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精选8篇)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1

学时分配(按90学时制定,其中2学时机动。): 第1章

绪论(1学时)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3学时)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4学时)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β-消除反应(4学时)第7章

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第8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第9章

炔烃(2学时)第10章

醇和醚(5学时)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反应(6学时)第12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共轭加成(6学时)第13章

羧酸(3学时)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学时)第15章

碳负离子 缩合反应(5学时)第16章

周环反应(4学时)第17章

胺(4学时)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第19章

酚和醌(5学时)第20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第21章

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第22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3学时)第23章

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1学时)第24章

有机合成基础(分散在各章)第25章

新型有机合成方法(阅读材料)

第26章

有机材料、合成高分子和超分子(阅读材料)第27章

期刊、文献和网络检索(阅读材料)

教学计划

只列各章的主题、内容提纲和教学要求。详细内容和知识点参见教材中各章的指导提纲。

第1章

绪论(1学时)

本章主题

有机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结构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机化学的历史及近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向。

注:“1.3化学键、1.4酸碱的概念”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本章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分类;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分类。本章主题2 有机化合物的表达方式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达方式;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表达方式。本章主题3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内容和教学要求: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各类同分异构体的定义及实例说明;各类同分异构体的互相关系。

本章主题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碳原子;一级、二级、三级氢原子; IUPAC、CCS命名法的基本要点;有机化合物名称的基本格式;各类有机物、烷基、亚基、烯基、炔基英文名称的特征词尾;常见官能团的词头、词尾名称;在普通命名法中各种词头的含义;最低系列原则;顺序规则的基本内容;手性;手性碳原子;确定R、S构型、Z、E构型、顺、反构型的原则;普通命名法的基本内容。

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本章主题1 立体化学

内容和教学要求:立体化学的定义、动态立体化学和静态立体化学的任务。本章主题2 轨道杂化与碳原子价键的方向性和有机分子立体形象的关系 内容和教学要求:sp3杂化、sp2杂化、sp杂化的含义;σ键和π键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分子的立体形象。

本章主题3 构象、构象异构体和构象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构象、构象异构体、极限构象、重叠型构象、交叉型构象、稳定构象、优势构象、构象势能关系图、构象分布、构象分析的系列知识;链型化合物的构象:乙烷及乙烷衍生物的构象、正丁烷的构象、高级烷烃的构象;链型构象的表示方法(锯架式、伞式、Newman投影式);环型化合物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型构象(直立键、平伏键、椅型、半椅型);环己烷的船型构象(船型、扭船型、能量差);构象转换体,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一取代、二取代、a键与e键取代基的能量差); 环丁烷、环戊烷的构象;十氢化萘的顺式构象和反式构象(顺与反十氢化萘能量差的计算)。

本章主题4 构型 旋光异构体

内容和教学要求: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对称因素;手性、手性分子、手性中心、手性轴、手性面;平面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分子比旋光度;旋光异构体的表达方式、费歇尔投影式、伞式、锯架式、纽曼式;构型标记法;相对构型、D−L构型标记法、绝对构型、R−S构型标记法;与旋光异构体相关的慨念:对映体与非对映体、内消旋体、苏式与赤式、差向异构体、差向异构化、外消旋化、外消旋体、外消旋化合物、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固体溶液;原手性、原手性碳原子、原手性分子、假不对称碳原子;手性碳原子的个数与旋光异构体的数目。含手性轴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积二烯、螺环、联苯类);含手性面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螺旋烃)。

本章主题5 外消旋体的拆分(简单介绍)

内容和教学要求:机械法、接种结晶析解法、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和色谱分离法。本章主题6 不对称合成(简单介绍)

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对称合成;立体选择性反应、e.e.值;立体专一性反应。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3学时)

本章主题1 烷烃的定义及分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烃的定义、分类(烷烃、链烷烃、环烷烃、集合环烷烃、螺环烷烃、桥环烷烃)及结构特征。

本章主题2 烷烃的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沸点、熔点、偶极矩、相对密度、溶解度的定义,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相似者相溶的原则。

本章主题3 有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反应的分类方式及各类反应的名称;自由基反应、均裂、键解离能、自由基;离子型反应、异裂、正离子、负离子、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取代反应、亲电试剂、亲核试剂;协同反应、环状过渡态、基元反应等;有机反应机理的定义及表达;反应势能图的绘制、分析及应用、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哈蒙特假设、活化能、过渡态、活性中间体、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动力学与反应速率等。

本章主题4 自由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碳自由基的定义和结构,键解离能和自由基稳定性的关系,碳自由基稳定性的排列顺序;自由基反应的共性、自由基反应的机理、自由基反应三个阶段的特征等。

本章主题5 烷烃的卤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烃卤化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及表达、反应势能图的绘制及分析、卤化反应的分类及活性比较、反应体系的能量变化、反应选择性的分析。

注:烷烃的其它化学性质如:热裂、自动氧化、硝化、磺化、氯磺化等自学,环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及小环化合物的开环反应,两种反应与环烷烃结构及反应条件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如石油工业和烷烃的来源)和术语(如辛烷值等)学生自己阅读。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4学时)

本章主题1 紫外光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各类电子跃迁、生色基、助色基、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蓝移和红移等;紫外光谱图;max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伍德沃德和费塞尔规则)。

本章主题2 红外光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振动自由度、伸缩振动、变形振动、吸光度、吸收系数、透射比、官能团区、指纹区;影响化学键和基团特征频率的 因素;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图谱的解析。

本章主题3 核磁共振

内容和教学要求: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质子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各种屏蔽效应、各向异性效应、化学位移、偶合、偶合常数、非对映异位质子、对映异位质子、等位质子、化学等价、化学位移等价等;在核磁共振谱中,1H和13C的化学位移;偶合裂分规律;图谱的解析。

本章主题4 质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质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快原子轰击、分子离子、分子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多电荷离子、碎片离子、亚稳离子;麦克拉夫梯重排;相对丰度等;质谱的裂解规律。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消除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诱导效应的定义和特点、吸电子基团、给电子基团;共轭效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域体系;超共轭效应;场效应。

本章主题2 碳正离子

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三级碳正离子;解离能,电离能;桥头碳正离子、刚性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和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本章主题3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亲核取代反应的定义;底物、中心碳原子、亲核试剂、离去基团;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特点:SN1反应的定义、机理、立体化学、特点及应用;溶剂解反应,温斯坦离子对机理;瓦格奈尔-梅尔外因重排的机理、构型保持,构型翻转;SN2反应的定义、机理、立体化学、瓦尔登转换;分子内的SN2反应;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反应物结构与反应机理关系的分析、溶剂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离去基团离去能力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试剂亲核性大小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

本章主题4 β-消除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消除反应的定义,β-消除反应的机理:E1反应、E2反应、Elcb反应、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重排反应、扎依切夫规则、扎依切夫产物、顺式消除、反式消除。

本章主题5 SN1、SN2、E1、E2四种反应机理共存和竞争的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表格形式总结;实例分析。

