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推荐10篇)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篇1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开展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59-01

高中化学教学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实施相应好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甲苯”时,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191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国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石油,并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婆罗洲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份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依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反问道,然后说,大家要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了新课,就会知道的。通过这个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重大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热爱的,却一时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硫及硫的化合物”时,关于“酸雨”、“环境保持”等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的同学展示了从网上下载的很多图片,如“狮身人面像被腐蚀”、“酸雨过后大片农作物枯萎的景象”等,很是触目惊心。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较广的知识面,表扬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家乡和热爱家乡的这种强烈意识,鼓励他们在看到污染引起危害的严重性的同时要增强学好化学治理污染的决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学生主动发问,比教师设疑、学生解惑更有意义,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设疑并处理好“问”与“教”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注意创设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如,启发性强的演示实验极易将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在对现象的思考中必然会有所突破。例如,胶体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因内容本身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教师为主的叙述式讲授常常难以奏效。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有的教师尝试实验激问的教学思路,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的训练。

3.开展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4.让学生体验化学家的心灵之美和人生价值之美。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们对美的追求,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门捷列夫、拉瓦锡、以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世界知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等,他们一生执着追求科学的“真”,在他们的科学发明创造中,我指点学生们在感受他们的成果的外在美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体会他们的人生价值之美和心灵之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还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家们乐于奉献的精神。例如,在学习“海水制碱”时,我带领学生们认真学习了有关侯德榜的事迹材料,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化工专家候德榜,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制碱工艺,打破了当时英国卜内门公司数十年的垄断地位,但他本着科学无国界的精神,撰写专著将制碱技术公诸于众……。”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化学家的心灵之美和人生价值之美的同时,还可以受到心灵的震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5.渗透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技能。

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技能是科学基本技能。语言是在获取科学知识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师语言的生动、语气的夸张、语调的抑扬顿挫、句式的转换、逻辑的严密、洋溢的激情、形体语言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充分显示科学美、简洁美、逻辑美、通俗美、风趣美、声调美和韵律美等特点。例如:在讲述“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这一节中“石油的用途”时,老师热情饱满地用激昂的语调,如行云流水似地表述道: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战鹰在碧空中轰鸣,它们都离不开石油。五颜六色的腈纶衫,舒适耐穿的旅游鞋,潇洒骑士的坐骑,年轻小姐的化妆品,故日:石油乃“工业之血液”、“动力之源泉”。由于表述得抑扬顿挫、激昂悠扬,学生群情振奋,兴趣盎然。通过表述给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同时也把石油的价值和用途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听、说能力,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6.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现在,科学迅速发展,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应运应生,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潜在的多种智能。例如,利用网络上提供的三维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结构时,学生就觉得较为浅显易懂,教师也觉得不那么难于给学生解释。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上提供的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图,在这些化学反应过程图中,一些难懂的化学反应通过一些动感的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形象地说明了反应的过程,使抽象的化学反应易于理解。

此外,网络上有丰富的虚拟实验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特别是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让学生做,比如碱金属铷、铯和水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爆炸。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虚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篇2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

目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 已经有了极大的变革。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 主要表现为化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重要的是, 古板的授课方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目前,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重视学科知识, 从而忽略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脱离于生活的课堂教学, 难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 也难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知识, 从而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知识中, 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是比较多的。例如, 元素化合物知识就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这类知识中需要进行实验的地方也比较多。对于这类知识, 教师就应当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 充分体现化学知识生活化的目的。

1.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化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都是采用严谨而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无疑会使本就单一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枯燥和乏味, 久而久之, 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必须采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情境教学已经被广泛关注和使用。和其他教学方式不同, 情境教学法, 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科学知识, 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营造生活情境, 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化学知识, 还能让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再现的环境中, 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

2.注重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要想让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众所周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中的很多理论都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因此, 教师应当立足于化学实验, 充分体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要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应当根据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 发掘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 并采用生活化的课堂开场, 让学生深刻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作用, 并深刻体会其对以后生活的实际意义。这样, 学生就会更加专心地听讲, 并在认真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探索,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和保障。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化学课堂不再显得枯燥和乏味, 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和教师一起探讨, 一起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有利于减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负担, 让学生零束缚地投入到学习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形成高效的教学课堂。

4.充分重视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一种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 适时引入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课堂中引入多媒体, 有利于将很多难以表达的知识用多媒体的音、图展示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化学知识, 并将其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达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润霞.高中化学教学的生活化研究[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5) .

