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编辑:admin 时间:2011-1-31 21:19: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2

1 实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1.1 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其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对我国济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一直以来, 我们都未能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三,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 能够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减少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 因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第四,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1.1.1 强化技术支撑与传统产业生态化

加强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用, 开发建立绿色技术体系, 包括环境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要发展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要积极采用清洁技术,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来为循环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同时, 要优先发展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科技先导型产业, 把各种技术性废弃物还原为再生性资源的产业。

1.1.2 倡导绿色消费观

目前, 发达国家正在倡导“小即美”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培养人们的绿色消费观。在我国, 人们仍在追求“大即美”的审美观念和物质消费多多益善的消费方式。应该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这种公平和共享的消费观, 应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绿色消费观和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1.1.3 完善法律法规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 以我国现阶段国情为基准, 借鉴外国立法经验, 逐步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现在颁布的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法》等等, 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人们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还应该制定完善《废弃物法》、《资源利用促进法》等更细、更实的法律法规。其次, 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和标准。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

2.2 优化经济结构

优化经济结构是指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更高层次的改进, 使之合理有效, 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 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其次,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资源约束从紧, 环境压力增大, 投资带动性不强, 居民消费比重低, 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 内外需发展失衡。综合判断这些经济形势, 调整经济结构刻不容缓。

2.2.1 优化产业结构

基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失衡现状, 要改造和升级传统第三产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劳务或服务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以需要努力提升第三产业的比例, 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第三产业更要大力推进。应该发展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电子货币及绿色银行, 尤其是发展以信息化、标准化、连锁化为目标的金融服务与保险业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服务业。要提升和改造传统第二产业, 加速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由于资本、资源的缺乏, 劳动力的过剩, 中国工业化采取了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 这必将不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优化产品和技术结构;应该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严格准入相结合, 控制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应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应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与传统行业的关系, 注重融合, 并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寻求突破。

2.2.2 优化地区结构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局面: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内陆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必将破坏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危害中国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建立西部生态补偿机制。以前, 西部地区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支持了全国的发展, 现今仍然承担着为全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任务。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国家和东部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补偿:一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予以解决西部重点生态建设需要;二是对东部地区征收生态税用于为全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地区;三是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给予政策支持。要特别重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进步之路。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不能一味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 应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

首先, 要树立人力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资源的观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西部开发观, 要树立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观念。其次,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 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要从社会环境、政策支撑、平台建设、发展前景方面着力营造育才、引才氛围, 努力开发挖掘人才潜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强力后劲。最后, 建立健全西部劳动力市场, 为西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优化组合创造市场条件。

2.2.3 优化城乡结构

(1)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障碍,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就业的渠道不够畅通, 这是导致城乡结构不合理, 城市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 要打破户籍管理制度, 实行人口自由流动。如成都市政府考虑得最多的是城乡居民的权利问题, 尤其是农民的权利。农民不需要付出失去承包地、宅基地的代价, 也可以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户籍制度改革中走得最远的一次尝试。某种意义上说,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其实就是“三农”问题, 不仅要打破制度障碍, 更要建立制度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其次, 更要防止出现“城中村”的新城市二元结构现象。这就要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生进步、社会和谐多个方面努力来共同解决, 要从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上下足功夫,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进城农民的工作、生活、健康、福利问题。

(2) 发展新型农村工业化

通过合理规范布局, 适度集中发展乡镇企业, 运用一些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 将废弃物排放减少到尽可能少的范围, 提高产品的生态绿色环保程度。当前应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同时,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 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首先, 通过中央投资农村公共设施, 投资农机和水利, 进行农业生产资料补贴, 促进土地流转, 进行规模化绿色农业科学化和标准化生产。其次, 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基础, 要提高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对农业生态发展的贡献率。再次,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 并因地制宜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

2.3 推进科技创新

2012年7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创新”这个概念, 从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针对经济发展中的企业行为给予清晰的界定以后, 一直被经济学界所引用。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必然表现为社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 科技创新的成果一定是直接投射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演进上。

