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反思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一、反思对象
1、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
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 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 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 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 就等于掌握了知识的主干, 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2、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
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 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药品建立小实验室, 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
在学生探究阶段, 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 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 没有一定的目的性, 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 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二、有待反思的问题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施过程中, 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1、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 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
2、学生学习的日益深入, 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 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 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介入
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为改进传统教育模式,丰富教学方式和形式提供了可能。教师除了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和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恰当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可表现出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是知识的先行者,更是学习的先行者,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 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 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 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 演示动画,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 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 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现代课堂教学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情感体验。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与复习时,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析,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科学思维方法。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精导、互动、点拨、训练的教学模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变称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重视知识的有效传播和灵活应用。切实寻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适应教育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因此要创设充满乐趣、激情的课堂;要通过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针对教学目标的看法
首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角翠‘‘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第二,授课过程要简练。这里的简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语言要简练,切忌多次重复;二是例题不在多而在精,切忌使用题海战术。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可逆反应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将可逆反应的两个特点重复了四五遍。虽然重复了很多次,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还不断重复,学生容易走思出神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听课。所以,在复习课中教师最好采用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切忌不断重复。其次,例题挑选要有针对性。虽然大量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盲目的大量练习则是弊大于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在“题海战术”中消磨。适当的习题是必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有代表性,力求精简。
第三,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要牢牢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二是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复习。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时,我请一名学生来给出答案。学生本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思路,但是这时候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题使用排除法。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我的做法一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失落,二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因为我给出了答案自己也就不在深入思考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授课。
最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整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往往十分明白,但是一到自己总结、做题时就开始犯迷糊。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透彻的,所以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留下五分钟左右的回顾时间一是让学生弄清疑惑,二是有助于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框架。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情况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内容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教学反思《高二化学教学反思》。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
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进,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进,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只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师生间沟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一节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对铁在不同强弱氧化剂作用下的氧化产物,能较好掌握,但一碰到铁与稀硝酸、锌与氯化铁溶液等反应,涉及到因量的关系而引起产物不同现象,往往考虑问题就不周全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铁的变价特点,掌握Fe 0价、+2价、+3价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0价Fe的还原性,+3价Fe的氧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等。由此引导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这样就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1.打好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题目的难度都要适合自己的学生。要强化基础知识,注重核心概念、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和应用。
不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双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迁移、探究、创新的能力。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
2.加强规范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中考中,综合性强的试题、联系实际的试题、信息迁移的试题、开放性的主观题,学生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严密、不全面造成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化学用语规范化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对一些中考中常见的类型题,平时要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审题、解题的能力。在中考中,综合性强的试题、联系实际的试题、信息迁移的试题、开放性的主观题,学生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严密、不全面造成的。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完成2013年考纲要求考查的8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使实验简单化、微型化和生活化。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在实际的操作中错误百出,甚至酿成实验事故。对此,我们教师不可以视若无睹,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多做实验,做好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训练,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化学基本操作是实验能力的基础,我把它有计划地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要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例如,引导学生对探究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步骤等探究活动的开展,就能促使学生把知
识和技能应用到化学实验的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得到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化学实验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4.把握课程标准,深入开展课改研究
