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精选12篇)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1

09中文3班林俊婷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所编,内容主要是对经典文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引出了对“世界历史”的思想研究,进一步透视全球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不是读一下子就能完全领会的。世界在变化,实践在发展,我们的认识要不断提高。结合新的实践,反复研读基本著作,可以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几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故在下面提出来,说说我的看法。

一、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书中谈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中的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性的理论问题。对此我觉得很有道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清算了黑格尔以往的德国哲学。第一次详尽而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揭示,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马恩在该文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实践;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精神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实践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明确地宣称他们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由此,“实践”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是机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基础正是实践。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之所以具有特殊地位,是由于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两位导师写作本书的目的旨在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借以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以严整的形式正面阐明自己的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以便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该书的写作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今天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感到其中的重要启迪意义。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对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对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此,这本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阐释,里边的理论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便是其中的个人发展理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

管是职员还是经理,在当今社会,谁不曾为个人发展问题苦恼过呢?谁不需要发展之路的明灯呢?当我看到这本书中的个人发展理论时,真为马克思主义之伟大而崇拜。他们说:“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他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个人。

二、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全球化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观”在逻辑上是一种“一体两翼”结构:从静态结构角度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由“人”、“生产力”和“交往”三个因素构成,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解放是“大历史观”的核心和价值旨归.生产力和交往的扩大是“大历史观’’的两翼;从纵向上看,马克思的“大历史观”有三层逻辑表征,表层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历史演进的辩证统一,中间是人类以交往为基础的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辩证统一,核心层次是人的解放与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

书中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已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历史”观:“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以往人们往往忽略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如果把两种理论加以比较,便会发现二者之间有诸多一致之处。首先,二者都秉承线性历史观。不可否认,两种线性历史观的具体内容有本质区别,但在思维方式上,二者之间的一致之处确实存在。其次,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把工业文明或工业文明的衍生形态——信息文明作为自己的客观基础和比照标准。再次,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都注意到工业文明的无限扩张性,并努力论证工业文明及其衍生形态——信息文明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最后,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理论都坚持普世价值观。然而二者也有所不同。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有本质区别同样是不争的事实:主体区别;制度区别;价值取向区别;逻辑线段区别。

全球化”是20世纪末开始广为传播的一个时髦话题和流行话语。但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 许多论述中都能看到今天全球化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全球化思想,至少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就敏锐地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宣告了人类社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的前景。这是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伟大之所在。其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全球扩张的分析,提出了全球交往的理论,在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的全球化本性。其三,马克思的时代,毕竟还处 于资本主义的发轫期,全球化的趋势初露端倪,但还很不成熟,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马克思提出全面系统的全球化理论。事实上,全球化理论的流行已是20

世纪末的事情。其四,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前时代的全球化及其发展前景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步伐而推进,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启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生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顾我们党走过的道路,无论胜利或挫折、成功或失误,都与是否正确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问题紧密相关不可分离。

这本书中讲到了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关系,讲得很透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入世”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来认识和应对全球化,考察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与反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也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对于我们中国发展蓝图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从哲学根据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哲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四、当代大学生与马克思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想的同时,也提供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了有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等历史规律。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方法,同时要结合目前国内国际形势,继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 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强教育;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

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政治思想,在青年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哲学,以智慧指引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助于我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有效地培养了我们的辩证思维,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问题时比一般人看的深些,远些。我以认真的态度觉得有志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们,我们该认真地阅读马恩著作,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建设伟大祖国。当然,人生有涯学无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应该是伴随一生的。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2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百年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国际贸易呈现迅速发展的特点, 出现了资本和劳动力国际性流动;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 形成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 跨国公司陆续涌现;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 在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的推动下,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流动, 企业经营日益国际化。对比前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在很多方面都明显不同。