[2]谢倩.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究.开封:河南大学, 2013 (6)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郭丽.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策略;新课改

新课改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得到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学生在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自由挥洒。笔者结合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对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高水平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教学方法必须适应课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新课程提倡自主學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教学的根本

理想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归宿,以师生有效参与为载体,以学生学力提高为目的。

(一)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笔者认为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吸引的关键是教师启发得当,学生活动积极有效。三看精彩的回答是否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动人的场面是否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学生是否是生动活泼地学习。

四、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网络等。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媒体,它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时必须回归教材并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板书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重要媒体,简单、明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微观问题宏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容量大、便于修改和保存,可以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景。教辅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成果交流的主渠道。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篇4

和风中学政治课组:周信斌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进行梳理,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和提问行为。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行为;优化

引言

课堂教学行为问题一直是依附于其他教育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观念等而存在的。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对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笔者选择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一、讲述行为分析

(一)还原讲授知识的生活面

思想政治课程所要传授的是那些源自生活中的常识,这些常识被归纳和抽象化后上升至理性的高度,从而形成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抽象性较高的理论知识,学生往往表现出难以理解、缺乏学习兴趣,尽管政治教师一再解释,仍难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政治教师课堂讲述行为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听得懂、记得牢、有无兴趣,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更是体现在学生是否信服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导。对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到便于学生理解的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回归于学生生活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认可,由此也加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

(二)加强讲述语言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师的讲述要具有说服力、可信度,这与其讲课时的语言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教师在课堂讲述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富有激情地讲述。作为马列主义的宣传者,思想政治教师在讲述教学内容时需要饱有激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信服自己的讲述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政治教师应当爱憎分明,赞扬、抨击、规劝等都要明确地在讲述中反映出来。对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真理要理直气壮地说明,对于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诚信等负面效应要明确指出、毫不留情地批驳,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是要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例如在讲到经济学中“合理消费”的内容,政治老师提出“如何才能买到既便宜质量又好的东西”这一问题时,有同学回答“购买盗版光碟”。对于学生的回答,政治教师应当及时表示反对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可能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过购买一些盗版制品的经历,但是作为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政治教师应当明确指出购买盗版光碟这一行为是市场经济下的负面产物,其存在是不合理的,并且有扰乱市场秋序等各种危害性。同时,政治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观点:生活中我们要打击盗版,支持正版,这与合理消费是两个概念。

在课前,政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充分了解,明确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教学热情;上课时,政治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在语音、语调、语速等各方面都要渗透思想情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讲解知识时,根据知识本身带有的思想内涵,恰当地表现讲述热情。另一方面,政治教师要注重语言组织上的逻辑性,表现在课堂讲述行为上,就是政治教师讲课时要有清晰、深刻的思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师的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在其讲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一些时事信息和包含各种理论知识的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进行讲解时,能够运用自身具备的概念做出判断,进行逻辑推理来反映、揭示讲述内容的本质及其规律。思维能力强的政治教师,其口头表述可以让学生对其留下概念清晰、判断有理、推理合乎逻辑、论证充满说服力、善于归纳总结规律的印象,佩服其讲述能力。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富有激情地讲课,对改进思想政治教师课堂讲述行为的有效性以及增强学生的信服感有一定帮助。

二、思想政治教师板书行为的优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板书行为逐渐被削弱,电子课件、多媒体技术的优点被无限放大,使得许多政治教师对其产生过度依赖。问卷调查发现,有些政治教师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使用过黑板、粉笔,或者使用几率偏低,尤其是一些新教师很少书写传统板书,相反,少数老教师因为不擅长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课堂板书行为主要还是以手写板书为主。这两种片面的板书行为都难以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清楚地呈现教学内容。总之,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课堂板书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技术,或者说是多媒体板书使用不当。这对这一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两点改进策略。

