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
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
自从我国2001年7月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中国《标准》)以来,国内学者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其他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的研究更为深入,特别是与美国2000年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则与标准》(以下简称美国《标准》)做了详尽地对比分析.学者们从“教育目的、教学方式、学习效果、课程原则”等不同维度对中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得出中国《标准》的六条“基本理念”与美国《标准》的六个“原则”所反映的内容及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结果.从整体来看,对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的研究不多.
本文拟对中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公平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评价理念、技术理念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基础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1我国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应在继承中国数学教育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在借鉴美国课改经验的基础上走国际化的道路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注重导入环节、尝试教学、师班互动、解题变式演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1]”等都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国数学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发展、创新这些优良传统,以适应新时期数学教育的发展;其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与借鉴美国优秀的课改经验,如重视数学课改试验的研究,课改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社会各界参与课改的制订等.只有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及时修订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数学教育改革”的道路.
2在公平性理念的落实上,数学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公平性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教师应选择富有弹性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且适当地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其次,应制定出更能真实反应学生数学水平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体验成功感;再次,数学教师应公平对待“学困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困生”的管理,在学习过程中降低学习要求并不断地鼓励帮助“学困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明确数学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3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数学素养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化的教师教育机制,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美国《标准》提到数学教师应具有必要的教学方法论知识和“对基本数学的深刻理解”能力,但事实上美国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并没有获得此种知识,且在职后培训中也忽略了教师间的教研活动,这点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师职前培养时,除了强化对教育基础知识、教学基本功、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要加强对中国《标准》的解读、教学案例的研究、小组研讨会的开展.同时,在职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让专家、一线教师和培训学员提出宝贵意见,以更好适应上岗后的教学工作;而在职后培训中,为培训教师提供更多在一起进行反思、讨论、分析教学和学生思维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的机会,切实加强教师数学知识的联系性与整体性,实质性地提高教师综合数学素养.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理解过程的有效指导
美国教育注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创新能力.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数学教育缺少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理性思索和整合过程有效的训练和方法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由于缺乏理解导致学习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习惯于程序性的理解,只知道如何做,但并不理解为何这样做.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性的理解,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对此,我国应采取保持“双基”的同时,注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两者有机配合、互相贯通,形成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
5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实现新课程评价目标的有效策略
尽管中国《标准》中已提出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但事实上却很难成功地运用于教学,因此导致了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成为老师、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并以此作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的考查依据,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能力却很少关注.评价体系是否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实现其目标,取决于整个考试体制的变革.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更多有利于实现新课程评价目标的有效策略,但这个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理念.在教学中灵活地选择评价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使我们不断探索出科学的“多元”“多样”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工作能真正服务于教学.
6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恰当地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
美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已广泛用于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中.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认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上好一堂数学课,甚至有教师认为多媒体会阻碍数学教学进度,学生有时也会把一堂有趣的多媒体数学课误认为是教师作秀或是嬉耍课.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师生没有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没有掌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的本领.