经济形态方面, 之前的经济全球化大多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 现在的经济全球化则是与信息发展相适应;国际分工形式方面, 以前的国际分工大多是垂直的, 现在的国际分工主要是水平的;世界市场体系方面, 以前各国间的经济交往主要以商品交换、资本流动特别是资本的借贷输出为主, 现在主要交往国或部门开始融合为一体化金融体系;世界市场主体方面, 以前世界市场的主体仅是国家, 而现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国际交往方面, 以前的国际交往是“点到点”的线型方式, 现在则是“点生点”的网型方式;相互依赖程度方面, 以前国家之间虽有依赖, 但联系总归不算紧密, 现在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进世界市场体系, 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相互交织并融合。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和新发展, 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必然会随着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 使资本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的出现, 股份制、合作制经济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 是资本社会化和国家化的突出表现和具体载体。”[1]

(二) 上层建筑与剥削方式的变化

就上层建筑来说, 首先,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使各种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其次, 国家职能以及国家的法制化程度加强使上层建筑更趋向完善;再次, 政党类型多样化并且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差距缩小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向多元化发展;最后, 当代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得到壮大是公民权利得到扩展。

就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来说, 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较之以前显得更为隐蔽和多样, 尤其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 资本的剥削也随之变得智能化, 尽管如此, 资本剥削的隐蔽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避免了不少冲突。

(三)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中, 中间阶级得到不断壮大, 使原来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主, 两头大, 中间小的“葫芦形”社会结构转变成为两头小, 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四) 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世界的控制, 推行跨国公司, 不断扩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以便在国际范围内攫取最大的垄断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也不断联合起来。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尚未改变,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开始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 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一旦“两个决不会”条件满足, “两个必然”终会实现。

(一)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所有制结构依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为主,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循环爆发, 并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过剩, 还会影响到流通和分配等其他各个环节, 形成结构性危机, 1997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其他矛盾的根源。首先, 它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加剧了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使贫富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全球化, 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最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球化进行, 可能会引发新的国际冲突, 影响到世界秩序的稳定和国家关系的发展。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很早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存在社会主义的因素, 而且,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2]。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之所以得到逐渐积累,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适当调整;第二, 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是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 最终形成的还是集体经济;第三, 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展开斗争赢得越来越多的权利;第四,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家内部矛盾, 开始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 因此,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因素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历史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垄断与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范围内为适应生产力而做出了新的调整。马克思曾说, “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绝对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绝对不会出现的。”[3]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和发展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适当的调整还能够继续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 资本主义还没有濒临灭亡。但是, 这些调整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也没有解决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基本矛盾, 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依然是社会主义最终会代替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32) .

[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39) .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浅析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与全球化 篇3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为全球社会化大生产和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世界各国为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既进行着全方位的剧烈竞争,又进行着全方位的合作,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纷纷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而登上全球经济形态的宝座。

政治全球化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并带来政治全球化,要求政治上的合作和联合,要求建立更公正、更具同情心、更合理的世界新秩序,以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越来越少的人受害;要求确保和平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议程的首要目标和主题。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现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大国间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的握手、全球论坛的创造等等,就是政治全球化的证明。

文化全球化

文化是凝结在人类劳动产品上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和,包括哲学信仰、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制度礼仪等。当代科学技术及成果本身就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高级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普及、虚拟组织的出现等,促进了全球性交往,从而使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在全球性交往中碰撞、磨合,取长补短、相互包容,从而形成全球性文化。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全球化,而全球化的趋势也加快了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下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观

全球化下的科技哲学是什么

全球化下,科学技术发生了理论自然科学的多次革命、系统科学革命、新技术和高技术革命,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整体化,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除了提供自然界纵向演化图景,还提供了横向的新的特征图景。因此,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应该是人类为获得人化世界的科学图景和辩证发展而对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知识体系进行思维综合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发展论上作出的理性追求。

