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大纲学习心得(精选8篇)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1
《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工作面临新挑战也是新的机遇,通过几年实践有以下体会:
1、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向教师提出了新考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参加培训,自学教育理论,模仿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从多渠道挖掘教学素材,为课程开展打好基础。正确认识教师要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合作。老师从以前的课堂表演者转变成了现在的导演,从评价者变成了参与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师生关系从以往的“先知先觉”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倾听不同意见,使用“请帮助、有创意、再思考”等语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2、广泛交往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根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课堂上师问生答的单向交流,增加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互助交流的比率,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置疑,提倡‘兵交兵’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个性化创造,是教师依据创造和思维发展的原理,在教学中通过个性化的设计,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
化学课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一般是以给出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共同讨论,共同探讨,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探究的结论,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开展水资源状况调查、软皮蛋制作等家庭小实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更容易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如何描述实验现象,学会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行交流与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外的小实验,装置小制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面向全体的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合作学习,我将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形式,每组推选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全组同学的探究分工和任务,激励同组学生发扬团队精神,开展公平竞争(角色一段时间后应该调换)。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认知上相互启发,情感上相互支持,轻松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学生表现的机会多,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学习过程。
3、做好课程研究,改革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在化学课中应用比较广泛,在进行实验教学、概念教学以及解决开放性、综合性问题的时候,都是比较适宜选用的。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等学生实验;物质分类等概念的学习;以及中考复习中适合使用。为保证合作学习达到理想效果,要注意合理分组(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开展竞争),职责明确,在教学中给予充足的分组研讨时间,一定让学生在独立思维之后,进行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非常有益,它的主要形式是将学科问题作为专题,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适用的研究方法,化学单元知识及专题复习时适用分析归纳法,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实验教学可采用作品分析法,对比研究实验方案的优劣;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可采取探索发现法,让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教师要熟悉系统的相关知识,能从生活实际、史实故事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展开广泛的联想,使学生会思考会提问,自觉通过实验探究,信息的捕捉、分析、重建等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探索方法,这对终身学习可起“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三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孤立的,能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研究,就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4、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评价方式,则注重多维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具体实施时,切忌以成绩的高低定优差,可采用个人成绩提高分的评价形式,根据比较客观的测试成绩和日常表现,确定基础分,以后的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及各种测试时,不再只看分数的高低定优劣,而是对比成绩的变化,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努力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基础分数高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为可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2
要上好初中化学课,我认为首先要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3
新的一轮以课程和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我们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改革。今年暑假与开学前期,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澄迈县xx年化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学习后,我觉得新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方法化,也更符号学生的实际。
从价值取向上看,改版后的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一)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部分精英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提高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二)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新课标从过去单一的期中考,期末考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转变为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学习后,我们今后教学应该怎么做?
(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是这个道理。化学教学不应该过多求同,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体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一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内容意义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会观察、试验、分类、比较等基本方法。
(三)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上
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化学课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化学教学评价正经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
