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课堂提问艺术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运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分寸、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循序性。关键词:课堂提问;学习兴趣;针对性;把握分寸;可接受性;循序性一提起“艺术”这两字大家总是想到绘画、音乐、相声等。

第一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摘要]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它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合理、恰当、有意义,要求注重提问的质量,把握提问的时机,讲究提问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英语课堂 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作用 提问的要求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示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教师提问时,不仅要对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广度精心设计,而且要求设计问题结构的科学、合理。设问要灵活巧妙、有针对性,还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把握提问的时机,讲究提问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充满愉快、信任的气氛中展开思维,踊跃地回答问题。

一、问题的分类

通常,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种类型。封闭式问题通常要求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给出单一的正确答案;开放式问题则鼓励学生给出多种答案,或者在更高层次上给出批判性、发散性或创造性的答案。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发展,一些学者在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的分类基础上,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划分。

1 聚合型问题(convergent question)与发散型问题(divergent question)。聚合型问题只要求学生给出单一的或少量的正确答案,例如:Has he finished his plan? How much is the shit?发散型问题允许学生给出多种正确答案,例如: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au-thor?Do you trust appearances?why?What is a good teacher?

2 事实型问题(factual question)、经验型问题(em—pirical question)、生成型问题(productive question)和评价型问题(evaluative question)。事实型问题要求学生再现或再认教师和教材传授的教学内容。例如:What has the farmer planted on the farm?经验型问题要求学生在记忆、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出单一的、正确的、可预测的答案,例如:What’s the purpose 0f the au-thor in the article?生成型问题没有单一的正确的答案,甚至无法预测学生给出的答案,例如:How can we im—prove our English?评价型问题要求学生做出评价或判断,例如:Who is the greatest scientist in the world today?

3 回忆型、理解型和思维型问题。回忆型问题要求学生在再现或再认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出答案。例如:What is the main character like?理解型问题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忆、整合和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出答案,例如:What is the main idea 0f the passage?思维型问题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给出批判性、发散性或创造性的答案,例如: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pas—sage?

当然,问题的分类方法大同小异,只是表述不同而已。聚合型问题、事实型问题、经验型问题、回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均属于封闭式问题的范畴,发散型问题、生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思维型问题则应归属于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具有不同的用途,前者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达到回忆、复习和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后者可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达到促进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应该灵活地采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应该更多地提出开放性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作用

英语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应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英语课堂提问还能够适时对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有重点地加以纠正,针对学习难点适当地进行重点讲解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课堂提问能启发思维,主动学习。提问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去主动探索。在讲授新课中穿插提问或教师自问自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它刺激学生的程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讲解。因为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知识。

2 课堂提问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学生为了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对提问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其对内容的控制以及让学生接触内容的方式、目的和达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其课堂参与。对精力不太集中的学生,提问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控手段,将其思绪唤回到课堂活动中。

3 提问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据调查,提问在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占20%到40%,课上“问答”交互活动几乎占一半时间,对语言的习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可引出新内容,在师生间、生生间可就新内容进行提问,对新学的内容加以巩固。通过提问操练,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学会所学内容。操练多了,他们的胆量大了,口语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最主要的交际机会。

4 课堂提问能反馈信息,增进教学交流。讲授新课之后巩固提问,是反馈教学的渠道与常用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由于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不同,新课之后的检查提问是必要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三、提问的要求

1 提问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师水平越高,提问的质量越高。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善于提问。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和能力,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2 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美国Gillian Brown教授说: “教师的提问如果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思考,这便是成功的提问。”由于学生群体中总是有好、中、差之分,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要求。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

程度,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坡度、广度。而且,更要备学生,既注意个性特征,又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保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问的机会。对于比较害羞或答题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通知他们做一定的准备,或者适当延长他们回答问题的时间。

3 提问要有过渡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提问要有过渡性,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针对某个内容提问时,要注重使学生由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新学的、较陌生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由于在“大庭广众下”,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过渡,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他们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4 提问要瞅准时机把握“期待时间”,是指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提问之间度过的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提问后,需要等待3-5秒钟或更长的时间之后,才可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有时间充分理解问题,也可以保证他们有时间思考并努力正确回答问题,增加语言的输出量,提高交流水平。学生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到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一般情况下,封闭式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短暂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准备时间可以稍长一些。