第7章

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本章主题1 卤代烃的分类和各类卤代烃的结构特点

内容和教学要求:脂肪族卤代烃、芳香卤代烃;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一级、二级和三级卤代烃;乙烯型卤代烃、苯型卤代烃、烯丙型卤代烃、苯甲型卤代烃;偕二卤代烃、邻二卤代烃、卤仿;碳卤键的结构特点;卤代烃的构象特点。

本章主题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卤代烃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卤代烃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可极化性的概念及影响可极化性的因素。

本章主题3 有机金属化合物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硼烷的三中心两电子键)、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制备和性质。

本章主题4 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卤代烃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各类官能团化合物如新的卤代烃、炔、醇、醚、腈、酯、胺或铵盐,硝基化合物、叠氮化合物等;卤代烃经消除反应制备烯和炔、卤代烃经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制备高级烃类化合物、卤代烷经还原生成烃等(总结和实例分析)。

注:卤代烃的鉴别:用AgNO3溶液鉴别1°、2°、3°RX,鉴别RI、RBr、RCl请同学自学。

第8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本章主题1 烯烃的分类和各类烯烃的结构特征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单烯烃、二烯烃(累积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孤立二烯烃)、多烯烃和共轭烯烃;烯烃的官能团;单烯烃和共轭烯烃的结构特征;顺、反异构体、Z构型、E构型。

本章主题2 烯烃的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单烯烃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共轭烯烃物理性质的特点。

本章主题3 烯烃的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1)烯烃的亲电加成:与卤素、氢卤酸、硫酸、水、有机酸、醇、酚、次卤酸的加成;亲电加成的反应机理: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碳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离子对中间体机理,三中心过渡态机理;亲电加成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顺式加成;立体专一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构象最小改变原理;亲电加成的区域选择性,马尔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2)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效应(或卡拉施效应);反马氏规则;(3)共轭双烯的1,4-加成(4)Diels-Aider反应: S-顺式构象,S-反式构象,内型产物,外型产物,次级轨道作用。

本章主题4 烯烃的还原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催化氢化:异相催化氢化、均相催化氢化;烯烃的硼氢化-还原反应。

本章主题5 烯烃的氧化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被高锰酸钾或四氧化锇氧化;烯烃的臭氧化-分解反应;烯烃的硼氧化-氧化反应,四中心过渡态机理;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本章主题6 烯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的α-卤代。

本章主题7 卡宾

内容和教学要求:卡宾的结构:单线态、三线态;类卡宾;卡宾的制备,卡宾与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本章主题8 共振论

内容和教学要求:共振论的基本思想、写共振极限式的原则要求、共振极限结构稳定性的判别。

本章主题9 分子轨道理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直链共轭多烯分子轨道的特征及相关术语,如: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定域轨道,离域轨道,离域能,节面;分子轨道的对称性,镜面,二重旋转轴等。

本章主题10 烯烃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方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烯烃,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和测定烯烃的结构,用臭氧化-分解反应测定烯烃的结构。

注:烯烃的聚合、橡胶和烯烃的制备请同学自学。

第9章

炔烃(2学时)本章主题1 炔烃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烯、炔的结构差异及对性质的影响。本章主题2 炔烃化学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炔烃化学性质的一览表;烯烃和炔烃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本章主题3 炔烃的鉴别和结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银氨溶液鉴别及提纯末端炔烃;用铜氨溶液鉴别及提纯末端炔烃;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炔烃;用臭氧化-分解反应测定炔烃的结构。

本章主题4 炔烃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邻二卤代烷和偕二卤代烷制备炔烃;通过偶联反应或氧化偶联反应制备高级炔烃。

第10章

醇和醚(5学时)

本章主题1 醇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的结构特点;醇的结构对醇的物理性质的影响;醇的结构对醇的化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主题2 醇的酸碱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醇酸碱性的影响;醇羟基中氢的反应。本章主题3 醇和无机酸及无机酰卤的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与硝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硫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盐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无机酰卤的反应和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4 醇的氧化和脱氢

内容和教学要求:氧化反应的概述;一般的氧化反应;特殊的氧化反应;醇的脱氢反应。

本章主题5 多元醇的特殊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邻二醇用高碘酸或四醋酸铅氧化;频哪醇重排。本章主题6 醇的制备及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制备方法的归纳总结;用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与环氧化合物或羰基化合物反应制醇的方法总结;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7 醚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醚的结构特点;醚的结构对醚的化学性质的影响;醚的自动氧化;醚形成钅羊盐;醚的碳氧键断裂反应。

本章主题8 1,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1,2-环氧化合物酸性开环的反应机理;1,2-环氧化合物碱性开环的反应机理;开环反应的应用。

本章主题9 醚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威廉森合成法;醇分子间失水;烯烃的烷氧汞化-去汞还原法;三种方法的对比总结。

本章主题10 相转移催化剂

内容和教学要求:相转移催化剂的结构特点;相转移催化原理;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反应(6学时)

本章主题1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的结构特性和苯的表达方式;芳香性;分子轨道模型、共振论介绍、自旋偶合价键理论;多苯代脂烃、联苯类化合物和稠环芳烃的结构特性;芳香烃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本章主题2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亲电取代反应的一般式、反应机理、反应势能图;取代基的定位效应理论;多元亲电取代的经验规律;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类别:硝化反应、卤化反应(注意苯环的卤化和芳环侧链卤化的区别)、磺化反应、傅-克反应、加特曼—科赫反应、氯甲基化反应。

本章主题3 非苯芳香体系

内容和教学要求:休克尔规则;应用休克尔规则判别非苯芳香体系的芳香性。注;芳烃的来源(煤焦油、石油芳构化)和多环芳烃的合成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第12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共轭加成(6学时)

本章主题1 醛酮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酮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分析;醛酮的构象。本章主题2 羰基的亲核加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羰基亲核加成的定义、表达、反应机理和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亲核加成的类别: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加成、与氢氰酸的加成、与炔化物的加成、与氨及氨的衍生物的加成、与水的加成、与醇的加成、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手性诱导作用、克莱姆规则

一、克莱姆规则二。

本章主题3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的分类及规律,1,4−共轭加成的反应 机理和反应的立体选择性,麦克尔加成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4 醛、酮的还原

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羰基还原成亚甲基的三种方法:克莱门森还原法、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法、缩硫酮氢解法;将羰基还原成CHOH的几种方法及这些方法的反应条件和立体选择性的特点:催化氢化、用氢化锂铝或硼氢化钠还原、用乙硼烷还原,麦尔外因−彭杜尔夫还原;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用活泼金属的单分子还原和双分子还原在反应条件,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等方面的区别,各种还原方法应用于α,β−不饱和醛酮时的反应规律和反应选择性。

本章主题5 卤仿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酮α−氢卤化的酸催化反应机理和碱催化反应机理,这两种催化反应在催化剂用量,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及反应进程控制方面的区别。卤仿反应的定义、表达、机理及应用.。

本章主题6 重排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贝克曼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特点及其在合成和测定肟构型方面的应用。法沃斯基重排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二苯乙醇酸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异丙苯氧化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拜尔—魏立格氧化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7 叶立德

