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

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习惯和对教材的解读处理各具特色。有心的教师会在教学准备、教学观摩实践中捕捉差异,当作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和强有力的抓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尝试、不断提升,这种实践促进过程,比起网上培训、听讲座、听报告要更加实际,个人成长也更快。

一、教师要有灵活的教材观

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深入解读教材,敢于突破教材的编排模式和问题设计形式,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拓展,结合自己所带学生的现状,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与此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有真诚的人文观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总体要求。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充分考虑问题设计的人文性,尤其是在达成目标环节,在对教学重难点的强化和突破上,要以人文性的设计理念,用人文性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彰显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设计理念。具体操作时,要能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体现人文性,积极塑造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师要有科学的施教观

教师科学的施教观,除了在课堂施教过程中充分彰显外,还应该在导学案的备写中提前预设、合理谋划。

1.要體现学生主体原则。比如,在设计《孤独之旅》导学案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如“鸭群”“芦苇荡”“暴风雨”,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有何作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教学过程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2.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问题设计的梯度原则,体现了从基础开始,不断提升、丰富知识内涵的螺旋式上升思路。问题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计、照顾全面、拓展拔高,以期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问题要有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导学案问题设计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有目标地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切忌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规划不周。问题设计的原则是: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问题不在于广,而在于深。

四、教师要有高效的效益观

1.内容条理化。导学案内容的条理化,能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在参与“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设计了导学案,并结合学校开发的“四探五学”模式,按照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要求逐步推进。

2.重点突出化。突出重点是导学案备写的有效理念。导学案设计要特别关注教学重点,问题设计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导学案设计的重中之重。“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设计导学案时,形成了以下备写思路:首先做好基础知识铺垫,其次做好问题探究跟进,再次做好重难点突破,最后做好拓展训练提升。

3.知识层次化。所谓知识层次化,就是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度。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到综合,由概念到操作,由理论到实践,逐一探究、不断训练、提升素养、发展能力。

4.训练拓展化。导学案设计中的拓展训练,是有效检测学生知识巩固的最佳环节,看似收尾,但如果问题设计得好,就是作文的“豹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的观点是:拓展训练问题设计,不仅要链接重难点,而且要拓宽重难点所涉及的知识面,体现综合性,直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五、教师要有长效的育人观

所谓育人观,是针对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言的。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不断发展。每一个有时代感、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教育观、育人观、教学观。如果在课前备写导学案阶段,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能把学生的长远发展理念渗透在导学案设计的始末,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最精彩的课堂,我的学生就是最快乐的学生。

我们经常讲这样的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其中,第一句的理念是“学生主体观”,第二句的理念是“学生发展观”,第三句的理念是“学生生存观”。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育范围内,能牢固树立这“三观”,无论是备写导学案,还是课堂教学,事事想到学生、时时关注学生、节节引领学生、刻刻善待学生、秒秒助推学生,何愁不能开创出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任晓军

第2篇: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生体育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入推进期,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中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教育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就学生的体育发展略谈几点浅见。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一体”的健康观念,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热爱体育的意识。体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分偏重于知识技能等认知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不同个体的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体育新课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此,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易模仿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生活动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地改编,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这样,学生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在此前提下,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整理出一套适合本校体育教学的校本课程,探索出一套适合于体育学科在新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正确的激励方式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乐于接受新知识,在遇到困难时信心倍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上课时体现的仪表美、体态美所产生人格魅力,是一种无言语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出色时,教师对他们报以微笑、点头等非言语性动作奖励,将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经常注意用视线接触学生,告诉他们老师在注意的是方法,对学生有激励作用。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问题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而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热爱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热爱体育的观念。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布鲁纳说:“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自己的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使学生课内学习体育的热情不断高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意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树立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教材是范例,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空间或争论的余地。这种远离生活情境的“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的教材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相去甚远,随着新课程的发展,对教材的观念转向“示范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

通过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的诸多影响进行理性思考,我们发现其中最关键、最彻底、也最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本轮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多强调自己的指导作用,不要过多地花时间进行示范讲解,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知和理解。

作者:冷桂芹

第3篇:新课程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摘 要]随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资源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使得教材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以及个体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另外环境更是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 教材 教师 学生 环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崭新课题,课程资源就其分布的范围、形式、来源、功能、性质等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多种多样的类型。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对教育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本文对新课程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了一些探讨,旨在引起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因与语文教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成为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对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选择,体现了语文教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理念。

