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共9篇)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1

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这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需要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时代。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新时期物理教师,要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充满生命活力,要使每一教学环节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物理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新的教学理念:

一、对学生的转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首先是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教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示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独立的人,学生不是教师随意支配的“物”,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就连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不可能代替的,就像学生的身体成长他人不能代替一样。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与成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刚刚走出童真世界,虽然不失天真烂漫,稚气未脱,心智尚不成熟,行为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我们要宽容学生的错误,积极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2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物理教师, 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学理念需要哪些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下面就教学理念的转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的转变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 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 而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更强调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 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做题的机器”。诚然, 用这种理念培养出的学生在考场上可能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但在社会实践中可能是一个低能儿。我们的教育应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 在做“声音的产生、光的反射”等演示实验时,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测定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讲电流时, 将电流与水流类比, 通过类比使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分组实验, 使学生的阅读、实验设计、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课外小实验的设计与制作, 锻炼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学生所缺少的。教师只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

二、从主角向配角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 而获取知识方式变革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当主角, 教师当配角,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所以, 好的教学方法是:坚信学生人人都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和潜力,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与学的关系不应是教师说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写学生抄, 师生双方更应该是分享彼此的经验、思想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体验、情感和观念,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有情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不但不会有压力, 而且会乐此不疲, 学生的记忆、理解、创造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讲平面镜成像规律时,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提出以下问题:1.观察课桌上的镜子有什么特点? 2.通过平面镜前后、左右移动, 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 然后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能有哪些?3.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提出方案后,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补充。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完成后,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顺利完成, 效果较好。

三、从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育技术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主要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 课堂容量小, 气氛沉闷, 缺乏生气,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教学效率低, 教学效果不佳。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而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恰好能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多媒体教学, 通过演示课件, 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可将大量信息带给学生, 既增大了课堂容量, 又使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课堂上, 可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或一些实验效果不佳, 甚至无法演示的实验, 用动画或音频、视频等资料展示, 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例如, 在讲到日食、月食的形成时, 我用动画进行演示, 学生很容易知道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以及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在讲声音的特性时, 给学生播放葫芦丝、萨克斯等不同乐器演奏的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 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的同时, 享受美妙的音乐。

现代教育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创建快乐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四、 从题海战术到实际应用的转变

教学改革关键是理念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转变理念师生关系教学评价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05

下面,从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角度来探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推进教学改革的直接动力

传统教育和考核方式的着眼点是应试,在应试模式下,“满堂灌”“满堂问”是教师的拿手好戏,全社会都习惯了这种“知识本位”的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尽管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年,但应试模式下形成的习惯和思维惰性,总在不经意中反弹。所以,教学改革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人格平等。“在民主的课堂里,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一样可以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尖锐批评,这样学生和教师都能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摆脱对传统权利的依赖,尤其是要拒绝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学生说话。

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路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扶者和激励者,成为学生的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敢讲敢说敢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立足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贯彻好新模式。

2.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所以课堂重点应该是“学”,而不是“教”,要把“灌输式”改为“抛问题式”,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我们的目的是学生学得好,而不是教师讲得好。

3.实现教研方向的转变。

新课堂要求体现以学为主,事实上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研不单单是写写感悟性文章,教研更应关注课堂的效率、问题的生成、学生的心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等;研究统一性的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傳统教育模式向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二、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学生角色的转变,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把机械的接受知识过程转变为积极的情感参与过程,由关注短期效果转变为关注长期发展。

1.转变合作方式。

新的小组模式如下: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分别以2、7、1的比例组合,由组长牵头,引领小组集体研讨教师布置下来的一个个问题;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时,采取“小组本位”,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研讨的成果;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也相应采取“小组本位”,以小组得分的形式对小组的集体成果做出恰当的评判。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学互教、帮扶提高,形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

2.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课堂中,评价一节好课的关键是教师“讲得精彩”“演得生动”,而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转变作业方式。

教学新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方式必须多样化和层次化,作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如课前预习作业、课堂探究作业、课后检测作业。

4.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改变以分数为依据,转而对学生采取过程性评价:每一节课、每一周、每一月、每一个学期都评选出“模范之星”,对学生的评价把教师、小组、自己的评价三者结合起来。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

1.转变教师的考评机制。

如果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束缚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成长,很难确保改革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们必须要探索一种素质教育下的全新的评价机制。

