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1

江苏省金湖中学

地理教研室

吴春红

回顾两年多来的新课程教学,相信许多老师都一样,有许多的想法,下面是我们地理教研室的一些教学反思。

两年来教学实践,觉得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是,全国不再是统一课本,实际上现在是一省苏北、苏中、苏南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且教材的内容不尽相同,让教师比较难以把握平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再象以前一样是教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用好教材,备课量比过去更大,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我们平时的教学依据就是深刻研究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学要求,据此来整合和删减课程内容,在2007年的江苏省首次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得A的学生数和C级以上的学生数都居六门学科前列,尤其是高二(1)班,所有的学生地理学科均取得了A,这在六门学科中是唯一的。

当然在地理学科的教与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我们整个苏北用的是鲁教版新教材,与人教版相比,鲁教版的编写没有人教版系统性强,且内容多且繁杂零散,从编写的目的上看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但实际上的操作有很多是没法进行的,既不利教师成体系的教学,也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如每个单元的活动,若是正常开展就不是

一、两个课时的问题,可能要半天或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有许多的活动必须是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勘察、调查等才能完成的。

二、新教材内容难度较大,没有考虑到学生各科的知识结构情况,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的有些内容是从大学课本下放下来的;三本必修书的编写不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是倒过来的,高一必修一教材太难,学生知识结构跟不上,必修一模块涉及到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知识,而有些知识学生还没开始学,地理学科却要开始运用了,有些知识学生虽然学了,但不会触类旁通地加以运用。

三、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几乎是空白。初中许多学校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不开设或者随便找个其它学科的老师代课,因此教学的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学生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

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上课不听或睡觉。因为初中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学生从内心深处把地理学科当作一门副科来对待,到高中依然把地理当作是副科来应付。另外,由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一部分学生听不懂,所以也增加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五、教师的教学存在只满足完成课本内容的讲授,不讲究实际效果的现象,往往讲授太多,学生参与活动太少。

六、学校的配套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是空白。如地质矿物标本、地貌模型、地球、等常规教学用具没有,天文台更没有,这使得有些内容无法直观、感性地展示给学生,一方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展开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了一些对策,我们认为不管教材怎样难、学生的基础怎样差,都要让必修班的学生顺利过水平测试关,选修班的大多数学生达B级,而这样目标的达成关键是提高课堂的效益,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针对新教材的编写不如老教材系统性强,内容多而繁杂的问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程目标,科学增减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新老教材进行整合,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进行整合,初中、高中内容进行整合。

二、针对新教材内容难度较大,不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问题,根据考试说明和江苏省教学要求,以所用教材为第一资料,其它教材为重要参考,重新梳理核心主干知识。如必修一放慢讲课的进度,经常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补充初中相关内容(假如不进行全市统测,可以先学必修三,一学期后学生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有所增加,再学必修一,学生会觉得难度下降。)。

三、针对学生基础差,初中地理几乎是空白的问题,我们无法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只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补充,并“授之以渔”即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尤其是对地理四项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读图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知识的迁移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四项基本能力。

四、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首先从高一上第一堂地理课起,就对学生进行高中无副科的教育,不管今后选修什么科目,首先必须要过学业水平测试关,地理同理、化、生、政、史同样地位,如果要想以后考更好的学校,那么努力一下,地理还可以考A,当4 门必修为A,今后选修的2门也为A的话,高考可以加10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其次抓课堂纪律,对每个学生严格要求,夯实基础,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每个学生觉得地理可以学好,目标分层,如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其朝A的方向努力,成绩差的同学则要求必须得C,从而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目标,最后达到过关目的。另外,地理学习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学习,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差、出去旅游最起码得看懂地图等。

五、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大多数的学生是过学业水平测试关,因而,我们认为没必要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所以关注课堂,决胜课堂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使课堂教学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呢?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措施。

