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推荐7篇)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篇1

知识·巧学·升华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成分的发现过程

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在19世纪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氮气和氧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

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测量 在红磷燃烧这个实验中,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的白色固体,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点燃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方法点拨

利用过量的红磷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用品:a.集气瓶、燃烧匙、导气管、烧杯、弹簧夹 b.红磷、水 实验步骤

①在集气瓶口连接一个双孔胶塞,一个孔插燃烧匙,另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②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③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而且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减少,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明显降低,因而水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③应该等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水也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要点提示

集气瓶内盛少量水,一是为防止热的燃烧物溅落炸裂集气瓶;二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导管内应事先注满水,否则测量结果偏低。

3.空气的成分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要点提示

这里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百分数是体积分数,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体积的空气,其中氮气约78升,氧气约21升,稀有气体约0.94升,二氧化碳0.03升,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升。

4.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误区警示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混合物都是由纯净物组成的,判断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关键是看这种物质由几种物质组成,不能与物质的名称混淆。如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物质的名称,是纯净物,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

人和动植物吸入氧气,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危急病人呼吸困难,仅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不足以维持他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吸入高浓度的氧气,说明氧气能供给呼吸。

乙炔在氧气里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氧炔焰的温度可达3000 ℃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利用这一性质,生产上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通常称作气焊和气割,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2.氮气

(1)氮气的用途

氮气的用途广泛,它是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由于其沸点较低,用液态的氮气汽化时吸热来提供低温环境,用作液氮冷冻麻醉剂,超导材料的环境改造剂。

(2)氮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②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例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方法点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3.稀有气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极不活泼,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3)用途

①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是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以使灯泡经久耐用。

②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

③用于激光技术。

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三、保护空气

1.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两类。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被污染的大气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温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3.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为什么采用过量红磷消耗氧气,而不采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

思路: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试验的实验原理。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因而瓶内压强减小;虽然木炭和硫磺也可以燃烧消耗氧气,但是又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瓶内压强变化不大。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消耗氧气。

探究:红磷燃烧的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约占集气瓶体积1/5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水便流入集气瓶内约1/5体积,从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能改用木炭和硫磺,它们燃烧后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问题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没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处,原因可能有哪些?

思路:本问题主要考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试验的实验原理及误差分析。水上升体积的多少取决于瓶内压强减小的程度,而影响压强的因素有:①实验装置的气密性;②消耗氧气的量;③温度。既然水没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则是由于瓶内压强减少的较少造成的。所以主要从氧气可能没被消耗完的原因,或即使氧气被消耗完而又有其他气体进来的原因,或温度较高时压强也较大等方面分析。

探究:这个问题主要从这些方面考虑:有哪些方面有可能使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或有哪些方面即使氧气消耗完但瓶内压强并没有减少那么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或燃烧不完全,使瓶内有剩余氧气;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问题3小丽同学要探究教室内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她从教室外拿一个装满水的瓶子,走进教室把水倒掉,然后盖紧瓶塞带回实验室,再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小丽同学的实验方法能否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为什么?

思路:该问题是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方法的扩展延伸。取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注射器、胶头滴管、气球、矿泉水瓶等等。如要得出较准确的结论,在气体取样时,要充分考虑气体的性质,如二氧化碳可溶,就不要用排水法取样。可以采用类似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方法,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等吸收二氧化碳来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

探究: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一是没有考虑到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中,瓶中残余的水会吸收二氧化碳;二是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难以量化,不够精确。典题·热题·新题

例1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如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玻璃管里的活塞可以活动,活塞的左端管内有密封的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相通,试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 cm处。请按要求填空。

(1)实验时,玻璃管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2)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①白磷(足量)

;②活塞开始向

移动(填“左”或“右”);③随着温度的降低,最终向

移动。

(3)试验结束并恢复至室温时,活塞应停在约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思路解析:本题中用燃烧红磷的方法除去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活塞移动的情况来判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就要求:①红磷必须过量,才能把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②产物不能是气体,否则无法测定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使用红磷作燃烧物,且必须过量。

答案:(1)红磷过量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全,测出的氧气体积才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

(2)燃烧 右 左

(3)4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1/5 深化升华

这是一道实验题,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题素材几乎都来自于教材,所以对教材上的实验要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另外还要注意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替代品。例2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1)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2)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石灰水表面上有一层白膜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空气各成分的掌握情况,并知道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空气中的哪些成分引起的,使同学们能较灵活地用空气成分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空气中含有氮气所以才能制造氮肥;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使饼干变软;蜡烛能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有效成分Ca(OH)2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答案:(1)氮气(2)水蒸气(3)氧气(4)二氧化碳 深化升华

