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精选15篇)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提倡素质教育为主的社会,可是学生们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只是有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是学生不回答,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从而也就不会回答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题的的能力呢? 通过多年的教学 经验总结如下:
一;从题目入手提问题
让学生看到题目不要急着看课文,而是应该关注课题进行思考。
首先从题目中捕捉信息。比如《在沙漠中心》课题中只告诉了你地点,比如《散步》课题中只告诉了你事件,比如《孙权劝学》课题中告诉了你事件和人物。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对任何题目都不要轻易忽略,都应该从中捕捉到应该捕捉的信息,让他们学会了对题目的思考。
其次针对题目中已给的信息提问题,教给他们最基本的方法从记叙六要素入手来提问题。比如《在沙漠中心》题目中有了地点,那么就要从记叙的另外几个要素提问题:1.针对人物,谁在沙漠中心?2.针对时间,他们什么时候去的沙漠?
3.针对原因,他们为什么要去沙漠中心?4.针对经过,他们去沙漠中心干什么?
再次针对这些问题拓展性的提出问题,比如,1.针对人物。几个人,他们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2.针对地点。地点的气候特点,地点的特征。3.针对经过。在沙漠中他们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困难的。,二,针对主题提问题
比如《在沙漠中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要让我们从中学到什么,明白什么。
三,针对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问题
这些人物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的(比如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描写方法来总结人物形象。
四,针对写作方法提问题
1,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整体来说课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托物言志,对比还是烘托
3,语言有什么特点
4,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5,文章运用了什么顺序
五,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问题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有“疑”敢质
数学学习中,问题可由学生自主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相比之下学生提出才更有效。要想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气氛,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提问,积极探索。即使学生问不到点子上,教师也不要对学生斥责、讥讽,而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亲切、可信任的。如果学生实在问不到点子上,教师要适时地做个榜样示范,或者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只要营造出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就不怕问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疑”想质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在认识自然数“1”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室前方的讲桌前,让一个学生手拿一支铅笔在本子上写字,桌上放着一个文具盒。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就会问:“教室前面坐着几个同学?”“他拿着几支铅笔?”这加深了对“1”的认识,从而获取了新的知识。再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老师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五角星,让学生找出它的角,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学生就会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角由哪些部分组成?”通过学生的提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了解角的组成,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有“疑”会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学习。”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就必须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老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再引导学生提问。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与计算面积”一课时,首先出示几个平面图形朋友(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好朋友,说说都认识谁,你了解的这个好朋友有哪些方面的特点,这些朋友中你不认识谁,你想对它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学书中的知识,交流读懂的知识,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就问“梯形的上下底如果横着放可不可以叫左右底?”“面积的计算可以根据哪个基本图形推导得出,是怎样得出的?”还有学生问:“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不可以用来计算平行四边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提问,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会问:“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还可以让学生对出现的题目是否有简便算法进行提问等。当然,学生学会提问题后,可能会提出相当多的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贴近教学内容,或者本节课时间无法解决。教师可以将这样的问题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先存到问题银行里等以后再解决,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实践,让学生有“疑”善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对知识的感知,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找出疑难,进行提问。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每名学生手里有3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学生会提问:这3个圆形的直径一样长吗?周长呢?于是,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都尝试沿圆周剪下纸片,而后通过滚动纸片的周长,发现它们的周长不同。于是就想象“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吗?圆的周长还和哪些条件有关?”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而在操作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和半径都有关系,直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反之周长越短。进一步让学生量出半径或者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商,并填在相应的表格里。学生看到这个表格,又会提出种种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在以上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再如: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时,让学生人手4个同样的纸盒,在学生明确比较2个、3个纸盒的包装都是大面重合最省包装纸时,学生自觉提问:4个纸盒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学生会不自觉地用手里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结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那只能使学生“学会”,不能是学生“会学”。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实现由教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转换。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做法有三:
