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通用8篇)
主要内容:
中国是二十一世纪发展最突出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经济持续增长,相应的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中国的资源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需求量巨大,供应不足,以及全国的环境不断恶化,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瓶颈问题十分突出。有人会说中国地广物博,资源绝对数量大,但是对于十三亿人口来说,人均占量却很少有少;类型复杂多样,平均耕地比重小;土地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全国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关键字 : 能源问题;新能源;发展。
正文 :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能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首先,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与能源供给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我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存在巨大能源需求,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的第1位,煤炭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气第22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开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我国的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更为严重的是,将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解决大规模石油短缺问题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三,能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相对较低、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仍然处在相当不合理的状态。第四,农村及边远地区用能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多,居住面积广,收入水平低,还有很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依靠柴草、秸秆做饭取暖,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较大的烟气和微颗粒污染低效率的利用还造成了毁林、草场破坏、水土流失、沙化面积逐年扩大等问题。第五,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问题。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承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
面临我国能源发展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三大挑战,有人会说这些资源缺乏及方法不得当,干脆去进口不就解决了?这
是个错误的观点,进口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中国虽然是个能源大国,只是没被合理开发而已,如果长期购入外国的能源,那么对中国的金钱消耗特别大。我国应该自主开发国内的能源,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稳定的发展。
在能源上:
一:要加强对煤的高效开发和清洁利用的研究。不少煤矿主为了暴利而去加
速开发、违规开发,而造成了煤矿资源的浪费和人力资源损失。
二:开展解决液体燃料短缺问题的研究。我觉得这一点住要集中在“黄金作
物”玉米身上!玉米成本低廉,却作用非凡!可作食物,可做药材,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提取“新能源”乙醇!
三:展开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究。现在社会上对回收还不是很重视,我是名
普通百姓,对于身边出现的回收资源项目还是觉得很少,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在管理上:
一:注重科学的融合,加强和整合现有的能源科技研究机构,建立具有强大
技术集成能力的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任务从事清洁能源技术和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并注重国家能源供应系统研究。
二:引优秀人才,组织团队进行大项目攻关,保持精干和高效的科研管理队
伍;推动与国家大型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关系,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公司的交流合作。
三:高校应突出高技术研究的特色,集中力量研究宏观思路,开展多学科交
叉,是高校的优势所在。
资源的不合理性和难再生性已出现在我们面前,难道我们现在要去吃后代的饭,用光后代的资源?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现象,我相信贯彻好可持续发展就在我们这一代!
参考资料:
《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我自1959年由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毕业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从事电工新技术的研究发展工作,1988年至1999年曾担任电工所所长,1990年至1991年曾担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局长,做过一些组织领导工作。能源研发一直是电工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先后进行过大能量电感储能脉冲电源、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超导应用、磁流体发电与推进以及永磁磁体的研发工作,组织促进过所内与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风电与太阳能发电)及节油洁净的电气化交通(磁浮列车与电动汽车)有关工作的进展,1988年至1996年担任过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2003年担任过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主任,1995年至2003年担任过太阳能学会理事长,1995年至2008年担任过全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对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重视,中国科学院积极组织了有关战略研究的咨询工作,我先后参加了“我国中远期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4月—2006年11月),“关于发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与技术的研究”(2005年4月—2007年1月),“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战略研究”(2006年8月—2007年8月),“新疆地区煤和煤层气开发和综合能源基地研究”(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中国至2050能源科技路线图”(2007年11月—2009年6月),国际科学委员会(IAC)“向可持续能源发展过渡”(2006年4月—2007年7月),中美科学院、工程院合作研究“中美能源与空气污染”(2000年2月—2007年7月),“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2008年11月—2009年12月),亚洲科学院联合会(AASA)“亚洲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2008年2月—2009年8月)等项目工作,从与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大量交流讨论中,形成了对我国二十一世纪上半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初步展望与构想。
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进行了新一届换届,我继续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内长期工作的能源老专家组成的顾问组,为了便于今后能更好发挥作用,顾问组全体同志于2009年5月与6月下旬,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内从事能源工作的十七个单位,包括:工程热物理所、电工所、过程所、物理所、半导体所、植物所、太原煤化所、大连化学物理所、青岛能源与过程所、上海技术物理所、硅酸盐所、上海光机所、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心、合肥等离子体所、中国科技大学、广州能源所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听取了工作介绍,参观了实验室并进行了座谈,对中国科学院能源工作的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
在前述三方面工作基础上,深感需要在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工作中的定位,大力加强中国科学院有关能源的工作和继续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仅就个人形成的一些粗浅意见与建议简要反映在本文中,供有关领导与同志们参考。
2 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保证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2007年我国全国总耗能为26.6亿吨煤,人均约2吨煤/年,全国发电总装机7亿千瓦,人均装机约0.56千瓦。能源需求的发展与许多重大因素有关,诸如: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与大力节能等,多方面的预测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比较实际的需求预测对于采取正确的方针与战略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在选择分析数据以及多方面的讨论中,近年来经过多次修正,2008年形成了一些共识,即205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约70亿吨标煤,人均5吨标煤/年,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约24亿千瓦,人均1.5千瓦,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当然这种估计将根据实际进展进行修正。安全可靠地提供能满足需求的能源是能源发展的中心和首要任务。
能源供应与资源状况、生产与转化能力、产品的技术与经济性能密切相关。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的供应比例,即能源结构大致为:煤约占70%,石油~20%,天然气~3%,化石能源总计约93%,核电约占0.8%,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约占6.2%,这种以化石为主的能源结构已持续了半个世纪。在电力发电装机容量方面,2007年煤电与气电占约75%,水电约23%,核电约1.3%。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水电、核电已形成了大规模能源产业,国家设立了部级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能源生产除石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口,2007年进口额已近50%外,其他全部立足于国内。