(一)板书内容教学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确可以弥补传统板书上的许多不足,其中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其丰富多彩、声像并茂的呈现技术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一些教育专家调查显示多媒体技术传递的教学内容量一般是传统教学的两倍。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政治教师通常需要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数据、图片、文字材料等加以说明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正是为政治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展示平台,因此,不少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众多的教学资源难以割舍,甚至不加筛选,导致课堂上,政治教师原本简洁明了的板书行为在运用了 PowerPoint 软件后演变成了播放电影般的行云流水,大量的教学内容一晃而过,学生来不及吸收、消化,更谈不上有所思考,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机灌”,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政治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把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事先了解学生学情,以免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其次,政治教师在选择事例时要精选素材,做到宁可少也要精,选取的例子一定要能够切实说明老师想要阐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例中分析、归纳出结论,有所思考,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后,避免多媒体课件华而不实、外强中干。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严谨性,过分时髦花哨的课件看似声像并茂,技术性很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实际却是更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政治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意图清晰地展现给学生,理论的推理性、逻辑性及知识的整体结构比漂亮可爱的插图、复杂多变的展示技巧更重要。

(二)板书框架完整化

教学理论认为,整体教学内容的呈现比零散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效果更显著。对于课堂上向学生整体呈现教学框架这一点来说,思想政治教师通常能够利用传统的黑板书写出整堂课的知识框架,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多数政治教师展示的多媒体板书往往是线性结构,老师总是被事先制作好的固定板书模式牵着鼻子走,不能根据课堂中实际的教学过程灵活调节教学内容。也有一些不善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政治教师为图方便,刻意将课件设计成线性结构,课堂上总是设法将学生思路引到课件播放顺序上,使得政治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思路都受制于多媒体课件。因此,政治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运用 PowerPoint 软件中的超链接功能呈现教学框架,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全部提炼在同一页的电子板书上,再对每个知识点设计超连接,其形式如同政治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大标题式的板书。这样可以避免政治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时因为翻页而造成的内容零散、缺乏完整性。

例如,政治教师在进行“可以用于消费的收入”的教学时,便能运用超链接功能将一堂课的知识点排列在一页电子板书上,这节课主要教授三个内容一一“个人总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政治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便向学生进行清楚明确地展示这三大知识点,便于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三、提问行为分析

(一)提高问题的思考性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多数思想政治老师能够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提问的针对性、目的性较好,近一半的政治老师能够将提问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但是,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随意提问,有时会提出一些单纯的判断性问题,例如:“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是不是解决消费争议,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唯一途径呢?”对于该问题,学生可以轻易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失去思考的价值。一些新教师往往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提问行为流于形式。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避免采用诸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单纯判断式提问,而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理解能力为基础,提出“为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

就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的教学,政治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场景“张先生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个组装式书架。商家在为他安装后的一周内,书架的一档隔板突然松脱,导致架上的一个名贵花瓶摔碎。为此张先生找到商家就此事进行协商,但商家拒绝张先生的赔偿要求。”根据给出的案例,政治教师可以提问“请问张先生该如何让商家对出售并安装的问题书架负责呢?”同样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途径的问题,政治教师可以在介绍了“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这一方法后,给出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进行提问。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知道张先生已经采用了政治老师已经教授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途径,因此,他们会积极展开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通过试验比较心理学家发现,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增加3秒钟或者更长时间,学生回答的语句数量和时间长度有所增加;回答不出的情况有所减少;回答时能给出更多证据,并且进行推理性解释;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回答出的几率增加。根据该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第一,政治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当做必要的停顿,以便学生能够听清教师的问题,并有适当的时间进行思考。第二,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政治教师仍需要停顿少量时间,由于学生有时会因为紧张或者一时难以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准确想法而影响回答水准,所以几秒的停顿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自己的回答情况,让其做出补充或修正。根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停留的恰当时间是3至5秒或者稍长一点。政治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稍做停留也有利于其观察学生的情绪反映或肢体语言,进而做出恰当的导答和反馈。

结语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行为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择思想政治学科作为研究背景,对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研究,期待能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所裨益。参考文献

[1]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40.[2]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 ·

浅析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策略 篇5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要想让高中语文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样,学生才会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了解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在积极鼓励帮助学生的同时,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收获进步的喜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根本要求就是合理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同时又各有所长,才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不断努力,才能共同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魅力。分小组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积极进行调控、组织

