。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建筑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无市政消火栓或消防水源不足,无消防车通道的,城建部门应以保护半径为150米的要求建造消防专用蓄水池,其容量为100~200立方米。最终应是通过城市供水系统解决消防水源问题。对于城市单体建筑,规划为利用城市供水管网直接加压供水。

第二十四条

2007年和2020年水厂供水能力应达到日供水35万立方米和68万立方米,普给率均达到100%。

第二十五条

应加强加压泵站、调节水池和自备水源的管理,管理体制应满足扑救火灾时的正常运作。

第二十六条

必须加快地上消火栓的建设。

1、在城市主要功能区、建筑密集区的城市道路及巷道必须按照不大于120米设置一个地上市政消火栓,道路宽度大于60M的道路必须两侧设置地上消火栓;十字路口应设置地上消火栓。

2、新建城市道路,包括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消火栓的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第五章 消防道路规划

第二十七条

规划城市消防通道体系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巷道组成。巷道宽度不小于6米。其中老城区不小于4米。

第二十八条

应加快盐城市的城市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改善消防道路所依赖的大环境。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第二十九条

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时,必须满足消防道路要求。旧城改造提倡成片开发,反对见缝插针。

第三十条

尽快解决城市交叉口和一些地段的交通阻塞矛盾。增加道路宽度,消除卡口,增大转弯半径,以利消防车辆畅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道路的随意占用。

第三十一条

消防通道宽度不得小于3.5米,净高不得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米,当建筑物沿街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时,应设置过街式消防通道。

当消防车道不能转通时,尽头必须设置长宽均不小于15米的回车场地。

大型公共建筑、人员集中场所的出入口要与城市道路连接。只有一条道路通城市道路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增辟第二条道路。

小区内部要有畅通的消防主干道,其出入口要设置消防设施布置图。不得在消防车道上设置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固定路障。

城市应设置必要的公共停车场,并开辟相应的公共绿化用地,以满足人员、车辆的通行和疏散的要求。

第六章 消防通讯规划

第三十二条

应建设先进的高效的有线、无线火灾报警和消防通讯指挥系统。

1、完善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火灾集中接警和通讯调度自动化消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防指挥中心。

2、更新和扩大矢量化电子地图覆盖,实现快速、准确的火警定位。

3、实现火灾集中接警和所在辖区消防站监听相结合的火灾报警系统,各市话分局与火警台应有2对以上的报警专用线。

4、支队消防指挥中心与公安消防站和企业消防站之间,建立语音和数据传输调度指挥专线:

5、消防指挥中心与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环保等部门之间应设通讯专线。

6、消防重点保护单位与指挥中心或责任区消防站之间应设报警专线。

7、建设350M无线集群系统。

8、进一步完善一、二级无线通讯指挥网,积极组建无线通讯三级组网。9、2007年前,建成图象、声音传输指挥系统,实现火灾现场声像通讯,将声像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

第七章 消防供电规划

第三十三条

加强城市电网建设,改善城市供电及消防供电的大环境。按照城市供电规划,加强城市输配电网的改造,提高城市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十四条

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要求,高层建筑、重要建筑、易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燃易爆及危险品单位等均应满足一级负荷用电要求,达到二路电源供电,即由两个不同电源点提供电源,同时设置自动切换系统,如满足不了两路电源供电的单位,必须设置自发电系统。

第三十五条

消防指挥中心、各消防站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急救、交通管理、环保、气象、地震、防火重点保护单位均应设双电源供电。

第三十六条

大型公共建筑物及重要场所的变配电设施应尽量采用无油的开关、变压器等设备,以减少易燃点,确保安全。

第三十七条

在发生火灾时,必须由供电部门实施调度,确保扑救火灾用电。

第三十八条

所有公共场所和其它重要场所的电气设计、施工和装璜电气设计、施工须由具备等资质的单位设计和施工。设计图纸须由规划、供电、消防等有关单位审批后方能生效,施工完毕也须由上述单位联合验收合格方能投运。

第八章 消防教育培训规划

第三十九条

建立盐城市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第四十条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必须实行逐级防火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管理机构。根据火灾危险性,建立一支专职与义务相结合的消防队伍。

第四十一条

本市市民都应把预防火灾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自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觉遵守消防法规,积极灭火救灾。

第四十二条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素质。

1、各级人民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文化、宣传、新闻等部门作为宣传的主渠道,应义务宣传消防法规和消防知识。

2、中小学要把消防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作为提高全民消防素质的一项战略任务。

3、各企事业单位要把消防教育培训纳入职工培训之中。

4、公安消防等有关职能部门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企业法人代表、保卫人员、特殊工种人员、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的消防培训。

第四十三条

城市的有关场合应针对性的设置下列消防标志:火警标志;消防道路、消火栓和消防码头标志;消防供电标志;地下供电电缆、燃气和重要通信管线标志;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标志;安全疏散标志;重点消防保护标志;禁烟标志和烟花爆竹禁放区标志等。

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四十四条

建设易燃易爆品、化学危险品库区,逐步搬迁老城区生产、贮存易燃易爆品、化学危险品的企业。

第四十五条

完成老城地区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改造。第四十六条

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建成南洋开发区内的特勤消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防站,将北闸消防站改建成特勤消防站,建设、完善消防指挥中心及消防教育培训基地。

第四十七条

改善城市消防用水条件。完善供水管网,增建地上消防火栓。

在城市内的部分河道建设十个消防取水点。

第四十八条

加大老城区巷道改造力度,尽量打通简易消防通道,疏散人口,降低建筑密度,促进成片改造。

第四十九条

各市话分局与火警台至少有二对以上的报警专用线,并与所在辖区消防站有一对“119”报警监听线。

第五十条

消防近期建设项目及近期建设资金投入详见表六《消防站近期建设一览表》和表七《近期建设资金估算一览表》。

第十章 规划实施办法

第五十一条

消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之一,主要涉及消防发展的方向及策略,为了使消防规划得到有效的实施,还需要在消防规划基础上做大量细化工作,具体做法:

1、加强监督检查、实行规范管理。

2、根据消防规划目标,制定实施进度计划,编制相应的政策性文件,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3、消防基础设施的基本建设和公安消防队的装备,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围之内,其经费应当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盐城市城市消防规划

4、新建消防站人员除由市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争取公安消防编制外,主要走专职消防队的路子,收编录用公安消防退伍士兵、企业青年职工和社会青年,由消防支队负责训练、管理,由地方政府和受益单位予以物质保障。

5、企业、事业、机关、学校等单位内的消防设施建设维护资金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6、要按照《江苏省消防条例》确定的渠道和原则,多方面增加对消防事业的投入,多渠道筹集消防经费。

7、积极开展消防技术交流和调研工作,不断充实和发展消防规划。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说明、附表、图纸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五十三条

本规划自盐城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实施执行。第五十四条

科技创新城总体规划 篇2

1 规划目标与理念

规划以建设50 hm2中央绿地为契机, 实践多系统整合、绿色生态发展、人性化设计, 结合“窄密路网”的道路规划理念, 为充分利用地下资源, 街坊地块地下空间整体开发, 通过“科学、生态、活力、开放”的规划理念, 采取区域联通、功能注入、自然引入等措施, 打造“桃浦·智慧地下城市”。