2.3.1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应理解为绿色技术加创新。绿色技术不同于一般技术, 主要是模仿自然本身的特点进行设计, 通过资源的多层次利用, 物质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绿色技术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系统相协调的新型的现代技术系统, 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 把技术创新活动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 实现环境效益的同时, 获得经济效益。首先,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由技术供给激励、结构激励和环境激励组成的组合激励工具对技术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由于技术创新与其选择环境的改进密切相关。因此, 对不同层次的绿色技术创新, 既要考虑激励机制的侧重性, 又要考虑激励机制的普及性, 建立健全有力的创新激励机制。其次, 注重规避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同时构建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系统。将绿色技术创新当作一个宏观系统来考虑, 必然要强调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管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来看, 绿色技术创新都必须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影响下发展。

2.3.2 繁荣文化创意产业

“十一五”期间, 798、南锣鼓巷、宋庄、什刹海等等, 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崛起壮大, 成为北京众多“经济地标”之外的“文化新地标”。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其产业增加值仅次于金融业。

要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创意产业,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 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 扎根传统文化, 以文化带动产业, 以产业传播文化。其二, 积聚创意人才, 培养创意理念, 以创意繁荣产业。要积极吸纳富有创意理念和技能的高新技术人才, 加强政府与高校的合作来培养创新人才, 并注重保护知识产权。最后, 搭建创意平台, 发挥文化优势, 探索发展模式。要创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奖励核心创意的发展, 重视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发掘地方优势文化资源,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和文化涵养的发展模式, 重视文化产业市场的培养。

3 结语

生态经济并不是简单排除工业化, 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工业化, 而是要纳入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模式给予全新的解决方案。发展生态经济, 需要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各位专家学者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 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方式, 造福子孙后代创造更为有利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林幼平, 张义周, 胡绍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 1997 (6) ;

[2]赵玉川.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结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7 (4) :

[3]朱启贵.可持续发展评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衡量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发展生态经济 创建生态城市 篇3

如今,我们再一次来到钱江源头,感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姑娘们多彩的衣裙,小伙们轻盈的步履,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时时处处展现了“浙江绿源”衢州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壮丽画卷。

在这个春阳醉人的日子里,《绿色中国》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绿色中国》:厉书记,您好!据了解,早在2003年3月29日。衢州就正式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吗?

厉志海:你好!我可以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2003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我们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地区,又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钱塘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衢州的生态市建设,直接影响全省的生态建设。衢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可以为浙江建设生态省做贡献。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市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浙江”建设中去。

《绿色中国》:如此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一定有着较大的优势?

厉志海:2002年春,我开始到衢州任职。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衢州在浙江虽属欠发达地区,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衢州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小区48个。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哪个地方生态与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越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就越大。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生态优势是衢州最大的后发优势。因此,衢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充分开发生态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有衢州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绿色中国》:2003年11月21日至22日,衢州市委、市政府曾与国家环保总局和人民日报社一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此赞赏有加,称衙州生态市建设的实践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您是如何理解、衢州又是如何实践生态与经济“双赢”的?

厉志海:感谢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以我的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只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保护,或只谈保护而不发展经济,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建设生态市,说得形象些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是要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设生态市,必须确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建设生态市,必须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衢州生态市建设启动早,见效快,工作实,具体做法为:

一是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规划,确立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

二是研究政策,探索机制。衢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干力口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初步建立起一套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项目推进,加大投入。《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经济重点建设工程、生态社会重点建设工程、生态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共64个项目,总投资约275亿元。每年以生态建设“六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部门,加强督查,确保项目抓实抓好。

四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市每年抓20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村和40个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点,以促进面上的生态市建设。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2003年10月,我们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动征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题词,“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便是从400多条中选出的最能体现衢州特色的一句。2004年6月,衢州籍著名演员周迅出任衢州生态旅游形象大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旅交会上,打响了“神奇衢州,山水名城”的品牌。

《绿色中国》:2004年7月出台的《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可以说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根本大纲,也为未来的衢州构画了美丽的蓝图,您能谈谈这份规划吗?

