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化持续发展分析(通用8篇)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抚养比例不断上升,加之计划生 育政策实施在减少人口数量的同时,也直接加速了家庭结 构的小型化,导致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急剧下降。因此,对
老年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老年人口的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包括有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特殊生活用品需求、养
老服务需求、医疗健康需求、金融保险需求、精神文化需求 和生活环境需求等方面。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老年人所 在的社区生活环境。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 容之一,是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资、设施、衣食 住行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 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承载 了绝大部分的基本养老需求,成为老年人获取养老服务的 重要途径。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社区服务,不是国外社区服务的简单照搬,而是 根据我国国情,以社会保障为基础,融福利服务和社会服务 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格局。国家仍然是推动 其建设、发展和管理最重要的主体。在国家主体之外,像社
区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管理委员
会等社区自治组织也正在成长发展起来、并开始学习扮演着社区管理主体的角色。此外,从政府行政机构、社会事业
团体等单位剥离出来或新建的一些社区服务机构也正在成长起来,其中许多机构正在走向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且也开
始学习和扮演着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的主体角色。从这些
情况中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即随着我国城乡社
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推进,随着整个社会要素的发育和生
成,国家(包括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以及专
业性社区服务与社会工作机构等现代社区所必需的三种管
理主体的构架已在形成过程之中,且该三重主体之间的权
责关系也处于初始的磨合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情况来看,现代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尚处于初始
阶段。其主要表现在:1.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
机构的资源性稀缺;2.社会成员的“单位人”属性依然很强;
3.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仍然较弱;4.社区自治组织资源缺乏。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在观念上做出改变。原有的重福
利色彩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条件下所带来的养老需求,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以盈利养福
利的道路是必要的、可行的。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及障碍
(一)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社区养老服务不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机制。
(二)产业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化是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按照人均消费支出计算,2005 年,我国城镇老年人消费总
支出达3 400 多亿元,农村老年人消费总支出2 500 多亿
元。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
人的消费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其次,养老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领域广的产业。除了
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业外,还包括老年食品业、老年用品
业、老年医疗保健业、老年保险业、老年旅游业、老年文化教
育业等。目前,这些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
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以养老服务
市场为例,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1/3,80 岁
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 300 多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平
均1/4 左右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据中国老龄科学
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目前,要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老
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仅占老年人口
总数的0.84%,缺口非常大。
再次,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关注,政府财政将
逐步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社会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保障功能越来越强,公共服务的总量越来越大,相应地将会促进
老年人消费的快速增长。因此,养老服务产业潜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
展养老服务产业,不仅是市场内在的驱动,也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三)产业化发展的障碍
1.政策障碍
由于养老产业化发展会带来不少新的职业和行业,这
些职业和行业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来进行规范和监管。
比如:私人养老院在建立初期,由于政府的政策不到位,使
得私人养老院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2.相关产业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a.医疗卫生产业发展不协调
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极不协调,从层次上来看,高级
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与低级医疗机构(一级医院、社区诊
所)的发展不协调。三级医院功能划分不明,服务层次没有
拉开。本应主要从事重大、疑难疾病诊治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高级医疗机构,却在进行居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国家
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三级医院就诊病人中36.6%属于常见
病和多发病。二级医院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多数业务清淡,收不抵支,发展举步维艰。作为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一级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药养医、重医轻防、重有偿轻
无偿、重多收益轻少收益”的现象,绝大多数单位经济不景
气,工资难以维计。社区卫生服务的多项功能只有医疗能够
勉强落实,但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医疗产业相关市场
中只有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结构相对完善,但也需
要进一步规范。
b.家政行业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老年群体有非常强烈的照料服务需求,尤其是高龄老
人,无论城乡,约7%的老年人需要提供照料服务,2000 年,全国需要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人数高达2 119 万
人。在85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城乡需要提供护理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29.4%。城市男性为28.6%,女性
达到36.6%;农村男性为27.1%,女性为30.5%。
随着家政服务业的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保姆
家政”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
满意的家政服务,这其中就包括了家政为老服务。
目前,我国关于家政服务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
府主管部门对家政行业的引导、协调、扶持还不够,存在着
对家政服务业管理滞后的问题,在服务行为、服务规范、服
务价格等方面无章可循。另外,随着家政服务热而出现的中
介机构,缺少对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培训和规范管理。中介机
构的良莠不齐,缺少行业规则和管理。有的存在违规操作和
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市场的声誉,扰乱了市
场秩序。
c.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和文体活动是老年人的一大需求。
1987 年的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每天的娱乐活动时间很少,除了看电视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1998 年,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综合调
查”显示,有近40%的老年人希望多开展“送温暖”活动,以
期得到更多的精神服务;有22%的老年人希望能在居所附
近多开办老年活动室,以期得到更多的文娱服务;有8%的老年人希望能开办老年学校,以期获得终身教育服务等。另
据1999 年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显示,70%的老年人不同
程度地对娱乐活动有需求,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50%的老年人对娱乐活动的参与情况满意程度较低。调查反映出
来的老年人娱乐活动的主要问题是就近的娱乐活动场所
少、设施少、活动少、内容少。
目前,老年活动场所并不理想,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人
活动室的比例在城市为46.8%,在农村为78.5%。一些城市
街道由社区和星光计划投入兴建的活动场所不是出租就是
挪作他用。因此,发展老年产业,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
生活,拓展老年人的闲暇娱乐市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
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对相关产业予以支持。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社区
养老服务,把其列入地方发展与社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各
级政府和领导的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对社区养老服务产
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相关产业能够顺利发展和壮
大。
2.做好宏观规划,健全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
社区养老的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
规划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考虑有效需求,又要
发掘潜在市场,既要顾及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服务
对象的支付能力,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维
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打击侵
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给予老年服务机构税收优
惠政策,降低其运营成本,使其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对于
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费用应酌情减免。此外,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财政支持,建立专项基金,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
捐助,保证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
(二)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1.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第一,对于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应以上门照料服
务为主,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第二,对于中龄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
