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1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对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提供感性的认识材料,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化学实验教学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简单总结如下:

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初中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对于大纲规定的每个演示实验我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2】。努力开足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和教学进度努力开足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做到每4--6人一组,位置固定,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都做了要求。完全改变了以前那种实验课上乱轰轰的教学场面,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一些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根据条件把它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发适当的家庭小实验

配合教学内容,周末向学生布置一些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在家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都详细记录下来,回校后在课上进行交流,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主动参入实验,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2

有机化学实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得到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实验教学配合课堂教学,加深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对课堂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细致严谨的科学作风与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及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紧密配合,能够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际的桥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有效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相关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化学问题。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从课程自身特点与医学检验专业特点综合出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体系的探索实践,贯彻基本化学技能教育思想及实践。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医学检验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医学检验专业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安排要注意实验课与理论进度,应该在学习和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进行实验,避免理论和实验相脱节,影响实验教学效果。注重课程内容设置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学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注重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进行更复杂实验操作及设计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决定了后续课程药物化学实验操作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对有机化学实验学习的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如萃取、蒸馏、回馏、重结晶、化合物熔点及沸点测定等。蒸馏是分离有机化合物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装置的组装是考验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重要参考,正确熟练的组装装置是进行化学反应的基础。

培养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公共课,是后续很多课程正常进行教学的基础,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进行其他课程实验。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操作实验不熟练,对于基本的实验原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规范操作可以避免实验失败,可以更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比如萃取的时候,很多人直接将待分离物质直接倒入分液漏斗中,没有按照规范的实验步骤先检验是否分液漏斗有泄露,最终导致所得样品洒漏,除此之外,萃取的时候,很多学生只开旋钮而不拔开塞子,导致液体流动很慢甚至不流,耗费实验时间,影响实验进度。

注重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试验设计和讨论。比如在连续多步有机合成实验中,反应前一步产品的收率与纯度,会决定接下来实验的产率,以至于影响到整体合成,具体实验中就要求学生注意这种类型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如甲基橙的制备,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制备作为第一步反应,它的顺利与否决定了接下来利用偶联反应制备产物甲基橙,在具体实验操作中,要注意影响反应正常进行的原因,尽可能使实验进行顺利。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的有机化学反应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同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往往得到的实验结果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学生根据具体的化学反应情况,积极查阅相关的化学资料和书籍,分析有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积极提倡进行创新。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灵活运用相关实验仪器,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使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通过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习惯,加强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更加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不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不断总结,努力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

摘要:总结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

参考文献

[1]曾昭琼.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刘艳珠,戴延凤,邓峰杰,邓瑞红.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4(6):89-91.

[3]吉卯祉,黄家卫,胡冬华.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朱志超,卢惠娟,彭俊军.有机化学“教法”与“学法”的改进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4(6):69-71.

[5]曹健,郭玲香.有机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医用无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与总结 篇3

【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06);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基金资助项目(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9-01

《医用无机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医学院各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为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最终能够移上游化学科学之花,接下游医学科学之木[1],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服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针对目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最终保证教学的良好实施。

一、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构和性质都是纯理论内容,比较枯燥。有些理论知识与医学知识和现象直接关联,另一些则不与医学直接关联,而是起着拓展和延伸知识体系的作用,但又必不可少。目前大多数教材中过多注重化学课本身的系统性,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而缺乏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太深、太难,信息量大,造成医学学生学习困难。而学校安排的学时非常有限,仅仅用32学时,将全部的理论都讲好是不太可能的,必须精简课程内容。

如果化学教师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无法在现有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使学生感觉和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太多联系,严重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医学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必须采取适合该学科性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的设计

将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始终贯彻执行教育部教材编写的“五性”原则,即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但同时综合考虑医学院校专业的需求、教学时数偏少等各方面的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对部分比较难的基础理论以及非绿色化学部分进行了删减,比如删除了共价键理论中的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化合物中的晶体场理论,再比如对酸碱平衡中只保留对最简式的近似计算。同时结合专业我们增加了与医学相关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

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章节都增设了学习目标,以及与本章知识关联的“立体网络式”[2]的知识点连接网,并配套相应的开放式习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体会无机化学知识在医学相关学科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深刻理解本章知识。例如沉淀溶解平衡与病理学中结石病的组成与形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解剖学中血液的成分、物理化学中的胶体的形成与制备等都设立了相关的问题,便于学生分组学习寻找答案,讨论后就可建立起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立体网络式”知识框架。

三、教学方式上的多样化及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理论课的理论课学时大大进行了缩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仅用板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现在的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微课程教学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充分利用好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有效、有度、有限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多方位共同表达某些概念、原理、定义、性质、特性、应用、事件、人物等[3],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难点知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精美课件的制作要求教师要有很好地搜集素材的能力和很高的审美设计观,课件可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魅力,制作课件过程能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分子结构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用Flash动画形象展现杂化的过程出来,并将整个分子的形成归纳为为三个状态(基态、激发态、杂化态)两个过程(激发过程、杂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Flash动画可以清楚了解整个杂化过程,通过归纳可以深刻理解该理论,并在有机分子的具体实例中可以加以应用,雜化轨道理论这个难点知识迎刃而解。

2.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针对目前课时不断减少,网络资源更加丰富的现状。教师需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采用PBL教学法,根据章节的学习思路,列出需要解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那么课堂讲解时就可以利用探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这样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再如“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的利用,针对每个章节“立体网络式”的知识框架,设计出一系列与医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答案,让学生体会到本章知识点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从而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点连接网。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人体各个组织的PH值是多少?可以人体中的中药缓冲系是什么?缓冲溶液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缓冲溶液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人在酸中毒或是碱中毒是哪些缓冲对在起作用,如何作用?等等围绕一个知识点可以提出其它学科相关的若干问题,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就可以自己建立“立体网络式”的知识结构。

3.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给出一些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问题,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措施,用缓冲原理解释人体自身对过度运动后产生的酸痛感是如何缓解的,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释为什么用含氟牙膏刷牙就可以保护牙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到答案,同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医用无机化学中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旭,李兰兰,贺建,季卫刚,李欣.医学化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00-1001.

[2]张晓青,黄莺,陈伶利,雷志丹,惠华英.“立体网络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9):760-761.

[3]刘昕,郑莆燕.高校多媒体教学研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798):164-165.

