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实施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教学实施(精选9篇)

化学教学实施 篇1

一个班中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在化学教学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一、分层教学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化学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科学分类,优化组合。分类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化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大家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化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中等生)、丙(差生)三个程度等级并按照优、中、差搭配进行编座。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秀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秀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二)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化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目标、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课标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上课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2.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学习各有所得。

3.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新课标、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

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秀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化学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化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课标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基础题训练,培养其分析、理解、表达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5.注重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化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秀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秀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补救外,还可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

加努力拼搏。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二)主导性原则

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三)保底性原则

化学教学实施 篇2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理论主张, 学生所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可以通过“发现法”来学习掌握, 不仅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 还能扩展所学知识的空间和能力, 主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探索式进行学习。

2.“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 即教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 就怎样学; 怎样学, 就怎样做。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对于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方式都要以指定原则为基本, 指导教学活动。“实验探究”这一教学方式则要遵循以下特定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主体”建构是一个过程, 它以人为主体, 人认识本质的过程即是“主体”构建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当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研究者, 从而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自己研究。

2.开放性原则:首先, 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不局限于教材, 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 取长补短。其次, 尽量保持课堂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此环境中学生也能开放其心态, 碰到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 不局限于特定的答案。

三、“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实验探究”是围绕问题的解决, 发现并分析问题, 通过实验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此来学习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程序如下:

四、教学案例———酸对金属的腐蚀

第一阶段:根据情境创设, 提出问题

如果教师直接提问:“金属与酸会发生反应吗?”学生对此问题不会产生任何学习兴趣, 因此, 教师应在思路上进行转变。可引用一处资料:“城市地下管道承担输水和供气的主要工作, 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经济命脉, 但是由于长期埋于地下, 受到腐蚀, 引发漏水和漏气, 燃气管道泄漏严重时爆炸和各种突发事件也屡见不鲜, 现在给同学们展示一下突发事故的资料图片。”此时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提问:管道腐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金属管道会被土壤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学习任务也明确起来。

第二阶段:设计实验, 自主探究

“实验探究”教学的核心是探究, 而探究的主要过程是发现规律、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探索热情。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 查阅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 设计出可行性方案。不同小组则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比如此小组设计铁与酸的实验方案;另一个小组设计不同的金属与不同的酸的实验方案, 等等。

第三阶段:分析结果、归纳总结

通过探究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中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这之间存在着一个智力跳跃, 有部分学生可能会觉得不能理解, 所以可以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结论, 这样会使结论变得更加清晰, 从而构建一个有序、稳步的认知结构。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大部分学生都能阐述结论:锌、镁、铁等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 放出氢气;铜不能与酸发生反应。教师适当点拨, 使结论更加清晰: 活泼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 不活泼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

五、“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同, 问题解决方法也会不同, 但实验探究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和谐统一。要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这是学生必须要学会和掌握的。通过探究性实验的过程, 学生更能深刻地体验收集课题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科学合理地运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被实验吸引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实验上。而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实验上, 自身深入实验探究形成此实验现象的原因时, 其所引发的兴趣才能在学生心中稳定持久。经过验证, “实验探究”模式的实施能够稳定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怎样实施化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3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自学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部分同学自学能力较差,没有预习的习惯,不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往往简单地认为预习就是念一遍课文,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做到有目的地去听课。预习时,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带着疑问去学,听课的效率就会提高。科学的预习方法能为学生学好教学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课前依据本章节的知识目标,设计好预习提纲,然后引导学生写出预习中的收获即本节的重难点,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就会自行预习。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学生将终生受益。

二、让学生课堂做好笔记,指导学习方法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重点,又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课时“走神”。在记课堂笔记时,我要求学生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而零碎,因此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及时复习,对每章节内容的知识,我规定时间检查过关,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达到对课本内容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知识的源泉,加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样,实验也是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规律的重要方法,化学学习就是通对化学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化学事实。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来自复杂的运动形态,本质的、非本质的因素通常交融在一起,仅通过这种途径形成概念、建立规律有相当的困难。而实验则可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化学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直接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声音的发生是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得出的结论;杠杆平衡条件是由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的结论;液体的压强是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定性的结论,再进一步寻求严格的定量关系。