本题是根据发生的现象和用途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或生成了什么物质的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是经常遇到的。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掌握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3下

于C.空气

物的是

A.加碘食盐

B.矿泉水 D.酒精

思路解析:纯净物中只含一种物质,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故它是混合物;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是混合物;空气中含有多种矿物质;酒精是乙醇的俗名,其中只含一种物质是纯净物。

答案:D 深化升华

这是一类基本概念的题目,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于概念的学习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如: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暗含的意思是只含一种物质。

例4阅读下面短文,并完成问题。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72 g,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是1.2505 g。经多次测定,两者质量相差仍然是0.0067 g。可贵的是雷利没有忽视这种微小的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

下列有关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②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③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④雷利发现,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中含有没有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

思路解析:从第一句我们分析出19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发现了氩。这说明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也说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不是纯净物。从题中所给数据比较,说明氩气的密度比较大。

答案:①③④

深化升华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阅读能力。本题不仅告诉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高;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忽视一些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例5有五种物质: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

成很

害的是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思路解析: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有SO2、NO2、CO等气体,①②⑤排出的气体中分别含有上述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答案:A 深化升华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篇2

一重视复习的意义, 明确复习的目的

进行总复习的意义有五: (1) 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粗取精, 突出有效信息; (2) 复杂问题简单化; (3) 抽象知识形象化; (4) 零散知识系统化; (5) 帮助学生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总复习的目的: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复习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重现, 而是从更高层次和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 加强对复习教学的研究, 能彻底改变简单罗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复习模式, 使复习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二合理规划复习进程, 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初中化学课程安排仅一年, 新授课结束后离中考只有一个多月,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进行系统复习, 形成知识网络。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检查并及时解决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 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归纳, 将整个初中化学各知识点按结构和脉络融合形成体系, 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复习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奧秘、化学实验与活动探究、化学计算、化学与生活等。

复习要求:“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 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低”是指复习中把握中下难度, 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 不选孤僻怪异的题目, 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 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双基”知识。

注意事项: (1) 用好课标、考试标准、教材 (找准考点, 落实基础) ; (2) 合理使用资料, 防止用资料代替教材, 引导学生重视教材; (3) 训练要适当, 防止以做题、讲题代替复习; (4) 问题引领课堂, 重视情景创设, 防止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

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 完善知识结构。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辨析各知识板块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总结综合问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内容:根据学生对新课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师自命知识专题, 通常有气体制取,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分离、提纯、除杂质等专题。

复习要求:主要以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为主, 然后进行综合训练。

注意事项: (1) 研究考题、缩小范围、找准专题、做好专题复习; (2) 做好专题训练, 精选、精练、精讲, 切忌过多过滥, 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3) 要杜绝仍由教师独占课堂40分钟的做法, 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练习、复习、小结、思考的时间。

第三阶段:进行模拟演练, 中考仿真训练,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时间安排:两周。

阶段目标: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 随着学业考试的日益临近, 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消除弱点、弥补漏点、调整心理方面, 把卸下学生心理包袱作为重要任务。

复习内容:中考仿真模拟训练、考前适应性训练。

注意事项: (1) 进一步研究中考试题, 对考试大纲中的样题示例进行分析, 整理考试信息, 更加明确中考试题的特点、结构、难易比例, 知识考查的呈现方式; (2) 提倡教师组卷 (所选卷应题目典型、题型新颖, 难度宜小, 保证训练价值) ; (3) 回归教材、加强记忆, 加强考试技能技巧的训练。

三认真研究教材, 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材上的题型, 准确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体现。试题源于课本, 从课本知识点, 能力点衍生而来。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 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 认真研究学业水平考试样题, 掌握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 从而理清复习思路, 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重视知识基础,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辨别;化合价的推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金属活动性和溶液的酸碱性;四种基本反应类型;O2、C、CO、CO2、Fe的性质;水的组成和净化;常见气体 (O2、CO2) 的制取、收集、检验和净化;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及其鉴别;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

总之, 初三化学总复习的教学要做到: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课标、课本为主要资源;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科学规划为保证, 真正提高复习实效, 将初三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救出来, 使他们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 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 具有独立学习化学能力的合格的学生。

中考化学总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3

关键词:中考化学;总复习;复习方法

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素质教育,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又是考试的依据。随着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为了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的目的,突出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过重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一、分析近年中考化学趋势分析