厉志海:当然可以。按照《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衢州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近期目标是2002~2005年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期目标是2006~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远期目标是2010~2015年建成生态市。其中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今年底一定会实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一定会崛起在钱江源头。

《绿色中国》:在即将召开的浙江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您会提出哪些相关建议?

厉志海:作为浙江省和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把衢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通过建议的形式向上反映,以期推动衢州区域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改定书》,也给衢州带来了机遇。可以预见,生态建设将会引起全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对衢州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市建设,真正成为“浙江绿源”,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绿色中国》: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愿衢州早日实现理想!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4

城镇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梁文生

长宁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的发展目标。2007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于同年底正式申请在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长宁县立足实际,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长宁县生态经济优势

近年来,长宁县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了生态承载力。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2%。加大对龙头、双河、硐底等乡镇的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8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蜀南竹海垃圾处理中心的监管,在没有条件将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的乡镇都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场,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加大了对企业的污-1-

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了建设项目和决策环境评价,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竹海镇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双河等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开佛乡佛犁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长宁县电力小区和国税小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小区,长宁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长宁县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三、多措并举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科学决策,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县内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知识,在全县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生态环保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生态经济产业项目的发展,对引进高效益低排放高科技项目、开展减污减排技术改造、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推广节能减排调备设施等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以GDP为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破除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要模式,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以物质享受为幸福标准,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观念。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辨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统筹兼顾观。

(二)突出抓好生态工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竹类环保等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一轰而上,到处圈地,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严格“三同时”要求,切实保护河流塘库不受污染,美化企业周边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贫穷面貌,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避免经济和环境恶性循环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潮流,要动员农户利用丰富的山地、塘库发展畜禽、水产等无公害食品,建立各种联合形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以打造绿色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依靠科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小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源头上保证主要农产品安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参与林业生态规划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要大力推广农村沼汽池等新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沼汽池减少农作物的污染,减少对林木的破坏,省柴节能,实现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做好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做好“农作物—畜禽—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循环农业经济大文章。对农户住房按村庄建设要求集中修建,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给生态建设留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旧城区改造、闲置土地搞建设,在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设施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

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群众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5

章作者:任海平王思强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向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飞跃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面对全球经济社会形势及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发展生态经济将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加快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力争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在新的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安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强国。

一、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挑战

中国经济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也一直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成就斐然,然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在40多倍以上,发人深思;从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间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8.7%左右,而且至今发展势头不减,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代,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 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的观念掩盖了矿产资源总量不足的事实,也淡化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去年,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钢铁为44%、铜58%、铝30%。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的缺水问题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十分严重。目前,中国有3/2城市供水不足,年缺水总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中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77%,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悬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多。从土地资源看,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和2/5。而另一方面,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又十分严重。

多年以来,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有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一些城市的大气质量已接近国外发生公害事件的污染程度;酸雨区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在1.49亿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理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置率仅为32%,排入环境的已累计3000多万吨。中国的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每年还要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天然林不足1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还要新增200万公顷;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许多重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有10-15%的高等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具有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环境问题已经使中国人难以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因而有可能需要比工业化初期更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因而,中国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经济之路,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生态经济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生态经济学”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80 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生态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可持续的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但最初的生态经济,其理念没有确切的含义,其目标缺乏系统的构想,其路径也缺乏现实可行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由理念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生态经济开始朝着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确保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既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形式。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其实生态经济正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和核心,而且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无论在国际,国内均早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是一种运动方式,而生态是一个科学体系。所以就发展经济而言,生态经济形态的含义要远比循环经济形态的含义全面。从学术和实践的发展看,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清洁生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而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它的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显著的不同,即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行创新和评价,而其他三者关注的更多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所以,一方面,生态经济为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向人类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生态经济的生产观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这是一个包括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系统的再生产的全面综合的生产观,克服了传统生产观的狭隘和不足。生态经济消费观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要求人们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下的消费误区,因为大自然无法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人们应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去规范消费行为。生态经济发展观强调要实现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观,再到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转变。

