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精选7篇)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篇1

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张来明

《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29日

07 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入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同时也应看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十三五”时期就是这样的新起点。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5年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为此,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这一新的目标要求,并就“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今后5年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指出: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新起点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重点在农村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举全国之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提高扶贫实效。二是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持续加大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三是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为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每个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和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开放共享。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必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此,应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的民生支出,把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坚强后盾。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 4 慈善事业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央政治局今年8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为此,应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国家财力之上。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办来逐步实现,而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水平“开空头支票”、设定过高的福利目标。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指南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如果经济发展不能回应人民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就会失去意义。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过程、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还应认识到,只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改善民生就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既能有效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增强人们的消费能力、释放人们的消费潜力进而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篇2

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自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题目为编者新加。) ■编辑牛励耘

坚持惠民导向 保障改善民生 篇3

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结合点、着力点。一方面,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使各族群众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只有民生改善了,长治久安才能够有牢靠的物质基础。因此,做好新疆工作,必须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下大力气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早日见到成效,让党的温暖、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惠及新疆各族人民。要坚持宏观调控的惠民导向,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使民生事业能够在跨越式发展中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并通过民生不断改善和提高,为促进新疆经济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具体来看,需要把握好一个总体思路,坚持四条原则,深化四个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把握好一个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优先、基层重点、群众第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和困难地区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导的战略选择,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推进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民生要改善,首先要发展。发展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前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的加快发展,逐步缩小与沿海和内地发达省区的差距,而且努力保持发展速度比周边国家快、人民生活比周边国家改善快的优势,才能打牢新疆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促进廉洁高效、开放和谐的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确保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以农村基层、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切实维护城乡低收入者、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落实好基本公共服务国民待遇,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距,将公共财政和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一线、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困难群众倾斜,增强这些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切实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全心全意造福各族人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与均衡发展相统一,重视解决薄弱环节问题,缩小行业和同类服务机构之间不合理的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以规划为引导,着力优化资源配置。要全面加强统筹规划,通过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统筹好轻重缓急、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建设纳入到指导思想统一、发展目标一体、政策取向一致的科学轨道。要以城乡统筹为目标,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科学规划布局结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提高标准化水平。要坚持区域覆盖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建设自治区和跨地州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尽可能采取统建共用设施和用房,建设综合性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鼓励对口支援省市的社会事业单位进行对口帮扶,增强对新疆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稳定与否,不仅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改善民生的必要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我们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从总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民生改善、以发展巩固民生改善、以稳定保障民生改善,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新疆长治久安。

深化四个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2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以药养医”。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在准入、服务质量监管、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等方面对公立和民办

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政策。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和公益性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教育经费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以上。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巩固和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力争尽快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对困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逐步实现在全疆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目标。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学校管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更多吸收社会资源办学。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完善所有制结构,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四是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统筹协调机制,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以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提高艰

苦边远地区职工工资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加快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坚持促增长与促就业紧密结合、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重点解决好零就业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问题。一要继续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的作用,结合结构调整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二要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抓住对口援疆机遇、鼓励到企业、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培训等途径,到2011年末全疆2009年以前未就业的7.5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三要多渠道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积极组织农牧民参与疆内基本建设,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自愿转移就业。争取“十二五”期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0万人次。大力开发主要面向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巩固零就业家庭二十四小时动态清零成果。落实少数民族就业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少数民族人员就业,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人员就业。四要加快实施职业培训计划。落实企业新招用大中专毕业生岗前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实施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训计划,力争两年完成2.2万人培训任务。扩大职业培训规模,组织农村特别是南疆地区的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推进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加大投入力度,大力

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基地建设,支持符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

二是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目标。一要以养老保险为重点推进制度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将无收入的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二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三要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努力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四要加快提高社会保险地区统筹层次。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医保、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五要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实施“关爱工程”,将孤儿、弃婴纳入机构和居家供养。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孤儿和流浪儿童养育标准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三是大力推进富民安居和定居兴牧工程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到2015年完成150万户农民安居富民,实现11.05万户游牧民定居兴牧,完成16.14万户国有农牧场危房改造任务。以企业援建牧区水库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进度,力争到2012年建成25座牧区水库,1个渠首,1个饮水工程,新增库容1.427亿立方米,新增草料基地

1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9万亩,确保工程建设尽快惠及各族牧民群众。把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解决各族群众的生存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养殖等产业,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各族群众生活有保障,增收有门路,富裕有希望。

四是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和监管到位,继续实施廉租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积极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改造,按计划完成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任务,逐步建立分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城镇保障性工程建设达到123.3万套,完善住房保障财税支持政策,拓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保障性住房投融资体系,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