08年遵义市化学中考试卷是依据九年义务制《化学课程标准》所编制的。与遵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2008年中考考试说明》对比,不难看出,试卷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的基础上,避免了盲目的拔高,而在对“双基”的考查上又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避免了知识的简单复现和技能的机械组合的记忆模式,对于引导今后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08年的中考考试: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和实验部分的分值较07年作了适当的上调,而化学计算部分的分值也较07年作了适当的下调;中易难度的题目占了全卷的85%;总体而言,08年的中考考试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二、在总复习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在知识点、重点、难点上狠下功夫,启迪学生帮助他们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加工、归类、整理,使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网络化。对照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和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自己抓知识点和考点,牢固掌握把课本知识深化提高,即自我归纳小结,抓准知识点和考点的内在联系。

2.根据该科的复习特点,解决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几年的化学教学和复习课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上存在着突出问题: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方法:制订计划→课前自学小结→专心上课→及时复习反馈→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通过实践效果较好。

3.采用的复习过程是“三轮一冲刺”。第一轮复习——分章复习。按章节顺序对每章节重、难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铺开知识网。第二轮复习——分块复习。这一过程是按照初中化学内容分为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四大块进行专题复习,即在第一轮分章复习(横向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知识块复习(即纵向深入),用关系图,列表等形式将四大块知识归纳,整理,并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点,通过对具体物质的研究带动对概念的理解,从化学计算入手,通过逆向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学会各种基本操作,通过综合实验提高实验技能。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通过适量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做题速率,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如选择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等题型的解题方法、思路和技巧。最后冲刺,借鉴前三年升学试题,框化当年试题量,搞模拟测试,对易记易忘的知识点,考点和考前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加深。

三、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 篇4

专题十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要点扫描:

我国现在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即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发展,而和平的环境主要靠外交手段来创设,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还要先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讲起。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二. 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⑶中日建交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 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日关系

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⑤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⑦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巩固训练

有人评论说,21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正如19世纪德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崛起一样,将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印两国在古代同为亚洲文明古国,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有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在现代同为世界大国,两国的交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9世纪中期,中印两国有何相似的历史遭遇,20世纪中期后,两国又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任务?(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互相支持,为世界和平作了哪些努力?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两国相互作用,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19世纪中期美、德两国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完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两国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20世纪,“美国因素”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每一次成败都能看到“美国因素”的影响。试举例加以说明。(举三例即可)

答案:

(1)相似的历史遭遇:19世纪中期,都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

(2)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3)共同任务:完成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方式:德国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美国是国内战争,即南北战争。

影响:两国经济飞速发展,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但同时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土义传统,使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4)①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②二战前,美国实行中立纵容了德国侵略。

③二战中,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德国投降。④二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导致德国分裂。

中考总复习之初中化学复习资料 篇5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1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14.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15.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用手拿着酒精灯或者酒精灯的位置不当,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7、PH=0时,酸性最 强,碱性最 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十一:实验室制法 △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常用)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4、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 +H2O 十二:工业制法

1、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熟石灰:CaO+H2O==Ca(OH)2

6、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二、分解反应: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 20、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2↑

23、锻烧石灰石:CaCO3 CaO+CO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24、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三、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 + 酸--------盐 + 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

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

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四、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

3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

3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五、其它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重要概念的含义与应用

化学计算是借助于用数学计算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来对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加深理解或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另外,通过计算还能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计算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Fe∶O=56×2∶16×3=112∶48=7∶3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比=×100%

例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100%=35%(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这样,化学方程式不仅表达了物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什么是反应物质和什么是生成物质,而且还表达物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同时包括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 2CO+O22CO2 微粒比:2∶1∶2

质量比:2×28∶32∶88(7∶4∶11)*体积比:2∶1∶2(同温、同压)质量守恒:56+32=88 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2.不纯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关系为: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例用含Fe2O3 75%的赤 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15吨(1-4%)x x==12.5吨 3.选量(过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在有些计算题中,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这时就必须考虑,给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否都恰好参加了反应。这时思考的范围就应大一些。

例 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氢气10克,氧气10克(B)氢气2克,氧气18克(C)氢气4克,氧气16克(D)氢气1克,氧气19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氢气在氧气里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然后进行比较。2H2 + O2 2H2O 4 ∶ 32∶ 36 ∶ 8∶ 9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即若有1克氢气需要氧气8克;若有2克氢气需要氧气16克。本题中生成18克的水,则必然是氢气2克,氧气16克。故(B)、(C)选项都有可能。若按(B)选项会剩余2克,氧气没有参加反应;若按(C)选项会剩余2克氢气。故本题答案为(B)和(C)。这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若遇两个已知量,是按少的量(即不足的量)来进行计算。4.多步反应的计算