本规划首次在地下空间规划运用GIS、REVIT等BIM信息技术, 将传统规划、软件分析和科研成果综合运用, 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智慧规划开拓思路及方法[1]。

2 规划内容

2.1 资源条件

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北部普陀区内, 规划面积4.20 km2。西接嘉定区, 东靠静安区, 北临宝山区, 南望长宁区与静安区, 是具有40多年历史的老工业基地 (见图1) 。

基地现状平坦, 建筑大多为破旧工业低层建筑, 为重度污染场地, 需要场地修复再利用。基地由沪嘉高速、外环线和南何支线包围, 轨道交通L11东西向从基地穿过, 有2个站点服务南部区域;规划轨道交通南北向从基地穿过, 结合换乘设置2个站点服务北部区域。

控规形成“一轴、一心、两带、多街区”的功能结构。一轴:中央功能绿轴。引入大型“中央绿地”, 对接区域生态网络, 形成片区内绿色网络构架。一心:智慧总部核心区。联系地铁站和中央绿地布局商务办公及商业核心, 形成整个片区智慧功能核心及活动核心。两带:滨水景观带。结合现状水系疏通, 形成2条滨水景观带, 开发健身休闲、生活配套等功能。多街区:形成以步行5~10 min (300~500 m) 半径范围的便捷混合街区。强化功能相互支撑促进和有机互动, 步行范围内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减少交通周转量 (见图2) 。

2.2 科学分级管控

规划对地下空间资源进行评估, 评估因素主要包含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区域、深度、难度等基本要素, 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土地污染、城市建设现状市政管线等;另一方面是影响地下空间开发价值和功能的要素, 包括区位、用地性质、开发强度、交通条件等[2]。

根据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划分地下空间规划的禁建区、慎建区、适建区。其中适建区划分出一般区域、重点区域、单项审核区域3个分区。规划管控通过“三区五级”体系, 分别提出地下空间连通、功能、规模、整体开发等控制及建议 (见图3) 。

2.3 集约整合各系统

本次地下空间规划包含地下公共人行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地下公共车行系统、海绵城市系统、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及地下民防系统等七大系统。规划提出行人优先、市政优先、轨道优先、重力优先的系统避让原则, 将七大系统进行科学统筹, 保证地下资源及系统的合理利用 (见图4) 。

覆土层结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对道路和地块覆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其中道路下覆土高度≥2.5 m, 地块含整体开发的支路覆土高度≥1.5 m。不设置综合管廊的路段结合覆土布置市政管线, 并满足相关要求。地下一层整合人行交通、公共活动、轨道站点、综合管廊、地下停车、民防工程 (独立设置、平战结合) 、调蓄池、市政场站等系统。地下二层整合地下车行交通、地下停车、民防工程 (平战结合) 、综合管廊 (避让地下一层人行连通道部分) 等系统。地下三层及以下主要整合地下停车、规划地铁、预留空间等系统。通过对地下空间各系统的合理布局, 以期实现科学量化设计, 生态关注, 活力设计, 以及科学管理的规划特色, 展开分析研究[3]。

3 规划布局及特色

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为地下空间约50 hm2大型下沉式生态绿谷。针对场地污染的特点, 中央绿地开发将污染土修复、景观空间塑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综合考虑, 复合开发。围绕中央生态绿谷为地下公共活动的核心, 地下一层、二层与下沉绿地地下一层、二层串联, 形成开放双环体系。

3.1 生态绿谷——中央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

中央绿地南部区域结合污染场地修复, 将挖出的污染土放置在绿地北部冒峰处理, 用做堆山景观, 南部区域利用下挖凹处设置大型下沉“绿谷”景观 (见图5) 。

通过“绿谷”设计, 使桃浦地区原本平坦地形富有变化和动感;结合两侧建筑布局, 使得桃浦核心区域充满活力。“绿谷”下沉最低处为-6.5 m, 标高与周边建筑地下一层标高基本一致, 形成顺接, 且“绿谷”两侧地下区域充分利用下沉带来的自然采光、通风、景观环境, 达到地下一层“首层化”使用。在不破坏环境生态的前提下,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1]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而且为民众提供体验性强、环境优美的地下空间环境。

3.2 开放双环——地下一层:一条基于人的体验的地下步行“活力环”

地下步行规划以核心区商务轴、中央绿地、地铁站点为吸引点, 串联形成地下公共步行环。在步行环上, 分段对步行通道宽度进行控制, 保证满足地块地下高峰人流B级服务水平 (行人的移动方向不受限制。逆向人流以及交叉人流仅产生较小的冲突。通道通行能力为1 380人/ (m·h) -1。同时考虑步行环可达性, 一般地下步行主通道距离尽量大于600 m, 大于600 m需设置人流吸引点。本规划充分考虑人行的便捷和舒适性, 以300 m左右设置开敞空间、特色景观、体验型商业及下沉广场等作为吸引点, 尊重以人为本, 构建活力的地下公共步行体系。

3.3 开放双环——地下二层:一条优化车行交通、减少地面出入口、停车共享的地下车行“便捷环”

结合地面控规中“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相同面积内地下停车出入口数量比“大网格”道路规划出入口数量要多。这对开发容量大、景观要求高的核心区域会产生一定的交通压力。为达到区域“绿色低碳生态、人性化设计”的规划设计要求, 地下空间规划在核心区和中央绿地设置车行环通道, 联通六大街坊地块。一方面将部分车行出入口引出开发容量大的区域, 减少内部区域出入口, 还街道给行人;另一方面地块间通过车行通道快速进出、停车共享, 应对极端高峰日停车设施不足。后期通过深化设计及智慧运营, 真正达到人与车的便捷与和谐, 真正做到“绿色、人本”。

3.4 规划特色

本项目立足地下空间规划, 在满足常态规划的基础上, 规划方法和理念进行提升和创新。

3.4.1 科学量化设计

科学量化设计是信息技术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创新尝试, 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智慧规划开拓思路及方法。区别于传统规划设计中单纯依靠经验判断, 本规划首次在地下空间规划中将GIS、REVIT、VISUM/VISSUM、云渲染、LUMION等信息技术结合应用。通过传统规划、软件分析和主观判断的综合运用, 使规划推导及论证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见图6) 。

1) 传统CAD、REVIT与GIS技术结合运用, 科学判断地下一层人行联通区域。构建多因子评价GIS数据库, 利用空间叠加、格栅分析计算出地下空间禁建、限建和适建区域。并在适建区中搭建地下公共空间整合度模型, 选取地下吸引度高的区域, 作为地下空间规划重点连通区域。

2) REVIT与VISUM/VISSUM结合运用。在3D空间中结合交通数据, 分析地下二层车行环通区域及合理确定车行出入口位置。

3) REVIT与云渲染结合运用。通过云端技术对模型进行渲染出图, 大大节省计算机及人力资源。LUMION的运用, 生成漫游空间, 把规划从2D变成3D, 从静空间变成动空间, 使业主、设计师及未来的使用者有更加直观和参与感受。

4) 利用INFRAWORDS进行海绵城市措施模拟。利用REVIT进行风环境和日照的简单分析, 对地下广场位置、业态布局、物理节能、树种种植等提出建议, 为后续深化设计提供依据;利用PATHFINDER做地下逃生模拟, 优化规划设计。

