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精选10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往往是通过一些宏观现象和变化规律去被别人所认识。因此,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化学实验作为学科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若能深入的研究和充分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强调了“实验”作为“认知基础”,而忽视了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各种教育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内涵其丰富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若能充分发挥各个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
一、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情趣动机”功能,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青少年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来源之一是“情趣动机”。由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入手,到提高其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学生都很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认真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会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验兴趣”分为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它是由低到高,与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程度同步发展的情趣。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要有意识地注意安排好实验层次,与认识程序相互配合,鼓励和保护暂时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稳定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情趣动机”功能作用。例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要抓住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好奇心理,充分利用学生的暂时兴趣,特别是对化学实验想急于动手的心理,有效的利用绪言课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正确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技能。此时教师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知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这种兴趣虽然不稳定,但是,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了维护和鼓励这种兴趣,一定要有目的的正确引导他们完成一些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的实验,把给定的实验做出来,达到兴趣的满足。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完成。这样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学生的暂时兴趣慢慢的转化为稳定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不仅能使学生培养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自我的发现和满足,这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强动力。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认知”功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具有使学生正确认识物质本质,形成物质本质概念,并为揭示物质变化规律提供客观事实的功能,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知识,形成化学实验技能。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的安排好实验,会使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化学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这两种实验有其各自的规律和特征,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要,交叉安排这两种实验,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挖掘“探究实验的认知功能”。这种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及实验的现象分析,通过科学抽象,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它是通过“问题――实验实事――科学抽象――结论――应用”来实现的。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又分为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对社会生活中化学知识应用的探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家庭化学小实验,让学生根据“探究性实验”的认知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从国内的教改形式来分析,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以其不可替代的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显示运用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教研课题。由于高科技信息的技术和传媒的变化,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把科学家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成为时代的要求。为了使中学生在实验中即学到知识又学到方法,就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方法”功能。也就是在实验中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条件的选定与控制、测定、实验现象、记录、分析等的方法,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有条件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培养。对不同的实验要侧重于某一方法的培养,不要过多的设计方法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在绪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简单的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这三个过程来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中,教师可逐步教会学生化学药品的选定、化学仪器的选定和安装、操作方法和操作条件的选定和控制等。总之,教师要不断的通过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要有次序的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培养。
四、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知识和方法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碰到新情况、新课题所引起的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化学实验的创新功能分为“模拟的创新实践”和“更新型的创新实践”,这两种功能由于层次不同,后一种居更高层次的功能。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拟定的作业思考题和实验习题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所看到的有关化学知识的简单实验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以模拟型创新实践为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不断的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品质,为以后的高层次创新实践打好基础。有条件的应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题,这样让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在培养实验兴趣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科学方法,初步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合理的改进实验装置,在改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装置改进的小论文,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意识。另外在课本中设计的实验习题的教学中,由于这类实验中没有叙述实验步骤和方法,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习题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化学知识水平,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拟订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得出结论。这类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验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德育、美育”功能,长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各种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严谨的科学态度、强烈的环境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育修养,同时对确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化学实验的系统培训,学生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探究式教与学,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探究的适宜的问题情境,而这一问题的产生既可以是教师的发现、教师的灵感,也可以是学生的疑惑甚至是学生的质疑或学生的探究欲望或冲动,这些作为我们教师,都应该及时地积极地去捕捉,而要更好地实施探究式教学,我认为,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很关键的,探究的问题产生之后,我们还应该学会探究,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一、充分利用兴趣实验, 提高学习兴趣