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 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 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 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 设需用锌的质量为x,根据上述关系式,KClO3 ~ 3Zn 122.53×65 12.25克x x==19.5克

从以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一个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1.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3.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如下: 溶解度 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 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与温度、压强无关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 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 溶解度=×100 %=×100% 换算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如何学好“酸、碱、盐”这部分内容,不仅直接关系到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而且与后续深入学习高中化学关系甚大,同学们应把它学好。

“酸碱盐”的重点是电离概念及酸碱盐的电离、几种常见的酸和碱、酸碱的通性和溶液的pH、盐的性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难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运用。应掌握的要点如下:

1.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这里注意,电离不是电流的作用结果。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应注意:

①写出物质正确的化学式是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基础。②要正确书写出电离的阳离子、阴离子的符号。这里注意区分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书写。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应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且要先写数字,后写“+”或“-”号;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或“-”号,后写数字。离子的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只写“+”或“-”号;而化合价数为1时,1必须标明。

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电离时,原子团应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开。

④表示离子数目的数字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不能像在化学式里那样写在右下角。

⑤在电离方程式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总数必须相等。

⑥酸碱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个数应与其化学式中相应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同,电离出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与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相等。

2.酸碱盐的电离。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3.盐酸、硫酸、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应注意“浓”和“稀”两个字。一字之别,差异很大。如讲硫酸性质(化学性质)时都冠以一个“稀”字,如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稀硫酸就不具备;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也不完全具备。

4.的条件。

气体的鉴定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复分解反应进行到底 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和俗称以及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6.酸和碱的通性、溶液的pH及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pH是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的。酸碱度是指溶液酸性、碱性强弱的程度,常用pH表示,取值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为:

①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②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③若使pH<7的溶液pH升高,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若使pH>7的溶液pH降低,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

酸、碱、盐的水溶液与pH的关系为:

酸溶液一定显酸性,其pH<7。碱溶液一定显碱性,其pH>7。盐的水溶液有几种情况,初中阶段一般只需掌握NaCl溶液显中性,其pH=7;溶液显碱性,其pH>7;溶液显酸性,其pH<7。7.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及其运用范围。

①牢记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②置换酸里面的氢时,必须用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不能用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酸等)。

③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④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一般规律是,排在前面的金属单质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要注意,活泼金属K、Ca、Na、Ba等放入盐溶液时,金属首先和水发生置换反应,然后生成物再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初中化学有很多知识常以“三”的形式出现,也有许多知识可将其分解为“三”的形式。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供学习时参考。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最早研究过空气成分的三位科学家: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3、从世界范围看,污染空气的三大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4、通常所说的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5、通常所说的燃烧具有三个特点: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发光、放热。

6、可燃物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取决于三个因素: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

7、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8、工业制取氧气的三个过程:低温下加压将空气液化、蒸发、贮存。

9、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三种不同程度:通常所说的燃烧、缓慢氧化、爆炸。

10、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12、最早对原子、分子进行研究的三位科学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代原子观念)、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13、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氧、硅、铝。

14、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的单质,组成单质的元素有三种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该元素形成的单质。

15、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16、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17、三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

18、启普发生器的三种组成结构:容器、球形漏斗、导气管。

19、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20、元素按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可分为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21、原子结构中的三个决定: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22、确定微粒的三种方法:当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阳离子;当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阴离子;当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原子。

23、l— 18号元素内的三种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

24、铁元素的三种微粒:铁原子(Fe)、亚铁离子(Fe 2+)、铁离子(Fe 3+)。

25、铁元素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铁(Fe 2 O 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 3 O 4)。

26、氢气的三种重要用途:充灌探空气球、冶炼金属、作高能燃料。

27、化学反应前后,从微粒角度看的三个不变量: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28、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基本的三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数法、观察法。

29、黑火药的三种成分:木炭粉、硫磺粉、硝酸钾。

30、决定二氧化碳能够灭火的三个性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31、常见的三种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32、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三种物质:氢气、硫、酒精。

33、常见的三种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34、常见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5、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三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碳。

36、常见的三种黑色氧化物: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

37、常见的三种含碳元素的无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

38、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重要营养物质:糖、脂肪、淀粉。

39、煤炉里煤燃烧发生的三个反应: C+O 2=点燃 CO

2、CO 2+C=高温 2CO 2CO+O 2=点燃 2CO 2。

40、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三种物质:大理石、石灰石、白垩。

41、钙元素最重要的三种化合物: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

4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43、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分解成三种物质: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44、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做好以下三点:节约现有能源、研究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45、铁与氧气接触的三种情况: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很难发生化学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接触易发生反应生成铁锈;细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经点燃能够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46、铁生锈时,相互作用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7、生铁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48、常见的三种铁矿石:赤铁矿(主要成分为 Fe 2 O 3)、磁铁矿(主要成分为 Fe 3 O 4)、菱铁矿(主要成分为 FeCO 3)。