要达到约70亿吨标煤年总耗量的水平,从当前的现状出发,展望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的发展,主要特点是:(1)由于煤的使用必须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保证资源合理与可持续的长期利用,估计全国煤年产量将可继续提高至约40亿吨(28亿吨标煤)的峰值,然后缓慢下降,则煤在一次能源中的份额将由约70%降至约40%;(2)由于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石油的耗量将迅速上升,但由我国的资源生产能力出发,估计国内产量最高达2亿吨左右,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大,保障石油供应成为能源安全的首要问题,如保持20%的石油份额,则进口将占80%,必须大力开源节流,使石油份额不高于20%的水平;(3)天然气供应有可能得到快速增长,包括由中亚及俄罗斯进口,最乐观的估计其份额可由当前的3%增至10%以内;(4)水电与核电已发展成大规模的能源产业,应该大力支持发展,但由于资源及可开发性的限制,在最积极的方针下,估计水电份额能保持约6%,估计核电份额可由当前1%增至9%左右,两者之和不超过15%;(5)综上所述,仅靠发展已有的能源产业已难满足提供2050年所需的能源,估计那时化石能源总份额将由当前的93%降至70%以内,大力发展水电与核电将能提供近15%,还有15%以上的份额将要依靠新兴的能源产业,主要是非水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这样我国能源的发展将和全世界一样,将进入逐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新体系,沿着减小煤炭份额,大幅度增大可再生与核能份额的方向,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应力争本世纪上半叶打好基础。上述的一些份额的估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些意见,可供参考。今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路线图”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设想,即2050年总耗量66亿吨标煤,其中化石能源占45%,核能占10%,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占45%。
为有效地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立,从现在起要由五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的努力,即:(1)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煤的高效、清洁与低碳排放的转换技术;(2)大力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3)充分利用资源,最大可能地发展水电与核电;(4)大规模发展非水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与生物质能;(5)认真部署,充分支持未来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包括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深层地热能、氢能、海洋能。
能源发展是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需要放眼长远,综合需求、资源、技术、经济、环境、管理多方面因素,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统一协调解决,而科技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无论是资源勘定,开发与转化为最终使用的终端能源,解决使用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节能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科技发展均将起着重要作用。
能源科技发展又有着一些重要特点。首先,任何一种重大的能源技术从提出到成长为大规模的应用产业,通常均要经过原理性基础研究,证明其机理的可行性与优越性;然后进入开发研究,小试与中试,证明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可以长期可靠工作,且可放大到实用规模,从而可以考虑实际应用;进而进入示范阶段,证明经济性能也优越的一定规模的装备可以长期可靠运行使用;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示范考验后,发展成为规模化的产业,逐步扩大其应用。这种分阶段顺序由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示范到产业化的成熟过程通常均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持续努力,进程是缓慢的,技术成熟后的实际应用通常也能持续很久。例如,煤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的大规模产业也已一百多年;蒸汽轮机与活塞式内燃机有约三百年的辉煌史,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是主力。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还要积累相当的科学知识,成长相应的科技队伍。第二,一种能源要能在国家能源供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年供应量是很大的,如2050年全国耗能70亿吨标煤,1%就是7千万吨标煤,从而其经济性对规模化影响重大,提高经济性、降低成本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从进入产业化阶段开始。第三,各种能源技术牵涉到的学科覆盖面十分广泛,而每种技术都有着一些主导学科背景的交叉集成,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应与相关学科发展紧密结合,以动员广泛科技界为能源发展做出贡献,取得事半功倍的优良效果。由上述能源科技的特点出发,根据保证能源供应和调整结构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需求,应对重大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与优越性,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学科基础,经过认真地分析论证,做出有关规划,指导全国有序地前进。
当今推动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三支队伍,即:国家的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大学教师与研究生;以及企业部门的研发机构。三者之间各发挥所长,合理分工,统一协调地工作,是成功的保证。
3 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科学院属于全国科技的国家队,由国家培养,国家用,应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在“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科技界。成立六十年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军。
中国科学院的基层单位是以学科发展为主导的研究所。在良好的学科规划基础上,按照“任务带学科”的方针承接国家重大任务,以“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为重点,选择一些意义重大,“产业部门不愿干,大专院校搞不了”的项目进行长期稳定的工作,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奠定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培养一流的本学科带头人队伍做出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改革开放以来,还认真推进已有成果的转化工作,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与各所长期持续努力下,已为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一些重大贡献。首先,建立了一些各学科能源研究的国家骨干与带头单位,如从事煤炭开发与转化的山西煤化所;从事石油发展与能源化工的大连化物所;以能源热工为主的北京工程热物理所;以能源电工新技术为主的北京电工所;以生物质能利用与其他新能源为主的广州能源所;以聚变能研发为主要方向的合肥等离子体所与上海光机所等,它们已进入国家主要能源研究单位系列,并成为国际上相关能源的我国主要代表。
第二,随着近年来对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重视日益加强,一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所逐渐将可再生能源研究发展列为所的主要方向,积极开展了工作。如: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北京半导体所作为我国半导体研发的核心单位,利用其比较完整的研发条件、良好的研发环境及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大力加强了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的研发工作,努力成为全国新型光伏电池的带头核心单位。上海技物所在已成为全国红外器件与系统研究及应用的国家核心单位基础上,也大力开展了光伏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将为大规模、低成本光伏电池产业化做出重要贡献。在生物质能方面,鉴于像农、林、牧、副、渔业一样,逐步建立能源植物产业的任务已提上日程,作为全国植物研究的带头单位,北京植物所集中了优势力量,积极开展能源植物新型品种的筛选与研发工作,使国家得以认真起步。在生物质能源的转化与应用方面,在已有的化工、热工学科基础上,广州能源所、大连化物所、北京过程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也积极开展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北京电工所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积极开始了工作,在推动全国风电与光伏发电发展与应用中发挥了良好作用,正在主持国家1兆瓦太阳能塔式发电的示范项目。广州能源所在传统生物质与垃圾燃烧发电、地热发电及波浪能发电持续进行着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我国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中国科学院应该成为科技发展的带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内已开始做出一些部署,还应大力加强使之成为国家统一部署的核心。
第三,一些新能源的研发对今后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十分重要,在新能源的研发起步方面,中国科学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前已述及受控核聚变是未来可依赖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无论是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及惯性约束聚变(激光聚变),中国科学院已坚持了半个世纪的物理与工程研发工作,建立了两个研究所的高水平配套队伍,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当前两种方式均已达到了“点火”,开始了聚变能的研发阶段,可能还要半个世纪才能开始成为能源应用。无疑,中国科学院应成为整个技术队伍研发过程的主力部队,当前应抓紧做出有关规划,统一认识,做出部署。天然气水合物是近期发现的新化石能源,其资源储量估计大于全球化石能源的储量,中国科学院已及时组织部署了资源勘探与开采应用工作,在广州能源所建立了中心,由于开采与使用中的困难很大,需要部署有步骤的长期持续工作。氢能是未来可能得到广泛应用的二次能源,它可由多种能源转化生成,与电能相比,有着能运输、可贮存的优越性,近年来,发展氢能引起了较广泛的重视,我院大连化物所积极开始了氢能的获得与应用的研究,建立了研发基地,组成了高水平的队伍,可以期望成为我国氢能发展的主导单位。深层干热岩地热资源储量大、面积广、清洁、温度较高,可用于大规模地热发电,也可能在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州能源所从事地热发电已三十多年,有一定基础与积极性开展有关工作。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大部分转化为海洋能,如何开发与利用海洋能全世界有着多方面的研究,我国工作不多,应该做出一些部署。新能源的研究还处于前期起步阶段,要达到成为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研发工作主要靠国家支持,从而中国科学院应是这方面的主力军。