趣味化学实验的显著优点是操作简单, 实验现象明显,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很多都可以设计成趣味性实验进行验证。有时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教材中实验教具的形式,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譬如, 在讲到“氨气性质”时, 我们可以用“空杯生烟”这样一个小实验体验氨气检验的一种方法, 首先提问学生:“空的杯子里能冒出白烟吗?”引起学生的兴趣, 触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步骤:两只洁净干燥的玻璃杯, 一只滴入几滴浓盐酸, 一只滴入几滴浓氨水, 转动杯子使液滴沾湿杯壁, 随即用玻璃片盖上, 把浓盐酸的杯子倒置在浓氨水的杯子上, 抽去玻璃片, 逐渐便能看到满杯白烟。观察现象, 教师马上提问: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了化学性质。还有, 讲到“Fe3+的性质”时, 可创设一个趣味性实验情景:“喷水作画”。这能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拿出一张宣纸, 用装有某种溶液的喷壶向宣纸上一喷, 即刻呈现一幅美丽画面:花蕊显黄色, 花瓣显红色、紫色, 叶子显蓝色。学生在惊讶之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其实这一点都不神秘, 宣纸上预先在花瓣和叶子部分用KSCN、C6H5OH、Na OH等物质的溶液处理过, 只不过这些溶液是无色的, 表面上看不出而已, 当用稀Fe Cl3溶液一喷, 画便显示出来了。这样, 反应原理可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轻松愉快地获得。兴趣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尽可能挖掘和发展趣味性实验。
二、充分发挥探究实验的潜能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包办, 学生干瞪眼看着, 特别是在高中教学中表现更为突出。高中课程常常因为课程紧张没有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要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更是难上加难, 基本的实验仪器学生都可能认识得很少, 图片和实际物品对应不上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这样学生也缺乏兴趣来源。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学习时间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过程很好地将这些机会融合在一起。首先, 学生通过动手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 设计实验的基本流程, 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精神, 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在参加实验之前, 学生细致认真地研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通过性质原理选择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药品, 合理的预测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过程验证自己的假设, 得出结论。实验前做好实验准备和现象预测, 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 分工明确, 做好记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培养互帮互助的优良品格。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与假设不同的现象, 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改良实验方案, 查找问题, 合理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束, 需要学生报告实验记录, 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 有效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中学的化学实验以性质验证为主, 例如,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萃取分液, 如果没有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很难想象出来液体的分层, 溴 (或者是碘) 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而转移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验证, 效果大不相同。学生通过预习、思考之后, 再动手实验, 认识实验药品的性质, 观察仪器———分液漏斗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学会萃取的实验操作和分液的实验步骤, 更好地理解萃取分液的原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了一份对化学的无穷兴趣。
关键词:实验室;大学生创新;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18-02
高等学校的化学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者是教学体系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环节。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室作为学生巩固基础、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质的重要场所,在国家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1-3]。化学教学实验室资源在整个化学教学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对实验室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其利用率,使其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是各高校实验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4-7]。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过程为例,对示范中心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发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计划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期望能最大效率发挥实验室功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服务,同时为类似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实验室建设已经开展的工作
1.建立面向全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地。根据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浙江省和绍兴地区医药化工产业发达的特点,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中心建立了面向全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了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跨学科、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另外实验中心面向化学、应用化学、药学、轻化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并依托教师科研室、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等,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条件。通过毕业环节实验、学生科研、实验技能竞赛、仪器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2.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验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除加大硬件投入外,突出“以人为本,实基础,强实践,重能力,有个性”的原则,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变革传统的“讲解、演示、验证”实验教学流程,尝试以问题或任务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教学,推动学生的主动设计和探索,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②采用多媒体、虚拟实验、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教学和师生互动;③建立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实验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3.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实验室开放是一个需要教师、实验辅助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了促进学院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学院实验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网络预约平台,在预约平台还没有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学院首先开展了电话预约开放实验工作,尽可能满足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此外学院对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平台的硬件建设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并设立了一些专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小型科研自主项目,尽可能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
4.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中心近年来加大实验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引进高学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积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实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到60%以上,实验室技术人员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二、制约实验室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化学实验中心尽管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功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回避地看到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实验室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为应用型人才提供平台的因素,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相关制度落实不够到位。尽管实验室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工作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存在不到位现象。例如本着节约、绿色环保目的开展的实验试剂循环使用制度,在操作过程中效果还不太理想,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为了方便使用仍然把实验完毕后剩余的试剂保存在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起到循环使用的作用。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2.实验室利用率不平均。实验室的利用呈现一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一年中两个学期不平均和一天中上午和下午不平均。第一学期实验室严重紧张,尤其是基础化学实验室,要同时承担化学、药学、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近十个专业500余学生的教学任務,负担非常重;但由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实验课只有一学期,第二学期部分实验室利用率相对较低。因为不同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做实验速度不一样,经常在规定的课时内有些学生还没有结束,所以实验课不能严格按照课时授课,在排课时间上需要有一定多余空间。学生上午大多有理论课,无法排实验课,因此出现了实验室上、下午利用率相差很大。