5 提问时要关注被提问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抑制、自尊心以及学习动机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情绪。由于过度焦虑的干扰,学生会面对提问陷入窘迫,从而降低学习动机,甚至企图逃避学习。教师提问不当也会加剧学生的焦虑情绪,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答题时,教师应该用目光注视他们,面带微笑,对其回答的正确部分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可以请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最后让这位学生再次回答。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主观的努力,而不是运气或侥幸。

6 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只将目光盯在自己所确定的正确答案上,只要有学生能将这个答案说出,便对其他学生依然举着的手视而不见。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这是很多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对问题还有自己看法的学生,能否完全接受教师所给出的答案,令人怀疑。这样一来,课堂效率便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对问题适当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问题的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去伪存真,让学生认识到正确思考问题的思路,不仅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观点,也能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从什么角度来思考研究。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时,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对教师的答案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7 提问要巧点拨。

(1)面对回答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可直接奉送答案,要做到:①投石激浪,点拨导引。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点拨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②分化瓦解,寻求思路。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可分化瓦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去探讨。

(2)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①顺水推舟,设谬质疑,使学生主动发现错误。②切中要害,温故答疑:学生的错答是知识掌握不牢造成的,温故所学知识,发现错误。③相互讨论,争辩答疑。让学生对错误答案相互启发,讨论、反驳、补充、教师合理操作,使学生在论中长见识,在论中辩正误,主动纠正错误。

(3)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将问题推向深入。①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使学生触类旁通。②扼要简化,归纳完善。对学生的正确回答,复杂的简明化。深奥的直观化,浮浅的纵深化,使学生的回答完善化。

8 提问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所谓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反应。教师对课堂提问结果的反馈也需要使用一定的策略,良好的反馈策略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交流中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水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给出错误的答案或不能给出答案时,教师应该给予某种提示、激励或者变换提问的方式。一旦答案正确,应马上给予肯定,并及时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可采用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多元化,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对问题理解得更深更透,回答更精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地、科学地、艺术地展开对课堂提问的探讨。

作者:王 娟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摘 要】提问是一门语言艺术。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互动、进行合作教学、训练技能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沟通、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初中英语如何运用课堂提问艺术。

【关键词】 英语课堂;初中英语;提问艺术

问题是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讲求提问艺术,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 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提问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为出发点。

鼓励学生參与课堂活动 , 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不仅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而且要联系学生耳闻目染的事情,找好兴趣点。如在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las? 这一单元中。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 Describe animals。学生对动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可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本单元的愿望,引起学生的兴趣。Do you like animals? Do you have any pets at your home? 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What i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教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人入胜的、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在深入体验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总体设计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特点。从而有的放矢的设计问题。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本单元的重点是描述人物的外貌。教师可通过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内容。

1.Does YaoMing have long hair ? ( 引 出 描 述发 型 的 词 汇 . 如 long/short hair, blonde/brown hair, straight/curly hair );2. Is he tall ?( 学习描述身材的词汇。如 tall,short, medium height);3.Is he heavy? ( 学习描述体型的词汇。如 thin,medium build, heavy)通过有目的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 :“教育学生一旦出击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要有启发性。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

课堂提问前,教师要循循善诱交待说明,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到一个最佳状态,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大胆发言。在学习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Unit10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时,教师可围绕本单元中心话题:Talk about past events. 设计一系列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谈论本单元的话题。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木。”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必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出问题。提问过程中还要善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而探究发现语言的内在规律并总结学习规律,进而学会学习。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速度

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就要充分利用 40分钟时间。为此,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即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采取 one by one or group by group 的操练方式训练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难度不大的问题一人答不出,不要等待,应立即叫另一个学生。等第二个学生答过后,再让第一个学生重答一遍。要抓紧每分每秒,让学生反复多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紧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流利的口语能力,发挥课堂提问优越性。

