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精选8篇)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1

孙源 谢洪忠

【摘要】从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业已成为正在兴起并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探讨,旨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途径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融合,乡村旅游的开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劳作收入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对于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旅游也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在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问题、农民的利益问题,本文从这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单的探讨。

二、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建设、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2004年,在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形成统一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可持续发展

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世界旅游组织WTO 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旅游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保证在从事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要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使满足现代游客的寻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的需求相统一。

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旅游的类型之一,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活动行为模式优化,以避免对乡村旅游地生态和文化造成破坏,从而保证乡村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它强调旅游发展与乡村环境的协调、旅游者与居民利益的协调、资源的当代与后代需要的协调,从而保证乡村旅游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1、吸引物 在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同一民俗地区,生活习俗与风格基本相似,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物。

2、资金

乡村旅游地较难引进资金注入,投资者在注资时要考虑旅游资源的品质、投资规模与投资回报率等问题,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因此较难吸引投资者。

3、自然条件

乡村旅游当地的状况,包括旅游地与市中心之间距离、交通是否便利等都构成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时首先考虑的因素。离市区较远、交通又不便的旅游地自然不会吸引较多的旅游者前往。

4、环境

环境问题对乡村旅游开发地区的持续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一是乡村旅游活动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旅游垃圾污染等;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利用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超规模接待旅游者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景区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1、社区参与

1.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内涵是: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1.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在众多的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中,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者寻求旅游需求满足最大化;政府主管部门探求管理效益最大化,当地社区往往是被忽视的利益主体,社区居民处于旅游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地位被边缘化。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顾及全面、均衡发展。社区旅游发展就是要解决社区与政府、社区与经营者、社区与旅游者的不对等地位问题,实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效应的最大化。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社区参与也就是让广大农民参与到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帮助农民增收,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问题,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重当地农民的意愿,保持当地的民风民俗,不能破坏农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在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用,实现双赢。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2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履行循环经济实践,以生态效率为目标,把旅游资源纳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和生态技术来组合和设计旅游产品,减少旅游环境污染,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环境的矛盾,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要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能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要高效循环合理利用资源,如今有很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效益的例子,如绿色种植、水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利用等,既能够保护环境,也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六、结语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可能性,对于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乡村旅游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某些乡村旅游地极具特色,能够吸引很多游客,但是并没有长期发展下去,是由于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因此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急需重视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并使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地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2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而我国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吸引物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村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开发的,其基本形式是凭借城市周边地带交通便利的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面向城镇居民开发的集观光、旅游、科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园区。它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情、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目。乡村旅游收获的是经济和社会效益两大方面。

相较于国外而言,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06年初,中央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正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正不断提升。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我国的旅游市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传统的观光型走向休闲体验型。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认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服务“三农”的重要渠道,成为“以旅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之一。至此,乡村旅游在中国风生云起、如火如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扬州也正是在这样的建设背景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不断尝试,2011年7月中旬正式推出了“清凉之旅——乡村游”活动,特地开通了四条乡村旅游专线,分别囊括高邮、仪征、江都和宝应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希望能引领市民前往周边乡村休闲度假。随后,借助于中秋、运河博览会及国庆三个节庆,从9月1日开始,扬州出台了50多项各大乡村景点的节庆游园活动,如体验传统习俗,中秋同祭一轮月;侍弄稼穑,蔬菜花卉知识大PK;时令美味,蟹肥藕鲜品美食;舒缓压力,休闲放松逍遥游;回归自然,原汁原味农家乐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总体来说,扬州的乡村旅游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火爆场景,甚至有些线路遇冷,无人问津。本文拟从扬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作进一步分析及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从2006年到2011年,扬州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发展状况突飞猛进,从毫不知名到今天的规模化推动,可以说扬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有得有失。先总结如下:

1、政府主导初显成效。

扬州目前出现的四条乡村旅游专线,九大乡村景点游园活动,涵盖了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类型,包括了农家乐、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从以往的散兵作战到现在的规模化操作,可以说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

政府的重视才使得扬州地区的农村旅游能够如此有生命力的发展下去。政府也从各个方面在关心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如进入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交通,便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扬州各级政府都狠抓道路建设及交通安全,即为出入旅游景区便捷性着想,也为旅游者的安全考虑,加之现在自驾游盛行,扬州大市内的交通状况良好,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各级政府还注意到从政府角度为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宣传造势,设计一些旅游节,吸引旅游者,如“烟花三月国际经贸节”、“运河博览会”等。

2、旅行社中介张弛有序。

扬州的乡村旅游线路已经正式走进旅行社。旅行社历来是旅游业界的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牵头之下,扬州大市的各个旅行社都在关心着本市的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旅行社的介入,给扬州各个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带来了有效的宣传路径,提供了专业的线路设计理念,同时也将乡村旅游从无序的农家乐管理模式推向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乡村旅游自律不够成熟。