3.教师指导开放实验的积极性不够高。尽管学校以及学院都非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并且出台了一些激励和鼓励制度,但是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上,因为和教师个人利益如职称评定、个人收入等最紧密相关的是个人科研成果。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比较了解,学术水平也较高,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创新活动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
4.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需进一步提高。一部分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观念不能及时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认为实验员的工作就是为基本实验教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创新型的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
5.学生自主做实验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客观上化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与一些热门的新兴学科相比在高考招生时缺乏竞争性,化学专业大多数学生都不是第一志愿选择化学专业,因此在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是太感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不仅仅是学生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是整个人才培养环节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在实验中心已有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与教师科研室、重点实验室、医药化工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等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科研训练条件,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一步完善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小组、大学生化学创新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委员会与学生管理委员会,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2.强化各类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制订一系列以奖励和鼓励为主的相关考核制度。将各项任务分解到人,明确目标和进度,按照工作进展情况分期检查考核,分期给予经费及其他相关条件支持。在专业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课题组开展实验。课题组成员在整个过程中需经历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和课题结题报告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部分实验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实验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就业要求。
3.努力提高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实验室专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基石,基石越稳固、越厚实,工作开展的就越顺利、越成功。一方面努力引导实验员平时注重自我能力的充实和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创造条件让实验员有机会走出去,交流和学习其他高校实验室的成功经验。
4.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在保证基本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时间。将学生开放实验不仅仅拘泥于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尽可能在指导教师的宏观把握下,努力开展探索性实验工作。
总之,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和国际化接轨的不断推进,实验室开放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我们坚信随着实验室功能的不断挖掘和利用,必将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长宏,张恒庆,李洪磊,王刚.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8-190.
[2]袁寿其,王贵成,冯军.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0-41.
[3]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8):41-42.
[4]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04-105.
[5]刘海峰,温刚,崔涛.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1-2.
[6]陈友媛,郭秀军,洪波,张民生,樊玉清,王秀海.全方位构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63-166.
[7]温秀芳,杜青芬.对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87.
注:本项目受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作者简介:钱青(1968-),女,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令狐文生(1968-),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废弃污染物治理研究,浙江省本科院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负责人。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踏水镇中学 刘志军
初中化学由于是新开设的学科,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积累,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教学实践也证明,有些学生记得很多,但越学越困难,反映在记住的知识不会用,特别是对下册的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感到困难重重。在考试中表现为读不懂题意,实验探究题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非所问,严重刺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对知识学得太死,学生能力不够所致。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学生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随时都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并重
知识的落实与积累非常重要,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和支撑,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光有死记的知识,没有能力,所记的知识将成为僵死的教条,不会用的知识是无用的,或根本谈不上是知识。所学的知识是要用的,而运用知识靠的就是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将死的知识学活,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是形成和强化能力的过程;有了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牢记并始终贯彻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的每堂课,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才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形成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知识掌握多了,能力自然就形成了,其实不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力是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步培养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因为知识的记忆短时间可以完成,但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平时逐步形成。如我们在做实验时,不能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住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事项,还要注重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几个过程。尽量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注意事项的理由,联想具有相同现象的实验,从中找出规律,提出一般结论。再如,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比较一些概念间的相似性和特点,能运用它们来区分具体事例。在进行性质教学时,要让学生小结不同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异同点,得出一般结论。在化学语言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并不断强化巩固,找出书写规律,熟悉物质的命名方法,各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等。每一章节学完后,让学生写出章节小结,归纳本章节所学内容及学习体会,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将优秀的小结进行表扬并张贴,以便同学们借鉴和学习。这样既培养归纳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收集有代表性的习题,整理出来供大家选用。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真正形成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这两者看起来好象是不相干的问题,实际上组织教学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如果组织教学没有搞好,学生精力不集中,不能跟随老师的引导,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知识无法真正掌握。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心收回课堂,(论文范文 )让他们跟随老师的节奏,听从老师引导,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生积极配合是一节课成功的.具体表现和保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一门艺术。
