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设计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问设计(精选9篇)

提问设计 篇1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志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着眼点是“启发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性提问呢?一、优先问点,掌握难度。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要在知识的连接点、转化处上选择问点。如教学“异分母数加减法”时,首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计算“3/6+1/616/32-4/3215/20-10/20”。接着转入探究新知,提问:1.这几道题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你能不能把这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数相加减?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直观上看有什么不同?3.能不能试着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呢?4.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通过这个四个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二、拾级而上,巧设梯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补充搭桥式问题,降低教学难度。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提出如下问题:1.在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先将三角形、梯形拼成什么图形?2.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又将平行四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3.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时,都是以什么图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起到了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三、解决凝点,巧选角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寻找启发性提问,如启发得当,学生思维顺畅,茅塞顿开。四、抛砖引玉,增强跨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教师应提出以课本为本的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如:“一辆汽车要行驶400千米的路程,前5小时行了全程的2/5,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需要多少时间?”学生独立解答为“400÷(400×2/5÷5)=12.5小时”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1.把全程看作单位“1”怎样列式?“1÷(2/5÷5)=12.5小时”2.能不能把全程看作5个单位来解答?“(5÷2)×5=12.5小时”。通过这样多解题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激励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提问设计 篇2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 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 “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得不到化解, 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 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 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 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 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 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 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 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 某老师提问60次, 而学生沉默了48次, 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 (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 问题缺乏启发性, 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 或回应人数寥寥, 或答非所问, 不知所云, 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 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

一般地,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 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 (内向型) 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 (外向型) , 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 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 (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

为此, 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 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 (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 ;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 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 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1) 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 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3)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 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6) 回答问题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 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 鼓励学生提问。 (9)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 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 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 (1) 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 (2) 陈述简单, 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 (3) 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4) 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 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 在细胞形态教学中,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 那么, 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 (1) 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 的图中发现了什么? (2) 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 (3) 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 (4) 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 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 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 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 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 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 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特征,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 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 所以, 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不同处。

2. 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 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 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 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 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 而不是教师的提问, 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 学生的回答, 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 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 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 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 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 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 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 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 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 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 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 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 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 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 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 必须抛弃无效提问, 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 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 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 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 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 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 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 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 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 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 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依次递进, 这几个问题解决后,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 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 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 以便引出新知识, 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 指点方向, 解决思维定向,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 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 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 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 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 诱导学生想象, 进行发散性思维, 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 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 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 进行适当归纳, 综合设计提问, 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 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求因思维心理, 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 倒过来逆问学生, 以现象求实质, 以结果推出原因, 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思考其成像的原因, 并进行讨论发言, 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 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 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 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 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 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50

[2]蒋宗尧编著.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00

课堂提问的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23—01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为了使提出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备课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

1. 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等方式,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的原因,提问的重点应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类问题不要平均用力,应尽量做到前詳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疏漏较多的地方,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识结构。

三、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四、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量力性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都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了如指掌。

语文课堂提问巧妙设计原则 篇4

摘要: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师生共同表演的大舞台,它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因此,正确的课堂提问必不可少,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提问设计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高效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提问;设计原则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开展有效的提问活动必不可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重视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启发性、兼顾性、探究性的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一、启发性:抓住提问契机,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启发性。课堂导入时,初读感知时,合作学习时,教材赏析时,课堂训练时,都是提问的好时机,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化解难题,促进互动性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充分打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被充分调动。如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中用了大量的典故,学生不好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契机,从这几个典故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典故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去了解这些典故。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描写的是孙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描写的是刘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描写的是刘义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拓跋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描写的是廉颇。知道这几个典故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印象,然后由浅入深,通过这几个典故的内容去思索典故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以及心情,归纳出答案:孙权建立吴国,打垮了百战百胜的曹操大军,保卫了国家。南朝宋武帝刘裕起兵讨伐了桓玄,平定了叛乱,流露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佩之情,包含了作者积极抗金的情感。由上例可以看出,这样设计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启发,非常有利于学生梳理思路,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习之旅,促进了互动性学习,这样,要比直接讲解文章效果好得多。在启发性提问的帮助下,学生也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探究学习。