务。第三,对于低龄老人,生活能自理,精力充沛的老人,应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供娱乐、教育方面的服务,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第四,对于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等特
殊群体,这部分人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应构筑
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保障他们的基本
物质生活,同时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使他们得到精神慰藉。
2.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满足后,精神慰藉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年
人退休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疏远了,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和
被抛弃感,造成精神苦闷。社区服务能有效的弥补老年人精
神上的空虚,要加大社区娱乐设施建设,广泛开展适合老年
人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定期在社区开展一些文艺
表演、比赛或作品展览活动。还要对老年人进行再教育,尽
可能的消除他们与年轻人的“代沟”,利用社区现有的学校、教师资源,开设书法、画画、学琴、唱歌等兴趣培养班、老年
保健班、老年网络学习班等。
(三)培养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
要想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专业的服务人员不可或缺。首
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使服务
趋于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和规范化。要从专业院校吸收
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充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骨
干。充分调动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
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
识和技巧培训,分批选送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
服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平。养老服务人员除
了具备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外,最重要的是热爱这份工作,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思想动态,积极与老年人进行沟通,满足
老年人的各种需求。
(四)加强社区医疗水平
社区医疗应从看病为主转变为保健为主,从等病人上
门到主动为病人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要对本社区实行
全覆盖,建立老年保健站、老年康复中心,实行巡诊制度、义
务检查制度,定期为老年人举办疾病预防讲座、养生知识讲
座。此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与省属或市属综合性医院紧
密联系,综合性医院派资深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以提
关键词:生态养老,产业发展,湖北省
1 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湖北省1998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省统计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截至2013年底, 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936万, 占总人口的16.05%, 高于全国1.15%。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92.22万人, 比2012年增加25.08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21%, 比上年的9.81%提高0.40%, 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09%提高了1.12%。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的加快,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
2 湖北省政府政策的支持
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乡建设“现代生态养老实验区项目”落户上海通州区二甲镇, 是国内国际开始合作探索大型生态养老模式的强烈信号。自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 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在短短的一年内, 又先后出台了67个支持和鼓励发展养老产业的相关配套文件, 并将“养老”从“养老事业”提升到“养老产业”的发展层面上来。2014年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部署推进生态环保养老服务等重大工程建设。依托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 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布局、启动养老产业项目。
湖北省也将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列于“十三五”规划中, 省委、省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成立专班, 研究湖北省发展生态养老产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及途径, 最终将生态养老纳入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省可以借社会转型机遇, 充分依托现有生态与资源优势, 尽快提出建设“生态养老城市”的目标, 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大力支持, 将湖北省打造成我国最大的生态养老城市, 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低碳示范地区。
3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1 按兴办时间划分
2000年之前开办的养老院大多属于国营机构盈利性质, 2000之后开始逐步有民营机构及社会团体开始加入养老产业的大军中, 生态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目前, 湖北省注册养老机构697家, 由于有些养老机构资料不完整、记录不清晰, 故刷选200家信息完整的养老机构对位研究对象。按兴办时间划分成四档:2000年以前、2001-2005、2006-2010、2011-2015。以下是兴办时间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3.1.2按地域分布与机构性质划分
湖北省下辖地区的11个地级市、1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3个直管市、1个林区。目前, 已注册796家养机构。其中国营机构697家, 民营机构96家, 社会团体2家, 其他类型1家, 省内生态养老产业大多属于民营机构经营。以下是湖北省已注册养老机构的具体分布。见表1。
3.2 生态养老模式类型
根据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 省内生态养老产业模式主要分为4种: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
3.2.1高端养老社区
高端养老社区是一种以会员制为形式、融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全新养老模式, 以高起点、全方位、多功能、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特色, 以产业融合为手段, 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高端综合社区。该模式具有高质高价的特点, 属于高档养老地产项目, 为老年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居住、生活和医疗等服务。项目的物业都具有独立产权, 可采取产权分割的方式, 对养老公寓的产权进行出租或出售, 租赁者可以拥有公寓一定时段的使用权, 而购买者可拥有公寓的永久产权, 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转让和继承。
3.2.2 候鸟式养老公寓
候鸟式养老公寓是一种将养老和分时度假酒店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即分时度假养老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分时度假酒店产权出售为手段, 将酒店产权分为不同时段出售给购买人, 购买人购买后只拥有公寓的使用权, 购买价格一般比较便宜, 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季节性的旅游养老和度假休闲服务。候鸟式养老公寓开发形式灵活, 可以全新建设, 产权归开发商所有;也可以在现有建筑上改建, 产权归原有物业业主所有, 管理公司只有经营权。该类型公寓一般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异地置换。
3.2.3 养老休闲农庄
养老休闲农庄是一种将养老和农家乐旅游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 是在原有特色渔村、客栈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农家乐养老设施, 为老年群体提供农业耕种、农家餐饮和农家住宿等农家乐体验服务。该类设施具有建设成本较低、节约土地等资源、项目开发相对容易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项目多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改造, 投资相对较少;农庄房屋的产权仍归农民所有, 部分服务设施可由农民经营, 其余房间若干年内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公司所有, 期满后则归还农民。
3.2.4 养老旅游度假区
养老旅游度假区是一种将养老和度假旅游完美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该模式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和高档化的服务设施, 在满足高档养老需求的前提下, 突出旅游度假的功能。该模式采用统一经营的模式, 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包式的服务, 是高性价比的度假养老产品。养老旅游度假区一般结合旅游度假村等项目进行建设, 但项目建设投资相对较大, 价格相对较高。开发商从土地二级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 开发相关物业, 拥有度假区建筑的产权, 且可以将部分物业产权分割出售, 如将别墅、公寓和商品房产权出售给消费者。
3.3 典型生态养老产业
近年来, 湖北省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环境及便利的交通条件, 将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湖北省各下辖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典型生态养老产业, 结合前面定义的四种生态养老产业模式对典型养老产业进行罗列。见表2。
4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
截至2015年, 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登记注册养老机构达23 907家。湖北省有效登记机构是796家, 湖北省养老产业在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上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更有优势, 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 湖北省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供过于求, 机构运营入不敷出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4点。
4.1 群众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中华民族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早已根深蒂固, 在调查走访中, 大多数人仍然会坚持选择家庭养老。子女担负着养老的主要责任和经济压力。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赡养, 90%以上还是靠家庭来承担, 面对现有相对高额的养老机构收费, 人们参与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观念上, 作为老人一方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 子孙膝下、其乐融融, 不习惯也不愿走出家门进入专业的养老机构;作为子女一方因怕背“不孝之名”而不同意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 另一方面也不放心将老人独自留在养老机构。
4.2 产业发展不够稳定
2010年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生态养老产业主要是以民办私营机构居多, 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诸多偏见。经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得不到保障, 武汉市江夏区某养老院存在产权纠纷开业一年半之后歇业, 入住的老人被迫搬离养老院;同一区另一家私营小型生态养老公寓因营业执照不合法, 非法营业半年后停业, 入住老人与业主方存在诸多经济上得纠纷。另外, 相比政府公立性养老产业, 民办生态养老机构收费相对较高, 据调查统计武汉市周边生态养老社区收费平均标准3 500元/月, 对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特别是对农村赡养老人负担太重。据统计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等大型生态养老基地入住率不到40%, 而周边附近村民几乎不会选择社会养老模式。
4.3 养老管理体制滞后