内容和教学要求:叶立德、叶立德的结构特征;魏悌息试剂、魏悌息—霍纳尔试剂、魏悌息反应和魏悌息—霍纳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这两个反应在合成上的区别及应用,硫叶立德;硫叶立德在合成上的应用。

本章主题8 醛酮的氧化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的氧化:一般性氧化、自氧化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机理、康尼查罗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及应用;酮的氧化:一般性氧化、拜尔—魏立格氧化重排。

本章主题9 醛酮的制备(自学)

内容和教学要求:重要合成方法:甲醛、乙醛、丙酮、环己酮的重要工业生产;醛酮的实验室制备方法:芳烃的氧化、二卤代烃的水解、醇的氧化、酰卤的还原、腈的还原水解。

本章主题10 醛酮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醛酮与氨衍生物的反应提纯和鉴定醛酮;利用卤仿反应鉴别甲基酮;利用土伦试剂鉴别醛和酮;利用菲林试剂鉴别醛和酮。

第13章

羧酸(3学时)

本章主题1 羧酸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的结构对羧酸物理性质的影响;羧酸和羧酸盐的结构特点的 8 区别;羧酸的结构特点和反应性分析;羧酸具有酸性的原因、羧酸酸性的强弱及影响酸性强弱的各种因素;羧酸的成盐反应,羧酸与重氮盐的反应;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及反应机理;羧酸与格氏试剂或有机锂试剂的反应及反应机理,羧酸被LiAlH4或B2H6还原及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2 酯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化反应的定义;酯化反应的三种反应机理;分子内酯化和分子间酯化。

本章主题3 脱羧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脱羧反应的定义,脱羧反应的环状过渡态机理,脱羧反应的负离子机理,脱羧反应的自由基机理,柯尔伯反应,汉斯狄克反应,克利斯脱反应,柯齐反应;二元羧酸的脱羧反应及规律。布朗克规则。

本章主题4 羧酸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制备方法的归纳总结:烯、炔、芳烃、醇、醛、酮氧化制羧酸;羧酸衍生物、腈水解制羧酸;格氏试剂或有机锂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制羧酸;羧酸的工业生产;尼龙66和尼龙1010的合成。

本章主题5 羧酸的分离和提纯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羧酸及其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分离提纯羧酸。专题讨论:卤代酸、羟基酸的合成和反应(学生自己完成)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学时)

本章主题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共性及差异,结构和化学性质关系的分析。

本章主题2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酰基碳上亲核取代反应的一般表达式,酸性催化反应机理和碱性催化反应机理,结构对反应的影响、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各类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胺)解的反应条件;水解反应、皂化反应、醇解反应、酯交换反应、氨(胺)解反应的定义和机理。

本章主题3 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己总结)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的机理、条件、活性比较和适用范围。

本章主题4 羧酸衍生物的各种还原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各种还原反应的总结,鲍维特-勃朗克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5 烯酮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酮的定义、结构特点、制备及反应。-丙内脂的结构特点和反应。

本章主题6 瑞佛马斯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瑞佛马斯基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本章主题7 酯热裂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热裂和黄原酸酯热裂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

本章主题7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己总结)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换关系;酰卤的制备;酸酐制备方法的归纳;酰胺制备方法的归纳;酯制备方法的归纳;腈制备方法的归纳。

注:碳酸及碳酸的衍生物(学生自己阅读)。

第15章

碳负离子 缩合反应(5学时)

本章主题1 -氢的酸性和羰基活性的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氢碳酸的概念和其酸性强弱的表示;酸性强弱的测定以及影响酸性强弱的各种因素;羰基化合物活性强弱的分析和排序。

本章主题2 烯醇负离子

内容和教学要求:酮式和烯醇式的概念、互变异构及它们稳定性的分析;烯醇负离子的形成、共振式和离域式、烯醇的双位反应性能;羰基化合物烯醇化的反应机理,不对称酮动力学控制的烯醇化反应和热力学控制的烯醇化反应。

本章主题3 羟醛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羟醛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分类,醛自身缩合和酮自身缩合的区别,交叉羟醛缩合反应中反应方向的控制,定向羟醛缩合反应中,反应方向和反应区域性选择的控制。

本章主题4 酯缩合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分类,在酯缩合反应中,碱性缩合剂和溶剂的选择,在混合酯缩合、酮酯缩合中,反应方向和反应区域选择性的控制;醛、酮、酯的烃基化、酰基化反应。烯胺的结构、烯胺的双位反应性能;插烯系规则。

本章主题5 -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二羰基化合物烃基化、酰基化反应的特点及对反应条件的要求,不对称酮和-二羰基化合物在烃基化、酰基化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的概念;-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6 其它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曼尼希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区域选择性;鲁宾逊增环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式;蒲尔金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式;脑文格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达参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极性翻转的概念。各类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16章

周环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内容和教学要求:周环反应的定义和慨况简介,协同反应的定义,环状过渡态;分 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简介;前线轨道理论的概念和中心思想;前线轨道,前线电子,最高占有轨道,最低未占轨道,单占轨道;基态,激发态;直链共轭多烯分子轨道的一些特点。

本章主题2 电环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电环化反应的定义、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选择规则;同位相重叠,异位相重叠,对称性允许,对称性禁阻,顺旋,对旋;电环化反应的实例分析。

本章主题3 环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环加成反应的定义、分类、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选择规则;同面,异面;双烯体,亲双烯体,正常的D-A反应,反常的D-A反应,中间的D-A反应;偶极共振式,1,3-偶极体,亲偶极体,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定义、分类、反应机理;HO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LU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HOMO-LU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的实例分析。

本章主题4 -迁移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σ-迁移反应的定义、命名、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选择规则;奇碳共轭体系自由基的非键轨道的特点;-迁移反应的实例分析。

注:能级相关理论,芳香过渡态理论(不要求,学生选学)。

第17章

胺(4学时)

本章主题1 胺 四级铵盐 四级铵碱 氧化胺

内容和教学要求:胺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和表示方式;氢键对胺物理性质的影响;四级铵盐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四级铵碱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氧化胺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

本章主题2 胺的碱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胺碱性强弱的表示和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胺的成盐反应。本章主题3 相转移催化剂(参见第十章主题10)本章主题4 霍夫曼消除和科普消除

内容和教学要求:霍夫曼消除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氧化胺的制备和科普消除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总结和分析各种消除反应机理的特点。

本章主题5 胺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兴斯堡反应鉴别一级、二级和三级胺(反应式和实验现象);利用胺和亚硝酸的反应鉴别一级、二级和三级胺(反应式和实验现象)。

本章主题6 重氮甲烷

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氮甲烷的结构和制备;重氮甲烷与酸性物质、醛、酮和羧酸衍生物的反应。

本章主题7 胺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和胺的烷基化;盖布瑞尔合成法;用醇制备;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腈、酰胺、肟的还原;醛、酮的还原胺化及反应机理、刘卡特反应及反应机理、埃斯韦勒—克拉克反应;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霍夫曼重排、克尔提斯反应和施密特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和规律。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芳香硝基化合物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还原反应、苯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SN2Ar)。

本章主题2 芳香胺的特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胺的氧化;芳香胺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磺化、硝化、酰化、威尔斯麦尔反应);联苯胺重排。