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我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教这一首诗,首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干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它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文字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文字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字师的结构,理解文字题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好应用题打下坚实基础。怎样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关键词,确定运算符号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达到正确解答文字题的目的,首先必须理解文字题中所表达的数学语言,懂得题目中数学述语的含义,抓住关键属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中数与数之间的重要关系;然后根据题目所陈术的关键词,确定运算符号及运算顺序。在许多文字题中,关键的字词或述语,决定着题目的计算方法。如指示加法运算的“加”、“加上”、“和”、“增加”;指示减法运算的“减”“减去”、“差”、“减少”;指示乘法运算的“乘以”、:“乘”、“积”、“扩大……倍”;指示除法运算时“除以”、“除”、“商”、“用……除”、“缩小……倍”等等。只有抓住文字题中关键的字词,才能准确无误确定运算符号,正确列出算式。
二、简缩结构,确定运算顺序
文字题的表述,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在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结构,抓住题目所表述的主要关系,利用中心句,关键词,把题目结构进行简缩,帮助学生确定运算顺序。例如:“12.5乘以8的积加上14.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可以把题目中所要表述的主要关系简缩为“积加上商,和是多少?”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先算积、商,再算和。又如:“3.5与1.5的和乘以2.4与1.4的.差,积是多少?”可以缩简为“和乘以差,积是多少?”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求积,而求和、差是求积的一个必备条件,只有首先算出和、差,才能求出积。于是学生对运算顺序一目了然,在列式时,就不会忽略使用小括号。
三、因果导因,明确解题思路
要正确解答文字题,提高自学质量,必须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明确解题思路。在文字题的列式过程中,可以从题目的问题出发。一般情况下,题目中的问题,决定了最后一步该是什么运算。要 得到最后的结果,就应该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出这个结果秘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例如:“20.3除以2.9的商减去3 与1 的和,差是多少?”这道题的结果是“差是多少”,求差必定最后一步运算是减法。那么求减法时,谁是被减数,谁是减数呢?通过分析、推理,学生不难知道,被减数是“203除以29的商”,减数是“3 与1 的和”。这样由题目的结果寻找到了题目的原因,所以在列式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要先求出商,和,最后才能计算出差。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一环紧扣一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观察对比,探索解题规律
学生在自学文字题时,会出现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错误 列式的现象,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错误设计对比式练习,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寻找解题规律,从而达到正确列式的目的。
例如:(1)350减去80乘以3的积,结果是多少?
(2)350减去80的差乘以3,结果是多少?
先从问题表述的意思来分析对比。第一题是350减去积,最后应该求差,其列式的基本规律是“被减数―减数=差”;第二题是差乘以3,最后应该求积,列式的基本规律是“被乘数×乘数=积”。
再从题目的构成方式来分析对比。前一题的被减数是350,减数是(80×3);后一题的被乘数是(350―80),乘数是3。
最后从运算顺序来分析对比。第一题应该先算80×3,再算350减去它们相乘的积;第二题是应先算(350―80),再用求出的差与3相乘。
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容易理解,并能掌握科学的解题规律,进而自学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自学文字题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孔老夫子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孔子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新教材教法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
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
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
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二、针对问题,授之以渔
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二是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三是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发问,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学生是教师“填鸭”的对象。所谓“好学生”,就应该是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听老师讲,认认真真回答老师问题的孩子。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化为学习内容的组织者;由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转化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由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者和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转化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开发学生慧眼。而且要让学生慧眼识疑,有疑问。使学生由无问变成有问,使他们在质疑、提问、探索、交流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让学生能问,敢问。
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起探索的欲望,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
学生想问了之后未必敢问,要让学生敢问,就必须改变学生心理状态,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树立信心,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应鼓励;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批评,启发他们换另一种方法思考;对于提出富有思考性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才能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外,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信心的树立是必不可少的。
三、精心设计教学,注意角色转换,让学生好问,善问。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角色转换,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由好问转变到善问,提高“问”的含金量,增长学生学问,提高学习效率。