5) 利用REVIT模型对地下各系统进行更快捷的竖向整合和碰撞检查。工程量、剖面等直接导出, 提高规划设计的准确性。

信息技术在地下空间规划阶段目前还处于探索运用阶段, 未来还可加强在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与大数据结合方面的研究应用。

3.4.2 生态关注

桃浦片区, 作为上海传统的老工业区,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以化工、医药、轻工为主, 原为上海“三大重污染地区”之一。面对“要对桃浦地区进行‘脱胎换骨’式调整、转型”的要求, 污染场地治理将有效为规划建设提供健康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 大大增加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区域发展的投资吸引力, 确保场地的后续开发利用。

按照场地修复报告数据显示, 规划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平均深度为4.0 m, 污染土壤修复总方量122万m3;污染地下水修复总方量54万m3。而地下空间开发以地下一层平均开发深度6.0 m计算, 地下一层总方量约为570万m3, 如果将地下空间开发和污染场地修复统筹考虑, 可以减少近1/4土方量的反复填埋、开挖与外运。

中央绿地整体的利用和修复原则为场地内就地处理、合理利用、减少污染外运。首先土壤污染修复方案将绿地南侧的污染土开挖治理后运至北侧2个地块, 冒封后形成景观堆山。南部区域利用开挖形成下沉“绿谷”景观。若南部4个地块作为地下空间利用整体开挖, 开挖量为114万m3, 而4个地块本身污染治理开发量为36万m3, 所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污染修复结合利用, 增强其经济性。

3.4.3 活力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中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大量案例研究, 结合桃浦地区发展特征及需求、地面功能, 围绕地下一层步行活力环进行功能植入。在中央绿地地下设置文化、体育、公共停车等主功能, 适量布置商业、餐饮休闲等辅功能, 强调文化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营造和谐共生的“中央绿地”。公共步行环连接开发地块区域鼓励设置体验型商业和服务功能。通过在中央绿地、下沉广场、地块中庭等地下开放空间中立体地引入水和绿色, 创造自然与商业设施融为一体的繁华公共空间。

地下规划尊重人的体验感。充分调研各类人群特别是老人和少儿的活动需求, 做好上下衔接、下沉绿化、广场、设施、标识布局, 划分出一系列人性化尺度空间, 为市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富有体验感和亲和力的地下活动场所。充分考虑季节变化、动静分区、光照、风向、软硬界面、室内外变化等, 为使用者带来多样化体验和感受, 为民众提供一气呵成的地上、地下“无界面”畅游、活力公共空间。

3.4.4 科学管理

本地下空间规划统筹地面规划、交通、市政、防灾及海绵城市等多专业规划, 强调整体性和理性, 提出不同系统的竖向布局原则和碰撞避让原则, 保证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时, 为保证规划的实施, 结合规划管理要求, 对重要的人行、车行联通道、下沉广场位置及面积、公共开发地块功能和重要开发地块的最低商业开发面积、整体开发地块、地下场站、民防设施等因素进行规划控制及管理。对于普通地块不做过多要求, 通过弹性控制和智慧管理, 保证规划的完成度。

5 结语

在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稀缺、生态污染严重、人们需求却日益提高的当下, 规划设计尤其是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生态、活力、智慧为导向的地下空间规划强化区域联通、功能复合、自然引入等的设计和论证。在大数据常态化的今天, 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模型和数据分析的地下空间规划方法, 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利用可量化的数据, 科学决策地下空间的人行、车行联通区域和功能布局等重要因素。规划设计从感性到理性, 从仅依靠经验到经验加上信息、数据规划是今后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规划实施之后的数据采集反馈评估机制的研究也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需要通过整合的思维进行设计, 在尊重自然, 不破坏绿地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地下功能的聚集注入、立体渗透、上下互动等几个维度, 实现城市绿地和地下空间开发的整合开发, 形成一体化的活力空间。同时, 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 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地下空间在满足基本照明、湿度等条件下, 尽可能地上、地下一体化考虑, 尤其重视地下一层的“首层化”设计, 将自然风、光照、自然绿色等引入。在功能注入方面需积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网络时代的特点, 强化体验性、多样性等。

综上,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 地下空间规划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 保持对社会负责的坚持、抱有规划让城市更美好的情怀, 才能集约高效、积极有序地利用空间, 实现地下空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在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稀缺、生态污染严重、人们需求却日益提高的当下, 规划设计尤其是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该规划传承传统规划方法, 尝试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引入地下空间规划中, 关注多系统整合、资源高效利用、以人为本、活力公共空间、规划完成度等因素, 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 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智慧规划开拓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地下空间规划,信息应用,智慧规划,污染治理,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完成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洪亘伟.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的整合规划设计策略[J].规划师, 2012 (7) :72-76.

[2]王建国.生态要素与城市整体空间特色的形成与塑造[J].建筑学报, 1999 (9) :20-23.

产城一体化规划应用探究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城一体化;应用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提出

当前,城市空间与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复杂和强烈,城市空间演变主要表现为产业和空间双向选择的过程,城市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产业和空间的协调程度。然而在转型期间还存在巨大的制度惯性,致使产城关系失调,如城镇化滞后工业化、新城区沦为鬼城等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城乡规划和产业规划的不协调就是这种制度惯性的表现之一。

城市原本是经济活动的产物,而城市规划却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以人居环境为着眼点,对产业的考虑天生不足,因此产业发展诉求成了城乡规划屡屡被突破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应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产业规划则专注于经济发展方面,空间统筹缺位,局限了其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两个规划的最终结合涉及政府部门的改制、规划体系的改革等,需要漫长的过程。文章提出的“产城一体化规划”只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里融合产业规划的内容和方法的一种探索。

二、实证研究

(一)案例选取

淮南市是皖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多年以来经济与煤炭资源的过渡依赖导致城市缺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分散的城镇格局降低了中心城区辐射力,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淮南东部新区是借势淮河大堤北移、高铁站点建设的产业新城,拥有经济开发区的产业优势、高速铁路的交通优势、山河湖泊的生态优势。《淮南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将城市和产业视作一个互动的综合体,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机融合,以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构建产业体系,在空间上落实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用地条件优化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用地管控实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产业体系构建

产业选择的评价基准包括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等,但在产城一体化理念下,还应考量社会与生态效益。淮南东部新区通过发展目标的逐层分解,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逐步推演出产业发展门类。产业发展方面,注重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协同,以及淮南传统煤电工业的延伸;在城市发展方面,一是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以休闲旅游、高档商业提升城市品质,三是以环保产业引导生态保护,四是以都市农业加强城乡和谐。各产业之间具有网络状的密切关联。

(三)用地供需平衡

1.用地需求预测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发区建设进入高潮,很多产业园区出现圈地过大、空置率高、用地低效等问题。淮南东部新区采用了产业用地需求法进行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预测,按不同产业分别计算并加和。