本章主题3 重氮化反应及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胺的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水解;席曼反应;桑德迈耳反应和咖特曼反应;芳香化合物的芳基化(刚穆伯—巴赫曼反应,普塑尔反应,麦尔外因反应);重氮盐的还原(去氨基还原,形成肼);偶联反应(与酚偶联、与芳胺偶联);上述反应的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4 苯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炔的结构和制备;苯炔的反应:亲核加成、亲电加成和环成加;芳香亲核取代的苯炔中间体机理。

第19章

酚和醌(5学时)

本章主题1 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的定义、结构特点,酚的互变异构体;氢键对酚物理性质的影响;对亚硝基苯酚的结构和互变异构体。

本章主题2 酚羟基上的反应和酚醚、酚酯的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的酸性和苯环上的取代基对酚酸性的影响;酚的成醚反应;克莱森重排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芳香醚的分解反应;芳香醚伯奇还原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酚的成酯反应;弗里斯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本章主题3 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硝化反应、卤化反应、磺化反应、傅-克反应和亚硝基化反应;瑞穆尔—悌曼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柯尔伯—施密特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区域选择性。

本章主题4 苯酚的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酚和甲醛在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下缩合的反应机理;苯酚和甲醛缩合反应的应用。

本章主题5 布赫尔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布赫尔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本章主题6 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的特性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间苯二酚的双烯醇和双酮的互变异构;间苯二酚的双烯醇和双酮异构体的反应;间苯三酚的互变异构及其烯醇式和酮式异构体的反应。

本章主题7 酚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磺酸的碱融熔法;卤代苯的水解;异丙苯法;重氮盐法。本章主题8 酚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酚的酸性提纯和鉴别酚;利用FeCl3试验鉴别酚;利用酚的溴化反应鉴别酚;利用苦味酸鉴别有机碱、鉴别芳香烃。

本章主题9 醌

内容和教学要求:醌的命名、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用氧化法制备醌;醌的反应: 对苯醌羰基的亲核加成、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1,4-加成和环加成反应;对苯醌的还原反应;醌的取代反应;强氧化剂DDQ的合成。

第20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

本章主题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脂杂环化合物、芳杂环化合物、单杂环化合物、稠杂环化合物;基本杂环母核的名称(音译名和IUPAC的置换命名法)、编号、结构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共性。

本章主题2 吡咯的结构、性质和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吡咯的结构和分子轨道图;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吡咯的质 子化反应;吡咯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分析;吡咯的催化氢化反应;吡咯的双烯加成反应。

本章主题3 吡啶的结构、性质和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吡啶的结构和分子轨道图;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吡啶的碱性及氮原子的成盐反应;吡啶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分析;吡啶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吡啶N氧化物的形成、反应及规律;吡啶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吡啶侧链氢的反应。

本章主题4 咪唑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按主题2和主题3的分析方法,学生自己完成)。本章主题5 嘧啶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按主题2和主题3的分析方法,学生自己完成)。本章主题6 杂环母核的基本合成方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农副产品制备呋喃、以氧化铝为催化剂,使吡咯、呋喃和噻吩的环系互变、帕尔—诺尔合成法、诺尔合成法;韩奇合成法;用1,3-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制取1,2-唑;链中带有杂原子的1,4-二羰基化合物制取1,3-唑;用1,4-二羰基化合物与肼(或取代的肼)缩合制取哒嗪环;用1,3-二羰基化合物与尿素、硫脲、胍、脒缩合制备嘧啶环;由-氨基酮和醛自行缩合,或邻二胺与1,2-二羰基化合物缩合制备吡嗪环;费歇尔吲哚合成法; 斯克劳普合成法;康布斯合成法;毕歇尔—纳皮尔拉斯基合成法;陶贝合成法。

第21章 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本章主题1 糖的定义、分类、命名、结构和表示

内容和教学要求:糖、单糖、寡糖、多糖、醛糖、酮糖、呋喃糖和吡喃糖的定义;糖的链式结构和费歇尔投影式;糖的环型结构和哈武斯透视式;糖的链式结构和环型结构的互相转换;糖的D-型系列和L-型系列、4碳、5碳和6碳D-型系列醛糖的结构和名称、D-果糖的结构和名称;糖的变旋现象和产生变旋现象的原因;立体化学中的基本慨念在糖中的应用;糖酸、糖二酸、糖醇、糖苷、配基、苷键、-苷键和-苷键、糖的-构型和-构型的含义。

本章主题2 单糖的反应和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合成:单糖的递增反应(克利安尼氰化増碳法);单糖的递降反应(卢福降解法,佛尔降解法);糖的氧化及各种氧化反应的应用:土伦试剂氧化、费林试剂氧化、溴水氧化、电解氧化、硝酸氧化、高碘酸氧化;单糖的还原:催化氢化、钠汞齐还原;糖、糖酸的差向异构化;醛糖和酮糖的互相转换;形成糖脎;形成糖苷;糖的成酯反应和成醚反应。

本章主题3 葡萄糖结构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葡萄糖碳架的测定;葡萄糖立体结构的测定;葡萄糖环型结构的测定;葡萄糖的构象分析。

本章主题4 双糖

内容和教学要求:纤维二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麦芽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乳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蔗糖的分子式、结构、命名和结构测定。

本章主题5 多糖

内容和教学要求:纤维素的结构特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特点。本章主题6

糖的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糖脎的制备及糖脎在糖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方面的应用;用费林试剂、土仑试剂、本尼迪特试剂鉴别还原糖;糖碳架的测定、立体结构的测定、环状结构的测定(参见本章主题3:葡萄糖结构的测定)。

第22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3学时)

本章主题1 氨基酸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酸的定义和分类;氨基酸的IUPAC命名法、俗名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R、S构型和D、L构型的确定、费歇尔投影式的表达;八个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的酸碱性和等电点、甘氨酸盐酸盐的滴定曲线图的绘制和图示内容的分析;氨基酸的酸碱反应、与茚三酮的反应、形成和切断二硫键的反应。

本章主题2 氨基酸的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斯瑞克法;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溴化法;盖布瑞尔法;丙二酸酯法。

本章主题3 多肽的结构和命名

内容和教学要求:多肽的结构特征;肽键;肽链的N端和C端;多肽的命名原则。本章主题4 多肽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的保护和脱保护基的方法; Z和BOC保护基的结构和名称;羧基的保护和脱保护基的方法;侧链的保护;接肽的方法:混合酸酐法、活泼酯法、碳二亚胺法、环酸酐法、固相接肽法。

本章主题5 氨基酸的鉴定 肽或蛋白质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酸用茚三酮鉴定、用氨基酸的金属盐鉴定;测定氨基酸组成及其相对比例的方法;测定肽或蛋白质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注:蛋白质、酶和核酸简介。简介内容: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螺旋、折叠;酶的定义、命名和分类;酶催化功能的特点;核酸(DNA 和RNA)的定义、基本组分和结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结构和表达;五个主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和脲嘧啶的结构和表达;核苷的定义、核苷酸的定义;双螺旋结构等。

第23章 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1学时)