这期间,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而不是引向为提问而提问的死胡同。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不容易。学生从“好问”到“善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好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
提问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目的以问题为中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知识, 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疑、质疑、解疑。尤其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表现更加突出。
提问的依据可分为内部依据和外部依据。外部依据包括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只提到了外部依据) , 内部依据即学生的认知需要。提问技能的内部依据是不能忽视的, 从学生的认知来说,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认知需要。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需要往往产生于对所学有所疑, 从有疑到解疑, 学生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产生新问题, 从有疑到解疑……如此循环往复, 学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知识就不断丰富。然而, 当学生对所学还不甚了解的时候, 往往提不出问题, 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教师提问技能了。从这个角度讲, “提问”是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动力, 也就是说产生并形成学生的认识需要是提问技能的内部依据。
二、提问的作用
(1) 提问是诱发思维、探求知识的敲门砖。思维从问题开始。提一个好问题, 可以诱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并对问题产生兴趣, 增强学生投身教学的内驱力。
(2)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手段, 有助于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而它的实现在多种情况往往是教师提出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
(3) 课堂提问能起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作用, 是沟通师生双方的桥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 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的结果, 是通过教师的提问进行反馈的;同时学生要知道自己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 是经过教师的评价、结论进行反馈的。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沟通, 相互影响, 教师的提问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好的提问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来自学生的反馈有语言反馈、体态反馈、书面反馈、测试反馈等, 其中通过提问所获得的语言反馈比其他形式的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
(4) 提问有思维导向作用。当学生处于思维的交叉口茫然无措时, 提问可以找到思维方向, 或进行发散思维, 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5) 提问有回忆知识、应用知识和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6) 提问有活跃课堂气氛, 沟通师生感情和因材施教的作用。 (7) 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提问技能的应用原则
(1) 目的性原则。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任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应服务于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提问技能也不例处。没有目的提问是徒劳的提问, 有时还会产生干扰, 造成思想混乱。在贯彻目的性原则时, 要根据教学的目的意思确定问什么、怎么问、问的深度、广度和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提问不能为问而问, 不能脱离课文内容随意提问。
(2) 合理性原则。 (1) 提问必须紧扣教材, 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 (2) 提问的时机安排要得当。要选择提问的最佳时机, 是问在处理重点之间, 还是问在讲解之中;是问在总结之前, 还是问在总结之后。 (3) 合理选择答问的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题而异。量力而行, 面向全体。 (4) 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度, 问题太难太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要能让一般的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来。
(3) 启发性原则。提问应富有启发性, 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理解课文的能力比较差, 需要通过提问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老师的“问”为学生的“学”服务, 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4) 层次性原则。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难度要逐渐增大,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 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正确回答问题。
(5) 系统性原则。提问要从整体考虑, 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关内在联系的系统。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阶段, 设计不同的层次、不同水平的提问。在提问解答问题的同时, 要建立知识系统, 使知识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整体化。
四、提问技能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提问技能运用的过程中, 除了要坚持以上所谈的原则, 还有一些问题应该注意。
(1) 注意提问技能的灵活多变。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学生,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应有变化的灵活性。从问题的设计而言, 围绕某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叙述、在不同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问题, 使概念的内涵、外延完全暴露出来, 这对于学生常言的理解概念、准确地掌握概念、灵活运用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言, 也需灵活多变。教师的发问方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方式, 只用单调的一种方式反复问学生。在有些情况下, 也可以变直问为曲问、变窄问为宽问、变明问为暗问、变正问为反问。
(2) 要正确对待课本中的练习和作业并提问。
(3) 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和谐的气氛, 消除学生思维上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 使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 并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发言习惯。
(4) 注意倾听学生的答问和作出答问评价。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问, 才能对其作出准确地评价。教师要做到评价及时、准确, 对成功的回答要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对错误的回答要纠正, 对不完全的回答要补充。教师不能批评、挖苦、埋怨学生, 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5) 注意提问不能随心所欲、到处乱问、满堂的问, 没有计划性。