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化学学习时,要求做到如下几点:①认真观察课堂演示实验;②独立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勤动手、敢动手;③自己设计和制作某些简单模型或玩具;④逐步养成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习惯。

四、明确目标、分工合作

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交流、探求,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互动互补作用,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点带面,以优促差,共同提高。我给小组命名为“化学协作小组”,其宗旨是“互助、协作、竞争、发展”。各小组从组长到每位组员都分配有具体任务,但这并不意味就是合作学习,要切实地使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作用至关重要,我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组长培训,每次确定一个培训主题,如:怎样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组织讨论、如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挥的技巧……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解决在讨论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全体学生,也要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讨论、如何分工等等。目标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小组合作目标。建立小组目标要明确具体,并依据学生实际。

五、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方案研究,并帮助实施。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标 篇4

摘要: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要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积极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重视生动形象化教学,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主动学习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转化成为理解化学、进行化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几点教学心得,简介如下: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走进化学世界》时,我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世界的神秘,领会化学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科学史实,小故事,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探究问题、激发思维的教学情景,使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世界,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学习《水的电解》时,为了把微观抽象的问题直观展现出来,我让六个同学(两男四女)站到讲台上,男同学代表氧原子,女同学代表氢原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两个水分子。然后提示大家;“如果通电后,他们将怎样组合呢?”六个同学相互看了一眼后,两个男同学迅速走到了一起,四个女生组合在了一起。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直接指出其错,而是继续引导: “两个男生在一起,代表一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你们四个女生在一起代表什么?” 四个女生一想,赶紧分开然后两两组合。“这就对了。因为氢气和氧气都是由双原子构成的分子。这说明电解水过程中生成一个氧分子的同时,生成两个氢分子,所以水电解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 :2。”“哦”,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掌握知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许多探究实验都要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收集资料,观察思考,探索科学原理,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历实验过程,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讲《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推断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同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断,最后再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让学生讨论如何防锈。整个过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探究,使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探究能力。

四、注重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溶液》关于气体溶解度的内容时,很多学生对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不理解。于是,我就用他们平时喜欢喝的可乐为教具,问他们为什么在开盖之前摸起来是硬邦邦的,开盖时汽水为什么会自动喷出来?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是与压强有关,有的说是与温度有关,有的则是沉默不语,对此,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接着,我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喝了汽水之后会打嗝?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这样通过把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够把抽象化为具体,把困难化为容易,学生自然喜闻乐见并体验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把那种死记硬背被动的学习方法改为积极主动,在应用中记忆、巩固的方法,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象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对于氧气的三种状态,学生不易理解,我便搜集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在化学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对学生的感观产生了强烈刺激,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浅论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篇5

摘 要: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化学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相互适应。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教学;实施方法

一、实施分层的标准

分层教学的标准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学科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分层,一般分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本功扎实,对化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强;B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但基础略欠扎实,属于基础和学习能力较一般的学生;C层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懒于动手动笔,属于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差的学生。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各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体做法是定出各层次的教学基本要求:A层次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要求,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快速解题,成绩较高分;B层次学生基本达到大纲的要求,成绩达到合格以上;C层次学生尽力达到大纲的最低要求,力求成绩合格。

二、实施分层教学方法

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基础上,依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弹性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广度的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科学合理地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对分层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集体备课时就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

1.运用分层教学法

上课时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鼓励学生个个努力达标。教师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讲解“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教师应明确告诉A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不但掌握氯水的成分,而且熟练掌握氯水与不同物质反应时体现不同微粒的性质,并且会设计实验验证各微粒的性质。B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能够分析在不同的反应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微粒的性质。C层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氯水的成分,理解其性质。同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知识依其难易程度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

2.给学生分层设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课堂提问、问卷等形式检查学生学习达标情况,采取因人提问、分层设题的办法。比如,让C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概念识记性提问,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习兴趣;让B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需认真思索的提问,通过实验来归纳总结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多回答一些智力运用性的提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3.作业分层设计

老师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设计化学练习,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A层次是基础性题目和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B层次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层次是基础知识。由于作业难度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对学生各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走弯路,提高课堂效率。

4.作业分层批改

批改作业也要因人制宜。比如,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的习题未做对,但作业书写工整,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师可在其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倍感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5.进行分层辅导

