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推荐12篇)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篇1

浅谈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结合生物化学实验的.特点,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好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 者:李文丽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4)分类号:G642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 实验管理 教学改革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生物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方法的不断进步和深入。同样, 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离不开生物化学实验。在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以及农、林、医、药相关专业中, 生物化学实验都是生物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 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 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 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 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 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 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普通生化实验、生化分离实验, 以及一些技术水平更高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生化实验主要是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生化分离实验主要是利用层析、电泳、超速离心等方法对各类生物分子进行分离和纯化;其他高级生化实验则包括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X—射线衍射技术, 研究物质代谢的同位素示踪技术, 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D N A重组技术, 等等, 其中的一些技术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发展并成为这些学科的核心技术。

在高等学校生物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主要是普通生化实验和生化分离实验。这些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例如, 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 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 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 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通过比较在不同p H值下酪蛋白溶液的沉淀量, 不仅可以反映出酪蛋白的等电点, 还使得同学们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酶的抑制与激活”实验中, 利用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 通过比较分别存在Cl-和Cu2+时, 酶催化淀粉水解后, 水解产物与碘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不仅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抑制剂和激活剂对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帮助理解酶的抑制和激活这一性质, 还可以促进同学们思考抑制剂与变性剂之间的差别, 并使同学们对各自的唾液淀粉酶酶活高低及其性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生物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

生物化学和相关的生命科学都是实验科学, 实验是这些学科的基础, 是理解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激发求知欲和探索欲的良好手段。生物化学作为揭示生命的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 是21世纪最富生命力的学科之一, 也是研究热点众多、研究成果日新月异的学科之一, 其旺盛的活力离不开实验的开展和创新。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这有效地缓解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感, 使得生物化学焕发出它本身特有的学科魅力。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 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 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 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 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糖化型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实验, 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在上面提到的“酶的抑制和激活”实验中, 由于使用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唾液淀粉酶, 个体之间存在酶活差异, 需要同学们自己对酶液进行适当的稀释。有的同学酶液稀释得正好, 激活组、抑制组和对照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分别呈现出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有的同学第一次酶液稀释过头, 重新调整后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鲜明的实验结果令同学们非常新奇和兴奋, 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热情和研究兴趣, 并使同学们领会了酶活力的影响因素和酶活测定的关键。糖代谢是动态生化的重要内容, 其中的糖酵解途径以及糖的有氧代谢需要同学们完全掌握。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碘乙酸抑制糖酵解”实验, 比较在三氯乙酸、碘乙酸存在下酵母的葡萄糖代谢情况, 以及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的积累差异, 使同学们对酵母的葡萄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有了更为生动和直观的认识, 提高了对动态生化的学习兴趣, 也为以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代谢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方法

生物化学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 生物化学实验所用的材料是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且稳定性较差, 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较大。为了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需要具备优良的实践能力, 以及严谨、细致、灵活、创新的科研作风。生物化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的有效手段。通过生物化学实验, 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采用的多为方案成熟的验证性实验, 在正确的理解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条件下通常都能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这不仅能使同学们体会到实验的神奇, 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有时候也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实验失败或结果不太好, 这时, 鼓励同学们从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进而解决问题, 同样能够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在“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中, 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样品在凝胶柱中彼此分离开, 并通过检测器和电脑的记录, 显示出它们的洗脱曲线, 使得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组样品分离效果很好, 洗脱峰狭窄;有的组则分离效果不好, 峰形展宽, 通过观察、分析, 同学们重新沉降柱面、并平稳上样, 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技能, 也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操作需要严谨、细致。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 除了安排大量的验证性实验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之外, 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 在“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实验中, 通过让同学们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分离的常规过程和常用方法;通过让各个组实施不同的操作方案, 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科研技能, 还可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不同实验方案的实施, 使同学们认识到生化分离实验除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之外, 还表现出灵活的艺术性, 并随着被分离样品的不同而可以艺术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生化分离手段。

总之,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镜岩, 朱圣庚, 钱长法.生物化学[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建武, 萧能, 余瑞元, 等.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浅谈中职《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 篇3