(6) 注意提问不要以问代罚或者搞突然袭击。
(7) 注意不要只问不评, 或过早地说出问题的答案。
【摘要】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提问;初中物理;好处
一、课堂提问的好处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对速度概念的教学,提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我们能说兔子跑得快吗?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直线运动》第一节的教学,提出问题:运动是什么?要求学生了解教材给出的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再次提问:运动是什么?引导学生粗略的、最简捷的给出回答——物体的位置变化叫运动。进而引入“位移”概念用以描述位置变化、描述运动。继续提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位置”做出限制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的变化叫运动。自然的提出“参考系”概念,帮助把运动描述清楚。仍然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变化”做出修饰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运动。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时间作保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研究运动必须引入时间与时刻的概念;描述运动就可以用位置变化(位移)与时间组合起来的速度这个物理量。再次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运动”中的“变化”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更为复杂的运动还应该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即加速度这个物理量。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立这样的问题:普通人与身体健壮的运动员拔河时,普通人是否必输无疑?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进一步问是不是因为运动员的“力氣”较大,运动员的拉力大于普通人的拉力呢?学生还是做肯定的回答。这时教师可反诘,让身体健壮的运动员与一个坚固的木桩拔河时,运动员还会赢吧?健壮运动员与坚固的木桩谁的“力气”更大?学生困惑了,认知上剧烈的冲突迫使学生放弃所谓“力气”这种偏离科学概念的相异构想,并促使其主动思索、探究拔河比赛中的胜负因素到底是什么?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电阻定律》的教学,教师提供“220V100W”和“220V25W”的两个白炽灯泡,请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二灯有何差别?二者的电阻是否一样?教师演示日光灯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现象如何?再演示,让学生观察。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问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天性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不是需要培养,而是需要保护。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呵护学生问题的天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扼杀学生宝贵的提问意识。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教师经常斥责学生的“奇谈怪论”,或经常不自觉地嘲笑学生的“无知”,殊不知,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提问意识,挫伤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题。
我们不仅要切实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应该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与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切实改变教师的课堂语言霸权,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或追问。让课堂上教师的声音少一些,让学生的声音多一些。教师还应该坦诚地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对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如实承认,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民主、求真的课堂气氛,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认知理论,努力创设问题,并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当提出的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同的使用,就有不同的效果。
提问能力,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借助于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矛盾,将现象、过程内化为问题,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一种能力.由于诸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缺失.
1.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考,教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彰显公平的同时,也导致应试教育的盛行.教师以机械训练、枯燥记忆提高学生的考分,同时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依赖于课本、教师,不再思考、不再怀疑,逐步失去了问题意识.
2.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逐个解决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回答越快越好,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教师的“问”替代了学生的“思”,更容不得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3.学生信息处理障碍.学生虽然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与好奇,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零散、信息整合能力差,难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致有问题时难以调出有效的信息.
4.学生心理存在障碍.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怕丢面子”的心理困扰着他们,生怕回答错误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奚落,或由于自身的表达能力不强,或缺乏提问的技能,以致回答与提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学习还依赖于认知经验.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1)创设生活情境.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善于观察现象,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提出问题:由于核桃较硬,直接用手难以掰开,有同学将它放在门轴外,轻轻一关门,就能将核桃打开.为什么这样做能省力?学生积极思考.
(2)设置体验情境.传统的物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机械记忆结论、公式,通过做题强化训练,当面对新的情境时就会手足无措.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功率”前,教师让学生在课间体验从一楼爬到教室(五楼),其中小华同学第一次花了90s,第二次只用了50s.这两种情况下,小华做的功是否相同?从物理的角度思考,这两种上楼的方法有何不同?
(3)创设实验情境.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离不开以实验获得结论的途径.教师要利用物理器材,或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出新颖实用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分析中获得结论.
