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通用7篇)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篇1

技术创新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联系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企业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联系,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联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企业商标的保护了……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以下将详细论述。

1.1 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1.1.1 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与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综合保护,其中一种手段占主导地位并不因此否认其他手段的存在。21世纪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解决由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医学尖端边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新问题,而且对智力成果的所有人而言,知识产权的整体保护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1.2 保护地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扩大

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在一定行政区域或个别国家内部实施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突破了区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一国延伸至多国范围。目前,已经缔结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共有20多个,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走向国际化和国际规范化。

1.1.3 保护层域随技术创新而高层化

随着智力劳动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的高层化,人类的智力成果已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相应的保护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系列新客体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产品、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等都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一系列冲击。这些都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之相适应,呈现出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我们将代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最新趋势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与传统的两个知识产权公约(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相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出一些变化。首先,以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了。就专利而言,最新趋势的保护客体包含了包括药品、化学品和微生物菌种在内的几乎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就著作权而言,扩展到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以至音像作品。其次,在整体的知识产权范围内,已经出现并正继续出现某些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互交叉或自成一体的新一类的保护客体,如集成电路,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1.2 从单项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利用和保护

1.2.1 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从专利文献获取信息

专利文献是将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按专业类别和时间顺序的统一标准管理的技术文件,从中能够清楚完整地获取反映发明创造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因而通过专利文献系统,可以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这种宝贵的资料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据统计,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美国有人对技术创新作了一次调查,作出的结论是:“不重视专利信息,凭空构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够成功”。

1.2.2 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

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科技的今天,特别容易被仿冒、仿造和复制,给技术创新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产权制度是维护创新者利益的利剑:根据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发明创造;对于某些特定的工业技术,如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图、生物技术等,也可以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此外,对于大量的专有技术(Know how),也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加以保护。从经济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的这种独立性向创新者提供了“产权激励”。因此,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1.2.3 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Know how、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知识产权可以出售、许可转让、抵押,所以创新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金周转,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财产权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销售其所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通过转让、许可取得收益,可以对技术创新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物质消耗及所谓的风险进行补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可以转化为促进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1.3 从社会整体的创新活动来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

首先,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其次,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新环境。最后,知识产权促使发明内容的公开,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节省其他发明的创新时间,促进其在更高水平层次上进行新的创新的竞争,这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

我国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施行以来至1997年,国内共授予专利权332209件,其中发明专利14822件,占4 5%;实用新型专利253528件,占76 3%;外观设计专利63859件,占19 2%.这里,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对发明专利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依据专利法的规定,要求其同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同时,发明专利申请要经专利局进行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才能授予专利权。所以获得发明专利权是不容易的,它是专利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质的标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占3种专利合计授权量的3/4以上。对它的技术要求比发明低,要求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经实质审查而是“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的,即授予专利权。所用的审查时间短,批准授予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量的标志。外观设计专利不像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是“新的技术方案”,而是指为了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让顾客满意而“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同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也只是经初步审查就能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专利用意在于市场,所以其数量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市场经济意识的标志。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与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种新产品采用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且在工业上应用。这样,新产品作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很可能同时具有专利法所规定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亦即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但企业要获得专利权必须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过审查,符合规定的条件,才能被授予专利权,成为企业的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有利地位。如上所说,企业拥有的授权专利的数量和是企业科技实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有力的竞争武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研究开发新产品,要取得专利权必须是新的技术方案或新设计。据专利法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所以企业在着手开发新产品前要做广泛而细致的调查,对自己提出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是否国内外已提出或实行过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或设计,假如自己的技术方案或设计构不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而别人相同或相近似方案或设计又是受专利保护的,再去研究开发,就属于重复劳动,做无用功,据此推出的产品将侵犯别人的专利权而引起侵权纠纷或诉讼。没有技术创新,在技术上重复研究,对企业是十分有害的,会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实力。经过调查检索,若企业提出的确属新技术方案或设计,而此方案或设计还在完善之中,应注意保密,一旦方案或设计完成,一般应及时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因为“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所以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将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把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归结为五个方面:①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②为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③促进技术的扩散;④为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⑤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的结构。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综上所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本来就是随着技术创新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所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不但必须而且必要,这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篇2

一、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 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 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是以市场效果为标准的, 通过技术手段, 来实现市场价值, 达到商业目的, 其关键是商业化。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由技术成果及其转化成的市场价值归谁所有是一个关键问题, 而为了调整这其中的矛盾就产生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其实无论是对商标、著作、专利, 还是对技术秘密的保护, 说到底是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认清两者的关系, 在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才能杜绝顾此失彼, 做到相得益彰。

二、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中医药技术创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技术秘密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法规体系, 基本上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标准相一致, 但中医药技术创新仍然存在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第一, 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对落后, 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严重。中国不少中医药科研院所业还不能从市场的角度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不少科研人员仍然认为只要领取了国家新药证书, 就取得了垄断权, 根本就没想要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更不用说到国外申请专利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中医药科技成果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研讨、公开使用等方式向国内外公开出去,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青蒿素本是中国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承认的一类新药, 对疟疾的治疗比奎宁更高效, 并不易产生抗药性。但由于当时未建立专利制度, 而有关科研人员又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论文, 丧失了专利申请的新颖性, 因此再向国内外申请专利已经不可能了。有的成果即使申请了专利, 也主要是为了完成课题的需要, 根本不会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不断地交纳专利年费, 而专利法明文规定不续交年费专利权保护就自动终止。其他需要相关中医药技术成果的单位或人员只要对专利公报稍加查新, 就会轻易地享用这些失去法律保护的免费成果。这都会使原单位和国家的前期投入付诸东流。

第二, 科研投入主体多样, 成果权属不明晰, 中医药技术产业化困难。在中医药研发过程中, 特别是承担的纵向课题, 形成知识产权的资金来源复杂, 主管机构交叉重叠, 要想厘清其中的关系很困难。由于目前国家或部委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还是以计划任务书的形式下达, 签订的技术合同不规范, 要求的技术内容多, 有关权属问题和成果收益问题等涉及很少, 这就更加大了明晰产权的困难, 造成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成果的再次开发和实现产业化方面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科研院所往往在产业化方面缺乏投入热情, 仅强调其对成果享有的学术权益, 对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成果完成人应得的权利往往考虑不多。尤其是成果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金、人员和场所等支持往往是很难得到的, 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科研单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 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 技术成果质量低, 技术涵盖面不广。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中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多少, 更重要的是其质量的高低。与国外跨国公司比较, 中国中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远远没有显示出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医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 在一些重要的高技术医药领域已对中国形成“跑马占荒”的严重包围态势。据统计, 在生物制药等高技术领域,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比例占60%~90%。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 其医药专利的数量也是最大的, 占据了全球医药专利的41%, 是申请数量位居第二的日本4倍。而且外国医药企业更注重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原创性技术的开发和申请, 这些专利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中医药产品与技术几乎不可能与之匹敌。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其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不断扩大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这将使中国今后制药产业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国家专利的制约, 给中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加强中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目前中国的中医药技术创新不够理想,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更好地解决中国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第一,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 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那种重发现轻发明, 重论文轻专利的观念,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但要尊重和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 而且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把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等知识产权作为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提高中医药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要从观念上和意识上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管理上要系统全面地组织和策划, 为中医药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提供资源和制度上的全方位支持。应当在本单位相关管理部门的基础上, 组建有企业负责人及法律顾问参加, 有专职的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并制定和实施本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积极研究和把握国际知识产权的发展动向, 及时制定和调整知识产权的发展战略, 引导中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 加强对科研工作及其成果管理, 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促进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要制定和完善政府各类中医药研发计划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加强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 注重开展有关中医药知识产权的软科学研究。中医药企业在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和岗位聘用合同时, 应当根据不同的课题特点和实际情况, 明确而细化约定科研人员应当遵守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工作期间, 应当明确其应当保密的具体范围, 加强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培训和教育、支付保密费用等等。对中医药相关单位的技术秘密也应当予以严格界定, 并采取相应的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在中医药科研人员退出课题组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 应当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追回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 并应当告知其应当承担合同附随义务。另外由于受高校学术排行榜的影响,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国际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 应加强保密措施, 严格审查, 防范无形的知识资产流失。