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讨论、合作,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该在整体上把握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正确的方法、技巧,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究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才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6

一、以问题促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可以碳酸钠溶液为例,设计四个渐进式问题:(1)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存在哪些电离平衡?(2)碳酸钠溶液中哪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了什么问题?(4)从所剩离子角度分析,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哪个更多?这样,让学生逐步认识本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能成为推进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动力。通过这样探究、讨论与引导,学生最终形成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以实验提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趣味性实验教学是一种艺术,展现的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神秘现象,它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忘我探究化学的一种动力。例如,做“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的实验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让每一位学生从家里拿一颗土豆(我们这里多产土豆),然后切出三块土豆块,并排放开来,分别记为①②③。然后把碘水滴于记为①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蓝色。接着,把碘化钾溶液滴于记为②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学生说颜色没有变化。最后,把碘酸钾溶液滴于记为③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同学们仍说颜色没有变化。经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只有单质碘才能使淀粉变蓝色这一知识点。这样的对比实验教学,现象明显,学生易做,记忆深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时,我安排学生做一个家庭小实验,即要求学生拿一包食醋,倒入家里有水垢的水壶(我们这里水质硬度大,水壶有很多水垢),约一小时后观察现象。学生发现水垢减少或完全消失了,有一位学生还被家长夸奖自己清理得很干净呢。从此这位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稳步提高,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样的实验既新奇又适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三、注重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反思能力是学习者对所认识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批判和探究的一种能力,是反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心理特征。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反思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例如,当我教学完《盐类水解》后,根据学生的互动信息反思出五个问题:(1)钠离子在水溶液中会结合哪些离子?(2)钠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3)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4)界定盐溶液酸碱性的依据是什么?(5)盐溶液呈中性,该盐就一定未发生水解吗?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改进以后的教学,促使学生学到全面的知识。学生从实质上认识了盐类的水解,理解深刻,应用恰当,不再犯酸与碱都水解的理论错误。当然,学生准备的纠错本也是一种反思。纠错本使易错点集中,学生在短期内周而复始地复习钻研,最终可牢固掌握知识。

四、结语

浅析高中数学的作业教学策略 篇7

1. 基础化

所谓基础化原则是指高中数学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在练习和作业之中依然要注重基础练习. 唯有将基础打牢了, 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其后的学习和迎接后面的挑战. 所以, 在作业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这一基础化原则, 通过基础的牢固来为高中数学的难度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多元化

所谓作业教学中多元化的原则是指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题目, 有选择、填空、证明、计算、运用等多种题型来锻炼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缜密而迅速的逻辑转变能力. 这一原则的遵循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量化

量化原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具有一定的数量, 再一是指具有一定的质量. 这样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加以保障的高中数学作业教学必然会获得有效性的发展和良好的提升.

二、高中数学作业教学的实施策略

1. 讲练结合

所谓讲练结合就是指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 特别是作业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择对一个例题进行了具体的讲解后, 在课后及时地布置有关的变式题以让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 在“三角函数的综合运用”这个部分的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对“2010年陕西高考卷”中的这样一道题目“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 (3槡 + 3 ) 海里的两个观测点, 现位于A点北偏东45°, 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 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槡0 3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 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 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三角函数的运用题目, 在这个题目中不仅要运用到三角函数的转化、基本公式的简单运用还需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文字题目转化为数学的语言. 所以, 在完成了这一例题的教学之后, 教师就可以将题目中的方位、条件、数量进行一些简单化的置换, 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解答.

这样的一种方式看似非常单, 但是任何一个条件的改变都会产生解答思路的差异, 但是总体的指导思想是不变的. 这样的方式也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消化、吸收和再运用的能力.

2. 学生互批作业

学生的作业完成后需要教师来加以批改, 而在高考中, 任何一个大题的解答都需要有一定的步骤分, 所谓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也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解答步骤的重要性, 更为了在作业教学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提升.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教师在讲台上进行作业讲解, 而学生在讲台下互相进行作业批改. 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通过接受教师的讲授获得了对作业的正确认识, 同时又通过批改其他学生的发现其他同时解答的思维特点和逻辑步骤, 从而更好地补充自己的不足. 再者, 在完成了以上两个步骤后, 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别人的作业和自己的作业进行对照. 对照这一个过程, 不仅是学生找到自信心的过程, 更是学生不断地认识自身不足继而提升的过程.