本章主题1 萜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萜类的定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 分类。异戊二烯规则;萜类化合物的实例:开链单萜、单环单萜、双环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和四萜。

本章主题2 甾族

内容和教学要求:甾族化合物的定义;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构象式、-取向和-取向;甾族化合物的实例。

本章主题3 生物碱

内容和教学要求:生物碱的定义、来源、命名和分类;生物碱的实例。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2

一、基础化学实验在非化学专业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原因

近年来针对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 以及其他学科对于化学学科知识交叉的需要, 化学学科逐渐演化成以注重实践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化学实验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和科研、理论、社会等因素相结合, 使得实验的种类不断创新;更多高科技教学方法的使用, 也使得教学课堂更加的直观、立体, 互动性大大增强。

近年来, 教学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 它既包含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也包含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既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前途, 也关系到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就目前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来看, 化学实验往往是承担着理论学习、方法验证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等方面的任务。但在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上, 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陈旧, 老师还是占据着课堂的绝对主动和绝对权威, 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方法都是老师“大包大揽”, 学生只需要在学校有限的课时中, 遵照老师的实验方法, 完成实验, 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对实验进行总结。这种陈旧的课程教学模式, 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最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 变得机械、沉闷, 学生对于实验动手能力的兴趣大打折扣, 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淡化了许多, 即便是实验课程的题目设置得新颖, 也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上述问题, 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 而研究性教学方法恰恰是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最好的方法。自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各大教学课堂上兴起,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是新的教学观, 也是新的学习观, 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真正达到一个和谐、主动、活泼的课堂环境的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指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自主设计问题, 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性和科研性,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 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国内的许多高校的化学专业运用研究性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后, 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1,2,3], 但是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中涉及的知识庞杂,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参差不齐, 怎样实施好研究性教学方法和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的结合, 就成为了很多高校要探索的问题。[4,5]在研究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后, 笔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和具体的保障措施, 并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2013级学生中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依据非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基础化学实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学生最先学习的是诸如重结晶及熔点测定、蒸馏及沸点测定、柱层析等化学实验, 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 培养最基本的实验素养, 为之后的科研能力、实验创新型等打下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等方面, 进行深层次的化学实验项目设计。如对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开设: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乙酸乙酯合成制备实验、苯甲酸重结晶提纯实验、蔬菜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性质鉴定实验、薄层色谱法鉴定镇痛药片中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等设计性实验, 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法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实施:

(一)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的预习、过程的设计、实验方案的确定等环节

在以前的教学手法中实验课会预先让学生写预习报告, 学生的反感较大, 积极性不高, 预习的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这没有意义, 这就表明在预习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差, 不能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累积等方面因素, 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实验, 指导教师就提取方法、咖啡碱的溶解性在不同的溶剂中的差异、分离提纯、结果鉴定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并教会同学查阅文献, 让同学们收集文献资料, 设计出问题的拟解决方案。当中包括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实验进行的条件、实验相关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预计, 等等。并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新创意提出鼓励, 和同学一起研讨新思路的可行性问题。要做到在上课前由学生主导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 具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性。

(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监督和引导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并观察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只负责全面监督和巡查, 将重视的点放在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上, 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实时进行指导, 并鼓励其重新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质量,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磨练学生的意志, 提升他们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科研性。

(三) 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结束后, 由每个实验小组给出一份实验报告, 其中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实际结果、实验中的收获、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等等。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数据等进行总结, 最好以小组座谈的模式进行总结, 鼓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而且建立一系列的实验考核体系, 着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 具体的考核项目如下:文献查阅占10%, 实验过程设计20%, 实验的操作过程30%, 实验报告20%, 操作规范20%。

三、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中实践的具体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 学校必须在一定层面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实现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 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保障措施:

(一) 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的成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保证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全员参与到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当中来, 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博士等, 设计实验课题项目, 编写实验教学大纲等。由实验操作能力出色的实验员, 监督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来, 就必须优化现有的实验室配置, 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验学习平台, 在开放实验室后, 同学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结合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可以增加同学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还可以开设在课堂中比较难以设计实施的实验兴趣组的相关课程, 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 开展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实践、探讨学习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三) 开放更多的学习资源

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有着国内外比较全面的数据库, 这就为同学们收集资料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 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实验课的教学方案、实验的相关视频、实验所用的软件等放到网站上, 方便同学们在线上随时地查阅和学习, 并开设相关专题为同学们进行问题解答, 增加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践于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国家培养更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红旗, 牛建兵.无机化学实验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天中学刊, 2006, 21 (5) :102-104.

[2]王明彦.构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75-77.

[3]楼程富, 颜洽茂, 陆国栋.构建研究性学习半台, 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20-22.

[4]戴蔚苓, 王小燕, 周长江等.研究性教学在化学基础性实验课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20ll, 27 (5) :54-56.

基础班化学教学探索 篇3

一、基础班教学应该从学困生的转化开始

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对学困生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困生大致分为四类:高能学困生、偏科学困生、智商学困生、问题学困生。

第一类学困生主要是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他们反应能力、接受能力特强,好动,贪玩,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少,听课不专心,略知一二,便沾沾自喜,注意力很难集中,时常耍小聪明。再次,在学习中,给他们布置一些稍难、灵活性很大的题目,去刺激他们,以此来调动他们的斗志。

第二类学困生他们爱面子,羞于发问,死记硬背,灵活运用少,可通过观察与谈心,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面对这类学生,我采取了:

1.上课害怕回答问题,思想包袱重的,尽量提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轻装上阵,加上老师、同学的肯定赞扬,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学习效果会明显提高。

2.让他们担化学小组长,负责化学作业的收交、背诵、默写、评改等任务,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别人都能完成,我也一定要完成,而且还要更好。

第三类学困生,自卑心理沉重,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要采取感情倾斜的方法,具体做到:

1.思想上不歧视学困生,更多的关心体贴这些学习上的“贫困户”。

2.经常与他们个别谈话,不需要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习落后。

3.笑脸走进课堂,以减少学困生的心理压力。提问、练习让学困生上来做,以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做对答好者给予表扬,答错了善意鼓励。

4.作业“高标准”,对学困生的要求和优等生同样严格,批阅更为认真仔细,错了让他们当面纠正,不得马虎。

第四类学困生几乎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单亲家庭学生,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引起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以早恋或沉溺于网吧来实现自我。对待这类学生要多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多给与他们一些心灵的抚慰,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始。

二、在教学中要分层教学。保护和培养差生的自尊感

基础班中也有一些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就能很容易地解答问题,其中还有一、两个学生能够即席口头解答,教师刚刚读完条件,学生就立刻说出正确答案。如果不实施分层教学的话就很难培优和促差。分层教学的实施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备课时要尽可能的想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给所有的学生挑选出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的作业,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们来说就是白费力。无效劳动对于老师和学生可能是遇到的最大的严重危险。

