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共8篇)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1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应该赋予它新的时空观念,化学教育应当着眼于提高化学素养的目标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价值观

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当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通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化学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按中学化学教学中对能力的要求,把能力分为两类: 一是化学特殊能力,包括内部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外部智力(如自学能力、实验能力); 二是创造能力。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坚持培养能力的一般原理和化学学科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化学“双基”为裁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

中学化学教学中有关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察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明确观察目的,②激活有关的化学知识,③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④全面地进行观察,⑤观察和思维互相渗透,⑥使用对照.或对比的方法,使观察更为精确。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 ①有较强的“实验意识”、重视并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进行探索发现的能力,包括选择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使用仪器、控制实验条件、处理实验中出现问题、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推理并概括出知识经验的能力,以及简明、扼要和规范地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对实验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着思维训练活动,即融合实-验、观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的培养

化学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矛盾、联系、转化、运动和发展等思维形式来把握事物,而化学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化学事物形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来揭示化学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般机制是:观察=> 表象=>意象=>联想=> 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即敏捷地接受新信息并与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②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训练,即“确定化学问题=> ?燃?资料、实验、处理事实,并得出规律性=>应用”自我探索的过程。

二、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教育中科学品质的培养应明确以下三个问?}。

(1)非智力因素的触发点是兴趣与好奇

教师要针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化学与社会关系等,在理性上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科学品质培养的着力点是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应该具有四性: 即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化学实验是良好意志品质培养的理想场所,因此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三、化学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刺激下,并在化学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自知识、观念以及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内部智力,体现着智力品质的综合性、并表现出探索性和求新性。

创造素质包括: ①创新意识――创造期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强心剂”的作用;②创新品质――好奇、冒险和信心,“好奇”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冒险”是创造的推动力,“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③立体思维方式――横向复合性思维,是驰聘整个空间的思维模式。

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

(1)发散性思维和辐合性思维的整合训练

化学教学中常用“相似、对比和接近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通过评价,寻求最佳,进行辐合性思维的训练,即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整合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2)逻辑思维和非理辑思维的交互训练

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有关的化学概念和意象进行重新组合,提高对直觉的敏感性。由直觉产生设想或结论,再经逻辑推理,验证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交互、交融和转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四、核心素养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学,不仅要加强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对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提倡“过程型”教学模式或“情景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中,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发现,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1.改革化学课程结构和教材

要有效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质,必须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构建以必修课为主,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1)高质量开设必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会考”而进行必修课教学的错误倾向。

(2)精心开设选修课,选修课分“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必须克服单纯为应付“高考”而放弃或不重视任意选修课。任选课可以开设“化学与社会”,“化学与健康” “化学与化工生产”等应用型课程,及“现代化学基础”或“未来化学”等拓宽加深型课程。

(3)灵活开设活动课。可以开设如配合环保部门进行水质、空气检测和调查,参观化工厂、研究所等。

2.改革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1)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②学生是实验的能动参与者;③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

(2)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以化学素质培养为目标,其中能力是化学素质的核心,而能力的培养是以化学“双基”为载体,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通过具体的教学技巧和媒体来实现的。笔者认为,现代化学教育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是靠化学科学方法,二是靠教学方法,三是靠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

目前着眼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方法、启发研究式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等等,其实质都是化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过程。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一、选择逻辑起点收获思维训练之品质

化学核心素养反映化学的本质和化学的思想,是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的本质特征。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活动离不开课题的引入,教学起点选择的不同,材料组织的先后不同,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展开,更会制约化学素养的形成。

【案例1】教师: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买大米,假若每一粒大米是一样大小的话,能否请同学购买到5万粒大米?如果请你去购买,需要花多少时间?

学生:两天/半天……

教师:时间能否再短一些?是否有可能在一两分钟内完成?

(学生热烈讨论)

学生:可以先数100粒大米,称一下,然后换算成每一粒大米的质量,经过计算后可以称出5万粒大米的质量。

教师:完全正确!如果已知大米的“千粒重”(即1000粒大米的质量)为20克,能否在半分钟内完成买大米的任务?