化学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进行分层辅导就是为了普遍提高后进生的全面素质,首先,制定分层辅导计划,分层辅导一般采用三定,即:定时、定人、定内容。定时在教室集中答疑,处理学生的共性问题。定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安排有针对性的辅导,重点辅导班级A层的学生,B、C层采用预约式,对成绩较好的同学答疑和点拨。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定内容,主要督促检查、订正最近的练习卷、作业以及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分层次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面向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

总之,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前应做好合理的分析工作,需要教师在平日里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大致的学习状况,客观地评价各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起到暗中督促的效果,同时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化学科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实施案例 篇6

一、活动设计的基本意图及主要做法

《硫 硫酸 环境保护》这一章内容贴近人们生活生产、食品卫生、生存环境等方面,如按照传统教学思路,讲授完知识内容,就应下发相应的单元测验卷,并分析测验结果,作出有针对性的讲评,但这种传统的“评价”过程,很难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这样严肃社会问题产生共鸣。

为了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我设计了如下三项任务,由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一是命制一套单元测验卷;二是针对“我对环境保护的若干看法”为主题草拟一份与同学交流的提纲(可以是问题式);三是结合全章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写一份学习经验小结(可以针对体会最深的一个问题展开,也可以全面总结)。先后在全班进行测验、讨论和经验方法汇报。

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1.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能选取一项任务来完成,能力强的学生可选取多项任务来完成,形成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局面,从评价中测量工具的制订到实施评价结果的分析都由学生完成。学生命题、学生拟纲、学生自我反省,避开了由教师代替、包办评价过程的传统弊端。

在学生命出的题目中, 由于知识的积累不足, 大多数仍属于初级模仿,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表示没有能力完成。感觉虽然不太理想, 但通过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资料,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根据学生的命题特点,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学生们认真总结, 继续努力。

在学生当中也有表现较好的个案,:

例如有一位学生通过查资料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编排成一道离子方程式题,其创意就不错。说的是三国时,蜀军误喝哑泉水,个个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后经一老叟指点蜀军众将士及时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逐渐转危为安,度过了难关。经当代化学工作者实地分析研究,发现哑泉泉水中含有较多的某种重金属盐,人喝了这种泉水就会中毒,引起说话不清,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而死。这种泉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也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试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这位学生将历史故事中的化学问题编进试卷中作考题,就是一种灵活运用的典型例子, 我在班中表扬了这位学生, 并鼓励学生们以他为榜样。

化学教学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7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 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 适当向学生作以介绍, 这样可以教育学生: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 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同时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 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 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 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 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 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另外, 也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学说、某些理论在建立时, 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 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 权威不是绝对的, 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 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 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 更要介绍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 激发创新意识。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 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条件, 采用直观方法如演示实验, 更可以边做实验边讨论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 让学生经常有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 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课堂成为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进行角色对换, 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

另外在课堂上和实验中, 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使学生接触的情境多, 发现的问题多, 设想的方案多。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双基”, 离开“双基”谈创新, 尤如空中楼阁, 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 重在培养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 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思维,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

首先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自己动手操作等等。通过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 突破难点。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归纳有关规律, 将知识总结成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和教具、学具, 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 促进学生想像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就是举一反

四、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已知推知未知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

经验, 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 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 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 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 突破教材的框框, 大胆设想, 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 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 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8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在绪言课的教学中,适时引入民族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化学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同时也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学说、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这样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教师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发展从白手起家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激发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首先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化学更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条件,采用直观方法如演示实验,更可以边做实验边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我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学生经常享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杀.要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追求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指人在活动中或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创新的前提是“双基”,离开“双基”谈创新,犹如空中楼阁,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必须拥有相关的知识.学校教育在双基教学中重在培养能力.