(1)从是否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肯定教师的隐性工作。如是否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否只是重视个别尖子生,是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2)教师的奉献精神、道德表现以及工作量、出勤率、批改作业量等都应该作为评价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教师能够干劲十足。

2.转变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血液,骨干教师更是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全局出发,增强骨干教师培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校和个人都要制订相应的计划,并认真落实。如每学期开设公开课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公开发表的论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提供土壤。如每年给教师订阅相应的报纸杂志;定期派教师到外校学习交流;督促老教师发挥对青年教师的辅导等引领和辐射作用,并对“师徒结对”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

3.转变对教师的关怀理念。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真诚”,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营造人性化的、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4

在数学练习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讲题,而要寻找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隐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中,要找到知识的原点,围绕知识原点设计练习课,提高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练习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题型:1.在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圆的面积。2.在圆内画最大的正方形,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圆的面积。这两道题看似比较复杂,而实际上这两道题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圆的面积时,首先要研究圆的面积和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是这个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而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抓住这个知识原点,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不会再拘泥于如何求得圆的半径,转而研究大正方形和“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求得半径的平方是多少,得出结论:圆的面积是“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正方形内画最大的圆,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4r2;圆内画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2r2。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5

【内容提要】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全方位的促进历史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等方面的自我更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的走进新课改下的课堂。但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关 键 词】

二期课改

教育理念 教育行为 更新

前言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变化幅度最大一门的历史新课程,是以主题史为课程形态的全球文明史。作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它的许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都与过去的教学有所不同,需要历史教师全方位的变革教育理

念和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面前,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吸引每位学生,我认为,不应要求学生如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需要教师以新的教学

理念去组织新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在二期课改的新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在使用一种新编教材之前,重要的是对课改新思想的领会和理解,这是我们教师要做的第一步。为此,要学习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及中学历史新教材主编苏智良教授《新教材的理念和构想》一文,完成以教材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苏智良教授指出: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把教材不但看作教本,同时也是学生的学本和读本。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下把教材的知识学深学透;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新课改下,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和学生一起围绕教材转,而是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倾听交流。互动合作。历史教师不仅需要从教学理念上重新定位,还需要在教学行为上由主导者转化为组织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以下就从教学理念到教学行为的改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二、教学行为的更新——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1、教师做一个组织者,使学生活动体验、提升认知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活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需要更新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如运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等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

比如,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经常采用“历史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组织模式中“惟课本为准”、“以讲授为主”做法的一种加大信息量、接触第一手史料的开放型教学组织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

我在《交通》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了解到学生对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交通工具并不陌生,因此我组织学生结合书本内容收集有关交通工具的文字资料、图片,并作好电子演示稿。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中挑选出三位学生上台以PPT形式介绍陆路交通工具、水路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学生在介绍过程中,不仅把他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些问题。

如其中的一位学生对空中交通工具是这样介绍的:„„,很久以前,人类从燃烧的烟会上升,想到了热空气会上升的这个原理,而造出了气球。气球升空之后,要如何控制方向呢?(——人类在气球上放上蒸汽机,带动螺旋桨,成功地控制了飞行的方向。)„„,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飞上了蓝天。预示着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由谁最早进行过飞机的制造和试飞?(——冯如,他是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第一个飞机制造家。)„„讲到火箭,明朝人万户的勇敢尝试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力量飞行的人。公元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他的介绍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该生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并结合自主搜集教科书上的新知识,形成了对空中交通工具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在《交通》一课的最后,我又布置了一道课后设计题:不同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代表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感兴趣的同学可设计一下未来的陆海空交通工具,并作简要的设计说明。通过这道题的设计,使学生注重如何以探究、自主的方式习得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课后去发现多种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教师做一个引导者,使学生自主探究,享受乐趣

在历史教学行为中更多地注意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证史一致”的道理。

例如:在讲述“种族与人口”一课时,引导学生用搜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方法去理解人口增长和人群迁徙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并进行拓展课题指导:补充上海建城700多年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城市人口增长情况(数量和来源),使学生了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并进一步设问,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我还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选择下列教学活动:

(1)要求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自己的上辈移民上海的原因及艰苦创业的过程,对近代史上移民原因加深理解,写成调查报告。(可操作性强)

(2)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写小论文“人口迁移对上海社会的影响”,理解“海派文化”的特质。