第三, 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和奖励机制, 鼓励具有自主创新的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承认和保护脑力劳动创造的知识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应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技术创新者用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合法报酬, 把创新者的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 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工作的开展。中医药企业要重视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防止在企业资产重组或组建中外合资企业时无形资产的流失。中医药专利权拥有单位在专利授权后, 应及时为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其应得的报酬。中医药科技进步奖的评定, 要把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建立专利工作专项资金, 专门用于专利申请资助、专利技术实施、专利奖励、专利执法及宣传。对申报他国医药专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扶持。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原创性研究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特别服务。在制定计划时要紧紧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大对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减少对模仿性技术创新的支持, 努力实现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产品和产业。对于原创性或专利性较强的中医药项目, 在组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前, 成果完成者应提供完整准确的知识产权报告, 取得成果后, 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 以取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傅家骥, 等.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2]盛辉, 成良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5) .

[3]王明旭, 宋鑫, 董研林.试论中药专利申请战略的运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9) .

[4]宋晓亭.中医药技术创新的种类及法律保障[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 (5) .

[5]张军, 吴贵生, 彭翔.21世纪中国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9) :30-34

技术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 篇3

一、领先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领先创新企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形成并掌握新的核心技术而建立的。显然,新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壁垒,即模仿跟随者要反求或仿制其新技术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由于现代检测分析的手段不断发展,对复杂技术的解密能力日益提高,因此,要保证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独占,仅仅依靠技术壁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求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领先创新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哪些技术不需要保护;应该使用哪些机制或机制的组合来保护有价值的技术;企业保护技术的能力取决于企业运行所处的法律环境,应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保护力度与保护措施。

二、模仿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并在创新过程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相对率先创新的企业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因此,模仿创新不失为我国企业现阶段创新战略的现实选择。

图1 模仿创新的一般过程

从中我们看出,模仿创新虽以模仿为基础,但并非单纯机械模仿。

技术引进是模仿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而技术成果引进的优劣与否,关键在于引进之前掌握该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不同法律状态下的技术成果其价值一般不同。总体而言,成果受法律保护的程度越高,其技术的“含金量”就越大,引进的价值和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对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评价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权利化性质(技术成果所属知识产权类别)、保密程度、专利审查状态、技术转让状态和技术成果受保护的地域范围。对于一项具体技术成果而言,应该由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专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五方面因素来确认其法律状态的好与否。这样,模仿创新者便可以根据被引进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来决定引进与否,评估引进的价格,不至于引进价值低甚至无效或非法的技术成果。

企业在采取模仿战略时,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还要重视对过期专利与失效专利的合理使用。首先,由于专利期限所限制,许多领先研发企业为抢先获得专利,往往在发明构思阶段就申请了专利,事实上从申请专利到该专利技术开发成功,再到市场开拓成熟,通常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再则人们对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加上其它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专利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并不能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反而到专利过期了才有市场需求。不要认为过期专利技术一定是落后技术或过时技术,许多情况下反而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用技术。作为模仿者,只要检索专利文献,完全可以将这些有用的过期专利技术“免费”占为己有。其次,模仿者也可从失效专利中找到自己模仿的技术。失效专利往往是由于专利权人未按时缴纳专利年费等原因,致使专利提前失效,而成为可公用的技术。模仿型企业在失效的专利中不仅可找到免费使用的企业急需的运用技术,而且可从其中受到启发,萌发新的研发思路,直至开发出新的工艺与产品,获得意想不到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合作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的主要方式是联合研究,是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联合。一般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与对手之间的联合,另一种则是与非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一般而言,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研究,往往发生在那些离商业化的利用距离还远的技术上,这样的联合研究,在得到政府或一些研究基金机构的资助时,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当需要建立新标准或对法律施加影响时,往日的竞争对手也会坐下来合作,以共谋利益,这种模式是企业完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与完全利用内部技术资源的一種中间形态,它对于那些无法单独完成的一些重大研发课题,更具现实意义,从社会层面而言,它还有利于技术扩散,但是它存在诸如战略伙伴的选择、战略合作成果的分享等矛盾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邵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1996. (4):85.

[3]陈志昂.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转移新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

[4]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M].法律出版社,1999.

[5]温旭.专利保护——为企业入世支招[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6]于英川、蔡伟.二次创新及其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管理研究,2000-04.

[7]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篇4

一.单选题
1.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 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新颖性 B.创造性 C.实用性 D.美观性

2.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可以共同合伙申请注册一个商标 B.地理标志不可以可申请注册证明商标 C.三维标志可申请注册商标 D.商品原料名称不能注册为商标

3.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的主要原则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不保护作者权利原则 B.鼓励优秀作品传播原则 C.作者利益与公众利益协调一致的原则 D.与国际著作权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原则

4.从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可以将不同的国家分为()。(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三类 B.两类

5.作者的传播权不包括()。(分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表演者权 B.录制者权 C.广播组织权

D.复制权 6.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即国家依法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创造者或者其权利继受者()使用其发明 创造的权利。(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独占 B.共享

7.作者的传播权包括()。(分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放映权和展览权 B.人身权和财产权 C.排他权和独占权 D.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广播组织权、出版者权

8.哪一年颁布的《专利法》?(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1984 B.1981 C.1982 D.1983

9.我国服务业对 GDP 的贡献率 2004 年为()%。(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33 B.29 C.40.3 D.39.5

10.()规划制定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十一五 B.十五

一.单选题

1.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 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分数:10 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新颖性 B.创造性 C.实用性 D.美观性

2.下列选项,哪项中含有保护期限不受时间限制的知识产权?(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商标权 B.著作权 C.实用新型专利权 D.发明专利权

3.知识产权主要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C A.财产权 B.著作权和商标权 C.专利权和著作权 D.邻接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

4.哪一年颁布的《专利法》?(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1984 B.1981 C.1982 D.1983

5.专利在保护期限届满前终止的情形有()。(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声明放弃、不缴纳年费 B.转让有先进的技术出现

6.以下不属于知识产权性质范围的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C A.可触摸性

B.时间性 C.无形性 D.地域性

7.广义的知识产权不包含()。(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A A.工业产权 B.版权 C.电视剧 D.对边缘保护对象的保护权 8.某医学课题组从天然植物中提出了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物质 X,有关该物质可以申请专利权的 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X 物质 B.X 物质的化学式 C.X 物质的提取方法 D.X 物质的治病机理说明 9.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即国家依法在一定时期内授予发明创造者或者其权利继受者()使用其发明创 造的权利。(分数:10 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独占 B.共享