生态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目前, 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 不少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养老服务业应该属于公办性质, 政府管理者的角色比较浓厚, 缺乏服务意识,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面临尴尬局面。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也成为一纸空文, 并没有进行落实。这一点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讲带来更显著的经济压力。养老管理体制的落后,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降低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不利于民办机构的发展壮大, 严重制约了湖北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4 养老产业市场化运作问题
关键词 生态养老;产业发展;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3
1 湖北省人口年齡结构现状
湖北省1998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省统计局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截至2013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936万,占总人口的16.05%,高于全国1.15%。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92.22万人,比2012年增加25.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21%,比上年的9.81%提高0.40%,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09%提高了1.12%。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的加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凸显。
2 湖北省政府政策的支持
201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城乡建设“现代生态养老实验区项目”落户上海通州区二甲镇,是国内国际开始合作探索大型生态养老模式的强烈信号。自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在短短的一年内,又先后出台了67个支持和鼓励发展养老产业的相关配套文件,并将“养老”从“养老事业”提升到“养老产业”的发展层面上来。2014年8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部署推进生态环保养老服务等重大工程建设。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养老产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举措,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布局、启动养老产业项目。
湖北省也将发展生态养老产业列于“十三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责成相关部门成立专班,研究湖北省发展生态养老产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及途径,最终将生态养老纳入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湖北省可以借社会转型机遇,充分依托现有生态与资源优势,尽快提出建设“生态养老城市”的目标,争取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大力支持,将湖北省打造成我国最大的生态养老城市,做成中国乃至国际上的低碳示范地区。
3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 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3.1.1 按兴办时间划分
2000年之前开办的养老院大多属于国营机构盈利性质,2000之后开始逐步有民营机构及社会团体开始加入养老产业的大军中,生态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2010年之后。目前,湖北省注册养老机构697家,由于有些养老机构资料不完整、记录不清晰,故刷选200家信息完整的养老机构对位研究对象。按兴办时间划分成四档:2000年以前、2001-2005、2006-2010、2011-2015。以下是兴办时间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3.1.2 按地域分布与机构性质划分
湖北省下辖地区的11个地级市、1个副省级市、1个自治州、3个直管市、1个林区。目前,已注册796家养机构。其中国营机构697家,民营机构96家,社会团体2家,其他类型1家,省内生态养老产业大多属于民营机构经营。以下是湖北省已注册养老机构的具体分布。见表1。
3.2 生态养老模式类型
根据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省内生态养老产业模式主要分为4种: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
3.2.1 高端养老社区
高端养老社区是一种以会员制为形式、融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一体的全新养老模式,以高起点、全方位、多功能、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特色,以产业融合为手段,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高端综合社区。该模式具有高质高价的特点,属于高档养老地产项目,为老年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居住、生活和医疗等服务。项目的物业都具有独立产权,可采取产权分割的方式,对养老公寓的产权进行出租或出售,租赁者可以拥有公寓一定时段的使用权,而购买者可拥有公寓的永久产权,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转让和继承。
3.2.2 候鸟式养老公寓
候鸟式养老公寓是一种将养老和分时度假酒店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即分时度假养老模式。该模式主要以分时度假酒店产权出售为手段,将酒店产权分为不同时段出售给购买人,购买人购买后只拥有公寓的使用权,购买价格一般比较便宜,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季节性的旅游养老和度假休闲服务。候鸟式养老公寓开发形式灵活,可以全新建设,产权归开发商所有;也可以在现有建筑上改建,产权归原有物业业主所有,管理公司只有经营权。该类型公寓一般可以在全国不同城市之间进行异地置换。
3.2.3 养老休闲农庄
养老休闲农庄是一种将养老和农家乐旅游相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是在原有特色渔村、客栈建筑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农家乐养老设施,为老年群体提供农业耕种、农家餐饮和农家住宿等农家乐体验服务。该类设施具有建设成本较低、节约土地等资源、项目开发相对容易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项目多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改造,投资相对较少;农庄房屋的产权仍归农民所有,部分服务设施可由农民经营,其余房间若干年内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归公司所有,期满后则归还农民。
3.2.4 养老旅游度假区
养老旅游度假区是一种将养老和度假旅游完美结合的全新养老模式。该模式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和高档化的服务设施,在满足高档养老需求的前提下,突出旅游度假的功能。该模式采用统一经营的模式,为老年群体提供全包式的服务,是高性价比的度假养老产品。养老旅游度假区一般结合旅游度假村等项目进行建设,但项目建设投资相对较大,价格相对较高。开发商从土地二级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相关物业,拥有度假区建筑的产权,且可以将部分物业产权分割出售,如将别墅、公寓和商品房产权出售给消费者。
3.3 典型生态养老产业
近年来,湖北省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环境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将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湖北省各下辖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典型生态养老产业,结合前面定义的四种生态养老产业模式对典型养老产业进行罗列。见表2。
4 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
截至2015年,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登记注册养老机构达23 907家。湖北省有效登记机构是796家,湖北省养老产业在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上比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更有优势,但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湖北省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出现供过于求,机构运营入不敷出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4点。
4.1 群众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受传统中华民族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早已根深蒂固,在调查走访中,大多数人仍然会坚持选择家庭养老。子女担负着养老的主要责任和经济压力。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赡养,90%以上还是靠家庭来承担,面对现有相对高额的养老机构收费,人们参与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不高。在传统观念上,作为老人一方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子孙膝下、其乐融融,不习惯也不愿走出家门进入专业的养老机构;作为子女一方因怕背“不孝之名”而不同意将老人送入养老机构,另一方面也不放心将老人独自留在养老机构。
4.2 产业发展不够稳定
2010年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生态养老产业主要是以民办私营机构居多,在调查走访过程中人们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诸多偏见。经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得不到保障,武汉市江夏区某养老院存在产权纠纷开业一年半之后歇业,入住的老人被迫搬离养老院;同一区另一家私营小型生态养老公寓因营业执照不合法,非法营业半年后停业,入住老人与业主方存在诸多经济上得纠纷。另外,相比政府公立性养老产业,民办生态养老机构收费相对较高,据调查统计武汉市周边生态养老社区收费平均标准3 500元/月,对普通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特别是对农村赡养老人负担太重。据统计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等大型生态养老基地入住率不到40%,而周边附近村民几乎不会选择社会养老模式。
4.3 养老管理体制滞后
生态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目前,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不少政府管理部门认为养老服务业应该属于公办性质,政府管理者的角色比较浓厚,缺乏服务意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面临尴尬局面。国家对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也成为一纸空文,并没有进行落实。这一点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来讲带来更显著的经济压力。养老管理体制的落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不利于民办机构的发展壮大,严重制约了湖北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4 养老产业市场化运作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必须研究养老产业的市场化问题,提升养老产业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能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方式、服务业態和运行模式,繁荣养老服务市场。要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养老产业领域;要整合资源,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形成资源的整合放大效应;要培育养老产业的骨干企业载体,形成养老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态势;要建立完善养老产业市场化操作模式,为养老产业搭建综合平台,提供信息、中介和科技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
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
一、审视三大效益,养老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一)经济效益。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2.8%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存款。综合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考虑,每位老人每年各类消费平均仅以4000元计算,每年即有8000亿元的消费市场。巨大的消费群体、较强的消费能力决定老龄产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同时,养老产业作为服务业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蕴含巨大的内需潜力,是补齐服务业短板的现实需要,同时能带动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发展。