一、理论课中的多样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1.知识点提纲挈领

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多且杂,在理论教学中需要教师化繁为简,提炼出精简的知识链,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方向将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找出,在此基础上再将知识点细化、丰富化,之后再由教师进行知识点纠正补漏及提高的讲解。通过此方法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时,教师可将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主要的中间产物提出,形成一条概括性的分解代谢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通过阅读、讨论、查询资料等途径将代谢链的内容丰富化、细节化。该种方法不但将繁杂的代谢过程简化、直观化,而且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消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知识面扩展化

《生物化学》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许多报刊杂志上都有其相关内容,教师可利用多方信息为教学服务。例如,在讲解《维生素》这一节内容时,笔者考虑到学生对“维生素”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查询资料——学生归纳小结知识点——学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涉猎的知识范围广,学会了选择与归纳的学习方法,不但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堂内容问题化

将课堂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教师加以指导,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水与无机盐》这一节中,阅读性内容较多且浅显易懂,笔者上课时就采用了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的模式;另一种是“学生阅读——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学生小节——教师总结”的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但都是围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心进行的,而且后一种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两种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问题的设计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设计问题要有新颖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讲解核酸时,可提出问题:“珍奥核酸”是否真的能补充人体内的核酸?人不吃肉也能长胖,为什么?第二,将因果关系的“扣环”作为障碍(问题)让学生探索。例如,讲解因缺乏维生素B1而导致贫血的原因或将尿毒症与肾功能障碍的关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第三,在实践中出题,难度要适当,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提出以其能力可解决的问题。第四,问题的提出要体现结构性与逻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咨询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及趣味化

在理论课堂中,可采用多样的形式以增加理论知识的趣味性。第一,形象化,通过动画演示、模型展示、挂图展示等方式,可将微观的知识宏观化,降低课程的难度。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方式。第二,趣味性,当教材中的记忆性内容多且教浅显易懂时,教师可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授课。此方法不但可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可将枯燥的教师讲解的模式转变为趣味性强的竞赛模式,教学效果更好。

二、在实验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每次上实验课之前,把各班学生按班级总人数分批分成几个实验小组,每一小组每次轮流抽出一名同学,在实验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并与实验教师一起做预备实验,包括药品的准备、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度等。实验教师把操作技术、操作过程中的难点、注意事项提前传授给他们;在正式上实验课时,他们就会思路更加清晰,并且能够带领和指导小组内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教师的好帮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实验老师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强化了实验效果。

2.“主导——主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

实验设计优化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实验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在实验前由教师提出实验内容与总体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熟悉实验背景和技术要求,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己完成实验设计方案,自己或小团队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实验设计方案;之后可以进行各项预备,包括配置溶液和实验材料以及组装或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讨论等。每个实验小组一般包括2~3人,利于组内合作与竞争,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课前提问学生实验预备情况

课前提问主要围绕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以及该实验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而进行。其次,提问学生该次实验的难点。有时也可简单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独立排除实验故障和分析处理实验中意外情况的能力。经过实验前的设计方案和实验材料预备过程,学生基本能把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对于仍然存在的个别问题,教师需再加以辅导和演示。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

“主导——主体”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对学生的个性教育。首先,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学生可以自己策划整合最佳实验方案,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其次,学生有使用设备、资源的充分自由。实验室的设备,除教学实验设备让学生任意使用外,甚至所有教师使用的实验设备也全部对学生开放。“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同样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教师的引导、辅导和启发,学生自然无法享用充足的教学资源,无法吸收教师丰厚的知识营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自主观察和独立分析实验现象,并将相关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其规律性,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5.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教学总结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生实验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做出解释,必要时教师可亲自操作演示;二是依据学生写的实验告,讨论分析如何科学化、规范化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重点探讨如何展开实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写作能力;三是褒奖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找出更多适合生化教学的好思路、好方法,逐渐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从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传授知识又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从而更加顺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潮流,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篇4

(1)自主学习重要性。使用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语,简要阐述自主学习重要性。

(2)自主学习方法介绍。

(3)主讲教师辅助资源。给出了主讲教师的办公地址、联系方式,便于学生有问题能联系到老师。

(4)评价。给出了生物化学课程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方式,便于学生把握好自主学习的方式。

(5)自主学习资源。给出了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的网上资源地址,主要的参考书目录及主要文献资料和主要实践资料,便于学生减少花在搜寻上的时间。那么在生物化学课堂中,要如何设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呢?