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和广东省的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正确地把握中考新动向,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关注近年来中考变化的趋势,留意外地中考命题的走向,关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关注有地方色彩的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H7N9药品、工业酒精、苏丹红、甲醛、三聚氰胺等等。新的背景资料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我们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上网、阅读科技书刊等方法了解最新的与化学有关的科技知识。对开放性学习要有足够的重视,注意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拓宽学生视野,打破学科界限,沟通知识联系,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5、加强实验题与工艺流程物质制备题型的训练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要加强实验题与工艺流程物质制备题型的训练。近年来广东省中考化学试题都出现工艺流程物质制备题型,它在新情境通过工业流程模式来进行物质的制备,涉及到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操作名称、反应方程式,以及流程中是否符合绿色化学的标准或可循环再利用的物质等知识,这会成为考生能否夺取高分的关键。要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和应用文字信息、图表信息、数据信息及工业流程图、物质变化过程图的能力。注意化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原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 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 往往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感到很神奇, 渴望知道为什么。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在课堂上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促进化学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但是,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 一些危险性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等不适合课堂演示的实验可进行实验模拟, 设计成课件, 借助多媒体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 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加深学生印象。
在实验教学实践中, 有部分同学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表现突出, 我们可以召集这部分同学成立课外实验兴趣小组,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做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组织他们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进行实验表演活动, 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二、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容量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技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学中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 将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是每个化学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情。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同时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 边组装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宜?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二氧化碳?如果不用这套装置, 你可能会采用什么样的装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注意探求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寻求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意观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我们只是起到点拨、纠错的作用。化学实验会使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直观, 在这个思维反复的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1. 增强实验的探究性
在化学教学中尽管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 也应把这个过程当作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意地去设计探究性实验, 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探究, 一方面能从探究过程中透过各种实验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2. 设计联系实际的实验, 实施绿色化学实验教学
一、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块,即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结合本节内容及其地位作用,将教学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知识内容,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二是学习方法,如,分组实验,对比实验,感受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1.概念教学
让学生结合熟悉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引出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再引导学生对照速度定义,归纳、形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教材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引出课题。直接告诉学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等,作为判断依据。反思这部分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概念的形成略显仓促。
2.探究数学
这部分主要是对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理论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回归教材上的图片。比如,妈妈做的美食在夏天变质得快些,在冬天变质得慢一些等,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类似这样让学生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些实验让学生分组做,从中得出结论。反思如下:(1)学生分组积极性高,气氛活跃,能较好地达到实验目标。(2)学生的实验只能验证部分情况,有些需要结合现实生活情况。我想若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做实验求证,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总体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项教育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这堂课乃至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努力提高以下几点:(1)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目的性和价值性。(2)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与挖掘课堂教学资源。(3)课堂实施过程中学会倾听、欣赏、微笑、等待。(4)注意课堂组织,自己的语言要简练,让学生多表达,丰富课堂活动。
——在新课改引导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指引下的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我对本学期的教学活动有了一定的思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收获: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去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及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快乐中去感受学以致用。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因为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巩固练习的同时还可以发现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的课堂。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回顾前一时期的化学课教学,下面方面体会较深,学生对化学课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老师总是上课重理论而轻实验,这刚好违背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反思王伟。老师只是光让学生背住实验现象而不是让学生先观察在记忆,导致学生记忆时间较短,记忆效果差。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久而久之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反感,越学越差。因此我们化学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化学的各要素,各种手段做出整体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使学生做到终生受益,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王伟》。
二、采用多种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针对本校学生化学基础较差的特点。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每节课能给学生做些实验,做实验时请学生帮助完成实验或到实验室做一些趣味小实验。
2、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动态的化学实验给学生们观看学习。
一、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便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对高一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尽力避免学生在高一就出现对化学的厌学情绪。
我们知道,高一教材必修Ⅰ是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因此,教师在必修Ⅰ?的教学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切忌在教学中随意拔高、加深。旧版高中化学教材,因没有这两个“基础”模块的设置,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缺陷,使得学生上完高一后,大部分学生基本失去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热情,给后续化学的学习带来了极大障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过不少高一级学生,说高中化学难读,怕学,我甚感奇怪,细问之下,得知其老师,因担心必修Ⅰ内容较浅,从往届高考内容看,认为不能适应高考要求,而把很多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渗入必修Ⅰ中,提早进行教学,致使化学教材内容又重复到旧教材“繁难偏旧”上来,致使学生望化学而生畏。这其实是教师对新教材模块设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笔者从初三所学的得失氧讲起,再简介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只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的数目即可。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等内容坚决不作介绍,留待学生在以下高二及高三来学习,坚持按课本偏排的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使得我的学生在上完高一必修后,仍能对化学感兴趣,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后续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使化学实验从“讲实验”转到“做实验”上来。以往局限于学校的条件,如经费短缺、设备不齐、人员缺乏等诸因素,化学实验往往以讲代做。这样做,似乎也能把课本中相关实验内容弄清楚,也能应付高考了,但这样做,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验的体会,动手能力往往很差,遇到实际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的教育方针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麻烦,创造条件,真正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坚决杜绝以讲代做。依目前情况看,就我校而言,可说大部分实验是可以完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的认识程度。