10.以下各项不属于专利涵义的是()。(分数:10 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专利权 B.专利文献 C.获得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 D.专利证书


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的辩论材料 篇5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创新,是对旧知识的扬弃与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

基于当今中国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哪个更具有社会必要性的标准。接下来,我方将从现实问题出发,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知识创新的价值与作用两方面来论述其社会必要性。第一,知识的本质属性是求真与求新。求真,是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新学说与新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求新,知识是无止境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发现,将新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如蒸汽机的发明,仅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是不足够的,它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地发现错误,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来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改良出来的,从而能够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革,让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只是知识积累是就可以了么?不!积累只是铺垫、过程,要实现质的飞跃,最重要的还是知识创新。只是墨守成规,靠着一成不变的旧知识,原地踏步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只有不拘旧知,勇于创新,才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知识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相对知识积累,知识创新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知识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回想清朝晚期的中国,想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为什么就会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国家?难道与他人相 比缺的是知识积累吗?不!是知识创新!不断地知识创新并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将只会闭关锁国的我们远远地甩甩在后方。这历史的教训便是一个大国要振兴与强大必须依靠创新。再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不断提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在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2015年李克强在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对互联网知识的不断创新推动了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中国进入新的信息发展时代。前后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知识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过去,江泽民同志就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当今中国又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而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这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但中国的知识创新能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且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减慢,过去的发展方式已不能更好适应国家发展,而是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不断改革来推动中国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与其沉醉在理论世界里争论积累和创新的哲学关系,不如回到现实世界中比较积累和创新的实践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回顾人类历史,还是放眼当今世界,我们都不难得出知识创新更重要的结论。

第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创新是核心推动力。与知识积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动累加不同,知识创新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动变革。积累虽重要,但创新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就拿当今世界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伟大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没有知识创新,积累再多的半导体也拼不出计算机;没有知识创新;积累再多的网线也连不成互联网。20年前,粉笔染白了老师的头发;20年后,黑板也有了生动色彩;20年前,学分就是命根,书本就是根本;20年后,能力就是实力,创新就是核心。面对教育设施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想必对面的老师们也会觉得知识创新更加重要了。第二,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我们更加强调知识创新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传播速度呈几何式增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原本需要死记硬背才能积累的知识,现在通过网络可以轻松检索,世界各国的科技交往越发频繁,各国在知识积累上的差距日渐消弭。信息时代的上述特点,凸显了知识创新的重要性。换言之,知识积累可以快速拷贝,可知识创新却无法轻松复制。

第三,大到国家,小到企业,知识创新都是核心竞争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抓住科技革命的重要契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使日本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同样是亚洲近邻,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创新和自行开发为主,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其在电子通讯等众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跃居世界前列。回到我国,党中央已经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重要经济中心的上海,也已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战略发展方向。诺基亚曾经是手机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军者,然而在三星、苹果等厂商开始大力创新的时候,诺基亚却忽视了创新,于是迅速走向衰落,在过去5年中其股价累计下跌了90%,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更是从50%滑落到不足1%。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苹果说我长得美,诺基亚说我很结实;苹果说我应用多,诺基亚说我很结实;苹果说我很好玩,诺基亚说我很结实”。是的,积累可以带来结实,但是创新可以赢得世界!

最后,我想说,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动力、创新是目的,创新是未来!让我们努力创新吧!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大家可以注意这个定义除去知识创新本身的含义外,还包含了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更深一层的关系.知识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使人类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迈向了文明现代的社会.知识积累固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但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却不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创新.想想看吧:从四大发明到宇宙空间技术的发展,从地球中心说到霍金的宇宙大爆炸观点, 从孔孟学说到后现代主义,从八股文到散文小说…..我还需过多的举例子吗?没有了创新,没有了创新意识,人类所有的物质文化成果都将不付存在,人类将永久的停留在混沌中尚未开化.真的这样的话,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坐在这里听对方辩友大谈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吗?没有了动力还谈什么发展?谈什么重要?光有土,有种子,没有水,没有阳光,你栽什么花? :靠着墨守陈规,靠着一成不变的死知识,原地踏步紧紧攥着那一点可怜巴巴的东西,我们能干些什么?,对方辩友请看看吧,古往今来,种种胜于雄辩的事实无不证明了我方的观点: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针对认为积累比创新重要的人

1)把知识定义的过于狭隘。所谓知识,它既有对事物的知觉或表象的感性认识,又有概念或规律的理性知识。”管理、制度、技术等各方面都包含知识。

2)混淆视听。夸大知识积累的内涵,刻意缩小知识创新的外延。在对方眼里,知识扩张是积累,结构完善是积累,弃旧扬新也是积累!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知识创新呢?[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哪怕一个!(对方辩友俨然论证的就是“知识积累+知识创新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3)偷梁换柱。对方辩友提出比较的标准是在于看谁对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广泛而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后面的陈述中我们却没有听促人和对这个标准的论证,对方辩友不是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吗?

4)自相矛盾。对方辩友一直强调积累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对方辩友的意思是好的积累是积累,不好的积累就不是积累喽?(后面却说积累在质量上无法保证)

5)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谁更重要的比较必须是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的,拿今天的积累与古时的创新相比是毫无意义的; ] 6)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创新“离不开”积累的存在,那必要性就等于更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相比较而言,知识创新更重要!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只有不拘旧知,勇于创新,才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要吗?积累能够离开创新吗?积累与创新是互为因果的,舍弃一方来谈另一方,就如同砍掉左手来谈右手的重要性没有任何意义;

7)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知识创新割裂开来?我们在论证谁更重要的问题时,更应看重他们之间的联系,否则对方辩友在论证己方观点的时候也要把知识积累与技术积累、制度积累区别开来!对方辩友在举起左手打了我方的同时,也举起右手打了您自己啊!

8)知识创新的独特性与迫切性决定了创新的价值,知识创新更重要!

9)个人的积累提高个人的素质,历史的积累加个人的积累有利于创新的发展?一个罪犯的个人素质到底是恶积累得太多还是善积累得太少?(不是个人能力不够,是重视程度不够)!

论证我方观点。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和学术的总和;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旧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两者都不可或缺,但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知识。

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看。知识无绝对真假,其本质是求真、求新;知识积累具有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有知识创新才能对其完善与深化。“日心说“代替”地心说“,能量守恒打破“永动机“美梦,知识创新的利剑披荆斩棘不断对知识进行突破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探索未知世界。

其次从知识的社会作用看,知识创新更重要。

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的持续转化,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第一次钻木取火、第一次制造火药、第一次登上月球,每一个创新都把人类带向新纪元,每一次变革都使社会大踏步前进。

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21世纪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于是创新成了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因为,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永远只能是竞争潮流的逐波者,惟有创新才能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

第三,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从孔孟学说到后现代主义,从八股文到散文小说,又是知识创新在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成功的法宝。它要求人才不仅拥有一般继承性知识,更要有创新能力。失去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所以我方主张以知识积累为手段,从而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所以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一、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忆往昔,从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从山崖悬棺到敦煌石窟,从乐山大佛到万里长城,创新的巨大成就使现代人仍然望其项背;看今朝,知识创新如击破迷雾的利剑,剔除日心说,否定以太假说,打破永动机的黄粱美梦。在积累面前,真理往往如莲花不胜微风的娇羞,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创新面前它最终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二、从现实层面看,认识到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处在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小差距,而缩小这个差距关键要靠知识创新。积累知识永远只能是竞争潮流的逐波者,惟有创新才能成为搏击风浪的弄潮儿!创新让人类由历史走向未来!