第四,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成有效生产力,为国家能源与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中国科学院能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形成了与产业部门合作及兴办高技术公司的队伍。近年来,成果转化的速度在加快,近期内能产生显著效益的成果转化得到特别的重视与欢迎,中国科学院正在采取措施加强有关工作。
第五,已成长起来多方面的专业科技队伍与带头人,他们以从事科学研究为职业,其带头人了解能源发展对自身学科的需求,全面掌握自身学科的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能够指导国家有关工作的前进,在国际上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是我国该学科的主要代表。这个队伍已适应了近年科技改革的环境,能够从各种渠道取得所需的支持。随着文革前毕业的老科技专家大部分已退休,年青带头人快速成长的需求更显紧迫。
第六,面临满足国家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及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科学地拟定国家能源科技发展的战略、策略与规划十分重要。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组织有关院士和专家进行了认真工作,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这种研究需要持续进行。由于科学院各所几乎覆盖了与能源有关的全部重要学科,有着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队伍和较紧密的国际联系与交流,又超脱于行业和地方利益之上,作为国家科技思想库来拟定与提出有关意见与建议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能源的快速发展,产业部门与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迅速增长,国家与企业的科技支持也更多向他们倾斜,加上科技经费主要按项目投入,而项目的设立更注意近期能产生的效益,科学院能源工作的发展反而显得缓慢,支持不足。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国科学院的能源工作,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特别是能源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
4 加强工作与提高地位的建议
为了能大力加强中国科学院的能源发展工作和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有如下初步建议:
1)在新形势下,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当前对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科技系统中的地位有着多种议论,从全国总体上明确的定位,对今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影响重大,应大力促进国家早日确定统一明确的意见。从能源科技发展着眼,根据国内外长期的经验与现状,建议: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养,国家用”的专业科研机构,应在我国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进程中,在科技发展中成长起学术带头队伍,成为国内科技工作的中坚骨干,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为此,在搞好全国及各学科能源发展规划基础上,选择一批主要依靠国家大力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方向,掌握可靠的经费支持,创造先进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队伍,来推进工作,在取得重要成果时,要能及时积极转化成有效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主战场做出贡献。在当前几类能源工作中,应与全国产业界、大专院校的科技工作有合理分工,建议:(1)在已高度产业化并有国家部门统一管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水电、核电等行业中,主要要积极推动已有成果的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产业积极支持配合下,进行可能近期成熟的技术的中试示范;鉴于国家部级管理部门在改革中已实行企业化,为能源长远发展,近期效益不大的一些重要国家工作有一些削弱,应考虑由科学院来负责承担;一些重大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由国家长期支持起步与前期研究,可参照美国能源部重大国家实验室的经验,由科学院为主进行;(2)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大规模指2050年每种能源提供能源量要达到亿吨标煤以上,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亿千瓦以上,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是能源结构调整、有效降低化石能源份额、解决污染与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这方面,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已进行了长期的起步与前瞻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又得到很多单位较广泛重视,发展积极性有明显提高。但要能真正发展成大规模,在发展多种高新技术、提高开采与转化效率、降低成本、有效融入已有能源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带头队伍等方面还要做大量长期工作,国家将大规模非水可再生能源列为比航天、大飞机更大的科技专项,由中科院来主要负责组织,使中国科学院成为其科技发展的骨干带头队伍;(3)新能源的研发方面包括聚变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深层地热能与海洋能的发展均可能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路程均很长,达到规模化产业最少要半个世纪以上。由于能源发展的长期性、经济性与安全可靠性高的特点,世界各国已开始了积极的前期工作,中国科学院是全国有关工作的主要单位,已有一定基础。这些工作需要有良好的研究试验平台,长期的队伍专心致志地进行,所需支持与经费将由国家稳定供应,中国科学院应是这方面的主力军,近期应特别重视大力组织核聚变作为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利用的研究起步。
2)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增强中国科学院的能源科技发展工作实力。在国家能源大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在已有基础上,加强工作,提高地位是中国科学院能源工作的中心,建议:(1)在一些重要学科领域,如化工、热工、电工等,中国科学院相关所已成为能源研发的国家核心骨干,应大力支持巩固与提高。这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人员规模,近年来这些学科的产业与高校人员增长很快,中国科学院处于调整整顿阶段而有些缩小,如北京工程热物理所现仅有约200人在编人员,不足八十年代的一半,今后中国科学院的总体规模应有所增长,首先应重点增加这些骨干带头单位的力量;(2)在能源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不少单位由自身学科与已有基础出发,加强了能源工作,组织了相关研究室及中心,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应积极鼓励他们成为相应的国家核心骨干。为此,各所应与所的主导学科与已有基础紧密结合,制定好能源科技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落实组织队伍,开展工作。中国科学院应争取承担组织一些国家重大专项,根据各单位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统筹协调安排,避免低水平的重复;(3)中国科学院作为全国自然科学的国家队,除进行着能源工程技术的研发外,在国家资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等方面也进行着重要的工作,他们与能源发展日益紧密,在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下,应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与交流,研究全国能源的统一协调综合的战略、规划与发展战略图,成为指导能源科技发展的全国核心;(4)认真总结已有经验,大力加速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主战场及时做出应有贡献。至今中国科学院已积累了一批重大能源研发成果,与产业与地方合作,积极推进中试示范与产业化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虽然有一些高技术公司来推进成果转化,成果转化不够迅速有效仍是一个重大问题,还要多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有效解决有关矛盾的途径与方法,院、所两级均需认真加强。
3)应将年青学术带头人的成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至今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因素是在这里成长出一批学术水平高,能抓住重大方向又能亲身做出成果的国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在于能否成长出一批更好的年青学术带头人。虽然我们并不缺人才,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又努力工作的年青人在一线工作,令人担心的是其成长环境并不理想。当前,在一线亲身从事科技工作的带头人大多数只带领十人以内的小组,能出一些成果,但难于锻炼能指导学科方向前进的能力,何况他们的精力要花费在申请项目、争取经费、写报告、推荐队伍上,真正用于科技工作的时间有限。所与中心或室领导是高一层次带头人,组织管理与公关工作耗去了大部分精力,从事科技工作的时间更少,自身学术水平与带头能力提高更难。建议保证科技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技工作,所室领导将学术领导与行政管理分开,像德国与我院过去那样,所长负责学术领导与组织,提高所在全国的地位,另设副所长负责管理与各方面的公关工作。
4)有效加强工作的核心在于能否获得足够的稳定的经费支持,在经费落实方面要狠下功夫。当前,中国科学院的科技经费已主要依靠由申请国家、企业与地方设立的项目来获得,今后仍应鼓励与支持科技人员善于提出建议,能够由有关方面得到稳定支持。除此之外,要能很好发挥能源工作的国家队作用,还应积极开辟其他渠道,例如:(1)创新工程有一部分经费用于养队伍,编制数量及人均经费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给院、所领导留有一定调控裕度,便于及时抓住机遇向前看;(2)中国科学院应负责制定以学科为基础的基础性、前瞻性与战略性的能源技术发展规划,由国家给中国科学院拨一定经费,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队伍,建立工作条件,使之持续稳定成长为相关科技发展的国家骨干;(3)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技术发展任务设立几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重大专项(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研发重大专项(包括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与激光打靶惯性约束聚变),天然气水合物重大专项(包括资源勘探、开采与使用技术研发)等,由中国科学院负责主持、组织与实施。上述三方面,中国科学院已进行了长期起步与前期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是当前国内有关工作的主力军,尚无其他部门可以支持,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直接立即组织有关重大专项的建议工作,尽最大努力得到国家批准与支持。实施中可吸收美国能源部建立重大能源实验室的经验,使中国科学院成为国家重大能源实验室的主持依托单位;(4)与有关部门、企业与地方紧密配合,使一些意义重大,需要长期持续努力才能见效的高新技术发展在有关计划中列为由中国科学院主持的重大项目,如煤的液化气化;二氧化碳的收集,贮存与利用;新型储能电源;超导电力;电气化交通;氢能研发等,还应鼓励动员有关专家提出一些建议,积极落实得到稳定支持。
5 结束语
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意见与建议是参加顾问组调研考查期间逐渐形成的初步想法。由于本人已较长期脱离了实际的科技研发工作,未参加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青年同志联系较少,很多意见未必合乎实际,真有道理,仅供中国科学院领导及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参考。
