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学理念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化学教学教学理念

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绿色化学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渗透入高校化学教是非常有必要。本文本溪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渗透入高校化学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分析了渗透步骤。

关键词:绿色化学教学理念;高校化学教学;渗透

随着化学工业技术的提高,各种化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同时这些化学工艺的更新换代,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威胁,比如说工业“三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等。迫于生存问题,人们开始对化工发展模式进行思考,绿色化学便运用而生。绿色化学理念是在传统化学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在高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渗透入高校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应用化学技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尽最大的努力在生产过程中阻断生产源头产生的污染,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绿色化学的发展是在以尊重与服从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时空、条件等变化因素,实现对生态进行保护目的,以维护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一般来讲,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是本着尽最大努力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制造出更多的成品;尽量使污染物达到最低排放或者是零排放,实现化学企业的高效生产,绿色化学的最基本的理念是节约资源。一般采用的主要途径是重复利用原材料或者是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并在此过程中拒绝利用高污染源产品。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化学理念与传统中的注重生产,而不计较环境污染或者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有很大的区别,若绿色化学融入高校化学教学中,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掌握绿色化学理念,不断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将来必然会在社会发展服务中更好的应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渗透步骤

(一)教师自身要树立绿化意识。高校化学教师经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已经不断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很难更改,如果想让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内容,首先应该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师加强绿色化学相关知识的培养并且督促教师阅读绿色化学方面的书籍文献,从而掌握更多的绿色化知识,树立绿色化学意识,不断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式,更注重在试验中缩减实验用量节约成本,减少实验排放等一些细节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同时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比如说:提高计算机水平,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能够运用这些现代手段,在课堂上渗入绿色化学理念。

(二)渗透入化学教材。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入高校化学教学中,虽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目前高校的化学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绿色化学方面的一些内容。这就需要引起重视,应当适当的在高校的化学教材中加入相关的绿色化学的学科知识,或者是把国际上关于绿色化学研究领域中成果加入的高校化学教材中,高校化学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内容向大学生讲授,并可以选择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绿色化学知识,自觉在生活中运用绿色化学知识。

(三)补充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化学教材是重要的教学道具,但是因为化学教材比较稳定,编写教材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成型以后很难更改,这就造成更新教材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化学教材编写更新这个时间段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把化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与自己掌握的绿色化学方面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也可以当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从而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不断提升绿色化学方面的意识。

(四)渗透入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实验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便于记忆。不仅如此在化学教学利用实验还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索,不断提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能够使学生不断提升绿色化学意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运用微型化实验,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实验中尽可能的减少试剂以及装置的使用量,比如說:减少试剂或者是减少试剂附着在器皿上的量,并能获取相关的化学信息,从而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其次,利用循环实验或者是封闭式的实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些实验可能会产生有害物质,为了避免这样的物质污染环境,可以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比如说:利用密闭的容器,在密闭的空间内把产生的有害气体吸收掉,另外,化学实验不仅会产生气体,也会产生废水废渣等,可以利用实验将这些废物进行转化或者是处理,在减少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还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节约成本,比如:对于一些投入较大的实验或者是危害较大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完成,这样不仅能够逼真的表现出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而且更好的保证了师生的安全,同时又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在实验中学体现出了绿色化学的相关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兴华.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化工管理.2015(32)

[2] 王晓玲,鲍霞,李莉,陈永红.浅谈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广州化工.2014(07)

作者:高兰

第2篇: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探讨

摘 要:近年来,绿色环保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将这种理念应用于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践行恶劣我国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非常关键。所以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科教学、化学实验以及学生实践等各方面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社会培养“绿色人才”,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无污染

一、高校高分子化学实施绿色化学教学理念的内涵

高校化学教育课程不只是传授学生化学知识、指导实验,高校化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各高校加倍重视绿色人才的培养。将绿色化学融入高校化学课堂中,对完善、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当下高校改革的重要部分。化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化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在化学设计、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化学污染,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应该倡导绿色化学教学理念,从源头上减少化学所产生的污染。高校化学专业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化学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只有学生具有绿色化学意识和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降低污染物的产生。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主要是利用化学技术和手段降低或者消除化学产品在设计、制造和应用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提高化学产品或者过程的环保性。所以在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具有绿色化学创造能力。