要提高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首先要提高数学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及教育部门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先进教学技术的机会,不断为师生增加先进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配置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且在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适当地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让那里的孩子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这样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对照[J].人民教育,20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有效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教学情境的设计理所应当首先必须服务于这一任务。
案例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这一观点。教师设计这一情境时,要强调关键词:“500多种”、“上万次”,并反问学生: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欧文顿这样做体现了科学家的什么精神?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欧文顿提取出脂质了吗?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呢?欧文顿的想法还没有得到实验支持,可以把它称为假说。假说是随便假设的吗?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后得出:假说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加上科学家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的。假说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生物学家本身就是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他们都有着勤奋博学、探究创新的治学态度。生物学始终蕴含着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的研究历程,“遭遇”当初科学家曾经经历过的困境,体验类似的心理冲突,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前人的经历、思想,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主动学习中掌握了知识的重点,认识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但科学研究过程是曲折艰辛的。
2有效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也意味著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过去,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主要强调以生物学科为中心。在新课程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如果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情境设计只针对一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情境教学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成为“贵族化”的学习方式,部分学习困难生就会成为学习的老大难,失去了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信心。所以,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分别针对上、中、下的实际,对学习好的学生通过设计有一定难度的情境去提高。同时,有提高中、下学生的情境设计要有坡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使之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案例2: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教师可由易到难设计进行的问题:为什么质壁分离要选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用洋葱根尖行吗?把洋葱表皮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而后放人清水中又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为什么?如果把蔗糖溶液浓度不断提高,质壁分离的速度和程度将会怎样变化?随着蔗糖溶液浓度的不断上升,能否继续发生复原?如果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3有效的情境是可探究的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来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所提供的材料有:一瓶0.3g/mL的蔗糖溶液、一瓶0.1g/mL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只、刻度玻璃管一支、细线一根、支架一个。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巩固渗透作用的知识,使学生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有效的情境要与现实生活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案例4:细胞呼吸。
某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家住岱岳区的李某下到地窖里清理杂物,几分钟后晕倒在地窖里。张某见状,马上招呼他人携带绳索下到地窖里面绑住李某。通过大家努力,李某被救上来。但下到地窖里的张某却因为体力不支以及严重缺氧,昏倒在地窖里,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望疃镇中心学校
1.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人文素养等。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语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靠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2.要认真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独特性与多元性及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完整体系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要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要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提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并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义和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此外,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象、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汉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强文化储备。
3.要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又叫主动性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言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
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合作、互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而探究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我们要铸造的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精神。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语文教学落后于时代的现象。
4.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和其他课程一样,以往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科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遵循的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二、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新目标英语这套新教材的使用,通过这些年的总结归纳,初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现将模式阐述如下:
Preparation
Warming up
Presentation
Learning tasks
Practic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Production
Assessing
Progress
Summing up
三、课堂教学过程:
Step1: Preparation(课前导入)Warming-up activities to guide to the new lessons