论据:

从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从山崖悬棺到敦煌石窟,从乐山大佛到万里长城,创新的巨大成就使现代人仍然望其项背;

3、知识创新如击破迷雾的利剑,剔除日心说,否定以太假说,打破永动机的黄粱美梦。在积累面前,真理往往如莲花不胜微风的娇羞,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而在创新面前它最终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4、站在积累的高山上,离开了知识积累这把利剑,既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也只能是“凄凄惨惨戚戚”;只有知识积累,才能够“蓦然回首,成就却在灯火阑珊处”!

齐白石多次教诲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强调知识不能一味“拿来主义”,而应博综而约取,从而进行知识创新。

5、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就说过: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知识创新推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知识创新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胡锦涛主席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更是为我们吹响了知识创新的号角。

一辩稿:1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的 1 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

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到应用的目的。

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 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 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 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 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 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 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 新是对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 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的本质 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 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 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 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 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 到应用的目的。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 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 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 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 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 强国之林。谢谢。

正方二辩: 谢谢主席,有请反方三辩,(谢谢,请问)。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 产力,推动其发展?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知识创新是在地球之外的某个社会进行的,又或者对 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之外进行的,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 完成的,它仅仅创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知识创新意义之所在。正方二辩 :那么你方的定义就是说知识创新还包括创新出来的知识的使用过程。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创新出来的知识是不能用的。正方二辩: 那么请问:知识积累是否也包括积累的知识的使用呢? 反方三辩: 应用本来就既包括创新,也包括积累,而在应用过程中明显创造性的应用更为 重要,对方辩友应该听说过活学活用,因时因地制宜吧。正方二辩 :所以是否每一次人类创新出来的知识最终都会积累沉淀为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 一部分,才能够发挥其价值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不是说积累离不开创新,创新也离不开积累呢?这一点是我方和对 方已经达成共识的,但是对方辩友似乎无法从其必要性推出其重要性,他们两个互为前提,但是明显知识创新更为重要。正方二辩 :请对方不要扣我帽子,(继续谢谢),请问这上面那个过程是不是知识由少到多 的个人积累和向社会横向积累的一个过程呢? 反方三辩 :无论如何积累知识都是创造出来的。(时间到,谢谢)

反方二辩 :有请对方二辩,谢谢。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性质是什 么。正方二辩 :当前我国的确是属于社会转型阶段,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借鉴和吸取前 人的经验,让我们的知识积累不断发展,为什么要科教兴国,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反方二辩 :请教了,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正方二辩 :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前太多的人想去创新可是知识积累的又不 够,所以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上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不够脚踏实地不够真真扎扎点滴积累的这样 一个状态呀!反方二辩 :是不是我们今天在没有脚踏实地的时候谈国家的社会转型呢?请教解决这个问 题的关键是什么? 正方二辩 :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我们更加注重指示积累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谈知识积累和 知识创新,并非要排除另一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任何知识创新的使用,都必须取决 于我们知识积累的高度呀!谢谢 反方二辩 :对方辩友说的这是转型呢还是转弯我不知道,中国面对的新形势是不是前有古 人的,如果以前有过什么时候有过呢?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的确是有过但是我们说中国自古至今创造了很多辉煌,从四大发明 到最近的各类新成果新知识,但是我们说有那一样知识不是最终通过积累学习最终成为我们 个人的素质呢,谢谢!(时间到,谢谢)

正方三辩 :好,有请对方三辩。(谢谢)请问没有知识创新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知识积累呢? 反方三辩 : 没有知识创新的那知识积累的知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下掉下来的。正方三辩 :我们说知识积累有三大来源,学习、实践和创新,请问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 绳,知识也增加了,这是不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呢? 反方三辩 :请问如果没有第一个人被蛇咬,如果你没有曾经被蛇咬过,有谁会知道蛇是可 以咬人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们通过接受教育亲身体验所得来的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对方辩友想我还是 知识积累吧创新多辛苦,那世界上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告诉我是靠火星人给我们从火星运 过来吗? 正方三辩 :再问一个问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三者能否等同。反方三辩 :当然拉!难道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些都不包含知识 吗? 正方三辩 :但是技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而知识呢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刚才跟我们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是脚踏实地的,这会儿又说积累出来的 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呀!正方三辩 :但是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知识创新到底是不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呢? 反方三辩 :难道没有创新出来的知识对方辩友是如何积累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学习我妈告诉我一些东西这能叫做知识创新吗?(谢谢,时间到)

反方三辩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谢谢),请问社会生产力中是否包含着知识?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在社会生产力中当然包括知识,但是我们看到知识创新是通过创新成 果的应用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知识积累呢不仅能够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更能够通 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算从这一角度而言,也是知识积累比知识 创新更加重要呀!反方三辩 :很明显对方辩友混淆了知识传播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区别,请问对方辩友,先进 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呢? 正方三辩 :知识传播怎么不是知识积累呢?,举一个例子孔子当年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 到处传播儒学知识,如果说这不是社会的知识积累的话,难道说他在组团搞观光旅游吗? 反方三辩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别是否在于 知识上的差异。正方三辩 :是在知识上的差异呀!而我们呀看到的这个差异是什么呢?还不是知识积累程 度上的一种差异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新生产力之所以新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多,旧生产力之所以 旧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少吗?请问新生产力之所以比旧生产力先进,是否说明了知识创新在 生产力变革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必不可少,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但我们要看 到知识积累呢,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其一。第二,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呢决定 了知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呢,知识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知识积累才能够保存下来。所 以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呀!谢谢 主席: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一辩做攻辩总结,您的时间也是一分三十秒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刚才的攻辩阶段,对方辩友主要范了以下几点错误。第一,我方请 教对方辩友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对方告诉我们说创新的知识当然要通过 使用,创新就包括使用,如果说创新也包括创新成果的转换与使用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这 么多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转换却寥寥无几呢?所以对方辩友今天一直给我们论证的是知 识创新加上知识创新成果的转换与运用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对方辩友明显偷换概念。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知识积累的源头是创新,可是我们都知道,知识积累很大的源头都是 实践,对方辩友是不是说所有的实践都是在创新呢?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知识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三者都是等同的关系,是这样的吗?我们说,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 础,第四,今天我方并不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我们也说了知识必须在多个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横 向积累,举个例子就好比说是一棵树在成长当然是积累,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在生长,也是在 积累,对方辩友今天为什么只见树目不见深林呢?而反观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创 新出来的知识必须通过推广必须通过使用必须通过更多的人学习积累下来,才能真正推动生 产力的作用,所以说知识积累更重要嘛。谢谢大家。

主席 :好,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首先在正方二辩问我的问题中,知识创新出的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生 产力的,我方回答是创新转化的,为什么只有电磁理论,你积累了还是电磁理论,怎么就变 成了电话呢?是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不是需要创新之后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 用,而这一点积累能完成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社会转型的性质是什么,要解决这个社 会转型的问题,靠什么?对方辩友说要借鉴吸收,请问今天我们是借鉴那国的经验,吸收哪 国的理论,就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呢?在对方辩友问我们的问题中,没有创新是不是一 定没有知识积累,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当然没有。因为没有创造出知识,请问你们积累什 么?而对方辩友说积累不一定要靠创新啊!可以通过学习,那么请问你们学习的知识又是如 何来的?孔老夫子的知识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生产力的转化是否包含 着知识?新旧生产力的区别是否是因为知识?对方辩友说承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新很重 要,但是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又很必要,所以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那么这个必要比 重要更重要的重要结论,对方辩友是如何得出的呢?对方辩友说知识普及也是一种积累,请 问积累的知识传来传去对知识总量的增加有差别吗?能造成积累吗?