科学技术的主体——人是什么

全球化下,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人是具有由生理、心理、思维器官组成的自然结构,由人际交往关系、文化交流关系和目标达成关系组成的社会结构,由情感、意志、知识组成的精神结构,以及与这些结构相对应产生的以生理性、心理性和思维性为标志的自然属性,以实践性、角色性和个性为内容的社会属性,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精神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人的价值的实现就是人的自然力的唤醒、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需要性的全面满足。因此,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新理解的人是以自然、社会、精神结构和属性为本质,以生物性、劳动性、智慧性、情感性、社会性、需要性、非特定性为本性,以本体力量、异体力量和提升力量形成的本质力量向世界展示其行为和价值的不断发展的理性存在物。

科学技术的本体——世界是什么

科学技术本体的根基是外部世界。那么,世界是什么? 这是科技哲学终极存在追求的主题。传统自然哲学把科学技术的本体看成是自然界,而且仅仅是以物质和能量组成的自然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界、社会和人构成的世界。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对世界进行哲学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多级递阶结构的整体大系统,是一个人类实践活动所能把握的和暂时不能把握的胀缩永恒循环的世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决定性和统计性、线性和非线性、渐变和突变等相统一的一切皆关系的世界。

人类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人类产生出来后,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同外部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这是科学技术哲学终极解释探求的基本问题。传统自然哲学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人,而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类征服的对象,因此,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是异质的对立,是人类对自然界单向作用的主客体关系。全球化下,依据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对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得出: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基础和前提,人类同世界的关系是世界的一部分同世界的另一部分的关系,是同质的和谐、协调关系,是双向作用的对象性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平顶山市委党校)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传统 篇4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传统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是多元文化,它关切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超越中西二元对立模式,向传统文化回归同时向世界现代艺术扩展.

作 者:夏彤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公共外语部,湖南,吉首,416000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5(2)分类号:G03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文化传统 文化交流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5

在当下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呈现出深刻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同一性的冲击.为顺利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就需要我们经常开展文化对话,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进行文化批判,清除错误文化思潮的影响;实现文化的综合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

作 者:郭国祥 郭曙岩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桂海论丛 英文刊名:GUIHAI TRIBUNE 年,卷(期):2006 22(1) 分类号:G03 关键词:全球化   民族性   世界性   先进文化  

爱国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篇6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爱国热情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情感。这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是民族前进的动力。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我们克服了数不尽的困难,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爱国主义应该与时俱进。原始的爱国主义,是感性和自发的,表现为个人对国家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与情感的归依。发展的爱国主义,具有自觉的倾向,表现为个人与国家共同体之间彼此依赖、相依共存的认识。当今的爱国主义,更加突出了理性的特点,强调情感到理性的升华,主要表现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当前,面对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我们应该理性地爱国,也只有理性地爱国,才会爱得深厚持久,爱得有效。

爱国,就要大力弘扬自尊的民族精神。自尊,是一个人得到尊重的前提。同样,自尊的民族精神,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到世界尊重的前提。它基本的要求,就是保持做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自觉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子孙的义务。举办奥运,是中华民族的盛事,对破坏奥运火炬传递的行为,我们一定要坚决反对。

从情感层面上讲,爱国不需要任何理由,但理性地说,爱国行动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的。理性地表达爱国情感是一种胸襟,更是对民族负责的态度。在国际风云瞬间变幻的现实下,理性爱国尤其珍贵。我们要将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性爱国主义发扬光大,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我们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我们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我们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我们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我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帮助我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我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要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我们的认识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我们产生爱国之情。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7