教学的导入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们的导入设计基本上会以学生的“旧知”为依据,以课题情景为向导,引领学生进入“新知”的领域。复习的作用是温故知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减小教学的难度。我们常用谈话或问题式导入、借助图像或音乐素材导入、表演式引入等。课堂导入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一个好的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Step 2: Presentation(新知识的呈现)1.Learning tasks(出示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一种自然的、相对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任务要简单化,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所掌握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以利于学生完成任务和习得语言。任务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考虑学生的实际,要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形成由易到难、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的任务链。学习任务可以包括如下内容:a.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语音、词汇、主题句、语法;
b.设计好功能与交际相结合的练习,进行巩固提高。2.The presentation of the new material(呈现新知识)
如何将新授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在介绍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充当示范表演者。在这个环节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采用规范的英语、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其他直观教具创造情景,教授新的语言项目。讲授新知,不仅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分析和类比。这样,学生在感知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Step 3: Practice(操练)
操练,主要对新课中的语言知识结构进行练习。在学生感知语言材料后,接着进行操练,教师应精心设计操练的方式,加强对课堂的控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练,操练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给学生充分的信心;并确保操练的广度,扩大活动面和提高时效,有效地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要注意时刻表扬学生,给他们信心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发散性思维。Step 4: Production(实践)
在进行充分的操练后转入实践,实践主要是针对新课中所学语言材料进行活学活用的表达性的练习,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并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他们试着独立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教师可以指导一两组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分组开展信息交流等活动。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学生自我评价(Assessing),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Step5:Progress(巩固提升)
此环节是对本课所学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合的巩固。巩固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唱歌,游戏,还可以用练习册、学案;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笔头的。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
(二)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单元复习课遵循的规律:
所谓复习,就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已获得的零散的英语知识,通过分析、归类、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的传授转化成能力的培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益。在复习中,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在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中,用眼、耳鼻、手、脑多感官去体验,从而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出示复习任务—指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质疑、重难点解析—体验、拓展、提高—话题讨论、检查自学的效果—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三、复习课课堂教学步骤:
(一)出示复习任务
此环节要注意由基础到能力的设计,既要照顾字词、句篇、语法的复习,又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二)指导学生自学
此环节老师要根据所设计的任务制定详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达到自学的效果。以复习单词为例,采用抢答形式或游戏形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增加趣味性。
(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将大的任务设置成一个个的小任务,将知识点及语法分散在语言环境当中,让学生在完成小任务中达到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环节当中,可以让学生记忆重点句子及3a部分,可采取翻译记忆、组词造句等。复习课文时,可以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不但复习了旧的知识点,又在原基础上有所创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巡视,并加以个别辅导。
(四)质疑、解析
将学生不懂的问题,采用兵教兵方式、教师引导、解析。让学生自己总结规纳,自己解决问题,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体验、拓展、提高
根据词组联想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由一个单词联想许多与之有关的词组,并以多个句子的形式口头表达出来,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既训练了词组的运用,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部分学生还会感到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乐趣。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设计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
(六)话题讨论、检查自学的效果
在复习基础知识与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就本单元的话题进行口头或笔头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针对本单元的复习任务和复习内容的要求,检查学生自学的学习效果。
(七)当堂完成课堂作业
此环节要注意题目选择的针对性,重点练习学生的薄弱点,做到查缺补漏。
(三)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
适用于每单元的Section A 1a—Grammar focus 和Section B 1a—2d两部分教学 Section A是语言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输入阶段。Section B是综合的语言运用和知识的扩展部分。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发展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让所有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
(二)任务活动暨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Task-based teaching activities): Language Goal: Task one:(基础语言知识目标)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 Task two:(随内容定)
(三)教学准备(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 教师课前需要做哪些工作,准备哪些教具,上课需要的示范物。Students: 学生需要为本节课准备哪些物品
(本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可多可少,可有可无)
(四)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s): Module 1 热身(Warming-up)
(在此活动环节中,教师依据教授内容灵活处理,选择下面的方法和步骤。)
1.话题交流(Free talk or daily English)
结合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师生或者生生进行互动,开展口语交流活动。
2.复习/头脑风暴(Revision or Brain storm)
针对本单元所涉及的中心话题,联系学生以往所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旧知识复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与话题有关的单词、短语,创设适当的语境,复习句式和时态等语法知识。也可以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联想与话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旧带新,拓展知识,为新课做知识储备。例如,问路、指路这个中心话题,联系学生以往学过的有关内容,进行旧知识复习。next to , go straight on, turn left/right 等。
Module 2 中心任务活动(Main tasks)