作者简介:

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篇4

白依拉嘎乡中学 刘艳玲 吴淑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的材料,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因此,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实验教师的关心、配合下,100%开设了课本上出现的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好奇心很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在实验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也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实验内容方面: 1.认真对待演示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本中的每个演示实验我们都认真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2.努力开足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教学进度100%开足学生实验。分组实验做到每5人一组,位置固定,每次实验都进行登记,并对每个实验从课堂纪律、操作规范、整理仪器等方面对每学生严格要求,对于学生的错误操作予以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分析操作错误的原因,教学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指:了解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会纪录必要的数据及实验现象、会分析整理数据得出结论,会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的能力。这是初中阶段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做并要看到效果的一项任务。

四、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方面: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验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要具体指导。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填写并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实验教学的教研气氛不浓,创新意识不足;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加学生实验的机会,尽量变演示实验为学生使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

3、进一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亲自设计实验,开发学生的思维。

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增强,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素养,促进了化学教学。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吕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5

时间如流水,眨眼又过了一学年,在这一学年里,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力求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实验员。

在思想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时代感、责任感,适应发展要求,强化“六个意识”:第一,强化自我充电意识;第二,强化科研意识;第三,强化信息网络意识;第四,强化合作意识;第五,强化创新意识;第六,强化服务意识。

工作上,时刻牢记自己是一老党员,踏实进取、认真谨慎,尽职尽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使命意识,努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每个细节中;以改进工作作风、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积极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化、生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化、生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在平时的学生实验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学生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这样就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见,对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1、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前提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有说服力了。甚至会出现,全体学生实验失败等不该发生的现象。

2、注重实验引导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3、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的原因、仪器的功能、试剂的配备等。

化学实验室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篇6

我的教学实践任务是负责大一学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工作,让我不仅扎实了我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让我懂得怎么和学生们相处沟通,更重要的是磨练了自己的意志,让我做每一件事能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培养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能力,并使自己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更上一层楼,现将教学实践工作总结如下:

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和我的年龄相近,又加上我也曾经有过相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因此面对陌生的他们我的心里多了一份轻松也多了些许自信。我需要做的就是在每节实验课之前,把课程内容里所用到的药品和仪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一一准备到位,上课期间,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多,所以准备的药品数量特别大,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化学基础,更需要的是超强的体能。并且在实验准备中,必须要做到,细心谨慎,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所有学生实验可能全部失败。使他们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实现所学知识的升华,因此对于一些基础性并且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除了认真耐心解答我还注重引导学习注重将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交融,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知识。另外,我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是一位学生老师,难免在学生中会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我需要做的就是对所教的课程相当的熟悉,让他们能更为有效地学到有用的知识,这样我也更符合“老师”这个神圣的职位。

虽然自己在开始时做了充分的实验准备,然而在课堂中还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比如说,实验仪器工作处理问题、药品量不够、实验现象不正确等等。这种时候我并没有慌张,在出现问题的同时,我会按部就班处理问题,也会引导同学和我一起思考解决方案,这样锻炼了他们排除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名教学实践员来说,加强自身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和任课老师交流辅导经验,共同商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讲课的时候在一旁聆听,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同时作为一名实验室准备老师,我不断加强自己的实验能力,在实践的同时积极与理论知识结合,带领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作业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因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经验。

在开始的时候自己就从心理上及实验准备上都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因此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还是胸有成竹的。由于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来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我的辅导学到自己满意的知识,同时随时保留着一个认真负责的心态,严格要求学生,坚决禁止在实践课堂上玩游戏或者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引导他们需要思考什么,需要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在带实验课的时候,我还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反应优化实验准备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要真正切实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整个的实验准备的过程中确实也包含了一定的压力:每次实验课之前自己总要做一遍预实验,这就对于整个实验的顺利进行非常的关键。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的理论知识不牢固,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理论知识;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很好的相结合,最后导致学生只是照着实验书上的内容做,不能用理论很好的指导实践。

2、少数学生学习动力不大,并且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不主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因此在提交实验报告时就一字不落的照抄课本或者其他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每个实验的精髓。

实践检验真理。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们来说,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时地会发现学生们恍然大悟的情形,这使我增添了一份成就感;对于自己,通过与学弟学妹们的教学互动,让我不仅了解到老师们在平日教学里的艰辛,而且也增长了自己的实验室工作经验,巩固了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另外我不得不提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与我搭档的老师们,每次的实验准备工作都离不开你们的指导,虽然分工不同,但这种指导使我增添了更多的工作经验。是他们的一路陪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使我不再胆怯,感谢他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虽然在准备实验的时候经常很苦

很累,但是在看到他们得到实验结果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种寓教于学的方式使我感受了太多,衷心的感谢校方和我的老师给我了这次宝贵的教学实践经历。

实习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

报告人:张璐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7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实验在高考复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复习,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考成绩, 是每位学生必须面对且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并对试题进行对比, 找共性和差别, 找联系和 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实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热点和增点, 从而把握实验复习的方向和趋势,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无机化学部分】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3·江苏化学) 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 ()

解析:托盘天平称量物品的正确操作是左物右码, 现物品放在右盘, A选项错。搅拌 溶解, 操作合理, B选项正确。转移溶液要用玻璃棒引流, 并将玻璃棒伸至刻度线以下位置, C选项错。定容时不能将滴管伸入容量瓶, D选项错。答案为B。

例2. (2013·海南化学) 下列关于仪器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定管装滴定液时应先用滴定液润洗

B.锥形瓶用作反应容器时一定不能加热

C.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可 以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D.振荡分液漏斗时应关闭其玻璃塞和活塞

解析:锥形瓶可隔着石棉网加热, B选项错误。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不可高于蒸馏瓶支管口, C选项错误。答案为AD。

规律总结:所谓基本操作, 就是一些常 用的、基础的操作。高考化学经常以化学仪器和试纸的使用、常见气体的制取、溶液的配制、除杂中的实验操作等为素材, 考查学生对化学仪器使用的熟悉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 试图让教师从黑板上画实验、口头上描述实验, 学生想象实验、记忆实验的虚拟世界走进真实的实验室, 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 并要求学生多留心观察、多动手操作、多向老师请教。

【能力提升】

1.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分液时, 放出分液漏斗下层液体后, 换一烧杯再放出上层液体

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C.用量筒量取20mL0.50mol·L-1H2SO4溶液于烧杯中, 加水80mL, 配制成0.10mol·L-1H2SO4 溶液

D.检验NH+4时, 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 微热,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2.下列仪器中:1漏斗2容量瓶3蒸馏烧瓶4量筒5分液漏斗6滴定管,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仪器是_________。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用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2·安徽理综) 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仪器 (非玻璃仪器任选) 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A选项,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混合物, 然后加水振荡, 分液即可得到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水溶液, 而要从乙醇水溶液中再分离出乙醇, 需进行蒸馏操作, 因此缺少蒸馏烧瓶、冷凝管等玻璃仪器。B选项, 缺少量筒或酸式滴定管等玻璃仪器。C选项, 用试管、胶头滴管即可实现实验目的。D选项, 制备、收集NH3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大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 多烧杯缺大试管。答案为C。

例2. (2013·重庆理综) 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以从海洋动物柄海鞘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 (1) 需要过滤装置

B.步骤 (2) 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 (3) 需要用到坩埚

D.步骤 (4) 需要蒸馏装置

解析:研究流程可知: (1) 是过滤, (2) 是萃取, (3) 是蒸发结晶或结晶, (4) 是蒸馏。C选项错误, 步骤 (3) 需要的是蒸发皿, 而不是灼烧固体的坩埚。答案为C。

规律总结:要想完成这类试题, 考生必须熟悉各种仪器的功能和作用, 在实践中熟悉它们的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 并能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的不同, 领悟实验意图, 依托扎实的实验基本功, 进行正确的辨认、选择。