2.掌握发现策略,使问题意识由模糊走向明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未必能从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模糊,缺少问“为什么”的态度,对“究竟有何根据”缺少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经验、课本的观点不一致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动态的物理课堂.例如,在讲“电阻”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体连接在同一电路中,电流是大小不同的,感受到电流对导体有阻碍作用有大有小,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重视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学生的提问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不断刺激下,反复强化训练中形成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在关键处、疑难处切入,设计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
根据作者的经验,少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攻读论文题目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提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作者的理解,大部分科学探究是由教师提出的。如果学生再猜再问,可以说学生提问能力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什么导致学生拒绝提问?通常有三个原因:
(1)学生,尤其是好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拒绝提问。学生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的问题会被我的同学嘲笑吗?我解释不清楚,老师会批评我吗?如果别人不问,我就不客气了。
(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不知道如何提问。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回答,缺乏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害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种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指出:“问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技能。问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和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训教师,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学生找不到问题并提问,科学探究是不可能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敢于问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提问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让我提问时,他们提问的能力才能在内部得到提升。
1、教育学生提问
(1)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敢于提问、攀登科学高峰的著名科学家,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例如,当学习重力时,告诉学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很常见的,但是牛顿问: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拉动苹果的力和拉动月亮的力是一样的吗?最后,我们发现了万有引力。
(2)向学生解释从成为有用的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为了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学生国家的教育只能通过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如果一个学生不主动学习,不渴望知识,不善于思考,就不会有创新,这将影响他的个人成长。提问能力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有意识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怀疑,并问自己的问题。
(1)学生的问题应该得到适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和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问,首先要表扬他们的勇气,然后帮助他们分析,这有利于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对于容易提问但总是不能抓住要点的学生,他们不应该笑或讽刺,而应该耐心地引导。对于问好问题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进一步大胆探索和创新,让学生享受提问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天气冷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谁尝试并不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居里夫人说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老师的鼓励,学生肯定会有所反应。经过这样的训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敢于提问。如果老师因不耐烦而直接提问,学生将失去锻炼的好机会。
3、养成质疑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跟随各种权威,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质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索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例如,质疑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和规则并不严格;一些报刊杂志质疑各种媒体,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改正。质疑权威,比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地球吗?判断皇冠掺假是否属实;练习注释中的问题,练习中有漏洞吗?检查哪些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设置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提问。科学探究问题有三种:第一,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教材或其他方式进行探究;第二个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由毕业论文中提供的问题启发而来的。第三是学生自己提问。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最有趣,也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应该侧重于为学生设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而不是设计问题本身,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
1、询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密切相关。这些现象每天都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可以引导和提醒学生注意这种性质,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无尽渴求。例如,为了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老师首先播放一些自然物体的声音,然后老师问,“声音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你想知道什么是声音?”
学生的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你能听到月亮上的声音吗?……当谈论温度计时,让学生先看一下昨天的天气预报。通过天气预报中的讨论,学生们问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气温高或低?如何判断温度?什么是云和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四级风是什么?……。
2、从各种俗语中提问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许多谚语在人们中间流行起来,其中许多在科学上是合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并提问。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例如,当谈论平面镜成像时,让学生讨论“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学生们问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里有花?为什么镜子里的花和真正的花一样?为什么月亮不能被水接住?……当谈到密度时,让学生们讨论一句俗语“油比水轻”。学生们问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石油的质量必须低于水的质量吗?教师引导学生清楚地考虑油和水的质量,同时也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介绍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3、从实验现象中提问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便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不断改进。例如,在谈论改变内能的方法之前,老师首先做了一个压燃实验,学生们首先问,“为什么气缸里有火花?”老师对烧棉的指导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又问:为什么气缸里的温度会上升?老师还提醒学生气温升高意味着什么。最后,学生们问:为什么圆柱体的内能增加?另一个例子:当做罩杯实验时,学生们问:什么能保持水?当用筷子举米杯的实验时,学生们问:举米是什么?
4、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问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或参加活动、竞赛,由于个人经历,感觉很深刻,学生也愿意提问。例如,当谈到内在能量时,学生们搓着手问:为什么手掌会变热?当谈到力量的相互作用时,学生们用手玩桌子,问:为什么手会痛?当谈到压力时,让一男一女竞争握着棍子。因为女同学有一个粗端,所以女同学赢了,于是问:为什么女同学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与力量有关,还与压力区有关。
5、从教科书插图中提问
这本新教科书有许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在提问前仔细观察细节,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折射规则后,让学生看图片“鱼在哪里?”学生会问,“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底部?”“你看到的`鱼不是真的鱼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个例子: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让学生看着摄影师倒立拍照的照片,学生会问,“照片是由摄像机倒立拍的吗?”