一、世界政治民主化国际关系多极化及民主化进程表现

一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当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主义制度, 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封建专制纷纷土崩瓦解, 加快了全球民主化进程。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曲折的道路中发展前进, 并在一些国家实施各自的社会主义民主模式, 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发展, 初步凸显了新型民主政治的活力和潜力。三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继续改善和发展, 在改革中日趋完善。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制度对发达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进行了借鉴,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都在摸索适合本国实际需要和国情的民主制度, 并且都尝试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民主制度, 并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绩。四是尽管当代世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 但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国与国之间不分大小、强弱和制度差异, 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五是世界各国呼吁的主旋律是和平, 人民希望永远都不要发生战争。国家之间也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遵守国际公认的国际法和维护基本人权,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 促进不同文明对话, 推动解决贫困落后、社会不公等问题。任何国家不得威胁他国, 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对策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给中国带来深远的影响, 但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后来者必须改变原有的面貌, 置身大潮之中, 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机会, 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了对外开放, 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来, 在经济发展上制定优惠政策, 进而顺利地参与到国际化分工中来。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须适应这个趋势。中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应采取如下对策。

1. 增强综合国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多地被综合国力的竞争所取代。从长远的眼光看, 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其自身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地位稳定。为此, 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经济战略的重点仍是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在国际上加强加大外交联系, 尽量避免与他国发生冲突, 在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注意时序问题。

2. 要保持扩大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只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之一, 经济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不论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建设, 中国都应敞开大门, 适应这一趋势, 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把握其中机会, 面对各种挑战。事实证明, 那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获得了较稳定和快速的增长。由此可见,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经济全球化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最大程度得到了发展, 为相关企业和生产经营者提供了有利的地点和资源, 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3. 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组织,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世界的全面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所以,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和行动越来越多, 这也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现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各国经济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南北差距拉大等问题的强烈愿望。

全球化“放肆的资本主义”与贫困 篇8

但让方济各感到如此不安的这些问题,是他所谓的“放肆的资本主义”造成的结果吗?或者,它们是资本主义没有完成人们所期待的使命所造成的吗?旨在推进社会正义的日程应该基于控制资本主义还是消除制约资本主义扩张的壁垒?

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的答案显然是后者。要明白这一点,回忆一下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是很有裨益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再组织生产。家庭农场、手工作坊、“店主的国度”都将 一去不复返。所有这些小资产阶级活动都会被类似于今天的丰田、空中客车和沃尔玛等大机构所颠覆。

因此,生产方式将不再像家庭农场或手工作坊那样由做工作的人决定,而是由资本来决定。工人只拥有自身的劳动,并被迫用劳动换取可怜的工资。尽管如此,他们仍将比失业的后备军更加富有。由闲置劳动力组成的失业后备军规模足够大,足以让他们害怕失去工作;又足够小,不会浪费从他们的工作中所能榨取的剩余价值。

所有的社会阶级都会转变为工作阶级,所有的生产方式都集中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革命将给人类带来完美、正义的世界:用马克思的名言来说,就是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我们不应该嘲笑马克思的预言。毕竟,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指出:预言是困难的,特别是对未来的预言。而现在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墨迹未干,欧洲和美国的工资便开始了长达160年的增长,让工人跻身中产阶级,拥有汽车、按揭、退休金和小资产阶级情调。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转变,是因为生产的再组织让生产率得以前所未有的提高。在1776年就被亚当·斯密预见为增长引擎的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实现了个体之间的知识分工,使整体知识能够大于各部分之和,并形成了不断增长的交换与合作网络。

现代公司拥有生产专家、设计专家、市场专家、销售专家、财务专家、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物流专家、税务师、合同专家等各种专业人员。现代生产不仅是建筑和设备的堆积加上工人的机械操作,相反,现代生产是一张由拥有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人才所组成的协作网络。在发达世界,资本主义确实将几乎所有人都改造成为受薪劳工,但资本主义也让他们走出贫困,让他们获得了比马克思所想象的更繁荣的生活。

令人意外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再组织在发展中国家逐渐消失,绝大多数劳动力脱离了它的控制。数字令人震惊:美国只有1/9的人是自由职业者,而印度的这一比例为19/20。不到1/5的秘鲁工人受雇于私人企业,而在墨西哥,这一比例为1/3。