【能力提升】

利用实验器材 (规格和数量不限) 不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234B.134

C.123D.1234

三、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综合考查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1·安徽理综)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解析:Fe粉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物是Fe3+, 但过量的铁会将Fe3+还原成Fe2+, 即溶液中不存在Fe3+, 所以滴入KSCN溶液不可 能显红色, A选项不正 确。AgI的溶度积 常数小于AgCl的溶度积常数, 所以向AgI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 不可能产生AgCl沉淀, B选项不正确。Al箔插入稀HNO3中, 首先硝酸会和Al箔表面的氧化膜反应, 然后再和单质铝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硝酸被还原生成NO气体, 单质铝表面的氧化膜是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的, 所以C选项不正确。氨水在溶液中能电离出OH而显碱性, 当遇到红色石蕊试纸时会显蓝色, D选项正确。答案为D。

例2. (2013·广东理综)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解析: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浓硫酸因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炭化, 浓硫酸因强氧化性与碳反应生成CO2和SO2气体, 所以蔗糖固体变黑膨胀, A选项正确。Al放入浓硝酸中, 因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使Al钝化, 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B选项错误。Na放入无水乙醇中, 会与活泼性较强的羟基反应放出H2, C选项正确。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 生成黑色的Fe3O4 和H2, D选项错误。答案为AC。

规律总结:操作—现象—结论, 这种三段式试题是近几年高考测试的热点, 主要以图表式选择题形式呈现, 考查考生对常见物质性质的辨认、复述、再现、判断以及相关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此类试题难度较小, 侧重考查考生对化学知识的识记和实验现象的理解能力。

【能力提升】

1.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2.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 结论正确的是 ()

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3·北京理综) 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乙烯时不需要除杂的是 ()

解析:A、B选项乙烯 中的杂质 主要为乙醇, 乙醇可使KMnO4褪色, 故必须用水除去;乙醇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故不需要除去, 即B选项不需要除杂。C、D选项乙烯中的杂质主要为乙醇、SO2, 其中乙醇、SO2均可使KMnO4褪色, 需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尽管乙醇不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但SO2在有H2O (g) 存在的情况下能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故需用氢氧化钠溶液除杂。答案为B。

例2. (2013·安徽理综) 二氧化铈 (CeO2) 是一种重要的稀土氧化物。平板电视显示屏生产过程中 产生大量 的废玻璃 粉末 (含SiO2、Fe2O3、CeO2以及其他 少量可溶 于稀酸的 物质) 。某课题组以此粉末为原料回收铈, 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 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 为了除去__________ (填离子符号) , 检验该离子是否洗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

(2) 第2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3) 萃取是分离稀土元素的常用方法。已知化合物TBP作为萃取剂能将铈离子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 TBP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与水互溶。实验室进行萃取操作时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4) 取上述流程中得到的Ce (OH) 4产品0.536g, 加硫酸溶解后, 用0.1000mol·L-1FeSO4 标准溶液 滴定至终 点时 (铈被还原 为Ce3+) , 消耗25.00mL标准溶液。 该产品中Ce (OH) 4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解析: (1) 由流程图可知, 利用滤渣A最终可回收铈, 故可推知滤渣A中含有CeO2和不溶于盐酸 的SiO2。滤液A中的溶质 则为Fe2O3 与盐酸反应生成的FeCl3。滤渣A是从FeCl3 溶液中过滤得到, 故洗涤滤渣A的目的是除去表面沾附的Fe3+;检验是否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 加入KSCN溶液, 若不出现红色, 则已洗净, 反之未洗净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2) 第2步是在酸 性条件下, CeO2与H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eO2中Ce4+被还原为Ce3+, 则H2O2被氧化为O2, 故离子方程式为:;结合 (1) 中分析, 可知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SiO2。

(3) TBP可作为从水溶液中萃取铈离子的萃取剂, 可知TBP不能与水互溶;萃取操作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4) 利用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得关系式:Ce (OH) 4~Ce3+~Fe2+。由此可得0.536g样品中含有m[Ce (OH) 4]=25.00×10-3L×0.1000mol·L-1×208g·mol-1=0.52g, 所以产品中Ce (OH) 4的质量分 数为0.52g÷0.536g×100%=97.0%。

规律总结:要想轻松破解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不仅要掌握中学化学中的重要代表性物质和离子的性质、区别、检验方法, 还要掌握除杂的基本原则。此部分内容除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外, 往往会融合在工艺流程题中考查。若这样的试题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 将实验融入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试题的难度就会增大, 需要考生认真研究试题提供的背景信息, 读懂题意, 联想、回忆已学的化学知识, 清楚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意义, 注重细节和方法, 仔细推敲判断, 综合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工艺流程题是以能力立意的试题,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在此类试题里表现尤其突出。

【能力提升】

实验室以 含有Ca2+、Mg2+、Cl-、SO2-4、Br-等离子的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CaCl2和Br2, 流程如下:

(1) 操作Ⅰ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 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

(2) 加入溶液W的目的是_________。 用CaO调节溶液Y的pH, 可以除去Mg2+。由表中数据可知, 理论上可选择的pH最大范围是_________。酸化溶液Z时, 使用的试 剂为_________。

五、物质的鉴定与鉴别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1·重庆理综) 不能鉴别AgNO3、BaCl2、K2SO3 和Mg (NO3) 2四种溶液 (不考虑它们间的相互反应) 的试剂组是 ()

A.盐酸、硫酸

B.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氨水、硫酸

D.氨水、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四种物质均属于无色无味的溶液, 因此利用其物理性质无法鉴别, 只能利用其化学性质的差别进行区分。盐酸、硫酸均与K2SO3反应生成刺激性气体SO2, 盐酸、硫酸也均与AgNO3 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但硫酸可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氨水、氢氧化钠溶液均与AgNO3、Mg (NO3) 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银和氢氧化镁, 氢氧化银不稳定, 会分解生成黑色的Ag2O, 但如果氨水过量氢氧化银会溶 解生成银氨溶液,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D选项无法鉴别这四种溶液。答案为D。

例2. (2013·浙江理综) 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 (钠、镁、钙、铁) 的复合制剂, 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 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 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 Fe (OH) 3沉淀完全, 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 有葡萄糖酸根

C.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 有Ca2+, 但没有Mg2+

D.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 有Fe2+

解析:由于在焰色反应之前的操作中加了NaOH、Na2CO3 溶液, 所以不能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Na+, A选项错误。葡萄糖酸根中不存在醛基, 所以无法用是否发生银镜反应来判断葡萄糖酸根的存在, B选项错误。现象3说明无Mg2+, 现象4说明存在Ca2+, C选项正确。由于之前加过H2O2, 最后检测到Fe3+, 可能是原复合制剂中Fe2+被氧化得到的, D选项错误。答案为C。

规律总结:物质的鉴定与鉴别, 要求考生不仅要掌握不同物质或离子性质上的差异, 尤其是具有明显外观现象的特征反应, 还要掌握在有干扰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如何鉴别、鉴定某些物质或离子, 且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试题有的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也有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来考查, 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试题的 难度适中, 侧重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能力提升】

1.只用一种 试剂即可 区别NaBr、NaI、NaOH、Na2CO3、NaSCN、H2S、AgNO3、C6H5OH等8种无色溶液, 这种试剂为 ()

A.硫酸B.氨水

C.FeCl3溶液D.盐酸

2.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 C6H5OH、 C2H5OH、 CH3COOH、AgNO3、FeCl3