二、兼顾性:介入分层意识,分层对待学生群体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悟性不同,学生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学生学习效率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分析《鸿门宴》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项王摆宴是一场阴谋吗?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樊哙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绘的?樊哙闯入帐中有何目的?刘邦逃脱前做了什么部署?这些问题设计出来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愿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不同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回答,课堂氛围渐浓,这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师实际上是根据问题的难易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够独立解决了老师给他们的问题,学生表面上看不出老师的分层教学,老师也并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师生关系依旧很好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体现了这种分层意识,实际上体现了教学兼顾性的原则,教师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习内容进行梯度分解,根据难度系数展开问题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症下药,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度,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

三、探究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浅谈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 篇5

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

一、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1、提问的问题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对学生来说缺乏思考价值。

2、教师设计的问题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学生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

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

1、要切中要害,注意启迪思维。

2、要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

3、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4、要难易适中,注意层次性。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有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都应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是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问?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从提问要切中要害,注意启迪思维;要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要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核心问题,有的不是。重点问题往往起着使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孩子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孩子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孩子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并保证给予孩子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增强提问效果。因此,教师适当延长回答时间,有利于孩子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尤其是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更是如此。要难易适中,注意层次性。几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期望对老师课堂都有所启发,从而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启发孩子思维

浅谈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

(序论)课堂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掘孩子智力,提高孩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养成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有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老师们的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乏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提问的问题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对学生来说缺乏思考价值。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师:北京哪里亮起来了?生:故宫、长安街、天安门城楼、王府井„„师:那里是怎样亮的?生:金碧辉煌、华灯高照。师:你想不想去北京?生:想。

二、教师设计的问题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这样,孩子在接连答问失败后失去学习积极性,抑制了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焦虑、胆怯的心理。如:一老师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上课伊始,师问:晏子出使到哪里去?生:楚国。师问:干什么去了?生(鸦雀无声)。你们了解宴子吗?不了解。

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教学观念,有的超越儿童知识水平;有的束缚学生思维发展;最常见的是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现状确实让人不尽人意。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是无处谈起,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则是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最关注的话题。

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问呢?

1、要切中要害,注意启迪思维.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

知欲望,比如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这正是我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一个理想境界。

2、要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所提的问题要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语文教师在提问题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要用带有激励性的言词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发扬民主作风,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对答对者表扬,答错者鼓励。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才能使提问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魅力。

4、要难易适中,注意层次性.多层设问,化整为零。对于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易及难,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比如在理解《松鼠》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抓住文中说明的对象——松鼠,设计几个小问题:(1)全文按总—分的结构,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2)在介绍它漂亮的形体时,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怎样说明?(3)它的习性、动作、筑窝又是如何说明的?学生通过课文就会找出答案,从中也归纳出本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沁园春·雪》这首词的主旨时,也可以利用多层设问,化整为零的方法设计问题。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也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有缺陷或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堂课并非只是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互相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努力掌握,灵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教师提什么问题是“好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只要认真分析读本、了解孩子、根据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出有效的、开放性的好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孩子才有可能真正的对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使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于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 篇6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或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学生门易错易混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求助性提问.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识,发掘、掌握新知识.这种自发的反思,能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优化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学生之间通过问答,不但回顾了已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发散式问题进行提问

教师在授课时,要适时的提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方位、多途径去思考、分析、解决.如:在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性质和图象的基础上,出示下面问题进行练习提问:(1)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点(2,3),求此函数的解析式;(2)一个反比例函数,当X=-2时,Y=-3,求此函数解析式;(3)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A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得一直角三角形,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4)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二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矩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5)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三象限的分支上有一点A,过点A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为D、E,得正方形形ADOE,其面积为6,求此函数解析式.通过这种多变习题的训练提问,使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设计中想的多,想的细,想的活,从而增加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三、课堂中要多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提问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带有强烈的探索性,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讨论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性的问题去提问,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对一堂课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进行提问小结