第一环:识别自我。医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大致内容、与医学的联系和对学医的必要性,他们才能就他们想学什么如何学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所以在一开始上课,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概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将课程的各篇章内容、各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及篇章内容与医学的联系、生物化学的学习对临床医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内在动机激发下,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前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环:制定计划。在第一次上完课之后,学生有了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各自按照《生物化学课程自主学习指南》制定出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及时间的安排。教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每一份计划并给予指导性意见批复,在下一次课之前,再将批注了指导性意见的学生计划书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明确地按计划来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环:研讨课程。生物化学每一章节都安排了自主学习课时,我们可以就这些课时开展研讨课程。国外学者(Broady,;Gardner,)等对合作学习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通过提问、倾听和讨论这种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途径之一。每一次的讨论课我们可以设置特定的研究主题及问题,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检索资料并完成书面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就他们的学习成果做口头报告。教师可以问倾听的学生们,汇报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解决了我们设置的问题?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大家是否产生了其他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就不同的地方进行讨论。这样通过提问、倾听和讨论之后,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生物化学的重点学习内容。

第四环:评价成果。在主持研讨课程过程中,老师应该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汇报,就他们的汇报、讨论中的表现打分。还需认真阅读每个学生学习成果的书面报告,在评语中指出报告中有哪些优点、缺点以及老师的期待。对于学习成果书面报告出色的学生,可以给予他表扬之后,再给他设置更高的.要求,例如“你这次的学习成果非常棒,如果在它的调节机制方面更深入一些会更加透彻。”对于学习成果书面报告差的学生,可以尽量多的提炼他的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后,给他提出建议和老师对他的期待。例如“语言文字功底非常不错,但是检索的内容过于陈旧,你可以查阅近期相关的期刊,老师相信充分的进行学习后,你的学习成果会更加棒。”把这些评语反馈给学生之后,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下次就会有所改进。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以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经过几轮的反馈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到了课程结束的时候,让每个学生写一个自主学习的自我总结评价,让他们对自己学习进行总结并评价他们的学习结果。这样一套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

3结语

大学阶段是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时期,作为与人生命打交道的医生,不断成长完善的技术非常重要,做好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育是对学校对社会、生命负责的一种态度。而在学校中如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学生,是当前所有院校必须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董樑,苏蕴,陈祎颿,等.问题导向学习对长学制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6).

[2] 赵秋利.大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及指导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1-62.

浅谈生物教学反思的撰写 篇5

一、分析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自我评价。

教师上完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做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学得好,哪些内容有困难,有多少学生基本掌握,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这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心中有数,才能对下一步教学做出正确计划。

二、总结成功之处,积累教学经验。

每当上完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回忆一下教学情况,把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写下来。如:这节课中精彩的导课、恰当的.比喻、教学重难点的顺利突破、成功的临场发挥等。这样日积月累就会获得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对以后的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记录教学疏漏,使教学趋向成熟。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失误。教师可由学生的提问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发现问题,从同行的交流中找到差距。对不足之处进行回顾记录并做出深刻的反思、探究,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趋向成熟。

四、重视学生见解,实现教学相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教学视野,督促我们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

五、研究改进的方法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学。教师记录好教学反思,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出解决办法,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篇6

09化教096607501046郑家栋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实验性实施后,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差异、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考试改革的冲击等原因,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复杂。本文主要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这一论题进行讨论分析。关键词 初中 高中 化学教学 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我在高要实习的时候,就听到很多来听课的化学老师说:现在的高一的化学不好教,很多明明初三已经讲过的基础知识,学生就是不会。到现在就是高三的化学老师怨高二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二的化学老师就怨高一的化学老师没教好,高一的就怨初三的化学老师没教好,初三化学底下没了,没得怨。其实,学生不好教固然有基础太差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出在初高中化学的差异这一问题上。据对上海某区高一化学老师的调查显示:学生中87.6%认为高一化学比初三化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少、进度快;35.7%感到学习中常有听得懂、记不住的情况;与高一其他学科相比,认为化学“很难学”的约占12.1%、“较难学”的约占21.0%、“容易学”的约占17.9%。教师中几乎100%认为,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习得(例如物质的性质)习惯了依赖记忆背诵,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太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化学的差异对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原因调整初高中化学的教学来改善学生这一状况就显得很重要了。那如何调整呢?下面我们便针对这一原因来进行分析:

二、分析与思考

仔细研究高、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部分不同类型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上述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引起的必然结果。

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差异较大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科学的起始年段,化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启蒙学科,化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怀着对化学的喜爱步入新的科学殿堂。因此,初三化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学内容大多形象、生动。学生从模仿、记忆开始渐渐入门,较易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年段的化学进入了系统学习,学习内容涉足化学学科的核心领域,凸显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特征,理论性增强,综合性提高。从高一开始,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容量就大为增加,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学生不仅需要有对化学科学持续的兴趣,而且需要提高学习能力,逐步把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要求也提高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就必然会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知识靠逐步积累,学习能力需循序渐进提升。如果高、初中年段化学教学没有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做合理的调整,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学与教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

2.初中阶段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对教师依赖过大的现象

在现行的化学教材中,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反应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实验仪器的名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1﹞

量、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成分等。有不少理解型知识点,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来理解掌握的。如:燃料、材料、食盐、金属的活动顺序等知识点。初三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在初三化学的学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课程编排中,初、高中的化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在初中课程迈向高中课程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跨了一个较高的台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与初中有着较大的差异。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科学习后不久,就有一种难以适应的感觉。据观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大多数学生还是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引起学习方式的不适应;(2)高中阶段的教学,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加大,导致学生听课方式的不适应;(3)相关知识点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增大,学生又不能自觉地将初、高中的知识点进行衔接和应用,造成解决问题的不适应。

3.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足,应有的学习能力不强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进步、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形形色色的实验现象里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奥秘,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生本应对化学学习充满好奇。可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我们看到,现在有太多的学生把化学仅仅看做是一门“必须学”的课程,把学习化学作为是应付升中考试。这除了与我国当前整个教育现状有关,也与当前化学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初三学生虽然初学化学,但是学习不满10个月就要参加中考,师生双方心理压力大,无形的弦绷得很紧,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情绪,以致教学中急功近利倾向比较严重。于是新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本就不多的学生实验更为减少,不少演示实验被课件所替代,复习课时数大大增加,仔细讲、反复练成了实际存在的主要教学模式。上课听讲、下课完成作业成了忙碌的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十分容易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习惯不佳,学习能力不强。

4.高一教师往往容易拔高教学要求,忽视初、高中的衔接

刚踏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学习压力不大,虽然思想活跃,但是比较松懈,原有学习习惯的惯性很大。高一任课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送完高三学生的教师,从工作心理来看,他们需要“喘口气”;从工作特点来看,他们习惯了高三密度大、节奏快的课堂教学,习惯了面对知识基础较好、综合能力较强的高三学生,最熟悉的是应试能力的培养。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很容易带入高一的教学活动中,自然拔高教学要求。如果疏忽了对自己教学对象的研究,就容易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反差。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知道,高一的教学无疑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的创新乃是关键的关键。我们采取研究领先、实践为本,强化交流,促进反思等手段,以用好高一化学新教材为抓手,采取四项对策,架好高、初中化学学习的桥梁。

三、对策与实践

1、要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

理念的更新离不开学习和研究,解决来自课堂实践真问题的研究始终对广大教师充满着吸引力,为此,我们把研究的起点放在对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上。要做好初高中新课程化学的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去把握初高中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与初高中教材的变化,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

全体高一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读高一教材,明确高一学段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细读初中教材,对比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教学特点、教材特色的区别和联系,寻找高一与初中化学教学衔接﹝2﹞的瓶颈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研读的同时,采用座谈会、谈心等方式,积极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知识技能储备、学习化学的情感以及学习困难所在等等。以教研组或区域小组的形式定期研读,定期交流。区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分组及时对研读成果进行归纳、梳理,提出教学建议。

2、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话对于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同样适用。通过仔细研读新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教师要在通览初中教材的过程中,研究新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在讲授新课以前应该复习并加深的知识点,甚至找不同层次的高一新生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制定自己具体的复习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使初高中化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统一,这是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确保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3、教学中如何做好知识的衔接