扬州的乡村旅游在各级政府的监督之下,开发有序,但不乏还存在个别景区景点出现了不太和谐的开发举动。如农家乐,带动了一方的经济,但由于农家乐没有专利保护,会导致邻里之间产生恶性竞争、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这都说明乡村旅游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意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也没有能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去协调问题,以至于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会影响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形象。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扬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种种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发展策略:

1、向政府借势,寻求发展新动力。

乡村旅游要选好目标市场,首先就要稳扎稳打,从周边做起。政府部门应引导扬州的市民利用节假日、带薪假期就近旅游,而不要盲目的跟随着人流去著名的旅游景点景区。政府部门应向民众倡导休闲、放松旅游的理念,而摈弃一味追求社会名利式的旅游模式。

政府部门还应在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中树典型,重点宣传某一个或者几个,等城镇居民有了认可度,才全面铺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现在扬州的虽然有了不少类型的乡村旅游,但总体说来特色不明显,没有核心竞争力。当附近居民都不认可时,如何能让外地人甚至外国人认可这种乡村旅游模式呢?

政府部门也应指导各级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加大旅游景区硬件和软件服务设施的投入,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出色的旅游环境,如提供干净、卫生、环境好的卫生间等。当然政府还要在资金、政策上给以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者,共同建设乡村旅游。

政府部门在监督乡村旅游市场的同时,还应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成立民间的管理委员会,学会自律,将乡村旅游市场建设成真正符合健康的市场规律的旅游市场。

2、与旅行社联合,加大宣传造势力度。

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还要加强与各地旅行社的联系,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营销理念,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借广告、口碑、网络等,多元化为乡村旅游宣传造势。扬州乡村旅游虽有线路、有景点,但还没有达到人尽皆知的程度。很多景点都仅限于在旅行社门市的平面广告上,很多市民都不清楚,甚至不知道在扬州还有这样的旅游景点。

旅行社还要参与到乡村旅游宣传设计中去,为乡村旅游做好年度的规划,保证扬州各个乡村旅游每个季度有主题,每个月有特色,每一周(尤其是周末)相关的活动。这些宣传设计要能提前从网络上、报纸杂志上、电视中、平面广告中去清楚的传达给潜在旅游者。国外的乡村旅游宣传都是提前一年通过各种形式传达给自己的目标群体,让潜在旅游者能做好选择,安排出游计划。

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在设计旅游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能让游客多参与,传统的观光型游览已经抓不住人心,设计的主题最好能让游客有必须回来的理由。如新西兰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美誉,其牧场之旅包括:牧羊犬表演、剪羊毛比赛、良种绵羊“群星会”、现场制乳酪演示旅游者可参与,最厉害的是他们还推出了“认养小羊羔”的活动,他们让旅游者认养刚出生的小羊羔,并将主人为小羊羔取的名字用铜牌挂在小羊羔的脖子上,主人每月还会收到关于小羊羔的成长情况的汇报和最新的照片,小羊长大后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该项目深受欢迎。这种营销方式将一次旅游的经历延伸为长期的情感维系,并很好的发挥了口碑效应。

同时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应阶段性的邀请一部分人群来体验乡村特色,让其以口碑带动宣传。

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扬州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年年有规划,季季有主题,月月有特色,周周有活动,加大旅游者参与度,创造属于自己品牌,培植核心竞争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扬州的乡村旅游也必将更加兴旺、辉煌!

参考文献

[1]、祖晓勤.织金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初探[J].乌蒙论坛,2009,(05).

[2]、刘龙龙.陕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06).

[3]、韩婷婷.大连乡村旅游发展前景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4]、王迎涛.城市近郊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探讨——以郑州市惠济区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2).

[5]、蒋星梅.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06).

浅谈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篇3

一、提高认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统一管理,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受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乡村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信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据不同的情况统一规划,有区别地制定开发方案,因地制宜;同时,加强旅游地道路交通、服务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探索,挖掘资源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挖掘和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品味,营造独特的消费气氛,使旅游者满心欢喜地进行精神消费,这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文人墨客在此创作过的文学作品、此地一直流传着的动人传说、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是自然景观中孕育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加强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开发为旅游产品,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点,如平遥古城的民俗游、正月花灯游。

三、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开发应扬长避短,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要“突出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根据太行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可以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勞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逛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利用山西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较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的乡村地区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要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应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风格相一致,保留本地特色,保持村庄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这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虽然乡村旅游包含的内容不少,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不包括生态旅游,而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此。生态旅游是以观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为目标,通过为旅游目的地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公众提供环境和文化教育等方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只有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好山、水、寺庙、村景和各种古迹遗址的优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才能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乡村旅游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乡村的地方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就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当前山西省旅游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山西乡村旅游文化,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实现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4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