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教具和学具,自己规划和组织专题研究,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若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媒体作用而获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功能.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更高目标是要求学生非常熟悉实验原理,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机会和条件,针对教材上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等.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探索性,设计好探索性的实验,但绝不能脱离教材,应从教材的重点知识出发,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通,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的同时,更激活了创新意识,更具备了创新精神.化学教学要尊重化学的客观事实,重视化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谈在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9

太湖乡中学

谢泽平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前我国基础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发展、创造及动手能力,在化学教育中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素质教育

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改变教师观点,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才能适应21世纪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教学内部规律和教育目标,及把为什么教作为怎样教的出发点,确立以升学为本,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同时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对象都在变化,课堂教学就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勇于培养探索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过分教师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很难适应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现代的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不居一格的人才标准。不但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而且要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在化学教学中要积极鼓 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敢于开拓、勇于创新。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知识和素养。化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化学科学素质、化学文化素质、化学技能素质、化学应用素质、化学思维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化学知识的积聚增长,了解化学发展的方向。专业水平不高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当今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不断融合,这种趋势必然会在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未来的化学教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反映了当今科技时代对化学专门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具有较高的教学技术。化学教师要熟练运用化学教育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并在化学教学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其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明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如为了探索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得出实验结论。在讲离子反应时,教师可设计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总结出离子反应的实质。

二、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培养具有适应未来挑战, 有开拓进取精神,有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只有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结合实际,把将要发现的知识,跟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跟日常生活相联系,跟近代科学相挂钩,从而使学生认识“发现”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内在运动,进一步迸发出探索的热情。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自然界花色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酸碱性有关系。又如在讲缓慢氧化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苹果和茄子在空气变色的原理,及家里收集的谷子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会有热量,还有酿酒的过程等生活的例子。又如开启汽水、啤酒瓶塞后气泡溢出,炎热的夏天池塘、水坑内泛起水泡,夏天鱼易浮在水面上层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解释气体溶解度随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通过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换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必然会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素质教育靠拢。

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转变思想,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然后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学生:①明确观察的对象;②怎样观察;③怎样设计实验步骤;④怎样操作;⑤怎样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异常 问题;⑥怎样书写实验报告。

教师应改革实验,精心设计实验,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制造悬念,设置情景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究化学原理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象“绪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堂,他们怀着一种激动好奇的心,睁大眼睛看“化学”。这种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所以在这节课里设计一些趣味实验:①象白纸写字(课前用酚酞试剂将字写在滤纸上,实验时向滤纸上喷洒氢氧化钠溶液);②用碘蒸汽做指纹实验;③烧不坏的手帕(将浸染了70%的酒精溶液的手绢燃烧)④魔法点灯的实验,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探索,去刻苦努力学习。然后教师再精心演示实验,如有些实验须提前准备,如二氧化碳使浸有紫色石蕊试剂的干花变色,如果干花浸染的不到位,实验现象就不明显。教师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化学现象,认识化学本质,归纳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可以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化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去解决问题。如: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变红,而干燥的蓝色试纸不变红,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和欲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将探究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需要哪些化学试剂(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钠和水)?它们在哪些仪器中进行反应(试管、烧瓶、烧杯等)?怎样才能易于收集氧气(排气、排水)?这样的实验设计将装置原理蕴涵在探讨设计之中,既具启发性和探讨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而且融问题、讨论、尝试、操作于一体,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意识”,同时又训练了思维及科学方法,增强了实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深挖广掘,创设创造教育情境。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刺激思维的情境,设计创新型教学程序,对学生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造氛围,从而把创造教育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最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进而发展成为创造素质的目的。例如关于酯的概念的教学中,酯的定义为“酸与醇的反应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但氢卤酸在一定条件下与醇反应的产物却是卤代烃。通过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酯的更确切的定义:“有机酸或无机含氧酸与醇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称为酯。” 评史论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中化学中,结合教材,有意识地介绍若干化学史,化学家获奖情况及最新科研成果,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奋斗史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品质及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硝化甘油的知识的教学中介绍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如何经历艰险,冒死研制成功烈性炸药——硝化甘油,并在化学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各国共取得三百多项专利权,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逝世后,还把其创造的巨额财富部分捐献给国际社会,设立诺贝尔奖,奖励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其中获此殊荣的华人得奖者已达六位之多。激发学生青年时代认真读书,打好基础,将来像他们那样发明创造,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祖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又如在有关碱的知识的教学中,介绍我过著名科学家侯德博士,求学时创清华大学十多门功课门门满分总分一千多分的奇迹,走出社会后通过不断努力,创造“侯式制碱法”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碱法,第一次在世界现代先进科技领域中,有黑头发

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华民族中的“科技泰斗,士子楷模”。

上一篇:站场精细化安全管理下一篇:多媒体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