五是着力抓好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加大中央和自治区补助投资力度,并以困难地区为支持重点,抓好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和优美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3年全面解决剩余343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建设总里程6.05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11万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所有乡镇通沥青路,9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努力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为农民出行、商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快连接气源地至县市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城镇居民用气问题。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并逐步向农村推广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农村“一池三改”沼气工程25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220处,建设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工程1000处,建设农村沼气乡镇服务网点4000个。加快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建设进度,到2012年实现南疆三地州所有县市及21个农牧团场全部天然气化。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边远山区农牧区缺电、少电及无电问题。加强农牧民聚居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六是优先发展现代国民教育。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在继续推动普及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和质量提升,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民汉合校工程,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办学条件均等化,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双语幼儿园等工程建设。支持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实施211工程等重大工程,增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到2015年,农村学前两年幼儿园入园率达80%,城市幼儿3年入园率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初步实现标准化、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3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年提高到10年,教育发展水平位居西部前列。

七是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边远地区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开展农村急救体系、边远地区医疗服务站等建设,并为边远地区配置农村流动医疗服务车。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第四期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工程。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覆盖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并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八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春雨”工程,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改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各村、抢救性文物等保护设施条件,继续实施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二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繁荣艺术创作,鼓励文化创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拓展文艺创作的主题和素材,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精品。三要推动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格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认真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提高文化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

约化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四要建立覆盖城乡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完善体育设施布局,为各族群众提供基本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公共服务。壮大体育健身产业,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和水平。

九是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产业。依托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生活照顾、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老年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鼓励举办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吸收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业。加强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国有、民营资本进入老龄产业。

服务科学发展 促进改善民生 篇4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肖捷

今年4月是全国第17个税收宣传月,主题是“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不仅概括了税收服务科学发展、改善民生的功能,而且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税收本质。这个主题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扎实有效地做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由此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

一、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加强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税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2007年年均增长23.8%,2007年税收总额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在国家财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都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而国家税务部门服务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最重要职责,就是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确保国家税收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确保各级政府能够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为此,要认真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要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组织力量对关联交易进行反避税调查和审计,着力解决通过转让定价等方式逃避税收问题,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要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按照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调整税收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服务。继续推进所得税制改革,全面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努力做好新旧税法的衔接工作,确保新税法顺利实施;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认真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和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合理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按照“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等要求,把地方税制的改革和完善作为下一步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继续完善共享税制度的同时,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体系。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研究推进城建税改革,调整扩大征税范围,简并现有税率。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制定环境税方案。

三、合理调整税收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完善软件、集成电路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研究完善下岗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研究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继续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通过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积极支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四、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搞好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要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合理满足的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促进纳税人主动依法纳税,自觉提高税法遵从度。要广泛宣传、大力普及税法知识,围绕“税收·发展·民生”的主题做好税收宣传工作。要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和办税指南,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推行包括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络申报等多种申报缴款方式,方便纳税人缴税。为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精简并统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全面实行国税、地税共同办理税务登记证、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税务检查,降低征纳成本。积极推进办税公开,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大力开展法律援助,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加强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促进税务代理业健康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纳税服务体制机制,统一和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建立和完善以纳税人满意度等为内容的纳税服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的专业化队伍,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税务干部队伍是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优化服务、规范执法为重点,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完善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办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对后备干部与优秀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分级分类开展全员教育培训,重点抓好高层次专家队伍、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业务骨干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要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推进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开展依法治税、公正治税、廉洁治税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教育,不断增强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加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筑牢税务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工作,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寓反腐倡廉于税收管理服务之中,加强对税务执法权和税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国税总局局长肖捷:税收为改善民生提供财力保障

时间:2009-1-6 10:21:31 来源:税务总局网站 作者:肖捷 阅读9次

就加强税收征管、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收政策以及优化纳税服务等热点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是税务部门的重要职责

记者:今年税收宣传月的主题是“税收·发展·民生”,在支持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税务部门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肖捷: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近几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2007年年均增长23.8%,2007年税收收入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为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改进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

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为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就是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确保国家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为此,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落实和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和能力估算工作,进一步落实对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和反避税工作,组织力量对关联交易进行反避税调查和审计,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

记者:今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也作了调整,企业和个人税负进一步减轻。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肖捷:下一步的重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推进所得税制改革。全面贯彻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努力做好新旧税法的衔接工作,确保新税法顺利实施;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认真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深化流转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继续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和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并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研究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

——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深化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的力度。研究推进城建税改革,调整扩大征税范围,简并现有税率。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研究制定环境税方案。

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积极支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记者: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要求,税收政策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肖捷: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要本着这样一个目标,就是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完善软件、集成电路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自主创新。研究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继续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税收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研究完善下岗职工、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及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研究支持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

优化纳税服务,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记者:现在,税收和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新形势下税务机关应怎样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肖捷:搞好纳税服务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

比如,积极开展纳税服务援助,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和办税指南,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办税程序,推行多种申报缴款方式,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税。精简并统一纳税人的报表资料,全面实行国税、地税共同办理税务登记证、设立纳税服务热线、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和税务检查,降低征纳成本。同时,积极推进办税公开,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及时受理纳税人投诉和举报,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推动税收事业全面发展

记者:税收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税务干部队伍素质?