2.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陈述语进行描述和讲解,只是教师说,学生听,其实这种没有反馈的教学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主动思考问题,所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由于不能将其中的道理想通、想透,听起来好象懂了其实没有真正懂,结果是不会做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被动地学习,养成了吃自来食的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方法得不到落实,不会主动地去学习,只知道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书不知道怎么看,就象看小说一样;复习不知道做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旧有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上课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充分思考、讨论得以解决。学生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在书上能找出答案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归纳总结能力;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至于上课无所事事,开小差,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回答问题时,个别抽答更重要。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有很多优点:第一,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因为他们害怕抽到自己,不容易开小差;第二,集体回答时,有很多人都是从众,不懂也跟着回答,不能暴露问题。第三,个别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使问题更清晰,学生印象更深刻;第四,有些问题可能获得多种答案,既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又能让学生开阔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也可以及时纠正思维的偏差;第五,很多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主动地去查阅资料,看书预习,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也很重要,当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化学,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化学相关的问题,认真地去钻研化学知识,特别注意身边的事物,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这一要求,要深入挖掘拓展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这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立德树人之源、全员育人之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之以大道、启之以大智,培养国之栋梁人才,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其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一所大学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都必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来展开、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决定了作为大学最重要功能的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肩负着系统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其他各门专业课程都深深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理念、精神和信仰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离不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 在教学中,努力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挖掘用好各学科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加深学科理解、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构建全员育人格局的内在需要。教育根本在育人,育人核心在育德。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博,既包括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素,又包括人格养成、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等诸多内容。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传道、授业、解惑” 的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全员育人,就是要使各学科的教师不仅作为教授知识技能的传道者,更是学生品格养成、品行塑造、品味提升的“大先生”。一所大学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从其发展历程看,都有其特殊的、漫长的演变历史,都有其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代表人物,都有其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从其学科价值来看,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来看,每个教师都是学科理念的践行者,有其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学科理念、学科认同、学科能力、学科体验,是学生为人处世、求真悟道的终身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传导因素。只有坚持不懈地把这些宝贵资源挖掘出来、运用起来、拓展开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真正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大学教育“四个回归”的迫切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立足大学教育职能使命,牢牢抓住了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然而,由于高等教育专业高度分化,更容易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育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德育人的初衷与使命。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为实现教育“四个回归”提供内驱动力、载体平台、有效途径。只有不断挖掘好、拓展好、传承好各学科的思政元素,坚持以立德树人统领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以及国际合作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四个回归”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取得育人实效。
二、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紧扣教学、教师、教务三个关键挖掘用好高校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要紧紧扭住教学、教师、教务这三个关键,抓源头、抓过程、抓效果。坚持教学为基。《礼记·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是教师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传授活动的总和,其重点在“知识”,目标在“学会”,根本在“认知结果”。在教学工作中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首先要把握好各学科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比如,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宣传阐释、解读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理工农医类专业课程,要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把理论、知识、技能教育同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教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其次,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要把握好均衡化和差异化的关系。教学有大纲、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学生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上是存在显著个性差异。要在均衡化教学和差异化学习中找到思政元素介入的契合点和着力点,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把自选动作运用好;要把握好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教书育人的成就感,获得职业幸福感,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求知问道的喜悦感、获得感。这两种感觉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感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把握好能力化和素质化的关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知识、传授经验、传播精神,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拓展,引入学科发展演变等元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求索的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坚持教师为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核心中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教师自信的建立是基础。欲育人先自育,欲言教先身教。要让学生信,教师自己首先要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我们已经到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阶段。如何摆脱“言必称希腊”的怪圈、克服推崇“洋八股”趋向,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学术话语自信,这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这种自信的建立,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更是所有专业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所在。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拓展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要充分运用学科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等手段,既让广大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也要通过本专业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启迪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入思考、切身感悟、提升境界。黄大年、李保国等一大批新时期优秀教师代表的先进事迹充分说明,教师队伍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政教育元素,是深厚广博并能发挥显著引领作用的。师德规范的遵守是底线。课堂教学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考核,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筑牢教师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使各门课程专业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规范。坚持教务为桥。教务工作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桥梁,对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保障和促进作用。首先,教务管理要全程融入。教务部门作为教学工作的“司令部”“参谋部”,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积极主动会同组织、宣传、学工和各教学单位,组织专门力量,依托主讲教师,在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在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程、选用课程教材、核算工作量等工作过程中,把教务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导向性要求体现到教师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其次,教务指导要及时跟进。教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过程管理至关重要。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轻课堂教学等现象,教务工作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做好制度安排的同时,加大制度执行力,规范健全教学指导和课堂管理的全流程监督、指导的机制,及时引导,使专业教师明晰为什么干、如何干的要求,激发教师内在动机;及时纠偏,准确指导校正少数教师偏离教务管理要求的不规范做法。最后,教务队伍要建好建强。健全完善教务人员选拔标准,真正让讲政治、懂教学、善管理、肯奉献的人从事教务教学管理,要注重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专兼职从事教务,鼓励新入职教师、职员具备教务工作的经历,夯实教务人员后备队伍基础。同时,要加强组织保障,为教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发展平台,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干事有激情、工作有动力、发展有奔头。