(3)教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
“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更好,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平庸的老师只给出真理,而优秀的老师教人们如何找到真理。因此,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他们才能从普通中看到异常,从普通中看到特殊,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1、及时评论学生的问题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均衡,有的水平较低,有的更有价值。当然,老师应该优先鼓励和承认学生有差异,但也不是没有意见。教师应该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更有价值。最后,做一个总结,让学生明白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学生们出于各种原因拒绝在全班面前提问,但是和他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是不同的。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内容互相提问。如果你仍然不明白,如果你在全班面前提出来,总会有惊喜。
3、适当出一些提问问题,为学生设置一些提问情境,测试学生提问的能力。
4、掌握提问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 生物实验 解题能力 高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生物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实验设备简陋,不能较好开展教材要求的实验,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缺乏,在生物教学中只好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基本无操作,缺乏动作记忆,且教师只是讲实验,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生物实验题的解答能力很弱。但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实验题比重在不断加大,且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有考查,题中的能力要求也日显提高。为了我们山区学生能在生物科上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本人就如何提高山区学生解答生物实验题的能力作了探索,总结如下:
一、分析教材中的经典实验,熟悉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并经后人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代表性的实验,认真分析这些实验,让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选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过程的评价和修正,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达到熟悉和建立科学思维过程的目的。
例:达尔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
观察:虉草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具有向光性?
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影响
验证:①去掉胚芽鞘尖端;②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尖端
结果: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在单侧光照射下也不弯曲;罩住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不弯曲
结论:虉草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是因为尖端产生某种物质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明确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为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及方法、注意事项等。
二、认真分析课本实验,尤其应注意其中具有迁移和发散性的实验,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材选取的实验可分为四类
(一)验证性实验(成分分离鉴定、显微镜、生物技术)
1.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叶绿体的观察
3.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5.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8. 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
(二)探究实验类(探究和设计)
9.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0. 探索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2.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4.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15. 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农业生态系统
16.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三)模型类
17. 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18. 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四)调查信息处理类
19.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20.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报道
21.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2.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23. 收集有关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信息,并作交流报告
24. 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调查报告。
以上类型的实验全面地反映了考纲对能力的要求,如设计实验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认真分析这些实验,对于学生形成基本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培养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提高动手能力,获得基本技能等都有重要作用,是提高实验成绩的基本保证。
三、总结并掌握解高考实验题的一般思路
1、认真审题。①确定实验目的,找出探究问题,这一点题目中都会给我们提示 ,诸如“研究、验证,探究”等字眼后面往往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实验目的。②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要找出试验如何应用试验原理去进行设计。③要弄清试验类型,即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④依据试验原理确定实验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⑤审器材:根据实验提供的器材,准确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
2、根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通过初步分析,进行实验设计,设计试验的一般步骤:
①.取材、分组、编号。选择题目中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组装实验设备,一般情况对照试验组一组,实验组分成两组或多组,并作好编号。
②.设置对照试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试验原则对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设置,在设置中注意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注意对单一变量的控制,对于无关变量我们可以用“等量、等浓度、相同“等模糊的概括词去表示。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几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为空白对照。
③.培养、观察、处理实验结果。若试验最后一步需要培养,那么一定要注意培养条件一定相同,可以用“适宜、相同、合适”等词去表述。实验结果要记录、分析、比较。结果中产生数据的还需要用数学统计法去处理。
3、实验结果与结论处理。通过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处理,分析综合得出实验结论。此结论要与实验目的对应。验证试验一般有两种结论,而探究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
4、纵览、检查。
①.看是否遵循试验的原则,如有无对照实验?看实验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②.看实验过程有没有科学性错误。是否违背实验原理。语言文字表达是否应用专业术语,一定要避免方言在试验题中出现。
③.看实验器材是否物尽其用,一般情况题目所给的器材都有用,除另外说明不许另外添加实验器材。
④.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般情况下实验结果要符合实验原理,验证试验一般只有一种结论,而探究实验可能有多种结论,都需与实验目的相对应。
生物实验题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一直是个重点和难点内容,怎么样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是很多生物教师和学生在探索的问题,本人相信山区学生在无良好的实验条件下只有通过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不怕累,教师不怕苦,师生共努力,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硬的道理和最真的技巧。也只有如此,学生方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以开放、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 使课堂充满和谐气氛,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展现个性,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 各种奇思异想, 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 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 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等, 加以批评或讽刺, 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以,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构建师生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 鼓励学生向教师的知识和见解进行挑战和质疑, 树立学生敢于怀疑权威和经典的信心, 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肯定的支持。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想”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特别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置问题环境, 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 而这些所谓的“问题”, 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 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 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 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 科学地释疑、解疑, 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必须给学生创造自由想像的课堂空间。例如, 在演示实验前, 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 猜想实验结果。