学生们纷纷在小论文中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利大于弊,如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发展,交通的发展等;有的则认为弊大于利,如造成治安问题,教育问题等。还有同学谈到,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新移居上海的外来人口?有同学提出要积极进取不甘人后,有同学提出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更有同学提出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普遍对自己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培养学生了的史学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教师做一个促进者,使学生张扬个性、致力成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同学生们所表现出的多元差异性,只有当学生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才是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至于学生发展的不均衡,这恰是他们丰富多彩个性发展的本质。各种形式的教学情景、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内在体验,让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体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局限,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中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独有文化,要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方式,构建不同的、多向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我在《艺术》一课上,展示了一幅中世纪的宗教画,与两幅文艺复兴时的两幅肖像画——《蒙娜丽莎》和《西斯廷圣母》作对比,让学生观赏,并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写一篇感受。刚开始,学生仅仅从美学的角度谈感受前者人物呆板僵硬,后者人物丰满、有生命力,典雅宁静的人性美;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去感受画里所体现的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中,人性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桎梏开始复苏,这三幅画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而资产阶级对人性的崇尚。通过引导,以从历史的角度促进了学生对画的深刻认识。

4、教师作一个合作者,使学生倾听交流、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老师追求的不应该是片面的所谓安静的秩序,而是应该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导学、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和民主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合作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师生之间:

如我在讲述《三权分立》一课时.继学生举出安然事件、水门事件之后,教师又适时补充了美国决策攻打伊拉克的实例,然后师生合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位同学的例子说明三权分立存在着漏洞;第二位同学的例子说明尽管如此,三权分立仍起到了分散权力、监督权力、防止专制独裁的作用:而老师补充的例子则说明:权力无论怎样相互制横.都是站在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三权分立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国冢局势的稳定,更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转变中的体会----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然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绝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第一,知识储备应更加充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成为奔涌不息的河流,还应当成为善于寻找“水源”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课前准备应更加充分。在“备教材”的传统要求之外,历史教师更应在上课前“备理念、备资源、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延伸”。第三,课堂调控应更加艺术。学生主体参与程度的增强,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与“未知”因素大大增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必须随之提高,才能引领学生实现预设性的和生成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只是操纵操纵鼠标,或念念串台词,或是对学生说一大堆难辨真假的“你真棒”之类的言不由衷的话,好像只有这样才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殊不知,这种盲目的“放任自流式”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充分挖掘和真正利用课程资源的价值的,更体现不出明晰的教学线索,难以真正实现课程目标。长此以往,其结果倒很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引入浮躁的形式化的歧途。

第四,讲授引导应更加精到。目前,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地理解为“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甚至发展到谈“讲”色变.完全让出了讲台。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更要求教师具备精到的讲授和引导技巧。譬如,当学生的讨论“山穷水尽”之际。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当学生的认识“误人歧途”之时,教师的三言两语可以帮肿他们回到“正确航道”;学生思想的粒粒”珍珠”有待教师的概括总结串成精美“项链”;学生源自感性的“窗前小景”有待于教师的理性升华将其引入意境高远的“别有洞天”。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改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一劳永逸的教育观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终身发展,还必须为社会作出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面对新的史学理论,新的教材,新的方法,还有新新人类,教师只有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向同行学习,敢于向学生学习,不断升级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内存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自己成为“有源活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杨向阳编著:《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2004年

4月版; 5.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著:《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6.张静等著:《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期;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6

——2010.11.29海伦市向荣中学校长韩江在全市新课程改革推进 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机会,就新课程改革工作和大家交流,有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校基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力争做到把课程培训、课堂实践和综合评价,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课程改革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氛围更为浓厚。课堂教学呈现了活跃的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简言之,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新的探索。

下面就我校课程改革工作从三个方面向大会汇报和交流:

一、开学以来,在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中做的主要工作

在开学初校长会议上,张局长在讲话中就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要围绕一个核心,持之以恒抓质量”,我们认识到抓质量的核心是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认真落实的讲话精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进一步注重课改知识培训,努力更新教师观念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的以来惯于以“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极缺少学习主动性。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学,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总是受习惯经验的支配,必然使一部分人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他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好上级培训外,特别注重校本培训,重新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改书籍和材料,让教师再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使教师在思想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

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校还规定教师一学期自学课改理论知识达到两万字以上。还集中组织教师观看了由名师主讲的观摩课或录像课,并写出心得体会,把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使教师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