(说明:任务活动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设计的,每个单元应有一个中心任务,完成这个中心任务需要很多目标语言,要把这些目标与分散到各课时内学习,在这个环节中就是围绕着中心任务设计成小任务活动,每个小任务活动都学习使用一小部分目标,教师就是根据这些目标语的学习过程来设计任务活动的,任务活动可多可少,可繁可简,可大可小,没有限定,均以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为目的,以下步骤就是本着这原则而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框框。教师可参考)
Task one: 任务1应该是本单元话题中最简单的任务,所用的语言应是本课时最基础的语言,基本采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目标语言主要使用的是1a—1c部分。
Step 1.1a 学习目标语
1.Speaking: Talk about the picture in 1a进行图画描述,教师引导学生就1a的图画进行自由表述(这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过程),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问题提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问答式,例如: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口语表述。
2.Study new language:教学1a,通过图片谈论导入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目标词汇、句式等,再在1a图片所提供的情景或者创设新的语境来进行交际练习,体会、使用语言。
Step 2.1b 听力训练
1.Listen and do 1b: 教学1b, 完成1b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要求,并且给出一定的听力方法指导。放录音时,第一遍录音只听,不做练习,放第二遍录音时,完成练习。
2.Listen and complete the materials: 听力材料的再利用(灵活处理的环节)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听力内容在课本中不出现文字,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容易被忽略,但是它们又是每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将对话打乱顺序重排的方法,将听力材料不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上下文和已有信息将材料补充完整,亦可进行听写、补写或者排序训练。
(此步骤教师应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可以这样处理。)
3.Listen and repeat: 听录音跟读、听力练习后,学生已有了较完整的听力材料,再通过听录音跟读,让学生朗读录音材料中的句子、问题、对话等内容,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进一步巩固目标语言,为后面要完成的任务打下口语基础。(此环节中建议教师和学生同听同练。)
Step 3.1c 任务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灵活采用下面提供的方法之一:
1.Pair work: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结对练习对话,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模仿练习。
2.Make a survey: 调查汇报教师根据话题提出任务,给出适当的语境,通过语言或图片等提示,可以是make a survey或者是to be a reporter等make new conversations的口语交际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1。
Task Two: 任务2应该是任务1的延伸和拓展,以听力材料的话题为任务活动中心,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目标语言主要为2a—2b部分的内容,活动重点在听和说。(2a-2b部分)Step 1.pre-listening 听前活动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2a & 2b 进行图画描述
2a的听力是在1b的基础上加以拓展的,难度要比1b大一些,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供向上攀登的阶梯——通过图片介绍、听力话题预热等方式降低难度。
在进行听力练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2a和2b的图画进行自由表述,可以提出具
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预测将要听到的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Step 2.While-listening 听中活动
1.Listen and do 2a 听录音,完成2a部分练习,经过图片表述以后,学生对听力的内容有所预知,有所了解,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学生在听第一遍的同时,一般能顺利地完成2a的内容, 并且为2b的听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听录音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
2.Listen and do 2b听录音,完成2b部分练习,再次听录音,根据2a练习内容,补充完成2b练习,引导学生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处理。
3.listen and answer听录音,回答问题(灵活处理的环节)完成2a 和2b后,教师可以根据听力内容再设计1-2个较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判断或选择,训练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此步骤教师应灵活运用,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对于较难的听力材料可以这样处理,容易的材料可有可无)
Step 3.Post-listening 听后活动,1.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Order the conversation 漏词填空/对话排序
设置漏词填空时要考虑到本课的重点, 把本课的基本句式和重点词汇等作为漏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训练听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强化识记了单元话题的有关词汇和句式。2.Listen and repeat/ Read aloud: 跟读或朗读(必需的环节)
此时学生已经熟悉了听力材料,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跟读。这样,既可以使有限的听力材料得到反复听、反复用,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的技能,也是帮助学生熟悉背诵语言材料的有效手段。同时,又为2c的Pair work打下了基础。
Module 3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巩固拓展 Task Three: 任务3是本课时的中心任务,是任务1和任务2的综合和拓展,人称混合应用,目标语言包括了任务1和任务2两部分。
2c Pair work Step 1. 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模仿练习。
Step 2.Activities: make new conversations教师根据话题提出任务,借助于图片与相关的Key words的提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目标语言完成任务3。教师设计的任务3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就是知识,生活化的角色更易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使用有限的课程
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Step 3.Summary小结
Grammar Focus进行语法归纳,掌握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在这个环节中,要重视时态、语态和语言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训练和小结让学生明白所学习的语言结构在什么语境情况下使用,具体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应使用具体的、不同的时态和语态,怎样用,让学生感悟、进行实践。
Step 4.Homework 本课时的作业可以布置听写听力材料的听力和以编写对话或写小短文为主的笔头两个作业,让有听力条件的学生再巩固听力,并将课堂口语任务活动落实到书面。
(五)教学反思(Thoughts and feelings):
(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现行教材内容具有大的时间跨度,文化背景知识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又难以奏效.。因此我们要以“课文”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 “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复述课文—阅读反馈”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并从中找出不懂的单词和句子,然后教师教授本课新单词以便解决学生的部分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纠正学生在发音过程中的单词读音、语调等,为学生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3.教师领读,进一步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并熟悉课文。
二、理解课文
1.设置问题。教师可先设置几个简单的 Yes—No question.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回答问题,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口头翻译课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质疑,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然后回答问题。问题的设置可分为以下几类:(1)就文章表层意思提出的题目;(2)就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提出的题目;(3)就文章的思想性提出的问题;(4)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题目;(5)能启发学生概括自己的理解的题目。在回答问题时,个别问题可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以便顺利的完成阅读教学。