一节课讲后的课堂小结,应具有整合知识、深化知识、评价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的功能.因此,一堂课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所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 篇7

一、突出重心

课堂教学的重心主要有二:一曰重点, 二曰难点。现在的中学生见识面广, 接受知识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储备。在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学课文应打破程式, 已无需从头至尾, 逐词逐句逐段讲解。扣住重点, 抓住难点才是要务。教学服务于学生需要, 无须质疑, 设计课堂提问当然理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要, 突出这两点。

1. 扣住重点。

重点是为了落实课标而设计的, 只有抓住重点也就突出了教学方向、课程标准。重点解决了, 课标实现了, 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

2. 抓住难点。

难点相对于重点来讲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解决的情节、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难点之所以是难点, 就是因为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 也是教师释疑、学生质疑的一个重心。抓难点, 顺应了学生的需要, 结合了教学目标, 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抑或由学生提出问题, 犹如打仗攻克高地, 直奔要害, 干脆利落。值得一提的是这样做, 必须难易适度, 巧而不死, 活而不乱。只有这样, 才使主攻目标有针对性, 也有实效。设问之精心, 质疑之到位, 都要体现学生主体, 无疑是切中肯綮、正中要害。

二、导学引路

限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和知识阅历, 导学的方法也要因生而宜。课堂设问要具有引导作用, 就必须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架起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

梅娟

(江苏省吴江市鲈乡实验幼儿园, 江苏吴江215200)

摘要: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我们在学校的教育还是自身习得的知识亦或是书本上得出的归纳总结, 一切都是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展开的。我们是现代的人, 要进行现代化的生活, 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关键词:生活;数学游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3.4文献标志码:A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这就要求

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多种, 有的学生不善于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去获取结论, 满足于“知其然”。对于这类学生所要设计问题, 重点就放在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的能力培养上, 促使其知“所以然”。有的学生思考浮躁, 读书走马观花, 缺乏耐心和逻辑思考, 思考问题带有主观性, “想当然”是其特点。他们不善于思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又不善于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设计问题要尽量引导学生揣摩, 以便他们能较好地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在联系, 加强概括能力培养。有的学生已开始注意通过概念思维去获取新知识, 但他们求同往往多于求异, 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因此, 教完《乡愁》后, 要加以拓展:作者立意的新颖之处在哪里?小问题凸显的又是什么大主题?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 现今之中学生视野的日益开阔, 逻辑思维也日趋成熟。故此课堂问题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 才能有的放矢,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 因材 (生) 施教, 才会有较强的效用。

三、拓展探究

鉴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 我们的教学必须拓展探究, 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有效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设置一些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情感, 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 从而使语文教学向更深更广的层次推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初看情节平淡, 语言朴素无华, 甚至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但是如果将在百草园的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 学生就会感兴趣, 又容易由此就产生联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 挖掘深层的内容。教师设问:“这小说倘若改为剧本, 它该是怎样的呢?”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增强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经验的教师, 常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波澜起伏的心理情境, 有意设置矛盾, 在矛盾迭出中完成教学。

四、以点带面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通过“一斑”以引出“全貌”是课堂问题设计另一种艺术———以点带面。《守财奴》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10-0260-02

我们明确幼儿的数学教育是“为思维而教”。让幼儿真正爱上数学, 真正被数学所吸引, 从而沉醉在自由探索的

一文, 最重要的是抢夺梳妆匣这一情节,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节, 引出作品的人物分析, 可以这样设问:针对精美的梳妆匣, 葛朗台、其妻子和女儿三人各有什么想法?从而让学生把握课文的中心。葛朗台是怎样一个人?葛朗台的行为可能产生什么后果?一篇小说通过一处设疑, 顺势而下, 牵动全文, 为学生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蹊径。包括抓关键词句设置提问, 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对开篇“余幼即嗜学”一句进行设问:这句中“嗜学”一词改为“好学”行不行?为什么?这两字在全篇中有何作用?这两问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学生需认真阅读全文并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回答得好, 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反复阅读推敲, 学生领悟到: (1) 作者幼时特别好学的急切心情; (2) 也正是这种好学精神, 才有后文无所畏惧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3) “嗜学”二字统摄全文, 又与段末“勤且艰”相应, 与篇末“善学”相照应; (4) “嗜学”、“善学”既是作者对马生的勉励与希望, 也是全文的主旨。点拨两字而能牵动全篇, 语文教学提问中抓关键词是很有实效的。

