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精选8篇)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篇1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梧飞(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修改)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1)组数据。

课件出示: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用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你觉得可以用哪一种统计图? 学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竖轴表示什么?怎样确定竖轴上的数据每一格表示多少?(课件演示绘制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吗?

学生: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条形统计图,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把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整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把每年的树木总量表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条形的起伏看出大致的变化趋势。

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这里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组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特点来制作统计图,不局限于选择某一种统计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更为合适的统计图种类。

2.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2)(3)组数据。

我们还对绿荫小学的树木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统计,请看下方表格(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它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达统计表中的信息?

交流反馈:

第(2)张表格: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演示)。

比较:都能表示出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但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树木的数量和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是的,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张表格: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各种树种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乏相应的百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3.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内容可以包括: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描述各种数据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统计图?其中哪些更有优势?用哪些统计统计图又是不合理的?

【设计意图】例题反映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第(2)张表格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第(3)表格只能用一种统计图,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能更适当、清晰反映数据,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数据以及制作、选择、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图(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完成,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完成)。

引导比较:用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考考你: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1)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人口从1957—2014年的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2)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3)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

3.教材第103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让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多样化选取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对三种统计图产生整体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篇2

一、参与问题探究的支点

小学生学习数学需通过他们所了解的现实生活实例、有趣的活动场景、抽象的图案、喜爱的活动等作为媒介来表示数量, 反映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就是教者为学生能参与问题研究, 使之逐步学会抽象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而设立的一个个活动支点。有了这些支点学生才能有效地参与信息选择、加工的过程, 才能在探究活动中去建构新知发展技能。

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应让学生走出“记忆数学”的怪圈, 在初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 通过二个问题的探究与交流, 进一步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 25平方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还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下面的图形中, 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平方米。

由上述系列的探究活动, 学生不只是获得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新知的理解与深化。

二、利于知识建构的支点

小学生的知识建构是有序发展的, 序列化的学习内容、序列化的思维链、序列化的认知活动是最佳的三个建构支点。

教学内容的序列化, 要求教者备课时以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作为起点, 进行有序的变化, 以利学生在变化过程中发现不同点, 通过系列的探究活动, 掌握新知, 同时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如除数是一位数, 被除数是两位数, 商也是两位数除法的学习, 可这样安排学习内容:

2) (8里面有4个2, 4写在8的上面)

2) (10里而有5个2, 5写在哪个数字的下面, 商与被除数的哪一位对齐)

2) (18里面有9个2, 9写在哪个数字的上面, 商与被除数的哪一位对齐。)

2) (20里而多少个2, 商应陔怎样写呢)

2) (24是由20与4组成的, 十位上的2表示20, 20除以2商怎样写呢)

这样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 组成有序的知识链, 利于学生在变化中理解除法的含义, 发现商与被除数的位置关系, 在序列化的学习活动中, 促进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探究方法。

三、促进智慧生成的支点

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地优化解题方案, 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策略。教者就要精心组织学习内容, 为学生提供材料支点, 要着力组织学生探究, 为学生提供智慧的创生支点,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如用长方体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我用两道看似相同的题启发学生思考, 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李师傅用一张长6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 做一只深为1分米的无盖长方体铁皮盒。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是多少?

学生的解题方案是:将长方形铁皮的四角各剪去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后折叠再焊起来, 做成一个符合条件的长方体铁皮盒。容积是:

(6-1-1) × (5-1-1) ×1=4×3×1=12 (立方分米)

2. 陈师傅用一张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铁皮, 做一只深为1分米的无盖长方体铁皮盒。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最大是多少?