在中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对全球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反对发达国家无节制的消耗资源的同时,我国已经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选择。

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发展生态经济,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利用效率;就要加快改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与发展两者应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的生态经济学新观念,深刻领会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在发展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充分强调生态保护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能发展生产力。

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经济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要特别注意发展道路再也不能重蹈“覆辙”。这方面我们过去是有深刻教训的。我们也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增长无发展的消极发展模式。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模式是难以为继甚至是危险的。我们应当自觉地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其次,经济增长是有代价的。我们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来选择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低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生态经济方式。否则,既使有了高的经济增长,如果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增长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第三,我国的发展要发挥后发优势,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生态经济的裂变效应。它会带来工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的生产方式,即生态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

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确立“立足生态,着眼经济、全面建设、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创立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发展生态林业、发展水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发展生态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而充分就业又是人口、经济、生态相协调平衡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经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尽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通道,发展生态交通,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依托,使生态经济与基础设施相互促进。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契机,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力度调整。要利用发展生态经济进一步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新生事物,这种发展源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源于群众智慧的创造发挥。所以,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发展过程、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的优化,在于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高效转化、企业和基地的带动辐射、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这是我国在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着力抓好的关键环节。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思路论文 篇6

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1、不断完善思路。推进科学发展

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彭阳精神和三苦作风,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抓建设,实现了彭阳县生态建设的大发展、快发展。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提出的要把彭阳建设成大花园、大果园的要求,县委、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发展林果业纳入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倾力培育,全力发展,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2、加强组织引导,形成工作合力

举全民之力,植树造林,改土治水,建设生态彭阳是该县林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林业建设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每年春、秋两季,县直部门、单位停止办公2周进行义务整地、植树造林。领导以身作则,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动手,齐抓共建。同时,抢抓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促进全县林业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治理

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围绕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滩综合治理,达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退耕还林质量回头看活动和813生态建设提升工程(用3~5年时间。打造8个生态乡镇、100个生态村、3万户生态户),并成立专业造林队,对全县退耕地造林进行拉网式补植补造,完成加密补植5.04万hm,进一步提高了林业建设水平,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

4、重视科技支撑.提高建设水平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承包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促进技术与生产的有效对结。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坚持封造并举,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积极推广88542、大鱼鳞坑等整地模式和苗木定干深栽、覆膜套袋保墒等抗旱技术,有效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逐步形成了北部水保饲料林及中部生态经济林、东部优质经果林、西部水源涵养林的林业生产格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县上下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花园、大果园为蓝图,培育壮大林果产业,扎实推进林权改革,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着力推动生态型林业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努力开创全县林业建设新局面。

4.1突出特色。培育发展林果产业

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制定林果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新建与改造同步、设施与露地栽植搭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点与面结合的原则,按照流域生态经济沟、庭院经济、设施栽培和嫁接改良提升4种模式,大力发展以杏子、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完成长城塬hm优质林果基地、麦子塬666.67hm经果林建设的基础上,将再建设2666.67hm优质经果林,力争到全县以杏子、核桃为主的经果林达到2.67万hmz,农民人均1333.33m,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4.2立足实际。积极推进林改工作

把林改工作作为解放林业生产力、推进林业建设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完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县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乡镇上下联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嘲。深化政策宣传,发挥主体作用,组织群众成立林改工作小组,以村为单位,对集体林进行勘界、评估、确权,对能够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群众得实惠的林改目标。

4.3注重实效。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7

一、发展生态地质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要求地勘单位从更广深度和更宽视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树立大地质观,积极发展生态地质,走在经济建设的前面,准确把握经济结构的变化,把地质工作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地勘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