(一)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在教学准备时,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要抓实备课尤其是集体备课。目前,我校实行的是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个人备课不深入,集体备课走形式。备课是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环节,但现实却往往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必须强化质量在备课组的意识,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抓好备课。要切实抓好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的“三级备课制”,真正把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教案撰写可根据教师实际,实行新课程新老教师一律纸质教案,详案、简案相结合的方法,并能积极探索完善对学生有实效的学案体系,学案的编写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新老教师有效组合(鼓励师徒两人共同备课),保证学案的质量。

要充分地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堂信息反馈、作业情况及课后的交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如,高一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那么遇有涉及到初中内容的新知识则首先应该补充初中内容,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抓实学习习惯培养。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各教研组高度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自主阅读、超前预习、及时复习、规范作业、积极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真正让学生想学习、会学习。如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地理读图习惯的培养,要保证上课左图右书,把图和课本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经常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看图、用图、画图,这样才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2、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08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我们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紧扣江苏考试说明,根据考试说明来制定复习目标,以所学教材为主体,同时整合了其它版本的教材内容,删除了一些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最终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有的学科中地理学科得A的学生最多,一班所有的学生均得A,这是所有学科中的唯一。

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中国的铁路线,因为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强,学生一直觉得难记,假如我们设计成一个旅游线路会怎样呢?如何走近便省时间?如何走经济又实惠?如何走沿途风景名胜尽收眼底?学生积极性高涨,掌握得好的同学上黑板板图,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图,再进行评比,下面画得好的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4、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低效常常是由于教师的不适当设计或不适当引导而造成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那么何为探究式学习?教材内容都有探究的必要吗?什么探究方式较合适?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地理教学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讲到天气系统的时候可以结合“韦岶”台风,请学生就这一背景材料说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台风的形成地点、时间、形成原因、会带来哪些危害等等进行探究。如此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具有地理内涵的问题。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落实教学目标。

5、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如有些问题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板图或讲解地。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6、恰当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是中学所有科目中唯一兼跨文、理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因此课堂的容量大,跨度广,且经常需要运用地图的动态变化来说明一些地理事物的现象和成因,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洋流的形成、世界农业类型的分布、主要工业地区的分布,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长时间、大范围、动态变化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理解。

(三)提高课后训练的有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既要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学情,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科学安排学生的练习时间,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作业过程没有教师的直接干预,因此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作业质量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学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品质,体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性特点,是反思教学的重要依据。显而易见,作业设计对于提升教学品质至关重要。各教研组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学案及测试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巩固效果。备课组要集体备学案、备练习、磨习题,统一规范,统一要求,真正发挥教研组的业务统领和指导作用。另外,作业的及时批阅和纠错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提高课后辅导的有效性

要坚持教辅结合的思想,不断强化教学辅导。辅导重在因人制宜、分类分层。辅导分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等形式。效果最好但也难落实的是个别辅导,特别是在班级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更难落实。各校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多种辅导形式,确保辅导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2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其一, 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 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 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 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 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学生很难参与进来, 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 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 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 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 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 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 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 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 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 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 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 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 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 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 去指导实践, 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如果坚持下来, 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 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要符合教师的规范, 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 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论他是优等生, 还是差生, 我们应该一视同仁, 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 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 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 因此, 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 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 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 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 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 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知识面不断扩大,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 要适应课改要求, 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 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 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 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 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 还没有听懂。总之, 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 通过课堂练习, 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 除此之外, 更多的是育人, 传授方法, 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 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 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 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总之, 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 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 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 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 以思促教的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 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 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 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 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篇3

一、对教师角色的反思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想象。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只是对传统理论的简单重复或沿袭。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高中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教给学生简单零碎的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的创新性呈正相关。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新课标强调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注意宽容各种观点,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并要能积极地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五、对师生关系的反思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教师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做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六、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从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进行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2 篇4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下面我主要谈谈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弄玄虚而已。

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5

大竹县庙坝中学

杨昌志

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四川省从去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