1.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课程资源在人类知识经验和语文教育活动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可能是单一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这些经验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存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势必尽可能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的领域,向社会、生活、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等方面拓展。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材的概念和范围也在日渐扩展。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教学全部依据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正在淡化,电影、图画、网络以及其他一些音像资料等辅助性的内容也以教材的形态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更为灵活,教材的内容在社会规定与学生个体需要之间通过对课程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得以丰厚地展现。

2.语文教材功能的多样性。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其终极指向大体相同。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由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差异所体现出来的教材的功能则不完全一致。语文教材功能多重性的确立有很复杂的因素,但其重要的背景之一就是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取向。不同的国家传统和不同社会的需要秉着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对课程资源的价值进行取舍,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语文教材的功能构成对话。语文教材的某一功能可能一时占有优势,但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语文教材的多种功能在不同情境下交替优先或同时并存。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论探讨中,教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一方面课程资源在向制度转化的过程中,课程的设计者只是完成了其中较为上位的一部分,无论设计者对课程资源的计划精确到何种程度,在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和智慧都会以不可取代的方式进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修改是课堂情境中的首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认知结构的不断充实都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问题中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教师是其他常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内生性,它可以推动一般课程资源产生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意义。

1.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用书、音像资料等其他物质形式的课程资源载体一样对教育活动发挥作用。且由于教师行为指向的能动性而使得其在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发生作用时显得更为灵活。例如,教材作为筛选过的课程资源在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覆盖面狭窄的局限,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内在底蕴、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教材的补充和辅助,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也是课程实践的根本资源,如创设教学氛围、营造问题情景、开发活动主题等以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即便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讲授、训练等较为传统的教学行为,也充满了技巧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一篇课文在不同语文教师手里会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林黛玉进贾府》有人教人物语言,有人教人物心理刻画,也有人教衬托手法,还有人教环境描写,更有甚者教学生考察贾府的建筑。好的教师能发现常规课程的不完善,并发挥创造性以适应个体学生的需要。因教学方法不同而形成的教学风格和范式也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3.语文教师的个体成长也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对新的课程方案、教育资料和教育理论的参与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深层次上的成长,教师探究行为本身就是新观念的源泉。所以,在相当多的国家里,教师在语文课程改革与设计的过程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席地,并且教师的参与权利是受到教育法规的明确规定的。教师的雄心壮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教学成绩,而是个体意识的提升,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内在的重要呈现。教师在主动探究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中,其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资源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材开发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出现的条件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由单一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主导正在向多元主体方向发展。以往的教育理论将学生定位于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忽视了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其他角色;而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的发展,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来。

1.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同时,学生也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和筛选,形成一些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课程资源带入校内,成为校内的课程资源;他们可以将零碎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为系统完整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研究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与兴趣。了解学生的现有状态,掌握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还要注意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多种方案。如为学生准备《红楼梦》阅读研究资料,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既要准备《红楼梦》原著,也要准备周汝昌的《红楼小讲》一类的研究书籍。有的学生没有阅读过《红楼梦》,就可以先看原著;有的学生已经看过作品,就可以看研究资料。研究资料也应有不同形态,有杂志和专著,有不同流派的研究成果等。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如诗歌教学可以更多地强调个性化解读,强调与作品中的情绪对接,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多采用小组学习、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在这种主动、多元的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对象改变了——不再是现成的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而是来自社会和自然的某种问题或现象;学习途径改变了——不再是理解和接收来自教师和教科书的结论和答案,而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揭示某种现象的一些系列活动;学习结果改变了——不再是获得系统的间接经验,而是由直接经验而来的包括态度、能力、知识等的多方面发展。其中,教师讲授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教师的讲授很容易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却无法使学生真正形成这样的态度。同样,教师的讲授充其量能够使学生懂得哪些能力对于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解释这些能力的结构和形成条件等,但这些也不等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依靠个体的行为,通过活动中各种心理成分与外部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可能实现。所以,如果说以前学生确实主要充任课程资源消费者的角色,而今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之间难舍轻重。

(四)环境——取之不竭的语文课程资源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环境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从空间分布上分,课程的环境可以分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学校的语文课程环境资源既指语文教学常用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学科融合的教师、资料、语言运用舞台,更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习气氛。比如,有的学校开办的“即兴交谈与采访”课,既利用了学校的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资源,还利用了由几百名师生所组成的小社会这个无形资源,通过对“陌生人”的采访,锻炼了语言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判断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学生的潜在资源充分挖掘了出来。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这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资源对语文学习的价值。以往的语文课程形式比较多地固定为“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料,以教室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为主要媒介”,使得语文学习对环境资源由原来的比较倚重到逐渐疏远,甚至分离。而语文新课程则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学校的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田野,走进家庭。