2、注重校本教研,让教研促进课程改革

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不在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但我们的教师还没有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针对这种实际我校狠抓了校本教研,紧密结合课改搞教研,以教研促教师,以教研强教师,大力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我校采取定任务,做示范,努力推进的作法。在教研工作上,骨干教师要出示示范课,出课教师要做到6个必须,必须先集体备课、通课;必须提前一周设计好教学设计;必须有反思;必须有集体研讨;必须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必须指明今后改进措施。其他教师要出示一节公开课或汇报课,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抓校本教研,使全体教师教研意识普遍增强,教育教学手段特别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

3、强化备课准备,突出课堂教学

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都要靠课堂体现,上好课,根源于备好课。抓好备课和上课就是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我校提出了“功夫下在备课上,本领显现课堂上”的口号,每位教师必须参加集体备课,教师再根据集体备课情况,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补充资料,结合学生实际落实学法,独立形成教学设计,提高备课质量。骨干和青年教师,备课时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科学配置,要学习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设计成为课堂的教案和学案。在新的课堂上,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绥棱经验,对照绥棱找差距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努力地做了一些工作,经过反思,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10月28、29日,教育局领导组织带领我们到绥棱六中学习,通过一天半的听课、交流、参观,使自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示,绥棱六中科学规范的管理,师生的良好风貌,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方面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1、对比绥棱,回顾总结自己,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搞机械训练;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接受只是浅层次的,没有领悟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做的很不够;很多教师把对话互动变成课堂的一问一答,没有达到互动的真正目的。在教学模式上差距更大,宏观上仍然是传统的五环节,仍然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模式两层皮的现象;仍然存在着教师使劲教,学生被动学和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得无趣的双累型的对立状态,学生是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和保障等多方面。

2、绥棱六中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验证,绥棱六中的“点拨自学、展示交流、反馈巩固”的三段位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课堂上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或根据提纲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他们各科都划分了学习小组,教师到各组指导、点拔。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展示交流、由学生讲解,由学生评点,既有组内合作,又有组际合作。然后由教师引导或学生自已生成学习目标——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最后设计问题、检测巩固学习成果,教师小结或学生总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活而不乱、互动合作,没有看热闹的学生。教师教的有激情,学生学的有热情。

3、,我校高度重视去绥棱学习活动,先后召开了领导班子会和全体教师大会,介绍学习绥棱六中的经验和做法。动员鼓励骨干教师学习尝试绥棱六中的“三段位”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去绥棱学习的两位教师首先进行尝试,通过两周时间的师生磨合,学校领导的跟踪指导,同组教师的不断研究,两位教师相继在校内出示了示范课,供大家学习、研讨,示范课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给全体教师以全新的教育和启示。这次在全市新课程改革推进会上,我校数学教师李彩凤同志出示的示范课做为一个靶子,供大家交流、研讨,以利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走向深入。

三、今后一个时期,我校课改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校在大胆学习尝试绥棱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深入研究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意见,已在全校形成共识。在这次全市课改推进会后,我们要全面落实会议精神,把领导讲话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使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1、要深入学习课改精神,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的局限性,这次推行的课程改革转变为着重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从校长开始,带领班子成员,重新学习《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材料,把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统一到课改的实践中来,要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实践,勇于改革。要掌握先进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的实质及内涵,以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改革。

其次,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深入开展好校本培训,再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怎么教》、《新课程改革教师行为的转变》等材料。重点学习绥棱等地的经验,大胆尝试绥棱等校的教学模式。要解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少信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难转变的问题,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转变到新课改的精神上来。要创造机会到先进校学习,并要组织引领教师开展经常性的读书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要通过讲座和印发与课改有关的学习材料,让教师结合实际写出与课改有关的心得体会,提高教师持久学习能

力,促进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化。

2、要抓好典型,由点到面,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教学模式改革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校两名学习吸收绥棱经验较好的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从而扩展到这次参加我市推进会的全体教师。在骨干教师的示范下,逐步由低年级和语数外等工具学科,延伸到高年级和史地政等全面学科。要改变都在改,都不积极;都有改革意识,却不同程度缺少实实在在的行动的现象。要改变只改课堂局部或某一形式方法,却不彻底改变课堂结构、模式和传统的教法、学法。教师的角色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改变,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就建立不起来,教师就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还会是一个教授者。我校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逐步推进,把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3、要把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堂上,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感悟到,新课程改革进程迟缓,步子不大,效果不显著,根本在于课堂结构模式没有改变,还明显存在着教师以讲授为主,机械训练,传统的五环节教学结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形成。结果是教师使劲教,学生被动学,教师教的乏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无激情,学生无热情。