二、绿色化学在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绿色化学在课堂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高分子化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为化学实验操作提供理论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设计時应该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掌握作为重要目标,在课堂内容讲解时,通过案例分析以及社会上客观存在的现象等方法,向学生讲授绿色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在演示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绿色化学材料,并且注重对有害物质的回收再利用,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到绿色化学的学习,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在高校教学中应该善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在平时无法进行的一些需要设备过大、实验反应的速度比较慢、对操作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的又特别重要的实验等,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的实验的危险性比较大,易发生爆炸或是必须使用一些有毒有害易腐蚀的试剂、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或是液体等,不仅会危害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选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展示,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渗透了绿色化学理念。

(三)绿色化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高校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多数为研究型人才,为了实现绿色化学,改善生态环境,就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完成。实验作为高校高分子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分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就会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的原料,同时还会产生“三废”,所以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可以开设小量或者半微量实验,这就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高分子化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化学基础学科,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作为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通过此项化学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对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材料化学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还可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作为设计实验的内容,这也是目前社会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将这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作为设计实验的主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同时增加学生对高分子实验的兴趣。

(四)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绿色化学理念教育

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需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的活动,其目的是打开学生眼界、提升知识量,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绿色化学理念教育中的内容渗入。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开办绿色化学教育专题报告会;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化学问题,这些对开展绿色化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绿色化学已经成为高校化学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将绿色化学理念内化成自身的价值理念,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明确在每个阶段每项教学活动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对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博,钟克利.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探究[J].才智,2016(8).

[2]罗青霞.浅析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5(7).

[3]肖鹏.探究“绿色化”的高校化学实验[J].科学导报·教育论坛,2013(4).

通讯联系人

刘雪姣(1989—),女,山东龙口人,硕士。

作者:刘雪姣 赵文 朱胜军 徐萌萌

第3篇: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的进一步实施,各个行业都开始对环保事业高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中,绿色化学这一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其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高校化学教学中把绿色教学的理念渗透的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就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化学教学的具体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校化学教学;渗透;策略

化学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给人类也带来了危难。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已十分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亿吨~4亿吨,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绿色化学一提出,立即得到世界广泛响应。

一、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绿色化学指应用的化学技术在以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下,尽可能的在生产的过程中减少生产源头所产生的污染情况,最大程度上实现零排放的标准,为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科学。绿色化学发展的前提是要尊重和服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一般情况下,绿色化学的原则是尽量减少原材料的不必要的消耗,从而制造更多的成品其理念就是要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所采用的途径有:对原材料进行重复利用;回收利用废弃物;拒绝使用污染性强的产品等。在高校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是整个化学学科在发展中的必然要求,作为如今的高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有绿色化学的意识,并且要掌握相关的绿色化学的知识,实现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服务。高校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对人们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化学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的方法

(一)教师自己要具备绿色化学的意识

不少的高校化学教师由于多年的化学教学,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传统的化学教学已经根深蒂固,若是想让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进行传播就要先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对高校的化学教师进行相关的绿色化学的知识的培养,督促他们浏览和绿色化学有关的书籍,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渐的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特别是要在实验课中做到节约化学实验的成本,减少实验用量,注意排放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让绿色化学的概念被学生接受。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化学任课教师加强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比如: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运用水平;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实验过程等,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

(二)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进教材中

在现在的高校化学教材中并没有把绿色化学的具体思想进行呈现,相关的教材编写人员应该在教材中适当的加入有关的绿色化学的知识或是现在国际上的关于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使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知识的时候有所依据,有参考的资料,还可以就这些知识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引导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关注绿色化学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对其进行运用。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提倡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化,教学的手段要现代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把图片、文字、声音、以及三维动画等融为一体的特點,对多媒体的教学课件进行开发和使用,向学生展示出在绿色化学的理念下的化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绿色化学产品、能源、工艺等等,使得在高校的化学课堂的教学中能够把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进去,改变学生对于传统化学的看法和观念。