(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少子化、空巢化等趋势加快,加剧养老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未备先老”日益凸显,亟待发展养老产业来解决。同时,未来20年,养老服务市场可催生千万个就业岗位,是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客观要求,将为解决城镇就业难题开辟新途径。
(三)生态效益。养老产业设施一般规划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城郊或乡村,而与其息息相关的医疗、康复、文娱、旅游等产业,都属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产业。养老产业及其滋生产业的崛起,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改善农村面貌,提升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与景观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区域的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侵蚀控制、营养循环、基因控制等生态价值的提高,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时逢三大机遇,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迎来春天
(一)国家层面。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xxxx〕35号),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
(二)市级层面。去年,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科学划分全市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战略决定,把渝东南地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养老产业符合这一定位。同时,建设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22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等。
(三)县级层面。xxxx年10月29日至30日召开的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研究部署了我县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意见,提出走融合式产业发展之路,“康旅融合”作为10大融合式产业之一写入战略部署,提出每年吸引1万余人次到xxxx体检;每年吸引2000余人次来到xxxx养老。发展养老产业正是贯彻县委融合式产业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之一。
三、聚集三大优势,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可有作为
(一)生态气候较为怡人。我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林木苍翠,森林覆盖率达46.5%,是重庆市的一片“肺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毫米,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日照优良,光、热、水同季,各种气象要素匹配较佳。空气清新,xxxx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据悉,中国长寿世家就在我县清溪场镇塘坳村,连续四代均有百岁老人。xxxx年,全县80岁以上老人1.43万余人,其中90岁-99岁老人800余人,百岁老人22人。
(二)资源优势较为突出。药材资源富足。境内中草药资源1270余种,其中中药材资源644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山水资源丰富。境内有酉水河、梅江河、平江河和钟灵水库、孝溪水库、帅家水库等一批休闲垂钓绝佳之选;有凤凰山、川河盖、太阳山、轿子顶一批集避暑、探险、观景于一身的山脉、林地资源。文化资源悠久。xxxx花灯是中国花灯鼻祖,黄杨扁担唱遍大江南北,洪安古镇是沈从文名著《边城》原型地,以及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土苗文化、商贾文化汇聚于此。
(三)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县地处渝鄂湘黔结合部,是重庆东南门户。距黔江武陵山机场12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渝怀铁路纵贯县境南北。经渝湘高速4小时可到重庆主城或湖南长沙。国道319线、326线交汇县城。距张家界180公里、梵净山100公里、凤凰古城120公里。固定电话、电信、移动、联通、宽带
等业务全覆盖,文化、体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快速改善。同时,近年来,各乡镇相继培育起一批乡村旅游接待点,具有较好基础。
四、瞄准三大模式,我县发展养老产业前景看好
(一)救助型养老。面向有特殊养老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人员等,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
这项工作。在城市,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建成一批标准化敬老院和2个民办养老机构,去年启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明确xxxx—2017年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5个。在农村,建成乡镇标准化敬老院33所、村级五保家园29个,供养五保对象4491人(其中集中供养2585人,分散供养1906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65%,敬老院床位利用率达93%,均居渝东南前列。从养老产业的角度不作过多阐述。
(二)候鸟式养老。近年来,被视为老年人时尚生活方式的“候鸟式养老”正在悄然兴起。根据不同季节,老人选择度假式异地养老,短则10来天、长则两三个月。这种集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养老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向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更多“候鸟”季节性养老,是养老产业的重要抓手。如贵州遵义桐梓县,该县抓住地理位置紧靠重庆主城、生态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宜人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一种面向重庆客源的候鸟式迁徙的旅游度假模式,每年夏季至少有20万人次重庆游客到此避暑纳凉。当地呈现出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目前已发展山庄40余家、乡村旅游农家乐900余家。
我县发展“候鸟式”养老条件较为成熟。一是能够满足交通心理需要。老年人在选择旅游交通方面,需求比较大众化,多选择汽车、火车等常规性、价格适中的交通工具,选择飞机、轮船外出旅游的甚少。我县离主城4小时车程,交通结构和布局体系恰恰符合这一需求。二是能够满足消费心理需要。老年人受经济条件和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不太追求单纯的奢侈与豪华,更愿意选择综合消费资源较小的地方。我县乡村旅游一日吃住50元内,每月1500元左右,符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三是足以满足旅游偏好需要。老年人偏爱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景观。我县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还有知青文化、红色文化,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
当前,一要坚持全域规划,全面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加快编制完成全县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乡村旅游线路。二要切实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忌破坏资源,守住青山绿水。三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发展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农家乐,高规格抓好乡村旅游接待户建设。四要完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配套完善休闲垂钓、温泉疗养、农耕体验、田园采摘、登山锻炼、民俗体验、文化回味等设施,开发更多旅游产品,让老年人能够长住下来。五要培育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设立长租、短租、散租等消费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高端化养老。主要面向县内和周边退休职工和“421”家庭,这类群体数量不多,但经济收入不错,对养老的需求相对较高。调查显示,xxxx—2025年将是老年住宅井喷式增长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已逐渐成为老年住宅的消费主体,市场需求明朗;另一方面,目前年龄在35—45岁的一批中年人在这一阶段也步入老年,他们是目前社会的主流,有着较高的收入及教育水平;此外,这一时期,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养老观念已经形成。因此,这一阶段老年住宅的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现象,老年住宅的增长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应把握好这一机遇。
具体来看,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文章。一方面,要谋划养老地产。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之后,养老地产将成为新的投资宠儿,尤其是随着养老地产政策频出,各大龙头企业逐步参与,养老地产市场迅速崛起,我们应着手谋划,抢占市场蛋糕。另一方面,要盘活老年公寓。早在xxxx年,我县就建成能容纳800余人的老年公寓(社会福利中心),该公寓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地理位置和环境较佳,但目前仅入住52人,没有达到预期运行效果,利用率低。xxxx年以来,各地掀起“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热潮,即由政府出资修建养老机构,通过委托管理、合作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营,实行专业化优质服务。这一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单纯依靠政府或民资办院的局限性:一是解决了民办机构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解决了因为价格因素而把部分老年人拒之门外的尴尬,保障公益性。三是保持了国办养老机构各种福利服务性质,又发挥民间运营团队的专业性。因此,老年公寓可以借鉴实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妥善解决当前运行质量不高、资源闲置问题。
五、需破三大瓶颈,我县发展养老产业亟待突围
(一)规划定位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和行业开始进军养老产业。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应把养老产业规划编制放到首要位置,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调研、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编制我县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我县养老产业发展的定位、重点、路径和模式。
(二)政策扶持问题。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上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都有了系列扶持政策,用地难、资金难问题将会有明显改善。关键是要在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解读上位政策,研究制定我县扶持政策。
2013年10月26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九如城养老产业集团承办的2013中国老年住区项目交流会暨第二届亚太养老论坛在宜兴。凯宾斯基大酒店(3楼大宴会厅)举行,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中房协老年住区委员会专家乌丹星,就“养老住区服务体系构建、人才结构及培训体系”做了精彩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养老产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无数人问:“做养老真的赚钱吗?”。我相信到今天为止,有80%的人说:“NO,做养老是不会赚钱的。”还有人认为做养老产业在国外赚钱,在中国是不能赚钱的。为什么呢?因为国外市场成熟了,国内还不成熟。
很多人说做住宅地产可以赚钱,做养老为什么不能赚钱?因为地产是刚性需求,住房是每个家庭必须的。那么养老是不是刚性需求?我认为养老一定是刚性需求,所以研究来研究去,得出来的结论是:这个市场不是政府决定的,是需求决定的。但是,中国养老市场在哪里?什么是刚需?活力老人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是活力老人的刚需?有人说活力老人不会买单,你给他做什么活动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收费,你一收费他就不要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不解决商业模式,“持续发展”是空话,不解决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是空话,不解决人才问题,服务体系是空话。
作为一个养老产业的研究者,我认为,从工作的角度来讲,未来有两条主线是中国养老产业必须解决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项目实践必须去做,像很多项目的策划、咨询,一线的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等必须去做。
—、中国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
关于中国养老产业的商业模式问题,首先,我们从传统的商业模式说起,提到传统的商业模式,我们通常会想到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和营销模式。但是广义上,尤其是在养老产业上,我们必须继续增加它的内容,即项目的运作模式,运营的模式,客户模式,收费模式,复制模式,最终它的品牌模式。加起来这10个模式就是养老产业人才培养最核心的问题,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项目的发展思路就清楚。