2、课后练习分层次。每节课的课后作业除按基础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留必做题外,还适当加一至两个提高教学大纲要求的题作为选做题。(1)对学科的尖子生,要有目的的布置题目,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潜力。(2)对大部分中下等生,在基础课的基础上适量加提高内容,以促进其知识的加深和拓宽。(3)对学困生,采取学生多练习,教师多批改,集中进行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这样采取了不同的辅导方式,针对性更强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考试内容分层次。学校组织的每次考试,在试题的分量和难易程度上都加以区分,一般基础内容占60%-70%,提高内容占30—35%。这样便保证了各类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让学生尝试编些习题

学生在学过一个单元后,让学生自编习题,并配以答案,然后相互交换习题去做,做完后给他人改卷、评判,并要求详细评判、答分,最后老师再把这些习题逐题审查,对出现错误多的、误断的、好题给予点评,并把学生的题再发给学生,相互传看,共同进步。这样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了认真看书,积极思考,认真钻研的好习惯。

2、尝试写总结

一开始,要求学生学完一节课后,把自己学会的知识写下来,学生不会写,我让他们就把本节课记的笔记作一整理,慢慢让他们记录下学习这一音盼的感爱,悟出的道理,这样养铖了学:生认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有助于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3、紧跟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去抢答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他们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为此,在课堂上要克服一切私心杂念,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手仓答”,不要怕回答错误,不要怕出丑,不要计较别人的善意笑声,只要你不是故意捣乱,没有人会责怪你。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这时老師会进行提问、设问,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或集体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积极地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大声说出来,让教师听到,尽可能使老师的下一步讲解是针对你的理解而进行的。如若不会,不要害羞,大胆给老师提出来,我不会,再讲一遍,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4、经常找老师,把自己的见解讲给老师

差生绝大多数都害怕老师,害怕教师去问他,更谈不上他去问老师。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经常问问题,让他们把对问题的看法讲给我,从中了解到他们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时候,教师的三言两语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令他们茅塞顿开,他们的学习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

5、熟记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中包括了很多的化学知识,它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每张试卷很多的题目都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因此,熟记化学方程式是每位差生必须过关的任务,除了方程式本身会写外,最重要的是化学方程式的诸多应用,这需要教师讲到,学生多理解,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差生和优秀生考试成绩的区别,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几个化学方程式是否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问题上,因此,抓方程式练习,是转化差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6、准备“备忘本”,记录易错误的知识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4

胡晓洁

摘要:高中化学属于基础化学教学,其中包含的知识多数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是化学专业的基础。因此,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意义,决定了高中化学必须以理解为主,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学习的心态,也纠正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和思维漏洞。而化学实验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从实验中学习知识,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本文笔者为了提高师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视,特别讲解了化学实验的教学意义。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理解力、本质、观察力

前言:化学实验不是化学教学的一部分,而是其本质所在。且不说化学原理从实验的探索中而来,只说在教学上的意义,就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化学从本质上来讲,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认识,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其原理比较多,而且更是抽象,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化学畏而生俱,没有信心学习好这门课程。实验是其中的调味剂,让化学变得更加有意思,也更利于从现象到本质的记忆。下面就详细介绍其教学作用:

一、化学实验作为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导入是老师将知识首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首次接触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要求导入简单、趣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集中学生的精神,激发其探索欲望,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化学实验具有形象、趣味性的特点,符合课堂导入的要求。老师在选择相关的导入实验时,要注意难度低,现象明显或者是比较有震撼力的。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奠定其学习信心,要想继续探究,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因此成为其学习动力。例如在教学《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可以给学生准备几个烧杯,里面装有不同的盐溶液,然后用PH试纸测其酸碱值,让学生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推断盐溶液的成分。之后老师再公布答案,不一样的地方便成为了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课堂导入成功完成。

现象比较有趣的实验,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聚焦他们的学习精神。让他们可以带着问题和对实验原理的想象进入课程学习,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

二、化学实验作为知识巩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化学实验还具有巩固课堂知识,使课堂知识更加清晰化的作用。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比较抽象,或者是理论性过强,没有直接客观的表现很难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这样目的性更强一些。或者是老师提供几个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自主性更强。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同时进行两到三个实验,丰富实验接触的种类,可以开拓大家的眼界,也锻炼到实验操作能力。想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这个功能,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自己学习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由知识点到化学实验现象,再有表象到本质,这就是两遍的巩固过程,对学生化学知识点的加深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教学《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时,如果老师只是将温度、溶解度、催化剂等作为记忆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那么他们难以理解,并且容易忘记。但是在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上,以实验来探究和验证结论,进一步理解并巩固。

三、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高中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也就是一些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做,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够透露出化学的本质,用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化学,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

以化学实验课作为课下的探索,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可用材料。比如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就可以用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铁作为反应材料。这样取自生活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化学更加熟悉,而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也成为了实验的设计初衷。将化学实验作为课下探索的一种方式,记录所得所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营造一个积极学习思考的氛围,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从而进一步回归到化学成绩的进步之上。

四、化学实验作为教学提高,提高化学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它为高等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初中化学相比,其实验的比重更为重要。首先大学的学习不可能从基本的实验技能开始,而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和保护对我们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即使将来不从事化学行业,也能顺利解决生活中关于化学的小问题。重视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本质的重视,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实践中去。单纯对于高中教学来讲,也为学生打开视野,提供更加科学的求知办法,对化学中的一些应用类题目很有帮助。例如对于《金属与非金属》的认识,如果没有各种小实验的辅助,学生难以在生活中分清,并且利用金属的性质来实践和防护。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化学的本质上来讲,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在这个方面给予重视,既是化学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参考文献:

[1] 杨力力.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J].2011(9).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5

改革基础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全面分析了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办法和措施.

作 者:贾金亮 朱丽 周武艺 王瑞芳 Jia Jinliang Zhu Li Zhou Wuyi Wang Ruifang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刊 名:广东化工英文刊名: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年,卷(期):36(12)分类号:G4关键词:肇础物理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6

植物生长的营养调节----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

(一)单元教学学时

整体设计的位置

第12次

授课班级

高一年级

上课时间

年月日第节——第节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判别常用氮、磷、钾肥,并很好地能运用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活动。

了解常用化学肥料氮、磷、钾肥的种类、性质,掌握这些化学肥料科学合理的施用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2、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点

3、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4、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6、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7、提高氮肥、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

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土壤中氮素、磷素和钾素的存在状况 常用氮肥、磷肥、钾肥的性质及施用

教学设备及相关资料

多媒体、各种常用肥料样品、图片

本单元任务与教学方法

任务:

1、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化学肥料的特点 作物氮素营养与土壤氮素状况

2、常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3、作物的磷素营养和土壤中磷素状况

4、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5、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的种类、施用

6、钾素概况及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方法:自主学习、启发讨论、知识归纳、实物观察、图片展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一、结合课件引入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5分钟)步骤

二、学生分组讨论今天的学习任务(15分种)

1、比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大量、中量、微量元素

2、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区别

4、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三、学生根据任务自主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内容,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如下:

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大量(6种)、中量(3种)、微量(7种)。注意概念上的不同

化学肥料:(1)概念(2)特点(五个要点)

(3)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的不同:举例:如硫酸铵、碳酸氢铵、硝酸铵,硝酸钠来比较两个的不同。(4)种类

3、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

步骤

四、课堂检测、学生总结(5分钟)名词解释 化学肥料 生理酸碱反应 大量元素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

二、填空题

1、肥料三要素是、、。

2、中量元素包括、、。

三、判断题:

1、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大量元素有3种()

2、作物一生中需要的中量元素有3种()

3、作物一生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7种()

四、选择题: 以下肥料中,()是生理酸性肥料,()是化学酸性肥料 A 氯化铵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钾

D 尿素 步骤五:布置作业: 化学肥料的概念及特点

比较化学酸碱反应和生理酸碱反应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搜集常用的氮肥品种并调查本地氮磷钾的施用情况。

讲练结合 巩固拓展

第二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无机肥料?