矿山生态环境既是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与特点,其对于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好坏与否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地勘单位要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良性发展道路,既要安排好当前的生存与发展,也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已进入攻深找盲、开辟第二找矿空间阶段,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迫在眉睫,地勘单位想做大做强,必须要进一步调整矿业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地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路。同时,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坚决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陈规陋习,正确引导全社会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使全社会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使地勘行业实现环境日趋稳定、生态得到恢复、景观得到美化的良性循环,促进地勘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生态地质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煤炭在我国第一次能源结构消费中占到70%,未来几十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地勘单位开展洁净煤技术研究,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要求。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目的在于“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我们在勘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使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开发步伐。从煤炭提质与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洁净燃煤发电、煤基洁净燃料、高效燃煤与工业节能等方面入手,开发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为建设洁净煤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积极发展煤基清洁燃气、煤制油等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提高洁净能源在能源开采中的比重,谋求地勘经济的长远发展。提高煤质是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前提,要提升褐煤分级提质转化技术水平,在勘查过程中推广应用清洁环保材料,积极进行能源转化,把传统煤炭转化为洁净的液体燃料。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水平,本着清洁、高效、充分利用的原则,加大对共(伴)生矿产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提高矿产资源的再利用水平,建立生态环保产业链条,使地勘单位呈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

(二)加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

1.“变废为宝”,积极进行煤层气资源勘探开。煤层气俗称“瓦斯”,甲烷含量超过90%,是一种温室气体,成分与常规天然气大致相同,它无色、无味、无臭,所以溢出过程中很难使人觉察,如果不及时开发利用,危害极大,瓦斯爆炸占煤矿安全事故的70-80%。黑龙江省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绝大多数矿井为“高瓦斯”矿井,煤层气资源丰富,估算储量在4500 亿立方米,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如果采煤之前能先采气,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谋求地勘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更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对于保护大气环境、节能减排、回归低碳生活,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层气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黑龙江省煤层气赋存条件比较特殊,发展空间巨大,开发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和国际上的经验,需要研发出适合黑龙江省煤层气开发的技术和方法。2009 年,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在依兰矿区获得了宝贵的工业气流,这一成果预示着成规模勘探开发煤层气资源,进而形成工业化生产,将会变为现实。此外,煤层气在民用、发电、化工、工业染料等方面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地勘单位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形成黑龙江煤层气勘探开发产业基地,加大煤层气在居民生活用气、汽车加气、煤层气发电等领域的科研工作,促进地勘经济的发展。

2.实现“无尾矿生产”,有效对油页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油页岩是一种替代能源,具有巨大的综合开发潜力。除提取页岩油之外,在电力、化工、医药、建筑、农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油页岩的提取和利用,我国是油页岩资源丰富的国家,页岩油工业正在兴起,吉林、辽宁、广东等省相继开展了油页岩资源勘探和开发工作,油页岩开发是抚顺矿业集团的主导产业,页岩油年产量30 万吨,建成油页岩发电机组电厂一座,日发电突破22 万千瓦,年处理油页岩800 万吨。另外,建设页岩烧结砖厂一座,年产页岩烧结砖6200 万块,页岩水泥厂一座。抚顺矿业集团成为油页岩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很值得黑龙江省学习和借鉴。黑龙江省的油页岩具有储量大、含油率高、发热量高等特点,很具备开发价值。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近年来一直在开展《黑龙江省油页岩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项目研究,该局有着60 多年的勘探史,熟知黑龙江省及内蒙古东部78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油页岩资源赋存情况,拥有全国领先的勘探设备和专业技术队伍。开展油页岩潜力调查,对指导黑龙江省建立油页岩示范园区,形成物尽其用的产业链条,使油页岩资源得到科学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价值。