从产品模式来讲,现在有四大类最重要的产品模式:1.郊区化大型的养老住区。2.城市中小型以活力老人或持续照料为主的。3.酒店式的老年公寓。4.城市中的小型护理院。美国的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是从活力老人55岁-65岁独立居住然后到辅助社区一直到护理院或者到CCRC持续照料,美国是按照老人生理功能衰退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模式。那么,中国的老人大家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中国的老人和美国老人是不一样的,美国老人的文化特征和养老理念是不觉得孤独,不怕孤独和享受孤独。美国老人更多的选择自由,而中国的老人更多选择的依赖。对于美国传统的模式CCRC,我们认为中国应该把中间那个Retirement改成Family。
对于中国的郊区化的大盘,我们看到的模式有三种。1.纯粹的持续照料。比如:泰康的社区,CCRC,2.CCFC,3.养老综合题。这三个模式在社区模式和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上是有区别的,在此,不再展开细说。
接下来,谈下运作模式。一个养老项目,我们现在情况就是地产公司自己出资拿钱盖房子,然后卖房子资金回笼。最后剩一部分出租,老人交费,然后把运营公司和物业公司统一为一体,进行后期的服务。这是中国养老项目的一个运作模式。对于这样一个模式,我们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养老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都没有很好的思考。好比说,我有一块地,我想做养老,我直接找规划设计公司,规划设计公司给我图纸,然后我就按照图纸建造,至于这个项目定位对还是不对?至于这个产品形态对还是不对?运营模式成不成立?我不知道。服务体系够不构?我也不知道。那么就形成了很多的上万亩、上万户、上千户的超级航母大盘,地有多大就做多大,能做多大就做多大,越大越好,比谁更大,好地块盖房子,差地块做养老。这就是中国养老目前所处一个阶段,运营和硬件设计倒着做,先做硬件后做运营,结果空间不对,使用不对,后边运营团队没有办法做。最后的结果:空城一座,一座空城。美国养老地产的运作项目有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REIFS,都是非常成熟的。对比国内外的模式,我们发现,中国是一种商业行为,国内是一种个人行为;国外是基金投资,中国是个人投资;国外是团队作战,中国是一个老板作战;国外是风险分散,中国是风险集中;国外是市场成熟,中国是市场欠缺。
这就是我国养老地产项目不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养老项目的操作流程应该由运营商、开发商、投资方共同来论证和决策,美国在这个流程里面大概有30多个细节,而我们基本上是“拍脑袋”工程,所以这就决定了它非常大的风险。
盈利模式方面,中国的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是地产销售+保证金。70%销售,30%自己持有,自己持有的这部分从老人手里收一部分保证金,然后再收一个月费,这是中国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但是真正的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除了我们中国这一种开发和卖房子之外,它有5种。还包括管理公司、物业增值和一般的社区。在这5种盈利模式当中,中国现在4种都有,唯一没有的是“管理公司”。也就是说“管理公司”靠管理输出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这个模式还没有形成。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离开卖房子,养老企业能不能活?养老产业生存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我不想做更多的解释,我只希望给大家一个答案——美国经过70年的发展,30家上市公司一多半都不是做房地产的,一定是投资方、运营方、开发商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结论很明确:“这个产业的基础不是靠房地产。”这个结论已经非常明确。
复制模式方面。现在很多企业就是“复制、复制、复制”,复制什么呢?复制一个地,复制一个房子,复制一个社区。但是你可以复制一个团队,复制一个体系吗?对于“复制”来讲,有三个先决条件:1.模式一定是成熟的,一定是经得起推敲的。2.团队一定是坚强、强大的。我们现在很多养老项目、很多养老企业,除了老板一个人,第二个人都派不出去,这还是可复制吗?3.对当地资源的融合。在上海做,在北京做,靠关系都能拿到很好的条件,但是,能保证到四川、到长沙、到海南还拿到同样的条件吗?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地域文
化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不要轻易谈复制,复制是有先决条件的。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不可复制他的团队,不具备团队能力,所以不具备复制的能力,所以这个产业还是需要慢慢来的。
二、中国养老产业服务体系构建
对于服务体系来讲,就是三件事:硬件,系统和人。硬件是基础支撑,核心是技术支撑,人是技术核心的执行者。这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结构、设备、硬件会影响到系统,系统会影响到人。举个例子:1.硬件对系统和人的影响。硬件,好比你盖了一座房子,划分了区域,对服务人员和入住老人,对成本、范围、心理、内容、效率、管理、效果等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系统如果做统一标准的东西,产品形态、社区业态、运营管理、投资回收资本运作等等都和硬件有直接的关系。复制的是不是统一模式?这是由硬件来决定的。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餐厅用餐的问题,在一个养老社区里有餐厅“1.2.3.4.5”,那么我们需要问设计,为什么这样布局?这样布局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设计必须要讲的清楚。在系统设计上,我的问题是:老人的供餐和用餐方式。用包裹用餐,自助、零点等等,无论用什么都涉及到供餐方式和供餐内容,而这些直接和设计有关。2.怎么样准备和完成这个流程。怎么采购,怎么运输,怎么从中央厨房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不同的楼宇?这里面从运营和服务来讲,就要求四个动线,要做到用餐的便捷和用人成本的最低化。(1)老人行走距离。(2)送餐备餐的距离。(3)厨房的动线。(4)楼宇之间的动线。没有这个“动线”,我们的服务是没有办法做的。所以硬件设施对于养老项目的影响是很重的。我们过去讲“一碗汤的距离”,在这儿给大家讲一个“一碗面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失眠老人晚上想吃东西,结果楼层服务员没有,厨房也不开门,这个老人就黑夜里到商店买面吃,结果这个老人就滑倒了,最后老人肺部感染,终生就没有再起来了。我们既然是“家”,在家想吃是可以吃到的,那么怎么样让老人做到24小时想吃的时候都有?失能老人屋里没有厨房,这种问题怎么解决?美国解决的就很明确,失能老人的楼层里头一定要有公用厨房,楼层里的公用厨房就是给老人24小时随便煮一点的,在工作人员或者家属离开工作之后,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做不到这样的服务。这是硬件对系统和人的影响。反过来,系统对硬件和人的影响。系统在建设住区之前,系统决定了硬件怎么投资、怎么定位、怎么配置,决定了怎么用人,需要花多大的成本。在建设之后,系统又决定了硬件的使用效率和品质,决定了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系统的作用是要把软硬件,把硬件和人有机的合二为一,这就是系统要做的事情。所以要非常认真的来构建这个系统,考虑怎么让它合二为一。那么,一般的系统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在建设之前,一个社区规划500张床活力老人高端服务,然后1:5配,需要100人提供高端的服务,这是我们提出的一个目标。建设之后算了一下,床均成本,每个床达到100万以上,投资超过5个亿,开发商要求5年回本,那么运营成本和收费模式大家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在做系统、盈利模式和收费模式的时候,在建设前和建设后提出这样的设想,对后期运营的人产生的效果是什么?1.逼着运营团队必须高收费,前期不收80万、100万不行。2.人员配置尽量少用、不用。3.专业人员尽量少用、不用。为什么?因为达不到投资回收的目标。一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没有办法合二为一,这就是一个失败的项目。人对硬件和系统影响,对于硬件的认知,对于系统的设计,对于人的使用,老板的想法是大投硬件,高端豪华,硬件最理想,然后要求大笔回收,快速回报,急功近利。而运营团队被迫强行收费,任意抬价,不顾老人的感受,压缩开支,服务缩水,人才缩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养老产业做不下去。很多人经常说 “我们就缺人才培养。”但是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们看到许多的项目,挖的人才也不少,培养的也不少,但是没有做成。为什么?是因为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整个构思和老板,以及团队之间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再高的人才也留不下,也会走。
三、关于养老产业人才体系构建的问题
中国养老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我认为中国养老产业人才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非专业技术人员。
•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是什么?是由董事会聘任,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及管理才能,能够承担养老项目规划设计、商业运作、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及养老战略发展规划等重要职责的专业人才,像养老规划师,养老机构院长,评估师。规划师要做的绝不是概念上的硬件规划,而是整体规划,评估师是要对所有的项目进行评估,院长是必须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是全面的综合的对一个人的要求。
•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专业的老年医生,专业的养老护士,专业的护士,专业的护士助理等一线实操人员。还包括:老龄社工师、老龄康复治疗师、老龄康复技师,老龄康复助理,老龄咨询师等。
•养老人才教育
学历教育在中国是非常欠缺的,本科只有老年学。大专只有一个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营养、心理康复本科、硕士、博士都没有。在职培训目前从课程体系设置、定位、内容、收费等等都有非常大的欠缺。基础条件差,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大型情景化教学基地,缺乏形象的教材,实习实训的场地完全缺乏。而人才的培养任何一个层面都需要这些方面的支持和技能。我们刚开始做中国养老产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必须从全方位的认知,从所有的模块一个一个去认知这个产业到底怎么回事。
此外,我们还缺乏职业资格准入,也就是说做酒店的、做教育的、做人文的转行做养老,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而我们的职业资格体系也是缺乏的,这是从顶层设计上要解决的。从技术层面上讲,我们一直没有解决护士和养老护理员到底怎么做,他们的岗位职责划分与区别,岗位交叉和合作机制,如何制定共同职业规划,如何体现合理薪酬水平等等。养老护理员是不是一定比医生的工资低?NO。
四、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展望
中国养老产业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是路还很远很长很艰难,没有办法快速实现大跃进。中国养老产业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有三个要素——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产业内涵,这三个缺一不可。
从市场需求来讲,中国老人收入水平还很低,旧的习惯和观念还很旧,包括很多年轻人还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一种不孝、没有面子。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照护资源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法律还写着“子女要有赡养义务”。国家对制度的安排和家庭的责任到底应该怎么样划分呢?国外之所以养老产业发展这样好,是因为个人一生当中从没有出生一直到人老都有完整的制度建设,而中国在这方面是缺陷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市场需求也没有从潜在需求变成真正的刚需,养老观念还需要转变。对于养老,很多人还是希望依赖政府,而对于购买服务,市场还没有形成习惯。
对市场的判断,有老人就一定有机构养老的需求吗?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吗?有市场就一定会赚到钱吗?有钱赚就一定能复制吗?能复制就一定能够上市吗?市场规律不是这样的。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很多政策是没有办法落实,甚至对产业政策有一些误判,认为政府做不了了,就一定交给市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养老100%的市场化”,因为资本是逐利的,市场一定会失利,中国养老市场一定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只要市场化就等于开放了,开放了就等于只要做养老政府就支持,只要政府支持养老就一定能够成功,市场是真道理。
目前,我们对产业内涵的理解还很低层次,认为养老不就是建医院吗?不就是吃点,喝点,加配套吗?不就是对老人好点吗?不就是增加几个护工吗?所以,对中国养老产业,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真正的启动。表面上的热闹,也是刚刚开始。真正的市场刚需并没有形成,内在发展动力还有非常多的不足,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引擎到底是哪一块,因为靠地产是挣不了钱的,也持续不了,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床位数,是为了政绩。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四个阶段——起步,成熟,平稳,衰落。中国养老产业刚刚起步,对于起步的一个产业,它最重要的产业特征是看到市场前景纷纷进入,政策不明、监管不明市场机会最大,浑水摸鱼最好赚钱,赚一把是一把,机会主义。但是养老是你投进来,你出不去,你跑不掉,存在你会把你自己圈在里面的问题,所以应该非常清晰的跟着市场节奏走。真正到一个产业成熟,会出现核心价值的服务体系,客户跟随的市场口碑,强大的团队形成复制能力和产业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们说:中国养老产业只有先行者,实践者,没有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它不可复制。中国养老产业20年的进程预测,是从十二五开始发烧期跑马圈地大兴土木十;十三五开始重视人才培养和运营管理;十四五发展期,品牌运营黑马杀出到十五五产业有序稳步成熟。
