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用于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 近年来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2型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各种代谢紊乱或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在临床较为常见, 是一种睡眠呼吸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和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很容易引发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1],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解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在该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选取70例, 将其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根据入院时间将这70例患者分为两组, 研究组35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3例;年龄为43~72岁, 平均年龄 (56.2±4.7) 岁。对照组35例, 男、女分别为21例和14例;年龄为44~73岁, 平均 (56.9±5.1) 岁。所有患者均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 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不同方法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 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使用全自动CPAP呼吸机, 滴定出各位患者的最佳有效正压, 并于每晚给予患者CPAP治疗, 将治疗压力设置为7.5~15.8 cm H20, 每晚治疗4 h以上, 连续治疗2周。

1.3 多导睡眠仪监测

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 (PSG) 对两组患者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主要包括心电图、脑电图、口鼻气流、脉氧饱和度、眼动图以及胸腹式呼吸等。若患者的口鼻气流终止达到10 s以上, 则可以将其确定为呼吸暂停;若气流降低超过正常气流的50%以上, 同时伴有脉氧饱和度降低3%以上, 则可以将其确定为低通气。若患者在发生低通气或呼吸暂停事件同时伴有矛盾胸腹呼吸运动, 则将其定义为阻塞性。呼吸紊乱指数 (AHI) 根据国际标准定义为睡眠期平均每小时低通气及呼吸暂停的次数, 若患者AHI≥5且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 则可以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观察记录患者整晚的最低血氧饱和度 (LSp O2) 、平均血氧饱和度 (MSp O2) , 计算其呼吸紊乱指数AHI。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AHI、MSp O2以及LSp O2等指标, 所有患者均隔夜禁食12 h, 采集静脉血,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 (FBG) , 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检测。采用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对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水平进行评价, HOMA-IR=胰岛素 (FINS) ×空腹血糖/22.5。

1.5 统计方法

将该研究所收集的数据,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HI、LSp O2以及MSp O2对比

经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的AHI为 (10.9±3.1) 次/h,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5.2±5.7) 次/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LSp O2和MSp O2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FBG、FINS、Hb A1c、HOMA-IR对比

两组治疗后的FBG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的Hb Alc为 (4.6±1.9) %, 对照组为 (8.4±2.6) %, 组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FINS分别为 (8.7±2.1) μIU/m L和 (15.9±3.8) μIU/m L, 经统计学比较得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1, P<0.05) 。研究组的HOMA-IR与对照组比较, 显著较低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简称为OS-AHS, 属于氧化应激性疾病的一种。对于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主要与多种代谢性疾病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夜间呼吸暂停、打鼾、头痛、白天嗜睡等症状。患者夜间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很容易导致机体反复发生低氧血症, 给机体正常功能造成极大影响[2]。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会使得患者睡眠时的血氧饱和度下降也更为严重。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临床常用多导睡眠监测仪, 该仪器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 还可以对患者的睡眠结构进行全面评估, 及时了解患者睡眠中的低氧、呼吸暂停等情况[3]。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通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能够使患者的上气道管内压提高, 从而促进上气道开放, 不仅可以有效消除呼吸暂停的症状, 还可以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浓度, 缓解其白天嗜睡症状, 进一步提高血氧饱和度, 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其生活质量[4]。对于该方法在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应用效果, 不同的研究学者具有不同观点。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IR, 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无明显关联[5]。但也有研究学者认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IR, 提高其胰岛素抵抗能力[6]。李勤等[7]研究学者通过对92例该类疾病患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周后, 患者的AHI、FBG、FINS以及IS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均得到明显改善, 证实了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改善患者的夜间低血氧现象,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该研究中, 通过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研究结果发现, 研究组经PSG检测的MSp O2、AHI、LSp O2等指标改善情况, 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 均显著较优, 说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患者睡眠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发生的次数, 提高治疗效果。且研究组治疗后的FINS、Hb A1c、HOMA-IR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证实了该治疗方法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IR,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在临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 对其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有助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 降低夜间低氧血症发生率,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可在临床进一步加强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70例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 分为两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 研究组的AHI、MSpO2、LSpO2等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的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HbA1c、FINS、HOMA-IR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 临床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其夜间低氧血症,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可加强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呼吸暂停,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康国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5) :526-528.

[2] 袁奉金.自动调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6 (24) :17-18.

[3] 刘琼玲, 林琳, 李雪洁, 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 30 (1) :17-19.

[4] 周玉玲, 徐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药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血压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1) :829-831.

[5] 赵心, 郭立新.2型糖尿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 2 (2) :148-150.

[6] 黄斌, 杨增荣, 黄毅, 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6, 45 (30) :4300-4303.

[7] 李勤, 宋甲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6, 35 (31) :73-74, 77.

上一篇:论工业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下一篇: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