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学大国,文化典籍丰厚,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鲁迅,耸立着一座座文学高峰;中国也是艺术大国,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消遣性的花鸟虫鱼,再到生活化的酒经茶道,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是建设语文课程的绝好材料。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地理风貌各具特色,历史文化异彩纷呈,这些丰厚而博大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样也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还有,社会历来是教育的大课堂。尤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经贸一体化,整个社会正面临新旧体制的转型,新事物大量出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将为语文课程提供层出不穷的生长点。另外,家庭环境资源是家庭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所能提供的条件,包括家庭的物质基础、家庭的生活质量、家庭成员的职业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家庭环境氛围等。

总之,课程的环境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从有形的教学设施,到无形的学习气氛;从近处的一草一木,到远处的名山大川;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凡是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J].语文建设,2002,(9).

[2]张香竹.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8).

[3]沈巧明.后现代视阈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建构[J].教育探索,2007,(4).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倪文锦.走进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张香竹

第4篇:树立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陈 瑞 芳

福建厦门一中 361003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本文从教师、学生、校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兴趣 生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支配权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等。[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1.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首先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

1 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而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例如,在介绍“常见的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治理;岩洞奇景的由来;土壤的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3]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如可以利用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生活中的实际,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等,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生活中的有机物”部分,可以介绍一些衣料

2 纤维的区分、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服装的干洗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水资源”部分,可以介绍净化水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何健康饮水、水体污染的危害与防治、自制汽水等,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采取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如在介绍合成材料时,可以先介绍生活中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等。另外,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化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3 “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制作仪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在介绍“原电池原理”时,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番茄和简单的导线来验证原电池原理,并引导学生讨论原电池的用途及其危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信息中心、人文资源等;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超出学校范围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化工厂、自然环境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

此外,借鉴和利用外国的课程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目的、观念、教育活动方法、研究范围、教师的作用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它们研究的方法等,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些改进措施,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化学理论、事实,如电子云、物质的微观结构、原电池的形成、有机反应的原理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而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的。

4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错误的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面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以便规范实验操作。对于某些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通过课件的制作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反复观察。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以及一些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大大增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化学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如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其中课件可以直接或根据需要稍作修改后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素材则是制作课件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只要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意图设计成课件之后就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了。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化学教育改革系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第5篇:历史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心得体会

坛村中学

刁殿军

在暑假期间,我又一次认真的学习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我静心阅读,潜心思索,体会至深,收获至丰。下面我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对新课标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是历史教育的有利依托。

不学习课程标准,不潜心钻研教材,就如瞎子摸象,教学就会产生偏差。在我看来,历史课程体现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①新课程改革注重德育和学科渗透,体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生活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要求,多方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历史学习中着眼于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学习兴趣的引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责任心的栽培,意志力的锤炼,种种非智力因素的熏陶,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等等,都属于德育范畴。坚持实践“成才应该首先成人”的道理,如何在重视健全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充分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教育中的大学问,这不仅仅是德育处或是某位班主任的事情,而是每位历史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②新课程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不能只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组织,而是渗透着学生日常经验和需要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有机组织。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历史教育的主线 。

新课标中多次提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今天的历史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创造、自我成功、自我快乐的亲身体验。全面、个性、和谐发展是本次课改的“关键词”,它是科学发展观在新课改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历史学科建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线,真正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 如今的教材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材组织上体现学生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很清晰

1 地看到,就是教学内容的组织阶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断的处于一种探究、前进和发展的状态。

三、学科教师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是历史教育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功败。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明确更加刻苦钻研,内强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再次,在进行有必要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后,信息的整合,经验教训的总结尤为重要,因此及时的心得体会可互通有无,让同行间不断提高认识。

总的感受,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科学简明、清晰客观的特点。它给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它值得我们细心领会,精心贯彻。

第6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在教师资格综合素质考试中,教育观可以说是高频考点,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新课程教学观的转变,考试会以单选+材料分析出现,可谓是重中之重。现在将有关知识点整理如下: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观的转变可以记为“学习过人”。

例题:小明在上课的时候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被老师说是不好好听课,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老师违背了( ) A.教师是主导 B.课堂是主体 C.教育者为中心 D.学习者为中心 答案:D 解析:A.教师是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领导、引导等作用,题目中有体现; B.课堂是主体是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或主要方式; C.教育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以教育中为中心,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者展开的,与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为主体向违背; D.学习者为中心是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题目中该老师不仅没有回答小明的问题,反而说小明整天胡思乱想,扰乱课堂秩序。该违背了学习者为中心。