学生:能。通过计算知道,5万粒大米就是

教师:很好。如果已知每一个碳原子(12C)的质量为1.993×10-23克,能否请大家马上取出6.02×1023个碳原子?

学生: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根据刚才买大米的思路,经过换算,只要称取1.993×10-23克×6.02×1023=12.0克,即12.0克碳原子就行了。

教师:太好了。在化学上,我们把6.02×1023个碳原子(12C)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本案例,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容易引发思考,从具体→抽象→建构,顺利完成了全新的、抽象的概念“物质的量”的学习。从已有的逻辑思维引入新思想、新方法的构建,完成了知识的重构和知识的内化。

【案例2】教师:(出示一杯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这一杯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学生:几千个?几万个?分子很小,至少要有几百万个吧……

教师:水分子是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有数据表明:一滴水中含有约17万亿亿个水分子。

(学生一脸茫然)

教师:我举个例子吧。假若有一滴水,大约是0.05克,其中的水分子由我们全国13亿人口日夜不停地数,大约数多少年呢?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量够我们全国13亿人口日夜不停地数上2万年。

学生:啊?!既然有那么多分子,人用一生的生命数也数不清,那如何去研究呢?怎么知道一杯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教师:我们借鉴生活中香烟的“打包”来理解。一包香烟20支,20支是一个集合体,它就是一包。我们设想把分子也打包。如果把6.02×1023个12C所含的碳原子也打成“一包”,化学上把这“一包”称为“1摩尔”。

学生:这样的“一包”即“1摩尔”有多大呢?有什么意义吗?

教师:“摩尔”是一个相当于“包”一样的微粒集合体的单位。

教师:“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微粒的集合体。

教师:看一个练习题。3.01×1023个氧原子为__________摩尔,含有O2____________摩尔。

从一滴水中分子数不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要搞个明白,弄个究竟的念头越发深刻,于是课堂教学顺利展开。这样由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再结合练习强化知识的科学思路训练,有利于化学素养的养成。

【案例3】教师:化学方程式H2+Cl2=2HCl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学生: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学生:质量关系:每2g氢气和71g氯气反应生成73g氯化氢。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我们从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2g氢气和71g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大家同意这个看法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2g氢气或71g氯气含有的分子数目是多少呢?

学生:……

教师: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庞大,经测定约为6.02×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表示约为6.02×1023mol-1。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怎么办?因此,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将6.02×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了起来。

我们来看几个练习。

1 mol H2约含_________个氢分子;1 mol H约含_________个氢原子;1 mol SO42-约含_____________个硫酸根离子。

摩尔是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解析】由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教师设计的练习可知,学生理解了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就如同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的物理量。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二、达成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示范与引领

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引入,必定能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物质的量概念的引出→生成→内化→运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这种价值体现可以表现为显性知识的达成→隐形思维方式的养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收获认知方向

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5万粒大米如何在半分钟内数出来?一滴水中有多少分子?一包香烟20支中“包”与“20”有什么联系?……无论是哪一种问题,最后都把粒子和宏观物质联系了起来。

这样一系列的设问,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研究的示范,明确了认知的方向和规律。即新概念的获得或理解都要经过以下认知方向:对象→属性(特征)→运用。

1.收获思维方式

【案例4】教师:6.02×1023与0.012克12C有什么联系?6.02×1023粒大米可以供全国13亿人口吃多少年(已知大米的“千粒重”为20克)?

学生:计算得出:大约1万亿年。

教师:阿伏加德罗常数用来描述宏观物质有意义吗?

学生:这个数字太庞大了,没有意义。

【案例5】教师:为什么选用6.02×1023作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换成3.01×1023或者1.204×1024好不好?