B.NaOH、Na2CO3、NaAlO2、Na2S2O3、HCl

C.NaOH、Al2 (SO4) 3、NaHSO4、Na2CO3、MgSO4

D.BaCl2、Na2SO4、CaCl2、Ca (NO3) 2、Na2CO3

六、实验装置的选用与连接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2·北京理综) 下列实验中, 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分离Na2CO3 溶液和CH3COOC2H5, 选4

B.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 选3

C.用FeCl2溶液吸收Cl2, 选5

D.粗盐提纯, 选1和2

解析:乙酸乙酯不溶于水, 分离Na2CO3 溶液和乙酸乙酯, 应该选用分液装置3, A选项错误。其余均正确。答案为A。

例2. (2013·海南化学) 下图所示仪器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无水FeCl3, 仪器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e-f-g-h

B.a-e-d-c-b-h-i-g

C.a-d-e-c-b-h-i-g

D.a-c-b-d-e-h-i-f

解析:装置顺序为:制氯气, 除杂 (HCl、水蒸气) , 制备FeCl3, 用碱处理尾气, 需注意洗气瓶中导管为“长进短出”, 可知B正确。答案为B。

规律总结:装置的选用和连接, 首先需要考生对各装置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仔细推敲和思考题中所给仪器和装置的功能、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 根据实验目的、原理选择仪器。有时装置连接和组合方式不止一种, 考生要根据设计的不同操作程序, 从中比较、筛选, 全面、周密地思考, 才能得出最佳方案。

【能力提升】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 用下列各仪器装置制取乙烯, 并用过量 的氧气将C2H4 氧化成CO2 和H2O, 测定乙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同学受实验室制备C2H2 的启发, 拟从CaC2、ZnC2、Al4C3、Mg2C2、Li2C2 中选择一种试剂与水反应来制备乙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 若产生的气体由左向右流向, 各装置导管的连接 顺序是:G接E、F接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接A、B接J。

(3) 装置甲的作用是________ ;装置己的作用是_________。

(4) 装置戊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

(5) 实验前称得甲、乙两装置的质量分别为m1g和n1g, 实验完毕, 称得甲、乙两装置的质量分别变为m2g和n2g, 则乙烯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列出算式) 。

(6) 若戊中没 有CuO, 则测定结 果______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下同) ;若不接丙装置, 则测定结果____________。

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3·四川理综) 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3 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 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 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 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 (CN) 6]溶液、氯水。

(1) 请完成下表:

【实验结论 】Fe的氧化产 物为Fe2+和Fe3+。

Ⅱ.AgNO3的热稳定性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 产生红棕色气体, 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当反应结束后, 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 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

(3) 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 其验证方法是_________。

(4) 【查阅资料】Ag2O和粉末状的Ag均为黑色;Ag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 体可能是:ⅰ.Ag;ⅱ.Ag2O;ⅲ.Ag和Ag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设想, 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 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 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_________ (填实验编号) 。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该小组得出AgNO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_________。

解析: (1) Fe3+与KSCN反应生成Fe (SCN) 3红色溶液, Fe2+与K3[Fe (CN) 6]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故看到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Fe3+, 加入K3[Fe (CN) 6]看到有蓝色沉淀, 说明溶液中含有Fe2+。

(2) 装置B连接反应装 置A和除杂装置C, 为防止C装置中的水进入加热的试管, 所以B装置起到安全瓶作用, 防倒吸。

(3) 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据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若复燃, 则说明是O2。

(4) 由信息知氨水能溶解Ag2O, 因此实验a可确定产物只含Ag;Ag、Ag2O均可溶于稀硝酸, 但只有Ag与稀硝酸反应放出气体, 故实验b只能确定 含有Ag, 不能判断 是否含有Ag2O。答案为:b;Ag、NO2、O2。

例2. (2012·福建理综) 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 反应制备Cl2 (发生装置 如下图所示) 。

(1) 制备实验开始时, 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接下来的 操作依次 是_________ (填序号) 。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 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 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 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 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 (过量) 反应, 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反应, 测量生成 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1判定甲方案不可行, 理由是_________。

2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 量取试样20. 00mL, 用0.1000mol·L-1NaOH标准溶液 滴定, 消耗22.00mL, 该次滴定 测得试样 中盐酸浓 度为_________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3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

[已知:]

4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夹持器具已略去) 。

(i) 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中。

(ii) 反应完毕, 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 气体体积逐次减小, 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

答案为: (1) ACB

(2) 1残余清液中, n (Cl-) >n (H+)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0.11003偏小

4 (i) 锌粒残余清液 (按序写出两项) (ii) 装置内气体尚未冷至室温

规律总结:设计、评价和探讨实验方案是近年逐渐趋热的一种试题类型。解答这类 试题时, 考生要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基础上, 从物质流动是否顺畅、实验现象是否明显、药品和仪器选择是否恰当、实验步骤是否简单、实验操作是否安全、获得的实验数据是否准确、有无环境污染、产品是否纯净等方面加以评价和探究。

【能力提升】

(1) 请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价, 并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空格内 (用字母表示) :

a.不易控制反应速率

b.容易控制反应速率

c.有副反应发生

d.可防止副反应发生

e.污染环境

f.可防止环境污染

甲装置:优点_________ , 缺点_________。

乙装置:优点_________ , 缺点_________。

丙装置:优点_________ , 缺点_________。

(2) 请从上述甲、乙、丙装置中选取合理的组成部分, 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 装置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 (用字母表示) _________。

(3) 实验中若取12mol/L盐酸50mL与足量MnO2反应, 最终生成Ca (ClO) 2的物质的量是0.15mo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其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假设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质损耗, 且无副反应发生) _________。

八、探究性实验试题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1·安徽理综) 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 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 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

(1) 实验前:1先用0.1mol·L-1H2SO4洗涤Fe粉, 其目的是_________, 然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2将KNO3溶液的pH调至2.5;3为防止空 气中的O2对脱氮的 影响, 应向KNO3 溶液中通入_________ (写化学式) 。

(2) 下图表示 足量Fe粉还原上 述KNO3溶液过程中, 测出的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pH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 (部分副反 应产物曲 线略去) 。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t1时刻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t1时刻后, 该反应仍在进行, 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 Fe2+的浓度却没有增大, 可能的原因是。

(3) 该课题组对影响脱氮速率的因素提出了如下假设, 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溶液的pH;

假设二: _________;

假设三: _________;

……

(4)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 写出实验步骤及结论。

(已知:溶液中的NO3浓度可用离子色谱仪测定)

解析: (1) 用酸洗涤Fe粉, 其目的是 去除铁粉表面的氧化物等杂质。为防止 空气中的O2 对脱氮的影响, 应向KNO3溶液中通入性质不活泼的气体, 故应通入廉价易得的N2。

(2) 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名称, 故t1时刻前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t1时刻后, 该反应仍在进行, 溶液中NH+4的浓度在增大, Fe2+的浓度却没有增大, 可能的原因是 生成的Fe2+水解;又因溶液 的pH值变化很小, 故也可能是与溶液中的OH-结合。

(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 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假设一指的就是浓度, 本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可知压强对反应速率基本没有影响, 又无催化剂可言, 故答案为 温度、铁粉颗粒大小。