第7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谏壁中心小学朱云凤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不能尽早进入阅,而不能尽早进入阅读的最大原因就是学生的识字量不大。我们以往第一册的教材的识字量,只有200个左右,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此,让学生早识字,多识字,提前阅读势在必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识字分流”的识字教学新概念,新课标的实验教材中,把认字和写字暂时分开,也就是把生字“四会”的要求分项,分阶段落实,先识后写,识多写少,从描到写。我们在新课标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只要求学生看到生字会认,在课文里会读,大致了解生字在课文里的意思。我们实验教师在近一学期的教学中、摸索中,为引导学生攻破识字关,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识字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一年级就能多识字,快识字,从而突破了小学生阅读起步的生字难关。

一、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到识字的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我们的实验教师在这方面可是想了不少点子,下了不少功夫,

1、在情境中识字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菜园图,模拟情况:让卡车送蔬菜到教室。接着,老师出示实物,让孩子上来摸一摸,看一看,认一认蔬菜的名称,并找出相对应的词卡,带领大家认读生字。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而且识字的效率还特别高。

2、在游戏中识字

⑴设游戏多识字。

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像“白鸽送信”、“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等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百做不厌。如“白鸽送信”让孩子扮演小白鸽信使,手中拿着生字卡,送到讲台上,带领其它孩子来认读。“识字大闯关”、“走迷宫”的游戏,就是设置道道关卡,每过一道需认识生字,顺利通过道道关卡,就能夺取最后的红旗。在教学《口耳目》时,因为书中是以古代的象形字来引出现代汉字。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来玩“兑门票”的游戏。老师手中持“象形字”门票,孩子们手中持生字门票,老师

一出示门票,孩子们就马上要拿出生字门票,对号入座。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识字过程演变成活泼有趣的活动过程,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期盼的吗?

⑵猜字谜、编儿歌巧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迷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识字生字。在教学“闪”字,学生马上就能编出:一个小人门里坐。教学“大”字,就编出:一人张开大腿就是“大”„„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巧妙地识记生字。

⑶想像识记生字

低年级的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让孩子们联系一些具体的直观形象也有助于他们识字。如学习“燕”字时,教师出示燕子图。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燕”这个字进行了形象识记。从“燕”字的各个部件,联想到“廿”是燕子的头部;“口”是燕子的身体;“北”是燕子的翅膀;“灬”就好比是燕子的尾巴。展开丰富联想,进行形象识记,是帮助孩子识字的好方法。

二、识字途径多元化,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交际、生活、阅读中开动小脑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1、在交际中识字。

刚刚开学不久,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还比较陌生。虽是起始阶段,但老师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多识字。老师让孩子们制作名片,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家里的电话号码,并配以精美图案,张贴在课桌一角,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际,互相认名片,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最多,谁认识的姓名最多。

2、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店、学校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上、广告上的汉字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中认识牌匾一题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去认识路标及牌匾或街头广告上的生字。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也可引学生到自选商场走一走,多多认识商品包装上的汉字。让孩子们逐步养成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

3、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在拼音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就可以开始引导孩子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儿童读

物。只要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励他们更多地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我们的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一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

二、三十首古诗。经典的智慧或先人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

三、识字成果展示趣味化,激励学生主动识字

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被激发以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表现、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学期,每一位孩子都建立了识字袋,凡是遇到感兴趣的生字,孩子们都会主动将生字制作成识字卡,放到自己的识字袋中,并定期整理,这一段时间我认识了哪些生字,并把识字卡带到学校里,与其他孩子进行交流。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展示台”定期展出孩子们的识字成果。有的展示台刊出孩子自己办的识字报,这些识字报形式丰富多样。《一路高歌》专门收集孩子在课外学会的儿歌,颇具诗刊风范。《昆虫世界》以剪报的形式收录各种昆虫的图片名称,生活习性,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利用商品包装纸制作出的剪贴报,构思新颖、奇巧。有的展示台展出孩子们在认识了路标、牌匾后的即兴画,图文并茂,富有生活化。有了这一让孩子展示识字成果的舞台,孩子们在课外识字的热情特别高涨,识字量也在不断增加。正是这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拥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找到了成功和自信。

四、评价方式科学化,巩固学生识字效果

在以往的评价中,评价方式是非常单一的,唯一能对学生的识字作出评价的就是期末的语文检测。这一学期,我们的实验教师改进了一些评价方式,尽量作到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让老师、家长,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生字的检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每教完一个单元,老师先检测四人小组组长认读生字的情况,再让组长去检测组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应对生字回生的现象。在期末检测中则利用课内的