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 让学生“会”问
能够提出问题则表示学习有了目的, 有了认知的需求, 说明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 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 应该先易后难, 先教师示范提问后, 让学生提问;先设情景后引发提问;先提问后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对比, 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鼓励丰富多彩: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设置问题情景,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明确的问题, 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丰富多彩的提问。
(3) 引导体现价值: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讨论解答, 得出答案后, 教师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 让学生谈体会, 从而体现问题的价值, 激发学生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的意识, 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善”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 作为教师, 应该指导学生善问, 教学生怎样问, 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有答案, 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 善于提问, 大胆质疑, 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 组织学生钻研教材:指导学生从书本中发现问题, 并能提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类比、对比找规律、找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等, 同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信息中找出需解决的问题, 从而为提问提供了素材。
(2) 注重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提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习惯与知识间的冲突、知识与知识间的冲突, 从而对自己的疑惑之处进行思考, 要多问个为什么, 促使学生养成什么事都要知其所以然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中学生在巩固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不论是表达还是倾听的训练,都需要反复操练达成,然而正是因为如此,会令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使学生无法高效学习。因此需要创新英语的教学,用新方式和观念对学生关于倾听和表达方面进行强化,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感到轻松愉快。
1.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要令学生有好的表达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在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学生处在基础学习阶段时,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补充语音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发音要领。例如,在实际交际中音节的读法和在非实际生活中读法的差异和连续等。其次是创造语言环境,进行课前预热,自由演讲。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总是更加容易消除对口语练习的焦灼感和胆怯感。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组织、引导和参与者。实现与学生心心贴近、零距离交流和沟通,减小和学生的距离。主要体现为,可以通过课前预热、自由演讲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但因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存在,教师应在其中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表演内容应有不同要求,并进行有效建议和指导。对于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对基础较差不善表达的学生进行鼓励,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有更多演讲英语的机会,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2.1 营造良好的倾听氛围
要达到有效率的倾听,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倾听范围。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例如,中学生的英文语言往往存在语法错误、读音错误、语言不够流畅、词汇量少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倾听,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之后,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肯定和适当的引导。实现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说、愿意说,作为倾听者的学生来讲也愿意倾听,就可以达到课堂上的良性交流。在和谐的倾听氛围中, 学生有听的权利和听的任务。在这个前提之下,共同探讨,享受倾听带来的积极感受。
2.2 明确倾听任务
要培养中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令学生明确倾听任务。带着问题倾听,也就是在思考状态的情况下倾听才是具有思维含量的.。教师应该在学生做出“倾听”这个动作之前,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倾听任务。例如,在学生发言和演讲之后,让学生们针对学生发言内容和过程进行互相提问,或者让学生们仔细记录该学生发言时出现的错误,对发言质量进行评价和提出建议,达到有意识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目的。
2.3 唤起倾听兴趣
想要让学生们达到高效倾听,就要让学生们有倾听的兴趣,将倾听这个动作从被动化为主动。例如,可以适当借用小故事吸引学生。中学的孩子们已经形成了自主思考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最为活跃和好奇的。曾有知名教育学家说:“新奇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成功会带来巨大的喜悦, 从而引导学生们倾听的欲望。” 例如,在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让学生们用“I want...”描述几位主人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恶毒皇后可以是“I want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in the world.”或者“I want Snow White to die.”两种,但由于各人对童话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一个故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种观点。这对于学生来讲也是开动创新思维的好方式,令学生感到新奇并乐此不疲。
3. 结束语
怎样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目前,在所教班级里,无论是计算的速度还是计算的正确率等方面都大不如从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计算速度在下降、计算正确率在下降、计算的熟练程度在下降,已给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发展带来障碍。
新课程修订时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着重提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又如何将这一理念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呢?关键是要注重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从现在学生计算的情况来分析,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的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因此出现了同一次练习中,同样性质的题目,有的算对了,而有的算错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认真负
责的学习态度。这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确定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
二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培养学生沉着、冷静 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 试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验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三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事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做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都被要求写上完整的验算过程。