(三)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的意识

1.实施微型化实验

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那就是微型化实验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和废液的生成。微型化实验是减少原实验所需的试剂的用量,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生成物的转移以及附着在器皿上的剂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品的剂量是常规实验所需剂量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之间,其特点是:反应时间短、反应现象明显、安全性高、污染少等,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高校应该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环境,以保证实验的现象和效果的前提下,在实验中,把试剂的用量和浓度降低,比如,在对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研究的实验中,传统的实验法大多数都是在试管中实验,试剂的用量是1至2毫升,要是我们改为采用载玻片,剂量就只用几滴就足以进行实验,实验的效果是一样的,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污染,使实验满足绿色化学的要求。

2.重视对实验产生的“三废”的处理

化学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指的是:废气、废和废液,对“三废”应该在采取化学方法的处理后,在对其进行回收和再使用,不仅体现了绿色化学的理念,还可以节约成本。重视对化学实验中的“三废”的处理,将其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降到最低,这应该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基本原则。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他们普及,以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理念养成良好的实验的习惯,并且教师应该适时的给学生传授一些对实验废弃物进行简单和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对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以实现再利用。比如,在萃取实验中会用到的一些有机溶剂:煤油以及四氯化碳等,若是废弃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还会产生一些隐患;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回收和处理,再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实现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

3.利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中。在高校的化学的实验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设备是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的一大改革。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化学实验带来的污染。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在平时无法进行的一些需要设备过大、实验反应的速度比较慢、对操作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的又特别重要的实验等,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的实验的危险性比较大,易发生爆炸或是必须使用一些有毒有害易腐蚀的试剂、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气体或是液体等这类的实验,不仅会给师生的安全带来不确定的因素,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于这类的实验,选择用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展示,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又渗透了绿色化学理念。

三、结束语

绿色化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化学。总的来说,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学改革之中,要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育之中,是每个化学教师的职责。今天,我们努力的探寻,用知识、智慧和行动去保护环境;明天,地球将会还给你一片绿色,大自然将以更美好的姿态展现在你的眼前。作为高校的化学任课教师,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把绿色化学的理念和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用生动、自然的教学方式,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进教学中,让学生也树立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化学的意识,推动整个化学事业的进步,使我国可以实现可持续化的、绿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兰.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企业导报,2016,(3):138,128.

[2]孙祥.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意义[J].福建质量管理,2016,(5):212.

[3]丁爱民,朱小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12):129-130.

[4]王红.高校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43-45.

[5]余天华,吴静澜.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育中的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228,230.

[6]尹博,钟克利.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探究[J].才智,2016,(8):143-144.

作者:孙桂梅

第4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也应做适应性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把握好:

一、挖掘教材要把握住深广度;

二、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实验教学;

三、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更注重其实践性,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为每一位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去教学,又要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日后个性的发展考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仅拥有普通的长流水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要拥有富含养分的长流水。