(4) 注意应用括号中有关NO3浓度测定方法的信息, 答案为:

例2. (2013·安徽理综) 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 (H2C2O4) 能将其中的Cr2-O27转化为Cr3+。某课题组研究发现, 少量铁明矾 [Al2Fe (SO4) 4·24H2O]即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如下:

(1) 在25℃下, 控制光照强度、废水样品初始浓度和催化 剂用量相 同, 调节不同 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 做对比实验, 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表中不要留空格) 。

测得实验1和2溶液中的Cr2-O27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2) 上述反应后草酸被氧化为_________ (填化学式) 。

(3) 实验1和2的结果表明_________;实验1中0~t1时间段反 应速率v (Cr3+) =_________mol·L-1·min-1 (用代数式表示) 。

(4 ) 该课题组 对铁明矾[Al2Fe (SO4) 4·24H2O]中起催化作用的成分提出如下假设, 请你完成假设二和假设三:

假设一:Fe2+起催化作用;

假设二: _________;

假设三:_________ ;

……

(5)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假设一, 完成下表中内容。[除了上述实验提供的试剂外, 可供选择的药品有K2SO4、FeSO4、K2SO4·Al2 (SO4) 3·24H2O、Al2 (SO4) 3等。溶液中Cr2-O27的浓度可用仪器测定]

解析: (1) 本实验是调节不同的pH和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 三组中1和2是调节不同的初始pH, 2与3pH相同, 所以只能调节草酸溶液用量, 并且每次实验反应混合液总体积是100mL, 故表格中 空格处应 各填20。即。

(2) 草酸中碳元素为+3价, 因此草酸被氧化后生成+4价的CO2。

(3) 实验1、2只是反应的pH不同, 但图像平陡不一样, 可知溶液的pH对反应速率有影响;结合c (Cr2-O2-7) 随时间的 变化图, 可知v (Cr3+) =2v (Cr2O2-7)

(4) 铁明矾溶液中存在Fe2+、Al3+、SO2-4, 均有可能起催化作用, 因此假设二、三分别是:Al3+起催化作用;SO2-4起催化作用。

(5) 可采用对比实验, 逐一验证其催化作用的离子, 如用等物质的量明矾代替实验1中的铁明矾, 控制其他实验条件与实验1相同, 通过看相同时间内c (Cr2O27) 的变化, 从而得知假设一是否正确。答案为:

规律总结:探究性试题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是以化学实验为明显特征而立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养成的问、思、悟、用四者相结合的一种题型。探究性试题会因考查考生综合能力的层次和探究知识内容的不同而不同, 开放度比较大, 提出的问题也是复杂、多角度的, 但一般都顾及考生知识背景、认识水平及兴趣爱好, 只要考生从总体上把握科学探究的目的和要求, 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步骤, 注意从问题的由来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明察秋毫、由因索果, 就一定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解决问题。

【能力提升】

有一种昆虫信 息素的化 学式为C18H34O, 已知该信息素是一种含有二种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 其中的氧元素不以醚键形式存在。某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确认该信息素中所含官能团 (所含官能团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 。

(1) 该信息素 比相同碳 原子的烷 烃少_________个氢原子。

(2) 提出假设:

假设1:该信息素中含有羟基和_________。

假设2:该信息素中含有羰基和_________。

假设3:该信息素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

(3) 现基于假设3进行实验探究, 请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限选用的试剂和仪器:新制的银氨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一支装有信息 素的试管、滴管、热水浴、酒精灯、烧杯。

(4) 该同学认为可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碳碳双键的存在, 然后再检验醛基的存在, 试对他的做法作出评价_________。

【有机化学部分】

一、有机物的区分与鉴别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1·全国卷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B.用高锰酸 钾酸性溶 液可区分 己烷和3-己烯

C.用水可区分苯和溴苯

D.用新制的银氨溶液可区分甲酸甲酯和乙醛

解析: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的是乙醇, 不反应的是乙醚, A选项正确。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己烷, 能褪色的是3-己烯, B选项正确。液体分层, 油层在上的是苯, 油层在下的是溴苯, C选项正确。甲酸甲酯和乙醛均含有醛基, 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D选项错误。答案为D。

例2. (2013·海南化学) 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水鉴别乙醇、甲苯和溴苯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己烯和环己烷

解析:A选项可鉴别, 与水互溶的是乙醇;与水不互溶, 油层在上的是甲苯, 油层在下的是溴苯。B选项可鉴别, 可燃无烟的是乙醇, 燃烧产生黑烟的是苯, 不能燃烧的是四氯化碳。C选项可鉴别, 与碳酸钠溶液互溶的是乙醇, 反应产生气体的是乙酸, 分层的是乙酸乙酯。D选项不可鉴别,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环己烯, 不能褪色的是苯和环己烷, 且油层都在上, 二者无法再鉴别。答案为D。

规律总结:有机化合物的区分与鉴别, 不仅要求考生掌握各类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各官能团性质上的差异, 还要注意应用有机物的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有机物的区分与鉴别往往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用, 这点要特别注意。

【能力提升】

1.只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苯、乙酸、四氯化碳

B.乙醇、乙醛、乙酸

C.乙醛、乙二醇、硝基苯

D.苯酚、乙醇、甘油

2.用一种试剂把乙醛、乙酸、苯酚、苯乙烯、溴苯、苯区别开来, 应选 ()

A.FeCl3 溶液B.银氨溶液

C.溴水D.新制Cu (OH) 2

二、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下列实验中, 所采用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解析:A选项错, 萃取的原则之一是两种溶剂互不相溶, 而乙醇易溶于水, 故不能作 萃取剂。B选项错, 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 用分液法无法分离。C选项错, 重结晶可以分离KNO3中混杂的NaCl, 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NaCl大。答案为D。

例2. (2012·上海化学) 下列有机化合物中均含有酸性杂质, 除去这些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苯中含苯酚杂质:加入溴水, 过滤

B.乙醇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 分液

C.乙醛中含乙酸杂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洗涤, 分液

D.乙酸丁酯中含乙酸杂质:加入碳酸钠溶液洗涤, 分液

解析:溴与苯酚反应生成的三溴苯酚可溶于苯, 无法过滤, A选项错误。乙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醋酸钠溶液与乙醇互溶, 无法除去杂质, B选项错误。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醋酸钠溶液与乙醛互溶, 无法分液, C选项错误。答案为D。

规律总结: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方法是蒸馏、萃取、分液等, 考生不仅要掌握重要代表物的化学性质, 还要关注其物理性质。有机物易溶于有机物而难溶于水, 利用此特性分离提纯有机物常用的方法是:寻找一种无机物与杂质反应, 在杂质分子上引入无机离子, 使其转化成易溶于水的物质, 从而与主成分分开。

【能力提升】

1.除去下列有机物括号内的杂质, 所用试剂和分离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1浑浊的苯酚溶液 (水) —过滤2乙醇 (水) —蒸馏3溴乙烷 (乙醇) —加水, 分液4乙酸乙酯 (乙醇) —加浓硫酸和乙酸, 加热5乙醇 (溴乙烷) —NaOH 溶液, 蒸馏6乙酸乙酯 (乙酸和乙醇) —饱和 Na2CO3 溶液, 分液