肖捷:税务干部队伍是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改善民生的组织保障。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篇5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

我叫张玉玲,是云门山街道瓜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青州市人大代表。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关注民生促和谐,为青州发展作贡献”主题活动动员会议,我作为一名来自城区基层的人大代表作表态发言,感到十分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科学发展、成果共享、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代表意识,积极投身主题活动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人大代表为了人民。我作为一名基层社区的代表、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天天与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更需要时时牢记代表职责,积极履行代表职务,为选民代言,为选民办实事好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这项主题活动,为我们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职为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中,我一定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代表意识,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带头参与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是活动主体的要求。

二、加快科学发展,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实现富民强居、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既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参与主题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今后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活动中,我将围绕这一目标,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副食品批发商场和开发区工业项目两大经济支柱,积极作为,实现率先发展。2010年,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1800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一整套以关心群众、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福利发放制度,今后将进一步做实做好。一是每一个社区居民每季度按时发放50斤面粉,10斤大米,5斤食用油,2斤肉馅。二是继续落实好利用集体拆迁补偿,对被拆迁社区居民实行基本生活养老保障,保证社区55岁以上的居民每人每月都会领到115元—185元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障金。三是始终如一的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对困难家庭进行及时救助,帮助他们共度难关,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

三、为民办事,始终做选区群众的知心人 深入群众、工作透明、民主公开、接受监督,是我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坚持的执政理念。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仍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绷紧廉洁、勤政、务实、为民这根弦,把我个人及社区两委的每一项工作放在群众监督下,认真做好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一切公开透明,一切让群众明白。结合推进代表进社区活动,继续实行公开监督询问制度,认真接待居民对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中疑难问题的咨询,向他们解释、沟通,以此推进和谐居民关系的巩固。扎实开展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带头并组织选民开展好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等活动,对需要帮助的选民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继续严以律己,坚决杜绝社区建设工程以及场地厂房租赁中的人情关系,切实维护发展好集体利益,确保集体经济收入,为全体居民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保障。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在今后的主题活动中,我一定尽职尽责,真正为民办事,正确履行自己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做广大选民的知心朋友,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重视改善民生 篇6

赵建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要通过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使国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使改善民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动力。

首先,正视改善民生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与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认识不足存在矛盾,在财力有限和工作任务多的情况下,少数领导干部对民生问题没有超常规的措施,致使一些民生建设进展不大。改善民生要求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与当前财力不足、各项刚性支出增加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各项改善民生工作的迅速落实。就业不充分、富余劳动力多与结构性劳动力缺乏存在矛盾,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能提供的劳动岗位相对不足,一些传统行业出现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产业、行业供不应求。解决民生热点问题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存在矛盾,如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医疗资源供给不足、普通商品房和低价商品房保障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等等。

其次,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实现均衡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特别要重点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择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对弱势群体特殊的救助方式,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民生安全网,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全覆盖;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加快住房开发建设步伐,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机制,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共享发展 持续改善民生 篇7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主要立足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我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而如何引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主要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满足人民需求,使群众真正得到实际利益。

何为“民生”?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而从广义上来说,民生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及,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因此,关注民生问题,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人民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解决民生问题、做好民生建设不仅要让人民“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要建设好精神民生,让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其中,文化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去努力实践和完成,是我们重要的任务与使命。

文化建设首先要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力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味和文化情趣。其次,要保障人民群众文化选择的权利。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选择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不选择违法违纪、损害社会和他人的文化活动,我们都要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选择。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利,提供多样化的文化选择空间。

再次,在群众进行精神文化活动时,需要基本文化设施的完善。因此,要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常态化、多样性的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群众充分活动的场所和享受文化的红利,使大家时时刻刻处于文化氛围当中,享受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作品。

最后,要切实了解群众对于文化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完善、生活环境的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拓宽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的心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品质,让人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当然,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满足精神领域的需求,同样还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为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大力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形成独有的文化品牌,将文化实体化,满足群众文化消费和文化休闲的需求。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诉讼法考研备考下一篇:青蛙王子及读后感-格林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