总之,我认为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智力开发和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力争与时代进步。
化学新课程教学学习心得4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材、教辅材料都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已经不再拘泥于现有的课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方式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充实了头脑,开阔了眼界,带来的是无穷的乐趣和愉悦的体验。
1。教材中的各种阅读性材料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贴近生活,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视野”等栏目的阅读材料大量介绍化学与生活、社会生产、现代科技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这些阅读材料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2。无论是探究性学习、小组学习,还是自主性学习,教师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视野”选编的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整合和反馈信息;通过阅读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相结合,将其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自学的成就和乐趣。
3。新版教材十分注重向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化学发展历程方面的渗透。例如:抽象的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经了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百余年的艰苦探索,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还在不断延续。我国科学家张青莲精确测定了铟、锑、铈、铕等相对原子质量;20世纪20xx年代,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现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外国人对制碱的垄断,造福于人类。这些阅读材料,印证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它们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人类揭示自然科学奥秘的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任何一个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阅读“拓展视野”等材料,学生将进一步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懂得结合身边的现象、联系生活生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中的运用,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的热情。
“拓展视野”栏目短小精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为了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教材中的阅读部分通俗易懂,学生可通过自主阅读获得知识、结论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材料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当布置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阅读紧扣教学主旨。
2。学以致用是阅读的作用之一。教师根据材料的内容,让学生以提问、对话等形式回答问题,交流心得,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重点、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理解内涵、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
3。阅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应挖掘材料的深层次含义,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例如,在介绍“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时,可以增加简介联合制碱法的基本步骤,让学生练习书写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工业生产的效率问题,适时提出联合制碱法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善于根据材料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适当的课题,拓展探究性学习的外延。
(八)“整理与归纳”即在每章结束前,提示学生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改变过去直叙知识要点后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章重点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从而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
“整理与归纳”栏目安排教材各章末,该栏目和过去教材中的“本章小结”相似,但它一改过去章小结直接陈述或以框图表示本章知识点的做法,而是针对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理出一些问题(线索),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小结的支架。栏目由导语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语对学习采用的方式加以说明,而正文则指明了整理与归纳的内容。
“整理与归纳”的教学要求:
“整理与归纳”栏目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是章节学习的必要补充,是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能力、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该栏目的教学效益呢?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为落实“整理与归纳”栏目的教学,改变过去由教师包办替代的现状,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理解和建构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2)正确认识整理与归纳的作用。从认知的角度看,归纳与整理有利于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完成,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参与整理与归纳活动,还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3)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整理与归纳的欲望和能力、尊重学生在归纳与整理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放手让学生去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只有尊重学生,学生习·会在宽松条件下积极参与。
2。调动学生思维
由于整理与归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切实实地发挥栏目应有的作用。为确保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三点:
(1)提出明确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整理与归纳活动中来,根据栏目提供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讨论,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
(2)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在课堂或课外让学生充分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交流,只有充分思考的交流,才是高质量的交流。
(3)给予充分的交流与表达的时间。教师作为整理与归纳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有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引发学生的反思,并进一步诱发学生新的思考,从而发挥思考、讨论与交流的最大效益。
3。给予方法指导