2.除去下列四组物质括号内的杂质, 可用同一试剂或同一方法的是 ()

1C2H4 (SO2) 2C2H2 (H2S) 3硝基苯 (NO2) 4溴苯 (Br2)

A.NaOH溶液B.KMnO4溶液

C.盐酸D.萃取

三、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延伸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2·全国新课标理综) 溴苯是一种化工原料, 实验室合成溴苯的装置示意图及有关数据如下:

按下列合成步骤回答问题:

(1) 在a中加入15mL无水苯和少量铁屑, 在b中小心加入4.0mL液态溴。向a中滴入几滴溴, 有白色烟 雾产生, 是因为生 成了_________气体。继续滴加至液溴滴完。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

(2) 液溴滴完后, 经过下列步骤分离提纯:

1向a中加入 10mL 水, 然后过滤除去未反应的铁屑;

2滤液依次 用10mL水、8mL10% 的NaOH溶液、10mL水洗涤。NaOH溶液洗涤的作用是_________;

3向分出的粗溴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 静置、过滤。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__。

(3) 经以上分离操作后, 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为_________, 要进一步提纯, 下列操作中必须的是_________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

A.重结晶B.过滤

C.蒸馏D.萃取

(4) 在该实验 中, a的容积最 适合的是_________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

A.25mLB.50mL

C.250mLD.500mL

解析: (1) 溴苯的制取是课本中原有实验, 这里延伸到提纯产物。苯与溴反应生成HBr, HBr极易溶于水, 在三口瓶中形成白雾。d中NaOH吸收生成的HBr和挥发出的Br2。

(2) 2NaOH溶液洗涤的作用是除去溴苯中的HBr和未反应的Br2。3氯化钙易潮解, 加氯化钙的目的是吸水干燥。

(3) 粗溴苯中还含有的主要杂质是苯, 因苯与溴苯沸点不同, 应用蒸馏法分离, 即选C。

(4) 15mL苯、4.0mL溴, 液体总体 积约19mL, 根据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容量的1/2, 应选B。

例2. (2012·广东理综) 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

反应原理:

实验方法: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 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已知:苯甲酸分子量122, 熔点122.4℃, 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纯净固体有机物一般都有固定熔点。

(1) 操作Ⅰ为_________, 操作Ⅱ为_________。

(2) 无色液体A是_________, 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_________, 现象是_________。

(3) 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 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 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 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请在答题卡上完成表中内容。

(4) 纯度测定:称取1.220g产品, 配成100mL甲醇溶液, 移取25.00mL溶液, 滴定, 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__, 计算结果为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解析:教材简单介 绍了苯甲 酸这种物 质, 这里拓展到苯甲 酸的制取 及其产物 的提纯。反应后的 苯甲酸钾 和未反应 的甲苯通 过分液, 分为有机相 和水相, 有机相主 要是甲苯, 水相主要是苯甲酸钾。有机相 通过无水硫酸钠吸水后, 再用蒸馏的方法, 蒸出甲苯。水相苯甲酸钾通过 盐酸酸化 变为苯甲 酸, 通过蒸发浓缩, 多余HCl挥发, 冷却过滤, 得到苯甲酸白色固体。

(1) 操作Ⅰ为分液;操作Ⅱ为蒸馏。

(2) 无色液体A是甲苯, 检验甲苯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若紫红色溶液褪色, 即证明有甲苯。

(3) 1将白色固体B加入水中, 加热溶解, 冷却、过滤。2检验KCl只要检验Cl-,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滴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3根据信息和表格提示, 白色晶体是苯甲酸, 检测方法是加热 使其融化, 测其熔点;熔点为122.4℃。

(4) 苯甲酸与KOH按1∶1反应, 因此25mL溶液中苯甲酸的物质的量为2.4×10-3mol, 故苯甲酸的质量分数 为[ (2.40×10-3×4×122) ÷1.220]×100%=96%。

规律总结:这类试题往往来源于课本中的某个实验, 然后加以适当的改变和提高, 体现常规中的不常规、平凡中的不平凡、熟悉中的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 看能否从变繁琐为简洁、变现象不明显为效果显著、变危险 (毒) 实验为安全可靠实验、变污染为环保、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等方面去思考、拓展。

【能力提升】

右图是实验室制取乙炔的一种装置。请填空:

(1) 图中A管的作用是_________。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 乙炔通入KMnO4酸性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乙炔发生了_________反应。为了安全, 点燃乙炔前应_________。

(3) 乙炔通入溴水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在乙炔通入溴水实验中, 发现褪色后的溶液中有少许淡黄色浑浊, 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_________,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在验证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中必须除去, 请你选用下列四个装置 (可重复使用) 来实现制取、除杂的目的, 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 并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

四、新有机物的制备

【高考题回放】

例1. (2012·浙江理综) 实验室制备苯乙酮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备过程中还有CH3COOH+AlCl3→CH3COOAlCl2+HCl↑等副反应。

主要实验装置和步骤如下:

(Ⅰ) 合成:在三颈瓶中加入20g无水三氯化铝和30mL无水苯, 为避免反应液升温过快, 边搅拌边慢慢滴加6mL乙酸酐和10mL无水苯的混合液, 控制滴加速率, 使反应液缓缓回流。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1小时。

(Ⅱ) 分离与提纯:

1边搅拌边慢慢滴加一定量浓盐酸与冰水混合液, 分离得到有机层

2水层用苯萃取, 分液

3将12所得有机层合并, 洗涤、干燥、蒸去苯, 得到苯乙酮粗产品

4蒸馏粗产品得到苯乙酮

回答下列问题:

(1) 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装置b的作用:_________。

(2) 合成过程中要求无水操作, 理由是_________。

(3) 若将乙酸酐和苯的混合液一次性倒入三颈瓶, 可能导致_________。

A.反应太剧烈

B.液体太多搅不动

C.反应变缓慢

D.副产物增多

(4) 分离与提纯操作2的目的是_________。该操作中是否可改用乙醇萃取?_________ (填“是”或“否”) , 原因是_________。

(5) 分液漏斗使用前须_________并洗净备用。萃取时, 先后加入待萃取液和萃取剂, 经振摇并_________后, 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片刻, 分层。分离上下层液体时, 应先_________, 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6) 粗产品蒸馏提纯时, 下列装置中温度计位置正确的是_________, 可能会导致收集到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杂质的装置是_________。

解析: (2) 由于三氯化铝与乙酸酐均极易水解, 所以要求合成过程中应该无水操作。 (3) 若将乙酸酐和苯的混合液一次性倒入三颈瓶, 可能会导致反应 太剧烈及 产生更多 的副产物。 (4) 水层用苯萃取分液的目的是把溶解在水中的苯乙酮提取出来以减少损失, 由于乙醇能与水混溶, 所以不能用酒精代替苯进行萃取操作。 (5) 分液漏斗使用前须进行检漏, 振摇后要进行放气操作, 放下层液体时, 应该先打开上口玻璃塞 (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 然后再打开下面的活塞。 (6) 蒸馏装置中温度计位置正确的是C项, A、B项的装置容易导致低沸点杂质混入收集到的产品中。

例2. (2011·浙江理综) 二苯基乙二酮 常用作医 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 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 (部分装置省略) 如下:

在反应装置中, 加入原料及溶剂, 搅拌下加热回流。反应结束后加水煮沸, 冷却后即有二苯基乙二酮粗产品析出, 用70%乙醇水溶液重结晶提纯。重结晶过程:

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写出装置 图中玻璃 仪器的名 称:a_________, b_________。

(2) 趁热过滤后, 滤液冷却结晶。一般情况下, 下列哪些 因素有利 于得到较 大的晶体_________。

A.缓慢冷却溶液

B.溶液浓度较高

C.溶质溶解度较小

D.缓慢蒸发溶剂

如果溶液 发生过饱 和现象, 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促进晶体析出。

(3) 抽滤所用的滤纸应略___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 布氏漏斗内径, 将全部小孔盖住。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 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 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 下列液体最合适的是。

A.无水乙醇

B.饱和NaCl溶液

C.70%乙醇水溶液

D.滤液

(4) 上述重结晶过程中的哪一步操作除去了不溶性杂质:_________。

……

解析: (1) a是三颈瓶;b是球形冷凝器或冷凝管。

(2) 溶液浓度越高, 溶质溶解度越小, 蒸发或冷却越快, 得到的晶体越小;过饱和主要是缺乏晶种, 用玻璃棒摩擦, 加入晶种或将容器进一步冷却都能解决。答案为:AD;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或加入晶种。

(3) 滤纸应略小于布氏漏 斗内径;用滤液 (即饱和溶液) 洗涤容器能减少 产品的溶解损失。答案为:小于;D。

(4) 趁热过滤除不溶物, 冷却结晶和抽滤除可溶杂质。答案为:趁热过滤。

规律总结:这类试题虽然出现的都是一些新物质, 但设计的实验处处都有课本实验的影子, 其特点是出自于课本, 但不拘泥于 课本知识, 是将中学化学实验双基知识置于新的情境之中, 进行仪器组装、或实验操作、或数据分析、或现象描述等基本知识点的考查, 在考查考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加强了力度。试题来源于 教材, 高于教材, 考核全面, 思维量大, 区分度好, 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命题方向。

【能力提升】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 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1) 用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请根据装置图填写下表。

(2) 制备装置A中小试管 的作用是_________。

(3) 用2-丙醇制取 丙烯, 方程式为_________;制丙烯时, 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 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 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_________ (填序号) 。

1饱和Na2SO3 溶液2酸性KMnO4溶液3石灰水4无水CuSO45品红溶液

(4) 正丁醛经催化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 为纯化1-丁醇, 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1 R—CHO + NaHSO3 (饱和 ) →RCH (OH) SO3Na↓;2沸点:乙醚34℃, 1-丁醇118℃, 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试剂1为_________, 操作1为_________, 操作2为_________, 操作3为_________。

【趋势与策略】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 高考实验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重视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 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原理的探究, 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的拓展和延伸,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化学实验复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 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 应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进行专题复习, 以巩固双基, 总结规律, 由点到面, 形成知识网络。

(2) 认真对待教材实验, 许多高考实验试题都是对教材实验的重新组合、创新改编得到的, 因此在复习中, 将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重新学习, 尽量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和创新, 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逐一理解深化, 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验的设计和评价, 掌握评价实验方案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并通过实验习题的训练, 激活思维、培养技能, 提升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突破高考获得高分的“瓶颈”。

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部分】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B解析:分液时根据“下流上倒”的原则, 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全部流出, 关闭活塞,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A选项错误。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CO2, 而碳酸钠受热无变化, B选项正确。0.50mol·L-1H2SO4 溶液与水混合, 混合溶液的体积不是两者的简单之和, C选项错误。NH+4的检验方 法:加入氢氧 化钠溶液, 加热, 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如果变蓝, 则有NH+4存在, D选项错误。答案为B。

2.135解析:1漏斗可用于过滤, 过滤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故1是。2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 故2不是。3蒸馏烧瓶是用于蒸馏实验的容器, 蒸馏是一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故3是。4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药品的仪器, 故4不是。5分液漏斗是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仪器, 故5是。6滴定管是用来量取溶液的体积或进行滴定操作的仪器, 故6不是。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选用

D解析:1食盐溶液的浓缩结晶, 缺少用于加热的酒 精灯;2除去BaSO4中的BaCO3是将固体样品溶于盐酸后过滤、洗涤, 因此缺少组成过滤器的漏斗;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 需要称取一定质量的NaCl, 因此缺少称量用的托盘天平;4除去NaBr溶液中少量的NaI, 需将溴水 加入含有 少量NaI的NaBr溶液, 充分反应后再进行萃取操作, 因此缺少分液漏斗。答案为D。

三、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的综合考查

1.D解析:将过量的CO2通入CaCl2溶液中不会有白色沉淀产生, 更不会出现沉淀慢慢消失的现象, 因此A选项错误。铝与硝酸反应有NO2生成, 没有H2生成, 铝条上有红棕色气体逸出, B选项错误。乙醇和冰醋酸用浓硫酸做催化剂, 还需要加热才能生成乙酸乙酯, 且药品加入次序有误, C选项错误。答案为D。

2.C解析:向装有Fe (NO3) 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 H+、NO3与Fe2+反应, 生成的NO在管口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红棕色的NO2, NO2不是HNO3分解生成, 因此A选项不正确。在酸碱中和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明显现象, 除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外, 还可能是酸过量, 故B选项错误。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要用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 而本实验中没有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 所以不能排除K+, C选项正确。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如果铵盐和稀强碱溶液反应, 不加热时产生的氨气不会挥发出来, 红色石蕊试纸就不会变蓝色, 所以D选项不正确。答案为C。

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 CCl4分液漏斗

(2) 除去SO2-411.0~12.2盐酸

解析: (1) 由题意知操作Ⅰ为分液, 而含溴的溶液从下层分离, 说明所用萃取剂密度比水大, 应为CCl4, 分液的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

(2) 加入W的目的是 除去SO2-4;用调节pH的方法除去Mg2+, 故应使Mg2+完全沉淀而Ca2+不沉淀, pH的最大范 围为11.0~12.2;酸化溶液时, 为不引入杂质应选盐酸。

七、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 d;aebf;cb;ce

(2) C或 F、B、E

(3) 小于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降低, 当变成稀 盐酸后就 不再与MnO2反应, 故生成的Cl2小于0.15mol, 最终生成 的Ca (ClO) 2的物质的量也小于0.15mol

解析: (1) 甲装置能对Cl2与消石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冷却, 但浓盐酸与MnO2直接混在一起加热, 不易控制反应速率, 且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故其优点是d, 缺点是ae。乙装置中浓盐酸与MnO2分开放置, 能控制反 应速率, 能对尾气进行处理, 但不应该用澄清石灰水代替消石灰, 也没有对Cl2与消石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冷却, 故其优点是bf, 缺点是c。丙装置中浓盐酸与MnO2分开放置, 能控制反 应速率, 但没有对Cl2与消石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冷却, 也没有尾气处理 装置, 故其优点 是b, 缺点是ce。

(2) 选取甲、乙、丙三个装置中的优点, 较完善的装置组合是C、B、E或F、B、E。

八、探究性实验试题

(1) 4

(2) 碳碳叁键碳碳双键

(3)