49、炼铁的三种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50、碳素钢分为三种: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51、炼钢的三种主要设备:转炉、电炉、平炉。

52、导电性居前三位的三种金属:银、铜、铝。

53、常见的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54、三种常见的液体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55、溶液的三个基本特征:均

一、稳定、混合物。

56、可作为溶液中溶质的三类物质:固体物质、液体物质、气体物质。

57、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降低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

58、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升高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

59、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三种因素: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6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三种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61、过滤操作常按以下三步进行:溶解、过滤、蒸发。

62、溶液组成的三种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一种液体的体积分数、PPm浓度。

63、生成盐和水的三类反应:酸和碱的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64、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65、浓盐酸挥发后发生的三个变化:溶液总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66、浓硫酸吸水后发生的三个变化:溶液总质量增加、溶剂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67、稀释浓硫酸时的三个过程:先将烧杯中盛适量水、再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68、工业上的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69、溶液的 pH值及溶液三性:当 pH< 7时,溶液呈酸性、当 pH=7时,溶液呈中性、当 pH>7时,溶液呈碱性。70、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71、氢氧化钙的三种重要用途:建筑业上用来作建筑材料(制三合土、砌砖、抹墙等)、工业上制氧氧化钠、漂白粉等、农业上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制农药波尔多液等。

72、初中阶段所学的三类有毒物质:气体类: CO;液体类:甲醇;固体类: N aNO和 CuSO 4。73、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采取三段记忆法: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74、根据组成不同,盐可分为三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7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具备其中一条就可发生反应。76、土壤中常缺乏的三种元素: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

77、常见的三类颜色各异的难溶性碱:红褐色: Fe(OH)

3、蓝色: Cu(OH)2白色: M(OH)2等。混合类密度题由于涉及的物理量多,很多同学在分析时无从下手。其实,同学们只要抓住这类习题的两个特征: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不变。即:m1+m2=m混,V1+V2=V混。利用这两个不变量建立方程组,然后结合密度公式ρ=m/V,对基本方程进行变形,混合问题则可解决。

题1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要测定出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含沙量。治理环境前,他们共收集了38dm3的水样,称得其质量为38.7kg,试计算洪水中的含沙量为多少?(ρ沙=2.4×103kg/m3,不考虑沙的吸水性)

析与解:洪水可看成纯水和干沙子的混合物,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不变,依此建立方程组:

m水+m沙=38.7kg„„①

V水+V沙=38dm3„„②

方程②变形得:

m水/ρ水+m沙/ρ沙=38dm3„„③

联立方程①③解得:m沙=1.2kg

题2一节货车的车厢的容积为40m3。载重量为3×104kg,现要用密度为7.8×103kg/m3的钢材和密度为0.5×103kg/m3的木材把这节车厢装满,则钢材的体积最多为多少?木材的体积最多为多少?

析与解:本题应考虑两个因素一要装满,即V铁+V木=40m3„„①;二要考虑不能超载,即m铁+m木=3×104kg„„②。方程②变形得:ρ铁V铁+ρ木V木=3×104kg„„③

联立方程①③解得:V铁=1.37m3V木=38.63m3

题3有密度为1g/cm3的水和密度为0.8g/cm3的酒精各160g,用它们配制密度为0.84g/cm3的消毒酒精,最多能配成多少克消毒酒精?(混合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析与解:混合过程中质量和体积不变

m水+m酒=m混„„①V水+V酒=V混„„②

方程②变形得:

m水/ρ水+m酒/ρ酒=(m水+m酒)/ρ酒„„③

解方程③得:m酒=3.2m水。m酒>m水所以酒精全部用完为160g,用水为50g,消毒酒精的最大质量为210g。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按顺序背诵)铝 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11、过滤操作口诀: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二低莫忘记。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钾钙钠镁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反应规律:

置换反应:(1)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②碱+酸→盐+H2O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14、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④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5、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16、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长进短出 用洗气瓶排水收集气体的连接:短进长出

用洗气瓶排空气收集气体的连接:密小则短进长出,密大则长进短出

17、实验除杂原则:先除其它,后除水蒸气 实验检验原则:先验水,后验其它 18氢气还原氧化铜

中考化学总复习必杀题汇总 篇6

失分点1 空气的成分及用途

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恒定不变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C.空气的成分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1∶4