学生很快用第二题的解题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得出结论。

(8-1-1) × (4-1-1) ×1=6×2×1=12 (立方分米) 8分米

(8-1) × (4-1-1) ×1=7×2×1=14 (立方分米)

教师指出:陈师傅还有更好的方案, 做成的长方体铁皮盒的容积比14立方分米还要大, 你们想一想, 陈师傅可能怎样做的?经过讨论学生找出了最佳方案:

(8-1-1-1-1) ×4×1=4×4×1=16 (立方分米)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阅读方法;提高 ;阅读教学;效果

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倘若师资、学生、教材及学习环境基本相同,那么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便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运用恰当。面对的学生不同,效果也就因人而异不同了。再者,阅读习惯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教学就会事半功倍,运用的方法落后陈旧,教学就会事倍功半。以下,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以读为本

朱熹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见解,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诵读于口,娴熟于心,一些精彩的句、段、篇,要能够准确地背诵以至默写。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以后写的能力。“悟”就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品评体味,思辩吸收,只读不悟,仅是死读书;既读又悟,才是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大多课文文情并茂,并配有美丽的插图,可读性甚强,但有些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儿,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閱读兴趣,对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读带读,或播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这样可以把学生领入“圣境”得到美的享受。如果学生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这篇课文,何愁文章读不好?我们还可以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根据课文实际,采用齐声诵读、分角色诵读、点名诵读、男女生对读、演读、接力诵读、打擂式诵读等,同时经常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营造一个“人人爱朗读,人人能朗读”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阅读量不是太大,除了优秀作文和优秀日记外,课外阅读几乎是个空白,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视野。我在每周的阅读课上,向图书室借书让学生看,鼓励有书学生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看,并建议其他学生多买书,多看书,想办法借书看。这样一来,学生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每周一到阅读课,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看,就连课外时间,只要写完作业,就开始看书,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师导读,互相交流

阅读后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读后交流。每周周末,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一周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先让学生汇报阅读的书目,然后说说书的大概内容,左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后我再加以总结、评价,并让学生把感受写在日记中,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

然后,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自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情况,多说,提问,并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拓展了思维,使学生能主动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教师要参与到阅读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不是只要求学生阅读,我也要阅读,选一本书,和学生一起阅读,看完了,向学生介绍我的阅读书目和阅读感受,这样,无形之中,就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以疑促读,学贵有疑

“学而不思则罔”泛泛而读犹如走马观花,感受必然飘浮而肤浅。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必要设疑质询和商榷探讨,设计出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课文成了练习的素材。如果设计新颖巧妙、有趣,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寻根刨底的热情。

“以议查读”是“以议促读”的下一個环节,教师设下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同学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不尽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小组或全班的组织形式,各抒已见,互相研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活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在议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段、篇进行议论评析,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一味的、盲目的让学生读书,而是边读边引导他们如何去读,应该读哪些书,书中哪些是精彩段落,哪些段落含义比较深刻,哪些段落时作者的感悟,需要注意哪些重点词句等。这样,学生的读书就不是为读而读,而是有目的的读。然后,为学生营造发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材实际,根据所带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有主有次,科学合理的组织,综合的运用,才能收到卓越的功效。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浅谈在课堂如何创设合适教学情景 篇4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信息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质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科学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理念。笔者认为,在落实科学探究教学中,探究教学是重要的前提。开展探究教学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增加学生兴趣,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有利于探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使探究教学科学化。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原则

笔者认为,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应遵守以下原则。

1.1 目标明确原则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而言,探究的空间都很大,角度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条件,设计出一个个任务,让学生来逐个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比如,盐类水解的教学设计,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时间和教学大纲等限制,在教学中先把盐类水解细分为四个小目标:(1)盐类水解的含义;(2)盐类水解的本质;(3)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4)盐类水解的应用;四个小目标层层推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 情境:NaCl、NH4Cl、CH3COONa溶液是否都呈中性?

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Cl、NH4Cl、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

产生疑惑释疑:a.溶液酸碱性的原因;b.此水溶液中存在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c.写出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

导出概念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并与中和反应作比较。

发现规律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水解?