二、三百个生字,编排出一些词语,短文,让高段的学生担任测试员,对孩子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存档。在识字测试中,能全部掌握400个生字的学生占38,能基本掌握的学生占46,掌握得还不甚好的学生占16。

课外识字的评价由家长、老师共同进行。平时的检测由家长进行,定期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检测,把结果记录到家校联系卡上,告之老师。期末,孩子们就把课外认识的生字全部打印成册,让老师对他们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并及时评价,评选班内的识字小能手并发放喜报。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课外识字更

落到实处。

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大量识字,为学生的尽早阅读铺开道路。同时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在这一学期识字教学中,我们的实验老师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开放的。一是识字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决不把孩子禁锢在课堂,而是放飞孩子学习的翅膀,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中识字,让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二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和开放。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多元开放的识字方式,与孩子们共同创造识字方法。实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到多识字不但不是负担,而且是很有意思很愉快的事情,那么早识字多识字,真正成为一把开启阅读教学的金钥匙。能让孩子提早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感受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们提前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今后的语文打下宽厚扎实的基础。

五、识字教学综合化,促进学生发展

1、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鼓励孩子们尽可能多的认字、写字、用字。因此,孩子们普遍订阅了《语文新天地》、《三字经》、《开放性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在家时,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用上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从刚开始的生吞活剥式的阅读到现在一拿到一篇短文,用不了几次的阅读,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每位家长都用惊喜的眼光看着孩子的学习成就。孩子们还常常利用课前准备时间大声朗读古诗、儿歌,兴趣盎然。一个班级中已有大部分学生读完了《语文天地》和《开放性学习》。有个别学生能背诵五六十首的古诗,30的学生已会背30多首古诗;50的学生能背20多首古诗;15的学生能背十来首古诗。哪怕是一些平时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据家长反映,基本也都养成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也能背诵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和一些古诗了。

2、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在识字教学中,每位实验老师都牢记一个宗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对于识字能力不强的孩子,老师采用不断复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识字,一学期内基本认识400多个生字。而对于识字能力强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认识生字。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好几个孩子识字量已达到上千个汉字,绝大部分的孩子已认识了

五、六百个生字。哪怕是一些识字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在这一学期中所认识的汉字也大大超过了前几届的一年级新生。这不正是新课程带来的福音吗?

3、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

孩子们在掌握了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了强烈的识字愿望时,他们就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认字,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他们亲身实践,利用广告、商标、路标„„来识字,通过收集资料来识字,并且自制生字卡。一年级段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识字袋,里面收录了孩子们从各种渠道所认识的生字。当识字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很多孩子动手制作识字报。有不少孩子手中都有一册怎样编辑小报和黑板报的书,他们居然能参考书中设计的一些版面,自己来设计识字报。从学写美术字到绘出精美图案,俨然一副小编辑的模样。在这一学期内,每班每人至少制作了两张识字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掌握了多种技能,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这一切不正是超越了识字所蕴含的内涵,而大大扩展了识字的外延。“合抱之木起于毫米,百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的孩子在不断积累感悟的过程中,必定能积少成多,积小悟成大悟。

一年级有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真是难以置信啊,我的孩子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天里,居然轻轻松松地学会了

五、六百个生字,会背那么多古诗,哪能和我们那时候比啊!我的孩子能赶上这趟课改的列车,是多么幸运啊!

是的,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无不感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冲击,让我们在冲撞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虽然新课程实验教材的识字量比较大,识字速度比较快,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我相信只要坚持课堂教学向生活开放,将孩子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是走出识字困境的好办法。

江苏省优秀教育教育征文中获二等奖

颁奖单位:江苏省教育学会

时间:二00六年五月十六日

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杨兰芬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即能力与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许许多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的摸索中。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灵活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本人也是锐意改革的先锋者,现将自己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寻找课文教学的最佳突破口

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的阅读,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避免繁琐化,要突出重点,这样,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发现该文篇幅过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涉及的知识面过广,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于是,我选择题目中的“智”入手,从如何“智取”到“智”在何处,再到以智斗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了支离破碎、面面俱到的繁琐分析,扬弃了旧的传统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如讲解《香菱学诗》,我抓住了香菱的苦学中的“苦”字,黛玉善教中的“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香菱的苦学、善学、乐学,勤学,黛玉的善教、乐教,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既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探讨了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又深刻领悟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但如此,还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大胆表述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可见,准确的突破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犹如一条捷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空间