学生:6.02×102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联系起来了。如果用克作为质量单位,那么,物质的相对分子(原子)质量就等于摩尔质量,所以,用6.02×1023这个数最好。

从数字的甄别和筛查,学生领悟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科学研究不是随意地取几个新概念或新名称,而是为了更方便、更科学地研究微观物质和宏观世界。让学生明白,今后学习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科学研究的思路是有规律可循的。

同样,上述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特征之一———综合性。

在上述知识获取过程中,需要用到微观知识、宏观知识,需要使用数学知识,需要生活常识。同时,把微粒的数量与宏观物质的质量建立了联系。这样的联系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核心素养总是基于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素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作用是隐性的,很难被人们直接看到,或者测量到,于是往往会被教师所忽略,所以,课题的引入或者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不那么认真考虑和细致选择了。这样简单化处理问题的方法,势必会把内隐于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核心素养给削弱了。

2.收获学习方法

知识的内化、学习方法的内化以及核心素养的内化,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样的收获虽然很难被人们直接看到,但是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内化核心素养表征

物质的量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难度:概念的理解、符号的表达、使用的范围。这是由于,高一学生刚接触到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对其抽象性以及“物质的量”四个文字的表述方式很难接受。

表征层次1:识别物理量和单位

学生第一次接触“摩尔”,感到陌生。那么,不妨给学生了解一些物理量的基础知识。

【案例6】从表格知道,物质的量与长度、质量等一样,是一个物理量,它是有单位的———摩尔。“物质的量”四个字一个不能少,尤其是其中“的”字不能少,这一个字给学生理解物理量造成了很大困扰。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体现得非常明确。高中学生对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以及发光强度的概念已经不陌生,但是,要接受一个微粒数的集合概念显得尤为困难,尤其是6.02×1023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学生很难有所感受,必须通过算一算,比一比,做一做等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有较深切的体会和体验。

表征层次2:符号识别

物质的量的表述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也同时是化学学科在全世界的通用语言。学生务必掌握,不能随意变更和臆造。这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和经常的接触,学生才会有较高、较清楚的认识。

【案例7】教师:下列表达方式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摩尔;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摩尔;硫酸钠晶体的物质的量为5摩尔。

表征层次3:使用范围

【案例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2)0.25mol CO2;(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5)0.5mol 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6)3mol NH3中含有3mol N原子,9mol H原子。

答案:

(1)错误。物质的量概念适用于微粒。1mol氧中的“氧”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应该改成1mol O,1mol O2。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mol-1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 H2含有0.5×2=1mol 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 NH3中含有3×1=3 mol N原子,3×3=9mol H原子。

当学生学完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后,还应该给予适当的练习加以体验,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现核心素养的持久性,体现所学知识对后续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作用。

【案例9】教师:100克10%的Na OH溶液与100克10%的HCl溶液能否完全反应?

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不能完全反应,盐酸有多。

教师:如何配制溶液使我们不用计算,只要看一下浓度直接就可以判断反应中所用药品是否可以完全反应呢?

案例9就是当学完了物质的量的概念进入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学习之前,教师给学生的思考题,激发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

摘要:核心素养有三大本质特征:综合性、阶段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的内隐性,影响着对其的评测,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忽视,但它却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和思考。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体认识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2014年4月的《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论证报告》中指出,“从现行课程标准来看,为培养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公民,需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素养的内涵界定,建立系统化的素养结构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加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课程目标之间的垂直衔接和横向整合,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与社会适应相关的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

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又隶属于科学素养。众所周知,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在变化中,我们要运用探究的手段,要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要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我们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实现这一目标呢?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选择使用范围较广的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两节教学内容,按照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挖掘其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并设计成了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案例一: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中的第四章第二节[3]。

2.1.1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氯气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属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在教学中要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该部分的教学中,要注重发挥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应用。

(2)教学内容分析: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教材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氯是海水中富集的一种元素,资源丰富,日常生活中的漂白粉、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使用广泛,学生比较熟悉,容易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教学内容涉及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氯气与水的反应,包括氯水的成分、性质以及漂白原理;氯气与碱的反应,这也是漂白液、漂白粉的制取原理;此外,可以从氯水的性质及成分探究中初步介绍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接触到了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学习过盐酸、NaCl与AgNO3溶液的反应等。在初中和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对以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也比较熟悉。本节课学生可以从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角度来理解和认识物质以及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1.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在学习氯气性质和用途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身边清洁剂、消毒剂使用问题的分析,以及微量实验的设计,体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1.3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将教学重点设计为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的性质研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为教学的难点内容。