20年的发展期,是一定要的。中国养老产业和其它产业发展是一样的,先粗犷后精细;先城市后农村;先高端后普及;先数量后品质;先政府后民间;先鼓励后打压;最终我们会形成有品质的中国养老产业的代表人物和航母。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企业来讲,参与养老是一种责任。同时养老对于企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避险的方法。通过研究美国30家上市公司,尤其在08年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发现养老产业是最稳定的,因为老人总是要花钱。所以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讲,高速发展的30年总会走向低潮;快钱、热钱之后,稳定现金流为王。
做养老需要有四个视野——全球视野,中国视野,企业视野,百姓视野。四个“视野”缺一不可,缺一个就不可能做成领军人物和品牌。对于任何一个老板,投资养老有三个宏观问题——定位,运作模式,盈利模式。一个项目向上决定了你的发展战略定位,向下决定了你项目是否能成功。向上是大的商业模式和以它为母版的复制,向下是盈利模式、服务体系以及人才团队。这个发展战略是非常清楚的。
中国养老产业不应该走中国电影的老路,李安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但是我们中国这么多奖,却得不了奖。奥斯卡评委对中国导演的评价是“一场视觉盛宴。”没有故事。养老不是一场视觉盛宴,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是咱爸、咱妈,咱家那点事儿。中国的老人,我们的父辈活着,他们这一辈子没有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服务,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悲哀。但是我们现在做,就要想到,我们研究今天的老人就是研究明天的自己,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希望当我们老了不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我们能够有尊严的优雅老去。中国养老产业前景光明,市场够大,精准定位,目标明确,小盘试错,控制风险,重视人才,大舍大得。
2014年,根据国务院精神,中央财政决定安排24亿元资金,支持湖南、内蒙古、吉林、江西、山东、安徽、湖北、甘肃等8个省份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通过采取中央财政资金引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试点省份之一的湖南省,实地了解“湖南政府引导型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和初步成效。
财政专项资金转型:以养老为试点
2013年10月,湖南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刘见带领他的团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说它有意义,是因为这件事既为2014年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出台“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湖南省开展此类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情还要从2013年年初说起。当时,财政部经建司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转型一事与地方财政部门探讨,刘见把这件事记在了心上。当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并不涵盖养老市场,而作为规模日益壮大、产业愿景十分可期的行业,养老产业亟需财政资金的扶持。为此,刘见考虑从养老行业“破题”,通过调研,拿出政策建议,供省财政厅乃至财政部决策参考。
从2013年10月至当年年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刘见带着他的团队深入省内相关市县调研,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保险公司等部门进行座谈,并认真研究梳理了目前中央财政的相关支持政策,形成了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以社区居家养老为着力点、以社会资本引入为突破口的湖南省试点方案。同时,他的团队还对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养老服务业展开详细调查,从三个地区内的30多家养老机构中遴选出了分别以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为代表的三家“领军机构(”万众和、普亲、康乃馨),上报了名为《基于社会资本引入视角的健康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探讨》的调研报告。
2014年5月,湖南省财政厅在调研报告基础上向中央财政递交了《关于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湖南省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对策建议》的报告。同年8月,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通过采取中央财政资金引导,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设立养老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我们的设想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去年,财政部召开了几次研讨会,还邀请其他省份的相关负责人到我省学习。通知印发后,中央财政很快给我们拨付了3亿元的引导资金。”刘见对本报记者谈到此事来龙去脉的时候显得非常兴奋。财政部以中央财政资金作为引导,鼓励地方设立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批引导资金,可以看做是中央财政为地方提供发展养老产业的“种子”资金。
中央财政的3亿元引导资金到位后,湖南省财政厅立即着手筹建“湖南政府引导型养老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暂定名,以下简称“基金”)。同时,力邀具有丰富基金管理经验、优秀的专业管理团队且具有全资国资背景的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高新创投”)参与基金的募集与管理工作。截至今年4月,湖南养老产业基金已进入募资阶段。
据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介绍,湖南省养老产业基金募集规模为45亿元,分三期发行。今年发行第一期,规模为15亿元,即中央财政引导资金3亿元、高新创投出资2亿元。在此基础上放大两倍,向银行、保险、券商和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募集10亿元,共计15亿元。后续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情况继续募集。按政策设计思路,基金在单个项目的投资,所占股份不得超过50%,据此资本金至少可放大1倍(90亿元)。同时,按照项目资本金和项目总投资的杠杆关系,总投资在此基础上(90亿元)还将有3-5倍的放大。按此测算,三年9亿元的财政资金投入,理论上至少可撬动社会资本270亿元—450亿元。
郭秀宏强调指出,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在第一期基金中,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及高新创投投入的资金(5亿元)为劣后基金,面向社会机构募集的(10亿元)为优先级基金。优先级基金享有优先分红和优先退出的权利,劣后级基金为优先级提供收益保障及退出安全保证。
高新创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为本报记者详细解释了劣后级与优先级资金的区别。据介绍,从理论上看,资金分为优先级、次级优先级与劣后级三类,这三类资金是对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回报的要求所做的分类。优先级资金承担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也相对固定,一般说来,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投资就属于优先级的范畴;次级优先则位于劣后级与优先级之间的资金,该资金既会有固定收益的诉求,也要求能享受到浮动收益;劣后级承担最高风险,获得最大收益。通过劣后级与优先级资金的特殊设置,养老基金的规模迅速扩大,并起到对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提升了财政资金效能。
民营养老机构:热盼基金到位
资本具有逐利性,民营养老机构也需要有钱可赚。当“在商言商”的社会养老机构遇到了创投基金的扶持,它们就会不断延伸自己的养老产业链条。记者在长沙市以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模式而闻名的三家民营养老机构感受到了养老产业基金所带给它们的蝴蝶效应。
成立于2000年的万众和社区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料理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走进位于这家社区里的民营养老机构,记者看到,着装整齐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忙着为社区老人建立养老档案;有的正在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有的目不转睛地紧盯墙上的液晶显示器,随时准备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
该养老机构负责人介绍,以社区为依托的民营养老机构在为居家养老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可以收取一定的报酬,虽然利薄,但还是有钱可赚。他希望借助养老基金的支持能够在全国各地开办更多的养老机构。他坦言,作为民营养老机构,它们更愿意获得基金的资助而非政府的财政补贴,因为财政补贴规模有限,且对于其经营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专门为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老人提供服务的普亲养老服务中心,老人护理康护中心、营养配餐中心以及标准化的康复床位一应俱全。该机构负责人指出,中心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养老模式,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科学化的服务,市场刚需较大。而从过去五年发展来看,由于机构多为软性资产,银行贷款难度较大,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因此急切盼望得到养老基金的帮扶。
而在以养老地产、医养结合的康乃馨养老社区综合运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的则是由十几幢大楼组成的养老地产项目。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与周到贴心的服务是该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机构依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护力量,为入住在这里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护理与服务,相对比较高端。尽管价钱不便宜,但长沙本地仍有很多家庭或以购买、或以租赁的形式把老人送到这里养护。
养老孝亲: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力担当
据湖南省统计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737万人,增速为0.7%,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26万人,增速为4.4%,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6.71%。预计到2030年,湖南老年人口总数或将达到201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7.6%。
在郭秀宏看来,养老服务产业能够促进服务经济比重的提升,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养老基金的引进则会放大社会资本聚集的力量。他指出,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领域,将公私资本的权利与责任约定在基金的框架下,是公私资本融为一体的合作,属于“紧凑型”的PPP模式,是PPP的典型实践,有助于壮大养老服务行业,实现代天下儿女照顾天下父母的最终目的。同时,基金的设立为政府支持基础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能够为地方政府腾挪更多的发债空间,在筹集更多资金的同时,有利于减轻政府包袱,化解债务压力。
为推动我国节能减排进程, 探索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 改善我国海洋能技术落后的现状, 在前期充分研究比较国内外海洋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财政部于2010年设立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 用于支持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示范应用、技术研究试验、标准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我国海洋能技术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 若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在未来实现产业化发展必将指日可待。本研究简要分析了2010年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情况, 展望了未来持续实施专项资金对推动我国海洋能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效应。
1 国内海洋能项目的主要特点
海洋能装置研发周期相对较长。国外发展到目前已成熟的海洋能装置, 比如英国的海蛇, 从研发到成功进行海试, 经历了11年的时间。我国海洋能技术研发工作虽然前期基础普遍较差, 国内有一定前期基础的单位, 从开展原理试验到成功研发1台装置大约需要2~3年, 没有前期基础的单位需要4年以上时间, 装置研发周期明显大于当前体制下实施的科技类项目执行周期, 因此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海洋能技术研发有一定的信心和耐心。