想象,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既能丰富某种意象,开拓某种意境,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主旨。我在进行《天上的街市》课堂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牛郎织女逛街时的景象,脸上的神情,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再联系当时社会背景,学生对作品表达的主旨就了然于胸。上《我的叔叔于勒》这课时,我更是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续写有人告诉菲利浦夫妇,卖牡蛎的于勒确实是百万富翁时的故事情节。学生饶有兴致,,一个个奋笔疾书,把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绘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学生的续写,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主题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对人物的深刻认识。有的给予尖锐的批评,有的进行辛辣的讽刺,有的表达深切的同情,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讲解《关雎》这首诗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诗中为什么要写荇菜?”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了不同的个性化的结论:有的说是因为小伙子也想去采荇菜,为自己靠近姑娘找点理由;有的说是为了对姑娘的美丽姣好进行渲染;有的说是为了表达小伙子的心里的情感,巴不得自己也是一颗荇菜被姑娘采来采去„„学生们积极的发言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心里感受。至此,《关雎》这首诗表现的中心意思教师就不用对学生过多强调了,因为学生已经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诗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再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唐雎是否真的不辱使命,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争论中,正反两方各执一词,摆出充足的论据,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活灵活现的角色表演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小说类等形象性强的一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给予学生表演机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如我在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范进和胡屠户。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讨,不断的改进中,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充分认清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嗜财如命、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范进醉心于功名利禄、圆滑世故的个性特征。学生们极尽夸张讽刺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领悟到科举制度对人们精神领域的戕害。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使得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形象有更真切的体验,对文章的主旨有更深刻的理解,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五、把朗读贯穿始终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同样讲究朗读。其实。朗读是检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作者、作品思想感情的领悟程度的途径。因此,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我在讲解《沁园春•雪》这课时 就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围绕朗读,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哪句词?为什么?怎样读?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不自觉的从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诗歌教学如此,散文类、小说类教学也是如此。如《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中,我同样采用分角色朗读法 ,以学生朗读为主,我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在进行探讨交流之后,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揣摩人物语气。在学生们深情并茂的朗读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雎的冷静沉着、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秦王的外强中干、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这样,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唐雎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至此,在轻松而愉快的朗读中,我出色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 以上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人,教学方式方法也自会不同,写出只供参考。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会在不断地摸索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来完善自己。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汪岗中学

邮编:438212

电话:13409854630

第9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

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与统一,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3、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

(3)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遵循“预习-展示-反馈”这一基本模式。目前我县推行的是“四环节”教学模式。

二、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

例如:

传统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凯洛夫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四环节”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所有课改名校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模式。所有名师都其特定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吴正宪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

三、课堂教学需要模式吗?

1、李炳亭说:“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产品”就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2、拿 “教无定法”来反驳教学模式只是断章取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这个“法”就是教学的基本常识或基本规律。从“有法”到“无定法”,再到“得法”,恰好是教学必须经历的三层境界。

3、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是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相应的课堂应有相应的最佳模式,有模式便于老师们“有章可循”。落实课堂模式不是为了束缚教师的手脚,而是为了给课堂教学“保底”。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交规”,类似于“红灯停、绿灯行” 。

4、尊重模式其实就是在尊重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任何课堂都需要基于“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任何学习方式,除了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别无他法。

5、教学如果脱离开基本的常识,而鼓励教师去自由发挥,那教育教学管理则因无章可循而导致一团混乱,“无序教学”正是我县当前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所在。

6、倡导使用模式教学,核心是倡导发挥学生的作用,什么教学都不能忘记了那个比金子还珍贵的词——学。

7、推行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个“不普通”:

让普通教师教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生学得不普通;

让普通学校发展得不普通。

全国课改名校都是“泥腿子”学校,道理就在这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普通学生。

8、对“自学、展示、反馈”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9、推行模式的目的:先从基本模式入手(遵循模式),再突破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成为名师。

四、各地的成功经验

1、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2、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3、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

4、岳阳许市中学“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

5、株洲景弘中学的“一三六”模式

6、冷水滩马坪学校的“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

上述学校的共同特点:

1、都是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找到了出路;

2、都是学校领导带头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动课程改革;

3、都限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提倡让学生自己体验教材,自己理解教材(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

1、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又叫“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2、“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3、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一所“六无学校”的蜕变

(1)当年的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六无学校”:一无资金、二无优秀师资、三无好的生源、四无专家引领、五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六无民办学校的灵活机制和体制。

(2)现在的杜郎口中学是“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重点调研基地”、“全国合作教学研究基地”。杜郎口中学已接待来自包括香港、台湾等全国各省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已达40万人次。

(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1、“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五、 “四环节“教学模式简介

新课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目的在于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对话、交流、互动”的新课程文化,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四环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学——议——评——练。

1、学: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

2、议: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3、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点拨的环节。