所以,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从而通过学生互批作业来提升学生的步骤意识和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不足之处.

三、善于总结交流, 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所谓总结交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个是教师在完成了某些部分的教学之后, 教师对学生在这一部分中的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梳理教学, 然后再布置新的作业内容来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例如, 在“函数”这个部分的学习完成后, 对作业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分类求解函数解析式的内容和方法. 所以, 在这一分析的指导下, 教师就在课堂上通过具体化的题目来加强学生的解答能力, 随后教师又布置: “已知xy < 0, 并4x2- 9y2= 25. 由此能否确定一个函数关系y = f ( x) ? 如果能, 求出其解析式、定义域和值域; 如果不能, 请说明理由. ”等题目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

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依据了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的, 实施强化性的训练, 并且结合学生在作业中常忽视或者薄弱的地方来实施. 因此, 这样的方式必然会有效地提升作业教学的有效性.

总结交流的再一层含义就是学生经常性地对自己的作业训练进行反思、总结和归纳, 继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 从而从学生自觉的角度实现有效性作业教学这一目的的实现.

数学作业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实现知识巩固和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通过作业还将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为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洁.浅议高中数学作业的科学设计原则[J].数学之友, 2013 (6) .

[2]仲发禄.高中数学作业批改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 2013 (8) .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人教版

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高中地理是地理教育课程的基础,在更高要求的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理教学中的学案设计是师生一起努力的结晶,它是由教师精心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完善的学习方案,可以引导学生培养恰当的学习方法以更好地完成地理学习。另外,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高了其自身的整体素质。现下,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2.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贾鹏.探论对话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首都师范大学,2011.

[2]李青.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的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3]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市职业中专学校)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篇9

俗话说:“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光源。”因此,无论哪一科,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培养,又要注意德育渗透。高中化学教材存在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谈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师用博学与人格,言传身教,渗透德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模仿最符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能将化学知识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一靠教师的人格魅力,二靠学科的真理力量。当讲原子结构时,会涉及原子弹、氢弹的作用,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渗透和平的种子与正确的世界观;当讲物质的来源与制法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发展史,从新旧社会的迭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当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规范、熟练准确,实验仪器摆放合理等,都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身教者从,言多者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每一个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要适时善用学生的矛盾心理,因人施教。“人之初,性本善。”随波逐流易,能坚守道德规范难,能坚持真理难上加难。例如,在做实验时,遇有毒、有难闻气味的实验比比皆是,学生会产生渴望知识与害怕危险的矛盾心理,有的学生就会捂住鼻子冷眼旁观或一走了之。这时,教师用语言与行动双管齐下,说明避免中毒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同时提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举诺贝尔、居里夫人等事例。

二、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三、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______将铁矿石中的______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 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______。(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______、______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篇10

摘要

高中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还影响着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以及人文情怀,因此高中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不愿意写甚至不会写。针对此现状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作文;作文教学;策略

一 前 言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语文作文的教育,作文是考试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作文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根据2013年10月22日的《北京日报》报道:2016年高考,语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在高考中提高语文学科分值,是要加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充分体现母语的重要地位。同时,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对于国家而言,高考是一个时代与国家的重要支撑,而就我们个人而言,高考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考总分值是750分,而语文是180分,占了将近高考成绩的四分之一,而作文成绩是60分占了语文成绩的三分之一,作文题的分值最高,所以分量也就最重。

二 作文与作文教学

(一)作文的性质与作文教学意义

作文的性质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的“作文”条目下有两条解释“指写文章;指学生的写作练习”,另外在苏立康编写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明确指出“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作性的言语活动,同时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从学校教育来看,它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能力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作文的性质包括三个部分,其一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其二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其三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中更是精炼地指出“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的转化”[3]。由此可见,作文就是要将内部的言语活动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人的一种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2作文教学的意义