D.空气中含量较多且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的是稀有气体

失分点2 空气污染物的判断

2.下列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O2     B.N2

C.SO2

D.CO2

失分点3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做法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的是()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节假日多开私家车出行

D.露天焚烧垃圾

失分点4 实验现象的描述

4.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B.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观察到瓶口有大量白烟

C.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会有紫红色铜生成6.实验探究需要仔细观察。对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B.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C.把适量的硝酸铵固体加入一定量水中,溶液温度明显上升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失分点5 催化剂

7.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8.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加快反应的速率,因此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

B.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所有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

D.实验室用

KClO3、H2O2溶液制氧气的催化剂都是二氧化锰,因此化学反应均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失分点6 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

9.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说法正确的是()

A.CO2是引起酸雨的主要原因

B.实验室收集CO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C.二氧化碳能使动物窒息死亡,所以二氧化碳有毒性

D.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显酸性

10.小明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后,对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合理的是()

A.CO2和CO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CO2和CO都有毒

C.CO2和CO都有可燃性

D.CO2和CO都用于冶炼金属

失分点7 CO2的制取及净化

1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和除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取大量CO2

B.检验某气体是否为CO2——用燃着的木条

C.除去CO中少量的CO2——先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H2SO4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

失分点8 水的组成与净化

12.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能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电解水时,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

D.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13.晓聪自制了一个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图片

A.该净水器能杀菌消毒

B.通过该净水器可以将硬水软化

C.该净水器中活性炭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D.最终净化过的水属于纯水

失分点9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C.溶液中能同时存在两种溶质

D.溶剂体积加溶质体积等于溶液的体积

1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水倒出一半后溶液浓度不变

B.溶解食盐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6.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鱼能在水中生存,则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KMnO4、NaCl、汽油加入一定量水中都能形成溶液

D.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失分点10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D.饱和溶液升温都能变为不饱和溶液

18.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多

19.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B.取出部分上层溶液,可将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失分点11 溶液配制及偏差分析

20.在实验室中,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50

mL量筒中溶解

B.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则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

C.试剂瓶中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用20%的氢氧化钠浓溶液配制时,用量筒量取浓溶液,仰视读取数据,会导致所配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失分点12 金属材料及锈蚀

21.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合金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

B.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则隔绝氧气和水可以防止铁生锈

C.铁制品生锈产生的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Fe3O4

D.金属铝在空气中具有较强抗腐蚀性,是因为金属铝不易与空气成分反应

失分点13 金属的化学性质

22.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铝比金属铁更耐腐蚀,说明铁比铝的金属活动性强

B.根据金属铝能与稀盐酸反应,推测金属镁也能与稀盐酸反应

C.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失分点14 物质敞口放置后溶质(或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23.下列溶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后(不考虑水的蒸发),溶液质量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小的是()

A.石灰水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烧碱溶液

失分点15 酸、碱的理解

24.下列关于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含氢元素

B.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口都看到白雾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硫酸也具有挥发性

D.某物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该物质不一定是酸

2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有机物

B.酸是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则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碱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但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碱

D.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则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26.伽利略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践中得来。”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向某无色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向某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是碳酸盐

D.盐酸、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失分点16 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用石蕊溶液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5.5

D.某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则该物质不一定呈中性

28.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碳酸钠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碳酸钠属于碱类物质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均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D.常温下,酸溶液的pH小于7,硫酸铜溶液的pH也小于7,则硫酸铜属于酸

2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B.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OH-,能与酸反应,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OH-,也能与酸反应

D.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失分点17 常见的盐

30.下列关于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和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

B.碳酸盐与酸反应会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C.铵盐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所以碳酸氢铵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氨气

D.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属于碱类

失分点18 物质俗称的判断

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银不是银

B.干冰不是冰

C.醋酸不是酸

D.纯碱不是碱

失分点19 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32.关于下列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D.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说明二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模块二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失分点20 物质分类的判断

33.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澄清的河水属于纯净物

B.清洁的空气属于纯净物

C.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D.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

34.类推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但不符合事实的类推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则钢是一种纯净物

B.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则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35.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B.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失分点21 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

36.下列关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水结成冰时,水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C.水沸腾时可冲起壶盖,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D.氧气和液氧的颜色不同,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失分点2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特征

3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构成物质的粒子只有分子和原子

D.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38.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比原子大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也不能再分

D.过氧化氢分子能分解成水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9.下列关于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形成离子后,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发生变化

B.只有离子的最外层才能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C.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原子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的原子核中一定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失分点23 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40.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是由于含碳量不同