工业区通过各工业产业规划期末的年增加值和地均产出密度预测值,计算各园区的用地规模;物流园区通过园区物流量和地均生产能力预测值来计算;金融业、商务办公、中心商业结合形成东部新区的商业商务中心,其用地规模预测以同类城市CBD规模比较法、商业总量分配法等进行估算;研发、设计、教育产业结合形成科研教育园区,规划预测了学生数和科研人员数,参照同等规模的理工科大学的人均用地规模进行计算;旅游产业方面,主要对度假村用地进行预测,按高峰时期游客数量、留宿比例和平均留宿天数综合计算;房地产业和配套商业方面,体现产业新城特点,分别预测在东部新区内居住的企业管理者和技术精英、普通蓝领,以及在东部新区进行旅游和养老置业的人口数量,同时考虑合理的人均指标和一定的住房空置比例,综合计算中高档公寓区、普通公寓区、低密度住宅区的用地需求。

2.土地供给

对基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多因子综合叠加法,划分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和已建区。受高压走廊、山体、水系、铁路的分割,规划区内的适建区和限建区被划分为明显的4个片区:西部现状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东部受高铁站影响潜力巨大、东北部土地平整且人口稀少、东南部现状农业发达。规划对用地需求和土地供给进行平衡,形成“两核引领、四区联动、山水绕城、轴带贯通”的空间结构。

(四)产城互促系统构建

1.城乡对产业的促进系统:包括对综合交通、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系统等主要由政府投资主导的项目的规划,将促进产业发展的思想融入其中。如综合交通规划中,将货运和客运交通分流、商业中心内增加道路网密度,轻轨站点选址考虑对周边地价和房地产开发的带动,结合旅游路线考虑慢速交通等。

2.产业对城乡的促进系统:包括7个方面的用地约束:

①建筑环境:包括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建筑风格和色调的分区控制和引导,以塑造城市整体形象。

②环境保护:划分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别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提出控制指标,作为环境保护部门审查项目环境的依据。

③经济效益:参考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相关案例,提出工业用地的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指标。

④产业准入:在工业区内部划分产业园区,分别规定鼓励产业、兼容产业和禁止产业,通过行政手段和税收工具进行控制和引导。

⑤住房保障:明确村民还迁用地的范围和容积率、绿地率等建设标准。

⑥设施配建:明确开发商职责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停车位、公共绿地等的配建标准。

⑦开发时序:通过分期实施策略,引导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有效地进行。

三、产城一体化规划要点

(一)技术路线

产城一体化规划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技术路线的整合,一方面根据统一的目标推演出城乡和产业的发展策略,并提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另一方面对产业和城乡互促的机制进行激活和优化,明确其中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范围。

(二)产业体系构建

产业选择的评价基准有很多,整合来看分为三个方面: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均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产城一体化规划的产业评价基准还应包括社会和生态效应,如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促进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美化环境和生态保护等。

对于产业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社会和生态效应的评价都很高的产业,应作为主导产业,在城乡产业体系中发挥支配作用;对于前三项较高而社会和生态效应较低的产业,可在土地、税收方面加以限制,以使外部效应内部化。还要注意一些发展潜力较大,而现状规模较小的产业,要在用地规划上留有充分的余地;相反,对于发展潜力较小,而现状规模较大的产业,要考虑产业衰退之后的土地后续利用的问题。

(三)用地供需平衡

用地需求要从产业和人口两个方面进行预测。产业用地需求除了预测规模之外,还应提出这些项目的选址、配套、环境等各方面要求,作为用地选择的依据。同时还应考虑配套的环保设施的用地。人口预测应与经济发展规模、产业吸纳能力相符合,还要考虑到重大产业调整对人口增长轨迹的扰动。由于产业的集聚度和开放性不同,通勤人口和流动人口对于用地需求的影响不可忽略。

土地供给不仅是一个数量概念,还要考虑面积和形状、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状建设情况、政策约束等各项属性,它们对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影响和敏感度。

(四)产城互促系统

近年来一些项目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并称为产业支撑系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城乡并非单方面、被动地支撑产业发展,而是要改造自己尽可能地促进产业发展,反过来也要积极利用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为城乡发展服务。产城一体化规划应致力于激活和优化这种产城互促的机制。

1.用地改造——城乡促进产业

用地平衡落实之后,各产业所在的用地还不足以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对用地进一步地改造,即利用公共财政针对性地进行区位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美化环境等,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2.用地约束——产业促进城乡

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应与产业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环境管理部门等对接,对土地使用制定合理的约束条件,使产业发展的成果能惠及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

空间准入约束:指空间利用的基本门槛和基本导向。工业用地上应划分产业园区以引导各类产业在不同的地域聚集,可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兼容性”概念,确定各地块的鼓励产业、兼容产业和禁入产业;此外,设定土地的投资密度也有助于集约高效使用土地。居住用地上要积极利用空间准入工具保障较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和配套设施。分期开发策略也属于空间准入约束的手段之一。

开发建设约束:通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的控制,以及城市设计引导,使城乡的物质环境达到和谐、美观的效果;规定容积率和配套设施,来调节公共服务和市政服务水平。

后期运营约束: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产出密度、土地闲置时间、住宅空置率等的持续管理,体现规划的过程性。

四、结语

产城一体化规划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目前还远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1.如何避免为追求多学科综合性而导致规划体系臃肿庞杂、效率低下?

2.如何避免过于强调产业而忽视生态、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

3.产业发展到城乡空间的量化计算,如通过产业规模预测人口和用地需求,目前尚缺少成熟的技术方法。

4.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规划刚性的矛盾,产业发展随市场变化而难以捉摸,因此通常产业规划年限只有3-5年,如何在城乡规划的年限中统筹产业发展问题?

5.产业发展落实到空间经常遇到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开发权、税收分配等方面的矛盾。如何统筹优化资源调配,使各利益主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芳.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庭伟.城镇化作为生产手段及引起城乡规划功能转变[J].城乡规划,2002,(04).

[3]达婷.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的互动关系[J].山西建筑,2008,(04).

[4]王兴平、钱德福、齐文.基于“空间准入”的开发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规划师,2008,(03).

作者单位:

齐鲁台湾城规划设计简介 篇4

鲁台经贸洽谈会是国台、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北方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对台经贸文化交流盛会”。自1994年举办以来已在潍坊连续成功举办了18届。今年省委、省政府在18届鲁台会上发布了山东省为支持台商在鲁投资、促进鲁台经贸深化交流合作的七项新举措,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齐鲁台湾城。

市委、市府统一部署,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齐鲁台湾城城市设计》。按照“一城多园”的思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齐鲁台湾城,将其建成现代服务引领,功能复合的服务之城,强化该区域城市副中心职能;与保税区联动,增强对台对外的便捷服务;就近在经济开发区、于河设置台湾工业园等对台工业产业的集中区,辐射带动滨海新城、昌乐、寿光等区域,引导各产业在市域内细化整合,解决区域内无序竞争。

齐鲁台湾城范围东至友爱路、西到西外环、南至北宫街、北到济青高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7平方公里。该规划已于2012年11月14日经市规划委员会决策并原则通过。

项目定位

规划建设五个中心,即台商服务中心、两岸交流中心、两岸产品交流中心、两岸合作发展中心、政策机制实验中心。突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由过去经贸为主向经贸、文化并举转变。开拓鲁台合作新格局,打造心连两岸、情牵鲁台的经济、文化、生活新家园。