无机肥料的特点有哪些?

步骤

二、通过学生搜集的氮肥样品,结合课件,并观察老师所带的肥料样品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作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与土壤中氮素形态比较 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的特点 常用氮肥的种类

区分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化和无效化

步骤

三、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的知识要点,老师补充指导(主要知识要点)15分钟 作物的氮素营养:(1)形态:无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氮在植物体内易移动。土壤氮素状况:(1)形态: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以有机态氮为主(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常用氮肥的种类(共同特点)(1)铵态氮肥(2)硝态氮肥(3)酰胺态氮肥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本堂内容,并进行课堂检测。10分钟 步骤

五、布置作业

比较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第三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学生回答问题(5分钟)常用氮肥的种类有哪些? 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特点

步骤

二、利用媒体结合观察肥料样品(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引入本节内容,并布置本节学习任务(15分钟)

比较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的性质、施用 生产上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三、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讲解,老师点拔补充(20分钟)(主要知识要点)

老师从所有的铵态氮肥有何共同点出发点开始,让学生学习常见五种铵态氮肥的性质和施用.归纳总结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1、比较

性质

转化

施用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氯化铵

硝酸铵

尿素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步骤

五、课堂检测(5分)

一、选择题:

1、氯化铵不宜用于下列哪种作物()A 小麦

B 玉米

C 水稻

D 烟草

2、以下肥料中,含氮量最高的肥料是()A 碳酸氢铵

B 硝酸铵 C 尿素 D 氯化铵

3、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 随水流失

B 氨的挥发损失 C 反硝化脱氮损失

D 微生物吸收

4、能做根外追肥的肥料的是()

A 碳酸氢铵

B 硝酸钾

C 氯化铵

D 尿素

5、、在多雨季节或水田中要避免施用()

A 铵态氮肥

B 硝态氮肥 C 酰胺态氮肥 D 各种复合肥料

6、、()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释放出氨气,可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闻到刺鼻的氨臭味。

A 尿素 B 碳酸氢铵 C 硝酸铵 D 硫酸铵

7、、最适合施用氯化铵的是()A烟草

B 西瓜 C 棉花 D 甘薯

二、判断题:

1、尿素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可做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

2、氯化铵在水田施用优于硫酸铵。

3、硝酸铵适于施于水田。

4、铵态氮肥忌与碱性物质混合且应深施覆土。步骤

六、布置作业 92页2、3 第四课时

步骤

一、回顾上节知识内容(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什么叫肥料利用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些? 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有哪些?

步骤

二、媒体课件引入本节内容,结合肥料样品布置本节学习任务并分组学习讨论任务(15分钟)

土壤中磷素养分含量、形态及有效性如何 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有何区别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启发讨论 自主学习

步骤

三、学生分组讲解本节主要学习任务,老师补充指导知识要点(15分钟)

1、土壤磷素状况:(1)含量:速效磷含量偏低是河北省耕种土壤一个障碍因素。(2)土壤中磷素分为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二者可以相互转化。(3)土壤中磷素转化: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

2、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比较 种类

常用

性质

施用

水溶性磷肥

过磷酸钙

弱酸溶性

钙镁磷肥

难溶性磷肥

磷矿粉

3、提高磷肥的途径(四个要点)

4、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

(1)相同点:都是水溶性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盐,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2)不同点:退化作用需要肥料本身有吸湿性,并含有铁铝钙盐的杂质可导致磷退化,不需要施入土壤中。而磷的固定则是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与土壤的铁铝钙结合,被土壤固定,而使肥料的有效性降低。

步骤

四、学生点评,老师总结、课堂检测(15分钟)

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补充 知识归纳

一、判断题:

1、普钙属于水溶性磷肥,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为速效磷肥。

2、磷矿粉在河北省土壤施用的效果很好。

3、作物施磷肥过多会出现缺锌症状,是由于磷和锌元素具有拮抗作用。

4、作物缺乏磷素首先从上部叶片开始均匀黄化。

二、选择题:

1、磷肥的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化学固定 B 吸附固定

C 生物固定 D 碱性土壤

2、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的营养元素是()A 氮 B 磷 C 钾 D 硫

3、目前磷肥的利用率在()

A 5%~10% B 10%~15% C 10%~25%

D 5%~25%

4、下列肥料中可以混合施用的是()A 过磷酸钙与硫酸铵

B 石灰与氯化铵 C 过磷酸钙与硝酸铵

三、提高磷肥肥效的途径有哪些? 步骤

五、布置作业 92页4、5 课外作业:利用周末时间调查本地施肥环节中施肥量和施肥方法。

基础化学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化学工程基础,教学改革,工程意识

随着理科类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 相当数量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转入工科类的研究生学习或进入化工企业工作, 同时我国快速发展化学工业对各种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化学化工人才, 是理工类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化学工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 是衔接基础化学知识和化工生产实践的知识桥梁,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化学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门课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现状

本课程是应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 是运用物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原理, 以及“三传”原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工程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的问题, 如操作中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过程速率、平衡关系以及典型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内容涉及了流体的输送、传热、蒸馏、吸收、以及反应工程等方面。课程强调工程概念、定量计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训练,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工程基础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化学工程基础所学知识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中, 而且普遍应用。因此, 学好本课程可为将来做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化学工程基础》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共计32学时。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仅有的工程概念也是去岳阳化工厂短期实习参观, 可以说几乎没有工厂的实际概念, 同时该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 交叉性强, 公式图表多, 其内容多而杂, 完全不同于学生以前所学课程。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这门课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方法多, 而且计算繁杂, 尤其是对课程中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和准数、准数关联式感到头痛, 特别是面对大量的工程概念和工程计算, 往往会感到无从着手, 不知用哪个公式去计算适宜。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 不易学透。另外本课程还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教学难度很大。因此, 《化学工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