我校要突出课堂教学改革,重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绥棱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保留已有的精华,吸收洋思、杜郎口等名校经验,改革我校的课堂结构,确定“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由以教师“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线上来。尝试围绕“明确目标——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总结提升”等几个环节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其核心是明确目标,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教师要把功夫下在备课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前准备、学案设计、教学设计、反馈提高等环节上。教师要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相信自己的学生,凡是学生能自己做到的,老师绝不包办代替。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

体验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展示交流,敢于质疑,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教师要教的轻松愉快,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要注重实效性、突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率。

4、进一步完善课改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要重新完善课改实施方案。要改变围绕一节课,一个学科,一个年级去孤立的研究探索新课改的思路,要站在全学段,出效率的高度,综合去设计实践适应新课改思想要求的长期计划和方案。

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之约束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新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开展,从教学工作全环节上管理,加强检查、指导和督促。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要改进评价标准。一是改进评课标准。一定围绕课堂结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制定,当前重在从是否改变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上进行评价。二是改进综合评价标准。不单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要看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案例,要总结为什么能成功;遭遇教学失败,要分析原因何在,以使每位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地成熟起来。

总之,我校要在这次全市新课程改革推进会的推进下,彻底转变思想和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把我校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阶段。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改进精讲多练

中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层面上不到位, 理解具体但不深刻, 不能灵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中, 我突出重点进行讲解, 在讲解时层次分明, 逻辑清楚, 给学生以清晰的展现, 然后拿出时间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进一步理解重点知识的目的, 效果还是可以称道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感到了困惑, 在教师看来一些简单重复的题目, 学生却有时会, 有时不会, 原因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思考的路径不够顺畅。我们理科教师都清楚, 没有一定量的题目做保障, 学生的理解就不容易到位, 但“多练”显然是题量有保障了, 重复仍不能理解到位, 这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经过深入思考发现, 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道题目, 是否反思题目, 再次提炼题目所涉及知识点, 反思在题目中怎样体现和应用了相关知识点, 这才是能使对知识理解提高的正确方法。实践表明:精讲、练习加反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到位, 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所提高, 不被题海所困, 却能在题海中自由畅游, 这种感觉要比被题海所困的那份无奈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 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领会了这种方法, 自己去实践, 去挖掘, 去开拓, 形成良性循环, 变多做为多思, 这将会是他们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

二、从抓“量”到抓“质”

对于学习而言, 即便是将知识进行了预习, 这些课堂要接受的知识也是全新的, 对于教师而言, 教了很多遍的物理公式、原理、定律驾轻就熟, 就像你要行进的路, 哪里的路况好, 哪里路况差, 哪里有坡, 哪里转弯心中了然。对于学生而言, 完全是一条陌生的新路, 教与学是不同步的, 你加足马力往前冲, 学生们还在“转弯”处。心知肚明的教师总是跟“量”要效率, 一节课可以讲很多道题, 讲四五个类型, 可是对于学生而言, 他也许在第一个类型处就“弯”住了。这只是“教”的效率, 却达不到“学”的成效, 教与学脱节。此时, 只有教师来改变现状, 也来明知故慢, 等待那些不知而慢的学生, 一步一步将“质”落实。通过实践发现, 一节课讲两三个类型的效果有时比讲五六个要好很多,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留下余地, 让出时间是为了给“思”时间, 使达到不罔, 只有不罔才有效果, 才有质量。

三、尊重思维规律及时巩固, 提高效率

对于学习者而言, 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存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期望一步到位, 将知识点所涉及内容吃清、挖透, 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有时甚至将知识混淆得一塌糊涂, 连最基本的原本已经算是较为清楚的知识点也不再清晰, 踏入了题海沼泽地不能自拔。我们应该遵从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规律, 稳扎稳打,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时进行巩固, 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稳步提高。在题目中对知识的运用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知识点是固定的, 而我们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是使学生记忆知识点, 而是学会正确思维这一动态过程, 有基础知识作为铺垫,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具体教学过程中, 我关注基本知识点, 不急于求成, 关注基本知识点的稳固, 宁可舍弃一些“难题”, 着眼容易或中等难度的问题, 以这些为牢固的基础, 假以时日, 以训练思维过程为重点, 达到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原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是质疑, 是寻找新奇。我们都知道物理知识中经典力学的规律由牛顿等人提出后经过了许许多多人的验证, 自然科学有客观存在的属性, 已不容置疑, 那么创新是指什么?教学的创新指创新思维, 在物质世界和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 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落实就是不断地去激励学生的思维意识, 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发现世界, 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领发现。学生有了一双慧眼, 耳聪目明, 头脑灵活, 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在创新的引领下生发出来, 教学就顺应了引领,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思维, “教学相长”, 教学就形成良性循环, 效率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8

