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全球化能力的锻造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全球化就是指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局限于一个国家, 而是面向世界经济舞台的一种客观现象和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市场, 去组合生产要素, 实现产品销售, 以获取最大利润。就单个企业来说, 企业全球化是指企业的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一是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 二是国内合适的制度环境, 三最重要是的企业自身要达到“走出去”的水准, 也就是说企业的全球化能力。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 一方面要坚定地走出去, 另一方面要积极谨慎评估风险, 谨慎前行, 量力而行。

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有一些带有政策背景的外贸公司, 像华润、招商局等等, 但当时这些公司涉外业务的主要价值是换取外汇。改革开放之后, 企业获得了贸易自主权, 于是把一些标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卖到国外去, 这也算是全球化, 但仍然与现在我们说的企业全球化没什么传承。真正有关系的是1992年之后, 那时首钢开始去智利买一些矿产资源, 再后来就是TCL和联想这样的跨国收购。但是TCL、联想等企业在全球化之初其管理者实行的是“独裁式”的扩张决策, 与现在的企业全球化不同, 现在的企业全球化策略更强调决策的均衡性, 并逐渐形成以面向国际化运营区域与业务职能为轴线的矩阵化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真正的全球化发展是从2001年开始。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为起点,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征程走过了波澜起伏的十年。十年来,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 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的迅猛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 (非金融类) 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01亿美元。商务部2012年8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7月, 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40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 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2.2亿美元, 同比增长52.8%。其中对拉丁美洲增长67.7%, 对亚洲增长63.1%, 对北美洲增长56.5%。2012年8月15日毕马威发布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报告》显示, “2012年1-6月共宣布117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 其中披露金额的有87起, 交易总额为216.27亿美元。”与此同时, 这十多年中, 中国的制度环境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 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演变, 有点彼消此长的意味, 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机遇。

不过, “走出去”只是企业全球化的第一步, 就跨国经营的能力和绩效而言, 这些中国新兴跨国公司与欧美跨国公司依然差距巨大。当然, 此间也有一小批中国领先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异军突起, 成长为全球行业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一些优秀的、市场竞争性的中国企业已经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学习, 具有了跨国公司的基本要素, 包括资源的国际性配置等。如联想, 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企业了, 海尔、华为等, 也都开始具备跨国公司的雏形。2011年9月20日, 《中国企业家》杂志首度推出“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华为、联想、中化集团分列前三名。从硬指标看, 海外资产最多的中国企业是中石化, 2010年海外资产达5225.83亿元;海外资产占比最高的是中化集团, 2010年海外资产1484.48亿元, 占全球总资产比重70.20%;海外收入最高的中国企业是中石油, 2010年海外收入7369.89亿元;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国企业是尚德电力, 2010年海外收入196.04亿元, 占全球总收入比重94.69%。但还有一些中国企业所在行业可能技术难度没这么高, 也不那么受关注, 但还是威胁到了西方传统主流的企业。当然, 在国际上拓展比较好的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也都比较高。

二、中国企业全球化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海外投资额的迅猛增长确实让中国企业成为全球竞争者瞩目的焦点, 不过, 这只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入门费而已。就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能力和绩效而言, 中国企业与欧美跨国公司依然差距巨大。在观念、机制、知识产权上差距很大。通过整合全球范围的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 中国大企业有望跳过跨国经营阶段, 直接向全球化公司转型, 还存在很多问题。

1. 缺乏创新能力。

全球化时代, 企业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创新成果的保鲜期也越来越短。实质上, 全球化是一场新的利益角逐形式, 谁在这场比赛中始终不渝地走在创新者的前列, 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中国企业的创新压力非常大。这是因为, 创新管理首先基于对人性的极度尊重, 是对人类精神的深层次的挖掘。创新管理的背后, 是管理者的全球化理念和创新精神, 是对失败的包容, 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支撑。这些, 中国企业做到者寥寥。当前, 中国企业的创新努力更多是产品层面的创新, 在创新管理方面, 普遍缺乏经验和累积。

2. 缺乏产品品牌能力。

产品品牌竞争力日益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制造业大国, 许多产品的产量、质量都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但大量的企业为国际名牌做OEM,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货等同于廉价低质的总体印象并未有根本性的扭转, 品牌竞争力偏弱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观。以服装企业为例, 在国际市场上90%的服装是中国生产的, 但是我们没有著名的品牌。珠江三角洲生产了全球60%知名品牌的服装, 但是我们只能赚取加工费。在世界500强名单上仅有15家中国企业的名字, 在权威机构评出的100个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中仍没有一个中国品牌上榜。