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

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

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发展乡村旅游 篇5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第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第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第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篇6

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一、为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发展资金(以下简称“发展资金”)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发展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的意见》(洪府发[2011]29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二、“发展资金” 是指市扶持旅游企业发展资金中安排的专门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宣传促销、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贷款贴息补助、品牌建设扶持奖励、发展绩效奖励的专项资金。“发展资金”管理要建立以旅游绩效为导向的与旅游发展状况、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企业达标升级挂钩,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各县区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

三、本办法适用范围为:旅游县、乡(镇)、村、在本市注册并依法纳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企业及景区(点)。

四、“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以下范围:

(一)宣传及促销经费;

(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贷款贴息补助;

(三)品牌建设扶持奖励;

(四)发展绩效奖励;

(五)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六)专项规划编制补助。

五、“发展资金”使用原则。

(一)项目管理原则。通过申请、立项、审核、审批、监督实施、决算等项目管理程序,对“发展资金”使用实施有效管理。旅游主管部门应建立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库。

(二)引导激励原则。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产业投入的引导作用。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以单位自筹资金为主,财政引导扶持为辅。

(三)突出重点原则。坚持专款专用,避免资金分散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跟踪问效原则。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市本级财政安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总额为1000万元。分为三大块:市场宣传促销资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工作经费。

七、市场宣传促销资金用于旅游的市场宣传促营销。其使用范围具体包括:

(一)宣传促销补助。鼓励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经营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创新宣传品制作,提升宣传水平,每年开展优秀宣传品评选,对优秀宣传品给予3万元奖励;在国家、省、市 各种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开展宣传活动的,将分别给予宣传费用40%、30%、2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

(二)促进农家乐发展。鼓励市内旅行社组团入住农家乐,对市内旅行社组团到旅游定点农家乐住宿的,按住宿游客5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促进乡村旅游专线发展。鼓励市内旅行社开通乡村旅游专线,特色经营、重点推广,一年内组团人次超过1000人次的旅行社,按2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5万元。

(四)补助节庆活动。鼓励县、乡、镇 挖掘乡村特色产品优势和乡村民间民俗文化,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连续三年举办、已形成品牌的节庆活动,事先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报,经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每个节庆活动根据规模、内容、效果给予3至5万元不等的资金补助。

(五)鼓励网站建设。加大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鼓励乡镇、乡村旅游景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农家乐经营户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订,每年开展优秀乡村旅游网站评选,被评为优秀的乡村旅游网站给予3万元奖励。

八、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与奖励。其使用范围具体包括:

(一)贷款贴息补助。贴息资金的支持对象为符合南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纳入南昌市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库,内部 管理规范,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在建旅游项目。主要支持重点景区建设,重点服务设施建设,农家乐建设,旅游商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旅游功能完善建设以及产业链延伸发展的旅游项目等。贴息资金的补助原则上按项目当年实际银行贷款即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为期一年一次性的贴息,每户企业最高贴息资金不超过20万元。

(二)旅游产业品牌建设。

1、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1)旅游强县:被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强县的,分别给予50万、40万、30万元的奖励;

(2)旅游名镇:被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名镇的,分别给予40万、30万、20万元的奖励;

(3)旅游名村:被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名村的,分别给予30万、20万、10万元的奖励;

(4)乡村旅游示范点:被首次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的,分别给予20万、10万、5万元的奖励。

多级获奖,不重复奖励,按最高奖励标准实行。(5)获国家、省、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评定的其他旅游品牌(含吃住行游购娱),属乡村旅游的,分别给予30万、20万、10万元的奖励;个人获奖品牌则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的奖励。

(3)被评为四、五星级农家乐的,一次性分别给予奖励 3万元、5万元.(4)被评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工作突出单位”的,一次性给予奖励3万元。

2、扶持特色村建设。纳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百个特色村,安排补助每个示范村2万元。用于编制旅游规划。

(三)工作经费。包括日常经费和特殊活动经费。日常经费主要指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用于宣传促销、业务培训、行业管理、节庆活动等日常活动的开支。特殊活动经费主要指用于完成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未列入市财政预算的有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的应急特殊任务。

九、市旅游局和市财政局是发展资金的管理部门,市旅游局负责项目的审核和实施,市财政局负责项目的资金管理。

十、各地申请旅游项目补贴经费和奖励经费的项目单位向所在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会同县区财政局初审并呈当地县区政府同意,报市旅游局和市财政局共同审核后,联合行文报领导小组批准。

十一、在考核内若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或有重大投诉并经查实负有责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企业或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不得参与任何奖项的评比。

十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发展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凡弄虚作假套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发展资金的,一经查实,市财政全额 收回专项资金,并取消今后申请资金的资格。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7