五、抢占制高点

当前, 教学界在利用新教材时一致强调站在文章整体的高度来把握内容, 反对机械、狭隘、片面地肢解课文。面对新的文本教材,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站在了整体的高度, 还是要从学生角度来看, 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 电视、网络, 信息铺天盖地而来, 学生怎样才能在卷帙浩繁的阅读材料中快速高效地捕捉大量信息, 以满足自身与事业的发展需求呢?教师又怎样才能避免空洞无物的驾驭和简单的说教呢?我以为抢占制高点是一好招。抢占制高点要求学生也应学会相应阅读的能力, 有一定的阅读知识储备。那么应该如何做呢?我以为至少有如下四点: (1) 吃透教材; (2) 抓住文眼进行问题设计; (3) 确定基调; (4) 抓住线索。

总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深钻教材, 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与课文主题联系紧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篇8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乃能“通其意而得其要”。可见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要占老师讲授时间的1/3,所以,我们如果能考虑提问的角度、坡度和量度,设计一些能揭示本质的、有明确出发点和针对性的问题,一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引入新课题时设问

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引入新课题。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短粗,另一个细长,问学生:“这两个圆柱体的体积哪个较大?”学生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究竟哪个大,只有准确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后才能确定,那么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呢?现在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样提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

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使新课题易学,难点不难。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一”可以看做什么?如果把“一”看做比,比是否也会有类似分数、除法的性质呢?这样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深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容易激起类比推理的热情,有利于新知识的获得。

三、在教学关键处设问

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2.7×6=?这道题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把小数乘以整数转化为整数乘以整数。老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把被乘数变成整数,要扩大多少倍?积将有什么变化?要求出原式的积应怎么办?这样抓住关键提问,没有在计算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

四、在抽象概括时设问

这样提问能击中要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例1,把5分米,5厘米,500毫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在得到“0.5米=0.50米=0.500米”的结论后,可以这样提问:①从左向右看,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不同?实际长度有什么变化?②从右向左看,三个小数的末尾有什么不同?实际长度发生变化了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这样提问,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小数的基本性质。

五、在教学重、难点时设问

重点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掌握,难点是指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出错较多的地方。这时教师首先要分析研究“难点”难在什么地方,然后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分散难点。例如,在讲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何试商时,提问:在什么情况下商容易偏大?在什么情况下商容易偏小?怎样调整商的大小?让学生真正理解道理,突破难点。

六、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设问

学生的学习由不知到知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把问题提在“火候上”。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有这样一道深化题:把300本图书放在一个三层的书架上,上层的__等于中层的__等于下层的__,求每层书架上各放多少本图书?开始不少学生困惑不解,不会解释。这时教师可点拨:①这三层中各有几份?②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都相等吗?③在三层中共有多少份?通过这样设问,使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很快正确地解答了这道题。

七、在解题的方向上设问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设计中的“序” 篇9

新大纲强凋:“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这里的“引导”,是指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提问或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间系统时,必须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聪明的公鸡》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公鸡上门的原因是什么?②狐狸见到公鸡讲了些什么话?③公鸡是怎样回答狐狸的?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骤教学打好基础。第二组:①公鸡凭什么战胜了狐狸?②公鸡的心情有几次变化?③你觉得狐狸怎么样?……这是一组理解型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组:①公鸡在胜利之后会怎么想呢?以后还会不会遇到狐狸呢?遇到了又会怎么办?②狐狸后来发觉没有猎人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一组问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是一组创造型问题。这三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人力资源论文材料下一篇:以目标与希望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