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少坡度。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在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扩大到虽然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

因此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讲授和衔接等,找到必修一化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与生长点,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跟学生对比初高中概念的区别,有利于初、高中化学的合理衔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或原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4]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5]。

例如关于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一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4.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关键。在初三阶段的化学学习内容,记忆型的知识占一定比重。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地进行学习,对教师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由此造成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高中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高和拓展,这些学习方法已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和创新的要求,所以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①坚持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如: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②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复习是对知识的识记、掌握、巩固、深化、提高和迁移的过程。通过复习进行总结,将各专题内、各专题间的各个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久而久之,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③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5.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运用较多的还是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在学生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如: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四、结束语

总之新课标下如何紧密联系初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是中学化学教师就都或多或少地思考过,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出新教材的特点,也尽量研讨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从初中学习方式融入高中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叶佩玉.架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桥梁新教材的关联分析.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2000

[2] 施寅和.初、高中化学相关知识点教学衔接的初探.北京:理大附中

[3] 王心琦,王晶,李文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7.P30-32.[4] 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篇7

笔者在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 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国际教育测量与评估组织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能力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 缺乏动手实践的经验, 限制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生物化学实验要用到大量的试剂和仪器, 以往都是由实验教师将试剂和仪器准备齐全, 学生只进行实验操作即可。笔者打破惯例, 安排学生每周三下午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在教师指导下清洗玻璃仪器、调试各种仪器和配制各种试剂等, 使学生通过实验准备掌握一些基本操作, 增强动手能力。笔者特别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所有操作都要求学生明确目的和要求, 使其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操作过程中, 教师勤于巡视, 给予指导, 使学生顺利完成操作并合乎规范。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避免了实验准备过程中发生错误, 保证实验成功, 使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和信心[2]。

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是人类发现问题、发明创造、改变世界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是创新的前提。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演示实验时, 学生只有认真观察, 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教师演示实验时, 为使学生观察准确, 应做到: (1) 演示操作规范、准确, 实验现象明显; (2) 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 (3) 演示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分层次观察, 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3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源于“疑”, 而思维又要以大量感性材料为基础, 为充分发挥生物化学实验的功能, 实验教学中应适当设疑, 使实验内容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并问题化。在通过实验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析疑、解疑,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做“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时, 笔者首先安排学生按要求操作并得出实验结果 (感性材料) ,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要研究1.0%硫酸钠和蒸馏水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为什么在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要用p H为6.8的缓冲液?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 七嘴八舌争着回答, 此时教师再通过启发、引导、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2]。

4 通过分组实验和操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而竞争中经常需要多人合作, 才能解决问题、赢得胜利, 所以, 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已成为人才的重要标准。生物化学实验, 特别是其中的动物实验, 如肝脏和肌肉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活性的比较、肝中酮体生成等实验, 在解剖动物、观察项目过程中, 需要多人合作。所以在上生物化学实验课时, 笔者根据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将不同成绩、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搭配在一起, 尽量使组与组之间实力平衡。同时要求每组学生根据实验内容, 商定每次实验的“主角”和“配角”, 保证每个人都能做到“主角”, 使其得到锻练、获得自信;保证每个人都当过“配角”, 使其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次实验都要求以组为单位展开操作比赛, 最后评比表彰, 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为此, 我们也对实验考核方法做出调整, 实验成绩中操作比赛成绩占50%。

5 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做生物化学实验时, 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理论一致的, 要求学生用已学知识分析、解释, 弄清原理;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 要求学生客观记录结果, 认真分析、寻找原因, 教师适当引导、启发, 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做出合理的解释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用某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时, 还应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 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构思, 自己设计方案。如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去除蛋白质样品中的盐类时, 启发学生可否采取其他方法, 并请他们简要介绍实验想法和设计方案。这样既鼓励了本人, 又启发了其他学生, 也培养了学习兴趣[3]。

6 通过实验设计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创新意识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一般来说, 创新能力是创造性地确定目标的能力, 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等因素。为此, 我们增加了实验设计课,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选课题,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学校全天候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和完成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和书写实验报告。该课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 大胆实验,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尝试新的操作方法,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不同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的新意, 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激发原始创新, 使学生能主动去想、去做, 在自主状态下学习[4]。

综上所述,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教师演示实验、启发式教学、分组实验、分析讨论、开设实验设计课等方面, 阐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许征程, 安静霞.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7 (1) :92-94.