2.1.4 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环节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教学环节3 深入分析,理解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深入理解反应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差异分析,理解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质;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创新意识。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和水、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反应,进而正确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及离子反应的情况;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矿泉水瓶的瓶身变瘪程度加剧的宏观现象推测在微观上氢氧化钠溶液和氯气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对照实验的现象差异,深入分析实验原理,寻找证据进行推理,根据氯水中粒子成分,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准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生成物;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对照实验,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效果更好,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氯气泄漏问题时,快速地找到消除污染的试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社会责任的高度体现。

教学环节4 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解释视频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所学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他物质奠定基础;最后又提出来自于生活中的84消毒液、漂白粉的杀菌消毒、漂白原理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化学反应原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案例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中的第二章第三节[4],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内容属于必修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速率,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5],但对怎么影响和为什么影响并不作要求。在对教材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笔者将教材内容适当进行调整,把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前,而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后置。这样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学生从生活经验或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为出发点,从生活中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从而体会到除了伴随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照实验、定性观察法、科学归纳法等的运用,突出了科学方法教育,教会学生运用实验手段寻找证据并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最终建构研究化学反应的思维模型。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及要发展的化学核心素养如下:

3 基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3.1 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

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产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就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4]”现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5]”由科学素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它们都是内隐在化学教学内容中的,是学科知识不断积累深化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充分依托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等各个部分知识,挖掘其所包含的素养教育,达成发展核心素养的目的。

3.2 整体认识各种核心素养,不能割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多种,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侧重点自然不同。但是,绝不能认为这些教学内容所承担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唯一的、孤立的。如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更加突出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透过化学实验现象认识其本质;其中盐类的水解的知识,宏观表现为溶液显示不同的酸碱性,微观表现为弱酸或弱碱离子与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使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原电池的知识,宏观表现为电流的产生,微观则为负极失去电子,阳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的变化,等等。但是所有宏观现象的取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的,结合实验现象,我们要进行推理分析,才能认识到微观本质,从而帮助我们建构盐类水解、原电池等的基本思维模型,强化了我们对模型认知思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这些模型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突出了化学知识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化学核心素养,要注意不要将素养割裂开来,要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4):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4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核心素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从化学学科来看,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我国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试图尽快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初中生的化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化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国家民族培养“四有”新人。德育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要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并发展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实践,动手动脑,大胆尝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周边的人和事,传递正能量。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勇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以上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拥有爱家人、爱家乡、爱集体、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要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和交往。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时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烧瓷器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节,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三国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 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报效祖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5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验法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参与式教学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认知学习理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参与式教学应用途径分析 3.1坚持以生为本,科学设定参与的任务目标 3.1.1突出任务目标的实效性 3.1.2突出任务目标的发展性 3.1.3突出任务目标的层次性 3.1.4突出任务目标的生活性

3.2激发个体活力,精心设计参与的活动内容 3.2.1活动内容要“有味”

3.2.2活动内容要“有度”

3.2.3活动内容要“有选择” 3.2.4活动内容要“有留白”

3.3突出深度学习,有效推进参与的管理引导 3.3.1强化学生主体

3.3.2强化生活渗透

3.3.3强化问题导向

3.3.4强化小组合作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参与式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6

摘要:课堂是学科素养落地生根的重要阵地。文章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通过“混合气体的检验”复习案例,对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关注点及问题设计的常用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效率;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教学问题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当、有效的课堂教学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凡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形成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许多教育学者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但是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提高并没有取得令人兴奋的效果。通过学者们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课堂的观察,觉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大致存在如下不足:

①滥而无效的问题多:什么都要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师生互动,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思维水平。

②问题缺乏逻辑性: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问题设置的随意性大,问题与问题之间缺少链接和过渡,思维跳跃,东拉西扯,偏离主题。

③问题缺乏互动性:问题对应的面积小,往往只顾及学习较好的学生,很少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且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失去了问题的信息反馈作用。