下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自由辩论阶段,共十分钟,双方各有 五分钟,我们首先由正方开始,有请: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没有知识创新,就一定没有知识 积累,那我想请问对方了:学习和实践能不能达到知识积累? 反方四辩 :请问对方辩友您学习的东西是不是前人的知识创新呢?相对论对于经典力学的 突破中到底是创新更重要还是积累更重要呢? 正方三辩 :我承认有相对论呀,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是积累的知识呀,我们要知识积累,可以学习实践的创新都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像我亲身体验我通过某些时间活动去获取知 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是通过积累牛顿力学,不做任何创新就 忽然之间积出来了吗? 正方二辩:看来对方辩友也承认了知识的创新要站在积累的 土之上才能够开出奇葩,那我 们请问: 今天我们说搞可持续发展要靠的是积累,为什么没有说搞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呢? 反方二辩: 中国今天为什么搞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在可持续 发展中我们要不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呢? 正方二辩:所以说我们要搞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再加上知识创新,可是一切的源头和一 切的归宿都是知识的积累。反方一辩:但这个知识创新不是创新吗?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对方辩 友认为我们的制度、技术都是无知无谓的吗? 正方一辩: 对方刚才告诉我们说知识创新也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这难道也不是告诉我们说知 识是创新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吗? 反方三辨:知识创新可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还是知识积累不断推进的改革手段,甚至 还是知识积累的归缩。正方一辩:我就请问对方辩友:知识创新的使用是否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呢? 反方四辩:当然不止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今天发现了一条理论,明天把它变成实际 应用,这中间是创新。正方二辩:对方辩方那我就奇怪,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人用来做枪炮,中 国人却用来放鞭炮?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为什么火药在中国只能是烟花,但是在西方却成了炸药,到 底是创新还是积累带来的? 正方三辩:但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是知识积累带来的。那我们知道: 地球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是不是说这是一种知识的创新吧? 反方三辩:如果没有人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对方辩友面对地球,日积月积也积不出这 个知识吧? 正方二辩: 所以对方辩友在跟我们说发现知识,请问发现知识等于知识创新吗?哥伦布到底 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是创造了新大陆?

反方二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哥伦布是积累了新大陆? 正方四辩:我方可从来没有说这样的例子,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您方三辩说知识创新等同于 技术制度创新,您做何解释? 反方二辩:我们已经说了,在技术创新中和知识创新中都有其知识内涵,按照对方一辩的理 论雪球是否应该越滚越大,还是越滚越小最后化掉拉倒呢?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什么?他们说知识创新呢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所以 说知识创新就比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更重要。那知识积累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照对 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说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呢? 反方四辩:那今天对方是否认为知识创新不等同天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那么是不是知识积 累也不等同于体制管理、体制积累和技术积累? 正方四辩:可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含有知识的内涵它就等同了。那我告诉你 今天中午我的肚子里吃了一只烤鸭,是不是烤鸭就等同于我呢? 反方一辩:可是对方辩友刚刚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不是创新,就是说制度不是知识。可是回 答我方攻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解决中国现状要靠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先进制度,这你吸取 的是知识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我说我们借鉴外国的经验知识,经验是不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四辩:经验与知识有没有区别,请教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我方当然知道,而且对方辩友请不要再一次的给我们混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请问:我说一个人技术好,等于说他知识好吗? 反方三辩:莫非一个技术好的人在对方辩友眼里就是一个无知的人吗? 正方一辩:那请问:如果说技术等于知识的话,那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股票的知识,但是 像巴非特那样用高超的炒股技术的人为什么寥寥无几呢? 反方二辩: 你只是在说一个不同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的问题,能够论证那些股票知识不 是知识吗?我想请教:今天推动积累水平提高的需要不需要手段的创新? 正方三辩:当然需要,但是我们可以举一个同一语的例子,贝克汉姆大家知道,他足球的知 识很好是代表足球的技术很好吗? 反方四辩:那么请问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它的目的是什么?