1.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化学工程基础》课程内容多、原理复杂, 不容易理解, 公式多而繁杂, 要在32个学时里将其讲透并且学生能理解, 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使得单位学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利用多媒体可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炼和整合, 同时也可以对教学中遇到的图表和图形、曲线等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出来, 特别是课程中涉及的化工设备的内部结构, 各单元操作和生产过程等用多媒体课件将图象和声音于一体来展示, 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的生动、有趣, 使学生对单元操作、工艺过程的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讲述流体的流动时用Flash动态表示流体流动的两个流动形态:层流和湍流, 引导学生观察液体流动时的层流和湍流现象, 区分两种不同流态的特征, 搞清两种流态产生的条件, 再分析圆管流态转化的规律, 然后引出表征流体流动参数———无量纲数雷诺数, 加深了对雷诺数的理解。又例如传质与精馏的计算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生不知如何根据已知参数去选定适宜的公式计算, 同时对该工艺过程一无所知, 因此, 在这部分, 我们以氨气的制备为例, 用Flash动态表示氨气从吸收到解吸的过程, 中间经历的设备及工艺过程, 使学生既熟悉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吸收—解吸的工艺流程, 了解填料塔的结构, 同时也掌握了吸收—解吸过程的操作和调节方法, 对计算吸收和解吸时涉及的气相传质系数和液相传质系数 (或单元操作高度) 及其与液体喷淋密度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还要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那些必须掌握的内容, 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方式, 重点向学生讲解, 使得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2. 各种教学方法并重, 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由于课时少, 学时集中, 基本在10周内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 而教学内容多而杂, 为使学生顺利地学好本课程,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 (1)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对比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 确定每次课的重点, 在上课前先给学生提出1~2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 教师讲授时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对比式等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下课前由老师或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对有新意, 有独特视角的回答, 给予肯定和鼓励。采用回答问题的方法,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使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适宜的习题练习。教材在每章的后面都有对应的习题进行练习, 这些习题都是著者精心选择的习题, 具针对性, 要求学生必须做完课后的习题。大量的习题练习也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部分, 通过做练习题, 不断的练习, 加深记忆。教师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 并因此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 以习题课的形式进行讲解。 (3) 加强习题课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教学中发现学生上课时听的明白, 也能当场回答问题, 但是, 一旦课后遇到问题就无从下手, 不知用什么理论或公式去解释和回答, 所以, 在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习题课是十分必要的, 习题课也是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后, 我们都通过习题课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解题过程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习题课由三部分构成: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习题课的选题要有代表性、启发性, 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深刻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方法、寻找所学知识应用的结合点。每章选有代表性的选择题5~10个、问答题2~4个, 让学生现场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讲解, 让学生知道对和错的理由, 再根据学生课外作业时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讲解1~2个计算题。通过习题课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更加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发现学生特别喜欢上习题课, 这样便于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 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掌握多种工程研究方法

化工工程基础作为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课, 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 对学生建立工程技术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学时的限制, 教学上还是存在着“重过程、轻设备”问题, 为此, 在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深入,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1. 重视绪论教学。

绪论教学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绪论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大型化工厂宏伟风姿的图片, 图片中密如蜘蛛网的管道线路、高大的填料塔、反应炉和存储罐、换热器等设备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简单介绍这些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 再通过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阐述化工过程包括的单元操作, 而这些单元操作即是本课程将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再简单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 说明课程的重要性。绪论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三传”的基本概念、量纲一致性原则, 掌握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及单位换算的计算要点, 为后续章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

2.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化工工程问题的特点是复杂多变, 为了使学生有能力将本课程的理论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 必须培养他们树立工程观念。本课程教学中工程观念的培养主要有“过程速率”概念的培养、优化观念的培养以及工程研究方法论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 根据不同的单元操作, 系统地阐述解决化工工程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如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过程分解法等, 熟悉这些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工程意识的主要途径。

《化学工程基础》作为应化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培养学生对化学专业和化工生产过程的了解, 扩大学生的化学工程技术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与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罗运柏, 于萍, 黄驰, 等.化学工程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 2012, 125 (3) :25-27.

中学化学应该重视基础计算的教学 篇8

关键词:中考化学学科权重;定量分析;计算教学;计算技巧;计算能力

G633.8

化学学科是理科,在描述化学现象、分析化学过程时离不开数据和处理数据,即化学的定量分析离不开计算。如此重要的环节,应该在教和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我所在的教学环境中事实却是高中理科生解题过程中“逢算必错”,化学老师讲题过程中“逢算必讲”。对这样一个被动事实,不少身边的同事说现在的学生懒,不愿意迎难而上。这当然不乏其理。我觉得更本质的原因是考试这根指挥棒。初中化学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权重降低,高中化学在试卷中计算所占分值也极低,有的就只有填空题中的一个小题。“计算考不多”、“计算不要讲太难”近几年已墨守成规,考试指导教学,教学指导学习,就这样形成了“逢算必错,逢算必讲”的尴尬局面。

而现实呢?我们可能陷入了“温水煮青蛙”的境地。分析一下2016年全国1卷理综卷化学部分,涉及计算的题目:选择题8、12,27题(3),28题(4)(5),所占分值近20分!试卷中计算题的解题方法有常规的物理量关系计算,如溶液成分浓度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也有用计算技巧的计算,如得失电子守恒法求电极产物的物质的量、一定量混合物求共同组分的量即平均值法(2016年全國1卷理综卷第8题A、14克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含氢原子数为2NA),还有信息计算,以信息形式给一个陌生量的概念,理解后进行计算,如2016年全国1卷理综卷28题(5)有效氯含量,其定义:每克含氯消毒剂的氧化能力相当于多少克氯气的氧化能力,求NaClO2的有效氯含量。试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计算题设置要求我们重视化学计算。

再反观一下我们的教科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课后练习有这样3道计算题:

1.84页3(2)实验测得某硫酸铵肥料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该样品中可能混有( ).A.碳酸氢铵 B.硝酸铵 C.氯化铵 D.磷酸氢二铵【(NH4)2HPO4】

2.94页4某化工厂生产硫酸,使用一种含杂质为25%的黄铁矿样品。已知黄铁矿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2Fe2O3+8SO2.若取1吨该矿石,可制得98%的硫酸多少吨?(假设生产过程中硫的损失不计)

3.124页

该教材中的计算练习不仅仅是这三道题,我列出来是因为这三道计算题的解法要用到计算技巧,这几种计算技巧在考题中经常出现。第一题用到“平均值法”的解题技巧,硫酸铵的氮元素含量19.7%,而混合物的氮元素含量是20%,因此另外要有氮元素含量高于20%的成分,4个选项中只有硝酸铵的氮元素含量35%,高于20%,故选B[严格来说,题目中的“可能”应改为“一定”,或者限制该肥料只有两种成分]由此思维还衍生出“两个一样的量,以任何比例混合该量均不变”,如2016全国1卷理综卷选择8中的选项A.14克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含氢原子数为2NA就适合用该解题思维。第二题用到守恒法,硫元素存在形式变了,但质量不变。守恒法还有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物料守恒。第三题用到“一定量的混合物,求各自组成”的解题方法,这类问题一定会有两个数据出现,利用这两个数据列两个方程即可解出。教科书提供了使用计算技巧的题目,官方支持使用计算技巧!

化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没有扎实的计算题处理能力,考试中痛失分数,失去学科优势;没有扎实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必然弱化我们的学科基础建设。

化学计算能力的形成,与其他能力形成一样,做不到一蹴而就。也就是说期末复习或高三几课时的计算专题复习,消不去学生对计算的茫然,应该将计算知识穿插在日常教学,让学生明确计算的重要性;提倡一题多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技巧的求知欲。

参考资料:[1]高中化学必修1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7月第3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汽车美容行业总结下一篇:澳大利亚医疗制度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