④问题缺乏明确性:问题组织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论教师怎么点拨、启发,学生就是无法回答。

⑤问题缺乏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有铺设好台阶,或者说没有对问题进行分解,学生一时无法回答。

⑥问题缺乏思考性: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⑦问题缺少评价:学生应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疑问不理不睬。

⑧问题缺少发散: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不能灵活应变,不会借此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上述诸多的不足同时也在敲醒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虽然不能所有问题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如果将那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配以单调的呈现方式,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深深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笔者通过“混合气体的检验”这一节复习课案例,将教学问题设计的关注点及问题设计的常用方法进行阐述。

二、实验探究专题之――“混合气体的检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设计了很多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要比较充裕。混合气体的检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装置的连接顺序更是学生很难掌握的知识,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笔者设计的思路结构如图1。

三、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关注点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精彩而又高效的课堂,无不是围绕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要关注如下几点:

①全面性

课堂教学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问题的讨论中。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分层次,做到难易结合。在“混合气体的检验”这一节课,笔者设计的问题首先要学生解决单一气体的检验(面向全体学生),再解决两种混合气体的检验和净化(面向中等水平的学生),学生自主一步步对知识进行延伸,混合气体检验的基本思路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

②启发性

课堂上,任何问题都要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于问题有一定的兴趣。笔者认为启发性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关注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创造学习的最佳情境,使其思维处于激发状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本节课中,笔者针对气体检验出现的先后顺序,设计了2个小问题(图2),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透彻混合气体的检验中为何要先检验水。

③层次性

初中化学课堂是由若干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以此来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能力得到迁移。所以教师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本节课中,笔者采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把有一定难度的气体检验先后顺序问题通过分解成几个互相联系的小问题(图3),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设置问题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重难点,从而突破难点。

④针对性

一个好的课堂教学问题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的设置必须选择在重要的知识点的衔接处,或是重点、难点的关键之处,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学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巩固所学的新知。

四、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用心谋划教学过程,更要依据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关注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各种课堂教学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功能,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①利用生活素材进行问题设计。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让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个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重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笔者是通过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来设计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由趣生疑,由疑燃思,进而探索答案。

②利用主要知识内容,通过比较设计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内容,通过比较设计出问题,是教师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精心挑选近5年中考题覆盖基础知识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比较设?出典型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深入分析、理解,使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笔者认为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不同方法的相同本质;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接受知识的先后顺序,以求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③利用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变式设计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变式设计出问题,是学生突破本节课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变式型问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变思维能力。而采用原创和改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化学问题的开发,充分体现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实际,从而真正培养和评价学生三维目标的水平。

五、结语

发展核心素养唤醒教学内生力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生力

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学习以及自身的各种实践与认识活动, 获得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技能、情感、品质与观念等。它包括道德情感、文化素养、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的内生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培养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及文化品质等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适应转变为自己的适度自主。

面对21世纪教育改革, 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 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 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仍然比较薄弱, 也处于亟待变革的状态。在这个阶段,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唤醒课堂教学的内生力, 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下面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利用情感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以及通过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自学动力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一) 合理引导, 激发思维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唤醒课堂内生力, 就不能够忽视对学生思维动力的激发, 为此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激发出学生的思维动力。所谓课堂内生力, 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身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 不依靠外部影响而具备的自我发展能力。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包含了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个人内在、自然、人际交往、运动八种智能, 其中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但是八种智能之间不具有独立性。可见,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能够单纯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还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内心情绪等综合能力, 让学生始终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唤醒课堂内生力。[1]例如在提问学生的时候,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 那么教师不是直接说出答案, 而是要进行启发、引导, 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 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进入深层次学习, 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 问题引领, 以视角促思考

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运用问题引领往往更有效, 为此可以采用提问、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评价问题等多种方式。因为英语本身是一门外国语言学科, 学生对于英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征都不是很了解,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习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这不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难以唤醒课堂内生力。为此可以采用探讨的方式和学生在课堂上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探讨。