二是加强指导,大胆组织探究实验。探究实验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指导明确,组织得当还是能够完成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了解探究的目的、过程和方法,克服探究时的盲目性,缩短探究的时间;其次,教导学生体验课本中探究实验的设置目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学会利用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的方法;第三,探究过程中注意指导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第四,在探究完成后,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处理所得数据,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与败,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大体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使学生亲切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真正实用
教材中,有很多STS教育素材,这些内容,大都为描述性内容,从以往高考的角度看,不算重点、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轻视这些内容的教学。相反,遇到自己较不熟悉的内容,还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如“食品添加剂”部分,本人就不大熟悉,通过查阅《健康》杂志。对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课时,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还有如“光化学烟雾”内容,以前亦接触不多,通过上网查找,才知道是美国洛杉矶市于1946年首先出现,对其产生的原因、成分、危害等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给学生介绍时才更得心应手。正是因为重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学生才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深切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对实现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能否设计出合理适用的教案, 需要教师对如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反思。
1.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反思
教师备课时, 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果新授知识跟前面所学内容联系较紧, 且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有所遗忘, 则有可能会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困惑, 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例如, 在学习“盐”这部分知识之前, 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酸”“碱”知识掌握的程度, 其次还要帮助学生复习用化学式写化合价的旧知识, 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化学式特别多。如果教师不知道学生对化学式的掌握程度, 学生上课就有可能听不懂, 无法继续学习后面的知识。
2.对教材内容及所处地位进行反思
教师首先要搞清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从而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盐”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中考甚至高中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且题目综合性强, 教师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从基础抓起, 让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3.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思考, 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尽快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 从而确定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化学这门学科新课程改革后在中考中只占60分, 为了不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学生课上能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到课后。“盐”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 习题难度也大, 并且各种盐的俗名非常多, 容易混淆。教师要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理解、记忆,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多动手、动脑, 从而扩大学习效果。
4.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定位。虽然课程标准和参考书的目标是一致的,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班的目标, 一步步达到大纲的统一目标。
“盐”的大纲目标有四点, 一是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二是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三是体会分类学习化学物质的方法与意义。四是学习蒸发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的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些目标细化, 需要的教学时间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复习书写化学式 (主要是酸、碱、盐的化学式) 。二是学习氯化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第二课时作者制定的目标是:一是利用探究氯化钠的方法继续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二是了解这三种物质的性质。
教师在备课时,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思考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 不能一概而论。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在课堂各个环节中安排得是否合理,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否令人满意。
1.课前检查预习情况
让学生课前预习, 可对新授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且能自己解决部分问题, 然后带着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发现的问题, 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未解决的问题细化并给予解决, 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探究欲,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为粉末状固体, 不知道哪种物质跟盐酸反应更快。教师要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告诉学生哪种物质与盐酸反应更快, 而且学生不容易遗忘。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实验, 实验过程中还需提醒学生如何实验、如何观察才能比较出两者与盐酸反应的速率。
2.探究过程中的疑问
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的疑问, 不留下尾巴成为下节课学习的障碍。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 有的学生没有搞清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 不知道哪些物质间能反应, 哪些物质间不能反应, 教师在新授课上对这一点要早做准备。
例如,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个盐与酸之间的反应方程式, 一些同学写出Cu SO4与HCl的反应方程式, 教师应及时指出这两种物质间不能反应, 并讲清理由, 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能当堂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那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轻松多了。
对于困难较大的内容, 教师尤其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暴露问题, 引导学生一一加以解决。整节课中, 教师要不断反思内容处理得是否得当, 各环节安排得是否合理等。继而反思学生跨越一个个障碍的难度, 即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3.提高巩固练习的正确率
课堂反馈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率的常用方法。教师设计练习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围绕课堂所学知识出题。教师可通过提高巩固练习的正确率, 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巩固练习中的题目要以基础题为主, 学生能做得出来,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 这一环节还可以让教师随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对于初中生来说, 一定要先夯实基础, 不宜设计深度思维练习。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拿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作为课堂巩固练习, 往往会做的学生寥寥无几, 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时间, 又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巩固练习时, 千万要注意题目的难度要适中, 而且题目要分层次、分梯度。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后要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反思教学的成功之处
一节课下来, 总有一些处理得比较好的闪光点或成功之处。教师可以保留、积累这些成功的经验,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次使用。在“盐”这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中, 作者将几种常见的盐列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它们的俗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 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讨论、实验、记录,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反思了成功之处后, 教师还需认真反思教学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反思本节课是否每位学生都有收获, 收获多少, 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改进方法。另外, 也要反思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需要改进, 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 对于“复分解反应”的教学, 这个知识点表面上看起来不难, 但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多年的教学反思使作者能够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 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及置换反应, 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引出复分解反应, 学生更容易理解其定义。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学习中的难点, 教师可选用三个实验, 如碳酸钾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写方程式, 比较生成物, 自己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再完美的课堂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积累,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忠, 胡贵和, 刘成坤.侧谈化学教学反思的内容[J].化学教育, 2014 (3) .
【化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07-12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09-26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总结12-10
九年级上化学教学反思05-29
化学课前教学反思09-19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10-29
化学键教学反思专题11-15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学反思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