规划结构 一核引领

指依托奥体中心、鲁台会展中心两大建成项目,在其周边构筑潍坊西部核心发展区;打造金融咨询基地、商业中心、总部基地,引领齐鲁台湾城全面发展。

两带延展

指围绕综合交通规划初步确定的两条城市轨道线,结合卧龙河、中心南北主景观廊的打造,在齐鲁台湾城形成两条高密度、高配套的发展带,即:南北向的核心发展带和东西向的文化创意发展带。

五区联动

指规划形成齐鲁台湾城的五个功能片区、即奥体中心区、会展贸易区、商业中心区、总部经济区、文化创意区。

功能区介绍 会展贸易区

结合会展中心、会议中心,建设两岸产品交流中心、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工业产品展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五星级酒店、娱乐影视中心。

商业中心区

建设金融创意街、大型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步行商业街、齐鲁餐饮文化城、宝岛美食体验城、台湾婚纱街、诚品书店等。

总部经济区

建设台商服务中心、总部基地、孵化器、信息服务中心、生产服务大厦、总部文化会所等。为台商在大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文化创意区

城川中心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5

一、学校现状

静宁县城川中心小学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村八社,地处葫芦河畔,与S218静秦公路相邻,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学校占地面积85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52平方米。学校前身为靳寺小学,从1944年设立私塾学堂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校名校址几经变更,1984年迁入现址,新建并确立为乡中心小学,2004年更名为静宁县城川中心小学。学校目前设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257名,教师28人,其中本科学历17人,专科学历8人,(师生比为1:9),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各功能室齐全。现有图书13520册,生均40.47册,有计算机36台,生机比14%。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班班通”。

二、理念与目标

(一)办学理念:阳光做人,自信做事,浸润书香,构建师生共同幸福的校园生活。

强化管理,促进教师的发展;发展特色,力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使每一个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二)办学目标:三年办成农村特色学校,五年办成农村示范学校。总目标: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将学校建设成队伍良好、质量提升、管理规范、特色明显、设施完善、校园优美、社会声誉良好,受家长欢迎的学校;办成一所富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

1、学生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品德好(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行 为习惯)、“勤钻研(有决心有毅力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勇气)、懂自律(有学习的自信,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善良、正直)、能发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动手加动脑,培养基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

强化学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究”。

2、教师发展目标: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和师德表现良好、具有一定文化和业务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

强化教风“敬业、奉献、爱生、善导”。

3、创建特色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目的特色教育。继续以武术体育特色做为大课间活动特点项目,扩大书法艺术特色项目的活动效应,发展音乐社团的特色教育。

强化校风:“阳光、活泼、诚实、自信”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以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将成为学校工作重点。

四、发展策略

1、特色兴校策略:以课程特色为先导,开发培育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形成鲜明办学个性。

2、名师扬校策略: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载体,培养各学科教学名师,形成学科教学特色,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

3、文化润校策略:以文化建设为手段,创建、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 度,大力开发独特的校园文化,增强文化的浸润力量,提高学校的文化内涵。

4、质量立校策略: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全方位开发学生多方潜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5、科研强校策略:以校本问题为出发点,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增强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使教师由技能型向学术型发展。

五、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

(一)总体目标:2018年前学校成为富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

(二)目标分解:一年打基础,二年显优势,三年扬特色。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完善校园整体建设,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制订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队伍建设方案、学校考勤制度、教师奖惩制度等,初步形成一支团结、敬业、善研、创新的教师队伍。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建立教科研新机制,探索新课程改革,确立课题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办学效益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充实学校软硬件资源,规划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教师发展性评价、名师队伍建设实施等工作,加强校本培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初步建成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科研素质的教师队伍。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创建学校特色社团活动。办学效益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校园文化建设具独特风貌,建成一支具创新能力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县级骨干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显现。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平行级学校居于领先地位,特色社团活动办学初具规模,学生全面发展,办学效益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具体实施方案(1)形成学校特色

主要从课程特色,学校德育特色,教学管理特色等领域深入探索。课程特色主要从体育、艺术学科为主进行开怪和培育,三年后在武术、少儿书法、古筝、二胡、葫芦丝、笛子、电子琴等特色社团上形成稳定的、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培养特长学生。还要从其它学科开发特色课程,如:国学教育课程、大课间综合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等,开发学生的多方潜在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特色,结合县市教科所的科研课题研究,形成个性化的德育管理特色。还要在教学管理方面探索出科学的、符合学校制度改革的个性化管理方法,形成鲜明的教学管理特色。

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1.建立学校特色课程领导小组,制定课程评价机制。领导小组由曹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导主任及中层领导任组员。2.经常开展特色活动(行为规范竞赛、践行文明活动等),确定固定的特色节日活动(五一假期体验活动、六一儿童活动、古诗文朗诵等),实 现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推进特色的发展。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1.规划特色社团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教材。以传统社团为基础,大力开展少儿书法课程,开发古筝、二胡、葫芦丝、笛子、电子琴等特色社团,要制定课标、教材,有课时安排。

2.结合市县教科所相关科研课题,制定学校德育管理实施计划,从宏观和微观把握德育工作的实质,开展德育活动。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1.增加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的投入(拿出学校总收入的7%来增加设施建设、5%做为活动经费),确保特色课程实施的更有效。

2.抓住教师评聘结合的契机,深入调研,制定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并认真实施。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在教育教学上务实创新,有较强业务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结合县教育局教育品质提升工程,着力开展教师队伍素质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在各个学科选拔培养骨干教师,三年计划增加县级骨干教师六名。逐步形成学科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办学声誉有显著的提高。

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制定完善学校师德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教师政治学习网络,拓 宽教师政治学习内容,定期开展师德经验交流会。

2、强化师能训练,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定期组织教育教学讲座,充分发挥专业引领来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扩大教师的信息和视野;开展岗位练功活动、教学比赛活动、读书活动等。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1.增加校外专家的专业引领,采取“请进来”的学习原则,将与专家的交流活动常态化。

2.加强校本研修工作,采取“走出去”的学习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和不同层次的学科培训。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1.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在成熟稳定的模式下开展有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全员参与研究。

2.对重点培养对象实行培训倾斜,校本培训压担子,外出培训给机会、提级别,实践给平台。

3.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制定教师礼仪规范,要求教师严以律己,对照执行,形成习惯、提升自身素质。

(3)优化学校文化环境

拓展学校文化的原有狭隘认识,在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重视学校各项制度的建设,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使学校“学有所依、教有所依、管有所依”的文本制度外显状态,逐步走向隐性的文化状态,实现文化管理的初级境界。

抓住学习国学的有利契机,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开展礼仪教育活动,通 过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系统的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认识讲文明、懂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讲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改善我校师生仪容仪表的形象,有效推进我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进程,树立我校师生新容貌、新形象。

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1.重新整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修改和增设,逐步完善。

2.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并与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结合起来,落实到工作之中。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1.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重新规划,确定新的文化主题,体现固态与动态文化的结合,坚持人文性和教育性。班级文化采取每学年定期更新的方法,巧妙构思,彰显个性化、实用性。

2.积极落实全校学国学活动,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如:学国学寻找身边不文明现象、践行文明在社会实践活动、告别陋习从我做起等活动),达到“学国学、知礼仪、创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的预期效果。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成立校园读书节。经常开展师生读书汇报会,将读书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养成终生读书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在实施素质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 它的内含,建立新的质量观。首先要加强国家课程的质量监管力度,丰富检测手段,注重学科实践的考核,尤其是非文化考试学科,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考查。每个学科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质量监控。其次是要加强学校硬件条件改善,尽早实现“班班通”项目全面覆盖,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水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定期非定期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检测。