摘要:保证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我国能源的发展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已为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一些重大贡献。随着我国能源的快速发展,科学院能源工作的发展反而显得缓慢,支持不足。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的能源工作,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特别是能源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国能源 能源消费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估计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1990年新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900亿立方米。除常规能源外,中国还有原子核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在缺乏能源的情况下,必定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严重的会影响一个国家根基。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生产总量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国民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煤炭和石油占主导地位,这一些化石能源不像可再生能源一样可以重复利用,属于一次性能源。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利用能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
据测算,到2050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可达到35.4亿吨标准煤。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形势,能源生产的增长并不能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据预测,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缺口量,在21世纪初期将超过1亿吨标准煤,2030年约为2.5亿吨标准煤,到2050年约为4.6亿吨标准煤,规模约占年能源需求量的1/10。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不够多元化
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当中,煤炭占到了67%以上,而新能源,包括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比例都很低。而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导致中国大量石油进口,给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并且长期消耗化石燃料,对环境也是一种破坏,引起大范围环境灾害,从而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中国能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应用、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比发达国家低很多,缺乏高效的应用体系,导致能源的不必要浪费,不能做到良好的节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1994年单位GNP能耗(吨标准煤/千美元)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同时,我国缺少节能政策,鼓励低消耗低排放,发展科学技术应用,培养技术性人才。
四、对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
中国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对能源的依赖性加强,使用现有主要能源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发展的重点。
但是,当前在中国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意义还没有得到充分、广泛的认识,对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针落实还不够。
随着中国居民住宅条件的改善,对家庭供热、空调、照明、家用电器的购买和使用等都对能源形成了较为强劲的需求。同时,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居民对于能源的利用趋向于生活用电和生活用气,从而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能源消费的整体结构,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
随着商品能源供应能力的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现在中国的许多乡镇农村地区开始意识到商品能源的高效。煤炭、优化石油气已经成为城市周边乡镇农村重要的生活和生产用能源。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耗一定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导致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反映出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科技、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完善中国能源市场体系,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给能力,缓解压力。
中国能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联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没有能源的发展,没有能源作为强大的物质基础,在中国这个一个人口大国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稳定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应该以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前提来制定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加强能源战略储备,开拓海外能源市场;长期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和建立节能政策。倘若能搞从根本上解决和调控好中国的能源问题,那么更加有利的发展国民经济,促使社会良好的发展,杜绝国际纠纷,做到真正的国泰民安。
参考文献:
[1]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七年十二月.北京
[2]李金铠.中国能源结构:特征与优化[J].中国市场.2011年33期
[3]吴方.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9期.
[4]焦玉梅.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之我见[J].《北方经济》2006年第20期
[5]陈永汉;吴淑娟;郭耀泉.我国变频技术的发展潜力研究[J]《商业时代》2009年第31期
作者简介:
解决“三农”问题要着眼于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大幅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在理
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向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我国是通过国家强行征用的方式而非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征用过来,然后把土地转让给新的用地者,用于城市用途。而且这种转化通常是被垄断的,这种做法在世界各国是非常鲜见的。国家强制性地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农民在得到一定补偿后,便永久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伴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据估计,目前中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4000万—5000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有新的立法和政策,既保证国家建设用地,又要给农民以公平的补偿,给失地农民以妥善的安置。必须完善有关法律,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必须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须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根据现行法规,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不能出租、转让和抵押等。目前法律的规定已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只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只要在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控制之上,应该通过市场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进行平等的谈判,而且不一定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农民入股也可以,合营也可以。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就我们国家的财力来讲,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实力。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必须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
为此应该切实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我国农业财政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较大,而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甚至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城市很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农村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很多问题的解决,更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反哺。与同等工业化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40%,发达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则在70%以上。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比较乐观的预测是,按照199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的速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0.6%,2020年达到65%;较为保守的预测是,按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0.9个百分点的速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6.3%,2020年达到55.2%。从就业结构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按每年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计算(1981—2001年的20年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年平均下降1.3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业就业比重将由50%下降到35%左右,产业与就业结构偏差将进一步调整。未来20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