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内部,福利政策也与有多少比例的劳动力被资本主义生产所雇用相关。在墨西哥的新莱昂州,2/3的工人受雇于私人企业,而在恰帕斯州,这一比例只有1/7。因此,毫不奇怪,新莱昂州的人均收入要比恰帕斯州高9倍多。在哥伦比亚,波哥大的人均收入比麦考高4倍,而波哥大人口在私人企业的就业比例要比麦考高6倍。

在饱受贫困困扰的玻利维亚,方济各批评其“不管什么价格都要有利润,而丝毫不考虑社会抵制和自然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原始而天真地相信行使经济权力的人的善意,现有经济制度的作用被神圣化”。

但如此解释资本主义的失败根本不着边际。世界上最盈利的公司并没有在剥削玻利维亚,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没有进入玻利维亚——因为这里无法盈利。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问题是,资本主义没有参与再组织最贫穷地区的生产和就业,而将大部分劳动力排斥在经营范围之外。

拉斐尔·迪·特拉和罗伯特·麦考洛克指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的特征不是天真地相信资本主义,而是完全不相信资本主义,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和商业管制。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主义无法繁荣,经济也持续低迷。

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篇9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必然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相脱节。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这包括两个方面:传承和升华。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刻意模仿只是行为上的表现。依旧肤浅而没有内涵。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便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并使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也就是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共同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传达出来。从而使那些因地域、语言、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交流上的代沟以及障碍,能够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疏通。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篇10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

以下上课时拍的照片中的思考题(不知道哪一讲了,可能是导论): 1、21世纪的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的关系?

2、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4、“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第一讲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薛绍斌老师)

1、四个全面整体战略布局在中国发展上的战略意义?

2、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

第二讲 当代发展问题(李金齐老师)

1、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逻辑前提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义,描述主要改革内容,展望改革前景。

2、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呈下行趋势,如何认识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下行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讲 当代社会建设(尹保华老师)

1、试述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可以结合材料(①厦门公交车纵火案;②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案;③永州案维稳式劳教屡陷争议),或者运用“中等收入陷阱”、“基尼系数”的有关知识展开论述]。

2、根据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必须进一步采取的深化改革的重大领域之一。请简述《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深入论述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主要举措。

3、“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确定,我国当前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请结合实际论述之。

第四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于衍平老师)

1、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解决环境问题?

2、如何理解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五讲 当代社会思潮(焦金波老师)1.五四的科学与民主是否足以解决信仰和秩序的双重危机?

2.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否还需要终极关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冲突?我们又以什么作为基础实现社会的整合?

3.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又如何落实自由、民主、公正这些价值?当它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又如何排序?

第六讲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阎国华老师)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或态势?

第七讲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亓光老师)

1、中国如何应对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以下上课时亓光老师说的课后思考题:

1、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内学者有的认为是社会资本主义,有的认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有的认为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西方学者则提出了“后资本主义”、“股东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网络资本主义”、“涡轮资本主义”等多种观点。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对当前资本主义所处阶段的看法。

2、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为什么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自1825年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在实体经济领域频繁爆发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又不断爆发金融危机,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比较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实质和根源。

第八讲 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罗肖泉老师)

1、结合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分析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

2、对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国内外理论界众说纷纭。结合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谈谈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的认识。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4、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分析“两个不可避免”与“两个决不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会)以下摘自邮箱中罗肖泉老师word版中的思考题: 1、20世纪下半叶,世界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谈谈你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的认识。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11

1.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过“全球化”这一术语,而是用“世界历史”这一特定概念作为全球化概念的历史表述,有关科学的预见和精辟的论证概括起来有:

第一,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世界历史”的概念以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第二,全球化进程以资本主义为历史起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第三,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的联系会日趋紧密,出现生产社会化乃至全球化的趋势;第四,全球化带给人类双重影响。一方面促进生产力普遍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桎梏。

1.2全球化的特征与实质

全球化潮流发端于西方世界,当今主要是指开放世界条件下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它具有若干鲜明的特征:

第一,以科技全球化趋势为先导,各国都在谋求微观和宏观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二,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国际流动资本的投资形式和规模不断增加;第三,资本国际化主要是产业资本国家化,跨国公司为其主要驱动力;第四,以全球规模的世界市场为纽带,参与的有各种类型的国家,通过各种媒介全球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愈加密切;第五,以推行自由化政策作为发达国家胁迫发展中国家的新形式;第六,伴随有经济区域化,必然促进政治多极化。

2、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2.1经济全球化概念

经济全球化概念源于经合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的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内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出,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

由上可见,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价值中立的现象,不同的全球化话语背后呈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今天,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并加速发生着变化,关于各国发展的研究形成一道令人炫目的图景。

2.2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具有二重性质:它是全球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进步性和破坏性的统一,就好似一把“双刃剑”:第一,时空压缩引起价值激变,人类交往从强度、速度、广度和深度等维度上展开;第二,全球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和即成的制度或意识形态;第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存;第四,“中心”与“外围”矛盾的激化。全球化规则明显有利于强者,发达国家垄断和新技术制定技术标准,而一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体系和不平等贸易的共同作用下,成为附属国和原料储备国;第五,“一球两制”共存与竞争。全球化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各国普遍交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新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千年伟人”评选活动,最终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这彰显出马克思的思想惠及全球,影响极其深远。中国近现代史上,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价值

任何思想体系和理论学说的价值取决于它自身是否包含着真理性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彰显了伟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包容开放的思想体系,具备自我发展和超越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科学成果展现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二,树立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为了探寻一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实际问题,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其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本国实践价值,而且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参考:第一,中国是从具体国情出发而走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克服了近代以来经历过的种种挫折,成功地跨越了当今许多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各类困境;第二,勇于实践和创新。任何一个执政党在领导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第三,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各国的发展道路需要注重“走自己的路,切勿拷贝”体现出来的,由人民群众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在影响中国社会现实政治生活巨变的基础上,也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重构,提高中华民族的思维和文化水平,促进了民族觉醒;第二,实现了由东至西,传统到现代的文化转型;第三,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千年文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不断与之融合。在此过程中,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的创造。

4、结语

马克思主义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需要通过结合一国具体国情得以体现。全球化的进程既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在带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時也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中国在此发展背景下,应当力求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过程或许曲折复杂,总趋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愈加融为一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璀璨辉煌的篇章,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杨雪冬.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想象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张国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李小静.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的理性回应[D].天津:南开大学.

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 篇12

关键词:全球化,体育,文化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自然世界的存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从它诞生的那一日起,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文世界的存在,人类之间的全面联系却只能从地理大发现方才肇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发展,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走过了以前几千年都未走完的道路,世界也由割裂而变成为整体。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一体化的道路,正基于此,众多的国际组织和经济组织都纷纷建立起来,为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提供加速器。

体育文化的当代发展正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象。当今世界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社会。足球世界杯、NBA篮球赛、欧洲五大超级联赛已绝不仅是一个区域范围或某一个领域内的比赛,而成为众多球迷的图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奥林匹克已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体育盛宴。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本身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体育全球化进程的缩影。

如果说职业体育和大型运动会与普通的社会个体还有一定的距离,普通的社会个体还只是止于欣赏。当我们向自己的四周望去,则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体育当中。而且都有着相当类似的爱好,这不能说不是拜全球化之赐。每个民族、每个个体都在体育的过程中歆享愉悦,每个民族的体育也开始不再只是各自民族的体育,而成为全球性的体育。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已经成为奥林匹克的成员,中国的武术尽管还没被奥林匹克所接纳,但其在全球范围内习练者的增加也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一切都佐证着各民族的体育文化正在朝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体育文化已成为一个普世性的文化出现在我们面前,而全球化显然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加速了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2 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奥林匹克的全球化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强,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也正在走上自己的全球化旅程。近一个世纪以来,体育作为一个近代化产生的概念,由西方而东方,由欧美而亚非,走过了一个迅速被接受和发展的过程。以中国为例,近代意义上的体育概念的传入只不过有百年的历史,可是其发展的速度却着实让世人惊讶。这无疑可以看作为体育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缩影。