2.以抓常规教学管理为主线,重过程管理。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手段进行检测。

2.建立质量分析报告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质量通报,分析调整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9月

完成各班配置班班通工程,强化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为教师熟练掌握与应用现代化教育学提供保障。

(五)注重科研工作

学校教育科研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在校本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三年 内人人参与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骨干教师要有县级以上科研课题,形成解决学校校本问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主题向科研课题的升级研究,科研课题得以广泛推广。

天津时代奥城小区规划调研报告 篇6

————规划乙班胡魁

300720609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小区规划的实例,我们小组踏上了时代奥城的调研之路。

天津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奥体中心被列为重建设项目,天津计划在城市南部建设包括6万人体育场在内的一大批具有国际标准的奥运比赛竞技场馆。作为奥体中心的配套设施,在紧邻的区内将建设一大批公共建筑,包括五星级的商务酒店、奥体配套的商业设施、餐饮娱乐设施、国际标准的写字楼、涉外公寓,以及供奥运新闻报道的国际会展中心和新闻中心,因此时代奥城地块作为配套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有望成长为天津市的又一重要的中心地区,而 比肩时代的国际化建筑群,即将 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全新地标。时代奥城多种功能活动场地的豪华酒店会所,引领着时代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成为天津最为璇霓璀璨的身份领地,领衔天津。而且诸多时尚元素已经先期进驻。酒店会所位于小区中央主题景观绿地地下,由会展空间、休闲空间及健身游泳空间三大块组成,结北侧的下沉式广场及南侧的叠泉瀑布自然景观,共同营造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崭新社区公建形式,时刻折射着现代都会的高尚文明。商务办公与商业复布置,相互支撑并提高品质。商业为住宅、写字楼、公寓和酒店客户提供完善的购物、餐饮、娱乐等服务;住宅、商务、公寓、酒店又反过来为商业提供必需的大量的日间和夜间人流,写字楼为公寓、酒店提供稳定的客源,公寓和酒店为商务人士提供高档、便捷的居住环境,商业又通过整体的高品质经营提升整个项目品质和汇聚

力。多种产品相互支撑,又相互影响,构成时代奥城完整的新国际都市生活。

我们在小区中看到许多小孩子,挺他们说话才知道基本都是韩国人,虽然让人疑惑吧,但奥城的确达到了他打造国际化小区的目的,并将其很好的融入到周围环境里面。

奥城设施完善,环境处理精致美观,而且处于市中心地段,属于高级别的小区,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许多不足和需要解决得问题,比如车位设置过少,少量细节部分做工比较潦草等,这些在PPT里面都给出了消息描述并提出了我们探讨的解决方法。

小清河城区段综合治理规划 篇7

1.1 防洪除涝压力大

小清河流域内地势南高北低, 以胶济铁路为界, 南部多为山丘, 北部多为平原洼地。干流以南流域面积较大, 支流众多, 形成济南市主城区单侧梳齿状水系布局。因交汇河流多属山洪河道, 汛期量大流急, 短时间内积聚汇入, 排洪压力巨大。一旦排泄不畅, 便导致两岸洪涝灾害。由于洪涝灾害, 已造成济南市遭受重大损失。

1.2 水体污染严重

20世纪70年代, 小清河河水清澈见底, 两岸良田万顷, 鱼塘藕池接连成片, 鱼、虾、蟹、贝十分丰富;沿河两侧水陆植物种类繁多, 生长茂盛, 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流域内工业发展迅速, 河道侵占严重。除进入水质净化一、二厂的污水外, 其他城市污水都直接排入小清河, 小清河水体污染严重, 灌溉、航运等功能逐渐萎缩, 河水又臭又黑, 小清河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十五”期间, 对济南市小清河监测表明, 除源头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外, 其余河段为劣Ⅴ类水体。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 超标倍数分别为0.3~1.3倍、1.0~1.4倍、6.6~10.6倍, 水体呈有机污染特征, 小清河水体严重污染导致两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其中CODcr最大超标倍数为1.5倍, 氨氮最大超标倍数为7.49倍, 总氮最大超标倍数为9.8倍, 总磷最大超标倍数为1.77倍。河道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有机质、总磷、总氮含量较高, 构成了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地下水质已经受到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及投资环境, 对小清河进行综合治理是必要且迫切的。

1.3 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历史原因, 小清河两岸是济南的主要工业区, 铁路、汽车、化工、机械等污染程度较高的企业比较集中, 生态环境恶化, 居住人群混杂, 交通不便, 周边城市环境较差。

近几年, 随着北部区域规划的逐渐落实和济南“五年大变样”工程的深入实施, 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搬离市区, 济泺路也完成了综合改造, 城市面貌得到一定改观。但是, 由于小清河的“脏、乱、臭”未得到改善, 北部城区城市环境未得到彻底改善。

2003年,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济南市做出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重大决策。其中, 济南市河流水污染的治理, 特别是小清河的综合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小清河是横跨济南市东西的重要河流, 是济南市的绿色生命线, 对于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意义重大。

2 治理规划原则与目标

小清河综合治理突出“以人为本, 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其防洪除涝、交通、景观、生态等功能。

1) 防洪达标。通过河道扩挖, 提高防洪标准, 增加排水能力, 降低防洪水位, 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2) 城水和谐。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 根据河道两岸规划用地性质, 确定河道景观功能, 打造自然、生态、人文小清河。

3) 生态环境。防污治污, 补充水源, 改善水生态环境, 让小清河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 交通畅通。与道路、航运相结合, 形成贯通济南市东西的交通动脉。

综合治理工程主要由防洪除涝、景观、交通、治污、补水、其他各项市政设施等工程内容组成。通过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构建“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小清河, 打造沿河经济带, 带动济南市北部地区的发展。

3 综合治理规划内容

济南市小清河干流综合治理以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减轻洪水损失为主, 建成以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河道, 其综合治理工程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防洪除涝工程

小清河是济南市唯一的排水河道。受地形条件限制, 支流汇水快, 暴涨暴落, 洪峰持续时间短;加之城区硬化面积加大, 马路行洪, 干流洪峰形成较快, 而小清河地势低洼, 排水滞缓, 洪峰缓落, 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受干流持续高水位影响, 小清河两岸易积涝成灾。

为解决小清河排水能力低的问题, 提高河道防洪除涝标准, 市区段干流治理将采取“上截、扩挖、滞洪”的措施, 即上游兴建腊山分洪工程、市区段干流扩挖、市区段下游规划滞洪区的工程措施。

3.2 景观工程

小清河及沿岸地区划分为5个功能段:二环东路以东和二环西路以西规划为2个以休闲游憩为主的滨河生态湿地公园;金牛公园至历山北路规划为以观光游览、商贸服务、文化娱乐为主的综合功能段;二环西路至金牛公园和历山北路至二环东路规划为2个以生活居住为主的滨河景观段。根据小清河两岸地区城市发展定位, 结合小清河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等, 将河道划分为自然生态区、休憩怡情区、历史风貌区、休闲健身区及山水风景区等5个景观功能区。