(一)(二)的认知

人教版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昼夜交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P15);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P(16);动口:引导学生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的行星(P4)。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近两个学期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近两个个学期的教学,我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学生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我在教学中发现,高一学生普遍对新课程改革了解不够,传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一下子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我们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变难度更大。还有,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始终是影响地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诸多的不配套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了对付高考,我们不得不把以往的旧地理课本搬到了课堂,因为就目前而言,高考如何以这四套教材配套还是个迷,所以作为教师而言,对如何把握好教材与课标有许多的困惑。另外教材与教辅资料明显不配套,新的教材还没有相应的教辅,现有的教辅资料还都是以旧教材为蓝本,许多新教材中已作了相应的修改和删减,但在练习中出现,如新教材中的地转偏向力的内容已作了删除,但在教辅中都出现了这些问题,在后面的“人口的变化”中又出现了这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该不该讲,应讲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学校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工作上与现行的高一地理新课程的要求明显置后。高一地理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动手、动脑、动眼观察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但学校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工具不足,有的甚至缺乏。如教师手中没有挂图,上课只好用手画图,这一方面影响课堂效果,同时也浪费时间,影响老师教学进度。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演示软件相对缺乏,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以此产生的时差和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难以理解,这些也都对新课改教学带来困惑。

4、对新教材也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高度概括、高度浓缩,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但是我们仍然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对学生总是不放心,总是想讲得面面俱到,千方百计的给学生灌输,新教材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于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新教材在知识体系虽不如旧教材系统,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给学生挖好沟,引好水,而不是要教师连坑一起挖好,特别是有时我们不仅帮学生挖好坑,而且越挖越深,这都使我们走进了高中新课改的误区。另

外教师在对待案例的教学,教案和教师用书都没有任何的解释和说明,而且对于学生来讲也是难度很大,对于这些内容,究竟要处理到何种程度才算适宜,我们大多数教师心中也没有底。

三、在教学中的一些主要做法

针对以上现象,我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为此我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做到转变自己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此外,备课组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4、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课标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说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移动》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府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5、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6

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刘艾青 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 邮编 571833 电子信箱 liujlgz@163.com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传统应试教育进行辩证的反思,同时对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学 反思

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以新的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教育效益,就是要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

迎着世界高中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流,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拉开了帷幕。常言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才能树立起地理素质教育的新旗帜。但素质教育在中国倡导了多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制度和教材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没有突破传统的地理教学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一、突破闭合式教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即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围绕着地理课本、课堂教学、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转,要求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停留在“在哪里,是什么”阶段,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接触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为此,地理教学要求走出去,要回来。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

1、变闭为开,倡导实践

以往的旧教材,偏重于理论,在学生中调查,大总分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多大作用,新教材注重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应该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具体的做法有: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事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变静为动,丰富教学

改变课堂静态教学模式,丰富课余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或开办地理小广播、小墙报;或师生一起制作、改进地理教具等。还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发展地方经济的小型辩论会,评价当地的环境质量,开展当地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样放手让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应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而且能有效地扩展地理教学手段。

3、变知为用,强化应用

对于现有的地理教材中理论性强的内容,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城市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地理科学原理,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加以运用,新教材提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填补了以往教材的不足,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原理与介绍当地工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经济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刻体会学地理以致用之感受。

二、突破灌输式教学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宜于从以下做起:

1、变传为导,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2、变单为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 2 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3、变空为实,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三、突破断层式的教学

自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客观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脱节现象。又加之初中三年级不开设地理课,人为地造成地理教学内容在时间上的间断状况。这就容易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上的脱节,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地理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脱节式教学。

1、利用连结,填补断点

尽管初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有很大差别,但有许多知识上的连结点。如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地理特征等都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利用这些知识连结点就可以将初高中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地理知识的间断点,如系统地理中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等要利用地理知识的连结点进行重点突破和补充。同时对有些初中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内容,如气候类型、自然带等在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注意拓宽和加深,以确保地理知识教学的连续性。

2、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都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深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导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四、突破程序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大都按照原有程序进行,往往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概念和地理事象只是表面理解。不去追求地理事象的本质,对书本盲目的遵从,不敢对教材或教师提出大胆的疑问,3 思考问题粗心大意等,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深刻性。新教材倡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这要求教师结论性的东西少讲,注重事物的过程,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1、解惑除疑,多维思索