例如在Celebration的课文阅读教学中, 首先以问题“In which situations do people hold celebrations?”和毕业季Graduation引入本课的主题“Chinese Seasonal Festival”, 通过导入节日话题“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和“The Lantern Festival”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导入课题, 其中穿插西方国家的餐桌文化,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了解其中涉及的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文化, 从而启迪学生,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旅。

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Does anyone know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Western table manners culture?”学生会将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各种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进行汇总并进行思考, 再回答相关问题。这样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学生的思维也活跃起来了。

在学生回答完之后, 还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补充, 让学生对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形成一种系统的认识, 并以视角促进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同时, 由于西方的餐桌礼仪是较为复杂的内容, 在45分钟课堂内是很难让学生全面了解的。为此, 可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收集一些课外资料, 在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文化的差异, 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 唤醒课堂内生力。

二、利用情感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情感素材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等解读这些带有情感色彩的素材。让学生理解、体验这些情感, 让学生使用带有各自个性的语言或其他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内心感受, 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提升。

如在上完课文Wedding后, 笔者选择了给学生播放汇聚了众多西方元素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 其中有真挚的爱情, 有在危难时不离不弃的亲情……由于电影是全英文的, 在观看电影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仔细研究电影中人物的对话、语气、表情以及电影中的背景音乐、人物关系等, 并对其中人物的英语台词进行记忆。在学生明确相关要求之后与学生一起观看电影。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按照教师之前提出的要求进行笔记。在观看完整部电影之后, 组织学生谈谈对电影的感受并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在点评电影的过程中提高了英语口语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 切实提高了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激发出学习英语的兴趣, 唤醒课堂教学的内生力。兴趣激发了, 学习自然就有了进步。同时从某一个角度来讲, 也是运用情感素材来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 能够主动地去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 拓宽视野, 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会用多维、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 形成多维视角的思维方式。

三、从教材中寻找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

英语教材本身是经过了严密筛选的英语核心素养养成手册, 通过对英语教材的学习, 学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并加速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为此,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 要能够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和教材知识, 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能力, 对学生进行更加高效的指导, 进而唤醒课堂教学内生力。

例如在进行The Sea阅读课教学时, 就需要教师对海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 让学生能对那些漂洋过海的探险家、海洋保护、海洋世界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且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 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可以让教学更加高效, 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每一课之间所存在的联系。特别是在讲解Protecting the Sea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首先调查What is polluting the sea?让他们找到污染源agricultural waste、industrial waste、rubbish、chemicals、plastics、oil, 然后就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进行讲解, 并向学生讲解如今人类对海洋的破坏, 让学生了解保护海洋的迫切性, 提出问题思考:How is the sea important to people?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to the sea pollution?What is the result if we go on polluting the sea?What measures do you think we should take?让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承担的责任, 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人格, 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还可以就国外为保护海洋所做的努力向学生进行讲解, 帮助他们扩展知识面, 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对海洋知识进行了解, 培养学生敏锐的思想,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挖, 进行深层次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教学, 同时鼓励多学科融会贯通, 这样可以点燃学生的探索能力, 从而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四、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自学动力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唤醒课堂教学的内生力, 还必须激发学生的自学动力, 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明确目标。

首先,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责任感。不管是哪一种自主学习形式, 都是建立在学习者的自我负责和管理基础上的。因此, 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自觉学习的责任感, 那么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就难以取得进步, 课堂教学内生力就得不到激发。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责任感。教师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正面的教育, 而且还需要将理论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其次,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为了能够让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课堂内生力,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2]在制定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时, 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他们对每一个学期以及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 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在每一堂课上, 甚至是在每一个活动之间都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他们要和教师一起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同时, 唤醒课堂内生力。

例如在教学Wheels之前, 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通过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和意义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将这些教学目标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与学习目标, 鼓励他们和教师一起通过共同努力来达到目标。

英语教学应尊重中国学生个体差异性, 树立创造性教学,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 关注教学的交际性和能动性, 把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融合在一起, 加强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此来唤醒课堂内生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英语学习的主要地位,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引导,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 激发出课堂教学的内生力。

参考文献

[1]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 2015 (16) .

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下一篇:健康活动猪小弟洗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