4、练: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环节:学

包括读(读课本、读资料等),看(看例题、看现场、看插图等),做(做练习、做实验、做模型、做游戏等)。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必须围绕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进行,防止无目的的“学”,关键要制定学案(自学指导),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巡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个别指导。

(2)教学目标必须具体化、问题化(习题化),力戒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出现。

(3)力戒探究性(体验性)知识变成陈述性知识。

2、什么是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

(1)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实际上一堂课就是落实这三维目标的过程。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解决“学会”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解决“会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终极目标,是解决“乐学‘的问题。

对某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和灌输达成,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不同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获得的价值观也不同。

(2)自学指导就是教学目标的习题化。

3、如何设计“自学指导”的举例

4、对自学的理解

(1)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生,就是在“学”中“生”。

(2)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学生。

(3)自学是让学生在学校不掉队的最好方法。

(4)教师的作用百分之八十就体现在“把湿柴火弄干”,剩下百分之二十体现在对流程的设计上。

5、关于“学”的几点说明

(1)学生的有效学习依赖于教师对“自学指导”的设计,它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压力。

(2)“自学指导”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看了之后能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和自学后的要求。

(3)“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教会”转到“学会”,进而“会学”。

(4)自学即自主学习,包括独学、对学和群学。

(5)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缺陷。

(6)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可能一朝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6、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理论依据

(1)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

(2)首都师范大学乔际平教授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北京分别有95%、88%、37%的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完全读懂或大部分读懂语文、数学、物理教材。

(3)欧美教育界认为,当教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甚至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消了探索的过程,就等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4)有效学习理论认为:问题是引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

(5)心理需求理论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尝试。

(6)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7)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会降低,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

(8)刘良华教授说,“自学是唯一能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不掉队的可靠方式”。预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能通过预习把问题全部学会,那这节课就可以不需要其他环节和流程。

6、让学生“学”的好处

(1)有利于组织教学。

(2)既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学生,特别是解放了学生思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3)体现了“三为主”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5)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教材体系、有利于挖掘教材的教学法因素。

(6)已被特级教师钱梦龙、于漪、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所证实 。

7、几点启示

(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是整个文本的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贯穿于目标、建议、评价之中。“体验”一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例1:山东潍坊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如下规定:

a、要选用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三篇以上;

b、如有背诵要求,在背诵完成之前,教师一般不作过多分析。一般文章,学生不读两遍不要分析;

c、每堂课,诗歌、散文作品诵读不少于五遍,其他文章不少于三遍,重要的部分要全部朗诵,而不是一人读大家听;

d、教师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

e、有具体教学目标的,一定要当堂检测,最好当堂反馈结果。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2: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提出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分成五个环节:

引导创设问题环境;

师生平等探索讨论;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自我评价巩固成果;

求异创新延伸问题。

他强调:数学教学过程必须重视让学生亲身感受,动脑思索,动手操作,动口交流。

(3)在七年级《生物》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应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正确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远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因此,教科书中的每一节课都不急于把结论告诉你们,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你们自主地学习。教科书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先了解有关的基础知识,再开展探究、实验、观察、讨论、阅读和游戏等活动,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最后得出结论。久而久之,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是让你们终身受益的事情。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程度:

教师讲授——5%;

学生阅读——10%;

学生讨论——50%;

学生实践——70%;

学生教别人——95%。

(5)李镇西在武侯实验中学做了个实验,他上《狼》这篇课文,在一个班是使出浑身解数地讲,讲得激昂澎湃、绘声绘色,在另一个班则不讲,放手让学生学。结果组织两个班考试,不讲的班成绩竟然高出讲的那个班14.5分。

(6)美国学生总结的几句话,对我们应有启迪: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7)李炳亭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

第二环节:议

是指讨论、交流、汇报。这一环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为辅的共同研究环节。

1、基本要求:

(1)在“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集体来解决,防止教师包办代替;

(2)要特别注意在“学”中出现的错误的原因分析;

(3)鼓励大胆表述和学会倾听;

(4)鼓励标新立异;

(5)教师要做的是合时宜的点拨而非不合时宜的提示干扰。

2、关于“议”的几点说明

(1)“议”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议”的话语权要尽量交给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及时地给予鼓励。

(3)在“议”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敢于暴露自己的知识缺陷。

第三环节:评

是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讲”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分析比较“议”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意见、方案、办法等,辨明是非,比较优劣;

(2)归纳总结集体的共同认识,寻找规律与结论,并以板书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3)教师要注意将规律与结论拓展开来,以期让学生开阔视野,在头脑中产生更多的“问题”;