4.再次阅读课文,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复述课文
1.精讲知识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举例示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生复述课文,在课文结束时,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点的应用,对课文进行复述要求学生尽量把要点和课文的思想有机的穿起来。
3.播放录音,让学生和自己的复述情况做比较,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阅读反馈
1.设计精练的练习配合课文是阅读课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体现。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设计多张幻灯片,进行口头练习。
2.设计课堂5分钟,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复习,落实到学生的笔头上。
3.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扩充适当的课外阅读文章。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训练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问题。之后学生质疑,教师或能力好的学生逐一解决质疑的问题,初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4.学生自读并检查,学生自读课文以后教师进行抽查,看学生是否能够熟练的朗读课文。
(五)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
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英语语法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强化语言的交际功能,提高语言实践运用的能力。
语法教学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交际性和多样性原则,要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语法的实际应用功能。
基本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知识。
2.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策略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生的学习能力。
基本模式:
1.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便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任务,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呈现新课(5分钟):
1)导入.呈现新课内容首先要注重导入环节。导入自然有趣,方可引到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导入部分可以在复习旧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也可用相关知识点如课文中的句子,歌曲或动画引起学生重视,感受语言。
(2)呈现新课.该环节可以是通过篇章或句子让学生归纳总结规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也可是通过学案展示规则,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对话交流。还可以是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结构,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
3.巩固操练:(15分钟)
(1)口语交际练习:教师提出要求、确定任务,学生运用所学语法规则进行语句翻译、对话、朗读等口语练习,进行病句分析,学会语法规则在英语口、笔语中的具体应用;
(2)小组协作练习:创设情景,分组练习,互动交流,自主探究,互相反馈,从多个角度进行知识点的练习。由知识上升到技能。
4.知识拓展:(5分钟)面向中考,多进行中考题型的链接。也可以拓展一 些英美风俗概况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还可以是所学知识的延伸或能力的提升。
5.课堂检测(10分钟):“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学生学习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每节课都要精选试题,利用课件展示或制成试卷,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做到“堂堂清”。当堂训练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要确保学生能够把 转自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方面,而不搞死记硬背。当堂训练有效可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6.课堂小结(3分钟):强调重点、难点,考点;精讲点拨,进行错误总结纠错;用顺口溜等易记忆的东西归纳总结。
基本方法:
第一种是情境教学:用结构与情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结构是规定性的,而情景具有描写性,在有意义的语境中教学语法,语言交际成为语法学习的基础。要充分利用ppt课件,flash动画,图片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结构和交际性。
第二种是篇章教学:以句子和语篇为单位来实施语法教学,以语篇为基础的语法教学可以避开过多的繁琐的知识讲解,其知识含量较易被学生整体接受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词汇、语法、语音在篇章中都能得到综合的体现。这种方法也有利于精讲多练,提高40分钟的上课效率,语法学习因此成为有源之水,更具生命活力。
定新中学李大林
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后,老师给我们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一年读五本书,补充理论知识。其中的一本就是《英语课程标准解读》。该书即是对俗称的《新课标》的权威理解和诠释。读完此书后,我对以前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悟,并对以后的教学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和把握。
《新课标》对英语课程的任务有如下的描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 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若干年前教初三毕业班时,我发现只靠老师拼命灌输知识而学生不积极配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也可称为事倍功半,极可能让学生觉得英语面目可憎;但是换一个角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我引入英语报刊杂志,歌曲和原声电影等作为教学手段,不仅给枯燥的学习增添了色彩,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大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便是事半功倍,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更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树立自信心。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梦想。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从教育的角度看,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无法保障终身
学习能力的养成。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都或许有这样的感受: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两遍和问一遍。事实的确如此。当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作为学习者的学生进行的是被动思维和接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没有到位或者没有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学的效果打了折扣。而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他们的思维处在积极思考之中,属于主动思维,因而学习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当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件易事,其间要求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自主定向——确立学习的目标性和动机性
学习目标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学 英语,是为了升大学迎接高考,还是为了将来出国留学,或者是学好之后能给自己和家长一种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积极性。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英语学习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
2.自由选择——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自己是千差万别的行为个体,在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兴趣的体现上会有极大差异,形成各自的学习风格。自主学习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决定自己爱学的,想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自愿探究——重视学习的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中心环节,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半独立到独立,从探究单一问题到复杂问题,从参与局部到全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强调探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会经历更多的挫折,面临更多的挑战,但究其长远意义而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性格,而这一点正是应试模式下的学生最缺乏的。