三、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是付诸实践、走向行动一步实际行动要比一打纲领管用。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关键在行动,根本在落实。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做到理念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前导,实践是理念的归依。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克服片面强调“纯学术”的倾向。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学术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范畴,完全不带价值观教育的学科是不存在的。蕴含在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由此而延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都具有科学理论方法及意识形态属性。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专业课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克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职责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作,涉及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教学科研各个环节,是包括各专业课教师在内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只有不断形成人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投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根本问题;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克服只重本本而忽视实践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为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桥梁的工作,开展的是塑造心灵的工程,必须关注社会、关照现实、关切未来。只有把课堂育人与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紧密结合起来,不同视角切入、多样资源运用、立体方位融入,才能使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化。做到制度到位。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制度引领至关重要。要抓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如何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着力完善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考核评价体系,着力形成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要抓制度执行与检查。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或是变通打折扣,不仅难以达到制定制度的初衷,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抓制度执行,关键是要通过健全明晰的责任体系,逐级传递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完善学校教务部门、宣传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通过建立责任清单,实施清单化管理,并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制度执行的另一个关键是抓好检查督导,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既发掘正面典型,发挥标杆的示范作用,也发现负面案例,并举一反三,以儆效尤。做到评价到位。科学有效的评价是重视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工作、检验教学育人效果、提高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要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这种专业性评价有利于全员育人氛围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道德品行养成的改善,有利于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本专业学科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运用,并转化为发挥好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行动和教学要求;要注重评价过程管理,通过观测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评课评教、同行评价、第三方专业评价等多种方式,采取不打招呼听课、集中示范公开课等手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促进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要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做到把评价结果与师德师风、晋职晋级挂钩,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参考,才能真正使制度立起来、用起来、硬起来,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进的目标,从而为推动各门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有效政策支撑。(王光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0期)
2018年《中国大学教学》征订单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编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和“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本刊主要面向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一线教师。欢迎高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为本校各院(系)和教研室集体订阅本刊,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多投入教学、多关注教学研究。凡订购全年30份以上的集体订户仍可享受优惠订价。非集体订户请于报刊订阅季到当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编辑部联系人:刘春萍;电子信箱:liuchp@crct.edu.cn;联系电话:(010)58582496。
中国大学教学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文黎明
【摘要】如何落实数学教学中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要求,文章从教学素材的角度阐述了自己提出问题的做法。 【关键词】素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增加了新要求,很多老师不以为然,更感到无抓手、无合力、无动力、无目标、无压力。下面结合“教学素材”这个抓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用好主题图素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前段时间听取了一节由年轻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对主题图如何处理引发了一场争论与思考。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利用大屏幕出示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并提问:“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我发现了有同学踢球、我发现了有同学在观看、我发现了有同学在玩套圈游戏、我发现有奖品,在广场我看见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戴帽子、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我发现有小树,是绿色的、我发现男同学多些、我发现他们是在草地上玩……时间在热闹中过去了四五分钟,可还是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教师也没多少经验来应对。在课后组织的议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就提出我们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在明确的要求下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课不能上成说话课。看着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课堂的沉闷,笔者思考:小学每节课时长都是四十分钟,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段比较长的时段,而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不成文的“规范”来开展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开放地利用主题图来组织教学、生成资源?假如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主题图进行有序观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或问题,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坚持几年,我们的学生将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假如本节课在学生提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运动场上女生比男生少几人?”等基本的数学问题后,还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为什么小华会比小雪多套中,在套圈中有没有秘密?为什么广场的圈很难套中?与远近有没有关系?”等等,但至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这节课的“含金量”还会低吗?