正方三辩: 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积累,来促动我们社 会的发展。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千万不要把知识当成邮票,只是为了积累来收成,知识最终的目的是 创新性的应用,对方辩友。正方二辩 : 创造出新的知识 , 所以才要把它积累下来更多的传播和和运用。反方二辩: 这是不是又停留在一个积累比不比积累重要性的基础上呢?我想请教: 今天科技 馆里陈列的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反而是一再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把它停滞,其实对方老是在说“如 果没有,如果没有 ?? “那请您正面回答解释一下。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让我们解释什么呢?因为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正方四辩 : 对方始终在强调知识创新就一定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 那我想请问你 : 我要利 用查字典的知识去查到很多知识 , 这是不是也是前提呢 ? 反方四辩 : 那么是谁告诉您查字典的知识 , 是不是有人教职工您 , 是不是有人首先创造 出来您才尽其用知道了呢 ? 正方四辩 : 谁告诉我知识我就在进行知识创新了吗 ? 反方三辩 : 那您查的字典难道不是知识创新得来的 , 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 正方二辩 : 当然是通过前人积累下来的。反方二辩: 那么我想请教: 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是不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才把我们带入一个新 的时代? 正方三辩: 如果当时瓦特用了这个蒸汽机就马上把它扔了的话,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的话恐 怕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蒸汽机是什么,可能我们的世界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惟见长江天 际流”。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是不是还说积累很必要呢? 正方二辩:我们是说积累不仅是源头,而且更决定了知识创新出来后运用的高度,不然为什 么有的人用电冰箱来放棉被,有的人却用洗衣机来装大米呢? 反方四辩:请教对方辩友:今天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要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方三辩: 是,当然是这样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但是我们要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经验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不是在论证我方的观点吗? 反方三辩: 既然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为什么吸取来之后还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结合 的一瞬是不是创新的光芒? 正方二辩: 所以我们才说知识创新的那灿烂光华的确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更要知识传承的开 长地久。反方二辩:都已经说到是灿烂光华了,怎么还否认创新的重要性? 正方三辩:是,灿烂光华就说明了它更重要吗?我们说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发展,还是文明传 承,还是微观的个人成才,实际上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知识创新只不是推动其实现 的一种力量而已。对方辩友能说知识创新就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吗? 反方一辩: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刚才说知识创新是灿烂光华,灿烂光华更重要。正方四辩:从源头伴随以及归宿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时间到)反方四辩 : 今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千里眼 ? 不是按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识积累站在高山上 , 而是因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对方辩友。反方三辩: 是什么让我们有了顺风耳?不是因为我们武功高强能够千里传音,而是因为贝尔 发明了电话。反方一辩: 是什么让我们能移山填海?不是因为千百个愚公一起来劳动,而是我们改良了炸 药。[ 观众答辩 ] 观众 1 :刚才反方一直强调正方说的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性,我个人感觉在创新的过程当中 它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于前人成果的保留和借鉴和保留它仅 仅表现在必要性上面吗? 反方四辩:我们说创新的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今天创新包含四个 过程:第一是酝酿;第二是发现;第三是建构;第四是成型。在酝酿和发现阶段 , 我们说 在积累的知识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创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但是有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积累,为什么只有牛顿 能够发现经典力学?为什么只有爱因斯坦能发明相对论?说明知识创新的意识是非常重要 的。今天我们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实际上也是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之后,我们才能在解决新问题,面对新环境的过程当中发挥我们建构与成型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 阶段来真正的把这项知识的新的意识转化成知识创新的具体实际,从而真正的实现知识创 新。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积累诚然必要,但是知识创新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观众台 2 :当今的互联网使得知识的大批量和快速的积累成为可能,那么在这个条件下,在这个特写的时代下,我们的知识创新是不是有了它更新的意义呢? 正方四辩: 其实我方一直都强调两者都很重要,但我们怎么判别一个更呢?就是看他对知识 的传承运用和人类的传承发展有什么取得更大重大的意义,广泛的意义。请大家想一起,或 许千百万人他们没有知识创新,他们一辈子都很平凡,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知识积累的话,他 们还算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吗?所以说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就算是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同样 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的。观众 3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他是建立在成百上千次失败的基础上的,那么如果没有 这睦知识的积累他能进行这种创新吗? 反方三辩: 爱迪生的事例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创新的过程中有着千辛万苦,可千万不能像对 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积累也许更容易、更快捷,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积累这条路。这时候我 想起叶剑英将军曾经说过的这样一首诗,那就是“攻城不怕艰,攻书莫畏难。科学有艰险,苦战能过关。”爱迪生经历了千万次的失败,但他最终发明了电灯,面带给了我们这个演播 厅极大的光明。在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他,而我们想到了文明的传承,而文明的传承也不仅仅 在对方辩友眼里那样,仅仅是为传承而传承,它更重要的是创新。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 里,我想起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那就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观众 4 :你们在准备这个大专辩会的时候,是就课下的积累更重要呢?还是临场发挥的这 个创新作用更重要? 反方二辩:我个人认为我们知识的积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更重要的。当然,在这个辩场之 上我十分欣赏对方同学和我方同学的共同配合、共同发挥。但是我想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 前后几个月的艰辛的知识点滴积累基础之上,而今天这场辩论赛最终将会被录制下来,在电 视上向广大朋友们播放。为什么呢?因为它希望把我们两队真正辩论交锋的知识,把它给保 存下来,把它给传播出来。真正的在我们广大的学生当中,广大的观众之中让他们看到这是 一场有意的辩论赛,这才是它发挥价值的意义所在。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 谢谢主席!今天对方辩友诚然有不少的创新之处 , 但是创新是否合情合理 ? 我 们一一分析。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说有一些积累是不需要依赖于创新而存在的,但是其实 对方辩友今天告诉我们的只是一部分积累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创新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 分的人知识创新了,他们告诉您了,您想用这知识创新的成果所以您才能够进行知识积累。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其实只是一部积累史。那么我们说什么叫做发展?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创新,新事物如 何取代旧事物,这样一个弃旧扬新的过程知识积累是如何实现的?对方说“不积跬步,无以 至千里”,但是如果您只是积跬步却没有创新的话,那叫原地踏步,那会不会使我们的文明 成为一句古埃及文明的木乃伊呢?第三,今天对方告诉我们在中国当下要更立足于知识积 累,可是我们知道,今天的中国已经初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的运载火箭已经可以将美国和 欧盟的卫星发射上太空,中国有没有国际竞争的能力?如果我们只强调知识积累能不能更好 的发展?今天的中国正在由转统向现代的转型,我们知道我们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竞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篇6

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6条规定:国家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产品、服务标准制定相结合;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标准的研究、制定和依法采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专项任务”中指出, 要“制定和完善与标准有关的政策, 规范将专利纳入标准的行为。支持企业、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2009年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意见》则指出, 中央企业要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应当重视获取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应重视将重大专利技术成果纳入技术标准工作, 争取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 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主动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订, 努力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国际标准, 谋求企业更大发展空间。对于中央企业来说, 在技术创新中加强标准化建设, 应当为其他企业树立表率。

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及标准化战略三者之间相互存在密切联系, 三者之间有必要实现高度融合。“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融合, 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三者只有协同发展, 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协同的关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企业的标准化水平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企业标准化建设上应当重视技术创新导向和知识产权导向, 尽量将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二、技术创新中纳入标准化战略、企业标准化战略中纳入知识产权的内在机理与实践

在技术创新中纳入标准化战略、企业标准化战略中纳入知识产权的内在机理与实践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二是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必然性;三是警惕发达国家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

(一) 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

在标准制胜时代, 企业技术创新纳入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和内在机理在于技术创新与标准之间的密切联系。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因素, 与技术标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协同关系。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形成基础, 技术标准的产生、发展均依赖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够促使技术标准不断更新换代。换言之, 技术创新作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为技术标准的形成奠定了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技术标准的依托, 其推动了技术标准的发展。同时, 标准对技术创新也有重要影响。标准对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作用。这一作用体现于标准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通用性的技术规范, 为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供了条件。

在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战略融合的环境下, 形成标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素, 有助于鼓励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较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技术标准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它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技术规范和重要技术支撑, 而技术标准的传播、应用与推广则在保障技术标准拥有者活动巨额利润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深入。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特别是原始创新时, 则可以通过构建技术标准强化对创新成果的保护, 并利用标准的普遍适应性推广新技术成果, 从而为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二) 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必然性

实际上, 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具有必然性, 形成了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趋向。

一方面, 技术标准体现了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的技术水平, 而专利技术代表了某一技术领域的先进性, 技术标准本身也难以逾越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近些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在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 如建立协商机制, 明确纳入标准的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的激烈也激励企业将其知识产权实现标准化, 通过将企业自身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标准化, 企业就可以凭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内占据市场竞争优势, 形成一定范围的对市场和技术的垄断。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 现实中围绕标准的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纠纷也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充分体现出来了。特别是跨国公司善于将专利与技术标准紧密融合, 它们在积极追逐对国际技术标准的主导权的同时, 高度重视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 在制定标准中充分吸收拥有专利权的技术, 甚至将标准直接建立在相关专利技术上, 实现了专利政策与标准政策的融合, 旨在获取垄断性利益。

发达国家企业十分重视利用其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标准体系或者形成事实标准, 企图使发展中国家企业遵从其标准体系, 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垄断性利益。有资料统计, 目前专利技术标准已占世界技术标准组织所有标准量的99.8%, 而这些标准绝大多数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发达国家企业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后, 试图通过标准的推广应用和专利技术的垄断性获取比单纯的专利技术更大的垄断性效益, 因为标准的推广也同时实现了专利的出售或许可。