4.自觉运用——体现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是鲜活的载体,如果学习语言后,不能够拿来运用,就失去了语言学习的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英语教师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替学生创造出尽可能多的语言运用环境,不能让英语成为书本上的死知识,而应该成为生活中的语言。
关键词:作业模式,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传统的英语作业模式是以抄写、背诵、句型练习为主的。这种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 但在形式上比较单调、枯燥, 所以学生对作业缺乏兴趣;而且这种作业比较片面, 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的作业。这一结果也反映出我们当前作业的现状及其不足。因此, 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作业模式改革的依据
1.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是说,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维的学习方法。显然, 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必须考虑作业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 是否喜欢做,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 是否能获得成功感, 是否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持有自信心等。只要教师能够考虑到这些问题, 调整作业的方式方法, 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英语学习不仅是学语言, 也是在学文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如果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空间去了解书本中没有的东西, 去探索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背景, 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新课标》指出, “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 要着眼于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而不应只停留在背诵和抄写上, 应该加强听、说方面的练习, 要求学生借助各种媒体, 如画报、VCD、电视、网络, 增强英语视、听量。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英语作业的内容, 使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二、作业改革的新模式
为了克服传统作业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作业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效用, 笔者结合自己的日常探索和教学实践, 设计了以下几种作业模式。
1.听说作业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听说能力的要求很高。如何使英语作业适合这种需要, 笔者实践了以下做法。
(1) 在听的方面, 要求学生把当天学过的内容的录音听一遍, 听完后将自己跟说的情况录下来, 再找家长和同伴作评价。教师在教完一单元后, 抽查一部分学生的录音带, 在课堂上放给全班听, 请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评价。由于学生的表现欲很强, 都希望自己能被抽到。这样一来, 学生们课后听录音和跟说英语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的语音语调也更加标准, 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英语会话的自信心。
(2) 在说的方面, 给学生在每节课前设置一个“show time”, 让他们随意表现。形式多样:讲英语小故事、英语笑话、英语绕口令、英语谚语、自编小对话等。学生都想在这个时间展示自己, 因此课后的准备都很积极, 自己找材料, 自己背诵排练。整个作业的过程都是主动的, 没有把作业当成负担。
2.自选作业
《新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 去思考, 去体验、感悟, 去创造、实践、应用。”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 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个体, 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 英语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 也应兼顾个性差异, 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笔者在实践中采用了“作业超市”的形式,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教完《英语》 (新目标) 九年级Unit8:I W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后设置了分层作业: (1) 录音作业。模仿课文录音的语调, 朗读课文内容; (2) 对话作业。根据听力录音的内容, 自编小对话介绍Jimmy; (3) 实践作业。查找一项关于志愿者工作的信息, 三天后写出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介绍给班里的同学。作业难度逐步加大, 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些作业, 基础差的学生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多项作业。这种形式增加了作业的弹性, 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要的差异, 体现了学生的主观需求, 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加上相应的评价制度, 完成一项作业加一分, 三项都完成加六分。结果,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了一项作业, 大多数学生都是自愿完成了三项作业。事实表明, 学生自主地完成自选的作业, 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作业拖拉的现象减少了。学生自己选择想完成的作业, 多了选择的空间, 多了主动的权利, 作业为他们增加了乐趣。
3.课题类作业
目前, 课题研究 (project work)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作业形式。这类作业可以限时长一些, 一般给一周左右的时间。课题内容一般和所讲话题相关。例如, 在讲食物和饮食习惯时, 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个“中英饮食文化对比”的课题。把全班分成六个组, 给一周的时间去搜集不同的食物和饮料, 在小组内汇总后编制一个“中英饮食文化异同表”, 一周后, 拿到课堂上做汇报, 当堂评出等级并给全组人加相应等级的相同分数。每组的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最好, 所以在查找资料时都非常努力, 而且在作汇报时都争做presenter, 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这种作业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并且教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媒体搜集信息,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结论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35—01
有效教学突显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力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并要求教师通过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艺术,使学生获得预期和应有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年”活动,现将成功的经验和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打造精品课件
以年级备课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精心打造精品课件。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优化组合流程
精品课件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态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阅读教学课件中的图示法,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的能力;网络梳理后的词法、语法、句法专项训练课件使学生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实践证明,精心打造的课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提升授课的艺术性
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语言的煽动性、趣味性和穿透力。教师要想提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多读书,努力汲取丰富的语言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幽默、生动,颇具感染力。下面列举了典型的几种课堂语言例句。
流行歌词例句
当讲到句法时,及时推出歌词性例句,能引起学生的优先感知。
It’s me who is always worrying about you.