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是城市带动农村的最重要的体现。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高度重视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重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要调整城市建设的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城市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在大中城市的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应给予办理城镇常住户口,逐步实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落户后,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目前,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落空。
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政府投入已占了大头,即使这样,也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投入还是低水平的,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要求。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把过去乡镇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资金上收到县财政,由县财政统一发放,这种做法对保障教师工资发放有明显的效果,但这项政策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问题。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学校公用经费依然严重不足,预算内补助虚列现象普遍,危房改造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债务负担沉重,偿还难。要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农村卫生事业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医疗价格不断攀升,农民医疗负担重,有病看不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普遍。从调查看,医疗支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全部调查农户中,医疗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8.5%,大病户家庭则占了30%左右。目前9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很低,平均补偿比例仅为30%,即使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还远远不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从总体来看,政府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2002年,政府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总量由110.34亿元增长为151.16亿元。同期,政府对农村卫生机构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由1.02%下降为0.69%。国务院已经提出,到2010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当前,特别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机制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不能仅仅依赖城市的带动和工业的支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能够顺利推进,能够缓解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2020年农村至少还会有5亿以上的人口,2030年至少还会有4亿以上的人口,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农村最终要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必须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每年均有缺口,产销自给率将会下降。1996年在罗马联合国世界政府首脑粮食会议上,我国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为95%,进口约占5%。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粮食供给不能指望过度依靠国际市场,尤其是口粮,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确保粮食安全应包括三项具体目标:一是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水平;二是通过进出口调剂、库存吞吐,最大限度地保证粮食市场供求平衡;三是保障特殊群体的食品安全。
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意见
银监发〔2008〕15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北京、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
年初以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备耕政策要求,在积极开展抗灾自救的同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信贷资金需求,积极组织信贷资金,加大支农投放力度,为支持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扬、部分国家采取粮食出口管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自足压力加大,加之南方大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后续影响以及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的旱情持续发展,今年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的支持力度。银监会系统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工作,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调整信贷投向,确保从紧货币政策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资金供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要求,把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作为今年信贷工作重点,积极调整信贷计划,压缩“非农”信贷投放,明显提高农业贷款比重,确保今年农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去年水平。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灵活掌握信贷投放进度。对农业贷款投放时间集中、投放量较大、信贷规模较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人民银行合理调整规模。对于支农资金不足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主动申请用好支农再贷款额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力加强种养殖业的金融支持,有效增加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信贷资金投放,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有序开展。对信用良好,仅因受灾造成生产困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要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原有贷款可予以合理展期,帮助其尽快恢复生产能力。
二、继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着力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按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67号)的要求,大力发展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要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小额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等要素,着力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要把各类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促进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比例、投资地域、融资渠道实行“三放宽”,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入股,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实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和发行次级债,拓宽资本补充渠道。鼓励实力较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兼并重组,拓宽支农服务工作面。进一步健全完善结算网络,建立支农资金余缺调剂机制,加快普及贷记卡等支农新业务,增强支农服务功能。
三、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支农作用。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在坚持商业化经营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宽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服务功能,发挥支持和服务“三农”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现有县域机构网点要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建立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对县域以下增设具有有效贷款功能的分支机构。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组建步伐,力争6月底前全面完成。
下放和扩大大中型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各总行要区别不同地区能力、经验和以往业务水平的实际,科学设定其县域分支机构直接审批发放涉农贷款的额度。农业银行要正确处理商业运作与服务“三农”的关系,调整组织与信贷管理方
式,切实发挥商业金融支农服务骨干和支柱作用。邮政储蓄银行要结合县域分支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逐步增加基层网点的业务授权,指导开办小额贷款、消费信贷等业务,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进度。
原则上,各商业银行在县域内新增存款在使用上主要向当地倾斜,并以省为单位做好统计。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加强指导,探索建立大中型商业银行支农服务的有效渠道和相应的评价制度,可根据其在县域内新增贷款占新增存款的比例以及有效风险控制状况,对在城市地区增设机构网点以及开办新业务等准入事项实行差别政策。