(二)密度

进行课堂提问练习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使大多数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一般的问题,应先请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再请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的不完全,教师可以请较好的学生纠正补充。对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成绩好的学生。不能为了使提问快速进行,把提问都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把中、差学生变成“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一定要随时注意提问的密度,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风气,养成良好语言习惯,还能使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备问状态,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

(三)角度

一般课堂提问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但如果师生间过多地进行一问一答,不仅使教师过于劳累,而且减少了学生练习的机会,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如果教师能经常转换问题的角度,即由学生问,教师答,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的不良现象,而且从心理学角度上,学生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消除学生的被动心理。

三、 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兼顾少数学生。有时可采取连锁提问法,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按座位前后、左右顺序回答,接着就“Next one, next one…”地轮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机会,对差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起很大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但对成绩好的同学,可将问题的难度增大,以促进其迅速发展。3.尽量用较直观、形象的提问法。运用幻灯片、投影仪、实物或简笔画等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接受效果。4.让学生大胆设问,或教师回答,或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和学生通过互换角色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

总之,英语课堂提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们英语教师应深刻钻研、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这种技能,以求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作者:吕丹

第三篇:谈谈课堂教学艺术之课堂提问

摘 要:课堂教学提问是一门艺术。在运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分寸、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循序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习兴趣;针对性;把握分寸;可接受性;循序性

一提起“艺术”这两字大家总是想到绘画、音乐、相声等。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课堂教学给了教师充分地自由创作的机会,每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艺术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备课的艺术、说课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等。在此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课堂提问的艺术在政治课上如何绽放?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在设计将要提的问题时至少应贯穿这样几个原则:

一、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我在上经济生活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请看这张一百元钱,你看它就这么一张薄薄的纸,造价不过几毛钱,它却能买到你需要的任何商品,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大家知道汽车现在便宜了,那它会不会便宜到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呢?一台收音机价格再涨会不会涨到一台彩电的价格呢?同学们平时是如何消费的呢?怎样消费才是正确的消费呢?”同学们都很好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赶紧翻开课本看起来了。这样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第一堂课,同学们开始聚精会神地上课。

二、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强调老师的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在关键之处。如在教学《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中“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时,如果老师只问什么是思想道德冲突?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吗?这种问题似乎切中题目,启发学生思考。事实上课本中这一目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是随处可见的,需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思考。这时老师应这样问: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道德冲突?面对道德冲突我们每个人应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这样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很自然地得到情感上的升华。这样才达到了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分寸,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纬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知道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分寸,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也就是所提的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低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饱”;也不能高于学生的水平,让他们“吃不了”。因为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学生答不出,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让学生回答时在脑子里多转几个弯,而且是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能够想出来的。如在“信用工具与外币”一课中,讲“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影响”时,先提出什么是汇率,怎样计算汇率。当学生顺利完成这两个问题时,再给出近期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值,很显然,人民币是升值的。然后老师再提出比刚才稍难的问题:人民币升值会带来哪些影响?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对中美贸易有何影响?应如何评价人民币升值现象?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出的问题要注重循序渐进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后难,后其节目。讲的就是提问的循序性问题,就是提问先易后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例如,在讲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时”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一个长满头发的人头上拔下一根头发会不会使他变成秃子?”学生马上对此产生了兴趣,竞相发言。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一根根不停地拔下去,那结果会怎样?”学生会有更激烈的发言。此时老师应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很自然地引出“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哲学原理。这样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到生活中,让学生明白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体现了这一原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提出,再一个一个解决,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课堂环境随时会发生变化,使得实际课堂提问活动更具灵活性。老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识,在实际操作中贯穿以上几项原则,才能在教学中绽放课堂提问的艺术魅力,也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这门课变得兴趣盎然、生机无限。

(作者单位 山西省介休市职业中学)

作者:王金霞

第四篇: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根据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者一开始上课,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

生4:我发现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 就这样,学生意犹未尽,而老师却也着急了,7.8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因为教师的问题中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其实,教师可以这样问:图上有几种动物?(3种,即小鸟、小兔和小猪)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生活现象),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你提的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四、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不久前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

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6=48,5x-x=18。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容易犯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相距甚远。“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对与不对呢?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却自然而然的展开了。看到课堂上这喜人的一幕,难道你不认为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很有创造性吗?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徐明