(4) 不正确, 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在氧化碳碳双键的同时也将醛基氧化

解析: (1) 由不饱和度为2知, 该信息素比相同碳原子的烷烃少4个氢原子。

(2) 羟基的不饱和度为0, 羰基的不饱和度为1, 由总不饱和度为2知, 假设1为:碳碳叁键, 假设2为:碳碳双键。

(3) 新制的银氨溶液是用来检验醛基的, 且不与碳碳双键反应。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 既可与碳碳双键反应又可与醛基反应, 所以要先检验醛基, 后检验碳碳双键。

【有机化学部分】

一、有机物的区分与鉴别

1.A解析:A选项中, 加水后溶 液分两层, 油层在上的是苯, 油层在下的是四氯化碳, 不分层的是乙酸, 可鉴别。B选项中, 加水后溶液全部不分层, 无法鉴别。C选项中, 加水后溶液分两层的是硝基苯, 乙醛、乙二醇无法鉴别。D选项中, 固体的是苯酚, 加水后乙醇、甘油全部溶于水, 无法鉴别。答案为A。

2.C解析:A选项只可鉴别出苯酚, 其余无法鉴别。B、D选项只可鉴别出乙醛, 其余无法鉴别。加少量溴水, 产生沉淀的是苯酚;溴水褪色, 溶液不分层的是乙醛;溴水褪色, 溶液分层的是苯乙烯;溴水不褪色, 溶液不分层的是乙酸;溴水颜色变浅, 溶液分层, 上层颜色深的是苯, 下层颜色深的是溴苯, C选项可鉴别。答案为C。

二、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

1.356解析:浑浊的苯酚溶液是乳浊液, 过滤无法分离, 1不正确。乙醇与水的混合物, 应该加生石灰反应后再蒸馏, 2不正确。溴乙烷不溶于水, 乙醇可溶于水, 3正确。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 加浓硫酸和乙酸加热, 无法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 4不正确。溴乙烷与NaOH反应生成乙醇, 然后蒸馏, 5正确。乙酸能与Na2CO3 溶液反应, 乙醇能溶于溶液中的水, 6正确。答案为356。

2.A解析:杂质SO2、H2S、NO2、Br2均可与NaOH反应, 故可用NaOH溶液除去, A正确。12通入NaOH溶液用洗气法, 34加NaOH溶液后用分液法。答案为A。

三、课本实验的拓展和延伸

(1) 调节水面高度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aC2+2H2O→Ca (OH) 2+C2H2↑

(2) KMnO4溶液褪色氧化 检验乙 炔的纯度

解析:电石与H2O反应剧烈, 且生成Ca (OH) 2糊状物能堵塞启普发生器内部缝隙, 造成危险;d装置又被错误地加上塞子, 所以ad装置不能选用。

四、新有机物的制备

(1) 除去CO2中的HCl除去CO2中的水蒸气与CO2反应产生CO吸收未 反应的CO2

(2) 可以通过控制加酸的量, 来控制气体产生的快慢;同时小试管中充满盐酸, 可以起到液封的作用, 防止反应剧烈时气体经漏斗逸出

(3 )

(4) 饱和NaHSO3溶液过滤萃取蒸馏

解析: (3) 检验丙烯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 检验SO2可以用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或石灰水, 检验CO2可以用石灰水, 检验水蒸气可以用无水CuSO4。另外, 检验这四种气体必须考虑试剂的先后顺序。只要通过溶液, 就会产生水蒸气, 因此先检验水蒸气, 然后检验SO2 并在检验之后除去SO2, 除SO2可以用饱和Na2SO3 溶液, 最后检验CO2和丙烯, 因此顺序为45132。

(4) 粗品中含有正丁醛, 利用饱和NaHSO3溶液与其形成沉淀, 通过过滤即可除去;由于饱和NaHSO3溶液是过量的, 所以加入乙醚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1丁醇。因为1丁醇和乙醚的沸点相差很大, 因此可用蒸馏法将其分离。答案为:饱和NaHSO3溶液;过滤;萃取;蒸馏。

五、物质的鉴定与鉴别

1.C解析:A、D选项中的试剂无法区别NaBr、NaI、NaOH、NaSCN、C6H5OH, B选项中的试剂只能区分出AgNO3一种物质。答案为C。

2.BC解析:A选项中, 从颜色上可辨别出FeCl3, 用已知的FeCl3可鉴别出C6H5OH、AgNO3, 其余无法 鉴别。B选项中, HCl与NaOH、Na2CO3、NaAlO2、Na2S2O3 反应的现象各不相同, 可以鉴别。C选项中, 两两混合可鉴别出Al2 (SO4) 3和Na2CO3, 用已知的Na2CO3 可鉴别出NaHSO4、MgSO4, 剩下的是NaOH。在D选项中, 两两混合可划分出两组, 一组是Na2SO4、Na2CO3, 另一组是BaCl2、CaCl2、Ca (NO3) 2, 具体物质无法鉴别。故答案为BC。

六、实验装置的选用与连接

(1) Mg2C2 + 4H2O → 2Mg (OH ) 2+C2H4↑

(2) HICD

(3) 吸收燃烧产生的CO2气体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蒸气进入甲装置, 造成实验误差

(4) 氧化可能生成的CO

(5) m2-m1/44∶n2-n1/9

(6) 偏低偏低

解析: (1) 在几种碳化物中, 只有Mg2C2 中的C是-2价, 故用Mg2C2 制乙烯。

(2) 乙烯经干燥后即可氧化, 燃烧产物要先吸收H2O, 后吸收CO2, 故连接顺序是H、I、C、D。

(6) 若戊中没有CuO, 则可能有少量C以CO形式散逸, (m2-m1) 变小, 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若不接丙装置, 则乙烯中含有水蒸气, (n2-n1) 变大, 造成测量结果偏低。

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实验教学

总结能力 归纳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6-01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规律,不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内化,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回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从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将点滴心得简述如下。

一、寓静于动,在操作中总结

学生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形成具体、鲜活的感性认知。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延续生物实验活动的整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将静思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实验动作或实验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此学生的总结归纳才显得更加生动、详实。

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内容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没有机械地组织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而是出示了一组问题:①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字;②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 );③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作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由繁入简,在图文中总结

总结归纳的内容并非一定要诉诸文字,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以让原本繁杂凌乱的生物知识要点变得简单而又生动。在进行图文式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文注入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如在教学“人体的泌尿系统”这一部分实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与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具体鲜活起来。在动画的辅助下,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感受到肾脏的重要性。

三、转曲为直,在洞察中总结

观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积累实验经验的重要形式,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成对生物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印记,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实验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归纳总结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教学“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指导学生分析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强化学生的感知。通过观察和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学生认识到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而对人体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

四、化腐为奇,在愉悦中总结

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实验后的归纳总结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将会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环节变得生机盎然。因此,教师要将生物实验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倾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归纳总结。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最后教师将视频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用饱满而又深情的语气告诉学生:每当看到这幅画面,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这样一颗颗种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希望你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回味长久。

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后的总结归纳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总结和归纳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在动手、动眼和动情之中,更加突出生物实验的本质,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爱的教育读后感120字下一篇:大学英语一翻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