(三)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地勘单位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地勘领域前景广阔,地勘单位应该在地勘企业内部建立产业循环链条。注重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做到避免浪费、环保第一,充分开发各种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把一些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有害的附加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循环利用,全程控制污染以保护环境。有条件的地勘单位可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利用、洁净生产等手段,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最终达到能量多级利用的目的。企业布局和交易成本是形成“产业链”的基础,经济利益是企业间的纽带,各企业之间要强制执行典型示范园区内的法规制度,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最终达到能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终极目标,最终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以煤田地质地勘为主的工业园区中,要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通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大对与煤共伴生产品的研究和开采力度,提高矿产利用效率。一是鼓励瓦斯抽采,变害为利,减少甲烷向大气排放造成的污染,抑制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同时煤层气的开采,可以补充和替代常规天然气的能源矿种,会给地勘单位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二是建立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煤—气—化”联产企业链,发展以煤为原料的化工产业,优先发展用途广、污染轻的项目,比如以甲醇为代表的煤化工产业市场前景好,是发展煤化工业的成熟项目;三是实现“煤-焦-化”联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整合矿区资源,抑小扶大,配套发展,加快煤、电、冶、化、焦等一体化的生态工业链发展步伐,谋求地勘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径。

积极发展生态地质,建立生态产业链,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以改善勘查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矿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地勘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矿产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严重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开辟第二找矿空间阶段,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迫在眉睫,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亟待加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地勘单位循环经济发展进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地勘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绿州 篇8

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示范市

《绿色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早在2001年,你就怀化生态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且发表了《自然之子》的长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大市的设想。2003年非典过后,怀化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对怀化来说,对于为官一方的领导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欧阳斌:我们的创建工作是从长远来考虑的,而且必定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显现发展的效果,旨在增强发展后劲,造福子孙后代,追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生态示范市,足以德治市的具体实践,是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科学发展现在怀化的生动体现,是人本理念在怀化的重要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一名领导者,重视不重视生态建设,支持不支持创建工作,就是衡量坚持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

《绿色中国》:抓生态建设,不能立竿见影,其成效的显现往往要在多年以后。那么,领导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会显得“虚”一些?

欧阳斌:创建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虚,但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且包含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比如说,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都要饮水用水,都要衣食起居,而这些都必须消除有害的污染,达到环保标准,这正是创建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日趋多样化。他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向往优美的人居环境,饮食消费也倾向于选用绿色天然食品等。创建生态示范市,顺应了人的本质要求。这样做,就是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就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政治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绿色中国》:看来,创建工作还是一件有益的实串。但是,现在抓是不是早了点,超前了一些?

欧阳斌:的确,创建工作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更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一方面,我们虽然拥有巨大的生态优势,但这种优势却面临消耗和弱化的倾向,如果不及早采取措施,就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在现代“社会病”的沙漠之中。同时,国家正在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省继续推进湘西地区开发战略,我们怀化迎来了一个力口快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还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生态保护和建设,GDP和财政收入可能获得一时的“高速增长”,领导者可以取得一时的“政绩”,群众可以得到暂时的“实惠”,但它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惨重的生态成本,到头来将迫使我们花更大的代价进行治理,而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或破坏了就无法恢复。这种得不偿失的教训还少吗?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怀化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这是我们巨大的发展优势,当然要开发好、转化好,但我们决不能竭泽而渔,决不能透支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更不能为了蝇头微利,干出贻害子孙的蠢事。当今世界,文明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环保门槛和绿色壁垒越来越高。我们只有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才能得到市场认可,获取市场回报。所以,创建生态示范市既是上级要求,又是大势所趋,现实所需。

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发展是硬道理。在怀化这样的后发展山区,如何坚持“硬道理”?

欧阳斌:从理论上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践上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什么是循环经济?用学术语言概括地说,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据我的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一个有趣的论题,怀化是如何实施生态产业化的?

欧阳斌:生态产业化,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产业效益。我们怀化属于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的主体地带,生态资源极为丰富,生态产业化的潜力大,前景广。我们要把生态产业化作为创建工作的战略重点,致力于将生态优势所蕴含的产业效益充分挖掘出来。怀化的生态优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林业优势,一个是水电优势。我们要做生态产业化的文章,首先要从达两个方面突破。比如,我们引进泰格林纸投资兴建40万吨纸浆厂,就是林业生态产业化的典范。泰格林纸是我省一个很有实力,很有资信、很负责任的龙头企业,从前段的合作实践来看,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采取林纸一体化的模式,把基地建设与竹木加工结合成产业链,把林农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实现多赢效益。要按照“谁投资、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造林,重点发展以马尾松和楠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同时,要以基地为依托,以泰格林纸收购兼并洪江纸业为契机,整合提升竹木加工龙头企业,逐步改变“散、小、差”状况。要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发沅水流域,布局建设一批梯级电站,并利用电能优势适度发展矿产深度加工。坚持品牌战略,努力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的绿色食品基地和湖南西部药谷。

《绿色中国》:再谈谈产业生态化吧!