除了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 基于专利技术的标准战略还包括建立专利联盟制定和推行标准等形式。跨国公司通过将专利技术引入标准领域, 建立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或产业联盟标准。通过联盟形式, 跨国公司能够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实现对专利技术的垄断, 例如跨国公司实现市场准入控制, 以许可授权方式排挤竞争对手, 一致对外, 旨在实现最佳利益。无疑, 在当代国内外竞争环境下标准的专利化和专利的标准化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新形式和内容,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环境下, 专利和技术标准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高科技发展依赖于创新的技术和专利权保护, 标准的开放性、普遍性和专利的垄断性使得高新技术发展离不开标准的普及, 而专利权向标准靠拢则实现了技术的制高点, 两者互为影响, 推动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专利与标准相结合被认为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高境界和层次, 而这两者的叠加对于标准的使用者来说则无异于沉重的负担。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来说, 只有掌握了技术标准, 才能摆脱对他人技术标准的依赖, 实现技术创新目的。在这方面,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移动通信第一代、第二代发展中, 我国缺乏自己的技术标准, 只能跟随他人技术标准, 为此付出了巨额的专利许可费。在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发展中,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 我国研制了中国电信领域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即TD-SCDMA标准, 其战略意义非常深远。

(三) 警惕发达国家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 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体制下, 逐渐被演化成实行贸易壁垒的一种新形式, 值得我国企业高度警惕。随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建立, 关税壁垒逐渐淡出市场, 但发达国家却大大强化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非关税壁垒。有研究认为, 当前国家之间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设置的合法贸易壁垒多数涉及技术标准。美国商务部则统计, 大约有80%的世界贸易商品受到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影响。技术标准作为非关税壁垒和产业壁垒的重要手段, 对我国产品的出口也造成了巨大妨碍。根据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一次调查, 近几年我国有60%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壁垒制约, 技术壁垒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损失巨大, 每年超过450亿美元。由此可见, 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技术标准的战略意义更大, 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及其企业争夺国际市场、谋取竞争优势的法宝。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当今, 技术标准则是与专利技术融合在一起的, 为了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重重技术壁垒, 我国企业唯一出路是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 实行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

三、实施策略

标准是企业进入市场需要遵循的标准, 它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标准化战略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结合的新形式和更高境界, 技术创新推动了标准在市场中的应用和推广, 促进了标准的发展。标准化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其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在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战略融合方面, 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重要形式。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 需要将自身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战略结合的基本前提, 在此前提之下再考虑标准设立的目标, 如建立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抑或国际标准。为此, 需要关注本企业所在行业相关技术标准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明确自身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的现有地位, 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进展, 力争使自己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技术纳入国家或国际标准体系, 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 (2011-2020年) 》即指出, 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将我国优势领域拥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将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融合, 在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融进标准战略, 是近些年来国外跨国公司常用的策略, 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例如,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通信技术领域标准之战愈演愈烈。美国高通公司为打败TDMA和GSM标准, 着力发展CDMA标准。为此, 公司首先在技术上进行了突破, 通过选准开发方向, 成功开发了CDMSA技术, 并通过商业化运作, 将其纳入通信领域的重要标准, 从而掌握了通信行业的主导权, 获取了丰厚的利益。其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创新活动,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有效结合, 从而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标准。我国一些企业也在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结合方面积累了经验。例如, 海信集团在2006-2009年间, 共主持或参与159项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 该公司在2008年与其他6家企业一起获得首届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领军企业奖。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中的标准化战略, 需要逐渐准备条件, 其中关键是准确定位标准战略, 整合企业研究开发资源、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 充分考虑企业创建标准的核心技术能力、产品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 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 将技术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有机结合

2011年全国标准化工作的安排与推进就体现了加强这三者融合的用意。该年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推进标准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 加大对具有创新价值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力度, 重视标准与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衔接,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标准, 促进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与商业化应用。同时, 在标准战略定位上, 支持企业采用和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企业需要加强对技术标准的研究, 树立标准意识, 健全标准机构。

(二) 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的确权

标准战略与技术创新又存在密切联系性, 因为无论是企业法定标准还是事实标准, 都是以产品、技术在市场中的高占有率、影响力为基础的, 标准的形成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自然的“果实”。为此, 需要在创新成果产权化后, 进一步推动产权化后的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 而这又为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形成良性循环。当然, 在这里, 创新成果的取得仍然是第一位的, 因为它能够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以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 (集团) 有限公司为例, 该公司开发的现场总线电器专利技术标准化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司注重核心技术开发, 实施以基本专利战略外加外围专利战略部署防御型专利的专利战略形式。在构筑专利网的基础上, 公司以标准宣传推出示范工程, 并配合标准组成知识产权保护网, 形成了包括标准、通信协议、协议芯片等多项核心技术在内在系统, 获得专利18项, 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项, 投放市场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 大力争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从政府加强对企业技术标准建设支持的角度看,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政策以加强对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和重要技术标准, 应给予重点支持。政府在构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过程中, 应重视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形成自身的技术标准, 加速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向国内技术标准转化的进程。

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技术创新、标准化的政策, 如“通过财政投入形式支持企业核心技术的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和标准全球化活动”, “对重大发明专利申请以及相关标准制订产生的费用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 对经济效益好、社会贡献大的专利项目及发明人给予奖励, 有重大贡献的给予重奖”。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之五“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打造自主知识产权高地”部分指出:要抓紧制度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 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并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鼓励企业结成技术标准联盟, 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 形成优势产业事实标准;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结构在标准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标准化研究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争取这些外部资源的支持。为推进专利与标准相结合, 深圳市在2007年5月还发布了《深圳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 (2006-2010) 》, 规定了专利与标准有效结合的问题。2009年又出台《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与《标准创新奖管理办法》, 对标准化项目实施奖励。2011年, 深圳市又拟定《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1-2015年) 》, 以进一步推动区域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建设。

政府的这些标准化政策无疑为企业实施专利技术与标准相结合的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另外, 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忽视, 如就中小企业而言, 《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鼓励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知识培训, 加强对中小企业申请行业标准制订的指导和服务, 对涉及跨行业的技术标准制订, 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简化手续, 提供便利服务”。近年来, 我国相当一部分行业在推进产业标准, 建构产业标准技术联盟, 扶持企业标准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 争取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争取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贯彻“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思路, 启动自主专利等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培育工程, 促进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有机结合, 推进将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技术标准, 提升技术标准中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的含金量。

其中, 就国际技术标准而言, 过去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够, 尤其需要加强。据统计, 目前全球大约1.6万项国际标准中, 我国参与制定的比例不到2%, 其中99.8%是由以美国为主体的国外机构所制定的, 提高我国企业在制定国际标准中话语权就变得十分重要。当然, 采取“走出去”战略, 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提供了经验。例如, 华为公司参与了数十个国际标准组织, 成为3GPP、TD-SCDMA联盟等国际标准组织成员, 并担任3GPPSA5主席、ITU-T SG11组副主席、RAN2/CT1副主席、ITU-R WP8F技术组主席等职务, 进入国际标准的专利有数百件。公司还参加了国内行业的标准化组织, 在推动通信技术标准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有关政策也主张重视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例如, 国务院颁发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若干配套政策》在提出的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措施中, 即指出要支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 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企业应积极参加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 促进企业自身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 是最终通过标准制胜、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为此需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给予大力支持, 使我国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这些政策和制度应当在导向上鼓励和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技术标准;在措施上则应为企业技术标准上升为国际技术标准提供便利途径, 积极支持在国际技术标准组织中争取话语权。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法规、国际技术标准的研究, 特别是那些对我国重大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外技术法规、国际技术标准的研究并提出对策, 也是有的放矢、防止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市场阻碍的重要对策。

(五) 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

企业需要加强对技术标准的利用, 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标准的通用性为产业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企业通过积极利用技术标准, 有利于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推广和应用, 可以实现对行业制高点的占领。同时, 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体系, 将标准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起来, 从制度层面保障技术标准建设与知识产权管理和战略的融合, 也是必要的。