由于在近代以前,人文世界的联结还是一个并不紧密的关联,在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下,体育在各个民族的存在也只是各自不同的身体文化内容,所以,相比于近代以前的文化的割裂,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是各自而异,各具特色。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尤其是近百年间,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才悄然起步,这就决定了体育的全球化进程必然受到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近代以来的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主导性的世界,西方文化的发展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因此,植根于西方文化母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体育全球化的主导者。所以,我们翻开近代以来的世界体育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奥林匹克发展史。尽管这其中也夹杂着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但奥林匹克的发展显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主流。

奥林匹克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是惊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应该说,奥林匹克运动还局限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之内。在短短几十年间,奥林匹克已成为全世界的体育图腾。随着战后大量民族国家的独立,众多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奥林匹克的参与者,参与已成为奥林匹克的象征。所以,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无论是从参与者还是从夺取金牌的国家与地区都已成为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这在印证奥林匹克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佐证了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进程的汹涌澎湃。

显然,我们当代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主导下的发展,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枝独秀是不争之实。所以,当代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进程。

3 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多样性依然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

在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中,奥林匹克运动由于其在近代西方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显然占据了一个先发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依然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势地位面前,世界上众多的体育运动会都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其重要的内容。

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奥林匹克在全世界的发展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主导性内容,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奥林匹克的汹涌波涛面前,多样性也是我们这个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势面前,其它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在不断发展,日本和韩国的柔道和跆拳道进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就是对以西方文化为基点的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最好反证。尽管它们的发展也不得不借助于奥林匹克运动这一工具,但其实质显然是其它民族体育的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同时,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局限,很多未能进入奥林匹动视野的运动项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各民族间持续发展,有的已跨越了民族与国界的界限,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对象。中国的传统武术、印度、巴基斯坦的壁球、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运动。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正在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有力反动,也成为我们可以期待的体育发展图景。

所以,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面前,民族体育的发展是体育文化传播中我们所必须注意的现象,多样性的发展是当代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

4 各美其美:世界体育文化的美好未来

全球化给当代体育的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有了我们所生活的体育社会,也正是因此,才有了体育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全球化正引导着体育走向未来。那么,体育文化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行,文化全球化也已是大势所趋。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确实还占据着主导性的话语权,但与之相反的是,西方文化的这种强势地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并没有继续得到加强,而是在不断地削弱。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文化边疆、文化安全、软实力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的口头禅,如何在全球化面前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众多民族所面临的课题。而且,经过文化的扩张,西方文化的劣势也正在被逐步认识,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文化也已不再是以往的没有暇疵的文化,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不足。在文化全球化面前,人们由原先的盲从而变得更为理性,各民族的文化也开始引起更多的重视,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大势面前,体育自然也不能独身于外。

显然,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家独大的全球化过程。事实上,体育文化的全球化既是奥林匹克等西方强势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是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独立发展的过程。

“世界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将是在反思和沟通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多极的均衡互利,多元文化共生的全球化。”这也同样昭示了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必然以多样性作为其根本性的方向。在全球化面前,各民族体育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所愿见到的美丽图景。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体育的时代。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我们正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体育,更参与体育。欧洲各国的足球联赛、NBA篮球比赛、网球、赛车、高尔夫都在无时无刻地伴随着我们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与体育的发展可谓息息相关。尽管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枝独秀,但这与西方几百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地位密不可分,并非奥林匹克本身所能及。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民族的体育文化遗存确实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这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被时代所淘汰掉。正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扬弃中,世界体育文化才有了灿烂的今天。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也必将在这淘汰中自新,迎来自己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5]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公路建设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