四、不断拓展政策性业务范围,有效提升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农业发展银行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着力加强对商业性金融难以覆盖领域的信贷服务。要尽快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设网点机构,提高在贫困地区的分支机构覆盖面。按照银监会批准扩大的业务范围,督促指导分支机构在切实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的基础上,加大对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要结合商业化转型,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村基本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等项目的投入。中国进出口银行要积极对非粮食类农产品出口提供信用支持,帮助扩展国际市场。
五、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进度,不断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面。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加强对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组建进度。对于第二批已确定的试点机构,上半年要全面完成筹建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完善政策措施基础上,加快推进试点工作,下半年要适时启动第三批试点,继续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督促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业务发展,增加“三农”信贷投放。村镇银行新增存款除缴纳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绝大部分要直接或间接投入“三农”;农村资金互助社信贷投放要全部用于入股社员。
六、大力开展担保保险等机制创新,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农村经济特点,扩展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允许其作为贷款的抵(质)押物。对应收账款、仓单、林权、渔权等权利抵(质)押方式,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取消与担保公司合作的资本金起点限制,鼓励担保公司在其代偿能力内对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推行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财政、担保公司等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积极推广“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
大胆探索信贷与保险有机结合的业务模式。利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宣传引导贷款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对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实行信贷优惠;对参保信用保证保险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在其保险额度内可按照信用贷款进行管理。
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安排好中央政府增加对粮、油、肉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用于贷款贴息;协调地方政府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增加配套贴息资金,扩大贷款贴息范围,提高贴息比例。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专业的农业担保机构,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基金,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和适度的风险补偿。
七、积极采取有效风险管控措施,切实防范农业信贷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完善信贷管理,强化内控机制,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要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农业产业特点,准确把握风险控制重点,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理;要坚持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贷款质量的评价分析和后续监测,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制度,结合贷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关键因素,实行差别化利率;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准确进行贷款分类,足额提取拨备,有效覆盖潜在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银发〔2007〕246号)的有关要求,全面、完整、系统地统计上报涉农贷款投
放情况。今年,银监会将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农情况进行后评价。
二○○八年四月三日
(请银监局速将此文转发给辖内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主题词:农村金融支农意见
抄送:中央政策研究室、中财办、中农办,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法制办、国研室、发展研究中心、证监会、保监会 内部发送:办公厅、合作部、政策法规部、银行一部、银行二部、银行三部、银行四部、创新监管部(共印140份)
联系人:孙磊联系电话:66279256校对:孙磊
【关键词】新能源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过于依赖传统能源的应用导致了传统能源缺口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以及我国传统能源在应用中主要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为主,这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面对传统能源在应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新能源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能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就业。可见,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中包含2个层次的含义, 要对当代人的需求进行满足;又不能够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实现农业发展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的改善, 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食品、纤维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农业科技的支撑, 可持续农业科技是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与环境优良的一致性, 保持农产品稳定增长, 保障食物有效安全供给, 保持资源科学而综合的持续开发利用,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我国农业实现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制约因素, 其中最为关键与严峻的因素就是水土的缺少。通过相关的预测可知, 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将增加到6.5亿t, 农业的供水量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而且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预计在2020年将减少为0.08hm2。此外, 农业自然灾害与病虫害也是较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自然灾害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将对农业粮食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在1997~2006年期间, 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比重高达30%。当前, 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还处于高耗能、低效率的状态中, 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而产品品质不好, 在市场中缺乏强烈的市场竞争力,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胁[3]。由此可知, 实现刚性资源约束的突破、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迫切性。因此, 为了保障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要促进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实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体系, 进一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与安全化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持续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与根本。当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与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要求与挑战, 同时主要农产品所面临的需求方面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因此, 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食品安全进行保障, 利用科学技术对作物的遗传潜力进行深入的挖掘, 实现栽培模式的创新, 从而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现阶段,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农业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开发配套的实用化技术, 实现农业科技产业的不断强化, 为农民实现科技增收提供更为丰富的渠道, 让农民能够在新技术与新成果的应用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和能源问题
当前, 我国的粮食供给方面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问题, 但是对其安全造成不良影响的隐患却已经不断出现。据预测, 我国的人口在2030年将突破16亿, 而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与耕地的不断减少, 人均耕地面积将出现明显的降低, 可能要比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临界值要低。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供给提供保障[4,5]。
当前, 我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掠夺式经营与耕地负荷过重的问题, 导致我国的耕地出现了非常普遍的沙化、污染与水土流失等现状, 我国的耕地的地力衰退、质量下降。同时, 我国当前的人口增长呈现出过快的现状, 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之间存在的矛盾, 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不仅数量有限, 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 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药和化肥等大量使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6,7]。