第五篇: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交融的过程。怎么把握“源于文本”的发问,既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是“有效”的体现。我认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就是要对融入文本的提问进行有效的研究,让学生在融入文本中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对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有所领悟。

1 学生要求我们必须探索“课堂提问”

现在的孩子面对着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品质”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经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综合分析,我认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品质”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学习的心灵缺乏一个“静”字。现在的学生所面对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新鲜事物,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也正因为在这种家庭生活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因为对物质生活过度的追求,心灵总是浮现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危机感和上进心,造成了学生心灵浮躁不安,同时在课堂学习中难于自控,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而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是很难走进文本的,要对文本进行自我发问就更难了。

二是在学习的心态中缺乏一个“实”字。正因为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丰富了,学生在影视、网络中接触的方方面面的见识多而复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享受积极因素外,更多的是免不了要受到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中专生在平时接受这些非课堂知识的时候,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都是由自己的兴趣所决定的;又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因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区别和筛选。学习的内容零乱繁杂,学习的过程也很肤浅。这种情形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必然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学生满足于对文本的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融入文本,很难透彻的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三是走进文本的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各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习基础的千差万别,学生走进文本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进入我们学校中专的学生大致有这么几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人照管的“留守子女”;父母长年忙于生意和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照顾的孩子;还有少部分是父母离异,缺乏家庭温暖的“单亲孩子”。这几类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着各种心态走进文本,他们在走进文本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感悟很不一样。有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文本的人文精神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2 “前置情景”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语文课堂提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最主要“通道”。如何让这三条交融的通道既要“畅通无阻”,又要使这三者在交流的过程不发生“出轨”事件呢?要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这种人文氛围,教师设置一个“前置情景”就非常重要。通过自我实践,我认为这种“前置情景”的设置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设置“声影”式的“前置情景”。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离我们生活实际太遥远,这种遥远有“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学生用以他们的生活经历是无法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我们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通过“声影”式的“前置情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氛围。

二是设置“兴趣”式的“前置情景”。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由“趣”激“兴”,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这种“欲望”心理的支配下,让学生融入文本,发问于文本,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是设置“开放”式的“前置情景”。想让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在共性中具有个性特点,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我们需要对文本有开放式的眼光和思维,允许学生向课本发问时带有怀疑性的逆向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老师在设置“前置情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在进行提问的“前置情景”设置时,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的不同、各组课文类型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也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风格,设置不同的提问“前置情景”。二是语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把提问的“前置情景”的设置,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并且在备课后,同头的教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进行教学效果的对比,以便选择效果最佳的“前置情景”进行教学提问。三是在校本教研中,加强提问方式的研究。语文教师应在常规性的业务学习中有计划的学习教育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在不断吸收“他人精华”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进行积极有效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提问的艺术才丰富多彩。

3 “提问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贵在“灵”与“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从“背教案”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在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中,“提问艺术”不是“照本宣科”,而要靠教师和学生的“灵气”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交融的过程中,进行“鲜活”的运用。没有“灵气”的课堂,只能是机械性的“课堂技艺”。在此基础上,语文课堂提问应该坚持“三原则”:

一是教师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应该是开放的语文。因此,在校本教研中,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师的问题设置进行指导,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首要的是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二是学生问题回答时的“尊重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并不是我们在备课中能预设的,在语文这种“人文性”的学科中,尊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悟,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绪,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在课堂上落实这一原则,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理解,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为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每位语文老师都该写课后小结注重课堂上学生精彩答案的记录。并且在教研中,对学生的精彩答案进行交流、整理、研究。

三是教师在确定回答问题对象时的针对性原则。在“机会均等”的教育中,就包括课堂上得到提问的机会均等。每一个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感悟不一样,并不排除少数学生对于有些问题没有感悟。针对这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提问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所“成就感”成为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既要让学优生能“跳起来摘桃子”,又要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所作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最能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大部分教师都谈到了“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确定回答问题的学生对象时”要特别关注差生,要给每位学生以体面亮相的机会和平台。

總之,中专“语文课堂提高艺术”是一个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保证中专语文教学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林丽萍

上一篇:科技金融论文下一篇:经济学英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