二、用好操作结果素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较多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从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来看,有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其中生成的资源缺乏足够地追问与思考,从而缺少思维深度。动手更要动脑,我们要对动手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得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宣布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种天下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就是它,多媒体出示一组组美丽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欣赏。它美、它特殊又在哪里呢?
1.操作:分发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多次。
2.观察:在展开的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并进行文字记录。
3.交流:
生1:圆纸片上有折痕。
生2:圆形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
生3: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生4: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生5:反复折无数次都能重合。
生6:这些折痕我量了一下长度都相等。
生7:每一条折痕都可以分成两条线段,还相等(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都同意吗?)……
4.看书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我们刚才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书中是怎样说的?
5.整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6.画圆:拿出圆规自由画圆并思考:怎样才能画好圆?圆的大小与位置各由哪个因素决定?
7.追问:为什么说圆是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至今仍印象深刻。
三、用好知识链素材,在触类旁通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铺路搭桥”式的引导,生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猜想、类比、验证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将数学知识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笔者是通过四个填空题的完成去新知教学的:
在个人尝试、集体努力下完成后,提问:观察这四道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有,先与同位小声交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支持,如果意见成熟了,可以举手等待发言。在交流中,问题很快就集中在“比很可能也有一个这样的性质”的焦点上,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想?你能举例证明吗?如果有这样的性质,用文字怎样描述?”通过这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用好生成性素材,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收集他们的信息,个性的错误课后或当堂处理,共性错误及时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新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尝试计算:;
第二阶段:分类处理。面对四种答案,笔者同样没有予以表态,只是要求答案是第四种结果的同学用画图或折纸的办法来证明你的答案(这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但不一定掌握了算理,通过证明会更准确地理解,同时还将利用他们的成果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答案是等于0.75的同学将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改成三分之一,继续试算,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听老师安排(这部分学生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按小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但改成三分之一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无法计算,让他们明白前面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题,不是最佳办法而及早回头跟班上课);答案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同学请计算:4米+0.3千克=?,(还真有一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4.3,在同学友善的笑声中我提问:该带单位吧?你说带什么单位好?他只好回答:我太急了,加不了,因为“单位不同”。好,关键词出现了,笔者记在黑板上。继续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算这题的?了解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同学也回来了。)
第三阶段:在估算中发现错误。观察一下这两个加数,你认为等于三分之一对吗?为什么?
第四阶段:探求计算方法。大家都知道单位不同加不了,那么这两个分数单位相同吗?各是多少?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第五阶段:图例证明,总结算法。计算结果是多少?都一样吗?有谁能用画图的方法证明结果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异分母加法?如果是异分母减法,你会算吗?
本节课通过学生错例这样的切入点去组织教学,让学生面对错误,在“碰壁”中引发思考、寻求办法、得出结论,效果同样喜人。同时还面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让人人有所思、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李广修.对有效数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7).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学生通过了解化学实验史实, 形成科学世界观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 的确, 从古代“ 长生不老”、“ 点石成金”的朴素愿望, 到20 世纪初氮肥的合成缓解了粮食危机, 从原始人对火的使用, 青铜器的发明到现代的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直至今天新合成的药物正在挽救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人类社会的进步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大多数是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得出来的, 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史实,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 被称为“ 科学家之母”的居里夫人, 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的实验, 她终于在金属中提炼出“ 钋”这种放射性元素, 由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她没有就此而知足, 她既珍惜这一成就, 又不肯停步不前, 而是继续在艰苦的环境中探索, 发现了更为珍贵的“ 镭”, 二度获得了诺贝尔奖。“ 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 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教师可以利用有关居里夫人发现“ 钋”和“ 镭” 的详细过程,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在元素的发现过程中, 在新物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 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通过观察化学演示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不免具有枯燥性、乏味性, 化学的学习亦不例外,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的源泉, 是思维的动力, 是唤起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所具有的千变万化的现象正好能紧抓学生双眸,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良好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讲授氨性质时, 可用“ 喷泉”实验来引入: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 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 ( 滴管里预先吸入水) 的塞子塞紧瓶口。 立即倒置烧瓶, 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 ( 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 。 当教师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 挤压滴管的胶头, 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此时, 学生便可看到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 形成美丽的红色“ 喷泉”。 教师通过演示该实验, 使学生觉得新奇、有趣, 教师便随后向学生提问, 产生美丽“ 喷泉”的原因, 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产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通过进行化学实验探究, 强化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 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 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感, 更有利于化学的学习。