随着世界石化能源的逐渐枯竭, 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 其引起的气候问题不断严重, 很多国家都将未来的能源战略集中在开发生物质能源, 特别是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生物燃料转化技术的研发[8]。
2.2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在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并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投资机制。根据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R&D) 资源统计结果显示, 农业R&D投资强度全球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1.4%, 其中发达国家的农业R&D投资强度已经超过了5%, 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R&D投资强度也大部分都超过了0.5%。但是对我国的农业R&D投资强度进行分析可知, 在2000年仅为0.18%, 2009年才增长到0.37%。2种数据比较之后可以发现, 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不足[9]。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和方式还不完善, 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 科研应用协作不强, 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 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机制并不完善[10,11]。
2.3 农民的科学素质较低
在农业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 农民是主要的创造者, 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民的科学素质对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我国农民素质有了一些提高, 当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相对来讲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在农业耕作的过程中只能够对一些简单的、科技含量较低的工具进行操作, 或者只是凭借传统农业经验进行生产, 他们对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缺乏必要准备[12,13]。
3 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3.1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农业科研投入支持机制的不断完善, 将农业科技投入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中的重点工作对待,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多元化与筹资机制的多渠道化, 将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引入到农业科技中[14]。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新技术新发明的推广作为投资的重点对象, 要优先保证其资金需求。此外, 还需要实现农业科研项目配套财政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对私营企业进行鼓励与引导, 吸收更多的私营企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中;对外资投资进行积极的吸引, 实现国际农业合作的不断强化, 但是对于关系国际民生的农业核心技术研究要以我方为主。同时, 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过程中, 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 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各个方面[15]。
3.2 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就是各级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作为依据, 对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 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人才, 为农业科技培养高素质的梯队人员队伍。实现科技人才培养与实践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发掘与激励[16,17]。
3.3 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 农业个体户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18,19]。在新型农业推广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要将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导向, 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最大限度的转化作为目标, 将政府、高校与农村的农业科技力量作为核心, 积极吸引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及农户的积极参与。将区域的产业作为依托, 实现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与完善, 促进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科技成果与项目专家为基础, 以基层农业技术骨干力量为核心, 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团队的组建与完善[20,21]。
3.4 通过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农民处于主体地位, 是科技成果与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主体。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要坚持产业需要与农民需求相互结合的原则, 将教育培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划分、在对干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要将县级干部作为主体, 主要包括地市、县区、乡镇农业分管领导以及行政村负责人。在培训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应以基本农业技术知识为主, 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应以新技术与新成果为主。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网站的建立与完善, 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 将各种农业的新品种、技术及成果等进行展示与推广。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促进农业科技专业培训的大力开展, 为农民的科学生产、科学决策、科学经营创造条件[22,24]。
3.5 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出现了新的情况, 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农业技术革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25]。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促进了农业发展模式向着数字化、智能化与精确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实现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 实现生产、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信息化。生活技术所创造的是动植物育种方面的改革, 开发了多种育种途径和方法, 实现了优良基因重组与聚合, 将不断追求产量的单一目标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专用的多元化目标[26]。因此, 在农业生活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重点集中在动植物和微生物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发掘利用方面[27]。
3.6 实现农业科技相关领域拓展
在满足社会粮食需求的基础上, 农产品应该向着相关领域进行不断的拓展, 从而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强。依据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的需求对新品种进行培育与改造, 实现“专用型农产品”的发展, 农业在食品、医药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化工、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因此, 在未来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其逐渐转变为以生物生产为基础的多元化新型产业, 从而实现农业增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7]。
3.7 加强农业生态科技安全保障
关键词:能源工业;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引言
目前引起能源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个三方面:一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规模较大,产品产量增加较快,对能源的需求过大;二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还很低,制约了能源的利用率的提高;三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没有形成。这三个原因中的核心问题仍是中国的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没能解决好能源工业内部的市场失灵。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价格的扭曲不能客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传导了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煤炭企业获得暴利,另一方面是发电、炼油企业大面积亏损。由于中国是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二者占能源总消耗的90%左右,天然气和其它能源消耗仅占10%左右。随着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次能源消费中火电消费不断上升几乎占煤炭消耗的60%,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能源加工转换的力度不断加大,使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因此,要想理顺中国能源工业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深入考察中国能源工业产业联系。