前面指出,学生虽然具有自主整理与归纳知识的愿望和潜能,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能很好地运用相关方法、完整有序地归纳、整理一章内容并科学、合理、简约地表示出来是不可能的,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自行整理与归纳知识时,可能会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并将整理与归纳的指导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1)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握联想、比较、图示、聚类、概括、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具体知识,指导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或网络图。例如,指导学生按因果关系(如:组成—性质一用途、制法和保存)、按事物发展关系(如:金属一金属氧化物一碱一盐)、按物质问反应或相互转化关系等组织知识,画出物质关系图。
(2)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对于知识应用型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扩大知识应用范围,打破学生在心理上对知识的封闭状态,增加知识的弹性:对于探究实践型的问题,强调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调查、实验、访问、查阅资料等的方法,以及撰写小论文是的注意事项以及交流的形式、内容等。
4。及时反馈与评价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栏目问题(或线索)的综合程度,经过学生自身努力和小组共同探讨所得到的知识关系图(表)等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也可能只涉及部分内容,但不够完整、全面: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等。这就要求对学生整理与归纳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与评价。
要有效地进行反馈与评价,首要的工作是对整理与归纳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何展示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儿秆方法:(1)在板报或专题栏中展示,组织同学们相互评议并提出改进意见;(2)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引用,并组织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讨论;(3)召开交流会、讨论会,让同学讲述、介绍并相互探讨。教师在交流活动中要及时观察、认真听取、深入剖析,同时作出评价:对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好的现象、所听到独到见解、好的整理结果等,应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与鼓励;而对活动中不好的表现、错误的答案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予以补充等。从而做到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完善网络、激发情感等。
一、引导师生大胆探索创新是新教材的第一亮点
之前的化学教材在编制上突出以下特点:编制内容和方式细微具体, 把教师在课上教什么内容、怎样教, 学生课后需要做什么作业和实验等内容都规定得非常具体。但是, 它也存在以下缺点:只注重了知识的学习, 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 以往的化学教材中, 把课堂实验明确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等;而新的化学教材却没有做硬性划分。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 新教材无疑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进而实施创新性教学。这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验室器材的拥有情况, 自由地选择实验的类型,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这方面, 新教材只是给出了一些建议性的内容;在教学情境设计、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 新教材建议用分栏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作出提示;在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全面评价做出建议时, 新教材留有很大的创新的空间, 由教师自由裁量;新教材对于各章的复习内容和方法只是用问题的形式来提供一定线索, 建议在实际教学中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整理。在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上, 新教材并没有给出结论, 而是让师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得出最终结果, 从而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用知识解释说明实验或现实生活的现象上, 独立地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避免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例如:在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 课前我做了如下设计: (1)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 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状, 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 (3) 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上课后, 我先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 我就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并分别将表中所列的各种物质放入二氧化硫液体中, 观察化学反应现象。
最后, 学生们通过调查、上网和以上的具体实验, 充分认识了酸雨的危害, 还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收效非常大。
二、真正融入现实生活是新教材的一项具体内容和优势
融入现实生活是新教材的一大优势。试想,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处处体现着现实生活, 这势必会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来接近生活、思考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课时, 课堂上, 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未满18岁青少年不准吸烟”这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我没有去直白地讲解, 而是采取了灵活的教学方式, 引导他们按下面步骤进行实验:
香烟烟雾中有害成分的检验
1.实验用品。香烟、水、95%的酒精, Hg Cl2溶液、银氨溶液、试管、三支具支试管、单孔橡皮塞、直玻璃导管、脱脂棉、洗耳球、新鲜鸡血30ml (新鲜鸡血制备:鸡随用随杀, 将鸡血滴入有250ml抗凝剂的烧杯中, 再用玻璃棒向同一方向搅动, 待均匀后装入试剂瓶待用) 。
2.实验装置 (略) 。
3.实验步骤。 (1) CO的检验:CO和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00多倍, CO与血红蛋白一旦形成配位化合物, 则血红蛋白就丧失了输送氧的能力, 使人中毒。检验烟雾中CO, 可按书中所讲的方法连接好装置, 在B管中装入1/3的蒸馏水, 在C管中装入5ml的新鲜鸡血, C管的支管连上洗耳球。因为A、B、C三支具支试管已经连接成一个密闭的整体装置, 所以从C管的洗耳球吸气, 就能使插在A玻璃管上的香烟继续燃烧, 产生的烟雾依次通过A、B、C三支具支试管。第一支香烟吸尽后, 继续第二支、第三支, 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 可以明显地看到鸡血由鲜红色变为深褐色。说明CO已经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2) 尼古丁——烟碱的检验:化学式为C10H14N2, 它是烟草内含的特征性物质, 最大危害在于其成瘾性。长期吸烟的人易生慢性气管炎、冠心病、血管硬化、消化不良、视觉障碍等疾病。尼古丁易溶于酒精, 遇到Hg Cl2液会产生白色沉淀。把C管中的鸡血换成10ml95%的酒精。点燃香烟, 并用洗耳球吸气, 使烟雾通过A、B、C三支具支试管。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 C管中的酒精变为黄色。继续点燃香烟, 直到酒精变为褐色时, 取下C管, 将2ml褐色溶液倒入另一试管中, 再滴入Hg Cl2液, 立即生成白色沉淀, 证明香烟内含尼古丁。
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號、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二、课堂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奋斗目标,回想当初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我们怀着冲动的心情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我吸收着前人的智慧,接受者人文道德的洗礼,感受到自己真的穿梭于一个多彩的世界。