“教学”在《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教”为一声时是“教书”的含义,是“动词,是教学生学习功课”;其中“教”为四声是作名词用,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4]”。“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会作文,掌握这种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言语形式,可以更广泛更有效地进行交际和交流。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强而且极富创造性的练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作文其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其三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其四是为了巩固并提高从阅读课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5]如果说作文是将内部的言语活动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究竟该如何用书面的形式将内部的言语表达出来。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写作部分第10条规定,“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创意”

1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的定位 写作教学又叫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6] 2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6] 3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与学生主体”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6]

二、高中作文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起的主导作用并不大甚至是没有。

1.从教师的角度分析

(1)教师不够重视高中作文教学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作文训练,也不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付出并不一定会取得回报。所以很多教师宁愿在语音、字词、阅读中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作文训练中,从而忽视了作文教学,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

(2)作文教学应试性较强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主要是针对高考,并不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应试性较强,导致学生的写作动力不足,把写作当做一种任务,从心理上就不愿写作、不想写作,认为写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3)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推陈出新,只是一味追求语言、方法和技巧,没办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1)学生积累的素材较少

学生不会写首先就是表现在没有东西写,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这就是在平时没有去积累素材。素材获得的途径不应是单一的,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在教材中,第二是在课外阅读中,第三是在生活中等多个方面。在教材中的素材很好理解,是我们平时所用的课本中的一些知识,例如我们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的直接引用还有一些小故事,但是课本中的素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缺乏新意,吸引力不够。从生活中积累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学生积累的素材少就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没话说,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写的东西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缺乏真情实感。

(2)缺乏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在平时很少主动进行写作训练,只有当教师布置作业或者是考试时才去写作,学生写的少,对写作有很强的反感情绪。越不写越不会写,不会写就更加不会主动去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缺乏创造性

现在的学生的作文缺乏创造性,千篇一律,甚至有固定的模式,学生们按照模式进行模仿套用。一切围绕着高考转,在高考的影响下,学生的作文被束缚在固定的框架内。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独特性,立意平庸。

(4)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学习,甚至一些家长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会给学生准备好一切,告诉他们只要学习就行。学生的生活就是围绕着学习,缺乏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机会。没有对生活的感悟,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很难写出出色的作文。

(二)影响高中作文教学的因素

1高考作文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1)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高考改革一直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总原则,如果忽略它,则会让我们无法正面高考,也无法认同它的选拔价值。”[7] 高考作文命题可以说直接影响着高中作文教学,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可以说是围绕着高考作文命题展开的。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高考作文命题的转变直接导致了高中作文教学内容的改变。高考考什么类型的作文,高中作文就训练什么类型的作文,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高考作文从命题作文这种规定题目较为刻板的类型过度到了现在的话题作文,话题作文这种题目、文体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从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创造性,这是现在的话题作文的积极的影响。话题作文同时是一把双刃剑,话题作文可以“自选文体、自选题目、自选角度”,这也导致了教师不再针对某一种文体进行训练,学生不知道文体是什么,什么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都分不清楚,写出的作文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文体。高考作文命题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在高考作文中消极的一面影响的更大。

(2)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高中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是为了应对高考,学生们在高考作文中会去模仿固定的模式,模仿高考满分作文,学生在某种框架内进行写作,缺乏创造性。高考作文评价对高中作文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引导着高中作文教学的内容。

高考作文评价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基础等级”下有6个细则:

A符合题意; B符合文体要求; C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D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E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F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发展等级”下有4个细则:

A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 B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C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D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8] 高考作文评价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语言、内容、感情这些基础方面向意境深远、词句富有文采和创造性等方面进行发展,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高考作文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明确地指出高考作文评价对学生写作的意义,使高考作文评价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只强调“基础等级”,忽略“发展等级”,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认为学生在考试中能得到“基础分”就可以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不论是高考命题的改革还是高考评分标准的变化都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教师还是按照应试教育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致于高中作文教学呈现出机械化、模式化的特点,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写作。

2社会环境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生考试需要考英语,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至少要有英语四级证书,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自己母语的重视。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于自己民族母语的重视,也应该建立起类似英语四六级的评价机制,以此提高社会对写作教育的重视。“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课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9]