怎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能源供给约束问题呢?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基础之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得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这一理论的运用也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现状进行分析和产业关联评判,选择考察经济效率情况的指标,如劳动力生产率、单位产值能耗等,选择考察产业关联情况的指标,如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价格波动率等,选择考察产业科技、环保情况的指标,科技投入强度、废物处理率等,建立一个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对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形成一个“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调整——实施评价——再分析诊断——制度与政策再调整”的政策支持循环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能源供应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准确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正确引导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因此,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是任意一组指标的简单碓砌,必须遵循系统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的具体内容
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指标体系中要体现总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能源的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故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包含能源稳定、安全、清洁状况的相关指标。当前科技创新能力低是制约中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把科技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综合以上因素,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经济发展状态。能源工业内部(煤、电、油、气)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状态既要反映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反映经济发展潜在竞争能力,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评价指标:x1总资产贡献率、x2成本费用利润率、x3全员劳动力生产率、x4单位产值能耗指数、x5产业集中度、x6行业人均收入来进行描述评价。(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金总额×100%,成本费用利润=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劳动力生产率=产业增加值/平均就业人数×100%,单值能源消耗指数=能源消耗总量/产业总产值×100%,产业集中度=产业中产量排在前3位企业的产量之和/产业总产量,工资总额/平均就业人数×100%。)
第二,稳定、安全状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因此我们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7储采比、x8对外依存度、x9消费强度、x10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x11储备度、x12价格波动率进行评价。(储采比=年底剩余可采储量/当年产量,对外依存度=年净进口量/本国年消费量,消费强度=一国的年消耗总量/该国当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该能源的年消耗总量/一国能源的年消耗总量,战略储备度=战略储备总量/国内每天消费量,价格波动率=(某一期间某能源的最高价-同期同种能源的最低价)/同期同种能源的平均价)
第三,清洁状态。主要目的是评价废物排放与处置情况,具体由废物排放强度、废物治理和废物最终处置状况构成。因此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13废水排放达标率、x14单值废水排放量、x15废气处理率、x16单值废气排放量、x17固体废物处理率、x18单值固体废物排放量进行评价。(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量/废水排放总量×100%,单值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工业废气去除率=(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去除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去除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00%,单值废气排放量=废气排放总量/工业总产值×100%,固体废物处理率=固体废物处置量/固体废物产生量×100%,单值固体废物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行业总产值×100%。
第四,科技创新状态。技创新是促进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乏先进的技术来支撑。本文选择了下面六个指标:x19R&D投入强度、x20科技投入强度、x21新产品产值比重、x22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x23人均专利申请数、x24人均发明专利拥有数进行评价。(R&D投入强度=R&D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科技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100%,新产品产值比重=新产品产值/行业总产值×100%,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微电子设备原值÷生产用设备原值,人均专利申请数=专利申请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人均发明专利拥有数=发明专利拥有数/行业平均就业人数。)附注:1万千瓦小时=1.23吨标准煤,1吨标准煤=700万千卡,1吨煤炭=0.714吨标准煤,1吨石油=1.43吨标准煤,1千立方米天然气=1.33吨标准煤。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
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7)。
(二)运用stata10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得表1、表2
由表2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100%,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处理结果的置信度达到100%。充分说明可作主成分分析。
从特征根来看:第一特征根最大,占总变异的1/2以上,前三个特征根占总变异的100%,故取前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其它特征根几乎为0,说明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从特征向量来看:第一特征向量上,指标x1、x2、x3、x5、x6以及x11、x12、x13、x17、x23、x24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一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经济为主兼顾综合的指标,第二特征向量上,指标x9、x10、x12、x17、x18和x20、x21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二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稳定、安全为主兼顾清洁、科技的指标,第三特征向量上,指标x5、x6、x7、x13、x14、x16和x22的得分比较高;说明第三特征向量反映的是以清洁为主兼顾经济、科技的指标。
(三)计算因子得分可得表3
根据三个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情况,可以大致判断出中国能源工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ASD。从表3可以看出,在能源工业内部可持续能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油,其次煤、电、气。油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由于第一主成分占总权重的54.6%,所以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煤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第二主成分占总权重的34.7%,它反映的是以稳定、安全为主的指标,综合得分排第二。电在第三主成分上得分是最高,由于第三主成分占总权重的10.7%,它反映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指标,综合得分排第三。气的综合得分最低。
四、主要结论
第一,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最高,说明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虽然排在第二位,受限于中国油的储量有限的,国际市场又没占主导地位,所以目前煤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仍首位。
第二,(火电、水电、核电)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排第三,说明当前火电不环保,水电不经济、核电发展慢。气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子得分排第四,说明中国的天燃气开发利用率较低。
第三,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得分是煤、电、气的4倍,说明油同它们之间的替代性差,煤、电、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煤、电、气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子得分都是负值,且得分相当。说明这三个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且替代性较强。
参考文献:
1、Cho,W.G.,NamK,PagánJA.Econo-
micgrowthandinterfactorinterfuelsubstituti-
oninKorea[J].EnergyEconomics.2004 (26).
2、Jones,C.T.,Apooleddynamicanalysisofinterfuelsubstitutioninindustrialenergy-
demandbytheG-7Countries[J].AppliedEconomics,2004(7).
3、夏梅兴,忆文.上海市经济发展与能源弹性系数变动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
4、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5).
5、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05(8).
6、严陆光.发展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J].中国软科学,2008(2).
*基金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2008)国家发改委(国家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006)。
【中国农业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新中国农业发展史07-0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10-20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2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对策10-1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马关县支行开业10-08
中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11-01
1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06-01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