[2]赵雪云, 严共平, 严磊.我校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3) :144.

[3]罗阳, 王珏, 张雪, 等.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9, 30 (6) :620-621.

浅谈化学的教学机智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机智;体现;特点;应用;策略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阶段性和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那么,教学机智具有哪些特点和体现,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呢?

一、教学机智的主要特点

1.实践性。离开了课堂教学,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机智,只有那些辛勤耕耘在讲坛上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

2.創新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新性乃是教学机智的一大特点,教学机智的生命在于创新。

3.审美性。教师娴熟地运用心理规律和教学的技能技巧,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机智以其魅力给人带来美感,也是教师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4.直觉性。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是突然的,处理方法有很强的直觉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

二、教学机智的主要体现

1.洞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迅速捕捉学生的各种反应,合理调节教与学的谐调能力。

2.思辨力。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思辨能力、处理不同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矛盾的能力。能积极思维,设计对策。

3.反应力即主体意识。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体的内外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效果做出反应,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4.判断力。处置偶发事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能力,

5.应变力。控制调节教学气氛,把握“教态”、调控“学态”的能力。

三、教学机智的应用原则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他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任务和目标,结合内容、学生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制订出教学行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境,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

①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②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钝化”状态。③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④对实验探索不足或设备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⑤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A.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于浅易,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

B.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做演示实验时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时,反问学生实验为什么不成功,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C.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时,应予回避,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的修养、深厚的功力、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极盛.科学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2]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傅爱芬.化学教学中的教学机智[J].教师论坛,2006.

浅谈化学教学的网络资源利用 篇9

论文摘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注意: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合理地使用课件;不能一味地使用虚拟实验。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网络资源,优化教学,因材施教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授、黑板、粉笔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三大要素,这种教学手段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学生也对黑板和粉笔的教学逐渐感到厌烦了。怎样把课本里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依靠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中找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如果把抽象程度高的化学原理、物质的微观结构(晶胞结构)、危险性大的化学实验(爆炸性实验),通过网络资源把它们制成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使化学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更强的教育性、灵活性和直观性,起到传统教学中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缺少实验的操作,学生就很难理解物质的性质,更不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甚至使学生能像科学家、技术专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产品设计,进行一些在实验室难以操作的实验,从而使学生获得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经验。例如:《雷雨发庄稼》这句谚语,做实验是不现实的,但光写三个反应式,学生不能理解其实质。我们从清华同方资源库中找到“雷雨发庄稼”的教学动画,便于学生接受有关知识。利用网络资源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而且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网络资源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宝库,只要我们懂得了从网上寻宝的方法,就能从互联网中取得更多的知识,拓宽师生的视野。

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很多的,借助计算机可捕获更多的知识。第四章《卤素》中提到舍勒,学生通过Interner可以获取有关舍勒的个人生活经历、主要贡献,也可以找出其它名人的生活故事及贡献,从而增强崇尚科学的热情,增强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高一第六章第四节《环境保护》中关于酸雨的内容不多,只要我们在google的搜索引擎中,输入“酸雨”,点击网站,就可以找到酸雨的成因、成分、危害及预防措施。同样,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网上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学生怎样上网,就会使学生通过互联网学到更新的知识。

教师从网络上可下载许多有用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为备课提供更详实的.材料,充实教案。也可利用网上的课件,大大缩短备课时间,提高备课的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浅谈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心得 篇10

化学计算题是初中化学最重要,最基本的题型,如何提高计算题的教学效果

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听了初中化学计算专题讲座感受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设计梯度,诱发深入

通过调查和教学经验,我发现化学计算题中,学生最伤脑筋的是综合计算题,这类题目题干长,文字繁多,综合性强,尽管学生掌握了一些解简单题的知识和经验,但因综合分析能力差,不善于化繁为简,还有一些学生见到这类题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不能带着信心和耐心读题,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很棘手。其实,这种题型表面看起来高深莫测,实则不然,如果仔细分析,也不过是由一些简单题复合而成的,若老师能给学生设计合理的知识梯度,搭建适当的平台,再逐层升级,诱发深入,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