有些地理事象与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关,学生往往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学习时会产生负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消除学生用“经验式”的思维定势,纠正错误。例如,在讲述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问题:次生盐渍化一般发生在农耕区,那么我国的农耕区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按惯性思维学生推出我国三大平原会发生次生盐渍化。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国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和学生一道来探究为什么,从我国的降水分布,干湿状况,地形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析,最终让学生明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没有发生次生盐渍化。

2、设计情境,错中求真

僵化式的教学误区是教师仅仅简单地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按照学生的幼稚而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论证或直观演示。进而得出错误或矛盾的结论,使“正确结论”与“错误结论”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激烈交锋。比如我在讲黄赤交角这个问题时,我说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度26分,那么假设黄赤交角是22度26分,即缩小1度,则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设计一个性境即太阳始终直射在赤道上,还会不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让学生想北半球纬度总和是90度,不管怎么样这个90度是不会变的,当热带缩小或扩大,其它两者就会发生变化,但加起来的总数是90。最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否定错误,走出误区,这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五、突破单一式教学

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太少,科目设置单

一、课程内容单

一、要求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三是课程设置上并行科目过多,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四是过于强调学科价值,缺少学科之间的整合。传统的旧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两本,过渡新教材分为必修课(上、下)和选修课(一、二)两种,必修教材为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高考的内容则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不管是毕业考试还是高考考试,考试的范围是固定的,学生是不能选择的,这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虽然也是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但学生的选择空间扩大了,在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开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 4 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7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提供的7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高中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选修Ⅱ是乡土教材,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要,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资料

李建平:《如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30日第2版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7

一、在课改困惑中反思情感教育的渗透

初中学生往往在地理学习上感到很难很吃力, 刚到初一就碰到较抽象的天文地理领域的知识, 尽管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标、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 为地理教学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情境, 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不尽如人意。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思绪似乎游离在外, 更有甚者上课时表情冷漠, 眼神空洞并设法逃课。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一时跟不上, 耐心帮助学生慢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对学生取得点滴进步, 给予热情鼓励, 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 激发学习地理的信心, 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 感情上的融洽, 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 善待学生的变化, 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冷落、歧视, 都会挫伤他们自尊心, 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古语说:“亲其师, 信其道。”为此,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关心他们, 爱护他们, 使他们树立信心, 战胜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 在行动上接近, 从思想上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二、在课堂“动”起来的困惑中反思如何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让学生“动”起来, 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 课堂纪律难以控制,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一放开, 教师在课堂上感到无所适从、无暇以对, 甚至感到特别紧张, 结果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为此, 我认为教师应该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 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再现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 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 及时地调控课堂教学环节。

三、在学生“活”起来的困惑中反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部分课堂上, 教师为了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 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 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 也就是说, 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还是被动, 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学生间的合作不主动等问题, 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活动, 忽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等。其实, 课堂教学固然要对问题进行预设, 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 还要有层次, 问题的出现要适时、难易适度, 且正好适合接受和认知能力。要让学生的思维围绕着教师的提问, 要更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要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探究, 主动提出围绕本节课的问题。针对问题, 教师要正确引导, 不能急功近利, 要和学生共同合作, 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找出自己的答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提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如果确实与本节课没有任何联系, 教师不能不理睬, 而应巧妙引导, 对学生自己的主动要肯定, 少否定, 使他们的提问在预设中、调控中进行。问题是思维体操, 思维是课堂的真谛, 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撞击, “活而不乱”, 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四、从主动“争”出来的困惑中反思对学困生的态度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忽视了班里的学困生, 总认为他们不是重点, 不用管他们, 结果他们在考试中考得很不理想, 而且越考越糟糕。一名学生在给我的纸条中写道:“老师你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但你如果能关心我们这些学困生, 那么您将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 那么我们班的成绩也可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他的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相信教师只要为学困生们加油打气, 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和关爱, 进行及时、必要的辅导, 让他们重树信心, 师生一起努力, 就一定能够打赢这场轰轰烈烈的“翻身仗”。