3.3 通航工程

小清河两岸结合堤防工程建设成城市次干道, 形成贯通市区东西的交通动脉, 次干道为双向4车道, 宽20 m, 其中行车道宽3.5 m, 人行道宽3.0 m。

小清河治理后, 河道断面、水质较大改善, 下游新建孟家节制闸, 调节控制水流, 形成一定水面、水深, 满足行船游览要求。码头布设综合考虑两岸居住区、商业网点、企、事业单位的客流量及与交通干道的衔接等因素, 设游船码头21处, 每处长30 m。人们在工作之余, 荡舟徜徉于河面上, 感受生活之美。

4 其他工程

4.1 治污工程

近年来, 国内城市建设发展中越来越注重生态建设与水环境的治理, 提出了“治河先治污”、“治水要治本, 治污要治源”的原则。小清河综合治理后, 要求水质必须达到景观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IV类水质标准。通过治污工程使排进小清河的污水和废水都能达标排放, 使小清河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改善, 最终实现小清河河流健康保护。

4.2 补水工程

为满足小清河航运、水景及生态要求, 需进行有效的水量补充, 弥补渗漏、蒸发等水量损失, 并保证水体正常流动。补水水源主要有当地地表径流、卧虎山水库放水、引黄河水、中水回用, 为此需要修建补水工程。

4.3 桥梁及管线拆除工程

小清河拓宽后, 现有跨河桥梁及各种沿河、跨河管线需拆除复建, 以满足交通要求。

5 结语

小清河工程治理完成后, 明显改善河道水质, 加大枯季河道水流量, 增加城市河道景观,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同时带动沿河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效果有以下几方面。

1) 明显改善小清河河流水质和水环境。随着小清河流域周边地区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水质污染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 导致小清河成为城市生活及工业废水的纳污排泄河道, 水黑味臭, 严重损害了济南市及流域沿线城市的形象;同时对沿河生态环境及居民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影响。通过小清河综合治理及向小清河调水后, 实施截污治污工程, 雨污分流, 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达标后排入河道;向小清河引水后, 将增加河道的水流量, 提高水体自身的自净能力, 大大改善小清河的水质。如果在小清河源头, 常年增加3~4 m3/s的来水, 结合修建数座橡胶坝, 将会显著改善河道水质及水环境, 小清河将会变成一个美丽清洁、潺潺流水的旅游休闲之地。

2) 加大枯季河道水流量, 增加城市河道景观。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休闲空间。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已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让居民生活在碧水绿荫的环境下已是目前各地政府逐渐重视的问题。小清河改造后, 给沿岸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小清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小清河引水后, 河道水量增加, 推动区域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沿河地区的投资环境, 促进和带动济南市及沿河城市经济发展, 提高城市形象, 具有重要作用。

合肥:加速崛起的“创新城” 篇8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各地的发展仍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第一季度,合肥的发展逆势上扬,呈现出“风景这边喜人”的态势。GDP达到334.31亿元,同比增长14.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幅分别为8.8和3.3个百分点,该增幅再一次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名。这充分体现了合肥巨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今天,合肥的辉煌成绩,是其坚持科技创新、厚积薄发的体现。自2004年11月,合肥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安徽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企业创新为突破,探索区域创新,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区域创新发挥了“标杆”作用。

体制创新篇

“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推进到今天,我们还不能对它的未来盖棺定论,仍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继续面对挑战。但是,合肥的焕然一新大家已经有目共睹,这种变化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是什么让合肥加速崛起?科教资源的天然禀赋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科教资源发挥到极致。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实践者已经反复证明“制度重于技术”,也就是说,要在体制上达到质变。

创新工作机制加速城市快速发展

科技部调研组几次深入合肥调研后认为,合肥“科技创新试点”能够迅速推进并初见成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统一协调机制和充满激情的领导班子。

从一开始,合肥便不断完善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国家科技试点市工作办公室。这是一个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的独立机构,职责被形象地定位为“出点子”、“搭台子”、“开方子”、“找银子”。以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订实施试点市工作方案为工作重心,并将相关责任和任务分解至市直25个部门和单位,形成了上下协同、联动推进的创新工作格局。设置这样的工作格局,是因为在合肥市决策者的眼里,“试点市”的建设决不会仅局限于科技工作,而是一项发展战略,不能只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各级各类部门都要肩负责任。

更为可贵的是,在合肥还形成了一个以合肥为主体,中央、省、市三级联动的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成立了以科技部为组长单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参与的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建制,旨在共同推进合肥试点工作。

2005年9月,合肥市委下发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工作方案。在这份文件里,工作任务从2005年安排到2010年,并对20多个职能部门的任务进行了详细分配。同时,还制定了奖惩办法:年末工作总结的时候,对未完成任务的职能部门给予公开批评。这些举措是体制变革的保障。

目前,合肥市已形成自主创新、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完整的政策体系。尤其是2008年出台的《合肥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着眼于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的延续和拓展,从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建设投融资支撑体系、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等方面制定了39条最新政策。为适应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的新形势,合肥的决策者正在着手修订《合肥市科技进步条例》。事实已经证明,这些政策措施与条例为合肥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为了推动创新试点市的发展步伐,合肥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从2004年的2139万元增加至2008年的4000万元。2007年起,每年设立1个亿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和3个亿的“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在今年,还增设了合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专项资金6亿元。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为科技与经济打根基

“创新本身是个经济学概念,科技创新要当饭吃,”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一直这样认为,“科技转为生产力最终还是要落在企业发展上,要让科技创新可看、可吃,就必须有一大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成长起来,这是检验我们工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如何把科技与经济结合,使科技真正作为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这也是合肥的决策者一直在思考并立志要解决的问题。

曾经,合肥组织力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合肥的科技资源结构不合理,基础科学研究优势明显,应用开发研究相对薄弱;中央与地方之间、军与民之间、产学研之间还存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现象;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工程化、产业化手段和条件较弱,利用和承载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不强,使得创新价值链经常发生断裂。

针对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合肥的领导班子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协调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发展。2007年,合肥市建立起“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该中心立足于合肥、服务全省、对接长三角,囊括了合肥市斥资2500万元打造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文献信息、科技创新合作、专业技术、投融资七大服务平台。这是国内一流,且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至今,该中心共汇集科技成果库1485项,仪器设备库1176台(套),技术需求库1503项,备案专利库1610项,重点企业库571家,知名专家库2053人以及与合肥支柱产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等科技资源。促成产学研交易项目47个,交易额4998万元;促成产学研对接签约项目42个。不到2年的时间,区域科技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并与北京海淀区等30多个地区进行了科技成果、技术需求、专利等资源对接和共享,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异地转化。

2008年,合肥的决策者还成立了“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区”,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3亿元,现有已建项目近30个,签约项目20余个,合作开发项目4个,总投资86亿元,集聚了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类项目和单位。

同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肥东、包河、蜀山等多个县区在工业园区纷纷建立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创业中心也在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开展起创业服务。这种模式迈出了国家级创业中心“连锁运作”的第一步。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格局

一份2008年的统计数据让合肥市的决策者甚是自豪:2008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57亿元,是2004年380.4亿元的2.78倍;高新技术增加值达317亿元,是2004年97亿元的3.27倍,占工业增加值52.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1家,比2004年增加190家。