总结:能发生水解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影响因素实验:用pH试纸测试Na2CO3、CH3COONa溶液的pH,比较碱性强弱。

分析:比较阴离子对应的酸酸性强弱。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因分析:联系影响化学平衡和水的电离的因素。

应用问题问题:溶液配制、浓缩与蒸干、泡沫灭火器、明矾净水、改良土壤等。

1.2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原则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探究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探究是一个多侧面活动,需要观察、提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需要设计研究方案,需要根据证据来检验解释问题,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需要将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讨论。上述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如在合成材料这节内容学习上,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所以针对这个特点,笔者在新课前,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各负责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这三块内容,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去自主探究;小组内讨论决定内容如塑料的定义、分类、主要成分、性质、用途和危害等,再自行分配任务,去查阅资料,然后整理、汇总。正式上课时,请各组选代表上台阐述对塑料等材料的理解,并要求能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本组成员可补充)。结束前,笔者对每个组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从课前学生的积极准备,上课时的发言表述,课后的讨论都可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1.3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是指探究的难度、方式和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出发:心智发展水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特别是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特别是系统的科学知识已经达到的水平,即探究活动中的障碍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高中化学探究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情景是指教学内容在其中得以存在、运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景中再应用的可能性,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更有效。情景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舌功能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陶冶学生的情感。探究情景的创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事实情景

事实情景包括化学史实、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农业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济、人类文明发展等有关的事实和材料。化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化学家勤奋探索、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光辉品质。若在教材中进行一些化学家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化学家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献身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逐渐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同样,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联系社会的内容等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完善道德品行,提高自己的修养,明确社会责任感。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内容,“走进化学世界”章头图,是一张小猫栖息在2200℃火焰上的照片,学生们看到这张照片,就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事物的欲望。从而,可以借此引出材料化学,让学生了解化学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又如有机化学中学习蛋白质时学生对此有熟悉感,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时时联系身边的“蛋白质”,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引课时,采用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讲解蛋白质的变性时,联系“非典”和“禽流感”时杀菌消毒的方法,从生活入手,晒太阳,高温蒸煮、擦酒精等,最后联系生物知识,回忆学习氨基酸的知识。整堂课紧紧围绕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2 实验情景

创设多种真实、生动、直观的实验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情景,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可利用化学现象,特别是与学生日常经验和原有认识相矛盾的、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不仅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笔者用一块棉手帕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里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注两角,用火柴点燃,手帕立即燃烧起来。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然后,问学生:手帕明明燃烧了,为什么完好无损呢?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吗?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可“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3 问题情景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难点及学生难于分析理解的知识,教师可直接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不完全匹配的疑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设置的问题情景所架设的桥梁,能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探索情景中。

案例1原电池原理

情景设计 在盛有少量稀硫酸的试管中先后分别插入铜丝和放入锌粒,观察现象;然后将铜丝抵在稀硫酸的锌粒上,观察铜丝表面的现象。

提出问题铜丝表面为什么有气体产生?这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假说验证引导学生分析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实质,提出铜丝和锌粒之间有电流产生的假说,并按教材中的原电池装置检验电流。

案例2过氧化钠的性质

问题情境回忆Na2O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的性质。

提出问题Na2O2也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吗?

猜想假设比较Na2O2和Na2O的组成和结构,提出Na2O2也能与H2O、酸性氧化物(CO2)等反应,但反应产物可能有所差异的假设。

实验验证将少量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有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无色气体产生,把试管中的反应混合物用水稀释,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结论Na2O2能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联想应用 Na2O2也能与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

在Na2O2与H2O、CO2等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参考文献

选择合适的作文 篇5

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从文,马克吐温弃商著书,正是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才使人生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和自身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璨若星河。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的确。一朵花要想绽放自己的美丽,就必须选择更高的地方,才能使别人欣赏自己美丽的容颜!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鲜花插在牛粪上”,那么,我想这朵鲜花定是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它自己的最适合的位置应是花瓶,由此,选择合适的位置至关重要。

我一个人趴在课桌上发呆,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感觉十分迷茫,好不容易到了残酷的月考,本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现在好了,连雨都在作怪,弄得我更加忧郁。现在,我甚至在犹豫要不要继续完成学业,按我现在的成绩,分班时兴许连重点班都分不进去,越想越是觉得脑子就像气球一样膨胀的快要炸了……想着想着,铃声响了,可我的心情还未平复,我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可偏偏时间不给机会,狠狠地在我心里扎了一刀。我哭了……