B.金属钠和镁的性质不同,是由于钠和镁的原子结构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CO

和CO2的性质不同,是由于CO2比CO

中的氧原子多

41.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和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均含有OH-

D.C、CO、CO2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参与反应时均具有碳的还原性

失分点24 化学式的意义及相关计算

42.在人体内,大米、红薯等富含糖类的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有关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中含有12个氢元素

B.葡萄糖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C.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g

D.葡萄糖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

模块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失分点25 物质变化的判断

43.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升华

C.发光

D.燃烧

44.人们通过化学变化改造物质世界并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指()

A.分子分成原子,生成新的元素

B.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原子

C.生成了组成或结构与原物质不同的物质

D.生成了组成和结构与原物质相同的物质

45.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电灯通电发光放热

B.无色氧气变成蓝色液氧

C.大理石遇食醋产生气泡

D.加热新制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

失分点26 物质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

4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成立的是()

A.氢氧化钠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B.铝片有金属光泽,可用作导电材料

C.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氮肥

D.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不同颜色的电光源

47.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生铁坚硬,可以作医疗手术器械

B.小苏打能与酸反应,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尿素[CO(NH2)2]、HNO3、NH4HCO3中都含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D.酒精易燃烧,医药上常用于创伤口消毒

48.下列关于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不成立的是()

A.CO2的水溶液呈酸性,所以用于制造汽水

B.石墨具有导电性,所以常用作电池电极

C.镁粉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用于制作照明弹

D.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所以用于除去铁锈

失分点27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有C、H元素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所以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

C.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D.含碳元素的可燃物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可燃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失分点28 基本反应类型

50.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B.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C.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模块四 化学与社会发展

失分点29 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5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B.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C.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发生燃烧

D.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5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时将木柴架空的原理是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B.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C.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

5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和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加了可燃物

D.化石燃料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应禁止使用

失分点30 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5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放出能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失分点31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5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锌、铅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淀粉没有甜味,因此不属于糖类

C.摄入的糖类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D.合金、合成纤维、塑料是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失分点32 极端问题

5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治理白色污染,禁止使用塑料袋

B.减少植物病虫害,施用大量农药

C.减少水污染,禁止使用化肥

D.为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

模块五 科学探究

失分点33 基本实验操作的判断

57.规范实验操作是我们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你认为以下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8.0

g氯化钠固体

B.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仰视读数

C.测定溶液的pH,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

D.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然后挤压胶头取液

58.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滴管使用后都要立即用水冲洗干净

B.为了提高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

C.蒸发食盐水时,待蒸发皿内有大量固体析出时立即停止加热

D.称量NaOH固体时,不能将其放在托盘上,需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失分点34 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59.实验操作顺序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及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再点燃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固定加热

C.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加入药品

D.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结束前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60.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手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B.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把导管从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取出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加热氧化铁粉末至红热,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水,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失分点35 O2和CO2的检验及干燥

61.下列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和氧气都能用浓H2SO4干燥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C.把带火星的木条置于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A 6.B 7.A 8.C 9.B 10.A

11.C 12.C 13.C 14.C 15.A 16.D 17.C 18.C 19.C

20.D 21.B 22.B 23.A 24.D 25.C 26.D 27.D 28.C

29.C 30.C 31.C 32.C 33.D 34.D 35.D 36.C 37.A

38.B 39.A 40.D 41.D 42.B 43.D 44.C 45.C 46.D

47.B 48.A 49.A 50.C 51.A 52.C 53.B 54.A 55.C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

中考数学复习阶段时间紧, 任务重, 要求高, 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我认为应“把握两个前提, 做实三个阶段”。

一、把握两个前提

1.注重“纲”———透析考纲, 把握方向

要提高复习应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深入研究中考考试大纲, 明确考试涉及的内容板块和详细的知识点, 还要关注近年来中考题型的变化及多方的分析评价报告, 从而全面了解中考信息, 把握考试方向。

2.注重“本”———回归教材, 夯实基础

从近几年昆山市中考的数学试题来看, 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占到很高的比重, 有些题就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所以, 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梳理和巩固知识点, 只有深钻教材, 吃透教材例题, 挖掘整理知识要点和解题规律, 才能从容应对每年不断变化的中考。

二、做实三个阶段

中考数学的复习分三轮进行, 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有侧重, 无论哪个阶段, 都要在“实”字上下功夫, 把工作做“实”。

(一) 第一阶段

1.围绕一个目标

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 纵向分线, 横向组块, 帮助学生构建网络体系。同时注意理清解题思路, 渗透数学思想。