例如, “ Cl2的水溶液使有色布条褪色” 这一课题。 关于Cl2的水溶液使有色布条褪色的原理推断,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按演示→观察→结论过程进行的, 可以改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Cl2的水溶液为什么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
收集资料: ( 要求学生以已有知识、 经验及阅读课文完成)
( 1) Cl2有强氧化性
(2) Cl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 O
(3) HCl O有强氧化性
提出假设: (根据收集资料, 学生讨论完成)
(1) Cl2使布条褪色
(2) HCl O使布条褪色
(3) HCl使布条褪色
(4) H2O使布条褪色
验证假设: (由两学生配合, 进行演示完成)
实验1:把干燥的布条放入充满Cl2的集气瓶中, 布条不褪色。
实验2:把干燥的布条放入HCl里, 布条不褪色。
实验3:把干燥的布条放在H2O里, 布条不褪色。
实验4:把干燥的布条放在Cl2的水溶液中, 布条褪色。得出结论: (由学生根据实验, 分析得到) HCl O使有色布条褪色。
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来学化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 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更好地学习化学。
四、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设计, 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在于他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活、生产有关的实际问题, 更甚者能发现新规律、合成新物质, 从而造福于人类。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 实验题不仅仅局限于对课本上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的考查, 而往往与化学化工生产有关, 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设计中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 化学课程标准 ( 实验) 》 中指出, 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从而达到化学的课程目标。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形成科学世界观、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探究意识及提高综合能力四方面的教学功能, 从而达到化学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通过做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借此来生动地阐述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再利用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呢?
一、化学实验准确规范、鲜明直观
首先,实验操作要规范并符合最佳实验顺序,这一点对于有毒或反应激烈的实验尤为重要。如硫的燃烧能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该实验就得在通风橱中进行;而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要求学生操作实验时要稳要准,使学生树立必胜信心,避免造成恐惧感。我们都知道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操作顺序颠倒,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浓硫酸的稀释学生普遍都有胆怯的心理,只要告诉学生准确掌握操作顺序及动作要领,恐惧感就可以完全消除,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和信心。
其次,实验现象要鲜明清晰,一目了然,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魅力。实验操作美是最容易诱发和捕捉美感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措施。实验操作要规范、准确、熟练,观察认真、仔细,记录详细,不仅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动作灵活自如,秩序节奏有效,符合最佳程序,而且实验现象应直观、明显。这样才能扩大实验美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实验装置要醒目,重点突出
对于实验装置的形式美,就要求做到:洗涤干净,比例协调,大小匹配,搭配合理,高低适中,装配紧密、稳定、美观。切忌为了一时的方便,把高低不同的仪器,不分类别、品种、实验先后顺序混杂堆放,这样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头重脚轻和进入闹市不知所措的感觉。任何一个实验装置都要准确规范地放在醒目的地方,让人清晰明了。而有些实验则需要很多的仪器,这时应把重点观察的部分放在显著的位置上,使观察者更明白。
在实验教学中,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实验中出现,但实验的重点不同,这种现象也是很常见的。如一氧化碳在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重点突出的是一氧化碳的还原性;而在这一实验的尾气处理装置则突出的是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突出的是它的可燃性。另外,两种物质发生反应时,由于所用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也不一样,如细铁丝在氧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在空气中则无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所以在做实验时一定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三、实验设计要精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精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时,提出这样的实验情景:一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二是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取何种装置?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三是这两套装置能否都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这时学生的好奇和好胜心得到引发,情绪高涨,思维活动都集中在对这两套装置的分析上: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是固体加热,用单孔橡皮塞;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装置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使用双孔橡皮塞,且有长颈漏斗。因反应条件和使用仪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气密性。另外,根据制取二氧化碳所需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实验装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实验效果
很多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有的实验利用现有的条件却无法完成。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如分子的运动实验,由于微观世界用肉眼无法观察,采用单纯的说教根本无法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而做实验又无法完成,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且知识点更加突出,学生更能理解。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时更能增强实验效果。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教育机构,第一是图书馆。”时值今日,现代信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使中小学师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日趋旺盛,对图书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原来的教育目标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它改变了原来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性学习和机械式重复训练的传统教育方式,倡导积极培养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主动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课程标准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终身学习、时刻学习的要求,授课教师更是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充知识面。对此,作为提供知识和信息主渠道之一的学校图书室,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提升服务内涵,更好地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校图书管理有新要求