一、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给了教师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拓展,而要控制好深广度。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苏教版)专题一的第一单元就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对此概念学习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初三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又一种分类方法,只要求能依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并不作其他要求。为加深对此概念的学习,教材特意安排在专题二氯、溴和碘的性质之后。教材先抛砖引玉,用“你知道吗”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再在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实质。而在专题一的第三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学习这个概念,提到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对于氧化产物及氧化性强弱、有关方程式的配平等没有过多要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教材安排在专题三和四,例如铝热反应、铁的化合物的转化,还有依据硫、氮两种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的特点,设计了从二氧化硫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加以巩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应用,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如离子反应的教学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果教师不顾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内在体系,认为新教材系统性不够好,知识结构不够严谨,随意提前有关知识的教学。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且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从而造成“夹生饭”的现象。如果课后挤时间去弥补,这样做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觉到跟不上或者题目难度大),甚至会放弃对化学科的学习。那么,我省近几年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除了高考制度的因素以外,我认为与化学教学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学习新理念,把握好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创设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1》《化学2》都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实验,那么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就会极大地提高,也就不会害怕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了,对于选修《实验化学》模块也会充满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实验的处理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课改已经推行好几年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变化不大。好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没法改――要么教师做,学生看;要么学生做,老师看。是的,形式上就这两种,可是“做”“看”的过程均有不同。例如教师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之前如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原理、如何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等方面,再引导现象复述、总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对他们也是一次积极地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果是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如能及时引导设计方案、指导操作、分析实验现象,那么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提高,更是探究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浪费时间,学生只会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会放弃“做”实验,而选择“讲”实验或者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结论,之后只能是机械应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那我们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什么会选择效果最差的方式呢?客观原因是个别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满足“做实验”的要求,教师只能这样如此,这尚可理解。但一些常见的试管实验(如溴的萃取、铵盐的检验等)也采取“讲实验”的方法,究其原因就两点:一是教学时间紧,师生没有提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学生也没有考虑)就去做实验,效果不会好。实验课结束后,操作或设计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还得讲解,于是,大家都认为那就不如直接讲,不用浪费做实验的时间了;二是化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阶段性的考试,做了实验和没做实验的效果几乎一样,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体现不出差别,为眼前利益大家也认为“做实验”不如“不做实验”,因此也就“讲实验”了。这样做肯定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做了较大的改变,没有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是以两个栏目“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呈现。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等等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中领悟新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化学实验是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兴趣,不断学习,得以提高。

三、合理设计教学,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尤其是《化学1》《化学2》的教学更应如此。

近几年来,学生学习化学科的兴趣并不高,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的人数在减少。高一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学习兴趣也明显下降。通过调查发现,一是因为受上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化学科在高考中容易受限,不易得优,不利于上名牌大学。再就是感觉到化学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学生产生这种误解: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例如:与初三知识脱节,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而感到学习困难,致使失去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的很少,主要是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领略化学学科的魅力。进入高中后,要学习一些抽象的理论,还有很多知识点……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导致学生放弃化学的学习。《化学1》(苏教版)在一开始,就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就是为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果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教学中压缩课时或做过多补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又经过一个暑假,有的知识点已经遗忘,等等原因,就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困难。例如:依据物质的组成来分类是化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方法,在此要学习很多概念(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这些概念掌握不好,接下来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就相当困难。还有,教材在专题一第一单元安排了“物质的量”的学习,该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新概念多而且集中,日常生活中又接触不到,学习就相对吃力一些,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些,教学中又补充“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知识及相关计算,无疑会加重学习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教材把“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第二单元。如果为了系统性强一些,放在“气体摩尔体积”之后,那样重点、难点高度集中,会给学生更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要“望化学而生畏”,又谈何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如要照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课外进行。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要尊重不同个体,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另外,在必修内容的学习中增加选修的内容,对以后不选修化学的学生也不公平,是过重的负担,还有可能在高一阶段就让他们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应该是我们为师者的初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的东西还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优化,体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高效率,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年4月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第5篇:新课程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融合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渐渐地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彼此成长负责。”对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学而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课堂中设计的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反串角色的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形成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从课程是经验的角度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过程中。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供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化学教学如何来设计问题?

⑴要在关键点设问。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教师问“一定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盐),而蔗糖(或盐)谁溶解

的能力大呢?”这一问题在本节课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⑵要在疑点上设问。如在一氧化碳教学中:“煤气中毒中的是谁的毒,怎样避免呢?”或“造成CO与CO2性质的差异是什么呢?”“没有酒精灯能否完成本实验?”等等。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如课例2“实验能否进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鼓励学生说出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

第6篇: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沧县中学:武侠

内容摘要: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设疑法、竞争法、开展课外活动法等等。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2011年12月15日

第7篇: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指导理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理性认识,它首先应回答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高效实现等基本问题。它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决定着课程的实施及其效果。化学教学设计离不开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现代化学教学设计主要需要如下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