四 培养自我评价的习惯。每次练习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这次练习的情况。从书写、正确率、速度三方面按一星、二星、三星的等级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完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赏识激励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 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由于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 他们还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惧怕心理, 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而遭到教师的批评、指责, 也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还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教师应向学生讲明,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 举一些名人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的例子,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激发他们的“敢问”热情。引导学生多想多问, 深入思考, 刻苦钻研, 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 不盲从权威, 开动脑筋, 让学生相信只要我们凡事从多角度思考, 就能提出很多问题, 从而树立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信心。教学中,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 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能够善于应用“积极、肯定、激励”的评价, 比如在学生提问时赞赏的点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肯定的话语、精彩的提问时赞许的目光, 提问一般时及时的鼓励, 以此鼓舞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尊重学生, 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 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 或者不着边际, 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 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 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敢于提问、踊跃发言。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信任、更多的鼓励、更多的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能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 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学生敢于积极地思考、提问, 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使高效课堂的构建得以实现。
二、实施导学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 学生敢于提问, 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 学生只听不问, 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过程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的意识, 构建高效课堂, 一种新形势下的“导、学、练”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 在数学课堂上,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应用, 把所学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献给学生, 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提问的机会,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由趣生疑, 由疑促思, 由思发问。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不断改变自己的认知, 教师通过创设疑问情境, 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想问的积极性, 然后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体会、感悟, 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困惑, 引发认知冲突, 诱发问题意识, 激发其内驱力, 唤起学生思维, 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 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 提高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正是给学生提供了提问题的空间和机会, 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 创造更多的动手实验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
古人云: “学贵知疑, 小疑而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 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学生不是不想问, 而是不会问, 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 指导他们如何提问。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主要知识和重要方法提问, 学生循着概念、定义、规律、方法、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 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有什么根据”“为什么这么想”“是否还有其他方法”的角度去思考; 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 学生可通过对知识的延伸、题目的变式、方法的归纳进行发问; 比较对照新旧知识的联系发问; 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 也可通过逆向思维发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结合知识点中的概念、公式、性质等进行提问, 以解决预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 结合听课中遇到不懂的地方, 作业中发现不会做的习题进行提问
如在完成一道题后, 要经常反思: 为什么这样做? 有无其它方法? 哪一种方法最好? 适当地改变条件会怎么样? 其它类似的问题, 有无共同的规律? 互换条件和结论又会怎样? 通过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训练, 就会大大提高解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力。
3. 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 许多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 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可以是复习时的改题变式, 也可以是学习新知后的比较异同、巩固新知中的对比练习等。
4. 利用数学方法提出问题
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方法, 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
四、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根据心理学理论, 成功体验是学生克服自身障碍、激发兴趣的一种精神动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 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很多。最常见的也最能产生即时积极效应的, 就是老师在课堂里充满激情的、真诚的赞扬。教师在提出表扬时, 不仅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 还应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 让学生充分感受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提问, 是对学生的最好激励。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 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 作为教师, 不应忽视, 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 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 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 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 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积极思考, 全心投入, 只要有机会有疑问, 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 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 享受成功的快乐。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 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 实现教学互动, 教学相长, 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学生的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学生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 让他们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 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 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成为舞台的主角, 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们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总之, 在数学学习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提高数学学习有效性。只有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由生疑到质疑, 然后解疑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有更多的提问机会, 是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 从而构建成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摘要:新课标中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在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意识的背景下, 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怎样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推荐阅读: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10-21
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11-30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14
怎样提高交际能力12-08
怎样提高合同写作能力06-10
怎样提高空间想象能力10-27
怎样提高小学计算能力12-21
怎样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能力11-17
怎样提高学生英语成绩07-10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