不知不觉有人站到了我的座位旁边,起初我以为那是我的同桌,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人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那是老师。霎时间,气氛变得尴尬起来,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了,生病不舒服吗?”我就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把情况和老师说了,老师听了,微笑着对我说了一句:“下课,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终于熬过了一节课,我叹了一口气,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办公室走去,进去之后,老师对我说:“孩子,学习是人生成功的捷径,你可以不学习,同时你必须先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中摸索最直的那条路,通往成功。绽放不一样的那个你。”听完,我恍然大悟,再三感谢老师后便离开了办公室。

填上合适的词 篇6

()的花束()的香气()的晨曦()的露水()的早晨()的夜晚()的夜晚()的中午()的校园()的香气()的晨曦()的露水()地等待()地宣布()地勇士()的救援船()的王国()的羽毛()的象群()的兀鹫()的歌声()的残雪()的花儿()的溪水()的竹笋()地写字()地寻找()地读书()地检查()的圣诞树()的豌豆()的掌声()的风儿()的狐狸()的脸庞()的湖面()地收拢()地养护()地头发()地说()的故事看得()清凉的()高大的()沐浴()笑得()激动得()站得()裹得()玩得()

()地看报()的树干()的太阳()的节目()的大树()的猴子()的花朵()的稻田()的叶子()地鸣叫()的想法()地闻()的蝴蝶听得()用力地()整齐的()吸收()摘得()累得()跑得()睡得()飞得()()地画画()的龙卷风()的学校()的夏日()的仙境()的山羊()的树荫()的渔船()的天空()地飞走()的围裙()地写()的晨曦写得()精致的()绿色的()享受()急得()吓得()唱得()饿得()变得())的花草)的露水)的老师)的毯子)狮子)的熊猫)的光辉)地发现)地告别)地吻抚)地跳)地喊)的露水读得()扑鼻而来的()美好的()吹得()

写得()悲伤得()举得()笑得()朗诵得()(((((((((((((填 上 合 适 的 词 语

()的阳光()的草地()的赞叹

()的食物()的太阳()的小猴

()的黑熊()的果园()的荷花

()的小溪()的建筑()的大海

()的读()的问()的云朵

()的云彩

()的骏马

()的大树

()的天鹅

()的荷花

()的夏天

()的阳光

()的图画

()的老师

()的颜色

()的红果

()的花坛

()的小桥

()的礼物

()的节目

()的城市

()的步子()地责备

()地背书

()的嘴巴()的纱裙()的小羊()的蜜蜂()的秋天()的冬天()的海面()的眼睛()的草原()的珍珠()地写字()的夏夜()的灯笼()的面容()的鼻子()的蝴蝶()的天空()地招呼()地朗读()的大自然()的魔术师()的大灰狼()的燕子()的春天()的早晨()的歌声

()的森林()的秋色()的苹果()地唱歌

()的老虎()的大雪()的游戏()的妈妈

()的故事

()的山峰()地行驶()地等待

()地甩()地砍()地答题

()地贴()地飞翔()地回答

()地问()地帮助()地哭

()地看着()地看书()地说

()地唱歌()地撕叫()地翻跟头

()的大海()的溪水()的池水()的摇头()的躺着()地流着()的春意()地运动()的葫芦()的阳光()的花朵()的月亮()的鸽子()的高梁()的柿子()的花木兰()的老人()的珍珠()地响()的田野()地说()地叫()的光芒()的故事()的树()地生活()地观看()地思考()的森林()地说((((((((((动听的((((((((()的冬装)地看书)的小花)的作用)地飞翔)地学习)地跑)的神情)的月亮)地看)地徜徉))地写)地画)地讲)地问)的红宝石)的羽毛)的歌声)的爪子)地走()的春装()地感受()呼吸()地说长得()做得()蹦得()()战袍()骏马()铁棒()的掌声()的微笑()地跳动()地飞翔 勤劳的()