也许是以前朦胧的我不知是对生活的感受不深,或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致使人生的前二十年总是在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对于一个有理想,更充满斗志的年青人是决不能容忍自己的人生只是庸碌的一生,现今我已经二十一岁了,同样也是我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还记得英语老师见过这样的话“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岁是一个人的关键,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基石,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前如果还没有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仍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此人必将庸碌一生”。
趁着我第二个二十岁的开端,要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唯有努力于自己的专业,还记得高考完填志愿时,自己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对化学的青睐,并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处向,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决定并没有错,经过在大学里一年多的学习,自己自认为对自己的专业有一种充分的认识,虽然专业越学越深入,越来越难,但我有充分的自信将自己的专业成绩做到最好。
自从初三开始学习化学以来,到现今已快有六年有余,现在回首往事,初中、高中的化学讲究的时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追求结果,而大学化学则不同,它不仅要求我们懂得这些,而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去善于发现,探求该反应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反应?又是怎样反应的?而且要求我们训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这几门专业课程是学习化学专业的基础。
《无机化学》着重元素学,探求反应的过程,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反应?《有机化学》者注重有机分子的结构学以及有机产品的合成学。这两门课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二者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这两门课程我想是不肯能很好的认识的,就如《有机化学》学完后,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碳原子结构重排都不知道,我想如果真的那样,就太悲剧了,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枉做为一个大学生。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所以我为我自己所喜爱这一门学科而感到无比荣幸,我坚信在大二的这一年里我同样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习化学。深刻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强化自己的个人能力,因为我深刻的知道当一个人为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而挥洒汗水时,其实那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而更是一种享受。
生活中有很多人只注重表面上说,却不愿努力去实践,或者用哲学的观点说是“形而上学”而不全面的分析问题,最后还是被生活所摒弃,被社会所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状,与其说生活是残酷的,[]还不如说是自己埋没了自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绊脚石。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现实一点,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地方是不公平的。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更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洞察生活中的一切。
同样新时期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身价,如果那样,一定会使自己变成一个眼高手低的社会累赘,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生活的义务。
总之“化学”就是反应的一门学科,这种反应又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同样生活中的种种反应也可以归于“化学”,所以学习单纯的物质上的反应时,我们也应该想想生活上的种种反应,这样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学好化学,就应该将所有的反应尽量一体化、联系化、网络化,弄清其原理,掌握其历程,从而进行深刻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到了大学再学有机化学发现高中学的基本连皮毛也说不上,真正的有机化学涉及的反应是那么多。所以我认为有机化学就是用两个词来形容--多和变化。
先来说说多,有机化学的多最多体现在有机物多,有机反应多,反应的机理也
有不少。所以说有机化学在我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明白了有机化学的最大难处就是
化合物多,有机反应多,十分难以掌握。但是有机老师的课件做得十分巧妙,把
几种有机物进行了分类,学起来可以沿着各种有机物的特性了进行研究,可以掌
握到同一种物质不同反应的一些特点,分类记忆这样比较方便了,也减轻了有机
化学的反应的部分负担,也可以研究出不同反应的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样就大大
地减轻了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也使得在我们初学者的眼中看来很难学的有机化
学一下子也简单了很多,有了许多规律的记忆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握规律,从而可以更加简单地掌握这一类反应。而有机化合物,虽然有很多种,但是为我们现在所用的还不多,在不同的分类中都可以找到的,这样有机化学学起来就还
是减轻了许多的负担。
有机化学的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复杂。变化中可能还有变化,有的比较简
单的题目,但是稍加变化以后就会很复杂。比如说许多炔烃的反应要联系到烯烃的反应,一些不同的物质却有着相同的反应规律,还有命名中有许多小的细节上的变化都可以出题。所以这些变化更加难学,有机化学的反应多但是及不上变化
多,无论有多少的机理,规律,只要把几个融合一下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出
出来不少的题目,这样就难住的大家。所以有机化学最难学的就是学习规律,学习机理,学习到了以后还要把这些机理融合起来,要知道如何地变化,这样才能
把一些机理题和合成题作好,我们学习有机化学才有实用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
说有机化学最难的不是那些方程式,而是那些方程式变化了以后你还知道吗的问
题,只要在学习的时候多多地总结,多多地复习,多多地了解不同的变化,并且
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来丰富自己的有机化学的知识,这样才是学习好有机化学的正
道。
最后来说说有机化学和其他我学过的象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来进行
一个比较吧。无机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其实无机化学也就是为其他的一些
化学课打下一个基础;分析化学主要侧重于计算和一些离子反应;而结构化学是
一个结合理论和计算为一体的学科。但是有机化学和这些科目不同的是涉及的反
应和化合物特别的多,理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规律却是变化多端,有时候确实令
人意想不到反应可以这样进行的。所以说有机化学是不同于其他化学的一门变化
多端的化学学科。
写到了最后,我最想说的就是,有机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目前热门的学科,确实也比较难学,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努力的学习,在有机化学的不断变化中提升自己有机反应规律的知识储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把有机
其次,还要多做题目,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只有在做题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出某些概念的真正含义。
最后,要学会总结,分专题的总结。化学知识,即相互联系又很松散。所以需要通过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再把松散的知识,分类归纳记忆。这要做到由点至面的总结复习,化学成绩一定会有所进步!