欧阳斌:产业生态化,就是要通过提高产业的生态含量,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现在,我们怀化的工业还是一种资源消耗型、能源高耗型、生产祖放型的工业。实现山区工业的生态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通过关停并转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低消耗,轻污染和高效益。要积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抓好沿河、沿路及城市城镇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国防林和生态景观林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逐步建立集防护、治理、保护为一体的复合型森林生态体系。同时,严格执行环保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好新上项目的环保关,防止新上重污染项目。

规划高起点 建设高标准

《绿色中国》:你对创建工作要提出了“两个一切”的要求是个很实在的提法。

欧阳斌:在怀化这样的后发展山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既是

一件荫及子孙的好事,又是一件自;我加压的难事。要把这件好事办实,难事办好,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发扬“燕子垒窝”的创业精神,面对现实,依照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积极而又稳妥地组织实施。面对现实,就是要坚持“两个一切”,尽力而为,量力而为,顺势而为。“两个一切”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怀化属于后发展山区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实惠出发,即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最大的实惠出发。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是我们面对怀化现实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在推进实施中也要正视现实,不能盲目地搞什么“大跃进”、“大手笔”,不能搞超越经济和群众承受能力的生态建设,不能上不切实际的创建项目。

《绿色中国》:规划是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的龙头。如何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高起点地建设生态示范市?

欧阳斌要使怀化的生态示范市建设有品位、有个性、有特色,就必须有一个高起点的生态规划。我们既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了“三步走”的创建规划,也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因为这个规划与小康建设规划同步,反映了全市人民对于绿色小康家园的无限向往;这个规划与怀化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契合,展示了加快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个规划根植于山青水秀的生态绿洲,洋溢着青春怀化的勃勃生机。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把怀化生态示范市打造为最具特色、最有品位的生态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就是“法”,生态规划就是生态建设的“法”,违背规划是不允许的。我们之所以将《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实施,就是要确立它的权威性,使之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建设小康和谐怀化的行动准绳。我们怀化生态市建设规划包括创建全国生态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和全国生态市三个阶段,从2005年算起,要管15年。全国生态市建成之时,也就是全面小康目标实现之日。今年我们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注意与生态市建设规划衔接好,生态规划的一些重点区域、产业和项目都要纳入“十一五”规划。

《绿色中国》:你经常要求领导同志抓工作要善于牵“牛鼻子”,那么,怀化的创建工作如何突出重点,牵住 “牛鼻子”?

欧阳斌:创建生态示范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只要抓住了影响发展全局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生态创建的重点从项目来讲是9件实事,特别是市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40万吨纸浆厂林纸一体化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要采取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的办法一抓到底。从区域来讲要突出抓好怀化中心城区、南三县和“一线一圈”三个板块。就怀化城区来说,现实状况与人们的期望值还存在很大的反差。我们的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人们的生态要求也越来越高。怀化作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居民正在经历从农民到市民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我们应当努力工作,不断适应和满足这种要求。

怀化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生态资源丰富,独特,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4.1%,被列为国务院《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确定的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之一。丰富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及环境基础给我市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提供了良好的优势条件。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怀化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市的第一年,也是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二是创建活动纳入规划轨道。三是一批生态创建项目相继实施。对于怀化来说,2005年是重要之年、关键之年。我们要为完成“十五”计划结好局,为谋划“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为实施湘西地区开发带好头,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

上一篇:大专毕业申请留学本科下一篇:饮食教案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