海洋能装置加工制造周期长。2010年以前, 国内几乎没有大型的海洋能装置加工制造厂商, 从实施专项资金的情况来看, 虽然国内企业积极性很高, 但从开展产品设计、改造加工设备、落实加工制造工艺, 到开始加工海洋能装置, 中间需要相当长的准备时间。
项目海上试验难度大, 海试场地选址落实慢。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海上试验平台, 而适合于海洋能试验的地区往往其他产业也很发达, 用海矛盾突出, 协调落实的时间周期很长。另外, 海上工程复杂、投资大、风险大, 海上试验往往需要依靠大型海工单位, 海上施工和租赁船只等的费用很高, 导致大部分项目单位在开展海上试验时遇到很大的阻力。
2 2010年专项资金项目的有关情况
2010年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了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利用形式和发电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工作。
2.1 选划出一批优先开发利用区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对部分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潮流能、潮汐能资源富集点开展详查, 初步查清了勘查区域的潮汐能、潮流能资源储量及其时空分布状况, 最终形成该区块各勘查区近海潮汐能、潮流能资源分布图集及优选出部分站址。
2.2 催生一批新装置
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 一批波浪能、潮流能发电新技术、新装置应运而生, 例如:10kW鹰式1号波浪能装置、20kW漂浮式液压海浪发电站、60kW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装置、10kW新型高效波浪能发电装置、新型永磁直驱式潮流能装置、轴流式潮流能发电装置等。
2.3 示范应用稳步开展
海洋能示范工程的实施, 瞄准海洋能的定位和沿海海岛地区的用电迫切需求, 因地制宜地利用海洋能、太阳能、风能多种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方式给沿海及海岛地区提供电力供应, 多余能量用于制淡水, 将彻底解决海岛缺电少水的现状。在促进海岛养殖、开发海岛旅游、维护海洋权益和推动海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不可或缺的示范作用, 同时对于海洋能发电装置环境适应性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验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1) 。
2.4 启动公共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海洋能试验场的作用在于实现潮流能发电装置试验共享, 有效地帮助研究人员降低试验成本, 完成电力输送电缆的铺设及海洋能发电系统检测方法研究及测试, 推动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技术的加速发展。通过2010年专项资金的支持, 我国已启动了国家级海洋能试验场的总体设计工作, 有望在近期确定我国海洋能实验场的研究建设方案。
专项资金支持了我国海洋能勘查及评价标准、国际标准及基础标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 已经完成海洋能资源勘查及评价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正在进行发布前的筹备工作。
3 实施专项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
3.1 积极的带动引导作用
2010年专项资金吸引了国内130多家单位参加到海洋能项目中来, 海洋能技术队伍由专项资金实施前的不足10家迅速扩大到130多家, 人数猛增到近3 000人 (图2) 。
2010年起, 在专项资金的带动下, 我国与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多国开展了海洋能专题技术交流。同期, 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海洋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2012年4月11-12日, 第一届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年会暨论坛在北京举行, 围绕海洋能政策与规划, 海洋能技术研究、应用与示范, 海洋能产业化推动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3.2 专项资金的配套管理体制机制
2010年11月17日, 国家海洋局印发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管理细则》。明确了按照分级、分类以及合同制对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管的原则。
各大型能源企业作为工程示范类项目的牵头承担单位, 从项目立项开始, 即成立了独立运行的专项资金项目公司, 作为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的主体, 确保固定人员全身心投入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研究试验、标准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类项目承担单位领导也高度重视专项资金项目实施, 单位主要分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全力组织, 全部实现了固定主要科研力量投入专项资金项目实施, 并对专项资金设立专门账号, 专款专用。
4 持续实施专项资金对我国海洋能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效应
专项资金的实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效地探索了我国海洋能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为沿海及海岛经济建设服务”的模式[2]。针对目前我国海洋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 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必将进一步健全我国海洋能公共服务体系、激发海洋能技术自主创新的思路、提升海洋能装备加工制造能力、逐步落实海洋能发电的实际应用, 从海洋能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克服瓶颈, 取得突破。
4.1 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能开发的产业化需要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推动一项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已初步开展了海洋能资源选划、海洋能标准研究制定、海洋能试验场工程设计和研建等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 持续实施专项资金支持, 针对我国海洋能开发所需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内容, 巩固和扩大海洋能资源、标准、试验场等工作成果, 同时加强海洋能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将逐步健全我国海洋能开发的公共服务体系, 为海洋能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充分发掘出自主创新思路
据统计, 专项资金实施3年, 共支持了39项不同原理的新技术的研发工作, 立项和申报的比例仅为20%, 充分说明了海洋能技术研发已成为科技工作者创新的源泉和乐土。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不断发掘海洋能技术的新思维、新想法, 必将发掘出更多的海洋能技术方式, 在此基础上优中取优, 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海洋能技术。
4.3 稳步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海洋能装置是检验海洋能技术是否可行的试金石, 要想在大海的风口浪尖中生存, 一定是需要优良的装备制造能力。国内目前已经有一批电机厂、造船厂、机械公司等涉足海洋能装备制造, 作为国内第一批吃螃蟹的制造商, 他们的步子迈进得很艰难, 但是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制造的海洋能装置已经实现了在海上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电, 这也体现了国内大型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将进一步调动有关制造企业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国内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 稳步提升海洋能装备制造能力。
4.4 发电实际应用有望逐步落实
海洋能开发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海洋能发电, 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结合海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用电特点, 专项资金已经陆续支持开展了多项海洋能示范电站建设, 这些示范工程的实施, 将为我国海洋能发电的实际应用积累宝贵的经验, 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借鉴现有示范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 复制其发电供电的模式, 因地制宜在沿海或海岛地区建设海洋能电站, 有望实现海洋能发电的实际应用。
摘要:2010—2012年, 国家安排了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海洋能示范、技术研发、标准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的实施, 引导了我国海洋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培育我国海洋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若能持续实施专项资金, 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海洋能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海洋能,专项资金,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徐锭明, 曾恒一.大力加强我国海洋能研究开发利用[J].中国科技投资, 2010 (3) :4-5.
摘 要:随着葡萄酒业发展在我国日趋成熟,昌黎产区作为我国早期发展的产区,内外部也产生很多的变化。以昌黎县葡萄酒产业为分析对象,结合世界及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昌黎葡萄酒产业的优势及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大基地扶持力度;三是重塑品牌形象;四是发展产业文化,增强竞争优势。
关键词:SWOT分析;葡萄酒;昌黎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91-03
SWOT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态势分析方法,它将与所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主要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整列举,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运用该方法于区域整体产业研究有利于对产业所处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找出对区域整体产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而制订相应的政策来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为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昌黎县的葡萄酒产业自20世纪末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曝光事件”之后,昌黎葡萄酒生产行业得以规范,但整个地区的产业遭到重创。随着山东、宁夏、新疆等产区不断崛起,昌黎产区市场份额比重逐年下降。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昌黎葡萄酒产区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在更加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
一、世界及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据国际葡萄及葡萄酒组织(OIV)日前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全世界葡萄酒产量约为25亿千升,比2011年的26.5亿千升降低5.6%。我国葡萄酒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03年到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2007年至2011年,葡萄产量的同比增长比例分别为:37.05%、23.4%、27.63%、12.38%和13.02%。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统计,2011年葡萄酒产量115.69万千升,同比增长13.02%;工业总产值350.24亿元,同比增长20.87%。2012年葡萄酒产量已达121.61万千升,同比增长5.1%。其中,山东省、吉林省、河南省、河北省均处于前列。
从近几年国内葡萄酒生产及销售的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我国的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已逐步进入快速车道,产品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将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葡萄酒行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未来国内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国内葡萄酒产业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但葡萄酒产业区域间的竞争日益突出,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葡萄酒产业竞争正逐步从产品价格竞争,转移到产地、质量、品牌的竞争。
二、昌黎县葡萄酒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自然环境优势