具体做法:
1、主要是课堂听讲,笔记很重要。
2、其次不要钻难题和偏题,基础为主。
3、概念要记牢,公式要熟用。
4、不要进行题海战术,要举一反三,多思考,多用脑子。
5、要爱化学,多与生活实际联系,解决具体问题,其实很有意思的。
6、可以自己当老师预习,备教案,可增强记忆效果。
在有效的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之后, 有必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过程, 如图1所示:
1. 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 与化学方面相关知识, 并经常出现在生活周围的物质较多, 例如, 洗面奶、洗洁精、洗衣液等. 本文所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 主要围绕着对洗衣液的探索, 分析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以此来掌握生活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相应认知, 在实践的过程中, 能够加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也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实践的内容
( 1) 主体: 洗衣液与环境
( 2) 对象: 文科学生
( 3) 任务: 收集各大品牌洗衣液的成分、名称与规格等.
3. 教学实践的研究方式
首先对相关资料充分收集, 按照资料内容设计相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具体要关注对比性或者验证性的实验类型, 利用更改实验当中的某一条件, 探究出不同的结果, 最后掌握能够影响到实验的相应因素, 继而将正确的结论得出.
4.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通过在不同的超市中对洗衣液的类型收集, 探究出在生活中经常应用到的化学材料, 洗衣液具体的成分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有着较强的去污能力, 同时可以深入到衣物纤维的内部发挥出较强的洗涤作用. 可是经常接触洗衣液的人, 其手部会产生干裂发紧的状况. 具体是由于表面的活性剂进入到皮肤油脂所导致的. 长期的应用会让肝脏的排毒功能下降, 病症积少成多的开展会造成病变的产生[2].
通过对洗衣液的论证分析,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了解到生活周围存在着较多的化学知识. 对社会与生活的贴近能够让文科的学生增长化学学习的兴趣度, 并且在分析化学知识的过程中, 还会对其他学科进行综合探究, 学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分析思维, 对文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教育生活化在教育的实践方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需要教师从现实的角度出发, 选取和文科学生密切相连的教学内容, 对周边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作为主体进行化学学习活动, 力求让学生能够在生活的过程中有效的获取和运用知识,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化学学习当中, 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有针对性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解决. 因为教学的内容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所以文科学生需要对化学学习内容拥有着极为特别的兴趣和情感, 才能够升华化学学习效果[3].
因为生活方面的需求而激发出的学习动机, 也可以合理的增进文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可是, 学生在发现生活的时候基本上是在课程之前的阶段, 是无意识的构成模式, 文科的学生还缺失了对生活有效观察的习惯. 想要增进其观察习惯和意识, 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 合理的开展“两贴近”原则, 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和化学课程的有机结合, 以此来提升文科学生在感受与发现生活的意识, 从而达成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总之, 根据以上详细的分析后, 在化学教学内容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当面, 需要合理的组织化学的教学内容. 要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度放在首位, 优选出相关的兴趣主题, 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 与日常生活产生交互, 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党金宁.少数民族地区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9) :123-124.