综合计算题是学生计算的热点也是难点,这种题往往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图文结合,文表结合,或实验与计算综合,还有的设计一些新情景和新信息,由于形式的多样,往往让学生感到迷雾重重。对于这类题,教师应该给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帮助学生分析涉及的主要反应,再通过对数据、图像.、表格或信息的分析获得有用的数据。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也就是暴露出学生被迷惑的因素,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做的正确吗?在存在疑问的心理下,更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从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态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能准确把握这个时机,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给予点拨,这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无疑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化学计算题同一类型的题目,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实质不发生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归为一类以不同形式出现练习,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有益。

四、启发思维,妙思巧解

化学计算,既要重视基础,让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方法,也应重视技能,极可能的寻找妙思巧解,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升华。

例如:在室温下,有某物质的溶液50克,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自然蒸发掉10克水,溶液饱和,另一份加入3.6克该物质,溶液也饱和,求室温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本题数据较多,学生会感到棘手,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简单地给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处于“受激发状态”,急于得到答案的思维是最佳良机指点迷津:蒸发掉的水分和加入的溶质形成的溶液恰好饱和。这时,老师的点拨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重视讲评,指导学法

学生对于自己做过的题目,虽然知道错了,但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典型思路和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讲评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事对题目类型,步骤进行归纳,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

等,并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解题经验集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另外,要求学把错题整理到更正本上,并且写出错误的思路,以示警戒,这对于学生是大有好处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讲、练、评、议、来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学生做题能力。

兴和四中化学教师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1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很有乐趣,也只有学生感到乐趣时才会产生学习上的动力。这很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案例1:在学习指示剂遇酸和碱的变色规律时,因为以前在学习分子运动及二氧化碳性质时,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知道指示剂在不同环境中会显示不同的颜色。为了使学生对指示剂有更深入的了解,先给学生变个小魔术:取一张事先用酚酞试液写过字的纸,展示给学生,他们会认为纸上什么也没有,然后向其喷洒一种“神雾”(碱性溶液),则纸上就会显示出红色的事先写好的字。纸上的红字从哪里来的呢?此时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就会带着疑团和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创设易错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冲突,还有些知识点和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还有些化学测试题学生一看就懂,但一做就错,这些都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这些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思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案例2 :预测含杂质的氧化铜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反应),将混合物100克放入试管中通入一氧化碳并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质量减少了16克,则混合物中氧化铜质量是多少?

学生习惯性认为,质量减少即为有二氧化碳生成,把16克当作二氧化碳来计算,此为易错点,可逐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减少的质量并不是因为生成二氧化碳,而是减少了氧元素,要抓住这个关键来计算。

3.创设热点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变通能力。有關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的欲望比较强,从中选取相关内容创设情境,非常方便,效果也好。

案例3:在学习“温室效应”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可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自己想想,这几年的冬天你觉得冷吗?在新闻媒体上你听过关于“暖冬”的报道吗?学生会马上行动起来,想立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

4.创设目标式教学情境,改组旧知识引进新知识。在教学设计上,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在其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从而形成实质性的知识网络。

案例5: 教师问:“西红柿、苹果、食醋、酸奶的酸碱性一样吗?”学生:“不一样”。“不一样的话,用什么方法确定酸性的强弱呢?”“用酚酞试液,用石蕊试液”。“那好,请同学自己实验,检验酸性的强弱。”当学生用石蕊作完实验时,惊呆了:各试管的颜色几乎差不多,为什么?“看来,我们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别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了。”

一连串的问题从生活中来,激发了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而当他们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时,又遇到了困难,此时引入PH就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情境中构建新的知识,更有基础,学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的问题,要让他们感到困惑,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2.创设的问题难易适当,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问题提得太大、太空,学生摸不到边际,无从下手;问题提得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回答,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对于某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在创设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应。

4.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善于寻找教材和生活生产实践的衔接点,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很实用,很重要,必须学好。