牵挂你的人是我。
诗、词、名言例句
当讲到分词作状语时,及时引出李白的“静夜思”
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窗前明月光
As if the frog on the ground.疑是地上霜
Lifiting my head,I watch the moon.举头望明月
Lowing my head,I dream my home.低头思故乡
创造性例句
幽默感极强的句子
He appeared from under the bed and said he was a big noise.
三、精心设计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要富有弹性,灵性地采取有效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让课堂充满学习的激情,焕发生命活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speaking和reading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小组合编对话剧,进行现场表演。就阅读材料设置深层的“debate”话题进行正反方举例辩论。如高二英语unit6的阅读材料的读后辩题为:
Pro:being life long learners is available.
Con:being life long learners is not available.
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用英语思辩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创设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步入知识的殿堂。如讲授sell sth for,buy sth for,spend on的用法时,教师精心设计一场拍卖自己上衣的场面:Now I’d like to sell my suit.Anyone who wants to get it is asked to report your price,the one who will offer the highest price will get it.学生心领神会,十分活跃,轻松愉快地报出了“一元”的高价,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情的动起来,主动在学习的海洋里感悟、思考、收获。下面为小组合作学习七法:
a. 同桌合作准备课前发言
b. 小组合作预习新课
c.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d. 小组合作归纳知识
e. 小组合作订正错误
f. 小组合作识记单词
g. 小组合作写作
通过合作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2.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3.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自觉参加班团活动、走访模范人物、研学旅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社团活动,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发展,能持续地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区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热心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理解并践行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3)问题解决: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增强创意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能力。形成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的意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和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
(一)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如下原则:
1.自主性
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要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活动内容的有机衔接与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
(二)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为: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实施
(一)课程规划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在课程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学校要统筹安排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主题、指导教师、场地设施等,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为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提供发展机遇,但不得以单一、僵化、固定的模式去约束所有班级、社团的具体活动过程,剥夺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要允许和鼓励师生从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要关注学生活动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并引导其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防止用学科实践活动取代综合实践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专题教育
可将有关专题教育,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等,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防止将专题教育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二)课程实施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
1.课时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各学校要切实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活动主题的特点和需要,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2.实施机构与人员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或由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加强与校外活动场所的沟通协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有关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3.组织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织方式。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明确分工,做到人尽其责,合理高效。既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密切合作。
4.教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责任分工、实施方法和路径选择,对活动可利用的资源及活动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等,增强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学生的活动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吸纳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方案。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与现场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实验探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并根据同伴及教师提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查漏补缺,明确进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5.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开展科学评价。原则上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进行认定。
(一)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调研,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搭建多样化的交流平台,强化培训和教研,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
1.建立指导教师培训制度
要开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明确培训目标,努力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规划、设计与实施活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倡导参与式培训、案例培训和项目研究等,不断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力。
2.建立健全日常教研制度
各学校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各级教研机构要配备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研员,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专题教研、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体实施水平。
(二)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
1.网络资源开发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开发优质网络资源,遴选相关影视作品等充实资源内容,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及时总结、梳理来自教学一线的典型案例和鲜活经验,动态生成分年级、分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各地要探索和建立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机制,打造省、市、县、校多级联动的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高质量、常态化的资源支撑。
2.硬件配套与利用
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配套硬件资源与耗材,并积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支持,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益,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用活动室或实践基地,如创客空间等。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健全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强化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和硬件资源的共享,为学校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3.经费保障
地方和学校要确保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等。
4.安全保障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学校要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实安全措施。
(三)考核与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对取得显著成效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2.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包括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纳入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建立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馈改进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作为检查督导的重要内容。
3.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
依托有关专业组织、教科研机构、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成果纳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持续性从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和实践探索。
★ 课程改革反思
★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 课程报告基本格式
★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理念
★ 《基础英语》课程改革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 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教学课程改革总结
★ 浅谈地方高校大学物理课程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读后感】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07-26
课程标准哦基本理念05-29
《英语新课程标准》初中读后感09-10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01-10
新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06-22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06-24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10-14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11-24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