(六) 通过组建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实现突破

成立技术标准战略联盟是当代标准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一联盟可将创新主体的专利引入到技术标准中, 建构技术进入壁垒, 实现企业之间创新资源优势互补。跨国公司就善于以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形式实现标准和专利战略的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集群和专利组合优势。在实践中, 通常实行专利池战略, 建构跨国公司的专利联盟, 在其内部实行交叉许可、共同对外, 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产生单个企业无法获得的集群效应。

基于这一特点, 专利池战略也被称为专利联盟战略。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专利集中授权白皮书所下的定义, 专利池是指两个以上专利权人签订协议, 并以此将其拥有的一个以上专利许可给其中一人或第三人。专利池通常有两种形式, 一是普通型专利池, 二是技术标准专利池。前者是将特定产业的必要专利纳入专利池中,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将这些专利技术纳入到技术标准之中, 这种标准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推广力很强。后者也称为技术前段控制型专利池, 是不同企业组成技术联盟基础上, 将各自核心专利组建专利池, 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标准, 通过政府、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法定标准或者由行业内部接纳为事实标准。

专利池中的专利则有互补性专利、互斥性专利和替代性专利之分。其中, 互补性专利是指由不同专利权人拥有的专利之间在技术上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彼此组合或结合能够使专利技术发挥更大的价值;互斥性专利是针对发明创造持续的研究开发, 后续研究开发需要在基础研究开发上进行, 基础研究开发产生的专利会对后续研究开发成果产生的专利构成制约, 如从属专利与基础专利之间的关系;替代性专利实质上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专利, 因为在市场上其功能和性质接近, 可以互相替代。

上述三类专利对纳入专利池中的各方专利权人来说, 可以各得其所, 因此在专利池中均是常见的专利权形式。

在具体适用上,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确定应当采取的策略。例如, 就拥有很强的专利组合、自主研究开发力量特别强的企业来说, 可以以自主技术标准战略为主。现实中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构筑事实标准的例子就是体现。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企业, 以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 形成新的专利组合等形式建构技术标准。就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但缺乏基本专利的企业来说, 可以选取与自身创新资源匹配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 共同开发技术标准, 实现基本专利方面的突破, 并构建技术标准。对实力比较强, 在行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 可以在行业标准战略中起到领头羊作用, 以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为基础, 通过合作开发的形式, 形成联盟内专利组合, 形成行业技术标准。这一模式对于我国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和技术挑战, 能够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至于一些经济技术实力明显不足的企业, 通过采取直接加入相关技术标准联盟的形式, 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七) 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

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例如, 2010年6月, 河北省廊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台《关于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建设的政策, 即对被批准发布为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

(八) 遵守基本规范, 充分考虑标准的市场适应性

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时, 应遵守标准制定的基本规范, 并充分考虑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专利技术纳入标准有一定条件限制, 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战略时应注意这一点, 例如将专利技术写入标准限于必要专利。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标准中规范技术性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了标准提案工作小组与制定标准各方申报的与技术方案有关的知识产权, 涉及专利权许可的协调问题。同时, 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应考虑市场适应性。过去曾发生过因为标准未被市场接受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例子。如20世纪70年底日本高清晰度彩电标准制定就是如此, 由于该标准的彩电价格过高, 消费者难以接受,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标准后, 最终失去了市场。美国“铱”星公司低轨道卫星网络系统开发的失败也是一个反面例子。

参考文献

[1]王黎萤, 陈劲.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J].世界标准信息, 2005, (5) .

[2]蔡富有, 杜基尔, 蒯辙, 赵启厚.建设创新型国家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344.

[3]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 (集团) 有限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构建创新型企业集团[J].上海企业, 2006, (5) .

[4]华鹰.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标准战略——以专利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为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0) .

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篇7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模块化;知识经济

一、创新驱动发展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的,这一战略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知识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态势愈演愈烈,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战略的提出,也是对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知识创新的充分肯定,预示着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社会财富形态得到了认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经济力量的主动权。而从十九世纪开始,科技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无论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还是知识产权的管理,最终都依赖技术的现实化创新。

就目前来说,知识经济时代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来开了序幕,以互联网为典型代表的科技领域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型领域,不断探寻基本科学更深层次的问题,能源、环境、生命科学、材料、网络……呈现出较差融合、多为复杂的态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还有一层深意:截至目前,中国错过了21世纪前所有的技术革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导致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落后,尤其是中国近代,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路下滑;而当前被誉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黎明”,中国也具备了充分的变革发展条件,采取技术创新战略,实现中国梦的飞跃,是不容错过的时机。

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如同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创新驱动是知识产权完整构成的前提条件,而知识产权是对创新驱动的成果总结,两者的共同努力是促使科技革命发生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从发达国家来看,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提升科技水平的出发点,并把知识产权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这是由于,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实现转化后会到来巨大的利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布局,也就意味着掌握未来经济的主动权。

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科技创新的进步行为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截止目前,我国各类商标注册、版权注册、专利发明注册等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随着创新驱动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影响,中央政府也高度重视,在08年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文件,文件中强调,要将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成为创新驱动战略的组成部分,全面引导知识产权保护的开展。

二、创新驱动发展下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行基础

1.创新经济理论

十九世纪出,“创新”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经济学领域被提出,重点强调科技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战争”——经济竞争。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经济体系的崛起,“创新”的理念及其应用开始被广泛关注,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可以说,二十世纪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的经济强国,与重视创新科技发展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世界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竞赛——科技经济竞赛。将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资源配置体系,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占领一席之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带动改了新一轮的大国崛起,中国、美国、俄罗斯等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一些跨国性的科技研发企业纷纷成立,呈现出一种“分布式”的经济活动形态。

分布式的经济形态强调不同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弱化国家与政府的概念,企业是绝对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了经济、文化、知识传播的新形势。国际著名的创新性公司如苹果、三星、施乐等,一方面推动创新科技经济模式的融合与竞争,另一方面,也推动着知识产权的迅速集中化,重新界定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2.模块化运行机制

模块化运行机制是创新经济理论在现实中的形式,以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集群促进分工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逐渐“以点带面”,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各自分工,如品牌创建、区域技术穿心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最典型的模式,研发、品牌、生产等各部分功能的分离,形成以企业为龙头的“地理分散模块”。

长期以来,中国在模块运行机制中处于最低端,即生产模块。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世界工厂”的格局,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科技力量的发展进步,这种格局也在悄然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人力资源成本逐渐上升,国内模块化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向国外发展。

总地来说,实行知识产权战略就必须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同时要从国家层面上关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尤其在提升创新性为重点的创新主体模块中,如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国家体制的充分介入,必须从产业转化层面做起,避免知识产权外流的事件发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动力,而知识产权则体现出对科技财富的尊重与保护。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科技一辆马车上的两只轮子,决定了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能走多快、走多远。根据“十一五”期间提出的“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文件内容,截止到2020年,要将我国打造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的高附加值、科技的高效率转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满足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以实际行动支持创新与产业的结合,保护社会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最终落实到创新性经济增长模式中来。

参考文献:

[1]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J].现代法学,2014,03:48-61.

[2]李顺德.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05:537-547.

[3]吕亮.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法制与社会,2015,25:250-251.

上一篇:谢谢你,互联网作文下一篇: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