一、我国乡村旅游政策存在的不足

(一)乡村旅游起步晚,政策尚不够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步晚,起点低使得中国当前发展乡村旅游面临不少困难。而且我国从长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政策扶持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的乡村旅游尽管拥有丰富的待开发资源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却发展的相对缓慢。。

(二)对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和国外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原始粗放的初级阶段,旅游形式单一,旅游定位过低,旅游品味不高,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照搬照抄,使得我国乡村旅游陷入同质化竞争误区。不少乡村旅游实际上沦为彻底的农家乐,除此再无看点。

(三)尚未形成长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村情,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既紧迫又困难的工作,而且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还会出现许许多多未知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展阻碍,这就要求政府和专家能够在实际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中做好调研工作,能够给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长远的乡村旅游规划,给予必要的资金、技术扶持,从而真正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二、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建议

(一)强调政策严肃性,规范经营管理

乡村旅游要想取得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规范经营问题,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存在“宰客”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成长。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解决,后患无穷。我们应该通过推行严肃政策来加大我国乡村旅游自律性建设。同时筹办各类服务型公益组织,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协会机构,制定和完善规范经营管理条例,修订从业准入标准并严格执行,从经营场所到接待能力再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特色等方面严格把关,认真监督规范化经营秩序,实现乡村旅游的合规化发展,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良心发展。

(二)突出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作用

对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而言,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一个乡村旅游项目能不能成功开发。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帮助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我国各级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科学贴切的政策,从资金扶持到资源协调再到管理宣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才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确保乡村旅游按照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采用“政府+协会+农户”的政策扶持引导架构

我国乡村旅游应该一改以往的农户经营模式,由政府制定政策,进而由协会研究完善,最终传导到农户,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化运转。在这样的一个架构中,农户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经营者,他们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技艺以及当地的农业特产和民俗风情等作为资源,向旅游者提供各类休闲观光、美食体验。而各类乡村旅游协会则可以更好的以自身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农户更为规范科学的经营旅游资源,给他们提供知识和礼仪培训,从而让农户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的服务,让农户在旅游从业中提升管理经营能力,最终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体验质的跨越。

(四)以创新意识来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政策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做商业和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等、靠、要阶段显然不够接地气,唯有注重形象宣传和品牌营销,才能使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说接收。旅游产品同样离不开宣传和营销。从国家政策角度看,笔者建议政府能够真正重视乡村旅游在整个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帮助乡村旅游更好的展示在全国乃至全球游客面前。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立足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推陈出现,以创新的意识来不断的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和营销宣传,扩大营销业绩和乡村旅游品牌魅力。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篇8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对策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旅游局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展趋势正浓的乡村旅游业,因具有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正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助推剂和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通常认为,乡村旅游可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前者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当时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区别与传统乡村旅游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在旅游时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发展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即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正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接待进入的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应显著,在市场的催生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规模急剧扩大,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地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并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现在起步较快、发展比较好的一是以成都“农家乐”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北京的民俗村;二是贵州的“村寨游”模式,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此外还有山西晋中的“社火节”等。在一些边疆地区,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一些感受极微弱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一些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的郊区,如东南沿海地带,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除此,还出现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从现阶段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对外宣傳力度偏弱,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尚难纳入计划,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旅游开发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本位利益恶性竞争,整体开发呈现重复建设等现象。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当,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和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在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突破口,发展中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精密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足不出户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还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须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看作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依托的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田园风光,这些资源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和管理。农民作为经营者和劳动者二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是创造财富后的直接受益者,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就是最好的事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当地旅游业中受益,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一,可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可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第三,可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四,可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取向,成为山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推进建农村竞争力新突破的必需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毫无疑问,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在行业法规和市场运作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因此,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上的引导,宏观上的调控,将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对策及程序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一是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二是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开发对策

(1)政府部门的主导力度还需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任务艰巨,需要改造、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幸存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和扶持对象。

(2)在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基础性配制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中应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避免开发上的重复,应注重提升区域竞争力。

(3)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多元化投资,注重吸收企业单位、农民个体合伙经营,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介入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2.开发程序

(1)提高对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认识,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社区利益拟议旅游开发项目,抢占制高点,确定乡村旅游的类型。

(2)由开发机构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确认影响项目因子的因素,进行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修订。

(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旅游的兴趣,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和农村居民在旅游產品方面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乡村风景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突出“行、游、购”三要素,形成一批适应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5)做好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服务,不仅要热情回答他们关于旅游方面问题,介绍相关旅游知识,而且还要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个方面并不成熟、完善,但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日趋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必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理性的认识,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万佰:旅游业拉动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旅游报,2005-11-16

[3]周晓红: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上一篇:潜力议论文下一篇:班主任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