(4)要特别注意简洁明了,注意启发,力戒重复啰嗦。

2、关于 “评” 的几点说明

(1)先学后议,不学不议,不议不评。

(2)“评”的过程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过程,教师是“评”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

(3)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透过学生“议”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更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并能举一反三,寻找内在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议”与“评”的方式

1、先议后评

2、边议边评

3、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是组织学生议、评的常用形式。

第四环节:练

是指练习、运用、巩固提高。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环节。

1、基本要求:

(1)通过练习强化运用,通过运用巩固提高,获得能力;

(2)注意练习的变式呈现。

(3)课本上的习题必须在课内完成。

2、为什么要及时训练?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及时训练是防止遗忘最有效的方式。

(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记忆内容、记忆材料与记忆量有如下关系:看到的书面材料(10%),听到的信息(20%),目睹的情景(30%),边看边听获得的内容(50%),听到、看到并经自己转述的材料(70%),读过、说过并动手操作过的材料(90%)。

(3)这一环节是“三为主”中“以训练为主线”的具体体现。

(4)通过“练”才能更进一步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3、关于“练”的几点说明

(1)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2)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梯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

(3)对后进生的作业要给予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要杜绝课堂作业(一般指教材上的习题)课后化。

七、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经典名言

孔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陶行知: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

王 坦: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美国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在同伴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无可替代的。

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

巴西教育家佛莱雷:“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改变传统刻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发展学生个体思维水平,培养主动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沟通包容能力,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4、提高各层学生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学业成绩。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范畴

1、学生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

2、重难点知识。

3、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4、学生学习时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

5、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

6、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四)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把“合作”等同于“合坐”、“合并”。小组划分不均衡,组内分工不明确。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2、过分关注“合作”的形式,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得课堂热闹有余,冷静不足,中看不中用。长此以往,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今后难以独当一面。

3、合作形式和内容单一,把“合作学习”片面等同于“小组讨论”。渐渐形成学生在课堂学习浮躁虚夸,华而不实,肤浅不深入的学习品质。

4、未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合作方法,名“合作学习”实则“不合作”。少数参与、强者话语霸权、弱者退缩观望、吵嚷打岔抢说、不妥协不会补充、发言依然是个人见解。

5、老师缺乏充分的教学准备

(1)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时机、讨论方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上课时是临时编导,无问题、无主题、无任务驱动。生成问题质量低,没有讨论价值。

(2)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未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随意性严重。

(五)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做什么?

(1)无论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教师都是一位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发者。

(2)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 “五用”: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得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3)教师要做到“五让”: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4)概括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自经历和感悟。

(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前提

1、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三讲三不讲”教学原则:即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学生已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教师不讲。

2、要相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交流,适应于任何教育教学过程。

3、导学案的设计是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重在设计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有价值的问题。

八、实施“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意义

(1) “四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四大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

(2)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理论。

(3)体现了“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这一新课程理念。

(4)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进取、宽松的校园文化。

(5)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轻了教师负担。

九、如何构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1、宣传发动

(1)首先要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让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a、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b、少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c、教师的成长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

d、学生基础差、班额大照样可以搞教改。

(2)由班主任做好学生的解释工作,让学生接受并认可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知道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如何准确地把握“自学指导”的设计。

(2)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议”、“评”活动,在学生“议”、“评”活动中如何点拨学生思维。

(3)师生互动中可能再生成哪些新问题。

(4)对于重、难点问题,如何作好铺垫并有层次地习题化。

(5)如何设计课堂和课后练习题。

3、力求人人过关

(1)各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新模式教学观摩,进行新模式教学研究,制定适合本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制度。

(2)学校组织新模式教学比赛,力争让教师人人过关,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掌握基本模式,并运用于日常教学。(比赛是最好的培训)

4、严格督查考核

(1)用行政手段推进课改。值日领导每日检查“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执行情况。

(2)学校制订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的成功。)

(3)把新模式的实施与学校常规检查挂钩,从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逐步制定相应的规则。

十、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一般操作技术

1、编制一张导学案。

2、构建一个学习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给学生一个学法指导:独学、对学、群学。

4、坚持一个课堂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5、明确一个基本任务:学会不会的

(二)高效课堂的评课有 “五看”

第一,看状态。“好教育写在脸上”,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让快乐融入课堂;

第二,看参与。一节课有多少人次的发言,有多少人参与互动,又有多少人游离于学习之外。

第三,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是否得到落实。

第四,看效果。那就是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第五,看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有没有挤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是否打断了学生的发言。

上一篇:乡镇农业的工作总结下一篇: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