三、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写作,这不仅对学生的高考作文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为此,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1)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写出好文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习,不能中途放弃。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好的文章,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国内、外的名著,还有中国古代的诗词等等,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还可以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学习写作方法、词语的运用。在读的同时要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读不记、读过就忘了就相当于做白工,什么作用也不会有。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读和写两个字。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所以教师应该教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为写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将摘录下来的东西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2)有效阅读

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所以教师在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现阶段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五本教材,“阅读鉴赏”部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选取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代表性作品,提供了阅读鉴赏的范本。选修课程由五个系列组成:“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分别从各种文学体裁和语言文化常识选材,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的补充和扩展。教师应做到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密切结合,不能只是讲解必修教材,对于选修教材上的语文知识应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3)仿写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在学生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对文章进行分析的同时更应该是从中挖掘出写作教学点,真正做到让写作与阅读达到完美的融合。在日常的课文分析中让学生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进行仿写。仿写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这样既可以达到每堂课都有一些写作练习,还可以巩固一堂课的基础知识。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仿写,可以写自己父亲的背影,也可以写母亲的背影。

每堂课都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每一个月或者两个星期给学生找一篇往届的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们阅读之后分析这篇高考满分作文出色的地方,分析一下为什么这篇作文可以得到满分,究竟是立意新颖呢?还是辞藻华丽呢?还是文章有创造性呢?分析之后让学生们针对这篇文章出色的几个地方进行仿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写作,同时还可以在未来的高考作文中有出色的表现。高考满分作文中仅开篇就有名言妙语式开篇、情景描写式开篇、比喻排比式开篇,另外还有结尾分为情景交融式结尾、名言诗句式结尾、比喻排比式结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进行仿写的地方。

(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写作要写出真情实感,这是我们常说的一件事,但是学生们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生活的重心就是围绕着学校、家庭、补课班,生活比较单调,但是这是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吗?“美,存在于生活之中;而对于美的发现,则要靠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生活中的某一个小细节进行更深的挖掘,可能就会从中发现闪光点。在生活中会有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写作文的素材。而作为教师就是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生活中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有自己的想法,有独特的视角。

(1)细心观察 观察是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以及其他一切感受,获得对客观世界、现实世界的认识,是对认知对象自觉、有目的地感知。观察是人们摄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首先教师应先树立起学生们的观察意识,鼓励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对有疑问的地方要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几个是什么,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怎么办,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达到观察的效果。大自然、社会、家庭、学校这些地方就是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会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学生要留心观察、体悟思考,最后整理出文章。

(2)关注社会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心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生活,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要引导学生广泛开阔眼界,了解自然,接触生活,认识新事物、新现象,努力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社会中所发生的事很多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对学生们的写作有重要的作用。现在的学生可能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但是绝对不会不上网,而网络正是学生了解社会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平台。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注意关注新闻网页、社会热点事件,对社会中的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评论。

(3)参加实践活动

相较于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关注社会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感触最深的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以参加实践活动是最容易让学生有想法,同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也是最深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

马克思主义唯物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最终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应居于某一特定的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家庭中的某一次大扫除、学校中的一次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等等。还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中的人针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去关注社会,同时还让他们自己参与其中,印象更加深刻,写出的文章才能够打动人。

(三)创新是写作的灵魂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写作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一说到写作就头疼,那就谈不到创新,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被动写到主动写最后达到喜欢写,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把它当做是一种任务、是一个负担。

适当的鼓励学生,在学生的作文取得进步时及时的给予学生夸奖与赞扬,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成就感,激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总是抓住学生哪写的不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文章中找到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只是一味的告诉学生这写的不好,那写的不对,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惧怕的心理。

(2)鼓励“个性化”写作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创造力人皆有之”每一名学生是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文章,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在立意方面应做到新颖、独树一帜,努力挖掘学生思想中新的思维火花。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联想力,引导学生有意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培养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3)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江泽民主席曾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票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10]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有良好的学习气氛是教师的责任。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荆轲刺秦王》可以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还会有很多的感受,让学生把这些感受写成文章。还可以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结局进行改编,在荆轲刺死秦王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他们能够在思想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五 结 论

上一篇:博物馆安防管理下一篇:自我推荐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