3. 缺乏企业管理能力。

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国际惯例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致使企业对外投资夭折或亏损。我们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并不是基于所有权优势基础上的一个竞争, 很多还是去寻找资源, 但出去后发现市场难做。很少有中国企业拥有搜寻并购目标的专业团队, 缺少能用于海外并购的复合人才。没有能够语言过关, 通晓当地法律, 熟悉产业技术, 拥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优秀人才。例如中国承包商在非洲修建道路、水坝和住宅, 也时常因过度依赖中国劳务人员和物资而引发当地的不满。又如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以惨败告终, 基本原因在于该公司事先未预料到整合成本之高, 之后又发现其手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全球化的前提是具备国际竞争力, 唯有能在全球市场进行竞争, 中国企业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企业之林。中国造就一批全球领先企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怎样才有可能发展成为领先的世界级企业?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 中国企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时研究这些问题, 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整合为企业的追求和能力, 推动中国更多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1. 企业全球化理念的转变。

全球化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可能都很遥远, 但是今天却离每一个企业很近。我们要走向全球, 除了需要像运通、GE那样把触角延伸到全球, 更重要的是要多一些理念上的东西。企业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经久不衰, 应该立足于企业战略发展, 适应全球经营规律、确定全球化思想、塑造全球化理念。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 我国跨国公司仍存在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能力等国际化理念。从一个中国企业变成一个国际的一个全球化的企业, 原来的这种经营的体系, 原来的经营的观念, 特别是作为企业的核心团队, 企业的领导人, 必须要实现一个转变, 这个转变做不到的话, 企业的全球化很难成功。在这个转变当中, 还是要重新学习很多东西, 对全球化业务真正的理解, 才能够在竞争中能够不断地巩固, 把自己取得的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有发展。

2. 提升企业品牌力。

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大成长空间, 就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 进一步立足知识产权的突破,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尽快完成在品牌、产品、服务、营销、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升级, 进而推动更多的中国品牌尽快实现全球品牌的跨越。但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由于先发优势, 在诸如生活消费品方面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市场和消费理念, 对本地品牌也有着很深的优越感, 因而对外来品牌和文化具有成见及所谓的“品牌歧视”。这使得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在全球范围的提升更加困难。具体而言, 对于企业全球化中品牌的提升, 要在注重产品质量、公司形象、提升企业价值形象、强化品牌资产等几方面倾力打造。第一位的是产品质量, 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 中国企业相当一段时间内所采取的成本领先原则, 造成了产品质量低下。要提升品牌力, 企业产品必须走向优质高价。同时, 要加大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家有责任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是一个有创造性的民族。此外, 强化全球化的品牌, 要有持续性的全球品牌宣传推广。

3. 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提高。

而管理主要是管人, 企业自身派出去的人和当地的人。当地吸引外资很大一个需求是希望能解决就业, 在这一点上到非洲和到美国都是一样的。例如天津聚龙在印度尼西亚做得不错, 就是因为他们明白去寻求资源的同时, 还要为当地做贡献, 跟当地政府和民众都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关系。当然因为被管理的人大多是农民, 还不是很复杂, 但像中信最近要收购法国里昂证券不是很被看好一样, 被管理的人是高智能的员工, 如果不能很好地驾驭和管理, 收购完成了他们都走了怎么办?所以企业走出去需要有一种国际化的管理能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发展成国际竞争力, 这需要一个过程。

摘要: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一是要有合适的外部环境, 二是国内合适的制度环境, 三最重要是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当前, 就企业的跨国经营的能力和绩效而言, 中国企业与欧美跨国公司依然差距巨大。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有着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全球化,能力,锻造

参考文献

[1] 付碧莲.中国海外并购“四大悬念”贯穿2010年.人民日报, 2010年1月21日

[2] 张邦松.中国企业国际化:行百里而半九十.经济观察报, 2011年12月3日

[3] 华观发.中国企业全球化缺乏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9月28日

[4] 《中国企业家》研究部:《中国企业国际化大扫描》.中国企业家, 2011年第9期

[5] 练琴.专家热议: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变化与挑战.中国经济时报, 2011年10月24日

上一篇: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初探下一篇: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