老师要指导学生先将所学知识分为几大“模块”, 每一大“模块”又分成若干个小“模块”, 每一小“模块”下有哪些基本题型。比如, 代数可分为四个大的模块: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而几何部分包括: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的变换、解直角三角形六个方面。每个模块复习完后, 可组织一次小检测, 并引导学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夯实两个基础:一是基础知识, 二是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打好基础, 牢记公式定理。中考数学很少考难题、偏题和怪题, 大约有70%的题都在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 因此, 要求学生对初中阶段6册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等做一系统整理, 并理解记忆, 千万不要在教材中留下盲点。

基本技能———勤于总结, 提升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解题后必须勤作反思, 通过反思、感悟, 获得做题的成功经验, 总结失误原因, 收集错题, 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分析试题中隐含的知识点,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归纳解题中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关键。比如, 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时会用到的“待定系数法”是目前中考中的热点, 还有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总结这些解题的思想方法和规律,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

3.把握三个原则

(1) 精练精讲原则。教师备课要系统、广泛、深入, 要精选习题, 切忌搞题海战术。

(2) 有效练习原则。对于学生练习、测验中的问题, 应在集中讲授的同时注意个别辅导, 发挥矫正和强化的实效性作用。

(3) 分层教学原则。从班上实际学情出发, 低起点、缓坡度, 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

(二) 第二阶段

1.本阶段目标:分专题复习

在第一轮注重双基训练的基础上, 本阶段需适当增加难度, 进行延伸、拓展和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比如, “信息问题”“阅读理解问题”“探究性问题”“运动型问题”“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

2.注意几个问题

(1) 专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针对性, 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 特别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选定专题。

(2) 加强各个知识模块的综合。对于模块间知识的交叉结合处,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复习。比如, 函数问题, 可以围绕这一重要知识点, 将它与不等式、相似形、方程等结合起来, 进行综合性的专题训练。

(3) 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训练。每次考试下来, 总有学生说因自己的粗心而失分。其实, 要想准确、迅速解题, 审题是关键。必须提醒和指导考生在做题前先仔细读题, 正确领会题意, 分析题型。

在平时的训练中, 解题的关键是寻找切入点。可以这么说, 数学解题的大部分时间, 其实是花在阅读习题的过程中, 然后才是分析每一步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按照步骤计算。因此, 数学高分的前提是学生良好的读题、审题的能力。

(4) 建立典题本。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出错、改错, 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建立了典题本, 学生就会主动分析错误, 找出错误原因并积累总结。这是学生反思自身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错题的收集和整理, 会让学生加深记忆, 领悟方法, 提升做题技巧。而在数学复习的提高阶段, 除了收集自己的错题外, 还应选择一些经典习题, 但要注意在“精”不在“多”, 让学生在习题的难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

(5) 在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上规范训练。数学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就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从数学题型上看, 一般选择题和填空题占到很高的分值, 所以, 完成这两类题型时, 速度和正确率将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因此, 在考前复习中, 我们教师要强化对这两类题型的解题指导, 比如, 教会学生用估算法、用图像法或者特例法等, 以便准确、快速地完成考题。

还有, 试卷后半部分的大题, 学生常常是为了赶时间, 只注意了解题思路, 却忽视了做题的规范性, 结果失分惨重。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规范答题方面的强化训练。

(三) 第三阶段

本阶段就到了中考前的综合模拟拉练阶段, 结合历年的中考试题, 组织学生在考前练好兵, 进一步训练答题技巧, 训练考场心态及学生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1.复习的形式

以考前模拟训练为主,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和弥补, 做好最后的查缺补漏工作。

2.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模拟训练的关键是具有仿真的模拟性。考试时间的安排, 题量的大小, 试题的难易比例, 总体的难度系数的控制等, 都应符合本地历年来的中考要求。

(2) 测试后的评卷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应严格按照中考评分标准, 分步骤和知识要点给分。千万不能为了严格要求学生, 只看答题结果, 结果一错, 本题就为0分。应实事求是, 答多少给多少分,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 讲评试卷必须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在讲评前, 教师先要对每道的失分情况进行统计, 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然后针对不同情况, 分别予以处理。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 可在他们的试卷上以书面形式予以讲解, 不再占用课上大部分学生的时间。而有一些学生的失分情况, 既有典型性, 又决定和影响着全班成绩的走向, 比如同一问题中失分较多的情况和一些典型错误, 就应作为讲评的重点。对于出错较集中的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本次测试, 归纳总结自己知识的遗漏点, 再深入细致地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上一篇:大田镇小学家长会材料下一篇:银行部门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