浅谈《生物化学》的教学 篇12

绿色化学又称为清洁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2],即用化学中的方法与技术去消灭或者减少那些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害的副产品、产物、试剂与溶剂、催化剂、有害的原料等。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其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 “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最终理想则在于不再使用有害、有毒物质,不再处理废物和产生废物。因此,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

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当把绿色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3]。1998 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率先把绿色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开设,随后,在许多高校也开设了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 “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其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把绿色化学的相关内容渗透在化学专业的各门课程当中,是解决这一矛盾切实可行的办法。

绿色化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

1 理论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知识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所使用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绿色化学内容的还很少,有些甚至是空白。一般来说,教材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而科学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所以真正准确、完整的教学内容是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补充和完善的。因此,学校要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仅仅靠目前的教材内容是不够的,而等待教材的修改和完善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拓宽教学内容,渗透绿色化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当讲授过渡金属元素部分时,可结合前段时间的 “毒大米事件”,解释大米为什么会有毒以及如何防治,说明为防止环境污染和按照绿色化学的要求加以回收有毒重金属; 在碳族元素章节中除介绍温室效应和全球气温变暖外,尤其应讲到当CO2被压缩到超过其临界点成为超临界流体时有许多优良性能: 无毒、不可燃、价廉,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加快许多反应的优良的绿色化学溶剂[4]。在有机化学中,讲授到易挥发有毒溶剂时,除了介绍它们的基本性质以外,还要强调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避免污染环境,并且要回收利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及增强绿色观念和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在社会生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的教育,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有强烈的绿色意识,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绿色化学知识,了解绿色化学的最新科研结果和科研方向,同时还要学习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有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对教材游刃有余的进行重组、拓展和更新,对未体现出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补充、适当的拓宽,并加以引导,从而使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用时不多,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

绿色化学理念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近些年从幻灯机到数字投影仪,从仿真模型到多媒体模拟,应用科技的发展将现代教育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展示绿色化学内容,更快地获取绿色化学的研究信息,充分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

2 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加强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实验教学与绿色思想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5]。

2. 1 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在实验中创新性地解决化学实验的污染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渗透环境保护思想,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如:对于实验过程中水银温度计的使用,实验开始时向学生讲解水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水银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要求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不慎打破了温度计,应撒上适量的硫粉处理,使之转化成毒性小的硫化汞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2. 2 融合实验内容,采用微型化实验

微型化实验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的化学实验方法,它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所用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因此实验污染物的生成量被大大地减少了。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由常量改为微量后,试剂用量仅为原用量的1 /10; 性质实验采用半微量分析,将25 m L大试管改为5 m L小试管,试液用量从几毫升变为几滴,而实验现象则更加明显。这种实验方式不单单是对常规化学实验的简单微缩,也不是和常规化学实验的相互补充和对立,而是在绿色化学理念的引导下,以预防实验污染为目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对常规化学实验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同时微型化学实验还具有开展容易、教学效果好、环保、安全等特点,这既与绿色化学的理念相符,实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又有助于高校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树立。

2. 3 重视 “三废” 处理,实现污染最低化

绿色化学的宗旨是倡导节约,阻止污染,因此对于实验室的 “三废”,应该用化学的处理方法,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既实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又节约开支。如: 控制Cr、Pb、Hg等重金属和NO、CO、H2S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定期对实验中集中回收的含Cr、Pb、Hg等重金属和NO、CO、H2S的废液进行处理。对于失效的铬酸洗液,要严格控制直接排放。先用亚硫酸氢钠或硫酸亚铁还原为Cr3 +,再用稀氢氧化钠溶液沉淀Cr3 +之后过滤回收。重视 “三废”处理,实现污染最低化,应该是高校教师进行绿色化学教学把握的一条原则。要把 “三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危害,从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就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改变随意排放不及时回收的陋习,增设研究实验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重视妥善处理和回收实验废弃物,实现循环再利用和污染最低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

2. 4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对于有一些药品消耗量大或易燃易爆、操作不易控制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实验,把实验过程清晰、生动、逼真地展现给学生,既让学生观察到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掌握了实验内容,又避免了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和废物排放。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将绿色化学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如芳烃和卤代烃的性质实验,改用计算机模拟教学,无污染,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显著。

3 结论

上一篇:合肥工业大学简介下一篇:国庆节祝福语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