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学反思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9-01

在地理课教学中,反思应该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设计的出台,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乃至于课后教学评价的进行,都应该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面对新课改,究竟如何做教学反思并无固定模式,下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对地理教学反思的认识。

1 对问题设置的反思

在《水循环》的一节中,涉及到水循环的原因和环节,单纯地提问“水循环的原因是什么?和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可想而知,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漫不经心地回答出答案,显然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将水循环的原因和环节联系起来,向学生这样提问:“在水循环的环节中,哪些环节反映太阳辐射,哪些环节反映水的重力?”这样就增添回答问题的难度,引起学生思索和探讨,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经过学生热烈的探讨真正理解水循环环节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原因通过环节去体现,环节验证原因。从中领悟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探索真理的动力。

2 对教学手段选择的反思

正午太阳高角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之一,在教学中习惯使用多媒体的演示去帮助学生理解的,但是学生参与性较低,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通常是机械记忆。后来,在教学中,尝试着用数学思想,通过做图让学生自己去概括规律,教学效果特别好,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具体过程如下:首先,通过示范平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过渡到在球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其次,在掌握球面上做球面上做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给定的光照图(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上,画出数条平行的太阳光线,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太阳高度角。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概况规律。由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的演示,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参与性,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以及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升华的三维目标,都是可取的。

3 对教学板书设计的反思

在《季風环流》的教学中,通常是以表格的形式将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异同点进行对比,并且将此作为教学板书展示在黑板,认为学生完全凭借表格可以掌握。在抽查中,发现学生竟然对东亚、南亚的风向也不能说出,更谈不到季风成因和特点。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板书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季风知识点,后来,尝试用“X”的形式构建板书,结果学生普遍认可,效果不错。由此可见,同一知识点的板书,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要有创新。教师要反思板书设计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否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等。

4 对地理知识生成性的反思

在讲《大气环流对气候影响》一节课时,首先是回顾三圈环流的形成,指出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最后指出,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下的降水状况。通过作业反馈,还是发现学生不能把握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下的降水状况。在思考中发现,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教师教给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其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忽略知识的生成性,只告诉学生结论,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推导形成结论。于是调整教学思路,首先演示降水形成的FLASH,让学生直观认识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接着,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空气饱和会发生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其前提条件是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冷却;紧接着,指出空气由气温高的地区流向气温低的地区会发生冷却;然后回顾同一地点气温和海拔的关系以及全球气温的分布;最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应的天气状况。从而学生真正明白上升气流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学生学习不同天气系统下降水状况。

5 对学生理解知识过程的反思

时间差计算是自然地理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给出任意标有经度的两条经线,在一条经线注明时间,让学生求另一条经线的时间。结合具体实例,详细地讲解如何计算时间,学生课堂上反映特“好”,以为学生都能掌握到位。在次日课堂练习抽查中,却发现还有多数不能完全掌握。带着教学上的困惑,走进学生中了解,追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却发现,学生对时间早晚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数值越小越早;对经线知识的淡忘;未能将经线和数轴的类比,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上述调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举实例区分同一地点和不同地点早晚的表现;回顾经线的知识,将知识迁移,数轴类比经线;采用数轴法求解。从中体会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积极探求解决办法,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 对学生记忆知识的反思

在讲《气候的类型》一节课时,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在多媒体上展示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结合图中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指出不同气候类型对应的分布。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学生却不能很好的应用,问其原因,却告知出现数字较多不能记住。对此,引入记忆方法中的数字编码记忆法来帮助学生突破记忆数字的烦恼。由此带来的感触,作为教师,在关注知识讲解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如何去记忆,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传授记忆术,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利于教学质量的最终提高。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审视自己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反思,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构建有效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殷春庆.走出误区,革新理念,大胆探索[J].地理教育,2008(1):30.

[2]庄晓蓉.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自身成长[J].地理教育,2003(5):16-17.

上一篇:《钱塘湖春行》优秀导学案下一篇:撒谎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