这个曾经以传统工业为主的中部城市,如今已发生了历史性的蜕变:全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经济结构的升级已经登上了新台阶。

这些成绩是合肥各个高校、院所的智慧与企业利益最大化结合的体现。了解合肥的人都知道,在合肥,近年来,有些地方格外神圣,比如科学岛、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这些地方被合肥人视为骄傲。这些地方的科研成果为合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是合肥产学研模式的真实写照。

合肥市科技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在合肥科技局的促成下,围绕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等产业,成立了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开展的产学研联盟,推动了这些重点企业的成长及发展。接下来,合肥还将继续建立一批产学研战略联盟,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合肥市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力争到2010年本市产学研战略联盟销售收入新增100亿元,带动相关产值超過2000亿元,形成纵向上下游产业链完整,横向产学研紧密协作的发展模式。

合肥的决策层对产学研机制的探索及创新,已经转变了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他们还顺势启动了“院企互动工程”,推动产学研结合,创造了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合作(委托)开发模式;以江淮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实体模式;以中电集团38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应用性科研院所转企模式;以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等为代表的技术转移中心模式;以江汽集团为代表的复合型合作模式以及科研院校与地方政府整体对接模式等。

作为追求发展的企业来说,持之以恒地坚持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注重自主创新、倡导以科技推动发展,是合肥很多品牌企业的战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汽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的员工心里很清楚,集团能扛起自主品牌的大旗,与合肥工业大学的汽车技术及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发动机、变速箱、汽车噪音降低等关键技术的攻克中,合肥工业大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幕后支持者。

据合肥市科技局管理层透露,今后,将修订出台《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科技成果奖励细则》,制定《合肥市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若干意见》等,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打造“全国性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大会”品牌。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上注重实效性。

创新科技融资机制服务企业快速发展

“政府的使命就是服务创新,只要有利于创新要素的生根发芽,我们都要努力去尝试。”这是合肥的决策者所共同信仰的理念。就是这种理念,支撑着大家为创新搭建服务平台、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在体制变革的同时,合肥还在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突破,通过各种政策的引导促成知识、技术与资本“联姻”,破解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鼓励企业重视自主创新。例如,为改善融资服务,合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安排2亿元资助中小企业融资。

2006年,合肥市专门设立的用于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的“科技创新基金”,根据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特点,确立了资本金投入、有偿使用、以奖代补、配套资助、工程化专项、风险投资损失补偿等6种使用方式。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损失部分,由市财政给予30%的补偿。

同时,合肥市组建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合肥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该银行累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20亿元。现如今,安徽省工商银行还在合肥高新区已经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有数据显示,这些政策使合肥市的融资能力10倍于从前。

继往开来创新不止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在合肥市决策者的眼里,今天的成就仍旧是一个起点。就像合肥科技局坚持的那样:以“快”为目标,“抢”为意识,“敢”为作风,主动作为,按照“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保就业”的总体要求,继续突破。

今后5年,合肥力争达到以下目标:继续增强创新型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加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3个。大幅增长创新投入,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对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加强提升创新能力,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2200件,更为甚者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要达到420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20个和16个。

典范企业篇

众多实践已经证明,一座城市,尤其是一座创新型城市若求发展,企业当以追求自主创新产品加快发展步伐为宗旨,城市当以追求自主创新企业为主导。合肥的决策层是这样做的,合肥的企业亦然。

在合肥,有众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大企业,比如说江汽集团,还有众多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中小企业,比如说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们一直坚守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江汽集团:技术创新铸造自主品牌

江汽集团——合肥土地上,一个自主品牌的神话。从17年前产销汽车不足千辆的地方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年产销量过21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连续17年的高速增长,成功演绎了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业内人士称之为“江汽现象”。

如今,江汽集团已经拥有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两家上市公司和江淮客车公司等十多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已形成江汽、客车、重工和零部件四大板块和物流、“三产”两项事业的发展格局。

在江汽集团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江汽人始终认为技术创新是先导性、基础性创新,没有技术创新,其他创新就无从谈起。江汽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操作模式,历年来一直遵循“整合全球资源造世界车”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自成一体、实现超越”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增加效益的创新和创造市场新需求的创新三个原则。

1990年,江汽集团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创造性地自主研发出7米系列的客车专用底盘,改变了我国长期用货车底盘改装客车的历史,其中多个客车专用底盘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重点项目,销量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排名第一。

1995年,采用具有国际九十年代先进水平的轻卡技术,开发出江汽集团公司HFC1061系列轻型载货汽车,目前已形成“威铃”、“帅铃”、“康铃”三大系列,2007年产销近12万辆,位居行业第三,出口连续6年位居行业第一。同时,JAC轻卡已进入要求严格的军队采购系统。

2000年,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外先进的商务车产品技术,开发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瑞风商务车,2002年批量投放市场,目前累计销售已超过17万辆,并成为国内海关、邮政、税务、军队等团购的热门产品。

2004年,为适应企业战略转型,展开了全系列的乘用车产品的研发。目前,完全自主研发的首款乘用车产品-- 瑞鹰越野型轿车(SRV)已经上市;首款轿车产品也已经成功上市。十一五期间,还将有B、A、A0级平台的车型陆续投放市场。

江汽集团的领导层明白,重视高新技术成果,是企业成长壮大的有力保证。在江汽,有这样一种特色的研发体系,是铸造自主品牌的坚实基石。历年来,江汽集团与合肥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成立了产学研合作体,主要侧重整车、汽车专项技术和IT等不同领域与其相结合,而且每年都有数十个项目在开发。同时,还成立了四个专业研究院、四个职能支持部门。在国外,独资设立了都灵研发设计中心、东京研发设计中心,如今,这些研发设计中心等均已取得丰富的研发成果,并已经产生丰厚的效益。

科大讯飞: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大讯飞”)——大学生创业路上的一个传奇。其掌门人刘庆峰还是中国科技大学一名普通学生的时候,便带领着6名大学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能听会说”的中文电脑。当他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就是1999年,便创立了科大讯飞公司。

在合肥这种曾经拥有过多个“全国第一”的科教名城,科大讯飞的成就不为惊奇,但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能够生存,并且发展势头猛进,这使外界一直称道。2008年,科大訊飞挂牌上市,这一刻,给所有创业路上的技术人才增加了信心。

科大讯飞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在中文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已经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而且,是我国众多软件企业中为数极少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

科大讯飞是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并被信息产业部确定为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

2003年,科大讯飞获得中国语音产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2005年获中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最高荣誉“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2006年、2007年连续两届在英文语音合成国际大赛(Blizzard Challenge)中蝉联大赛第一名。2008年获国际说话人识别评测大赛桂冠。

历年来,科大讯飞一直坚守着一个理念:用领先技术开拓新的产业空间并创造财富。或许可以说,这个理念在刘庆峰最初的创业梦想中就已经产生了。在企业多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实现市场与研究的互动,保持着创新的原动力。

如今,科大讯飞的根基还在合肥,但已在全国许多地方成立了分公司,枝蔓遍及全国。它们在语音技术产业领域的创业之路也会更加广阔。

上一篇:成长的六年级主题作文下一篇:应对法情况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