美丽的()吓得()叫得()笑得()()地笑聪明的()干净的()()的野兽()地叫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篇7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 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 复杂了些, 只要我们正真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 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寻求教学策略。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学生的“组织”、“引导”、“帮助”、“促进”者, 努力去创设教学情景, 设计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获取教学信息, 形成教学思想、思路

1.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 善于从学生了解需要, 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及兴趣所在, 使其转化为教学中的教师的思想资源, 教育源泉, 做出正确的教学设计。2.要能够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体验教学的全过程,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需要改进的内容, 及时总结, 形成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方法。3.操作中的表现:A.能够经常问:怎样操作;B.能够经常说:为什么这样操作;C.问一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D.会不会应用操作—创新。4.教学操作时的注意点:A.在速度上要适当, 不宜过快;B.指针不能随意移动, 有影响学生的注意力;C.语言与动作要协调。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

1. 信息技术工具性强, 符合计算机的层次性, 创新性;

在选择教学方法上, 本着“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思想, 从整个教学内容上考虑可行性, 有效性, 就目前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的过程, 形成自己的信息素养, 选取学习、生活中的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形成可行性的有效的任务,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起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树立信心, 相信教师, 共同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 实现教学目标。2.“任务驱动”的实现策略采取“问题策略”, 提炼问题, 形成任务, 促进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形成, 实施过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应用新知运用。3.任务设计上要体现以下几点:A.任务要能够实现教学目标;B.根据问题策略去组织教学内容, 形成有效的任务;C.任务在设计上要易于操作, 具有可操作性, 带动理论的学习;D.任务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以此选材, 以此为基点;E.任务的设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F.任务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能力。

五、反思、探索、提高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 篇8

【关键词】 创设 合适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7-070-01

0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出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情绪色彩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逼真感觉,从而对教材内容有更深刻、精准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教师继续思考的问题。

一、创设疑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气氛十分沉闷,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进而以更大积极性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最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九年级上册中的《孔乙己》一课时,就可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直接让学生们分析导致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这一问题过于直白,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一个新颖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积极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再引导他们对孔乙己悲剧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笔者的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的名字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孔乙己。”我告诉他们不对。这个否定性的回答却意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热情很高地讨论着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出:孔乙己苦读半生只为科举,作为一介穷书生,最后却只能靠借赊偷维持生活,可谓穷困潦倒,穷到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可悲至极。当学生们都沉浸在对孔乙己的深深同情之中时,我趁机提出“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自然就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转移到新的问题中来。从名字疑问引发的探究,就是教师设置的疑问情境,在该情境中学生可较容易地得出结论:孔乙己热衷科举制度,倾注了半生精力,这个过程不仅残害了他的身体,而且还荼毒了他的灵魂,最终导致其以悲剧形式终结了生命。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但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些与祖国魅力景观有关的课文内容丰富、层次众多,对那些没有亲身游览过的学生来讲,要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精准、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出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将复杂的教学内容以更为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进而帮助他们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下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出直观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促使他们更加精准地理清文章脉络,精准把握苏州园林中各个方位的景观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在苏州园林中拍摄的电视、电影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在营造的直观教学情境中产生游览其中的感觉,从而更加清晰、准确地对了解课文内容,进而高质量落实教学目标。

三、创设话剧教学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阅历较为简单且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对于那些多线索交织、内容复杂的课文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与内涵,就需要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出可增加其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进而准确感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感情。比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钦差大臣》一课时,由于课文中多线索交织、人物情感复杂、多变,只依靠教师叫绝很难让学生全面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及教材特点,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出可亲自参与、可丰富情感的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切感知课文角色的情感世界,进而精准领悟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让他们将课文内容改变成话剧,每个人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通过仔细揣摩人物语言与动作,以自己的理解演绎角色。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新颖的话剧表演教学法,极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在创设的话剧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能设身处地地感受角色身份,并尽量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演角色,从而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角色情感变化过程,进而都能较好地把握角色特点与情感,最终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教学实效的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疑问、直观、话剧等情境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高质量践行新课改理念,最终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黄艺瑄.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4,11:28-29.

[2]郭轶群.刍议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19.

上一篇:小学生二年级自我介绍下一篇:初一年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