1.化学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属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为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宗旨,化学教学更不能例外。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全体学生出发考虑,使我们的教学适应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学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里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素质的内容。化学教学目标及其达成的教学活动设计,就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应再围绕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去设计教学,因为基础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应担负起提高全民族化学科学素养的重任。

2.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被传递,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个体性知识意义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生成的,是外来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这种学习观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就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注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就会注重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接受知识结论;就会既重知识结论,又重知识获得过程的设计,通过过程参与的设计,让学生既获得知识与技能,又获得过程的体验,发展相应的能力、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化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观,突出化学实验的探究作用。

“以实验为基础”既是化学学科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特征。化学学科是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实验技能与科学方法、发展观察、实验、探究等多种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功能。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就是在全面认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将化学实验作为实现中学化学课程目标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把学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展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把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活动,注重实验探究教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中依据实验事实,不主观臆造;注重化学实验史在化学原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化学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作用,是因为一方面化学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性,另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实证性是探究学习中“检验假设”环节的主要方法,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用上述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指导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是符合学科特点的设计,是高效教学的设计。 4.化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

化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该学科的特点之一。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似曾相识,并不陌生,对知识增加亲近感与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社会经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与生活,能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什么是化学科学及化学科学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化学教学,除联系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外,还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教学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情意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基于这样的化学教学设计,必然会降低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5.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过程

化学教学系统包括教与学两个子系统,在教的系统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在学的系统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而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必然会存在交往。交往是主体间的本质属性,交往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关系。此外,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求得教与学的平衡与发展。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生生间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争论等交往互动,可达到相互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对事物的意义得以全面建构,并使学生群体这一教学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可以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者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了学生群体个性差异这一教学资源,从而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了教与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化学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的活动设计。

6.教学评价应激励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促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化学教学评价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的功能对于教学内部来说,主要有诊断、激励、改进、导向、鉴别、促发展等功能。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功利性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是纸笔测验,测验的内容又主要是向高考靠拢的试题;评价的性质主要是终结性的,目的是排名次,以便进行甄别、鉴定和选拔: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评价的对象只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势必会使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师生难以得到相应教学过程的反馈,不利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改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发展自己。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章、节测验等。这种教学过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的评价。化学教学过程的评价设计应立足于评价促激励、促改进、促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第8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关键词:

导入 精讲点拨 设疑 小结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第9篇:化学教学适应新课标新理念再探

何德云

(彭水县民族中学)

内容提要

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呼唤新课改,新课改、新课标、新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是时代的必然。化学教学要顺应这种必然,必需用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它需要我们建立一些普遍的新观念:新教材观,新教师观,新人才观,新学生观,新认识观,新知识观,新过程观,新课堂观,新方法观,新评价观。只有更新了的观念,才会带来更新的行动。只有更新的行动,才会带来全新的教育面貌。

关键词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观

新教师观

新人才观

新学生观

新认识观

新知识观

新过程观

新课堂观

新活动观

新方法观

新评价观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地球村已不是神话,地球上每一时刻发生的事,一瞬间就可传遍全球。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已然来临,要适应这个高速变化的世界,不全方位地改革我们的教育是不行的。新一轮课改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开始的。新一轮课不仅要改革教育的体制、结构、模式、内容和方法,还要改革陈旧的教育观念,这是最核心的也是最艰难的一步,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需要几代人的不廨的努力。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要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要交给能通向未来的钥匙。 在新课改,新课标的施行中,我们广大化学教师的化学教育观念已应该统一到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中来。下面拟从十个方面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新教材观

我们课改前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一个目标式的把学生往化学专家的路上引领,而忽视了人才的多样性,其实有许多人只需接受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具有科学素养就可以了,为今后的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就行了。传统的教材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 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 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体现趣味化学。

⑥教材的综合化。教材不但要设计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内容,还必须有同其它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事物内部的规律是相联系的、协调的,只有综合分析才能还事物的本来面目。