昌黎位于东经118°45′至119°20′,北纬39°22′至39°48′属于世界公认的葡萄酿酒黄金种植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优势。昌黎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秋季延续时间长,无霜期长,水热系数小。地貌有山地丘陵、山麓平原、滨海平原。土壤呈多样性,北部山区的低山、丘陵地带为褐土,粗沙含量大,夹有石砾,疏松,含钾多。山前平原及铁路沿线为褐土,土层深厚,轻壤质,通透性好,适合酿酒葡萄种植生长。
2.先发优势
据《昌黎县志》记载,昌黎县葡萄种植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葡萄酒酿造可追溯到清朝宣统年间。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干红葡萄酒城”。 1983年,昌黎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成为中国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第一瓶干红填补了国内无干红酒的空白,奠定了昌黎“中国第一红”历史地位。2002年8月,昌黎葡萄酒被核准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3.品牌规模优势
三十年产业发展,让昌黎形成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橡木桶生产、彩印包装、酒瓶制造、塞帽生产、交通运输、物流集散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集群优势。全县有葡萄基地面积2.6万亩,其中酿酒葡萄赤霞珠面积1.5万亩,其他少量栽植的品种有品丽珠、霞多丽、西拉、梅麓辄等,鲜食与酿酒葡萄兼用品种有玫瑰香、龙眼等。2012年,全县酿酒葡萄总产量为1.87万吨,收购平均价格为1.70元/市斤。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昌黎葡萄酒品牌优势明显。2012年,昌黎县内有28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全县葡萄酒总销量4.92万吨,销售收入9.4亿元,利税2.89亿元。“中国驰名商标”、“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已纷纷入驻昌黎,加盟昌黎葡萄酒产业,其中中粮华夏长城、茅台葡萄酒、朗格斯等品牌已驰名国内外。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正在建设的酒庄项目有:河北海亚湾国际葡萄酒庄项目、昌黎金士葡萄酒庄项目、嘉泰葡萄酒庄项目、昌黎十年红酒庄项目、华夏七期扩建项目、茅台精品葡萄酒庄园项目。
4.技术优势
全县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从事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技术人员有171名,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51名。在葡萄酒酿造方面,有国家级评酒委员11名,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0余名。昌黎境内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科研教学机构。此外,昌黎县拥有省级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首家省级“昌黎葡萄酒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地王共同建立的地王葡萄酒研发中心、西北农林大学葡萄酒学院与华夏公司成立的博士流动站等6家葡萄酒专项研发机构,同时还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机构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各项活动,为企业提高产品研发、为基地农户提高管理水平助力。
(二)劣势分析
1.酿酒葡萄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
据统计,县内酿酒葡萄基地中,赤霞珠种植面积占95%,其余烟七三、品丽珠、西拉等栽植数量仅占全县基地面积的5%,酿酒葡萄品种的单一,制约了葡萄酒新品的研发与生产。同时,县内葡萄酿酒企业中仅有3~5家企业少量、间断性生产一些桃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等,其余产品均为干红葡萄酒。产品差异化不明显,缺乏特色。
2.基地建设成本高,扶持力度不足
昌黎县酿酒葡萄基地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人均土地面积少,可开发利用面积小,用地成本高,给企业自建基地或种植大户大规模建设基地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产区政府均加大了扶持力度。如内蒙古乌海市政府出台了葡萄种植的优惠政策,已连续六年对新种植葡萄的农户每亩补贴200元。为了鼓励种植上规模,对集中连片种植2公顷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并积极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相继出台集中财力重点扶持有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个人发展葡萄生产、加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昌黎县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在基地发展上没有任何资金政策倾斜,限制了“原产地域保护品牌——昌黎葡萄酒”原料基地的快速发展。
3.原产地地域品牌效应不够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
“昌黎葡萄酒”早在2002年就获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但企业在近十年的品牌打造过程中未能充分意识和利用好这张名片,甚至造成“昌黎葡萄酒”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成了一张“空名片”。 “中国·昌黎”的地域品牌虽然伴随近三十年的产业发展而名声渐起,但“曝光事件”的影响又使其跌入谷底,重塑昌黎地域品牌形象成当务之急。此外,相比于其他兄弟省市,政府对地域的整体宣传的投资上,明显力度不够强劲。昌黎县域内企业投入的宣传更略显一般,致使其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从而丧失大部分市场份额。
(三)威胁分析
1.国外进口葡萄酒对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冲击
近年来,各种档次的进口葡萄酒开始全面冲击中国市场,受到国人的追捧,虽然国产葡萄酒行业一直在稳步发展,但葡萄酒的进口量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严重加剧了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葡萄酒4.3亿升,比去年增加8.9%;价值25.7亿美元,增长18.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6美元,上涨8.5%。
2.全国各葡萄酒产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业内将我国葡萄酒产区划分为十个,分别是东北产区、渤海湾(昌黎)产区、银川产区、沙城产区、清徐产区、黄河故道产区、吐鲁番产区、云南高原产区、甘肃武威产区、渭北产区。国内健康饮酒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各地葡萄酒产业竞相发展,也助推了酒葡萄的种植规模。国内几大葡萄产区都把葡萄酒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不仅加大投入,着眼于基地规模的扩大,而且在葡萄种植、葡萄品种方面均有所突破。同时,很多企业和资本也关注介入葡萄酒行业,变相加剧了各产区之间的竞争。
3.“曝光事件”对昌黎葡萄酒产业的残余影响
2010年,某家企业违规生产被“焦点访谈”曝光以来,省、市相关部门在葡萄酒行业进行了“取缔式”的监管,不仅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更对地域品牌的宣传与提升制造了阻碍。据了解,山东、宁夏、新疆等主产区仅仅加强了委托加工的管理,而从未取消或限制葡萄酒行业的委托加工。据粗略统计,仅委托加工一项,就给昌黎县葡萄酒产业带来近4亿元的经济损失。
(四)机会分析
1.国内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依然旺盛
2011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1.06升,比2008年的人均消费量的0.38升提高180%,如今我国虽然消费总量跻身于世界葡萄酒消费国前五之列,但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葡萄酒有很多保健功效,我国国民对葡萄酒的认识也逐步深入,需求空间逐步拉开,市场潜力显现,需求量逐年增加,需求旺盛。
2.昌黎葡萄酒产业整体规划日趋完备
2013年,“碣阳酒乡”、“凤凰酒谷”的总体规划将于上半年完成审批,正式实施。“碣阳酒乡”、“凤凰酒谷”作为昌黎县重点发展的两个规划项目涵盖两个酒庄群、一条酒庄路、红酒街以及葡萄酒博物馆等小项目。规划项目的实施带动葡萄酒产业基础设施的提升,从而为招商引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昌黎县旅游资源,扩大葡萄酒旅游的范围和体验,传播民族葡萄酒文化,力争将两个产业形成特色,做到资源互动、产业互动。
3.政府高度重视,多部门协同合作
作为昌黎县的支柱产业,葡萄酒产业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组织协调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中国干红城”。政策上,在加强行业监管力度的同时,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对产区中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对未复产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引导企业建立企业自由基地,更新硬件设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出台新政策,拟对行业贡献度较高的元素给予补贴或奖励,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三、昌黎葡萄酒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依托酒业联盟的服务性,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地域品牌的提升,品质是基础。葡萄酿酒企业是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河北·昌黎酒业联盟的服务性,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类葡萄酒展销、宣传、招商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创一批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鼓励企业开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新品类,比如气泡酒、甜型酒、桃红葡萄酒等。
(二)加大酒葡萄种植基地扶持力度,提高农户创新力和积极性
适度扩大“昌黎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料基地的建设,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组织邀请酒葡萄种植技术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调研,对农户在酒葡萄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充分发挥选育中心的技术优势,向广大农户提供优质的酒葡萄苗木。制订酿酒基地补贴方案,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相关酒葡萄酿酒基地的补贴方案,以提高农户对酿酒葡萄的种植热情。
(三)扩大招商、宣传途径,重塑“大昌黎产区”品牌形象
把充分发挥葡萄酒节在地区品牌塑造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外会展;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地区行业动态,带动地区企业技术升级,拓展企业电子商务途径;引进公关人才及团队,对企业发展及形象进行构思定位作为重塑品牌形象的核心战略。与有影响力的行业媒体深度合作,继续举办国际领袖产区中国葡萄酒质量大赛并逐届扩大其影响力。
(四)企业发展产业文化,创造产业特色,争取竞争优势
发展产业文化,创造新的商机以及不易被模仿和转移的产业特色。在城市和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葡萄酒城”元素,打造集宣传葡萄酒的品饮知识,营造饮用葡萄酒的文化氛围,传承葡萄酒文化为理念的综合性葡萄酒文化基地。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大力发展酒庄群。结合“碣阳酒乡”、“凤凰酒谷”两大项目大力发展酒庄群,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建江.卢龙(柳河山谷)葡萄酒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构建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11,(3).
[2]董健霖,王惠芝,汉瑞峰.沙城产区葡萄酒产业调研报告[J].河北林业科技,2011,(8).
[3]张小波,牛锐敏,陈卫平.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0,(6).
[4]刘世松.关于烟台市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思考[J].酿酒,2011,(4).
[5]潘建富,唐文龙.烟台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研究[J].市场研究,2009,(9).
[6]王勇,杜德斌.R&D;提升下的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7]罗庆,李小建.基于SWOT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魏庄镇起重机械集群为例[J].河南科学,2007,(2).
【养老产业化持续发展分析】推荐阅读:
文化内涵对旅游产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11-03
传媒产业发展分析报告10-20
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0-07
养老机构发展方案07-05
养老地产项目调研分析06-09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规划11-20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
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