[2]徐宾, 白玛央, 田花.西藏自治区民族师范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调查及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11 (6) :153-157.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要以有趣、有用、易做为原则。
1、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而言不能太难,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得出层次,范围不同的各种结论。如例1: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 最富于创 造性的中心学科 ,请你举出一项对当今人类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化学研2、设计容易出错的问题。针对历年来学生认为不难,却又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 在分析中纠正错误,化学中有些概念、规律的使用学生易模糊、忘却,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牢牢记住这些规律。如例3: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它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加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近年来,科学家又发现它还有防癌作用,从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即该化学式的涵义)?要求至少写出三项,这一道开放性问题,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可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也可从“质”、“量”两个方面小结有关的化学信息。
3、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种形式的课外作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化学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类作业很有趣,学生很感兴趣,如我在教授酸、碱、盐时叶国强同学就结合实际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家门前的小溪原来清澈见底,但现在不知被某种物质所污染,恳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污染物,并进一步验证。结果同学兴趣很高,做出多种假设并真正拿来了溪水到实验室进行验证。概括如下: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被酸性物质污染 测PH值(或滴入紫色石蕊)PH<7(紫色石蕊变红)证明被酸性物质污染
②被碱性物质污染 测PH值(或滴入紫色石蕊)(或滴入无色酚酞) PH>7(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证明被碱性物质污染
③被盐酸污染 ① 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② 测PH值 ① 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② PH<7 ① 证明含clˉ② 证明含H+证明被HCl污染
④被硫酸污染 ① 滴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② 测PH值 ① 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② PH<7 ① 证明含SO42ˉ② 证明含H+证明被H2SO4污染
⑤被NaOH污染 ① 测PH值② 进行焰色反应 ① PH>7② 火焰为黄色 ①证明含OHˉ②证明含Na+ 证明被NaOH污染
⑥被CuSO4污染 ① 观察溶液颜色② 插入铁丝 ① 呈蓝色② 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证明被CuSO4污染
二、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1、掌握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策略
开放性化学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五类:条件开放型:即问题条件不完备或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一;结论开放型:即在给定条件下,结论不唯一;策略开放型:即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不唯一;综合开放型:即条件、结论、策略中至少两项是开放的;设计实验型:需要进行计划性的预测和规划。如例4: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约71%,通常每1000克海水中含氯化钠等盐类约35g,所以海水是咸水,但可以变成淡水“跑”到陆地上,运用理化知识鉴别从海水中跑出来的水是淡水而不是咸水的方法有多种,请列举三种,此题就属于策略开放型题目。又如例5:进行下列3组实验如图: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盐酸 稀硫酸
生锈的铁钉 氧化铜 铁片 钼片 镁条 锌 石灰石 氯化钡溶液
(1)根据实验及现象,分析、比较、归纳而得出结论(至少答3条)
(2)指出上述实验中有关 物质及反应在实验室、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至少3条),此题就属综合开放型。以上这些题目都具有较大的开放度。问题不限于化学,还与数学、物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综合,同一问题可用化学、物理、生物等不同角度做解释,教师要勤于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
2、把握开 放性问题教学的时机,开放性问题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而提出的,不能简单地取代常规性练习,当学习材料中含有开放性的要素,适于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可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使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需要的教学时间也将相应延长,因而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宜集中使用,像例 1:这样的题,可在绪言课提出,而例5可放在总复习时布置。实践证明,适时、适当地穿插开放性问题,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的 训练。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模式,有的问题先前经验即可解决,有的则须多加思考和深入探究才能有结论,但 无论哪类问题都离不开实验、观察、估计、分类、类比、假设、归纳等基本的方法要素。如以上提到叶国强同学的问题即用到假设又用到实验。在教学中应针对题目对学生写出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相应的科学方法的引导和训练。
4、在开放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开放性化学问题迁移了学生各方面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和兴趣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形成了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改变了学生以个体为主的单向训练模式,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参与关系,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境,一起讨论和补充。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方法、规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做”中懂,在“应”中尝,全方位地提高素质。
【化学教学大纲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初中教师化学教学心得体会10-08
化学实验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5-23
化学外出学习心得10-04
化学教学反思09-15
化学教学实施09-26
化学课堂教学06-21
化学教学论精选11-08
初中化学愉悦教学初探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