一、加强对比训练,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与新授内容的关联度很高,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到位的学生容易“依葫芦画瓢”,在解题中未能真正地进行数学思考。因此,当与教材中的习题处于同一思维层次时,教师要引入异质题目,让学生在“思维惯性”中犯错,学生犯错后再对题目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例如: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看到“比谁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题型时就会想到列方程解决。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对比训练,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需要列方程解答,什么情况下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练习题:1.农贸市场运进大米4.8吨,比运进的小麦的2倍还多0.42吨,农贸市场运进小麦多少吨?2.农贸市场运进大米4.8吨,运进的大豆比大米的2倍还少0.52吨。农贸市场运进大豆多少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行比较:当“比”后面的量已知时,就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而“比”后面的量未知时,可以列方程解答。这样,列方程的解题方法就不再是学生解题时的一种直觉反应,而是经过数学思考后的理性选择。

二、寻找知识原点,把握数学问题中的核心要素

在数学练习课中,教师不能就题讲题,而要寻找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隐藏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解题过程中,要找到知识的原点,围绕知识原点设计练习课,提高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练习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题型:1.在正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圆的面积。2.在圆内画最大的正方形,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圆的面积。这两道题看似比较复杂,而实际上这两道题是有内在联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圆的面积时,首先要研究圆的面积和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是这个小正方形面积的π倍,而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半径的平方。抓住这个知识原点,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不会再拘泥于如何求得圆的半径,转而研究大正方形和“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小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求得半径的平方是多少,得出结论:圆的面积是“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的π倍,正方形内画最大的圆,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4r2;圆内画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相当于2r2。

三、自主创编习题,引领学生走向深刻理解

提高数学练习课实效性的关键就在于习题的设计,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已学知识,并能灵活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在准备练习课时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数学习题的“线性”排列,而应认真研究教材和习题,把握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一些能够拓宽学生思维的创编习题,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是考查的重点。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一个圆柱形容器里面盛满水,若把这个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里面,水会溢出150毫升,圆柱的容积是多少毫升?这种题型是学生常见的,解答也没有困难。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围绕“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结合分数应用题创编习题。对比习题如下:一个圆柱形容器里面盛的水,若把这个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里面,水会溢出150毫升,圆柱的容积是多少毫升?在创编题中,题目有两点变化:一是学生能透过题目,发现倒入圆锥的水是圆柱的;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溢出的150毫升水”对应圆柱形的容积的分率是多少?这样的题型,是对常规题的一种突破,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总之,教师要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效率,就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能促进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学懂,学透,学深。

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 篇9

—— “四段八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将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教师的棘手问题。自从总校启动四段八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校师生坚持深入领悟新课程改革思想,转变教学理念,以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探究为主的“四段八步”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转变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全面综合发展。

“四段八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产生都必须基于一种教育理念的支撑才能形成,而无论方法还是模式又都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构建其操作流程。“四段八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原则的前提下,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课堂教学分为了“导入阶段”、“自学阶段”、“导学阶段和“测评阶段”四个阶段。

在“导入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特点,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学生进入学习探究情境后,教师就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在自学中自悟。教师则要充分相信学生,注重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

第二阶段为“自学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后,会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则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疏导、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同桌、小组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探讨。

第三阶段为“导学”阶段。以引导学生归纳一课所得,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启发学生提炼学习探究方法,把知识活学活用等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途径则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恰当的分层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做完练习,鼓励学生自我评议,生生互评,然后自我纠正。这样,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活思维,促进学习方式根本性的转变。在此阶段,教师还要以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凭借,把学习探究活动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观测、调查,查阅文献,观看影像资料和上网等形式,自我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这是对最高学习境界的基本要求,要想让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尤为关键。屯留县常村矿小学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刻意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性,而是时刻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方式为目的,通过深入研究现有教材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大胆尝试即兴课堂教学生成,融入学生特有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形成了这一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上一篇:爱护草坪一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用乘法解决问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