1、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在学生学习期间要全天开放,让学生自觉走进图书阅览室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
2、图书阅览室的开放,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3、图书阅览室还应该具备巩固和拓展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功的能力,以及学生搜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4、学校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工作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它包括精心选择适合不同类别的学生阅读书籍的推荐、购买精品图书、对学生私藏图书的整合交流使用、推陈出新,不断开展形式多样而内容丰富的活动等。
二、学校图书管理要以人为本,适应师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阅读活动来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热
爱祖国、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孝亲尊师、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美德。现在这些传统美德也是国家对儿童少年在德育目标上的要求。学校图书阅览室应该广泛向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专题读书活动,向学生专题推荐道德教育读物,让学生从图文并茂的读物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分清是非善恶,在幼小的心灵中建立正确的人生座标。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图书阅览室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书籍,在自己喜欢的书海里尽情遨游、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锻炼自己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善于从书海中汲取精华,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自学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图书知识讲座、让语文老师布置课外阅读的书籍和小问题、举行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到图书室选择图书,为学校图书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
3、图书阅览室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阅览室是学校开展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阅览室这一公共场所经常进行交流、求知,而且在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读书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文明环境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激活智慧,美化心灵,从而实现其理想人格的塑造,达到提高素质的效果。同时,图书阅览室设备的不断更新和现代化的管理,又能使师生快速、准确、全面地获得所需信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学校图书阅览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古今中外的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图书阅览室是其成功的有力支撑,研究者只有通过图书阅览室掌握了对自己研究有价值的足够信息,才少走弯路或不会走弯路,才会减少重复劳动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由此可见,创新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源泉是图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获得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而图书阅览室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门类齐全的各种文献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基础,图书管理人员的优质服务对学生获取信息、了解文献知识和文献线索,熟悉所需要的文献信息源等提供了方
便。并使学生能够借助各种检索工具和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文献和信息,提高对文献信息的利用能力,对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5、学校图书阅览室要同学科教学全面整合。学校教育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校图书阅览室是以书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芳草地。学校应通过学科教学和图书阅览室功能的全面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学教学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如 “经典诵读比赛”、“故事会”、“读书心得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览”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使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其次,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但分析辨别能力差。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随时可能危害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丰富的优秀读物,开展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精神世界中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自觉抵制来自社会上各种不良的影响和不良诱惑。同时,营造好的读书育人环境,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科教师和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好书,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图书资源中获得营养,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这样,可使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灵魂深处,建立起自觉抵制不良习惯和不良诱惑的坚固防线。
5、坚决遏止和扭转社区行政化倾向。根据社区的性质定位,梳理社区服务内容,分离出不属于社区业务范围的工作项目,让社区回归到以开展居民自治为主要工作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社区自治组织才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加强社区管理,更好服务居民上来。
三、大力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
1、推进共驻共建。广泛开展社区同驻社区企业、单位、协会等的共驻共建活动,寻求驻区企业、单位、协会等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发挥其工作优势和资源优势,提供资金、智力和人力帮助,促进社区建设发展。
2、健全志愿者队伍。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符合社区居民需要、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力争达到居民总数的10%,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环境。
3、充分发挥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既要保证社区居民享有社区服务,更要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可通过各种群众组织、兴趣小组、坝坝会、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寓教于乐,形成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4、引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机构。针对社区特殊群体(如流动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引进人员、资金、项目等,用专业方法改善社区服务,努力使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每个社区居民。
四、努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推荐阅读:
高三化学教学的反思06-01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07-05
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11-2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11-21
《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反思05-29
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6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07-15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