⑦教材的活动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其础的科学,它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化学教材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师把化学教学尽量做到反朴归真:能充分再现科学发展的历程,使广大学 1 生都参与到发现科学,发现真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更利于培养探索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剌激、体验与激励,才有利于兴趣的培养和巩固。例如化学的许多演示实验都可以改由教师预案下的学生自己实验探究来实现。这样做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 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 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 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生成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重要作务之一,应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教师观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只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已。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既是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又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师,更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 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 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 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 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 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 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化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技师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新人才观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 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 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 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 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 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 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 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 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 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 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学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

2 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新学生观

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道授业的徒弟,而是处于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学习者、实践者。

1.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因此,我们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传递文化,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学生既是个体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是做书本的奴隶。

2.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各种关系中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时空的关系等等,都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脱离这此实际来教学生。

3.学生世界背景中的人。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科技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关系的世界。我们不能将学生关在课堂里,关在书本中,而应该用开放的方式,多元的方式进行培养。

4.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我们乱涂乱画,不是一架被动地接受一切的机器,而是有丰富情感,有思想的生动活泼的人,因此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人格首先要受到足够的尊重,不能受到丝毫的忽视和损害。教学中要和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感情,进行情感薰淘。

5.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在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的同时,学生也教会了教师怎样教书,有人呼吁: 向孩子学习!确不为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心理,从中反思,调整我们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方法。

四.新认识观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 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 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 “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 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 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 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 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 西是学不会的。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新知识观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 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 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

3 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 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 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 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 础。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 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新过程观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 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 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 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 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 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 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姑且称之为媒体或学桥)。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 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新课堂观

课堂教学应是生动活泼的充满师生间的心理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必然相对圆满。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 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 ——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

4 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国外,有些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 ,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新活动观

传统的活动观是多开设一些活动课,结合历史纪念、时事生活而设计开展一些校园内学生群体性活动,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环保教育等。新活动观认为:教育应当具有开放性,应与开放的世界相适应。活动课不足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足限于一般的活动,而应广泛的,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网络与信息等领域,围绕着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开展活动,从而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它是开放性的活动观,实践性的活动观,创新性的活动观。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的自然科学,它与其它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完全能够设计出许多适合学生的这种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在学习化学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以下方面的调研活动。诸如水资源的污染调查及其应对策略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矿产资源调查与开发问题;全球气候变暧问题;沙漠化问题;电池污染问题;能源短缺问题等等。

九.新方法观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生,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把教学搞成了单向传授,把学习搞成了苦差事,枯燥、刻板。老师教得苦,学生憋得慌。要成才,就得十年寒窗,就得头悬梁,锥刺股。难道学习就真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吗?其实学习要花时间,花精力,这是肯定的。但学习可不可以变成为一件有意思、让人快乐的事呢?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有趣味的、能让人充分体验成功快感的过程。 例如:打台球来说,哪怕一次次的打不中,但还是照样一次次的打下去,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有趣,因为每打一次,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验,又找到了如何去打中目标的新认识,新感觉,因为打中了,又有成功快感,激励着他去获得更多的成功,从而得到更多的快乐。其它的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现代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复合化的,是充分体现人本原理的,更人性化的。

今天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得快乐的根本方法。为此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更多的随堂实验、分组实验、集体讨论、家庭实验、角色扮演、师生对话、科学调查、信息收集与整理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师的教学方法必然是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为准纯,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说有,那么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选择和设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好,不能为这个目的服务,这个方法就不好。

十.新评价观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 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别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

5 别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 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 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 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 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 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 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 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教育的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 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萌生成就感,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在我们教学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 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 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 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 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 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 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总之,没有观念上的革新,新的课程改革就不彻底,就必然会流产。有了新的理念,如果停留在口头,不落实到行动上,新课改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让我们一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的改进自已,从观念上到行动上,真正融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而推波助澜。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晓明 王丽荣.《 新课程与教师新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 重庆教育委员会. 《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远程通识培训辅导资料》 3 柳菊兴主编.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 张仁贤主编.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1999年3月第8次印刷

5 张大均主编 《 教学心理学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附:

作者简介:何德云,男,44岁,苗族,大专学历,西南师范大学彭水研究生班结业。现为彭水县民族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二十三年,从事高中三年级化学教学。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下一篇:工会系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